李白读书未成阅读练习附答案(精选10篇)
1.李白读书未成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一
李白《越中览古》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阅读训练】:
1、对下面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从这首诗的题目“越中览古”看,这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B.“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描写越国战士打胜仗之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得意地回家的样子。即成语“衣锦还乡”的意思。C.“宫女如花满春殿”暗指越国送西施到吴国以迷乱吴王之意。D.“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感慨如今越王宫业已荒废,只有鸟儿在颓殿乱飞。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览古所见所感,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调中含咏叹兼嘲讽。B.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C.诗中所用的对比方式不同寻常,前三句着意渲染昔日的繁华与欢乐,用意在于突出今日的破败与凄凉。D.本诗借览古描写的是客观景物,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3、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4、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作简单赏析。(2分)【参考答案】:
1、C项所说内容并不是这首诗中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2、B项并不是讽刺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3、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1分),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1分)。
4、诗人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1分),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1分)。
2.李白读书未成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二
灞陵行送别唐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①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②愁绝不忍听。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文才出众。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②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辞。
1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中,写灞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这里有比兴手法的运用。
B、“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
C、“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写朋友南行,走的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还想象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D、“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既带有写实的成分: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也有虚写的成分:用浮云蔽日来象征朋友被迫离京。
15、李白的诗歌在丰富的意象中饱含着丰满的思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D
15、①“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的离别之愁。②“紫阙落日浮云生”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表明作者对政局的担忧。③“古道连绵走西京”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展现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向着历史和现实扩展,触发更深广的愁思,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用浮云蔽日来象征朋友被迫离京”错误。用浮云蔽日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暗示朋友被迫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故选D。
【15题详解】
3.《故乡》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⑴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⑵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独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⑶我在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小题1: ⑴⑵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小题2:在画直线的句子中,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3分)
小题3: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2分)
小题4: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你认为这次离开故乡的“我”还会有这种感受吗?(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我”坐在船上,渐离故乡的`感受。
小题2: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 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小题3:“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小题4:“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变得衰败,人情变的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和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
试题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两段主要写的人物是“我”,主要事情是“坐船”,还写了“我”的心里感受,从这个角度去概括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问题的指向“各指哪三个人”,而不是“在个辛苦各是什么意思”,当然回答“各指哪三种人”,要理解这个种“辛苦”的含义。
小题3:
试题分析:这个问题要结合作品的内容和作者鲁迅的思想去理解,鲁迅在文章中伤感进而批判的是什么?鲁迅希望的又是什么?思想这两个问题作答。
小题4:
4.《 一丛花》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四
伤高怀远(常表思念故国、家乡或远人)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被引发)千丝(古诗中常谐音“思”)乱,更东陌,飞絮(暗示暮春,则常有伤春之情)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回忆想象的画面一般不算描绘的图景)
双鸳(暗示羡慕爱情圆满)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ráo船桨,借指船)通(暗示“船通情难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意境凄清,暗示独对清冷夜色的苦闷)帘栊。沉恨(点出怨悔之情)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花随风去如女嫁人,“嫁”暗示女人有了归宿)东风。
【补充解读】1、“离愁正引千丝乱”之“千丝”为什么不能是“发丝”而必须是“柳丝”?
①前后联系:上阕首句“伤高怀远”表明乃登高远望,此解正有下阕“梯横画阁”与其呼应。那么,“伤高怀远”所领起的后文必为“望”中之景;则“千丝”当为所“望”之物,而非自身“发肤”,而暮春所“望”之物属“丝乱”者唯“柳丝”耳。
②对举理解:后句为“更东陌,飞絮濛濛”,意思是“又(看到)东街上柳絮纷飞”。其中“更”与本句“正引”之“正”前后呼应,则前后内容必“同义对举”,故本句之“千丝”亦当与后句之“飞絮”同属自然之物,则非“柳丝”者何也?
③基于上述两点,若把“离愁正引千丝乱”理解为“离愁引动柳丝”则背情乖理,唯“离愁被柳丝勾起”可解。因古人常“折柳赠别”,“柳”与“留”谐音,故睹“柳”者常有惜别怀远之伤。由此,可反证“千丝”必为“柳丝”。
2、“不如桃杏”之“桃杏”为什么必须是“桃花杏花”而不是“桃和杏”?
古人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见,“嫁”者,“随”也。能“随”东风者,唯“桃花杏花”耳,岂可“桃和杏”乎?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问法错误,应该问“诗中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图景: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图景2分;情感3分。)
9.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题导引】诗歌手法有很多,到底如何选择?应按以下顺序依次进行判断筛选:
1、修辞手法 2、写景手法 3、抒情手法 4、用意上的表现手法 5、结构上的表现手法。而且当两种以上手法同时出现时,要首选回答最能表现事物特征和情感主题、表现方式最特殊、最符合考试大纲的内容规定的手法。比如本词结尾突出使用了对比反衬和比拟中的拟人手法,那么哪种是首选答案呢?《考纲》规定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一则“对比”不在其中,二则本句中“嫁”字的表现方式更特殊、新颖,所以首选“拟人”手法。至于回答其他手法,都应排在修辞手法之后,不是首选。
【答案】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而她的情郎远征,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把握自己婚姻的命运而无所归宿。(手法及其体现2分;用意1分,用意解读3句话各1分。)
5.《治学》阅读练习附翻译与答案 篇五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参考答案
22、B23、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24、D25、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26、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翻译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形体死亡而名不朽灭,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寄给神祇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倚物伫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6.《旅夜书怀》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六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问题】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5.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9.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1.岂应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5.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8.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9.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0.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11.作者想通过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12.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搞搞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这是一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
7.《创新不言败》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七
①创新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要想实现创新,必须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在创新的过程中,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就不能把握成功的机遇。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③爱迪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失败与成功,总是相对的、辩证的.。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___________”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胜利。
④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因为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
⑤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王安石曾经说过,世上雄奇伟丽的景观,往往在险要偏远的地方,只有具备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到达那里。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所以创新者应当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在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⑥创新是创业者的追求,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自信才能鼓是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逞强,自强者有清醒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迭目的不罢休。
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
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创新不言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为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常用语(成语、俗语等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
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
2.(示例)失败是成功之母
3.首先指出创新之路充满艰险。然后用王安石的话证明要想创新,就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接着提出创新者要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
8.《出师表》精细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八
1、《出师表》作者是________(时代)政治家________(姓名)。“表”是古代________________ 的一种文体。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________(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________(姓名)。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 ?”
2、《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即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 ,③________ 。其中最重要的是 。
3、《隆中对》选自《 》作者是 , 朝人, 家。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揭示了历史上的大事是
5、不宜_____ ,________ ,以塞忠谏之路也。
6、上级任命郑振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振兴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用《出师表》中句子答)7、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
8、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
9、作者在文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10、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11、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1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13、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4、文中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5、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 ”。
16、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1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 ;② 。
20、在《出师表》中作者揭示后汉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 , ,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 今义:
(2)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5)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6)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7)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
(8)兵甲已足 古义: 今义: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开张圣听 ( ) 2、当奖帅三军 ( )
3、臣本布衣: ( ) 4、躬耕于南阳 ( )
5、后值倾覆 值:( )倾覆:( ) 6、以光先帝遗德 ( )
7、恢弘扬志士之气 ( ) 8、引喻失义 ( )
9、宫中府中 宫中:( ) 府中:( )
10、论其刑赏( ) 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
12、陟( )罚( ) 臧( )否( )
13、夙夜忧叹 ( ) 14、庶竭驽钝 ( )
15、攘除奸凶 ( ) 16、以彰其咎( )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 ) 18、以咨诹善道 ( )
19、察纳雅言( )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
21、作奸犯科( ) 22、猥自枉屈 ( )
四、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 通 ,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通 ,
3、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
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通 , 5、故不错意也 通 ,
五、一词多义
1、遗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 )
(2)深追先帝遗(yí)诏 ( )
2、效
(1)恐托付不效。 ( )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 ) ( )
3、以
(1)以塞忠谏之路也 ( )
(2)以光先帝遗德 ( )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4、于
(1)不懈于内 ( )
(2)欲报之于陛下也 ( )
(3)苛政猛于虎也 ( )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老师笔记《中考总复习笔记:古诗文阅读(七)》。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1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七.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把列出的六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9.《小猴拜师》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篇九
小猴写作业慌慌张张,(不是 不但)总出错,(而且还)字写得歪歪斜斜,好(象像)一个个弯曲的小虫。
有一天,老师批评了小猴。小猴心里很不(高兴好受),下(决绝)心要把作业写好。他想起小山羊的作业写得好,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把小山羊的作业借来,打开一看,啊! 篇篇都是“优”,而且字写得工工整整。
小猴(象向)小山羊请教,小山羊也热心帮助他。他对小猴说:“(作做)作业一定要把字一笔一画地写工整,要做到仔细看,仔细写。” 小猴听了小山羊的话,严格要求自己,照着小山羊的话去(做作),他的作业越写越好了,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1.用“”画去括号中用得不恰当的字和词。
2.在文中用“___”画出两个“AABB”式的.词语。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借——( ) 错——( ) 表扬——( )
4.我会填。
(1)“篇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主要写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的帮助下进步了。
参考答案:
1.划去:不是还象高兴绝象高兴作作
2.歪歪斜斜 工工整整
3.还对 批评
4.(1)每一篇
10.《一掌清凉》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十
①一地骄阳聚焦在地面上烧烤着。
②男孩六七岁的样子。他尽可能地站在我所工作的银行的檐底,把身子靠向门玻璃。起先是把手贴在玻璃上,他在做“贴手”这一组动作的时候挺生动。
③他把指头靠上玻璃。也许是觉着空间不够,他的食指和中指还会在玻璃上向前“走”两步,也就是向上移动一点,把膀子伸直,然后将后掌靠上去。他伸直每一根手指并密实地将整个手都贴在门玻璃上。两只黑红的手贴在玻璃上且五指拃开,手上的每一条指纹都很清晰。小手由黑红渐次变白,再变黑红。这样颜色交替变化是男孩用手在门玻璃上做按下和松开的动作,只是他松开之后手依然贴在玻璃上没有离开,按的不紧。
④男孩在“贴手”的同时也不时地动脚,将脚向后缩,踩着极细小的步子,像是放学站队时要把身子调整到位。他这样做是因为檐下有一缕阴凉,他要竭力地躲开外面的阳光,好像脚前的地上不是阳光,而是灼人的火。
⑤阳光真的如火。
⑥知道男孩在按玻璃玩不是淘气是后来的事。我问过男孩。我常逗他。
⑦“为什么按我们的玻璃?”
⑧那天下班,我在封死不动的那半扇玻璃门前蹲下,拉着男孩的手。
⑨男孩不说话。
⑩有人在叫他,这像是为他解了围。就在他挣脱我手的当儿男孩向我吼一声:“凉!”
?我们银行大厅里有冷气。这凉气打在玻璃上外面也发凉。是这样呀。
?我让他进屋,男孩没领我的情,他从不进大厅来。或许他站在檐下能看到外面车水马龙的街景,或许是他能看到不远处工地上自己的爸妈,或是他的爸妈能看见他。他依旧在门上玩“贴玻璃”。不只是手,还有脸。隔着玻璃看到他变形的脸,我会冲他笑。男孩也笑一下。男孩的牙很白。
?男孩在贴脸的时候还会转。把左脸贴上去,以鼻子为支撑点,再将右脸贴上去。有时他会连续地用脸在门玻璃上连同身子在转,像是要全方位地把街景和我们银行大厅里的一切都尽收眼底。
?男孩不愿与我对视太久。男孩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又兀自做起了“贴脸”的游戏。
?男孩上一年级,家人是安徽来的。男孩的家人就在银行外不远处的工地打工。他们一家就住在工地边上的工棚里。那天喊他的人是男孩的爸爸。男孩爸爸是瓦工。男孩的妈妈在工地上做饭。男孩天天跟他家人“上班”。工棚里太热男孩就在银行门口玩,“不乱跑”。暑假过了开学后男孩就要回家念书了。
?所有这些都是我在“逗”过男孩几次之后从他的只言片语里拼凑出来的。
?前天中午我下班迟,天热极了。街上也极少有行人。看见男孩,我心猛地一震。他近乎全身趴在门玻璃上。走近一看,双手下面还按有一个本子,右手上有支铅笔。天啊,孩子趴在玻璃上站着写字。
?好些日,那个孩子趴在玻璃上做作业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知道,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建的“他们的城市”,他们不停地建的都是别人的房子,没有他们的家,甚至没有一隅来临时安置他们孩子的书桌。烈日炎炎,在闷热难耐的夏季,但愿那个趴在门玻璃上的孩子所体悟到的.一掌清凉里,不会有对这个城市的冷漠和寒心。
(选文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概括内容,填写下表。(3分)
男孩的动作
“我”的反应贴手,手按下又松开经常逗他贴脸,脸左转又右转(1)贴住全身,(2)(3)
小题2:选文第①段环境描写有哪些好处?(3分)
小题3:有人认为第?段插叙的内容可以删去,你认为呢?为什么?(3分)
小题4:写出文章标题“一掌清凉”的两层含义。(2分)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加点词“伸直”“密实”“整个”准确凝练,形象地表现出了男孩对清凉的渴望。
B.“男孩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男孩有礼貌,但内向羞涩。
C.文章以阳光为线索,既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又含蓄地表现了民工受到的不堪待遇。
D.第?段画线句写民工们不停地建房,自己孩子的书桌却无处安置。对比强烈,读来令人心酸。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1)冲他笑 (2)站着写字 (3)心猛地一震(每空1分)
小题1:(3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阳光照射下城市的燥热;为下文写男孩在银行的檐底享受一掌清凉(“我”与男孩的交往)作铺垫。(每点1分,意近即可)
小题1:(3分)不可以。第?节叙述了男孩一家人艰难的生活状况(1分),使文章内容更丰满(行文有波澜)(1分),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民工们的深切同情(呼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1分)。(只答“不可以”不得分,意近即可)
小题1:(2分)一是指男孩在银行门口通过手掌从玻璃上所感受到的一点夏日的清凉;一是指作者希望能给这些为城市建设付出血汗的民工及其家庭多一点关爱。(每点1分,意近即可)
小题1:(3分)C
小题1: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理解男孩的动作和“我”的反应,填写合理正确即可。
小题1:了解环境描写及常见几种作用,这里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小题1:了解记叙文中插叙情节的特点,理解插叙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1:“一掌清凉”一语双关,既要理解其表层含义,即指男孩在银行门口通过手掌从玻璃上所感受到的一点夏日的清凉,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即作者希望能给这些为城市建设付出血汗的民工及其家庭多一点关爱。
【李白读书未成阅读练习附答案】推荐阅读:
李白《将进酒》阅读训练附答案09-06
“李白字太白”阅读答案及翻译11-22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06-23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阅读笔记09-08
读书杂谈阅读答案11-29
读书之乐阅读答案07-30
《读书与梦想》语文阅读答案11-02
好读书阅读答案竞聘稿12-20
读书要有选择阅读答案06-13
读书贵有疑的阅读理解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