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2024-08-28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精选9篇)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篇一

尊敬的党支部:

党的xx大报告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把“必须坚持和平发展”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并再次郑重宣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全面阐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xx大精神,充分认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在新形势下继续沿着和平发展道路奋力向前迈进。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合作之重要,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世界和平稳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来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中国人民顺应时代潮流,根据自身根本利益和文化传统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中国始终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国际社会的巨大贡献,中国为自身赢得了良好发展环境,得到了巨大发展,同时也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义力量,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和平发展,就是要打破“国强必霸”的传统逻辑,在中国强大起来的情况下,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不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不走侵略扩张、争霸世界的老路。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建设性作用,反对新干涉主义,反对肆意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团结国际社会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汇报人:

-09-28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各项制度不断健全,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各个层面的进步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一年, 以举办2008奥运会为中心, 中国外交非常活跃, 全方位外交硕果累累, 奥运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次盛会, 成为一次展示中国国运、国势、国力的盛会, 也成为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的一次盛会。在此背景下, 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多边外交皆取得诸多成就, 国际地位显著上升。

但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还很落后, 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没有解决温饱。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进一步发展还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去年我国遭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南方雨雪冰冻灾害, 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极端分裂势力达赖集团的操纵下, 极少数不法分子在拉萨打砸抢烧, 阻挠奥运圣火的传递, 达赖不时窜访欧美等国, 在国际上传出破坏祖国统一的不和谐的声音。时隔不久, 新疆分裂势力效仿西藏分裂势力的做法, 策划并实施了“7.5”暴力事件。同时, 西方国家积极推动西藏问题在西方变成一个高度道德化的议题, 在把达赖和藏独运动道德化的同时, 尽力妖魔化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新疆和西藏问题已经成为西方制约中国的有效战略手段[2]。可见, 中国反分裂斗争任重而道远。总之, 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着国内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国际热点问题不断升温对中国造成新的挑战

世界需要和平, 和平才能发展。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渴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世界和平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前提, 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国际斗争与合作的加剧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影响国际热点问题不断激化, 对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进而对中国和平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1、国际政治斗争加剧, 霸权势力加紧遏制

当前, 全球与区域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同时, 国与国之间, 集团与集团之间,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 美国对中国军事力量抱有的戒心不断增强, 由于担心中国在亚太取得战略优势, 所以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 确保和加强亚太军事存在。今年以来美国军方用于搜集情报的监测船先后两次在中国海岸线附近肆无忌惮地搜罗中国机密军事情报, 与中国船只发生摩擦, 此举与八年前中美军机相撞事件如出一辙。同时, 美国利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存在争议, 挑起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领土争端, 妄图以南海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7月22日,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东盟签署了一份友好协议, 并在泰国高调宣称美国回来了, 中美问题专家婓敏欣认为, 希拉里此行高调表态, 预示美国有意更深介入东盟事务, 同时遏制中国在这一地区日益扩张的影响力[3]。西方媒体则不断炒作“中国海上威胁论”、“导弹威胁论”, 指责中国军力发展不透明, 军费增长过快, 在海南岛建设大型海军基地, 并加紧扩充军备, 建造航空母舰和核潜艇, 妄图与印美争夺印度洋制海权, 破坏南亚军事平衡。最近, 印度不断加强在中印边界的军事力量, 预计将增派更多兵力和先进战机在中印边界防范中国, 日本则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焦虑, 一方面叫嚣“中国威胁论”的同时, 抓紧修改防卫政策应对中国崛起。可见, 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招来了一些国家的警惕和防范, 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随之增大。

2、金融危机尚未见底, 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去年, 美国次贷危机转变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遭受了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 金融机构面临投资风险, 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面临新的困难, 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数千万人失业或者无法就业, 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是, 金融危机也带给中国一些机遇。金融危机带来全球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酝酿重大改革, 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供机遇, 努力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有所作为, 扮演稳定角色, 这将有助于获得未来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 另外, 有利于中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有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目前, 继投资银行纷纷倒闭之后, 美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诸多大企业面临破产, 金融危机正转变为经济衰退。可以预见, 这场危机将继续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非传统安全威胁加剧, 安全环境持续恶化

当前, 国际安全形势依然总体和平、局部紧张, 并且仍将保持这样的基本态势。近年来, 相对于各种传统安全威胁, 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损失越来越大, 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和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面临金融、能源、粮食三大难题交织爆发的严峻局面。恐怖主义蔓延速度加快, 索马里海盗为了应对各国海军的打击, 转变策略把触角延伸到印度洋, 中国已派出两批海军护航编队保护中国商船;虽然美国加强了国际合作和打击力度, 但是塔利班武装开始在世界各地招募人员, 似乎越打越多, 并且不断在世界各地制造恐怖暴力事件, 俨然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公害;受其影响, 中国西北边境东突组织活动猖獗, 频频制造事端, 妄图分裂祖国;最近, 墨西哥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病毒传遍全球, 感染人数由几十人攀升至上万人, 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威胁, 中国感染H1N1流感病毒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伊朗核问题悬而未决, 朝鲜惊暴核试验, 破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体系, 这将导致核扩散和地区军备竞赛, 对国际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 如果朝鲜的核武器和裂变材料被与境外组织有联系的东突组织获取, 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见, 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和平发展, 中国必须与国际社会合作加以应对。

4、朝鲜核问题又起波澜, 周边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近年来, 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 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 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 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

今年5月, 朝鲜不顾国际社会警告, 再次进行核试爆, 发射远程导弹, 并多次发射短程导弹, 韩国针锋相对, 宣布加入反扩散条约体系, 并在靠近边界海域加紧军事演习, 双方展开剑拔弩张的态势, 随即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 撕毁和平条约, 两国恢复战争状态。作为东亚最具影响力的大国, 中国在朝鲜半岛有着重大利害关系, 半岛如若爆发战争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安全稳定, 中国还将面临应对严重的难民问题。朝鲜核危机和导弹危机还为日美加速部署联合导弹防御体系, 加强东亚军事部署提供借口, 中国战略压力增大。从另一个角度看, 朝鲜拥有核武器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严重损害, 不管将来中朝关系如何发展, 一旦朝鲜有了核武器, 从国际社会经验来看, 就很可能是永久性的, 中朝是邻居关系, 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无疑将对中国核心国家利益构成永恒的制约甚至威胁。可见, 朝核问题的激化使中国原本复杂的周边关系更加复杂, 周边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加微妙, 和平发展的道路更加曲折。

5、海峡两岸发展稳中有进, 美国竭力阻挠中国和平统一

台湾国民党上台执政后, 台独势力得到遏制, 两岸关系得到改善,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增大。在过去一年里, 海峡两岸交流与发展大步前进, 分别举行了三次“陈江会”, 签订了“三通”协议, 开展了两岸民间最大的交流活动—海峡论坛;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 大陆给了台湾方面雪中送炭式的协助, 对于稳定台海局势, 推动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两岸和平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岛内台独势力两岸缓和发展反对声浪不时传出;美国一直以来既不想两岸发生武装冲突, 把自身牵扯进来, 但又不希望两岸走的太近, 看到两岸关系迅速改善, 美国深怕影响其在西太平洋的利益, 总是要制造各种事端前来阻挠, 其国会不顾中国方面的抗议, 通过了重申《与台湾关系法》的承诺、支持台湾民主的议案, 保证为确保台湾安全将“毫不动摇地履行承诺”, 美国政府则批准对台军售。总之, 处理台湾问题涉及军事、外交、内政、经济、政治各个方面, 极其复杂而且影响深远, 处理不好很可能把中国拖入战争漩涡, 导致中美直接的军事对抗, 另一方面, 还可能影响各种分离主义势力对中国国内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构成麻烦。和平统一是对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的最大考验。

三、面对严峻挑战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思考

综上所述,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出国人数不断增多, 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延伸, 但是中国的军事实力却不足以有效维护中国公民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面临一些问题和威胁, 南海岛礁不断被侵蚀, 边界纠纷困扰中国长期得不到解决, 中国缺乏行之有效的外交手段;中国国内存在着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 国际上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等论调, 中国和平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和谐环境。为此, 中国应为和平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首先, 对内要实现国防现代化, 建立强大的国防威慑力量, 使强权国家承担不起用战争手段遏制中国发展的代价, 对外加强与第三国的军事合作关系, 争取更多国家不支持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 从而约束美国的军事决心。近来中法关系的发展促使法国推动欧盟解除对中国武器禁运, 这就有利于避免美国以战争手段遏制中国崛起[4]。同时, 震慑台独分裂势力, 使其不敢铤而走险走上分裂国家的绝路。中国发展国防力量不是为了战争, 而是为了制止战争, 是为了和平;其次, 不断创新外交手段, 展现维护和平发展无畏勇气。中国坚持按照国际法原则办事, 坚持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问题和现实分歧,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始终以默许的态度任由他人剥夺自己的利益, 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息事宁人, 一味的抗议和谴责, 相反, 要强化“亮剑”意识, 在与国际敌对势力做斗争时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气势和胆量, 拿出坚决而有力的实际行动, 以实力为后盾与敌分庭抗衡, 据理力争, 以无畏的勇气震慑敌对势力的挑衅;最后, 充分运用外交软实力, 构建和谐和平发展环境。在外交活动中积极开展文化外交, 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增强差异性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增强国家软实力;进一步加强军事外交, 让中国军队更多地与各国同行接触, 向世界展示和平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同样也向世界传递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播撒友谊、文明现代的负责任大国的信息, 这样不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而且促使中国安全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简言之, 就是要在外交实践中软硬兼施, 文武并用, 软硬两手都要用, 两手都要硬, 把两者巧妙结合成为巧实力, 保证中国的和平发展顺利实施。

摘要: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和平发展进程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 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 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困境, 如何把面临的各种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和平发展,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吕鸿、任毓骏、王如君.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N].人民日报, 2003-12-11, 第3版

[2]西方欲借新疆西藏问题遏阻中国崛起[N].参考消息, 2009-7-29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篇三

第一,中国面临的历史机遇。今天我们说世界城市是分级的,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第一级的综合城市大家耳熟能详:纽约、伦敦、东京,为什么是这三个城市?为什么不是其他的?非洲为什么没有?在这些世界城市的背后,支撑它们的其实是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伦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城市是当年大英帝国的遗产;纽约是因为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最强大的国家;东京得益于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个历史的轨迹还在往亚洲移动,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经济重心可能进一步地向中国聚集。有不同的预测:有早期预测说在2045年的时候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管我们看到有各种各样的预测,但归根到底是认为中国在不太长时间内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当中国成为经济体第一位时毫无疑问就能够为中国建设一个甚至不止一个世界一级的城市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实际上这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世界城市,那我们可能就要反省为什么没有世界城市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来看,建设世界城市是我们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加快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走一条参与全球分工,为世界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中国和世界双赢的和平发展之路。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恰恰是通过参与全球分工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今天,我们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转向集约式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那种依靠土地、劳动资本等等生产要素投入来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靠效率、靠创新促进发展。建设世界城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有利于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来推动中国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建设世界城市是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地位的需要。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应该更多地参与全球的事务,在全球的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系列机制,最重要的是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建设世界城市会让更多的国际组织聚集于此,同时也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到这里,从而有力地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

第三,建设世界城市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城市有很多功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扩大和增强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同时,世界城市也将会大大增强对跨国公司总部的吸引力,也会推动中国的很多企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就使得中国能够利用聚焦到世界城市中的跨国公司总部影响和控制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和高附加环节,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从而支撑中国的和平发展。

所以说建设世界城市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同时和平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并且,中国建设的世界城市将有别于现有的世界城市,它是新一代的世界城市。

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思路

北京建设的是新一代世界城市,它反映的应该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该是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它应该是一个低碳的、绿色的、人文的、信息化的城市,它和工业革命时代的遗产,和以往世界城市有延续,但是一定也会有更多新的元素。世界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从一开始建设世界城市的时候就要理清思路,要思考很多问题,是继续重复那些“摩天大楼”,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车为本等等。

世界城市发展有很多基本的要求,它要对全球,特别是高端的生产要素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那么首先它就应该是一个宜居的,让每一个人有着蓬勃发展机会的城市。它有畅通的对外交流:人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对外是畅通的;对内是高效运行的。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弥补。比如过去的世界城市都是国际贸易中心,都有国际港口的支撑,北京是近海但不是沿海。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现在虽然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的总部,但是缺乏金融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诸如此类。

首先,建设世界城市要处理好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当未来有一天北京真正成为世界城市的时候,不管是本地的北京人还是外来者到了北京,他一定能感受到这个地方是中国的北京,是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是能够反映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它又能反映时代要求,反映生产力发展最新进展的城市。

当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首要推动方向是加大它的国际化。但是在加大国际化的进程中,时刻都不能忘记保持和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是什么?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有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交流,有中国特有的制度、中国特有的建筑、中国特有的城市规划。中国特色和现代的技术进步、现代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的理念相融合,是世界城市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二,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要走开放发展的道路。要打造一流的环境来汇聚全球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企业,拥有大量的国际组织才能建设成一个一流的世界城市。

第三,现在的世界城市都是跨越行政区划的,有“大伦敦”、“大纽约”,包括“大东京”。北京要弥补贸易和港口方面的不足,让北京更加高效,可能就不能局限在北京的行政区,更不能在五环内考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考虑京津冀的统筹规划。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是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很多层次的。所以我想用“大北京”比用“首都经济圈”更能反映它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为未来的国际组织聚集区预留下好的空间(有山有水的地方),同时能够合理地规划核心功能区,能够提高内部的畅通性。

第四,必须考虑如何加强和上海、香港的协调。香港是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是国家规划的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北京要打造世界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能够加强三个城市的协调配合?整合资源才能更好推动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

(本文由新华网提供,略有删减)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篇四

●探究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综合探究是第四单元我国政府的外交活动的落脚点。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能够和平发展,为什么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应作怎样的准备等问题,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精髓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明确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的作用及发展前景,体验做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国际意识和世界胸怀。

探究的重点和难点为和平发展的内涵及条件。【学情分析】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媒体信息的畅通便捷,高一学生了解国家和国际信息的途径增多,对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应作怎样的准备等问题却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综观当今世界,中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进行歪曲,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认清和平发展的内涵和要义对正确地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条件;理解作为中国的学生应为祖国的和平发展做些什么?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组织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论证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崛起使学生体验做中国人的自豪感,确立负责任大国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观念,并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信念。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探究策略方法

【整体思路】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搜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典型材料;复习巩固第四单元的知识框架及主干知识;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

一组: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和平与发展的论述 二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内容摘要

三组: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及原因;中国和平发展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不是威胁

四组:“中国威胁论”的背景、实质及现状分析

教师准备:搜集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关于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的有关论述和典型材料,并制成课件;印发供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的相关材料;收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典型事例,设计辩题并总结思路。

●探究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启迪思考

一组展示的内容:导入课程

学生展示一 :

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候,在国内,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国际上,美国对中国实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战略。美国国务聊在致美国总统的信中预言,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最终只能求助于美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独立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对于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世界人民给予了高度赞誉。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

本节课我们将围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主要探究三个具体问题:

1.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2.和平发展的中国带来了什么? 3.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能做什么? 学生展示二:资料1: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论述

• • • 展示后请同学们探究讨论:

(1)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3分钟)

(2)中国为什么走和平发展道路?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生展示三: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内涵

内涵: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不是通过掠夺、攫取别国财富来实现。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教师补充:

增加:“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依据: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外交政策、时代主题 二组展示的内容: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学生展示一:文字资料《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内容摘要:

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摘要1:以自身发展促世界发展。比如在能源方面,中国高度重视节约能源,采取各种节能措施,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的年消费量只翻了一番。2004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45%。

摘要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白皮书强调,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学生展示二:中国为什么走和平发展之路,请大家一起通过这些图片(10-12)来寻找答案吧,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近代中国却饱受列强侵略之苦。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走上了和平发展路,它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征服的途径发展自己的方式,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学生展示三:中国走上和平发展之路,是由各种条件决定的。

①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之苦,中国人民最希望和平;

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⑤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

⑥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⑦锻造了一只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教师强调补充:

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举例:中国积极推进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六方会谈,有力的推动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国倡导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稳定地区的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积极参加阿富汗、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这些都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三组展示的内容:和平发展的中国带来了什么?

学生展示一:和平发展的中国带来了什么?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请大家来看一下“和平与发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请看幻灯片17-22,通过这些材料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和平发展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下面请我们组

同学来说明这个问题。

学生展示二: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意义

政治意义:

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构建和谐社会;

②有利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经济意义:

①拓宽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②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③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应对全球化的能力。

学生展示三:和平发展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请大家听我读课件中的图文资料:中国和平发展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不是威胁 华东师范大学陈群副校长在“中国和平发展: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开幕典礼上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不是威胁。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如果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率先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就是对世界各国摆脱经济危机的一种贡献。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发展强调的是一个过程,突出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符合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愿景,因为我们由衷的希望中国的发展是平和的、稳健的。

他表示,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而不是威胁。4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稳定住了自己的社会,养活了自己的人民,保护了自己的环境,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就是对当今世界的一种贡献,也就是说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如果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率先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就是对世界各国摆脱经济危机的一种贡献。

陈群说,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方位的,经济和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仍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议题。其他如农村基层选举和政治发展,和睦外交和大国关系,社会变迁及社会政治,能源、人口和环境保护也十分重要。经过与会专家和各位代表的研讨,我们会对中国和平发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会更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已经面临的或者即将面临的各种挑战与机遇。

所以说(1)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作为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组展示的内容: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能做什么

学生展示一: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应当和平发展,中国能够和平发展。当然,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还存在一些不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因素:请看幻灯片28-30。现在我进行一个小小的现场采访:请问

你们希望中国强大吗? 美日欧俄等希望中国强大吗?

所以,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会平坦,绝不会一帆风顺。学生展示二:《中国崛起何其艰难》

面对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民众感叹:中国崛起何其艰难!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受阻、威胁全球的金融危机等,无不牵动着国人的心。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和不久前发生的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尤其令人震惊。

任何大国崛起都并非一帆风顺,即使是在财富与实力上升最快的战略机遇期,也会遇到重重考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GDP总量比1978年增长14倍,在30年中,年均增长接近10%,被经济学界称为“中国奇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构成体系化的“中国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者以“国家生命周期”来表述这种过程,认为一个曾经灾难深重的国家必将在经历漫长的调整期之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进而迈入经济强盛期,即通常认为的大国崛起。

由起飞走向崛起的道路异常漫长而曲折,其中需要经历种种磨砺,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来衡量这种难度,值得我们探讨。

专家一致表示,我国作为一个主张和平崛起、主要通过内生力量发展壮大的国家,完全不同于以往其他以战争崛起的国家。中国在前进中面对着各种特殊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 风险,任务异常艰巨。

【探究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能做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展示三:中国的和平发展途径: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 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青年学生责无旁贷,必须努力从以下方面去作准备

请大家跟我一起宣读:

第一,关注国家大事,有国家观念、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三,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各方面能力,掌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领。

教师总结:

通过探究,我们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了“中国应当和平发展,中国能够和平发展”的道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走向了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充分说明了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后作业】

你是如何看待2009年7月26日结束的“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演”的? 提示:当今世界已今非昔比,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共存性日益突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要融入世界、发展自己,这也是我军今后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性的反恐演习,在国际军事舞台上频频亮相。2002年以来,我军先后与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举行了双边或多边的陆地反恐演习,与巴基斯坦、印度、泰国等周边国家举行了双边的陆地演习或海上联合搜救演习,还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举行了海上搜救演习。这些演习对于遏制和打击恐怖主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符合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体现。

●课后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努力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国际政治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关注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代中学生的兴趣点之一,培养学生和平观念、国际意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公民的国际责任。本综合探究对中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活动难度不大,又是全书最后一个活动,学生已有一定的活动经验,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完全可放手让他们自行组织,自行探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所以要特别注意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选取了最新的情景材料,引入中国的和平发展对周边国家及世界的影响,通过分组合作,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切身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比较好的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在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材料,设置探究场景,并且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政治生活、分析政治生活、参与政治生活,进而认同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本教学设计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努力营造对话、沟通和合作的课堂氛围,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主的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设计表达出设计者“以育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理念。

5.《中国的和平发展》读后感 篇五

作者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放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与美国“单极世界”理论横行其道的背景下,针对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而有的放矢。不仅仅是就中国来论中国,就和平发展来论和平发展,而是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美、日、英、德等强国通过侵略、扩张、殖民、掠夺的现代化道路进行比较,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及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联系起来。该书既有对世界发展格局、国际关系等的宏观研究,又有对国家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等的微观把握;既有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外交事务等的实证研究,又有对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程、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交往史、中国传统“和合观”等的历史研究,可谓旁征博引,雄辩滔滔,纵横捭阖,张弛有度。

作者没有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也没有囿于意识形态和国家间的历史纠葛,而是胸怀天下,用学者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论证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指陈其内涵、国情与时代依据以及对世界的意义,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作者的这种从世界范围、用天下人的观点来说中国事的行文方法,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作者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美、日、英、德、俄等国的现代化模式与外交策略,从西方到东方,从国家政策文件到领导报告,从报刊图书到互联网,从数百年之前的到眼下发生的,从正面肯定的到反面歪曲的,各色材料信手拈来,披沙沥金,或转引或辨析,或赞同或驳斥,都有机融入自己的论著中,如庖丁解牛,自然娴熟,游刃有余,切中肯綮。让人无法不惊异于作者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大家手笔。《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以翔实的材料、雄辩的事实论证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这一备受世人关注的热点话题,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而且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等形形色色的错误言论,这对于在国际上澄清是非,消除一些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惑和戒心,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我们知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代表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的中国也必将给众多发展中国家起到表率和先锋队作用。同时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自从加入WTO以后很多国家已经从中国获得了可关的利益,中国发达了也必将为全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

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篇六

作者:肖永国

2009年4月9日海基会前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先生就九十年代两岸关系发展由1993年的高潮转为1996年的低潮做出回顾和分析后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在1993年两岸关系进入高潮后,基于两岸相互缺乏了解和沟通,两岸对发展两岸政治关系都存在“政治盲点”,最终引发政治误判,导致两岸关系在1996年进入低潮;

2、中国大陆在九十年代无法明白“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

3、李登辉所提的“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其实是“一中两国”架构,两岸最终发展的结局一定也是“一中两国”;

4、大陆方面只有承认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事实存在才能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

5、如果仅仅让台湾以某种名义参与WHA,台湾最终是不会满足的;

邱进益先生做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当事人,见证了两岸关系曾今的高潮和低谷,姑且不论邱进益先生对九十年代两岸关系分析的对与错,仅凭邱进益先生始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关切和热忱,都是值得两岸民众尊敬的。

对于邱进益先生的部分观点,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也是值得两岸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认真反思的。如,两岸只有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和交往的方式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才能避免两岸政治误判等。在这一点上,中国大陆确实汲取了经验和教训。

现在中国大陆不仅注重通过两岸“政党平台”、“两会管道”等既定制度化的沟通、交流和交往,而且还积极与台湾方面协商新的两岸政治、军事等沟通渠道。除此以外,还采取“走进去”、“引进来”的方式,不仅积极推动大陆赴台观光旅游,而且每年5月还组织两岸民间论坛,进一步加强两岸民间往来,把两岸关系由遥不可及的“历史关系”变为亲密无间的“生活关系”。而且,两岸不断加强沟通与往来,在“增进政治互信”、“密切两岸关系”、“消除两岸误解”及“快速解决问题”等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邱进益先生对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若干政治分析和判断,着实不敢苟同。因为中国大陆始终是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并勇于开拓未来的。在中国大陆的政治思维中,这就是立党立国所坚持的实事求是政治原则的基本体现。所以,本着实事求是的理念,对邱进益先生的部分观点做出如下评析:

一、两岸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自1949年形成两岸关系以来,虽然两岸政治上历经“仇视”、“对立”、“隔绝”与“交流”、“交往”及“协商”、“谈判”,但是两岸都始终坚持“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关系,这也是两岸关系存续中“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所在。因此,两岸关系的本质是“同一个中国的主

权和领土的政治对立”。换句话说,“两岸政治对立”的是两岸政治实体的相互否认;“两岸政治一致”的是均坚持“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关系。

所以,对于邱进益先生始终为李登辉当年坚持的“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所做的政治辩解,我想,中国大陆至今都会相当不以为然。至于邱进益先生认为李登辉的“两国论”其实是“一中两国”的观点,中国大陆同样会不以为然。

原因很简单:

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宣布了对“中华民国”的政治取代,并且两岸长达60年都是相互否认的政治状态。中国大陆始终坚持的这一政治观点在1971年10月25日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那么,两岸何来的“一个中国”下的“两个国家”呢?

至于邱进益先生坚持认为两岸的未来就是“一中两国”的政治关系,中国大陆同样不会无条件认可。

原因也很简单:

依据《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就意味着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中华民国”仍然在国际上唯一代表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的政治否认。国际社会都普遍不认同的“中华民国”,让中国大陆无条件的政治承认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也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达成的建交政治公报的基本政治准则。至于两岸未来会选择怎样的一种政治方式在一定条件下保留台湾的“宪政制度”和“生活制度”,那是两岸未来发展的事情。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会只有“一中两国”这样的一条道路可走,因为毕竟时间会改变一切。

二、何谓“一中两国”的两岸统一模式?

邱进益先生提出的“一中两国”的两岸统一模式的政治想法,实际上并非只有李登辉才有,马英九执政当局同样也是这样认为的。马英九在台湾核心幕僚会议中就说过“因为大陆不同意„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两岸只能是„一中各表‟的关系”。由此可见,通过所谓的“两德模式”实现两岸统一是李登辉和马英九共同做梦的想法。

何谓“两德模式”?就是让台湾“先独立再统一”或者“宣布独立的同时实现统一”。这就犹如让一位本来是“良家女子”的台湾走“从良”的“自我实现”的发展道路。即:台湾执政当局认为,让两岸统一的唯一途径,就是先让从属于“良家女子”的台湾,经历“妓女生涯”后,再与中国大陆实现统一。如此的统一模式,也只有欣赏“日妓艺术”的李登辉之流能想得出来。只要承认中国和中国人的两岸民众,都不会认同这种“辱没先祖”的“从良模式”的两岸统一想法。

从两岸的发展历史来看,邱进益先生所谓的“机关算尽”的一方绝对不是中国大陆,只可能是另有所指了。

三、九十年代两岸政治谈判的政治启示;

翻阅九十年代两岸政治谈判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两岸在九十年代的政治谈判之所以会出现重大政治波折,确实有若干值得中国大陆反思的地方:

1、中国大陆对台湾政治和社会现状缺乏调查研究;

2、中国大陆对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缺乏深入了解;

3、中国大陆对两岸统一急于求成而缺乏长远的综合准备;

4、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政治走向缺乏准确的政治判断;

由此可见,除了两岸政治互信和政治认识极度缺乏外,最根本的一点是:两岸政治谈判是建立在无共同经济基础、无共同政治利益、无两岸民众支持的条件下。在如此政治条件下开展政治谈判,即便是有政治成果,也仅仅是通过达成两岸共识的方式建立两岸的“政治止损点”,而不可能实现两岸政治统一。

九十年代两岸政治谈判也不能说没有任何的政治成就,最起码留下了“九二共识”做为今天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更何况,两岸的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成”与“败”已经无需过度探讨。但是,九十年代的两岸政治谈判,还是为今天发展两岸关系留下了若干的政治启示,值得两岸汲取经验和教训。

1、中国大陆对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马英九既要定性认识,更要定量分析;

对于马英九而言,制定“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有台湾民意的成分,但是从马英九几次三番以政治议题干扰和影响两岸正常关系发展的事实来看,更要认识到马英九并未走出李登辉政治思维的“窠臼”。不仅如此,马英九以发展两岸经贸文化关系为条件希望在“不统”的政治前提下获取所谓“台湾国际空间”和“两岸和平协议”的政治行径,仅仅是制造两岸永久分裂的政治事实而已。所以,在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都很薄弱的现实条件下,这就需要中国大陆坚定地执行“先经济后政治”的基本准则。

“尊重两岸历史”、“注重两岸现实”就是最好的贯彻实事求是的政治原则创造两岸未来的政治途径。中国大陆即便要“转变马英九”,也一定要遵循马英九的“转变规律”。这就要求中国大陆在认识、分析、研究马英九及与之沟通、交流、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既要注重对马英九的定性分析,也要关注对马英九的定量分析,更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对马英九做出动态的、准确的政治判断,并使之能接受两岸实践的政治检验。

中国大陆不能通过“自以为是”或“与之共舞”的方式“培养”马英九错误的两岸观念。这就是中国大陆典型的“一厢情愿”的政治思维。这种政治思维除了制造两岸渐行渐远的政治距离外,对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或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2、中国大陆对马英九执政当局既要注重“所说的”,更要关注“所做的”;

对于马英九执政当局 的“所说的”与“所做的”,在两岸不具备政治谈判条件的情况下,中国

大陆要遵循“先经济后政治”的政治准则,通过马英九执政当局的两岸实践来检验马英九执政的“是非”与“成败”。在两岸“先经济后政治”的政治准则下,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中国大陆都要尽最大努力做好;反之,凡是违背两岸关系发展准则的事情,凡是不利于台湾民众发展民生的事情,凡是在两岸民众之间制造政治障碍的事情,中国大陆都要予以反对。

中国大陆只有以“坚持客观标准”、“尊重两岸实践”的方式认知和评断马英九执政当局,才能做到更好的“政治支持”和“政治反对”。

所谓“坚持客观标准”就是对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执政行为依据两岸实际变化划出两岸应当遵守的“政治红线”、“政治黄线”和“政治绿线”。而不能只有“政治红线”而没有“政治黄线”或“政治绿线”,否则就是娇惯马英九执政当局错误的执政行为,反而“促使”马英九执政当局总是在“政治红线”的边缘行走。如果没有“政治黄线”,一旦马英九有意或无意的“误踩”了“政治红线”,中国大陆是处理还是不处理呢?这就是中国大陆对马英九执政当局的骄纵为发展两岸关系中国大陆自己制造的政治问题。所以,如果没有对马英九执政当局划出的“政治红线”、“政治黄线”和“政治绿线”做为两岸关系实践的政治标准,那么中国大陆就没有对马英九执政当局所谓的“政治支持”或“政治反对”。另外,对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政治实践不能只“政治支持”而不“政治反对”,也不能只“政治反对”而不“政治支持”。

所以,“坚持客观标准”和“尊重两岸实践”两者之间必须是相互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中国大陆在两岸关系中必须坚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具体体现。

3、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政治和社会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台湾历经近20年的混乱执政,“最要命”的就是台湾已经成为“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混乱”、“执政能力有限”的基本形态。所以,台湾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格局。这也是台湾最基本的实际情况。自马英九2008年5月20日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以来,马英九执政当局面临的诸多问题,有的是“有心无力”,有的是“有力无心”,有的是“无心无力”,其真正“有心有力”的事情又违背台湾民众的政治和社会需求。马英九做了许多有利于台湾民众和两岸关系的事情,但是也贻误了满足台湾需求和最佳定义两岸现状与未来的“黄金执政期”。

马英九执政当局之所以民意出现下滑或台湾民众的政治支持度下降,最重要的是马英九执政当局背离了台湾民众亟需的“恢复宪政秩序”、“稳定台湾社会”、“优化政治生态”和“提高民生水平”的基本政治需求,造成马英九执政当局最终给台湾民众留下“除弊无力”和“兴利无能”的执政观感。从这一点上来说,马英九执政当局受到了台湾政治和社会现状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政治资源、政治基础、政治关系及执政能力所致。

所以,中国大陆要帮助台湾泛蓝阵营持续执政,就必须在培植两岸共同政治利益和政治危害的基础上稳定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前提,通过两岸公共平台,充分发展和壮大两岸民间力量的推动作用,利用台湾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及政策,最大限度的掌握“控制和影响台湾发展”的综合实力,积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四、中国大陆务必在遵循实事求是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和落实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中国和平统一发展战略是:

在“台湾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冲突”及“执政能力有限”的环境下,中国大陆在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的政治前提下,本着“先经济后政治”的政治准则,充分发挥台湾民间力量强大的特点,从培植两岸在国际范围及两岸之间的共同利益入手,在“扎根台湾”、“全心全意服务台湾民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控制和影响台湾发展”的综合实力,创造马英九及台湾执政当局政治转变的历史机遇,利用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维护统一的政治和社会力量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中国大陆如果要加快两岸和平统一,除了发展和落实两岸和平统一发展战略规划外,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中国和平统一的战略转机,实现两岸综合实力对比及台湾政治生态发生有利于两岸政治统一的根本转变。这就是中国大陆创造的马英九及台湾执政当局政治转变的历史机遇。具体地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积极促进“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的深度发展;

两岸继续加强和完善“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至少要构建三道“反独促统”的政治防线,即:国际“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及台湾执政当局内部“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支持两岸发展关系和两岸统一的各种台湾政治力量,立足于台湾实际,服从和服务于台湾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向,全心全意为台湾民众服务。

两岸构建三道“反独促统”的政治防线的根本目的并不是针对台湾执政当局,而是针对台独政治势力及国际范围内任何支持或参与分裂中国的政治势力。进一步地说就是改变台湾执政当局错误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关系,最大程度的削弱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势力的发展基础,全面压缩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势力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弥补台湾执政党脱离台湾民众制定和执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造成的政治不足。

2、全面应对“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

两岸与“两岸周边”政治势力在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和军事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两岸和平统一的重大贡献就是实现两岸在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和统一的过程中,不仅能实现台湾执政当局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政治认同,同时能有效切断台独政治势力与国际政治势力的政治勾结,而且还能瓦解台独政治势力在台湾发展的政治基础。

所以,中国大陆或两岸通过武装力量积极促进两岸实现统一的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针对谁”、“什么时候”、“多长时间”、“什么地方”以及“如何使用武力”的问题。在本质上,只有有利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有利于台湾民众增强中国及中国人的政治认同、有利于两岸深入政治团结与合作,两岸通过非和平方式实现“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的本身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3、加快落实中国大陆的全球战略布局;

中国大陆的全球战略布局就是:

中国大陆通过创建一直专业能力强、机动能力高的现代化国际保障队伍为基础,以保障中国经济资源及运输通道安全为突破口,在中国国际经济区和人口往来密集区加强安全保护和权益维护,形成有效的“全球信息互通”、“军事实力威慑”、“国际政治压力”及“适度外交空间”的方式实现中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维护。

两岸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的趋同决定了:“台湾问题”在两岸之间是“一个中国原则”下的“综合体”,在“两岸周边”是一条“反独促统”的“统一线”,但是在国际范围仅仅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政治点”。所以,中国大陆的全球战略布局,无论台湾执政当局是否愿意,都必然成为国际范围内一个中国的“政治点”。基于台湾的国际政治现状,在中国大陆实现全球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台湾执政当局是没有“阻挡能力”和“还手能力”的。由此,中国大陆就把国际范围的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绝对优势转变为两岸不得不统一的政治主导优势。

所以,在中国大陆没有完成全球战略布局及形成两岸广泛共同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之前,中国大陆帮助台湾执政当局拓展国际空间就是在制造毁灭两岸和平统一的机会、基础与条件的“国际黑洞”。

以上三点是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的控制两岸和平统一发展进程的“政治绳索”。制服“国际分裂中国的政治势力”和“台独政治势力”的政治怪兽,放弃“政治绳索 ”而主张与之“单打独斗”或“与之共舞”,不仅是逞“匹夫之勇”,更是政治愚蠢的表现。

7.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篇七

其一, 面对中国的崛起, 美国逐步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积极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美之间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在中国提出建立“亚投行” (AIIB) 后, 众多大国尤其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不顾美国的反对, 执意加入, 中国影响力的增长引起美国的不满, 使美国感受到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逐渐由接触转为遏制。基于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主导地位的考虑, 美国把战略重点逐步从中亚转移到亚太, 积极实施“亚太再平衡”政策, “再平衡”战略是包括外交、军事、经济政策在内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在缺乏政治互信的情况下, 美国的亚太战略加深了中美之间的矛盾, 激化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使得周边经济合作发展受阻, 安全形势恶化, 周边环境日益紧张。

其二, 中国的崛起, 引起周边国家的不安。今天的中国,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也是世界上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1]为了维护国内的安全, 保护不断拓展的国外利益, 中国顺应国内外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增长充满疑虑和担忧, 受现实主义“零和博弈”以及“强国必霸”理论的影响, 周边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将打破地区力量均势, 挑战既有秩序从而引发战争。这种担忧加剧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不信任, 为了维护自身安全, 周边国家不断增加本国军费开支, 购买新式武器装备, 同时也增加了对美国的安全依赖, 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由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安全困境, 在彼此缺乏政治互信的前提下, 引发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 阻碍了地区间交流与合作。

其三, 传统安全因素回归, 周边领土争端频发。中国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使周边对中国的实力增长形成共识, 周边国家担忧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会使得中国在以后的领土谈判中的话语权会逐步增强, 维持现状的政策对中国越来越有利。为了避免未来形成有利于中国的解决方式和规则, 他们倾向的策略是在中国实力获得压倒性优势之前, 将争议海域和岛礁的实际控制巩固为法理控制。[2]所以, 当中日面临结构性矛盾时, 日本提出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问题, 这一做法引起中国的强烈愤慨, 使双边关系降至建交以来的最低点。菲律宾、越南也想加强对占有岛屿的“合法性”, 通过单方行为实现南海利益的最大化, 这使得南海争端加剧。

二、周边外交困境产生的动因

1. 综合国力此消彼长, 产生结构性矛盾。

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带来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 而美国与周边国家的力量相对下降, 引起美国与周边国家不安。受到传统大国兴衰理论的影响, 它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 从而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当主导性大国认为其相对力量陷入不可逆转的衰退趋势, 那么它针对崛起大国采取预防性战略的可能性增大。[3]所以, 在美国感到自身力量下降,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 美国加紧实行既定的亚太政策, 对中国既接触又遏制。一方面, 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投入, 通过强化与传统盟友的联系, 保持对中国的战略威慑。同时通过宣传“中国威胁论”, 以引起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安, 促使非盟国加强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另一方面, 为了减轻自己维护现有秩序的压力, 美国积极敦促中国成为国际秩序“负责任”的行为主体, 接受现有国际秩序, 为维护现有国家秩序作出更大努力, 使中国在现有格局中承担更多责任。

2.“以经促政”的效果下降。

长期以来,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主要是围绕地区经济合作展开的, 中国影响力的拓展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来推动与其他方面的合作。中国在与周边合作中通过加大对经济公共领域的投入, 对周边国家开放中国广阔的市场, 通过让利与周边, 使得“以经促政”的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以经促政”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这一政策必须能够保障周边国家能从中国发展中获益, 却不危机自身政治与安全。[4]近年来, 随着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不安增加, 领土争端加剧, 传统安全问题回归, “以经促政”的效果开始下降。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 长期以来, 周边国家坚持对中美政经分离的“选择性依赖”。在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 为了防止过度依赖中国, 受到中国的控制和制约, 周边国家选择在政治和安全上依赖于美国, 加强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这种“选择性依赖”降低了“以经促政”的效果。二是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等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加, 领土和安全问题的凸显, 使得经济影响力相对下降。安全因素往往会压倒经济合作, 对于安全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三是周边国家间经济竞争加剧, 摩擦不断, 地区经济合作受到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以经促政”的政策效果。

3. 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底线的错误试探。

长期以来, 中国坚持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塑造了中国友好的国际形象, 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但中国怀柔的外交政策却给周边国家造成中国为了维护稳定的国内外环境, 不会动用武力解决争端的错误心理预期。这种对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错误认知, 使得周边国家不断在东海、南海问题上试探中国的底线, 其结果可能是最终导致中国放弃怀柔政策。[5]

三、和平发展的路径探析

第一, 在制度上, 维护现存合理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改革不合理的规则, 根据社会发展倡导建立新规则。对待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应一分为二, 正确看待, 对其合理规则中国应积极参与, 对其不合理之处应积极改变。如果对现存秩序不加区分, 盲目挑战与对抗, 这样不仅会增加中国崛起的阻力, 也会对周边国家及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进而重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覆辙。但参与并不意味着被迫全盘接受, 不应为迎合现有秩序而损害国家利益, 而是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在参与中不断改变不合理的秩序与规则。所以, 对现存秩序我们应积极参与, 运用和完善, 在世界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 顺势而为, 塑造发展中国发展所必要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6]最近, 随着“一路一带”、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系统而赋有长远规划的战略措施的提出, 充分体现出中国在遵循现有国际规则下, 不断运用自身力量改善和塑造现有国际体制。

第二, 明确中国的核心利益与战略底线。长期以来, 在“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指导下, 中国核心利益和战略底线存在很大模糊性, 造成周边国家通过各种过激行为试探中国的底线。所以, 中国应向国际社会明确自己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底线, 并根据对中国的重要程度划分出不同的范围与层级, 使周边国家明确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力量和决心, 减少不必要的战略试探。根据理性选择理论, 当周边国家认识到挑衅的成本大于收益时, 其会选择减少对中国无故挑衅。

第三, 发挥中华文化在中国崛起中的作用, 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我们应该努力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从而构建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秩序观, 以补充和发展现有的国际价值体系, 从而增强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 中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尽最大努力减少和平发展的阻力, 为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近年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周边国家获益, 但也引起了这些国家的不安, 出现了周边外交困境, 时而爆发的领土争端、经济摩擦加深了周边紧张形势。由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矛盾, 在各国缺乏政治互信, “以经促政”政策效果下降的背景下, 中国周边外交进入矛盾多发期。

关键词:和平崛起,周边困境,结构矛盾,“以经促政”

参考文献

[1]王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J].国际问题研究, 2014 (1) :8-23.

[2]高程.周边环境对中国崛起的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 2013 (5) :33-45.

[3][美]戴尔·科普兰.大战的起源[M].黄福武,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翟崑.突破中国崛起的周边制约[J].国际展望, 2014 (2) :1-16.

[5]周方银.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J].国际政治科学, 2011 (1) :29-58.

8.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篇八

关键词:中国 和平发展 文化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249-01

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经济、军事、政治等客观存在的要素,还有文化实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由于文化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互联网的开拓,各种文化在中国互相碰撞、扬弃、激荡,形成从未有过的文化环境,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1 中国文化建设的内部不利因素

当前,中国的国内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关系的多样性、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已经改变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意识形态的单一性。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边性明显增加,人们接受的信息很丰富也很庞杂,思想十分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诸多不适应,我们面临着如何在重视经济、政治的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在现有体制下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思想观念上整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基础的问题;面临着如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共存的社会氛围以及同心同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面临着保持安定团结,大力进行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问题。

第二,文化体制不健全。首先,中国的文化制度还很不完善。中国虽然规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远远不够。除教育、科技、体育、卫生领域外,全国人大至今还没有制定一部其它文化领域的基本法律。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宪法关于文化法制的原则在实际上不能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立法活动来加以有效地实施,而且也造成了文化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冲突。其次,在文化管理体制上,中国实施的是辖地管理,具有专业性强、垂直管理的优势;但同时也易导致文化行政部门的多头管理,出现管理越位和缺位的现象,不利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大市场的形成。再次,文化创新能力不强。这一方面造成中国文化领域中的基础研究落后于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使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缺乏后劲;另一方面,也使中国文化产业层面缺少理论的指导,远远落后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大众文化的精神需求。

第三,民族分裂势力对文化认同的曲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别是新疆的突厥文化和西藏的藏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少数别有用心的民族分裂主义者,谎称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属于同质文化,想以此来制造民族分裂。这就使我们面临着如何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问题。

2 全球文化交流与冲突带来的挑战

第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會主义文化的侵蚀。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扩张,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形成严重威胁。美欧等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全球化条件,总体注重宣传政治文明成果,渲染他们的执政理念,包装所谓民主进步形象,对外大量输出西方文化,在国际上争夺思想阵地。西方资本主义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生活方式,经由各种渠道,不断对中国发生影响,这种异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政治观念,甚至改变着公民对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领导的评判标准,而这种离心力又会因中国自己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某些条件和因素得以“巩固”。另外,西方强势文化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社会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到中国,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销蚀人们的文化归属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走向,以达到扰乱和破坏中国的价值体系,而文化价值体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治乱兴衰。

第二,信息垄断增强了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入侵能力。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其覆盖全球的传播媒体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它利用遍布世界的新闻传播网络,构建话语强权。这套话语传播体系通过种种途径,渗透到了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舆论、信息的控制和传播体系进行强势的文化渗透。美国成立“全球信息办公室”,整合对外宣传力量。美国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信息总量的100倍,控制着世界75%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目前,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通过卫星电视向全世界137个国家和地区传送昼夜新闻节目。美政府海外电台的“美国之音”,能使用包括英语在内的52种语言广播,每周拥有世界各地约8600万听众。除利用报刊、广播和电视传统媒体之外,西方国家还利用所谓“第四媒体”—— 国际互联网,进一步增强西方文化渗透和入侵的能力。据统计,现在互联网上的内容,英语约占95%,法语约占3%,世界上其它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2%,其中,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仅占1%[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化身,一个人在使用非母语的语言时,无形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西方文化”的熏陶之中,这必然会冲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给中国的文化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第三,西方文化产业冲击中国文化市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己成为各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其本国汽车工业产值,音像业在美国的出口值已超过其航空航天业而居第一位,英国的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及建筑业。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受经济实力和体制制约等方面影响,仍十分弱小,面临西方文化产业挤压的风险。

分析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因素,探索解决制约因素的对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9.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九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08安全工程 王洁萱 200830060391 [摘要]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新的实践,把改革开放作为新的革命推向深入,深刻把握和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关键词] 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

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这连续5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题中,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其中,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29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禁锢,一场思想解放大潮,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释放出无穷活力。

社会主义是大海。近30年来,无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无论发展是硬道理,还是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如同一条河流,在不同时期,不断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坚定不移地奔腾向大海。

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是正确的

我们这条路已经走了30年,总的评价是这条路进行了历史性的伟大创新,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比较严重的问题。首先要肯定我们这条路的方向是对的,实践的效果也是不错的。中国经济通过30年发展,总量迅速扩大,财政收入连年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1999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七,此后赶超意大利、法国、英国,现在已超过德国,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5年内有望赶上日本。如果以购买力评价来衡量,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增速,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不可忽略的力量。这次金融危机,全世界、西方发达国家都感到了中国的分量。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从2001年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超过了英国、法国、日本。城乡居民的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福利整体有了巨大的改善。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这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它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理论。因为我们全部的问题,过去之所以出问题,现在的路之所以对,最根本的一点是这条路是不是符合你自己的国情,是不是符合你自己的发展阶段。二是所有制理论。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就是我们党一直坚持的要以实现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以外的非公经济应该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公有制一定要搞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是应该保持。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然后融入社会主义的因素,整个社会福利都应该根据国情搞,给予更多的重视。四是分配理论。分配问题全社会关注,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理论上讲,我们要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原来讲初次分配体现效率、二次分配实现公平,这次十七大报告讲初次分配也要重视公平。初次分配怎么重视公平?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搞好了,初次分配就比较公平。五是对外开放理论。现在这个世界大家叫地球村了,国际资本瞬间可以在世界上极速流动,整个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工体系,一个国家不可能脱离这个体系自己去搞,必须进入这个体系,必须开放。开放是双刃剑。怎么样避害趋利,是有大有文章可做的。开放中,大家应该特别注重不要放弃自主权,国家发展是要靠自己的,现代化要靠自己去实现,放弃了自主权,就是被人摆布的,只能为人家服务,中央这些年都特别强调这些问题。

总之,我们已经走了这条路,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有自成体系的理论,应该说成绩巨大,世人瞩目,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有一些难点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恰恰是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目前都还没有比较彻底的解决,还要继续探索,但是不要放弃。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中央已经高度重视了,已经在想办法解决。我们讲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收入分配差距太大了,这是造成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看中央的宣传政策,也是要缩小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上都要下工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家的消费水平绝对数值都是扩大的,消费绝对量增加了,但是和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消费力下降是一个明确的趋势,应该纠正这个问题,就是要增加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讲,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是一场探索。从世界的角度讲,改革也是一个大事业,是要探索一条新路。这场变革,我们都在参与其中,都应该积极促使这场探索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一条走对的路要坚持走下去,走得有问题的地方要纠正它,都有责任认真地总结。一个不善于及时反思和总结的民族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这样一场有着巨大历史难度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变革面前,不可能没有偏差,没有失误。有了偏差,有了失误,要及时总结,及时纠正,这是一个民族成熟和顺利前行的前提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人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向全世界人民昭告自己的理论创新成果,所显示的是一份自信,是一份社会主义的自信;所展示的是一个启示,一个关于人类未来选择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铁一般的事实向全世界昭告: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来没有过时,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人类进步事业的意义必将越来越多地展现出来。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战略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又是一把尺子,衡量我们过去做的事情怎么样的尺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坚持,不符合的就要及时纠正。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是着力于照顾到中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平衡性,寻找出一条既能避开资本主义不利的一面,又能发展生产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只要我们像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要求的那样,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锲而不舍,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上一篇:爱路护路小卫士征文下一篇:自主学习物理化学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