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资料(共10篇)
1.高考地理.资料 篇一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即使在陆半球上,陆地也仅占48%。
2.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的大陆是亚欧大陆,面积最小的是澳大利亚大陆。的岛屿是格陵兰岛,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3.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亚洲,所处纬度的是南极洲。
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北美、南美—巴拿马运河;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4.地跨两大洲的国家: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欧两洲)、巴拿马—(南北美洲)、埃及—(亚非)、美国—(北美和大洋洲)、印度尼西亚—亚洲和大洋洲。
5.四大洋面积:太平洋(渐小)、大西洋(渐大)、印度洋、北冰洋;跨经度最多的是北冰洋;所处纬度的是北冰洋。
6.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也可引起海陆的变化。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火山地震带集中在板块交界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属于板块碰撞处;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属于板块张裂处。
7.七大洲地形特点:(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包括海拔高低、地势起伏、地形类型及分布。)
亚洲--地形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欧洲--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中部多平原,北部及南部为山地;北美洲、大洋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西部、中部、东部);南美洲---西部高山,东部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
8.海底地形:大陆架(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大陆坡、大陆隆、海沟、洋盆、海岭。
2.高考地理.资料 篇二
一、注意收集高考信息
高考信息把握正确, 方法明确, 针对性强, 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 必须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 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 从中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 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 准确地进行复习, 避免盲目性, 提高复习的效果。必须把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渗透在备课里, 体现在课堂上, 落实在训练中。各知识点的难度要以考试说中的能力来界定。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是: (一) 继续保持稳定, 突出考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 即主干知识, 或能够再生知识的知识; (二) 强化知识体系, 从学科的整体意义上设立试题; (三) 深化能力立意, 加强探索能力的考查; (四) 贴近生产生活, 联系最新重大时事, 拓展地理思维空间; (五) 适当降低难度,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六) 稳中求变, 积极创新; (七) 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能力试题。因此, 认真仔细地对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研究将对复习起到定向定位的作用。
二、建立知识联系线索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 是对已知知识的加工和重组, 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 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 方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 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 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例如: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 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轻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击平原有关大河的分布。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 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分布。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晨昏线移动—地方时不同—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地球运动在远日点附近—7月初—北极附近为极昼—晨线在北极圈内。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 如:各种外力地质作用, 各种工业部门, 组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要素 (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 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 (如影响气候的因素) , 形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多项条件 (如土壤形成的条件、形成大气环流的气压带风带、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 如:气候要素与其所包含的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外力地质作用与其所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自然资源与其所包含的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 如:总星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陆地水—地表水 (河流水、湖泊水、冰川) 及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等;农作物—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等;能源资源—常规能源—矿物能源—煤炭、石油等。
三、致力培养地图技能
地图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 也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学生结合地图学习地理, 就容易理解和记忆,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而读图技能本身也是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年来的高考试卷, 地图的分量占得非常重, 培养地图技能对地理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学生在培养地图技能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图与图之间的转换, 如: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剖面图转换成平面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另外是图与文之间的转换, 尽可能地将地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 不要凭空去记、去背, 学会图文转换。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对于培养地图技能值得特别注意的是0°、180°、160°E、20°W、120°E这五条经线和赤道 (0°) 、北回归线 (23°26′N) 、南回归线 (23°26′S) 、北极圈 (66°34′N) 、南极圈 (66°34′S) 、30°N、30°S、60°N、60°S这九条纬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 并在训练中要求自己准确找出这十四条线穿过的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而且在一定的经纬度跨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 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比如:拿到一幅等高线图, 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等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又如, 在一幅经纬网地图中, 能从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度数大小, 判断此图所在的区域, 分析地理特征、自然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等。分析的时候, 应先从整体上把握, 再推向局部地区。经过这样的训练, 将地图装在脑中, 在地图上应对知识点, 地理就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 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就可以在地图上浮现了。
3.析高考地理试卷论高三地理教学 篇三
下面我就以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综合题为例,探讨高考对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
1.重视基础知识。
地理试卷综合题的答案一般来自三个方面:①试题本身所提供的材料;②课本的基础知识;③基础知识的延伸。在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综合题中,基础题占据了不小一部分。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考查“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印度河的主要补给类型”;第28题考查“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选做题A考查海底地形、盐度、海洋权益等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与检验,重视教学重难点,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产业活动、城市规划等知识点。对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同时结合不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理解,从而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体现试卷的区分度,因此在考试中这类试题所占比重最大。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第(3)小题考查“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自然原因”。根据题图所示,我们不难看出该铁路途径山地、高原,以及降水较少的区域。结合问题中的限制词“自然原因”,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了(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沙漠广布、冻土广布)。
又如,选做题B的第(1)小题:该城市若规划合理,则盛行风向最可能是。此题只要知道工业区所在位置就能很容易判断出盛行风向(西风或西南风)。
此外,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第(2)小题、第29题第(1)和(3)小题、选做题D第(1)小题等都属于这类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提取材料信息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所需信息提取出来,并最终转化为答案。
3.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
要想应对千变万化的各类试题,学生就必须学会迁移知识。迁移知识是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高考地理综合题的最后一个小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合理迁移知识对解答此类试题有重要作用。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最后一个小题: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
又如,第28题最后一个小题: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是。
再如,第29题最后一个小题: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
以上三个小题看似不同,但其实都是在考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结合具体材料,我们就不难得出控制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等答案了。
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因此教师要精选习题,多训练、多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利用试题的分值分配。
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的最大特点是分值分配一目了然。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个特点,就能在做题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8题第(2)题: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该题分值为2分,由此可知该题答案为两点。这样,我们结合题目信息“张家口位于京津西北侧,并且位于河流上游”就能得出答案。
又如,第27题第(2)题: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该题分值为2分,由题目信息可知,气温特点和降水应各占1分。这样,我们就可得出答案:喀什冬冷夏热、瓜达尔全年炎热;喀什夏季降水偏多、瓜达尔冬季降水偏多。
由此可见,只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从分值的分配上仔细斟酌,就能有效缩小答案范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结合分值答题。
5.使用地理专业术语。
江苏高考地理试卷的另一个特点是简洁明了,不掺杂任何不必要的内容。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规范教学用语,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自身示范作用。
例如,在回答“中巴铁路修建困难的自然原因”时,有学生答为“地不平”,而标准答案为“地势起伏大”,这样学生的答案很可能无法得分。
另外,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既能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强化学生的地理术语使用能力。
6.灵活选择选修题。
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的选做题由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四个部分构成。由于徐州地区以选修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为主,所以学生都以选做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试题为主。但是由于学生在必修教材中学过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功能分区及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等知识点,所以城乡规划试题也是可以做的,甚至比海洋地理试题更为简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做试题,教师要在讲评试卷时讲评所有的选做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取得更高的分数。
7.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难度相比其他学科较小,但如果学生不仔细审题,就难以取得高分。
例如,影响道路建设的原因与自然原因、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比较两个区域与比较两个区域的差异、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工业布局的有利区位条件、修建某一工程的意义与影响等都不是一个概念。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培养审题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试卷,教师既可以了解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
步骤具体要求
审题标记出题干和图表中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列出隐性信息
定位列出知识结构体系,准确找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回忆背出所考查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为组织答案提供材料
判断说出解题思路与依据,得出正确答案
只要学生按照以上步骤自主纠错,就能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笔者就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例.右图为某地工业、商业、文化、住宅区分布示意图,工业区内24小时连续生产钢铁、化肥等产品。住宅区的居民发现白天大气污染比夜间严重,主要原因是()
A.城郊间的热力环流B.逆温层的出现
C.海陆风的影响D.山谷风的影响
步骤:
(1)审题。
题目中有以下关键词:“24小时连续”、“钢铁”、“化肥”、“白天大气污染比夜间严重”等。图示为一个山谷,工业区位于谷底,住宅区和其他功能区位于两侧高地。
由题可知,该地区有大气污染,且污染源不分昼夜地排放污染物;居民区位于高处,污染源位于谷底;白天污染更严重说明白天有气流由谷底流向高处。
(2)定位。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热力环流,该部分知识的结构如下:
(3)回忆。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海风;夜晚情况则正好相反,形成陆风。
白天夜晚
②山谷风: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快速增温,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迅速冷却,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白天夜晚
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
③城市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于是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即城市风。
(4)判断。
由题可知,白天有气流从谷底流向高处,说明吹的是谷风,且符合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故选D项。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学生就能逐步学会自查自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忙,而要让其他学生进行回答。这就能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压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其他学生也无法回答,教师就要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教师就能发挥自身的课堂组织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下课时要将所有学生的课堂练习收集起来,这一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二是为了做一些必要的记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地理会考资料 篇四
测绘平面图
1.景观图和平面图的区别在于两幅图的观察角度和表示范围有所不同。
2.居室、教室等范围不大的空间距离,可用刻度尺、卷尺(皮尺)测量。校园、居民小区等范围较大的空间距离,可用步测法。
3.平面图的比例尺表示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如地面距离为100m,再图上用1cm表示。可用文字表述为:1厘米代表100米,这是文字式比例尺。也可以用1厘米长的线段代表100米:0____100m,这是线段式比例尺。还可以用数字表示为:1/10000或1:10000,这是数字式比例尺。
解读地图
1.一幅地图的图名,至少可以提供“是哪里”和“有什么”两个方面的信息。2.地图的三要素是:方位、图例和注记、比例尺。
3.地图的图例。使用文字说明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地图的注记,是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单位为m)等。4.比例尺和实地距离的关系是:图上距离(cm)乘以图上1cm所代表的实地距离(km),即为实地距离。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把打球作为一个椭球体,它的赤道半径(6378km)比极半径(6357km)长21km。赤道周长约40000km。3.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成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4.赤道把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地球表面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距离赤道越远,纬线圈越小,到南、北极,纬线圈缩小为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5.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称经线。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它们指示南北方向。习惯以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为界,划分东、西半球。
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一日(24小时)。2.国际上规定,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内使用统一的时刻,称为区时,也叫标准时。(世界时区图P21)
3.为了避免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的混乱,在180°经线附近划分了日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示意图P22)
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绕转。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形的椭圆。2.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5日。
3.太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有极昼(24小时都是白天)和极夜(24小时都是黑夜)现象;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从而形成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多样的地形
1.地球的内部圈层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2.陆地地形的五种形态是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
3.海拔是指某一个地点与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某一个地点与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4.等高线的识别:1.每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2.不同海拔的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3.两条相连的等高线的高度差相同。4.等高线密集表明地形陡峭。5.等高线稀疏表明地形平缓。
地形的变化
1.在山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弯曲的岩层。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巨大力量,渐渐发生弯曲,这种现象叫做褶皱。地层又是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扭曲,会发生断裂。沿着断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上下或左右的移动,这叫做断层。
2.这种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改变了地形,我们称为内力作用。火山喷发、地震也是内力作用引起的。
3.火山的类型有: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4.地震是内力作用的之中表现形式。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使岩层突然发生断裂而形成的。震级是某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烈度是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破坏程度。5.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是两大火山地震带。
6.除了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形的变化以外,阳光、风、流水、海浪和生物等外力作用也在缓慢改变地形。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岩石的风化、风化过程、风蚀地貌、海蚀地貌、河口泥沙沉积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溶洞等。
7.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开梯田、挖河渠、开矿山、修水库都会改变地形。例:围湖造田就会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当洪水来临会造成泛滥。在陡坡毁林开荒种地,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海陆变迁
1.海岭两侧的演示年龄是对称的:越靠近海岭的岩层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的岩层年龄越大。这种现象表明海岭两侧的地壳正在缓慢地向大陆方向推移扩张。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分裂为六大板块,板块之下的软流层物质在缓慢地流动,这样使板块也发生缓慢的移动。(世界板块分布图P47)3.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处,是火山与地震的多发地带。
水循环
1.自然界的水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周而复始的运动,称为水循环。2.海洋与陆地间的大循环,称为海陆间循环。
3.海陆间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水资源得以复生,是最重要的水循环。4.路上循环只要发生在内陆地区。
5.在海洋与海洋上空范围内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海上循环。参与海上循环的水体最大。6.水循环的意义:影像天气变化、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再生资源。
海洋水与陆地水
1.水圈,上至大气圈地层,下至地下水的深部和海洋底部,主要由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以及高山地区和两极地区的冰雪水组成。
2.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是海洋水(13.38km³),海洋水占全球储水总量的96.5%。
3.每千克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做海水的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0。4.海洋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这是由于海洋是一个广阔深厚的水体,它储存热量的本领大,增温速度慢,降温速度也慢。这就使沿海地区的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比较温和;夏季气温低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比较凉快。
5.陆地水的分类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水、湖泊水和冰川水。6.全球的河水平均每16天便全部更新一次。河流在灌溉、航运、水产养殖、水能发电和旅游等方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7.湖泊是天然的蓄水池,可调节河流水量,减轻洪涝灾害,还可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8.全球冰川储水量的90%分布在南极大陆,目前还难以利用。
9.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土壤中的水。根据埋藏的深度,可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10.大气水的数量极小,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一。但大气中的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在水圈中十分活跃。生物水的数量更小,只占地球总水量的百万分之一,却是生命中存在不可缺少的条件。
水资源
11.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如大气降水、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
12.世界上早期的城市,大多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诞生发展,如我国黄河流域的洛阳、埃及尼罗河下游的开罗等。
13.世界各地水资源的数量差别很大。位于赤道附近的南美洲北部、亚洲东南部和非洲中西部,水资源丰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陆、非洲的大部分、亚洲的中部和西部水资源贫。14.在七大洲中,亚洲的水资源总量最多,但按平均每平方千米土地的径流量计算,南美洲的水资源最丰富,非洲最贫乏。
15.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具有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16.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具有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的特点。
多样的气候
1.气候是指一地多年大气的一般状况。
2.气候特点通常用多年观测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极端值来表示。3.气候是指某地较长时期的大气平均状况,比较稳定。
4.我国疆域辽阔,南北位跨度大,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5.由于海陆之间热力差异等原因,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而大陆气压低于海洋,形成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夏季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6.我国西北部,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又受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日照充足。冬寒夏热,气温年变化、日变化都很大。7.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地高天寒,形成世界上中、低纬度大面积的高寒气候。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日照强烈,降水稀少,气温低而变化大,形成特殊的高寒气候。
天气和气象观测
1.天气是指一地短时间内大气的冷热、干湿、晴阴、风雨等状态及其变化。常用气温、降水、湿度、云量、气压、风向和风速等表述天气状况。
2.大气的温度叫气温,它表示大气冷热程度。通常以摄氏温度表示。地面大气温度一般指地面以上1.5m左右的大气温度,用通风良好的百叶箱的温度表进行观测。3.空气湿度简称湿度,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或潮湿程度,通常用相对湿度表示。测量相对湿度通常用干湿球温度表,以百分数表示。空气湿度变化是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和消散的重要因素之一。
4.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各种形态的水。单位为毫米(mm)。通常用量雨器测定降水量。
5.风是空气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气象上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总是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风既有方向又有速度,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如从北向南吹的风为北风,一般用八个方向来表示。测定风向的仪器有风向标和风向观测器等。6.云是天气的“脸谱”,反映大气的“喜怒哀乐”。
5.高考地理.资料 篇五
打开“林权证附图打印系统”, 点击工具菜单下的”数据处理”子菜单, 弹出“林权证文件处理器窗口” (如果没看到, 可能是该窗口缩小到了任务栏, 需要在任务栏上点出来) 。
在 “林权证文件处理器”窗口, 点击“文件处理”菜单项下的 “导出”子菜单, 弹出“联户检查”窗口, 在“数据路径”行通过“浏览” 按钮找到林权宗地文件所在的文件夹, 确定后再点击下方的“导入shp文件”, 选择文件夹后点击保存。
Shp文件由多个文件组成, 可以在Arcgis桌面软件中的Arcmap可直接加载使用, 但一些功能受限制, 所以需要作下一步转换。 为管理方便, 一个shp文件最好单独放在一个文件夹中。
二、高斯投影分带与坐标系
(一) 坐标系简介
林业系统目前所使用的坐标系统有1954 年北京坐标系 ( 英文简称Beijing1954) , 1980 西安坐标系 (Xian 1980)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其中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是我国当前最新的国家大地坐标系, 英文名称为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英文缩写为CGCS2000。 印刷地图的右下角或左下角一般都标有坐标系说明。
(二) 高斯投影带划分
我国采用6 度分带和3 度分带, 1∶2.5万及1∶5 万的地形图采用6 度分带投影, 1∶1 万的地形图采用3 度分带, 从东经1.5度的经线开始, 每隔3 度为一带, 用1, 2, 3, … … 表示, 全球共划分120 个投影带, 即东经1.5~4.5 度为第1 带, 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 度, 东经4.5~7.5 度为第2 带, 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6 度, 依此类推。 江西省位于东经113.5 度-东经118.5 度之间, 跨第38、39 共2 个带, 其中东经115.5 度以西为第38 带, 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14 度;东经115.5 以东为39带, 其中央经线为东经117 度。 地形图上公里网横坐标前2 位就是带号, 例如:1∶1万地形图上的横坐标为39345486, 其中39 即为带号, 345486 为横坐标值。
三、Shp文件转换成MDB文件
MDB文档是Arcgis使用的地理数据库格式之一, 也是Access2003 (微软Office组件) 使用的数据库格式, 能够很方便的与Excel实现数据的导入导出和转换。
( 一) 使用Arc Catalog创建个人地理数据库
ESRI的本地存放的数据库格式有File Geodatabase和Personal Geodatabase两种, 如果数据量比较大的话可以选择File Geodatabase, 对于一些小型的项目数据可以放在个人地理数据库 (即MDB文件) 里面。 以下介绍的是Arc GIS Desktop如何创建个人数据库的方法与步骤。
创键地理数据库: 启动Arc Catalog, 在既定目录下点击鼠标右键, 新建个人地理数据库, 输入数据库名完成创键个人数据库。
(二) 创建要素数据集
鼠标移到创建的数据库上点击右键→新建→要素数据集, 为要素集选择一个名称, 例如Bei Jing54_39
接下来是选择坐标系。利用前面介绍的知识选择一个坐标系。林业工作的底图主要是1:1 万的地形图, 以下根据该比例尺地形图的坐标系进行选择。 在“地理坐标系”和“投影坐标系”两项中选择“投影坐标系”, “ 投影坐标系” 下选择Gauss Kruger (高斯克吕格) 投影。
高斯克吕格投影下, 林业1:1 万地形图的三种坐标系都有显示, 选择与实际使用的地形图对应的一项, 比如与数据集名称相同的一项Bei Jing 1954 (北京54) 。
1:1 万地形图选择3 度分带的坐标系, 为了与地形图上对应, 以有带号的坐标系为宜。根据所在地域, 无带号的, 选择114 或117;有带号的, 选择38 或39。
接下来的垂直坐标系可以不作选择, 直接点下一步。 容差可不作选择, 直接点下一步, 创建要素数据集完成。
( 三) 导入shp数据到个人地理数据库
打开Arc Catalog, 通过左边的目录树窗口定位到前面建立的要素数据集 (BeiJing54_39) , 选中后单击右键, →导入→要素类 (单个) ,
输出位置已经按照前面选择定的位置导入。
通过输入要素右方的文件夹按钮选定要导入的shp文件, 点击添加。 shp文件按前文介绍由附图打印系统的导入工具得到, 在输出要素类文本框中填入名称。
导入时间预计需要几秒到几十秒钟, 导出完成后右下角出现提示窗, 并且Arc Catalog左边的目录树窗口可以看到导入后的要素集。
按前述方法定位到要素数据集 (BeiJing54_39) , 选中后单击右键, →新建→要素类, 可以新建空的要素类, 分点线面等类别。
要素类是很多单个要素图形的组合, 比如一个乡或一个县的林改宗地可以放在同一个要素类中。
在同一个要素集中的要素类都具有相同的地理参考 (坐标系相同) 。
(四) 修复几何
宁都林改宗地数据处理过程, 在对导入的要素类进行处理时, 发现无法进行拓扑查错。 在Arcmap中加载要素类, 作进一步检查, 发现要素类的系统字段Shape_Area值 (面积, 单位m2) 为负值 (经核对其绝对值没问题) , 说明转换环节存在问题。
通过“修复几何”工具可以解决此问题, 步骤如下:
在Arc Catalog或Arcmap中, 选择工具箱Arc Toolbox (工具栏中的红色小箱子) , →数据管理工具 →要素→ 修复几何, 选择要修复的要素类, 点击确定, 若干秒钟后弹出完成窗口。 出现绿色对勾号时表示修复成功。 如果出现感叹号说明修复过程出现问题, 重做一遍或几遍可修复成功。
四、拓扑查错
林改宗地的拓扑查错, 首先会想到的是宗地不能重叠以及不能有缝隙。与一般的软件操作相比, 拓扑似乎有些复杂, 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 也是可以掌握的。
(一) 建立拓扑
建立拓扑的工作在Arc Catalog中完成。 通过左边目录窗口选定要素数据集, 单击右键, →新建→拓扑, 点下一步后出现输入拓扑名称和拓扑容差窗口, 窗口下方有一个拓扑容差的说明。设置拓扑容差的大小, 对工作量和数据精度有较大影响。 林改宗地设置的精度在1-7 米之间。
点下一步, 选择要参与到拓扑中的要素类 (一个要素类只能参与到一个拓扑中) 。
再下一步, 等级数取默认值。 再下一步, 出现指定“拓扑规则”窗口, 添加“不能重叠”与“不能有缝隙”两项规则, 点完成后 “已创建新拓扑, 是否要立即验证”窗口。 点是, 将在Arc Catalog中完成一次拓扑验证。 点否, 不验证, 需要在Arcmap中加载拓扑时进行一次初始验证。 选择一项, 完成拓扑的建立。
(二) 拓扑错误浏览、分析及处理
在Arc Map中加载拓扑, 默认状态对应的要素类也会被加载。如果拓扑进行了验证, 拓扑错误会用红色显示, 根据红色线及块的多少, 可直观看出数据错误的多少。
建立单个要素类的拓扑, 可以分析处理宗地与宗地间的重叠和遗漏情况。建立要素类与要素类之间的拓扑, 可以分析行政区域 (县乡村等) 之间的重叠和遗漏情况。
拓扑错误的分析和处理在Ardmap中进行。 对于大面积的拓扑错误, 先进行前期工作, 对错勾漏勾山进行调查纠正, 对纠纷山进行调处。 在Arcmap中利用创建要素、整形要素、裁剪面工具对宗地进行补充和修改。
Arcmap中有专门的拓扑工具, 用于修正经过前期处理的数据以及矢量化质量不好的数据。 在工具栏空白处, 右键→拓扑工具。拓扑工具必须在进入编辑状态方可使用, 点击编辑器右边的小三角箭头, 进入编辑状态。
(三) 拓扑错误的几种处理方式
刚开始使用拓扑时, 可以新建一个空要素类, 新建一些简单的要素, 模拟拓扑的各种处理方式, 熟练后再对正式数据进行处理。
1. 删除重复要素
选择“修复拓扑错误工具” (工具栏右边第2 个) , 点击面错误区域, 右键→选择要素, 再点击编辑器工具栏中的属性, 属性栏中会将该区域重复的要素全部显示出来, 点击其中的任意一个, 相应图形会闪烁。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 右键→删除。
2. 合并重复要素
选择“修复拓扑错误工具”, 点击面错误区域, 右键→合并, 弹出对话窗, 显示相关重复要素, 点击其中的一个作为目标要素, 重复要素会合并到目标要素中变成不再重复。
两个要素只交叉重复部分, 选择“修复拓扑错误工具”, 点击面错误区域, 右键→创建要素, 重叠部分会变成独立的要素。 右键→合并, 也可以将重复部分合并到其中一个要素中。
3. 四面包围的空隙处理
选择“修复在空隙处将生成一个独立的要素。 选择相关要素, 点在空隙处将生成一个独立的要素。选择相关要素, 点“编辑器”右边小三角形下方的“合并”, 可以将该要素与对应目标要素合并。
4. 半岛形及分离形空隙的处理
可以通过“创建要素”中的“自动完成面”工具在空隙中创建要素。 对半岛形空隙, 点击“自动完成面”工具后, 在缺口处画一条线, 按F2 键, 要素和线包围部分的空隙变成要素。对分离形空隙, 点击“自动完成面” 工具后, 先在缺口的一边画一条线, 右键→完成部件, 再在缺口的另一边画一条线, 右键→F2 完成要素, 要素和线包围部分的空隙变成要素。
对于前文所述四面包围的空隙, 点击“自动完成面”工具后, 在空隙处随便画一条线, 右键→F2, 也能把空隙变成独立要素。
五、使用融合工具由林改宗地生成行政区域边界
在Arcmap中, 通过“地理处理”菜单中的融合工具, 可以将属性字段值相同的要素融合成一个要素。
融合_ 字段可以选择一个字段, 也可以选择多个字段。 由“林权证附图打印系统”转换过来的林改宗地要素类属性中包含乡村代码字段, 如果是一个乡镇的要素类, 可以根据村字段一次性生成全乡镇的村界。 如果是一个县的要素类, 可以根据乡和村两个字段一次性生成全县的村界, 根据乡字段一次性生成全县的乡村界。
使用融合工具由林改宗地生成乡村界需要做两步工作:一是消除全部的拓扑错误, 二是使用创建要素工具把非林地也变成含乡村代码的宗地 (事先要调查清楚非林地中的乡村边界) 。
六、后续应用及其它
林改宗地经转换为.mdb格式并进行拓扑修正后, 与公益林数据叠加可以进行资金发放的权属依据并相互验证, 可以作为二类调查及营造林作业设计及验收的各项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6.地理高考复习方法初探 篇六
关键词:三轮复习法;内在联系;地理术语
第一轮复习
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吃深吃透,把薄书读厚,尽量走进教材,注重知识广度。因为:以往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当然在具体复习基础知识时,针对不同情况,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1.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
自然地理部分偏重理科。侧重于规律、原理的运用。如太阳辐射在地表的不同分布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一气候类型的分布一自然植被的分布一自然带的分布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
2.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
对地理事物的整体性把握。如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要爱国土面积、经济实力,还要看它的内政外交能力、军事实力、科学教育水平等等。
3.区域地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及图像、图表的分撇能
因此,应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例如中国地理的空间定位要抓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的位置范围,牢记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如三大阶梯的界线,1月份零度等温线。最好以中国地形区不断构建中国空间图,如中国河流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农业图。以此类推构建世界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
第二轮复习
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内部联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也就是把书读薄,从纷繁复杂的地理现象中找出规律,对重点知识进行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注重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但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在专题复习时,注重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重组,打破章节限制,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遇到新问题时,方能游刃有余。自然地理要在“懂”字上下工夫,一通百通。如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晨昏线移动—地方时不同一时区的划分一区时的计算。人文地理要在“精”字上做文章。用简单的话记住要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原地劳动、水交市政。即原料、地形、劳动力、动力、水源、交通、市场、政策。
第三轮复习
适当做几套历年全国的地理高考试题(河北使用全国卷)找到高考答题的感觉,做题后要有反思,这题出了是要考查哪些知识点?考查哪些能力?明确出题目的,并举一反三。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应明确原理,掌握规律;答题时,不就事论事,关键是思路;同时注意表述,尽量用地理术语,切人要点。将这些术语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再有就是关注热点,掌握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环境特征、经济特征。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加以思考和辨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但不宜过多、过早地追逐热点。
总之,三轮复习各有侧重点,但并不意味着这三轮复习是互相独立的,其实,在考生复习的过程中,巩固基础、难点重点突破和综合应用是相互渗透、相互掺杂的。每轮复习都要精选练习题,既注重夯实基础又注重能力的培养。
7.中考地理课件资料 篇七
现在“五谷”主要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
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是什么?
动物或植物
获得的产品是什么?
动、植物本身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
狭义农业:种植业
说一说:
农业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农业为我们提供生活必需品
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
生产与农业有什么关系吗?
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还需要农业吗?工业生产与农业有什么关系吗?请举出例子来。
工业为农业提供的农具和用于农业生产的机器
农业为各行各业提供原材料;各行各业也为农业提供支持。
我国农业的分布——东西差异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中的`畜牧业地位重要,那里有我国的四大牧区。
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读图归纳:农业分布的东西差异
讨论 造成东西部农业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气候、地形、水分、土壤等情况进行分析。
我国农业的分布——南北差异
这里______、玉米、大豆品质优良,是______菜基地。一年______熟。
全国三大______区之一,冬小麦、玉米普种,全国重要的______和温带水果产地,两年______熟或一年______熟。
______连片,也种棉花、______和甘蔗。一年______熟或______熟。
活动——认识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
1.对照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地形特征?
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2.说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分布状况。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西部地区农产品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平原。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自然条件是夏季光照强烈、水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3.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依据的自然条件。
北方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大豆,南方主要农产品是水稻、油菜、甘蔗、水产。
水稻、甘蔗的生长喜高温、需水量大,南方纬度低,气温高,降水丰富水源充足,所以南方生产水稻、甘蔗。南方河湖多,所以水产品产量大。而小麦、玉米、大豆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是很高,需水量也不是很多,所以主要分布在北方。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影响因素
1、因地制宜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因素?
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
2、因地制宜要考虑的社会条件有哪些因素?
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技术水平、国家政策
农业发展变化
农业增长方式由广种薄收到优质高产
机械化、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不断进步,抗灾能力增强
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
评价园地
1.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吃、穿、用的农业生产部门包括 ( )
①种植业 ②畜牧业 ③渔业 ④林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
2.兰兰的家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从自然条件考虑,她的家乡最适宜发展( )
A.畜牧业 B.林业 C. 渔业 D.种植业
3.适合在东北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油菜,棉花,大豆 B.水稻,小麦,甘蔗
C.油菜,花生,水稻 D.小麦,玉米,大豆
4.下列地区与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连接,正确的是( )
A.黄河下游地区——草原
B.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田
C.大兴安岭——旱地
D.内蒙古高原——林地
5.下面有关我国农业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主要为种植业、林业、渔业分布区,以西主要为畜牧业分布区
B.山东、内蒙古、新疆、宁夏为我国四大牧区
C.西北、西南、东南的山区,是我国三大林区
D.东部临海省区是我国最发达的淡水养殖基地
7.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满足13亿人的温饱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参照图中A框的描述,完成B框内容。
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到三熟。
(2)在图中找到并描画出种植业与畜牧业分布区的界线。
界线大体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
(3)据图中信息,描述我国东、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分布形状的差异,并简析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分布的形成原因。
东部呈片状分布,西部呈条带状分布,西部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有冰雪融水的山麓地带和绿洲。
(4)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试对C地区进行农业规划,并说明理由。
8.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篇八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风景旅游资源的概念: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2.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物质生产部门;它起着联结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作用。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交通运输业在沟通各地区联系、发展国民经济方面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邮电通信业指通过交通线路、电报、电话、传真、电视、广播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像、数据、函件进行邮件和信息传递的产业部门,包括电话、电报、函件、报刊发行、用户传真、无线寻呼、特快专递等。3.旅游业是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行者、游览者提供服务的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内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民间外交的一个方面。
4.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5.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
6.经济区:经济区是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它是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商品经济相当发达条件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与协作的必然产物,具有客观性、阶段性、过渡性和综合性特征。填空、选择
1.地表结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态势,形成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2.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格式。3.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大气环流。4.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5.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降水气候特征。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的地区。
6.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的特点: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7.风景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①广泛性②整体性③可变性④地域性
8.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9.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轮廓、海洋物理性质、生物体系、海底地貌等因素所表现的差异,中国近海可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
10.海岛类型: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11.北方海盐生产分为辽宁、长芦、山东和江苏四盐区。
12.人口问题跟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3.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促进或制约经济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3、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诸方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揭示了生活方式的空间差异。
14、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地域性无疑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一个民族不存在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之中,其民族性就会逐渐消失。
15、在民族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应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杂居状态。
16、世界上最基本的宗教史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印度教、道教等。前三者都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后三者起源于南亚和中国。
17、中国各区域文化,以今天而论,可以分为东部汉族农耕文化和西部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两大部分。
18、今后的开发强调“东西并重、油气并重、海陆并重”。
19、旅游业的特征: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经济性、国际性。
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引起两类环境问题。一类是环境污染,另一类是生态破坏。
2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水平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中国政府制定的减灾建设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三江两河:长江、珠江、黑龙江、淮河、京杭大运河
简答:
1.土地资源属性:(1)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具有自然生产能力
(2)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局限性(4)土地资源的时间的变化性
(5)土地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
(6)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
(7)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2.中国水资源总趋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根据径流深的大小来衡量河川径流量,可以将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
(1)丰水带 年降水量大于1600mm,年径流量大于900mm。包括广东、福建台湾的大部,江西、湖南的山地,云南的西部和西藏的东南部。其中台湾的东北和西藏的东南的局部地区,年径流深高达5000mm,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多水带 年降水量800~1600mm,径流深200~900mm,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以及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长白山地区属于此带。
(3)过渡带 年降水量400~800mm,年径流深50~200mm.。包括黄淮海平原,山西、陕西的大部,四川的西北部和西藏的东部。
(4)少水带 年降水量200~400mm,径流深10~50mm。包括东北的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的西部、北部记忆西藏的西部。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5)缺水带 年降水量小于200mm,径流深不足10mm,包括内蒙古的西部、准葛尔、塔里木、柴达木三盆地以及藏北地区,相当于荒漠地带。
地带 年降水量(mm)年径流量(mm)地区 丰水带 >1600 >900 广东、福建等
多水带 800~1600 200~900 广西、云南、贵州等 过渡带 400~800 50~200 山西、陕西大部 少水带 200~400 10~50 内蒙古、甘肃等 缺水带 <200 <10 准葛尔、塔里木等
3、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⑴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⑵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①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南北相差悬殊 ②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很大
⑶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4、谈谈如何处理我国人口与发展关系?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①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②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
5、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论述题,对某个区域进行分析)
①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
②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
③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⑤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6、受矿产资源的结构、组合及地理分布特点的影响,矿业的布局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⑴重点矿业的布局形成三种类型:
①分布广而相对集中型,如煤、铁、铜、磷等矿种的开采。
②分布较广而相对集中型,如铝土、钨、锑、石棉等。
③分布范围小而高度集中型,如石油和天然气、钾盐、金刚石、菱镁矿、矿石、稀土、镍等。
⑵根据矿业产值,矿业开发在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平衡:
①从地带看,中部地带是全国最主要的矿产生产地。
②从大区布局看,矿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中南、华北。
7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远景良好。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环渤海,西北三大区的陆相湖盆,其中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的保有储量占全国近一半;沿海大陆架部分的油气资源以东海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黄海较差。
8、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
①东北松辽油气产区:包括大庆、吉林油田。
②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包括胜利、冀东、辽河、中原、大港油田。
③四川天然气基地:包括四川省和湖北省西部部分地区。
④此外还有新疆,青海,陕甘宁油气基地等。
9、城市发展特点:
①在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明显
②以交通为指向,向主要水陆交通沿线发展
③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地区,正在形成城市群
④空间分布不均衡,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
城镇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发展趋势?
10、城镇发展不平衡:城镇发展的这种不平衡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经分析,最重要的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差,必然带来交通不便、人口稀疏等不利城镇发展因素其次是经济水平高低,决定不同地区 的开发次序。
11、今后我国村镇建设与发展目标:
①开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县域规划和集镇、农村规划。规划始终是做好城乡建设工作的“龙头”。
②建设和完善基本配套的基础设施系统。
③构建和营造住宅功能完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的生活区。
④建设和完善内容丰富的满足人民群众社会生活需要的功用设施系统。
⑤贯彻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村镇环境质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1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①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A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自己做起,从实际做起。B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②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A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B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C是“大一统”的理想目标。
13、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2)灾情严重。(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中国减灾建设:A减灾工程:a防洪抗旱工程 b防震抗震工程 c泥石流 滑坡 地裂缝防治工程 d防沙治沙 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e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B减灾非工程建设
14、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
(1)“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稳定发展、创造满足人类需求的持续生产过程。
(2)“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
(3)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
1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人类管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甚至整个生物圈,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所提供的各种用途,建立良好意识和行为规则,停止一切破坏活动,减缓物种灭绝的速度,并维持物种的生产潜力,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
16、中国人文景观的最高级的地域分异,首先表现在东西两半壁的鲜明对比上。
17、建立协同的区域规划结构:任何区域都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建立多层次的区域规划结构,必须输入负熵以维持其有序性。
18、划分国土整治区必须具有的特征特征:
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即相似性。⑵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和联系的密切性。⑶开发、利用织里和改造途径的相似性。⑷地域完整性。
19、区域本身结构的研究,应以自然结构为基础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总战略和子战略,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和织里保护的长期规划。
第二篇 区域分析
东北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1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机械制造工业是东北工业体系的核心。
3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东北是我国化学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4 东北区现已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农业基地。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本区是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华北区:北京、天津二市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
5、京津唐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核心区,也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之一。晋陕内蒙古区:山西、陕西、内蒙古
1、晋陕内蒙古区以煤为首的能矿资源特别丰富,铁、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能源矿产集中于或靠近于农业精华区,多种金属矿产靠煤近水,加之黄河梯级开发,可以“水火共济”,为中国大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了保证。
2、晋陕内蒙古接壤地区分布着中国和世界上函件的特大煤田,被称为“乌金三角”。它位于三省区的交接地带。
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的广泛性,严重性,种类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是特定环境下自然与人文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4、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核心问题是降水多少的波动变化与土地利用中耕地开垦多少的波动变化及载畜量多少的波动变化之间的矛盾。
5、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表现为从东到西,由山地森林景观,高原草原景观,荒漠景观的递变。长江中下游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
1、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2、长江三角洲历来是农业富饶的渔米之乡,丝绸之乡,是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3、集约化程度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道路上有了较大进展。
4、湖北市长江中游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重点建设三个地带。
一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带。
二是鄂西长江沿岸地带。
三是以襄樊为中心的十堰至随州铁路沿线地带。
东南区:福建、广东、海南、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1、海运以高雄,基隆,台中,花莲等港口为中心,苏澳,彭公港也为良好港口,高雄为最大海港。
西北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1、西北区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带,由于各山地所处基带不同和降水垂直梯度相差很大,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1、冰川既是寒区一个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又是一种特殊的外动力。
2、西北区荒漠中土状物质的来源无非就是地风化物、风力沉积物和河湖相沉积物三类。西南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西南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占有我国三大地阶梯各一部,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
比较长江黄河开发治理的异同点
二、开发利用和治理的不同
上游地区,不用多说,都是开发水能资源,重点是中下游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是中游地区的重要任务,而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主要任务。
黄河中下游地区,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黄河的治理主要集中于清理中下游泥沙淤积,南水北调(主要针对黄河断流)。
9.高考地理.资料 篇九
关键词:浙江高考地理;地理实践力;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是今年国内教育领域的热词。在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构成的地理核心素养中,前三者在历年高考中已经得到很好体现,教师也普遍重视这些素养的备考。而对于地理实践力,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高考备考,其关注、重视程度似乎有所欠缺。高考中如何考查地理实践力,笔者通过2016年浙江高考地理部分两组选择题加以说明,以利于该项素养在平时教学、复习中的合理培养。
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1、2题。
1.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5、6题。
5.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6.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考查角度一:模拟实践情境 分析实践数据
基于高考与平时教学的形式区别,无法在考试时间内要求学生获取实践数据,故考查地理实践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模拟试题情境、提供实践数据。两组题中都呈现了一系列新颖的、来源于地理实践的图文材料,设问情境化,着力考查学生在地理调查、实验研究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如题1,给出北美洲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项数据——北美云杉分布变化图,要求学生能快速进入实践情境,从云杉(针叶林)分布的纬度位置变化分析气候的冷暖变化,着重考查时间尺度上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数据分析能力。题5引入了“阶地”的地理概念,给出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时的常用素描数据之一——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要求学生当场学习,从河谷两侧相同级别的阶地高低和地层的水平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类型及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着重考查空间尺度上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数据分析能力。
考查角度二:应用实践数据 解决实践问题
除直接对地理实践数据的显性考查外,运用实践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要求更高。如题6,如何将河谷地质地貌剖面素描图和野外找矿之间建构知识点联系是关键,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贵重金属矿产→密度较大→与大的颗粒物质一起沉积→沙、卵石→乙地”这条关系线,着重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来论证和探究地理事实的能力。
考查角度三:感知实践过程 掌握实践方法
10.高考地理.资料 篇十
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 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 每小题2分, 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 完成1~2题。
1. 关于角空间分布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除春分、秋分日外, 纬度越高, !角越大
B.角不可能为90°
C.角为90°时, 晨昏线与图中的纬线重合
D.纬度不同的地方, !角的数值相同
2. 关于!角时间变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角的大小都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等
B.太阳直射点逐渐远离赤道时, 角在增大
C.角为90°时, 图中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
D.太阳直射点北移时, 角在增大
图1为某地区岩石在水平方向上的年龄分布图。某日, 该地发生地震 (丙地为震中) , 人们根据甲、乙两地震监测站监测到的地震波记录, 绘出了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势曲线图 (图2) 。据此回答3~4题。
3. 若仅考虑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 则同为砂岩的乙、戊、丁, 其岩层坚硬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 ()
A.丁、乙、戊B.戊、丁、乙
C.戊、乙、丁D.乙、戊、丁
4. 下列关于图2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横坐标向右增大, 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B. (1) 表示甲地的监测站, (2) 表示乙地的监测站
C.a线表示纵波走势, b线表示横波走势
D.越接近震中的监测站, 其纵波与横波抵达时间差距越小
甲图是飞机航拍的某地土地利用图, 圆圈内为农田;乙图是该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5~7题。
5. 该地气候类型属于 ()
A.热带沙漠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6. 影响该地农田空间分布形态的最直接原因是 ()
A.灌溉设施B.人口密度
C.土壤肥力D.河流分布
7. 影响该地每月的日平均日照时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天气状况B.昼夜长短
C.海陆位置D.地形地势
被称为中国东部沿海越江跨省“黄金通道”的崇启大桥于2011年12月24日正式通车。下图为崇启大桥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8~10题。
8. 兴建崇启大桥的主导因素是 ()
A.政治B.自然C.科技D.经济
9. 崇启大桥的通车将进一步 ()
A.改善南通的交通区位
B.完善南通的商业网点
C.缩小上海都市圈半径
D.加快上海人口的外迁
1 0. 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兴建崇启大桥, 要考虑这里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
B.崇明岛将与上海市连成一体
C.长江流域植被的恢复, 加快了图示地区海岸线向海洋推移的速度
D.一般情况下, 长江流量最大的月份是8月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功能分区图, 回答11~12题。
1 1. 下列对该城市功能区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高新产业区受地质灾害威胁最小
B.化工产业区的合理性体现在位于流经城区河流的下游
C.轻纺产业区的不合理性体现在离市区太近
D.化工产业区的不合理性体现在位于市区冬季风的上风向
1 2. 人们野外考察时发现, 图中a处土层薄, b处土层较厚。其主要原因是 ()
A.a处人类耕作少于b处
B.a处坡度大于b处, 流水侵蚀作用强
C.a处海拔高于b处
D.b处植被覆盖率高于a处, 流水侵蚀作用弱
中新网2011年10月27日报道, 俄罗斯将耗资逾400亿元在北极点附近修建一个超现代“奇幻城市”。根据苏联时期一个颇流行的北极熊幼崽卡通形象, 这个“奇幻城市”被命名为“乌姆卡 (Umka) ”。下面甲图为北极地区景观图, 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13~14题。
1 3. 俄罗斯欲建设“乌姆卡”, “醉翁之意”在于 ()
A.开展科考旅游B.争夺油气资源
C.拓展海运空间D.移民冰雪世界
1 4. 甲图中景观反映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乙图中 ()
A. (1) 增强B. (2) 减弱
C. (3) 增强D. (4) 减弱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1年12月19日在北京发布了2012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指出, 2011年, 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 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据此回答15~16题。
1 5. 下列现象中, 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
A.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B.绿地面积减少, 环境污染加剧
C.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D.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二产业
16.今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侧重点是 ()
A.扩大城市规模, 积极建设新的开发区
B.新增非农业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C.大城市的人口逐步向中小城市转移
D.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 推进小城市经济发展
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 (正常) 值之比, 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读中国局部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率 (‰) 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完成17~18题。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损失率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
B.因为经济发达, 甲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率最大
C.乙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率较大, 其原因之一是抗灾能力差
D.丙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率较小, 其原因是灾害种类单一, 强度小
18.据上图, 推测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率最接近下图中的 ()
(二) 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 每小题3分, 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 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下图为2011年4月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 (单位:百帕) , 图中黑粗线为锋线。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A处与B处的气压差可能为 ()
A.21.5百帕B.27百帕
C.23.5百帕D.27.5百帕
20.此时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有 ()
A.广州阴雨转晴
B.北京雨雪交加
C.日本南部连续性降水
D.江苏狂风暴雨
2011年7月4日至10日, 第四届“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在新加坡举行。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 该国计划在填海地段兴修地下水库, 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 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 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下图为新加坡地图。读图并结合上述材料, 回答21~22题。
21.提出此项规划, 是因为该国 ()
A.用水量大B.降水丰富
C.干旱少雨D.污染严重
2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 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节约用水B.人工降水
C.国内跨流域调水D.循环用水
读某产业园生产示意图, 完成23~24题。
23.该产业园可能位于 ()
A.新疆B.海南C.云南D.湖南
24.该产业园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这体现在该产业园 ()
A.通过循环利用, 实现了废弃物和二氧化碳的零产生、零排放
B.通过橡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经济效益
C.通过缩短产业链, 减少各种废弃物的产生和能源的消耗
D.通过废水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节约能源和水资源
2010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指出, 上海、北京、江苏三省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前三甲。读江苏省区域规划 (2009~2020城市体系) 图, 回答25~26题。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徐州市和宿迁市服务范围相同
B.随着江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各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会不断扩大
C.南京的服务范围不仅包括本省, 甚至包括安徽省部分地区
D.同等级的城市, 其服务范围苏南大于苏北
26.江苏沿江港口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腹地人口众多, 经济发达
B.兼具河港、海港的性质
C.港区周围地势平坦, 交通便利
D.港阔水深, 无泥沙淤积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分必做题 (第27题~第29题) 和选做题 (第30题) , 共计60分。
27.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 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顺利进入近地点约200km、远地点约350km的椭圆形轨道, 该飞行器绕地球运行一周约90分钟。据悉, “天宫一号”会分别与随后发射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 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材料二: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中的“嫦娥三号”有望于2013年在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材料三:日地距平比= (实际日地距离-日地平均距离) ÷日地平均距离, 它反映日地距离的变化情况。下图示意日地距平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之时, 日地距平比最接近____。 (2分)
A.a B.b C.c D.d
(2) “天宫一号”飞行器从升空到进入运行轨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2分)
A.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
B.气温垂直变化为先降温、后升温
C.气压垂直变化为先降低、后升高
D.角速度和线速度与发射场相比都大
(3) 相对于我国其他卫星发射中心,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有___。 (2分)
(1) 纬度低, 火箭运载量大 (2) 毗邻海洋, 海上运输便利 (3) 残骸落区安全性好 (4) 发射窗口多, 自然灾害少
A. (1) (2) (4) B. (1) (2) (3)
C. (1) (3) (4) D. (2) (3) (4)
(4)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简述酒泉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3分)
(5) 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请问甘肃省有哪些主要的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4分)
28. (13分) 阅读图文资料, 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2年1月11日,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 2012年中国要深化耕地保护新机制建设, 通过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 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耕地面积的几何中心逐渐北移 (图甲) 。
材料二:我国南、北方耕地减少面积流向图 (2003~2008年) (图乙) 。
材料三:表1、表2。
(1) 图甲A、B、C三条曲线中, 分别表示南、北方耕地面积百分比的是__, 判断的依据是___。 (2分)
(2) 描述1985~2009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特征。 (4分)
(3) 比较2003~2008年我国南、北方耕地减少面积流向的差异。 (4分)
(4) 根据新增耕地与我国耕地的降水条件, 从生态角度说明1990~2000年我国主要的新增耕地可能产生的影响。 (3分)
29. (14分) 读江苏省近10年来产业转移与人口迁移方向和江苏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试对A、B两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比较, 并将答案填写在下表中。 (4分)
(2) 与苏南相比, 苏中、苏北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主要是有丰富且廉价的__资源、___资源。 (2分)
(3) 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产业合理布局, 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 可从苏南调到苏北的资源主要是__资源, 苏中与苏北可承接苏南的__型产业。 (2分)
(4) 简述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的影响 (三条以上) 。 (6分)
30.【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 请选定其中两题作答。若多做, 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A. (10分) 【海洋地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目前, 中国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江苏沿海特有的辐射沙脊群, 开发建设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两个超大型人工岛, 并以此为依托开发周边优良的港口资源, 整个工程总投资约3000亿元。
(1) 江苏沿海海岸类型主要是__, 这里的湿地类型主要是__, 这里的__保护区被联合国列入了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3分)
(2) 分析江苏开发大型人工岛的条件。 (4分)
(3) 江苏开发大型人工岛有什么意义? (3分)
B. (10分) 【城乡规划】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2) (3) (4) 四处保障性住房选址的共同区位是__。其中区位较好的是__ (选两处) 。 (3分)
(2) 该市拟建设化学工业园区, 应选择在甲、乙两处中的__, 其比较优势是__。 (3分)
(3) 城市综合体在城市中的作用有__。 (2分)
(4) 简述该市治理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措施。 (2分)
C. (10分) 【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 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成为民俗民风的“大观园”。境内地势高低悬殊, 气候类型多样, 山川相间, 形成许多著名的旅游景观, 如路南石林、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湖面广阔的滇池等。旅游业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11年1月至9月, 云南省累计接待海外入境游客553.8万人次, 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6%;旅游外汇收入9.8亿美元, 同比增长14.4%;国内旅游收入816.9亿元, 同比增长21.6%;旅游业总收入达893.1亿元, 同比增长21%。各指标均超额完成计划目标。
(1) 按本质属性分类, 路南石林属于__旅游资源。 (2分)
(2) “三江并流”属于世界__遗产, 具有很高的__价值、___价值。 (4分)
(3) 简要评价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4分)
D. (10分) 【环境保护】
下图中, 甲、乙两水域都是世界重要的资源分布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甲、乙两水域最常见的水污染形式是___, 这种污染对当地水生生物有何不利影响? (5分)
(2) 若甲、乙两区域遭受了同等程度的水污染, 在自然状态下, 哪一处更难净化?为什么? (5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角为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 P为!角的顶点, 如下图所示, 纬度越高, !角越大, 故D项错误, A项正确。在晨昏线与极昼圈和极夜圈相切处, 即下图中P1和P7点, 经线与晨昏线垂直, 但晨昏线与纬线不重合, B、C两项不正确。
2.B当原图中的纬线为赤道时, !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等, 但原图中的纬线不一定是赤道, 故A项不正确。在晨昏线与极昼圈、极夜圈相切处, 即上题解析部分图中P1、P7点, !角为90°, 此时原图中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或12时, C项不合题意。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时, !角在减小, D项错误。当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移动时, !角在增大, 故选B。
3.D向斜处的岩石年龄中间新、两翼老, 由此确定乙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 非常坚硬。乙位于向斜的中间部位, 岩石最坚硬, 故选D。
4.D离震中越远, 烈度越小, A项不正确。图中甲离震中远, 乙离震中近, B项错误。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 因而a线表示横波走势, b线表示纵波走势, C项不正确。离震中越近, 与震源的直线距离越小, 纵波与横波抵达的时间越短, 时间差距也就越小, 故选D。
5.C由图可知, 该地1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 应为温带气候类型。该地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综合气温和降水状况, 判断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6.A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有水源, 故选A。
7.B该地降水较少, 日照时数受天气变化的影响不大, 只随昼夜长短的变化而变化。
8.D对交通运输线、点区位选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故选D。
9.A崇启大桥的通车, 加强了南通与上海的经济文化交流, 扩大了上海都市圈的半径, 有利于南通人口向上海迁移, A项正确, C、D两项不正确。南通市区的商业网点与崇启大桥的通车基本没有关系, B项错误。
10.A崇启大桥跨越宽阔的长江口, 复杂的自然条件使工程建设难度增大, 故兴建崇启大桥时, 要考虑这里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 A项正确。崇启大桥建成后, 崇明岛与南通市连成一体, B项不正确。长江流域植树造林, 减轻了水土流失, 泥沙在长江口的淤积量减少, 海岸线向海洋推移的速度变慢, C项不正确。7、8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 长江流量应比6月小, D项错误。
11.B高新技术产业区靠近图中的高地, 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 A项错误。轻纺工业污染很小, 可以靠近城区, C项不正确。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 化工产业区位于城市的东南部, 为市区夏季风的上风向, D项不正确。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该地应有一条河流自西向东流经化工产业区, 如下图所示, 故选B。
12.B a处等高线密集, 坡度比b处大, 流水侵蚀作用强, 故土层比b处薄。
13.B“乌姆卡”若建设成功, 以“乌姆卡”为中心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海底矿产资源将归俄罗斯所有, 故选B。
14.C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增多, 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从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 故选C。
15.C A、B两项都是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但不是必然产生这样的问题, 只要注意保护环境,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就可能不会产生上述问题。城市有可能以第二产业为主,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二产业”也不是城市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项不合题意。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故选C。
16.D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 故选D。
17.C读图可知, 甲处自然灾害损失率最小, B项不正确。乙在渭河平原, 这里经济较发达, 抗灾能力较弱, 自然灾害损失率较大, 故选C。丙处人烟稀少, 自然灾害损失率小, D项不正确。
18.A注意题目中“据上图”这三个字。图中北京和天津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高, 但由于抗灾能力强, 自然灾害损失率低。从北京到其周边地区, 损失率逐渐增大。依此类推, 从上海到其周边地区, 损失率应逐渐变大, 故选A。
19.BC A、B两处的气压差为: (n-1) d≤PAB< (n+1) d。n为A、B两地之间等压线的条数, d表示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气压差。图中n为10, d为2.5百帕, 由此计算出A、B两地的气压差在22.5百帕到27.5百帕之间, 故选B、C。
20.AC广州正好是冷锋过境后, 故A项正确。日本在暖锋前, 是暖锋的雨区, 因而C项正确。
21.AB新加坡经济发达, 人口密度大, 用水量大, A项正确。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 降水丰富, B项正确。
22.AD新加坡降水很丰富, B项不合实际。新加坡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岛国, 进行国内跨流域调水意义不大, C项不正确。为改变淡水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 新加坡在开源的同时必须节约用水、循环用水, 故A、D两项正确。
23.BC该产业园以橡胶为原料, 海南和云南可种植天然橡胶, 故选B、C。
24.BD燃烧废橡胶会排放二氧化碳, A项不正确。该产业园实现循环生产, 延长了产业链, 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故B、D两项正确, C项不正确。
25.BC由图可知, 徐州和宿迁的城市等级不一样, 服务的范围也不一样, A项不正确。随着江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区域间的地域联系不断增强, 各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会不断扩大, B项正确。南京为江苏省的省会, 其服务范围包括江苏省的全部。另外, 南京紧邻安徽省, 其服务范围当然也包括安徽省的部分地区, C项正确。同等级的城市, 其服务范围苏北大于苏南, 因为苏北的城市密度小于苏南, D项错误。
26.AC江苏沿江港口只是河港, 不是海港, B项不正确。长江下游流速缓慢, 泥沙淤积, D项不正确。港口建设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括航道条件和地形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腹地广阔, 腹地经济发达, 以及以城市作为依托。
27. (13分) (1) B (2分)
(2) D (2分)
(3) B (2分)
(4) (1)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 (2) 地形:地处河西走廊, 地形平坦; (3) 植被:以温带荒漠为主, 植被稀疏、矮小; (4) 土壤:贫瘠; (5) 水文: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水量小且季节变化大。 (3分, 每点1分, 答出三点即可)
(5) 常规能源:水能、石油。新能源:太阳能、风能。 (4分)
解析:从7月初到第二年1月初,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远日点到近日点, 日地距平比从最大值到最小值, 故第 (1) 题选B。飞行器飞行的周期约90分钟, 故飞行器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比近地面大, 第 (2) 题选D。海南降水丰富, 发射窗口少, 因而第 (3) 题选B。甘肃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处, 河流落差大, 再加上支流多, 因而水能资源丰富。甘肃有玉门的石油资源。甘肃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 晴天多, 太阳能丰富。河西走廊邻近冬季风源地, 风能资源丰富。
28. (13分) (1) B、C (1分) 不论哪一年, B、C两曲线的百分比之和都为100%;由材料三可知, 我国新增耕地90%以上在北方 (因为降水量在800mm以下的地区基本上在北方) , 因而北方耕地面积的比重是上升的 (1分)
(2) 总体呈下降趋势。 (1分) 其中1985~2000年耕地面积下降幅度较小, (1分) 2000~2007年下降幅度较大, (1分) 2007年以后, 耕地数量略有增加。 (1分)
(3) 2003~2008年, 我国南、北方耕地减少总面积相差不大。 (1分) 其中, 因建设用地及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的耕地南方多, (1分) 因生态退耕而减少的耕地北方多, (1分) 因灾害损毁而减少的耕地南、北方相差不大。 (1分)
(4) 我国主要的新增耕地集中在降水量为400~800mm的地区, (1分) 可能产生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 (2分)
解析:首先要确定甲图中A、B、C三条曲线的含义。我国耕地面积在减少, 代表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应为A、B两线中的一条。任何一年, B、C两曲线的百分比之和都为100%, 因而A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曲线。由材料三可知, 我国新增耕地90%以上在北方 (因为降水量在800mm以下的地区基本上在北方) , 因而北方耕地面积的比重在上升, 由此可见, C为北方耕地面积百分比曲线, B则为南方耕地面积百分比曲线。
29. (14分) (1) 见下表。 (4分)
(2) 劳动力土地 (2分)
(3) 水劳动密集 (2分)
(4) 利于苏北扩大就业, 增加收入, 加强对外联系, 同时也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人地关系紧张;加强苏南与苏北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分工。 (6分)
解析:苏北灌溉总渠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耕地以旱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耕地以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与苏南相比, 苏北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农产品等原料丰富。产业转移的影响主要有: (1) 有利于迁出地产业的升级; (2) 有利于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分工与合作; (3) 加快迁入地城市化进程, 同时加大了环境污染; (4) 有利于迁入地人员就业。
30.A. (10分) 【海洋地理】
(1) 淤泥质海岸滩涂江苏盐城珍禽自然 (3分)
(2) 有利条件: (1) 江苏沿海海域有辐射沙脊群, 海水较浅, 建人工岛的工程量相对较小; (2) 江苏经济发达, 为人工岛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3) 江苏东部海域波浪相对较小, 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小。不利条件:江苏沿海地区是地势较低的平原, 不能为人工岛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沙、土、石等。 (4分)
(3) (1) 可缓解江苏人多地少的矛盾, 为江苏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 人工岛建成以后, 可依岛建设大型深水港口, 其将大大缓解江苏中部现在面临的港口不足问题, 也必将推动江苏经济的发展; (3) 利用人工岛的资源优势, 开发风电, 发展旅游业, 建设“海洋牧场”等。
解析:江苏省的平原是冲积平原, 因此海岸类型为淤泥质海岸。建设人工岛的条件主要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去分析。江苏开发大型人工岛的意义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人地关系、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等。
B. (10分) 【城乡规划】
(1) 主城外围, 地价较低;交通干线附近, 交通便利, 方便居民出行 (2分) (2) (3) (1分)
(2) 乙处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河流下游, 对城市空气和水源污染小;水陆交通更加便利 (3分)
(3) 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方便城市居民生活 (2分)
(4)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或合理进行城市规划) ;优先发展公交、重点发展轨道运输、发展立体交通等;加强交通管理。 (任答其中两点得2分)
解析:由风向玫瑰图可知, 该城市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住宅区应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工业区应分布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即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主要有: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加大城市道路建设力度, 扩大路网规模;合理规划停车场;应用地理信息技术,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促进土地利用多核心结构的形成, 缩短出行距离;错开上、下班时间 (错开出行高峰) ;明确道路分工。
C. (10分) 【旅游地理】
(1) 自然 (2分)
(2) 自然美学科学 (4分)
(3) 有利条件:旅游资源的质量高;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好。
不利条件:市场距离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4分)
解析: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有旅游资源丰富程度及质量高低、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交通、基础设施等。
D. (10分) 【环境保护】
(1) 石油污染阻碍氧气进入水体, 鱼类等会因缺氧而死亡;妨碍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 (5分)
(2) 甲水域更难净化。因为甲水域为内流湖, 水体不能与外界交换, 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与净化。 (5分)
解析:甲图中的水域是里海, 是世界最大的内流湖泊;乙图中的水域是波斯湾。这两大水域及其周围地区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开采及运输石油时产生了石油污染问题。里海是内流湖泊, 水体不能与外界交换, 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与净化。
【高考地理.资料】推荐阅读:
地理高考复习资料08-13
备战高考地理的复习资料及方法08-06
高考地理得失总结09-22
高考地理试题解析10-05
高考地理气候特征10-21
高考地理总复习11-14
高考旅游地理旅游设计07-13
2023高考地理海南卷07-16
高考地理能源专题复习08-08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概括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