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2024-08-31

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一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2.“可能性”说课、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二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

教材分析:在我们的生活中,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存在着可能性,学生应该对于这种可能性有所了解并能做出一些判断。而对可能性的讨论正是数学概率的一个初步知识,所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在这一节对于可能性大小的问题向学生做一个介绍,使他们初步感受一下概率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现实起点高于逻辑起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测——验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是有大有小的。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游戏、实验等活动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产生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初步认识。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方式:新课标重视以体验入手,让学生主动感受知识的要求。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入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并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为主线,组织探究活动。学习方式:“猜测——试验——验证试验数据”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相结合,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

【教学部分: 齐齐哈尔市永安小学黄涛】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哈尔滨的同学一起上一节数学课。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对吗?我们彼此还不是特别熟悉,老师先自我介绍一下,行吗?我叫黄涛,今年66岁,我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永安小学工作。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坐火车要3个小时左右,而我为了赶时间步行只用2分钟就到了。黄老师第一次到哈尔滨就看见西边升起了一轮蓝色的太阳,美极了!在来宾馆的路上,老师看到了著名建筑物——龙塔,它太高了,有8000多米。听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老师,你不可能66岁,我猜你也就30岁左右。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也不可能是蓝色的。

……

师:看来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实验操作,构建模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看这有一个玻璃缸,一会我们玩一个摸球的游戏。全班分成两大组,如果摸到黄球,一组获胜;如果摸到白球,二组获胜。同意吗?(生同意)谁愿意到前面摸球?两个小组各找一名同学。

(两名学生都摸到黄球。)

师:第二组同学别着急,老师帮你摸摸。还是黄色的?这是为什么?

生:里面黄球多。

生:里面全是黄球。

师:怎么才能知道你们说的是否正确呢?

生:打开。

师:把盖子去掉,都是黄球。

生:我们第二组永远不可能获胜。

师:玻璃缸中都是黄球,没有白球。第二组同学不同意,不同意那怎么办?(生答往里加白球)那现在老师往里加一个白球,这回在摸球时,谁会胜呢?

生:还是第一组获胜的机会大。

师:这只是你们的一种猜想,怎么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生答摸一摸。)

实验一:

师:同学们,课前黄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都放有4个黄球、1个白球。现在我们小组合作实验,谁愿意读一下实验要求。

(生小组合作实践,并完成统计表。)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摸出黄球的次数多,摸到白球的次数少。

师:看来如果黄球多,摸出黄球的次数就多,第一组获胜的机会就大。

实验二:

师:大家快出出主意,如果在不拿出任何球的情况下,怎么做可以使第二组获胜的机会大呢?

生:增加白球的数量。

师:老师这里有10个白球,现在都放里面行吗?这回如果摸球的话,你们猜一猜,哪一组更容易获胜呢?(生答第二组。)

师:现在老师找十名同学来摸球,其他同学帮老师计数,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

师:观察两次摸球活动记录的结果,谁愿意说一说,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答数量)能说得更具体吗?

生: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少。

(师板书: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

实验三:

师:刚才黄球多,第一组获胜的可能性大,白球多时第二组获胜的可能性大。这样安排黄球、白球的数量合理吗?怎样安排黄球和白球才能使我们获胜的机会平等呢?

生:让白球和黄球的数量一样多。

三、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师:生活中可能性的问题随处可见,谁愿意与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爸爸经常买彩票,但中奖的机会很小。

生:全家人去饭店吃饭后,索要发票,但中奖的机会很小。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也能遇到很多有关可能性的问题。这是前几天,大福源超市贴出的公告。

(1)凡是在本超市购买100元物品就可以进行一次摇奖活动。

(2)奖品分为一、二、三等奖。人人都能中奖。

同学们,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张圆片,一会儿你们就为大福源的叔叔阿姨们设计一下摇奖的转盘,比一比哪个组设计得最合理,并说明理由。

(生汇报设计。)

师:老师也有一个转盘,同学们想一想,旋转后指针落在几等奖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生:因为三等奖所占的区域大,所以指针落在三等奖部分的可能性大。

师:现在老师这有4个乒乓球,上面分别写着1、2、3、4,老师把球放入盒中,找4名同学分别摸出一个球,按顺序排成一个4位数,这4位数就是今天的幸运号码,谁猜中幸运号码,谁就将成为今天的幸运星。

师:同学们你们先猜一猜,一会儿将出现什么号码呢?你现在把最有可能成为今天的幸运号码写在你的幸运卡片上。

(师找4个学生摸数字。)

师:谁猜中了今天的幸运号码? 同学们,看来中幸运号的机会是比较小的。

师:描述可能性大小的词语在我们语言中是很多的。如:一定、经常、不可能、偶尔。谁能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可以是今天课堂发生的,也可以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生: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生:妈妈经常带我到公园去玩。

【反思部分:齐齐哈尔市公园路小学 程燕】

下面我代表团队对这节“可能性”进行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课堂教学活动化

这节课我们把学习活动融入到不同的游戏中。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探讨、合作交流,多次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实验数据的过程,对新知识的理解、体验一次比一次升华,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中教者始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列举生活中可能性大小的事例,如为大福源超市设计摇奖转盘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3.课堂教学情感化

在教学中,黄老师始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再通过教者及时的口语评价,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师爱,整堂课随意自然,笑声不断,学生都乐在其中,并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当摸球次数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性的大小有时也伴有偶然性。

一次试讲,在玩摸球游戏时,黄球多白球少的情况下,其中有一个小组4名同学,每人摸一次,摸到的都是白球。学生提出疑问,请老师也来摸一次球,恰巧也摸到白球。这时教师只是一语带过,向学生介绍当摸球次数有限时,可能性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没有做充分的实验向学生证明。经过二次备课,我们对课堂上可能生成的问题做了教学预案,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多次摸球,从而发现,如果摸球次数足够多,就不会存在这种偶然性。本节课其中的一个小组也出现了黄球多白球少的情况下,摸到的白球与黄球的次数相同,这时教师采取了让学生继续摸球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效果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就黄老师本堂课的现场教学谈以下几点不足及改进建议。

1. 由于我们的学具是课前摆放在桌面上的,导致很多学生只顾拿学具而不注意倾听实验规则。在进行摸球游戏时,许多小组活动乱而无序。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前的语言要求,对学具应在恰当的时间出示。

2. 让学生谈身边的可能性问题时,一名学生说电灯亮说明停电的可能性小,电灯不亮说明停电的可能性大,这句含混不清的话可以有多种理解方式,教师应继续提问,让学生表达清楚意思,以免产生错误。

3.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三

郭海霞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心得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我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2.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使用了尽可能自制的教具,在教学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乐于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4.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三、教学不足

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正确理解并会“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描述可能性,判断公平性,特别是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这需要加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以及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改进措施

4.小学五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接触过,但只是局限在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以及影响可能性的直观因素。现在我们再次学习可能性,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逆向推理,掌握影响可能性的因素。教材在编排上围绕可能性这一知识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直观感受可能性与因素的相互转化。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今天学习可能性从定向到定量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2、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够初步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但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与面积大小和数量多少的关系,逆向推理数量与可能性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探索新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试验活动,感受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及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面积和数量对可能性大小的影响,数量与可能性的逆向认知。

教学难点:正确地分析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亲自实践体验,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自主探究面积和数量对可能性大小的影响,数量与可能性的逆向认知。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份、一个透明盒子、4支彩色粉笔和4支白色粉笔、一个黑袋、实验记录表。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三张卡片分别写有唱歌、跳舞、朗诵,进行抽签。问题一:你可能抽到什么卡片?得出事件发生的三种情况:一定;可能;不可能。

2、课件出示计情景题:我们班在国庆前举行一次抽奖活动:一等奖奖励精美笔记本一本,二等奖奖励黑笔一支,三等奖奖励作业本一本。现在老师有一个大转盘(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可能性与面积有关。

(二)实践活动,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体验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有关 —— 教学例2

教师:可能性的大小除了和它所占的面积的大小有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也能决定可能性的大小呢?(课件出示例2)同学们,小明他们在做什么?(课件出示题干)请你帮小明猜一猜:从中任意摸出一支粉笔会有哪几种可能的结果?引导学生说出:可能会抽到红色粉笔,也可能会抽到白色粉笔,也就是说两种均有可能被抽到。教师追问:那么抽出红色的可能性与白色的可能性哪一个大?学生猜测:抽到红色的可能性大。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亲自来摸一摸。小组合作的要求(出示课件):把5只粉笔放入透明盒子,闭着眼睛摸出一支做好记录后把粉笔放回,和好后下一个再摸,要求每人摸一次,记录好摸出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教师:试验的结果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摸到红色粉笔的可能性与摸到白色可能性哪一个大?引导学生回答:摸到红色粉笔的次数比摸到白色的次数要多,也就是说摸到彩色的可能性比摸到白色的可能性要大。

教师追问: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刚才同学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摸到彩色的可能性比摸到白色的可能性要大呢?教师继续追问: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什么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教师板书:可能性的大小与它在总数中所占的数量的多少有关。

2、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例3

用黑布把盒子盖上,先不告诉学生你面的粉笔情况(4白1彩),先按照上面的情况摸,从结果去分析数量。让学生逆向的去推理,得出可能性的大小与它在总数中所占的数量的多少有关,进一步理解数量与可能性的关系,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八、布置作业:P47: 2 P48: 6 9

九、板书设计:

可能性

事件发生:

1、可能

2、不可能

3、一定

可能性的大小和它所占的面积的大小有关 可能性的大小与它在总数中所占的数量的多少有关

5.五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篇五

二、教学目标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3.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4.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编排特点1.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和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内容。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在选材上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中位数时,教材选取的掷沙包、跳远、跳绳等活动,都是学生几乎天天参与的游戏,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2.经历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它和平均数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而中位数并不完全是虚拟数,当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时,它就是该组数据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是这组数据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数据;二是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大小的改变,而中位数则仅与一组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所以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⒊ 由易至难,逐步深入,从旧知引出新知。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所以教科书在引入中位数时,就以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这样编排,不但新旧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更加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在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教科书在编排上采取了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如例4和例5,列出的一组数据都是7个,即奇数个数据,从而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就为中位数,可直接在数据组中找出;然后把7个数据变为8个,最中间就有两个数据,引出当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计算中位数的方法。具体编排标 题具体内容主题图、例1~例3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例

6.数学教学的反思五则 篇六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 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 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预设.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教学目的, 重点与难点, 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 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数学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认识活动, 也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教师的数学教学决策过程, 教学行为过程, 教学结果, 教学技能与技术有效性的反思, 也包括对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如对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问题反思, 对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反思, 以及对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反思.具体来讲,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 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 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 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 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学生有什么反应;各种练习是否适当;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等.

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从多角度进行, 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 既是对蕴藏在数学表层知识下的极为丰富的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原理、规则、模式等深层知识的挖掘;从历史角度反思数学知识, 主要是探究数学知识生动活泼的产生发展过程, 搞清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获取有关数学知识的历史材料;从方法论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 首先要反思数学知识本身的方法论意义, 其次要能从方法论角度去解剖数学知识, 将教学内容作为一种活动进行分析;从数学教材角度反思, 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数学教师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编排特点, 教材变迁, 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材的加工处理, 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功能等进行反思.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后反思对数学内容的“解构”是否到位, 并提出改进措施, 要反思概念的“解构”及其核心的确定是否到位, 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 以及内容所反映的价值观内涵是否得到揭示.另外, 还要通过对学生反映的分析, 反观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以及价值观内涵的呈现是否与学生的理解方式相匹配.

四、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 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双基的掌握, 数学能力发展, 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 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 教师要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 分析其成因, 并据此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改进中具体包括对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计是否符合学生现状, 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思想方法的理解状况及其原因, 学生对课堂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反映及其原因分析, 对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特征的分析, 对学生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 对学生作业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等;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 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 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教师要反思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 并提出改进建议.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 重点难点的处理, 教学阶段的划分与教学处理, 教与学的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 问题情境的设置, 提问质量, 师生互动, 板书的设计, 计算机等教学技术的运用,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课题的引进, 课堂作业的布置, 因材施教, 小组活动的设计等.

五、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反思

对学生及其数学学习活动的反思, 不仅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数学学习基础,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 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 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 数学学习结果评价方式等进行反思, 而且还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反思, 找准个体差异下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 有针对性的进行预设和改进, 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提升教学水平.

7.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七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节——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它们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觉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在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动脑,思维活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对概率这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整整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没有用老师去组织课堂纪律,每一分钟,每一秒,学生都在用脑思考,四十分钟感觉过得特别快,但是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永远不会完美的,下课与同事交流,才学得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学生玩游戏时,应以每个人走几步为准,不应该确定地点,这样游戏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怪不得我班的高铭当时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他认为是不公平的,由于我当时也不够机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致使课堂留下了这处遗憾;还有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前,我应该明确要求,特别要强调算出正面朝上的次数,由于学生口算速度慢,导致此处时间过长,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8.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八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 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变成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9.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九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和智慧, 必须通过自身的感悟才能获得。尽管教师通过接受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技能训练能够获得一些知识, 但大量的知识仍然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3]。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 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教师不断反思, 因为只有养成反思的习惯, 才能促使教师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审视、质疑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提高教学能力。

1 反思性学习的涵义

反思性学习是指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 并能以独立及合作的方式, 采用多种方法积极、主动地对自己作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解释、分析和改进,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学习过程。对于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教师是反思性学习的主体

教学本身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形式, 在反思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具有主体性的实践者。教师处于教学实践环境中, 比其他外部研究者更了解教学的复杂性, 更能发挥能动性、创造性, 能从经验入手, 更好地解决问题,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完成教学任务。

1.2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的经验为基础

教师的反思是一种意识活动, 教师的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讲受到观念、意识的支配, 反思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的经验为基础, 教师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 从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的实践经验中吸取营养, 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不断充实自己, 提升专业水平。

1.3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个人独立和群体合作的结合, 是个性化或社会化的统一

反思是个性化的意识活动, 但这并不排斥与其他人员的协作, 这种协作包括师生间、同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教师与专家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合作中提高认识水平。

1.4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将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 对行动、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 从教学实践中寻找教学理论本质, 从而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1.5 教师的反思性学习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反思性学习是教师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 反思促进教师不断质疑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从实践上升为理论, 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使自己在能力、技巧等方面有所提高, 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所以, 反思性学习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

1.6 教师反思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不断探究的过程中, 可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用审慎的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洞察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 从本质上追求更合理、更合乎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的教学实践。

2 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必然性

2.1 时代的迫切要求

学校是培养人才、创造人才的地方, 国家要发展, 社会要进步, 教育也必须紧把时代的脉搏, 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新的教学内容不断涌现, 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树立终身学习、以科研促教学的观念和意识,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2.2 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师要发展, 其动力不仅来源于生存需要, 还来源于社会的需要。教师这一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职业, 会让教师不断在现有状况与理想之间进行反思, 在此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2.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

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能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行为 (如写教学日记、观摩教学、征求意见等) , 为专业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提高教师反思性能力的同时可激发教师专业潜能, 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观念、经验和技能, 改变教学行为。在反思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环境、学生表现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 不断发现并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思考与判断, 形成自己的理论;另外, 还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与探讨,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地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从而提高专业水平。

3 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可能性

3.1 政策支持

我国教育改革为教师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及校本课程的开发, 使得教师在教学决策、管理、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上有了很大自主权, 这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3.2 位置优先

教师位于教学第一线, 时刻能感受到教学情境的变化。最佳的研究位置与机会为反思观念、行为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必须放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审视与研究。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是课程的主动设计者, 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行教学, 成为不断反思的实践者, 通过反思性学习增强研究能力, 提高专业水平。

3.3 时空保证

一般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忙、教学任务重, 在学校不但要完成教学工作, 还要承担一些管理任务。但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是相辅相成、共生互补的关系, 两者之间并不能截然分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之后进行反思, 则会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消除困惑, 减少无效劳动。从这个角度讲, 反思性学习不是增加教师负担, 而是解放教师。另外, 教师反思性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并不需要更多的设施, 只需对教学情境进行观察分析就可以完成。

4 体育教师反思性学习的实施

4.1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1) 坚定反思信念。反思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职业只有专业化, 才会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尊重。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4]。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反思性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 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 才能真正成为反思性学习的典范。 (2) 提高自身素质。体育教师要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爱教、献身事业的决心, 刻苦勤奋、严谨治学的态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热情,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3) 拓宽自身知识面。体育教师要深刻理解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涵义, 加强职业修养, 积极拓宽知识面。自身知识结构是在广博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5], 其中表层是体育专业学科知识, 中层为指导性知识, 最深层为方法论知识。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深入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 了解知识间的联系, 明白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 使施教过程更具合理性。 (4) 熟练自身技能。体育是一门艺术,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 逼真的示范, 合理的场地布置和队列调动, 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学生以生动、活泼的练习来展示体育技能[5]。 (5) 培养自身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 还要具备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对于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教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4.2 各级领导要尽可能创造条件

在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 教学管理者、学校领导应尽可能创造条件, 使体育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思性学习。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制订可行的计划和激励措施, 树立典型、奖励先进, 提高教师各方面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尽可能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特点设计科学的培训教育周期[6]。可采用邀请专家讲学、派出进修等方法, 使体育教师掌握专业前沿知识, 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审视体育教学。

4.3 科学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有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全面评价体育教师能力的方法, 可以从师德、科研、教学、运动训练等多方面进行。要在发现教师优点时及时肯定;在宽松的工作氛围中, 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反思性学习是社会发展与教师职业发展所应具备的能力。当然, 反思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但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经验, 更要有理性的思考, 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马立.关于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 2001, (6) :6~7.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Schon D.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1987.

[4]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N].中国教育报, 2002-01-03.

[5]陈建绩.体育教学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10.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十

单位: 昆仑实验小学

备课人:于长忠

一、教学内容:教材98---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重点与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下面我们就去看一看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

课件出示98页主题图。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收集到的信息。

教师有足球裁判为两个队开球的方法导出课题。

(二) 新授

1、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收集到的信息,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探究新知。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抛掷20次,正面大约可能出现多少次?为什么?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做抛硬币20次的游戏并做好记录。

抛硬币次数 正面朝上次数 反面朝上次数

总计:

3、各小组展示交流。

提问: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会怎样?反面朝上的次数会怎样?

4、小结: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当实验的次数逐渐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会越来越接近。

五、巩固提高:

1、教材99页做一做。

2、联系二十1----3题

六、全课总结:

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二课时

单位: 昆仑实验小学

备课人:孙翠英

一、教学内容:教材101---102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2、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盒子里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只允许摸一次,分别摸出三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2、如果盒子里有10个红球4个白球只许摸一次,摸出那种球的可能性大?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新授

1、出示101页情境图。

2、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收集到的信息。

3、学生在各小组内说一说游戏规则。

4、结合情境图学生说一说每人得到化的可能性是多少?

提问:男、女生分别得到花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5、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6、如果是在我们班搞这个游戏请根据游戏规则同桌互相说一说男、女生分别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7、小结(略)

五、巩固练习:

六、 练习二十一1---3题。

六、全课总结:

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三课时

单位: 昆仑中心小校

备课人:万睿

教学内容:教材103-10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不能直接计算出可能性,而要先罗列出所有的可能的结果,再计算可能性”的题目的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结合以前学过的排列组合知识进行思考。

3、培养学生逻辑思考问题,有条理地叙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罗列所有的可能性。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或图片)下课了同学们一起玩游戏,他们用什么方法确定谁先开始?你们有哪些做法?

2、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吧!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你认为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来跳公平吗?

两人玩可能会发生哪些种情况呢?

你能直接计算出小强和小丽获胜的可能性吗?,

该怎样找到可能性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2、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列表过程。

4、请学生汇报游戏的情况。

小丽 石头 石头 石头 布  布 布 剪子 剪子 剪子

小强 剪子 布 石头 剪子 布 石头 剪子 布 石头

结果 小丽

获胜 小强

获胜平小强

获胜平小丽

获胜平小丽

获胜 小强

获胜

从表中可以看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小强和小丽的可能性各是多少?用这种方法决定谁来跳公平吗?

5、学生进一步讨论上面的问题,然后汇报交流。

6、小结:经过分析用排列组合知识的方法来判断谁来跳是公平的。

(三)拓展练习

1、学生完成书中的做一做,引导学生用排列组合法。

2、完成104页的1题,学生列出有几种可能性,说说怎样使之公平。

(结论是:必须换掉2或8,并且新加的数字卡片满足:该数字是不能被3整除的单数。如5。也可能把7换成是3的倍数。如9等)

(注意说明:当两个数的乘积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时也要重来。)

3、完成104页的2题

学生把表填完整,然后做判断。

4、开放题:完成104页的3题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游戏的规则,让全班同学判断是否公平。

(完不成时,机动作为课后作业。)

(四)应用创新:

1、总结:这节课你对“可能性”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有些游戏规则是公平的,有些却是不公平的。

游戏中一共出现的可能性要我们认真地排列出来的。)

11.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十一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3.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4.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编排特点

1.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和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内容。

2.经历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⒊ 由易至难,逐步深入,从旧知引出新知。

四、具体编排

标 题 具体内容

主题图、例1~例3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

例4、例5   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给定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征。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主题图

主题图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校园活动场景,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教学时应说明每个活动的游戏规则,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讨论。注意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过分关注游戏、活动内容本身。

例1

呈现足球比赛前用抛硬币来决定谁开球的场景,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引出教学内容---比赛的公平性。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做抛硬币试验,并做好结果记录。做完试验后,让学生汇报本组得到的结果。教师把各个小组试验的情况汇总,再进行分析,使结果更加逼近理论值。同时说明:当试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和反面朝上的频率都越来越逼近 。

做一做

这是一个简单的转盘游戏,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上。可引导学生思考: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大呢?实现对可能性的认识由定性感受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过渡。

例2

(1)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理解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等可能性。

(2)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即花落到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到男生(或女生)手里的可能性的联系。

(3)为了直观展现可能性由 变为 这一过程,可借助学生熟悉的转盘游戏来模拟本活动:把一个转盘平均分成18个区域,灰色区域代表男生,白色区域代表女生,灰白间隔,则例2的问题就转化为了指针停在灰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大。

做一做

又是一个转盘游戏。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转盘,认识到指针停在每一个小扇形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即基本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性的,然后再观察红、黄、蓝3种颜色各占几个小扇形,从而得出指针停在红、黄、蓝三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

例3

(1)要求出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大,首先应找出小丽和小强玩“石头、剪子、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从表中可见,一共有9种可能的结果,因为每人出石头、剪子、布的可能性都相同,所以上述9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均为 。

(3)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以前学的排列组合知识进行思考。在找出游戏的所有可能结果后,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

做一做。

为了求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的可能性,首先应罗列出3,5,6这三张卡片能够摆出的所有三位数, 6个三位数中单数有4个,双数有两个,所以摆出的三位数是单数的可能性是 ,是双数的可能性是 。这个游戏规则对 “摆出的三位数是双数”的一方不利,所以游戏不公平。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习的排列组合方法,以保证在罗列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例4

(1)通过解决“用什么数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引出了中位数的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知道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比较方便和适用,但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的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2)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二是定义中位数的概念时,要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三是阐明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例5

(1)设计本例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体会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2)本例呈现了几名男生的跳远成绩,并从平均数和中位数两个角度对该数据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中位数代表这组成绩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引导他们结合本例的实际情况,以做出合理的选择。

五、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纯概率数值的计算。

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因此,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

2. 加强学生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平均数,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厘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3.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12.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五步走 篇十二

一、自读生字卡, 为识字做准备

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储备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识字量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 在识字教学中不能对全体学生使用同一标准, 要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差别。因此, 在读课文之前, 我让学生自由读生字卡, 会读哪个就把哪个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然后放到一边。这样一来, 既帮教师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识字水平, 又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范读, 听读识字

学生读完生字卡, 教师范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 特别要注意那些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因为有了上面的铺垫, 学生在听读时, 就有了比较明确的目的。

三、多种方法, 自主识字

读了生字卡, 听读了课文, 学生会有一种自己想读书的愿望, 这时就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当然, 学生是不会读通顺的, 因为很多人还没有完全认识生字, 这样他们为了能自己把课文读好, 会有一种主动识字的愿望。此时, 教师应发动学生想办法去认识那些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娃娃”。学生想到的方法有:读生字条中的拼音;到生字表中去查;向同学、老师请教;根据句子或字形猜测。学生自学完毕后, 还要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用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这样, 既反馈了信息, 其他同学又认识了一遍生字。

四、重复再现, 利用多种形式识字

1. 与字娃娃捉迷藏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稍微创设一下情境激发学生去课文中找出生字。比如, 调皮的字娃娃们很喜欢捉迷藏, 看它们藏到了儿歌里, 你们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到它们吗?

2. 把字娃娃送回家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看看学生脱离拼音和句子, 是否还能认识生字。学生读出字音后再把相应的句子读出来。在这里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 如:字娃娃们和同学们一样非常喜欢户外活动, 玩的时候很开心, 可是想回家时却迷路了, 让我们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吧。

3. 给字娃娃找朋友

给字娃娃找朋友就是生字组词。组词能帮助学生识记字音、字形, 理解字义。教师可以说:字娃娃悄悄地告诉我, 没人和它们玩儿, 它们很孤单, 若是能给它们找个朋友, 它们就高兴了。哪列小火车愿意带它们去找朋友?

五、课外扩展, 巩固识字

这一步是在讲解完课文以后, 把生字放到陌生的环境中, 看看学生是否还能认识生字, 既巩固识字又加大课外阅读量。所选择的阅读内容可以是相关的小短文或是教师自己根据生字编写的短文、儿歌等。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小鱼的梦》一课时, 我仿照课文写了这样一首儿歌, 帮助学生巩固生字:

小猴的梦

小猴爬了一天树,

大树妈妈怀里睡。

树上叶子落下来,

为它盖床绿叶被。

池塘唱起摇篮曲,

风儿又把摇篮推。

小猴做了个甜甜的梦,

甩甩尾巴咂咂嘴。

13.五年级上册可能性(写写帮推荐) 篇十三

两塘中心小学 黄林冰

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会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难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准备:

抽签卡纸、硬币、卡纸、课件。学生准备: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导入:看老师那只手拿硬币 ?同学们猜猜看。再猜猜看老师把硬币向上丢,你们觉得朝上的是硬币的正面还是反面?(同学们开始猜测: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2.师揭题:同学们刚才猜老师带来的硬币的正反面,这些都是不能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

1、同学们自主学习,想一想什么是不确定的事件,能预先知道结果吗?

三、展示交流

1.引入主题图:下周举行联欢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类型不能重复,一种节目类型只能表演一次,大家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来确定每个同学表演什么节目呢?(学生各抒己见)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师生模拟抽签活动:出示三张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的卡片,请三位同学上来抽签决定表演什么节目。

师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位同学抽一张,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请第一位同学抽签,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第一位同学抽到什么节目是一件不能确定的事件,我们用“可能”来描述。【板书:可能(不能确定)】

3.师引导:请第二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名回答:不可能,因为剩下的两张卡片里没有跳舞。请第二位同学抽签,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以抽到唱歌为例)

师:第二位同学不可能抽到跳舞是一件完全确定的事件,所以我们用“不可能”

来描述。【板书:不可能(完全确定)】

4.师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第三位同学会抽到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请第三位同学抽签,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师:第三位同学肯定会抽到朗诵是一件完全确定的事件,我们用“一定”来描述。【板书:一定】

5.师: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我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情况下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呢?

师生小结: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能确定的,这时就用“可能”来描述。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完全确定的,这时就用“不可能”“一定”来描述。(全班齐读1遍)

6、玩卡纸游戏:

(1)有三张扑克牌分别是蓝色,粉色,黄色。请三位同学上来抽,说说可能抽到什么,不可能抽到什么,一定抽到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参与中,积累、学习知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2、PPT出题(一些关于可能,不可能,一定的事件)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能确定的,这时就用“可能”来描述。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完全确定的,这时就用“不可能”“一定”来描述。

六、作业

1、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事例,看一看有那些例子,具有“可能”“不可能”“一定”。

14.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十四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设想,打算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感悟”,最终建立起高于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猜一猜”的情境,勾起学生已有的对于“可能性大小”的认知,初步判断出“数量多的发生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发生的可能性小”。生活经验要通过验证才能上升到理论认识,我通过让学生小组进行摸球,收集数据,比较、分析数据,证明了刚才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最终完成对“概率”的初步体验。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数学的基本使命——去指导,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还安排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如:足球比赛前,通过抛硬币的方式判断双方队员的位置;打乒乓球时通过猜乒乓球在裁判的哪只手来选择由谁先发球;下棋时通过扔色子来判断谁先走……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子,学生学起来也特别感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通过所学的知识,自己去思考、去完善新的游戏规则,使我们的游戏更加的公平。

不足之处:

这节课基本上是按我所设定的程序进行,没有发生“小概率事件”的情况,我觉得自己还应准备多些材料以备所需,引导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试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结果将越来越接近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15.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十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是第五组课文的延伸。第五组课文通过对蔺相如、诸葛亮、武松、孙悟空的描写, 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个性品质的写作方法。第六组为综合性学习。学习第七组课文, 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并学习在习作中运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是个教学的例子。学习这个例子是手段, 目的是要通过这个例子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语文水平, 获取语文能力, 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这些理念如何在教学中综合体现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习作来反映。所以新教材把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一块编排。当教师明白了这一编排意图后, 习作教学就会以课文提供的信息为“蓝本”, 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来梳理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思路, 完成该项训练。

二、回顾已学课文

第七组共编入三篇课文。第一篇是一组人物描写, 是精读课文。编者选取了三部作品的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出自小说《小兵张嘎》。张嘎是个儿童英雄, 很受孩子们喜爱, 选入这一片段, 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调动儿童生活经验, 深入内化, 爱上课文。另外两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分别选自古典名著《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相对前一个片段来说, 后两个片段的内容离现实生活远了些。三个片段在人物描写上各有侧重。《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侧重于动作描写。第二自然段里有“跳起来”、“退后两步”、“一闪身”、“叉着腰”等动作描写。第三自然段里的“眼疾手快”、“一叉一搂”、“虎势儿一站”、“蹦来蹦去”、“塌着腰”、“鼓鼓着眼珠子”、“走马灯似转了三四圈”、“三抓两挠”、“揪在一起”……更是生动细腻地把摔跤写活了, 把场景写热闹了, 让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若是把这些词语抽掉, 这个片段就平淡得没了看头。《临死前的严监生》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严监生至死也不忘减少灯盏里的两茎灯草, 活脱脱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面孔。《“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最突出的是外貌描写。对“凤辣子”这个人物, 作者从穿的写到戴的;从眼睛写到身体;从“粉面含春威不露”写到“丹唇未启笑先闻”……本组第二篇和第三篇均为略读课文, 其中《刷子李》在选材上和《临死前的严监生》很相似, 仍然是以细节描写取胜, 《金钱的魅力》在刻画人物时, 以语言描写见长。第一篇 (3个片段) 似是这组课文的“总述”, 后两篇则是对总述的诠释。

“鸿爪回头细细看”, 回顾是为了运用, 是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这个例子提供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因此, 相关知识点教师不必一一告诉学生, 可让学生重读课文, 调动印象积累, 思考学习收获, 也可以通过提问,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申补充, 还可以请学生翻看听课笔记, 熟悉课文中涉及的描写方法, 为习作做好“临战”前的准备。

三、习作指导

1. 明确要求。

当上一步骤完成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习作要求”了, “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本次习作要注意把人物写得特点鲜明;二是要把课文中学到的一些人物描写方法运用到习作中来;三是习作写成后, 同学之间要互评互改。教师可举出具体例子来引导。如, 写老师, 你要突出老师的哪一方面, 在这方面有哪些典型事例。假设是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学习有困难, 老师耐心辅导, 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细处着手,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怕学生课间奔跑撞上书桌的棱角, 老师用废旧报纸做成角套将桌子棱角给套上;老师把自己阅读过的、适合同学们阅读的书籍、报纸捐赠给班上, 供同学们阅读;带上糖果去慰问生病的学生……在这些材料中进行比较取舍, 选择印象最深的, 最能感动自己的来写。这只是一个例子, 不要求都写老师。

2. 先说后写。

通过示范引导, 把学生思想激活,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酝酿构思。构思好后, 请学生练习说, 即口头习作, 进入口语交际, 老师同学做听众, 边听边参与进去, 既接受, 也分享。如某同学写得好, 语言描写方面值得自己借鉴, 另一同学材料选取典型, 人物特点鲜明, 值得自己学习, 又一名同学善于外貌描写, 还有的同学加入人物对话, 可以仿照……让学生充分地说说, 这样能在习作涉及的方方面面让学生通过交流, 受到启发, 易于动笔。

口头习作完成后, 动笔习作紧跟上来。要把口头语转换成书面语言, 还需要积极的思维参与, 需要多种语文能力的运用。口头表达在逻辑上存在松散欠严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习作中出现就不允许了。所以在谋篇、布局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严密组织, 准确表达, 把一些学过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运用进去, 随时提示检查。

3. 自改互改。

上一篇: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管理学周三多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