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2024-09-08

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精选13篇)

1.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一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摘 要】 本文认为要达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应选择适当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利用课件突破难点、揭示数学的动态过程和本质、体现数形结合思想;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 课件 几何画板 数学教学 整合

要体现新课程之教学观,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效整合是个关键,下面就此谈些初浅的看法。

一、选择适当的多媒体应用软件

目前,由于不少教师对各种应用软件不是很熟悉,所以还不太习惯于使用多媒体上课,更不用说融会贯通了。有些教师似乎经常使用多媒体,但用的多是Powerpoint课件。笔者听过一节关于圆锥曲线的公开课,课上展示的双曲线,是用微软的绘图软件绘制的,与其说是双曲线,倒不如说是一段圆弧。把它当作抛物线也许还能蒙混过关,但怎么也无法把它看成双曲线,因为它离渐近线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其效果还不如徒手画的图。

再如,对炮弹运行的轨迹,有人是利用Flash制作动画。学生从中除了重复自己熟悉的情境外,却并未获得更进一步的资讯。如果是用几何画板来制作,其效果就大不一样。在演示时,不仅可以改变炮弹的初速度,也还可以改变发射角,从而让学生观察它们与射程和射高之关系(见图1)。要体现数学之精髓,对不同课型、不同知识体系选择恰当的多媒体是重要的。一般说来,为了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或比较系统的知识,新课的引入、复习课或公开课宜用Powerpoint、Flash或Authorware等软件;在探究函数以及几何图形时则宜用几何画板,适当配合Excel(对立体图形,若有立体几何画板则效果更佳);对概率统计知识,为使运算便捷,则宜用Excel;对有些探究型课则可借助网络工具;对算法,可结合简单的计算机编程。

二、利用课件突破难点

高中数学主要研究变量,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函数图形的对称性和图象变换、不同参数对函数图象和性质之影响以及函数和数列的极限,等等,所有这些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如能借助几何画板课件进行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 兴趣,也可以在“玩”中解决难点。

譬如,对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某一区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改变参数,可以了解对称轴与区间(或区间中点)之关系,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何时取得极值(或最值)就一目了然(见图2)。

对于与复合函数有关的问题,如“已知函数f(x)=ax2+bx+c,求函数y=f(m-x2)的单调区间”,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是比较难掌握的,若能利用几何画板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这类问题。从图3可以看出,并不是两个函数图象一升一降,复合函数就是单调递减,同升(降)复合函数就是单调递增,而是要看y=p(x)(中间变量)的值究竟落在二次函数y=f(x)图象对称轴的哪一侧,才知道y=f(x)是增还是减,并不是直接看x的值。当然还可以随意将y=f(x)或y=p(x)改变成其它函数,让学生探究。

再如,像“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函数y=log2(x2-ax+1)的值域是R”这样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若用几何画板绘出函数j(x)=x2-ax+1的图象,再绘出复合函数y=f[j(x)]=log2(x2-ax+1)的图象,然后改变参数a,让学生观察其变化过程,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何j(x)=x2-ax+1一定要能取到零或负值了(学生在思维上总是受真数要大于零的困扰)。

三、揭示动态过程

利用几何画板揭示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不仅图形直观与精确,而且还有动态计算,这是一般软件无法比拟的。

像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等基本函数,底数或指数的变化,其图象会有什么变化?还有立体图形的各种变化,这些都可通过(立体)几何画板课件得到动态演示。

在三角方面,用三角函数线绘制三角函数图象以及三角函数y=Asin(wx+j)的图象及其变换等,利用几何画板课件可以展示直观的动态效果,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由和差化积公式asinx+bcosx=sin(x+j)(其中j角由tanj=确定)可知,y=Asin(wx+j)的图象还可看作是两个同频率的简谐运动(或振动)叠加的结果。笔者对此也作了一个课件,揭示两个简谐运动叠加的过程。

再如,在解析几何的学习中,我们都会遇见这样一个问题:

定长为t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在抛物线C:x2=2py(p>0)上移动,AB的中点为M,求点M到x轴的最短距离,并求此时点M的坐标。这个问题用几何法也许可以轻易地解决,但线段AB能否一定过抛物线的焦点,其中点轨迹又是怎样的?这用一般的软件是很难解决的。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就能很好地揭示这些问题(见图4)。通过改变线段AB的长度,就可以容易地发现当线段的长度小于抛物线的通径时线段就不会通过抛物线的焦点。

四、充分揭示数学的本质

笔者进行圆锥曲线教学时,对每种曲线的形成都用几何画板课件做了演示。为使画面简洁和美观,把一些构图元素都隐藏了,只让学生观看动点形成轨迹的过程。在后来的考试中,出现了与圆锥曲线定义有关求轨迹的试题,如“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1和F2,P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如果延长F1P到Q,使得|FQ|=|PF1|,那么动点Q的轨迹是什么?”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做!如果在演示完后,将隐藏的构图元素展示给学生,然后共同探讨动点为何能满足轨迹所需条件,其效果肯定大不一样。图5便是构成椭圆轨迹的方式之一。如果改变点B,让其移到圆外,|PA|与|PB|之和就变成了|PA|与|PB|之差,则又可以形成双曲线,从中就可以发现两者椭圆与双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要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完美地结合,光表面的美观与花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在揭示数学本质上下工夫。

五、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利用几何画板能使数形结合思想发挥到极致。像比较复杂的复合函数,如y=sin(cosx)、y=cos(sinx)、y=、以及y=lgsinx等等,所有这些函数图象都可快速、准确地绘出,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拓展了数形结合的空间。对于形如y=asin2x+bsinx+c的函数,以往一般也只是通过换元法,将其转换成二次函数来考虑,少有人去关心这些函数图象的“庐山真面目”。如用几何画板将其绘出,然后再与换元后的一元二次函数图象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换元之本质。

六、有效利用多媒体的计算功能

充分使用计算器,在指数、对数、三角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和运算上是大有裨益的。譬如,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2)、0-

1、log2(-2)以及arcsin1.0001等等,计算器就会显示“无定义”或“输入函数无效”等信息,从而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在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方面,涉及大量繁琐的数值计算,若能合理使用像几何画板或Excel等软件,就可大大减轻计算量,避免教学环节上的枯燥与乏味,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像指数(型)函数的拟合、线性回归方程以及正态分布等等,都可利用Excel软件中现成的函数得到求解。

七、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实验”

一般情况下,由于计算等因素的限制,“数学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了计算机,要做“数学实验”就变得容易、有趣了。譬如,利用Excel中的函数RAND()*(b-a)+a就可得到随机数表,特别地,若输入“=RAND()”,则可得到介于0到1之间的一个随机数,通过复制,可以得到所需的个数。如对此数表进行取整(ROUND),可得到0或1的数。对其个数进行统计(使用函数COUNTIF(range,criteria),其中Range为需要计算其中满足条 5 件的单元格数目的单元格区域,Criteria为确定哪些单元格将被计算在内的条件),再算出比值(频率),这可以进行类似于古典概率中的抛硬币试验。像正弦定理等命题,我们都可利用几何画板的计算和度量功能进行直观的验证,让学生先建立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打下基础。

八、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为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相关知识,或以完成实习作业为目的,可让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以相关的关键词为线索查找有关的材料,从而学会收集素材、分析数据的科学研究方法。此外,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模块,也可以自己建立相关的网页或网站,以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以上是笔者在探索新课程教学的一些体验和思考。新课程需要新观念,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机地融合,让传统的数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熟练掌握常用的应用软件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1 2.李方 叶谷平:《现代教育技术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3.方舟工作室 方其桂:《中学数学教师计算机教学应用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07

2.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二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整合,优化

就初中化学学科来说,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初中化学中一些微观反应、在实验室不可以让学生完成的尝试性的实验,如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缓慢的反映,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将反应原理、错误操作后果进行展示,并可定位在某个时间,化抽象为具体、也可以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1 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初中化学的整合应用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的整合应用可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从教学内容的凸显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到师生互动方式,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1 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凸显方式的整合

(1)能把生活中的化学搬上化学课堂,把课堂“情境化”。

初中化学是紧密联系实际的一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它离不开物质之间的反应。

那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这些化学反应,如高炉炼铁、奥运圣火的点燃、氢气球的升空、火箭升空、沼气池、煤的炼制、纯净水的制作,混合物的分离等,使学生能感受到化学反应、化学的应用就在身边,犹如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参与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

(2)能把化学反应动态过程“直观化”。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涉及到化学反应,而授课教师又难以把化学反应在教室里向学生很清晰的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于理解。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可以模拟化学反应历程,使学生看到反应过程中的分子、原子裂开与组合,从而可以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分子,因而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3)能把微观现象“宏观化”,模拟和放大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微观问题很难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学生只凭借通过对其进行宏观观察、教师的语言描述、引导进行猜测、想象达到完全理解是很难的,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可以把这些微观的东西放大摆在学生的眼前。

如在讲到原子的构成时,学生很难理解,可是利用多媒体的立体动画就可模拟出原子的立体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限制,扩大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强化了直观效果,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的正确的微观图像、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整合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化学教学往往借助于黑板、粉笔、挂图、教学仪器、实物等直观教具,通过教师语言文字的辅助讲解,来使学生感知、认识、记忆。

但是有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很难用确切生动的语言表达,以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凸显比传统教学的优越性,可以达到把学生的视觉、听觉都调动起来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把课堂演示实验中危险性实验、有害物质实验、有毒物质实验及一些很大的实验或时间很长的实验用多媒体展示,来达到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则和正确认识试验装置,完成教学目标。

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节省时间,增大教学信息。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知识点比较零碎、杂乱的章节用图表的形式展示,还可以进行边放映边讲解比较,把需要比较的几个表格放在同一个幻灯片上同时放映,这样既清晰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将知识系统化,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 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认识误区

2.1 认为多媒体教学技术中的模拟实验可以完全代替课堂化学演示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若在教学中一味的追求用化学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技能低下,甚至不会拿仪器、使用仪器,时间久了会对实验丧失了信心,失去了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没有了实验成功的快感和乐趣,更没有了实验探究的内在动力,只是做到了接收知识和结果,不追求实验探究的过程。

2.2 认为把知识放在投影屏上了,就没必要在黑板上板书了。

板书的书写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记录过程,是思维过程的体现,它是师生视觉、听觉完美的结合,是同步效应的产物,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活动过程,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活动慢慢深入的一个平台,及时更改、深化板书内容,使内容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

2.3 认为展示的图片、动画内容越多越好,一味追求趣味性。

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认为多安排课件会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实不然,过多的图画、动画、音响会使学生感觉视觉、听觉感到杂乱,缺少了思维的空间,分散了学生思考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不要的趣味中,甚至学生的大脑走私想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对多媒体教学课件采取照搬主义。

为了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各个教学教材部门开发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适应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很多的教师节省时间就直接从网上下载、或从现成的课件中拿来应用,但没有理会制作课件人的意图和吃透课件所涵盖的内容,造成了课堂上是课件生硬的连接,没有很好的逻辑性和网络知识性,会在上课中产生与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和谐的情况。

2.5 认为多媒体教学技术就是把化学教科书上的内容搬到屏幕上,对着屏幕上面讲就是把多媒体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了。

大多数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用多媒体再现教材中的内容,把原来的黑板和粉笔显示的简单变成了屏幕和键盘来显示,把教师的讲解灌输变成了多媒体的演示灌输。

从表面上看来是把内容丰富了,若没把二者整合好,实际上就是变成了大量信息进行展示了,而学生会觉得多而杂乱,起不到预设的目的。

所以多媒体技术应用与教学中,只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代替课堂上的所有东西,克服应用与教学中的盲目性,不能一味追求全过程化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作用取决于它的应用者,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还需要教师去把它们与教学任务、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揉和,在教与应用、动手与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多媒体教学和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促进化学手段的更新和最优化,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多媒体CAI课件在化学课中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8

[2]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河北2003年初中教师全员培训教材

[3]高明.浅谈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若干原则[J].化学教育,2001年03期

[4]罗正样.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N].毕节日报.2009年

3.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三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84-01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影象资料、用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像,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 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 市中心汽车大量排放的废气;演示3. 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1. 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 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 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后,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化工厂考察,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并用了一周时间撰写事实充分、立意新颖的论文。

二、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甲基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保持良好地学习注意力。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互动信息,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使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深深地体会到了其在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促使我更好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有力地提高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和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值得提出的是我校今年被推荐为我区唯一的一所《上海市信息技术实验基地》,建立了校园网。这些条件又为我们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方便,为推广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单一,教学软件的设计尽可能从辅助教学这一角度考虑,不断提高课件制作能力。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内容的完善。2. 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问题。3. 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验无异于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4.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四

2.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因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许多老师都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汉字的音、形、义与学生认识事物、活的语言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说识结合。

首先,通过多媒体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在“找朋友”游戏中,掌握生字字音。如:戴婷老师教的《猫和老鼠》一文,让学生通过比较姐妹字:“迷、谜、眯、咪”进行找朋友,这样学生不但能从字形上理解词义,而且从词语中记住字形。其次,让学生在三次练说中认识事物。一说,语言尝试。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介绍《猫和老鼠》的影片,然后自由介绍这种动物,或是用一个词来说,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二说,语言的运用与积累。在给动物找名字的游戏中,再用合适的词来说各种动物。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可将别人说的新的词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扩展对一些其他动物的了解。

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比较枯燥无味。而通过多媒体参与教学,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观看生动有趣的影片后,主动练说,在游戏中,大胆练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通过三次练说,使语言训练层层递进,将识字与认识事物与说话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识字目的。

3.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随着一段段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画面出现,各种声、色冲击着学生,学生心中的感情油然而发,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4.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上课时我常常播放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在学生们仔细观看后我让同学们针对刚才所看内容纷纷质疑,并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

5.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山村的早晨》这一课,我在总结山村的早晨的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早晨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家乡的早晨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山村的早晨”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信息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5.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五

整合之我见

保定一中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特征,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懂得目前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正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但又感受着信息的饥渴,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在涌进人们的生活,这必将改善人类表达信息的形式与能力,因此,必须寻求最佳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处理功能,恰恰为化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发展空间。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的深刻变革。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时,我们根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针对化学的概念性强和化学原理的抽象程度高,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化学反应历程不易掌握,有些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大等特点,如果把这些内容制成形象直观的课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化学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教育性、灵活性和直观性,起到传统化学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如果通过提高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素质和能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不断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化学教学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使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切实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

2.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任务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探索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和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和方法。以信息技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以优化的学科教学过程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两者有机地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形成具有学校化学课堂教学特色的学科资源,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有关理念、理论、教学策略、方法与途径,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整合主要有:信息技术与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信息技术与元素及化合物、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信息技术与生活中的化学。

三、课题涉及的具体内容:

A.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1、离子反应

(1)以微观动态图示表示氯化钠在水中的电离过程及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

(2)利用动态图示展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2、化学键 以动态过程表示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3、化学平衡

动态模拟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微观动态图示表示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

4、电化学以微观粒子的动态过程图示表示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5、晶体结构

以电脑三维动画展示晶体的微观结构,从而深刻理解晶体的微观结构 B.元素化合物:变微观为宏观和直观,既形象又生动。1.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特点

如甲烷、乙烯、乙炔、乙醇的分子结构特点等 2.有机反应历程动画集锦

如甲烷的取代反应,乙烯的加成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等 3.固体、液体、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 C.化学实验:

1.各种演示实验的电脑图片; 2.重要操作的操作要领动画类; 3.典型实验室制取操作动画; 4.实验室制气体、有机合成; 5.历年高考综合实验题图集。D.化学与社会(STSE教育): I.高一(环境问题)

1、大气监测

2、雨水检测

3、粉尘对大气的污染

II.高二(工业生产及资源问题)

1、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2、氯碱工业

3、能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III.高三(现代化化工厂的生产规模与厂址选择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传统媒体和现代化媒体的合理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媒体的应用与课堂教学相适应,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投影仪的使用与板书相接合,不要把投影仪上的投影片全部作为板书,整个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老师上课讲课速度快,学生在听完讲课后没有印象,虽然课堂容量大,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2、不要完全用电脑来模拟化学实验,因为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失败的实验,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相关的知识,这是用电脑来模拟不可比拟的。用电脑来模拟实验,应该是具有危险性的,不能在课堂演示的,或来模拟化学反应中微观的反应历程,这是传统媒体很难实现的。

6.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六

先进科学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促使每位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紧跟时代的脚步。这样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教师认识和感受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将存贮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功能和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视频图象等多媒体信息技术集于一体,提高教育质量。也促使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管理等改革上,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教师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合为一体, 改革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的东西变为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把时间和空间放大或缩小。在体育课中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促使了学校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还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在远程教育上,学生通过多媒体电脑就可以与学校电脑网络相联,查询有关的学习资料,学习练习题,在网上做题,网上给分。把网络技术应用到资料管理中去,实现资料管理电子化、资料信息查询电脑化……一句话,现代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使学校迈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下面就中学体育教学,谈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体会和感悟。

从体育这个学科说,不但有静,还有动,不像其它学科,静多,动少,也就是说思考的多。可体育不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包括大脑)都利用的上,使身、心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于体育来说,一般人认为,上体育课就是去操场,上室外活动,制作课件是用制作和使用,两者根本联系不上,大家想一想,这些话说的不无道理,但是体育光动身体不动脑行吗?如果只取其一,就不是素质教育,我们可以根据现在所具有的条件,发挥优势。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先上一些体育理论课,让学生了解体育,了解体育知识,例如,体育的历史、发展,再具体一些,操场是什么样的,篮球场是什么样的,许许多多都可以利用制作课件(可利用软 1 件Powerpoint 制作幻灯片)的方法教给学生。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这时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难题。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成品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或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看,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对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同时在实际应用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能够把老师做不好或做不清的动作环节表达清楚。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少一些点枯燥无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步骤,换一个方法同样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达到快乐体育教育目的。简单地讲,我们教师制作一些幻灯课件,在体育课是完全可以用的上的,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看的有意思,俗话说,好玩儿,就想看、想学,这样我们就已经达到了上体育的目的。

通过多媒体技术改变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多媒体技术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使乐学落到实处。比如,过去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用形象具体化的手段,让学生弄清楚。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都发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好的。这种影响促使教师去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技术。

教师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求知视野,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

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与社会更接近,与自然更紧密地联在一起,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

2 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一系列体育各种运动项目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真正使体育教学快乐起来,把所有的知识,利用不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也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中学体育教学,谈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一、动画的应用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 Powerpoint、Flash、等,利用Authorware 流程软件把文字、声音、图片、还有我们精心制作的3D动画联系在一块,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看到蹲锯式跳远的空中动作,短跑、中长跑的途中跑动作,标枪的引枪、出枪动作,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的专项练习的方法,等等,我们可以深刻分析每个情况,每个动作瞬间,学生也喜欢看,也很好掌握。

像上述这些具体的操作,对于体育教学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看不到真正理想中正确的动作,只是根据教师讲,以及不太正规的示范,一个动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好,甚至还会导致错误的动作定型,终生遗憾,其实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注意,去学习的,想一想我们教师的动作再正确也不如全国、奥运会上运动员所做的动作准确、美,我们的目的是利用可能的条件使学生看到相对正确的动作技术,让学生在我们制作的课件中学到正确、新的东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数字摄像机来获取学生的动作,把这个动作加到我们制作的课件中去,让学生进行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动作的美与不美的比较,使学生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的掌握正确的东西,力求达到事半功倍。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再一点,在我们利用课件授课时,学生也可以大开眼界,看到一些新的事物,脑子里也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对学生的以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与帮助。

二、分层显示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或基本原理通过巧妙的方式体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讲解支撑跳跃动作时,可根据动量定理,利用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分析助跑速度、踏跳和推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动作质量的影响;在讲解跑弯道时,可以将有关离心力、向心力的知识用图象等形式体现于课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使讲解和示范更直观、生动、形象、准确。

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两大要素。讲解,就是对动作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它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经常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讲解的要求很高。

讲解不仅要做到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而且还要能够运用术语和口诀进行讲解,以达到确切地表达动作的技术结构和要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动作的印象,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讲解还要生动。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掌握语言技巧,运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进行教学,才能使讲解生动、形象、具体。讲解还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对动作的讲解,就要根据动作训练的三个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和区别地进行如下讲解:①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意义、结构、要领和方法,对动作的细节暂不多作要求。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进行动作技术分析和正误对比,找出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与改进方法。③巩固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提出动作的难点与关键,以便改进动作的细节。总之,在讲解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使看、听、想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做到这一点,仅凭“一张嘴巴”是不容易做到的,而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形式配合动作技术的分析进行讲解,就显得更简单得多,而且更直观、形象、有效。多媒体独特的动画技术和音像剪辑、粘贴组合技术,使学生如临其境,在强烈的逼真情景中领悟动作要领。应该说,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的讲解当中,必将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跨栏,栏上动作是跨栏跑技术的重难点,该动作又分起跨腿与摆动腿两个技术环节,讲解时有一定难度,若结合录像(包括对学生上课时跨栏动作的录像和世界优秀

4 运动员动作的录像)进行讲解,不仅直观、形象,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更易让学生明确自己动作的优缺点,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又如跳远,利用粘贴组合技术、音像剪辑和慢动作处理合成的。配合类似的直观形象的图像进行讲解,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为体育课堂教学开创全新的意境,使体育课的趣味性、生动性、知识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总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利用现代技术辅助、完成教学任务是现在及未来教育发展所必须的,在现阶段,正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在学校的应用,促使每位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紧跟时代的脚步。这样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教师认识和感受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将存贮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视频图象等多媒体信息技术集于一体,提高教育质量。也促使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学科教学、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管理等改革上,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我们教育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7.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七

关键词:化学课程整合,多媒体技术,化学实验复习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是关于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应用的技术, 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 网络和多媒体是当前信息技术的热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在化学实验中, 更凸显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领域, 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近几年的考试题都非常注重实验能力的考查, 因此, 化学实验是化学总复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好容量较大、较琐碎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验知识, 并在复习过程中有效地提高技能, 这是初三老师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认为在实验复习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那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的整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复习中的运用谈谈体会和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复习中的优势

1.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记忆效果。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 感染力强, 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接受知识。实验资料表明:学生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 视觉记忆的效果为70%, 听觉记忆的效果为60%, 而听视觉结合记忆的效果可以达到86.3%。要增强记忆效果,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功能, 进行综合记忆, 而多媒体技术电化教学恰具有这一功能。

2. 增加知识容量, 增大课堂密度。

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 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大量的化学事实及实际应用的材料, 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某个专题的教学内容, 并使知识系统化, 课堂教学时不仅可节约在黑板上抄、擦题的时间, 而且能根据需要随时调出相关内容, 从而大大增加知识容量, 增大教学密度。

3. 重现实验现象, 增强感知效果。

初三化学实验复习阶段, 最令人头痛的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实验不可能再做, 仪器不可能搬出来一一演示。以往采取的做法只是教师把仪器的用法、用途一一作介绍, 再要求学生把书看一遍, 就算把实验复习完了, 这种复习方法往往效果不佳。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电化手段进行复习时, 一方面可以播放实验录像, 另一方面可事先将实验制成模拟动画, 实验的操作过程准确、规范, 实验现象一目了然, 声像传真, 大大地增强了感知效果。

4. 虚拟错误操作, 感受不良后果。

在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 往往有一些特别强调操作顺序, 否则会出现不良后果, 甚至发生事故。而利用电教媒体的独特优势, 则可虚拟出这些错误操作, 如稀释浓硫酸时, 对于反过来将水注入浓硫酸的情形, 我们可利用Flash制作动画, 模拟出水过热变成蒸气而涨出的形象场面, 使学生如同亲身感受, 记忆犹新。又如加热固体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 若熄灭酒精灯时未移开导管, 则可用多媒体模拟出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的场面, 形象逼真。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 如果先加热再通氢气, 就会发生爆炸, 这种现象不能用实验演示 (因为有较大的危险性) , 但这种现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 加深学生对错误实验的印象。这样, 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违反操作规程的不良后果而牢记实验的操作规范。

5. 揭示本质规律, 化解知识难点。

化学实验操作与实验原理密不可分, 因此要使操作准确、规范, 合理选择仪器, 正确组装, 等等, 都必须事先弄清楚实验原理。一些在老师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 学生往往会感到很深奥,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而一些问题单凭一支粉笔加一张嘴很难让学生满意。如以往在讲解极易溶于水的尾气的防倒吸装置时, 在黑板上分析得十分费劲, 有的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本学年进行实验复习时, 我将其基本原理制作成动画, 将动作“速成”播放出来, 使学生茅塞顿开, 并接着展示了其他防倒吸的装置, 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在原理上相似的不同面孔。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揭示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方面能起到十分关键的辅助作用, 从而化解了难点。

6. 方便探究设计, 训练思维能力。

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 许多实验还“留有余地”, 在化学实验总复习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改进、完善、拓展这些演示实验, 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 使之更贴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的练习,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学应用软件《轻松工具箱》 (可在http:/dl.pconline.com.cn/html_2/1/151/id=6707&pn=0.html下载, 或通过网络查询, 有很多网站都有提供下载) 、《仿真化学实验室》 (可在http://www.eedduu.com下载) 等均提供了大量的仪器、组装方法及成套装置等, 可充分地给学生提供模拟操作的机会。教师也可利用这个平台给予适时评价, 十分方便。另外,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设计出探究性的实验在课堂上展示,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二、实验复习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

实验复习时, 课堂密度大, 系统性强, 并要求能充分引导学生思维, 课件制作时往往以Microsoft PowerPoint为主要载体, 必要时以“超级衔接”形式插入其他相关内容, 如Flash动画设计、Excel表格、实验录像剪辑等。下面我结合自己制作的《常用仪器及其操作要点、实验装置》的复习课课件谈谈基本的制作方法。

首先, 根据本课时的复习内容和预期的教学效果编制电子教案, 以便突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教案一般以Microsoft Word格式编制, 因为该软件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及与其他软件衔接时能体现较强的兼容性。

其次, 以Microsoft PowerPoint为载体制作演示文稿, 要对演示文稿的内容、数量进行仔细的规划, 构思每张演示片的立意, 认真考虑每张片子的内容、作用及效果, 同时全盘考虑该片与其他片子之间配合使用时的作用及效果, 建立演示文稿时可充分利用已编写的电子教案, 将已有的文字及图形、表格根据需要复制到演示片中, 再改变字体、字号、颜色及视觉效果, 对于仪器图形的输入可利用《轻松工具箱中》中的图库选取后输入, 或利用图片扫描、数码相机摄像输入等。在编制完演示片的内容后, 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程序的安排, 在“自定义动画”中设计出文字、图形出现的顺序、形式、效果, 尽量营造一个能让学生轻松接受的课堂气氛。

再次, 对学生较陌生的内容、难懂的知识点, 要在演示片中插入剖析片。如在“普通漏斗”中与其应用的实例 (如“过滤”) 进行相关衔接;在极易溶于水的尾气吸收装置中, 插入“防倒吸原理”的F1ash动画剖析等,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巩固。

最后, 教师要在课堂的训练设计上下工夫。实验复习并非简单的“炒冷饭”, 复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旧知识之外, 更关键的在于用活知识, 因此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思考、讨论和探究的内容, 如学生掌握“倒扣漏斗”的防倒吸原理后, 老师可适当地给出其他装置, 让学生讨论哪些装置可防止倒吸, 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动脑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前充分设计思考和训练的内容, 并利用信息技术在课上有效地实施。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尺度。

教师要加强对复习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研究, 不要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课件, 有些时候向学生展示一下实物也是有必要的。要明确多媒体技术的地位是“辅助”, 而不是“代替”, 不要以现代教学媒体盲目地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应辅助教师进行教学。

2. 注意素材的积累。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复习时, 准备工作量大, 涉及知识面广, 因此老师必须在平时十分注意素材的积累。如果没有很好的素材积累, 则准备一节多媒体课, 要比准备一节传统课多花好几倍的时间。教师可在平时多上网, 下载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积累起来。常用的一些化学网站有:中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参考、资料资源、论坛 (http://www.k12.com.cn/) 、中学化学资源网 (http://www.chemsky.net/) 、中学化学资料网 (http://www.zxhxzlw.com/) 。教师若要查找一些专题内容和图片, 则可到百度 (http://www.baidu.com/) 和谷歌 (http://www google.cn/) 等大型搜索引擎网站。对于教学素材, 要很好地分类存放, 方便使用时查找。

3. 复习时注意与传统复习手段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媒体, 各有各的功能和特点, 也有各自的不足和欠缺。只有教学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时, 教学信息的传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各种媒体的选择和组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水平。根据实验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适当安排“实验展览”、“专题训练”等模式还是相当必要的。

4. 不断更新观念, 力求软件现代化。

不少老师有教学改革意识, 精神可嘉。但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努力。现代教育软件设计思想应该是由学生向计算机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相互作用, 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教学效果。《仿真化学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模拟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而有趣的探索和研究, 即教学方法由注入式变为探究式。

总之, 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整合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确实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代替一切, 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 而不是唯一手段。因此, 我们一定要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给其以正确定位, 运用多媒体时要“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在实验复习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涛涛.试析有效获取互联网中的化学教学资源.中学化学, 2004 (10) .

8.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八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应用

1.有助于增强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改革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将相、色、声、光集为一体,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可以将感性的材料,通过言简意赅的解说和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学生获取外部知识

政治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相关,教师建立在政治课堂教学上,并不能给学生进行丰富的资源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直接和互联网进行联系,对学生进行多重的刺激,在视频、动画、音乐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之下,让学生形成长久的记忆。学生在政治课堂上视听结合,既能够形象地听到又能直观的看到政治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3.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政治课堂上教师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写板书,若是本书涉及的内容太多,还要擦掉前面的再重新写,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还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影响。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的次序性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提前做好了课件,只需要按照讲述的材料给学生呈现出来就可以,而且讲述课件的速度非常的快,极大的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在课程结束之后还可以进行回顾,可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政治知识的框架结构。

二、高中政治和多媒体技术整合的策略

1.适应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

将高中政治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课堂的教学模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政治教师要适应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从根本上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政治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多媒体操作能力,可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制作网页,搜索资源。教师只有提高多媒体的操作能力,才能够为学生顺畅地展示政治知识。尤其是政治教师要完善政治的资源库,实现课程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所以教师就要具备开发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将自己的真实体会制作成为政治课件,采取其他教师的精华之处,按照类别设置素材库、课件库、视频库、论文库、试题库。为了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的操作能力,学校要不断地组织政治教师进行交流培训,在外出学习或者是校内交流讨论过程中,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

2.丰富政治课堂的教学容量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让信息传播得更快、更新、更加及时。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最新的政治知识给学生展示出来,丰富学生的观点,扩充政治教学的容量。很多学生在学习政治的时候思维局限于教材当中,视野不够宽阔,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缩减认知知识的过程,增加课外和课内的教学容量。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更新政治知识,审视国家的政策要求,让资源库中的政治理论具有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国家新闻,并让这些内容进入到课堂的讨论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以及周边发生的大事要事,选取大家特别关注的实事进行讨论,丰富课堂的容量。

3.模拟真实社会生活环境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背景、图像、声音等各种优势,模拟真实的社会环境,丰富学生的认知。模拟了真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成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之下,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会变得轻松愉悦,教师和学生会逐渐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习政治的最终目的就是加强应用能力,而多媒体在模仿真实环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都会极大的提高,能够快速获取和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丰富认知的手段。

例如在学习小康社会建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多媒体,了解我国各地区小康社会发展的情况,认识到地区之间的差异,帮助不同的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措施,依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展经济建设。

4.创设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影响价格因素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市场上猪肉价格变化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猪肉大涨价》之后,丰富自己原先的理论,再进行重新的认知思考。教师在播放短片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良好的时间,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保证短片的质量,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在教学情境的营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形象的话语,来解决抽象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哲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在多媒体上播放动画图,人生历程要经过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转变,这个发展的过程,就客观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本质。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有广泛的应用,政治教师要不断的探究政治和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方法,因利势导多种手段一起使用,让学生用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学习相关的政治知识。

9.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九

乌海五中

苏丽芳

【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给21世纪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新一代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信息技术说起,提出中学地理教学引进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从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角度,介绍当前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一、什么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教育部官员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定义。

因此,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初中地理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通过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进行一种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这种新的认知手段的全新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而这种全新的教学要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驾御和支撑。这不正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吗?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的应用从办公室和实验室迅速扩展到学校、家庭、商业、文化、艺术等科技、生产和生活领域。它的兴起为21世纪教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让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既要突出地理新课标的特点和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创造出更多的多媒体课件,使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引进信息技术 1.地理学科特色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2.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和高效保存信息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感觉器官。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作了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媒体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参加工作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地理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把我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做法总结一下。

1.利用课件中插入的影视片段或歌曲,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趣味化

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在介绍《西北地区》等课的前2分钟,可以播放该课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清晰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用影视片段来导入新课,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影视片段的形式较新颖,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自然,从而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在传统的课堂中,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根本无法实现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的再现一些内容更是很困难的。随着摄像机、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出现,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火山地震的爆发、演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板快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的变化等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全部融入进去,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3.利用课件放映实地情景,使教学内容可视化

地理教学中跨时空的内容很多,学生也难理解,如果运用软件制成课件把远方的、过去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展示出来,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从而加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当讲到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利用课件播放一些如水资源、水能资源和航运价值等方面的视频,启发学生思索、讨论,学生便能够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结论。然后播放在1998年长江干流上发生特大洪水,解放军抗洪抢险的片段,理解河流也会给人类造成灾害,如吞没农田,毁灭家园,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通过课件中插入的具有可视性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利用软件的动态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进而开展小组活动是现代教学的模式,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利用课件中文字的移动、大小变化和闪烁等方式展示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利于开展小组活动。而不是学生对问题含糊不清,没记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或读上两、三遍,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板书的缺陷,为课堂赢得了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利用软件在静态的政区图上,把某地区或国家的轮廓及表示该地区或国家名称的文字等设置成动画方式,使地图“活”起来,再把图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就可以准确记住其名称,进而描述其地理位置,学会描述某地区或国家位置的方法。

5.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易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国的降水》这一课,是中国地理的一个重点。这一课的重点是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点。难点在于季风活动与雨带移动规律及与降水量的关系。在上这一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三处使用了电脑辅助教学。

第一,在讲“我国降水量为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个降水分布成因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化文字为图像,化“静”为动。通过师生简短地问答,学生很快明确了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第二,在讲“夏季风的进退、锋面雨的形成”时,“冷暖空气交锋形成锋面雨”以动画形式出现。老师解说: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湿气流上升→降温→水汽冷凝→成云致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通过动画,学生明确了我国东部的降水多为锋面雨,各地雨季跟锋面活动有关。

第三,紧接前面锋面雨带,出现“雨带的移动规律”动画。强调雨带是移动的,移动是有规律的,冬夏季风活动,导致雨带推移,使各地先后进入雨季。

6.利用课件的交互性,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地理课件的设计和使用要体现这一观点。如在讲解中国行政区划这一节课时,教师播放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轮廓特征及轮廓像什么等课件,然后学生开始小组活动,进行省级行政区划的拼图游戏,学生在行政区划的拼图课件上利用鼠标左键拖动省区到该省区的所在位置,如果放对了位置,计算机给予鼓励“恭喜你,拼对了”,如果放错了位置,计算机也给提示“对不起,你放错了位置,请继续努力!”该省轮廓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就这样通过人机交互,多次练习拼图,学生能够在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上熟练找到各省的位置,说出其轮廓特征及简称,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7.利用网络进行阶段复习,使教学内容系统化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具有可存储性,使教学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使教学更具开放性。上复习课时,可把这一阶段的课件在计算机上共享,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有关课件进行复习,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劳动,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8.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降水和干湿地区”一节,按规定应该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授“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两个问题。第二课时再讲“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干湿地区”两个问题。由于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知识点,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师许多叙述性的语言可以少说、甚至不说。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一堂课便完成了三个问题。讲完空间分布规律,再讲时间变化特点,避免了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分在两节课上讲的不足。第二课时讲完“干湿地区”,可多做练习来巩固知识,还可从多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填图作业、选作复习题全部可以在课内完成。既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巧妙地、恰当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使地理教学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地理多媒体教学,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重复放映等手段予以解决。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地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关键在于精心选题、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好,它能把地理知识所涉及的从宏观到微观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古到未来的大跨度内容,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在几分钟甚至在几秒钟之内展示在学生面前,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理解、难以表达的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选题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题,解决重点、难点。如果投影片、录像片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再用电脑辅助。《我国的降水》一课中,“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等内容,用几张复合投影片就能把问题讲清楚,也就没有必要把它们设计成动画。选择好了制作动画的课题,还要精心设计。“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中,“夏季风”是要突出的重点,我把它们设计成由细到粗的箭头,运动由慢渐快,突出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分别影响我国。“雨带的移动”是一组动画,为了突出雨区的位置和范围,中国底图用了大红色,雨区用了绿色,配以白色雨点,鲜明醒目。设计动画时,图上信息不可太密集,突出一种信息源,减少不必要的背景信息,简化图像,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地理老师开始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其教学观念、课堂内容、媒体选择及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为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效,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应协调与处理好四种关系。

1.主体与媒体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设计、课堂引导的主体,媒体仅是为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它起辅助作用,绝非决定作用。如盲目依赖多媒体,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课件演示,则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只顾观看,无暇思考与练习,学生和老师都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奴隶。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摆正主体与媒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如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要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和谐发展的宏观目标,决不能被多媒体所左右,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功效与代价的关系

有关测试表明,学生获取知识,如果只靠听觉,3小时后可保持70%,72小时后可保持10%;如果只靠视觉,3小时后可保持72%,72小时后可保持20%;视听结合,3小时后可保持85%,72小时后可保持65%。传统教学媒体中投影仪、幻灯机、挂图、模型等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而多媒体可以声像并茂,且能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路变迁、岩浆喷发、生物演化等,帮助建立空间概念,其功效之显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多媒体教学需精心制作课件,投入资金、设备、时间和精力也不菲,且常只用几节课就束之高阁,据施拉姆公式(媒体选择几率=媒体产生功效/付出的代价)可知,多媒体功效大、代价高,并非每节课的每一知识点都必须用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个网架地球仪就能解决的地轴、赤道、经线、纬线知识,一幅挂图就能说明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何须用多媒体?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时间等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媒体,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交替使用,以达到功效与代价的最优组合。

3.繁杂与简练的关系

多媒体可以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无序、随意地使用多媒体,如课件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动听音乐,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使用多媒体,要把握恰当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可以在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时切入;可以在从直观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中切入,要保证教学过程简练。制作课件也要避免“花哨”,做到画面大方、内容简洁、音乐生动、配合主题,不可喧宾夺主。总之,无论课件的制作还是使用都要做到少而精,忌繁杂,求简练。

4.容量与难度的关系

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便于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容量增加。这对地理教学尤为有利,可以解决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的难题,且课堂时间多有盈余。有些教师瞄准盈余时间,或盲目上量,一味求多、求全,想把所有涉及的知识都压缩在一节课内,这样的“压缩饼干”,不利于学生消化,只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囫囵吞枣;或难度加深,甚至有些知识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加重了学生负担,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实际水平等量体裁衣,协调好容量与难度的关系,做到课堂容量适中,难度适宜,可以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留给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地整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 3.“论知识经济”,《光明日报》

10.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十

硬件可行,是“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硬件水平只是投入问题,如果没有硬件,整合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硬件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自筹资金购买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追求高档、不赶时髦,只追求可行实用;二是学校、社会、电脑公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硬件建设;三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硬件建设要量力而行,力求实用、可行。

技术熟练,是“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师的培训是关键。许多学校采取“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方式,将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对于教师培训,既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又注重对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学习与掌握。既有全新教育观,又应有一定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多媒体和高等数学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必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与多媒体素养。教师必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与多媒体体系,认真研究本学科知识要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能表现学习内容教学媒体进行课程设计,把文本、图形、表格、多媒体动画等多维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使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变抽象为形象、变远为近、变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宽视野和启迪思维作用。另外,教师需要长期专业培养和多媒体训练。多媒体和教学整合,不是在短期内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积累。教师应掌握良好教学技能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常见的应用软件。加强对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培训力度,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处理简单故障,避免浪费课堂时间。

2多媒体与高等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第一,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发现、探索过程。强调利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迁移。此种整合,以数学教学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多媒体相互结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自主的、动态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数学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应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能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热情。

第二,处理好多媒体背景下师生关系。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一贯追求,并从理念和实践上都有新探索,总体来看,教师仍占据优势地位,在多媒体和数学整合课堂中,要注意处理好此种师生关系。现代多媒体引入,使师生内涵发生变化。传统教学,教师是知识拥有者、权威者,教师把自己拥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自然站在平等位置。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下的教学,打破知识权威神话,无法对知识进行垄断,从知识科学性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或许通过自身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得到教师并不知道问题或发现教师在教学上失误。从知识占有量看,教师和学生差距正在缩小,新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教师可能不如学生,多媒体与探究式教学整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放下“尊严”,真正改善师生教学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探究问题引导者、协助者,甚至合作学习者。

第三,对多媒体的使用持正确态度。尽管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者是基于多媒体环境支持,但并不意味着都要有多媒体介入,在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而应根据教学学科特点,要考虑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必要性和目的,是否能在激发学生探究、协助学生探究、检验学生探究结果中发挥整合功能。教师虽可把多媒体融入教学,但如果只是作为教师进行满堂灌现代化教学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和思维活跃性,达不到好的授课效果。多媒体是教师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为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教师应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努力研制出高水平、高质量课程设计,不断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使多媒体真正发挥促进教学作用。

3结语

对多媒体技术和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进行多媒体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整合,必须建立在一定基础上,打好基础,按原则有效推进整合。因此,多媒体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整合才会奏效。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电教,(11)

11.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十一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教学;整合

多媒体教学又称CAI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文章将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起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的地理课堂表现、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的方面来阐述多媒体技术和高中地理课堂的整合情况。

一、传统的地理教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的学习是抽象的,难懂的。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板书”和“板画”方式让学生叫苦不迭。高中地理課程的内容可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更是使地理知识较为难懂的一大原因。

地理教学的特点在于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地理学科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以应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做到实践这一步,只让学生看着书本上的图画和老师的板书板画确实是地理教学的一大弊端。

二、将多媒体教学引入高中地理课堂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储备量、灵活的处理手段,不仅将人类带入了崭新的时代,还在教育教学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时量少和教学任务繁多的严重矛盾,由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牵涉了很多初中的地理,然而很多学生由于各种缘由没能很好的掌握初中地理,这就让教师在教学时出现了很大的难题——如何在较少的课时里整合高中初中地理,并且让学生都能理解透彻。这时多媒体教学就帮了很大的忙,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教师省下许多语言描述表达的时间,直接向学生演示多媒体,还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对这堂课的印象。同时还可以拓展一些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教学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应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定位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角色

多媒体技术再先进,还得靠人来运用。所以正确看待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角色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应仅把它当做教学的辅助手段来运用。

2.正确处理好人机关系

不管多媒体再怎么好用,在课堂上的主体还是学生和老师。如果老师上课的程序一直按照幻灯的顺序走,学生如走马观花一般,反而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损害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进度。

总之,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地理课堂上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恰当”二字。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效率提高才是最终的目的。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同时也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手段的创新,为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少杰.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尝试[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7).

[2]张云霞.谈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利与弊[J].宁夏教育科研,2008(1).

[3]许修寿.实施“新课标”过程中地理教学的感悟[J].中学教学参考,2009(9).

[4]赵玉兰.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2).

[5]覃方成.浅谈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

12.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十二

一、整合的基本方式

1. 整合的基本方式可以有两种

(1) 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分别进行教和学。首先,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决定以多媒体呈现哪些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或自己查找的相关资源) 进行个体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多媒体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评价、反馈。这一过程, 多媒体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可表示为:

例如:鉴赏一首古诗

传统教学流程是: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教师组织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巩固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对古诗的理解, 学生是抽象的、粗线条的。多媒体与阅读教学整合后, 学生可以自己操作, 既可以上网搜索前人观点, 又可以利用BBS, 共同探讨古诗中涉及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感情;教师也可以利用BBS展示自己的观点、思维的角度和内容等。这种直观、动态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省时、易懂。

(2) 多媒体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拓宽知识面, 通过校园网、因特网等平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将所学知识与个人体悟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整合方式很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比较适合研究性学习。教师只需对学生的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以及研究的方法进行一般性指导, 至于问题的形成、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则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其教学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二、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与主导性兼顾原则。

新课程要求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不可放任自流, 应依据教学规划,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自主选择认知工具、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伙伴, 进而体验、感悟、发展。

2. 目标性原则。

使用多媒体是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的, 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相关能力。教学过程中, 始终应关注课时目标, 不能为了形式多样华丽, 而不顾及教学效果, 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辅助工具或资源载体这一特性, 喧宾夺主, 将语文课变成了多媒体课。

3. 活动性原则。

将多媒体整合进阅读教学活动, 使学生对于上机操作、搞课题研究等活动有了更高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围绕教学目标, 采取多种形式,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才。

4. 开放与传统相结合的原则。

开放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开放, 是相对于传统、封闭而言的。思想上, 教师不等于权威, 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内容上,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 渠道更多, 范围更广;学习方式上, 不局限于课堂, 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 途径更多、更广。甚至于, 结论也不一定是千篇一律, 应该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但开放决不是无限制的开放, 仍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 语文阅读教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传授知识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 如果能将多媒体巧妙整合进教学活动, 必能展开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郑有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利.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B/OL].http:/www.docin.com/p-159419429.html.2012-9-3.

13.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篇十三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课程简介】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方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即为了更为有效地教学要努力做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展现出新的前景„„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 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极大地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而在化学教育中要做到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从相关的文献上看到,当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还远不能在化学教师中实施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必然影响到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使其能够实施该工程的基本途径。本专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是如何理解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第二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案例应用讨论,第三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要求】

认真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与理解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理念和一般实施方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列内容或探究活动的建议中选择某个主题进行研讨;通过收集有关资料、提出探究目标、构建实施方案或教案、总结与反思;实施一节课;评议及交流。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温利权

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曾获: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评比一等奖;东城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论文在《中国考试》《交互式电子白板精品课例(高中部分)》等期刊发表,10多篇论文及教学设计获全国、北京市一、二等奖。参加北京市基础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复习课教学时效性的研究及同步练习》的编制。

专题讲座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温利权(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创建主导 —— 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而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的一种教学理论。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一教学理论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作为一种能力,它要求教师达到以下几方面标准: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学设计方面: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经验方面:有丰富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体验以及多媒体教学经验。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觉醒和感悟以及对信息的态度和兴趣。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敏感度,表现为认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能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的运用信息技术;愿意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教师的信息意识到位,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整合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达到提高学科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双重目标,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所以,教师的整合能力是以信息技能为基础的,整合能力的发展会受到教师信息技能的制约。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上课及教学研讨:例如:基于网络的信息搜索和选择、保存,简易教学网站的制作,基于网络平台的上课、评课,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教学情境素材。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素材,跨越时空限制,在最短时间提供最大信息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好的情境素材不仅扩充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启迪学生思维。情境素材对裸露的知识进行了包装,赋予知识学习的价值。(1)Powerpoint(简称 ppt)

ppt 文件制作方便,图文并茂,感官冲击力强,可以增加课堂信息传输的数量及质量,但是交互性不够,化学中的一些方程式、装置图等输入等不够方便。

PowerPoint 的应用:

1)新建、保存幻灯片:文件——新建幻灯片;文件——保存 / 另存为。

幻灯片母板的修改:视图——母板——幻灯片母板。

调整背景色:格式——背景——其他颜色 / 填充效果。

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

2)幻灯片中小动画的制作。

3)超级链接(文稿内部、外部文件、网页)。

4)插入影片(利用超级链接;插入——影片和声音;利用控件工具箱)。

5)无缝嵌套 Flash 文件(利用超级链接;利用控件工具箱)。

(2)IE软件(Internet Explorer)。

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化学课改要求教师联系实际、STS、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关注学生差异,扩充学生视野等等。这都可以借助网络开发教学素材来实现。

(3)视频文件的修改与应用。

可以利用 Windows Movie Maker、超级解霸、X Video Converter 等软件对视频进行简单的编辑,如截取视频片断,多个片断的合并,格式的转化等,使其在课堂上更加适用。.再现知识形成过程,提供知识结构图等。

形式可是ppt Mindmanager 等。案例1 :初三案例 碳元素知识结构图。案例2 :高一案例:物质的量。(具体案例参加拓展资源文件夹中这两个案例).提供化学微观世界的学习。

化学微观世界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提供实验教学的支持。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对于以下情况有帮助:

对于想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模拟将现象放大;严重污染、较危险的,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利用计算机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错误的实验操作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模拟实验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例如浓硫酸的生产过程,书本的静态图给人的只是零碎地片断,而模拟之后动态演示易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采取录像定格、慢放和重放等手段能方便观察实验过程;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利用课件进行环保教育,如各种因为环境污染而受到破坏的大自然图片,各种关于环保的视频,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提供网络学习、研究的平台。

形式可以是IE,博客,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等。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可以实现网络平台上的听课、评课,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化学教师的教学研讨。.其他:电子白板或其它有用的化学软件。

Excel的应用:设置公式显示,计算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条件格式挑选数据,成绩的排序,创建和编辑统计图表,百分制变为等级制。

三、初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教具、实验、黑板、操作等还是要有的,而且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功能。

第二,选题要合适,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信息环境中教学,如大部分的理化实验课,就不适宜。对于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同样教学效果的情况下,要考虑经济效益。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在不同的课型中,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又应该怎样体现?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撒手不管或包办代替的现象,整合课变成了自学课或传授课。

第四,要考虑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整合课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为基础的,课程的需求要与师生的水平符合。

第五,整合课所用教学时间,一般比传授课要长些,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好时间安排。其余更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分享更多成功的经验。

四、从哪些方面评价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教法和学法、结构和过程、设问和板书、师生的表现和互动等诸多方面。从信息技术方面看,信息技术选择的类型和内容是否适宜,应用地是否恰当,是否促进了学生认知的生成和发展等。评价的依据应以教学设计、课堂观测、课后测验、问卷调查、专家点评等资料为主,经统计处理后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谢谢大家!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王 耀(北京四中、一级教师)吴卫东(北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

【互动话题】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2 .如何处理好板书、PPT、学案之间的关系?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化学教学实验条件较差的问题? 4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分析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授课教师:李庆荣(北京市第109中学、中学一级)评析教师: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李庆荣老师“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节课在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李老师将学生分为蛋白质研究小组、糖类研究小组,蛋白质研究小组又细分为3个小组,分别研究: 1.缺少蛋白质对健康的危害、蛋白质的存在和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2.以血红蛋白和酶为例,说明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3.一氧化碳(CO)、甲醛对人体蛋白质的侵害。蛋白质研究小组采取组内合作、小组代表上讲台利用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进行补充的形式展开学习。糖类研究小组则采取学生剧表演的形式和全班同学交流,内容涉及糖类的组成、在人体内的消化、富含糖类的食物以及霉变大米为什么不能食用。接着,教师又向学生简单讲授了油脂、维生素的存在和用途,概括出营养素和平衡膳食的内容。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李老师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本节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也很有效,学生自主制作的PPT图文并茂,既是对课本重点知识的展现,又联系实际拓展了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视频实验的应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根据课后学生调研的情况,学生反馈如下:

王真:我觉得这堂课的方式很新颖,由学生的讲课更能让我们进入到他所讲的内容中,同学查的资料很好,做的幻灯片很有意思,课上所讲的知识印象更深,也给同学一次在台上讲课的机会。

陈沐禾:通过查找资料,我学到了许多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在课上观看ppt、食品,听老师、同学的讲解,亲自动手实验,这些使我的知识学得更加透彻,记得很牢。

马增辉:这节化学课采用小组合作式,更好地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意识、默契度,没有人不听讲,积极发言的人多了。张雨洁:在课件与视频的展示下,更好地记住知识,穿插着老师的讲解,把不懂的地方更正,使整堂课充足,又充满快乐。

李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么好的评价,在于她真正以促进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第一权利交给学生。这节课给了学生开阔的视野,从营养物质的学习到健康观念的建构到健康行为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由于李老师上这节课是上午第一节,李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今天早晨是否吃了早餐?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含哪些物质营养成分高?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哪种食物是主食?学完本节课以后,反思你的早餐还有哪些不足,今后如何改进?用这些具体的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学完营养素后,利用膳食宝塔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早餐如何改进。由早餐问题的关注到一日三餐的关注,到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创新学习方式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设计不同的小组任务,如何应用不同学生的特长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处理好学生汇报和自己讲授的关系。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生成性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管理者的角色。

本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师多年教初三,对营养素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刻,有些知识细节的处理不够严谨。例如,关于蛋白质的存在,首先要向学生指出蛋白质既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存在于植物体内。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语言应该更为流畅,有感染力,避免多余的或者琐碎的话。教师要使课堂有较大的开放性,这意味着教师思维要更为敏捷,教师临时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关于学习各个环节过渡的语言都显得尤为重要,李老师在这方面还需要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如果在农村地方多媒体技术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代表可以组织其他学生阅读课本。教学需要优化整节课的问题设计,使问题设计更有逻辑关联,既体现学科知识逻辑又体现学生认识发展逻辑。在课堂上李老师有些问题比较随意,希望引起广大老师的关注,以便改进。

思考与活动

1.化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相对于传统授课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在教学的哪些方面?为学科教学带来了那些改变?

2.课程整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幻灯片与板书的结合、实验与动画的关系等,如何避免当前课堂整合中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整合的优势?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关于洗发液(学生研究成果).ppt 2.乙烯的结构和性质.ppt

3.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ppt 4.物质的量.ppt

上一篇:英语话剧-三只蝴蝶下一篇:仓库租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