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2024-07-12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篇一

《走近李白的饮酒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书吴道子画后》诗中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亦应该于一定的教学原则规范之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充分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选择新颖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教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高中语文课本中编选了许多李白的诗歌,引导学生从具体篇目入手,赏析李白的部分诗篇,但这样给学生的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印象,并不能对李白有整体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和感受。所以我就想到应该设计一堂“走进李白”的学生自主研究课。通过对李白的个性解读赏析太白风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人是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积极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勇士的复杂情感。欣赏李白诗气势磅礴,语言豪放,意象阔大的艺术特色 3 学会应用网络,文献进行研究,培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溯因法,纵横比较法,解读李白的豪放个性,通过听读、诵读、感知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宇宙观,并认识李白的思想局限。教学重点:1 李白的饮酒情结。从饮酒诗及温度李白的性格。

李白饮酒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李白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教法与学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所以,善饮者大都是诗人或是豪侠之士。李白就是这样一位将酒喝至极致,将诗作至巍峨的侠客。今天我们就走近李白的饮酒诗,去品味李白的独特的性格魅力和诗歌艺术特色。二

好诗诵读热身赛:进入“酒醇诗浓1+1”栏目,主持人介绍比赛规则,进行李白饮酒诗联句背诵。目的在激发学生兴趣,在背诵中感受诗情,进入李白诗的豪迈意境。

诗人与酒何相亲:以新闻发布会的方式,探讨解读李白喜欢酒的原因。要解读李白的饮酒诗,首先要弄明白李白为什么喜欢酒。这要在酒字上做文章。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酒。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李白饮酒诗中酒与愁总是分不开的,这是其功名追求与个体人格的矛盾冲突的及时现实的悲观和无法解决的内心矛盾的反映,其中对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歌咏不仅表现为激情奔涌,狂傲放旷,也表现为飘逸和对生命的冷静思考。李白能受人喜爱,关键是其醉饮时所获得的对人生大悲大苦的超越。它体现了一种审美化的生命价值取向,其中对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歌咏并没有引导到对个体生命的否定,而恰恰是通过对永恒的短暂把握而实现对个体生命的充分肯定。

四 品酒味人生:第一研究小组汇报研究成果,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审美的角度探讨了李白饮酒诗中所表现的独特个性及其生命价值取向。率真:以《山中与幽人对酌》为例,解说李白真诚直率,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狂放:习题导入:猜猜李白选择的是哪一个词

(1)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

A 饮

B 挥

C樽

D 酌

(2)人生达命岂

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A 堪

B

C伤 李白自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他大声疾呼:“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君远参军》),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价值为标准,“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长流夜郎赠辛判官》),他是那样不可一世,最可贵的,是他用时代的最强音,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豪爽:结合李白所在的盛唐特征,解读李白的豪爽个性的生成理由。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他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以辩论形式,认识李白个性中的孤独:我们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从“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中,可以看到李白孤独的身影。李白孤独,不仅是由于他的好友相继离去,更多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在众人之上,无人可以与他比肩。他的孤独,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孤独,更多的是灵魂上的孤独。五

诗意的微醺:从余光中的《戏李白》切入,赏析李白饮酒诗的艺术特色。1 意象的阔大: 1 意象的阔大:用品味意象的手法,以《将进酒》为例,讲解李白常选用如黄河,长江,长风,高山,大川等形体阔大的意象,来构建诗歌阔大的意境。想象丰富奇特:以诗句为例,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赏析意象的丰富性,浪漫性、夸张性。

六 我思故我在:交流研究经验,总结研究方法,以期在以后的研究性学习中收获更多。

七 播放《将进酒》课件,让那种强烈的节奏感,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强烈作用与学生的口、目、耳、心,实现学生心灵与诗人之心的直接对接。

八 拓展训练,请学生将饮酒诗的诗句与作者连起来,以识记更多的饮酒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李白走开去,探寻更多的饮酒诗。板书设计:

个性魅力

狂放

豪爽 孤独

诗 味

意 人

艺术特色

微 生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历史溯源法

纵横比较法

课后反思:

教学中总有一些遗憾,记录下来会鞭策我更顺利的前行。

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广泛开掘学生的研究力量,既要发挥部分学生的领导作用,又要关注那些不热心研究的同学,以达到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教师一定要认真选题,课题既要有学术性、研究性,又要有趣味性、挑战性、可操作性。

比如在《走进李白的饮酒诗》这节研究性学习课上,我最初的想法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编选了许多李白的诗歌,引导学生从具体篇目入手,赏析李白的部分诗篇,但这样给学生的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印象,并不能对李白有整体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和感受。所以我就想到应该设计一个“走进李白”的研究课题。但翻开李白全集,浩浩诗篇让学生如何下手?我就决定缩小研究范围,将课题定位李白的饮酒诗,因为在与学生的交谈中,许多学生都想到“李白斗酒诗百篇”这句诗,于是我将课题定位李白的饮酒诗。

在研究中,既要大胆放手,又不能撒手不管。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的选择。在布置研究任务时,我就问大家,李白斗酒诗百篇说明了什么?学生不假思索的说,说明他喜欢酒,说明他豪饮。豪饮的背后是他怎样的性格写照?豪爽。诗歌中也表现他的豪爽。李白的性格中除了豪爽还有什么?学生陷入到沉思,我说,知其书才能信其道。还是先读一读李白的诗吧,没有 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开始热情很高,利用网络,文献资料,搜寻到许多资料,研究李白的个性,李白与酒的关系,研究饮酒诗中的月的意象特征及感情内涵。但是这还都是别人的“思想”,我想到不能只是让学生成为“四角书橱”,或是文献资料的收藏夹,于是我要求大家一定要问自己,你对李白其人怎么看,你对李白的饮酒诗中的诗歌艺术 怎么看,你有什么证据,对反面观点你如何反驳。这样的指导使研究落到实处深处,不至于流于肤浅,学生不再只是搜集材料员,而是真正的研究 者。

资源共享,资料公用会加快学生的研究速度。教师可以在各个研究小组中穿梭观察,边关注研究进度,边传递研究信息,第一小组有一篇文章会对你们小组有帮助,第四小组的论文形式值得推广,第三小组的逆向求证可以让第二小组借鉴„„点拨中略加指导,拨正方向,推波助澜。

研究性学习是个很费时费力的过程,但学生却受益匪浅。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的愉快,研究的乐趣,真正锻炼了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他们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一本书,一篇课文,一首诗词,而是许多首诗,许多文章,比如学生不仅将《唐诗鉴赏辞典》翻了又翻,还上网查阅了许多相关文章,还翻出了父母的《古代文学史》,还找到了台湾现代作家的诗选。占有材料之丰富,品读诗文之细致,是以往的传统课堂所不能达到的。在研究过程中,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我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研究中做到知人论世,追根溯源,将李白的个人性格与盛唐的政治特征与盛唐的文化特征相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比较法将唐朝的李白与晋代陶渊明、竹林七贤等相比较,来引领学生从人性、理想、社会等方面解读李白其人其诗,由古及今思索人生。

教育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

教育是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教育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教师本人的激励与鞭策呢?

2.《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篇二

《走近物联网》一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六年级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走近物联网。本课是学生真正走进物联网的一个前奏,所以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物联网应用入手,通过启发与发现、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体验,使学生逐步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其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走近物联网》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学生们已经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于身边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所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并尽量通过讨论、实践与设计,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视频展示、亲自实践、创意设计等环节,提高对物联网及其应用的认识;2通过对实验器材的实践,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并设计相关的物联网实际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感受物联网的应用,产生并保持学习的兴趣;2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合作,培养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对创意设计的交流与展示,培养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4能辩证地认识物联网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联网的应用。

难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1.暖场视频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段奇妙的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百度神灯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成为现实,而老师这里也有一盏神灯,大家想来体验一下它的神奇吗?

2.魔法激趣、情境导入

师:老师可以用魔力来控制它“开”、“关”,神奇吧?猜一猜,老师用了什么魔力呢?

生:声音、遥控……

师:遥控?有点接近答案了。声音?你来试试。那么到底是什么呢?秘密就在这部手机里。你们再来猜一猜,老师用了什么魔法?

生:短信、网络、微信……

教师小结:刚才利用手机通过网络控制了灯的开关。

师:除了手机,还可以用什么设备?

板书:手机(计算机)……网络灯。

设计意图:本课初始利用小米的智能家居设备表演小魔术,以鲜活的例子抓住学生探究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物联网技术的特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

3.学思践悟、走近物联

(1)变一变——网络无处不在

师:老师再表演几个魔术,想看么?请看,这是老师的办公室(摄像头),可以给电水壶烧水(演示),这是空气净化器,开、关(演示)。大家思考一下,你家的电灯、电水壶有这种魔力吗?和老师的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这样的魔力。要达到这种魔力必须要有网络。

师:是的,这些电水壶、空气净化器等电器+网络就成为一种智能电器,这就是一种加法发明法。同学们要是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

板书:电水壶空气净化器……

(2)猜一猜——传感器妙趣多多

师:(打开手机的控制界面)刚才老师就是用这个控制电器的。哪位同学想来体验一下?

学生上台学习演示开关电器。

师:老师不但能开关空气净化器,还能了解办公室的空气质量。(让学生观看手机控制界面上的PM值)大家来猜猜,手机怎么会知道的?

生:手机上装了个东西……

师:老师告诉大家,空气净化器里有一个部件,它能像我们的鼻子一样,感受到空气的质量,这种部件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传感器。(板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非常厉害,它就像我们的感觉器官一样,有的像耳朵能听到,有的像眼睛能看见,有的像鼻子能闻到,还有的像皮肤能感觉到,它们都是智能电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点,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将传感器与人体感觉器官类比,从而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感器的作用,为后面物联网的创意设计做铺垫。这样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生活实践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3)试一试——传感器神奇无比

师:传感器有这么大的作用,大家想不想来体验一下?

根据课前分组,请组长带领组员一起来体验,PPT出示体验要求:1组长至老师处领取体验器材。2仔细阅读器材使用说明,并按要求实验。3说一说实验过程,谈一谈自己的发现,想一想传感器的作用。4实验结束后请小组长拿着实验器材和使用说明汇报结果。

学生实验,教师相应指导,和学生一起探讨。

学生上台交流。

教师出示PPT,提醒回答的要求:我们做的实验的名称是( ),我们是这样做实验的( ),知道了传感器像人体上的( )发挥了作用。

(4)取一取——物联网顾名思义

师:刚才同学们体验了传感器的神奇,我们知道,通过传感器等设备我们能感知周围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传输信息,最终使得普通的物体有了魔力,应用更加智能。

板书:感知(信息) 传输(信息) 应用(智能)。

师:像一些物体和另一些物体(板书两个大圈)通过网络技术联结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网络,你能试着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生:互联网、网络。

师:这种网络是物与物的相连,我们就叫它物联网。(板书揭题:物联网)

设计思路:用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去亲自实践,体会传感器的神奇作用。利用思维导图概括物联网概念及其特征,将学生对物联网的认识由感性层面提升至理性层面。

4.展望未来、创意无限

(1)自学探究,漫谈应用

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物联网,物联网不但在家居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下面请大家通过上网浏览的方式了解一些物联网的应用。

师出示PPT:边看边思考,你了解的是物联网应用的哪一领域?它是怎么样实现智能应用的?请大家注意,每个组浏览一个物联网应用专题。

教师分配任务。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刚才了解了物联网在哪一领域的应用?它是怎样实现的?老师从物联网的应用中找了一个案例,大家来看看到它是如何描述的。(PPT出示案例)

(2)创意无限,设计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研究,我们了解了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看来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物联网了。

教师出示PPT:你想不想来设计自己需要的一种物联网应用呢?可以用文字或者图画的形式完成创意。(小提示:这种应用可以是较实际的,也可以是未来才能实现的。)

师:大家可以开始讨论,一组至少完成一个创意。

学生展示并读出自己的创意。

师生评价(贴在黑板上)。

师:这位同学的设计有哪些优点?你觉得如果再加上些什么创意会更好?

师:(学生说学生评,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的设计将通过你们的巧手来实现。

设计意图:此处的设计先浏览网页再漫谈自己的收获,最后再设计自己的物联网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联网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将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再通过对创意设计的交流与展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憧憬未来

师:今天我们通过观看视频、亲自实践、创意设计等形式认识了一种新的技术叫物联网,开始走近了物联网,你能说说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吗?

生:物联网就是物与物的相连。通过传感器我们能感知周围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传输信息,最终使得普通的物体有了魔力,应用更加智能。

师: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它,那么下一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真正走进物联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因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课比赛需要,上课学生改为五年级,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更多地从学生已掌握的既有知识与能力出发,意图设计出一堂孩子们喜欢的物联网体验课。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了解物联网的含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认识物联网在身边的应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阿拉丁神灯——百度神灯——智能电灯——神奇的智能家居场景这一系列的情境将学生引入新课,学生的兴趣被形象的魔术表演所吸引,从而具体形象地感悟到“物联网”的宽泛定义。接着以猜一猜神灯的魔力所在等来体验传感器环节,以想一想传感器与身体的哪个感觉器官类似的问题来引出学生实践的过程,理解传感器的实际作用。在浏览物联网应用网站的过程中了解身边的物联网应用,并最终为自己动手尝试设计一种物联网应用服务。学生在大胆鲜活例子的指引下,思绪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在最后一个设计应用环节时所表现出的创意不但贴近生活,而且很有个性。

板书设计方面我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己提炼概括物联网这种新生事物的名字,自己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走近物联网服务。

点评

《走近物联网》一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中《物联网》单元的初始课,也是较为常见的初识课。通常情况下,本课以视频、器材等演示为主线,让学生感受体验物联网的功能与作用,但常常失之于结构的松散与体验之肤浅。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杭老师在设计时,着眼点置于以下两点:一是如何走近物联网,二是需要“走”多近。为此他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创设一体化情境,实施浸润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情境的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趣味性。纵观整节课,依托智能家居生活这一情境,由点及面展开教学,为抽象的物联网这一新生概念赋予具体情境,同时又将这一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中,使得课堂教学结构更趋于完整、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实现了浸润式教学。

2设置多层次任务,“深度”走近物联网。作为初始课,一般在教学时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模仿为辅。如果仅仅止步于此,则这样的初识课就只能是浅尝辄止。在本课教学中,杭老师采用“思”、“学”、“践”、“悟”这四个层次的任务引领学生逐步走近物联网,深入了解物联网。通过这四类不同层次的任务,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设计能力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锻炼,使得学生走近物联网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观赏,而是更有深度的探索与创新。

3渗透计算思维,加强思维力训练。多层次的任务设置为学生走近物联网提供了多样的实践任务,但这更多地停留在操作层面,如何在思维层面对学生予以提升呢?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杭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对物联网的概念予以概括与归纳,使得抽象的概念图形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3.走近香港本土设计 篇三

香港是中国现代设计走在最前的城市,无论是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娱乐设计、时尚设计,都领先内地。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香港只能算是制造业之都,大部分工业生产厂家都是扮演一个代工的角色,接来海外订单生产各式家用产品,对自行设计生产的需求有限,及至上世纪70到80年代香港设计教育起步,依然未能打开独当一面成为个人设计品牌的困局。随着上世纪80年代香港经济步入转型期,加上创意产业的概念从国外热炒到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香港设计”和“香港创造”才开始站稳脚跟。

香港是名副其实的创意沃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她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平台,而香港设计师享有的支援服务位居世界前列,另外香港政府对于创意设计产业非常重视,出台的相关奖励、鼓励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本土不同设计领域的发展。本期,我们介绍了几位香港设计师的作品和几个香港本土的设计品牌,并采访了几位设计师关于香港与内地工业及产品设计的看法。国际化的视野以及中西文化的融合是香港设计的特色,香港设计师普遍受过正统设计教育,大多有海外留学经历,同时又存有中国本土文化底蕴。此外,他们讲求客户需求与创意发挥之间的平衡,他们的设计都得以市场为起点,注重市场研究。但产品设计的领域狭窄,局限于电子及轻工产品,也是香港设计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现在亚洲的设计,除了日本,就要算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但若论将来的发展,中国内地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内地的工业设计水平还比较落后,创作能力不足,但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从历史角度来看,香港设计对于催生国内现代设计,对于促进国内的现代设计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4.《走近李白》课堂实录(孙双金) 篇四

由于当时会场没有桌子,记得不太全面,大体如下:

《走近李白》

师:老师们,早上好!同学们,早上好!生:老师好!

师:你们最喜欢的古诗是什么? 生:我最喜欢杜甫的《望岳》(背诵:岱宗夫如何,„„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师:你最喜欢杜甫这首诗中的哪两句话? 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你以后在人生道路上,一定也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还喜欢谁的诗歌? 生:我最喜欢李白的《静夜思》(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情思。谁再来背一首? 生:我喜欢李白的《夜宿山寺》(背诵: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你把我们带到了入梦如幻的意境之中。李白的„„ 生: 师:今年是伟大的鲁迅逝世七十周年„„诗歌的王国,„„闪亮的星星。其中最闪亮的一颗,就是谁? 生:李白。

师:好,今年我们就走近李白,去欣赏李白,崇拜李白。好,上课!生;(起立)

师:你了解李白吗?后人都怎么称李白的呢? 生:称他叫诗仙!生:酒仙。

师:是的,李白不仅是酒仙,还是诗仙,(板书:李白是仙。)我们来看看唐朝另一位诗人怎么称李白的呢?

(出示杜甫《饮中八仙》)师:这个酒仙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马上弹起了美妙的曲子,可李隆基并不高兴:“„„陈词滥曲,去,把李太白找来„„只听到高声歌唱„„李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快,皇上有请。„„君自去,我是酒中仙。„„把李白扶上马„„唐玄宗亲子调了醒酒汤。„„拿酒来!我李白斗酒诗百篇„„于是,杜甫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饮中八仙》。读„„ 生:(读)

师:从这首诗中看出李白是„„ 生:诗仙。生:酒仙。

师:诗仙和酒仙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李白的诗歌。(出示:《望庐山瀑布》)师:(朗诵)《望庐山瀑布》,谁来诵一诵? 生:(朗诵)《望庐山瀑布》

师:真好,给点儿掌声。我感觉飞流三千尺的瀑布扑面而来。好,我们也来朗诵。生:(齐诵)师:“香炉”是庐山上的一个„„ 生:山峰。

师:是的,山峰,不要这么犹豫。放松一些。为什么香炉峰上生出的是紫烟呢? 生:可能是李白喝醉酒了。(笑)

生:可能是阳光照射的原因。

师:„„升腾起来的就是,紫色的云霞。这样的紫色云霞升啊升啊,一直升到哪里去了? 生:天上。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 生:没有。生:没有。

师:这样的景象我也没有看过。这种景象只有仙境中才有。我们来读。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师:有点儿的感觉了,把我们带到半空中了。(笑)谁再来读? 生:

师: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遗是银河落九天。这里你最欣赏哪一句呢?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师:„„ 生:„„夸张 师:„„ 读。生:„„

师:只有三百尺,还不到三千尺。生:

师:你还喜欢哪一句?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把银河„„这是什么呢? 生:这是幻想。

师:准确的说,这是„„ 生:想像。师:(板书)这是怎样的想像呢? 生:这是非常疯狂的想像。

师:你把疯狂英语联想到诗的意境,可不没了。生:这是非常美好的想像。生:这是非常夸张的想像。生:„„

师:孙老师觉得这是非常神奇的想像。„„这是李白最大的区别。我们一起来朗诵。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遗是银河落九天。师:我来配上音乐,(播放音乐)谁来诵读?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遗是银河落九天。师:我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儿站在我的面前。谁再来?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遗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是一个奔放的李白,该放的时候,该收的时候,第三、四两句更好。谁再来?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遗是银河落九天。师:这是李白的知音啊!你是一位女李白。(笑,鼓掌)走近李白

师:后人去了庐山,都不敢写诗„„唐朝中期,一位叫做徐凝的,他挥笔写下了《庐山瀑布》(出示: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直。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生:(读)

师:这里的徐凝把庐山比作什么? 生:比作白练。

师:两者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更喜欢李白的,他的诗歌很夸张。师:你的呢?

生:我也更喜欢李白的诗歌,他的诗歌夸张、大胆。

生:徐凝的想像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李白的想像,我们做不到。师:这就是诗仙„„

生:李白的诗歌把我们带入仙境,而徐凝的诗读了之后,我们还在人间。(笑声)

师:有不同的说法吗?我喜欢不同的意见。生:“雷奔入江不暂直”,暂时的。

师:苏东坡也来到庐山,„„想到李白的诗,他也作罢。随行的和尚就„„徐凝的诗给苏东坡看。你猜猜看,苏东坡怎么做的呢? 生:

师:苏东坡鼻子里哼了一下。(笑)师:(出示《戏徐凝瀑布诗》:)为什么苏东坡不喜欢徐凝的诗呢?因为他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朗诵一下。生:帝遣银河一派垂„„

师:后人称李白是仙,可不是仅凭一两首诗来定论的。(出示:《夜宿山寺》,朗诵)谁也来? 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师:一首诗,有诗眼。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 生:高。

师:真准。谁来朗诵?

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师:有味儿。从哪些句子当中看出呢? 生:从“手可摘星辰”中看出。

师:一伸手就能摘星辰。你的手摘过什么? 生:(不知所措)什么也没摘过。(笑)

生:我的手摘过苹果。生:我的手摘过„„ 师:你摘过星星吗? 生:没有。

师:你摘过星星吗? 生:没有。

师:你摘过星星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摘过星。„„ 师:把这种仙境,把这种仙气诵读出来。

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掌声欲起又止)

师:你让我看到入梦如幻,虚无缥缈。我们一起来。生:(齐诵: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师:你看,李白的诗中总是充满了„„夸张,充满了神奇的想像。让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诗。(播放音乐,出示《秋浦歌》)师:(朗诵: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掌声)师:你来。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热烈掌声)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热烈掌声)

师:我的白发有三千尺那么长啊!原来是忧愁有这般长。对着镜子,不知怎么一夜满头青丝怎么变成了白发。如果上一首诗是“高”的话,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呢? 生:长。生:愁。

师:长,是看到的。愁,则是„„你欣赏这句话中的什么呢? 生:我欣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师:„„在诗仙的眼中,忧愁都是豪放的呀!我们一起来诵一诵《秋浦歌》》 生:(齐诵)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你知道,李白为什么有这么长的忧愁吗?

生:因为李白写诗这个年代已经是国破家亡。师:安史之乱„„

生:他已经超过了五十多岁了„„

师:说得好。李白是一个胸怀大志满腔抱负的人。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一次,他„„即兴赋诗一首。

(出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师:以后有机会,孙老师还会给学生上《李白是人》,《李白是侠》

孙双金老师一节《走近李白》古诗欣赏课,让与会老师如春风拂面,耳目一新。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直至《秋浦歌》,在教师动情的朗读指导中,在揣磨诗歌的诗眼中,在怡人的音乐中,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揣摩、品悟,为学生再现了一位豪情万丈,把酒当歌的诗仙李白。同时也引领我们懂得语文课堂应该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懂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懂得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孙双金——对酒当歌,彰显大气

5.“走近甲醛”教学设计 篇五

1教学设计思路

从20世纪末开始,至今仍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统一性的原则。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整合所有优秀、有效的科学教育方法。把“sts”与“具有结构的科学知识”统一起来,把“hand-on”和“mind-on”统一起来,是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

⑴本节课是“醛”的第二课时。在完成了乙醛学习的基础上,重点以生活应用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实验为手段,继续紧扣结构,走近甲醛、分析甲醛的特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同时也呼吁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⑵教学过程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师以有关甲醛的生活事实出发,自然过渡到甲醛的性质(包括如何检验甲醛),再追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甲醛的来源。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性质,学生通过甲醛的银镜反应及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对实验现象汇报、分析,探究甲醛的特性。

⑶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认识甲醛的特性,通过设计安排简便、有效的学生实验:如甲醛使蛋白质变性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甲醛的银镜反应及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与乙醛的性质有明显不同,为学生的思维展开提供了空间;酚醛树脂的制备,承前启后,展示了甲醛应用的两面性。同时,通过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另一方面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教学设计

2.1教学过程

[引入]这些年来,有关商品质量的投诉和报道屡见不鲜,其中不少事件的主角都指向了同一物质,甲醛。随着媒体的频频曝光,甲醛逐渐浮出水面,进入人们的视线。甲醛,到底何许物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甲醛,一探究竟。

[ppt2]⑴陈先生的“家庭装修”遭遇

⑵黑心水发干货

[提问]这是甲醛的哪些性质惹的祸呢?

[板书]1.基本性质

[学生]①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②易溶于水

[过渡]而福尔马林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我们来动手体验一下。

[学生实验1]甲醛与蛋白质作用

[ppt3]生物效应

[讲述]大家可以看到浸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的兔子依旧栩栩如生。一些不法商贩就是利用这一点来为他们的产品“护肤美容”,而这样的“护肤美容”是对人体有害的。(其化学原理在之后呼应,危害在ppt4中简单展示)

[ppt4]不同浓度甲醛对人体的影响

[ppt5]甲醛的结构

[过渡]甲醛看似娇小的身躯,却会造成不小的危害。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来检验甲醛呢?

[板书]2.hcho如何检验

[分析]甲醛与乙醛结构相似,所以„„

[学生]性质相似。它可用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检验。

[过渡]不过hcho的具体表现会如何呢?和乙醛是否有所不同?事实胜于雄辩,就让我们用实验事实来说话。

[学生实验2]甲醛与银氨溶液作用

[学生实验3]hcho与新制cu(oh)2作用

[指导]①根据要求仔细操作,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回顾乙醛的相关现象,对比在反应条件、具体现象上有何异同点

③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对现象作出说明,从而得出hcho的特性。

[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常温下即发生银镜反应 hcho极强还原性

[过渡]hcho与银氨溶液已经给了我们一点小小的意外,和新制cu(oh)2会不会有更大的不同呢?

[学生]①红色沉淀

hcho+2cu(oh)2hcooh+cu2o↓+2h2o

②有气体产生

co2

甲酸hcooh中仍存在结构,还能得

氧,进一步被氧化为

可以检验-cho

③有cu析出再次体现hcho,具有强还原性

[视频录像] hcho与新制cu(oh)2作用

[板书]3.hcho的释放

[过渡]其实在生活的很多角落都有甲醛的活跃身影。以甲醛为主要原料之一的酚醛树脂、脲醛树脂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粘合剂,接下来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感受大名鼎鼎的酚醛树脂

[学生实验4] 酚醛树脂的制备[ppt10]

①请同学观察变化,并展示成果

②[动画演示]介绍hcho与苯酚的反应:缩合(缩聚)

③若条件允许,请同学打开塞子,用招气入鼻法闻一下产品所发散的气味

[承接]如果装修中使用了劣质粘合剂,由于其中有相当多未反应完全的hcho和聚合物的分解,它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3~10年)内逐渐释放,这就是之前陈先生所遇到的问题。而hcho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与蛋白质作用。

[ppt11]蛋白质与hcho作用前后的对比

[讲述]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蛋白质中的氨基与hcho发生类似的缩合,这也就是hcho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所在了。(这里是通过ppt11中图片的对比,分析得出氨基发生了反应。)

[ppt12]hcho的结构与性质小结

[讲述](认识hcho的两面性。)在使用过程中,hcho表现了明显的两面性。若使用得当,hcho就是很好的工业原料[ppt13],在各方面都能一显身手。若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危害。但罪不在hcho,而在于不法或不当使用它的人们。我们也无须谈甲醛而色变,如何使用得当才是关键。科学技术就像是把双刃剑,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更好地学习研究相关知识,以便趋利避害。训练与评价

(1)预测hcho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中的情况;

6.《走近祖国美景》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主题,理清单元脉络

2.初步感知本单元的写作方法

3.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4.积累描述祖国风光的名言 教学重点:

领略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理清单元脉络

教学难点:

了解本单元的的写作方法:总-分-总

教学准备:

预习单元课文,完成《第六单元导学案》

教学环节:

一、背诵单元导读

A、减词读

B、承接读

C、填空背诵

二、背诵体现祖国风光的谚语

1.出示图片,齐读谚语(配乐)

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三峡: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2.男女生合作读 3.一分钟快速记忆背诵 4.个别抽背,全班齐背。

三、浏览《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找出概括景色特点的句子,引出总起和总结的概念。

1.全班梳理单元课文脉络,板贴课题 2.出示阅读要求:

阅读提示:

快速浏览《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三篇课文

(1)关注课文的开头与结尾

(2)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此处景色的特点。3.学生快速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课文 4.教师检查阅读情况:

指名分享找到的句子----读文章中心句----概括景色特点(板贴)5.教师小结:(引出总起和总结)

过渡:课文中间部分是如何展示地方的景色特点的呢?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

四、分享课文的思维导图制作思路,理解分述的概念。

1.小组读课文,分享所选课文的思维导图制作思路,确定小组的汇报方式。

2.小组汇报思维导图制作思路,认识课文中间部分如何分别叙述景色特点。

小组上台展示课文思维导图,叙述制作思路-----读课文的美句或段落-------教师强调分述概念-----对对读《经典诵读》

《富饶西沙群岛》---------《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全班齐读)

《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三》(男女生合作读)

《香港,璀璨的明珠》--------唱歌曲《东方之珠》

五、教师总结

1.名言情感的总结:

如此美丽富饶的祖国,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正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全班诵读)

2.写作方法总结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先总的介绍景色特点再用不同方式分叙述,最后再对全文进行总的概括。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总---分----总。关注课文开头与结尾,往往能用最短时间把握住文章的中心。

六、课外拓展(如果时间够,当堂阅读分享,时间不够作为课外作业)

7.《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篇七

长春版国标教材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能够从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能提炼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 并能按要求叙述。能表述对人物的看法, 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回顾板块, 引出话题】

1.回忆《西游记》与《水浒传》这一板块的两篇课文。 (一篇是《猴王出世》, 一篇是《武松打虎》)

2.学生用三言五语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发表对武松的看法。

3.学生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发表对美猴王的看法。

4.教师引入:

美猴王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 《猴王出世》也不过是《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西游记》中还有《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中有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人物, 正等着我们一起去了解, 去感受, 去品味。

【走近西游, 谈论人物】

1.欣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人物图片, 教师随机指导,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2.教师引导:能否说一说在《西游记》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走近人物, 发表看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讲《西游记》中一则精彩的故事, 发表对最感兴趣的人物的看法, 教师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

学生汇报:

1.以“猪八戒”为例,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叙述事例, 并发表对人物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指导。教师出示猪八戒的有关影视资料——“猪八戒吃人参果”和“智激美猴王”以及相关文字评述。)

小结:说得多好啊!因此评价猪八戒时不能只看到他的不足之处, 还要多发现其闪光点。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 每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 不要只看别人的不足之处。

2.以“孙悟空”为例,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叙述事例, 并发表对人物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指导。教师出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动画片, “三打白骨精”后孙悟空被唐僧赶走的片断以及相关的文字评述。)

小结: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把天宫闹得不得安宁, 玉皇大帝差点儿连皇帝都做不成了。他英勇无敌, 又重情重义, 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3.以“唐僧”为例,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叙述事例, 并发表对人物的看法。

4.以“沙僧”为例,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叙述事例, 并发表对人物的看法。

……

教师发表感言:

对, 唐僧啊, 多不容易呀!一心向佛, 历经磨难, 再加上三个性情迥异的徒弟, 让他操碎了心。孙悟空来无影去无踪, 想去哪就去哪, 猴脾气一发作, 天王老子也不怕;猪八戒就更不用说了, 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动不动就想散伙分东西回高老庄, 简直是无组织无纪律。我深深感到唐僧做一个师父的不容易, 让他做猪八戒和孙悟空的师父就更不容易了!

【出示要求, 明确内容】

1.出示表达提示。

(1) 大量搜集你所写人物的资料, 并把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提取出来。

(2) 写相同人物的同学可以在一起交流一下, 把自己选择的事例说一说, 互相启发。然后再调整一下自己的思路, 把自己独特的认识写出来。

(3) 本次习作, 表述你对人物的看法是重点, 不要过于详细地叙述事例。

2.指读表达提示。

3.教师询问:有没有弄不清楚的地方?

4.教师总结:我们大家回去后共同来写这篇文章。课堂上故事是怎么讲的就怎么写, 看法是怎样说的, 怎样想的, 就怎样写。如果你对《西游记》中的人物写起来还不是得心应手, 可以再读读相关的故事, 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如果你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中的人物感兴趣, 也可以写一写。相信大家一定会写出令人喜欢的习作。

【专家点评】

这节习作课是根据长春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西游记》与《水浒传》这个板块中“表达”的内容——《走近名著中的人物》这一教学要求来设计的。从课堂教学反馈信息来看, 总的感觉是:切实、简约、有效。

下面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体现了“三个尊重”

1. 尊重教材。

现在有很多习作课, 教师都不喜欢课本中所提供的习作内容, 当然, 原因有很多。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 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时, 无可非议地应将其作为重要的依据。《走近名著中的人物》给本次习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题;教者又很好地体现了编者在本单元的设计意图。从阅读积累到拓展探究, 再到习作提升, 完成了本单元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 尊重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多年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

兴趣是第一位的。经过调查, 90%的学生喜欢《西游记》, 而且对其也有所了解, 不仅有话可说, 欲罢不能, 而且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情可抒, 有感可发, 不至冥思苦想。

从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

(1) 学生争先恐后地讲作品中的故事;

(2) 对人物不同的看法, 学生侃侃而谈;

(3) 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观点鲜明。

3. 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方式。

在这节习作课上, 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读了一遍习作的要求, 没有提到各类写作方法的专门术语和写作技巧。但这不意味着让学生无拘无束, 随心所欲, 放任自流, 而是紧紧抓住了“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一目的要求展开讨论, 进行点拨, 掌握灵活的表达基本功, 使学生在阅读、习作实践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特点与用途。

二、“一个强化”

就是强化了习作过程中的个性化指导与引领。

1. 简约。

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简约而不简单”。我觉得这句话能体现这节习作课设计上的特点, 即没有繁琐的教学过程, 从阅读导入——直奔主题 (说对人物的看法) ——其间指导与帮助——通读要求, 练习表达。

2. 细节指导。

(1) 叙述故事:如引导学生抓住情节, 叙述故事。

(2) 评价指导:如以“猪八戒”为例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评价人物。

(3) 引导提升: (课件) 文字评述, 提升学生的认识。

3. 个性化指导。

(1) 题目的确定。

(2) 内容的确定。

(3) 表达方式的选择。

8.走近生活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优化 生活

伴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者就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数学知识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以下简要针对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补充生活背景,激活数学课堂

在教学期间,导入就如同优美乐章的“前奏”一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里,包含了很多数学知识,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就需要利用学生们所熟知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知识中,有很多较为复杂、抽象的内容,教师应依据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亲身感受,相应的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单位数乘以多位数”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情景: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以往关水龙头的情况,那么,请学生猜想每天会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学生们就会很积极的参与其中。有猜测3千克,有猜测8千克。这时教师为学生规定一个数值,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如果一年,将会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学生们就会计算出平年会流失多少千克的水,闰年会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学生们就能够从中体会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拓展,如果小区内共居住100户人家,那么,一年又会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尽管计算十分复杂,但是,因为问题设定同学生们的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学生们就会不知不觉参与其中,并不会感觉计算的繁琐与困难,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巧用生活经验,活化教学文本

如果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期间灵活应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理论知识同实际关联起来,就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由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案例,有助于学生将以往所学的内容同新知识建立去关联,更深入的记忆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基础技能、应用题技能等期间融入生活化思想。例如:在讲解“角”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同学生们的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找寻生活中哪些东西有角,从而感悟数学同生活的关联。在导入课程前,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包含的角,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他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角?然后为学生出示几张图片,“NIKE”图标上有多少个角?我们夏天使用的雨伞有多少个角等。当课程结束后,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道延伸类的题目,让学生收集一些身边的角。然后以“发现的角”为题记录下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缩短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消除学生与数学的隔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数学,学习数学,将数学知识建立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从而全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经过学生们自身参与、细致的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相应数学知识点,体会数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三、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一)巧妙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证明。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善于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同生活密切关联起来,开展动态教学活动。例如:当教师讲解完“长方形、正方形”课程后,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相框,计算周长,为自己的相框装饰上漂亮的装饰等。再例如:当学生学习完“面积的计算”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回家计算自己房屋的面积,如果铺设一定规格的瓷砖,需要使用多少快,如果每块瓷砖的价格是固定的,那么,需要花费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方法不断帮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合理选择数学方法,探究生活情境

在生活情境内,容纳了很多数学问题。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记录自身在生活中的发现、研究,通过数学小论文、童话故事等形式进行记录,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为“比”的含义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广泛收集一些比的内容。例如:脚同身高的比值约为1:7,成人的头长与体长比约为1:8。然后为学生出示一些图片,如:埃及金字塔、雅典神庙等,从而引入黄金分割的概念,它的比值约等于0.618,换算成比约为2:3。然后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在你的生活中,都存在哪些比的东西:在做饭期间,水同米的比约是多少?在你做作业时,你的正确数量同错误数量的比是多少?数学课本长与宽的比是多少等。利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发觉数学计算的意义,并且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

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当前新课改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职人员应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方法,在数学知识同学生生活之间架立起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意义,教师应为学生补充数学的生活背景,同时巧妙使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应用的乐趣,进而更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夯实基础。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廖晓云.信息技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优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3).

[2]王带斌.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愉快教学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3]王淑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几个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06).

9.《走近鲁迅》教学实录 篇九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文坛上,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一定猜出来了,让我们喊出他的名字!加上“先生”二字,大声地喊出来。

二、齐诵《有的人》 1、1949年11月,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著名诗人臧克家满含深情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来,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三、名言诗作说鲁迅。

1、在最近这段时间的读书生活中,我们从初识鲁迅,到慢慢地走近鲁迅,沉醉之中,受益匪浅。这节课,我们就把所感、所获,交流一下,分享一下吧!

2、那么,我们就先从关于鲁迅先生的名言诗作说起吧,从中你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预设:当有学生谈到一首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时,先谈自己的体会,然后教师在大屏上出示这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我以我血荐轩辕。”豪迈!全班齐诵。)

3、鲁迅先生的每一句话都是这样的耐人寻味。(大屏出示鲁迅部分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4、鲁迅先生的每一句话都是那样得发人深省。(大屏出示鲁迅部分名言)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四、作品说鲁迅。

1、正所谓厚积薄发。除了这些经典的名言和诗句,我们还在平时,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

2、哪部作品,哪个片段,哪个人物让你意犹未尽呢?从中你觉得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预设

1、王雅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最喜欢的《孔乙己》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读:“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是一段看似平常的文字,读起来我们也许会感到一点儿开玩笑的味儿,但仔细想想这些玩笑就是鲁迅先生的呐喊。文中孔乙己偷就是偷,总是不好的,可是他偏偏要替自己辩解,偷换概念,说什么读书人偷不能算偷而是窃,这是多么迂腐可笑啊!

师:请你读出孔乙己的可笑来吧!

王雅雯:读“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师:(以读代讲)

A:等级观念的毒害使得孔乙己自视清高,却又一无所长,这是怎样的无奈啊,读出孔乙己的可怜吧──

课件出示: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生读 B:科举制度使得无数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怎样的苦楚啊!读出孔乙己的可悲吧──

课件出示: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生读

C:孔乙己肆意收到侮辱与欺凌,成为人们的笑料,他的悲哀,是那个社会的悲剧,这是怎样的世态炎凉啊!读出对社会制度的憎恨吧── 生读)

3、还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预设

2、张顺超:在鲁迅先生的《呐喊》文集中,我最喜欢的是《狂人日记》,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开山之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狂人形象。我最欣赏的是《狂人日记》中的第四篇日记中的最后三句话: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在我第一次品读这三句话时,觉得鲁迅先生写得这三句意思相同的句子,非常啰嗦,如果我是鲁迅,我会减缩或者删去。可是,再次品读时,又觉得这三句话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三句话,不仅仅写出了狂人的疯癫,更写出了“狂人”与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愤怒!看似疯癫却是冷静,有思考,这也正是鲁迅先生写作的高超之处!

师:以读代讲

课件出示:“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A: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怎一个狂人啊?读出这份癫狂吧──

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狂人不狂,这是清醒的痛楚啊,读── C: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评说吧。狂人是真人,这就是鲁迅狂奔着的呐喊啊,读出鲁迅的疾呼吧──)

五、感言评鲁迅。

1、师:鲁迅这位以笔为刀的战士,泣血一生,奋斗一生,呐喊一生。他可歌可泣,可畏可敬!此时如果用一两句话来感言鲁迅,那么,你心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

六、升华主题(名人评鲁迅)

1、“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医生,只不过他医的不是国人的身体,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2、也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被誉为“民族魂”。来,一起看看名人眼中的鲁迅。(大屏出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 毛泽东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 老舍

3、“渊博”不是最好的?那什么才是最好的呢?我思来想去,鲁迅的价值,恐怕只有用“永恒”二字来概括了。4、1936年10月19日,奋斗一生的鲁迅先生与世长辞。著名作家巴金在《悼鲁迅先生》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课件)

5、总结:今天,我们走近鲁迅,油然而生的是越来越多的真正的敬佩,我们真的想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课件)

此刻,我们走近鲁迅,发自肺腑的是越来越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迫不及待地要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课件)

就让鲁迅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国精神传承万代!

10.《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

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本课的立足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困难,认识到他们需要人们的尊重和关爱,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不大,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缺少了解,还不能体会到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甚至对待残疾人不够尊重和友好。因此借助此课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体验残疾人的不易,引导学生走近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树立关爱残疾人的意识则成为必然。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理解、尊重和关爱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2.知识目标: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体验法、欣赏法、谈话法、实践性活动、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验活动的道具、学生搜集残疾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近残疾人

师:“孩子们!老师看到我们班每位同学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还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们知道吗?你们真的非常幸运!因为,同在一片蓝天下,还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而困难的群体:(课件一:出示一组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图片)他们有的整日生活在黑暗中,看不到明媚的阳光;有的一生沉寂在无声的世界里,听不到悦耳的鸟鸣;有的则终日禁锢在轮椅上,觉不出激情的跳跃。他们这样在身体或者心理上不太正常的人,就是我们要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残疾人,用心来体会残疾人的世界。(板书课题:走近残疾人)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或者电视上,见到过残疾人吗? 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活动二:了解残疾人

引入:这些残疾人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原因不能拥有健全的身体,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们到底是怎样生活的呢?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好,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课件二:出示活动题目)

活动一:无声的世界

要求:老师告诉扮演聋哑人的同学一个常见东西的名字或一句话他用手语或肢体语言表示,请其余同学猜一猜。

引入:孩子们,让我们首先来到一个无声的世界。这就是聋哑人的世界,他们的世界没有声音,那他们在生活中如何与人交流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些聋哑人,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

1.游戏

师:老师请一个孩子扮演聋哑人,我出示一个常见的东西给你看,你只能用手语或肢体语言告诉大家我给你看的什么。

一位同学上台扮演聋哑人做游戏,其他同学猜。2.交流感受

师:那你们在这位聋哑人比划了半天后还不明白他的意思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这位扮演聋哑人的同学说说在刚才活动中自己有什么感受?

活动二:盲人找座位

引入:孩子们,刚才我们体验了聋哑人的生活,知道了那是一个难以交流的无声世界,那黑暗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近盲人,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1.游戏

要求:老师请三个孩子用布条蒙上眼睛,被老师领到一个位置,再在原地转上几圈,然后凭自己的感觉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活动中,老师不需说话,只是默默地观察,在学生遇到危险时提示学生。

2.交流感受。

老师提示:眼前一片漆黑的你想回到自己的位置容易吗?如果把你的眼睛蒙一天,行吗?蒙一年呢?

师:失去了眼睛,多不方便呀!这只是在我们小小的报告厅里,那如果是在大马路上呢?在河边呢?在泥泞的山路上呢?这些盲人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

生交流。

师: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什么?

生:(他们最需要我们的帮助、关爱。)(板书:关爱)活动三:单臂穿衣

引入:孩子们,体会了聋哑人和盲人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肢体残疾的人,他们有的失去了手,有的失去了脚,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来试一试。

1.游戏

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将自己的一只手背到身后扮演独臂人,拿出事前准备在课桌抽屉里的外套穿上。强调只能用口和另外的一只手,时间只有三分钟。

2.交流感受。

师:孩子们,在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体会呢?(教师注意观察,抓住典型)

生交流体会。

师:孩子们,刚才大家只是扮演了失去一只手的人穿衣服就这么困难,那如果失去了双手和双脚呢?那样的生活该有多难呀!

活动三:关爱残疾人 1.听录音,理解残疾人

播放录音——学生倾听——谈听后感(课件三:播放残疾人心声,引导学生明白残疾人需要理解)(板书:理解)。

2.争当“爱心小天使”

引入:为了表达我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老师建议大家都来争当爱心小天使,把你的爱心化作行动,把你的爱心倾泻于笔端,写下你的小小爱心,存进我们的爱心银行吧!(板画:心形)(课件四:播放《爱的奉献》音乐)

学生在音乐中填写“爱心存单”——上台汇报——围绕心形粘贴成一颗又红又大的爱心。

3.国家在行动

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国家为了让大家都来关注残疾人,专门设有全国助残日,你知道是哪一天吗?(每年5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同时,我国还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机构、设施。(课件五:播放社会关爱残疾人图片)学生观看,了解到全社会的人都在关爱残疾人。

活动四:相伴残疾人 1.残疾人值得尊重

引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残疾人,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悲观、绝望,而是身残志坚、勇敢顽强、超越自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的优秀残疾人。大家还记得北京残奥会吗?那些残疾运动员奋勇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健全人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精彩的一瞬间,重温那震撼人心的一瞬间。(课件六:播放北京残奥会图片)

学生观看——师生交流体会——组内交流优秀残疾人资料。(引导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之情。)(板书:尊重)。

2.课堂总结:

师:“残奥会与奥运会相得益彰,残疾人与健全人共享阳光。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行动起来,伸出爱的手,与残疾人和谐相伴。孩子们!让我们全体起立,满怀一颗感恩的心,把我们的祝福带给每一位残疾朋友”。

师生做手语表演《感恩的心》。(课件七:播放《感恩的心》视频)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中,结束本课。板书设计:

关爱

理解

走近残疾人

11.让科学课堂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 篇十一

我校地处荆楚大地屈家岭古文化遗址腹地,在江汉平原与大洪山脉余脉交会处,有着极其广泛的农村生活资源,学生的衣食住行带有典型的荆楚农村习性。自然资源丰富,涵盖了小学鄂教版科学教材中提供的绝大多数的教学内容。生命世界、田园树林、山川湖泊、花鸟虫草,生物世界丰富多彩。学生从小生活接触这些资源,熟悉这些资源。因些,教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就在身边,知道科学课程的学习就是解决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在学习中感受到科学是那么亲近,那么有作用,从而产生对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如何让科学教学内容具体的走近学生的生活呢,试从以下两点来进行举例阐述。

一是注重整合教材,在教学设计中突显生活影像。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它属于地方性教材,我们使用的是鄂教版,编排中很多内容更注重了以湖北地区为代表的各种生物的生活特性。我区正处在湖北中部,教材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在我区找到,这就为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提供了广泛的生活资源,奠定了牢固的生活知识基础。可以大量引进生活中的生物特性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在五年级的教材中的蛙和蟾蜍、龟和鳖、各种蘑菇等,六年级的科学教材中的卵石的形成、一天中的动植物等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物个体。作为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更要注重整合教材以外,学生更了解更熟知的资源。要用好教材,更要用活教材,让教材活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例如在教学蘑菇这一课时,我就把当地常见的蘑菇提前进行采集和收集,同时请部分学生带来自家食用的蘑菇。这些蘑菇学生都见过,有的学生家里种植过,有的学生家里食用过。大多数的学生很快说出蘑菇的名称和简单的生长环境和特性。再如: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由于书中提到的动物个体都是动物园中的一些动物,对于我区学生来说几乎没见过,如虎、大象、驼鸟等,这些动物的生活特性只能通过查阅信息获取。而我区却有着大量的家养动物和野生自然动物,于是要求学生观察本地某些动物的生活特性,开展实践交流活动。这样的教学就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帮助他们扩展了对身边自然事物、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了他们的学习资源。

二是让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科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这些都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学习特征,要做到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坚持让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探究科学的思维方式,就必须给足学生探究问题的时间,就必须在必要时走出课堂,到实践中、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寻求科学的规律。例如,在教学《校园里的动植物》一课时,就要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实地去寻找、去观察,看看校园的动植物的生长状况、生长环境。这样既开放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开放了教材教学,又丰富了教材内容。再如《土壤》一课的教学,教材中让学生分清土壤,就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壤土、黏土、砂土。在探究同样的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情况时,花费的时间需要十天半月,不可能在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这就要布置学生在家里或学校里完成。经过十天半月才能看到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的生长情况,得到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因为时间长,而放弃实践的操作,不能凭借教师的生活经验代替科学的学习方法。

12.《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篇十二

调查表明, 我国学生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 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练习, 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即使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 树立应用意识, 形成能够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 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 显得尤其重要.

新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 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标中有六个核心概念, 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 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 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数感”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数感的建立是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 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作为公民素养之一, 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 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 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一个小学或初中毕业生, 学习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 但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大约有多大, 不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 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 能说这个学生的数学素养高吗?这样的数学教育能说是成功的数学教育吗?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正是针对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

1. 通过估算, 培养数学素养。

以学校开展“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例, 为增强说服力,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初中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 一年全国初中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要求学生对其中的初中学生数、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学生得出:若全国有1.3亿初中学生, 纸张就算一人一天浪费30克的16开的小纸张, 而一辆卡车的载重量为5吨, 那么在这些基本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真是“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根据题意全国的初中学生一年浪费的纸张达90000吨, 要用18000辆卡车才能运完.同时还可以结合题目让学生谈谈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这样的活动在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基础上, 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2. 介绍古代记数方法, 丰富数学素养。

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 抽象的数字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人类早期对数的认识是从实物、代替物、图形, 逐渐发展为数字符号的, 如最初用小石子、树枝、贝壳之类记数, 后来用“结绳记数”, 最后产生了数, 所以人类的数感也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数感, 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 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 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 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 即会“数学地”思考.了解古代记数方法的演变过程, 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

数感的建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 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体验数感,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学生的思维最初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动手操作活动是学生学习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 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 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而数感的作用, 让学生有了操作的方向.

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回忆矩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利用对数学公式的直接反应, 引导学生利用纸片、剪刀、直尺等工具把平行四边形怎样转化成已学过的矩形, 学生动手操作将剪下的直角三角形从左边移到右边, 从而既解决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 “数感”牵引着实际操作, 拓宽了知识的范围.这样的教学, 突破了教学结论的束缚,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2. 感悟数感,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经常发觉, 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 有些学生迅捷反应, 思路清晰;有些学生苦思冥想, 姗姗作答.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现象——数学气质的不同所造成的.前者一开始总是自发或自觉地倾向于通过直接的数学棱镜去认知数学对象和学习内容, 进而成为数学气质中的精髓——数感.

例如:在解决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定理证明时, 有良好数感的人马上能从“180度”联想到平角和同旁内角互补, 从而为后面的添平行线打下基础, 进而用多种方法解决定理的证明, 拓宽思路, 提高创新能力.

三、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学生学习数学, 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规律, 处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 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1. 理解数的意义, 解释现实问题。

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 有利于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反过来, 良好的数感又为理解现实问题服务.在教“负数”时, 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能用到负数?例如:温度-10℃或-20℃, 还有电梯的-1层或-2层, 等等,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好数学知识, 能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2. 运用数的统计方法, 解决现实问题。

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 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 又能应用于实际.例如教学《统计》时, 结合准备新年联欢会,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节:新年就要到了, 我们班要举行入学以来的第一次新年联欢会, 联欢会上要给每位同学买一个他最喜欢吃的水果, 该买哪些水果呢?每种水果该买多少呢?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谁喜欢吃什么就告诉老师.”有的说:“喜欢吃苹果的举手, 数一数有几个, 再让喜欢吃香蕉的举手, 数一数有几个……”总之, 学生已经感到必须在进行调查后作出的决定才能使大多数同学满意, 这就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好数的整理能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一种以上策略, 不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解固定的模式化的问题.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 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找出数学模型, 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学会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 与一般的解决书本上现成问题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学生要在遇到具体问题时, 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起联系, 这样才有可能建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

1. 感受数感, 自主探索。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如教学“正方形四条边边长相等”时, 让学生先进行测量, 通过对测量的数据的感受提出问题:正方形的四边均相等吗?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得出证明方法.这样, 既提出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

2. 利用数感, 变式练习。

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的培养, 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 二要靠练习, 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 没有知识, 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 数感越健全, 知识也就越扎实, 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因此, 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 通过科学选题, 以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比如, 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上, 我设计了下面一组变式题:

如图:在ΔABC中, ∠A=80°, ∠ABC和∠BCA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 求∠BDC的度数?

变式: (1) 若∠A=40°呢?

(2) 若∠A=m°呢?

(3) 把“BD, CD分别平分∠ABC和∠BCA”改成“”呢?那么 (2) 的结论还会成立吗?

(4) 把上题中的呢?

在训练的时候, 有良好数感的学生马上反应过来, 只不过把前面的而已, 计算方法, 计算思路还是不变.

利用数感进行高效的练习, 不断变换角度, 紧紧瞄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设计的问题能解决一类题, 这对训练学生思维和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反过来, 经常将相同、相似和相异的数学内容放在一起, 让学生细心地比比、看看、想想, 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 在比较中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和感受性.

3. 升华数感, 寻找巧解。

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相同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比较, 在优中选优, 可以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灵活, 从而摆脱思维定势的限制.但如果具备一定的数感, 用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的具体特点, 直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而不拘泥于一般思路, 就会迅速地找到巧妙的解法.

例如:如图, 已知△ABC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一般解法:

(1) △ABC的底为:4+8=12 (厘米)

(2) △ABC的高为:36×2÷12=6 (厘米)

(3)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6÷2=12 (平方厘米)

巧妙解法:连接三角形ABC的顶点A和底边BC的三等分点, 这样三角形ABC就被分成了三个小三角形.因为阴影三角形底边的长是三角形ABC底边长的, 且它们的高相等, 所以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ABC是面积的,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厘米) .

总之, 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设教学环节, 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并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兼.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2]杨华.培养学生的数感.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5.

[3]马云鹏.史炳星.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

上一篇:北京大学工位管理办法下一篇:河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美术教师教材教法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