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长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7-21

教育局局长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6篇)

1.教育局局长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一

提高认识 落实责任 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同志们: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了确保这项改革的顺利实施,年初,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及相关配套文件。8月24日,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及时总结西部地区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同时部署启动中东部地区改革工作。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几次专题听取教育、财政对这项改革工作的专题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天的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精神,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确保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实施。刚才,教育、财政的同志就怎样做好这项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后面文浩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贯彻执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重大意义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与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证,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为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财政预算内投入持续增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2005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12.22亿元,比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增加8.06亿元。二是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县级财政统一打卡发放,基本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国家规定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实施了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通过这些措施,有力改善了全市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但是,目前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巩固的,城乡教育差距还比较大,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太健全,仍然存在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到位、总体保障水平偏低、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九”成果的巩固,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好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建立起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只有经费有了稳定的保障,才能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才能使广大校长和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只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学校学生辍学和乱收费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总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为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2、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和难点是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不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培育新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近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规划、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改革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不足、投入责任不清等问题,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教育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人才基础。

3、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建立公共财政减轻农民负担的惠民之举。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甚至影响到农村的稳定。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强调,要用更多的财力,花更大的精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方向。中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调整农村财政投入的结构,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广大农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亿万农民,这是着眼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我们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创造了条件。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民承担,正是以前经常讲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对农民采取了免收农业税、粮食直补等多种减负增收政策,切实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水平。但由于农民收入增加相对缓慢,子女教育支出仍是农民家庭的主要负担之一。这次改革,明确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使农村教育实现了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的重大转变,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亿万农民来说,是一个福音。通过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我市每年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约185元,初中生减负约255元,此外,贫困家庭学生还免交教科书费,寄宿生可获生活补助,这必将使更多的农村学子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使更多的农民家庭大大减轻经济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为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二、准确把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精神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结合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情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和测算后提出的具体方案,是事关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改革。这次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明确实行中央、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机制。中央提出,从今年开始,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用5年时间,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其主要精神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各级政府责任不清,是导致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虽然明确了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但规定比较笼统,缺乏量化考核指标,往往使投入责任难以到位。近几年来,中央和省里在千方百计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但中央和省里的资金到底有多少用到了农村义务教育上,市里和区县市政府各自又拿出了多少钱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谁都说不清。正因为这样,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是否到位也就无法衡量和监督。这次改革把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责任作为重点,从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入手,根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不同内容,建立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进行量化,确保由各级政府完全承担起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这是一个实质性的突破。国务院《通知》规定,对免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是: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是:中西部地区为5:5,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给予适当奖励性支持。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东部地区由地方自行承担。对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由地方承担。据测算,2010年全国当年各级财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将比2005年增加约644亿元;2006年至2010年5年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其中,中央新增1254亿元,地方新增928亿元。按照以上比例,我市“十一五”期间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约6.8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新增投入4亿元,省、市财政新增投入2.09亿元,县级财政新增投入0.8亿元。

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我省各地经济发展特别是人均可用财力情况,省里在《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施方案》中,对地方承担资金部分,包括免学杂费、提高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3项,确定了省、市、县三级政府分担比例:(1)国扶县和省扶县,由省、市、县按8:1:1比例分担,为减轻国扶县、省扶县的财政负担,省政府最近决定,免除国扶县、省扶县的县级承担资金,由省级财政统一安排。(2)人均财力在2万元以下的县市区,由省、市、县按6:1:3比例分担;(3)人均财力在2万元至3万元的县市区,由省、市、县按5:1:4比例分担;(4)人均财力在3万元以上的县市区,全部由县财政承担,省里视各地工作开展情况适当给予奖励。我市在地方分担比例中,石门县属第一类,其他区县(市)均属二类(即按6:1:3比例)。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对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补助,补助对象、标准及方式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中央将对省级财政的预算安排进行考核,并与资金拨付直接挂钩。省里也将对市县两级政府落实投入责任情况予以考核,并与资金拨付直接挂钩。市政府已对市级配套资金作了安排,这里强调的是县级政府,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里的规定,落实分担责任。

二是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省级政府统筹落实、以县为主管理的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关键在地方各级政府。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国务院决定由省级政府统筹落实行政区域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具体内容包括:统筹安排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统筹确定省级及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统筹制定行政区域内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同时,根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事权仍然在地方,因此,经费管理上实行以县为主。从实际情况来看,要做好免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改造工作,保证改革顺利实施,大量基础性的管理工作需要县级政府来做。各县级政府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要按照改革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将农村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级要认真做好自身工作,履行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应有职责,保障新机制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三是明确全部免除学杂费和继续资助贫困生。这次改革,明确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国务院《通知》还明确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中西部地区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继续由中央全额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所需资金由地方承担,补助对象、标准及方式由省级政府确定。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安排,我省免除学杂费的对象在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把由于统计口径原因填报为“城市学生”的农村学生和由当地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并执行公办教育收费标准的民办学校中就读的农村学生纳入免杂费的范围。在免杂费的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各县市区要多渠道筹措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具体标准由各区县(市)自行确定。各级财政原来承担的“两免一补”资金不得减少,要全部用于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免杂费和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关系到农村学校广大学生及家庭的直接利益,备受社会关注,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四是明确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安排资金同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实行边“免”边“补”,“补”大于“免”的做法,确保农村中小学运转保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是困扰农村学校正常运转的老问题,我市有些区县(市)至今尚未落实省定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新机制充分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困难,下决心用几年时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通知》规定,2008年公用经费达到各省级政府制订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2009年中央将出台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初步定为小学300元/生/年,初中500元/生/年),到2010年落实到位。基准定额与现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平均水平相比,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能较好地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的需要。

按照中央文件和财政部、教育部通知精神,学校不得将公用经费用于发放人员工资、津贴、补助、资金等。以往,我市有些地方是用杂费来解决教职工津补贴的,新机制实施后,这种办法再也行不通了,各区县(市)政府要切实按照市政府2004年11次常务会议精神,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政策规定的津补贴。同时,要按照省里的要求,按公用经费5% 留足教师培训经费,而且县级财政按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1.5%安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确实减轻教师培训工作中教师个人的经济负担,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是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使困扰农村教育多年的校舍维修改造工作制度化、长期化。从2001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两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市委、市政府2003年、2005年、2006年把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列为政府要为民办好的10件实事之一,这些举措对于消除危房、确保校舍安全、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学校危房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采用实施工程这种临时性、应急性的措施来进行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客观上要求建立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这次改革,中央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参照企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办法,依据校舍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计算安排所需经费,中央投入的危房改造经费明显增加。“十五”时期,中央平均每年对地方投入的危房改造资金是18亿元。建立长效机制后,今年中央对地方投入的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30亿元,安排我市约1332万元。按照国务院《通知》精神,今后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是地方各级政府一项极其重要的经常性工作,中央将对各地校舍维修改造情况实行监测和考核,各区县(市)要将中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分配到校到项目,不得挤占,挪用。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举国关注,任务艰巨,关系重大。同时,这项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涉及面广,政策性极强,工作要求高,能否办好这件大事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考验。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教育、财政部门的领导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

1、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中央部署,从2007年开始,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全面推开。各区县市要抽调精干力量,专门负责这项工作。要准确把握和落实政策,及时发现、研究、总结新机制推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新机制运行后出现的农村学校教师津补贴缺口问题,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妥善解决。要认真仔细地开展工作,做到精心、精密、精确,确保新机制改革起好步、开好局。为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财政、教育、发改、物价、建设等部门,我任组长,智慧副秘书长、市财政局、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市财政局和市教育局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和协调指导工作。各区县市政府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这项改革的领导。各地“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工作,为新机制改革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和工作基础。

2、落实分担责任,保证资金到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实行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落实和及时拨付地方分担资金,教育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各地做好工作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学校管理。省、市人民政府负责研究制定好本辖区内改革的实施方案,逐县核定财力,确定本地区各级财政的具体分担比例。县级政府要根据省、市政府的部署,做好行政区域内学校布局规划,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掌握好每所学校的情况,科学编制农村中小学校年度预算,切实管好用好改革资金。

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每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需资金16559万元(不含免教科书所需经费),按照中央确定的中央和地方分担比例预算,中央财政承担9669万元,占58.39%;地方财政承担6890万元,占41.61%。地方财政承担部分中,按照省里确定的省市县分担比例测算,省级财政承担4290万元,占62.26%;市级财政承担689万元,占10%;县级财政承担1910万元,占27.74%。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中央拿了大头;在地方配套资金中,省里拿了大头。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对资金的落实要实行县长负责制,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做到该拿的资金绝对不打折扣,确保分担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市里对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的区县(市),将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直接予以扣减。

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次建立新机制的资金,是专项资金,各区县市财政应该与中央和省、市财政同步增加教育投入,要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列,从当年新增财力中安排,不应占用教育经费的正常增量,要坚决防止“挤出效应”,不能因为中央和省里加大了投入,地方就将原本应有的投入挪作他用。同时,建立新机制的各项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偿还以往的债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沉债”,当地政府要在每年新增财力中安排消赤减债专项资金,优先解决。

3、加强学校管理,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机制能否成功实施,管理是保证。各地要以这次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规范的预算制度,保证学校每笔开支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一切按制度办事,通过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和教育,强化校长的责任,对违规挪用经费的要严肃处理。要强化学校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实施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学校管理的重要位置。要通过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建立一个办学规范、管理严格、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管理制度。

过去,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大,许多必要的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新机制建立后,办学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上,在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要抓住建立新机制的有利时机,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快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积极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加强监督。

这项改革在五年内将涉及几个亿的资金,是国家对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前所未有的巨额投入。一定要采取措施管好用好这笔资金。

要认真做好规划,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各地要根据《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区“十一五”规划,精心制订好本地区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组织领导、工作步骤、资金安排、政策措施、监督检查、政策宣传等。要加强工作的预见性,探索建立既符合当地特点又确有成效的好体制、好经验、好做法。

要严格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各地要对改革资金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专款专用。严禁将建立新机制的资金挪作他用。要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要健全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专门的审计制度,推行财务公开制度,防止“吃教育”以及“教育吃教育”的现象。对挤占、挪用、截留改革资金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要以建立新机制为契机,坚决杜绝乱收费。新机制的建立为我们从制度和源头上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行为、治理乱收费提供了根本保证。这里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免除了学生的杂费,不是所有的费用不收了,还有四项费用可以收取,教科书费(不含按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作业本费、搭餐学生的搭餐费和寄宿生的寄宿费,除此之外,再不能收取任何费用。建立新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经费需求,国家都在财政预算里给予了保障,学校没有任何乱收费的理由。要坚决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不能国家一边给补贴,学校还一边乱收费。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和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已写进了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落实保障机制的资金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责任,落实不了,应追究政府的法律责任;学校乱收费则应追究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律责任。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广泛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热忱欢迎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加强监督,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同志们,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事关全市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件大事。做好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按照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办好办实,努力开创我市农村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教育局局长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二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对策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影响着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质量。现阶段,我国各省及其以下各级政府所制定的义务经费责任划分模式大致相同,而该种划分方式却没有将农村义务教育与各区域间的教育差异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此外,一般情况下,是由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来分担农村义务教育项目经费。而分担比例却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没有进行量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降低配套资金,有时会将公用经费或是学生人均学杂费标准低报,这就导致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减少的现象发生。再者,部分地方政府不能足额落实或是不落实本机财政配套资金,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率低的现象以普遍存在。

2.缺乏健全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义务教育拨款还不够公开透明,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直接经办人以及少数决策者知道,这就难以对经费拨款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就为贪污腐败的不良现象提供了温床,并助长了不正之风,使得以往教育经费被挪用、滥用等现象屡禁不止。

3.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制度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学经费的预算是于政府定额定项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也就是先由财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對学生人均经费支出项目以及拨款定额进行明确规定,再由学校在此框架下开展收支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为,省级所核定的公用费用与生均杂费都比较低,如若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就直接生搬硬套,就容易致使农村学校农用经费不足,绩效管理与自主发展都受到制约,并逐渐加大农村学校的债务化解难度。此外,预算管理与采购行为相脱节,导致采购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对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与措施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的主体责任

针对于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所导致的经费运行无法保障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将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主体责任予以明确,通过采取这一措施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运行问题。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首先,各地方政府在面对较为紧张的财政资金情况下,为了有效地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地投入应对财政支出进行一定的优化,以此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以及确保及时投入。其次,各地方政府应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制定出与国家财税体制相配套的机制,并根据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予以明确。就当前我国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来看,4个级别的政府即中央、省级、地(市)以及县级政府是其投入的最主要来源,这其中前两级政府承担起约80%的经费投入,而后两者分别承担10%。最后,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安排中,目前主要实行县级财政统一管理,县级政府根据本地区教育情况统筹安排该经费使用。

(2)明确县政府主体责任

为了切实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充分地使用,将该经费的管理者县政府主体责任进行明确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首先,确保每年所拨付教育经费增长必须大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县政府应将执行中超收安排教育经费与新增经费纳入下一阶段投入中。最后,强化县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明细社会公开,通过这一的方式不但能够使得县政府的主体责任在社会监督下得到良好落实,同时更有利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地使用。

2.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款与使用过程的监督工作

第一,国家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各地区及其下属乡镇的义务教育拨款透明度。第二,应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资金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将义务教学详细拨款情况进行公开,将教育经费的拨款公开化与透明化,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监督。第三,应强化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力度。学校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标准与范围,并每隔一段时间将学校的收支情况进行公布,一旦出现私自挪用或滥用义务教育经费的行为,应及时进行责任追究。第四,应积极结构件义务教育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第五,应实行农村教育事业费专款专用制度。

3.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

首先,针对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义务教育各项公用经费制定统一的标准,不仅能为学生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提供便利,而且还方便对公用经费的使用进行统筹规划。除此之外,各级财政部门还能够根据农村学校预算的执行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避免公用经费被滥用或挪用的情况出现。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加大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并保证能够确保农村学校的基本开支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聂劲松,彭天文,陈竖.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于相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1)

3.教育局局长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同志们:

“寒辞昨冬雪,暖迎今春风”。新春伊始,首先,我代表局领导班子向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教育系统的所有教职工致以新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安康幸福!

2005年,是我区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系统上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提出的“四个满足”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主要矛盾为目标,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坚持“抢抓机遇,锐意创新,提高教育软实力,再上新水平”的工作思路,2005 年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得到落实,推进了我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昨天,我区 2006 年度教育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了,这是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十五”时期的教育工作,部署“十一五”时期特别是 2006 年的教育工作。昨天,XXX副书记和XXX副区长亲临大会,并分别做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现在,我们继续开会,下面,我代表局领导班子讲两点意见。

一、明确 2006 年的重要工作任务

2006年是我区教育加快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既要总结借鉴“十五”期间的工作经验;又要谋划完成好“十一五”开局的各项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十一五”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

2006年,我区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构建和谐津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心,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区委提出的“四个满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提升学校软实力为重点,推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进步,逐步缩小办学差距,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均衡发展。

2006年,我区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科学管理、建好队伍、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通过“深化改革、科学管理、建好队伍”等三项重点工作措施,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推动我区教育再上新水平。

2006年,我区教育工作的主题是:“队伍建设年”。当前,从世界范围来讲,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各级各类人才,才能在各种激烈的竞争中制胜;从全国范围来讲,“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国民素质是基础”;从区域范围来讲,构建和谐新津南,仍然要依靠高素质的建设者。人才培养依靠教育,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各级各类高素质的人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教师这支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建设好教师这支队伍。

“十一五”开局年的教育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都很重要,都要认真抓好,改革是重中之重。

(一)深化督导评估机制改革,为提升学校实力注入活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督导评估机制对规范我区办学上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去年,我们对督导评估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在评价方式、评价周期、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修订,目的是给每一所学校以更大自主发展的空间,便于校长集中精力按照三年发展规划实施办学策略,落实办学目标,引领学校发展。所以,学校要依据评价标准准确定级定位,抓住自己特色优势做大做强,把握发展空间提升办学实力,以每一所学校实力的提升带动津南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启动内驱力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能力,是我们队伍建设的目的。“队伍建设年”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加突出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人事制度改革是队伍建设的动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内驱力启动的阀门,必须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党、政、工、青、妇等必须合力推进,并完成好这项重要工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是建机制,这是不能含糊的,改革的具体程度、条目设置、权重赋予等问题可以灵活。改革的重要环节一是转变观念。比如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存在没有投入就不能改革,人员缺编就不能改革等认识,这些需要转变。我们要明确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落实国务院的要求,是对教师活动工资通过考核,区分优劣后按劳进行分配,而不能是没有经过考核不按按劳分配原则办事的自然发放。这次改革本身是改革旧体制、落实新要求,即将工资中活的部分按照其本身属性的要求进行发放。再有,单位中人员缺编与超编的问题并不是改革的必要条件,无论缺编还是超编,对在职人员的工作必须进行考核,必须要区分优劣好坏,体现在分配和聘任上,不存在缺编单位就可以不考核的道理。二是依靠群众。群众是我们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是我们政策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基础,是我们改革的动力和受益者,因此,改革的内容和推进的步骤每一步也不能离开群众,必须充分依靠群众,使95%以上的绝大多数群众认可支持。三是科学论证、严格考核、形成机制。为保证改革的科学、缜密,达到形成机制的目的,推荐八步工作法:学习文件、分析情况、提出方案、征求意见、“三位一体”、制定方案、运行实践、修订方案。这八步也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以自己的智慧、勇气、决断力、责任感解决改革出现的问题,把改革抓好、落实。

(三)深化新课程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其实质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渠道。深化新课程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我们永远的重要工作任务。我们要集中所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为完成好这一重要工作任务服务。各级各类教育无一例外,统统如此。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发展,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队伍建设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根本措施。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工作的方法论。教育必须加快发展,而且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高上,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教育质量的涵义基本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社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这是教育质量的社会检验标准,简称为“社会质量”。它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最高标准;二是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这是教育质量的学生检验标准,简称为“内部质量”,它是教育质量中的组成部分。三是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与教师等)对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这是教育质量的内部检验标准,简称为“工作质量”,它是提高“社会质量”和“内部质量”的保证。我们通常所讲的教育质量一般是指“社会质量”,即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教育各项工作的内核最终要落实在教育的产品——学生身上,我们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以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工作必须坚持的理念基础。以人为本,简言之,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一切以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人包括两部分,一是受教育者,即学生;二是教育者,即干部和教职工。我们既要坚持“以生为本”,又要坚持“以师为本”,“以师为本”为“以生为本”服务。“以生为本”体现“社会质量”的实现,“以师为本”体现“工作质量”的高低。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永恒目标

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一切工作尤其要突出以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实学生为本,在工作中要坚持“一个方针”,处理好“两个关系”,落实“三项工作”。

1、坚持“一个方针”。即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形势和任务,党的十六大对教育方针做出的最新表述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我们必须按照教育方针,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健康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题。

2、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德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德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在教育整体中,德、智、体、美等缺一不可,而德育则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体现融合、凝聚、提升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德育就是抓素质教育,抓德育就是抓教育质量。强调“德育首位”不是说其它各育不重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而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教育的目标是出“合格品”,“次品、废品和危险品”都是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在工作中必须要处理好德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既要坚持德育首位,又要融德育于诸育之中,做到“各育”并举,全面发展。

二是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就个体人来讲,是促进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个体特点、形成个体特长的教育,不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是素质教育所培养的诸多能力之一。“应试教育”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应试教育”的最大害处在于只抓了一小部分而冲掉了一大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培养了一小部分,丢掉了一大部分,既使培养的这一小部分也不是健全的。我们要做的是,大力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使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得到发展,使高升学率成为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的必然成果。同时必须加快评价制度的改革,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媒体宣传素质教育的重要和“应试教育”的害处,以转变人们的观念,摒弃“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深化各项改革,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和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落实“三项工作”。

一是落实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高级目标。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的培养、提高和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不教时学生还能自我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正是把握了发现真理的金钥匙,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做到学生成长过程的“三个转变”:一要变“被动”为“主动”。要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和广泛主动参与得到落实。这一思想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的指导思想上,而且要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中。二要变“依赖”为“自主”。要从观念和方法上破除学生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课堂教学要切实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发现式,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空间。教师要提倡、引导学生质疑,真正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重视培养学生变知识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鼓励、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三要变“学会”为“会学”。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伊说过:“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在老师不教时还能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一旦学会学习,在未来生活中就会产生创造的动力,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是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众教育要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厚爱“问题学生”。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特别突出教育公平原则,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这是国际上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我国社会稳定和进步的现实要求。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需要关注厚爱所谓的“问题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教师习惯把个别有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随意地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还时有发生。在实际生活中,“问题学生”的产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地依据考试成绩好坏或出现其它过失来划分“问题学生”。爱因斯坦、爱迪生、丘吉尔、沈从文、苏步青——他们自小都有不守规矩,桀骜不驯,野性十足的表现,被老师称为“笨蛋”,被学校视为不可造就的“废品”。他们天生喜爱独立思考,我行我素,偏偏得到历史的青睐,成为杰出人物。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思考的结论是“问题学生”不一定就是坏学生。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校长对他的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胸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研究和探求管理“问题学生”的有效途径。要消灭“问题学生”的产生,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开发潜能,关

注和厚爱那些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悄然无声地成长的问题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胸怀慈爱之心,想方设法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客观上出现的“问题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现在的教育呼唤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能用培养少数“精英”的教育模式进行大众教育,更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排挤学习困难的学生,牺牲巩固率。人的禀赋是有差异的,但是各有所长,皆有潜能。李白曾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大众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接受教育后,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发展和分工决定了工作岗位有“蓝领”和“白领”之分,都去争“白领”的岗位是不现实的,人的差异同样决定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担当“白领”的任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蓝领”,绝不能因少数“白领”的需要而置大多数“蓝领”利益于不顾,如果那样社会将失去和谐与公平。特别是“白领”的意图没有“蓝领”的卓越工作只能束之高阁。在此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特殊教育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更显珍贵和需要支持。

三是落实“德育首位”。德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内容体系和规律性。在实践中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落实“德育首位”,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必须大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自身德育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第二,要防止重才轻德的倾向。有的学校教育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德育的方法简单枯燥,工作流于形式,挤占德育课程,班、校会质量不高等情况必须改变。第三,要防止搞形式主义。由于德育具有全面性、渗透性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其工作内容也难以简单量化,往往容易出现工作上的简单化、片面化或绝对化,系统性针对性不强,认为搞一些活动就可以替代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德育是没有真正效果的。要落实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将德育充分融入学生学习、实践、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全部时空,要时时、处处、人人、事事进行德育,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资源的作用,在智、体、美、社会实践等教育中,有机地进行德育。要在我们“孝敬教育”“经典诵读”特色德育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德育的内容、载体、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实效性。要通过“ 2+1 ”工程的实施,大力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 50 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理念,促进学生美育、体育的发展。

总之,我们既应注重面向全体,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和个性发展,更要树立德育首位的观念,不拘一格地为国家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有用之才。

(二)坚持深化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改革。因为事物发展的本身就蕴涵着改革过程,改革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仍然要抓住制约工作发展和质量提高的问题,加快和深化改革。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要抓住“一个加深”、“两个转变”和“三个重点”。

1、“一个加深”。即加深对改革意义的认识。谈教育改革,是因为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存在阻碍教育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改革进行解决,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这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原因。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改革的内容涉及多方面,社会事业的进步呼唤改革,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呼唤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呼唤改革,新课程的推进呼唤改革,学生的减负呼唤改革等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更要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

2、“两个转变”。

一是转变对改革阻力的认识,增强工作的信心。改革会触及到个人或小集体的某些利益,所以任何改革都会存在阻力,没有阻力的改革是不存在的。如何看待这些来自反对者的阻力,是我们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阻力是改革发展中一种“健康”和必然的现象,当所倡导的改革具有某种潜在的消极的“危害”作用时,阻力就是推进改革向健康方向发展的一种积极力量。分析阻力产生的原因,阻力内容的合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促使改革者充分论证改革的依据、策略和方法是否科学,才能按照一定的方式来调整,明智地选择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才能通过解决阻力来实施改革。改革的过程就是改变反对者的意见和看法,把阻力转化为动力的过程。二是转变改革的工作方法。惧怕失败、叶公好龙是不行的;冥思苦想、闭门造车也是不行的;领导认可,群众不知是不行的;脱离实际,揠苗助长也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改变工作方法,通过统一思想来解决认识问题;通过博采众长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民主集中的程序来求得群众支持;通过实事求是,立足学校实际来真正实现改革预期的结果。

3、“三个重点”。教育工作需要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要求改革的迫切程度不一。围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一中心工作,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我们深化教育改革要抓住的“三个重点”是:重点深化新课程改革、重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深化对学校和师生的评价改革。

一是重点深化新课改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多年,新课程改革进入第三年。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在先,实施课改工作在后,课改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配套工程、是延续和发展工程,新课改工作的实施成效,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成效。新课改从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出发,以容纳各种“最新”“最先进”的知识、信息,更新教学内容,重新锁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的方方面面加以改革。故新课改工作在基础教育中的份量重、意义大、影响深。所以,我们必须扎实推进小学和初中课改,绸缪高中课改。在强调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强调三点:第一,增强改革的信心。面对一项新生事物,在探索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风险并付出一定的代价。无数事实说明,人类历史的前进与发展总是要冒险并付出代价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失败了 1600 多次。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也要像爱迪生一样,善于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之路。第二,保证改革要实。创新也好,新课改也好,都要通过一个过程:一个丰厚的自我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一个积累、比较的过程,一个基本的训练过程。必须抓实、抓细这个过程之后,才能在扎实的研究、实践中,闯出一条新路,开拓前进。第三,保证开齐开足课程。素质教育工作必需着力围绕新课改工作来展开,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教育不可偏废。不能只重智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开齐开足课程。还要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减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是重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区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拟订了《津南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通知(讨论稿)》,这是对以往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各个基层单位也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本学期试运行。一会儿,志达局长还要讲具体的要求,在这里,我强调三点:第一,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学校主要领导要认真负起责任;第二,必须以政治思想工作为保障,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和有关政策,系统上下、学校上下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第三,必须明确人事制度改革是机制建设的过程,一定要深入学习掌握有关政策,完善工作程序,保证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是重点探索对学校、教师、学生评价的改革,用积极的导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要积极探索对学校、教师、学生评价改革,用积极的导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一,正确对待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督导评估是对学校的评价。我们已经在十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论证,进一步完善了督导评估机制,并开始运行。我们总讲评估是“一把尺”,就是发挥测量和诊断的作用。要正确对待评估,让它发挥最大的功效,促进学校依法办学,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评估工作的本质。

第二,完善教师评价。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的改革都有独到之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结合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各校在制定教师考核方案中,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四个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管理性评价和发展性相结合。在对教师评价制度完善中,要探索建立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第三,完善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是我们历来非常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所以,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做到注重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基础,注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管理的细化,尽量用不同的目标去评价不同学生,不断改进学生评价机制,逐步由鉴定性评价转为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评价即考核,直接引导各项改革的实施,必须科学合理积极稳妥有序进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有关系。

(三)坚持科学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科学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发挥整体功能要靠管理。学校实行科学管理,强调“一个必须”、“两个注重”和“三个加强”。

1、“一个必须”。必须通过建机制实现科学管理。凡是办得好的学校,都有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机制,都有符合规范化要求的规章制度。通过机制的建立,使学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按既定要求互相配合有条不紊地运转,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和协调;规范管理者的行为,避免管理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减小 “人治”成份,增加“法治”成份,保证指挥的畅通,管理的有效,保证步调的一致和各方面的协调。学校必须实行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必须通过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学校发展铺设一条科学管理的轨道。

2、“两个注重”。即注重校本管理和注重依法管理。

一是注重校本管理。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教育管理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是一种管理理念的转变。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使师生员工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办出各自学校的特色,提高办学效益。督导评估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体现了区教育局一种管理理念的转变,即给予学校更大的空间,发展自己,办出特色。形势逼人,随着教育体制的变化,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迫切,随着生源的减少,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依靠什么?在这个背景下,学校只有依靠办学特色来吸引学生,只有依靠教育质量的提高吸引学生。因此,校长要注重校本管理。实施校本管理,第一,要树立自己的办学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施素质教育,给学校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校长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理性思考怎样办学,把学校办什么样子。选准切入点,确定办学的方向和目标,要有明晰的办学理念。第二,加紧学校文化的打造。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特征,是一个学校里教育教学活动、人际关系背后的价值判断与潜规则。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提升教师的智慧和德能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形成学校文化是校本管理的最高境界。第三,拓展发展空间。校本管理除了要突出学校自身主体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外,还要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和镇村,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外围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二是注重依法管理。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管理,依法治校。第一,完善学校章程,有法可依。要遵循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因校制宜,制定和实施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切实使学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依法治教。第二,加强学法、自觉守法。要学习《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守法意识。还要必须依照法律办事、办学、执教,杜绝违法事件的发生。

3、“三个加强”。学校管理的内容广泛,涉及党建、德育、教学、后勤、人事等诸多方面,如何实施科学管理,各位还要深入思考。今天,我们就加强党建、政风行风建设和校园安全三个方面的工作提出要求。

一是抓好党建和反腐败工作。区委提出了“两推进两建设,一整合一保证”的发展战略,党建是根本。落实区委的要求,做好教育工作,我们也必须重视和抓好党建工作。要继续巩固和扩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坚持和落实已经形成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工作重点是:加强思想建设,解决认识问题,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组织建设,解决人的保障问题,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加强作风建设,解决动员群众战胜困难推进工作问题,重点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保证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提升办学实力。

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任务仍然艰巨,一些学校党政领导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所显现。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解决好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和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解决教育违规收费问题、解决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问题、解决党员干部人际交往问题。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做到警钟长鸣,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以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制止乱收费,树立教育良好社会形象。只有加强教育系统的政风行风建设,以实际行动塑造机关、学校、教师的良好形象,才能把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重点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切实解决好规范收费问题。要把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作为今年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把中小学教育收费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坚持收费审批制和公示制,学校要向社会和学生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程序,增加收费政策的透明度。严禁巧立名目收费、超标准收费和搭车收费,落实“一费制”的各项要求。第二,切实解决好师德师风问题。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师德考核机制,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坚决制止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第三,切实解决好机关建设问题。要在机关开展的政风行风建设专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努力建设勤政为民、求真务实、依法行政、廉洁奉献的机关。

三是创建“平安校园”。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创建“平安校园”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以往的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已经是骇人听闻,我们不能听说的时候重视,事过境迁就轻视。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建立安全责任制,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到人。第二,面向师生,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法制教育;第三,经常性排查安全隐患,做到及时整改;第四,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预案,要对所有的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保证校园安全。

(四)深化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基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办学实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创造者,队伍建设是永恒的主题,今年,我们要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深化队伍建设,要抓住“一个根本”、“两个支点”和“三个抓实”。

1、“一个根本”。即抓住教师专业化成长能力培养这个根本,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育水平。教师职业从随意化、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基本含义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面对课程改革对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课程改革中的课堂、课程结构的变化,学生教育问题的变化,这一切都需要智慧型的教师。

2、“两个支点”。深化队伍建设还要抓住“德能双馨”两个支点。德与能的关系以及提高的方法,各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长,目标明确。需要强调一点的是“细节决定成败”,必须把工作做实、做细才能取得成效。

3、“三个抓实”。教师专业化成长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长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要做到“三个抓实”。

一是抓实校长自身的引领。校长要树立“师本”的理念,要依靠教职工办学。要加强个人素养,提高对教师专业化引领的水平。

二是抓实校本培训。“别人的鞋子再好也不适合自己”,只有研究分析自己学校教师的实际,制定并实施适合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计划,才能促进教师发展成长。要以校为本,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建设教师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共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抓实校本培训。

三是抓实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的搭建。作为校长,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展示自我,体现生命的价值。教育既是教师自我奉献的事业,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所以,必须承认教师的个性差异,工作中关注教师专业化,为教师创造一个有利于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教师自我完善、更新知识、全面发展。

第一,努力营造教师成才的氛围。新课程倡导教师发挥创造性、进行个性化教学,并提倡评价的多元化。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管理者如果仅仅用过去那些管理的办法,就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改革的需要。学校领导只有引导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当事业来做、当作人生的目标来追求,教师们才会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工作才有动力,并不断有所创新。否则,新课改就会成为教师的负担,有的教师会针对政策寻找对策,并想方设法应付学校的检查。因而,一定要把新课改与教师成才联系起来,努力创设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氛围,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第二,加压与减负相结合。改革的新形势下,学校领导要不断向教师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更高的工作要求,这就是给教师加压。同时,管理者也要做好减负工作。要多关心教师,多组织活动,多换位思考,多启发引导,帮助教师保持健康的心态。

第三,变指令为指导。任何指令性的东西,都会限制教师的创造性思维,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因此,学校领导应少点指令,多点指导;少些一般号召,多做深入具体指导,进行科学管理。学校领导要做教师的朋友,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教师尽快的提升自己。

同志们,面向未来,我们处于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提出的“四个满足”的目标,齐心协力,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共同谱写津南教育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文章

来源莲山

4.教育局局长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经请示市委、市政府同意,今天我们召开2009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8年教育工作,研究和部署2009年教育工作。交流思想,振奋精神,超前安排好2009年各项工作,为全年事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

一、关于2008年的教育工作

第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彻底解决“上学难”问题

一是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和课堂作业,免费金额共计11833万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交一分钱即可上学。

二是大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由原来的每生30元提高到80元,初中由原来的每生30元提高到130元,基本满足义务教育正常运转的要求。实现了教师“安心从教”,校长“安心办学”的目标。

三是强化对新机制经费的管理。实行了乡镇学校支出国库集中支付。2008年市审计局审计结果表明,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经费管理规范,使用情况良好。

第二,坚持教育的公平性,着手解决“上好学”问题

一是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2008年全市共调整撤并5所学校,全市小学由原来的43所调减到38所,全市薄弱学校基本消除,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更趋均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大幅提高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全市资助贫困学生的人数达到15万人次,资助金额1800万元,资助力度之大在省内屈指可数,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三是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学校行动计划。2008年,全市共选派16名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城乡教师交流已在我市形成制度。

第三,加大教育投入,学校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集中财力建设一批高标准学校。投资2685万元新建**市杨守敬小学,设计、建设、装备全部按照省一流标准。目前工程进展顺利,9月1日将投入使用。投资650万元在市一中、市实验小学和陆城一小兴修了塑胶运动场,全市学校无塑胶跑道的现状得以改变。

二是推进初中标准化和农村寄宿制小学配套建设。为松木坪中学、高坝洲中学投入200万元,改善硬件建设,加强实验室和计算机室建设和装备,为10所小学投入160余万元,用于改善校舍条件,添置相关设施。

三是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投入570万元在29所学校实施维修和改造项目,改造校舍总面积38440平方米。

第四,加强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一是加强教师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教师向城镇流动,冻结乡镇教师调入陆城,促进了城乡之间教师均衡配备。通过严格的程序,公开招聘优秀教师12人。

二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全市中小学广泛深入开展了以“爱岗敬业、潜心育人”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王家畈乡全福河小学教师罗琼作为全省在职教师唯一代表在全省师德论坛上作经验介绍,引起较大的反响,与人事局联合表彰了78名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三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今年暑期,分批次组织113名中小学教师赴武汉参加全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8月26日-27日,市教育局组织全市2211名中小学专任教师开展了教学基本功理论测试。测试涵盖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普教、职教、幼教、特教四个系列的45门学科,参考人员不分性别和年龄限制,身怀六甲的女教师和年近六旬的老教师无一例外。测试采取封闭式制卷、命题,一律实行单人单坐、两人监考、闭卷考试。这次考试是近10年来组织的最大规模的教师素质测试,测试成绩合格率96.4%,优秀率30.1%。这一创新在全省有开先河的意义,市委、市政府将这一工作评定为全市特色工作。

第五,加强学校管理,和谐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顺利实施市外国语学校转制。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改制学校转制的统一要求,将市外国语学校转制为民办学校。转制采取租赁办学,不改变学校资产权属,不改变学校名称及总体办学格局。转制后市外校师生稳定,教育教学秩序良好。转制的顺利实施,有效地保护了我们奋斗了多年,凝聚无数人的心血才换来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对全市学校所有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进行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地震逃生等演练,加强对手足口病的宣传和预防。连续五年实现了安全责任事故为零的目标。

第六,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

攀升

一是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创新德育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狠抓过程落实,有力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启动了“新农村里小主人”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省文明委向全省进行推介,全国文明委将它列入重点扶持课题。

二是教学质量不断

攀升。2008年我市高考上线人数、重点大学上线数继续保持宜昌市前列。全市参加普通高考学生3318人,上本科线人数达到1820人。其中,上第一批重点大学分数线的人数331人(不含艺术、体育),600分以上考生有47人(660分以上4人)。理科总分宜昌市前10名中,我市有4人,这4名同学已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

宜昌市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文豹得知今年我市高考再次取得优异成绩之后,欣然作出批示:“首先对全市高考取得的好成绩表示感谢和祝贺,向全市的广大教师表示问候和感谢,希望再接再厉,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取得更好成绩。”

三是艺体工作再显新亮点。召开全市第十六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在宜昌市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我市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第七,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能力得到加强

在初中生源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市职教中心招收新生1328人,开办了计算机、经济管理等20多个专、本科专业的学历班,在籍学员500人,在校生总量达到了4075人。2008年毕业1243人,学生毕业合格率达到99%,就业率达96%以上。除此之外,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和各类短期培训,共培训农民工1500人,目前,在职业教育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市职业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些成绩,是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在全市各乡镇、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是在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和艰苦奋斗中取得的。在此,我代表市教育局党委、市教育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2008年教育工作,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市教育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教师爱岗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高,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校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个别学校民主管理及校务公开工作不到位,教职工意见大,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学校稳定。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一定差距。这些困难和问题都要求我们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

二、关于2009年教育工作安排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全市上下要团结一心,再创教育新辉煌。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一是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做学习和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组织教职工开展“我与科学发展观”征文活动。

二是在教育系统全面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和作风建设。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继续实行学校领导班子述职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校领导班子竞争上岗制、民主选举制。造就一批能人和贤人。

三是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强化对学校招生、收费、基建、采购、后勤的管理和监督,抓好党务、政务、校务公开工作。

(二)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

一是确保杨守敬小学全面投入使用。认真抓好工程质量和进度,超前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2009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二是推进农村寄宿制合格小学和初中标准化建设。抓住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项目建设工程”建设机遇,加快教学设施和学生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全市投入350万元用于初中标准化建设。确保全市90%的寄宿制小学达到宜昌市农村寄宿制小学合格要求,80%的初中通过宜昌市初中标准化学校验收。

三是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认真搞好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管理维护,开展远程教育设备运用培训。加大远程教育投入,使部分乡镇中小学实现“班班通”,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全覆盖。

四是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扎实做好教育系统预决算工作,强化预算执行情况检查,规范财务管理程序。

(三)关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撤并4所薄弱学校。着重解决与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坚持阳光资助,严格申报、公示、审批程序,资助工作全程接受人民的监督。全市资助贫困生人数达到15万人次,资助金额达到1800万元。

(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确立德育为首的地位,推进德育制度、德育队伍、德育课程、德育内容和德育活动五项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建立班主任表彰激励机制。在全市开展德育创新活动。

二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改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标准和操作办法,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体系。推进中考改革,对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科目实行闭卷考试。

三是扎实抓好教科研工作。开展以“构建和谐课堂”为主题的达标课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出“教学现代化策略研究”主导性课题研究成果,切实发挥教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龙头作用。

四是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两基”工作重点,全市实现零辍学县市目标。初中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8%。继续实行小学、初中学科抽考制度,调考的科目覆盖到全部学科和所有年级。实现教育质量良性循环。优化高中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高考上线率居宜昌市前列。

五是狠抓学校体卫艺工作。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专项督导。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力争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提高5%,近视率下降10%。

(五)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抓好教职工全员聘用合同制,继续推行教职工病休政策。做好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交流聘任制度。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和发放工作。

二是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学校行动计划。继续做好选派城镇年轻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工作。实施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选派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六)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巩固扩大中职招生成果。2009年职教中心招收新生1000人。鼓励应届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教育。逐步实现“普”、“职”教育招生规模1:1的既定目标。

二是全面提高就业满意率。力争职业教育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就业满意率达到9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到95%。

三是大力加强职业培训。为再就业工程和农民工转移服务,完成培训任务1000人。搞好安全培训,为企业特种行业培训1000人。努力拓展成教发展空间,与高等学校联合办学,努力提高市民的学历水平。力争使在籍学生人数达到300人以上。

四是稳步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各乡镇民办幼儿园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严格民办教育机构的考核、评估、审批和办证,把住办学的入口。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年检工作,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

三、关于近期几项具体工作

本学期工作即将结束,为了确保学期结束工作和明年开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要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扎实做好关心教职工生活的各项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对教职工要真诚关怀,尽力为他们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各校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给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要上门慰问退休教师,通报学校发展情况,并请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特别是对退休后仍在发挥余热的关工委成员、老科协工作者,我们要利用春节慰问的时机,感谢他们对教育作出的特殊贡献,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教育发展。

二是要全力做好中小学安全和稳定工作。春节期间,安全工作尤为重要。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对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查找火灾隐患,检查消防设施和通道。要切实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妥善保管危险化学品,切断关闭停用场所的用电设施电源,确保避免火灾。要加强安全保卫,严防盗窃和破坏。要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防范工作,落实好防冻措施。要认真安排好寒假值班工作,学校重点要害部位,必须安排人昼夜值班,学校24小时必须要有校领导在校值班。各中心学校、局属单位要将值班安排上交到市教育局办公室。中心学校校长、局属单位负责人都要保持通讯畅通,重特大事项及时报告。

稳定压倒一切,总的来看,我们的队伍是稳定的,教师队伍中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们稍有疏忽,都有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各位务必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及时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确保春节期间教育系统不出现越级上访、群体上访,确保不出现安全事故,不出现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案件。要教育师生远离赌、毒、黄以及邪教活动,过一个安全、文明、祥和的节日。

三是要认真做好明年开学准备工作。各地各校要超前安排好明春开学工作,全市中小学教职工正月十六报到,学生正月十七报名,正月十八正式上课。教师要按时到岗到位,学生报名前后勤保障要全部到位,教材资料要全部到位。同时,各校放假前要做好存在厌学倾向的学生的工作,防止开学后出现流失。要特别关注贫困学生和留守子女入学。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豪情万丈,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创造新的更大的成绩,为共和国的生日献礼!

5.教育局局长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五

XX市长讲话要点

一、强化发展农村教育的三点认识

(一)发展农村教育是加快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

加快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和手段,而农村教育又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我市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实现XX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把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当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二)发展农村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关注农村,充分体现公平正义,使农村、农民享受我们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加强农村教育,改变城乡间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的子女更多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农村教育机会的均等,是实现和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发展农村教育,也是提高农民素质,使他们和睦相处、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使农村繁荣稳定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快发展和改革,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以农村的稳定促进全社会的稳定,以农村的协调促进全社会的协调,以农村的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三)发展农村教育是推动XX在杭宁城市带率先崛起的基础工程

XX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是我市“十一五”时期的一个重要目标。XX要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必须要以产业、城市、农村、教育等的崛起作为支撑和保障,否则都是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教育的相对滞后。在加速推进全市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对全市劳动力素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教育在农村崛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级都必须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XX在杭宁城市带率先崛起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

二、明确发展农村教育的三大目标

(一)围绕教育强市目标,让每一所学校成为标准化学校

到目前为止,我市每一个县区都已成为教育强县强区,每一个乡镇都已成为教育强乡强镇。这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下一步要做好巩固、拓展、深化的文章,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让每一所学校成为标准化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全市85%的学校要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然后,再用几年的时间,做好标准化学校创建的扫尾工作,把每一所学校都建成为标准化学校,真正实现统筹城乡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强市目标。全市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创建目标,拓宽创建思路,深化创建工作。在具体的创建过程中,要狠抓落实,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协作到位。

(二)坚持教育公平原则,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念好书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没有社会公平。要努力创造条件,推进教育公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快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规划建设,逐步统一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吕省长在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所有农村的孩子都念上书、念好书。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好吕省长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子女、列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的未成年人、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实行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对仍有困难的,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可根据困难程度,全部或部分免收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费用。加强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的支持和管理,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当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使广大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发扬尊师重教传统,让每一个教师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魂。历史如此,现实如此,未来也如此。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市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辛勤耕耘,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次到农村中小学调研,有两个深刻感受,一是这几年我市教育事业确实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二是农村教师非常辛苦、非常敬业、非常高尚。他们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为教育事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长期工作在边远山区的乡村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们的崇高品德和业绩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和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风尚。

三、突出发展农村教育的三个重点

(一)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发展农村教育,有经费问题,有体制问题,有师资问题,核心是加强领导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各县区一定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加快制定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真正承担起对本地教育统筹规划、保障投入、建设学校、调配管理教师的责任。农村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管理。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加强对农村、学校,特别条件较差学校的调查研究,及时帮助农村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评估机制,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有效落实。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发展农村教育,要有政策保障,也要有财力保障。只有实实在在的加大投入,农村教育才能发展起来。在现阶段,政府部门要在指导思想上把握好,体现“再穷不穷教育,再省不省教育”的原则,做到三个确保。要确保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依法接受人大的监督和检查。对于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要依法追究责任。要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要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加大力度,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要确保农村学校公用费用。要按照标准拨付公用经费,数额要根据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和财政能力逐步增加。杂费收入要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不得挪作他用。这次会议提供讨论的两个文件,包含许多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在保障预算内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2%-5%,要用于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同时,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学校负债问题,做到新债不欠,老债要还,逐步化解。

(三)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大宣传、造好声势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的良好局面,才能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一要建立齐抓共管的新机制。有关部门要继续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为农村教育多办实事。市教育局要切实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市发改委要结合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制定农村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并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给予支持;市财政局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劳动保障、人事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努力形成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教育发展新局面。二要营造广泛动员的大环境。要充分利用有效的宣传手段,采取生动的宣传形式,进一步掀起宣传热潮,加快形成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舆论大环境。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单位要拿出一定的版面和时间段,开设一些专栏、专题,对农村教育进行大力宣传。要注意宣传在农村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先进单位和个人。三要完善切实有效的督导制。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检查、督查力度,通过实施督导制,确保农村教育各项工作的加快落实。要从“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强督导,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

四、强调发展农村教育的三项要求

(一)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学水平和质量,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一要推进教学改革。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创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特别要把社会办学力量的重点引向非义务教育领域,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要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通过改革,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二)切实保障学校安全

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增强防范意识和责任观念,将学校安全工作抓紧、抓好、抓实,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学校的安全与稳定。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学校安全工作各项规定,加强对学校校舍、食堂、公共活动场所等重点部位的检查,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及时消除安全卫生隐患。要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学校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二是要深入开展平安学校创建活动,努力为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要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学生学习掌握有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防火灾等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护自救能力。要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技能演练,与公安、交通和消防等部门联系,准备好各种安全设施和器材。三是要随时掌握学校安全动态,对各种突发事故和异常情况必须组织力量及时妥善处理,并按规定及时、如实上报,不得隐瞒不报或迟报、漏报。

(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发展有着自身规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就一批优秀的人才需要一批优秀的教师,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学校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一要树立师资在教学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关键,改善环境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是手段,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是保障。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一所学校的名气、地位和影响主要是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学术积淀而形成的。学校之间的竞争,其焦点和实质就是师资力量的竞争。要想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必须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二要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教师成才的环境。在政策上,要体现激励机制,对教师在各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生活待遇上,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政策,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收入水平;在管理上,要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在制度环境上,要形成一种有利于激发教师创造动机和创造潜能的宽松、自由、科学的环境机制,形成一整套综合性的遴选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使用人才和评价人才的有效竞争激励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成一支结构优化、配置科学、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三要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是基础。要鼓励教师在职学习,每年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师进修,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通过岗位实践培养,加强对青年教师指导的力度,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广大青年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快成才。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四要进一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要把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业绩卓著、社会公认的优秀教师,把教育思想领先、教学业务精通、管理能力高超、办学实绩突出的优秀校长,作为教育教学的典型和榜样宣传,并给予一定的津贴和奖励。要在全社会营造向先进学习、向标兵靠拢、向领头羊跟进的氛围,充分调动所有农村教师和校长的工作热情,为农村教育的加快发展注入活力。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6.教育局局长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同志的讲话

这次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是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后,又一次事关“三农”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研究部署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市

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工作汇报,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进行了专门研究。刚才,谈月明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推进我市农村综合改革作了具体部署,王文序同志就乡镇换届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大家认真体会、抓好贯彻落实。应该说这项工作的任务和要求都已经明确,各县区、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具体方案,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和领导小组研究的意见,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市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上级精神与湖州实际相结合,把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创新破难,开拓进取,全市农村呈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村容村貌加快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280亿元,是2000年2.8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88元,“十五”期间年均增幅达到11;2004、2005连续两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农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0.488降为2005年的0.383。可以说,我市的“三农”工作,特别是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百千工程”、康庄工程建设,农村税费、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都走在了全省前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市的“三农”工作在全省有影响有地位,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总体上看,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另一方面,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乡镇政府职能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乡镇工作的重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乡镇进一步面临转变职能的压力。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面对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现有的乡镇职能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乡镇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工作方式由过去的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的手段,更多地依靠农民的社区自治。可以说,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职能将逐渐淡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职能将不断增强,而且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而我们的乡镇职能恰恰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缺位。因此,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根本上突破制约农业和农村进一步发展的体制障碍,切实转变乡镇职能。这是一场涉及农村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复杂而艰巨。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特别是从“三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来认识这项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提供动力。农村综合改革涉及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等重大变革。其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层面,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性、保障性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综合改革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而统筹城乡发展最大难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分割的状况正在被逐步地冲破,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也逐渐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关键是从体制机制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如果不深化农村综合改

革,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乡镇权责不清、职能转变缓慢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不少乡镇存在的财政困难和债务负担问题,已经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也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因此,必须从改革农村管理体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

(三)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推进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基础不稳、地动山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管理,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推行农村综合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促进乡镇政府服务职能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总之,各级党委、政府既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估计在现有体制下开展这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把握重点,全面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即将全面推进的乡镇换届工作,市委、市政府要求,从现在起,在全市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努力化解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任务是: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重点是要通过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逐步建立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防止把综合改革理解为减几个机构、裁几个干部的简单化倾向,切实按照“明确乡镇功能定位,理顺乡镇权责关系,合理配置机构人员,激发乡镇干部活力”的要求,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总的来说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从乡镇的实际情况来看,乡镇功能应该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政权,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根据这个定位,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把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到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发展规划、服务市场主体和营造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上来,并根据省里的要求,在行政执法上适当赋予乡镇一定的管理职能和部分必要的行政处罚权,着力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乡镇机构设置要按照转变职能的需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贯彻“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真正做到机构精简、编制压缩、人尽其用。乡镇机构改革要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达到激发乡镇干部活力的作用。领导班子职数要严格按照乡镇换届的要求配置,并注重逐步推进领导干部年轻化,抓好乡镇干部队伍的结构调整。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尤其要加快建立择优选任、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切实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人员定岗,对分流干部要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转岗培训,多渠道安置,鼓励他们到村(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对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要按照有关政策进行扶持;对提前退休的要妥善安排,确保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社会稳定。

二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决定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区。经过前一阶段的紧张努力,明天就要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启动1381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区(建设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争取建成国家级示范区),构筑三个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人才支撑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实施八项工程(产业发展工程、村镇规划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公共服务工程、素质提升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城乡综合改革工程),百项项目(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百项重点建设项目)。1381行动计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抓手,要确保1381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改革与其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建立并完善新型的农村工作机制、管理机制、投入机制等。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公共资源向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稳定等方面倾斜,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各种要素向农村流动。要按照职权与责任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加快建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办事体系和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新型便民服务机制。要加快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做到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采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民办公助、合同承包等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入主体的作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建立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和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与浙大的合作中,要注重发挥浙大的优势,充分利用浙大的研究力量,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综合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使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还要重视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的培训,市里准备月底召开读书会,同时还将组织对全市乡镇干部进行培训,各县区也要抓好培训。

三要通过综合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通过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乡镇财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和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农村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要通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规范村级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运行规则和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健全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努力实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当前,还要重视做好化解乡村债务的工作。乡村负债现象比较多,少数乡村负债重,债务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一大难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努力从源头上控制新的乡村债务,逐步化解旧的债务,确保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总之,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基础。

三、加强领导,确保农村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也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工作难度很大。各地要认真学习领会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做到坚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要坚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努力在农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坚持服务为先,努力在服务三农上有新的进展;坚持统筹兼顾,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乡镇机构编制人员只减不增、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为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局,财政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农村综合改革主要工作在县区,主要责任也在县区,各县区“一把手”要负总责,要亲自抓,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并抽调得力干部,建立专门班子抓好这项工作。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宣传好的做法、好的典型,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关注各地进展情况,切实加强指导。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要严明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对失职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是要精心组织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是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要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并与乡镇换届工作结合起来,与我市和浙大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结合起来,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加快发展。改革方案确定之后,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稳步实施。特别是要严格按程序办事,坚定不移地执行各项改革政策,确保改革的严肃性;同时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分流人员做到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妥善安置,保持稳定。

三是要各方形成合力。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上下联动,努力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改革的监督。市直和县区各部门必须服从改革大局,积极配合、全力协作、主动服务,真心实意地支持基层探索试验,妥善化解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优化改革环境。各级新闻单位要广泛宣传农村综合改革的意义,宣传改革的内容、政策、目标和要求,广泛发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引导大家积极支持和参与到改革中来,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同志们,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增强“三力”,奋力实现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同志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贯彻中央和省部署,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巩固我市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湖州实际,研究部署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把握“两个趋向”,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重大举措;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市自2002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有效降低了农民负担,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为“三农”工作长期走在全省前列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乡镇机构与一些部门之间“权责不清、关系不顺”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乡村负债沉重、潜在风险较大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给进一步深入做好“三农”工作带来了不少压力。因此,各县区、各部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提高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准确理解和把握省、市关于这次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努力化解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下良好基础,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办事,又要注重把上级的改革精神与我市的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改革的承受度和政策的连续性,实行有情操作,确保改革依法有序稳步推进。二是开拓创新的原则。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固有的管理模式,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促进农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新突破。三是服务为先的原则。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服务“三农”上,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四是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乡镇机构编制人员只减不增、农村经济得到新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使改革取得扎实成效。

这次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从近期看,就是要通过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长期看,就是要建立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

二、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任务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即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控制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

(一)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是这次农村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我市与浙江大学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实验示范区工作,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

一要明确乡镇职能定位。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础,省里在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已把乡镇功能定位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上,并确定了乡镇政府的八项主要职能:一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政府的决定和命令。二是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三是负责抓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等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搞好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救济救助、民政事务等公共服务工作。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依法实施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能。五是完善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村(居)民委员会自治。六是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做好经济社会统计和农村集体资产与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七是保护各类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强化信访、调解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八是完成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府规定的其他事项。根据上述职能定位,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从过去直接办企业、抓生产经营等具体事务,转移到加强规划政策引导、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此外,各县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乡镇行政区划作适当调整的建议,使乡镇布局更为合理。

二要理顺乡镇权责关系。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则放”的原则,对一些农村层面发生频繁、直接面对基层百姓、县区部门看不见、管不了的事项,要通过一定的授权和委托的方式,依法把县区部门一部分能够下放乡镇的管理职能交由乡镇;对县区行政执法部门需要乡镇配合的工作,也要明确相互间的权责关系,使县区行政执法职能得到延伸;要发挥垂直部门下设机构在乡镇管理中的作用,做到条块结合,促进其职能延伸到村。要针对《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涉及乡镇近70项行政权限的实际情况,赋予农村基层干部相应的权责,解决乡镇“官小责任大”和“看得见管不了”的问题,把责任与权力理顺,推动乡镇职能和体制的转变。

三要合理配置机构和人员。重点做好四件事。一是合理配置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根据乡镇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综合设置若干个内设机构,分清职能,落实责任。二是合理配置乡镇领导职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职数按照乡镇规模大小和工作需要,一般控制在7—9人,少数人口特别多、经济总量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1—2人,人口相对较少的应减少1—2人。提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增强领导班子整体效能。乡镇领导干部要推行年轻化,但不搞一刀切。我们许多基层干部四十多岁,虽然学历不高,但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学了很多真本事,正是年富力强干工作的好时候,要采取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三是抓好人员结构调整,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对现行乡镇行政总编制要进行适度精简,比例由各县、区根据当地实际确定。对精简富余人员,要采取转岗分流、提前退休、自谋职业多种途径,予以妥善安置,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转岗培训,让他们去当生产、消防、交通、食品、环保安全员和消费维权员,管那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切实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乡镇干部活力。四是深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花钱买服务、办事不养人”的改革方向,将乡镇事业单位原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行政机关,社会公益职能进行整合归并后统一设置若干个事业单位,经营性业务推向市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要同乡镇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避免交叉重复。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前阶段的改革,我市“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经费投入得到保障并实现稳步增长,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下一步,要按照义务教育抓均衡、均衡重点抓农村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力度,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县、区政府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要更多地承担起责任,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要向农村倾斜。乡镇政府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市级财政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区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

二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加大城镇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力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和普及十五年教育。今年秋季入学起,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学校的公用经费各级财政必须足额到位。

三要继续抓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扎实做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工作。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新课程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

(三)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县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政府层级之间的财力分配问题,但从更深层面来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的配置问题,事关构建城乡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大事。因此,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从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出发,立足新的乡镇职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县、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一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要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合理划分乡镇类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由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的,原则上作为派出机构,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对经济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大、具有集聚和辐射作用的中心镇,要进一步完善县、区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对经济薄弱乡镇或财政收支规模较小的乡镇,可推行“乡财乡用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保证必需的公共支出和必要的正常运转经费,不断增强乡镇为民办事的实力。

二要完善政策,规范管理。要积极鼓励乡镇培植财源,增加分成,完善对乡镇实行的“划分收入、确定基数、超收分成、短收赔补”政策,充分调动乡镇生财有道的积极性。要坚持实行“一公开、二完善、三建立”的管理制度,在确保乡镇人员经费和日常经费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支出管理,规范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支出范围,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

(四)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乡村债务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是影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难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是再也不能干越俎代庖的事,坚决防止旧债未了添新债;二是新官必须理旧债,这是政府信用问题、形象问题。在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三件事,加强乡村债务管理,坚决制止新债,逐步化解旧债。

一要认真核查,摸清底数。要对乡村债权债务情况开展全面细致的核查摸底工作,在分清性质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按照区别对待、分类化解的原则,落实偿债责任和偿还计划。市和县、区财政都要制定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要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债务。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注重从源头上制止发生新的债务。今后乡镇建设项目必须报上级政府审批,凡未经乡镇财政部门和上级财政部门出具明确意见的,有关审批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各部门安排的涉及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开发项目,必须足额安排资金,不得留有缺口,一般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安排项目配套资金;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规划先行、项目配套,先修后建、先易后难的原则。对违反规定造成新的债务的责任人,要依法依纪处理。

三要稳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村级债务以历史原因形成的居多,必须下大决心加快化解。对因发展教育、水利等公共事业引起的债务,以及上级各种考核要求农村基层配套投资等形成的债务,各级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乡村逐年化解。同时要加大财务监管和审计力度,通过健全村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建立化解村级债务的长效机制。

(五)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公益事业不断发展,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起一个保障机制。

一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关键还是要依靠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自身的实力,这是根本所在。特别要落实村级集体发展留用地政策,帮助搞好规划开发。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为村级集体资产和闲置资金开辟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同时,要稳步推进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二要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规范村级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运行规则和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健全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严格依法加强村集体资产、建设工程、经济合同等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特别是要完善农村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入主体的作用。村范围内进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桥梁修建、环境卫生改善、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除财政给予补助外,遵循村民自愿、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共同受益、民主管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民主议事程序,在村内实行“一事一议”制。

三要建立财政扶持补助制度。各级政府都要建立财政专项补助制度,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开支。市重点对区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薄弱村进行补助。此外采取市、县区、乡镇财政补助一点,社会资助一点,村自筹一点的办法,全面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0平方米以下或无产权活动场所问题,力争今年70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四齐八配套”规范化水平。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措施,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力度。

三、强化责任,努力确保农村综合改革的落实到位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和要求,全力以赴抓好这项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对此,我再强调四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领导抓。农村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的重大改革。要坚持从我市实际出发,从各县、区和乡镇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找准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改革路子。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具体抓,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力量,组织精干的工作班子,做到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工作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农村综合改革责任体系。根据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体制和我市的实际,我市建立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并对应五项改革的具体任务专门再设立四个指导组。各县、区要根据实际,健全充实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力量。

二是要上下合力抓。农村综合改革是乡镇机构的又一次调整和完善,涉及各个部门在农村基层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落实。因此,各部门必须自觉服从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安排,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集中精力,各司其职,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全面落实承担改革任务。市里要组织检查督导,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垂直管理部门要支持和配合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切实把各项职能延伸到乡镇。各部门不得干预乡镇机构改革,不得硬性要求设立对口机构,一定要给乡镇创造一个宽松的改革环境。各级综合改革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全面掌握情况。农村基层干部既是农村综合改革第一线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又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要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要结合先进性教育,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同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形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合力。

三是要注重结合抓。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工作上一定要讲究方法,注重结合。一要把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权建设结合起来,使改革过程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过程,成为推动政府改革、提高执政为民水平的过程,成为动员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二要把“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五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通盘考虑,加强协调,同步推进。除了五大改革任务外,还要把乡镇区划调整、撤并行政村、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务村务公开、村级民主理财等相关改革系统地考虑进去。三要把督查、调研和指导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对督查和指导工作要亲自抓、经常抓,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用以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

四是要把握进度抓。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准备分三个阶段进行。3月至6月是宣传发动阶段,重点是部署改革工作,制定改革政策,开展舆论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氛围。7月至9月是组织实施阶段,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乡村债务化解措施,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完成农村综合改革各项任务。10月至12月是检查总结阶段,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总结农村综合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形成比较完整、规范的各项制度,建立巩固改革成果的长效机制。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按照时间安排,及时做好工作,决不能拖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后腿。

同志们,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中央的要求,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扎扎实实推进改革,确保改革取得实效,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为增强“三力”、率先崛起作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同志的讲话

刚才,谈市长对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根据省、市委统一安排,今年第三季度我市乡镇党委将进行换届,届时乡镇人大、政府也将进行换届。抓住换届契机,合理确定乡镇领导班子职数,提高乡镇领导班子效能,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乡镇换届,面临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开局起步、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以及市、县区、乡镇换届集中等新的情况。能不能平稳有序、健康扎实地组织好这次乡镇换届,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扎实展开,事关农村综合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深入推进,更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此,我们务必要有充分的认识。

对搞好乡镇换届工作,市委和各县区委高度重视。自4月上旬以来,全市乡镇换届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全市5个试点乡镇中,长兴县洪桥镇已于5月9日顺利完成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吴兴区东林镇今天正在召开党代会,其他三个乡镇的试点也将于5月25日前完成。在试点中,各地抓住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面上推开积累了有益经验。对于全市面上的乡镇换届工作,市里将在省统一部署后,于6月上旬专题召开会议,进行具体部署。根据今天会议安排,我想就做好乡镇换届的前期准备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深入调研、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今年乡镇换届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各地要在前阶段调研和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掌握影响乡镇换届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第一,要细致调研,及时了解干部群众思想动态。把深入调查研究贯穿于换届选举准备工作全过程,尽量把情况想得复杂一些,把调研工作做得深入一些。调研中,特别要重视掌握乡镇干部队伍的思想脉搏,以便分类采取针对性举措;重视掌握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及时考虑在扩大民主中如何正确引导党员、群众参与热情的问题。第二,要全面分析,准确掌握干部队伍结构状况。近年来,我市乡镇撤扩并的力度比较大,但同时,乡镇干部队伍出口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镇领导班子人员偏多、梯次结构不够明显、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各县区委组织部要借乡镇届末考察之机,进一步摸清乡镇干部队伍状况,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队伍的结构状况,为统筹考虑人事安排方案提供可靠依据。第三,要深化学习,深刻领会省委有关政策要求。省委对今年的乡镇换届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市委也将结合实际,明确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各地要深入学习省委有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精神,正确把握政策,认真研究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领导有力、指导到位,确保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二、突出重点、再接再厉,按时保质完成乡镇党委换届试点。由于今年乡镇换届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政策、新要求,做好试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各地要按照既定部署,认真抓好落实。第一,要坚持标准,善始善终抓好试点工作。当前,整个乡镇党委换届的试点工作,已经进入后期。但越到后期,思想越不能放松。已经完成党委换届选举的两个乡镇,要认真做好相关后续工作,特别是对换届中退出乡镇领导班子的干部,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关心关爱政策;制定完善新一届党委工作规则,集中精力抓好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的落实,及时把党员干部通过换届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工作上来。对正准备召开党代会的三个乡镇,县区组织部门要继续加强指导,针对精简职数、扩大民主对换届选举提出的新挑战,认真抓好党代表培训、党代会召开等各个环节工作,确保试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第二,要认真梳理,总结提炼试点工作经验。完成党委换届以后,县区组织部门要指导试点乡镇及时对试点工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规律性认识。对乡镇换届中,如何围绕精干高效,处理好精简职数与合理配置的关系;如何围绕选好配强,处理好扩大民主与加强领导的关系;如何围绕平稳有序,处理好关心关爱与合理使用的关系;如何围绕考准考实,处理好科学评价与务实管用的关系;如何围绕协调共进,处理好换届选举与当前工作的关系等重点难点问题,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办法。特别是对探索创新的一些重点环节,要总结出成熟的操作模式,为全市面上推开提供借鉴。

三、内外兼顾、统筹安排,认真做好乡镇换届的启动准备工作。当前,多数县区已开展乡镇领导班子届末考察考核工作,即将进入人事安排阶段,全市乡镇换届即将全面启动,各县区要重视以周密细致的启动准备确保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要加强业务骨干培训。通过培训,切实增强组工干部搞好换届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按章做好换届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培训,使干部熟悉掌握乡镇换届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把《干部任用条例》、《浙江省乡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等有关政策规定落到实处。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组工干部公道正派意识,坚决做到不受托吃请,不为跑官要官者提供可乘之机,不为有关人员提拔、调动等打招呼、说人情,不违反干部人事工作纪律,以良好作风选人用人。第二,要做实做细工作方案。认真贯彻中组部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运用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运用到乡镇换届考察中去,考准考实干部的德才表现。通盘考虑乡镇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根据乡镇、县区部门领导班子现实状况,及时制定合理的乡镇领导班子人事安排预备方案,以及退出干部的安排预备方案,为县委当好参谋。按照有关法规条例,细化乡镇换届工作实施方案,特别是对容易出问题的重点环节,对较难把握的探索举措,要制订出周密细致、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第三,要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查找的主要问题和制定的整改方案,要进行全面的“回头看”,对还没有解决的要抓紧解决和落实。对一段时间以来的信访信息要分析预测,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意见比较集中、涉及乡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排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作出说明,理顺群众情绪。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制订好处置预案,为换届创造良好环境及各方面准备。

四、严明纪律、严格程序,切实保障乡镇换届工作扎实有序推进。第一,要加强教育引导。换届在即,干部的思想比较活跃。特别是这次换届,面临班子职数精减、内设机构调整、工作职能转换等新的情况,一些干部将面临转退等现实问题,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各级党委要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权力观、地位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党性,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第二,要严明组织纪律。严肃换届工作中的组织人事纪律,对用人失察、失误,“带病提拔”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那些不安心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要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依纪依法处理;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确保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第三,要关心关爱干部。对换届中不再提名的干部,要继续落实好省、市委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的相关意见,在政策范围内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注意保护和发挥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关心支持新班子开展工作,结合“党员人才工程”、“导师帮带制”等载体,坚持量才使用、用其所长,鼓励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工作。

上一篇:就业协议表格版下一篇:一团一品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