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活板》docx

2024-08-30

十三.《活板》docx(10篇)

1.十三.《活板》docx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活板的制作过程及“活”的特点。(重点)

2、了解说明顺序。(难点)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1)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外国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

(2)今天,我们幸学习《活板》一文,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作者作品简介。

3、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

(1)唐人尚未盛为之;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4)不以木为之者;

(5)每字为一印; 未未简易;

(6)其印未予群从所得;

(7)满铁范为一板;

(8)极为神速

(9)不以木为之者;

(10)唐人尚未盛为之;

(11)更互用之;

(12)旋刻之

(13)火烧令坚;

(14)持就火炀之;

(15)用讫再火令药熔?

(16)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17)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18)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19)其法:用胶泥刻字。

2.活板 篇二

第一教时导读课

知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掌握“帖、旋、砥、就……”等字的含义及“火、为、帖”等字的不同用法。

能力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通过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画简要的工作流程图,从而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思想教学目标:学生在了解活版“活”的特点和它在印刷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言语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语;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具准备:1、录音机、磁带2、投影仪、投影片3、铅字打印机的字模、字框

教法:能力型教学模式(省级教改课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分钟)(教师以简短的导语提示课文知识重点,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

利用教具字模、字框引出“活字印刷”的话题,然后导入新课:同学们,我手上这一个个的是铅字打印机上的字模,如“是”“我”“国”“中”“人”,一字一印,我按照句子排列:如“我是中国人……”,把整篇文章的字模,放于字框中,固定,压平,就可以反复印刷了,印完之后这些字模拆下来可以反复使用。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你知道印刷技术在哪个国家的什么时代发明的?(学生参与回答)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教师报导读题(1分钟)

(教师按课文重点归纳出五六个知识点,化解为若干个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课文的经络重点。报导读题时,要求学生不看书,不作记录,静听默记)

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疏通词句,做到能口译全文。

在原文中找出练习三及投影片上的字,理解其不同含义及用法。(投影片1)

请你根椐说明内容,画出简要的工作流程图。然后说说第二段在具体介绍活版时是按什么说明顺序介绍的,

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文中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结合你现有的历史知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听课文录音(3分钟)

(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课文,明确一些字词的读音,并思考导读题)

默读课文,做书间笔记(8-10分钟)

(学生用铅笔在课文中圈点勾画,作批注)

快速在每个自然节前,依次编上节码,例:1、2、3……

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文言文还应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理解)。

用()括出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句子。

把握行文思路,给课文分段、分层(用“11”隔开)

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于篇眉)

.总结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写于页角)

学习组讨论(5分钟)

(前后两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导读题及其它常规的书间笔记,分析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集思广益,准备作班内交流)

自言自语整理书间笔记(1分钟)

(学生把通过自学独立完成,又经过学习组交流的书间笔记作口头整理) 学生自告奋勇在全班交流书间笔记(5分钟)

(由几个同学串讲课文的文言字词结合导读题3~6题,交流在疏通文言字词句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齐读课文(3分钟)

(在自学、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读,整理思路)

教师精讲课文(10-15分钟)

(重在点拨,归纳概括学生的书间笔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本文的作者和出处可见注注,要补充的是作者沈括曾在我们余杭生活过,沈括墓就在余杭安溪。这是我们余杭人民的骄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下列几个字词意义、用法需要我们掌握的(展示投影片1):

板:(通“版”)为:(做,使用)已:(通“以”)

布衣:(平民)又为活板(做,引申为“发明,创造”)火烧令坚(用火,名作状)

和:(huo,混合,拌和)持就火炀之(接近,靠拢)极为神速(快,迅速)

第二已具(准备好,齐备)更互用之(交替,轮换)瞬息可就(完成)

以纸帖之(贴上标签,动词)每韵为一帖(标签,类,名词)奇字:(冷僻)

旋刻之(随即,马上)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动词)

从(弟侄辈)为……所(被动用法)

我认为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一、(1)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时间和使用情况

二、(2)点明活版发明时间

三、(3)交代活版下落

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

和逻辑顺序说明的:1、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展示投影片2):

制字制版排版(印刷)(拆版)布字火炀按平

2、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功效:印数越多越好,极为神速

措施: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一字数印,分类贮存

●概括:作者在介绍活版印刷术时,紧扣一个“活”字,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

顺序来说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体现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个环节都灵活高效的特点,科学而有条理。

●思想教育:学习了《活板》,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也为毕升的.创新精神所感动,现在,计算机技术正日益普极,印刷业有了更新的发展(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能随意设置字号、字体、文字的色色彩……这些都是活版所做不到的),但还有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创造,希望我们努力做21世纪的毕升、张衡、祖冲之……

十、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第二段(2分钟)

(一个学生朗读,其余同学仔细听,整理、修改书间笔记,然后以投影片2为提纲,试背)

十一、请学生上讲台,口述有关活版的制作、特点、功效等情况(若时间允许。鼓励学生利用铅字打印机字模、字框辅助说明)

十二、布置作业(1分钟)

熟读课文,把重点字词句分类整理在本子上。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思考:小作文:介绍一种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视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情况)

第二教时演练课――听记

能力训练目标:学生通过静听、默记教师按行文思路提出的题目,并追忆作答,培养按行文思路复习,理出重点,迅速记忆等综合能力;进一步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按时间、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答题,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教学过程

习字五行(要求临帖,上节课结束时布置)

表扬上次听记训练中作业做得较好的同学(2分钟)

注音(3分钟,用投影仪出示)

字平如砥()腊和()纸灰和()面随声附和()

更()互燔()土群从()火炀()

教师报听记题目(3-5分钟)

(根据行文思路,理出课文重要知识点,学生不作记录,不作交头接耳,静听默记)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你知道另外三大发明是什么吗?请你写出来。(火药、指南针、造纸术)

《活板》一文的作者系我国古代某个朝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请你写出他是哪个朝代,叫什么名字。(北宋,沈括)

课文就选自他写的笔记体学术著作,请你写出这部著作的名称。(《梦溪笔谈》)

“活板”的“板”是个通假字,是通哪个字,文中还有其它的通假字,请你写一个。(板版?以)

课文第一节介绍了活版出现之前的雕板印刷的情况:“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第二节介绍了活版发明的时间“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这里两面个“为”意义有何不同?(1、使用、推广2、创造、制作)接着,作者介绍了活板的制作方法,制字是用胶泥刻,“薄如钱唇”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

字刻好以后,再“火烧令坚”,印刷结束后拆版时,是“火令药熔,以手拂之”,这里有两个“火”字,意义有何不同?(1、名词作状语,用火2、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3.《活板》文言文翻译推荐 篇三

《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盛,大规模地。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jī)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随即,很快地。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纹理,质地。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ì):终了,完毕。

拂(fú):擦拭,掸去。

殊不:一点也不。

予:我。

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

《活板》全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4.十三.《活板》docx 篇四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按照工作程序依次说明事物的方法;二、掌握课文中一些文言词语的近义语。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教学设想

一、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顺序,采用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提示”充分自读及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事前准备毕昇的人物图象、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录相片,也可以与当地印刷厂联系,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增强教学效果;

三、参观附近的工厂,写一篇参观记。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周会班会等时间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介绍毕昇的生平及活字印刷;可以带着问题先行参观附近的印刷厂。

二、课堂实施:

1.借助注释运用“阅读提示”自读课文,组织讨论;

2.讲解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和”:huò “从”:zòng

“今”: 使 “自”:另自,另外。

“具”: 准备好。

3.引导讨论:(1)讨论第一段,重点了解活版印刷是从木制印刷发展而来的。它将木刻印刷术直接刻在木板上的方法改进为用胶泥制成活字,在铁板上排版。这样,它就不需要像木制印刷那样每字必刻,既耗费时间又耗费钱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而可以做到“瞬息可就”、“瞬息可成”。

小结:第一段交代活版印刷的前身——木制印刷术及其发展。

(2)讨论第二段重点了解活版印刷出现的年代及其发明者的姓名、身份。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活版印刷技术;

①制字印、排版技术,即活版制作技术,先介绍制字印,再介绍排版。

②指出活版印刷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一是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便可以连续排版;二是采用了“按音韵的贮字印”的科学检字法,用排字代替了刻字;

③说明字印不用木制而用燔土的原因。

在说明活板制作技术时,采用了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制作字印(制字印:胶泥刻字→火烧)→排成活版(放置铁板→蒙上松脂、蜡纸灰→放置铁框→火烤→压平字印)

(3)讨论第三段时着重领会这一段交代了活字的下落。,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技术的珍爱之情。

4.讨论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围绕“活”字说明,作者从制作字印、排版、印刷技术等方面作了重点说明;而对与“活”的特点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则一字未写。

(2)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三 练习: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特别是填好练习二的表。

2.完成书后练习三。

3.参观附近的工厂,学习用“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的写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参观记。

(练习三参考答案: 印①,动词;印②③,名词。火①名词;火②,动词,用火。以①,动词;用;以②,连词,来。就①,动词,成为;就②,动词。为①,做;为②,成为;为③,为④,是。)

作文训练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作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说明文的顺序:从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出发,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程序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教学方法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以本单元的课文为范例,如《故宫博物院》说明建筑物的,采用了空间顺序;《活板》着重解说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采用了程序说明;《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说明了书籍演变的历史,采用了时间顺序。于此,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阅读作文训练知识短文后的“例文一”、“例文二”、“例文三”,分析理解不同的说明顺序:《我们的校园》是说明学校整个建筑结构布局的,使用了“空间顺序”;《香菜味美待嘉宾》是介绍江南特产——“香菜”的腌制“过程”及方法的”,使用了“程序顺序”;《蝴蝶是怎样飞回来的》,作者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初步推断将雄蝶与雌蝶分离开来,相距甚远,却能迅速飞回的原因,可能是蝴蝶之间有一种能发出和接受信号的“电磁波”。本文使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作文提示

针对课文提供的“参考题目”,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说出不同的说明顺序。1.《我喜爱的一座建筑》

明确:空间顺序;如果把某一座建筑与史实结合起来介绍,也可采用“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2.《„„发展小史》

明确,填上具体要说明的事物,如“火柴”“邮票”“钱币”等;时间顺序。3.《介绍„„小制作》

明确:填上“笔筒”“风向仪”“贺年片”“飞机航模”等;程序顺序。4.《风筝为什么能上天》

明确:逻辑顺序。

5.《霜叶红于二月花——谈枫叶变红的原因》

明确:逻辑顺序。6.《××菜,我是怎么做的》

5.温暖.教案docx 篇五

《温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师生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如:雷锋画像、雷锋的故事、雷锋的阿记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读明白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写好课文中的一些生字,如:“捅”“宿”“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一、导入

l你知道每年的3月5日是什么日子吗?(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2雷锋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生介绍,师补充)

3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雷锋事迹

读题,质疑

进入学习状态,读课题,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小韩 雷锋 火炉吭声 捅炉子 半宿

煤块 添饭 暖烘烘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指名读

②评价

③再指名读

① 齐读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读课文,指明分段读读课文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4、课文主要内容。

自读课文,读准带音节的字,反复朗读课文中的长句。`

自学生字:同桌学习,先读准字音,在文中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字意,并找出形近字

“肢”和“技”

“扯”和“址”

理解词语

结合生活实际

“暖烘烘”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换词语、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的方法进行。)

借助词典理解词语。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词典

2、联系上下文。

交流读书收获。

集体评议交流

练习,比赛

讲雷峰为战友做很小的好事情的故事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

重点指导“捅”“宿”“添”等的写法。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观看学习。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观察生字,正确书写“捅”“宿”“添”等

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仿写句子。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引入

1、抽生读生字词。

2、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复习,进入学习状态。

二、精读感悟

1、默读,勾画出描写雷峰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的词语和句子,读一读。

2、你喜欢哪些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3、学生自由练习,读给大家听,说从中体会到 什么。

4、重点指导

A请大家想象画面,感情朗读。比较用上“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这些词语。

B朗读指导:

“轻手轻脚”给战士盖被子,要读得轻柔。在读“天冷风寒,不可能让小韩穿这样的衣服去出操、出车”联系自己的父母对 自己的心疼,体会雷峰对战士无微不至的关爱。

指导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内心。进一步感受雷峰给战士带来的温暖。

C 探讨“又是班长”的“又”字说明了什么?

5、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吧。

6、战士为什么心里会觉得暖烘烘的?题目的意思有是什么呢?

7、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吧!

小鱼被困,处境极危险,“虽然大海近在咫尺,但他们回不去了。”“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尽,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死去。”

“(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他们扔回大海。”

“走得很慢”、“弯下腰”、“捡起”、“扔回”这四个动词写出了他全神贯注和不遗余力的情状。

练习朗读。

反复朗读这几段话,激发学生关心鱼儿命运的感情。

学生朗读,体会小男孩对挽救生命的执着,也体现了他的善良,从而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三、拓展思维.启发想象

1、总结:课文以“男人”的散步为线索,紧扣小鱼的处境和命运,自然展开场景叙写,最终使我们看到了他那迥异于成人的童心世界,唤起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小中见大,意蕴深广。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2你学了课文后,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3假如你看到小动物遇险,你会怎么做? 认真倾听,学习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说说课文。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体会对生命的尊重。

五、作业设计 收集雷锋的名言警句:

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3、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做好事,不做坏事。

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克

知识改变命运

还看今朝。

6.整体护理查房docx 篇六

一、病史介绍

姓名:马* 床号:28号

性别:男

主管医生:

诊断:左踝ATFL损伤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因扭伤出现左踝疼痛、肿胀,活动不能,当时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保守治疗,效果一般。此后患者左踝长期疼痛,不敢剧烈活动,每次在院外行口服中药及中药外敷理疗,症状有所缓解。,今来我院门诊求诊,门诊以“左踝ATFL损伤”收入我科。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情绪稳定,步入病房。行疼痛评分为2分,属于轻度疼痛;行自能力评分为95分,属于轻度依赖;跌倒危险因素评分为1分,属于低风险;行华西心晴指数评分为0分,无不良情绪。自患病以来,患者饮食正常,大小便均可,睡眠可。

二、专科情况

视:左踝关节无明显肿胀,无畸形。

触:左踝足背屈、外翻、外旋位对抗时局部压痛一般;患者远端血运、感觉正常。

动量:左踝背屈20°,跖屈30°,前抽屉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X光胸部正侧为摄影,左侧内踝下方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影,邻近内踝骨质稍毛糙,系游离体?其他?左踝关节其余诸骨骨质未见异常,左踝关节在位。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

三、治疗情况

患者入院后给予二级护理,普食,骨科护理常规,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拟定于2017年8月31日15点00分行:踝关节韧带重建术,踝关节清理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T:36.1℃,P:64,R:19,BP:108/67。

伤口敷料无渗血、渗液,患肢软枕抬高,切口间断冰敷,肢端温暖,感觉运动存在,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遵医嘱持续床旁心电监护及鼻导管吸氧3升/分,给予平衡液补液,头孢唑林钠消炎,特耐40mg肌肉注射镇痛,床旁超声波bid。术后疼痛评分为5分,属于中度疼痛;生活自理评分为35分,属重度依赖,协助生活护理,24h小时留陪。

四、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氧饱和度,是否 在正常范围内。)

2.伤口情况(伤口有无红肿热痛,有无渗血渗液,敷料是否干净)3.大小便情况:术后有无便秘、尿潴留、小便量。4.疼痛:疼痛评分、时间、用药后是否有所缓解。5.肢端循环,感觉运动(神经功能是否良好)。6.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

7.患者的心理情况:观察患者有无焦虑情绪。

五、护理诊断及措施

1:护理诊断:自理能力下降:与手术及术后体位受限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能做力所能及的事。

护理措施:①:告知患者床旁24小时留陪一人,鼓励患者积极主动活动。②:将用物放于易拿取之处,便于利用。③:鼓励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事。

护理评价:患者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2:护理诊断:舒适度的改变:疼痛,与手术后创伤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疼痛有所缓解,舒适度提高。

护理措施:轻度疼痛,给予分散其注意力,听音乐,看电视等。中度疼痛,遵医嘱肌肉注射特耐40mg镇痛,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用药目的,并观察用药后反应,疼痛是否缓解。

护理评价:用药后疼痛明显改善。

3:护理诊断:潜在并发症:有血栓形成,切口、肺部感染的危险

护理目标:患者在院期间未发生感染。

护理措施:①:指导患者行患肢的主动被动运动,床上训练踝泵运动。②:遵医嘱皮下注射预防血栓的药物:克赛0.4毫升bid。③: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热痛等。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的变化。④:深呼吸,鼓励咳嗽咳痰,多饮水,促进痰液排出。

护理评价:住院期间未发生血栓,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4:护理诊断:焦虑,与治疗情况和手术预后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无焦虑。

护理措施: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其焦虑,举相关成功例子,与同病种病友积极沟通交流,保持心情舒畅,消除其焦虑心理。

5:护理诊断: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护理目标: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护理措施:①:向患者及家属详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可以通过网络,书籍进一步了解。

②:用药方面的作用知识宣教。③:积极翻阅病房宣传手册,观看宣传视频。

护理评价:病人对本病的相关知识掌握度提高。

六、总体评价

7.那树.docx教案(大全) 篇七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那树》教学设计 2007-01-14 → 手机版

《那树》教学设计

设计者

麻城市闵集中学

陶建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0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三)德育目标:

1)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 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2)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

沙尘暴

干旱缺水

酸雨

温室效应

森林消失洪涝灾害 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那是一棵„„的树” 教师注意引导: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

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象生铁铸就。

B、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C、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D、大树的本性: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中,即便如此,大树仍然奉献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E、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总结文章的大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深重感慨。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与作者情感交流,探究写作目标

(一)情感交流

围绕下列问题作答,学生分组讨论作答:(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4)我最为感动的是„„(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7)我最为遗憾的是„„(8)我最为愤慨的是„„

(二)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三)品味文章写作特色:(1)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2)拟人修辞格的运用(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4)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四)延伸拓展 课后练习二第3小题、三

写一句话劝告或警醒那些不珍惜环境和大自然的人们

8.教学案例五.docx 篇八

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阅读课如何加强学生的自主呢?

一、导课

(多媒体播放《月牙泉》MTV。)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MTV 中看到了什么?

生(众):看到了美丽的月牙泉。

师:你们又从田震优美的歌声中听到了什么?

生 1:歌中两次把月牙泉比作 “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表达出对月牙泉的赞美之情。

生 2:我还从“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换了容颜”中听出歌手的担忧。

师:你认为她在担忧什么呢?

生 2:我认为她在担忧这美丽的月牙泉可能消失了。师:你知道月牙泉现在是否消失了? 生 2:好像没有。

师:对,月牙泉现在依然未换容颜。可另一处人间仙境,却永远消失了,那就是罗布泊。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岗所写的一篇文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作——— 生(齐):pō。

师:“泊”的偏旁是?生(齐):三点水。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呢? 生(齐):水。

师:“泊”字的偏旁是三点水,这是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可作者吴岗在文中却用了“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这样一个感叹句,你能结合课题来说说原因吗?

生 3:因为罗布泊已经消失了,三点水的“泊”已点水全无,强烈的反差,作者不由得发出如此感慨。

师:好,我们来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你们从文章的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呢? 生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罗布泊。生 2:我还读出了罗布泊非常美。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了美?生 2:仙湖。

师:“仙”在这里就是——— 生 2:美丽的意思。师:还有补充吗? 生 3:我从“消逝”一词读出罗布泊已经消失了。师:哪个同学能把同学们的发言串起来说一说?

生 4:罗布泊曾经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但现在消失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师:对,从前的罗布泊可以称之为仙湖,今天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快速阅读这篇课文。

(生自读。)

师:同学们,你们从文章中读出了哪些信息?谁来概括地说一说? 生 1:我从这篇文章看到了从前的罗布泊。生 2:我还读出了罗布泊的消失与塔里木河的关系。师:你知道了它消失的一个原因。生 3:我还读出了罗布泊的现状。师:罗布泊的现状是怎样一幅情形? 生 4:是荒漠。

三、忆仙湖

师:看来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在这里收集了几幅图片,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从前的罗布泊。

(播放几幅画面。)

师:刚才在欣赏画面的时候,我听到了几个同学低声地发出 “啊”,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发出赞叹呢?

生 1:罗布泊太美丽了!

师:美丽!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或者语句作为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吗?

生 1:第 8 自然段倒数第四行:“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你找到的是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的解说词。你找得很好,但老师要纠正你一个错误,“泊”读第一声,不是第四声。我们再看看第一幅图。

生 2:我找到的解说词在第 7 自然段的倒数第四行:“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师:图中有金色的麦浪吗?你从哪里看到了金色的麦浪?好像没有,对不对?

生3:我找到的在第4自然段: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师:“牛马成群”、“绿林环绕”,这样美丽的仙湖,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呢?(板书:仙湖。)生1:赞叹的语调。

生2:激昂向往的语调。生3:优美舒缓的语调。

师:我觉得文中有一个词比同学们的词似乎更恰当些,哪个词?生4:第6自然段的“惊异”。师:看看这些鸟歌唱时的„„ 生(齐):欢娱。

(板书:欢娱。)

师:“欢娱”在这里什么意思?生(众):欢快的、愉悦的。师:你能用欢娱的语调来读这个句子吗?(屏显。)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一生朗读。)

师:你的朗读,好像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一双翅膀,把我们带到了从前美丽的罗布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正乘着一叶扁舟,清风拂面,耳畔传来清脆的鸟鸣。我们站在船头,四下远眺,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睁开双眼,一起来读。

(生齐读。)

四、叹仙湖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屏显罗布泊现状的图片插介绍:这颗树就是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烂” 的胡杨,因为干渴,它死掉了。)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说出你看后的感受吗? 生(杂):凄凉、惋惜、萧瑟。

师:文中哪些语句与图片反映的内容吻合?惋惜、萧瑟。师:文中哪些语句与图片反映的内容吻合?

生1:我找到的在第3自然段:“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2:第20自然段:“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 ‘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师:我们看一看,那扭曲的树干,那似手的枯枝,仿佛就是一个人,在挣扎,在求救。

生3:第22自然段:“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板书:荒漠。)

师(指画面):看,一道道肋骨的走向。同学们,这几段能用“欢娱”的语调吗?

生4:不能。应该用沉重、沉痛的语调。(板书:沉痛。)

师: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段,请同学们来体会一下。(屏显。)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朗读这一段。(一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使我们仿佛听到了罗布泊那痛苦无奈的呻吟,让我们学着这个同学的语调一起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老师给你们配点音乐。

(凄凉忧伤的马头琴音乐《越痛越想你》响起。学生配乐朗读。)师: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大地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的高温下,怎么能不痛苦呢?我们仿佛能听到它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声。这种写法在其他语段中也运用了,你能再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吗?

生5:“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胡杨林比作“木乃伊”,生动形象地写出罗布泊消逝带来的后果。

五、析仙湖

师:从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恐怖的罗布泊,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屏显。)美丽的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板书:原因。)

生1:1921年塔里木河被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耕地废弃,沙化扩展。

生2:第10自然段:“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第 12自然段:“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水。”

师:能不能概括一下?生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师:“盲目”是什么意思?

生(众):没有节制的、不顾后果的、没有计划的。

师: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 生4:“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师:他用一串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个“吸水鬼”巨大的程度。看来具体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这种方法叫列数字,作者在文中也多处使用。河流改道,人口激增,“四盲”现象,罗布泊怎样了呢?生1:变成了“死湖、干湖”。生2:与沙漠浑然一体。

师:“浑然一体”的意思是„„ 生3:完全成为一个整体。师:对。还有两个词。

生4:“草本植物全部枯死”中的“全部”,“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中的“成片”。

师:不仅破坏程度很深,而且速度非常快。哪个词体现了速度快? 生5:“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中的“马上”。

师:就这样,曾经牛马成群、绿林环绕、遍地绿色的(生读“罗布泊消失了);就这样,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仙湖(生读“罗布泊消失了”);就这样,胡杨茂盛,曾经栖息了百余种野生动物的(生读“罗布泊消失了”)。第14段,一个短句自成一段,让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了作者面对惨状无言表达的痛心!而归根结底,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生(众):人。

师: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1:从第25自然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生2:我觉得还有第27段:“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屏显。)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一生读第一句,一生读第二句。)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3: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得好,她读出了愤怒的感情。(板书:愤怒。)师:哪个词读出了愤怒?生3:“又”。师:“又”,好。那第二句你会怎么读呢?(生读,重读“也”。)

师:强调了“也”。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句子,注意重读“又”、“也”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这样的悲剧仅仅出现在罗布泊吗? 生(齐):不是,还有青海湖、月牙泉。

六、救仙湖

师:面对这不胜枚举的悲剧,我们该怎么办呢?就任由它这样发展下去吗?

生(齐):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去拯救。(板书:拯救。)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呼吁?

生(齐):“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师: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排比。

师:排比句应该怎样读出它的情感、气势? 生1:我觉得情感应该不断递增,越来越强。

师:一个分句比一个分句的速度要快,读出作者内心的急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

(板书:急切。)(生齐读。)(屏显青海湖、月牙泉的图片。)师:这就是青海湖,她一望无际、碧波连天、万鸟翔集,可如今,湖堤已向湖心推进了十几米;这就是月牙泉,她形如弯月,如翡翠般在鸣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着,可如今水深只有尺余。她们都面临着消逝的悲剧。面对此情此景,让我们再次朗读,把作者这种急切而又焦虑的呼吁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个人!

(生齐读。)

师:怎么救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位同学,你还是第一次举手,你来说说,好吗?

生1:植树造林,增强环保意识,节约用水。师:对,要更新人们的观念。

生2:罗布泊消逝是人为造成的,因此我觉得首先要增强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另外,造成荒漠化的原因是缺水,可以把其他地方的水引到那儿,而后植树种草来防沙。

生3:减少盲目开发,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4: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包括水在内的一切资源,充分开发新能源。师:合理开发,你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好的治国理念,叫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共创一个美好的家园。

七、小结

9.教学案例一.docx 篇九

张爱霞

摘要:体会作者勇猛的抗争精神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阅读鲁迅散文集《野草》 教学课题:《雪》 教材分析:

《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色彩极为明丽的篇章之一。文章构思精巧,语言精辟含蓄,意蕴深邃。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但由于它是一篇散文诗,表现手法艺术性强,而且作者的思想博大丰富,所以对初中生而言,能准确透彻地解读文本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学生学情分析:

《雪》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散文诗。不过,他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散文,也接触过不少古今诗歌,因此对于“散文诗”这种体裁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着深刻的内涵,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策略和方法:

《雪》是本单元的第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它既有散文的自由灵活的特点,又兼有诗歌含蓄深邃的特点。因此,学习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则侧重于通过“赏读”,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以“赏读”为教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赏语言,学表达,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形成语言能力。教授本文,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品赏、模拟写作理解文本内涵。

基本课堂教学思路

①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②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③通过仿写,内化情感,引导学生坚强地面对生活。教学目标:

1.欣赏鲁迅笔下“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景致,品味语言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笔下“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景致,品味语言。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屏幕显示下雪的画面,并配以舒缓的音乐。

教师导入:冬日里,漫天飞舞的雪花,如天使,如精灵,飘飘洒洒,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让世界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看看1925年1月,鲁迅笔下的雪是什么样子,这“雪”又寄寓了他怎样的人生理想。

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进入他笔下的雪的世界

【速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标注自然段落序号,思考: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2)分别体现在哪些段落?

3)文中有一词暗示了作者认为两地的雪景是不同的,请找出来。【粗读】——了解两地的雪的不同特点 1.播放录音,对学生提两点要求: 1)将难度、难写的字圈好,注音

2)划出能体现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特点的词句 2.出示幻灯片,展示要注意的生字词。

3.学生汇报各自划出能体现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特点的词句。4.教师提问:这些词句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结构作用?(是各片段的中心句或总起句)

【品读】 ——学习文章细致的写景方法。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用比喻的手法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精读】——品析词语

找出第二三自然段中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

雪罗汉有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研读】——比较南北雪的不同特点,学习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1.作者写两地的雪景角度相同吗?(提示:写景由动、静态的描写,可以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展开描写)(明确:前者是从色彩、静态的角度描写突出他的美艳、温润;后者是无色的、动态的描写突出他的孤寂、昂扬)

2.这种写法称为?(对比)

3.教师小结:作者描写南方的雪着重写了他的色彩丰富,写出他的美艳、温润;更突出朔方的雪的单调的颜色,衬托出后者的孤寂感,对朔方的雪的动态描写突出他的昂扬。这就是对比的作用。

【拓展阅读】《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爱你塞北的雪 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 你的心地是那样洁 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 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

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 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你用白玉般的身躯

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 你把生命溶进了土地哟 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儿

啊...我爱你 啊...塞北的雪塞北的雪

(体会这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布置作业】

仿照“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之至: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我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描写家乡春雨景色。

提示:1)抓住春雨景色的一个特点(细、多、轻、迷蒙、多彩等)2)列举能表现这种特点的景物若干(花、树、草、行人、伞等),注意代表性,注意景物的排列顺序,出示相应的图片

3)展开充分的想象 【板书】

江南的雪景(1-3)滋润美艳 明艳有趣色彩丰富、静态的 不能持久

朔方的雪(4-6)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无色、动态的 旋转、飞腾 《雪》教学反思

本文鲁迅以异常热烈而深情的笔调来描写江南落雪的景象,山花烂漫,生机昂然,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活懂得快乐,又绘声绘色的再现了江南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欢乐情景学生读的很有兴趣。文章的后半部分写朔方旋转飞腾的雪,孤独而倔强,包含了对寒冷环境的反抗,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赞颂,语言含蓄,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我采用结合背景朗读的方法,先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 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读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

10.十三.《活板》docx 篇十

西梁泉小学 六年级 梁瑗

近几年,网络事件频发,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不良信息„我们青少年常与网络“打交道”,也会遇到网络问题。教育局特地为我们编制了“护苗网络安全课”。

护苗网络安全课分为五集。

“保护个人隐私”。遇到金钱,利益等陷阱时,要告诉父母老师,警察,不轻易掉入陷阱。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家庭住址,家庭情况等等,防止信息泄露。

“远离不良信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在面对不良信息时,应该擦亮辨别善恶的双眼,不要被不良信息迷惑。在遇到不良信息后,我们应该及时举报,做守法的小公民。

“防范网络诈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能因为眼前的诱惑,而被骗去财物。我们在网络充值或者网购时,要选择官方正确渠道。被骗后也要告诉父母,及时报警。

“拒绝网络欺凌”。网络不良言论危害至极,有可能毁掉一个人。我们应该拒做键盘侠,营造绿色上网环境。如果自己受到网络言语攻击,也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四风问题整改清单台账下一篇:湖南大学生创业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