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事小学生感谢信

2024-09-11

关于做好事小学生感谢信(精选6篇)

1.关于做好事小学生感谢信 篇一

主题目标:

1、懂得做好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活动准备:

学生:提前收集身边的好人好事和自己做的好事。

活动课时:1课时。

具体活动过程:

活动案例二学会做好事

1、开课:上节课,老师跟大家讲了“人人都要做好事”的原因。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只要人人做好事,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讨论“究竟怎样做好事”?

2、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别人的好事有哪些?(3—5名学生)

3、其次,学生讲述自己做过的好事有哪些?(3—5名学生)

4、讨论并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讲了自己做的好事和别人做的好事。那么,老师想问一问:到现在有没有人还不会做好事呢?那么这里有一个现象(书上第46页的内容),你觉得对吗?是呀,做好事应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而不一定非要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非要被人知道的事情。

5、学生再次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小事我们可以做?(学生先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6、看书进一步学习:除了你们说的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做,生活中还有哪些小事可以做呢?我们一起看看书上为我们讲了哪些事情。(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

7、复习本课所学,请同学们把书从45页看到47页。

8、每课小故事。(《科普知识故事》中做好事的故事)

2.关于做好事小学生感谢信 篇二

第一, 要转变管理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高校学生管理, 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变管理为服务。首先, 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对大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 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充当管理者的角色, 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 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 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 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 一方面, 明确地告诉学生, 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 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 针对学生的决定, 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 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 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第二,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 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 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往, 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 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 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对此, 学生管理应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 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 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特别是增强了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 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会了做人”,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第三, 要依法治校,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随着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 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 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现在, 学生工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不完整、不健全, 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 以至于无章可循, 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 朝令夕改难以避免, 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保证;三是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 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 因此, 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 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 行使有效的管理。

当前, 要特别针对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现状, 进一步明确各方面关系, 不能仍由学校单独履行学生管理的义务和使用管理学生的权力, 参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理应享有学生管理的权力和承担学生管理的义务。要在高校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学生以及家庭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进行立法,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做到责、权、利分踢, 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 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第四, 要理顺关系, 形成合力, 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 内容比较广泛, 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 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各部门关系, 形成合力, 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一是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 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 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 建立健全责任制, 做到责任到岗, 责任到人, 责、权、利相统一;二是适当放权, 发挥基层作用。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 实行的校、院 (系) 、班三级管理, 校、院 (系) 及班应担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双重任务。因此, 既要赋予学院 (系) 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韵职责, 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权力, 做到责权统一。适当下放管理权限给学院 (系) ,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教育处理, 可提高实效性;三是进一步推行校系一级学生工作体制的党政融洽, 协调统一;四是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强化以学院 (系) 为单位的年级管理, 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要积极探索以年级管理为主, 班级管理为辅的体制。

3.关于做好事小学生感谢信 篇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以人为本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新一代”的新要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研究新问题,开拓新视角,探索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做到全员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共青团工作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和认识。

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化需做到“六化”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化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学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探寻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1.仪式化。通过举行形式新颖,易于学生接受的仪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新学期升挂国旗仪式、重温入团誓词、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总结表彰大会、奥运会志愿者誓师会和表彰会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深受教育。此外,校团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拓展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走向日常化的新道路。组织各团支部轮流升挂国旗是其中一项新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品牌。系团总支与班级团支部积极行动起来,在动员、培训、实施、评优、宣传等各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升挂国旗工作做的有声有色,亮点突出,团员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极大鼓舞,形成全院各级团组织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基层团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节日化。牢牢抓住纪念性节日、庆祝性节日的宣传和影响作用,引导和培育学生开展自觉设计、自发参与、自我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近年来团委开展纪念校庆60周年系列活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系列活动,建国6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等,鼓励学生将校内交流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忠诚教育。学生参与热情高,活动内容紧扣主题,形式丰富多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目标化。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征程中的重要历程,是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准确了解培养目标和所需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规划,构架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全面的综合素养,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我想学”到“如何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热情,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榜样化。结合每年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集体等评选活动,将优秀个人和集体的先进事迹在全校展示,召开表彰大会,利用网络、报刊、画册、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开展优秀学生“面对面”、学习经验交流会、科研成果精品展示、先进集体体验日等,让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学习精神进入班级、进入宿舍、进入人心,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精心打造一批属于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超级偶像”,激励广大同学不断进步,全面发展。

5.团队化。团队管理是现代教学中运用较广泛也是效果较显著的新型模式。随着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特点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应逐渐从教学班、团总支、团支部、宿舍,延伸至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其他各类学生组织,形成更加广泛的覆盖面。认真研究不同年级、不同地域、不同成绩学生的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教学中心,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作用,指导建立和完善学术科技、课题调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心理帮扶、文化体育等各种类型的团队或虚拟团队,聘请专业性和责任心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优秀志愿者和心理委员担任团队负责人,制定科学的团队绩效机制,鼓励建立支持性的、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提供更多适合学生实践的项目,定期举办比赛、展示、表彰等活动,将广大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学习和工作上来,帮助和引导同学们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6.网络化。随着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重视网络化的重要作用,发挥人人网、飞信、BBS、QQ、短信、视频等独特功效,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设校内思政教育网页,上传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等精品课程视频,增设时事政治论坛,针对热点话题进行网络调查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做到“五会”

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具备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本领,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会把握。许多工作在一线的老师谈到,学生的思想波动变化,要有敏锐发现苗头的能力,有处理紧急事件的意识,有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特别是学生工作人员,要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抓起,有区别,有重点,在抓源头、抓苗头上下工夫,尤其注意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对学生意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不良倾向和行为,主动开展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早总结。在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出现异常行为的初期,及时关心学生,帮助他们调试心态,尽快走出心理的阴影。

2.会说话。语言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生动形象、妥贴鲜明的语言施教,给教育对象以深刻印象和语言艺术的美感。几句简单的话,若干“蕴情”的词,极易得到教育对象认同,架起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造成教育对象强烈的情感体验。当学生遇到困惑寻求帮助时,教师通过倾听协调双方心绪,达成相似的心理状态,产生共情,避免使用“我理解你的感受”、“时间久了会改变的”等隐含忽略、否定、说教的语言,尽可能用客观的语言把问题细化,在学习方法、行为举止等方面给予说明,“这个结果对你影响很大,是吗?”、“你打算采取什么办法处理”、“用友善的态度待人”等,这样因势利导的教育才会被接受,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和判断,有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3.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积极针对学生的学习、健康、交友、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研究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建议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基金,鼓励相关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申报国家级、省市级等课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整体理论研究水平。

4.会调整。不如意事常八九,老师们在工作、家庭、生活中时常会遇到各种烦心事,偶尔不经意的一个烦躁的表情或一句抱怨的话,有可能会影响到敏感的学生,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对于之前所做的疏导工作前功尽弃。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只有整洁明亮才会反射出的健康快乐的形象。因此,需要广大思政工作的教师用阳光的心态面对每一天,心胸开阔,妥善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事情,学会克制,学会调整,避免将负面情绪带进课堂,带到学生工作中。希望高校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关心教师的发展,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做到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5.会激励。教师的鼓励和关爱给予学生自尊、信念,对其人生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发挥目标管理的作用,适当的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教师调整自身心态和对学生的期望,表示鼓励和支持,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随时知道自己行为活动的结果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愿望和动机,对学生的长处要善于挖掘,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先从鼓励和赞扬开始,再提出改进的办法,并在学生改进的过程中随时发现他们的进步,不断予以鼓励,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倦,调动其学习的内驱力。工作实践证明,一句鼓励的话,一句由衷的赞扬,一条“辛苦了”的短信都能让学生受到鼓舞,学生的情绪将会由抵触、消沉转向积极、阳光。这不正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实现的吗?

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用心完成的工作,让大家用真心、爱心和耐心,热爱我们的岗位,关爱我们的学生,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2]彼得•德鲁克著,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雷随斌.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2).

[4]廖镇卿.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 (12).

[5]陈国权,赵慧群,蒋璐.团队心理安全、团队学习能力与团队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 (12).

4.学雷锋做好事小学作文 篇四

这就是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当你看见公共汽车上有需要让座的孕妇;马路边需要搀扶的老奶奶;公园里,看见了需要帮助的人看见这些情景,你会去帮助他们吗。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学雷锋做好事纪念日,老师让我们走出家门,来到社会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好事,这件事可大可小,但是要显出你最真挚的心来完成这个任务。

5.关于做好事小学生感谢信 篇五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定位

1. 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宏观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指出: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高校党政机关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及共青团干部[1]。其中,班主任与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人员。辅导员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向上将大学生近况上报,向下将党政机关发布的大学生管理目标与内容进行切实的开展活动。与此同时,文件中还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心力量,在大学生高校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至此,总结以上几点,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宏观定位,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大学生高校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

2. 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微观定位

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切实提高管理效果,可以将辅导员的角色细分为以下几方面: 实施者、开展者与组织者。在各高校都有一些在大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的中老年教师,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在大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当作朋友、亲人一样看待。这部分教师,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或者在校生都有一定的号召力。而对于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而言,由于大多为青年教师,思想比较先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又因其与大学生年龄相仿,易有共同的话题[2]。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有浓厚的感情基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辅导员思想认识不到位

当下,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他们重管理却轻教育。其实,重管轻教是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绩效考评时,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差错率是考评的主要因素。所以,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约束学生的各种行为,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于学生管理的琐碎事务中,甚至有些辅导员会采取强硬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压制。这种做法忽视了大学生管理中的情感需要,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教育[3]。如今的大学生独立性都很强,他们并不愿意接受各种制度的约束。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对于母校的认可度很低,这也是由于长时间被学校的规章制度压制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2. 辅导员服务意识不够

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烦琐,很多辅导员普遍缺乏耐心,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只管不理”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在处理问题时,部分辅导员采用的方法都比较形式化,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再对症下药。不仅如此,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辅导员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做不到真正为大学生服务,很多时候都是应付了事。在这种工作模式之下,大学生对辅导员逐渐失去信任,对辅导员的工作也表现出反感、不配合的态度[4]。

3. 辅导员工作缺乏沟通

辅导员与大学生在管理工作中承担着两个角色,分别是“管”与“被管”,所以,他们在很多问题的考虑角度上既是一致的也是相对的。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教师,所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非常重要。与此同时,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有学生出现问题,常常会直接从学生身上找毛病,而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找根源,甚至会出现不分青红皂白谩骂学生的行为[5]。长此以往,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会变得异常紧张。

三、辅导员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工作内容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所以工作内容比较琐碎。在辅导员选聘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标准进行选拔,不仅要重视其政治业务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能力。第一,要切实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清晰明确其责任范围。虽然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工作性质仍是管理,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内容都有涉及,导致工作界限不是那么明确。明确工作界限,可以稳定辅导员的队伍。第二,辅导员队伍要定期接受培训。当下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高校不仅要选聘高学历、综合能力强的辅导员,还要在入职之后定期进行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能力,促进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高校要关注辅导员队伍的思想动态。学校在辅导员入职初期根据实际情况对辅导员的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不仅要重视辅导员团队的建设,还要重视个人的思想动态,给辅导员一个进步与发展的空间。

2. 辅导员工作理念要不断更新

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建立人文为本的工作理念,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学生交流沟通,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工作效果。不仅如此,辅导员还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依靠学生干部进行班级、年级甚至是学院的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工作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赏罚分明,还要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观念。当下正值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时候,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这种跨时间、跨空间的交流方式可以解决一些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

3. 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咨询业务能力

辅导员在入职初期就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培养目标,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不如以前那般“精英”。为了提升全民的基本素养,当下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有所改变。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辅导员应学习心理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心理知识水平与心理咨询业务能力,可以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明确问题所在之后,才能对症下药,切实解决问题。所以,高校应该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业务能力的培养,让教师在服务学生的同时还能不断提升自我调节能力。辅导员还要多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虽然面对面的沟通更容易使问题清晰明确,但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当面将问题提出。所以,辅导员要好好利用网络平台的隐蔽性,通过网站、博客、空间等途径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解决学生的问题。

4. 努力提升辅导员的个人魅力

首先,高尚的品格、个人的魅力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个人魅力能让学生产生钦佩之情,引导学生产生模仿的想法,从而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所以,辅导员要努力提升个人情商及魅力,为学生带来正能量。不仅如此,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接触比较密切,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情绪。所以辅导员要重视培养自己的良好性格,以此来感染学生。再者,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于辅导员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一个辅导员要面对很多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一个爱好广泛的辅导员可以与更多的学生有共同话题,有利于后续的沟通交流。最后,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还要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这是是否获得学生尊重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内外兼修会让学生更愿意与其交流。只有在学生心中留下好的印象,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宏观定位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当前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辅导员思想认识不到位,辅导员服务意识不够,辅导员工作缺乏沟通等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努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更新辅导员工作理念,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咨询业务能力,努力提升辅导员的个人魅力等措施,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该项工作需要辅导员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掌握工作技能,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思考,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6.关于做好事小学生感谢信 篇六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维稳工作

高校学生维稳工作千头万绪,必须高度重视,着力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注重预防,夯实基层基础。要做好学生的维稳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以下几个方面都很重要。

一、认识社会发展新形势,高度重视大学生维稳工作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的稳定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高校大学生是否稳定有序和社会稳定与否息息相关。高校是科技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新文化、新思潮最活跃、最集中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稳定的重要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对自身发展的意义,而成为关系全民族社会和政治稳定的根本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原则,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国内总体形势良好。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着一些困难,我国社会依然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我国面临西方反华势力的西化、分化,藏独势力的分裂破坏和东突势力的恐怖袭击的挑战,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另外,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美、俄等大国对外政策酝酿新的布局和调整,大国关系也必然随之调整,地缘战略博弈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对世界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新的形势,给高校大学生的维稳工作敲响了警钟。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人口高度密集,是各种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点领域,而青年大学生社会阅历较低、防辨能力较弱。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维稳工作,确保高校平稳和师生安全,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层各级领导及相关工作同志,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维稳工作。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扎实做好学生维稳工作

高校应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切实提高每一位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和辨别能力。

1.发挥党团组织优势,开展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高校辅导员可利用主题班会、有引导的小组讨论等教育活动,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2.利用网络平台等有效载体,做好大学生的舆情监控、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兴媒体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新媒体的使用接受能力强、应用范围广,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新媒体的最大用户人群,他们的思想特征和行为趋势在各种网络新媒体的开放平台上体现的很明显,他们的真实言行都能在网络上找到映射。另外,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快捷的开放性平台,具有传播信息快、扩散范围广、影响力度大的特征,很多群体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发起。因此,我们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通过网络平台做好对大学生的舆情监控,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有针对性地实施引导。

3.以学生为本,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一是要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教育和学习的真正主人。努力提高学生对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和自主权。二是要法治管理、科学管理。在“依法治国”大的理念指导下,对大学生的依法管理必须重视,学校的管理制度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另外,这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大学生的管理也要科学合理、张弛有度,努力将学校的管理纳入科学化的轨道。三是要实施人性化管理。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配置、场地设施、软硬件环境、经费保障等依然严重不足,必须加强建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可以通过开展积极有益活动的方式,积极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帮助学生主动进行心理调适,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形势的变化。

三、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促进高校安全稳定

1.切实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校园的常规管理包括教学常规、治安安全、饮食安全、水电安全等常规管理内容,它们都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满意度,进而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各学校需要努力提升各项常规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各项常规工作能够规范、有序的开展是学校稳定大局的前提和基础。

2.保障师生权益,做好重点群体工作。学生们普遍关注的、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应当及时有效予以落实,要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力争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确保就业率高位运行或持续增加;高校应当按照国家政策,做好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等工作。另外,高校需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教育收费等问题。

四、齐抓共管群策群力,注重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学生安全稳定

1.高校大学生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群策群力、共同配合。高校是大学生维稳工作的教育主体,应做好引导和防范工作。家庭是学生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学生维稳工作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学校周边治安是否秩序,也对高校大学生维稳工作起到很大影响,科学的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体系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协同和合作。要做好大学生维护稳定工作,高校应积极联动多方力量,净化外部环境,强化内部管理,齐抓共管。

2.高校需进一步完善防范和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大学生维稳相关应急处置预案必须科学规范,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需高效可行,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快速反应、处理有效,这样才能对高校大学生的维稳工作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

3.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汇报,争取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关心和指导,确保大学生的稳定和校园和谐。

上一篇:暑期支教村领导发言稿下一篇: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