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共13篇)
1.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 篇一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109数学广角
(二)------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感悟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其应用价值;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应用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师(课前激励):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爱动脑筋、善于思考,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今天这节课咱们就看看谁的发言多,发言多下课后可以换奖品!发言越多,奖品越多,对自己有信心吗? 生:有!师:好,上课!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连环画,同学们猜猜这幅画讲的是什么故事?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生齐答:《曹冲称象》!师:对!这就是《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出示故事名称),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生1:曹冲很聪明!生2:曹冲很了不起!师: 是啊,那谁能说说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体重的呢?
生:准备一艘船,把大象赶上船,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一道线,再把大象赶下船,然后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身沉到刻线的地方为止,再一块一块的称石头,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师:说的真不错!因为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曹冲用石头替换了大象,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曹冲呀,小小年纪就已经会用我们数学里面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等量代换,来解决大象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这种思考方法,仔细看老师写下这几个字.(板书课题:等量代换)
师:大象是动物园里的体重冠军,小狗、小猪、小兔也在玩跷跷板比体重呢,看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出示课件 生1:小猪比小狗重 生2:小狗比小兔重 生3:小猪最重,小兔最轻
师:观察的真仔细!你能根据它们的体重排排顺序吗? 生1:小猪的重量>小狗的重量>小兔的重量 生2: 小兔的重量<小狗的重量<小猪的重量
师:不错!(点击课件),继续观察,又来了一只小狗,跳上跷跷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齐答:跷跷板平衡了!师:跷跷板平衡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一头小猪和两只小狗一样重 师:那你能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1: 1头小猪的重量=2只小狗的重量 生2: 1头小猪的重量=2只小狗的重量
师: 对,(师板书: 1头小猪的重量=2只小狗的重量)师:同学们继续观察,2只小兔也跳了上来,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只小狗的重量=3只兔子的重量
师:真棒!(师板书: 1只小狗的重量=3只兔子的重量)师:这样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等式表示出来了,等号左右两边是相等的量,这两个量的关系就是等量关系,如果小狗同样重,小兔也同样重,根据这两个等量关系,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生1:两只小狗的重量等于几只小兔的重量呢? 生2:一只小猪的重量和几只小兔的重量一样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板书: 1只小猪的重量=()只小兔的重量),同学们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有!生2:我知道,1头小猪和6只小兔同样重!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知道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都清楚的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行吗? 生:行!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商量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吧!(学生在小组内积极热烈的交流讨论,商量好以后就开始动手操作,同时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去摆一摆)
师:咱们一起看看这位同学在黑板上是怎样摆的,你得到了什么?你能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吗? 生:我得到了1只小猪和6只小兔同样重,因为1只小狗和3只小兔一样重,2只小狗就能换6只小兔,所以1头小猪和6只小兔同样重.(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板书:6)师:还有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想法?(把学生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生1:我是用写的方法:因为1只小狗=3只小兔,2只小狗=6只小兔,而2只小狗=1头小猪,所以,1只小猪=6只小兔.生2:我是用算一算的方法:2×3=6只,表示1头小猪和6只小兔同样重。
生3:我是用画一画的方法,我用一个“猪”字表示1头猪,一个“狗”字表示1只狗,一个“兔”字表示一只小兔,我也得到1头猪和6只小狗一样重。
生4:我用摆一摆的方法,我用一个○代表一头小猪,用一个□代表一只小狗,用一个△一只小兔,我也得到1头猪和6只小狗一样重。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那你们比较喜欢哪种方法呢?
生1:我喜欢用摆的方法
生2:我喜欢用算的方法,这样算起来问题解决的快 „„„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代换过程)。这三种动物中,小猪是体重冠军,它可得意了,又找来小羊、小牛比体重。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2只羊和1头小猪同样重,1头牛和4头小猪同样重
生2:一头猪的重量等于两只羊的重量,一头牛的重量等于四头猪的重量
师:假设小羊的重量是相等的,小猪的重量也是相等的,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1:1头牛的重量等于几只羊的重量? 生2:2头牛的和几只羊同样重? 生3:8头牛和几只羊一样重? 师:(课件出示第一个问题)
一头牛的重量等于几只羊的重量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并把你的想法和组内的同学说说。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用算的方法,2×4=8只羊,表示一头牛和8只羊同样重。生2:我用图片摆的方法也得到1头牛和8只羊同样重。„„
师:1头牛和8只羊同样重,那2头牛和几只羊同样重呢?(课件出示问题)
生:2头牛和16只羊同样重,2×8=16 师:你真聪明!那8头牛呢? 生齐答:8×8=64只
师:对,我们可以依次类推解决其他问题。小动物们比来比去,又渴又累,来到商店,准备买些水果解解渴。(课件出示天平图1)同学们看,商店里是用什么来称西瓜的重量的? 生齐答:天平。
师:对,天平的的左边用来放物体,右边用来放砝码,天平保持平衡说明左右两边的物体相等。现在天平的左边放的是什么? 生:西瓜!
师:右边放了几个砝码? 生:四个砝码
师:那么这个西瓜有多重呢?(课件出示天平图2)生:一个西瓜重4千克
师:仔细观察,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呢?
生:1千克
师:看着图中两个天平上的物体,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 生2: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师:真棒!假设苹果的重量是相等的,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呢?(课件出示问题)生1:1个西瓜的重量和16个苹果的重量相等
生2:1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因为4个苹果重1千克,4千克就是4组4个苹果。
生3:用4×4 就可以得到16个苹果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代换过程)。我们能够用西瓜换相等重量的苹果,实际生活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代换,请继续看屏幕
(课件出示:妈妈买来一个大西瓜,每千克3元,爸爸也买来了西瓜,要是把妈妈买的西瓜换成苹果,苹果每千克2元。能换多少千克呢?)师:先想一想,把你的想法说给你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然后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小组内讨论交流,师巡回检查计算情况)师:有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3×4=12(元)12÷2=6(千克)答:能换回6千克的苹果。生2:西瓜每千克3元,4千克西瓜值12元,能换回12元的苹果,每千克苹果单价2元,所以能换回6千克苹果。
师:同学们分析的真有道理!西瓜每千克3元,4千克西瓜需要12元,能换回12元的苹果,每千克苹果单价2元,所以能换回6千克苹果。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种换法与前面换法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是按重量相等来交换,后面是按物品价值相等进行交换 师:好,下面我们继续用等量代换的解决问题。()
求出○、△、□代表的数。
△+□=240
△=□+□+□
△=?
□=?
师:在这道题里,我们可以把 △+□=240中的△用什么代换? 生思考答:可以换成3个□ 师:再怎么往下做呢?
生:4个□相加等于240,1个□就等于240÷4,等于60 师:真聪明!,那么△就等于什么呢? 生:3个60相加就是△所代表的数(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做题过程)师:(课件出示)
今年3月29日,向阳小学举办了闲置物品交易会。一支钢笔可以唤支铅笔,一支铅笔可以换2块橡皮,一本图书可以换2支钢笔,3支钢笔可以换一本字典.小红有一本闲置的图书和一直不用的钢笔,她
可能换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小红会换些什么呢?利用课下时间做完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40分钟马上就要过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生:我们学习了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师:非常好!其实等量代换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的孩子,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数学知识,好,看到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表现的这么优秀,老师很开心,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下课!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谢谢合作!板书:
等量代换
1头猪的重量=2只狗的重量
1只狗的重量=3只兔的重量
1头猪的重量=6只兔的重量
《等量代换》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注意由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入手,我从学生熟知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题和层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二是发挥了教材编排作用,不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我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按不同标准进行代换,先由量的代换,到物品价值的代换,再过渡到图形代换、物的代换。
3、注重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整个教学过程又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下,又呈现出教师在全过程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使人感到课堂师生间、生生间合作氛围较浓,自主作用发挥得当。
回顾整节课,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特别需要改正的是:(1)要注意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又是还需要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出现文字题时,又是还不能马上理解,这是就不能让他们自由发挥,还需要点一下,也可以全班边读题目边逐步列出算式,这样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也能反映出学生出现的问题。(2)回答问题的学生面不全。我在授课过程中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不是几个别的优秀学生,所以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时,涉及的面也应该广一些,即使有同学把问题回答上来了,也可以再叫几个学生说说的,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3)我在上课的时候,激情不够,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这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和改正。
最后,在此非常感谢局领导和学校领导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的!
2.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 篇二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情况,引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形成寻找解决最优方案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很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是很好,学生的思维差异很大,所以在讲课过程中,选用了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沏茶问题,通过合理安排操作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3.1、
通过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1、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2.2、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协作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4、教学重点
认识到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5、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教学策略
6.1、谈话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2、出示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3、让学生利用教具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协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习情境设计
7.1、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展示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再围绕“寻找解决最优方案”的主题,通过小组协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7.2、
让学生利用教具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同时通过自我评价,纠正自己原来的错误,展现自我。
8、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沏茶的六张图片一个大圆、10个小圆一面涂颜色表格
9、教学目标
9.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沏茶问题的交流,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9.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9.3、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1 0、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以“烙饼”问题和“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展开教学。数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仅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
摘要:《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小学《数学广角》教学策略之我见 篇三
一、恰当要求,把握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也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参上也说每一册数学广角单元的安排,主要都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这一些,我们既不能拔高要求,脱离轨道,也不能降低要求,敷衍了事。
在一次乡镇一级教研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二上的排列组合时,她是这样教学的:先通过老师与一个学生的握手,需要握一次;然后小组合作,试一试3人要握几次,通过老师的引导得出3个人握手的次数可以用算式2+1=3来计算,4个人的握手先通过小组合作,在指名上来表演,又得出可以用算式3+2+1=6表示;5个人呢,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数字、图形、字母等表示人,再用连线表示握手的次数,又得出5个人的握手可以用4+3+2+1=10表示;接下来通过找规律得出6个人的握手次数是5+4+3+2+1=15,并进行了验证;根据这样的规律,那7个人、8个人、全班呢?通过引导,学生列出了相应的式子。最后老师总结:今天学的就是《握手中的数学问题》。她这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建立握手中的数学问题的模型,然后运用这个模型来应用。这样的目标和教学设计就拔高了教学要求,因为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本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比较抽象,不应该象上面那样上成握手中的数学问题,使课堂只成为尖子生的课堂,所以这节课的目标应定为: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突出主体,体现价值
数学广角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理念“重要的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切忌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以及复杂技巧。例如在教学三上的排列组合时,有的教师创设了搭配穿衣服的情境后,透过小组讨论、演示搭配过程、以及简单的连线方法后,老师就会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如果学生还没有列出算式来,老师还会问:“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迫使学生得出计算的方法,才肯罢休,继续下面的环节。不难看出,这样较快地提炼方法,会使学习成为结果的记忆和套用,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宝贵的教育资源就不能被充分开发利用,这样只关注结果的教学,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一位教研员他是这样设计的,同样创设了搭配衣服的数学情境,提问:“到底有多少中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清楚地知道你的种数呢?”接下来,请学生介绍,并引导评价,体验有序思考的好处,然后再提问:“用什么方法巧妙地纪录搭配的结果,比一比,谁的方法又对又快又清楚?”学生尝试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用文字表示,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用字母表示,还有的用算式表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序!”这样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学生通过用图片摆到抽象化的符号,其思考过程经历了从实物到抽象的过程,学生数学化的思考过程也非常明显,教学中教师并不急于提炼方法、得出结论,而是用较重的笔墨充分展开过程,这样重在渗透思想方法,落实数学思考,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数学广角教学的首选。
三、巧用素材,有效提升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广角的巩固练习创设了许多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作为学习的素材。有的教师如果是平时上课他会按教材一题一题讲解,不考虑素材安排的目的;如果是上公开课,因为数学广角的练习题量也不多,他又会自己创设出好多的素材来巩固,究竟如何去巧用素材,使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呢?
例如三上的《组合》这一课,教材上安排了组数、早餐搭配、走路中的数学问题、拍照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情境牢牢的吸引着学生,如果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一摆”、“用线在书上连一连饮料与点心的搭配”、“自己用笔画一画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的路线”或“用线连一连一共拍了几张照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展开是平面的,除了情境的不同,要求上并没有提升,始终停留于具体操作层面,缺少数学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每一个问题情境应有目标重心,组数问题要突出“有序思考”,把点心搭配从“二三搭配”拓展为“三三搭配”,既是对前面思想方法的巩固应用,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游玩路线问题则侧重于“符号思想”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路线”,拍照问题则可以拓展为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个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各合一张影,一共要照多少张?只有这样发挥教材的编排作用,挖掘每个素材的独特功能,才能使学生的各种技能有效提升。
4.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 篇四
导学案设计课题 集 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因此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集合的意义,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便出示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埋下伏笔。接下来出示例题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神奇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真正地做到了自主探究、不断创造,还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6分钟)1.课件出示: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揭示原因:因为只有三个人)2.引入新课——集合。(板书课题)1.怀着好奇的心理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把西瓜、土豆、黄瓜、香蕉、南瓜、豆角、菠萝、柚子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2)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判断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3.结合学生讨论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维恩图”解决重叠问题。(课件出示“维恩图”)(1)认识“维恩图”,结合例题探究“维恩图”各部分的含义。①两边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 ②三个问号所在的区域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维恩图”,探究解题方法。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题方法。
只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只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总人数 对应算式:6+3+5=14(人)5.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1.观察统计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1)根据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选代表汇报方法。3.(1)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维恩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完成“维恩图”并探究解题的方法。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5.明确解决集合问题的不同方法。
2.两位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进入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呢?
3.有几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前往后数,小明排第5;从后往前数,小明排第4。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完成教材105页“做一做”1题。2.完成教材107页5题。
1.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一填。2.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集合问题。
4.三(1)班的同学参加运动会,其中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5人,参加跳远比赛的有22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10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四、全课总结。(4分钟)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集 合 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5.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跳绳小组和踢毽子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设计本节课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课堂上,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建立认知冲突,初步画图。
3、绘制集合圈,理解重复现象。
本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从收集学生的名单——反馈整理好的名单——圈一圈,站一站——圈跳绳和踢毽子兴趣组的名单——课件一步步演示集合的形成),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接着,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学生设计的图各式各样。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6.三年级数学广角教案.doc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准备: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帮助老师选一套衣服,打扮打扮好吗?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播放课件:数学广角——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谢谢大家。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新课学习
1.搭配衣服
课件:图 T恤 牛仔衣 裙子 牛仔裤 长裙
(1)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2)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3)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这样摆有什么好处?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
板书:有序 不遗漏
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4)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5)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
第二种:把圆和正方形当成衣服,长方形、菱形、三角形代表裤子
用哪几种图形表示两件上衣的?
用汉字表示的有哪些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比较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师板书图形表示的那种。(板书:简单,明确)
2. 生活中的应用
(1)早点搭配。
牛奶 豆浆
蛋糕 油条 饼干
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你能知道我的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牛奶和蛋糕、油条、饼干搭配,豆浆和蛋糕、油条、饼干搭配。
先是蛋糕和牛奶、豆浆搭配,油条和和牛奶、豆浆搭配,饼干和和牛奶、豆浆搭配。
如果增加一种点心汉堡,一共有多少种搭配?
8种,因为多了一种点心,再和两种饮料搭配,所以多了2种。
(2)走路中的搭配
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黄山,一共有多少条路线?
请学生在书上数一数几条路线?
课件出示:
(3)从太原经过杭州到黄山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图:太原▲
▲杭州
▲黄山
三种交通方式:火车、飞机、汽车
三、拓展练习
P112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
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同学们说一说,“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新课学习
(一)例2
1. 合作探索
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 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 小组讨论
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 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 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二)例3
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2002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
课件演示主题图,继续播放课件:数学广角——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小组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条直线上,再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任意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1.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讨论、汇报。
2.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实践活动 掷一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是不可能出现,哪些是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习题精选 数学广角
1.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2.小名从家经过书店才能到学校,小名从家到书店有3条路可走,从书店到学校有5条路可走,小名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
3.学校组织打乒乓球比赛,参加混双比赛时我们班有3名女生,4名男生参加,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4.从4个女生和5个男生中各选一人当组长,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5.有5个不同的文具盒,4只不同的铅笔,3只不同的钢笔,从中各取一个,配成一套学习用具,最多有多少套不同的学习用具?
6.同学们要拍一些春游的照片,有4个好朋友要一起拍照,如果每次排队的顺序都不同,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参考答案
1.分析:共有几条路,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数,否则会数不全,因此,一定要搞清思考的顺序,才能快速、准确地数出共有路的数量。
解法(一)
将学校到少年宫的两条路设为A、B,将少年宫到动物园的三条路设为C、D、E进行搭配:
A→C B→C
A→D B→D 3+3=6 共有6条路。
A→E B→E
解法(二)
从学校到少年宫共有两条路,从少年宫到动物园共有3条路。从学校到少年宫走第一条路,再由少年宫到动物园有3种走法;同样,从学校到少年宫走第二条路,再由少年宫到动物园也有3种走法。这样一共就有2个三种走法。即
2×3=6(条)共有6条路。
从上面的题分析解答过程中可以得出,如果从学校到少年宫共有a条路,从少年宫到动物园共有b条路,那么从学校到动物园共有a×b条路。
2.3×5=15(条)。
3.3×4=12(种)。
4.4×5=20(种)。
5.每套学习用具应有文具盒、铅笔、钢笔各一个,所以配成一套学习用具分三个步骤:其中文具盒有5种取法,铅笔有4种取法,钢笔有3种取法,因此要列成:
5×4×3=60(套)
7.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 篇七
就内容上而言, 旧版教材的“数学广角”板块主要分为十个方面: 找规律、搭配、推理、重叠问题、烙饼问题、植树问题、数字编码、找次品、鸡兔同笼、抽屉原理。其中找规律和搭配又分为两个板块学习。而新版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有九大板块: 找规律、搭配、推理、集合、优化、鸡兔同笼、植树问题、数与形、鸽巢问题, 其中搭配问题又分为搭配一和搭配二。
新旧教材中的找规律、搭配、推理、优化、鸡兔同笼、植树问题、抽屉原理即“鸽巢问题”是相同的部分。只是在编排顺序上做了一些调整。旧教材“数学广角”中 “重叠问题”内容体现了“集合”的数学思想。新教材单独将“集合”作为一部分提出来, 更加强调了集合思想的重要性, 也是小学数学与高等代数结合的体现。旧教材的“数字编码”在新教材中没有体现, 与之相关的内容或者思想在新教材中的“数与形”部分可以体现。“找次品”和“烙饼问题”体现的都是优化思想, 所以新教材将“找次品”这部分去掉了。
从教材的整体编排结构和布局来看, 新教材的“数学广角”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 “让学生通过学习, 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有效落实这一总体目标以及课程标准提中的“四基”课程目标, 特别是数学的“基本思想”这一目标, 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不但在数与代数, 空间与几何等每一个小知识板块渗透各种数学思想, 更是将“数学广角”重新编排、调整,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面更加系统而有序。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个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能领悟一些数学思想, 如推理思想、优化组合思想、模型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等。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分类”, 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将生活用品对应分类, 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通过分类, 由具体到抽象, 从现象到本质, 让学生逐步领悟分类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与形”, 根据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探索数的变化规律, 进过符号化的过程, 逐步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归纳、集合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而小学数学思想主要是通过“数学广角”来体现的。“数学广角”教学难点主要在于怎么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直观感受中, 体会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将直观而苍白的数学知识经过符号化语言转化为深奥的数学思想。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难点, 关键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要想对一个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有深刻领悟, 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 如果没有参与和体验, 渗透数学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造各种有意思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让学生“动口”来讨论, “动手”来操作, “动脑”来思考, 结合自己的体验, 逐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核心, 着重强调数学思想的启发, 精准目标定位, 优化教学资源; 以活动体验为基本模式, 渗透从而领悟数学思想; 以解决问题为基本目标, 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摘要:“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亮点和特色。它系统的、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为了落实课标以及“四基”中的“数学思想”, 新教材就小学“数学广角”进行了重新调整和编排, 更加凸显了数学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对今后教师教学的指导性。
关键词:数学广角,新旧教材,数学思想,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数学广角”教什么, 怎么教[期刊论文]-湖南教育 (下旬刊) 2010 (7)
8.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1课堂实录 篇八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T:老师知道同学们最爱动脑筋了,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S:愿意。
T:请看大屏幕:(PPT)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S:外婆 妈妈 女儿
在课件中出现具体人物(外婆 妈妈 女儿)
女儿
T:听出来了,妈妈有两个身份,妈妈她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
T: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请学生充分的说)T:那外婆在这个脑筋急转弯中几个身份? S:1种!
T:外婆在这里只是妈妈!那这位小孩在这里——只是女儿!T:刚才我们所说的妈妈有两个身份,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板书:既„又„)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中我们称之为重叠。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这个重叠问题。(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T: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S: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有9人。T: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S:(预设)参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小组一共有多少人?(17人?14人?或8+9-3=14)
S: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比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多几人?(1人)T:为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呢? S:因为有些人是重复的 T:重复是什么意思?
S:有些同学既参加了语文课外小组,又参加了数学课外小组。T:谁重复了?有几个人重复了?(圈出重复的名字)T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 S:14人。
T:算出一共是17人,数出来是14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S:因为有3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2、引出集合图
T: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哪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S: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T: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S: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的人。T:同意吗? S:同意。
T: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给你们的练习纸,把表格里的名字填到相应的圈里。
T:完成的同学请以做好的方式告诉老师。
中间两个圈相交的部分表示什么?
S:既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又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人。有哪些同学呢? T:左边部分表示什么?
S:只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人。分别是......T:右边的部分表示什么呢?
S:只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人。分别是......T:红色圈表示什么? S: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人。T:蓝色圈表示什么呢? S: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人。
T:这个图真是了不起呀!既能表示重叠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你能用算式来计算参加数学课外小组和语文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吗?
S:8+9-3=14(人)T:为什么减去3?
S:因为这3人既参加参加数学课外小组又参加语文课外小组,是重复的,因此要去掉。
T:还可以怎样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S:5+3+6=14(种)
只参加篮球赛的5人和只参加足球赛的6人与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的3人 S:9-3+8=14(种)
9-3表示只参加足球赛,再加上参加篮球赛的8人。
T: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算法,今后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注意:不管采用的是哪种方法,重复部分都不能少数或多数,只能算一次。
3、认识韦恩图
T:同学们想知道这个图叫什么名字吗?在二百多年前,英国的数学家约翰.韦恩第一个提出使用这样的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们把这样的图用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也叫文氏图。
4、说说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师:谁来说说韦恩图和统计表,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生1:我最欣赏韦恩图,因为它让我看得更清楚。
生2:我也比较欣赏韦恩图,因为能让我看明白哪些人重复了。我们把这么多的东西变成一个简单的图,让人一看就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解题的方法就是“数形结合”,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集合问题”。
5、用韦恩图表示“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的问题。
师:今天学的里面出现了重复,数学里叫集合问题。脑筋急转弯外婆、妈妈、女儿属于重叠问题吗?重叠的是谁?外婆和妈妈是一个妈妈一个女儿,妈妈和女儿是一个妈妈一个女儿,所以重叠的是妈妈。她既是女儿又是妈妈。
四、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T:同学们真聪明,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数学欢乐岛”-数学欢乐岛 快乐少不了
T:首先,先带大家去大自然看看,你们都认识吗? S:认识。
T:请大家一起说一遍。学生齐认读一遍。
T: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练习二十四,第1题】
师:左边这个圈表示会游泳的,右边这个圈表示会飞的,那中间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
S:既会游泳又会飞的动物。
师:左边月牙形这部分表示什么?右边月牙形这一部分表示什么? 生:只会游泳的和只会飞的。
T: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独立完成练习24的第一题。T: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的答案。S:左边月牙形有1
5
6
9 右边月牙形有2
4
8
10 T: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猫,应该把它放在哪呢? T:为什么?
S: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T: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T:你还知道什么动物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么? S1:兔子 S2:老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课外知识非常的丰富呀!数学欢乐岛的岛主温馨提醒孩子们在学习好知识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爱护小动物!T:看来有了韦恩图这个朋友的帮忙,真得方便多了。其实啊,像这类数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瞧!T:从这个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S:昨天进货有(5)种,今天进货有(5)种。让我们解决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T:看到这个问题,你首先注意的是什么?你们在观察什么?
S:看有没有重复的。
T:你真棒,思考问题更全面了!T:可以怎么计算?
S:5+5-3=7(种)、2+3+2=7(种)、5-3+5=7(种)
T:有很多的方法,其中的一种可以这样做。反馈5+5-3=7(种)
T:告别了文具店。我们来到小小智慧树-小小智慧树 欢乐多又多!
①文具店昨天、今天批发文具的情况
②观察图,发现了什么?(两天都批发了钢笔、尺、练习本)③两天共批发多少种货?
学生列式:5+5-3=7 5×2-3=7 5-3+5=7 说说怎么想的?
四、总结
T:同学们,今天在“数学广角”里,你有什么收获? S1:我会算重叠问题了。
S2:我知道了有重叠的一定要记得减去重叠的部分。S3:我知道了韦恩图。
T: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S:有重叠的现象。
T:今天我们解决了生活中一些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大家去发现去解决。只要大家肯于动脑筋,你也会有所发现,希望大家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数学知识
T:今天大家的表现非常优秀,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利用重叠现象的图片,请你用心感受重叠之美吧。欣赏生活中的重叠现象,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结束语: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天天都能遇到它,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在数学这块广阔的天地中展翅飞翔。
9.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 篇九
授课教师
******学校
***
第二课时 穿衣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2页的例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维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组合方法。教学难点:能有序地思考问题。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吗?你知道吗,今天要召开羊羊运动会了,喜羊羊也要穿的漂漂亮亮去参见羊羊运动会了,可是她看着衣柜发呆了,不知道该穿什么好。现在我们大家就来帮帮喜羊羊吧。
二、探索新知 1.有顺序的搭配。
展示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让学生在小组内猜想可以搭配的穿法。学生利用实物进行搭配。(1)学生演示
(2)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录。
(3)比较得出只有先选定是按照上装搭配下装或下装搭配上装的方法后,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引导学生画一画,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服装,再连线。
师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出示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第2题。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早餐?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说出算式。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第2题。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全班评议并订正,指名说说如何数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
穿衣
只有按照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下装搭配上装的方法,才能不
重复、不遗漏。
10.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 篇十
学
广
角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一109页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
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3)
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
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1)
△+□=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下)p109例2及练习二十四第3、4、5题。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11.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 篇十一
(二)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搭配(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同学们,五一快要到了,我们家庭成员想去呼伦贝尔大草原去玩玩,可是这几天,我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老师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你会建议我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老师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新课讲授】
刚才同学们解决了衣服问题,每一套我都非常喜欢,老师谢谢你们了,下来该吃早餐了,我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帮忙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小华为妈妈的生日准备了礼物,你们觉得该怎么搭配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顺势将习题拓展,成为三种物品的搭配,进行知识的延伸。
【课堂作业】
课件出示:呼和浩特经包头到大草原的路线,请学生说说有几种搭配?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观看草原美景,谈谈感悟 【课后作业】
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相关习题。教学板书:
第2课时 搭配(2)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教学指导】
1.关注技能教学,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技能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有效学习和高效教学的需求,本节知识在教学中要涉及数字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比赛球队的搭配等,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富有现实性、开放性、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对学生的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等课标要求。
2.关注学习效率,让效能像习惯一样自然。
教学质量年的开展更关注课堂教学效率。本节知识除了要使用多媒体提高效率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设计新颖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感悟、探索,提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效能。另外,对教材本身也有所拓展,为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3.关注教师本身,让文化像自然一样和谐。
12.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 篇十二
高滩镇牌楼小学 陈辉林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12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练习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想象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条理地思考、探索简单的组合问题,并经历知识感悟、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想象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能用计算的方法计算。
教学准备:
不同衣服、裤子、锁和钥匙等图片共11张,活动数字卡(可拉动)10个,磁块10个。
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
1、和前两排四人握手,然后问:第一组共多少人?如果我和第一组每一个人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和全班呢?
2、握手是一种简单的搭配行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种物体搭配过程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搭配)。
二、新课学习: 教学例1:
1、出示:一件衣服,两条裤子图片(提问: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2、师:看来这样简单的问题难不住大家,那我们增加难度了哦(增加一件衣服,一条裤子)
3、让同学们现观察,思考,并可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连一连,找出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4、学生汇报方法
5、在学生的回答中探究不同的搭配方法:
从上衣出发,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三种穿法),2件上衣就有6种穿法。
从裤子出发,1条裤子可与(2)件上衣连,3条裤子就有(3)个2。
6、明确:按照一定的顺序连一连线或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7、如果再增加一件衣服,有多少种穿法? 增加一条裤子呢? 你找到了什么规律或计算的方法吗?
二、巩固练习
1、展示孙悟空和猪八戒的两张照片,出示情景问题:在世博公园里有孙悟空和猪八戒两幅塑像,小红,小丽,小强三人都想分别和他们各合一张影,一共要找多少张像?
2、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汇报,并让一人上黑板连线。
3、提问:这道题,搭配的种数也能用计算的方法计算出来吗?
三、合作学习
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1、学生4—6人一组,分发学具(十位2、4、9;个位3、6、8的活动数字卡片,拉一拉,能组成那些两位数),一人动手操作,其他人记录,把所有组成的两位数都写出来,并定好每个小组的汇报发言人。
2、选择四组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哪一组数字看起来最有规律?
3、让拉出最有规律数字一组的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拉法,并说一说自己操作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来排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四、拓展练习:
1、引入:学校总务处的王老师不小心把四把锁和四把钥匙混在一起了。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但不知哪把钥匙能开那把锁,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最多实验多少次才能把四把锁全部打开?
2、出示四把锁(锁是锁着的)和钥匙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汇报方法(如实在没有人能想到方法可提示)
4、本题要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最多”“全部打开”等关键词,考虑到运气的因素,拿四把钥匙分别去试开第一把锁,可能一次打开,但运气最坏,也可能直到第四次才能把第一把锁打开,即第一轮最多要四次才能打开第一把锁。二是每打开一把锁,就该减少一把锁和一把钥匙,所以第二轮实验,只需用三把钥匙去试开三把锁,最多三次就能打开第二把锁。第三轮剩下二把锁二把钥匙,最多二次打开第三把锁,最后一把锁一把钥匙,最多一次打开。所以最多的实验次数是:4+3+2+1=10(次)
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反思
简单的搭配,属于组合问题,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将逐步学习相关知识,有顺利的思考,有规律的排列,不重不漏等数学思想将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因此,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非常明显,本课是我在本校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教学设计,吸取了第一次执教的经验教训,教学中,我在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许多改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为理想。
本节课成功之处:
1、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设计趣味性强。
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参考了许多一些案例设计,创设了“衣服搭配—照相合影—拉数游戏—开锁闯关等系列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每一项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实现了知识的顺势迁移,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地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拉数游戏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人人动手,明确了小组分工,确定动手操作人,记录人,发言人,在展示交流中比较得出拉数的
过程中怎样避免重复和遗漏,怎样拉出的数组排列最有规律性: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这个数学游戏的有序性。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4、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渗透了思想教育。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开锁游戏,趣味性极强,而且是简单搭配的一种变异,由于在前面学生已经对搭配的种数有了比较固定的算法,所以很多学生一开始都使用了计算的方法:4×4=16种,从而掉入了老师设置的陷阱。在老师质疑下,很快有一个学生对这个结果产生了疑问,通过进一步思考,一部分学生马上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每开一把锁,就会减少一把锁和一把钥匙,因此,不能再用4×4来计算了,接下来,就逐渐有学生说出来正确的试验次数,通过这个开锁游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渗透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课后,我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自我反思,同时,双桥中心小学的一些数学教师也诚恳提出了我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设计不好,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如多次使用了 “接下来” 这样的过渡语,导致课堂流程不够流畅,缺乏吸引力。
2、因为时间安排紧张,整节课没有给学生揭示一个明确的课题(简单的搭配)。
13.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 篇十三
教学内容:搭配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的方法。
数学思考: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与结果。
问题解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找出搭配的方法。
情感态度: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搭配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够有序地进行搭配。
教学准备:衣服和裤子的卡片、豆浆、牛奶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抛出问题
小兰和小伙伴出去踏青出游,妈妈为她准备了5件衣服(2件上衣,3件下装),不知道怎样搭配穿?抛出问题,揭示课题:搭配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1、认真看书,自主探究。
2、动手实践,摆一摆,画一画。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有几种搭配方法?
4、学生展示。活动二
1、衣服搭配好了,该吃早餐了,妈妈为小兰准备了吃的。
2、出示吃的、饮料类:豆浆、牛奶;点心类:蛋糕、油条、饼干、面包。
3、怎样搭配?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
4、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活动三
1、小兰和小伙伴们来到了数学乐园,每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怎样进行搭配呢?
2、让学生进行实践,合作交流,进行搭配,看看要拍多少照片? 活动四
1、小兰和小伙伴们看到门口上有这样一道题(做一做中的第一题),拉动纸条,看看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
2、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上台来展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配
上衣(2件)
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数学试卷分析08-13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07-24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年级数学11-29
小学三年级下美术教案07-10
三年级小学趣味数学11-03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创意法教育下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探究06-17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06-27
小学三年级下英语教学总结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