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2024-10-02

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共18篇)

1.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篇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求真,最后得到一个真理。学生怎样探索呢?这其中肯定就要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所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一、科学教学中组织好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学习兴趣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努力方向。小学生时代的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小学时代的科学启蒙教育,更应着重培养儿童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原意学,才会爱科学。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我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在六年级上期的电磁铁教学中,书上定义“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装置叫做电磁铁。”这个学生提出问题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有铁芯呢?我鼓励他说:“你可以自己去探究啊,你需要些什么实验材料,老师可以提供。”这个学生果然来给我借了《电磁铁组装材料》。过了改天他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了,其实不能铁芯同样有磁性,只是磁性太尽弱了,加了铁芯能显著增加电磁铁的磁性。”我对他的研究大为赞赏,并在全班进行极力表扬。结果,这个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科学一科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实验的兴趣给了他最大的动力。

二、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索真理的过程。

虽然小学科学实验非常简单,但所做的实验都是在重现我们人类的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实验能引导儿童象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使儿童学到逻辑概念知识,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建筑中的横梁都是立放的,为什么要立放呢?有什么科学原理呢?可能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观察过,也没有去思考过,也思考不出来。但是经过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一章的学习,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明白了横梁为什么要立放,也学会了在生活要仔细去观察从而发现规律。

三、亲手操作的科学课实验使我们的小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实验能创造一个真实的、没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精力去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从而快速地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种技能。因此,让学生在科学课中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观察洋葱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化学类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技巧,而且很深刻地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等概念,而且还使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秘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自己也具备了初步的研究细胞的技能。

四、小学科学课上的实验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让小学生认真地学习好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肯定是不能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科学实验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操作中,还能培养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如在《研究铁生锈 》的实验中,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索哪些环境中容易生锈?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相应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总而言之,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认真做好了小学科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获得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认真地抓好科学实验教学,是每个科学课教师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2.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篇二

科学的方法, 在一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看成是一般科学思维方法, 即各门集体科学通用的研究方法, 是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对只适用于某一门具体科学的专门方法的概括与总结, 是具体科学思维方法和哲学思维方法之间的中介层次的方法。

音乐专业许多同学大三时已经对传统曲式分析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 在进入后两年的学习中, 除了运用传统曲式理论分析音乐作品之外, 研究浪漫派后期至二十世纪以来的作曲技术理论以及掌握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成为更为重要的学习方向。在此基础上, 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是理论研究与分析实践形成很好的互动关系, 成为大家进一步追求的目标。更重要的是, 为教学和创作服务是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功能。所以, 关注和研究作品曲式的分析成为音乐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学科技能。然而, 大多数的情况却是对作品的曲式结构不能全局做出明确地判断, 对乐句和乐段的划分不确定, 对作品的和声分析不透彻, 对作品的分析报告做得不详细不到位。

针对以上的情况, 可以采用艺术思维方法进行曲式学科的的学习。艺术思维方法包括抽象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方法、创造思维方法等。对于曲式分析学科, 比较重要的是逻辑思维方法、创造思维方法以及整体思维方法。

首先要明确艺术抽象思维是从无数艺术现象中把握一般, 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从曲式分析的角度来看, 分析曲式作品就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了解不同作品的曲式结构, 既要看到作品的不同曲式结构特征, 又要看到不同曲式特征之间的相关点和共同点。逻辑思维方法, 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艺术世界的过程, 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是艺术理论过程中常用的逻辑方法。创作思维方法, 即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灵魂与核心, 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1.创作的准备阶段;2.创造的酝酿阶段;3.创造的明确阶段;4.创造的验证阶段。它有两种形式:1.非逻辑思维状态的创造性思维, 如想象和灵感;2.逻辑思维形态的创造性思维, 如直觉归纳。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的辨证;2.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组合。整体性思维方法, 即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和它的环境乃至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认识和表现的思维方式。

通常我们分析一首作品往往要将以上几个思维方法的相结合。下面我们以舒曼作品《梦幻曲》为例来说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曲式学习的重要性。

《梦幻曲》这首作品, 我们从宏观上把握音乐的整体手段, 即分析该曲的主题的构成、发展以及如何发展成为一个结构。该乐曲的主题就是乐曲的前4小节, 曲式结构是并置形中段的三段曲式。呈示段的第二句用主题材料进行发展, 通过变化重复的手法将主题再次演绎。并置形中段也是运用用主题材料进行发展, 频繁转调手法和展开型写法展开。再现段是呈示段的变化重复。

在这首的宏观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抽象思维是从无数艺术现象中把握一般。对乐曲主题的发展和曲式的构成, 我们就运用了逻辑思维方法, 运用了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该作品的发展。同时, 也运用了整体性的思维方法, 把这首作品的个性化的曲式特点呈现出来, 它与整个曲式学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在呈示段的第二句主题的变化变化重复, 又运用了创作思维方法。

在微观方面, 我们要分析音乐的基本要素或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包括旋律、音程关系、进行方向、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音色、音区以及织体等。如何将如此之多的音乐表现要素融入曲式学的分析当中, 需要我们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该曲呈示段第一句是上行级进和跳进的旋律, 从中音区的“1”开始, 然后反向跳进和级进下行, 迂回成S型的波浪起伏的线条, 中速的, 力度弱, 歌唱性的, 比较悠长的节奏形态, F大调。第二句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 用原材料发展。开头与第一句相同, 第6小节音乐旋律大跨步跳进上行, 为音乐的发展增加了张力, 是音乐情绪增涨, 有短时的离调到F大调的ⅴ7/Ⅵ, 转调至C大调结束。

并置型中段依然采用了呈示段的主题材料进行展开, 运用了频繁转调的手法和展开型写法, 非稳定型陈述方式。其中调式分别为:C大调—d小调—F大调—g小调—bB大调—d小调—F大调:Ⅴ级。再现段变化再现了呈示段, 在结束部分出现了力度的变化。

摘要:通过对舒曼《梦幻曲》进行曲式结构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到利用我们掌握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学习曲式学科的重要性。

3.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教学反思;自主探究;互动;反馈

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甚至是高效,是广大教师一直都在探寻的问题。教师或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或对备课更兢兢业业,或对教學过程的设计更力求形式多样,或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实现新旧教材的无缝对接,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教师在进入新课程后,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实现教学的有效化。

要实现教学的有效化,除了之前提到的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设计教学过程、上好每一堂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对教学的反思。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学教学反思

但是,从目前来看,虽然很多学校都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认为教学反思是可有可无的,因而使得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1.教材重难点把握是否到位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

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有反思才会有超越。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身教育的一次次超越。

4.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篇四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class=““>

今年八年级期末阅卷时,有不少教师对这份八年级科学卷进行了评论。主要都是负面评论较多,但我道觉得这却是一份比较好的试卷,它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想这样的试卷得高分,跟教师平时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直接相关。许多学校平均分数都在60分以下,我所任教的班平均分却有75分,而且这个学期我外出23天,我觉得这跟我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关。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

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精神、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国----------------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而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总的看来,世界各国学者在科学素养的讨论中都涉及四个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对----------------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功能。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素养呢?

1.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养成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围绕这一核心,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

2.科学情感的培养

科学情感主要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渴求,关心自然,关心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题,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科学情感不但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对认知活动发挥一系列积极的作----------------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用。

3.科学方法的培养

巴甫洛夫所认为的:“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工具,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它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通常分为经验性科学方法、理论性科学方法和横向科学方法。

4.科学思维的培养

常见科学思维有: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和辐辏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合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科学思维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要素和目的。我们的科学课堂要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而不是一味的告知。要一定要想办法“授人以渔”,而少些“授人以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科学知识“再发现”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主人。

总之,科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反映在科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渗透到科学教育的精髓里。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人才。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起来手一起努力奋斗吧!

5.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篇五

——在襄樊市物理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朱新民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襄樊市物理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这是全市物理学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襄樊市科学技术协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市物理教学和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关心物理学会工作并提供支持、帮助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襄樊市物理学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为物理学工作者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团结并依靠全体会员和关心、支持物理学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为传播物理文化、发展物理教育、促进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年来,在市物理学会不断的努力下,先后组织并举办了“‘2005世界物理年’襄樊站传递活动、2007湖北省物理学年会暨物理教育专题研讨会、襄樊市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多次大型活动。协助市科协开展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宣传启动和大学生签名仪式,开展了“日 1

全食科学观测”活动的科普咨询服务,为我市物理学科发展和科学普及、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市物理学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精神谋划新时期的学会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物理教学对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作用。今天我在这里讲这个问题,可能有些班门弄斧之嫌,因为在座的都是我市物理学界的精英。近年来,除了我从事的科协工作的需要和物理学专业的背景,业余时间阅读了弗·卡约里著的《物理学史》,从中受到了科学触动和科学思想的熏陶。同时,结合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也进行了一些思索,从中深刻地感受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于科学素质问题,这里先介绍一些背景资料。2000年4月,江泽民同志视察中国科技馆,并欣然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2006年1月,国务院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在《科学素质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的新概念,并概括为“四科一能力”,即:“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第一次以 2

官方的名义为“科学素质”概念作出准确定义,从此以后科学素质概念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并开始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将科学素质体现在物理教学中,则是指科学素质与物理学科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其中主要有科学方法、科学观念与科学精神。一般来说,对知识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一贯是十分重视的,但对科学方法、科学观念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却未能尽如人意。物理知识是重要的,但当我们在教学中不加限制地深挖“知识(包括解题能力)”时,必然会把科学素质培养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挤出教学过程,从而造成教学中的极大损失。下面,我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素质教育,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关于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就是指在研究与解决科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程序、办法。在物理学科中,最具价值,也是最活跃的部分正是科学研究方法。每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每一个物理定律的得出,总是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应用与产生;同样,新的科学方法的产生与应用又总可转化为更多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问题的解决。伽利略对物理学的最大贡献正在于把实验方法引入物理学研究,从而彻底地改造了物理学,使它从经院式的思辨学变为建筑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法拉第引入了“力线”的研究方法,使物理学研究抽象问题的过程更直观、形象;麦克斯韦正是应用了数学方法,把电磁学的四条实

验定律改造成堪称物理学中最具科学美的公式典范。在物理教材中,渗透了很多科学方法,既有一般的逻辑范畴的归纳方法、推理方法、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又有较为特殊的科学范畴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方法、模型方法、科学假设方法、对称守恒方法等。物理知识(概念、规律与原理)只是这些方法运用于物理研究后的“形式化”产物,方法活跃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对改进人的能力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关于科学观念的培养

科学观念是由于科学知识的长期积累及科学方法的多次卓有成效的运用后,使人们深信某些知识与方法具有更为深刻与普遍的意义,从而在信念、世界观、价值论等方面引起较为深刻的变化,并形成稳定的取向,它使一些基本科学规律、科学原理被提升到判断是非标准的地位,形成为一种科学的理性。科学观念有较强的迁移性,它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人们对世界、事物的判断中。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要顾及到观念的培养目标。在物理知识中,哪些知识所起作用最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主要有以下七种:哥白尼学说、牛顿物理学、能量概念、熵与概率、相对论、量子理论与对因果的限制、守恒定律与对称性;有的认为物理学中有四个最伟大的思想: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的相对性、波粒二象性;有的归纳出八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力、场、能、熵、物质结构性、时间相

对性、波粒二象性、对称与破损。所有的这些研究,都表明在物理学知识(概念、规律、原理)中,有些知识具有超过其自身学科意义的重要价值,即具有观念性的价值。这些具有观念性价值的知识,就是科学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着重培养学生唯物的观念、结构的观念、因果的观念与守恒的观念等科学观念。

第三、关于科学精神的陶冶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中的一种非理性因素,它对人从理性上把握事物起导向、动力和调节作用。在整个科学素质中,科学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科学、对真理的基本态度与行为取向。科学需要人的诚实、客观性、对新事物的热情、意志、毅力、敢于怀疑、敢于自我否定、强烈的创新意识等品质,正是这种品质构成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既是从事科学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从事其他工作人员的重要素质,对真理是否有坚定执着的追求与永不满足的探索,在各种矛盾前,能否不随波逐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因循守旧,大胆创造,都与他们的科学精神有关。这种精神,只有真正懂得科学是什么及科学为什么的人才会具备。我们现在强调的所谓科学发展,也就是要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科学规律办事。科学精神的培养重在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物理学史中的丰富资料,在授课中有机地穿插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的生动事例,在情感上吸引学生,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热爱,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科学家为什么而工作,科学对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科学精神培养的成果。十九世纪末物理学的巨大变革等丰富多彩的事实,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极好教材。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与天斗、与人斗的历史,与天斗需要方法、能力,与人斗需要勇气、信念。科学精神的确立,植根于对科学价值的正确认识、对科学美的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科学的热爱;科学精神表现为对客观规律以及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的坚信;科学精神产生出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以上我强调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请老师们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我们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与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符合科学自身发展规律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今天讲的这些仅供大家参考,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专家批评指正。

6.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重要性 篇六

【摘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们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产生了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才会乐于学、主动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也是“乐学”的体现,游戏教学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性和集体意识,而不是让老师唱独角戏,要体现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性。本文结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就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的重要性为论点,肯定了游戏教学法在中国小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指出它的影响和积极意义,从而得出“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性”的结论。

【关键词】小学英语 游戏教学 学习兴趣

The importance of gam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Einstein said: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So, in th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couragement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strive to create a relaxed, happy, harmonious, equal learning atmosphere, let the children have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they will be willing to lear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learn.Therefore, add the appropriate game in English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s, which is “happy” , focuses on game teaching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requests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participation and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not let the teacher a monologue, to reflect the unity of teachers“ dominant and the students.In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the importance of gam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o argument, affirmed the game teaching 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Chinese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points out its influence and positive meaning, and concluded ”game in th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ce“ conclusion.[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game teaching

learning interest

线 目录

引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 课堂游戏的重要性 ………………………………………………………………1

(一)课堂游戏的意义………………………………………………………………1

(二)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1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致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2

参 考 文 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线

引言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是从游戏开始学习的。而英语是小学较难的一门学科,比较抽象、枯燥,加上学生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不免会产生陌生感。要使小学英语变得形象、具体、有趣,使学生乐学,必须顺其天性,把游戏引入课堂,发挥游戏的神奇作用。运用游戏使小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方法.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和应用的这个课题,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教育学研究者还是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都非常关注这一领域中的问题。

一、课堂游戏的重要性

学习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普遍缺乏对课堂环境氛围的营造,或许孩子们在小学刚接触到英语时会感到好奇和乐趣,但长此以往缺乏变化和过于单调的课堂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乏和厌烦,进而拒绝学习英语。一个理想的英语课堂应该是时常能让学生保持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愉悦的学习心情,让学生能有一个较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并且能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场合和机会,让学生们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提高自己,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学会主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英语课堂游戏正好符合这样一个理想课堂的需要,能提供这样的学习环境。英语课堂小游戏为就配合课时,所以一般来说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短,运用得当的话,会取得超常的教学效果。另外,尤其重要的是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小游戏让学生们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将这种浓厚的兴趣保持下去。因兴趣而学习无疑是最高效的,最能出成果的,所以,兴趣对英语的教与学都有着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将英语课堂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所取得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课堂游戏的意义 游戏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游戏是最能使孩子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的加入游戏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的原则。小学生们大多活泼好动,爱玩爱闹,并且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课堂游戏的意义就在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以游戏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模仿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例如在游戏中参与者要对每一个问题、事件或是如何模仿他人一言一行都要做出即使的反应、回答和表现。

利用游戏的自然互动性和潜移默化性,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这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在中用一部分的时间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游戏是非常有意义的。

2(二)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强迫学与主动学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别,前者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惧怕学习,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后者则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五压力,学起来更高效。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把游戏与语言操练,重难点的突破,复习巩固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实现玩中学,学中玩的统一。

1、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每课都便有 Let’s play 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以语言与游戏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实际中应注重顺应孩子的天性,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辅助教学。如“字母、单词接力赛”、找朋友”、“唱唱跳跳”等,通过游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从而保持一种“我要学”的主观欲望。

2、英语教学游戏还能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如“听听做做”、“写写画画”、“开火车接力赛”、“小演员”、“传话”等新颖有趣的游戏,尤其是竞赛性的游戏能使学生耳目一新,能充分调动学生耳、口、手等感官,通过视、听、说、写、画、唱、表演等活动满足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营造出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整个课堂活跃,让学生在心情舒畅、活泼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3、正确运用游戏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例如通过英语话剧表演或是说说、演演、猜猜等小游戏,产生情绪记忆,从而让增强经济已强度,促进记忆力发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老师在讲“How many....”句型时,可以设计一个类似于“How many triangles?”,“How many squares?”这样的图形游戏,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想。这样下去,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从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从而提高了思维流畅性;提高口语能力,老师可以再课堂中引导学生即兴表演小情景剧,通过对话练习得到口语锻炼。

结论

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小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如果教师只采用”chalk and talk"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英语课是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在新课该的要求下,英语课堂活动的建立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性质,课程目的,课程设计,课程目标与要求及课程实施等都力求体现新的理念.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转引自张万兴,吴博,2004;201)要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英语.语言学和教育学家们透彻地分析了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制定了许多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的方案.教学游戏法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求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游戏的意义,设计

好教学游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恰当地运用游戏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掌握新知识,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把学习英语当做一种愉快的享受.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与探索,相信一定能更大地发挥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更好地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致谢

本人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深受 XXX 老师们和其它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孜孜不倦的指导以及同月朋友们的关心帮助,在此毕业论文写作告罄之际,我谨向各位老师及同学朋友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美好的时光总是一晃而过,回首大学期间为自己的未来而奋力拼搏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完成这篇毕业论文是时候,心中感慨良多。毕业论文写作是我们大学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最后学习和训练的内容,是总结、剖析、深化、拓展、综合大学期间学习知识成果的重要过程,是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合格的依据,是学位认定的重要依据,这对每个即将走出大学校门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而老师的帮助在这其中作用不可估量,所以作为毕业生的我将怀抱着对老师的无比感激之情,在这里再次衷心的献上学生的敬意与谢意。

参考文献

[1]《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河北教育》—2002年第4期。

[2]《游戏对于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心理学》2002年第3期。

[3]《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研究》—刘建清—《中小学外语教学》1991年第1/2期总54/55期.[4]竞赛—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周建英—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2002年第7期 总第144期。

[5]《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模式”初探》—《江苏教育》 2002年第2期总第613期。

7.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篇七

根据实验性质的不同, 科学实验可分为探究型和验证型两类。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实验探究——集体研讨——概括总结四个环节;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个环节。在这两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经历“过程”, 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让学生提出实验设想, 让学生独立去实验, 让学生去得出结论。

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探究的动机往往来自对事物产生的好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 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对问题有兴趣, 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观察、实验、游戏、竞赛、魔术等手段, 让学生或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 或从事物矛盾处发现问题, 或从旧知识的类比演绎中发现问题。

如上《电磁铁》一课, 开始我让每个实验小组利用前一课学到的电磁铁的制作方法进行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比赛, 看哪一小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多。学生从比赛中就会发现各自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有多有少, 他就会去思考其中的原因, 从各自制作的电磁铁不同之处去提出假设。

有一个教师在上《轮轴》一课时, 先让同学们玩一个游戏, 让一个大个子男生用力握住啤酒瓶的颈部, 让一个小个子女生用力握住瓶身, 两人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扭动, 结果试了几次, 大个子男生都“败下阵来”。问题自然从中产生了出来, 为什么个子小的女生手劲比大个子男生要大呢?学生就从这一“矛盾”处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二、猜想让学生自己去提出

猜想和假设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前奏, 只有提出了符合一般规律的假设或猜想, 才能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学生在对一个问题提出猜想或预测时, 肯定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思考。在上《水的凝结》这部分内容时, 我就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露”的成因, 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能性:

①是天上落下的雨水;

②是物体内部渗出的水;

③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水。

然后引导学生对几种猜想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合理的假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变成的。因此, 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科学实验和直接观察消除科学误解。比如在指导学生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时, 学生认为种子发芽需要有水分、空气、阳光、土壤 (肥料) 和温度。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证实了种子发芽时只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只有当植物生长时才需要水分、空气、温度、阳光、土壤。

当学生转变了这种认识以后, 我又问学生:如果在屋前和屋后同时播下一粒相同的种子, 哪一粒会先发芽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屋前, 因为他们的前概念都认为屋前的阳光充足。可是, 等实验结束后, 所有学生都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屋前的土壤在太阳光强烈的照射下, 水分挥发得很快, 因为没有了充足的水分, 种子发芽的速度比屋后的慢了许多。

三、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科学实验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达到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和实验能力去进行研究和探索。实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鼓励和扶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自我设计实验。

如教学《雨和雪》一课, 在学生推断出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成的之后, 要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推想。我引导学生思考:由于雨是水蒸气受冷凝结的, 那么怎样得到充足的水蒸气?怎样使水蒸气受冷?怎样使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点不断增大而从空中降落下来?学生讨论后, 很快设计出了各种“下雨”的方案。

再如在探究根的吸水作用时, 我是这样引导:

师:怎样证明植物是由根吸收水分的?

生1:可以把植物的根放在水里, 水减少了就说明是被吸收了。

生2:这样不行, 因为水要蒸发, 也会减少, 不能完全证明都是被根吸收的。

师:那么怎样阻止水分蒸发呢?

生1:可以给瓶子加个盖。

生2:加个盖, 植物又怎么放呢?

生1:可以在盖子上打一个和茎差不多大的洞, 把茎夹住。

师:洞和茎之间还有空隙, 水分还会蒸发, 不够严密。生:可以在空隙处滴上蜡烛油把它封住。

师:好主意, 谁还有好办法?

生:我认为可以在水面上加一点菜油, 因为油比水轻, 浮在水面上, 可以把水和空气隔开, 阻止水分从水面蒸发。

师:不错, 那么, 怎样才能使根吸收的水看起来明显一点呢?

生:选一棵叶子多的植物。

生:用细一点的瓶子。

至此, 植物的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就设计出来了。这种由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案, 比教师直接“教给”他要好, 由于是他们自己动脑筋设计出来的, 实验起来才不会“丢三落四”, 肯定会认认真真, 一丝不苟, 而且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是启发学生运用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发展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做

科学课的课堂实验除了一些非常复杂、难度较大、有一定危险性的需要教师做演示之外, 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让学生自由地去摆弄, 去尝试。在教学《滑轮》一课,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弄明白动滑轮和定滑轮各自的作用之后, 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 看能否把两种滑轮组合起来, 达到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目的。学生马上动手组装。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 学生终于组装成功了。试想, 如果这一步由教师来完成, 或者由教师讲清组装方法, 再由学生组装, 就比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要逊色得多。

教师在教学中, 要放开学生的手脚, 不能充当指挥者, 要求学生按着教师的口令“一、二、一”齐步走, 这样做学生只动手不动脑, 没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如上《摩擦起电》一课, 让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我把尽可能多的材料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地去摆弄。结果学生设计出十几种实验方法:如用手摩擦塑料包扎带, 使包扎带向四面散开, 摩擦吹塑纸使之“粘”在手心不掉下来, 摩擦气球去吸引女同学的长头发, 摩擦泡沫塑料粘在身上像雪花, 摩擦塑料笔杆去吸引粉笔灰, 等等。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创新精神和科学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五、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 收集事实和数据后, 就必须采取师生研讨或小组研讨的方式,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或类比推理解释现象, 或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此及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升华过程。

比如在学生完成“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后, 知道了是蜡烛的热量使箱内空气流动成风的。然后启发他们进行类比思考:自然界的环境和“箱子”一样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因为太阳的热量使地球上各个地方的温度不一样, 有的地方温度高, 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 空气受热上升, 压力减小, 其它地方温度低、压力大的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 从而形成风。并由此顺利地解释了海陆风、季风、山谷风形成的原因。学生的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也在这一环节得到了培养。

8.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篇八

一、反映当代最新科技成果

新形势下的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时刻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感器技术就是数字化实验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是现代科技的代表。早在1980年代美国就声称世界已经进入了传感器时代,日本则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十大技术之首,称“支配了传感器技术就能够支配新时代”。不难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曾经只能用于一些高端领域的传感器技术现已经悄悄地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智能手机中配置了多种传感器,公共场所安装了温度的传感器,电子台秤应用了压力传感器等。这些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也让我们体验和感受到了传感器技术的无穷魅力,这也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使用传感器技术做好准备。

二、突出小学科学学科特征

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探究一般由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基本环节组成。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积极体验,小学科学教材安排了不同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发现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数字化探究室的现代实验技术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据获取和记录,公式运用及图线描绘等烦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探究上,为学生实现科学实验的活动,开展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此外,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位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般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这五个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三维目标的具体描述中渗透着技术教育的“目标”:如,在知识技能层面,“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测量”;在科学探究层面,“初步学会借助工具查找信息、收集证据”;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既能独立学习与思考,又能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资源和成果”等。

一方面,传统教学往往通过图片或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但是很多教育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是很难真正改变的。而随着数字化探究实验技术的引人,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运用数字化实验仪器进行验证,数字化实验系统能够便捷、实时地呈现实验数据,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此外数字化探究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前沿的实验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将数字化传感器技术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可以使學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变得更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也随之提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和探究技能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数字化实验技术引入小学科学教学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数字化技术的特征作如下分析:

首先,在思维品质上,小学生的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自主提出假设并进行推理论证。如何促进学生在抽象逻辑思维上的成功转化是现代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而数字化技术可以直观地、动态地、可视化地呈现实验信息,为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转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随着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性和深刻性的提高,他们渴望寻找新的认知工具来发现客观事实。而数字化实验技术作为新的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和改变变量,进而缩短观察的时间。

其次,在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上,小学生无意注意很明显,他们遇到感兴趣的材料,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在材料的记忆上也表现较好。此外,小学生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而数字化实验技术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数字化实验技术可以对实验现象进行精确和定量描述。在空间知觉上抽象性更高;在时间知觉上精确性更高;在观察上可以关注到更高的细节。总而言之,学生对事物的描述和认识逐渐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转变。而数字化实验技术的定量化特征为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科学、定量思考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9.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 篇九

红安县永河小学 李忠新

摘要: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小学实验 主体性 探究性 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强调: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途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认真态度。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自己感性趣的材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通过这两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设立“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

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如《观察土壤》一课的活动2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我让学生想办法把沙和粘土分开的办法,学生说出办法后我让学生到“材料超市”自选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设计和进行实验。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2、实验实施要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导体与绝缘体”实验中,各小组到我和学生们共同设立和准备“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二、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体现逻辑思维的科学课,最明显的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我,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学生说盆里的水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像这样的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本质都隐含在这个“是不是盐水?”的活动当中。

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培养讲求质疑的创新精神

自然教改泰斗刘默耕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通过我们自然课的培养、训练,使学生头脑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有个聪明的科学头脑,这个不仅是为将来学习打基础,就是干任何事,也是基础。”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下,在不断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新思维。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下,在不断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新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在教师启发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发现不同的学习方法;运用以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当然,学生的这些表现可能不够成熟,但教师要抓住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这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关键是教师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教师对科学、对教育、对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跨出这一步。我上《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当学生检测一个电路的时候,检测器的小灯泡不亮,学生马上下了个判断:灯泡坏了!我笑眯眯的看着学生问:你就这么肯定灯泡坏了?检测的学生愣了一下,旁边就有学生提醒他:有可能灯座也坏了。于是那个学生又检测灯座,发现灯座也坏了!就说:灯泡坏了、灯座也坏了!我还不表态,说:你再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检测的学生就想了,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会不会自己的检测器出毛病了呢?一检测,发现自己检测器果然坏了,原因是检测器中的电池没电了。这位学生马上换上新电池再检测,检测器好了,再检测电路里的灯泡不亮、灯座也不亮,其他的都没有问题,这下学生说:可以确定电路中的灯泡、灯座都坏了。我笑着点点头,表示肯定。

这个过程很细致。其实这是我特意设计的,要让学生思考周密:故障要一个一个地排除,排除到不能排除为止。而这个过程的背后恰恰是我们需要的逻辑思维。这个结论保护了孩子的科学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一种宝贵的素质,也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其实,只要教师留心,课堂的细小地方,都可以引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

四、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实验教学中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多彩,声画并茂,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如《有趣的呼吸器官》一课,要学生了解肺是怎样呼吸的及肺的呼吸卫生与健康,很难进行实验教学,只凭教师借助几幅挂图作口头介绍,显得呆板乏味。而应用现代化的电视录像手段,以动画片的形式讲述平时不注意呼吸卫生与健康,如此把原本深奥复杂的科学道理化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发展了儿童的形象思维与想象能力,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10.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篇十

蓝田县洩湖镇宋庙小学 贺园园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呢,问题教学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本文将粗略地谈一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把知识很好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创设 教学情境 问题 【正文】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教育理念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广泛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应用,然而,在课改的今天,我想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塘。这里的“授之以鱼塘”即创设教学情境。

我经常问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告诉我“为了用。”对啊,学习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在生活中去运用它。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也说到数学要来自于生活,更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各科教材的教材目标里也总是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足以见当代社会“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可是,虽然道理是这样明显,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广大的学生把“学”和“用”分离了开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帮学生把“学”和“用”联系起来,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到身边的点滴事件中去,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很好的起到这种作用。

去听听课,和同事们讨论研究,发现大部分课堂上数学老师们都不是直入主题,他们会很重视“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不光可以调动学生有效地学习情感,更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生活中有这样的知识,需要这样的知识,所以我们才来学习这一课的。那么下一次,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境我就可以运用这样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相反,如果没有创设教学情境,而是很直接的展示给学生一些知识,学生就会感受到这些知识只是学学而已,考试时也许会考它,但生活中不会用到它。这样的话,也许学习效果会很好,可是学生对它的运用意识便会下降很多。

纵观各科教材的题目和内容也可以看到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就单拿五年级的语文《鲸》来说吧,《鲸》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分别讲了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初读课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鲸的这些特点,而从鲸的形体发生变化和经历了漫长的环境变化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理解鲸的进化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鲸的生活习性。我有板有眼地说:“我向大家透露一个最新消息,为了发展我们威海的旅游事业呀,我市打算在孟海小区和刘公岛之间修建海上走廊,听说过吧?不仅如此,刘公岛管委会还有个更大的设想,在刘公岛的东海域建设海底世界。有人提议把鲸也请进海底世界,大家觉得这个想法行不行?”

话一出口,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我也加入了其中:“到底行不行,咱们得从书中找依据。大家认真读书,根据鲸的特点考虑考虑,找到依据了多读几遍。”

五分钟静心读书、思考之后,我们开始了交流。为了使学生说话有条理,有说服力。我对学生进行了说话的指导:“老师提醒你,讲话要有理有据,先摆明观点,行还是不行?再谈谈自己的理由,最后读读从课文中找到的依据。亮观点,说理由,找依据,清楚了吗?谁先来?”

同学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当学生说从“鲸的体形大”可以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学习。有的学生说:“作者拿鲸和象作比较,更突出了鲸的大”。有的学生说:“我从16万公斤重,体会到鲸的大。”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把16万公斤与自己的体重进行比较,学生目瞪口呆:“哇,一头鲸是我们的4000倍!”从数字中体会,也启发了更多的学生,大家纷纷找出──“从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可以看出鲸大。”“还有4万公斤”“17米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深入理解了鲸的大,品尝到了掌握抓重点词句理解的甜处,而且也渗透理解了列数字写法的好处。还有的学生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也能看出鲸的大。”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舌头舔舔自己的上腭,再站起来摸摸鲸的上腭。最后,我播放了鲸的录像,让学生亲眼观看鲸的大。在充分感受大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纷纷读出了自己的个性体验。

当学生说从“呼吸”这一部分能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须鲸和齿鲸喷水的图片,让他们判断出哪头是须鲸,哪头是齿鲸,并从课文找出依据。从而进一步学习“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并通过反复诵读,积累课文中的这一规范语言。

还有一些学生说从“睡觉”这一部分可以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出鲸睡觉的样子,从而明白鲸是群居动物,不适合单独饲养。

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从“生长”这一部分也可以看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他的发言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养一头小鲸不就行了。”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辩论,最后大家明白了,鲸的生长速度太快,养小鲸也不行。还有的学生从“吃食多”来说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

不知不觉中,课堂学习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纵观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生成性明显提高,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得更实、更活。

二、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这一个任务的完成。要创设有效地生活情境,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紧紧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中心。我们可以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插图来创设情境,也可以稍加改造,还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境进行加工。

2、教学情境要有时代性。

例如,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课文导入时创设情境,联系伊拉克与美国的战争局势,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伊拉克战争有关画面,让学生对战争带来的危害有了初步认识,学完文章后再联系当前中国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争执的问题进行讨论。作为老师,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们及时了解当代社会的大事,关心国家的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设疑情境、活动情境等等。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来设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用设疑、实验、活动等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效果和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无论哪个年代的课程改革,“学以致用”是我们广大教师对学生的终极要求。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光要让学生知道“鱼的鲜”,让学生学会“怎么渔”,更要致力于创设一个个良好的像“鱼塘”一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把“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用的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2002年印刷出版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1.对小学科学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科学 好奇心 思维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美国早在八十年代就确定了其自然科学和数学要居世界前茅的目标。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也都十分重视科技活动的开展。我国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一、科学课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

来的好奇心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以前没有更多地去思考,现在细细品味的确如此。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好奇心,而科学正是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这种好奇。一个史前人会对天空中疾驶而过的一颗流星感到震惊,一个海边的孩子会仔细的观察一只不断盘旋、翱翔着的飞鸟,一个山里的孩子会对山里的花花草草,山里的小动物感兴趣。他们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要素——好奇心。好奇心就是一个起点,一种力量,它会推动一个人寻求对他或她所看到的现象的解释,能够穿越时空、种族和地域的障碍而始终如一。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

如教学科学《校园里的动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小花园去寻找动物和植物,那天早晨恰好大雨过后,学生发现了许多蚯蚓。“蚯蚓有眼睛吗?”“它有骨头吗?”“为什么下过雨后会出现那么多蚯蚓?”“蚯蚓断了以后还能活吗?”……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我及时引导学生:“关于蚯蚓你还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运用哪些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蚯蚓的研究中来,使学生既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

二、科学课使小学生具备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科学课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了解这个有花有草的大自然。许多对自然的现象感兴趣的人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无不蕴育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夏天,我们都喜欢到海边去游泳,但是当我们从海里出来时,会感觉到有点冷,尤其是稍微有点风刮来的时候。而那些一直在岸边的人会觉得很热、出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液体蒸发的原因。为什么饺子刚下到水里,会沉到水底,而过一段时间之后,饺子又浮起来了呢?其实知道了沉浮的有关原理之后,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饺子下到水里的时候,因为饺子的密度比水大,所以它将沉入水底,加热一段时间之后,饺子受热膨胀,体积变大,因为质量不变,所以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变小即密度变小,这个时候,饺子的密度就小于水的密度了,所以它就理所当然的浮起来了。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应用它为我们服务的也很多,我们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从而让它成为我们的运输工具,这些都是与我们生活很贴近的事情,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果我们对这些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将会为我们的生活更好地服务。

三、科学课培养了小学生科学的思维

和方法

曾记得一位英国的作家写过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写到:我看到水壶开了,高兴得手舞足蹈;瓦特看到水壶开了,静静地坐在一边思考,最后他造出了一台改写人类历史的蒸汽机……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因为科学课具有直观性、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独创性,让学生有大量的具体形象感知及亲身操作的机会。

例如在上《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时,在课中有位老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

生1:我发现有的地方吸得多,有的地方吸得少。

师:你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1:磁铁的两端吸得多,中间吸得比较少。

生2:为这根磁铁越靠两边越吸得多,越靠中间越吸得少而感到奇怪。

师:你的回答不但科学,而且具体,真有科学家的风范。那么,同学们,看着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3:磁铁两端的吸引力较强,中间部分较弱。

师:这种吸引力我们称它为磁性。

生4:磁铁越靠两端磁性越强,越靠中间磁性越弱。

师:如果在这句话的前面再加上“可能”一词,那就更科学了,因为这是我们猜想的,还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现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这个假设吗?

……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教师将实验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深刻性,对客观事物的敏锐性得到进一步的滋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能带着“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相信科学课的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定能为孩子终身的幸福奠下坚实的基础。

四、科学课培养了小学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生态和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生态和环境观的养成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亲身体会中,懂得生态平衡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养成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努力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如在学习了森林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土壤沙化等作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种树、种草,教师还可指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作为竞争的主体——人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而绿色植物还具有放松神经、调节心理等积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绿色对环境对人类有多重要,进而自觉地爱绿、护绿。

小学科学课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了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了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12.简析小学科学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教学,学有所用,好奇心

一、创新教学

许多教师循常习故,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四大法宝”。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已经对这些方式不感兴趣,“触电、触网”已经成为教师选择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此时充分运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手段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成了光、声、图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自然成为教师的首选,已经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为教师创设教学场景提供了便利,化静止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死板的图片变成了跳动的画面,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立体、形象与生动。

二、学有所用

教学《变废为宝》一课时,预先留下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查询有关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有关资料,并收集一些资料中可以再利用的家庭废品带到课堂上。此外,可以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根据远程教育平台获取的知识,自行分组确立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推举组长,利用已有资料,对家庭废弃物进行二次制作,例如,可乐瓶二次利用制作成花瓶,废弃纸箱制成美观纸巾盒等。最后,由全班学生对这些小作品进行打分,并在班级内展示,鼓励学生热爱环保,并带动学生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将环保理念贯彻始终。诚然,远程教育平台是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科学教学中要将远程教育平台物尽其用,用尽其能,为打造“民主、开放、活泼、高效”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

三、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观察、实践,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如,教学《环境污染与保护》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冬天雾霾天气对人身体造成的危害,详细介绍空气污染带来的影响。授课时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冬天戴口罩的人很多?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讲都能回答出。这时教师可以点燃一颗香烟,将瓶口向下的烧瓶罩在烟上收集一部分烟,然后封闭,让学生来观察空气污染后与教室里没被污染的空气比较。这一实验既简单又适用,让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探究。

13.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篇十三

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小学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刚开始担任科学老师的时候,我把实验和知识的学习一并放在首位。但经历那么多的听课活动、教案的研究以及自己上课的实践经验,让我茅塞顿开,颇有顿悟的感觉,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小小心得体会。

新的教学形式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不断提升,每一门课程都在进行革新,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各个能力。小学的自然常识课程变成了一门科学课程,而其目的也是如此,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起他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以后深入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索打好基础。

但是小学的科学课到底怎么上?既然小学科学是初中科学入门前的培养,自然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样了!小学科学不注重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在于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在小学科学课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探究过程为核心,在活动中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但这个“活动”也不是学生按部就班跟着老师的指令做。教师的角色引导者和活动的合作者,而不是指挥家。科学课上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老师更多的是参与他们的想象和实践。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随便的否定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或许我们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它的不存在,但是对于未有涉及理论知识的小学生,我们的鼓励是对他们养成动脑和探究习惯的支持。我们可以借其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

14.小学科学教学总结 篇十四

“又是一年春来到”。2012年,在时间老人的带动下,悄悄的走近了我们。而我们的工作也在紧张忙碌中接近了尾声。回顾工作,不禁思绪万千,看到了自己少许的进步,也发现了不足之处。在这里我作一下简单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严要求约束自己,鞭策自己。一学期以来,我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教学方面:

本学期中,我服从学校的安排,除了一直担任六年级的教学之外,我第二轮接手了三年级的三班和四班的教学工作。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对于3年级的教学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起来就不是那么费劲了。但我也没有因此而放松。

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科学课主要是以科学实验为主,但最基础的是要学会观察。所以开学第一天,我就告诉三年级的学生,学好科学课的基本方法,即观察的方法,就是不但要用眼看、耳听、鼻闻,嘴尝(不用)、还要用手摸。这个方法在教学动物一单元中得到了印证。蜗牛,蚂蚁,金鱼都是学生很熟悉的小动物,但它们的身体特征、运动、食物、呼吸、排泄等,学生都不能面面俱到的说清楚。他们学会了方法之后就容易多了。

本学期中,在校领导的指示下,要求我们教师授课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但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体现在各个学科上,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感受到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不是就为了单纯的学而学,还要学以致用。可我就没有很好的利用好,说明了自己不能快速地接受新鲜事物。这样是不好的,会阻碍自己的教学水平。下学期中,要积极进步,提高业务能力。

三:其他方面:

本学期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我校举办了体育2+1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再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除了强身健体,另外是让他们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掌握几个技能。而我担任的是体育方面篮球活动小组的指导教师。可我对此却一窍不通。为了上好课,我一方面请教体育老师给予指点,一方面上网查找资料,争取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学好篮球,掌握基本技能。

本学期,为了加强教师的基本功,学校领导继续让每个人写黑板字,画简笔画。每一项任务我都能认真对待,这也是为了自己好。

15.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篇十五

一、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小学科学的课堂情境,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引入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别小,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感觉到非常困难,若是采用合理的情境,就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同时科学知识非常的抽象难懂,在情境学习中学生能够明确科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教师营造生活化的科学成就能够发挥其教学的优势,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科学的学习。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课程时,学生根本就不能理解静电是什么概念,这个时候教师若是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多媒体室照观看大变北极熊的魔术,在人的头发上摩擦一些普通的玩具熊,他们就会出主动的吸引一些小泡沫,玩具熊就变得雪白了,学生就会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提升学习兴趣,积极地开展讨论,最终在视频的帮助之下认识到静电的概念。

二、使用生活化学习材料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非常多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实验,实验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材料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中,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使用的材料增强生活化教学效率。生活化的教学材料要求教师尽量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用品,比如透明吸管小玻璃瓶等,这样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认识到这些物品的重要性。教师所使用的生活的材料,要跳出专业实验器材的范围,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材料内容。由于小学科学涉及到的材料非常的多,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尝试着替换科学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这样能够拓展教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静电摩擦实验时,由于实验中所使用的是学生的小尺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其他的尝试, 有的学生就会试着说用筷子试一试,还有的学生就会将自己的笔拿出来试一试,这样就无形之中拓展了的实验材料的内容。

三、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学习科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尝试让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化资源,可以反过来推动科学的教学。只要合理地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就可以对科学教学,直接起到推动作用。在科学课堂上,使用生活化的材料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还会让学生密切地关注生活的现象。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尽量的进行生活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增强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家里面带来各种各样的材料,比如发卡、钥匙、抹布、玻璃、玻璃,泡沫等,学生准备各式各样的生活物品,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观察不同物品的属性以及特点,认识到材料属性对于用途的影响。

四、探究生活化教学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增强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勇敢地借助生活化的问题,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寻求真理。教师要掌握生活化问题探究的方法,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落时,适时地引入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结果联系在一起,从而认识到认识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液体作为教学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探究应用的这些是否会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入几个非常普通,但是又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可乐牛奶、酒、醋。让学生亲自动手将装满冷水的烧水壶加热之后,分别放入这些液体,将水壶加热之后观察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教师还可以进行生活问题的提问: 在超市买矿泉水的时候认真观察之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矿泉水几乎都没有装满,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包装呢?学生在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之后就会明确而热胀冷缩的原理及适用条件,意识到差不多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从而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

五、进行生活化课下作业

在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在亲自探究实践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积极的响应各种探究活动,明确科学的社会发展历程。在课堂学习之后,在布置作业阶段也要体现生活化教学的原则。教师尽量选择科学的探究活动作为课下的作业,而不是进行纸上作业。例如在学习寻访小动物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生活中处处寻找蜗牛,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惯, 以及蜗牛对居住场所的要求。在课堂上组成员一起汇报探究的成果,在对比中观察哪个小组的了解更加的深入全面。教师这样的课下作业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在课余时间对蜗牛进行了解和观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实际与科学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认识到生活化的科学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漫长的准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引入生活化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地将生活和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对科学研究的成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标教学的发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探索已经是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勇敢地将科学知识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使用生活化学习材料,并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探究生活化教学问题,拉近和科学的熟悉感和亲近感。

16.小学自然(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19-03

一、引言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往往会被蒙上压抑的气氛。中国的教育曾经一度被称为应试教育,教师们在课堂上成为了主宰一样,而学生们似乎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对于学生们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是一种扼杀。随着新课改的来临,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社会发展下对于学生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考验。那么,互动教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真正地去领会课堂知识,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对于初中的科学教学课堂而言,增加师生的互动又有哪些重要性呢?

二、互动教学让初中科学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气氛应该非常活跃才对,因为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就比较贴近生活,其中的一些实例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或者是能够引起学生们兴趣的。但是,如果是通过教师一味地语言叙述,然后本着应试的目的让学生们不去思考地去死记硬背,那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参与进来,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就是提问。提问如果可以把握住技巧,就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去主动思考。把可以讲授的内容通过提问让学生们去思考,让学生们更多地去占据课堂时间,甚至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们都是可以的。学生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课堂的气氛也会相对更加活跃。举例说明,比如在讲解地质方面的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去发掘身边的实际例子。比如可以问学生们,我们所处的地域属于那种气候?根据自身生活的环境去了解所学的知识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们很有成就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体会知识可以学以致用是非常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提问互动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也能更好地带动课堂气氛。即互动教学在调节课堂气氛方面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三、互动教学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普遍观点认为,文学教师比较感性,而理科教师更趋于理性。感性的人也许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而理性的人则更多地强调思维逻辑方面的严谨性。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听讲态度是与教师个人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好的师生关系,相信学生们也不会愿意听老师讲课,甚至是会对该教师所讲的学科感到厌烦。这样一来,一旦学生们产生厌学情绪,就不太容易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消极与怠倦情绪也会因此而产生。而对于初中科学教学而言,需要教师们具有理性的思维,也同样要求教师要表现出感性的一面。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得过于严肃,应该能够发挥理科教师独有的幽默性来接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关于宇宙里面都有什么?是否会有外星人?如果真的有外星人,是否应该能够共同相处?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生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在课堂上的时间,与学生们打成一片,让师生间的距离更亲近才好,而拉近师生距离的最好办法就是要通过互动教学来完成。对于学生们而言,更愿意能够在课堂上去了解一个教师,在生活往往不会去关注。教师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去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把自己的优势与亲和力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互动教学中还有一种比较有效而简单的办法,就是眼神肯定法。一般在教师讲课的时候,都应该会目视学生们,而对于一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们有时是在随口而出的答案。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眼神上的肯定,并给予微笑。这对于学生而言,是莫大地鼓励。这样的互动比较简单,但是却非常的实用,并且效果也会非常的好。拉近师生关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们去认可这名教师,在认可教师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去喜欢上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初中科学内容包罗万象,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而在每讲解到一门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展现一下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本着与学生们共同学习的目的来教学。可见,拉近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上的互动正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法宝。因此,教师要非常重视这一法宝,让自己的身份从一个授课者,变成学生们的“好朋友”。正所谓“良师益友”,其实教师才是学生们最好的朋友,有了这样的一种潜在的关系,学生们对于学习也不会非常抵触。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真正地掌握知识,最佳的效果是能够让学生们运用知识。

四、互动教学让科学课堂更具感染力

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如果只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而不在乎学生们的听课效果是非常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教学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如果能够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去授课就能够让课堂气氛改变。一堂教学课应该满足感染力这一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感染力就是能够让教师的思想付诸于学生,然学生们受到教师的感染,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感染。对于初中的科学教学而言,采用互动教学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感染效果。例如,在教授弹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个测力计,即内置弹簧的那种。然后可以先让同学们去测试自己的力气,这个过程最好在上课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进行。尤其是男学生们,更愿意去表现一下自己的握力,这样就会让学生们更加喜欢上科学课。此外,学生们的兴趣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被调动起来,对于教师的印象也会非常好,认为教师授课很特别。再者,教师可以通过先让学生们去感知教学内容,然后通过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学生们去了解有关弹力的知识。可以在学生们轻松娱乐之后,问学生们几个问题:为什么弹力可以用数据显示出来呢?每个人的握力大小与弹力又有哪些关系呢?这些问题如果直接去发问,比如在上课最开始的时候,教师就这样进行提问,相信学生们是不会愿意去回答的,即便是勉强回答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只能凭空去想象。然而,教师如果能以刚才的活动为例,再让学生们去思考,那么这样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了实际的体验,学生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从心里自然地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即互动教学所能达到的感染效果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互动教学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感染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更好了解与理解。教师要在这方面进行完善与加强,让学生们在自己的感召下热爱学习,那才是教师的最大成就。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是要想拥有好成绩就一定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为基础。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五、结语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学习知识,领悟知识,并最终运用知识。初中科学是一门涵盖范围比较广泛的学科,其中的内容相对而言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即便这样,教学也应该有一定的方式与技巧,不能让如此轻松的学科变成了像“诵经”一样。互动是一种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增进互动,运用互动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习成为一件趣事而不是任务。综上分析,互动教学对于初中科学课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们应该能够更好地去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初中科学课堂更加精彩。

17.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七

2月24日,我上了一节科学组内研讨课——《有趣的食物链 》。课后,在本组老师的研讨下,我认真地进行了课后反思,重新整理思绪。反观这节课的教与学,有亮点也有不足,将之梳理如下。

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从食物关系开始,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分析,我准备了相关图片,利用投影呈现在屏幕上,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找出水田里的食物链,在寻找食物链的过程中,学生们激烈地争论,使小组学习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纵观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活动目的明确,同时也有不足之处:

首先是活动安排上应更紧凑、有效,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最后拓展环节安排学生课后选择一个生态系统找出其中的食物网,可以放在课内由小组合作完成。其次是小组合作找出食物链后,如果先由一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组找出的食物链,再由其他组补充,更能调动学生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本课让学生了解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思想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食物网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但是这一点我只是浅浅带过,未给学生点明。

18.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十八

滕州市实验小学 鲁美华

本学期,我校实验教学工作继续严格执行市教育局课程实施要求,以科学《课程标准》为目标,深化科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验器材的作用,为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做法:

一、加强了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领导,仪器室、实验室由学校直接领导,由教导处分管,成立实验教学教研组,本学期,学校还抽调一些青年骨干教师充实了科学教学的师资力量,从而形成了对科学实验教学领导和管理的立体框架,真正把实验教学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校长室,教导处等校领导经常深入科学课堂和实验室,利用教研活动、听课、评课(见档案)、讲座(见档案)等形式直接指导实验教学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实验教学工作的提高。

三、学期初,首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把握教材,安排教学进度;根据学科特点,各年级再制定科学试验计划(见档案),理清本册的实验。从前,有些科学教师认为实验可做可不做,只热衷于在黑板上做实验,为此,学校加强了科学实验教学的管理力度,首先,通过名师的立标课,观摩研讨实验教学的课堂结构,其次,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见档案),学习规范操作,掌握技能。学校规定,实验教学必须 1

按照实验教学计划进行实验,同时还注重培养科学教师的实验教学习惯,使科学教师认识到实验对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使科学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实验教学的偏见。由此,把实验教学作用科学教学工作的常规任务来抓,每一个实验,教师都要预先开出实验通知单(见档案),充分考虑影响实验的每一个相关因素,特别是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创新,以保证学生能把实验做好。

四、《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直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种理念我校确立“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大体经历“巧设情景,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制定方案,——选择器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升华提炼——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几个环节。

五、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六、科学是严谨的,为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述实验过程,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后,独立写出实验记录单(见档案)。

七、成立课外科技小队。为满足对科学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科学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在科学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始实验。科技小队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在枣庄市科技大赛中均获一等奖。

八、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研究课和优秀实验教学教案评比,总结和交流心得体会,我校实验器材短缺,开展实验器材自制、发动学生自备,从而增强我校科学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业务水平稳步提高,在六年级的毕业考核中获得了全市第三名的成绩。

九、仪器室、实验室管理制度化,促进实验教学常规化我校实验室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见档案),有《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仪器管理制度》、《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实验室学生实验制度》,这些制度不仅能上墙,而且在平时教学中加以贯彻执行。各种实验器材的借用,都能及时做好借用、登记记录,实验室各类仪器说明书及种类帐册俱全,做到帐、卡、物相符,实验室仪器全部按部颁目录分类编号,不仅做到定橱定位,还做到科学、整齐、美观。

上一篇:村干部村委会下一篇:同学古语毕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