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

2024-08-22

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精选8篇)

1.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 篇一

小学科学课德育渗透途径的建

契诃夫说:“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邓小平也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有多大。科技时代处处有科学,小学设置科学课程也是势在必行。科学教学并非只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接受科普的同时,也能够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培养良好的科学观念。这也是科学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课教学渗透德育,主要体现在促使学生建立探索观、帮助学生树立认知观、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观等方面。

一、知识学习,促使学生建立探索观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渗透德育,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历史使命所在。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入手,用丰富的科学认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不断探索求知过程中建立新型探索观念。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每一个学生几乎都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探索意识,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积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比较少,教师要抓住学生认知空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在学习《我们周围的土壤》时,我让学生分组到校园中挖了一些土壤,并对这些土壤进行细致观察,看土壤中到底有哪些东西。每个小组都需要形成书面报告,各个小组还要开展竞赛,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学生平时接触土壤的机会很多,但都是无意识的,教师布置课堂学习任务接触土壤,这还是第一次。因为学生看过教材内容之后,想一探究竟的意愿特别强烈。在整个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采集土壤,有的查找资料,还有的忙做记录。各个小组都行动有序,探索成效显着。在展示环节,有很多小组都能够将最重要的发现提交上来。有发现土壤中有小虫子的,有发现草根草种的,有发现蚯蚓的,有发现烂树叶的,这些平时最不引人注目的东西,现在都成为学生眼中的“宝贝”。

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认知观

学生学习科学的途径有很多,教材只是其中一个载体。日常生活、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等,都能够接触到一些科技常识。应该说,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学习还处于比较被动的地步,对课外科技知识学习更是缺少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要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确科学的重要性,并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在学法指导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观,不仅是指学法升级,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都要经受挫折、失败、惰性、诱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何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训练耐力和恒心,这都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正确认知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任务:独立解剖豆子,要求仔细观察豆子的内部构造,并做好记录。我发给学生用的是干豆子,因此很多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因为豆子较小,解剖非常困难。有的学生将豆子砸开,可豆子却碎掉了。有些学生开始想办法,有学生水杯里有水,泡豆子就成为很多学生的明智选择。在总结这次实践活动时,我重点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也对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精神进行了评价,表扬了一些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科学验证,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观

科学知识是不是真理,这需要实践来印证检验。学生在科学验证中,可以获得更多心理体验,并感知获得科学知识的艰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涉及合作学习、各种交流协调的问题,培养团队意识,提升交流技巧。这也是重要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用更丰富的科学认知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境界,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实现验证,促使学生逐渐建立新型价值观。正像居里夫人所言:“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从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兴趣开始,对学生心智进行激发栽培,相信科学的种子一定会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

科学课堂教学对文本进行学习,教师往往会采用多媒体对所学课程内容进行多种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视频材料,让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明白。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依然显得比较被动,眼睛跟着教师转,接受信息面较窄。很多科学认知得不到有效验证,学生获得的实践体验太少,意志品质培养找不到支撑点。在学习《叶和花》时,我带领学生专门到校外进行实地观察,并现场采集很多叶子和花,制作实物标本。学生表现相当积极。回来之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活动纪实,对活动收获进行总结。很多学生都感触颇多,不仅写了知识学习上的收获,也写了活动带来的愉悦感。这个活动过程是轻松的,学生或许没有得到意志品质方面的太多历练,但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世界的科学认知意识,依然使得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意义。

“科学是不断地认识,不仅是发现,而且是发明。”这是鲁巴金的名言。在科学这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还能够培养学生坚韧、刚强、自信、执着、认真等思想品质。这些优良品质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教育对学生认知世界充满责任,教师通过科学这个抓手抓住教育契机,努力塑造学生心智,才能体现教育的根本要旨。

2.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 篇二

一、通过科学课,引导学生珍爱自然与社会

孩子们与 生俱来的 好奇心 ,是进行探究的另一个源动力。但他们的 好奇心往 往是盲目 的 ,甚至在某些时候, 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会 破坏自然 中的和谐 ,导致不良后果。这时教师如能加以适当的引导, 就可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为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学生在学习《种凤仙花》这一单元时, 首先是让学生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熟悉植物,其次,让学生懂得植物的栽培和管理而获得知识,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凤仙花要经历种子———发芽———长出茎叶———长出花蕾———开花———结果———形成种子这几个阶段。 最后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 教育学生知道劳动的辛苦, 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保护环境,让学生学会做人,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的一朵“花”。

二、通过科学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强化科学的探究活动的课程。自然课老师要结合多方面的内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能够运用观察 和探究这 些学习方 法 ,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孩子们都喜爱动物, 有的还和动物友好相处,了解动物,也是孩子们乐意的事。利用这一优良的资源让学生学习了《养蚕》这一单元。让学生结合家庭《养蚕》的经验和技术。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 力和探究 能力。如学生在喂蚕时,把桑叶、白菜叶等很 多植物的 叶子摘下 来 ,让蚕自己找食物, 结果知道蚕喜欢吃桑叶,也吃莴苣叶、榆树叶等叶。其他植物的叶根本不吃,让学生掌握了 蚕一生的 生长变化 过程, 总结出蚕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蛾四个时期的变化。教育学生了解我国是丝绸大国,闻名世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把爱祖国和爱家乡结合起来,让学生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活动。

三、通过科学课,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人进入社会以后, 合作和交际能力的大小, 决定了这个人以后可以走得多远多高,因此,合作和社交作 用会变得 越发明显 ,这种人与人的交流则是社会生存法则的必然手段。学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维持好这些关系, 对孩子们将来在学习上、生活中的成功有着直接的作用。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自然课堂上,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 进而帮助学生达成这个目的。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对集体的概念十分淡薄,有些甚至自私、不愿与他人交流、分享等等。科学课新课程理念的全面展开, 就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

开学初, 首先让班中的孩子自由结合研究小组, 再由老师进行调整,充分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性格、性别等因 素 ,以致各个小组发挥出最大潜力。 教学安排上,每节课都大量运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评价等协作环节,让孩子们 学会与他 人交流分 享、尊重彼此的观点、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推卸责任、共担后果等品质。研究小组的形成,突破了班中原有的“小 集体”,强化了学 生的集体观念, 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 大大加深了生生交往上的深度与广度。

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篇三

关键词:课堂细节;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探讨的一个课题,因为科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是对的,但我们不能忘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能学习文化。因而一堂课的好坏除了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要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所领会到的人文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关注每一个生命体。在科学课堂上,不少老师精心设计“花样”的课堂,目的只限于教会学生相关的科学知识,然而在科学中渗透德育这一环节却被忽视了。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可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同时学会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在科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得到相关的德育教育,我就此浅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关注课堂细节,渗透德育

在小学科学中,很多知识都涉及了一些德育,而且这些都是比较细小,学生很难发现,很难感觉得到,这就需要老师从细节中去关注,在细节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启发,指引他们了解其中的道理与内涵。这就是说,在进行科学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随便一两句告诉学生这些科学有什么道理,跟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样,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学生似懂非懂,一下课就忘了,不能把学会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应该根据每一课科学教育的自身特点,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出,让学生明白学到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比如我在教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中的《生命之水》时,通过让学生了解水对人类和生命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从而自觉地节约用水,要为保护水资源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同时,我让他们小组合作去调查我们家乡有哪些水资源、当前的使用情况、有没有受到污染等。经老师点拨,再去践行,他们更能体会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人文教育才能深入学生的灵魂。

二、关注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在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还要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德育,让学生走出课堂,加强德育渗透。我们都知道科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每一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寻找生命》时,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生命。

三、关注小组合作成员,渗透德育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涉及人与人之关的交往和合作。这时,我们作为老师可以在讲授科学的同时,提及小组合作成功的关键。在教学科学中,有些小组能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且完成得很出色,有些小组却没有完成任务,甚至成员之间闹翻了,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团队意识。针对这一点,当我每一次上科学让小组作汇报时,都要求他们先说自己小组是如何合作、分工,再汇报内容。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评分量化表格,让他们自己评、同学评、老师评,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育不仅要立足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还要适当地渗透相关的德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综合素质的人才。俗话说,教育宁愿培养思想品德好能力一般的合格人才,也不愿培养出思想极差能力超强的危险人才。那就让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让小学科学教育的课堂上,处处开放着德育之花,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品德优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吧!

4.小学五年级英语德育渗透计划 篇四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英语文化的教育内容不能太深刻,只要呈现出具体的案例稍加讲解就好。本人计划充分利用教材、课外英语等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本人作如下计划。

一、德育渗透的途径

1、通过学习单词和简单的句子进行渗透

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加强品德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别

3、实事求是,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应用交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仅有目标语、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训练运用目标语的思维方式,按目标语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他们按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积极大胆应用,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4、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学生品德教育

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兴趣,使德育得到有效延伸,更灵活贴切地实施德育。如举行生日聚会、圣诞晚会、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提高育人质量。

二、德育渗透的内容

1、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普及文明规范。

在英语文化意识熏陶学习和交际能力培养中,对学生实施中西文明礼仪教育是一大重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称谓、问候、告别、重大节日问候的得体运用,能对一般的赞扬、请求作出适当反应等。如早上见面互相说声“Good morning ”,新年互相祝贺“Happy new year”、互送贺卡,得到别人帮助记住说声“Thank you”。

2、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整套小学英语教材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5.小学英语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篇五

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所以加强道德教育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德育渗透:

1、结合词汇和句子学习渗透。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直接与词义有关。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说明在词和句的教学中要重视道德意识的渗透。

2、结合课文学习渗透。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教育意义上很有特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不同国度道德文化知识的差异。

3、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使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规范。

4、结合课外活动渗透。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激发学习英语兴趣,有效扩展德育,贴切实施德育。如: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自主地自我教育、学用结合,提高育人质量。

5、利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作为英语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敬岗爱业的精神外,还要时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优生,不歧视后进生,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断地施加明确而又适度的心理期望,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内在动力。

6、利用信息反馈,及时鼓舞学生的信心。对于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不含糊的反馈,每一反馈既起信息作用,又起动机作用;若告诉学生做得对,他们不但知道将来该怎样做,还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布置课外作业时,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稍作努力就能独立完成,这样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会鼓起来,不易产生畏惧、自卑的心理。对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不至于因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太大而觉得乏味,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7、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好胜心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为鼓励学生探索取胜,经常设计—些趣味英语抢答赛、单词默写竞赛、找错误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小组对抗赛等等,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承受失败和正确对待失败的心理能力。通过竞赛,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提高英语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成绩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6.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 篇六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因此,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法制教育和语文学习的辨证统一,进行法制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面重要任务;同时法制教育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遵守法律法规,热爱生活的教育;领悟课文内容,提高思想觉悟。

通过本册教学使学生受到各方面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在学习中不管做什么事要有恒心,有毅力。集中精力去做。启发学生热爱科学,大胆实践,并激励学生树立为国昌盛的思想。将法制教育内容渗透在学生的心理。先将本学期制定计划如下:

一、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课堂之中

教育者一定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保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我在讲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大家在交流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相关资料,创设情境,引入学习内容。学生合作探究,找出课文中父亲救儿子的细节描写。在交流学习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相应内容的学习。又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们可以抓住“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

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个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学已完成了课文的德育目标。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邱少云为何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如果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白:咳嗽一声或动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觉,整个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这样通过拓展,学生就会自觉地遵守纪律了。

二、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活动之中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每学期,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毒品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甚至是对一个社会的的严重危害;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阅读之中

学生读书阅读,这个看似是和法制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经常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课堂名著。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讲讲不健康书籍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危害,并告诫学生要远离暴力、黄色等不健康书籍。通过讲述一些由于

看了不健康书籍而走上邪路的反面事例来教育所有的学生切勿接触这类书籍。

四、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习作之中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法制教育教育要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融化贯通与各课当中,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进步

小学五年级(3)班蹇小毛

7.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七

一、领悟教材隐含的德育资源,适时渗透德育

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样离不开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数学知识中的内涵,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适时渗透德育。

如《比和比的应用》的教学。教材中用杨利伟在飞船里展示联合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引入。如果单单进行国旗的长和宽的比的关系教学,那就忽视了教材内涵。我们可以做如下的处理:

1.出示情景图,得出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96∶64。

2.比的概念教学。

3.练习,写出下列五种尺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长和宽的比。

(这些练习既巩固了比的意义,又引入德育元素,更为以后“比的应用”“比的性质”乃至“比例”埋下伏笔。)

4.你知道带上飞船的国旗为什么只有这么大?(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

二、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社会热点渗透德育

教材在一段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热点具有时效性,却又是德育的好材料,所以在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上合理组织教材,恰当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导入中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德育。如四年级的行程问题中,课本安排的是:根据特快列车和普通列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计算路程。我们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以钓鱼岛保钓运动为内容进行引入:保钓人士乘渔船去钓鱼岛宣誓主权,渔船平均每小时行20千米,约行了18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首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每小时行20千米,这“20千米”表示什么?怎么求路程?接着说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思考保钓人士为什么去钓鱼岛。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懂得虽然钓鱼岛远离中国内陆,但也是祖国的领土,决不容忍任何势力侵犯,我们必须捍卫自己的领土。这样,在小结时就自然地渗透了德育。

2.在数学活动中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德育。例如,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近几年来雾霾天气天数进行数据整理,或者通过对PM2.5的了解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对学生环保教育也就水到渠成。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光盘行动”中调查粮食浪费的具体情况以及家庭垃圾数量调查活动等等。

3.在练习中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德育。如教学“时间计算”后的练习时,我让学生计算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遇难同胞纪念日为每年的12月13日。到2013年12月13日是()周年的纪念日。

三、领悟评价的导向功能,渗透德育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是渗透德育最有利的方法,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把学生的良好意志品格、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作为评价目标。因此,评价中要采用激励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质疑问难。不能用诸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一言带过。例如,在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剪出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其中一位学生站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同学们笑了。而这位学生红着脸低下头,因为他剪的与其他同学不同。接着教师举起这名学生作品说:这有点像裤子,看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那被剪后剩下那长方形纸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呢?全班学生望着老师手中那名学生的作品,点头赞同。教师微笑着说:虽然衣服变模样了,但是这位同学让我们见识了另一种剪法,找到了另外一条对称轴。这样的表扬得到同学们的肯定,之前红着脸的学生现在拿着“佳作”开心地回到座位。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德育更加重要,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必须时刻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免造成“德育伤害”。

四、领悟德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师人格魅力渗透德育

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循环往复的过程,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榜样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是其他方式方法无法取代的。而在当前,由于社会、家庭乃至学校的影响,造成了现在的小学生唯我独尊,遇到困难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做事马虎,容易半途而废,再加上学业压力重,经受不了挫折,因而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因此,教师自身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许多优秀教师在学生开始接触数学练习时,唯一的要求就是认真做作业,这是非常可取的。数学本身就是逻辑严密的自然科学,严谨认真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作业批改等也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的主要途径。教师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也是其他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所以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数学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更有其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严谨认真的态度。数学学科与解题练习密不可分,学生经常会碰到难题,教给学生技巧方法固然可以,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让学生感受到非解答出这些题不可的决心。这样,意志力于无形中培养起来了。总之,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不管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浅谈德育在科学课中的渗透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德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达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使学生学会乐于与人合作,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性格。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与教育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我在学科教学中抓住这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了如下德育渗透教育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科学这个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似乎很大,还很陌生。因此,培养小学生严谨的态度也不是一下子就急于求成的,它要经过反复训练来实现。通常情况下良好的习惯是来源于细节上的培养和强化。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注意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细节做起。如每次去实验室做实验课前,我都要讲清进入实验室的要求:要轻声慢步进入实验室,有理有序去坐好,提前准备好实验物品。仔细想老师事前的要求。这样反复的课前训练,就让学生养成了做事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行为。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会帮助学生提前制订好学习的计划,让他们明确实验时的相关细节要求,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自觉放回原处等。按要求有序退出实验室。通过这些细节上的反复训练,学生渐渐就形成了动力定型的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上科学课不仅仅能学到科学知识,以后无论做何事都要认真负责,这样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二、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我们常说“母爱是伟大的,师爱是最无私的”。因此这种无私的爱如果和风细雨播撒在学生心头就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实验课、活动课上我经常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他们不懂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对他们出现的不正确做法进行耐心纠正,通过手把手教和心与心的沟通,让学生去体会成功的快乐,总结失败后的心得,使课堂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通过这种“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让学生快乐成长。

三、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更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所以教育小学生从小就肩负起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家园的重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粒米、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因此,在每一课教学时要时时刻刻提醒督促学生养成从小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在教学《共有的家园》这课时,讨论“日常我们用过包装袋可以随便扔吗?为什么?”和“我们可以随意丢弃自己的米饭和食品吗?为什么?”时,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因为我家有钱,不好吃的东西就可以丢弃,是我家自己的事。針对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我及时让学生展开了一场辩论,最后这个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教育,明白了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家,要从我们做起,明白了人人破坏环境,地球的家园就会毁灭,人类的生存就难以维系的道理,培养了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的意识。

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人离开社会的交往他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所以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有着重大影响。为此,我在科学课教学中就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在实验课教学当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常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中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本组的一切事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验员、材料员和记录员各司其职,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实验开始,各小组成员同心协力,集思广益,最后达成自己的学习结论,然后派一人汇报成果,课堂学习情境十分活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弘扬了团队意识,产生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大家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让学生在充实快乐的合作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发展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能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含着这些思想教育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潜在因素对他们适时进行教育。如“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之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不断强大,深深为祖国古代杰出的成就和如今的科技进步而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通过以上多种手段给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让学生从小心装祖国,心系祖国,肩负起“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小学科学课堂与生活实际是时时渗透在一起的,要努力做到德育的润物无声,我们就要在挖掘教材中实现德育任务的内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品德教育,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奠基。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毕业论文下一篇:2班级量化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