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2024-08-28

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精选13篇)

1.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一

谈对小班化教学的一点思考

小班化教学在学生生源减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相吻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了自己对于这样一种模式的向往,同时也产生过迷茫。

第一、班化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单纯是汲取知识,更多的是互相交流;不再是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的成长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多的是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人格社会化的完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是能力的培训者,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达成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理念不只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小班化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双方,特别是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态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在不断磨砺中成其锋芒。第三、班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班额的减少,这就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层次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教学内容在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本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更为重要。在教师指导下以全体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语文小班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活动不是流于形式的表演,而是有质量的教学手段。这些活动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激发出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班化教育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时,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50个学生的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如20个左右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V形、T形等。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易交流。

第五、班化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式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这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推广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难,同样小班教学也存在令人迷茫的问题。

一、课程教材带来了一些困难。现行的新教材具有严格的系统性、统筹性。对于“小班化教育”的综合教育、分层教学带来一些困难。要遵循“小班化教学原则”,必须对原教材进行调整。而这会占据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能不能一直坚持这样的高效备课呢?如果不能,能不能实现小班化的预期效果呢?

二、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困难。“小班化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具有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小班化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确立、策略应用、评价分析,在实践教学中一时还难以转变。

问题虽然存在,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在尝试中去调整和完善。也希望小班教学能够给我们的学校带来一定的转机。

2.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二

一、实施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首先,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出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尽可能把发现的机会、选择的机会、探究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合作交流以及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其次, 由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 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 (平均学习保持率) 的多少:从这个金字塔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模式, 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不超过30%;“小组讨论”, 可以记住50%的内容 ;“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 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 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实施至今, 对于基本的流程教师已基本形成共识, 基本上按照:第一步, 教师编写导学案;第二步, 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第三步, 教师根据导学案反馈情况完善课堂问题设计;第四步, 课堂教授新课;第五步, 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归纳;第六步, 教师课后反思. 以上的环节中, 因为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不同, 课堂流程会出现千差万别, 笔者就以此次经验交流研讨会的课例说明.

此次研讨会数学的课题为“简单线性规划”, 第一节课上课教师是安徽亳州二中的李晴老师, 整节课感觉非常顺畅, 学生预习充分, 教学环节紧凑, 以学校食堂营养餐如何实现最大利润为例引入, 激发学生兴趣, 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也设置了很多问题, 但笔者认为此节课仍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教师并没有放开让学生解决问题, 只是让学生站在原位回答, 学生说完之后, 教师进行重复, 尽管感觉课堂比较热闹, 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另外, 此节课问题设置过多, 表面上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对本节课两个重要的知识点:目标函数的截距化以及直线斜率的大小对最优解的影响未提及. 第二节课上课教师是河北衡水中学的陈丽敏老师, 整节课堂与李晴老师相比, 略显“沉闷”, 问题设置较少, 甚至有些听课教师也认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但笔者认为此节课虽问题设置较少, 但问题非常有效. 比如在讲授完z = 2x +y化为y = -2x + z后设置如下问题:将目标函数改为z = x + 2y, 如何求最大值及最优解? 改为z = 2x - y呢? 改为z = 3x + 5y呢? 三个问题解决完之后, 学生对形如z = ax + b的目标函数如何求解最值及最优解已经非常熟练, 而且陈老师在提问每个问题之后, 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表面上课堂很安静, 但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调动起来, 而且每个问题都是学生到讲台独立讲给全班同学, 既锻炼学生思维也锻炼学生的胆量, 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节课上课教师是来自吉林图们二中的谢明茹老师, 谢老师在调动学生方面经验老到,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给学生发小礼品, 让小组把提出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拿到讲台由学生独立讲授, 很好地锻炼学生, 但在课堂流程设计上笔者认为有欠妥之处, 在学生对目标函数化为截距式还未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就设置求整数解等较难问题, 不是太好, 表面上学生在积极思考, 课堂非常热闹, 但是对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达成效果不佳, 而且对形如z = ax + by的目标函数如何化为截距式, 如何找最优解及为何该点是最优解放在课堂最后学生总结归纳的环节才提及, 有违背学生认知规律之嫌. 听完这三节课, 笔者第一感觉就是, 果真是收益匪浅, 三位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对课堂超高的掌控力, 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因为来自全国不同省份, 对新课程及高效课堂的理解也不同, 才会在课堂教学上产生如此大的差别. 笔者认为, 高效课堂不能因为课堂模式而忽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 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 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而盲目大量设置问题, 还是应该遵循教材, 研读课标, 设置有效问题并留充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另外, 要相信学生, 让学生能够代替传统课堂模式下老师的部分角色, 放开让学生合作讨论、上台讲授、质疑提问等, 彻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笔者认为, 在充分让学生参与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之间做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是高效课堂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

三、学校层面的智力及政策支持

实施高效课堂绝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事情, 也不是仅仅依靠教师和学生能够完成的, 很多教师在刚刚接触高效课堂时感觉非常陌生, 甚至有抵触情绪, 这时就需要学校给教师及学生讲解高效课堂的理念和优点, 并对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给予具体的指导. 另外, 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 需要学校对课后作业的量实施严格的控制, 否则学生没有时间预习, 高效课堂将流于形式. 笔者了解到的河北衡水中学对时间划块及作业考试化、江苏宝应中学对作业篇幅严格控制都是很好的做法. 对于导学案的编写, 需要集体的智慧, 依靠教师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 这就需要学校组织整个学科组, 每位教师负责一两个具体的课题进行深度钻研, 编出高质量的导学案, 其他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说明了实施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实施高效课堂时会产生的误区及要注意的问题、学校需要给予的支持.

3.对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三

要使作文可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颗平常心。作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为了让学生成为作家,或者都能在作文大赛中获奖,而是让学生能够用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笔谈的方式跟别人交流沟通。我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必须较准确较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要求并不过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而且,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在拟定作文教学的系统上,也比过去的教材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如果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教学,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上严格让学生人人合格过关,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当然,要想作文不仅仅停留在写得清楚明白这个基本的档次上,就必须进行“拔高”训练。其实,作文难教,就难在“拔高”上。因为就整体而言,由于学生都存在着视野狭窄、课外阅读甚少的局限,即使聪明过人的学生,对语文的投入也难免“吝啬”,课外阅读与较差的学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这样,“拔高”训练的实施,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留心观察。要写出优秀记叙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要观察,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有所收

益。这是常识,但人的经验的获得,一部分来源于直接的生活经历,而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即汲取别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现代生活提供了观察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最便捷的手段,那就是各种媒体和大量的读物,使我们不必行万里路而达到行万里路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在国际互联网络上,与相隔何止万里路之遥的人交谈。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我国,也能看到世界,甚至可以看到太空人在月球、火星上活动的情景。因此,我要求学生不仅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也要留心各种媒体报道的各种事件,只有做到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二、广泛阅读。要写好作文,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但过高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只能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的名篇,经常阅读一些为中学生办的优秀报刊,如《中国青年报》《中学生阅读》和《作文通讯》等。为了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操作,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妨写什么样的作文就找什么样的范文来读。我甚至把过去学生写得好的作文保留下来,作为范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讨论其优劣,取长补短,获得启迪。对于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主要精读中学生写的作文或有针对性的范文,在作文和阅读水平都相应提高之后,再进而阅读水平较高的佳作。实践证明,因人而异指导学生阅读,效果较好。

不仅如此,在每次作文教学的具体活动中,语文教师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认真定题。“定题”是指教师规定作文的范围,或给一个话题,或给一篇材料,或教师命题,让学生围绕教师给的题目,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再命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拟定作文的题目,确定作文的题材。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写的题目和内容。

二是认真批评。包括教师“批改”作文和作文“评讲”。“批改”时,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特别要注意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的增长点”。眉批和总批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教师批改时要做详细的记录,作为“评讲”的备课资料。“评讲”时,要注意赏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文章、语段和句子。每次表扬面不得少于三分之一,特别要注意表扬作文成绩差的学生的“新的增长点”。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还要对存在的有倾向的共性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个别的问题,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作文写得不好的同学,更不能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念他们的作文或写得不通顺的句子。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削弱他们作文的兴趣。

4.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四

摘要: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作了一点思考:学生对这门课程相关内容了解有多少?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吗?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这门课究竟该怎么上?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

思考

正文:新学期要教一门新的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上学期我就在开始思索,学生对这门课程相关内容了解有多少?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吗?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这门课究竟该怎么上?

一、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现状的了解和思考 经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完全没有概念,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似乎都知道一点,里面的不少内容在以前的有所接触和了解。他们认为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样的理论课是枯燥泛味的,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远,他们对这门课不感兴趣。

从学生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民主意识不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有人说这是党和政府长期的政治教育造成的。我个人认为其实不然,凡是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是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老百姓对政治权利的漠不关心和对经济利益的斤斤计较。也正因为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长期的宣传和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不懈的宣传和实践,才使得中国有了今天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成就。如何才能让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意识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长期的努力,逐渐清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逐步树立广大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二、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思考

经过阅读了解到这门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党和政府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

那么,职业学校的大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应该是学以致用。具体从这门课中我们的学生能学到什么?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过程。可是,这些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什么用?我认为,学习这门课是为了学会思考。让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来思考分析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比如,上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哲学与人生》,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人类精神的精华。拿起这一锐利武器,我们就可以坦然面对和思考人生问题,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从而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本学期所学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得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认识,属于科学理论。它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中的运用的活生生的实际事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会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对教学形式的思考

尽管党和政府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进行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这是我们这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需要探索的,如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抽象的理论不易为学生所掌握,可以借助于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比如,音乐,图片,影像视频等。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播放大型系列纪录片《复兴之路》,《东方主战场》电影《辛亥革命》、《开国大典》等。学生在接受艺术洗礼的同时,无形中受到了民主革命教育的熏陶,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作为基础。我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网络上或者去图书馆找寻找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个人简介、传记和影视剧来看,了解这些人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思想理论方面的贡献。学生会因为对一个人感兴趣而对他的思想感兴趣。

3、兴趣是通过接触了解后培养起来的。布置学生去阅读毛泽东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章并写读后感。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去寻找这些文章来看,并且为了参考别人写的读后感又不得不去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来毛泽东的文章不仅艺术性高,而且思想性强,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这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所教的内容,进行思考,获得一些体会如下:

1、哲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臂上。只有站在理论的高峰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不为一时一事所左右。正因为毛泽东他掌握了人类精神的精华,他才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我们每个人尤其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用科学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2、参加实践的重要性。

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并且又要回到实践的。理论之所以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来源于实践,是符合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但是理论毕竟是主观的,它要对现实发挥作用,必须为人所掌握,并运用到人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变成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力量。毛泽东不仅好学,而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尤其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勤学苦练,学以致用。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正因为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找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同样因为脱离了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在内,才会犯下一些错误,留下了血的教训。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鼠目寸光。不论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我们明天的工作和生活,都要立足于现实,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学好理论的同时,要运用所学理论去研究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做自己该做和事,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派。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人生之路,他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却不能照搬照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当一条路走不通时,可以寻找新的路,不必一条道走到黑,总有一条道适合自己,究竟哪条路适合自己,需要自己去探索,需要对现实环境和对自己主客观条件的了解和研究。因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没有人能为你全权负责。

4、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真理往往只要往前走上一小步就变成了谬误。例如,“人多力量大”就要具体分析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才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否则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计划生育将是一个长期的基本国策。优生优充是必须的,但是生多还是生少,一定要根据经济和人口发展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总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我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将个人理想的实现,建立在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基础上。

反对腐败,人人有责。正因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权力和利益的无知,才导致对权力的监督不力,从而无法阻止腐败的产生。我们要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唤醒民众的权力意识和权利意识奔走,为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管理能力而呐喊。

5.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五

科普文,就是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所以它具有说明文的主要特征:知识性与科学性。同时,它还有自己的特性:普及性。因为科普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是准确、严谨、平实的,表述主要使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是“干巴巴”的,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的传播,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科普文也会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在平实的说明之中穿插生动的比喻,在科学的介绍里穿插有趣的传说,在严谨的语言中穿插通俗的口语等。这就使得科普文的语言特色除了有准确严谨以外,还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通俗易懂的特征。

因此,在科普文中的教学中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一是科学性的教学,二是普及性的教学。在科学性的教学中,要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在普及性的教学中,要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科学知识写得有趣、生动、通俗易懂的。

赵丹娜老师执教《国宝——大熊猫》时,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老师对科普文教学的几个重点的思考。赵老师先明确了这篇课文的文体——科普说明文,向学生介绍了何为“科”,何为“普”。然后带领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找找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方面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做到准确说明关于国宝大熊猫的科学知识的。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了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和限制性词语对准确说明科学知识的作用。最后,老师让学生想想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欢读这篇说明文的,由此引出了“穿插”的作用,使用形容词的作用,使用修辞的作用。家庭作业是“写一写你所喜爱的一种动物”。

从整个教学环节看, 赵老师关注了科普文教学应有的重点,对科普文的科学性和普及性都引导学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知识内容上没有什么缺漏。但是听下课来却觉得课堂比较生硬,缺乏一点整体的圆润。老师在文章的方法技巧上考虑得较多,但是对课文按知识点进行板块式的教学,却有了肢解课文之嫌,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受。

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出课文介绍了有关大熊猫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这一环节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但是只是知识的筛选,没有激活学生对文本情感上的感受。

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做到准确说明关于国宝大熊猫的`科学知识的,前提是让学生觉得文章写得准确,先感受到“准确”,才有讨论“如何写得准确”的基础;让学生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爱这篇说明文的,前提是让学生喜爱这篇文章,先感受到“喜爱”,才有讨论“用了哪些方法让更多的人喜爱这篇说明文”的基础。就好比让人说说一个女孩美在哪里,如果不觉得这个女孩美,就很难说出美在哪里。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加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先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篇写得准确有趣的文章,再来分析方法技巧,效果应该会更好。

要让学生觉得这篇科普文确实写得很精彩,有趣也有用,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技巧的愿望。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与让学生理解写作技巧相比,前者更不容易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受,让本来混沌的阅读感受变得清晰而敏锐。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段词典上对大熊猫的介绍,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有了对比,学生会敏锐地发现一个干瘪生硬,一个丰富有趣;又如,让学生模拟大熊猫的身份进行自我介绍,学生为了介绍好“自己”,必须去找出有关大熊猫特点的准确表达,对文章的准确性的感受就由“知道”上升到“感到”;再如,让学会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写得生动精彩的语句,讲一讲文中有趣的故事,想象一下西班牙国王半夜接电话的穿着、神情、语气,文章的生动性自然会感染学生。在做好了这些铺垫后,再来研究作者是怎么样写出这样的效果来的,就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不是一个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6.对环保教育的一点思考 篇六

有人曾经说过:世界的命运掌握在母亲那推动摇篮的手中,这是有关早期教育至关重要的一个警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同样的命题。当他去看一个十九岁的杀人犯时“有一种损失了什么似的沉重感象一块石头压迫着我的心……这是人的损失这个青年,如果对他进行了正确的教育的话,他原本是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可是,在杀人犯的信里:只有在死亡的不肯饶恕的眼光之下,我才懂得生命是多么宝贵,也只有当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里的时候,父母才号啕大哭,吁求别人对犯罪分子的同情心和人道精神。一句:“就象看到一个人把自己喝水的井填没而又遭受干渴的痛苦人一样去看待他”说得多好啊,这是因为,人的明智就在于:我们既然从这个水源里取水喝,那就要永远保持这个水源的清洁。

作者把人的“羞耻心”看成重中之重,他说:“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他能浮载荣誉感和自尊心的大船的深水。羞耻心是潘多拉盒子的一把锁,这把锁,如果不是在人的朦胧期就及早锁牢,或者让他一旦生锈,试想,还有什么邪恶不会出现呢。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职业,但它有着特殊的意义,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以一个人的心灵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是呀,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懂得:幼儿的心灵是人生的初稿,在这上边的每一项书写,都会形成永久的影响,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由此,我想起了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的故事。那天,北风和南风互相比试,看谁能够把行人的大衣掀掉,北风猛施寒威,企图一下子把行人的大衣掀掉,那里知道,北风越吹,行人把大衣裹的越紧,而南风则不同,它徐徐吹来和暖的风,行人始而解衣敞怀,继而终于脱下大衣。这则寓言,我今天想起来别有一番含义,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风细雨往往胜于强烈的风暴,温和说服常常强于粗暴的压服。特别是在处理孩子的过失时,我们确实应该慎重对待,保护孩子天真、脆弱的心。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看来并非危言耸听。文章中:“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应当教会儿童去爱,对孩子的话,你要耐心听,并且信任他”。他的教诲深刻、犀利、务实,简直就是针对我们的今天所言。我们要无偏见地爱每一个孩子,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不管孩子是否有缺点,“全纳教育”的意识应深入每个教师的心坎,成为其行动的指南。

最后以我们托班的团队精神:爱心、耐心、加细心,共同托起明天的新星。世上以弱小生命为最可爱,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而托班教育则是启蒙教育中的启门教育,面对那些玲珑剔透的小不点儿,我们只有一句话:用我们的爱心、细心加童心,共同托起明天的新星。

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岁的孩子,我们一定要融爱心、细心于一身,以母亲般的情怀去关心、呵护这些稚嫩的小生命,以最大的耐心去解读每一个孩子、最细的细心去换取孩子的依赖和家长的信任。

爱心——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会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如同太阳使地球上所有人都沐浴着同样的光辉一样。不偏爱、不偏心,用爱的技巧、爱的艺术,使孩子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开心、开口、开窍。

细心——幼小孩子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细心呵护,我们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句稚嫩言语,循序渐进地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条不紊地工作,使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

7.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一点思考 篇七

一、教学情境的含义

我在执教人教版八 (下)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时, 开篇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漫画 (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 , 学生在静静地看着, 看完后,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我说:“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塑造不羁灵魂的华南虎形象的诗人牛汉, 走进他的《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看完漫画笑起来了, 可是诗人牛汉在回忆自己第一本书时却很难笑起来,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好, 我们一同走进文本, 感受作者在苦难年代里独守的精神家园。”此时的学生, 一下子就被这一悬念牵引住, 心想诗人牛汉为什么笑不起来呢?一本厚厚的书究竟承载着什么呢?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情境。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 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 能够把抽象理论形象化、理性知识感性化、复杂事物简单化。“情”应侧重于情感的激发, “境”应侧重于形象地描绘和情境的熏陶。

创设教学情境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 又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助推器。既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创设教学情境有这样的优势, 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都注重通过“情境”来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提供攀爬支架, 课堂也因此变得活跃起来。可是, 也不乏一些教师只将它当作点缀, 在其中迷失了教学方向。

二、创设教学情境存在的误区

1.真情缺失的情境。

情境既含境又含情, 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 就失去其教学功能。一定要强调真实的情感, 而不是虚情假意。例如, 一位老师在执教《信客》一文时, 为了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 于是就问:“同学们, 你心中的明星是谁?”课堂看似一下子激活了, 有的说巨人姚明, 有的说航天员杨利伟, 有的说环球航海家的翟墨……同学们各抒己见, 同学交流结束后, 老师顺势问:“你们知道老师心中的明星是谁?”学生不约而同地说:“信客。”后排听课老师发出一阵轰笑。这样的情境有必要吗?还有真实的情感吗?

2.问题假空的情境。

问题假空即没有思维价值或者离学生生活久远不能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例如, 一位老师在执教《老王》一课时, 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 于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老王生活在文革期间, 文中就有暗示那是一个非人时代的词句, 找一找。”老师的这个问题一问, 我在听课时就想:学生距离文革年代久远, 他们了解文化大革命吗?连我们老师自己可能都不太了解, 又何况学生呢?执教老师为了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说:“同学们, 那个年代人不是人, 只是‘货’, 一人遭殃, 全家受罪, 其他人也不敢接近遭批判的人, 能找到吗?”这些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 没有切身体验, 学生很难深入理解。

3.多媒体“泛”的情境。

多媒体情境有其特有的优势, 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频繁运用视觉和听觉冲击, 使得学生懒于思考, 更为严重的是, 我们的语文是语言文字, 文字本身是会说话的, 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通过朗读让情境再现, 一味地让学生借助于多煤体画面和音乐去体验文本, 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语言如何更加精练?长久地使用画面和音乐会使得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道荡然无存, 语文课索然无味。例如, 一位老师在执教王维《使至塞上》一文时, 一边配乐朗诵一边用多媒体播放雄浑的塞外风光图。我在听课时就想:用音乐和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朗读和想象, 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诗意?我在执教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我有感情地诵读, 读得声情并茂, 让学生闭上双眼, 想象诗歌中所呈现的景色,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诵, 读出文字、读出诗人、读出自己。

4.“猜谜式”的情境。

有些教师创设情境是兜圈子、猜谜语, 让学生不知所云, 反倒干扰了学生的学习。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真情实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老师用心投入, 入情入境, 学生受其感染, 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

2.问题有效。

有效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 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要问得有效, 紧扣目标, 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效问题可以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3.联系生活。

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学习情境资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对文本内涵有更新更深的认识。

8.对高中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而为用;规划;有的放矢;实践;落实

关于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大多数老师都是借助“专家”的“一鳞半爪”来用于作文教学实践。缺乏系统性,下面就自己这些年来的一点作文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粗浅的想法与做法。

一、我是怎么想的

就作文而言,我们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不是培养作家。写作要求不能无限拔高,要紧紧扣住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即“基本”和“全面”两个要素。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自己的“教”,让学生写出合格甚或优秀的作品来应对高考和生活。也就是说“学就是为了用”。

但高一伊始就大张旗鼓地练“标准”作文(800字以上的作文)是否妥帖,有待商榷。实践告诉我们,其弊端有三:

1.量大,不好评阅。

2.量大,易使评阅流入空洞,而不能落到实处。

3.量大,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应付老师。

而小作文却可以规避这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没有一砖一瓦的积累就不会有高楼大厦的出现;没有片段的精雕细琢就不会有文思并茂的篇章出现。

所以我觉得这样做更好:规划长远,分点教学,精耕细作,重在落实。

二、我是怎么做的

(一)规划重在长远

即将写作所用的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的训练分块放在高一和高二的教学过程之中。

高一主训“叙述、描写、抒情”,同时教以文章的架构方式和润色技巧。

高二主训“议论和说明”,当然整合能力的训练也会贯穿始终,可用周记和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几篇大作文来实现。

高三进一步强化整合能力的训练。

(二)设题有的放矢

在学完一篇文章或一个单元后,针对所学文章或所学单元中的“特色”点,设置小作文训练题。在训练前,先将“特色”点所涉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在他们明晰了“概念”后再进行创作。同时,求点不求面,求质不求量。

所以,在学习小说单元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小作文

训练:

1.用50到100个字描摹一下你的任课老师。(肖像描写)

2.运用心理描写方法进行片段作文练习。(描摹老师或同学的某种心理)

3.通过环境描写营造一种氛围。(如,恐惧、悲伤、愧疚、无奈、愉快等,字数为100到200)

(三)评析重在落实

将布置的作业收上来,批阅后,选择几个学生的作业实例——这几个作业所出现的问题,一般能基本涵盖这一班级学生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集中点评,点明这些作品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学生能“取长”和“补短”。

(四)课上适当拓展

目的:提高教学品位,开阔学生的视野。

比如,针对“肖像描写”我们进行了如下拓展:

红楼人物肖像描写一评。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宝玉的肖像描写有无瑕疵?

学生的疑问有两个:

1.“面若中秋之月”应该是形容脸型,“色如春晓之花”应该是形容脸色,那么“面如桃瓣”一句又是写什么呢?如果是脸色与第二句重复,如果写脸型与第一句重复。

2.“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四句中,鬓、眉、目都是部分,而“面”是整体,何以不按从部分到整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呢?

通过讨论得出:

1.“色如春晓之花”不应该是描写脸色,因为“春晓之花”不是具体哪一种花,可能是红、可能是黄、可能是白,那又如何形容脸色呢?所以,我觉得开头两句既不是写脸型又不是写脸色,或者不单是写脸型和脸色,而是写一个人刚出现时给人的第一印象,一种整体感觉,当然这种印象或感觉主要来自面部特征。“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就是形容一种面目俊朗眉清目秀的总体感觉,这既符合贾宝玉的形象,又符合人物刚出场这样的情境。

2.开头两句写人物总体印象(主要是面部),下面四句显然应该是分写各个部分的特征。那我们就不能把这里的“面”理解成整个面部,它应该和鬓、眉、目一样是脸上的某个具体部位。在古汉语中,“脸”原来是专指眼睛下面部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面颊”。后来“脸”和“面”的义项融合了,所以这里的“面”就是指“面颊”,这也是女子掸粉施脂的部位,所以“面”才会像桃花一般红粉鲜艳。(可知“面如桃瓣”一句是写脸色的。)而贾宝玉本来就有几分女子特质,在这一课的下文中就有写贾宝玉“面如敷粉,唇若施脂”。因此亦符合人物特征。

(五)阶段训练整合

就是利用大作文做一个前期小作文训练成果的综合检测,及时发现学生“小+小=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他们及时规避。

题目:“我的老师”(必须是本班老师,有利于规避学生对他人文章过多的借鉴)

要求:

1.文体为“记叙文”。

2.必须出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9.对管理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九

市场部邹炬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管理。现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投资公司,在考虑投资策划时,最主要的是看这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管理水平,一个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企业的成败。

如何看待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水品,除了具备人们通常所说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外,工作能力强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看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其制定计划的能力;看其控制能力(主要是指控制事态走向的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看其影响力及个人魅力。

比如:一个好的管理者,他能够分清事物的主次,知道哪些事该先做,哪些事该后做,那些问题该先解决,哪些问题该后解决,知道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一个好的管理者,他能够制定出详尽的工作计划,知道把所做的工作分为几个阶段,知道每一阶段该做什么,每一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此外,一个好的管理者,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或紧急事态时,他能够冷静思考,审时度势,及时、果断指定出正确的应急措施,控制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抑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一个好的管理者,不能在什么情况下(如在遇到不同意见、不公遭遇、与人争执时),都要控制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要胸怀坦荡,有宽阔、包容的心态。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企业的策划,明确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并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企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计划。根据这个目标,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明确本部门在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状态。其次,作为管理者要做好榜样,起好带头作用,依靠自己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知识及自身良好工作的特色来感染、影响他人,带动团体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使公司向着良好的轨迹发展。作为部门负责人,既要承担事务性工作,还要承担本部们的管理工作。他们既要上情下达,也要贯彻落实和实施,因此手里的事情很多。如何贯彻实施好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就得先对手里的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工作重点,分出工

作的主次,进行计划安排,作出科学的工作计划,使本部门的工作有条不紊,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完成。同时,做为部门负责人,应当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任何事要身先士卒,做出榜样,比如,该自己动手写作的文稿,不能都让部门员工代为劳作,这样既是对部门员工的知识和写作技能变相剽窃,也不利于部门负责人自身的锻炼和发展。只有自己动手写作,同时也要求部门员工养成书写的习惯,交一些写作任务给他们去完成,从而带动部门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

当然,仅仅这样的工作状态是做得不够的。我们的企业管理和部门工作要更好的发展,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学习外面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我所用,使本部门的管理和工作效率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10.对德育教育的一点思考-德育 篇十

从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现阶段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不把德育放在首位。建国以来到现在,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呢?大家都有目共睹,国民的德育品质和国民修养不是在进步,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是在倒退。那原因何在呢?

第一、德育教育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教导孩子“做共产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等大而空的东西。幼儿园、小学学生能理解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吗?应该教育他们的是“讲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生活中看得到摸得着的感性的东西。而到了高中,反而不讲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接班人,却天天在讲“要讲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甚至完全倒置,这不令人可笑吗?

第二、德育教育具有太强的政治目的。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满足人的需要,德育教育也应如此。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无不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那么德育真的是人的首要需要吗?德育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毫无疑问,精神需要不是人的第一需要。人的第一需要一定是生理和物质需要。满足人的生理和物质需要首先应有健康的体魄和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因此体育和智育应先于德育。再退一步说,充其量三者并重或同步,绝不是德育为首。那为什么国家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呢?

我个人认为:第一、国家设定的德育目标是为国家服务的,为统治者服务的。站在国家和统治者角度来看,这可以理解。但现在我们主张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应为人服务的,国家是人们的国家,而非统治者的国家,国家是为人们服务的,统治者也应为人们服务。因此教育应考虑人的需求和需求层次,德育教育也应如此。不应首先就上升到国家层次,不应太早打上政治目的的烙印,使得人们不愿接受或甚至反感。第二、为什么国家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并非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忽视德育或甚至缺失。因为德育不是高考科目,德育也难以或者说无法用分数来量化。

第三、德育教育流于形式,说教重于体验。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探索中,没有教材,没有课时,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更没有检测衡量的标准。充其量就是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而且大多是说教的方式,教育效果不佳。也有强调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当中,事实上也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第四、德育教育和整个社会德育环境不协调。

即便学校德育教育很成功,学生在校表现非常优秀。然而一走出校门,看到其他人甚至自己的父母亲闯红灯,乱扔垃圾等,他们就迷惑了,甚至也走入了他们的队伍而导致学校教育功亏一篑。

11.对高中写作教学现状的一点思考 篇十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应付考试、教会学生如何写议论文得高分的层面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他们独立思考、深入分析,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见解,应该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谛。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追求这个真谛呢?首先,要解决学生不肯写的问题,要让学生愿意写,有话可说。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乐于表达。在命题设计上,要尽可能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靠近,贴近生活热点、走进学生生活,同时命题形式要灵活、新颖。其次,在要求上,我们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淡化写作的要求,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学生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实现写作个性化。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选择以新闻时事评论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利用时评来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兴趣,使他们写作时不再敷衍了事。

时评是议论文的一种,也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严格地说,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和隐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观点。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群众性,短小精悍,思想深刻,言辞锋利,形式灵活。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时评写作,能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聚焦时事热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如前段时间南京玄武区有关部门为美化道路要拆除路边的报亭,此事一经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老师及时组织学生搜集评论,并展开讨论。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所以学生对此事展现了极大的热情,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气氛活跃,写起文章来意气风发,丝毫没有往日的应付痛苦之状。

写作,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技巧的问题,还得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时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勇于质疑批判、积极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纷扰复杂,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时评写作可以让他们直面人生,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教师利用时评作文,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武大樱花树下穿和服拍照”事件的时评写作中,学生能辩证的一分为二看待武大学生行为,既肯定他们爱国的一面,也提出爱国应该理智,方式应该温和,最后总结出今时今日的环境下,真正的爱国应以“宽容、和平”为前提,不沉溺于过去的屈辱,而是着力创造未来。在时评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思考、交流,他们对社會的认识不再流于肤浅,审美趣味、人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地调整。

时评写作还可以解决写作素材陈旧、说假话空话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写起作文来往往只会拿屈原、司马迁、李白、项羽、李清照等古人说事,素材老套。而时评作文完全可以弥补这种缺陷。时评作文让学生不再眼盯着古人,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关注现实中的人和事,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觅取大量的生动鲜活的素材。

时评写作,给目前写作教学带来了一阵新风,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我手写我心,实现写作个性化,将写作变成一种生命需要,全面提高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12.对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十二

笔者一直在农村初中任教语文,遇到很多语文老师一说起作文教学都叫苦连天,很多学生一到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无从下笔。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了,他们就敷衍、搪塞,三行五行的就交上来了。写成的作文篇幅短小,字迹潦草,错别字成堆,语病百出。勉强读完后,发现作文内容贫乏,除了几句简单对话,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描写、抒情,语言枯燥单调乏味,更没有思想感情。学生的表现让人堪忧,而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作文指导方式方法上也存在着偏差,作文教学一直未走出“贫困低效”的怪圈。我作为一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有着切身的感受,也曾做过一番调查,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有一些经验,在此对这个问题做一番分析探究,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很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我任教的学校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初级中学,所有学生都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的父母绝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长年在外打工,省吃俭用地剩点钱寄回家供孩子上学,家中人口多,经济都很困难。父母文化程度低,缺少对理想生活的强烈追求和正确理解,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也很低,只要读完初中就行,很少家长想让孩子读高中,更别说上大学了,所以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成绩好坏除了老师没有人会关心,谁还会认真听课?谁还会在意作文的优劣?他们谁也不愿意在学习上“浪费”钱,更少人愿意花钱去买书看。落后的经济、贫穷的生活导致的是思想的贫乏、文化观念的封闭落后。一个从不看书或很少看书的孩子你要他去写“作文”,他会乐意吗?

2.贫乏的阅读导致知识和思想贫乏

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农村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书籍和阅读时间,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很难。据统计,农村学校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竟然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名著。“源”的问题没有解决,哪来的“流”呢?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要有深厚的积累。

3.单调的生活导致感情的枯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源于对生活的爱。现在的农村孩子却缺少农村生活的实际体验。农村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再苦不能苦孩子,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不愿意孩子下地干活。大多数农村学生从没仔细观察过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没有体验过参加农业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哪里有可写的内容?据抽样调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5%、65%、85%。加上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紧张,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他们不但自己觉得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写作就更缺乏素材,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呢?

4.应试教育思想扼杀创造力

为了使学生在统考或中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作了限定,学生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有的教师甚至猜题押宝,考前念上几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所谓的“应试秘诀”,而忽视了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连真情实感都难以表达,更谈不上作文的创新了。

5.单一的作文训练模式丧失作文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三步曲是教师作前指导、学生照框作文、教师精批细改。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听得心烦意乱。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届届如是,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文就像要完成一项技术任务一样,写够字数,写对格式了事,毫无兴趣可言。

6.长期的挫败感挫伤了写作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这样说过:“要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因为尝试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成功;品味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如果是连续失败,他们学习的热情可能会丧失殆尽。在作文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于是就会产生惧怕、厌烦心理。这样的写作心态自然很难提高写作能力。

三、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几点尝试方法。

(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教学生引进“源头活水”。

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除得益于教师的指点外,更多的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接触自然、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写作素材。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事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自然会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产生表达交流的需要,这就有了写作的激情。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老师要抓住这个时机,鼓励他们多看书,让他们多读多背一些名言、名句、古诗,经典优美段落、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与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把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积少成多,让它们真正地成为能自如进出头脑的语言材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定会收到“形神兼备、文采飞扬”之效。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多动笔,每周写一篇作文,力求语言能精确地表达心中所想。经常有意识地引用成语、名言、诗词、歌词,灵活变换句式,采用多种修辞句来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日积月累,语言必将会生动起来,文章必然会多一点灵气,少一分呆板。

(三)作文训练的形式和题目的设置要多样化

以往多数教师教学生写作文都围绕中考指挥棒转,限定在课堂上完成,题目固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搬硬套、苦思冥想,真正有创意的并不多。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训练是有一定效益的。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

如可以利用春游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利用假期直接参加劳动来体会劳动的艰辛以及对生活的珍爱;可以通过帮助孤寡老人以体会社会主义人情美;可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多渠道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来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

2. 引入话题作文让材料作文也变得开放灵活

我们不妨让材料作文灵活一些,少一点限制,写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它只为学生提供话题,依据给定的话题,定什么题目、写什么、怎么写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地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此外,还可在课堂开展口头作文训练,进行简短的提纲式的训练、片段描写训练,必要时还可进行适当指导下的谈话训练。这些训练方式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 作文题目的设置要有较强的灵活性

题目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对刻板枯燥的题目,学生肯定无话可说,只能搜肠刮肚、敷衍了事。《吾家有女初长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儿作文不及格却振振有辞:“又是《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初中三年级,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可写?”事实上,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布置过这个题目,又有多少学生感兴趣呢?教师出题不切合学生思想实际,触不到学生心中的积累,他们当然无话可说了。布置作文题目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青少年由于学习活动、社会地位及作用的变化,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们渴望独立,要求被尊重,成长的烦恼开始滋生。如教师能抓住这一特点,布置《我想对您说》《今年我十六岁》《请到我的家乡来》《梦》《我的烦恼》等题目,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布置作文题目要紧贴农村孩子的生活,要有较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如一位盲姑娘从未看到过春天的色彩,请你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既有描写又有说明的文章,如果读给盲姑娘听,能使她有真切的感受,看谁写得真切动人。再如针对小莫同学中途辍学一事写一封信,劝劝其父母或本人,看谁能把他劝回。又如针对班级管理提几点建议,并说明理由,设置题目为《我的建议》,写作目的非常明确,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最终学生会写出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

布置作文题目还要难易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程度不同,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给学生一组难易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有尽量多的选择。如写有关期中考试的文章,可出一组题目:《拿到考卷之后》《期中考试告诉我》《期中考试一得》,这组题目中第一题较容易,只要把考试以后的所思所感写出来即可;第二题要求学生必须围绕中心做到散而不乱;第三题难度又有所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找出关键“一得”。一组题目使学生择其所能而作,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写作的动力。

(四)写作指导必须精要、得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写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就是力求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不说假话。如果不注重培养良好的文德文风,甚至有意无意地鼓励作文造假,那么学生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这就与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标相悖了。作文还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写作个性。如在教学《我想对您说》时,有一位学习成绩较差而又好打架的学生这样写到:“妈妈,您总是拿我同隔壁的小强比,想让我也成为小强一样的孩子,可您生下的就是我这个不争气的虎林啊!您不知道,您把我同小强比一次,我对小强的恨就加深一层,我跟他打架的原因全怨您啊”这样的作文,直来直去抒写真情,其个性可以说是展露无遗了。

写作个性的形成源于学生读书借鉴的差异性。学生由于性格不同,他们所读的书不同,所涉猎的范围也不同。如初三学生冀X善于利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原因在于散文类作品看得多;辛XX善于组织文章结构,用词朴实无华,原因则在于他爱看推理小说,并能够有效吸收利用。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其学习动态,为其语文思维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

(五)作文批改形式要多样化

作文批改是作前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上付出的劳动最大,但收效却甚微。改革批改方法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认为着重培养学生互批互改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记住,修改作文既是加工一篇值得加工的文章,又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主要机会。”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作文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理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适当把批改的功夫放在指导学生互批作文上,让学生参与批阅,既能学到别人的优点,又能发现同学的不足,从而促进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如分小组改,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个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打个分,由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由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别写在作文本上,并签名。学生批改后,教师要进行复审,查漏补缺、纠正错误,然后通过讲评,使更多的同学效仿学习。

(六)作文讲评要扬弃结合,分层兼顾,充分发挥讲评课的功用

作文讲评是批改的延续和发展,是批改的进一步深化,它既要对当次作文回顾、评价、总结规律,又要明确今后作文训练的目标。有的教师在讲评中泛泛而谈,把每次作文中发现的问题像孔乙己摆九文大钱一样一一列出,面面俱到;有的则是准备不充分而又要让学生共同讨论,莫衷一是;还有的选取较好的文章读上几篇,加两句评语。这些都不足以发挥讲评的根本功效。在《我想对您说》的讲评课上,我发现了学生的不少闪光点,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备课时应该先把这些进行归纳总结,但讲课时就不能毫无选择地陈列了,共性的问题可拣重要的两条列出,而个性的问题一般可在审查学生批改时加入评语中去。要求学生关注的点太多,他们头脑中也就没点了。经选择,我各列了这样两条,优点一是能够真情实感写文章,文章现实意义较强;优点二是能够合理安排结构。缺点一是人称问题,有的文章本来写得非常好,但全文总是不敢对“您”说,全是对“她”说;缺点二是有的文章开头结尾写敬佩母亲,而文中事例却没有一件是含敬佩之意的,话说得言不由衷。在这样总结式讲评后,我采用作品赏析法,拿出好的作品使学生效仿学习,让更多学生激起改写的欲望。讲评应选不同层次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讲评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一节课以安排4、2、1共七篇文章为宜。讲评时先讲优点,后说不足,不足者也能找到自身的亮点。这样,也就起到了讲评激励进步的作用。

13.谈谈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 篇十三

作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德、能、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实施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既有规律可循,又无一成不变的模式。作为教师来,不仅需要我们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而且还需要有做好好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一、德育为本——坚持正确教育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的领导下各科任老师的协助下,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各项素质教育。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为基本准则,严格要求学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重培养――培养优秀学生干部,树立良好班风(1)选拔培养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产生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包办代替,必定会使班干部失去群众基础,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是不可取的!但是,单纯的所谓“民主”让学生完全自决,一些学生会倾向选举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在日后的班级管理中得到“照顾”,同样有不足。比较好的方法是民主后集中,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实践证明,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具有较强的战斗力。(2)增强班级凝聚力

集体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大集体如此,小集体也一样。在班级中组织互帮互学活动。学习上好生带差生,在纪律上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帮助。通过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纪律及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也能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3)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篇二: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

龙源期刊网.cn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

作者:陈海燕

来源:《今日中国教研》2013年第12期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是组成班级的成员,要搞好班级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时常会遇到“顶牛”的学生。这种“顶牛”的学生一般都有个性倔强,自尊心极强的特点,他们对班主任的苦口婆心不但不领情,反而针锋相对地与班主任顶撞。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训斥指责,批评甚至体罚的手段去对付学生,往往会越搞越僵,既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又伤害了师生的感情,结果是使人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那么,面对这些“顶牛”的学生,该怎样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呢?我的方法是:“看牛”“引牛”“牵牛”。

“看牛”,就是善于察颜观色,看清“牛”的来势,也就是辨明学生顶撞的原因,以便能够对症下药,就能为下面的“引”和“牵”打下基础。学生的思想是单纯而又敏锐的,造成学生“顶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班主任应仔细观察,冷静分析。一般来说,班主任若批评学生不公正,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等等情况,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顶撞班主任。若班主任的表情冷漠,态度生硬、粗暴,对学生批评过火,或者不分场合,不看时机地批评学生,这极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以至于出现“顶牛”的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要自省,冷静地、客观的分析一下,到底学生是冲着自己哪一方面来的,自己究竟在哪一个地方出错了,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想一想,他们是否受到了委屈?看一看学生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批评,这样就不难找到“降牛”的良方。

“牵牛”,就是“投石问路”,“顺藤摸瓜”,抓住最佳时机,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耐心细致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达到使之转变认识,改正错误的目的。以宽容维护师生之情,这是值得倡导的。班主任对有错误的学生宽容,决不等于软弱无力,姑息迁就,放任自流。班主任宽容学生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篇三:浅谈对班级内在规章制度建设的一些思考

浅谈对班级内在规章制度建设的一些思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的班风学风好坏很大程度上与班主任的管理权威和科学的保驾制度是分不开的,其中科学的、有针对性、不断完善的班级制度是树立班主任管理权威的重要基础。有经验的班主任即使出差在外一段时间,其班级秩序井然,而有些年轻的班主任即使天天到班、勤下寝室、勤找学生训诫,班级秩序依旧混乱。当然,导致以上区别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科学,奖惩条例的落实是否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现本人仅以十几年来班级内在制度制订、落实方面一些谈谈一些自认成功的想法与做法,供与同仁参考。

正确认识班级内在制度的内涵

我们一般将班级自行制定的制度规范称为“班规民约”,它应属于班级的内在制度,它包括四种类型:

(1)各种习惯性规则。如学生见到地面有垃圾应随手拾起。

(2)内化规则,也是道德规则。如学生要诚实,如果撒谎就会受到内疚的惩罚;要学会感恩,崇尚节俭,否则就会受到其他同学的谴责。

(3)各种习俗和礼貌。如学会尊重人,见到老师要问好;冬天进出教室要随手轻声关门。如果某学生没做到这些,其他同学就会谴责他。

(4)正式化内在规则。它包括各种校规、班规、民约。如果说前面三种类型规则属道德内化教育规则,那么正式化内在规则就应属制度外在法制化规则。这种规则对班级建设最为有效,有一定的操作性。谁违反次规则应受到相应显性条款的惩戒。它常常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混乱的群体变得井然有序。这也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规则制度。

在制定内在规则这一点上,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是专家,他的班级中制定了各种班规,并由“台长”“花长”“灯长”“门长”“探长”等大小仲裁员来监督。他绝不让班规形同虚设,而是让每个学生有事做,彼此互相监督,并不断完善班规,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对功能认识

当然班集体制定班级内在制度即由群体制定“游戏规则”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惩戒规则,它应具有三大基本功能。

(1)引导功能。引导学生该怎么做。

(2)警示功能。告诉学生哪些行为不能做,做了会对他人、集体、社会产生危害,若违反相应班规,自己应承担相应责任。

(3)纠偏功能。如果你的行为已经危害了他人和集体,你就必须承担起责任,接受惩罚,加深认识,纠正自己的行为。

下面仅举关于自习课纪律的相关规定来谈谈以上的三大功能。1.自习课须按时到班自习,须保持教室安静--引导功能。

2.自习课不得迟到、早退,因事因病离开必须请假,不大声朗读,不大声讨论问题,不在教室来回走动,不随意调换座位--警示功能。

3.当天值日班干部须坐在讲台上边学习,边记载自习课纪律。若有无故迟到、早退者,写1000字说明书,并在第二天放学后补上前一天因无故迟到、早退浪费的学习时间。若有大声讲话者视其情节轻重,写500—1000字说明书,并背诵1—2篇语文或英语课文。--纠偏功能。

应注意的问题。

班级内在制度包括“班干部岗位责任制”“课堂纪律制度”“自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寝室制度”“劳动制度”“午休制度”“作业制度”“请假制度”“课间制度”等。在班级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依班情有针对性地制定班规。有些学校有重点班和平行班之分,所以制订班规的侧重点和奖惩的尺度就不一样。重点班班规侧重于民主管理,以“法”治班为辅,内容上侧重于学习方面的严格要求。如“某某同学负责第一组前三排同学的英语课文背诵,没按时背熟者,用英文写500个单词的说明书,并且当天补背。”在平行班由于“学困生”较多,班规制定应侧重于“养成习惯”的培养。如“骂人者写2000字说明书,在班读抒情散文一篇;下午放学未及时打扫卫生者,写3000字说明书,第二次依然犯同样错误者写5000字说明书,并罚在周末放假的当天放学后补做清洁卫生;将篮球擅自带入教室并拍打者,没收篮球一周,并罚为当天做清洁者拎水。”

2.班规应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班规不能由班主任或班委会闭门造车,而应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有的班主任规定:上课讲话达三次者,停课一天。结果引起大多数学生的不满。所以只有得到学生普遍理解和认可的班规学生才会认同并自觉维护和执行。3.做好班规的宣传工作。要想让少数不理解的学生也认可,班主任还得做好制度的宣传工作。通过主题班会、办黑板报、开展班规知识竞赛、轮流值日、角色换位小品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在体验基础上认可班规。如我校规定高中生不得将手机、mp3带入教室。开始很多学生不理解,于是我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要学生谈将手机、mp3带入教室的好处,学生说方便联络父母、同学。我又请同学们谈谈将这些东西带入教室的弊端,学生谈到有时在上课时会经不住诱惑想玩玩游戏、发发短信、听听音乐。另外我请两位成绩相当的同学同时做一道数学题和背书,一位边听mp3边做,一位专心做。结果不言而喻。最后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正确处理手机这些工具,如果上课玩这些东西该如何处理。大多数学生认可由老师保管一段时间直到自己对这些东西没有依赖性为止。

4.班规条款要明确。班规条款如果让学生产生歧义,则会让学生找到违反一些新规定的漏洞。如上课学生可以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最好规定可以小声讨论。再如有事必须请假,但最好规定要注明有正当理由,并写好请假条找班主任批准。只有条款明确的班规才有可操作性。

5.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班规。班规中不应只有惩罚,也应有适当的奖励措施。如每月评选“卫生模范标兵”“自习守纪标兵”“优质作业标兵”“午休模范标兵”“显著进步模范”等等。当班级

中发现一些新现象时,应及时补充完善班规条款。如午休时,有些学生借在家休息之名在外打球、上网,于是我特此规定:午休期间学生一律在教室午睡,并保持教室安静,由班干部在讲台上值日,并做好相关记载。如有特殊情况,须由家长予以确认。

6.班规制定应有可操作空间。如果学生迟到一次,不论何原因就惩罚,似乎过于武断或缺乏人性化操作。如果学生因特殊的不可抗拒地原因迟到,可规定让其轻声轻脚从后门进教室入座,不影响他人正常学习。即使因睡懒觉而迟到者也应给予他改掉坏习惯的机会。毕竟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周期。

当然教师也可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承受能力提供违规后可供选择的处罚条款。如弹性惩戒单

学年初,我和学生们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细则,详细规定了各种违纪行为和落后表现应该受到的惩罚。和其他班级管理细则不同,这些违纪行为所对应的惩罚措施并不只有一条,而是有相对并列的多条。如果学生违纪,他可以从相应的惩戒措施中进行选择,并认真执行。例如,某学生上晚自习时和同桌吵闹,扰乱课堂纪律。值日班长根据班规,很快就会开出“惩戒通知单”。

惩戒通知单(年 月 日)××同学:今晚自习上课时,你和××大声吵闹,不仅耽误了自己学习,而且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们的班规第20条,为使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从以下几条惩戒方式中选择一条,并在班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下认真接受惩戒。

(1)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原谅。

(2)写一份呼吁同学们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张贴宣传。

(3)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在班级中宣读。

(4)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班级气氛。

(5)找两篇关于宽容或自律、换位思考的文章在班上有感情诵读。

(6)到操场锻炼,跑步5圈,强化认识。7.应以教育、引导为主。

当学生违规时应尽可能多地评价、分析其违规的原因、违规的影响及找出今后整改的措施,万万不能简单地训斥。即使照章处罚也应首先让其认识到自己的违规性质而心甘情愿地主动受罚。因为学生犯错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犯错不知错”。在执行惩罚条文时应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二是“犯错不自觉”。在执行制度时我们重点应放在学生自制力的培养上,要有耐心教育。三是“知错

也犯错”。这种情况后进生出现的状况要多一些,应分析原因,看不是不是师生关系不和谐,老师对他的关注不够,或对自我发展丧失信心而“破罐破摔”,亦或是犯错已成习惯。于是根据具体原因,改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真心帮助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上一篇:对生命的敬畏下一篇: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