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精选12篇)
1.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篇一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⑸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重要港口等)、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加强各区域间要素联系的分析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使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使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影响。
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的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一个区域内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学习时要学会简化,最好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叫思维发散图(自己要善于总结各区域的各要素特征,可以通过各种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总结)。
三、加强区域间比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多,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来比较可以是相似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差异明显的区域,如我国珠江三角洲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等
四、区域开发
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五、典型区域知识要点(日本)(一)自然地理
1、位置: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
2、地形: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
3、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4、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
5、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缺乏
6、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二)人文地理
1、人口稠密,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关东平原
2、科教发达、人力资源丰富
3、海运发达
4、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5、工业发达,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5、东西结合的文化
6、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
2.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篇二
一定
“定”是指区域定位。高考文综地理有关区域定位方面有以下趋势:一是根据经纬度定位, 以经纬网呈现区域, 要求根据经纬度对区域定位, 然后根据该区域有关地理特征回答有关问题;二是根据图中呈现的重要地理信息定位。在呈现的区域地图中, 利用重要的地理信息如河流、山脉、海陆与区域轮廓等地理事物的分布确定区域。平时复习要注重地理坐标定位、海陆位置 (轮廓) 定位、相对位置定位 (与周围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 确定其地理位置) 、面积、轮廓、形状定位。另外, 还可采取典型区域特征定位, 如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特殊地理事物定位, 如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也可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有些试题题中有特殊地名信息、文字提示信息也可辅助定位。
二比
通过对不同或相似的地理事物的对比和总结, 归纳共同性, 区别差异性, 可以使凸显规律性, 从而加强理解、加深记忆。
例:中国各区域的生态问题与国土整治比较:
三联
理清知识头绪, 抓住知识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 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 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如印度相关知识体系:
四挖
关于区域热点, 高考一般强调隐性渗透, 以某个区域热点或热点问题为背景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考查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基本能力的形成。复习时不能单纯记忆时地热点, 而要以热点地区或热点问题为背景, 充分挖掘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
例:在复习有关热点区域海地的相关情况时, 要充分挖掘海地所在的中美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板块构内容、农作物甘蔗的生长条件、农业区位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运用等知识, 这样才能与高考的要求相吻合。
(1) 海地所在岛屿判断, 成因分类。
(2) B岛的气候特点及该种气候有利于甘蔗的生长的原因。
(3) (1) (2) (3) 的洋流名称。
(4) A岛东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5) 海地地震造成巨大灾难的原因。
(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海地地震抢险救灾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 请你就这一课题帮助他们设计合理的方案。
五综
平时教学常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化整为零, 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进行分段教学, 结果常造成学生头脑中知识杂乱堆积, 难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又由于人文地理现象复杂多变, 地区差异大, 地域性强, 其综合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人文地理区位分析与评价时, 既要分析自然因素, 又要分析人文因素。复习时要重视在人地关系的层次上再加以综合, 同时还要从区域特征出发, 充分考虑地域空间上的地域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重视因地制宜观念的形成。
例:2009年全国卷Ⅱ第36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 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 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 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 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3) 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厄瓜多尔发展花卉产业的区位因素, 要求综合分析其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该国位于南美洲 (西) 北部, 赤道从北部穿过 (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 , 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多高峰。 (地处低纬) , 雨量较充沛, (地势较高) 常年光照充足, 气候温暖, 年温差小。通过航空运输, 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 该国 (为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成本低廉。 (政府决策) 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在上例分析的基础上, 可再进行下表综合, 学生的记忆将更牢固, 理解将更深入, 规律将更凸出。
六模
建立模式图。模式图图幅简单、空间结构清楚、规律显示直观, 有很强的代表性, 应用范围广泛。充分利用模式图, 建立合理而简捷的应用方法, 对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容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和目的, 对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如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模式图: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方法主要是从自然原因 (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与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深入。
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 自然原因。水系特征:流域广, 支流多;含沙量较大;中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弯曲, 流速慢, 水流不畅。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 加上汛期长, 水量大。气候特征:流域内普降暴雨时, 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水位猛涨。 (2)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河床抬高, 河道泄洪能力下降;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湖泊萎缩, 调蓄能力下降。
七推
推理能力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地理推理能力指学生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和解释地理原理的能力。分为地理演绎推理能力、地理归纳推理能力、地理类比推理能力。区域地理中的推理要求学生在对某些区域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础上, 推理得出另一些类似的区域地理事物。它需要学生在掌握区域地理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综合, 确定地理特征, 解释地理成因, 是对地理信息加工, 从而促使信息增值的过程。
例:当掌握了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主要由纬度高低不同造成的这一原理后, 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海拔高度不同) 时, 就能推理出来。
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的区域案例材料要有直观性、趣味性、时事性、典型性, 便于学生感知。二是平时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地理素材, 形成一定的地理素养。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 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四是教师上课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五是教师自身也要注重推理能力地自我培养, 并在分析案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八说
重视说题的作用。说题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说条件、说思维、说策略、说注意、说规律。说条件是基础, 说思维是关键, 说策略、说注意是重点, 说规律是目标。当然首先要选好题。这个题是高考真题, 典型题, 包含复习的主干知识。要注重说出考查的知识点并尽量说出考查意图;要说出说出思维的过程及依据, 解答所必须的步骤, 包括所有运用的地理原理与规律等;要说出解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包括应用范围问题、知识运用问题。最后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付诸应用的最终目标。
摘要:地理高考关注区域特征及成因的考查, 高考地理试题主要以区域地图为载体来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区域地理的高效复习有赖于“定、比、联、挖、综、模、推、说”八个方面。
3.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篇三
【关键词】 区域地理 复习 高中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71-01
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大家探讨区域地理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初高中知识整合,理清思路,构建知识框架
从学科结构来看,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其中有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与高一必修地理的内容相关或重复,重复内容在高中地理有所深化。建议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类,复习时注重与高中有关知识的衔接,既要做好对初中知识稳扎稳打,又要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做好准备。
从区域地理内容来看,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讲述自然条件,分论部分主要是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规律,搭建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尤其是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涉及到的各个区域,均可按照特定的思路进行分析。
从教学方法上看,世界地理中的“十三个大区和八个国家”以及中国地理中的“四大分区、主要工农业区和重要省份”的复习,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区域,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主讲自己小组负责区域的相关内容,其他同学予以补充。通过不断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这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精髓。
二、区域定位为先导,搞好基础复习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各类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1. 绝对定位(经纬线定位)
利用经纬线进行定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经纬线成为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让学生以填绘地理空白图的形式来搞好区域定位的复习。
2. 相对定位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的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识记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
3. 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
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各不相同。我们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可以教给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进行区域定位。例如海陆轮廓的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
通过以上复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而且完整的“脑图”,迅速解决区域定位难题。
三、区域问题研究
分析概括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高级阶段。不同区域存在着相同或不同的区域问题,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把区域发展问题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掌握,同时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做出合理评价,并提出正确的发展策略。“区域问题研究,区域发展策略分析”,是今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也将此内容作为平时教学的重点。
四、巧记忆
世界区域地理中地名多,而外国地名对于中国人来讲又不好记忆。尤其是那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地名,又极容易混淆位置。这种情况下的记忆方法是:位置上相邻的同类事物要养成自上而下(自北向南)的读图习惯,每次看到这里都要采取相同的顺序。还有些地域中有几个同类型的地理事物分布在一起,记忆起来就更困难一些,可以借助于谐音记忆;还有那些比较长的外国地名,既要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还要从它们的相对位置、形象特征、功能、物产或文化渊源等多方面进行辨析,以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
五、联热点,重应用
近年来区域地理的命题趋向是:
1. 区域考查范围越来越小,甚至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区域,重在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
2. 紧紧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索布局设问;
3. 往往在把握区域特征大背景下考查区域中的主干知识: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区位分析;矿产、能源、工业、城市区位分析等等;
4. 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
5. 区域考查越来越向热点地区靠拢。
六、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1. 重视区域的空间定位。首先就能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
2. 重视区域地理知识拓展和提高。对于区域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区域的描述,而要归纳总结出区域的共性、个性和基本特征。结合学生熟悉的区域,善于提高问题和解决问题。
3. 重视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
4.高三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篇四
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如东亚日本气候及风性及海洋性特点。东南亚位置,特别是板块中的位置,和东南亚地形特点及其成因是重点。又如非洲的气候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点。欧洲海洋性气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区域地理重点。完成这一点,应由教师主导操作。另外,在以主要国家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区域地理中,区域的概述复习为辅,国家地理知识重点。例如东亚概述部分:第一,对东亚每个国家做一两句介绍。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朝鲜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第二、季风气候显著。但日本是东亚地理复习的重点。
第四、在区域地理总结时,注意区域地理知识的类比和综合。
例如,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有好几个区域都有三地形区,北美自西向东纵列分布着三大地形区,南美和它相似。澳大利亚也有三大地形区,也是自西向东纵列分布着三大地形区,只是山地在东面。其实,俄罗斯也存在着三大地形区,印度存在着三大地形区。又如,东亚的季风和南亚的季风成因也可以进行类比等。通过类比和对比,便于学生巩固掌握。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往往能揭示许多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自然地理要素的总和,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的综合等等。
高三地理备考的解题技巧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5.浅谈复习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方法 篇五
周淑华
回顾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区域地理的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此抓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重要,要做到掌握方法、快速识图、突出重点、分析到位、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方法引领学生高考复习。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认为区域地理的教学和复习可采用以下方法:
1.正确认识区域地图,准确获取地理信息,规范答题语言技巧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1.1 掌握读图、识图的要领
首先指导学生熟悉地图的判读方法及图例、注记、符号和颜色所表示的意义,了解不同地图的不同用途,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分布图、人口分布图、交通图、河流水系分布图、某种资源或物产分布图等。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自然和人文方面信息。1.2 掌握地图语言
区域定位是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根本,准确确定区域的位置,需要熟练运用以下相关词语:
绝对位置:低、中、高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东西经度、纬度范围。
相对位置:热、温、寒带;大陆东西南北中部;大洋东西南北岸。
区域方向:使用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来说明区域与定位标志物的空间关系。如: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中纬度的北温带;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1.3 掌握区域定位——在哪里
区域定位的方法有以下七种:
(1)充分利用同套试卷中不同比例尺的定位。
同套试卷中,相对较大的比例尺表达的区域往往被包含在小比例尺地图表达的区域中。如: 2010年全国文综Ⅱ,36题的图A就包含在39题的图B中。
A.44°N,81°E--44°N,82°E 的经纬线地图。伊犁河
B.中亚的河流湖泊图。
(2)绝对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定位。构建经纬网“心理地图”、“区域定位”、“线定位”、“点定位”及“点、线、面结合定位”。
点定位:就是记住一些城市、海峡、河口、运河、内海、湖泊部分港口的坐标。
线定位:就是记住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区。如经线: 0°、30°E、60°E、90°E、120°E、180°、120°W、90°W、60°W。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30°W、40°W、50°N、30°S。这些线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基本上满足对地理事物的粗略定位。而且这些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往往是考察的重点区域。
面定位:就是记住大洲大洋,各大洲的主要方位、主要气候区、大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的坐标。如亚洲:26°E--169°E,10°S--80°N,23.5°N、66.5N通过,跨北半球、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欧洲:20°W--66°E,31°N--71°N,处于中高纬度。非洲:17°W--51°E,37°N--35°S,南北纬23.5°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北美洲:170°--20°W,7°N--72°N,23.5°N、36.5°N通过,跨低、中、高三个纬度带。南美洲:82°--35°W,54°S--12°N,0°、23.5°S通过,热带面积广。大洋洲:110°E--130°W,47°S--30°
N,赤道、180°线通过,跨东西半球,跨南北半球,同时存在两个日期。南极洲:62°S以南,跨经度最广的洲,以寒带为主。
(3)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如果以地理事物为参照系,结合方向、距离等方面的联系,进行区域定位。
(4)通过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形状定位。
(5)根据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或者地理直观特征定位:
①题目的文字提示,区域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高定位的速度有帮助,甚至起决定作用。
②要求熟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和区域特征,特别是区域的典型特征。如:中亚--干旱,非洲--贫困。
③借助有代表意义的景观来记忆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文字、图中的信息。如:企鹅、金字塔、泰姬陵、桑巴舞﹙巴西﹚、长城、袋鼠、尼亚加拉大瀑布等。
(6)结合图例、注记、比例尺及图中的信息定位。如: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线、城市、洲界、国家、省区界限等图例、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有利于定位。(7)依据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定位。
地理事物的分布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判断南北半球的方法主要有:a.地球自转方向法和南北半球分步法;b.大湖大海轮廓法;c.物体运动偏向北右、南右法;d.气旋及反气旋气流方向法;e.南北半球气流方向法;f.气温纬度方向法,如:北半球,北冷南热;g.气压场分布季节变化法,如:七月,北半球大陆低压、海洋高压;h.极低附近事物景观法;i.臭氧空洞位置(目前主要出现在南极地区附近);j.洋流运动方向法,如:中低纬渔区:北顺南逆。
空间定位的方法有很多,在做题时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认真审题,从材料、题干题支中获取信息。然后仔细读图:①找经纬线--确定大致区域范围和相关环境;②读图例--获取区域定位的相关信息;③读等值线—获取地形、气候,还有其他信息;④图中其他重要的地理事物--辅助空间定位。最后对前面定位进行验证。
1.4 识别地理要素关键信息——有什么
通过图、表、文字信息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
1.4.1 掌握自然地理要素构成
(1)地理位置: 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强化空间体系的建立。
(2)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3)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4)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a.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b.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c.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河流中上游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5)植被和土壤:从植被、土壤的类型和分布分析。
(6)资源、能源方面:主要从资源种类、数量等方面分析。
从以上方面获得信息,分析自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用规范语言概括出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
为分析人文社会环境中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1.4.2 掌握人文地理要素构成
人文地理方面: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分析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1)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2)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3)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4)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5)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6)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a.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b.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1.5 弄清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为什么
(1)通常主要分析影响图示区域的地理因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个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的开发优势,发展某种生产的有利、不利因素,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等问题。比如: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水是成为绿色走廊主导自然因素。
(2)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特性:整体性、差异性等。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差异性是通过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体性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的主要特征是最具本质的和最具特色的特征,例如: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时紧紧围绕“干旱”这一自然特征为主线,找出导致干旱的主导因素——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由于干旱的自然特征,使西北地区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灌溉农业区,同时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
1.6 探究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怎么办
要知道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解决措施。例如: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出现的原因,预防及解决措施,今后发展的方向。土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地面疏松,多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气候异常、生态环境失衡──主要自然因素。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事实上,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人为因素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沙坡头是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2.采用比较法复习区域地理,事半功倍
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不同,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使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区域间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异同。
(1)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例如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对比河流、湖泊、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回回归线穿过的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南美等地,对比地形特征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如世界典型(英国、美国、德国)的传统工业区位因素与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对比: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与我国大江大河的开发整治加以比较,从而得出两地区经济发展的异同点。
3.利用地图开拓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以地理图象为主线,利用课本插图、释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口、耳、手相结合的作用,培养读图能力,把问题引向深入,指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地理现象,分析图示区域的综合地理特征,开拓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用自然地理要素推出人文地理要素。用图能力是灵活应用图像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是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递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成为我国瓜果和棉花生产基地。
4.做练习,加以巩固——规范答题语言。
俗话说的好:“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 地图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工具,填图是学生掌握区位分析的重要方法,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地图的语言,对于区域地理复习至关重要。看懂地图,识别图中地理事物及其特征,并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找出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做出正确的结论,还要有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才算真正掌握了地理。这方面都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加以巩固。
6.中国区域地理教学设计 篇六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地理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中国区域地理”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各个方面,综合性较强。教学中可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理分区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等情况的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中国的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一、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
播放我国西北地区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的录像片
【教师引导】⒈录像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理区域的特色?
⒉根据录像和你平时的知识,说一说维吾尔族、蒙古族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⒊此区域的人们为什么是这样生产、生活的呢?
通过录像片及三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
二、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分组探究学习阶段
㈠学生分为三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相应的课本内容及图片,分别讨论以下西北 个比较典型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利用当地的条件进行生产活动的? ⒈内蒙古高原的东部
⒉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天山的绿洲 ⒊天山的山地地区 讨论要求:
⒈明确本组讨论的地点
⒉当地人们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是什么?
⒊当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产活动?列举影响当地生产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⒋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语言要简单、明确。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⒈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农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天 山的绿洲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天山的山地地区农业以山地畜牧业为主。⒉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只有在有水源的地区出现种植业即灌溉农业。㈡进一步探究:
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只有在有水源的地区出现种 植业,确实与我们学过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呢?
在学生明确原因的基础上,总结出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深居我国内陆,东西跨度 大,位于非季风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造成西北地 区有的地方发展畜牧业,有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什么样的 条件就选择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挥地区 优势,协调人地关系的观念。
㈢深入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提供录像和资料】 ⒈甘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⒉西北地区沙尘暴
⒊西北地区过度开垦草原、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掠夺性开发等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
⒈录像和资料反映出什么问题? 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⒊当地人要想使自己的经济得到发展,还要使下一代的人经济也能发展,他们应该 怎样做?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的利用自然条件,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
三、总结: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
⒈通过讨论,使我们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依据当地的资源条件。
7.地理复习:学会在区域中整合 篇七
一、建立空间概念, 确认区域方位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解开各类试题中区域试题的钥匙, 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在复习中要利用地球仪和地图, 认清主要经纬线, 包括0°经线、东西经30°、60°、90°、120°、150°、180°穿过或其附近的重要地理事物;另外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穿过或其附近的重要地理事物。以上12条等距的经线、5条特殊的纬线, 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格, 也基本上可以满足对地理区域的定位。
二、了解区域构成, 掌握系统结构
研究区域地理是有章可循的, 往往从自然条件到人类活动。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人地关系特点包括该区域的资源状况, 区域发展的环境承载力, 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等。
三、重视区域条件, 综合区域特征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构成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 地形控制着河流的流向, 气候影响着河流的汛期, 地形影响气候, 气候反过来又对地形进行塑造, 在特定的地形、气候条件下又形成特定的土壤和植被, 最后在区域内形成特定的自然带。自然带是自然地理要素在地表的分布规律, 集中体现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所以我们在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复习中, 可以通过以自然带带各地理要素的复习方式, 这样使学生既了解了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 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农业、工业、交通、聚落、商业、金融等人文地理要素, 构成了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 区域内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四、侧重区际联系, 类比区域差异"
一个具体地区形成了其区域特征, 而不同的区域之间其特征存在着差异性或相似性。两个不同区域间其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区域对比”已形成目前高考考查能力的一种模式。对比分析、抓区域差异还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与效果, 进一步巩固各区域的区域特征。
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学会使用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
五、结合热点问题, 关注相关区域"
8.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篇八
【关键词】区域地理 区域定位 区域特征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常反映在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特别是在许多能力的测定和思维的考查上,很多是以区域地理的内容为载体进行考查。从试卷的分析和分数的统计上得知,考生在区域地理的试题上失分较多,所以有许多考生把区域地理学习,认为是学好文科综合的一个瓶颈,不无抱怨的说:“文科综合难在地理,地理难在区域。”
为什么同学们会感到区域地理难?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的地理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的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许多地理老师说:“区域地理是学习地理的终结者,区域地理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因此在整个高考地理复习过程中,区域地理的复习成为整个高考地理复习的一个重中之重。
那么高三应怎么样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完成高三地理的整体复习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个人认为,应重点从:区域定位、区域的特征描述二个方面着手复习。
一、区域定位
福建省高考的第37题,是对区域地理考查的大题,考生要完成对此题所有考题考查,考生必须对本题所考查的区域进行定位。掌握基本的区域定位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进行区域定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能力考查点。定位就是为所给试题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等)。准确的定位,是准确把握所考区域的特征的前提,区域的地理特征包括所在地的地形、气候、河流、太阳辐射、所在区域人文特征等。只有把握所给题目中的地理位置,才能根据地理位置来进行定性,进而确定解题的正确方向。
高考给所考查的区域地理进行定位常用的方法有:地理坐标定位法(确定经纬度);地转偏向力方向确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面积、轮廓、形状定位法;自转的方向法(确定半球位置);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等温线温度数值大小南北递变规律定位法;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进行定位;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等。
例: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分布异常。读图完成下题:
仅从气候因素考虑,若要在M,N两地中选一地建海滨浴场,正确的方案及理由是( )
A.M地:气候温和湿润
B.M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C.N地:气候温和湿润
D.N地:夏季晴天多,日照充足
本题给了一条纬线,但没明确是北纬还是南纬,但根据所给等温线温度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M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气候,全年降水均匀,日照不足,不适合建海滨浴场,排除A、B;N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排除C,故选D。
例:图中甲为某区域示意图,乙是甲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的地质剖面图,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题:
Q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本题根据等高线向南凸,可以判断河流流向为向北,然后根据P地河谷剖面图可知右岸深,说明右为侵蚀岸,可以判定甲区域为北半球,说明P区域为北半球,所处地理位置为300-40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式气候。
总之,做好区域地理的复习,首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给的区域进行准确定位。
二、做好区域特征描述的复习
准确无误的对区域特征描述,是做好区域地理复习的最终目标,是关系到考生能否得分的前提。区域特征包括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对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复习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午复习。
1.做好区域地理特征的描术,注重一个“理”字,准确的把握地理中的这个“理”字,一是要注重各个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二是要做好对地理术语的全面、准确的阐释。
2.抓住一个区域最突出的特征。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复习中必须把握不同区域最主要的特征,研究一个区域中有主导或者制约作用的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利用环境整体性思维要以推导出其它要素特点。
例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最显著特征是“高”、“寒”。因“高”而“寒”。“高”影响气候,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光照长,昼夜温差大)。因地形高,影响河流,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影响植被(高寒草原);影响动物(耐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影响土壤(冻土广布);同时也影响社会因素:交通不便,以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人中密度小,城市少,生产力水平代、经济相对落后。
3.培养学生学会用高中地理原理进行阐述地理事物特征。例如,要分析一个区域的气温有何特征,那么必须立即对知识进行迁移,回到高中地理关于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上)。分析一个地区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等),必须从地形、地质、气候条件,人文因素:毁林开荒、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知识加以迁移。
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主要描述和阐述的是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商业、城市化等。复习中重在区位因素的迁移。近几年对这部分内容有不断上升的均势。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把两条:
第一,人文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其中最主要的是区位因素,例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社会因素(政策、科技、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变化小,而社会因素是不断变化中。其中城市的区位因素和交通的区位因素,在高考命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且突出自然因素对城市的影响,例如气候对城市的影响,热带地区城市为什么选择高海拔地区分布?而中高纬度地区城市为什么选择河谷地带?
第二,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对人文地理的情境迁移。高考对人文地理的考查,总是以一定的地理情境呈现,学生如果不能很把所给的情境材料迁移到高中所学地理知识,答题将无从下手。例如,福建省是我南方种植柑橘的大省,种植柑橘的自然环境优越,但前几年一直不景气,近两年来柑橘种植又火暴起来,请同学们试分析原因?这是一个新情境,怎么样才能对事理进行阐释?本题是关于种植亚热带水果的农业问题,因此就应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迁移,考查的是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社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当地柑橘种植的起伏变化是由那些因素变化引起呢?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是不会变化的,因此可以断定主要是社会因素变化(科技、市场、劳动力、政策、交通等因素)。把农业的区位因素变化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来。
总之,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必须教会学生如何给区域定位,准确无误的对区域特征进行阐释,这样才能更加有利的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
9.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篇九
(二)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下图分别示意1700~2000年中国、美国、巴西和印度四国人口和耕地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1~3题。
1.1700~2000年,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呈“先增后减”变化态势的国家是()A.中国 B.美国 C.巴西 D.印度 答案 B 解析 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结合图中数据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印度和巴西两国发展农业技术的目标分别是提高()A.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 B.劳动生产率、土地承载力 C.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D.土地生产率、环境承载力 答案 C 解析 图中信息显示印度耕地面积大、人口多,属于人均耕地较少类型,应从提高单位 1 面积产量,即提高土地生产率角度入手;巴西耕地面积也较多,但人口相对较少,属于地广人稀型,应从提高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角度入手。
3.1950~2000年,美国土地开发力度趋于平缓,稳中有降。其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发展 C.后备资源不足 答案 D 解析 注意“稳中有降”,说明是有意识地减少,则可判断是出于生态保护的目的。后备资源不足会影响开发力度,不至于降低。
2015年12月2日至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下图为南非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B.人口增速减缓 D.生态保护
4.国家主席习近平南非访问期间()A.北京昼长夜短
B.北京、开普敦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增大 C.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减小
D.北京、开普敦两地白昼长度之差减小 答案 B 解析 12月2日至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A错误;这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并在变小,开普敦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并在变大,所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增大,B正确;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在扩大,12月22日前后达到最大值,C错误;北京的昼在变短,开普敦的昼在变长,且开普敦的昼长于北京,也就是大的在变大,小的在变小,所以两地白昼长度之差增大,D错误。5.有关南非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广阔 B.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C.西南沿海夏季多雨,利于农耕 D.西海岸寒流流经,西北海域多大雾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南非地势中部平坦,边缘陡峻,以高原为主,A错误;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升高,B错误;西南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C错误;南非西北海域纬度较低,但因本格拉寒流流经的降温作用形成较冷的下垫面,当暖湿空气平流经过时,下部易被冷却而形成平流雾,D正确。
下图为甲、乙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两岛的共同特征是()①终年盛行西北风 ②地形类型为盆地 ③河流流程比较短 ④地热资源较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乙岛为新西兰北岛。甲、乙两岛河流流程都比较短。甲、乙两岛位于板块交界处,两岛的地热资源都比较丰富。甲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乙岛主要受盛行西北风影响。从河流分布可知,两岛中部地势高,不是盆地地形。所以③④正确。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气候温和,人口密度大 B.甲岛以阳光海滩、椰林风光闻名 C.乙岛西南海域有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 D.乙岛对外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和海运 答案 D 解析 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气候较为寒冷,人口密度小。甲岛纬度较高,以温带季 3 风气候为主,没有椰林风光。乙岛为新西兰北岛,其西南海域没有世界著名渔场。乙岛四面环海,对外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和海运,所以D项正确。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图中等温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洋流 B.甲河下游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广布 C.乙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航运条件好 D.E处春季出现凌汛的时间比F处早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区。图中等温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甲河下游沿岸为广阔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乙河流经地区,由于纬度高,结冰时间长,航运条件差;E、F两处虽然纬度接近,但是由于E处受西风带影响更大,所以较F处温暖一些,春季河水融冰时间早一些。
9.铁路分布在该区南部的主要原因是南部()A.冻土较少,便于施工建设 B.地势低平,便于施工建设 C.矿产丰富,人口、城镇众多 D.邻国众多,便于经济联系 答案 C 解析 该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以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且南部地区矿产资源较丰富一些,铁路的修建便于城市之间联系和人口流动。
11月22日至28日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下简称阿联酋)的“国家创新周”。阿联酋一直以来以产油著称,政府在大力发展石化工业的同时,非常注重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阿联酋在创新型经济体排行中,位列阿拉伯国家第一位,被誉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下图为阿联酋和以色列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阿联酋被誉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的主要原因是()A.石油资源丰富,向世界能源市场提供大量能源 B.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实力雄厚
C.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 D.国内市场广阔,在中东地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答案 C 解析 阿联酋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成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
11.与以色列相比,阿联酋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A.热量 B.技术 C.水源 D.地形 答案 B 解析 由于两国均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水资源匮乏,所以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但是以色列农业科技先进,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克服了水资源匮乏的不利因素,粮食、蔬菜、水果能够自给。因此,与以色列相比,阿联酋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技术。
二、综合题(共2题,56分)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 读非洲塞内加尔河流域图,塞内加尔河①、②两地流量变化曲线图和③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材料二 每年5、6月,来自撒哈拉沙漠强烈干热的哈马丹风影响塞内加尔河流域,往往使流域北部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大批庄稼幼苗死亡,不得不重播或改种其他作物。
(1)比较塞内加尔河①、②两地洪峰流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2分)(2)简析塞内加尔河流域北部5、6月经常出现大批庄稼死亡的原因。(6分)(3)渔业占塞内加尔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为该国第一大创汇产业。分析渔业成为塞内加尔经济支柱的原因。(6分)答案(1)差异:②地流量大于①地,且流量最大的月份早于①地。原因:②地处于上游,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多支流,雨季出现时间早;①地处于下游,气候干燥,支流少,蒸发强,雨季出现时间晚。
(2)降水偏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庄稼处于幼苗期,抗干热能力弱。
(3)靠大河和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经济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国内外渔业市场需求量大。
解析 第(1)题,由流量曲线可以看出,②地洪峰出现时间早于①地,且洪峰水量较大。由流域图可以看出,②地在①地的上游,且接纳了众多支流,而②地到①地之间地区降水减少,且很少有支流注入,加上蒸发和下渗量大,水量减少。第(2)题,从气候统计图可以看出,流域北部5、6月份降水少,而气温高,蒸发强烈,庄稼正处在幼苗期,抗旱能力较弱。第(3)题,塞内加尔处在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广阔的市场。塞内加尔经济落后,第二、三产业比重小,使渔业成为经济支柱。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32分)乌尤尼盐沼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面积9 06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 656米,是世界最大的盐沼,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盐沼之一。数百万年前,这片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约4万年前,这里是一个史前巨湖。盐沼周边山地分布有大面积的富含锂的火山喷发岩,盐沼的锂矿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一半。下图为玻利维亚南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简析乌尤尼盐沼经历的“海—湖—沼”的演变过程?(8分)(2)分析乌尤尼盐沼锂矿资源丰富的形成原因。(8分)(3)针对当地气候特点,指出当地锂矿开发人员面临的主要困难。(6分)(4)玻利维亚政府提出了“锂矿开发由国内企业控制,外资公司限定于深加工产品的投资项目”的开发方针。分析该方针对该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影响。(10分)答案(1)地壳抬升,安第斯山脉从海底隆起,未退却的海水在山间形成内陆盐湖;由于地形封闭,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逐渐形成盐沼。
(2)周边山区富含锂的火山岩经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在盐湖沉积富集。
(3)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高原反应;太阳辐射强烈。(答出三点即可)(4)避免外国公司掠夺式地开采,有利于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进外资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10.中国地理中考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篇十
一、中国的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⑴、地区分布不平衡:“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⑵、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兴修水利工程:
⑴、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68—69图 3—19 《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等图上识三个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南水北调。
⑵、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黄河干流上(最大的)小浪底水库、长江干流上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利枢纽。
⑶、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西南三省一市
1.位置
西南三省一市包括川、贵、滇、渝,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2.地形
地跨全国地势第一、二阶梯,地形复杂,主要有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河流受地势影响,落差大,航运价值较小,但水力资源丰富。
3.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兼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水热条件均较优越。
4.四川盆地的农业生产
四川盆地土壤为比较肥沃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又称为“红色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盛产稻米、甘蔗、油菜籽、蚕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平原是西南三省一市面积博瀚教育最大的平原,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
5.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
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形著称于世。主要江河有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蕴藏着巨大水力资源,是我国水力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这里气候、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滇南的西双版纳地处热带范围,是我国第二大橡胶种植地。
6.丰富的矿产和新兴的工业
该区金属和非金属矿均很丰富,水力和农林资源也很富饶。贵州的六盘水和四川的天府、攀枝花是重要的煤炭基地。重庆和攀枝花是两大钢铁工业基地。
7.交通面貌的巨大变化
西南三省一市地形崎岖,水陆交通一向比较困难。解放后,成渝、宝成、黔桂、川黔、成昆、南昆、湘黔、襄渝等铁路陆续建成,形成环状铁路,成为全国铁路网的组成部分。通车的南昆铁路成为西南地区通往沿海的重要干线。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西南地区的水运交通面貌将有很大变化。重庆是有名的山城,现已发展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
三、东北三省
1.位置
东北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成。
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东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4.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6.稠密的铁路网 主要铁路干线有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大连港是东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东北最主要的内河航线。现在已建成我国最长的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
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
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⑵时空分布不均
五、沪宁杭发展
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制约该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矿产资源缺乏。
工农业生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其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区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好,是全国闻名的高产稳产农业区,总体农业生产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纺织、化纤、电气、电子、机械、化学、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食品、服装加工等多种行业,很多行业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电子与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本区乡、镇、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同一类型总数的40%,大部分县以及县级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已超过整个工业的1/2,大多数县市的农村工农业产值中,工业已占90%以上,可见乡镇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乡村城镇化的发展,各种人口规模的城镇等级齐全,使其成为我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但是目前本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紧缺;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强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大力进行对太湖的治理,保护环境;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外贸、商业等第三产业;借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核心地位和龙头地位,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带动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有利:
水陆运输便利,科技发达,市场广阔,历史悠久,统一的电网。
不利:
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短缺。
发展特点:
全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
11.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探讨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08-01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区域地理包含了全球各大洲、各国的地形、位置范围、气候、河流、植被、土壤、人口、民族、经济发展、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记忆时如果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掌握有效的方法,常常会感到杂乱无章、无从下手,有一种似曾相识但又无法描述出来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学会用最简单、最合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下面,笔者主要探讨一下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复习区域地理。
一、空间定位,确定区域位置
区域定位的方法很多,如地理坐标定位,海陆轮廓定位,相对位置定位,面积、轮廓、形状定位,典型区域、特征定位,特殊地理事物定位,山脉定位,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多方面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各种区域定位方法。下面以空间定位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复习:
1??用点线确定框架
(1)在世界地图上用一些特殊易记点确定相应位置。如(0°, 0°)为非洲的几内亚湾,(60°, 60°)为亚、欧两洲分界线上的乌拉尔山,(30°, 30°)为南非、埃及开罗、尼罗河附近等。提醒学生在记忆这些点时还应注意该点附近的重要地理事物及相对位置。
(2)熟记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在进行全球区域位置判断时,可选取10条经纬线进行记忆的方法(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西经20°、 0°经线、东经20°、 东经40°、 东经60°、 东经120° 、180°经线等),熟记这些经纬线附近的区域,可让学生利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如:北回归线(红海、阿拉伯海、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台湾岛、墨西哥湾),可记成“一湾两海三半岛,还要经过台湾岛”。赤道(刚果盆地、苏门答腊岛、加星曼丹岛、亚马孙平原)可记成“刚果苏门前,亚马家是面”。
2??联系生活,轮廓形状比喻记忆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是学生的记忆难点之一,如果把这些省区的轮廓用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事物进行形象记忆会变得容易多了,如:湖南、江西两省的轮廓像旧版人民币上并排的两个少数民族的头像,湖北像警察戴的大盖帽,广东像一头喝水的大象,黑龙江像天鹅,内蒙古像展翅的雄鹰,云南像开屏的孔雀等。这种记忆方法形象生动,记忆效果显著。
二、构建区域地理的思维模式
地理知识范围广且繁杂,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十分琐碎,如果每一个地方都要全部记清、熟悉,会需要很多时间,且不一定能记得完整。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地域地理的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使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知道应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应怎样分析,并快速记忆知识点。可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范围: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半球位置。(2)地形:地形类型、地势、地表形态、分布成因。(3)气候:类型、特点、分布、成因。(4)河流、湖泊:分布、补给、季节变化、水文、水系特征、成因。(5)植被、土壤:类型、分布、特点。
2??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主要包括人口、民族、经济发展、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方面。
3??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叠加
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进行叠加交叉记忆,注重内在联系,形成思维模式,按照特定思路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三、绘制地图,加强区域位置的记忆
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记忆地理位置时,通过描绘地图形成头脑中的地图,即脑中有地图。这样记忆会事半功倍。
1??绘制地图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绘制世界海陆轮廓、世界分区简图、名区域局部图,并在图中勾绘重要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此举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抓住图形特征,深刻记忆位置。
2??地图填绘
在描出的地图上填注国家、城市、河流、矿产、地形区、气候类型、自然带、洋流等名称,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地理事物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方法对重点区域、难记忆的国家城市有良好的突破作用。在世界区域地图的复习中,最重要的是区域轮廓图、政区图、地形图和河流图,掌握好这些图是重中之重。
12.浅谈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篇十二
一、分析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知识的高考试题
任何客观事物都会有其自身规律可循,细细研判近些年来我国地理高考中区域地理考题,也会体味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区域地理考题的出现背景,若作四分可为:
(1)以经纬线定位某个区域,考查这个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的变化,重在从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来查找被破坏的问题与整治措施;(2)设定案例,考察对某一区域开发利用状况的评价,再由点到面,由某一区域到世界范畴进行扩展性评价;(3)采用图形、表格为资料背景,考查读图辨图能力,了解对区域特点的掌握;(4)利用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人类在区域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及国土整治中注意哪些问题。
综合这四个特点,可见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有章可循,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定位区域,什么区域对应什么环境,什么环境就应该有与之对应的人类活动。
二、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目标在于复习地图,地图是复习的主要对象和复习工具
复习区域地理知识,地图是不可离手、离眼、离脑的工具,区域的一切都在地图中也即在区域地理位置中蕴含。唯有有了地图这个工具,有了地图的导航才能准确高效地复习区域地理知识。
其一,每个区域地图保存于大脑中,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内容贯穿于地图之中。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图标的能力,学生更要在这方面投放精力,养成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利用地图,确定区域。地图对复习区域地理知识具有的导航作用,是通过读图可对区域状况留下深刻印象,建立起区域间相互联系、互有区别的规律性认知,若能够作以类分,则可化繁为简,将诸多区域形成相对类分的区域,缩小复习量,提高复习效率。无论对中国地理知识,还是对世界地理知识的复习都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还应靠填充图的方法进行,使学生能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区域位置,根据区域位置的特点,找到共性和特性,以主干内容进行穿线。以主带偏,驾驭知识主脉。
三、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方法要讲求效率,找线索,理脉络,条理化并规律化记忆
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是在已经系统的学习过这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复习的方法不能等同于学习的方法,若形象些说,学习的过程是群览和博览知识的过程,而复习的过程是找线索、理脉络、条理化并规律化记忆的过程,不然在复习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将会是复习效率事倍功半。
1. 整合区域知识,把知识点有机地串在线索上
“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能抓住系统的知识线索,建立起知识网络,以‘线’为纲,把知识点有机地串在线索上,做到纲举目张、点线结合、纵横联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例如复习世界地理的自然环境特征,可以将气候作为主脉,作线性串联: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世界洋流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世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世界农业类型的分布———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 理论联系实际,把书面知识的复习与对新闻时事的了解联系起来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区域地理知识高考试题的出现正在打破学生凭借死记硬背而获得的书本化知识的传统模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在新闻时事方面的联系和分析能力的出题内容和出题方式开始多见于卷面之上,那么,理论联系实际,把书面知识的复习与对新闻时事的了解联系起来的复习方法就是很有必要采纳的。譬如关于我国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川气东送、南水北调等方面的内容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上的出现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在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特别是仅凭课本知识并不能答好这类题目,没有平实对新闻时事的了解不足以完整准确的答好题,因此平时要让学生多关注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国内外大事,学生本身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复习头脑。
3. 归纳知识专题,重点讲练,重点巩固
对区域地理知识归纳成专题,再以专题形式对知识进行提炼式梳理,如“三角洲”“流域”“资源城市”等;还可以是掌握技能的专题,如“气候类型题的答题方法”“等值线的分析”专题等,让学生能够有重点地复习,在重要方面加深理解并加深记忆,以此更好地掌握地理技能,更有助于理解和背记地理知识,赢取高考分数。
参考文献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区域地理中国农业教案11-11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09-17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09-01
区域地理课件北美08-21
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08-28
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07-22
区域地理非洲教学设计08-03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10-03
区域地理--美国说课稿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