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作用》教案

2024-07-01

《意识的作用》教案(共12篇)

1.《意识的作用》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意识作用的主要表现。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的原因。理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及要求。

能力目标1.树立世界是可知的观念,逐步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明确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培养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有计划、有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克服悲观、消极思想和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不断奋进。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发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明确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教学中的第二个重点。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教学难点 既要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辩证思维的能力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学生往往会认为二者是截然对立的,肯定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就要否认意识的反作用。突破这一难点,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知识运用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预习导读

教师引入材料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是2月正式启动的,大致分三个阶段实施,规划为“绕”、“落”、“回”三期,首先发射环绕月球的卫星,深入了解月球;接着发射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进行实地探测;最后送机器人上月球,建立观测站,实地实验采样并返回地球,为载人登月及月球基地选址做准备。整个计划大概需要的时间。

任务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目标探测月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

绕月高度100公里

飞行时间112小时

携带装备月球车、分辨率10米CCD相机、激光眼等“七种武器”

着陆方式月面“软着陆”

教师:自主探究一:上述材料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理解:人在反映(认识)客观世界时,总是有目的和动机的,在行动前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步骤等。而动物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那么,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板书)

发射火箭能否将卫星精确送入奔月轨道

到达月球能否被月球顺利捕获

降落能否顺利降到距月球15公里的轨道上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选择长三丙火箭——相比嫦娥一号任务先将卫星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卫星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奔月轨道不同,嫦娥二号任务是要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长三丙火箭增加了两个捆绑助推器,运载能力更大。

教师提问:自主探究二:上述材料体现了人类意识的什么特点?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应什么

(2)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通过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复制当前,追溯过去,推测未来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教师提问: 为什么说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⑴、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思维拓展:※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它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2.《意识的作用》教案 篇二

关键词:意识,戏曲,意识转换,咬字吐字,肌能

在中国古老的唱腔京剧、戏曲等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一辈艺术家们说“字正腔圆, 字不正则腔不圆”的说法。这种说法放在我们现代歌唱中也一样适用, 在歌唱中明白了“字正腔圆”这四个字, 对我们的声乐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 则会走许多弯路。声乐教学和学习中好多人认为声乐学习是没有路子可寻的, 是靠学习者个体的悟性去揣摩出来的。其实, 歌唱学习和教学是有路可寻的, 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无路可寻, 全靠“悟”的。歌唱学习和教学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它是有方法和有路子可走的。

一、歌唱中的意识转化问题

好多教、唱的人都以为要想唱好歌曲以及成为一个好的歌唱艺术者需要这个人具有很好的“悟性”, 其实, 说白了这“悟性”就是一个意识的问题, 那么, 什么是意识?声乐学习与意识有何关系?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声乐学习者和运用者在学习和运用中所体现出的“悟性”就是对自己声音的一种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体现在声音上就是对声音的运用和驾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声乐学习是一个意识转换过程, 这个过程转换的快慢关系着声音状态的确立的快慢。也就是从说话状态转换为歌唱状态以及找到自己最美的声音的快慢问题。

声音意识的确立是声音表现好坏的前提。这是因为“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 具有选择性。”声音意识不确立, 则会出现无法驾御自身声音的可怕现象, 因为“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 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 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在声乐学习中, 意识是最重要的。如果意识不对则会将好嗓子变成哑嗓子、坏嗓子, 甚至将好声音变成无声音的可怕情况。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让学习者将自己的声音有目的的表现出来, 即首先要确立学习者的声音是适合唱什么声音, 如:美声、民歌、通俗等等。无论教学者还是学习者这一步弄错了, 那么出现没声音的结果那是必然的。也就是说目的不同必将导致南辕北辙的可怕现象。

在歌唱中有些人歌唱是表现得很感人, 而有些人却唱的枯糙无味, 这是因为“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 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选择建构, 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 而是能动的创造。”声乐学习也是一种能动的创造, 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势必导致声乐学习者的声音没有个性、声音没有生命力等等的形似而神不是的现象。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计划等观念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声乐学习就是将意识上的声音转换为大家认可的好声音的一个过程。

二、咬字吐字问题

咬字: (yǎo zì) 戏曲﹑曲艺术语。也叫吐字。指演唱或念白中, 准确运用口腔各个发音部分, 将字的声母和韵母清晰地读出。“咬字”是京剧演员的基本技巧之一。用在声乐学习中, “咬字”也是最基本的技能。在声乐学习中必须锻炼口劲, 使唇、齿、舌、齿等灵活运用。将字的头、腹、尾音清晰地送出, 而又能有机地结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字音, 达到“近听不刺耳, 远听不含混”的境界。在歌唱中咬字的问题是个习惯性转换的问题, 即将我们平时说话时的咬字习惯转换为高声朗读时候的咬字习惯, 即是一个用嗓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的转换是确定声音有无状态的一个关键。

在戏曲中对咬字的归纳总结的几点很值得声乐学习者借鉴和学习, 即

a:咬字四要点:字头要分清, 字腹不变形, 字尾须收好, 声调要念准。

b:咬字的注意事项:字是发声时的首要因素, 亦即字头。字头咬不好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咬字不清, 吐字不明, 则会出现如钝刀杀人的使人难受的感觉。所以在歌唱中一定要做到“咬字清、吐字准, 能保字, 有口劲”。另外, 在古典戏曲论著《明心鉴》中也曾提到:“三仄应分上去入, 两平还要辨阴阳”, “凡唱曲说白, 必须口齿用力。一字重千斤, 方能达到听者之耳。不然广园旷地, 未必能人人听清”, 这样的咬字吐字运用到声乐学习中同样至关重要。

另外, 在声乐学习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好多人咬字也准, 可仍然不能将自己的声音转换出好的音质、音量、以及需要的音高标准, 这是为什么呢?具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 这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意识没有转换的问题, 歌唱中的状态与平时说话状态有所区别的问题没弄清楚。2、想的多与少的问题。3、正确声音确立与否的问题。只要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理清楚了那么其他问题将不在是问题。

三、肌能运用的问题

现在多项科学实验表明, 人的心理活动能对人的生理活动造成影响。反之, 意识对物质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如何, 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 只能在实践中发生, 在实践中实现。声乐学习是将意识转化成声音的一个心理过程。就是由想象, 即声音意识的确定。 (声音意识的确定的好坏决定声音的好坏。) 到开口再到声音歌唱出来的一个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的快慢决定于声音意识的确定的对与否。意识上的声音必将导致最终声音的实践方向。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能动地改造世界, 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声乐学习中肌能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一个肌能的运用, 而是全身肌能的协调统一的运用。如果在歌唱中只注重某一个肌能的运用, 只会导致声音的怪异和自身的难受。创造出的声音也必将是别人不能接受的声音。其次, 声乐学习中气息问题一直是声乐教学与学习者讨论和关注的问题, 其实, 气息在歌唱中的运用并不是有多神秘的问题, 歌唱中的气息与我们平时说话时的气息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看我们对声音的要求而定而已。没有必要去特意强调气息的多少与深浅。

肌适能:主要是指肌力与肌耐力。肌力是指肌肉对抗某种阻力时所发出的力量, 一般而言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耐力是指肌肉维持使用某种肌力时, 能持续用力的时间或反复次数。歌唱中的气息问题关键是我们怎样运用肌能的问题。在声乐学习中对于我们身体上的有些肌能的运用势必要比平时的运用多, 甚至, 有些肌能是我们平时很少用到的。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有些肌能在歌唱中的不适应, 所以, 需要我们去大量的练习和磨合。这就是肌耐力的锻炼过程, 也是声音的训练过程。

总之, 声乐学习不是重塑嗓子的过程, 而是改变我们说、唱的意识以及肌能运用的过程。只要声乐教学者和学习者能抓住、抓准我们大脑中这个声音意识, 那么, 声乐学习就不在是那么困难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吉诺-贝基.讲学记录.

[2]兰培尔.歌唱艺术.

[3]周小燕.声乐基础.

[4]喻宜萱.人民音乐.1983, 1:16.

[5][美]维克多-A菲尔兹.歌唱艺术之基础.

[6]阿-达利沃.歌者和歌曲.

[7]胡钟刚, 张友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9.

3.环境意识的内涵、作用及提升策略 篇三

[关键词] 环境意识 内涵 提升策略

一、前言

歷史学家汤因比回顾人类历史长河,认为人的意识有两个过渡时期。第一个时期始于10万年前,人类从无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过渡。第二个时期就是现在,人类的继续生存要求向新意识过渡。环境意识即属于此,它是人类思想的先进观念,是一种新的、独立的意识形态。它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被动认识向主动认识飞跃。这种认识预示着人类将走向一个新时代,它不仅观念先进,而且对从提升意识水平层面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环境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意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年间,人类在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观念驱使下,向自然界全面进军。在人类试图获得自由发展的同时,人类逐渐把自己置身于自然环境的对立面。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各种全球性的社会、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对立开始接近或达到极限状态。人类社会正处于转折关头,是继续为所欲为,加剧对立,走向毁灭,还是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人类与自然的然对立是由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观念膨胀所致。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人类必须放弃狭隘的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观念,追求并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人类实践的发展也要求出现一种新的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念,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于是环境意识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各个领域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环境意识也正在经历从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浅层环境意识在关注的问题及认识的程度上有局限性,它是对环境问题的初期认识。浅层环境意识主要关注小范围内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污染问题;关注的是这些污染所带来的近期影响以及它对与自己联系密切的区域的影响;关注生产生活末期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治理,按照传统科学模式,重点放在发明、制造和使用净化废物的装置上。浅层环境意识的价值观主张以人类的利益为尺度,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实现利益的物质基础,只认识环境的外在价值;倡导人类应该限制对大自然的进攻、索取,限制使用自然资源,但是这种单纯的“限制”却又与发展相矛盾。

深层环境意识关注的问题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在认识的程度上也比较深刻,它是对环境问题更理性的认识。深层环境意识关注的是大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关注这些环境问题对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的影响;关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将环境保护融入其中 ,采用清洁技术减少废物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将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深层环境意识的价值观主张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不仅仅看到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更应看到其自身的价值,即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倡导不应该单纯的限制人类的行为,而是要建立新的价值观,发挥人类的智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循环利用资源,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提倡绿色消费。

三、环境意识的内涵

现代环境意识首先被西方国家所倡导,中文译文来自“Environmental Awareness” ,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是现代环境意识产生的重要标志,而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又依赖于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立,1967年,瑞典成立环境保护厅。1968 年,美国学者Roth首先提出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被认为是环境意识的同义词。可以说,环境意识是关于人地关系的各种先进思想的集合。余谋昌认为,所谓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Roth进一步将环境意识具体为环保关注、环保思想、环境价值观、环境经济意识、环境科技意识、环境伦理意识等12个方面,认为二十多年来,人类的环境意识经历了从浅层向深层发展的过程,从它的“限制性”功能向“创造性”功能发展,从限制污染行为向无污染行为的方向发展。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环境意识不仅包括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还包括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因此,环境意识的内涵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还包括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简单地说,环境意识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是对环境的认同感。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环境变化和生态平衡,并且会自觉地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强烈反对任何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所以,人们具有环境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就是说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行为的内在因素,只有使各类组织、群体和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认识到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危害,保护环境才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因此,环境意识是人类思想的先进观念,它是一种新的独立的意识形态,从人类思想的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进行科学认识。它的产生是人类意识进化的新表现,但它不是人类的生理进化,而是人类的意识进化,是人类价值观的完善,是人类的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观的进步。环境意识目前已经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人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它不仅规范个人的生活方式,还能规范社区与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

四、环境意识的层次

确定环境意识的层次要考虑环境意识的特征,即环境意识是一个从认识环境到养成自觉参与环保行为习惯的统一体。因此,它包含由浅到深的若干层次,各层次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在环境意识的调查和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对环境意识进行了层次上的分类。余谋昌(1995)把环境意识分成浅层环境意识与深层环境意识;易先良将环境意识分为两部分,即环境心理和环境思想体系; 李强、洪大用(1995)将环境意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对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认识和了解,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和了解;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组把公众环境意识分为环境认知、环境知识水平、环境评价、环境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水平和环境行为等层次。在实践中,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为确定环境意识的层次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因为环境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就是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主办的贝尔格莱德会议(1975),将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按照培养形成过程概括为意识、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和参与等;1977 年召开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把环境教育的目标确认为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和参与等,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本文参照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把环境意识分为五个层次:1.感性认识层次,对环境的直觉反映和认识;2.知识层次,对环境及有关问题的各种经验和科学认知;3.态度层次,有关环境的价值观念,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4.评价层次,有关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评价与参与保护的意向;5.行为层次,利用相关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习惯和有效途径。

五、环境意识的作用

1.有利于人们根本价值观进步。环境意识在根基本价值观上有重大突破。它主张在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人类、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并依据这种新的价值观放弃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新的发展道路,即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人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动机和行为有重大影响,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将会对人类社会有深远的、长期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个认识过程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当人们受各种主观条件限制而不愿或不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性,他们的意识就落后于人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反之,则能推动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进步。在各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中,都有保守和进步两个方面、两种成分,对待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则有环境意识和逆环境意识两个方面。逆环境意识代表旧的人地观和习惯力量,在现代社会中还较多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实践中,而且阻碍现代环境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施里达斯.拉夫尔,1993)。环境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人与生态环境关系上的根本利益,使其不断扩大发展,冲破逆环境意识的束缚。环境意识与逆环境意识的斗争胜负和力量对比,可以说是决定思想意识是否跟上人与生态环境发展步伐的重要原因,是保障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

2.有助于人们思维方式的改进。传统意识强调分析性思维,为了认识的需要,把统一的世界分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将自然环境划分为不同形态和不同部分,并进一步分为许多学科,对世界的各种因素进行分别研究,久而久之,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环境各个部分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概念,这无形中加重了人类行为的盲目性和危害性。环境意识则强调综合思维,不仅把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复合生态系统)。因此,环境意识具有整体性特点。包括自然生态整体性、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的整体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同时,它还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从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中把握整体性。

3.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环境意识主张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否定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单一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片面发展观,确立全面的发展观,用社会总产值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三项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确立“人类的明天和今天同等重要”的原则,也就是今天的人及其子孙后代都有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其生存发展和具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其需要的权力。

综上所述,环境意识是在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的各方面即基本观念、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发展道路等的全面反思后,提出的一种与传统意识有着质的区别的新意识,是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

六、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策略

中国公众总体环境意识偏低。表现为缺乏环境知识;对环境问题认知肤浅;在环境行动上比较被动,表现出很强的政府依赖性;在某些公共的环境行为上表现为无意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是协调统一的。因此,在經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为了尽快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继续加剧的趋势,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水平,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如何增强公众环境意识,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政府部门转变角色,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工作,为教育部门、媒体和民间团体创造有刺激力的政策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广泛征求各界人士对政府重大决策、总体规划,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受影响公众对此的参与意见。为决策部门、建设单位、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参考资料,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环境问题。公众参与的形式主要有采取代表座谈会、新闻广播和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等形式,扩大公众的环保实践活动。

2.教育部门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两方面应反映、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成环境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互为机遇的良性互动关系。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大学各专业和有条件的中小学中, 都应当开设环境教育课,到下一世纪, 所有学校都应当开设环境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不是单纯的生态学知识的普及, 而应当是综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否得以实现, 干部素质是决定的因素, 党校教育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的思想, 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 自然观的教育尤其应当作为干部教育的必修课程。对各部门的干部, 也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 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 时刻注意到环境保护的责任。

3.媒体应充分发挥新闻监督的职能,提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并且把媒体报道的焦点地方化。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也日渐突出。据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数据显示, 80%的公众是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获取环保信息的,各媒体对环境的报道也不断加大力度。“自然之友”连续三年对全国76家报纸的追踪调查显示,各大新闻媒体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迅速提高,环境类报道以每年30%的速度逐年递增。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介,宣传推广环保知识,促进公众参与。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呢? 这里我们应该关注新闻记者的环境意识。因为新闻工作者是“站在船头的望者”,肩负着反映舆情,引导舆论,传授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责任,他们的环境觉悟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公民的环境意识。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环保理论修养,并能从小处发现问题,从非环境领域的报道看到环境问题,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平衡等,这些都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熟知并能应用的环保理论。除此之外,当代新闻工作者还应当增进新闻职业人格中的环境责任感,也就是说我们有责任去关怀每一个生命,不仅仅关怀人类自身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也应该去关怀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让他们与我们人类永远和谐共处。

4.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分为有形的环境文化(主要包括环境新闻、文学、书法、绘画、电视、展览、广告、出版等) 和无形的环境文化(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理论、环境的意识和观念) , 要积极探索环境文化与环境意识的相互关系。企业要把环境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是产生污染的源头, 也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因此, 应该把生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使企业领导和员工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树立起合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的环境道德意识,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必须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生态文化建设。

总之,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需要有新的价值观、新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人去创造, 环境意识的有无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地实现。

参考文献:

[1]蔡运龙: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哲学与伦理思辨[J]. 人文地理,1996,11(3):1~6

[2]徐嵩龄:环境意识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前途[J]. 科技导报,1997(1):46~49

[3]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13~17,12

[4]易先良龚雁梓:论环境意识[J].中国环境科学,1988,8(2):15~18.2

[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R].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6]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李珊珊: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4.意识的作用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理解: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

(1)谈谈人们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得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结论。

(2)分析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途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们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的作用。

(3)通过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明确积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1、辨析实例,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提示与建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提示与建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通过问题的了解,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出示幻灯片资料——图片(湖泊湿地)银川湖泊湿地的历史和规划资料,请学生围绕图片资料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进而理解人类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出示幻灯片资料——“可笑的预言”,学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思考明确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出示幻灯片资料——银川50年代的“湖城梦”、红旗渠桃园渡桥,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加以引导和总结,使学生明确和理解意识能够能动改造世界(不同性质的意识反作用的结果不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人们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2)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课堂探究: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

探究提示:不是所有的实践都能取得成功,所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正确的意识指导的实践,也不会取得成功,因此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精神的作用,用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看待精神在学习和生活、工作中的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引导学生举例分析理解)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联系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通过学习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能够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发挥意识调节和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决定是否总结和拓展,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决定意识方面内容则进行总结和拓展,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否则就直接跳跃到下面的学习。)

出示幻灯片资料——“高原湖城”引发的争论(支持和反对意见),或者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正确的工作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涵。其内涵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之后,让学生谈理解,并且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初步理解即可,不作深入理解。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学生对“高原湖城”引发的争论(支持和反对意见)进行分析,理解如何才能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鼓励学生联系本地实际,身边的事例进行讨论分析。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地位。出示幻灯片资料——智者的愚昧、温家宝语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地位。

出示幻灯片资料——“因湖而兴”、银川国家级湿地公园资料,佐证银川市“高原湖城”规划的合理性。

本课小结:

5.《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准确表达意识作用的表现(2)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和要求。

2、能力目标:

(1)通过意识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克服消极、悲观思想。(2)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意识作用的表现

2、教学难点: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合作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理想? 生:企业家、艺术家、律师等。

师:理想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我们的人生追求,这就体现了意识的作用,人的行为要受意识的支配,比如我们每天到校上课、课外活动、同学交往等,都是在意识指导下的一种行为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意识的作用。【情景探究一】感受生活

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西安曲江中国道文化展示区”项目建设,让学生谈谈项目建设的相关情况?

(设计意图:“西安曲江中国道文化展示区”项目建设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政府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让学生谈相关情况,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意识的特点做必要的铺垫。)

1、“中国道文化展示区”项目建设已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投资100亿元,将于2012年3月1日建成开放,2011年7月19日“赵公明财神庙”已建成开放。生

2、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的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生

3、这个项目将把楼观台打造为中国的“道源仙都”,项目建设是在原有的历史遗迹基础上,充分发掘道家文化的深刻内涵,结合现代建筑工艺,建成后将给世人展现一个全新的道教圣地。

【过渡】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领悟到:人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的行为活动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们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强调的就是意识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学习目标,这就是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情景探究二】解读生活

观看视频《大道楼观》,概括“道文化展示区”项目建设的目的、计划、及其创新的表现。(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理解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当地的实际,为学生描绘美好的发展前景。)生1:“楼观台”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不仅自然景观秀丽,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讲经台”、“老子祠”、“赵公明庙”等文化遗迹。

2、“道文化展示区”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

生:项目的实施分几个阶段,首先是拆迁安置,在拆迁的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其次,项目的设计、规划,最后,工程实施并逐步开放,先建成开放的是“赵公明财神庙”。

生:项目建设实现了很多创新,设计理念的创新、发展思路的创新、建筑工艺的创新、配套设施的创新等,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项目建成后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精神文化享受。【过渡】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分析】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选择的力量”,我们在做某件事之前,首先要进行选择,选择直接影响了结果,人既可以选择积极,也可以选择消极;既可以选择勤奋,也可以选择懒惰;既可以选择坚持到底,也可以选择半途而废;既可以选择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可以选择坐以待毙。“道文化展示区”项目建设集中体现了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学生举例说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及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情景探究三】影响生活

一个人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心态对人有哪些积极的影响,不健康的思想情绪对人又有哪些不良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良好的心态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自信、乐观、豁达、高昂的斗志,更使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2)不健康的思想情绪不利于人的发展,我国中医上讲“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胃”,充分体现了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人体的危害。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情景探究四】分析生活

“中国道文化展示区”项目建设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设计意图:对于“中国道文化展示区”项目建设,学生基本上很熟悉,有些同学的家就住在楼观台,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学生真正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1、楼观台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而且风景秀丽,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过去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开发力度不够,所以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次由西安曲江开发建设,正是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给传统文化插上时代的翅膀。生

2、项目建设共包括三个大的部分:赵公明财神庙、现代农业观光园、道文化展示区,都是立足于当地的实际,相传财神赵公明就出生在周至的赵大村,村中有财神庙,每年都进行祭祀活动,这次的“赵公明财神庙”建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

3、终南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正是结合当地的生态特点,修建“农业博览园”,向世人展示新农村的现代风貌。教师小结:

发展经济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道文化展示区”项目建设正是把握当地实际,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圈的机遇,统筹城乡发展,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结果。其实,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取得最终的成功,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情景探究五】指导生活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近期的学习目标,并分析怎样实现?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科学合理的制定学习计划,并遵循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地位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知识梳理】

通过本节课及以前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唯物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练习作业】 【结束】

6.强化质量意识的作用和意义 篇六

1、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树立良好的质量观念。摆正设计思路,努力提高设计、制造工艺水平。公司在狠抓市场拓展的同时,时刻以质量为中心,强化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2、重视现实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冷静地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3、认真把好质量关,实行质量否决制。

4、规范物资采购工作。原材料的质量是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加强外购、外协件的管理,实行优先原则和货比三家的原则,杜绝采购假冒伪劣产品,完善原辅材料检验制度,坚决防止不合格材料流入制造过程或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5、强化过程控制。质量管理重在过程,为了提高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力度,降低质量损失成本。必须加强制造过程的检查工作,通过“三自一控”、工序间相互检查和专职检验员的检验相结合,将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降低不合格品率,提高一次交检合格率。

6、学习先进管理方法,提高员工素质。员工素质始终是决定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员工的质量意识和素质对产品质量将产生巨大影响。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提前到岗,当日事当日毕,清理整顿,不断学习,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修养。

7、时刻不忘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观期望。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八大原则之首,也是企业以产品为核心向顾客为核心的战略性转变。我们特达公司要持续发展离不开顾客的持续支持,要获得更多持续顾客的支持,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关注着顾客,真正地做到以关注顾客为焦点,特别是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使我公司形成一种关注顾客的文化氛围,顾客对我们的满意度就会提高,忠诚于我们的顾客就会增多,特达的市场占有率就会不断扩大。

7.《意识的作用》教案 篇七

关键词:公民意识,法治中国,作用,对策

一、我国公民意识的历史发展与内涵

长期以来, 我国公民意识在曲折中发展, 不断走向成熟。在封建统治时期, 人们的臣民思想严重, 阻碍了公民意识的形成。19 世纪晚期, 随着资本主义思想的逐渐传入, 我国当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国民的主体地位, 他们在当时为争取国民权利而开展的一系列斗争为我国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当中对于国民权利的规定便是肯定我国公民意识发展的最直观体现。①

关于公民意识的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首先是公民的主体意识, 即公民摆脱了对于国家的人身依附观念, 感受到自身相对于国家的主人翁地位和独立的人格, 而不再是任何权力的附庸。开始关注自身独立的价值追求, 注重行使享有的权利以及认真保护该种权利, 该意识在公民意识逻辑当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其次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公民的权利意识不仅要求公民认识到自己享有的权利的价值, 还要求公民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义务意识要求公民自觉承担自身义务, 权利义务意识互相补充, 互为表里, 共同构成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第三是公民的参与意识, 公民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和公共参与, 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国家或社会层面形成相应的决策, 作用于公民本身, 是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公民意识当中处于根本性地位。最后是公民的法律意识, 即公民要形成对于法律的信仰, 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同时监督公权力的合法运行, 是公民意识体系的关键。

二、公民意识对法治中国建设的能动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以法律贯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前文所述的公民意识的四个方面对于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完善上述四个方面可促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 一) 加强公民主体意识有助于确立坚定的法律信仰

法治社会离不开公民对于法律的信仰,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公民唯有怀揣着对于法律的信仰, 才能在社会生活当中时刻去践行法律, 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纷争, 若其没有对于法律的信仰, 那么再精心修订的法律对于社会来说也不过一纸空文, 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一个主体意识较强的公民必定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员, 享有国家赋予的各项权利, 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法律强制力的保障。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 其内心对于法律必然是信任的, 当其权利遭受侵害时, 必然会去争取以法律方式解决, 社会生活当中人人懂法、守法、用法, 必定会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形成法治的良好社会风尚。

( 二) 权利义务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我国法律不仅赋予了公民广泛的自由和权利, 同时也规定了其应承担的义务, 权利意识要求公民在日常生活当中清楚的认知到自己的法律赋予的权利, 当自己的正当权利受到侵害时, 知晓应如何依法维权, 并且在行使自身权利的过程中顾及他人的权利, 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义务意识则要求公民积极承担义务, 不可逃避或放弃。由此可以看出, 一个权利义务意识较强的公民也必然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 当遇到日常摩擦或纠纷时, 其必然会自觉的在法治轨道上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 该种法治意识会内化成强大的驱动力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

( 三) 参与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外部表现②

公民的参与意识表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在法律法规或者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都包括广泛的公民参与的环节, 并且在相关法律和决策的实施过程当中也融入了公民的监督, 这些都是保障公民参与的举措。法律意识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全面的思想支持:

第一, 法律意识是作为立法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意识, 制定完善的法律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有法可依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条件, 法律意识有助于促进立法工作严格依法进行。第二, 法律意识对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具有深远影响, 能够促进其在工作中依法办事, 为群众谋利益, 以得到群众的信服。若其不知法或者法律意识淡薄, 必然会在工作过程当中枉法裁判或者执法犯法, 造成冤假错案, 阻碍依法治国的实施。第三, 法律意识是促进广大公民遵守法律, 按法律要求办事的重要保证。第四, 法律意识有利于公民更好的去实施法律监督, 为完善我国法律监督体系添砖加瓦。

三、我国公民意识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 我国公民意识虽然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在个别方面仍不能尽如人意。首先, 部分公民意识不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受到残余的臣民思想影响。对于社会生活当中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现象听之任之, 未真正视自身为国家的主人。第二, 公众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 目前公众进行的民主参与很大部分取决于自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部分参与流于形式, 并未对重大决策的制定或者法律法规的运行起到实质意义的监督作用。第三, 公民权利义务意识淡薄或缺失, 部分公民为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择手段, 不惜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 或者只想享有权利不想履行义务, 因而破坏社会法治氛围, 严重阻碍法治进程。第四, 公民法律意识不健全, 导致其在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倾向于法律之外的途径解决, 打法律的“擦边球”或者直接违反法律规定以谋得自身权益的最大化, 这些都是与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相悖的, 因此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完善我国公民意识, 推进依法治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增强我国公民意识的对策

首先, 应在全社会全面开展基本道德教育, 完善教育体制和内容, 培养广大公民的爱国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加强法制宣传力度, 增强公民的维权意识以及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助其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思维。其次, 在社会生活当中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充实教育内容, 注重教育的实质意义, 将单纯的守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公民意识教育, 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再次, 应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完善公众参与保障和激励机制, 拓宽公众民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 逐渐完备信息反馈机制, 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将国家政治生活更多方面纳入公众监督的领域, 推动基层民主建设。最后, 我们常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公民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 因而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弘扬市场经济平等、自由, 公平竞争等价值理念, 调动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而增强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公民意识对于法治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和国情的原因, 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并不健全,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同时也说明, 我国公民意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需要依赖制度的完善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作为公民, 我们应本着对国家、集体和他人负责的态度, 注重自身公民意识的提高, 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1王磊.公民意识教育与法治国家建设[D].济南大学, 2011.

2吴晔.浅析公民意识对法治中国建设的能动作用[J].法制博览, 2015 (21) .

8.浅析苏联解体中意识形态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苏联 意识形态 苏共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自建成之日起就引起西方帝国主义的强烈仇恨,遭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疯狂破坏和捣乱。帝国主义的政治家们一开始就发誓,一定要把这个崭新的社会制度“扼杀在摇篮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大国更是将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视为“自由世界”的威胁。此后50多年,西方阵营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外。更是选中了“和平演变”作为与苏联进行政治和思想较量的手段。

一、执政党的蝉变

苏共不是在战争中被打败从而瓦解的,而是在和平的条件下完成了这一过程;不是被反革命政治势力直接打到的,而是由执政党领导人自己宣布解散的。苏维埃国家联盟是苏共一手创建的。苏共是苏联政权和政治体系的根本和核心,是整个苏联大厦的支柱和栋梁。苏共广大党员不仅在艰辛的战争岁月始终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苏联上演了两出历史虚无主义的闹剧,不仅大肆攻击、诋毁斯大林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而且全盘否定十月革命、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等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政治的变迁是由上层原因和下层原因相互推进的,正所谓:物先自腐,而后虫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将苏联的解体比作一场“大地震”,那么“震源”就是苏联共产党内部。虽然赫鲁晓夫、戈尔巴喬所作所为的目的、性质不同,强度、裂度不一样,但是都是在动摇甚至摧毁人民的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基石,摧毁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的基础。作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由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变了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由于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方针,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指导思想的地方,社会主义理想实际上遭到否定,各民族失去了联合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使苏联这个国家秘史了未来的方向,失去了主心骨,最终走向解体。

二、领导集团的叛变

1935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后,拉开了赫鲁晓夫十年执政的序幕。“非斯大林化”可谓赫鲁晓夫整个执政时期(1953年3月—1964年10月)的重要标志。赫鲁晓夫上台后,在信仰教育内容方面作了根本性的修正,其基本要点是:以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为起点并贯穿着“非斯大林化”运动,推崇“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理论,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的理论,逐渐确立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时代目标,从而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信仰,而初步倒向了“民主社会主义”信仰。由此,在苏联社会各阶层引发了巨大的信仰震动。

赫鲁晓夫是苏联解体的历史的、间接的原因。出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这样的人物绝非偶然,而是由深刻的思想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他们中的一些人披着共产党的外衣而把苏共、苏联送进坟墓,至今仍怀念赫鲁晓夫创造的苏共二十大这个起点,仍然推崇赫鲁晓夫的“丰功伟绩”。赫鲁晓夫开创了“非斯大林花运动”,开创了抽象的 人道、人性等唯心史观来批判苏联历史及无产阶级领袖的先河,这样就使得苏联现实社会主义成了“假社会主义”,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优越性遭到质疑。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建设氛围下,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60年代人”开始在心理上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同时他们把赫鲁晓夫通过苏共官方灌输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理论“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当做“真理”,全盘接受下来。再加上勃列日涅夫保留和发展了上述错误理论,而且该时期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体制方面沉淀下来许多问题,使他们极度困惑与不满,却又无法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些问题,这就促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悄悄转到了信奉民主社会主义,另一些人悄悄转到了信奉西方资本主义等方面。这些人逐渐走上高层后。就开始按照自己的信念“改造苏共和苏联,以至在言行方面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戈尔巴乔夫是导致苏联解体现实的、直接的原因。作为苏共、苏联最后一任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是 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正是他彻底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了苏联人民意识形态的混乱导致信仰危机的全面爆发,使苏联、苏共在国内外反苏反共势力的共同冲击下走向解体。而在此过程中,叶利钦则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最终成为联盟大厦的爆破手。苏联解体后,一些苏联高层领导人揭示了戈尔巴乔夫等人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雷日科夫认为,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等一伙人的罪恶目的,就是“给国家、社会——政治制度以沉重的打击,把它摧毁。”

三、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强大思想保证。苏联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国家,整个社会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着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决定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㈠西方国家进行心理战、宣传战,开展思想文化渗透。通过攻击马克思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向苏联人民灌输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价值观,动摇其社会主义信念。正如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所为的一样他们不惜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把苏联社会上一切卑鄙的东西“神圣化”,使头脑清醒、忠于社会主义的人变成少数,被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把他们变成众人耻笑的对象”。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家们十分懂得舆论工具的重要性,历来十分重视利用大众媒体和人员来往等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渗透工作,西方各国针对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大功率的广播电台每天用6种语言“传播国际以及苏联和东欧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信息”,宣传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德意志电波电台”每天甚至用40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这些大型电台都担负着向苏联灌输西方意识形态的重任。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列·季塔连科:“苏联境内基本上被外国的包括美国之音、自由电台、德国之声、日本NHK等国外电台电视台覆盖了。西方的宣传全面影响着苏联的社会和苏联的历史。过去的英雄都被抹黑,想卓雅、马特洛索夫等等。这些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们都被抹黑。这是篡改历史、歪曲历史的开始”;“我们的领导人完全放任了来自西方的宣传……基本上没有主动防御这些精神上的入侵。所东西都是失控的、放任自流的。我们没有能够抵抗西方的文化。虽然我们俄罗斯有很多的文艺、文化、文学作品、电影,但都被边缘化了”。

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强有力的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它的凝聚党心。凝聚民心、率领自己的党和人民前进的理想、意志和号角、旗帜。当它的号角、旗帜被夺取,当的理想和意志被摧垮的时候,这个党还能够存在吗?答案显而易见。等到1991年,当主流舆论千百次地重复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失败的,当各种媒体把党的领袖的形象抹得漆黑一团,当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把这些谎言和谬论误当成真理之后,面对敌对势力宣布解散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危机时刻。还会有谁站出来捍卫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呢?㈡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结局已经作出了最明确的回答。

四、小结

苏联解体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深刻的教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的舆论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去占领;科学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了统治地位,价值观缺失、社会政治混乱就必然接踵而至。网络时代传播手段日新月异,颠覆了传统意识形态传播规律,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格局,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此起彼伏。要求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位置。

参考文献:

[1]肖德普.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第177页

[2]赵常庆.成也苏共 败也苏共[M].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11年9月

[3]蔡文鹏.信仰危机与苏联的命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

[4]朱继东.苏共亡党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教训及时代警示[J].2011年9月

[5]李慎明.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下)—俄罗斯人在诉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4期

9.《意识的作用》教案 篇九

政协委员是政协组织联系社会各阶层的桥梁和纽带。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政协工作的潜力在委员、实力在委员、活力在委员。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就必须发挥好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我认为,政协工作要树立三个意识。

其一,要牢固树立以委员为主体的意识。要充分相信委员,依靠委员,放手让委员在本职工作和政协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要正确认识委员主体作用与政协整体功能的关系,引导委员不断增强做好政协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政协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当中。

其二,要牢固树立为委员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为委员服务的理念,时刻做到心中想着委员,工作支持委员,不断强化政协机关服务委员的意识,大力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改进服务作风,努力搭建服务平台,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委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服务委员方面,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建立联系网络机制。即正副主席分工联系各专委会,专委会、办公室联系市直和镇处活动联络处,各联络处经常保持与委员们的联系,切实做到上下畅通;二是建立宣传信息机制。即笔头和镜头始终对准委员,及时宣传报道委员中的先进典型事迹及反映社情民意;三是将政协机关建成“委员之家”,让委员常回娘家看看,既汇报情况、提供建议,又反映问题,依靠政协组织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后顾之忧。

10.中班学习安全意识的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知道和爸爸妈妈出门应该怎样做才是安全的。

2、知道如果自己走失了,应该怎样做。

3、培养幼儿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歌曲〈〈逛公园〉〉的录音磁带。

2、在活动室布置公园的场景。

3、准备一位扮演和妈妈走散的小女孩。

活动过程

导入: 教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公园逛逛吧”。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逛公园〉〉的音乐进入活动室。

一、通过谈话,引出课题。

1. 教师:“公园里人真多,小朋友可别乱跑,千万注意可别走丢了”。

2. 老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公园”的风景。

二、出现问题,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1. 突然发现一个和妈妈走失,正在哭的小女孩红红,激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欲望。(小朋友都好奇的围上去,关心的问她怎么了?红红回答,说:“我和妈妈走散了,找不到妈妈了。)

2.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想一想,说一说,应该怎样帮助红红呢?并请幼儿集体分析方法每个方法的可行性。

(1)打110找警察。可行。

(2)在公园里四处乱跑找妈妈。不可行。

(3)站在原地等妈妈。可行。

(4)请叔叔阿姨给妈妈打电话。可行。

(5)跟随不认识的人去找妈妈。不可行。

(6)找公园里的工作人员和保安。可行。

3. 请幼儿说一说和爸爸妈妈外出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跟着爸爸妈妈要听话,不到处乱跑。

(2)不上危险的地方去玩。

(3)如果和爸爸妈妈走散了要想办法、千万别慌张。

三、学习儿歌〈〈跟着爸妈别走散〉〉,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1. 教师朗诵儿歌请幼儿欣赏,要求听清楚儿歌内容。

2. 幼儿跟随教师学习儿歌。

四、给红红妈妈打电话,一起送红红回家。

活动结束

1、教师组织幼儿在活动室一起布置一面“安全主题墙”。

2、回家把学习的儿歌〈〈跟着爸妈别走散〉〉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附儿歌:跟着爸妈别走散

星期天,逛公园, 跟着爸妈别走散。

如真走散先别哭,要在公园找保安。

11.浅析中心意识在诗文阅读中的作用 篇十一

【关健词】写作教学;诗文阅读;中心意识;阅读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诗文的“中心”,一般是指诗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一般来说,一篇诗文,只有一个主题思想。当然,我们不妨把“中心”的内涵扩大一些,它还可以指诗文中所叙述或描写的主要对象即人物,一般情况来说,一篇诗文的主要人物只有一个;也可以指诗文中所传递出来的主要情感,或喜悦、或感伤、或愤慨等。阅读时,当欣赏到选材剪材、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结构安排、精巧构思等妙处的时候,要将其与诗文的“中心”紧紧地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并深刻地理解诗文,从而与作者会心一笑。

一、联系中心,明确诗文的阅读方向

例如清代诗人黎简的《小园》这首诗:“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我问学生,第二句为什么用“窥”字时,许多同学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迅速回答说,因为“好奇”。单独看这句诗,当然不能算错,因为生活中一般都是因为人们有“好奇心”,才会去“窥”探嘛。但仔细思索一下,至少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事物的神秘、精彩也会激发出人们心中的好奇心,从而引得人们去“窥”探。两种可能性,是两种不同的角度,也是对“窥”字理解的两个不同方向,方向不同,对诗歌的理解就会逐渐出现偏差。

那么,在这首诗的语境中,哪个方向才是正确的呢?从诗句本身来看,“窥”的动作发出者是“山光”,因此,作者用“窥”字似乎要表现的是“山光”的好奇、调皮与可爱。然而,我们发现,这首诗的题目是“小园”,这意味着“小园”是本首诗所要描写的对象,即本诗的“中心”,因此,应从“小园”这个方向或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即“山光”竟然会“窥短墙”,足见“小园”中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充满了诱惑力,从而表达作者对小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学生由于没有确立中心意识,以致于方向有误,导致理解有所偏差。

二、联系中心,解除诗文阅读的困惑

例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夜直》这首诗:“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春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注释:按照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在学士院值班 。因此写本诗时,宋神宗决定采纳作者意见,实行新法。

许多学生在理解这首诗时非常困惑:从注释来看,这首诗应该表现的是作者由于意见被宋神宗采纳,新法即将实行时内心的喜悦;可是,诗中却用了“香烬”“漏声残”“阵阵寒”“恼人”“眠不得”等这样一些在他们看来表现伤心、难过的词语。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同时,在诗中也有“春风”“春色”这些美好的词,不也与上述那些词不相和谐吗?

其实,如果确立了中心意识后,这些困惑就不成其困惑了!注释已经表明了这首诗的基本感情倾向,即喜悦。这就是这首诗的“中心”,它是理解这首诗的统帅、核心,诗中字词的理解必须以此为基础,而不能让这个“中心”去迁就字词的理解。古人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我们知道,第一句中“香烬”的含义是金炉中的香已全部燃尽,变成灰烬。“漏声残”的含义是记时的铜壸滴漏之声行将结束。它们都告诉读者,夜晚将尽,天色将明,它表明作者整夜难眠,反映了由于意见被宋神宗采纳、新法即将实行时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在“喜悦”这一中心的统帅之下,我们可以明确知道,第二句中“翦翦”“阵阵寒”,一定不是表现人物内心的悲伤,可为什么会有“寒”呢?只有一个解释,即此时正处于初春时节,春寒料峭,当然会“春风阵阵寒”。彻夜难眠的作者步出香雾氤氲的卧室,进入庭院,此时,轻风吹拂,晓寒微侵,带给作者以清新的春的气息。

三、联系中心,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在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对划线句子,老师们往往是这样分析的:这个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宏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如果老师的分析仅限于此,那么,一些疑问就会产生:

《故乡》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那么,为什么作者一定要把宏儿塑造成一个“活泼、可爱”的人呢?是否可以把宏儿塑造成一个“内向、羞怯”的人呢?如果既可以把宏儿塑造成一个“活泼、可爱”的人,又可以把宏儿塑造成一个“内向、羞怯”的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宏儿这个人物可有可无呢?如果人物可有可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篇小说内容太随意,构思太散漫了呢?很明显,作为大家,作者鲁迅是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的。如果是这样,《故乡》也不可能成为名篇,长久存在于中学课本中。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既然作者虚构了宏儿这个人物,那么这个人物“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就有其必然性了。而这种必然性一定体现在对小说“中心”即主题思想的强化上了,毕竟,“中心”是诗文阅读的核心、统帅。那么,这个人物的存在是如何强化主题思想呢?

仔细研读文章,我们发现,小说中存在三组人物:少年闰土和少年的“我”,中年闰土和中年的“我”以及水生和宏儿。

少年闰土和少年的“我”,何其纯真,充满生气,富有热情。中年闰土和中年的“我”,是前者的未来,经过二十年的变迁,他们有的是成年人的麻木、愚钝以及对生活的无望,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如何被扼杀了,这让人何其痛心!这就是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水生和宏儿呢?他们是中年闰土和中年的“我”的儿子和侄儿,是他们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他们会变成怎样的人呢?中国的未来会怎样呢?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人物,也将这一疑问设置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中,引起他们的思考与忧虑。这个人物的设置使主题得以深化,令人回味。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借“我”的内心表达了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的愿望 ,也正是如此,作者在小说的结尾为读者再次描写了儿时故乡的美景,这也是作者理想中未来中国的美好愿景吧!

因此,只有與中心联系起来,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才能准确,深刻!这既是遣词造句、修辞手法,也是小说的精巧构思。

12.《意识的作用》教案 篇十二

关键词:法律意识,酒店企业,经营管理

所谓的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律各种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是人们从法律角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交往等进行的感知、评价和行动;是人们读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形态。随着竞争的加剧, 酒店企业纷纷加大了酒店文化的建设力度, 但是却往往忽视了法律的作用, 出现酒店文化与法律相冲突的现象。这是由于在酒店行业当中, 法律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例如酒店与旅客、酒店与旅行社等其他服务业、酒店与行政管理部门等之间的法律关系。由于法律关系的多样性, 导致法律纠纷也呈现出多样性。如酒店与员工的劳动合同纠纷;与顾客行为, 如自带酒水;顾客人身财产安全;顾客与顾客之间的矛盾等引起的纠纷等。酒店企业属于服务业, 客人流量大, 接触周期短, 难免会造成较多纠纷。所以, 法律意识对于酒店管理者, 甚至是酒店的普通员工都至关重要。酒店企业的经营管理, 离不开酒店内部成员的法律修养。法律意识在酒店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主

加以变动。其中基本工资可参考国家相关规定及地区最低收入标准。学历工资应注意标准要低, 由中专起点;学历较低职称较高的, 可视专业对口程度决定其是否可享受职称工资, 二者仅取高值享受待遇。而岗位工资设计作为薪酬体系的核心与精髓, 其具体设计步骤如下:一是职位族分类。将工作性质、任职标准相似的职位归为一族, 具体包括管理族、技术族、业务族、营销族, 根据职位族类划分采取相应的薪酬等级与宽带幅度;二是职层薪等划分。立足于内部公平性岗位评价的基础上, 将职位分为核心层、骨干层、基层三级, 并结合职位族划分, 合理归类各职种;三是确定职位薪级与平均薪点。采用岗位评价法, 确定相应指标及分级表, 将责任、知识技能、劳动强度等纳入评价指标, 根据系统评价将企业职位划入相应薪级, 而薪级中的职位平均薪点与区间变动比率应综合考量评价结论、当前职位标准收入额及薪级差距加以讨论;四是确定薪酬幅度与薪级区间。初步对比分析薪酬历史数据确定薪酬幅度基准, 根据“薪级最低值=平均薪点+幅度/2;薪级最高值=最低值× (1+幅度) ”的公式计算出岗位薪酬区间。再依据薪级内等差原则获取岗位薪点表, 其中薪级应设计n个薪等, 以保留岗位薪酬的增长空间, 使薪酬体系更好地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五是依据上述结论绘制岗位薪酬重叠图, 验证岗位薪级设计的重叠度与区分度是否符合宽带薪酬理念。

最后, 绩效工资设计。绩效加薪方案中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将调薪比例与绩效考核等级直接挂钩。在动态宽带薪酬体系中应注意控制组织内部薪酬差距, 可从绩效加薪矩阵的设计与计算两方面有效控制公司薪酬成本, 保证绩效考核与员工薪级的匹配度。其中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树立、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

酒店属于服务业, 员工数量多, 接触客人的机会也多。所以, 管理好酒店员工, 对酒店企业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1.1 要在员工当中普及依法办企业的意识

目前, 我国酒店业还没有一部真正属于本行业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文件, 但酒店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可以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相近经验进行执行。特别是公司法, 已经实行了多年, 在实行期间又进行过多方位的修改, 酒店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在自身严格遵守的同时, 对酒店员工也进行传达, 使员工也能很好地掌握运用。

1.2 酒店管理应加强遵照合同办事的意识

合同是企业与员工之间, 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按照合同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而保证员工的行为规范符合酒店企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使酒店和员工的交易条件与秩序得到很好的保护, 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员工和酒店达成在绩效加薪矩阵的设计中, 应综合考虑绩效考核等级与个人薪酬区间位置, 以确定薪酬调整的幅度与频率。

3.3动态宽带薪酬体系设计中的问题

一是要明确宽带数量, 在工资带分界点的确定上要尤其慎重, 对人员技能、能力要做量化细分的标准评定;二是不同薪级内的薪酬浮动范围应注意对浮动区间的有效把握;三是关注与鼓励宽带间横向职位轮换, 对同一工资带中各职能部门间员工流动应持态度, 以增强其适应性;四是做好宽带薪酬设计环节中的任职资格及职位评价, 以有效确保内部薪酬设计的公平性。

4结语

综上所述, 动态宽带薪酬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项较为新颖的知识员工激励机制, 但不能呆板的套用, 企业应在保障体系设计的内部公平性与市场竞争性的前提下, 结合宏观市场环境与企业经营现状对此问题作具体分析, 认真思考宽带薪酬在知识员工激励中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利华.试论宽带薪酬在我国企业的适用性问题[J].江西社会科

学, 2006, (6) .

[2]苏丽.在宽带薪酬中体现企业战略的实践[J].沿海企业与科技,

[3]阴法楠.浅析宽带薪酬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口

与经济, 2008, (1) .和谐相处的关系, 才有助于酒店企业经营管理走上合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3 应在员工当中展开法治教育活动

应依据员工不同的法律意识水平, 对其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报告会, 开设培训班、研讨班, 通过网络收集信息, 利用酒店企业报刊和宣传栏等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法治教育, 促进全体员工对法律意识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长期、持续依照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观念, 并且增强其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为依法管理酒店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全体员工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执行自己的义务, 并自觉、勇敢地监督企业平常的经营管理活动, 为依法管理酒店企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员工的行为符合法律要求, 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更好地为酒店企业做贡献。

2 法律意识在酒店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酒店内部员工法律意识的普及、教育和培养, 促进酒店企业内部法律意识的提升, 有助于酒店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助于酒店企业公平有序竞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当中规定,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当中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和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而且还明确规定了哪一些行为是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经营者区分哪些是正当竞争行为, 哪些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明确依据。对于这些, 酒店经营者必须有所把握。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政策的实行, 酒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发展起来, 又由于我国加入了WTO, 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酒店企业入驻中国市场, 使酒店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酒店企业管理者必须增强涉外法律与国际惯例的有关法律意识。我国市场是一个开放式的市场, 酒店企业大量的业务会涉及到对外经济关系, 因此管理层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意识。国外的酒店企业在资金、管理和国际客源上的优势非常明显。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国有部分酒店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益驱使之下, 用非法的手段与之进行竞争, 一些酒店企业甚至会因此而卷入犯罪活动当中。这些酒店企业违反法律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酒店企业之间公平有序的竞争, 而且使其陷入面临法律严厉制裁的境地, 甚至倒闭。可见, 增强酒店企业内部的法律意识不但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 还可以保证酒店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

2.2 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助于酒店企业制度的建设

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对酒店企业制度的建设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酒店企业的管理阶层与普通的员工只有在具备良好法律意识的基础上, 才可以将守法转化为酒店企业员工认同法律的权威与价值要素, 才能使各级员工严格要求自己, 依照法律与酒店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 履行自己须完成的义务。使员工严格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所遇到的纠纷与争议, 自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破坏法律与市场秩序的行为作斗争, 并严格抵制。这种主人翁的法律意识有助于酒店企业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规范。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酒店企业若要良好地运转, 就必须建设基于法律法规基础上的企业制度。

2.3 法律意识的提高使酒店经营当中的纠纷有所减少

在酒店行业当中常见的法律纠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合同纠纷。劳动合同对于雇佣双方都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有利于双方行使权利和义务。但是往往有一些酒店, 尤其是那些小酒店, 通常不按照法律法规来签定劳动合同, 有的干脆就不签合同, 所以在员工关系上往往产生不和谐的局面, 因而时常发生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使其不信任酒店企业, 不利于酒店企业良好口碑的形成。

(2) 顾客自带酒水与酒店企业规定的纠纷。酒店对于顾客自带酒水的状况往往采取简单甚至有些粗暴的方式处理, 比如额外收取服务费、没收那些酒水等, 常常会引起纠纷。所以, 需要员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合理、妥善地处理问题, 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增加回头客。

(3) 顾客人身、财产安全问题的纠纷。酒店作为客流量大的场所, 时常会发生针对顾客的特殊情况。酒店应当有承担并且保障顾客人身、财产安全的义务, 如果酒店疏于安全方面的管理, 从而导致顾客人身、财产受损害的情况发生, 酒店就应当主动对顾客进行道歉和赔偿。

(4) 收费纠纷。有的酒店企业在收费方面, 与自己的实际服务水平相违背;有的酒店为图省事, 收费时不愿找零, 因此造成了与顾客的纠纷。虽然出现纠纷的原因有多种, 但究其主要原因, 是由于经营者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所以说, 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减少酒店经营当中的纠纷, 有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

2.4 法律意识的提升有助于酒店企业依法履行责任

酒店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提高了, 就会积极地促进酒店企业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依据法律正确地履行应有的责任、行使正当的权力。而对于酒店企业的员工来说, 法律意识提高了, 就能够在平常与顾客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自觉采取正当的方式, 避免与顾客产生纠纷, 并自觉依法履行义务。所以, 提高酒店企业内部员工的法律意识, 有助于酒店企业依法经营并且正确地履行其责任, 在顾客当中树立一个敢于承担责任、肯负责任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酒店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

酒店企业的进步, 需要依靠一面精神的旗帜来引导出一个独特且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那么, 酒店企业要成立这样一个体系, 就必须要有依法治企的执行力。加强企业内部的法律意识, 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 有助于酒店企业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有助于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 使之认识到酒店的发展与自身的前途息息相关;有助于管理者把依法管理酒店的精神贯彻到全部的工作当中去, 把学到的法律意识很好地同实际工作相联系, 并且最终转变成酒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果。只有这样, 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酒店企业的生命活力和建设实力, 做到依法管理, 和谐建企。总而言之, 法律意识在酒店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化, 只有不断提高酒店企业内部的法律意识, 酒店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范大平.论法律意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商业时代, 2007, (6) .

[2]罗荷香.企业管理当中法律意识的运用[J].中文期刊, 1999, (12) .

上一篇:学习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体会心得下一篇:真实校园恐怖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