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8篇)
1.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一
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 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在工程建设领域问题多发、危害严重这一大背景之下,去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对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企业党风廉洁建设,维护职工群众利益,意义同样深远而重大。
本文综合重庆市和国资委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的有关数据资料,结合对部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的实地走访调查,对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五大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扼要解剖了“四大原因”。在此基础上,按照惩防并重的思路,提出了“五个方面”治理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问题
与中央指出的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的突出问题相比,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中的问题既带有一定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主要有“五大问题”:
(一)立项问题。工程项目前期调研论证不够深入仔细,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没有吃透,导致可行性论证报告质量不高。特别是有的报告只谈项目优势,预测前景乐观,对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避而不谈,导致亏损项目等问题项目屡屡出现。
(二)合同问题。有的工程项目的合同未经法律事务方面的专业人员审核,合同内容不规范,不细致、不全面,导致合 1
同纠纷时有发生,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甚至产生遗留问题。
(三)管理问题。1.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问题尤为突出。2.有的工程项目为赶工期、抢进度,在手续不齐全、准备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工建设,影响了项目开工的合法性,导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及时决算。3.有的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4.由于监管不严不细,出现施工标高等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工期,而且增大了项目成本。
(四)招标问题。1.认识不足。由于招投标工作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少数企业领导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未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比例低,该招标的没有招标,未经批准就擅自邀请招标,甚至直接发包。2.故意违规。一些业主单位的领导和投标人划整为零,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有的单位未严格按资质、信誉等级等指标选择招标单位,招标过程流于形式,评标议标不公正。3.监督乏力。项目单位和业务部门未跟踪监督管理,纪检等部门仅参与了招投标会议,对前期市场调研、投标单位和后期合同签订、内容变更及执行等未能全程参与监督(如:招标人与中标人背离招投标文件订立合同,设计变更未经相关管理部门签字确认,价格结算与招标文件约定不一致),而审计部门只是事后监督,监督的总体效果不如人意。4.续标突出。一些工程续标工程量远远大于中标工程量,如某施工单位中标额度不足200万,而续标额度高达1000万。5.档案不全。相当部分单位无招标记录,或招标记录不全、不规范,未保存未中标的竞标单位的资料,导致
无法印证招标事实。另外,有的单位工程合同未按规定编号,工程项目资料归档不及时、不齐全。
(五)监理问题。1.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有的甚至与施工单位“打成一片”,造成工程质量差、投资增,甚至发生安全事故。2.监理资质与合法性问题,有的监理单位资质等级下调后,项目监理未及时调整;有的单位以自建项目为由未聘用监理单位,导致职责不清,工程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二、原因分析
(一)决策机制障碍。把项目给谁做,由主要领导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领导凭借手中的权力左右市场行为的取向,客观上给少数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市场环境影响。一些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个体户,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竞争中惯于采取请客、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方式获取工程项目。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孕育的潜规则不仅扰乱了工程建设市场,腐蚀了党员领导干部,而且损害了国家利益,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管控制度不全。在国家相关法规的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是规范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部分企业以原来工程目少为由,根本没有工程建设管理这方面的管控制度。有的单位虽然有部分制度,但极不健全、不系统、不规范。如仅有奖励分配制度,没有工程立项、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或者已经过时,没有相关的法规依据,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四)过程监督缺失。尽管有的单位按照国家法规和上级要求建立了大量的内控制度,但落实不到位,“人治”的现象非
常突出。虽然现在有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但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无法及时有效了解掌握具体情况,等到发现问题,已成为事后监督,错失了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的时机。有的单位,领导人员或工程部门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差,故意排斥纪检监察等监督人员参与工程项目管理,隐瞒真实情况,增加了监督难度。当然,即使情况相对清楚、及时,但是在现有的双重领导体制下,纪委监督效力必然有限。另外,目前国家惩治腐败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对受贿人员和非公职人员行贿的制约性不够,老百性普遍认为对其处罚结果偏轻。
三、对策建议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建设领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扼制工程建设领域腐败,促进企业经济健康科学发展,综上所述,治理工程建设领域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从纠正认识,查清问题,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严厉打击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纠正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防治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纠正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工程问题的危害性和整治问题的必要性。前不久,很多媒体已经批露,由于工程腐败,全国目前已经有57名厅官落马,仅重庆就已查办职务犯罪126件137人,其中1人是厅级干部。重庆市工程建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办公室有关人员在市国资委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工作培训会上透露,全市排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5766个,而排查出有问题的项目共1755个,仅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涉及
资金908亿元;市国资委排查至2008年以来立项、开工、竣工项目共计522个,涉及金额3275亿元。可以想象,项目之多,金额之大,如果还伴随着大量问题,又长期得不到治理,必然产生严重的危害。一是损害企业和职工利益,导致国有资产不断流失。二是破坏党员干部形象,导致腐败现象不断蔓延。三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五是阻碍企业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由于问题的充分暴露和对危害性的清醒认识,以及中央已经或正在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央整治问题和打击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要大力加强相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纪知识教育。以领导人员和工程建设相关人员为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宣传国家、地方和企业关于工程建设领域方面的法规和制度,特别要大力宣传贯彻中纪委印发《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两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去年中办、国办颁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及今年印发的《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纪知识,同时要深刻揭示职务犯罪的严重危害和必然后果,切实纠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消极腐朽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促使其自觉做到廉洁自律。
(二)查清问题。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围绕项目决策、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城乡规划管理、工程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物资采购和资金使用等方面摸清情况,查清问题,分析原因,剖析特点,掌握规律,为提出有针对性地预防对策和治理措施,采取治本之策奠定基础。
(三)健全制度。健全管理制度,健全操作制度,健全监督制度,健全惩治制度。不仅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还要将工程建设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国家需要通过查纠问题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工程建设市场机制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也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努力增强其规范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并注重提高其执行力,形成权力的制衡制约机制。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在工程建设领域构建起科学的惩防体系,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工程建设领域违法犯罪的发生提供有力的的制度保障,使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做到信息公开、程序规范、竞争公平,使隐蔽的工程建设变为公开的市场交易,使招标投标、施工管理、检查验收等环节规范有序,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四)强化监督。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极易滋生腐败。要加强和完善对企业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制约。在决策体制上坚决不搞“首长工程”。同时还要加强和完善对招标投标环节、施工环节、检查验收环节等工程建设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想方设法使重大工程建设从立项、招投标到竣工验收结算都暴露在“阳光”之下,防止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要积极整合纪检、审计、财务、监事会的监督资料,充分利用各自的工作经验和长处,用制度和机制保证形成监督合力,扩大监督效力。必要时还要借
助于外力——新闻媒体、地方检察机关、法院,以提高对工程建设监督制约的整体效能。
(五)严厉打击。对于工程建设领域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要始终保持惩治的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从重从快从严,以儆效尤,从而提高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威慑力和管控力,不断净化工程建设管理内外环境。
2.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二
一、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1.创业期企业文化缺失
由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松散、抗风险能力差,而且大多数企业都刚脱离创业期,企业的主要目标还处在尽可能创造财富以维持资金运转的阶段,因此,根本无暇顾及企业文化的建设,这就造成了本该在创业期就自发形成的企业文化的缺失。这是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的一大特点。
2.“文化独裁”盛行
中小企业运营对个别领导的依赖性很大,因此中小企业文化展现出“个人主义”的特征,即企业的所有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角,领导的意志决定文化建设的结果,造成所谓的“文化独裁”。在这种个人独断专行的文化建设氛围下,企业的文化也会是专横和片面的。
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文化的思想没有深入人心
虽然企业文化思想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引入了我国,但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这一概念理解的并不透彻,很多企业的领导者认为建设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良好、管理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即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时锦上添花,却不能在企业艰难前行时雪中送炭。这种观点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当然,还有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定时为员工举办些文化活动或者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极端的观点存在,即企业文化无用论和企业文化万能论。前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对企业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后者则认为企业文化是一把万能钥匙,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显而易见,这两种观点都是极端错误的。
2.文化建设体制的缺失
中小企业人员少、机构简陋,大多数中小企业企业家可能会很关心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硬管理,却很少会顾及企业文化建设机构的设置,即使有少部分的公司会设有这样的机构,但真正将其运用到公司日常管理中去的少之又少。如果企业连负责文化建设的机构都没有,就不可能随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设置不同的企业文化规划。我们知道,企业的发展靠的是顺应市场和适应竞争,这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也应具有社会性和动态发展性。可是现实中我国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能使企业文化紧随市场变动的制度保障。
3.重人情,轻制度的家族主义思想
所谓家族主义思想,就是企业家将企业看成是自己私有财产的一种心态。家族企业其实是世界上最普遍存在的一种企业组织形态,特别是存在于中小企业中。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有90%的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中有70%是家庭企业,总的说来,中小企业有80%以上是家族企业。在中国一直是关系大于制度,如人们在遇到事情时,宁愿去托人找关系也不愿请律师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现象在家族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就经常出现。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创办者大多是朋友或者亲人关系,这种关系在企业创办之初起到的是很积极的作用,因为创办者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很容易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企业能很快的运转起来。但是当企业发展平稳之后,将这种家族主义思想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必然是弊大于利的。企业管理有人情味自然能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但这种思想也必然会滋生出任人唯亲、不公平等现象。长此以往,员工必然会产生不满情绪,削减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整个企业效率降低。
三、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一)企业物质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它往往能够折射出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哲学。它主要包括企业的厂容厂貌等外部环境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
1.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舒适的工作环境会带给人愉快的心情,愉快的心情又会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该在布置工作场所上花些心思,一般企业的布局只要整洁大方、简单方便、色调温馨并富有人文气息,就会给人一种舒适、清洁的感觉,在装饰上突出企业特有的魅力就更完美了。
2.注重品牌建设,优化生产成果
品牌是对企业形象的完美包装,它有力的向消费者传递了产品信息,更代表了某个企业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因此,现代企业应注重树立品牌意识,提供让客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员工应具有服务意识,为消费者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和售后服务。
(二)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的行为文化必须在企业家、企业模范人物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建设,这些企业行为主体的行为是企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企业人文环境的动态体现。
1.企业家必须以身作则,推行企业独特文化
任何企业成立之初都具有带有企业家独特的经营思想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是企业家意志的体现。因此,中小企业企业家应开启一种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的建设运动,做到言传身教,将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精神逐渐传播到每一位员工中去,从而将企业文化推行到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当然,企业家首先要做到自律正己,让企业的其他员工和管理人员自愿接受企业家倡导的企业文化,并作为自我约束的无形规范,真正实现企业文化的建设。
2.鼓励模范行为,树立模范人物
模范人物对企业文化的传播比企业家更迅速也更容易被员工接受,因为其他员工与这些模范人物是处于同一阶层的,他们的心离的更近,行为也更相似,因此,更容易激发其他员工效仿这些行为,从而达到快速推广企业文化的目的。
3.发挥员工的主力军作用
企业家和模范人物对文化的传播作用自然功不可没,但是员工才是设立企业文化真正的主力军,因为无论企业家和模范人物传播的企业文化有多优秀,只要得不到员工的接受和拥护都很难在企业建设成功。并且员工的群体行为最能代表企业的整体形象,是消费者判断和评价企业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一定要注重适时调整员工的群体行为。以下几点可以借鉴:第一,保持良好的沟通,这种沟通既体现在企业家与员工之间,也包括员工与员工之间,有效的沟通能够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效率,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第二,为员工提供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就像上文说的,舒适的工作环境能够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效率,从而员工的整体行为也会变得有激情。第三,注意将民主与专制完美结合,过度的民主或专制都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二者相结合才会出现最完美的效果。
(三)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1.企业家应适度放权
前文提到过中小企业企业家容易出现家族主义思想,即认为企业是自家所有,所有权利都应该集中为企业家一人所有。然而,过度的集权必然出现专制,企业家想要决策公司一切的大小事务,但企业家的精力和学识都是有限的,事必躬亲一定会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企业损失。因此,企业家必须分权,将权力授予各职能部:建立健全责、权和利相一致的制度体系,使各部门和各个管理者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谋其事,各负其责。
2.完善内部管理
想要完善内部管理中小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摒弃任人唯亲的坏风气,在管理上淡化私情和亲情的色彩。其次,管理制度在内容上既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又要符合科学管理的规律还要尊重员工的需求。最后,要确保规章制度有效执行,维护其诚信度和公信力。
(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精神文化是作为企业文化的灵魂存在的,建设好精神文化企业的文化系统才是完美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始建设。
1.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都来自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行为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创建于1669 年的同仁堂药店屹立于行业300 多年却日益兴旺,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以中国传统的精髓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为牟取暴利而背离自己的价值取向。现代创立的企业,不一定非要以传统的文化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但企业必须有一个自己真正信奉的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以此作为企业行为的标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企业家的价值取向又要与员工和社会相适应,既要简洁易懂又要中心明确。
2.塑造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所共同具有的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正是这种无形的、深藏于人心的力量,正是这种不需文档传递,不用人为操作、监督、检查不被复制的特点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表达着企业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的风气。
企业精神是一个群体中诸多力量经过组合后的一种优于其他组织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口号和标语表达出来,一般都是经过提炼的简洁而有力地表达,如“大庆精神”,这种简洁的口号能准确反映员工意识,并激励员工士气。
参考文献
[1]申望.企业文化实务与成功案例[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魏杰.中国企业文化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中国中小企业手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13-2
0 引言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支部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党章规定,国有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当前,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产权多元化的趋势下,基层党支部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制定改进的措施,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
1 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功能地位弱化,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底气不足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担负着政治引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能。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企业改制,股权、产权多元化的趋势下,不少基层党支部政治地位和作用发挥出现了软化、虚化、弱化甚至边缘化的现象。有的基层党支部妄自菲薄,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准确定位,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在参与重大决策、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底气不足,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被“矮化”、“边缘化”,有的甚至丧失了党组织的话语权。有的做职工群众思想工作不主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关心、不解决,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有的企业改制、机构精简、人员分流,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成为裁减重点,造成党务工作人员不足,党务干部“兼职化”、“业余化”。
1.2 理论研究匮乏,缺乏规律性认识和制度固化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长期以来,对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方法、路径的碎片化探索,侧重于分析现状和提出政策要求,在体制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理论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化规律化的认识和机制上制度上的固化。比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内涵是什么;党员教育管理长期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原因有哪些,新时期如何从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制度机制层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组织生活流于形式,有的甚至娱乐化庸俗化,原因有哪些,如何进行有效整顿;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基层党组织如何定位,如何加强其自身建设,等等。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实践探索,更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完善制度机制。
1.3 思想重视不够,人财物的有效投入不足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委重视是前提,人财物的投入是保障。现在,有的对基层党支部建设思想上重视不够,人财物投入不足,导致党支部发挥作用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的重经济轻党建,抓支部建设精力上投入不足,党建工作有时间就抓一抓,没时间就放一放,支部工作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有的经费上投入不够,过分压缩党支部经费开支,党支部办公经费、活动经费、表彰慰问经费等无法保障。有的人员投入不足,党支部书记党务和行政一肩挑,日常行政工作繁忙,很难腾出精力开展党支部工作。有的对党务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党支部工作后备人才接续困难。有的没有为党支部提供活动场所,配备必要的学习和活动用品,党支部开展活动得不到有效保障。
1.4 自身建设不力,跟不上形势任务变化
当前,有些基层党支部自身建设跟不上形势任务变化,有的党支部班子配备不够合理,班子成员懂安全生产的多,懂党务工作的少,履行一岗双责不到位,在党建工作上给予支部书记的支持不够。有的对支部书记选拔、教育、管理不到位,选拔上存在照顾型安置型现象,教育上缺乏对支部书记队伍的经常性和系统性培训,管理上缺乏日常性和定期量化考核标准。有的单位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不到位,党员发展入口关、教育关、出口关把得不严,党员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党员身份意识淡化。有的党组织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吸引力不强,党员参与度不高。有的对党支部的监管考核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党支部作用发挥缺乏评价标准和有效的考核、激励、问责机制,党支部干好工作的内生动力不足。
2 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不断强化基层党支部的法定地位
一是建立组织。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把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前提,及时跟进党组织建设,解决覆盖不到位、设置不规范、隶属不明确等问题。二是明确地位。將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通过公司章程予以具体化,把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之中,使党组织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明确职责。明确党支部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工作方式以及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
2.2 持续改进基层党支部建设理论研究
一是思想上要提高对党支部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发挥地方党委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作用和国企企业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优势,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支部建设相关课题攻关,形成质量高、针对性强、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摸清真实情况,找准对策措施。二是内容上要着力加强对党支部功能定位的研究、制度建设的研究和作用发挥的研究,形成党支部功能地位的科学定位,制度建设的配套制度和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用制度建设的成果巩固党支部建设理论研究的成果。三是要注重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之间的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2.3 有效确保基层党支部的人财物投入
一是要充实基层党务力量,明确党务干部配备的标准,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加强党务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能管好。二是要加大党支部建设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党建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细化明确党员教育培训、支部活动开展、党员活动室建设的费用标准,加大行政支持力度,党建工作所需经费不足时,可以由公司管理费列支。三是要加大工作精力投入,牢固树立党建工作也是先进生产力的意识,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失职的导向,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定期对基层党支部建设进行研究部署,加强宏观研究、顶层设计和跟踪指导,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2.4 不断加强基层党支部自身建设
4.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四
对策建议思考
企业文化不仅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凸显,更是企业职工综合素质与公司发展实力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严峻形势下,打造企业的核心凝聚力与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刻不容缓,尤其必要。面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及问题,寻求创新、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目前已成为当下每个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结合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关键问题,深刻分析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以供参考。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是狭义的,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它是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目的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内部关系的協调发展。它是为了增强员工的主动性、凝聚力,增强其归属感和使命感,并激励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实现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的综合性文化。另一种观点是广义定义的,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它是社会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本文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想共鸣,精神追求等意识形态的综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底蕴与精神面貌的良好展现。
(一)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企业发展可以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解决人员就业问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如今,面临当前突飞猛进的改革发展形势,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道德为准则,以营造企业环境为标准,以企业创新为动力,以塑造和谐型企业为重心,以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目标,并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际打造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真正形成不可复制的、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切实夯实企业文化软实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之所以会拥有持久性竞争优势,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不可复制性,并能够创造出良好的企业效益。而企业也只有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文化建设软实力,才能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生存和发展下去,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如若企业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则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来弥补硬件条件的不足,从而激发企业活力、带动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有助于克服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上不同群体的不和谐现象,并可以根据企业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效整合企业员工的行为。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使员工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提高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通过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获得客户的广泛认可,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建设中重视有形的“外壳”,而忽视内涵的挖掘与取得的实效,首先是企业文化的口号,很多企业存在口号响亮,行动迟缓,声势浩大,不见实效的形式主义问题;第二是企业文化的风格过于老旧,不能够贴合企业发展实际。第三是企业文化的代表性和刚性不够,没有形成特点及竞争力。第四是时代精神的缺失,缺少企业文化的精髓。
2.在培养企业文化概念时,过分强调集体精神和团队协作,忽视员工个人发展。一些单位在企业经济效益与经营理念存在所谓的“两张皮”的现象。
3.不注意使用载体。企业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在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体现出来。一些公司缺少必要的措施手段,不能使两者更好的发挥推动作用。使企业文化的传播仅停留在黑板上,橱窗展示以及文化和体育活动等传统载体上,活动形式过于老旧,活动开展浮于表面,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不能充分利用线上媒体、信息化手段等新载体来增强企业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现代企业形象反映的是现代企业独特个性文化的形象,要发展更好的企业文化,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突破思想禁忌,改变传统思想对文化发展的制约。其次必须提高认识,客观地了解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摆脱陈旧老套的思想,改变过去存在形式主义、留痕工作、走马观花的文化建设形式,从现实出发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寻求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将更多先进思想,文化和理论成果整合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将企业文化精神渗透进去,并积极探索先进的文化知识。具体来说,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文化机制,严格遵照培养个性发展,实现共性结合的理念,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强文化体制建设,加强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提高我国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质量,保证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机制,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质量
一是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企业文化依赖于公司,并且应结合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来确定经营方式。建立领导机制,选择活动环境,确定符合公司发展前景的目标,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公司中的作用,发挥企业的文化特色。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文化建设运作计划,精心设计实施有活力、有张力、有思想、有内涵的精神文化活动,力争取得最佳效果。二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考核机制。
激励机制是力量的来源。企业领导者需要激励,企业各个部门和职位的人才的热情和创造力也需要激励。激励机制包括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使用积极的激励措施来支持和促进企业的行为是有利的;使用反向激励来惩罚和鞭打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同时,必须对评估标准进行量化,评估结果的应用应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由“软指标”转变为“硬任务”,激励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确保企业精神统一,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公司发展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助推器、导航仪,促进优秀的企业文化落地生根。(三)创新发展,彰显现代企业担当
现代企业的创新实质上是指现代企业文化的创新创造引领力,是現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只有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广大职工在创新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广大职工大胆革新、勇于探索、展现智慧。企业只有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彰显现代企业之使命担当。
(四)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突出人文关怀特色
一是充分重视人的重要性。
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之上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人的重要性,树立人的主导地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营造一种“人人被珍惜和尊重”的文化氛围,使员工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鼓励和满足。通过“企业爱我”的深刻感受,产生了“我爱企业”。这种深刻的感受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力,凝聚并引导他们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二是要充分认识到企业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中坚力量。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作用。正如著名企业家柳传志所说:“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人才是最赚钱的商品。能够管理人才的企业是最终的大赢家。”为此,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商业人才。建立实用有效的高素质年轻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选拔人才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开放,公平,公正。通过竞争,对劳动力素质进行了培训,使每名职工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才能激励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五)丰富的文化工作载体和方法
企业文化要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富有生命力和主导力的文化氛围,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文化方式。尤其是加强对文化建设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培养,通过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积极搭建企业内部平台。交流和利用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和关怀措施,以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并丰富他们的业余时间。例如,企业可以利用集体婚礼和建立职工素质打造平台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可以通过开展八段锦竞赛、健步走、马拉松、线上瑜伽,或利用节假日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抖音短视频拍摄比赛等形式来减轻职工工作压力,放松身心,并建立和谐的内部关系。此外,企业应摒弃过去单一的老旧管理模式,将文化建设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互联网等灵活的文化载体提升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新颖多元的形式营造良好的内部企业文化氛围。
四、结语
5.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五
摘 要: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经营环境越来越为复杂,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在逐渐提升。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有着积极影响。我国众多企业都在积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并且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工作开展进行有效融合,使得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就。但是深入调查发现,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问题,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本文就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使得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企业承担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对其必须要给与高度重视。要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寻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将其具有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从整体层次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还属于初级层次中,并没有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层次上,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论成效,与国际一些大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对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现阶段,一些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不能依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将企业自身特色良好呈现出来。从企业精神汇总层面进行分析,企业还只是停留在团结、奉献等适用性较强通用词汇。但是需要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不同,企业员工这些企业精神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企业精神不能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很难使得企业精神与员工精神世界产生共鸣。
(二)宣传方式过于落后。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名誉。现阶段,企业会通过企业赞助,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者在对新产品进行推广过程中向社会宣传企业文化。企业利用多种内部活动,其中包括年会、文化晚会、学习会议等在企业内部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但这些宣传方式的应用都非常普遍,没有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企业宣传手段过于落后、过于单一,不能将行业特点和客户群体的特征充分体现出来。企业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过程中,需要发挥创新思维,找寻更多的文化传播载体,使得文化宣传工作开展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
(三)员工参与程度较差。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建设虽然非常重视,但是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取得良好成效。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员工才是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只有将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一些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引导文化建设方向,员工被动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不能进一步挖掘员工具有的价值,不能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导致企业人才流失情况严重。甚至一些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约束员工的制度,不仅对企业文化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对企业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也造成了一定损害。
(四)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内涵。我国很多企业都在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效,致使国内很多企业进行效仿。一味的进行拿来主义,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是趋于形式,对企业发展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不能使得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员工的内心中去[1]。
二、改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分析
(一)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为基础,将企业自身具备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将企业长时间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优良传统与企业文化构建进行融合。还需要注重的是要将区域特色发挥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市场形象,对企业加强文化营销也有着积极影响。
(二)延伸企业文化建设载体。企业需要不断严重企业文化建设载体,借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优势,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有新的内容融入。企业可以借用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构建新型文化宣传路径。定期的在微信和微博平台上进行语音视频资料发布,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企业还可以将员工家属融入到奖励机制中去,加强企业文化的对外宣传,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三)提升企业员工的参与度。企业需要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帮助员工实现人生价值,使得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发展目标可以和谐统一,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更多的收集企业员工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文化建设信息反馈机制建设,促使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满足员工自身利益追求[2]。
三、结语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生产发展有着较深影响,企业文化就如同是企业的灵魂,需要不断找寻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找寻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6.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六
磨房沟发电厂 李鸿 2009-12-25 00:00:00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同样,企业之事,不难于立制,而难于制之必行。“行”就是执行。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健康、和谐发展。企业管理其实就是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的过程,制度的建立、修订、完善是阶段性工作,也是与时俱进的,是企业管理的重点,而制度的贯彻、执行、落实是长期的,艰巨的,是企业管理的难点。下面,笔者就制度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操作性不强,难执行
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我们的制度在操作性上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繁杂。每个领导上任都要制度一番,结果单位到底有多少制度,管不管用,与法律法规或制度之间是否冲突,心中无数;二是缺乏体系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习惯于开“应急药方。一些制度之间缺乏相互照应、相互配套,有些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不衔接的问题;三是重点不突出。有的把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日常管理上,削弱了重点制度,如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岗位、关键工作方面的制度反而成为空白;四是有些制度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有些滞后,有些制度本身条款模糊,不够严密。如长期不作修改、梳理和完善,制度成为一种摆设,将束缚企业的发展;五是有的制度颁发过于原则,下面又没有制定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有的光有规范性制度,缺乏程序性制度支撑;六是一些制度草率地建与废,也导致人们对制度的不尊不畏。
我们平时经常说制度是“死”的,这是说制度是严谨的、规范的,是需要执行。同时制度又是“活”的,没有一尘不变的东西,就象哲学上所说的,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有他的相对性,超过一定时间和空间,也可能成为谬论。制度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制度需不断创新,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规律的客观分析。制度建设与形势变化总是紧密相连的,制度建设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说制度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在制度的制定、执行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的理论上没有终点。制度的对象是人,人是最能动的因素,人的能动性无时不在推动形势发展变化,因此,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要根据单位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创新,并且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未雨绸缪”,以适应新情况新任务的要求,使其具有生命力。如果制度存在缺陷不及时修补,就可能为破坏制度的人提供机会,我们决不能把制度僵硬化。但是,“动中有静”,制度在“定型”后又是静态的、稳定的、权威性的,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脸”。实践证明,保持不了制度的稳定性,会使执行者和遵守者无所适从。
解决办法及措施:制定制度要系统配套,言简意赅,具体明确,合理管用,能够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因此,要从以下三“点”入手加强制度建设的力度,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使所建制度切实可行。第一、制度建设的着眼点要立足于在出台有关制度时,广泛开展民意调查,征求职工意见,科学制定制度,使制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用性和针对性。诸如在哪些方面需要建立什么制度,要用制度约束、规范什么行为,某项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怎样等问题,都要深入调查分析,充分征求职工意见,负责制度建设的领导同志既要善于把职工中好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到制度中来。使制度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系统、具体明确。第二、制度建设创新的立足点要与时俱进。要树立制度的改革精神,丰富、完善和发展制度,实现制度与时俱进。要用制度规范权力运作,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要在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上创新,在适应新形势上进行制度创新。第三、制度建设的操作点要把握在制度的执行上。制度不是时尚,是规范、约束干部职工行为的一种刚性手段,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就失去制度的严肃性,势必影响制度的执行力。要关注制度的实施情况,执行不了或难以执行的要找出原因,从根本上着力解决问题。
二、监督力不够,软执行
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企业往往是制度定了,上了墙、发了文,成了册就大功告成。对制度出台后如何执行,不执行怎么办,措施、惩戒、督察等都跟不上;制度落实督查往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部门和部门之间好象都管、又好象都不管。有时制度有明确要求,但操作起来有脱节或不严肃的现象,就是不按规定做也无大碍,对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缺少督查和惩戒办法。企业中职能部门对制度执行监督不到位,主要有职责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和领导不支持监督的客观因素;也有职能部门本身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领导都不说我说了也没用,批评人总归要得罪人,还不如多种花少栽刺”等思想上种种影响监督作用发挥的主观因素,造成了责任性不强,监督不积极主动,对本应负的监督之责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态。监督的形式单一,办法较少,监督缺乏力度,往往是事后监督,被动监督。由于监督体制的不完善,有的监督仅停留在理论上,实践中收效甚微,如对一把手的监督,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也较少,掌握情况也不甚多,有的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纪检监察部门主动掌握情况,主动监督也不够,热点工作过程监督参与较多,但在制定程序、考虑方案时参与较少。有的专项监督活动(如巡视督察)也是大而滑之,不具体不实际,没有促进作用。有些单位聘请的各种各样作风监督员几乎不开展活动,没有发挥其监督
作用。有的监督部门人员不到位或兼职过多,造成监督缺位。还有目前体制设置不太科学,让单薄的监督部门站在风口浪尖上去监督领导班子、监督党员干部,而监督部门人员的人事、福利待遇,使用考核评议还都在被监督单位,监督难以开展,监督部门和纪检监察干部承受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是相当重的,有的缺乏所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和理解。更主要的是长期以来多数国有企业都存在依靠权力来落实制度,在制度的执行上也靠领导讲话、领导指示、领导督查去落实情况,制度的执行力受制于执行者的利益和情绪。其原因主要是“家长式”管理在企业管理模式中根深蒂固,监督部门如同摆设,其他各种形式的监督流于形式。就是重视监督机构督查落实也存在专职监督力量不够的情况:一方面是配置不够,有的设置了专职监督机构,但人员少,有的机构都没有,配的是兼职监督人员,这样造成有制度无人去执行,或草率执行;另一方面是监督人员素质问题,从纪检监察角度来说,反腐倡廉工作是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既有坚强政治意识,又懂得讲究政策和策略,掌握经济、法律、生产、管理等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说实话我们自身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欠缺。领导亲自督查落实效果会很好,但领导的精力、时间有限,不会对所有的制度都督查到位,且自己也是被督查对象。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由于监督的弱化,制衡力、威慑力不够,制度执行就会打折扣,使制度得不到彻底执行。
解决办法及措施: “制度”二字从字面上看,“制”就是限制,“度”就是标准、尺度,组合在一起就是限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最终需要人去做,俗话说:“懒牛不打不踩沟”,人的鞭子就是对牛的监督,“沟”就是限制牛行为尺度,其实“惰性”也是人的天性,有些时候人和牛一样,在没有监督或监督失之于软时,是不会自觉或长期坚持踩在沟里的,在沟边踩是常有的事。因此,一要把监督工作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制度落实情况评价机制,制定责任追究办法,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奖惩挂钩,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坚决追究责任,坚持违规必究,敢于碰硬,充分体现制度的刚性,树立制度的权威。二要坚决打破“家长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严格执行集体决策制度。在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的情况下,确保凡事有人监督。企业的纪检监察及各职能部门要承担起制度执行的监督职责,在党委的领导下既要有所分工,又要共同合作,把监督制度执行的工作抓好抓实。三要明确督查职责,落实督查任务,改进督查方法,提高督查水平。要拓宽监督渠道,将监督从被动转主动,静态转动态,事后转全程。四要超前防范,从具体事抓起,早打招呼早提醒。要动态监督,对那些教育无效,视规章制度和严格管理而不顾,仍我行我素的,强行纠正他们的错误和问题,将其从违规违章的错误当中拉回来。五要提高监督的主动性,强化纠错的及时性,在制度执行的监督中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督查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有力的措施保证制度的执行。
三、有可行制度,不执行
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进行清理,在不断地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客观的说,企业的大部分制度是具有操作性的,是可行、能行的,但可行、能行的不是都能严格执行,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不知道不执行。新进企业人员或岗位变动后新到岗位人员对企业制度或新岗位要求不熟悉,或由于企业对规章制度宣传不到位,加上员工自觉学习不够等原因造成对制度不了解,或是对制度理解有偏差,或是工作交接时模糊不清等原因造成当事人不知道、不明白有相应制度不执行;二是明知道不执行。由于上级插手或在他人干扰等情况下,因为“人情因素”绕不开“潜规则”,绕不开人情,或利益梭使、个人观念等原因,知道有约束制度,不执行。如企业用工、用人都有完整的制度,如有他人干扰,制度执行就会走样,再如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也难执行,执行了申报数字也不实,原因:一是核查困难。通过工资表发放的工资奖金,上级或本单位明文发放的奖励金可查,但一些无记载金额又无签名的各种奖励或外出检查工作收到的酬金无法核查;二是心理抵触。出于种种考虑,会在心理上有一些抵触;三是稳定之忧。如果领导干部收入如实申报,公之于众,“老百姓会怎么想?”。
第一种情况,非主观故意不执行,只要通过对制度的宣传、讲解,通过学习,监督到位,工作责任心增强一点,会很快从未执行转变到严格执行。第二种情况,是主观故意的,危害性最大。若是领导者不执行,就会为普通职工起了不良示范作用,职工就会效之,最终制度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但有的领导不自觉地游离于单位制度约束之外,制度成了对下的,把职务当特权,总认为制度是要求别人的,在制度面前,自己是“裁判”,不能混同于一般人,自己执不执行,总可找各种各样理由,有的领导在制定制度时符合胃口的就订,不符合胃口的就不订,执行时对我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若是普通员工不执行,领导干部或监督机构不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制止,则其他人就会得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久而久之,再完善的规章制度也将重蹈“空文”之辙。
解决办法及措施:首先,要知晓制度,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制度的宣传、讲解,使干部职工人人皆知,并理解制度。其次,要充分营造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第三,领导在维护、执行制度上起着重要的示范和督促作用,也是解决“制度不制”这一顽疾的关键,只要领导在执行制度上不含糊,普通职工中存在的软执行或不执行情况都会得到及时整改纠正。因此,各级领导一要正确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个人决不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要严格按制度办事,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是否在制度监督之下;二要正确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做到重要问题集体讨论决定,认真虚心地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过好民主生活会,积极接受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三要正确树立制度执行向我看齐,制度监督我有责任的观念。只有领导带头遵纪,严格执纪,以认真负责态度抓制度落实,才能保障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7.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七
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科技企业依靠机制灵活和机会战略取胜的优势将逐渐弱化, 而民营科技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企业信息化可以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 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能力,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能促使企业内部生产力要素结构变革,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使民营科技企业能够用最小的成本参与最大的市场竞争。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般都会出“成长的烦恼”, 即管理压力。在创业初期, 一切工序都可以由人工做出来, 有多少产品, 有几条生产线, 每天卖多少产品, 企业主用脑子就能想出来,不需要更高的管理。但当企业发展壮大后, 企业主凭个人能力就管不过来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要求企业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消除管理瓶颈, 再造管理流程, 优化管理结构, 提高管理效率。
当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依然沿袭事无巨细的传统管理方式。企业家要花费许多精力去处理日常事务, 经营活动缺少明确的方向感,缺乏现代科技意识, 凭借经验管理, 凭直觉找市场机会。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竞争环境,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 就必须主动出击, 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决策, 而科学的决策是以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营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民营企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加快产品升级, 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全球信息网, 通过网络介绍产品、服务和宣传企业形象, 扩大企业知名度。网络技术可以使企业同任何一国家或地区消费者消除地域上的阻隔, 从而减少国家或地区间的市场壁垒, 它为每个企业在虚拟的自由市场体系中营造了一个无法比拟的平等机会, 使企业能轻而易举地进军国际市场, 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民营科技企业信息化也代表着国家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从数量上看, 民营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所以民营企业信息化程度将决定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的高低, 而没有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则是不完整的。加快民营企业信息化步伐, 也有利于开拓我国信息化市场。
二、民营科技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数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对企业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以为买了设备,联上网,就可以了;有的企业甚至认为能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就实现了信息化。由于种种误解,致使不少企业被拒之于信息化的大门之外。
企业信息化不仅包括必备的硬件设备,以及由其实现的办公、事务处理、设计、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还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信息源的组织与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合理的使用等方面,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很多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输人、处理、输出、反馈。但目前这些重要的信息大部分被分散保存在各个互不兼容、自成一体的计算机系统中,或被锁在文件柜和抽屉中。更有甚者,有的重要信息还存在员工的头脑里,没有树立良好的信息化意识。由于各个数据信息单独存放,不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汇总。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建成良好的企业信息网,使这些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从而保证企业领导和各部门及时地获得和处理信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开发及领导决策服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反应能力,掌握先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中绝大部分是独资企业,即使有一部分公司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制,但仍然是家属制管理方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家属制管理方式下办企业为个人、为家庭而不为社会的观念很多,“重熟不重才”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运行者的水平,吸引人才的力度,技术创新的能力等方面与国际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美国中小企业经营者中平均76 %具有大学以上的学历,而黑龙江省只占到1 %;乡镇企业领导人更低:初中文化占56. 7 % ,高中文化占35. 1 % ,大专文化占7. 2 %。由于民营企业中管理者水平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很多负面作用,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购买了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但大部分的企业首先将其用作文字处理,处理简单的财务信息。在生产型企业中,生产是企业的核心,计算机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成倍地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由于资金限制以及私营企业主“小富即安”的思想,只顾眼前利益,使企业仍然沿袭旧的生产方式,没有将信息技术直接用于生产活动中去,致使现有的一些高档计算机只在日常的办公事务处理方面发挥作用,硬件资源没有被充分合理的利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脚步日益加快,私营企业也会受到世界经济大潮的冲击,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资源,实现日常事务处理、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商务的电子化,将会成为企业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对此私营企业主们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不能认识将计算机买来就万事大吉,而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为生产经营活动服务,提高先进设备的使用效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主必然要将大量资金投人到生产中去,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包括人员、设备、网络化建设等,很难一蹴而就,所以很多私营企业不愿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虽然巨大,但实践证明它在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管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应合理地分配、使用有限的资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舍得投资,它的回报也将是巨大的。
三、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一把手工程。企业信息化关系到组织结构调整、权力再分配、流程再造的变革, 企业主要领导人的认识程度和决心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和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同时, 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不是一个或几个人能完成并使用的。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决策层的坚决支持, 同时也需要企业各部门负责人的充分支持和积极配合。这就要求全员参与, 在全企业营造一种舆论, 将员工个人的“信息化”与“知识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提高全员对信息化的意识, 领导, 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 操作人员都朝一个方向努力, 这样企业信息化进程就会加快。
对民营科技企业而言, 吸引人才, 稳定人才,防止和抵御人才流失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 企业应当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 技术水平较高的信息化队伍, 以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维护管理以及扩展工作。企业要重视对所有员工, 尤其是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人员信息知识及技能是企业信息建设能否发挥功效的关键, 没有相应信息知识的管理人员, 再好的硬件、软件也只是形同虚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将是一纸空文。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化”人。所谓“化”人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要“化”人的观念,另一个是要“化”人的技能。首先要“化”企业的领导,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企业的领导层对信息化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领导的重视并亲自参与是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其次是要“化”专业技术人才,民营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的人才求贤若渴,特别是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存在着“高手不愿留在民营企业,员工素质又无法满足需要”的矛盾。因此,在本企业寻找有潜质的员工进行专门的培养,使之挑起重任,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最后是“化”员工。企业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要掌握信息化所包含的新技术手段,并能认识到,信息化不只是企业中少数几个人的事,而是人人有份,人人有责。
民营企业较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技术相对落后,资金紧张,人才缺乏,这是企业搞信息化面临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信息化建设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它是一个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信息化建设,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要把企业的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很多企业一开始就想得很完善,很美好,结果造成重点不突出,当前企业急需的没有得到及时应用,很快就失去了信心,信息化建设也就不可能搞好。企业在选择软件时,要讲求实效的原则。有些企业对信息化软件产品的功能、产品问的关系认识不清楚,以偏概全,走进死胡同,不根据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认为应一步到位,与国际接轨,就选国外最好的软件,结果根本不符合企业的实际。
企业的内外部信息既贫乏又过于“泛滥”,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选取优。如何从中寻找所需的信息,都是信息过于丰富带来的问题。因而如何将信息转移到易控制、易操纵的载体上就成为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重视“数据平台”的建设。所谓数据平台,是指将企业的各类信息,如产品设计信息、经营信息、销售信息等按照行业标准或其他开放性标准的要求建成相应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可以供企业内外人员根据不同权限进行访问,企业各部门可以在这些数据库上工作,这些数据库即为企业的数据平台。信息化的本质是挖掘有用信息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增加收益,那么建设数据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然而现实中许多企业由于缺乏本企业的数据库,即缺乏必要的“数据平台”,导致硬件和软件虽然结合在一起,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这也是信息化建设不能完全成功的一个原因。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需要认真选择了国产化软件,少花钱的同时,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政府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民营企业信息化得以顺利实施的自动化设备及人才引进方面。根据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的现实状况和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现实,企业信息化的动力明显不足,不少民营企业存在资金不足, 经营困难等问题。但为了加快信息化建设, 企业应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同时, 政府应当担当“点火器”甚至“引擎”的任务,采取各种行政和经济措施来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总之,民营科技企业对信息化的探索是个长期的过程,造成民营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有其自身因素, 也有外部因素。为此, 在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引导的同时, 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心, 加快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以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全国工商联经济技术委员会办公室.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J].科技和产业,2004(11).
[2]温庆峰.民营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战略[J].广东经济,2005(2).
[3]赵娜.华崴集团信息化的实践与启示[J].现代企业,2006(1).
[4]吕佳.企业信息化推动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5]张鹏,胡炜.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及其特点[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6]欧阳翰夫.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初探[J].农业与技术,2005(10).
[7]李怡文,刘杰.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9).
[8]庞润芳,郑坤灿.浅议企业信息化[J].煤矿机械,2006(1).
8.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 电力企业 文化建设 问题和对策
企业的文化建设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壮大,这是加强企业的员工素质和人才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是电力行业受到了重要的变化,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企业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传统成为企业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一、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
1、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够
很多电力企业对于文化建设没能够足够重视,这是导致其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国家电网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更新有了一套自己的体系,电力公司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就行及时的调整,按照“五统一”的要求来进行自身文化特色的建立,但是有一些公司对于自身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在文化建设上没有重视。电力公司内部的价值体系和规划方案没能够形成,对于公司的整体文化指导无法开展。
2、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范围理解不够广泛
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在企业中占有的地位不够重要,虽然有些企业设置有专门的文化机构,但是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并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快速脚步,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多在模仿和按部就班,过于保守,没有任何的创新和发展。企业对于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够宽泛,其实文化的建设可以不只是与企业本身相关,还可以联系市场进行建设,例如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趋势。做一些适当的市场调查等也是展示企业文化和发展的良好途径,这是企业动态发展的一个显示,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动态可查性。但是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文化的建设没有个性而且缺少规律,失去了可操作性。
3、 缺乏长期性
优秀的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传承,包括有很多文化的分支和文化精髓,这是一个企业将文化管理落实并且实现了企业行为中去的一个标准。目前很多的电力企业对于文化的建设缺乏长期一致的管理理念,首先在整体上就认识不足,而后在后期的操作中出现各种的失误。文化的建设者无法快速的接受新的信息而做出一定的调整,对于外部不能做出变化和应对,或者是与公司正在进行的变革不和谐统一。主要是由于其执行的能力不够,而且具有一定的惰性思维,看不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沾沾自喜没有长远的眼光。另外一些管理者墨守成规,不喜欢追求新的东西,创新的意识淡薄,做事情的时候按照以往的旧的经验去进行,不能够达到高标准、创新、卓越的文化理念追求。
二、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解决对策
1、 保持国家电网文化的统一性
统一的文化根基是一个企业重要的支撑,这不仅仅是企业在管理模式和运行上保持一致,在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传播上也要实现和谐和统一。统一的文化建设将迫使我们能够自觉的将各项工作联系起来,统一到国家电网的建设中去,将集体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由于面临着各大的自然灾难金融危机等各种的挑战使得国家电网公司系统需要更加具有凝聚力,上下同心,才能够不辱使命,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企业文化一致性的传播,体现了企业的文化价值。
企业的文化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积累和培育的过程,有着核心的价值体系和不断进取和上升的历史过程,最终才有着这样的文化根基。这是在对于企业思想观念的一种认识过程,从“认同、强化、提高、再认同、在强化、再提高”不断完善和上升的过程,呈现的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模式,最终将企业文化定格成为一个固定的有着根基的体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最后贯彻落实到人们的生活中服务下去。这就是一个统一文化的形成历史,变为一个企业稳定的习惯。
电力企业需要自觉进行国家电网文化完整性的保持,这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否则将会造成文化溃散,带给企业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维护国家电力企业的文化一致性不仅仅是具有政治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2、 坚持统一与创新的结合
企业文化的建设坚持一定的统一性,在以国家电网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不相悖的情况下,需要能够体现企业自身的一定特色,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出来,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和知名度。需要允许基层企业在同一的指导下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子文化,问基层的文化建设保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的空间,实现个性化。
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求真务实,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力求在实践中求得突破。电力企业需要将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的项目,抓住时代的机遇,围绕企业的核心思想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建设上去,追求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不断创新和进步,这是文化发展的意义。
3、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融入
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时代的信息,需要新时代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对于企业文化的传播进行不断的改进,丰富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感召力。现代的管理理念要求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去进行企业文化的树立,提高员工的素质,养成好的文化素养。文化是更加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应该更加能够体现群众的精神文明活动,展示企业的形象。
4、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应该是人参与的具有意义的文化,是全体电力企业员工共同认可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体现了企业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需要加强人文思想的融入,变得更加具有人文精神。支持全企业的员工共同参与其中,体现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进行文化创建的时候需要加强全体员工的参与性,初期可以争取大家的意见,然后开展员工参与的谈论会进行文化创建的内容探讨。另外可以在文化建设上树立一定的榜样,将具有生活气息的人物在宣传中表现出来,增强实际的感染力。在文化传播上采用更多的媒介,这将使得企业文化传播更加具有效率,成为提升企业知名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三、 小结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对于高层次的一种追求,是企业实现更好的管理水平和提高企业服务和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就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几个观点,希望能够对于以后国家电力企业的文化发展做出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美]柯林斯·波拉斯,真如译.企业常青[M].中信出版社,2002,5.
[2] [美]彼得·伊科诺米,郑小勇译.没有指挥的乐队—集体领导的艺术[M].中信出版社,2003,6.
[3] 赵曙明.东西方文化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10.
[4] 赵文明.中外企业文化经典案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23-24.
[5] 许经勇.论我国企业创新[J].南方经济,2002(9).
[6] 李玲娥.论中国现阶段企业文化关系[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3
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08-28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9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3
物业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8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8
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08
现阶段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16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07-03
浅谈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