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几类

2024-08-23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几类(5篇)

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几类 篇一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 其中接触射线46人, 接触射线工龄1~25年, 接触苯系化合物12人, 接触苯系化合物工龄1~20年, 接触甲醛2人, 接触甲醛工龄1~21年;多种有机物18人, 接触汞的口腔科医务人员18人, 接触汞工龄1~26年。

1.2 方法

根据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参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中《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的规定检查项目。

2结果

2.1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GBZ 98-2002) 及《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总则) 》 (GBZ 112-2002) , 检出实验室检查各项异常5人, 其中发现1人白细胞计数减少+红细胞计数减低, 1人白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定量减低, 1人白细胞计数减少+红细胞计数减低+血红蛋白定量减低+血小板计数减低同时眼科检查检出晶状体周边点状混浊;1人红细胞计数减低同时检查晶状体周边状混浊, 1人血小板计数减低。2项或2项以上实验室检查异常者射线作业工龄均在10年以上。由于条件所限, 未对接触射线作业的医务人员生殖系统进行检查。

2.2

根据《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 (GBZ 68-2002) , 检出血常规异常3人。其中1人白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定量减低, 1人白细胞计数减少+红细胞计数减低+血红蛋白定量减低+血小板计数减低, 1人红细胞计数减低。2项或2项以上检查异常者苯系化合物作业工龄均在10年以上。

2.3 此次检查接触甲醛人员均无吸烟史。

检出各项异常2人, 其中工龄≥10年有1例, 咽炎、鼻炎, 工龄≥20年有1例双肺纹理紊乱和肺通气功能异常。

2.4

根据《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 (GBZ 89-2002) , 共发现尿汞增高1人, 工龄均为10年以上。

2.5

此次检查的接触苯酚、多种有机物、砷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未发现异常检出。

3讨论

职业损伤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医院是患病人群的聚集点, 是病原微生物活动猖獗、疾病传播活跃的场所, 尤其是近几年新的化学药物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医务人员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

常见的医务人员职业性损伤危险因素包括: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心理性损伤。虽然各级医疗机构对射线的危害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对于接触射线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的重视程度也较高, 但是对于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远远低于射线对人体损伤的认识, 因素, 提高医务人员自身对接触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非常必要的。

3.1

电离辐射会给医务人员造成机体损伤, 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1]。采用激光手术的方法也会对皮肤, 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2]。同时传统的X线、同位素产生的α射线, β射线r射线及其他高能射线均可对人体产生损害。因此, 每年定期进行职业体检是必要的。同时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及工作场所的防护会对接触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2

病理科医务人员主要接触苯系化合物、甲醛、苯酚和其他多种有机化合物。接触苯系化合物10年以上人员的白细胞异常率明显高于接触苯系化合物10年以下的人员, 说明随着接触工龄的增加, 苯系化合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也在相应的增加, 同时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的匮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 接触苯系化合物的医务人员每年定期进行职业体检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个体防护及接触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也需急待加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体检异常者均为接触10年以上人员, 说明随着工龄的延长, 甲醛对人体的危害逐步显现出来。因此, 加强个体防护及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验对于减少甲醛对人体的危害是有意义的。苯酚对皮肤 (褐黄病、白斑病) 黏膜、呼吸道 (哮喘) 、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次调查未发现苯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这可能与此次接受调查人员过少有关。从体检结果可以看出, 汞对口腔科医务人员存在职业损害。

我们认为, 各医院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采取适当、有效的防护措施, 减少或避免职业性危害因素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损害。

参考文献

[1]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

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几类 篇二

近年来, 随着建筑业市场的不断扩大, 水泥制造业发展迅速, 同时其所带来的职业病危害也日益严重。笔者根据水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多年实践, 着重分析水泥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并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

2 水泥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 (石灰石粉尘、矽尘、石膏粉尘、水泥粉尘、煤尘、混合粉尘) 、噪声、高温、毒物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 等。

2.1 粉尘危害

生产性粉尘主要来自矿山开采、石灰石破碎及预均化、辅料预均化、原煤预均化、生料磨、煅烧、水泥磨、输送、包装等工序, 以石灰石粉尘、水泥粉尘和煤粉尘为主, 还有少量的石膏粉尘。在石灰石破碎、皮带输送、露天均化堆场存在石灰石粉尘;输送系统的装卸点、皮带输送及其头尾卸料受料点、煤粉制备等处存在煤尘;熟料的冷却、破碎、运输过程中存有水泥尘。转窑上料系统的上料斜槽、提升机给料等处易形成粉尘逸散。此外除尘系统等收集的粉尘处置不当还可形成二次扬尘。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浓度是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化学成分不同, 吸入粉尘可对人体产生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作用。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 作业环境空气中浓度越大, 暴露时间越长, 对人体的危害就越严重。另外粉尘对人体的危害还与其被粉碎的程度即分散度有关, 粒径越小、颗粒愈多, 分散度愈高, 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愈长, 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愈多, 其危害也就愈大。这种危害随着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不同, 长期吸入可引起尘肺、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粉尘沉着症、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的法定职业病如煤工尘肺、水泥尘肺、其它尘肺 (石灰石、石膏) 等。

2.2 噪声危害

水泥生产过程的主要噪声源来自磨机、破碎机、干燥机、各类风机等工作时产生的机械噪声。噪声主要损及人体的听觉器官, 导致听力下降或噪声性耳聋;噪声对人的情绪影响也特别大, 可使人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噪声会影响信息交流, 导致人员误操作。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声, 不仅使听觉器官受损, 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神经衰弱综合征、记忆力减退、血压持续性升高等。噪声引起的法定职业病为职业性噪声聋。

2.3 高温危害

高温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其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指数 (WBGT) 等于或大于25℃的温度。高温作业一般是指有热源的生产场所中, 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 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2℃以上的作业。分为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

水泥生产过程中在预热器、回转窑煅烧、分解炉、蒸汽管道、热风管道等处有大量辐射热产生。高温作业人员受环境热负荷的影响, 其作业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高温可使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 轻者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劳、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操作能力降低、动作失误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加;重者发生中暑, 导致血压下降, 甚至发生肌肉痉挛、热晕阙、热虚脱。长期高温作业 (数年) 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病症。高温引起的法定职业病为职业性中暑。

2.4 毒物危害

水泥生产过程中毒物可能逸出的主要场所是回转窑的窑头、窑尾部位。在熟料烧成过程产生的有毒混合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等, 其中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职业危害程度为极度危害, 二氧化硫为中度危害。一氧化碳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 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氮氧化物中毒轻症表现为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较重者表现为化学性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重症者表现为急性肺泡性肺水肿或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二氧化硫急性刺激会引起眼结膜和上呼吸道炎症, 喉头痉挛和水肿, 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 皮肤损害;低浓度长期接触可见慢性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 偶可伴发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消化道症状。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引起的法定职业病分别为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回转窑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毒物浓度一般不会超标, 但要防止事故状态下毒物大量逸出造成危害。

3 水泥生产过程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岗位及其职业禁忌

粉尘防护重点工种为生料磨巡检工、石灰石输送巡检工、原煤及辅料进出库巡检工、熟料库底输送及辅材上料巡检工、水泥磨巡检工、水泥包装工等。职业禁忌包括活动性肺结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间质性肺病以及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等。

噪声防护重点工种为烘干破碎巡检工, 生料磨巡检工, 原煤及辅料进出库巡检工, 烘干废气巡检工, 原料配料站巡检工, 回转窑巡检工, 石灰石输送巡检工, 熟料均化库巡检工, 煤磨巡检工, 篦冷机巡检工, 水泥磨机巡检工, 选粉机及收尘器巡检工。职业禁忌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500Hz、1000Hz和2000Hz中的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大于25d BHL) 、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双耳高频 (3000Hz、4000Hz、6000Hz) 平均听阈≥40d B、Ⅱ和Ⅲ期高血压以及器质性心脏病等。

高温防护重点工种为回转窑巡检工, 预热器巡检工等。职业禁忌包括Ⅱ和Ⅲ期高血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未控制的甲亢以及糖尿病等。

毒物防护重点工种为回转窑巡检工。一氧化碳职业禁忌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心肌病;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职业禁忌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间质性肺病。

4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建议

要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需要切实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 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整治。

4.1 管理措施

企业应建立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 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并配备管理人员;认真执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和落实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制定职业病防治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 确保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新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人员进行体检, 发现有职业禁忌证者, 不得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包括高温、一氧化碳职业病防治专项应急预案) ;加强对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监控, 按规定定期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 结果向职工公布。

4.2 工程技术措施

积极采用新工艺, 选用新设备, 杜绝“跑、冒、滴、漏”, 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清洁化生产, 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原料储存、均化、制备、输送、包装五个生产环节为重点, 突出对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治理:原料破碎、预均化、配料输送环节必须密闭, 设置合理的通风防尘系统;生料制备、熟料锻烧及冷却储存环节要做到全密闭, 收尘器安装合理、有效;水泥制备、水泥包装出库环节收尘装置应完善;辅料堆场设置洒水抑尘设施;采取选用低噪声设备、减振降噪、消声隔声等噪声控制措施;采取隔热、自然通风和局部通风等防暑降温措施;采取窑尾废气、窑头篦冷机废气经净化处理后不超过国家排放标准限值高烟囱排放, 同时在窑头、窑尾设置一氧化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等防毒措施;在生产现场设置工人休息室, 减少巡检人员接触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际接触时间;在生产现场醒目位置设置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卫生公告栏、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管理和运行台账, 加强防护设备使用维护, 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可靠有效。

4.3 个体防护措施

根据生产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的职业病个体防护用品, 并监督、教育劳动者正确佩戴和使用。

4.4 教育培训措施

水泥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参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 做到持证上岗;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培训, 使职工了解熟悉本公司、本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 并掌握职业卫生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 杜绝和减少职业性危害。

5 结论

水泥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不容忽视, 应认真执行职业卫生“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综合运用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措施、个体防护措施、教育培训措施, 合理改善作业环境, 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 避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摘要:本文对水泥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识别与分析, 明确了应重点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岗位及其职业禁忌, 从管理、技术、个体防护、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预防职业病防范措施。

关键词:水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

参考文献

[1]仲跻璨.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年

3.急诊医学专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篇三

1 生物因素

急诊会接触到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难免通过针刺伤口、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鼻等多种途径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被各种微生物感染的机会高于一般人群。WHO报告,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美国CDC发现医务人员血清HIV阳性与职业性接触有关[1]。我国在2003年春季暴发的SARS疫情中,早期一线医务人员感染率接近20%。

2 物理因素

工作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手术器械等)可造成医疗锐器物理性损伤。同时多种病原体如HIV、HCV、HBV等也可以通过针刺伤感染。护士锐器损伤明显高于医生,这与护士操作较多有密切关系[2]。急诊时有CT检查及床边拍片的情况,各种射线发出的电离辐射会给医务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非电离辐射亦很常见,包括射频辐射(微波、高频辐射)、红外辐射(红外线)、紫外辐射和激光等,可造成皮肤红斑、眼角膜炎,长期接触甚至可致皮肤癌。医护长期不良工作姿势很容易出现某项运动功能损伤,如腰背疼、颈椎痛等。急诊科噪声污染特别严重,长期在噪声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头晕、耳鸣、失眠等。

3 化学因素

医护人员在配制、使用化学消毒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时,可发生化学损伤。日常工作中用来治疗肿瘤的细胞毒性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毒性药物同样具有杀伤作用,其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已被证实,它不仅对患者有害,对医务人员也有危害性。此外,化学消毒药物如84消毒液、碘、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可能通过皮肤、眼睛、呼吸道或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伤、骨髓抑制、脱发、月经异常等多个系统的损伤和功能障碍[3]。

4 社会因素

急诊暴力事件一直存在,近年我国医疗改革失败,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个别医护人员违规行为频频被媒体曝光,医患关系紧张,不少病人或家属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甚至态度敌对,病人及家属谩骂、殴打急诊医护人员事件时有发生。酗酒事件、社会暴力事件、交通伤亡事件、中毒事件、社会突发紧急事件中急诊医护人员都要去直接面对,但缺乏急救医疗法律支持,现有的《职业医师法》中对急诊医学的特点也没有充分涵盖,急诊科被迫抽出大量的精力去面对违法者、警察、律师、记者、上级政府督察、保险公司等等,急诊医学受到很大社会因素干扰。

5 环境因素

急诊环境布局欠合理,医护人员经常白班夜班交替,处于生物节律紊乱的状态,休息室、就餐区、卫生区很难得到质量保证。

6 心理因素

医护人员责任重大,时常经历危重病人抢救的紧张时刻,既要快速反应采取得力措施,又要力求确保病人生命安全,不能出现半点医疗差错。这些应激因素和上述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会导致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压抑,长期在急诊工作造成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压抑,甚至出现抑郁。

综上急诊医护人员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危害大,应提供科学必备的防护措施,建立符合急诊医学自身发展特点的工作管理制度,出台急救医疗法规,完善现有的《职业医师法》,强化职业防护培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促进急诊医学专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友信,雷玲,金泰.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卫生.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3):163.

[2]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4.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几类 篇四

关键词:铅冶炼,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

为有效预防、控制、消除铅冶炼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使生产过程和作业环境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确保劳动者健康, 本文以2013年济源市某铅冶炼项目为研究对象, 对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 评价防护设施效果。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作为法律、法规、标准依据[1,2,3,4,5,6];该项目的设计资料、调查资料和批复文件作为评价的基础依据。

1.2 评价内容

包括该项目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及效果、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健康监护、应急救援等。

1.3 评价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查表、现场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检测、评价。

2 结果

2.1 主要生产工艺

该项目主要采用富氧强化氧化熔炼+液态高铅铅渣直接还原炼铅工艺。以硫铅矿粉为原料, 先在富氧低吹炉进行氧化熔炼, 产出一次粗铅和液态高铅渣;液态高铅渣直接注入还原炉进行还原, 产出二次粗铅和还原炉渣;粗铅经电解生成精铅。见图1。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工艺、现场调查确定各系统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2.3.1 粉尘

检测显示, 原料各工种个体接触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1.47~3.89 mg/m3, 短时间接触浓度2.40~7.86 mg/m3, 粉尘的超限位数为0.60~1.97, 粉尘浓度均未超标。

2.3.2 化学毒物

2.3.2. 1 铅尘、铅烟

铅尘共检测22个工种, 18个合格, 合格率为81.82%, 原料配料工、富氧底吹炉炉前铅工、还原炉出渣工、电解DM制造工接触铅尘浓度超标, 尤其以原料配料工污染最为严重。铅烟检测结果不超标。见表2。

注:PC-TWA铅尘0.05 mg/m3, 铅烟0.03 mg/m3。

2.3.2. 2 二氧化硫、硫酸

检测显示, 二氧化硫、硫酸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均不超标。见表3。

2.3.2. 3 工作场所氢氟酸

检测显示, 电解作业工作场所氢氟酸浓度为0.061~0.11 mg/m3, 不超标。

2.3.3 物理因素

2.3.3. 1 噪声

33个接噪工种的个体噪声检测结果显示, 有3个工种检测结果超标, 合格率为90.91%;通过设备/工作场所定点噪声强度检测显示, 鼓风机、循环池循环泵、二氧化硫风机、硫酸水循环泵、制氧氮机等噪声危害较严重, 为噪声危害关键控制岗位。

2.3.3. 2 高温

高温个体计算结果显示:电解除铜工, 富氧底吹炉炉前出渣工等WBGT指数超标, 这些属高温作业, 其他工种WBGT指数接近国家标准。

2.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

2.4.1 设备布局

该项目的生产区、生活区布局合理, 生产车间独立设计, 避免粉尘及毒物的交叉污染。熔炼系统、制氧系统、制酸系统等产生强噪声和振动的设备布置主厂房底层或单独安装在单层厂房内, 符合要求。

2.4.2 建筑卫生学

主要生产设备如富氧底吹炉、还原炉均布置在露天框架式结构中, 厂房内采取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 通风和照明条件良好。

2.4.3 职业健康监护

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毒物、噪声的401名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及相关职业病。

2.4.4 职业病防护设施

湿式作业、密闭除尘、通风排毒等防护设备齐全, 工作场所有密闭除尘器等设备;有毒有害烟尘均为真空输送;出铅口和出渣口、熔铅锅、浇铸机等采用局部密闭罩吸尘;产生的含硫烟气经除尘后送入制酸系统;硅氟酸储槽设备采取加盖密闭、排风净化的方式;阴极锅、电铅锅及铸锭设备均设置有排风净化装置;风机、空气压缩机等安装有隔音罩等隔音设备。

2.4.5 个人防护用品

建有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发放、使用管理制度, 年度经费预算, 采购、检验、保管、发放、监督使用均有部门负责。配备和发放的用品种类、数量和质量能满足工作需要。

2.4.6 应急救援措施

该项目制定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硫酸、二氧化硫泄漏、铅砷中毒等事故的工作场所配有相应的应急救援设施和药品;制定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并进行专题培训;针对易发事故, 每年组织开展演练。

3 讨论

该项目生产工艺自动化, 生产过程管道化、密闭化, 工人远程监视操作;该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职业健康监护等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根据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该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措施是有效的, 但仍有不足, 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铅尘超标岗位的通风除尘措施和个人防护, 减少铅危害; (2) 制酸车间设置二氧化硫、硫酸等毒物泄漏报警设施; (3) 高温、高毒车间应配置正压呼吸器、防毒面具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space2;#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赵亮, 田国宾, 朱淑春.某铝镁铸件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3, 12 (5) :368-3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space2;#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space2;#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space2;#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几类 篇五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安徽省某国有大型煤矿,所在地区属过渡带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生产规模300万t/年。采用综合机械化分层开采技术,机械式通风。装备有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矿车、主副井绞车、抽风机、空气压缩机、水泵等主要生产设备及辅助生产设备。

1.2 方法

根据矿山企业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特点,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现场调查该企业的总体布局、生产工艺流程、设备、原辅料、作业环境、职业健康检查等,分别按《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 5748-85)测定粉尘浓度,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噪声》(GBZ/T 189.8-2007)测定噪声强度。,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测试毒物浓度,井下气象条件按气象条件测试方法进行监测。监测地点分为井下测试和地面测试两部分,井下部分主要监测矽尘、煤尘、CO、H2S、SO2、NO2和不良气象条件等,井上部分主要监测煤尘、噪声项目。

2 结果

2.1 职业危害因素调查

2.1.1 粉尘危害

①凿岩产生的粉尘:凿岩作业产生的粉尘量较大,约占总尘量的40%左右,它与凿岩方式、矿岩性质、炮孔方位等因素有关。②爆破产生的粉尘:爆破是将矿岩碎裂的过程,在冲击波作用下粉尘被抛掷并悬浮于空气中,尘量约占矿山总尘量的40%。它与爆破方法、炸药单耗、爆区岩性和空气湿度等有关。③装运矿岩产生的粉尘;矿岩装运中因撞击、冲击、摩擦产生粉尘,尘量约占矿山总尘量的5%~10%。

人体长期吸入粉尘,会引发尘肺病;潮湿的皮肤与五官长期暴露于粉尘环境中,会引起皮肤、呼吸道、眼睛、消化道等炎症。

2.1.2 噪声危害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鸣、听力下降,同时使从业人员情绪不稳,工作效率、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地下矿山作业场所噪声源较多,如:空压机泵房、凿岩设备、破碎设备、局部通风机、井下运输设备、爆破作业等。由于受井下生产条件、作业环境和治理手段的局限,噪声的危害较为突出,且多呈中高频及宽带特性。

2.1.3 有毒和有害气体产生的途径

矿井有害气体产生于以下途径:开采过程矿体释放的有害气体;井下火灾、放炮产生的有害气体;盲巷或采空区启封密闭;运输车辆尾气排放超标;含有害气体的容器、设备发生泄漏等。

2.1.4 不良气象条件

据有关资料,以井下气温26 ℃为基准,气温每升高1 ℃,劳动生产率下降6%~8%。在井下气温高于30 ℃,相对湿度大于99%的高温高湿环境中,作业人员心情易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能力差,有的人因气温高、缺水造成脱水或头晕,事故发生率上升20%。地下矿山井下有淋水,加上湿式作业,矿井内的局部湿度可达90%以上,尤其是凿岩机工在裂隙水发生的地段向上掘进天井时,类似雨中作业,工人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中,容易患风湿性关节炎。

2.2 监测结果

2.2.1 粉尘监测结果

连续3 d对某煤矿作业场所中粉尘浓度进行测试,总计采集60个样品,其中49个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样品合格率81.7%。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设测试点7个,合格率71.4%。粉尘及游离SiO2含量测试结果见表1、表2。

注: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2.2.2 噪声监测结果

连续3 d对测试岗位进行噪声监测,测试结果见表3。现场测试8个作业地点,其中2个作业场所噪声超标,合格率75.0%。

噪声频谱测定:作业场所噪声频谱测试分析[1]可知噪声危害主要以低中频噪声为主,结果见表4。

2.2.3 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结果

监测数据显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均不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见表5。

注:MAC—最高容许浓试; 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2.2.4 不良气象条监测结果

井下工作场所不良气象条件监测结果监测数据显示,综采工作面温度不符合要求。见表6。

3 讨论

3.1 企业职业危害现状

通过对该煤矿企业的职业危害调查及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数据分析,该矿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不良气象条件。其中以粉尘危害最大,从监测数据来看,岩尘中游离SiO2含量较高,测点4个,平均为27.85%。煤矸石游离SiO2含量次之,测点2个,平均为19.94%。煤尘中游离SiO2含量最低,为1.46%。从该煤矿企业近3年的职业健康监护结果来看,累计报告疑似尘肺病21例,确诊17例,其中岩巷掘进工占确诊人数的70.6%。累计报告疑似尘肺病病例占接触粉尘从业人员的2.7%,与粉尘监测数据的结果基本吻合。其次为噪声,监测结果合格率为75.0%,2号抽风机噪声声级最高,且超标准限值20.9%。从表3、表4的结果来看,该煤矿企业噪声级较高,且低频突出,并由于其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噪声长时间不间断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本次监测结果全部合格,在正常通风情况下危害不大,但这些有毒有害气体一旦超过安全浓度危害极大,应引起重视。从表6监测结果来看,该企业作业温度符合要求,但本次监测时间选为4月份,不排除随着盛夏季节来临,有出现超温地点的可能。

3.2 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该企业对职业危害控制较重视,但职业危害监测数据结果却不容乐观,参考文献[2]分析,也表明职业危害防控存在一定问题,表现在:①粉尘整体防护设施效果不好;②从业人员防范意识不强,佩戴防尘口罩比率不高;③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周期未达到标准要求,可造成延误病情,影响治疗;④个体防护用品配备达不到标准;⑤职业危害防治投入不足。

除企业自身原因外,所存在探究深层次原因,问题与矿山行业职业危害的特性也有关,表现在:①职业危害因素产生的后果一般具有潜移性、滞后性,不同于安全生产事故的突发性、破坏性和直接性。因此,矿山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仍存在不足。②缺乏有效的职业危害考核指标.目前我国衡量和考核安全生产状况,多采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和死亡率等指标,直接挂钩于企业或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的可考核性。而由于职业危害因素所产生后果的特性,导致职业危害事故缺乏可定量化的考核指标,难以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也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③职业危害防治源头治理不够。在现有技术阶段,针对粉尘、噪声及振动、有毒有害气体等职业危害因素仍缺乏有效的防护手段及措施。

3.3 建议

矿山企业作业环境较为恶劣、空气流动性差且各环节作业较多,劳动强度大,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该煤矿企业在重点防范粉尘危害,应采取喷雾除尘、洒水降尘、湿式打眼等综合防尘措施[3]。加强对有毒有害气体的日常监测,确保在允许安全浓度范围内。同时重视噪声与高温危害,采取选用低噪设备,可通过控制噪声源、传播路径、接受个体3方面来降低噪声危害。在治理高温危害上,要采用机机械制冷、个体防护保健、缩短作业时间等多重并举的办法。建议在职业危害整体层面,建立目标、评价、监控、防护四位一体的职业危害防控体系:①借鉴安全生产事故指标,建立定量化、细化可供考核的职业危害控制指标。如:职业危害发生率(急性、慢性)、死亡率、急性职业病发生率、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检出率等。并将职业危害控制指标与矿山企业挂钩,以提高企业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重视程度提高相对于企业主体而言所存在的问题,势必得到解决。②职业危害评价是职业卫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还是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都需要职业危害评价的支撑。 因此应充分发挥职业危害预评价、现状评价及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作用,并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实施项目核准(备案)、许可、验收的前置条件之一。③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监测、评价、职业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四方共享的职业危害监控(信息)平台或系统。通过职业危害监控平台或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职业危害的申报、企业职业危害应急预案、中介机构监测、评价、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的公开,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企业从业人员均可以通过此平台或系统了解职业危害信息,为政府部门监管、维护从业人员权益提供依据。④强化源头治理,提高防护水平。将职业危害大、安全性能低、高耗能的生产工艺、设备列入强制淘汰产品目录,限期淘汰。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有利于职业危害防治和保护从业人员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以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4]。

开发适用于地下矿山企业的职业危害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控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含量、声级、温度等变化情况。能够实现实时显示、预警、传输和存储功能。或将地下矿山企业现有安全监控监测系统升级、改造,将各类职业危害因素纳入监控监测范围。

参考文献

[1]李克荣.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138-163.

[2]赵利.职业危害监管因素探析[J].健康必读,2011(11):385-386.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Z].(安监总煤调[2010]121号)

上一篇:国泰君安--一道试题下一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