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言稿肖萌(共10篇)(共10篇)
1.学生发言稿肖萌 篇一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技巧,发言能力
实际教学评价中, 老师们常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努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话语挂在嘴上, 这些无疑都是要构建和谐、活泼的语文课堂, 努力让学生积极思维, 乐于表达。而农村小语课堂的现状究竟怎样呢?我们先来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一位语文老师正在面向全校公开教学《莫泊桑拜师》, 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问:莫泊桑是怎么拜师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一提出,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学生低头无语。等了好长时间, 老师见无人发言, 于是又问:“再读课文, 难道看不出来吗?”半晌, 一位女生举手, 老师紧张的神情有所缓解, 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让其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 整个课堂的气氛都非常沉闷, 主动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
案例二:笔者一次听随堂课, 一位老师执教完《最后的姿势》, 总结到:谭千秋老师的大爱无疆、舍己为人的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伟大形象也永远刻在了我们的心里。同学们, 此时此刻, 假如地震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 教师让其中的一位回答说:“我也会像从谭千秋老师那样去做!”又叫一位发言, 说:“我也会把爱献给别人!”……
从以上两组教学镜头不难看出:案例一中, 教者心情急切, 提出的问题缺乏坡度, 导致学生不敢发表见解;案例二中学生看似积极发言, 实际这种表达毫无意义, 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作用。学生如果遇到稍微有一点难度的问题同样会出现案例一中的窘况。所以, 教师的课堂提问对于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 如何让学生真正乐于表达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 又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 七分熟, 跳一跳, 摘得到。因此, 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 促使学生积极发言, 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婉转提问, 让学生愿发言
纵观那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的课堂教学, 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 而且教师的语气比较生硬, 因而导致许多时候学生不敢回答或不愿回答。如果教师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 婉转一下语气, 效果就不一样。如:“哪位同学也来当回小老师, 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问题, 让大家来回答?”当老师提出问题时, 还不妨用一种请求的语气调动学生兴趣。如有一次, 我在教完《詹天佑》后问道:“同学们, 此时此刻, 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呢?”这时, 教室里一下子沉寂了下来, 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 都不敢举手。见此情景, 我灵机一动, 改口说道:“老师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说, 你能帮老师说说吗?”这时,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我想对詹天佑说, 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我们为你骄傲!”有的说:“詹天佑, 你不顾外国人的嘲笑, 用实际行动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我们中国人永远爱戴您!”……看到刚才的冷场局面被打破, 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及时调控, 让学生会发言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文本、学生实际, 力求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并且能够在具体的教学中, 根据课堂情况适时作必要的调整, 由浅入深, 化难为易, 在出现非预设的时候更要巧妙一些。如我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 学生读题后, 我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课题“小草和大树”的。学生面面相覻, 不知怎样回答。我发现苗头不对, 立即改口问道:“假如是你写这篇文章, 会写些什么?”有的说:“我会写小草和大树的区别是什么。”有的说:“我要写小草是不可能成为大树的。”在学生有了这些问题后, 我转而导入新课:“是呀, 小草真的不可能成为大树吗?等我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问题调控, 及时缓解了课堂气氛, 也调动了学生思维, 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长期下去, 也自然让学生学会了发言。
三、灵活教法, 让学生乐于发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也说过:“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就会入迷, 入迷, 就钻得进去, 学习就会有成效。”纵观所有“死气沉沉”的课堂, 都是以教师为本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 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依据教材特点、学生个性, 灵活地选用朗读、讨论、讲述、表演、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乐于动口、动脑等, 从而使学生在说、辩等教学活动中学会思维,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完《三打白骨精》后, 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或说一说自己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 且问问为什么。学完《负荆请罪》后, 可让学生说说假如赵国没有了廉颇或没有了蔺相如, 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学完《我们爱你啊, 中国》后, 可让学生朗诵一些爱国诗词……学生经常在这些语言训练中, 锻炼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就会积极思维, 主动发言, 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四、精心设问, 让学生有效发言
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向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问题, 正如《学记》所说:“善问者如敲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深, 学生就会望而生畏;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散, 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过碎, 接二连三, 学生就会无暇思考, 当然就不会发言……实践表明, 同一个问题, 因为教师提问的角度不同、技巧不同, 效果往往不一样。
因此, 要提高学生发言的有效性, 教师就要努力通过精心设问, 把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 有声有色。如:“读了这一段, 哪些语句让你更难懂?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读到这里, 你想说些什么?”“读了这篇文章, 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等, 通过这些循循善诱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 通过主动发言表达他们对文本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2.如何激发学生主动举手发言 篇二
[关键词]主动发言 改善 克服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属于语文素养的范畴,但现在我们课堂中普遍存在:小学生上课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上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每上一节课,都让人感到很压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刚开始,我把一切原因归咎于学生本身,如胆小,怕说错被人嘲笑等,而从未反思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至有一天,我进行了一次匿名问卷调查,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1、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恰当。2、同学之间的评价不恰当。3、学生的心理素质差,怯场。基于上述原因,我从以下几方面去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一)改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当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声音较轻,或错误时,我给予否定的回答和疑问的神情,这是不对的。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是否定、限定,而是包容、欣赏,然后是有价值地引导,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才会乐于表达。认识到这一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该以真诚的言语,亲切的语调,激励的言辞,有效地调控着整堂课。记得有一次,我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一个学生读后,我面向全体学生鼓励着说:“自认为比他读得好的同学请站起来读读看?”举手的只有廖廖几位,望着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的孩子,我笑着说:“因为害怕吗?不敢举手!”此时,我故作轻松一笑说:“不会吧!我们三(2)班的学生怎么会这么胆小呢?”话音刚落,一棵棵春笋拔地而起,看到此情景,我觉得自己是成功的。我坚信教师那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
(二)改善课堂中学生对同伴的评价语言
在新课程下,课堂评价融入了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积极的评价,能让对方坚定学习信心,体验成功。但在现实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评价对方时,多是挑毛病,找缺点,使被评价的学生感到很没“面子”。在我的调查当中,将近90%的学生有这样的顾虑,可想而知,这样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于是,我作了这样的正面指导:让学生去评价对方时,强调他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评价时,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同时,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主题班会,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自尊。只有得到了别人的尊重,我们才能增强自己的自尊心,显得更自信,更主动地去学习。每个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我定为一周学习总结汇报课,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本周的收获和夸夸本周进步的同学,我发现班上的同学之间的评价变了。用某些素质标准衡量,虽然他可能还与“优秀学生”称号无缘。也许他的一生始终平平凡凡,难成大器,可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不都是这样的吗?也许恰恰相反,谁又能说得准呢?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看到,现在学生的上课都很开心,也比以前自信多了,只因同学间的好评价。
(三)寻找自信克服怯场
怯场是一种心理理象,它是指一个人在众多人的场面上发言或演讲,因紧张害怕而产生神态举动不自然的一种心理表现。当学生非常想把自己准备得非常好的答案展示给大家时,但是由于这种心情急切,反而达到了相反的效果。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它跟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心理素质有关,尤其那些内倾性格,郁抑质的人,表现尤为突出。分析这现象,我认为最主要是因为没有自信心。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事后,针对怯场的孩子,我又进行方法指导,告诉学生:其实在那种情况下,每个人不必要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表达得非常圆满或漂亮,但只要能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我们越想表现得完美,就越怕失败,心里就会越紧张,结果反而言易失败,所以要放轻松点。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先要把要说的话在心里准备好,只是准备大概的意思,不要要求自己逐字逐句地背下来。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行,我一定可以做到”,最后在发言前慢慢做几次深呼吸定定神儿。在这样的鼓励下,让他们增强了信心,现在,我们班怯场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方法肯定很多,以上仅仅是自己做的几点想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科学科研能力,从自身的教育经验和实践中深入反思,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并将所得运用于教学实践。大教育家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总结出经验,找出问题寻找对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凤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海[M].南海出版公司,2003
[2]张晨瑛.小学语文教师论文撰写与例举[J].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3.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发言的有效策略 篇三
一、轻松课堂, 营造积极主动的发言气氛
轻松的课堂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居高临下的教师只能带给学生压抑感.因此, 我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能多一些耐心的倾听、平等的对话和民主的交流, 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激发起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表达欲望, 使学生想说出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 师生平等是学生积极发言的前提.
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才能, 尊重学生, 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和学生保持较高频率的接触.在密切的接触中, 教师可以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 随时调节学生的行为, 学生则可以随时接受教师的指导, 更重要的是他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教师和学生保持接触的方式很多.比如面谈、讲课、批改作业、家访等.在用好上述方法的同时, 让学生给教师写信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每月一封,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可提教师、校长、学校的建议, 也可反映家中父母及学生的情况, 或向教师倾诉心中的繁恼.以下就是几位学生信的内容, 看后深受启发.
其一在信中说:“在此, 我还要向您提几个建议:咱们班的黑板报, 一直让人头痛.我认为, 应该让大家一起搜集材料, 这样内容才不会单一乏味.我觉得班里应该成立一个‘一帮一’小组, 让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差的学生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这样, 我们班的平均成绩会提高得更快.
其二在信中写道:“您改的作业我们很满意.就是有时说话不算数, ‘三八’节那是早上的数学课说:‘今晚数学没作业, 回去为妈妈做一样家务活.’可到了下午又改口说:‘为了应付明天的考试, 布置一道题目’.”
只要和孩子们频繁接触, 真诚交往, 他们就会敞开心菲和我们交朋友, 向我们提出合理的班级管理建议, 帮助我们改正不足, 还会把自己心中的繁恼向我们倾诉.所有这些, 才是最实际、最具体地尊敬教师, 才是班上每个成员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应作的努力.我们应该尊重、信任、关怀学生, 把师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正视他们的努力, 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民主评价学生.
经常听有些教师在那里说:怎么学生越大, 举手越少.这个问题可能很多教师都遇见过, 而且把责任归为学生越大越懒了.我们有没有想过, 这其实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缺乏激情”, 一味对学生“疾言厉色”作评价所造成的结果.
我们的课堂评价也非常重要, 假如对待回答是疾言厉色的批评, 那么其他学生的嘲笑声也会跟着响起.被教师否定, 被同伴们嘲笑, 除了那些耐挫性极好的孩子, 大多的孩子都不会愿意举手了.而作为“观众”的其他孩子们也怕自己遭受这种待遇, 也不会愿意举手了.教师的负面评价就像一盆冰水, 把孩子们想表达的“火苗”全给浇熄了, 这是一种可怕的恶心循环.因此, 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宽容的评价, 正面的评价.
二、给足思考时间, 让学生做好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立即回答, 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由于时间短, 学生回答不出, 教师要么不断重复问题, 要么加上一些暗示, 或干脆自己说出答案, 要么让学生“坐下!”、“谁来帮帮他?”之类的话迅速出口.试想一想, 在这极短的一、两秒钟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多深呢?这倒像是脑筋急转弯或竞赛抢答题, 而学生在匆忙中肤浅回答又有何意义呢?只是满足了教师的所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要具有时效性, 就一定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 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如,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大部分学生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方法来得出圆面积的公式, 很多教师也认为到此就可以了.但这样便会把学生的思维限定.我认为这时应给足学生探索空间, 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 自由地去探索.教学中, 放手让学生自由剪、拼, 有的学生剪拼成正方形, 有的剪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给足空间, 不仅给学生求异思维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到最高点, 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4.调动学生大胆发言的积极性 篇四
除此以外,学生不敢积极大胆发言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教材不理解,掌握的知识不全面,对于自己的答案不能肯定,或者根本没有动脑思考,所以发不了言。
(2)怕说错了丢面子。学生到了高年级,自尊心开始变强,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宁可不说也不愿犯错,以免在大家面前丢人现眼。
(3)学生对教师有惧怕情绪。有的教师对回答问题不准确或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常常当众批评,甚至挖苦讽刺,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而有些学生对教师的单独提问不愿回答也不敢回答。
那么,教师该怎样调动学生大胆发言的积极性呢?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根据调查,学生不敢发言,绝大多数是因为对知识掌握不准确,记忆不牢固。因而教师有必要在讲课前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或复习。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之说。其实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发言时才能更有信心,才能克服心理压力,从而大胆、积极地举手发言。
二、课堂提问要适中
教师的问题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更要把握一个“度”,即提问要难易适中。过难,超越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他们会感到无从下手而采取观望态度;过易,学生感到无味,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有启发性,这样,学生就会踊跃发言。
三、教师态度要亲切
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不懂”到“懂”的过程,教师不能期望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如果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答错了或答不出,教师应换种方式进行启发,如果不行,可以请其他学生帮助下,但帮助不等于完全代替。在别人讲完后,教师还要请他进行回答。答对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只帮助了一个学生,但实际上是帮助了一批像他那样有困难的学生。久而久之,教师用真诚帮助了学生,师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课堂气氛和谐,就能打消胆小学生的顾虑,他们也就敢于大胆地回答问题了。
四、调动方法要多样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是这门艺术的独特之处。教师在调动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时,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1.允许学生自由发言
不少人认为,课堂上的学生发言,无非是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让教师乏味、学生厌倦。因此,教师不妨换一种方式,在某些课上允许学生自由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如在作文课上,我就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说说看今天你们想写什么?”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再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确定写作内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允许学生自由提问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已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有了创造性思维。再加上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新问题、新见解和新设想。他们可能会对教师或同学的意见感到不满足或不完全信服,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允许他们对教师或其他学生提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教师要善于指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发现、掌握知识,这样对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也很有好处。
3.指名回答和讨论交流相结合
所谓指名回答,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名让某一学生回答。这种回答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时间,答案也比较清楚。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对学生的训练面太窄。因为无论什么问题都不可能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站起来回答一遍。所谓讨论交流,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先让大家分小组讨论,可以是同桌二人组,也可以是前后座的四人小组,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交流。这种回答方式虽然比较费时间,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训练的面较广。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可将这两种训练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容易的问题可直接指名回答,较难的问题则可让大家讨论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有的学生虽然不举手,但其内心还是希望把答案说出来,只是缺少一点勇气。这时他会盯着教师,手一会儿举起又迅速放下。此时,教师不妨直接点名,给他一些勇气。答对了,那么他就会明白其实发言也并非难事;即使答错了,教师也要给予一些鼓励,这样一来相信他对举手发言就不再害怕了。在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也要参与到其中,或和某一小组的学生一起讨论,或在全班巡视,及时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样,经过教师的帮助,学生在交流时才能更加大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抓住一切能使学生想说、敢说的契机,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养成当众发言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相信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大声、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5.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的策略 篇五
提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51-0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圣陶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当前小学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能力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在教学中,学生发言成为参与课堂的重要体现,学生课堂发言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乐于发言、善于发言,使发言常态化、有效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利用充分的预习增强学生发言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发言的频率与效率是其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的重要体现。一些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课堂发言也就无从谈起。要避免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金蝉脱壳》一文前,教师可布置观察活动,让学到野外观察蝉,或是到网上搜集蝉的相关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等。课堂上,有学生质疑:“既然脱壳那么麻烦,蝉为什么还要脱壳?又为什么在树上脱壳呢?”由于教师课前已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其他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蝉身上有一层硬壳,虽有保护作用,却又限制了生长,所以要脱壳。”“在树上脱壳是因为蝉脱壳后身体很虚弱,待在树上会比较安全。”“在树上脱壳可以让翅膀垂下来,对翅膀伸展和锻炼有好处。”……学生由于在课前认真预习,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讨论问题时敢于举手、乐于发言,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利用入情的朗读唤起学生发言的欲望
一位文学家说:“朗读是学习语文及阅读教学的源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语感积累。
如语文S版语文第八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作者对玉澜堂的优美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入情朗读,从“眼睛突然一亮”“密密层层”“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几座喷花的飞泉”这些生动的词句中体会到玉澜堂的景色非常特别,繁花开得非常的密、非常的多。朗读极大地唤醒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积累了情感基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有效的提问催化学生发言的动力
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学生被接二连三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致使课堂频频出现“卡壳”现象。因此,课堂中的提问必须做到简洁高效,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文时,主要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是什么原因让阿炳从开始在二泉边除了泉水声什么都听不见,到后来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感悟到:“是师傅离开了人世,让他感到伤心”“阿炳双目失明后,对生活感到了绝望”“阿炳整天卖艺度日,且饱受穷困和病痛的折磨,他痛不欲生,而只有二泉伴随着他,对他不离不弃,所以阿炳对二泉有了感情,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2.“为什么说《二泉映月》不是一首普普通通的乐曲,而是阿炳用生命谱写而成的呢?”学生在充分地感悟课文后略作思考后相互交流:“阿炳通过琴声怀念师傅、思索走过的人生道路”“阿炳已把这首乐曲融入他的生命,用来对抗命运,创造美好未来”……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却是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四、利用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发言的激情
教师的评价是一门艺术,精彩、生动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兴趣盎然;反之,简单、低效的评价会使学生无动于衷、心灰意冷。对课堂教学的定性评价要注意既要全面把握课堂教学各相关内容,又有主有次,突出重点,抓住本课教学的特点加以具体剖析。
面对学生精彩的课堂发言,有的教师用诸如“很好”“真棒”“你真行”的评价语,或者让学生拍手鼓掌等,这样的评价模式单一、流于形式。教师需要认真聆听学生回答,提出合理而中肯的评价。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笔者提问:“司马迁为什么在身处如此逆境的情况下还要写《史记》?”生1回答:“司马迁是在完成他父亲的嘱托。”笔者激励他:“如果你是司马迁的父亲,你会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生2回答:“他虽然受了酷刑,却忍辱负重,立志要完成自己的心愿,多么了不起啊!”笔者表扬他:“你真是司马迁的知音。”生3答:“司马迁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仍能完成《史记》,那是他受了古代黄河岸边无数英雄故事的激励和影响。”笔者赞扬他:“你真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内容,是个善于观察且爱思考的好孩子。”这一系列评价让学生明白了教师对自己发言的肯定,使课堂发言更加活跃、有效。
总之,课堂发言的频率和效果显示出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进行有效的提问,通过入情的朗读唤起学生发言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发言、善于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学生发言稿肖萌 篇六
一、教师要对所提问题做充分准备
新课程改革后, 思想政治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教材的社会性及以人为本的特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 教材与社会、学生的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所以教师在备课中除了吃透课本和教参外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备学生”。老师上课前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备课,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或练习, 同时设计问题的目的要明确, 内容要体现学生的实际, 并且要考虑所提的问题准备给哪种层次的学生, 做到设计问题有针对性、适中性,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跳一跳”才摘到果子, 从而体会到“摘果子”的乐趣。教师深入备课是在课堂上成功引导学生发言的基础, 这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前提,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师要有让学生敢于发言的策略
思想政治课一般说理论性较强, 学生听起来比较枯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联系社会, 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性较强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有让学生敢于发言的策略。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 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因材施教”是我国历代教育推崇的教学方法之一, 同样政治课堂教学上引导学生发言或提问也要“因材施问”。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 老师所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要有逻辑性和启发性。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缺少勇气、意思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则要引导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其机会, 让他们尝试“摘果子”的喜悦。让所有学生有话说, 敢说话, 面对全体学生, 是我们的追求。
2. 要做好“导演者”的角色。
因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好教材, 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有个性的人才。课本中一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由于学生理解的偏差, 往往会出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发言时答非所问的情况, 这时教师要善于调整提问角色, 使学生排除思想障碍, 让他们获得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作答, 在教师的鼓励下使他们在以后的发言中更加积极。
3. 教师要适当引进竞争。
为了提高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我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利用分组竞赛的办法。设计一个或多个问题在各组中限时自由举手回答或由教师点名回答, 并将回答的所得分公布在黑板上, 给各组成员一种直接动力, 促使他们有一种直接为小组这一集体回答的思想, 从而调动学生自觉举手的习惯,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集体感。
4. 要有适当的激励措施。
波特尔激励模式中指出:“通过成功的激励, 激发出高度的积极性, 从而去努力工作。”所以教师可以对表现积极的学生采取口头表扬、德育奖励分、列入学生期末综合评价、适当的奖品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 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三、教师要有与学生交流的情感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强, 比其他科目枯燥, 教师只有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才能使学生在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中进行学习, 轻松地参与思考, 从而大胆发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想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 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其成长的需要, 具体工作可从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在语言、表情上下功夫, 引起学生的兴趣。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不同的语言、表情进行交流会创出不同的气氛, 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所以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语言亲切、面带笑容地提出问题, 这往往会为学生思考及回答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也有利于学生自如地、轻松地回答问题。
其次, 课堂中教师及时的表扬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途径。学生举手回答对了, 教师要表扬;要是错了, 教师往往会忽视表扬。这种处理方法欠妥, 正确做法是:无论答对或答错, 只要有勇气举手回答, 都要受到教师的表扬或正面评价。这样, 学生的付出被教师肯定了, 往往是他摆脱自卑、拾起学习兴趣的起点。
最后, 师生课后的亲切交谈也是情感交流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交谈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利于师生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总之, 教师开展政治教学中不要老是板起脸孔来讲大道理, 不要吝惜一个点头、一次微笑、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 而及时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
四、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人思考问题必须有一个过程, 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特别是由于个人的条件、环境不同, 接受能力、了解水平也会不同, 有的同学理解水平低, 这要求教师给他们想问题的时间多一点, 不要忽视给他们发言机会。许多教师给学生想问题的思考时间较少, 甚至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要求马上回答, 或是在学生举手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 教师紧接着要其回答另外一个新问题, 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由于学生没有时间去想、去思考, 因此, 他们往往难以回答, 感到失望、沮丧。所以,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必须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 切不要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问那些教师临时想到的问题。总之, 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小组讨论、互相合作, 从而获取信息, 这样不仅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课堂, 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采取新方法来调动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 努力搭建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的舞台, 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唱主角,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为他们成为能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合格公民做准备。
摘要:培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采取新方法来调动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 努力搭建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的舞台, 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唱主角,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7.学生发言稿肖萌 篇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课堂,多元评价,举手发言
小学课堂普遍呈现出这样现象:小学低年级课堂学生拼命举手回答问题, 生怕老师叫不到自己, 老师如果真的不叫自己, 还不高兴, 还与同学较劲, 那时候小手高高举起, 大有爬到桌子上的势头;中年级一般就是规规矩矩地举手了, 举手人数减少, 热情下降, 有时还低着头, 很不好意思的样子;高年级就像是以举手发言为“耻辱”似的, 老师叫的少了, 自己举手就更少了, 会也不举。举手发言有很多好处, 不仅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预设是否合理, 而且可得到学生学习态度的反馈信息,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外在表现。同时, 举手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听说能力, 提高学生的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能力, 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 使其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小学高年级正是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 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举手发言, 提出教育建议意义重大。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举手发言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呢?心理学理论认为, 小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我, 体现自我价值的欲望, 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 对事物的认识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见解, 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他们的表现力应更为强烈。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思考, 他们为什么要压制自身的表现需求呢?为此, 我对某小学四、五年级的200名同学做了问卷调查。问卷显示同学们在英语课上举手较多, 因为英语老师提的问题较为简单易回答;在语文课和科学课上的发言可以扩大知识面。问卷中“为什么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一项中, 80%的同学是由于不敢回答, 只有少数同学选择了不会回答;在“你认为上课积极发言与取得优异的成绩有没有关系”一项中, 200名同学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同学们还表示愿意被老师叫起发言, 他们希望通过积极发言来提高学习成绩、增长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胆量。从内心需求看, 大部分同学不是不愿意举手, 而是由一些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导致了这一现状。分析问卷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举手主要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有关。为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举手发言, 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家长
(1) 给予更多关注, 与孩子无障碍沟通交流。问卷中涉及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平时询问你的课堂发言情况吗?选项有三个, “经常”“偶尔”“从不”。其中65%的同学选择了“偶尔”, 仅有15%的同学选择了“经常”。此数据充分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 还要在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积极主动地关心孩子、关注孩子并走进他们的世界,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让孩子真切体会到家庭所给的关注, 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孩子才能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 父母才能与孩子更好地进行交流, 从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 增强孩子信心, 用细心、耐心发现孩子闪光点。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 都想得到尊重和认可。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真诚地与孩子交心, 得到孩子的信任, 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 对孩子进行全面了解。与孩子相处时要做到细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观察孩子的每一个动作, 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动向;家长要耐心教育孩子,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对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孩子逐渐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父母可经常与老师进行交流,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向, 与老师共同努力, 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让孩子在课堂上自信地举起手。
二、关于教师
(1) 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 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 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对待, 和学生建立互动合作的关系, 创设和谐宽松的情感氛围, 真正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目的,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有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2) 重视优化提问, 引领学生勤思考。提问是课堂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想使课堂呈现出人人思考的学习状态, 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问题的质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太难, 大多数学生容易丧失信心, 失去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太简单, 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就会提不起兴趣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因人而异, 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着果子。同时提问要有针对性, 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提问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 变革举手方式,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在课堂中不难发现, 无论教师怎样努力, 总有个别学生仍旧毫无热情。对于这种现象, 可以做一些举手上的“技术处理”。教师可以尝试在起步阶段告诉学生有把握的“高高地举手”, 没有把握的“低低地举手”, 从而促使学生从“低低地举手”向“高高地举手”发展。还可以丰富举手的形式, 用手指做选择题, 用对和错的手势来判断, 用“OK”和“拳头”表示支持和反对等。这种举手方式的变革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4) 多元评价学生, 重视对学生的赏识。调查发现, 67.5%的同学由于不敢回答问题而放弃举手。深究其原因, 除了课堂氛围不够民主之外, 都源于某次发言后老师的评价使自己很尴尬, 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 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更沉闷了。教学中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 不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让学生认识到不论自己的回答是怎样的, 只要经过认真思考都可以举手发言, 并且会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被期待, “白纸黑点看白纸, 黑纸白点看白点”, 重视赏识学生, 评价学生长处, 以点带面, 让学生在课堂上放飞心灵, 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5) 定期调查, 帮助学生举起手。为达到人人举手发言的目的, 教师可选择一定时间对班级学生进行及时调查, 详细询问有无举手, 举手次数, 被叫回答的次数等, 从而及时关注班级中的“举手弱势学生”, 通过和他们的谈话, 从学习习惯、性格、心理等各方面进行了解, 展开针对性教育, 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 勇敢地发言。这样坚持一段时间,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现象必定会有很大改观。
相信经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那一双双稚嫩纯真的眼睛, 一双双自信高举的小手会使课堂展现出更灿烂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李剑萍, 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8.学生发言稿肖萌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发言积极性;激发;策略
一、前言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激发小学生在数学课题中发言积极性的实践,从而为保障最终整体教学效果提供可靠保障。
二、用自己的言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发言的信心
如果课堂的氛围不够宽松,教师一脸严肃,语言犀利,那么学生在上课时就会觉得很紧张,生怕回答错误遭到批评和讽刺。学生自然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发言。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和谐的,如:在要求学生活动时应带上“请”字,应多用商量的语气来陈述自己的见解。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听听学生的看法,当自己的想法与学生不一致时,也不要和学生抢着说,更不要打断学生的说话,可以再给其他的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谈谈听后的感受、想法。回答问题时,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对学生严厉批评,而是要用恰当的指导语来引导他。如“虽然多数同学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你敢于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勇气可嘉,提出表扬,希望你今后继续积极举手发言!”;“听了你的回答,我知道你动脑思考了(摸摸孩子的头),希望你以后把问题考虑得再全面一些!好吗?”“你说得真棒!(伸出大拇指)如果能把语言表达完整就更好了!”……这些委婉、恰当的语言,既能维护学生小小的自尊心,又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发言的信心,从而逐渐引导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准确发言。
三、要通过有效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能否在课堂中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设计。换言之,教师所设计的提问或者主题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能否引起学生探究的动力是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的关键。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设计提高学生探究和发言的积极性。如,在《升和毫升》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如果简单地问学生什么是升和毫升,这样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感到无趣,无法引起学生的深度探究,自然就不容易激发学生发言的动力。
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大家平时都很爱喝饮料,请问大家知道一瓶可乐有多少吗?”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此时,学生就会踊跃地回答:“是550毫升。”紧接着,教师可以继续询问:“那么其他饮料都是多少毫升的?大瓶装的饮料呢?”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在课堂中积极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用有效的评价提高学生的信心
教师必须承认的是,部分小学生的性格较为内向或者自卑,导致学生不敢在课堂教学中发言,其原因在于学生害怕犯错,害怕表现自己。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必须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使学生的信心得到提高。具体地说,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营造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应该利用积极、正面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赞赏。
如,在學习《简单的周期》时,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最常见的周期有哪些?”一名学生马上举手回答:“老师,星期一到星期天就是一个周期。”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周期吗?”学生顿时无言,因为学生很难利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什么是周期。此时,学生就沉默下来,学生的情绪变得低落。
此时,教师可以微笑着让学生坐下,并评价道:“这位同学很聪明,能够马上就联系实际说出正确答案,大家一定要学习他的方法,要将数学与现实生活充分联系在一起。”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得到肯定与认可,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成就感,这能够让学生心理的失落感逐步消除,使学生的信心更稳固,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中更主动地发言。
五、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一堂课的好坏,除了看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点训练到位之外,主要看师生双边活动情况如何,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能不能反馈。有的教师对个别学生发言不正确或不完整,轻则呵斥坐下,重则讽刺、挖苦、罚站。如有的教师说:“不会你还举什么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硬的话语、粗暴的行为、强硬的方法(呵斥、恫吓),这一切会蹂躏人的心灵。”教师这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起来是无足轻重,实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天真烂漫的心灵蒙上了阴影,造成无法补救的创伤。久而久之,凡是回答问题不正确而受到奚落的学生,便逐步低落了发言情绪。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辨析能力的增强,而内心世界里有一个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教师对着来。
要想扭转这种消沉的局面,勃发学生的活跃性,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以下几点: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和可塑性,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大胆质疑;不管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与否,都应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角度上下功夫,让学生的智力思维始终保持振奋状态;对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应从爱出发,经常促膝谈心,或搞好家访,不断调节情绪,让学生鼓起乐学、好学的风帆。
六、结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策略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教学工作良好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要素与环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激发发言积极性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爱珠.如何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J].新课程:下.2015(12):88-89.
[2] 张娟凤.如何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J].教书育人.2014(10):115-116.
9.学生发言稿肖萌 篇九
一、改变教师的角色, 变教育者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
不少教师认为, 进入初中的学生不好管, 所以上课时总以一副“严师”的面目出现在教室里, 学生望而生畏, 对教师敬而远之, 这样课堂上纪律倒是变好了, 可课堂气氛也安静了, 久而久之, 变成了教师惯有的“一言堂”, 教师自己唱起了独角戏。到了九年级, 可以说举手发言的学生已经微乎其微。为了改变这一反常的教育现象, 也为了培养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我尝试打破这一局面。通过实践, 我认为, 教师的第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对教师今后在上课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是否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在接每一届毕业生所上的第一节化学课时, 并不急于向学生传授化学科的知识, 重在与学生沟通情感。为了达到与学生交流的效果, 我的第一节化学课是在很多趣味的化学实验中开始, 比如白磷的自燃、铁丝的燃烧、酸碱溶液的变色反应、不同颜色沉淀反应、巧变指纹实验等有趣的实验, 并让学生分组讨论, 而教师也要走下讲台, 有时故意装着不懂而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如此一节课后, 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最关键的是, 教师以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 为今后课堂上唤回学生积极发言打下基础。
二、消除学生害羞心理, 重塑学生自信
学生课堂不积极发言也与学生存在害羞的心理有着很大的联系, 看着其他的学生不发言, 想发言的学生又不想成为“出头鸟”, 更担心答错时成为学生和老师的笑料, 久而久之就都没有了发言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在化学课上, 总在想方设法、变着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比如以测验加分法来激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或采取反向提问法专门提问不举手或不积极发言的学生, 有时还结合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展“谁是班上最积极发言的学生和最不积极发言的学生评选”主题班会, 借助班级的荣誉感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 我还对部分缺乏自信的学生采取“会时举右手, 不会时举左手”的“左右手”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大胆举手。通过这些方法的变换, 久而久之, 学生害羞的心理得到了消除,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又能创造积极发言的氛围,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就养成课堂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
三、结合课文内容, 创设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情境, 还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农村学生学习知识面较窄,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能结合班上学生的知识面适时地创设学生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情境, 这是唤回学生积极发言的关键。比如我在设计“燃烧和灭火”时,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情境依次出示供学生讨论: (1) 与同伴说说你生活中有哪些使得火燃烧得更旺的方法。 (2) 说说你在家生火煮饭时有哪些生火技巧。 (3) 介绍几种你知道的可燃物和不燃物, 并讨论这些可燃物哪种最容易燃烧。 (4) 你知道哪些灭火的方法? (5) 如果你在火灾现场, 你有哪些好的逃生方法?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 学生课堂上气氛非常热闹, 对这些实验现象和生活事例各抒己见, 并让学生表演火场逃生的方法等, 几乎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来。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自由发言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 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对唤回学生积极发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上化学课时, 我利用远程IP资源下载的影片和图片, 让学生从影片和图片中讨论实验操作的错误操作及以此带来的后果, 学生在讨论和发言中加深对实验操作的理解。在上“燃烧和灭火”时, 我播放了火场逃生时的正确和错误方法的图片和影片,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发言的空间, 又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一举多得。
10.学生发言稿肖萌 篇十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发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5-0033-02
课上踊跃发言,无疑是学生良好学习状态的表现,是师生教学沟通的主要平台,更是了解学情、调整施教方案的最直接窗口。课上发言积极的学生,说明他(她)肯动脑筋思考,认真琢磨老师的每个问题,学习热情高涨。课上积极发言既锻炼思维,也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思考问题、不愿发言的学生大有人在。如何在课堂上紧紧抓住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促使其积极发言,激发其学习的欲望,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呢?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观察与实践,证明下列几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课堂发言能力的培养,且成效明显。
一、竞赛——以组际合作激发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借助不断强化组际间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思维能力,激励作用会更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会更高。竞赛首先要设定有效的竞赛奖惩规则,以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为依据,使得学生能参与到竞赛中来。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均衡,如果有的小组成员是强强联手,势必造成比赛的不公平,失去了可比性,挫伤部分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和积极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为使学生始终保持最初的新鲜感,根据学生们的精神状态,每课都坚持进行竞赛,并不断改进竞赛方式。一周一总结,根据竞赛结果给予适当的奖惩。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如果哪节课没有比赛,没有看到自己的胜利果实心里就会不踏实。如果课上自动形成一种比赛的积极状态,课上得就会越来越轻松,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越来越明显上升。
二、领读——以任务分配调动内因
长期以来,早自习的领读均坚持由成绩优异、发音正确的学生来领读,以期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可是,长期被动参与机械性的集体跟读,部分学生会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养成了惰性思维习惯,对于英语学习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克服思维的惰性,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领读,只要能大胆站起来发出声音,错了、结巴了都不要紧,都可以为本组得分。后面跟读的学生,在跟读时及时把错误的发音纠正过来。这时一定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宽容、平和的气氛,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讥笑和嘲讽。时间一长,那些最初身发抖音发颤的学生到最后领读时也变得镇定自若,大声流畅地范读课文了,这无疑是一大成效。
三、点名——以“突然袭击”控制状态
点名发言意在让那些上课不专心的学生精神集中,参与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发言任务的突发性,使得原来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得不考虑自尊,因为发言是否正确,将会影响到所在学习小组的成绩。点名式还主要针对那些不喜欢举手发言的学生,特别是容易害羞,爱面子的学生,课上虽能独立思考,但害怕万一说错会被别人嘲笑,缺乏举手发言的胆量和勇气。直接点他的名字,鼓励他大胆说出来,说错了就表扬他发言的勇气,说对了就加以奖励。课上经常注意到这些学生,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利于其成长。这种随机性抽取式的“突然袭击”,会使那些不专心听讲的学生产生一种压力,一旦被点到,面对全班学生的注目,面对本组成员期盼的眼神,迫使他要完成这项回答任务。点名式在课堂上的运用既可以为学生提神,又可以让大多数学生参与,一举两得。
四、帮扶——以身边典型示范引领
互帮互扶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全面素质而实现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分组首先做到每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的均衡搭配。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要互帮互扶,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使自己的小组胜出。如果别的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正确发言,而自己的小组成员却回答不出来,无形中比分就会落后很多。而一些学困生自控能力差,对于课上的发言很不积极,这就迫使很多优生在课上不断地督促和监管学困生的学习。在设计问题之后,给学生时间讨论,实际上也是有意识地给学优生帮助学困生的时间,这样即使教师随意点哪位学生起来发言,他们都能回答出来。学困生的发言正确之后,不用教师表扬,本组的成员都会偷偷地对他竖起大拇指,甚至鼓掌喝彩。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间的赞美与鼓励,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分层——以问题设计给予“机遇”
根据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杜绝课上发言的优生“垄断”课堂。在课上,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些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学生就会抢着发言。这样久而久之,思维慢的学生就更不愿意思考,就等那些学生把答案说出来,自己已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课上,教师要注意控制优生的发言次数,但又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每个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难题给学优生,把简单的题目交给学困生。遇到简单的题目,优生的任务是负责帮助学困生解答并能够让他们自己发言。遇到难题,优生有发言的权利,但是要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这样,在课上每位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促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最好的发展。
教师要把握学生发言心理,创造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平等和谐的发言环境,多形式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给些适度的压力和挑战,使他们在课上积极发言,踊跃举手。让我们的课堂绽放思想交流的火花,让学生收获发言成功的喜悦,让英语语言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
【学生发言稿肖萌】推荐阅读:
学生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07-06
初三学生考前动员大会学生发言稿09-02
中学生纪律整顿大会学生发言稿08-06
大学生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10-27
学生会例会学生会主席发言稿09-27
大学生 企业奖学金学生代表发言稿08-22
先进学生发言稿10-17
期末学生表彰大会学生代表发言稿与期末家长会发言材料09-12
技能比赛学生发言稿06-19
学生班长竞选发言稿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