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个性化个案(精选3篇)
1.社工个性化个案 篇一
向日葵训练营个案
一、案例概况
XXX的个案工作,是社区工作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卑、人际交流和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社工通过协调XXX周边的相关资源,争取到了她的家人、同学、朋辈的支持,经过对XXX多次的心理辅导,邀请他参与小组活动,在增强他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拓宽人际交流面,融入朋辈群体,帮助他从自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的内向男孩,变成了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愿意主动与同学交往的活泼少年。
二、案例背景
XXX,男,2005年4月出生,小学文化,目前就读于紫微小学四年级,家住XXX小区XX幢XX单元XX室。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XXX和母亲汪某一起生活。汪某是安徽人,七年前就来XX定居,她的姐姐也来到XX工作,目前汪某没有稳定工作,主要是帮助姐姐做生意。汪某非常关心XXX,对他的生活照顾地事无巨细。父母的离异使XXX产生了自卑心理,加上性格内向,胆子小,又缺少父爱关怀,非常依赖母亲,除了上学基本和母亲不离身,导致XXX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学习成绩也较差。
三、问题预估
(一)过低评价自己,自卑、缺乏自信心。原因分析:
1、自我心理暗示。幼时父母离异,家庭突遭变故,给案主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与普通孩子的不同,总觉得别人在他背后议论他。
2、有一定社交障碍。案主有轻微口吃,平时不与人主动交流,性格内向,在人多的场合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与人交流时表现出胆怯和畏缩。
3、学习成绩较差。较差的学习成绩使案主自觉比不上其他同学,变的更加自卑。
4、缺少父爱,和父亲的引导,使案主缺少“男子汉”的气概,长期依赖母亲,缺少面对突发情况的自信心。
(二)学习成绩较差。原因分析:
1、母亲过于溺爱孩子,导致XXX依赖性较强,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差。
2、不喜欢和人交流,和老师、同学关系较冷淡,不会主动向老师、同学询问,导致恶性循环。
四、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案主的自信心,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提高自我认识,正视自我的优缺点,树立其对自我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二)具体目标:
1、通过心理辅导、小组活动等方式,增强案主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鼓励案主尝试着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学会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
2、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案主学会全面地和客观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学会正确的、积极地去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
3、促进与案主母亲进行沟通交流,改善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减少案主对母亲的依赖性。增强案主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能力。
五、理论支持
1、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
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人本主义疗法有三个原则:理解、沟通、关注。
2、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动机、需求)和潜能。所以,要对人的本性、潜能抱有乐观的态度、十足的信心。深信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挖掘、发展自己的潜质,要以当事人为中心,使案主独立自决,达到自我实现。
3、案主的自我观念评价偏低。不能自信自主,自我形象感低,自我评价较低;“理想我”与“真实我”、自我感觉到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之间不一致而内心冲突矛盾、焦虑困苦,而自我否认、逃避,形成恶性循环,陷入困境。
六、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接案阶段):
在第一次走访中,社工用一种轻松、愉悦的谈话方式,大致了解案主个人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困难。在交谈中发现案主表现自我,在社工和他母亲交谈时,自己在一旁独自玩耍,没有加入到交谈中,对我们的主动交流反应冷漠,且有一定的戒备,在说长句时能感受到案主有轻微口吃和表达障碍。在交谈中还发现案主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母亲陪同不愿意参加外出的活动,并且参与度不高。在随后的两次走访交谈中,社工用诚恳、友好的态度,积极鼓励案主表达情感,在加深的交流中引导案主认识自我的缺点,表达自我的需求,引导案主认识自我。案主慢慢地由冷漠相对,转变为接受,能在交流中较清晰地表达自我的需求。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
(二)第二阶段(介入阶段):
1、为了让案主更好的接受社工,我们采取较多的方式是面谈交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了解案主的性格、习惯。设身处地的案主角度去思考问题,真实地理解案主的想法。用真实的理解让案主感到温暖和尊重,减少介入过程中的对抗、消极状态。
2、帮助案主提高自我认同感,提升自信心,在沟通过程中发现案主的优点及时指出,同时鼓励案主积极表现自我的能力,在过程中以倾听、关切、鼓励为主。同时邀请案主参加活动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增加案主和其他人员的沟通交流频率,提升案主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中,社工要积极关注案主,鼓励案主积极发现,展现自己,不论表达的成效如何,都要予以鼓励,增强案主的自信心。针对案主的轻微口吃,社工鼓励他多说多交流。
在学习方面,社工要和案主的老师和同学了解案主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指导案主改变不良的习惯,改进学习方法。鼓励案主多向老师提问,多和同学交流,在和同学的交流互动中提高学习成绩。
和案主的母亲进行个案访谈,社工要将案主取得成绩、一些心理感受和想法反馈给案主的母亲,使得案主母亲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工作员要倾听和记录母亲对案主的看法和评价,运用同理心一方面体谅她作为单亲母亲照顾孩子的难处,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她教育孩子不恰当的方法如过度关注等,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良建议,如多给与案主一些自我的空间,让案主自行处理一些事情,提高案主的适应能力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减少对母亲的依赖性。
(三)第三阶段(结案阶段):通过案主母亲、朋友、同学处了解到的情况,社工发现案主与他人的交流情况了很大改善,能主动和人进行交流,在班级活动主也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和人的交流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需求表达清晰。在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外出参加活动时不在畏缩,过度依赖母亲,能放开胆子参与到活动中。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情况,积极面对挫折,对社工认为,此阶段适合结案。
七、服务成效
经过对案主12次的面谈服务,社工运用了心理辅导、参与活动等形式,让案主逐步加
强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让案主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
通过与小组成员的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朋辈关系,让案主在与人交流中成长进步,并乐在其中,逐步习惯和人交流;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教导,培养案主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本次服务除了社工与案主的直接面对面的访谈外,还将案主的母亲、朋辈、老师等资源等整合在一起,这有助于案主缓解和摆脱内心的胆怯和自卑,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在服务过程中,案主展现出渐进的进步。一开始他见到陌生人冷漠、胆怯,不喜欢主动交流;基本不参与没有母亲陪同的活动,在服务后期的他能与社工交流顺畅,和小组其他成员沟通良好,勇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表现自己的优点;在小组中,案主和其他小组成员成了好朋友,和同校的朋友一起上下学,相处非常愉快。
八、专业反思
(一)母亲的引导教育,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催化剂,对孩子性格形成具有强烈的影响。母亲不光要照顾好孩子,还要引导孩子独立、自强,培养孩子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良好的朋辈关系,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朋辈关系有助于案主获得他人的认同,提升自我认识,实现自我价值,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形成健康的社会性格。
(三)社工的态度和方法决定着个案的成功与否。社工应该设身处地的从案主角度去思考问题,本着真诚、平等的态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和案主访谈,坦诚的交流是深入探究问题使案主自由表达感受的前提。社工和按住处于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无设防的交谈,让案主在温暖和尊重中,提升对问题的自决能力。社工应该学会让案主剖析自己,让他亲自去面对一定的现实,培养其面对现实的能力,学会在遇到挫折时从多角度出发去思考,学会向外界求助,学会正确、客观而理性的分析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单亲家庭的孩子敏感脆弱,面对父母的离异,本身有较强的自卑感,但这种自卑他们不希望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社工在和单亲家庭孩子交流访谈中应表达无限的关爱与准确的共情,而不是“同情”,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获取他们的认同,介入他们的生活。
2.向社工员致敬 篇二
一群穿梭于社会底层,负责分派社会福利资源给低收入户的社会局官员,还是穿梭于独居老人家,负责送送便当,视察有无需要送医的工作者?
亦或者,你根本不知道“社工员”究竟在干什么?
如果正在阅读此篇文章的你,到目前为止,还没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接触过社工员,那么你是幸运的。你可能在一个经济无虞、双亲建在、亲友互助互爱的正常环境下长大。
或者,我们的社会普遍不了解社工员的工作内容与存在目的,是因为不需要社工员的人是大多数。不过,我认为,拥有较多幸福的人,应该比不幸的人更乐意与人分享自己所有,这样的幸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除了感恩,更该懂得回馈,关心、了解、帮助身陷不幸处境之人,使其生命得以暂时从苦难中解脱、喘息,甚至能改变生命的困楚光景,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社工员集教育者、治疗师、倡导者三种身分为一身,以自己的助人专业,聚拢帮助需要的人改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帮助落难案主恢复正常生活。或许你会说,怎么会有人那么傻,竟然愿意挑选这么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做,而且薪水通常都不多,工作累得要死。成天得处理一堆麻烦事情,看尽人间不公义,还常被案主找麻烦?
《社工员的故事》无意批判体制不公与人性的黑暗丑陋,也没有验证社会工作理论的企图心,只是些做了多年社工员。依然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想和读者们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希望对有志于社会工作(或误打误撞闯进来)的人能有帮助,避开不必要的错误,了解自己并不孤单。
本书收录了34位来自不同领域(医务、学校、儿保、成人保护、儿童治疗、特殊教育、监狱教诲师、团体治疗、少年观护人等),把社会工作当成一生志业,无怨无悔的投入与付出。这群人畅谈为什么决定从事社会工作?这份工作最吸引人又最令人讨厌的部份是什么?如何面对工作中的压力?看尽人间不平事之后,如何持续对生命与社会抱持信心,坚守岗位不动摇?担任社工员对自己的生命意义?
Craig winston LeCroy发现,社工是一份与世界、他人有强烈交集的工作,能让人培养出强大的连结感,认为从事社会工作就是为社会尽心尽力,帮助世界变得更好,例如帮助不知如何相爱的家人学会彼此相爱,改变案主原本失序的行为模式。
书中不少人过去曾经受到社工员的帮助。或认为社工是自己的天职。读完书,你会发现,书中的他们,都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想要以行动改变世界,对社会变迁所造成的负面结果尽自己一份善心的人。
在凝视、介入他人苦难的过程中,他们的人生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懂得反思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的幸福),思索生命的本质:“我为什么活着?”、“我要如何活?”,对人生做出更有意义的安排。拥有同理心,愿意与不堪之人建立连结,给予帮助,但绝不让自己的私人生活、情绪与价值判断涉入个案,自行强化私人生活的人际纽带以对抗来自案主的负面情绪造成的疲劳无力感。
了解自己有能力帮助人是一份殊荣,这就是社会工作最宝贵的特权,工作不只是为了赚大钱,帮助人更重要。知道自己的工作对于社会国家的重要性,相信可以透过自己和全世界连结、合作,为打造一个有爱的世界而努力。
社工员是一群值得我们尊敬、疼惜的助人专业者,当主流社会给予越多支持与帮助,他们更有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改善问题,减少失序行为对社会稳定度的破坏,最后获益最大的,反而是我们这群用不着社工员的普通老百姓。
3.中级社工老年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篇三
(一)老人社会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工作,解决各种各样老年人提出的问题。老人社会工作的实施内容涵盖老人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择其要者,可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掌握有关老年期发展、老年医学和老人行为的最新学术成果,熟悉有关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条文,运用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咨询原理、心理治疗和卫生保健等专业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提供适当的生活条件和机构照顾。
(2)协调各类老人福利、老人服务机构的工作,尤其是通过影响决策,安排好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的正当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
(3)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使老年人自尊与独立地生活。一方面协助老年人发挥余热,鼓励他们从事教育传授、参谋咨询、自我服务、生产经营、社会公益等工作,继续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向子女解释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和渴望,帮助子女履行瞻养父母的义务,给予老人更多的生活照顾和细致的关心,在经济上、生活上、情感上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家庭和婚姻观念比较保守的国家和地区,老年人社会工作者要启发老人的子女理解丧偶的父母再婚的要求和行为。老年人婚姻介绍所等组织也是纠正社会偏见,让老年人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中级社工老年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二)4)协助老年人度过角色转换时期,适应退休后的新的社会角色。协助健康而且有才干的老年人获得更多的生活自决的机会,使他们独立地选择他们所追求的生活,较持久地保持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兴趣,参与国家建设,贡献于社会。引导老人群体,治疗社会不适症,并协助他们发展一支由老人及其家属组成的老人支持者队伍,改变社会、政府对老人的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在财政上支持保健社会服务。
(5)调动社会资源,协助解决因丧失工作和长期患病而引起的经济贫困问题。
(6)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和机构两种形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开展咨询和教育服务,开设专供老人活动的场所。
(7)采用个案和群体的工作方法,协助老人面对死亡,即与他们共同探讨死亡的生理问题,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使他们尽情倾吐对死亡的恐惧情绪。为临终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协助老人接受死亡,而不致孤独地、恐惧地结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