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精选12篇)
1.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篇一
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
经过不断努力,这些年中国农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粮食生产实现了举世无双的“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
但是,华丽高产的数据背后埋藏着隐忧。我国农业的先天不足表现的也越来越明显。
同时,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低下,集约化、可持续发展进度缓慢,种种压力日积月累,使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挑战,只有了解趋势,才能决胜未来。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做“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虽然只是一句调侃的话,但这也能看部分人想回农村发展的意愿。回农村发展,肯定绕不开农业,那未来几年农村农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呢?
趋势一:农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一些小村庄会慢慢消失
即便调查如今的乡村,这一景象也正在发作。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份额大多为10%左右,而美国的这一数字是5%。跟着科技的进一步开展,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农业机械被用于农业出产过程中,因而,农业劳动力将会进一步开释。
乡村土地,经过流通等方式渐渐会集到少数人手里,这将为后期的规划化出产做好衬托。
趋势二:农民将慢慢转变为一种职业,不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近来几年,乡村呈现了这么一种新的景象,那即是有许多“新农人”来到乡村种田,这些人,都有着较高的常识布景,他们经过流通土地进行栽培或饲养的创业,将外面的先进的理念带入了乡村。
科学计划、智能管理、规划出产,他们为乡村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带来了一阵前所未见的清风。新农人,他们将农人渐渐创造成了一种工作,这绝对是乡村开展的正能量。
趋势三:农业补贴将会进一步增加
在欧盟,每个农户均匀每年获得政府补助超过了15万元人民币,欧盟农人40%的收入都是来自于政府补助。而在冰岛、韩国、挪威、日本、瑞士等国家,农业补助更高,农人的60%的收入都来自于政府补助。
跟着经济的开展,将来中国的农业补助必将进一步进步,同时,跟着农业人口的削减和土地的会集,农业补助的落实工作也将愈加顺畅,别的,跟着新农人的涌入,他们也必将积极争取自个的权力。
趋势四:休闲农业的潜力将进一步被挖掘
城市资本会集,花费潜力大,所以接近城市的乡村,必定会好好使用这一资本。别的,跟着城市的高速开展,已经有不断增加的城里人钟情于休闲农业这种放松身心的方式,这无疑对错常有利于休闲农业的开展的。
趋势五:农村将出现一些中小型农场的雏形
如今乡村的许多工作种田人,将曾经各家各户分隔的土地都流经过来,连成片,进行批量化耕耘,这即是乡村中小型农场的雏形,今后这种雏形将不断增加。他们将为现代化农业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根底。
趋势六:有机农业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永远都是不容忽视的论题,跟着大家对环保和健康诉求的加强,绿色有机农业将迎来春天。绿色有机农业开展的最大瓶颈即是无法快捷的对农产品进行追寻溯源,假如后期经过科技手法解决了这一疑问,绿色有机农业将迎来大爆发。
趋势七:农业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日益紧密
现代社会,一切都离不开互联网,农业也不破例。如今许多人都说,互联网农业难做,这的确是现实,究竟中国互联网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当跟着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技术的进一步开展,将农业与互联网有机联系,完成科学管理、信息分享、网上交易、电子付出、智能物流,这必将是农业开展的趋势。
以上七点,必将是将来乡村农业开展的大趋势。回乡村创业,必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趋势挑选适宜的切入机遇,二是要适应趋势进步本身的才能,有针对性的为自个充电。
农业是国之底子,也是广大农人耐以生计的职业,在什么时候都是重中之重。别的,农业的开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归纳实力的体现,期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参加到农业的开展当中,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一、规模化农业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成本却很高。
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表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就需要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量变走向质变。而农村土地流转则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到今年6月为止,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6亿亩,超过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
这些数据都在告诉我们,未来,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二、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等。
据相关数据表明,截止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数量已经超过270万家。
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发展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体间专业分工的深化,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为被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和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的引领作用必将增强。
三、互联网+农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
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农业”被提上发展日程。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将会显得更加宽泛,互联网+农业将取得显著成绩。
四、高科技农业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非常明显。未来,农业发展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化。
全环控植物工厂,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农业机器人、农业无人机等都是高科技农业的产物。
今后一、二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会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最后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将会大肆兴起。
五、农产品加工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严重滞后,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突破这一瓶颈,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一般都是些土特产品或优势农产品,原料分散,技术含量低,所需劳动力大,对于乡镇中小企业来说最适合不过。
同时还可以增加就业,从这些优势看,未来,农产品加工前景可观。而且,农产品的深加工,有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产品的利益最大化,不得不说,农产品加工真的是前途光明。
六、农业文旅
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鼓励和支持农业文旅发展的政策层出不穷,各类补贴持续加大,政策的风向标已经为农业文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用地政策将进一步有了优惠,比如鼓励利用村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用于休闲农业。
金融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开展大棚抵押、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水域滩使用权抵押、现金流抵押、涉农直补资金担保等抵质押融资方式,满足休闲农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补贴资金数额将持续增长。未来5年,休闲农业补贴资金将持续增长,且数额巨大。找对部门,找准政策,及时申请,并能准确描述自己的项目类型,才能摆脱空有补贴拿不到的窘境。
就冲着国家的政策,未来农业文旅也将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七、品牌农业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表示,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国农业已进入品牌时代。
品牌意味着声望,意味着美誉度。品牌塑造和推广能够提升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现在,随着农产品供需关系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不再是质量和价格的要求,而是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高。
在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农业企业往往会在价格上做文章,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未来,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价格和数量的竞争,而是品牌和质量的较量。
八、农产品安全
近几年,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显著,农产品质量屡被吐槽。
针对这一现象,农业部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增强食用农产品消费信心。
同时,国家大力倡导减少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安全度。
加上一些农业企业在自己的产品上贴二维码,消费者可根据此查到产品的有效源头,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未来,在国家、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安全将会得到保障。
九、农产品微营销
这些年,传统农业企业的成本一直在不断增加,而电商平台作为新崛起的力量,虽营销实力比较大,但是大一点的平台收费也是比较高的。
而微营销作为成本几乎为零的一个新平台,它也是新人群、时尚人群的聚集地。当然,这些人也是主力消费群,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机不离手”,被称为“御屏一代”。
手机、电脑是他们最频繁的接触信息、联网互动的手段。所以,未来微博、微信等手段的营销将会成为一大趋势。
中国农业已迈入新的发展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农业这个大市场包容性很强,但是误闯误撞的结果一定是失败。
只有把握好了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创业成功!
2.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篇二
1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业经济管理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新农村建设。
1.1 与农业经济发展相比管理体制具有不和谐性
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其体制也无法适应农业社会结构, 更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指导下, 使其管理农业经济时有些管理方法丧失了执行力, 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其管理机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特别是协调利益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1.2 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层高度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相应的出台了许多文件, 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而且明确规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指示, 但是管理人员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 没有很高的重视度, 执行力缺失, 没有很好的管理效果。管理重视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 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 伴随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思想认识必然也要与时俱进, 但是部分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却一直停滞不前;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无法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无法落实国家制定的政策制度, 导致管理执行力度不够;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清, 将两方面割裂起来, 造成了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视度不够。
1.3 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执政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单一的知识体系决定了其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阻碍了农业市场化及产业化的实现, 这都是因为其执政能力不足的原因, 若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更加合理必须将执政能力提高。
2 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2.1 管理信息化
伴随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 大大提高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在农业经济未来发展中, 农业经济管理也正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 我国农业经济已经逐渐向信息化转变,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变有推动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会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因此, 要不断使管理人员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管理效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对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及科研成果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 为农业经济决策奠定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不但能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管理产业化
伴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全面推进, 促进了农业发展, 而且建设了农产品基地, 我国也出台了农业合作政策,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逐渐建立起来, 随之也成立了许多服务中介组织, 基于利益政策的基础上, 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提高了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基地逐渐增多, 生产变得标准化, 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企业中, 不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 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 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其必要条件, 使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 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 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要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 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 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更关系到农民的自身利益, 文章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找出了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也为农业经济管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合理化提供一些借鉴。
摘要: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系起来, 我国作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国, 深受世界瞩目。且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 因此,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是保证农业经济合理发展的关键, 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 使农业经济的产值提高。文章主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论述,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3 (15) .
3.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篇三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06-02
摘 要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业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
1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 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業。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畅想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篇四
垂直农业——美国《时代》杂志日前评选出2009年“50项最佳发明”,最具特点的十大发明之一。
垂直农业-时代要求
随着地球资源被人类的蚕食性开发,可利用的耕地越来越少,目前全球可耕地已被80%利用,而且人口的增加却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近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已经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森林的无限制地滥伐开发,耕地的水土流失日渐严重,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将会面临着食物的危机及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健康危害,据估计到2025年,人居人口将达80亿人,而且城市人口也将占80%,这种高度集居与人口密度的急骤增加,光凭现有的耕地已无法解决人类的食物问题。
为了寻找农业发展新的突破口,必须对现有农业进行反思回顾,总结技术与经验,批判性地改造传统的农作方式,于是,进行了新农业的探索,这就是在现有可耕土地上高效地利用发挥,使原有的土地利用率与产业率数倍的提高,走向了向空间要土地的技术之路。在技术体系构建上大胆地引用的气雾培技术与空间种植架或板的垂直建设。
垂直农业-利用价值
垂直农业所构建的垂直农场大大提高了传统设施的利用率,可以使温室大棚的能源投入得到效率最大化的发挥,每亩所产蔬菜的单位投入能源数倍地减少,在当前石油资源紧缺的时代意义十分重要。
垂直农业不仅在构建农场上能得以利用,对于没有土壤的城市空间也可利用该技术建设微型高效的垂面种植系统,甚至在狭小的室内空间或地下室仓库都可以构建垂面种植系统,采用人工光源进行室内菜园花园的建设,而且在室内栽培时根本无需考虑病虫害的防治,就可以达到免农药无公害的要求,在室内虫的传播路径得以隔绝,环境因子又相对稳定,在加上光源的人工可控性提高,使作物的产量又得以提高与加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也是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辅助技术与工程。
垂直农业以其无限的发展空间与生长优势,而成为现代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变当前资源匮乏及环境污染及人力投入过大传统模式的最佳替代农业。
垂直农业-经济效益
在城市里发展农业总是带点堂吉诃德式的不切实际。迪克森·戴波米亚博士却一直致力于在城市建农场的研究。他认为,未来人们可以在城市建立“高层都市农场”,种植新鲜、健康的食品,养殖各种鱼类和家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改善环境并提供食物
据2007年7月刊的《大众科学》报道,这些“垂直农场”是一种没有污染、没有寄生虫和各类危险细菌的可控环境,可以常年生产农作物、家禽和各种鱼类。戴波米亚博士估计,只要150座“垂直农场”,就能供应整个纽约一年的蔬菜粮食所需。他还声称,一栋58层的“农场”,占地仅1.3万平方米,却可以提供74.32万平方米的农作物生长面积,其产量相当于一个414.4万平方米的传统农场,足够养活3.5万人。
在垂直农场,可以建立池塘养殖各种鱼类,利用小围养殖家禽;利用无土方法种植各种植物,将植物悬置在水中或者其他溶液中;利用太阳光来生产热量和发电,以便昼夜不停地使植物的生长条件达到最优化。
自循环体系不制造任何垃圾
但为什么要把“垂直农场”建在城市?那是因为:这里没有未经处理的废物,动物不会因此感染和传播疾病;天气灾害远比郊区少,农作物受到的危害也较少。此外,到2050年,世界80%的人口都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已经具备发展“垂直农场”的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另外,谁不想尽快吃到新鲜的蔬果呢?而且,这些摩天大楼不仅提供粮食,而且还供应能源,创造出一个可自我持续发展的环境。
10年内可望实现
“垂直农场”的造价不菲,建造一座简单小型的“垂直农场”大概需要2亿美元。但随着农地越来越少,“垂直农场”将会受到日本、冰岛和迪拜的青睐。可扭转全球变暖
5.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论文 篇五
所谓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进经营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改进生态环境的过程。实行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强度,为传统农业过度到现代农业转变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己迈入新的阶段,对新形势进行准确把握,才能看清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确定农业发展重点,也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迈上新台阶。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实现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同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机械化的效率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在实现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种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国在部分地区的农业仍存在手工生产和应用畜力进行生产的情况。而欧洲和美国、加拿大等等西方国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就己经普及了农业机械化。日本和韩国虽然耕地相对稀缺,在上世纪70年代也全面普及了农业机械化,在水稻生产方面机械化率超过95%。而我国农业在耕、种、收方面的机械化率仅达到35%,每名农业生产者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只有500多美元,西方国家每名农民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则达到2万美元。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结构不科学。如小型拖拉机较多,而高性能的动力机械设备相对较少,而且与主机配套的机具相对较少。农业机械在功能方面也较单一,一台拖拉机所只能从事不足1.5种的.作业种类,西方国家则都采取复式作业的方式,一台拖拉机可同时进行几项生产作业。二是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国内农业机械化主要应用于粮食生产上,而粮食作物当中,小麦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而水稻种植及收获、玉米收获应用机械化程度还较低。而在经济作物生产、养殖及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领域,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也较低,许多领域甚至是空白。
1.2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落后于市场需求
农机生产较落后。大规模生产农机的制造企业十分有限,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性能、质量及售后服务都有待提高。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我国的农机产品在技术领域至少相差到30年。我国企业在农机科技创新领域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宗农机产品有品种较为丰富、技术相对成熟,而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关键性农机产品相对缺乏,例如,国内仅有几家企业可生产水稻插秧机,品种和型号也十分有限。经济作物方面的机械化产品更少。国内在牧草种植和收获、饲草饲料贮备、特色农产品的采摘、加工和包装等农用机械主要为进口。
1.3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
农机作业成本较高。从国内能源需求角度看,能源价格在持续上涨,柴油价格己上调多次,实际零售价格达到7300元。柴油价格升高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以柴油为主要动力的农机作业成本下降难上加难。
2发展趋势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采取的措施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实效的原则。
2.1持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财政支持力度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方面加大对关键性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例如提高水稻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等购买补贴的力度;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提高水稻栽植与收获、玉米收获的机械化普及范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扩大农用机械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增加对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收获的补贴试点;对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农机产品应提高补贴标准;对存在的区域性不平衡实行差别补贴,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行农用机械购置时提高补贴额度扩大补贴比例;政府的财政补贴重点应该向种粮大户倾斜、向农机大户倾斜,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以市场需求及农民购买力为依据,形成以政府补贴为主、金融信贷及种类社会融资为辅的农机购置补贴体系;建立起财政资金为引导,农业经营组织与农户投资为主体,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完善农机更新与报废管理制度,针对高能耗农机的报废与更新设立专项补偿基金。
2.2强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推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建立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制定适用于机械操作的作业标准和农艺规范。加大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发水稻免耕栽培播种机械、超级稻栽插和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薯类收获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加强优势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努力实现油菜、棉花、甘蔗、花生等作物等关键技术装备的突破;积极开展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资源节约型的机械装备和应用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用小型农机具、畜牧业机械、多功能农业装备等。在全国建立一批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确定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探索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发挥引导、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实现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2.3以项目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酒店如何抓住会展经济发展的趋势 篇六
四、酒店借势会展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1.Strength 优势 交通便利 经济腹地广阔 地理位置优越
客源比较稳定,可预见性高 对市场敏感
市场化程度较高,自有资本运作,融资方式多样 外资及中外合资带来先进管理经验 酒店硬件设施和软件质量有所提高 场馆周边酒店集群度较高
各星级层次酒店结构比较完整,满足不同顾客需求 众多案例提供丰富的经验,如奥运会,世博会等
2.Weakness 劣势 酒店业发展不平衡 管理体制[3] 没有专业化,个性化的酒店会展旅游产品[3] 网络信息[3] 服务保障体系[3] [1] 定位不明确[4] 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程度低 对会展依赖性过高[4] 定价欠合理[4] 缺乏自我协调机制[5] 专业人才缺乏[5],不能很好的适应会展发展趋势和要求
3.Opportunity 机遇
会展业尤其是会展旅游的发展
会展教育日益进步,专业人才不断涌现[6] 相关产业的发展[1] 政府政策的支持[1] 国际环境良好[1]
4.Threat 威胁挑战 市场化程度过低
经济水平,尤其是会展经济发展不平衡,酒店难以准确定位
会展经济发展速度快,酒店因其更新周期长,匹配会展发挥在那要求难度高 酒店展馆竞相办展[5] 政策指导和帮助欠缺[7] 各地区、国际与国内文化冲撞,酒店抓住重点需求以明确定位
充分发挥会展对相关产业1:9的拉动作用 会展旅游和会议型酒店
会展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与酒店业一样在第三产业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其与酒店业互动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分析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发展的四大支撑体系,进而对两者互动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一系列促进我国会展与酒店业实现互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近10年来,会展业作为在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以年均20-30%的速度超常增长。会展业对城市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力。而其与酒店业的互动发展更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
一、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关系
(一)会展与酒店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首先,客源方面。会展具有人流量大的特征,这为当地酒店业提供丰富的客源基础。随着会展业水平的不断向前和提升,参加会议和展览的人数正不断增加。从而为酒店提供了丰富的客源。例如国内著名的广州交易会就曾云集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10多万人。这为酒店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收益方面。据专家预算,展览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带动系数为1比5,间接带动系数达到1比9。会展期间参展人员及相关人员在举办地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都为酒店带来收益。例如1999《财富论坛》在上海召开期间,就使当地酒店增收至百万美元。同时,酒店在为会展人员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会展产生间接效应提供支撑;最后,质量方面,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会展对酒店业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酒店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硬性及软性环境建设以满足会展需求;另一方面酒店业在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质量适应会展的新形势。两者在相互协调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二)会展与酒店间的规模效应关系
首先是会展商务圈规模构建。会展商务圈是从事会展和展览业的城市经济区域带。宏观上讲,它是N个城市进行会展活动的联盟;微观上讲,它是某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适宜会展发展的特定活动区域。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酒店为会展发展提供驱动力;其次是服务
规模体系的形成。在会展的驱动下,目的地酒店业竞争日趋激烈,新的统一行业标准建立,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优质的服务规模体系逐步形成。
(三)会展与酒店间的资源交流关系
首先,是信息的交流。会展中大量信息流的集聚为酒店业带去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国际化信息的引入促使酒店业不断进步与发展,并与世界先进水平与标准接轨;其次,是文化的交流。酒店是一地与外界进行信息文化交流的场所,在展会过程中,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刺激了当地文化与外界的碰撞。从而对会展发展理念有新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四)会展与酒店间的环境互造关系
酒店为会展营造较佳的外部环境。酒店良好的环境为会展相关人员提供完整的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行为。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更好地服务于会展,为会展顺利进行提供人员保障。此外,区域内各酒店为取得市场份额,必定形成你追我赶的局势,这种市场竞争机制更有利于提高酒店业水平,从而提升当地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会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会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酒店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为酒店发展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和协作环境。
二、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支撑体系
(一)市场支撑体系
市场是任何经济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作为第三产业的会展和酒店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要想实施相关经济行为更是离不开市场支撑体系。因此,会展与酒店业在互动发展中要获得双赢必须时刻以市场需求为基准。首先酒店特色旅游产品的推出应以会展市场需求为中心。会展客人具有停留时间短、消费高、地域性强等特点,他们对酒店服务水平、硬件设施等具有较高求,因此在发掘会展新产品时应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并不断提高酒店服务水平;其次,会展旅游产品定价注重消费者需求。会展客人一般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强的消费能力,其更注重酒店自身的服务水平,因此定价应根据市场需求更注重服务等软性因素方面;再次,分销渠道的确定。分销渠道的确定是酒店扩大产品销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与专业的展览公司直接联系还是与相关行业协会联系,必须因时因地而宜,合理确定;最后,促销方式的选择。为更好沟通会展客人与酒店,完成经济目标的实现,应合理选择促销方式。适当的促销方式能缩减酒店开支,缩短会展与酒店间距离、并减少双方时间成本,为双方带来益处。
(二)组织支撑体系
它是成功实现会展与酒店共同发展的人员和机构保障。包括三方面的涵义:首先是会展活动主体。它包括参展商、观展人员、相关管理者、工作人员、媒体及其他人员。而实际上在这类群体中能成为酒店的
潜在客源的是参展商、观展人员。在入住酒店前,其决策依赖于外界信息基础。入住后,酒店服务水平等实际指标是他们继续选择该酒店的决定因素。因此会展客人对酒店的信任度
和忠诚度是实现会展与酒店互动发展的先决条件;其次是会展旅游中介组织。它包括会层展览公司、旅游商务网站及与会展相关的行业协会。它们是联系会展客人与酒店的中间枢纽。会展与酒店间要实现共同发展首先建立在两者相关联基础上,而这依赖于旅游中介组织的调节、沟通、组织、协调等;最后是酒店从业人员。酒店业作为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会展客人的评价和再次决策。高素质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将有利于提升会展客人的忠诚度,从而实现会展与酒店业长期互动发展。
(三)基础支撑体系
它是会展与酒店业实现双赢的基础支撑,包括硬性支撑体系及软性支撑体系。硬性支撑体系是指确保会展顺利进行的公共基础设施及专业设施、酒店硬件服务设施等。软性支撑体系是指保障两者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包括会展相关法律法规状况、信息网络通畅程度、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等。硬软性支撑体系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这两大基础支撑体系处理不当必会影响会展与酒店业双方发展。事实证明,政府组织、监督行为不当不仅影响会展的顺利进行,而且阻碍酒店业经济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加强基础支撑因素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媒介支撑体系
它是会展与酒店业实现互动发展的信息保障。具体包括4个层面:首先是广告传媒。它是会展与酒店双方了解的第一步。会展通过报刊、电视、杂志等新闻媒介发布展会信息,而酒店根据所获取信息适当组合旅游产品以满足会展的商务需求,两者实现初步互动;其次是会展中介组织。目前在我国较多的是展览中介公司及其他相关中介组织,它们是组织、协调会展与酒店等其他行业共同发展的重要机构;再次是会展行业协会。它们是保证会展与国际化水平接轨的重要组织,其提供的行业标准及行为准则为会展不断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酒店业的创新经营发展提供新的理念与要求。
三、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模式
(一)一体化发展模式
会展与酒店业的一体化互动发展主要通过活动主体、消费单元、协调机构表现出来。即会展活动主体在协调机构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通过不同消费单元最终实现会展与酒店业一体化发展。它是结合我国会展旅游现阶段实际现状及酒店业自身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模式。
会展活动主体如参展商、观展人员、管理者、媒体相关人员等都可能成为酒店主要客源。他们因为会展这一目的而聚集在某地,并在酒店运用广告、新闻、互联网等媒介沟通的营销推广下成为酒店主要客源,进而在酒店完成住宿、餐饮、娱乐等消费单元,为酒店带来经济效益。甚至在酒店协助下完成购物、游览等相关旅*为,从而推动酒店与会展客人关系向前发展。而另一方面,酒店提供优质服务必然在客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回头客的增加。同时,众多酒店良好服务所形成的规模优势也会极大地提高会展承办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会展的持续化进行。为当地营造更广阔的外部发展环境。实际上,一体化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支持,它们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必将推进会展与酒店的新
型化进程。
(二)单体化发展模式
它是传统的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模式,两者间互动性并不强。即会展与酒店业基本上各自发展,关联性极弱。会展活动主体在参加展会过程中,自行决定和安排住宿、餐饮、娱乐等项目,缺乏会展行业协会、法律法规等中介的组织与协调,缺乏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介的沟通和参与。会展组织者在展会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及信息查询,行为带有一定盲目性,在展会中也没有及时与中介、媒介机构进行沟通,从而增加展会成本,在人力、财力、时间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一方面,酒店也缺乏一定自我协调机制,不主动与会展组织者联系、不注重信息搜集、不开展一定程度的营销推广,这必定会错失巨大商机,与会展潜在客源之间的断层必会导致酒店经济效益的降低。此外,从长远眼光来看,这种单体化发展模式也不利于地区知名度的提升,极大地阻碍了该地会展业发展。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展模式将逐渐被淘汰。
(三)国际化发展模式
加入WTO后,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会展业和酒店业更是如此。随着中国迈入国际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更多除会展及酒店业之外的其他第三产业将融入两者,实现多方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国际化发展模式呈现特点是首先主题选择的品牌化。会展业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主题会展品牌同时酒店业推出品牌化的营销主题,两者充分合作。另一方面,会展在与酒店互动发展中应充分与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如通讯、邮电等协作,推进主题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其次是技术运用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信息沟通网络化的运用、酒店预订系统的完善、会展设施的国际化等;最后是组织运作的规模化,主要表现在中介组织沟通规模化、会展与酒店业沟通规模化。同样,规模化、集团化的酒店也更趋向于与大的会展组织者联系,从而形成组织运作的规模化局面。
四、我国实现会展与酒店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行业管理体制
目前,国内会展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管理部门,这与完善的酒店行业管理体制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实现两者互动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会展行业管理体制以实现如下功能:首先是组织协调功能。充分利用行业自律机制组织协调会展在与酒店沟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充分发挥行业机构在此方面的作用,以保障两者共同发展;其次是内外联系功能。对内加强会展业各机构组织间合作与沟通,对外加强与酒店业等其他行业的联系,以及与国外相关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再次是法规示范功能。在会展与酒店等其他行业合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行业协会应提前预见,并制定相关的行业性法规,发挥示范作用,指导实际运作;最后是道路指示功能。在与外界进行交流过程中,行业协会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为会展自身及与其他行业发展指明新的国际化道路,融入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二)开发新型酒店会展旅游产品
市场营销原理中不同的顾客会有不同的需求。而旅游产品的开发围绕的核心则是如何最恰当地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酒店在开发创新型的会展旅游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原则:首先,适应性原则。会展旅游具有专业性强、客户消费层次高、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等特点。因此酒店推出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在满足整体同质化需求的基准下,针对会展客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如会展VIP客人的高服务要求,据此酒店应派专业水平高的优秀员工来为其服务;其次,创新性原则。创新产品是保证酒店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会展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由于信息流、人流量庞大,因此对为之提供相应服务的酒店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店为形成自身特色,动力来源于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满足会展客人基本需求基础上推出外延性强、高层次的酒店产品,并在配套服务上以最优服务满足他们。
(三)扩展网络信息化保障体系
网络信息保障体系是联结会展活动主体与酒店的各种会展中介、酒店中介、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行业协会资料等各种信息资源群形成的体系。它是保障会展与酒店互动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首先,信息展示功能。会展、酒店可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媒介或加入会展、酒店相关行业协会来展示企业信息,使会展、酒店双方获得初步认知。其次,信息沟通功能。在双方初步了解获取一定信息后,为寻求合作,双方通过网上预订系统、电话、传真等现代通讯手段来进行信息交流。而随着会展、酒店业国际化趋势的到来,必须扩展网络信息化保障体系以增强主体合作机会。
(四)健全系统的服务保障体系
系统化服务保障体系是为保证会展与酒店共同发展的完整化、标准化服务及为服务提供支持的基础设施等构成体系。它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酒店产品售前服务。主要表现为营销的推广,将企业服务形象宣传到会展潜在客源地,并形成相应的形象定位,为会展与酒店互动发展提供基础;其次是售后服务体系。酒店与曾下榻过的会展客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联系,加强顾客关系管理,通过调查不断改进现有酒店会展产品以更好满足顾客;最后是基础设施保障。会议召开对酒店在通信设备、硬件设施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酒店根据不断变化的会展市场,完善和改进酒店基础设施,寻求商务会展旅游与酒店最佳结合点。
(五)充分整合区域内相关资源
7.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篇七
为什么政府在此时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节奏, 改变农村面貌,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生产能力经过30年的发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 政府认识到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节奏, 才能又快又好的保证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回顾一下2009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其中关于农村经济的政策最为密集且具有突破性, 土地流转问题就是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问题, 政府第一次在全国尝试性的对土地流转问题进行模糊运作;其它关于在农村建立医保, 社保等基本保障制度政策, 对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等政策都在一短时间内密集出台, 力度之大, 时间之密集都是建国后从未有过的, 这一切表明, 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
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分析表明, 只有当工业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 政府才有财力支持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0年前, 我国的国力很差, 工业基础薄弱, 公共基础设施很差, 财政积累非常少, 国民的医保, 社保都没有财力保障, 财富需要创造, 需要积累, 在这一过程中, 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就有一个轻重缓急之分。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下, 依托现有的科技水平, 生产的农产品保障了全社会的基本需要,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农业的特点就是起到保障全社会的基本生活资料需求作用, 而国家的财力积累, 则需要依托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至2008年, 我国的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基本上我国已能生产各种商品。除大飞机外, 我们已能生产各种商品, 且我国生产的商品竞争力超强, 外贸持续出现顺差, 外汇储备达2万亿美元, 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储国。二是我国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变。高速公路, 高速铁路, 机场, 城市面貌, 通讯手段等等都在高速发展,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是国民的收入有了大幅的提高, 消费能力增长很快。四是我国已经具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以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在30年内由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经济奇迹, 使得我国的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出现的全球经济危机, 促使我国政府加紧出台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原因是除了我国经济背景出现了质的变化以外, 经济危机使我国生产能力出现了阶段性过剩, 为了消化我国的生产能力, 政府加大了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措施, 促进国内消费就必须增加全社会的贷币投放量, 但是,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条件下, 政府不能将资金投向产品生产,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政府将资金投向的重点转向农村和和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项目, 投向这些地方, 既可以增加全社会的贷币总量, 又不会增加产品总量, 而这些行业都是需要资金建设的, 但他们的资金使用利润率不是直接体现, 而是间接体现, 因此, 这些行业的发展都有一滞后性, 经济危机的出现, 促使政府将危机转化成建设这些项目的契机, 对农村经济而言, 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二
农村经济在资金推动下, 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大变化。
一是土地流转的预期将使农民拥有一块可变现资产。
以前农民承包的土地是不能流转的, 农民只有使用权, 与此同时, 农民的所有收入及保障都出在所承包的土地内, 单位土地产出的农产品数量有限, 决定了农民的收入增长有限, 农民出售承包地上生产的农产品的收入就是农民的生存保障, 与之对应的就是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很差, 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改变农村和世界同时期相比显得落后的生产方式, 只能让农民自给自足, 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 在确保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步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们在全国农村看到的都是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用锄头种地, 用廉刀收割, 挑着粪桶到城市收集粪水然后用它在田间施肥,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生产的农产品在留下自已的口粮后出售给城市, 换回油, 盐等生活必需品, 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村都是以这种生产方式生产的, 在工业没有出现时, 这就是社会的主要产业。在20世纪的80年代,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传统的, 这反过来证明我国的工业生产在当时是非常落后的。
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 我们看到, 当发达国家的工业快速发展时, 会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剩下的农民可以依托工业发展带来的机械化的生产工具种植大量的土地, 保证全社会的食品需求, 同时, 农民可以依靠规模经营取得社会平均收益, 因此, 发达国家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随工业化的进程变化很快, 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也很快。但当我国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 却遇到了两个以前发达国家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一个是人口问题, 我们有12亿人口, 人口基数太大, 依靠工业消化的难度很大, 充分就业压力很大;另一个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 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导致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不能全部消化农村过剩的劳动力,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造成了我国独特的“农民工”现象, 以上两个因素致使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不能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成城市人口, 换句话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条件下, 为了保持我国工业生产的竞争优势, 政府只能先保证城市的快速发展, 当我国的工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 社会资本已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时, 政府将累积的财富用于支持农村发展, 达到了这个阶段, 政府才能进行土地流转尝试, 给农民一种选择:可以将土地转让变现到城市生活, 理论上你可以用变现的资本参加全社会统一的社保体系, 以确保你的基本生活水平。形象点说可以认为以前你在农村分得的土地是你的基本生活保障, 但你只能生活在农村, 现在你可以将土地变现后参加社保体系, 但你可以生活在城市。这个变化的背后是国家财力的增长, 国家在不影响工业竞争力水平的前提下, 将工业利润的一部分配给农村人口, 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
由于国家财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 这就注定了农村的土地流转是渐进的, 逐步的过程, 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开始的时候先搞试点, 不作统一要求, 不搞统一模式, 条件具备的地区先搞, 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渐推进, 但我们要看到, 这就是一种发展趋势, 它将改变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 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少, 耕地将越来越集中, 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土地流转的推行, 将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对农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增加粮食直补, 实施家电下乡, 汽车下乡等系列财政支农政策, 将极大改变农村生活环境, 缩小和城市的差距, 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将有重大改变。
人的生存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 如果农村出生的小孩看见的农业生产工具全是廉刀, 锄头等传统生产工具, 所住的房屋是土屋, 没有电话, 也没有公路和外界联系, 那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必然是狭隘的, 保守的, 没有创新意识的传统观念, 反之, 如果他出生后所见的是机械耕种, 家里和外界联系有电话, 出门有汽车, 居住在楼房里, 那这个小孩形成的世界观必然和前者有天壤之别, 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加大对农村环境建设的投入会改变农村生活环境从而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农村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变化, 将直接影响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009年,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投入, 直接保障了农产品的生产条件,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条件下, 强化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保证, 同时, 对农民的稳定收入也是一种保证, 今年四月,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干旱, 对粮食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 由于政府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 使得在干旱的情况下, 仍然取得了粮食丰收, 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 得到了充分保障。农村道路的不断拓展, 加深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各种联系, 缩小了城乡差距, 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克服由于人口多和不能充分就业的矛盾, 实现平稳, 高速增长。
农村旧有的生活方式在政府的财政投入支持下将不断发生变化, 集中居住, 电视信号的增强, 手机信号, 固定电话, 宽带上网, 水, 电, 气的不断普及使农村的生活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农民能接收到外界的实时信息, 及时了解各种有关农村政策, 这些变化对农村旧有的管理方式形成冲击, 如县, 乡, 村级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调整, 农村社区组织的管理方式, 农村居民身份可能加速变化, 农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方式变化等, 以工补农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冲击将是全方位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已形成社会化的工业生产体系, 独特的是, 我国的农业生产却没能形成社会化的生产体系, 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小农生产方式为主, 两者的矛盾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加剧, 针对我国特殊的国情特点, 结合我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 聪明勇敢的民族气质, 我国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 比如乡镇企业, 农民工等现象, 依靠这些情况, 我们平稳实现了工业化过程, 而现在, 我们开始依靠工业的积累对农村进行改造, 同样, 我们的发展没有案例可循,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会出现许多没有见过的问题, 只有理解, 掌握了我国独有的经济形势, 才能准确预见并处理面临的经济问题, 当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农村面貌时, 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的旧有管理体系, 找到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
三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支持, 逐步将农村居民的医保, 社保纳入全国的统一保障体系。
我们都知道, 社会有竞争才有进步, 有进步才会有积累, 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工业化的进程, 这就注定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性, 2009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政府开始逐步用财政收入改变农村社保, 医保体系, 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有相当积累, 可以腾出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民生条件。
三
农村民生条件的改善对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 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当农民生活在城市和生活在农村的的基本生活水平保障大致相当时, 必然会促使部分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生活, 交出的土地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使农业生产者能依靠规模经营获取社会平均收益, 使农村社会化生产和城市社会化生产相互对应, 共同增长。
第二, 可以促进农村的消费,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 使得我国农村居民数量在工业化进程中不能大比例减小, 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动用财政资源, 通过比如减免农业税, 对农民发放粮食生产直补资金,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当政府用财政手段在农村建立起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时, 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则能用增加的收入购买工业用品, 消化我国的工业产能, 形成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目前政府实施的家电下乡, 汽车下乡政策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同政府改善农村民生条件政策相互配套, 密不可分。
8.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网络经济含义 特征 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都在谈论“网络经济”,要把握这个词汇的真正内涵非常困难,就如全球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一样。而且网络经济正在形成过程中,它的许多特性也许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1、网络经济的含义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 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
2、网络经济的四大特征
从目前的网络经济发展中,可以把握以下几个特性:
2.1网络经济是一种趋势经济。这表明网络经济正在形成,虽然目前还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主流经济形态,但它正在迅速建造未来的经济。
2.2网络经济不是一种行业经济。很多人将信息产业归于第四产业,但是从网络经济对人类现在的影响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已经超越行业经济的概念,它不属于工业社会中的经济范畴。
2.3网络经济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经济产物。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等因素,它是技术诱发的在人类以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出现的必然现象,但是又是所有智慧的人类所没有预测到的,无论是从古代圣哲的训导还是宗教中的天堂,抑或是空想主义者的睿智,还是当今预测学家的智慧,都不曾真正预测到网络和技术对人类的深刻影响。
2.4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问世对传统的经济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它的交易规则、理论基础、价值规律和产品的分配特点等等对于传统的工农业时代的经济学变化很大。
3、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运用Internet来进行采购和销售。这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新兴市场”的诞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增加其市场份额,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入Internet。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应运而生及其快速增长,必然使其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对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它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快速、机动、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系统
和經营管理系统。
4、发展我国网络经济的措施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为此,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同我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我国现实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形成安全、高效的网络经济发展技术保证系统。在充分认识国内外网络经济运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网企业特点,研制、开发适应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保障系统,确保网络经济安全。
6.加快制定网络经济发展政策。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网络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上网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9.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篇九
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召开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年秋季座谈会”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科研团体、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回顾及预测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综合预测篇、政策分析篇、财政金融篇、专题研究篇、台港澳经济篇及国际背景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年中国宏观及微观经济层面形势,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了2011年经济走势的预测。书中对读者关注的CPI数据、房地产价格走势及行业发展等都得出了专家的论断。本书指出,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较为明显,但仍需保持稳定可控。经济主体信心回升,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保持较快增长。本书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经济转变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其中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无重大改变,改革开放、增长模式、发展阶段、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动力仍将稳定提升。未来的宏观调控目标应以“稳”字当头,通过提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把稳定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
10.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篇十
经济全球化中的澳大利亚经济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澳大利亚经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持续稳步的增长.21世纪初,尽管世界经济可能趋向于低速增长,但澳大利亚经济将能保持在年增长率3.5%左右,出口增长率约6%,可望保持在接近90年代的发展水平.
作 者:魏嵩寿 许梅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刊 名:南洋问题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OUTHEAST ASIAN AFFAIRS年,卷(期):“”(3)分类号:F112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澳大利亚 发展趋势
11.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篇十一
一、物理农业的产生背景
20世纪,以化肥和农药为代表的化学农业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在解决粮食和饥饿问题上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农业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但随着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已经逐渐显现出它的不足与危害,地力衰退,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药残高,甚至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物理农业被公认为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物理农业将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大放光彩,创造新的奇迹。
二、物理农业的特点和优势
相对于化学农业,物理农业具有以下特点:⑴无毒无污染,对土壤无不良影响,对生态环境没有危害,绿色环保。⑵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低,是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技术手段。⑶能改善农产品品质,促进作物早熟并提前上市,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高。⑷肥、药源几乎不受自然天气影响,无流失,效率高。⑸使用安全可靠,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无任何危害。
由此可见,物理农业可以避免化学农业带来的多种弊端,优势明显。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既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又有利于人体健康,所以发展物理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三、物理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在美国、日本、俄罗斯等都有研究与应用。据文献介绍,有商业价值的最早应是法国人切诺伊用声音处理,提高了啤酒厂大麦的发芽率;法国声学研究所和前苏联,有用贝多芬乐曲处理西红柿、甜菜的增产报道;2000年初,日本东京大学用不同频率处理,可延长或缩短微生物的繁殖时间;美国的D.R.Carlson则研究了声波和化学肥料联合作用下植物的生长发育问题,并申请了数个专利;在国外,有学者研究了超声波对植物细胞的影响,都得出了适当低强度超声波不会对植物细胞造成伤害,并能促进其生长的结论;还有的学者则研究了噪音除草技术,一方面利用声波刺激促进杂草的快速生长,从而采用人工方法除草;另一方面可采用声波刺激抑制杂草的生长。[2]在我国,70、80年代开始了磁生物学研究,磁化种子、磁水灌溉处理、磁化肥等技术相继产生。90年代中期,开始了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电场处理种子、电场防病促生长、电场/CO2同补处理、土壤电处理等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得以大大提高,防病防疫效果相当显著。本世纪初,声波助长技术迅速兴起,让农作物可以每天听着“音乐”茁壮成长。
大连市推广了空间电场调控动植物生长及疫病预防技术、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烟气电净化CO2增施技术、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技术、声波助长技术、种子磁化技术、电子杀虫技术等多项物理农业技术。这些技术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物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众多用户从中受益,也为促进我国物理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空间电场调控动植物生长及疫病预防技术
此项技术对温室气传病害预防率大于90%,农产品产量可提高20%以上,果实含糖量提高1~3个百分点,与高浓度CO2结合,具有产量倍增效应。可显著净化畜禽舍内空气,杀灭病原微生物,粉尘净化率可达75%~99%,空气脱菌率65%~94%,对突发性群发性动物疫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与等离子体除臭灭菌技术同时应用,可显著去除舍内的腥臭气味。可显著减少食用菌房空气杂菌在接种过程中的落菌污染,标准接种室杂菌污染率小于0.3%,出菇房空气真菌孢子数除去率74%,产量可提高25%以上。
2.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
可有效解决连作障碍这一世界性难题,避免作物连作减产、品质下降、土传病害猖獗等问题。适用于农田土传病害、根结线虫、韭蛆等微小害虫、根系有害分泌物、土壤物理性缺素症等连作障碍的克服处理及土壤改良等。对土传病害防治率可达90%以上,根结线虫防治率达93%以上。
3.烟气电净化CO2增施技术
该项技术能从烟气中获得纯净的CO2均匀地供给温室植物,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CO2,使作物获得旺盛的生长势头。与空间电场配合使用具有产量倍增效应,作物增产幅度可达50%以上,果蔬口感好,特别是糖度显著提高。
4.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技术
通过对空气进行高压放电而使空气臭氧化,产生一定量的臭氧和氮氧化物,并均匀扩散到温室内。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杀灭温室内的病原微生物,预防气传病害效率大于70%。氮氧化物可作为氮肥的一种存在形式,促进作物生长。
5.声波助长技术
此项技术通过给植物播放他们喜欢听的“音乐”,提高植物体内物质的运动速度和幅度,增强生理活性、加快细胞分裂、生成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传输和转化能力。可促进植物快速生长,作物早熟一周左右,含糖量提高2~4个百分点,增产20%以上。
6.种子磁化处理技术
在作物播种前应用种子磁化技术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使种子在短时间内保持微磁性,吸附土壤中的铁、锌、镁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为植株的生长和丰产奠定基础。种子经磁化后,发芽率高,幼苗、植株长势旺盛,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籽粒饱满,粮食作物和蔬菜产量普遍提高10%以上。
7.电子杀虫技术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原理,采用特殊光谱的光源引诱害虫,使其触碰到光源外围的高压电网引起放电,将害虫击杀。可诱杀果树害虫、蔬菜害虫、粮食害虫、森林害虫等多种害虫,果园每年可少打农药3~5次,大幅度降低农药使用量,优质果率提高20%左右,同时也减轻了农药对生态环境(下转第81页)的污染,利于保护环境。
四、物理农业技术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与贸易壁垒,对我多农产品的生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农产品出口形势十分严峻,有150多種农残项目为检测对象所以无药残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的需求迫在眉睫。很多国家建立了畜产品生产企业注册制度和苛刻的检验措施,药残问题的严重导致国内畜牧产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农产品品质下降,口感差,糖度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应用物理农业技术,以上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提升我国农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创汇型农业的发展。
12.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趋势 篇十二
一、农业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未来商务交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运营方式, 其实施与运作是依靠电子商务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工作及运行的主要承担者和表现者则是网站, 所以说, 建立网站是迈向电子商务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我国的农业网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我国的农业网站现在已经覆盖了农业的每一个领域, 农村信息服务和农业电子商务功能也发展的十分强大, 这些都为农民增加收入、进行机构调整以及加快农村市场的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受到了政府及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1. 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对其运行模式还不是很清楚, 尤其是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建的网站, 对于信息服务功能介绍和强调的太多, 商务功能的拓展则被忽视。有些网站甚至把商务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对立起来, 这主要是由于网站建立者觉得信息服务功能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因此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 而对商务功能的了解却很缺乏。
2. 我国现在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是以信息服务模式为主
信息服务模式的利润来源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 通过信息服务进行收费。可是由于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的时效性较差以及农民自身支付能力等各方面原因, 单凭这部分的收入, 很难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
(2) 通过政府发放的项目经费。这主要是购买公司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扶贫项目中, 通过手持终端机等方式, 对公司上实行财政上的支持。
(3) 电子商务公司通过例如软件开发, 或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持等信息化项目建设, 得到财政上的支持, 并获得利润收入。
3. 在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同时, 必须考虑到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农民的素质
农业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类型, 农业的生产受到了法规、政策、市场的需求、天气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现在的生产经营方式, 使得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很难与市场接轨, 所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冲突就显得十分明显。有很多具有季节性、不容易存放的特点的农产品, 在对其进行运输、保鲜以及后熟处理上就没那么简单, 所以使用物流方式, 对于农产品很难适用。
二、农村信息化中, 农业电子商务的战略地位
1. 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帮助农业和国际接轨
在全球经济的环境下, 我国的农产品市场遇到了从来没有的机遇及挑战, 全球化的市场已经形成, 同时也给农产品市场带来了来自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压力, 农民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如果不够了解, 就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而且, 在进行农产品交易的过程中, 如果农民得不到市场信息, 就会使得农产品在交易的过程当中产生风险。所以, 我们对于农民了解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农业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需要改变
收到阿里巴巴以及华农网等网站的先后建立, 这就打破了包括农林牧渔行业的零售业的交易模式, 农业电子商务现在已经成为了开拓市场以及全球竞争的重要方式。现在农民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 自行完成支付、结算、担保等。这样一来, 就可以使农民走进市场, 使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得到很大提升, 与此同时, 农民还可以很快了解到消费者的喜好, 以及他们的购买要求, 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产品。
3. 农业电子商务使市场的份额大幅度提升
农业电子商务打破了以往的空间限制, 它可以连续24个小时全天候营业, 这就使得农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将产品销售到每个地区。农业电子商务还可以把单独的、量少的、分散的农产品同意规模化, 而且, 采用交互式的方式进行销售, 农民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来自市场的反馈, 从而改进自身的工作,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是客户群体稳定, 最终能够提升市场的份额。
4. 农业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降低经营成本
(1) 降低经营成本
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或者出售农产品之前, 可以在网络上对比价格, 通过对比结果, 选出最合适的交易对象。不仅如此, 农业电子商务还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得到管理信息以及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
(2) 降低交易成本
农业电子商务可以使第三方或者中介减少参与的几率, 农民和交易对象在网上能够直接联系、交易, 免去中间交易的成本。据统计, 我国在以往的商务模式下, 商品从下单到发货的过程当中的费用, 占总成本的20%左右, 可是通过电子商务优化后, 费用比例降低到了12%左右。
(3) 降低营销成本
互联网广告比一般传统的媒体广告在费用上节省75%,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向全球发布自己本地区的农产品信息, 进而把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全世界。我们还可以把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 开一家农产品网店, 扩大网络交易的规模, 发展“订单式”的农业。
三、如何加快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1. 电子商务意识是基础
如果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就一定要观念先行。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难点并不是技术和资金方面, 而是观念的转变以及管理理念的更新完善。我国农业企业和农业的主管领导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 那就是对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了解, 这就导致企业和政府的投入不够, 限制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 只有转变农民及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的观念, 才可以促进农业电子商务不断向前发展。
2. 网络发展是关键因素
农业电子商务的基础就是网络, 所以, 只有农民觉得网络对于他们有用, 而且也实用, 农业电子商务的作用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例如:华农网在很短的时间里, 利用网络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布供求信息的用户, 已经超过了百万大关。这足以证明网络对于农业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3. 电子商务服务是核心
首先, 政府类的作用就是为农业电子商务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以及管理;其次, 综合类网站的作用就是为农业电子商务提供综合信息以及专业化的市场信息;最后, 专业类的网站的作用就是为各类的农资以及农产品提供专业化的交易, 使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订购和支付。
4. 建立一个专业的农业电子商务信息流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 谁能够第一个获取信息并且有效的运用这些信息, 就能够占领市场, 获得最大利润。如果想要电子商务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就要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信息数据库, 也就是电子商务信息流, 这样可以使供求双方的市场信息连接起来。
5. 建立一个安全的现金流
农业电子商务属于一种互联网上的商务活动, 其核心的内容就是信息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而最终目的就是支付和交货, 所以说, 农业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网上的支付, 因此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尽管国内的很多银行都在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支付网关, 中国银联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成熟起来, 并且广泛应用, 可我国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的规模水平还有待提高。而且, 很多的代理第三方支付平台, 因为可以直接支配交易的款项, 所以存在着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 同时约束着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6. 建立一个快捷、科学的物流
现在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产品物流。我国的物流配送企业, 通常不会对电子商务活动引起重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想要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并且使农产品的物流畅通, 承受住国外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 就一定要加快农产品的流通体制, 对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和重组。
农业电子商务可以打造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 对农产品产供销的每一个环节, 都可以提供数字化的交易、、支付等服务。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 建立若干个农产品的物流中心, 使农产品的储藏、加工、信息开发利用等各项功能得到提高。
7. 建立一套统一的农产品标准
因为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所以其生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特殊性, 所以才加大了其在特征和质量方面的度量标准的制定难度, 这个标准又是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广泛开展的先决条件, 如果没有标准, 就无法对产品进行对比, 也就失去了衡联产品质量的准绳。
8. 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
针对于虚拟化的电子商务市场, 农村用户还不具备高深的判断能力, 因此农业电子商务可以效仿华农网的方法, 直接体现信用值, 这对于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信用标识, 让农村的用户可以直接识别到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 通过信星积分, 展示信息自身的信用程度, 用信星工具, 为企业提供包括评估和信用在内的多种等级工具。
四、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多模式并进
现在我国有超过7万家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农村的网民也已经超过了4000万, 国内的涉农网站超过3万个。农村现在对于商业性信息服务有着很大的需求, 所以就要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提供农业商务信息服务。因此, 我国的涉农电子商务网站也必将呈现多维、快速的发展局面。
1. 对于商务网站需要实行战略性的提升
由于以前的涉农网站信息资源严重不足, 信息更新慢、质量差, 涵盖的种类也不多, 这些都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及特点, 所以, 这种涉农的信息服务网站必须要进行战略的转变。主要是做到:提升网站的功能、加大站内信息量、引进及吸收新的客户源、优化网上交易大厅、把“部分商务”转变成为“完全商务”。一些条件较好的网站, 还要考虑到全流程电子商务网站的延伸。
2. 要加速发展和建设具有整合增值能力的, 以及有品牌效应的农业电子商务网
想要农业电子商务得到飞速发展, 以及迅速提升需求资源, 就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发展和建设出具有整合增值能力的、可以适应农业发展需求, 并且有品牌效应的电子商务网。所以说, 对于那些有发展潜力的涉农网站, 我们应该加大政府对其支持的力度。
3. 研究并开发出符合农民需求的商务服务模式
涉农的网站不能把城市网站建设的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 一定要根据农村的特点, 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简单的、多维的电子商务延伸服务, 把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移动通讯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 通过手机短信或视频讲解等方式, 在网上进行农业贸易和产品展示等活动, 让农民切身体验到电子商务的好处。
五、结语
时代的发展让工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果不言而喻, 可是农村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村信息化商业方向的一种体现, 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指的就是通过网络系统以及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随之开展的一系列农业生产和管理。农业电子商务实际上就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 专门为农业和农民进行服务, 最终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08-07
国外农业发展趋势07-07
智能农业发展趋势07-09
云南农业发展趋势08-16
现代农业最新发展趋势08-01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论文09-26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06-28
农业经济怎么发展06-30
宏观经济下的长三角房地产发展趋势07-03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