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共12篇)
1.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篇一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教学的灵魂,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支配作用。作为数学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朝着《数学标准》指明的方向去努力工作,寻求更加科学的途径,力求把三维目标具体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去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创设情境:在“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具有的水平,是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形象地称之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 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从熟知的实际生活中选好素材,创设富有挑战性且适合学生个体差异和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在探究中获得新思维、新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数学是理性的,它自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性很强,能力要求也较高,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一堂数学课是否成功,是不是务真求实,首先要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上没有理解,能力上没有提高,那么不管这堂课表现的如何精彩,也是一堂没有实际意义的课。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教材给出“同类项”的定义及“合并同类项”的定义之后,设计了例题:
例: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
①-xy2+3xy2
② 7a+3a²+2a-a²+3
我认为本节课属于代数式化简的起步型课程,对后续学习能力影响很大。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重难点都在“准确合并同类项”这个点上。仅仅介绍定义就展示例题,难度太大。学生初次见到上述例题时可能“看不懂”、“不会做”,尤其是第②题出错率很高。原因是知识储备不到位。所以,我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时这样处理的:先举例讲解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的每项的系数、各项之间和的关系,利用加法交换律能将“项”与“项”之间的位置做交换。为负系数的同类项合并做铺垫,然后,板书例题。
①-xy2+3xy2
② 7a+3a²+2a-a²+3 解:原式=(-1+3)xy2
原式 =7a+3a²+2a+(-a²)+3
= 2 xy2
=7a+2a+〔3a²+(-a²)〕+3
=(7+2)a +〔3+(-1)〕a²+3
=9 a +2 a²+3 学生弄懂了恒等变形的来龙去脉,再辅助几道类似的随堂练习,加深巩固,知识技能目标就完成了。通过课堂巡回观察,学生掌握的效果很好。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以往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 指导,授之以“渔”,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亲身经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在给予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进而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外延和内涵。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探索勾股定理》,属于上升型课程,教材展示了“勾股图”、“弦图”、“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等图案,如果借此让学生看看、量量,一节课也就上完了,并不会破坏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知,但是效果可想而知。我在这节课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测量、数格子、剪纸、拼图、猜想、讨论、证明等,通过一连串的动手操作,在活动中鼓励与同伴合作,共同体验了《勾股定理》变化无穷的证明方法,特别是“青朱出入图”,数学上称其为“无字的证明”,拼图结果出来的那一瞬间,数学的神奇令他们自己都感到惊叹!整节课呈现出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很自然、很自由。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也随时提出质疑,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使群体的智慧内化为个体的智慧,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 会,使其乐于探究,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分工合作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如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证明》,有一个《议一议》,四边形四条边中点的连线能形成什么样的图形。这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平行四边形和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等特殊的四边形。按照常规教学接下来就 是大量做题训练了。我认为,学生结果两年的三维目标引导,进行综合性问题探究,已经是蓄势待发的状态了。于是,我挖掘教材的这个《议一议》,设计了一堂专题探究课,题目就定位于——《探究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抛出问题:“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不相等、相等不垂直、不垂直也不相等、既相等又垂直的条件变化,会引起中点四边形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的劲头儿一下被激活了,讨论很热烈。课后反思,我最大的感受就如同课前预设的那句话——探究给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这节专题课取材于教材、又超出教材设计,似乎在教学进度上影响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是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修养的锻炼是很宝贵的尝试。事实上,留意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题,不难发现,由特殊到一般演绎、由一般到特殊的归纳,这种综合推理探究能力的考查,已成为一种潜在的趋势,已悄然成为教育所需、人才所需、发展所需。
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是如此。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清楚的认识教学目标,全面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拟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目标,只有提高认识、合理设定、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获得进步与发展,数学素养得到提升,让三维目标常驻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
2.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篇二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三维目标已经慢慢地被广大的数学教师所接受, 但是在长期的传统数学教学下, 大部分的高中教师已经习惯了老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 总是强调对概念的记忆, 或者是对解题方法的模仿, 比如:大部分的高中数学课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模式.首先数学教师们会选好一些体现课上所要讲的知识的例题, 然后在课堂上会细致地逐一讲解, 告诉学生们碰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就用这种解法, 然后就安排一些课堂练习.通常这样的一节课会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种题型的做法, 再碰到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很快的就会模仿例题的解题过程把题目解出来.可能大家看到这里就会想这不是挺好的吗, 教学效果很明显啊, 学生学会了他所要掌握的知识, 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这样的一堂课即使有再热烈的课堂气氛也掩饰不住这节课的枯燥乏味, 因为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和记忆, 而题目到底为什么这样去解, 出这道题目的用意到底在哪里, 除了老师的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在所有的解法里面到底哪种最好最简单, 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没去考虑.想过这些我们可能就无法再认为这是成功的一节课了.
其实, 之所以有这样的偏差是因为我们对数学教育的理解有些片面导致的.数学教育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知识教育, 一方面应该是能力教育.知识教育主要体现的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数学方法、数学语言、数学问题方面的教育, 这方面的教育是表面化的, 教师们比较容易把握能力教育则是指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意识、数学观念方面的教育, 这方面教育是内在的, 比较容易让人忽略, 也是教师们不容易把握的.恰恰是这种内在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它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 更强大.为了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追求知识教育而忽视了能力教育这一弊端, 新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这一全新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出对我们的数学课堂作出了新的要求, 以往在备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考虑的重点就是教学目标, 而所谓的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的都是知识目标.现在我们所要考虑的就不单单是知识目标这一方面了, 它还包括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这是三维目标对我们的最基本的要求.当然这些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不是在进行简单的叠加, 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它们是相互交融的.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现了我们数学课上的表面“目的”, 只有学生在不断的反思、求解的过程中才能慢慢体会这一目标的精髓;“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了学生的思考、求解过程.它提高了我们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也促进了我们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前两个目标的一个升华, 它是学生在利用“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观念, 它的形成体现了学生的数学观、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三维目标其实主要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体, 在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实现更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在三维目标的影响与要求下, 现在的我们在课堂上更想了解学生的想法, 想知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题目或知识上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更加重视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能力的培养, 而且我们也会关注通过数学课上的学习是否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意识, 这种思想和意识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们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 已经不是局限于如何能完成这节课的知识目标了, 而是要考虑如何能将我们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体现得更好, 更加明确.我们要体现每节课的精髓, 要在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都提出“为什么”, 比如这道题的已知条件这样给是为什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解法去做?除了这样想, 你还有什么别的想法?你最多可以用几种方法解出来?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能力等.如果一节课能做到是由学生提出问题, 并能认真进行思考, 甚至通过讨论, 最后解决问题, 那么这节课才真正是一节精彩的好课, 因为它让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们要给学生想象的自由空间, 让他们敢于思考, 愿意探索, 充分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们少走弯路能够得到更大的飞跃.
当然三维目标不只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教师它也有了不一样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指导者, 教师的指导脱离不开学生, 学生的学习也脱离不了教师的轨道, 否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所以在三维目标的要求下, 教师的素质要和课堂的教学一起发生改变, 一同进行提高.这种提高包含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的改变, 教师的观念有很丰富的内涵, 其中包括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不管是其中的哪一种观念都对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一些是显性的, 如教师的知识观, 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还有一些影响则是隐性的, 如教师的人生观, 它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真正的实现三维目标就一定要先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 形成并保持正确的观念, 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过硬的自身素质才能在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下感到教学上的“得心应手”, 而不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篇三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认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实现了教学目标由“一维”向“三维”的转变。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这三个维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同时三者又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知识是形成丹法的载体,方法是形成情感态度的营养,情感态度是探索知识的动力。
二、三维目标的整合和实现
1 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渗透,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不是停留在说教上,刻意地去追求、矫情地去捏合。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过度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游离于知识之外或凌驾于知识之上。再者,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来衡量每一节课,三维目标的实现应该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价值观、课程改革的终极价值观。从教学过程来看,某节课可能只是知识性的或方法性的或多或少的体现,关键是教师一定要有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意识,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以育人为己任,一旦有适合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就要及时地贯彻和渗透,将这三个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
2 新课程理念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新课程提出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教学,与传统的“双基”教学有本质区别。传统的“双基”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这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但是,即使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过度了就会产生副作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分关注和重视,会使我们的教育偏离方向:首先,太重基础扎实,会导致迷信权威、思维定势、缺失创造性。其次,太重基础扎实,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真正要抓好基础应将该学科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融会贯通、简明扼要地讲深、讲透、讲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令其在广泛选择的基础上,挑选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式教学,从具体的教学方式上保证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其操作的基本环节是:创设情境、质疑提问一确定主题、制订计划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一交流、发布信息一总结评价、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抛给学生。应该从学生的科学前印象出发,创设情境,引发问题组织教学,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概括出实质性的东西。这样的教学,着眼于这种结论或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如何去获得这种结论或结果的方法,即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对事实的尊重、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等。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教学中,如果能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物理物理学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如在介绍物理学史时既可以是将课本中的物理学史的零星内容的作一些系统化,展示科学探索、发展的轨迹,给学生以原始而又清晰的认识,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也可以补充一些课本中没有的物理学发展史中的逸事、花絮。当然,还可以列举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教训,如小居里夫妇与中子的发现失之交臂的沉痛教训以及战胜挫折顽强发奋,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感人事迹。这样,将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充分挖掘科学史话中的人文价值。
三维目标如何实现,不是通过只言片语就能讲清楚的,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不断地学习、体会、实践、交流、总结、再实践。谨以此篇供同行们交流参考,共同提高。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4.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篇四
福建厦门东山中学 柯志勇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世纪之初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三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把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是本人在新课程教学中以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片段)为例渗透课程三维目标的一些尝试。
【教学目标与准备】 1.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从与同学交流中初步学会应对火灾的逃生方法,加强防火意识。(2)过程和方法。
提供调查线索让学生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加强合作,想方设法完成调查报告。借助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提供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亲身体验灭火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中,让学生体验到火的厉害,珍惜生命,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初步形成防火安全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难点:防火意识的形成。
3.课前准备:课前一周发放调查材料。调查材料
火—火—火 以下调查将作为学期成绩综合评价的一项指标,并将放入个人档案袋保存。(1)一年四季中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家里有订报纸的学生,可以从旧报纸中剪切有关“火”的资料,作为调查成果(可以讲述或制成卡片)在课堂发表。看看哪个实验小组或个人的成果好?
(3)利用空闲时间调查一处或几处公共场所的防火安全措施,试一试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帮忙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有关部分公共场所供参考:同安医院、佳事达、旺家福、思文电器城、同安电影院、厦门SM广场、厦门诚达广场、华联商厦、灿坤电器商厦、宿舍、家里、工厂、旅馆„„)
(4)在家有上网条件的学生查找、收集有关消防知识。以“消防”作为关键字查找。消防知识有消防常识、注意事项、处理方法„„
(5)有亲戚在医院的学生去询问、记录有关烧伤的事件、处理方法。调查家中容易使人烧伤的东西有哪些?如何安全使用?
(6)设计简单的灭火器。
(7)询问家里人或亲戚或消防官兵有关灭火器的原理、类别、使用方法。(8)发生火灾如何逃生?(9)如何预防火灾?(10)如何灭火?(11)火灾报警器。(12)自主调查。完成时间:两周。
完成方式:个人或小组合作。【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1.如图实验,把烧杯放在不同高度,记录实验现象:
2.(开放性问题)生活中能引起燃烧的物质有煤气、酒精、汽油外,还有。3.观察实验并填表。
4.小组讨论: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煤炉的火焰越扇越旺?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为什么?
5.设计对蜡烛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不易发生火灾的安全蜡烛。【教学反馈】
大多数的学生及时上交调查材料。形式有电脑打印的、自己细心手写设计的、有宣传材料样式的、有剪报张贴样式的。上交调查材料体现合作精神占一部分,这与平常布置的课本作业完成方式有很大不同。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发言,情绪感染力强。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调查表现并不比其他学生差,如有学生调查后发现家庭的火灾隐患比商场、医院大,因为没有灭火器和专用的消防通道。学生展示的调查材料内容真实、现实感强,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学生的成就感强,体现一定的探索和观察能力。学生对获得的有关火的知识印象深刻,学生能体验到火的厉害,珍惜生命的意义,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初步形成防火安全意识。
5.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 篇五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2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不少诗人极尽赞美。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高唱“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â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 — 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四、课文研读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熟读课文,分析结构。盼春(1)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春草图 春花图 春 绘春(2-7)春雨图 春风图 迎春图 赞春(8-9)新、美、力 2.默读课文,品味语句。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 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3.集体朗读课文。要求:①加深对形象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第 22 课时
一、复述课文导入新课
二、研读与赏析
1、作者用五幅美景描绘春天,你喜欢哪一幅?并说说为什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春草图 读这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1)正面描写。先从情态上写,抓住了“钻”和“偷偷地”两个词语。钻: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运用了拟人手法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再从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长势:满是的,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1)侧面描写。孩子嬉戏;写春草的可爱。春花图(1)作者笔下的春花有什么特点?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2)再次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3)是什么引来了蜜蜂、蝴蝶?“闹”、“飞”有什么作用? 是“花里带着甜味儿“招来了蜜蜂、蝴蝶。“闹”、“飞”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4)这一自然段中哪几句是正面描写,哪几句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这几句是正面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蜜蜂闹,蝴蝶飞几句是侧面描写,衬托出事物的特点。(5)再读“春花图”。春风图(1)读这一自然段。(2)春风的特点是什么?找出关键词。柔和(不寒、抚摸)芳香(泥草、花香)和悦(鸟鸣、轻风流水、笛声)(3)说说第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引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4)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来写,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5)如何给这一自然段分层。春雨图(1)读这一自然段。(2)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先从正面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其多、细、密的特点。再从侧面写了“树叶小草”和“景”两个画面,衬托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3)再读“春雨图”。迎春图(!)读这一自然段(2)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人们都在做什么?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人人迎春: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表现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憧憬
2、①“颂春”中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各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像青年——“力”(春天充满活力)②三个比喻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其顺序不能颠倒。独立成段,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3.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以及作者寄予的感情。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四、课堂练习1.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你是否也跃跃欲试了? 请仿照课文中“春天象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段话或以《春天来了》为题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⑤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五、课后作业 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描绘春天。(图画、照片、诗歌、散文等)
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目标 篇六
一、问题展现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需的准备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据多年的教学和调查分析,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制定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三、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教学目标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思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实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桥梁、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结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它不能独立或直接进行,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5、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标准,要适度、恰当,符合学生实际。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让优生能“吃饱”。因此,设计教学目标力求简明、精确、标准、具体、规范、易操作、易检测。
四、教学目标的合理陈述
教学目标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调节、激励和评估作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如初中物理“力的作用”一节的教学目标:通过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现象的能力;通过力的初步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物理现象的能力;促使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引导他们去观察、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这种设计则表现出行为主体模糊。
2、行为动词。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物理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有:(1)、知识与技能---切合课标要求,具有科学性、适切性;知识水平等级分为四级:了解、认识、理解、应用。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技能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初步学会、会、学会、设计。(2)、过程与方法---经历物理学习过程,领悟科学方法;行为动词是:感受、认识、运用;含义是通过亲自感受或探究,经历物理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通常涉及的物理方法有:观察、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理想化、对称、数学、公理化、假设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热情,形成思想情感、具有科学态度,懂得知识的应用价值。行为动词是:体验、感悟、形成。出现的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如下物理教学目标则表现出行为条件不明确:通过设计、观察、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情景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科学猜想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和大组的讨论,培养学生实验归纳能力。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评价检测。
五、设计教学目标的艺术
1、要全面。教学目标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多元化。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要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两点:一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能„”,“画出„的电路图”等;二要体现陈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如中物理“机械运动”教学目标设计为:【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2)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物体运动的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明白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机械运动的问题,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描述可能不同”,感悟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要重点突出。通常每一节课中可以设计多个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代表着一定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各种目标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尽可能围绕主要目标设计,达到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这样可以突出重点,防止由于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学习结果。
4、要难易适中。目标的难度,要接近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而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群体学习水平有一个科学的分析。
5、要注意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互相协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各章节目标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安排。在针对具体的一节课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结合实际做适当的微调,以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分布的均衡。
6、要有弹性。教学目标的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统一的目标规定了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目标应体现出有所侧重。二是可有一些隐式目标或预期目标,如“愿意„”“乐于„”“能坚持„”等。
7、要便于检测。编写教学目标时,物理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将被用于编制检测项目,如果不能根据这些目标测出预期行为,则表明所制定的目标笼统、含糊、冗长、不符合要求。所以应尽可能地用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或用可测量的语句来陈述目标。设计教案时要留足检测目标的时间,要制定与每一个具体目标相对应匹配关系的检测项目,以保证实际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
7.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认识 篇七
根据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 这一提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 在指导实践教学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的课堂还是更多地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 忽视了其他方面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整个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尽如人意.如何将“三维目标”这一理念真正化为行动具体实施, 这还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三维目标
一般地说, 新课程下的三维课程目标, 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首先,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 是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媒质;也是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其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方法, 逐步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 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 过程与方法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桥梁与中介.通过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既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得到的过程, 又可学会如何去获得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既可落实知识与技能, 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 又可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上面对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间关系的分析, 可以知道三维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中, 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一样重要.知识目标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 而完成这一中心任务的渠道是“过程与方法”, 如果缺少了这个过程, 就不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的能力, 不能了解蕴含在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从而促使他们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与此同时积累他们活动经验, 探索有效的学习数学的途径, 学会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其他知识, 并能让他们感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教学的实践性探索
笔者在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将一种教学理念用好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易事.通过几年的经验积累, 总结出在目前高中数学教育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些做法, 在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注重数学基本知识, 掌握数学基本技能
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是, 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核心目标是知识和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数学课堂教育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常规的任务.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完成或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的提升.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体而言, 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在教学环节中始终要理解数学基本概念, 掌握基本数学思想;要重视高中数学课程中针对运算、推理、处理数据等较严密的思维技能和对图表理解力、计算机或计算器等常用工具的基本训练,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知识和技能也要与时俱进, 毕竟时代在发展, 高中数学知识也会发生变化, 如概率统计等日常生活接触也逐渐成为基本知识.
2.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实施与落实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为手段, 向学生灌输地传授知识, 学生们统一地、单向地和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现状, 高中数学新课改改革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 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从数学的学科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出发, 创设数学探究情境, 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 过程中学生学会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发展人生情感和学习态度,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学习模式有别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 它包括科学探索的基本活动形式, 它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并逐步形成研究科学的积极态度.比如在“柱、锥、台侧面积”教学中, 教师可以不直接讲授知识, 而是让同桌组成学习小组, 用硬纸片剪出圆柱、圆锥、圆台模型, 从中寻找、探索它们的侧面积, 这种数学教学方式, 不但轻松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课堂大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 将学生的认知起点归为零, 对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或通过自己努力能获取的知识却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 这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反而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损伤了他们学习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新课程下, 教师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将教学的核心地位“归还”给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要服务于学.在日常教学, 师生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识, 并不断探究不断创造, 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每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 原有的知识有层次区别.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学也应当分层区别, 对待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也让他们的自尊心得以保护, 又在不同层面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 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三、结 语
总之, 高中数学三维目标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也体现了社会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在一线工作的高中数学老师, 要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观念, 要不断地研究新课程标准, 把三维目标教学融入教学实践中, 采取与三维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方式, 努力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改革,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高中数学教育的新重任.
摘要: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理念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操作基础, 其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它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 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实施和操作三维目标, 是数学教师实践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笔者的教学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总结, 谈谈自己的实践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认识
参考文献
[1]黄根初.抓住过程与方法落实好三维目标[J].上海中学数学, 2007 (3) :15.
[2]邢秀茶, 陈新巧.论“三维一体”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 (1) :122.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人教版) .第一版.2003.4.
8.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反思 篇八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创造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学习文化,而这种文化是扎根于过程展开这块沃土之中的。只有在过程展开中,学习主体才能利用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身展开深入对话,从而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生命的把握、对意义的追求。因此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过程为基础,但过程不应是课程的目标,而更应该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这就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过程。
一、营造重视过程的氛围
[现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级各类的培训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介绍新课改理念的书更是铺天盖地,这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厌其烦地描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扮演的“不良”角色,大力宣讲学生所具备的优良品质,通过批师颂生来告诫教师们:新课改成功与否就看教师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转变。
[反思]问题真的是这么简单吗?应该承认,“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钻研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但也要看到个体生命的成长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实现的。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整体、轻个体;重守成、轻创新;重内敛、轻外张等思想已经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体生命的真正成长。
[对策] 在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可能造成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教师一方面要主动树立起课程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深刻领会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过程即课程思想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其认识到过程的展开对生命历程的丰富、生命活力的激扬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在认可过程、欣赏过程中自觉提高参与过程的主动性,为课程资源的创生、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原动力。
二、培养利用过程的能力
[现象]新课程载承了太多的课程理念:建构主义、进步主义、后现代主义……教师面对种种陌生的名词和理念,感觉就象观看《十面埋伏》一样,在美焕绝伦的背景中,两位剑侠在空中飞来飞去打斗,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
[反思]课改理念不可谓不先进,它为教师们提供了奋斗目标,可是没有精良的装备。又怎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理想彼岸呢?新课改不能有效推进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课改理念的大肆宣扬和具体实施策略的缺失造成教师的迷茫。
[对策]新课改强调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注意,这仅仅是“学习方式”,既然方式已经明确,方式运用所需的载体——“过程”也得以重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那么“东风”究竟是什么?是学习主体自身学习策略的形成,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
1重视技能智力的培养
智力技能就是学习者掌握概念规律将其应用于新情境的能力,也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对外办事能力,其核心是规则的构建。这就意味着既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解题规则的培养,又要重视其处事规则的培养。应该看到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们已经注意到了学科知识、解题规则的建构,但在课改推进中,对学生处事规则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帮助学生在人类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共同建构起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规则,为过程展开、课程生成提供制度保证。
2重视认知策略的培养
9.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篇九
摘 要:新课程改革推出了新的课程目标,而要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老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推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之间,我们既要考虑“新课程目标的内涵有哪些”,又要考虑“如何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等问题。所以只有首先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说走进了新课程。
关键词:新课程;能力设计;有效性
三维目标是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新理念。我们以前设计的就是: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或者说思想教育,它不是很明确的,和学生发展的具体化程度,相差很远。而这次三维目标的设计就非常具体:能力和知识相结合;过程和方法着重学生的发展;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完善每一个具体知识点和所要达到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态度方面的、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从“知识和能力”角度,谈课程目标的内涵。
这个“知识和能力”与以前不同的第一点,就是它们是紧密结合的,而且非常具体的。同时它还体现出多样性的要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新航路开辟”这个知识点,传统教材中简单说了几个知识点,而新课程则要求“ 概述哥伦布第二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这看起来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似乎在原有教学目标中也可以体现,但是其中已经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我们翻开课程标准任何一页,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要求。比如说,“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的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还比如说,“简述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等等。都把能力与具体的知识紧密结合了起来,而且能力要求的层次也很明确。课程标准在这里的要求是很明确的,不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有两种非常困惑的情况:一种就是,知识点看起来太简单,不好处理;还有一种是,知识点看起来太复杂太繁琐,也不好处理。
在课程标准当中,确实有一些教学知识看起来比较简单的现象,那么这就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学思路。我举个例子,在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句话“了解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个标准的知识目标就是前面的“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这两个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已经涉及,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设计?我个人理解就是老师就需要转换教学思路,变换认识的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这里涉及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历史基础知识大体是相对稳定的,初中的知识在高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重复。对这些重复的知识,高中教学如何重新设计呢?就这个案例来说,笔者个人认为,它的着眼点在后面这样一句话 “认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要求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进行教学。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看刚才始皇帝的例子。这个例子很多初中生都非常清楚。“了解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情况”,这个目标设置的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适当处理。学生的水平如果比较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增加一些情境和史料,例如可以直接把《史记》当中秦始皇在设置中央机构中的一些内容拿出来让学生来分析,者我们也可以增加一些更深的内容,比如史学家的评论等等,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就知识本身进行必要地拓展和延伸。比如说,知道始皇帝的来历是比较简单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上升到皇帝制度,要求学生去了解皇帝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了解皇帝世袭等皇帝制度的最基本的一些特征?我认为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考虑问题。
2.从“ 宏观和微观”角度,谈新课程目标的能力设计
新课程教材是以专题范式编写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课程标准中有规定:“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汉到元,我们会遇到很多政治制度,比如说西汉的中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选官制度等等。怎样来把握这样一个问题呢?我们需要抓住两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个是君主专制,一个是中央集权。
从君主专制角度来看,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对他进行制约。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会影响政治的决策、立法、行政、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从中央集权角度来看,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从这样两个角度来把握,就能很有条理的处理“从汉到元的具体的政治制度”。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是皇帝制度,就像是有些教材中用“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来体现和解释这个问题。第二个是中央和地方,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如果把握以上两点,这个问题就清晰多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能就我们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知识表述而言,要求是比较概括的,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课程标准相对是宏观的,而具体的教学设计需要微观的成分,需要对一些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界定。例如,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我们是掌握它发展过程中的发明创造,还是去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点?还是掌握其他内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设计中进行具体分析。
10.如何表述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 篇十
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能读准”、“能熟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
知识: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能力: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像、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过程与方法: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定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体会、乐于、敢干、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抵制、辨别(是非)、品味、关心、养成、领悟 行为条件
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 “通过小组讨论,完成”。
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表述”。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11.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篇十一
关键词:三维目标;新课程;意义
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将传统教学的“一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使命注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人类情操的弘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智得以健全、情感得以升华,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从目前的课堂实践来看,三维目标的落实还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三维目标落实存在的误区
1.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太过肤浅。有不少老师认为三维目标只是旧课程中备课目标的翻版、变式,这种想法使教师少了一份凝聚精神、重塑灵魂的热情,也使学生少了一份参与教学、探究知识的活力。有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强调某知识点是新课标规定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这些目标;有的把三维目标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归纳整理。这种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看似重视三维目标的背后,其实是完全无效劳动,因为他们又在重复死记硬背的模式,只不过原来背的是考试大纲,现在背的是三维目标。
2.三维目标的设计不能融为有机整体。有人说,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但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有些教师并不关心如何优化课堂设计。他们不懂得学习不仅是求知活动,也是学生生命存在的方式,它包含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石,也是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则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3.三维目标的设计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三维目标设计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趋向有两种:一种倾向是目标不能满足学生探究新知的需要。我们常常把学生的知识素养定位在零度,所以总是把其他课上的东西一遍遍地贩卖给学生,低估了学生的水平。另一种倾向是教学设计完全脱离了知识的基点,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老师一味求新求奇求偏求难,令学生思维混乱、无所适从;还有的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既无铺垫也无引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回答,令学生疑窦丛生、茫然无措。
4.三维目标的落实生硬僵化。三维目标究竟联结在何处?有人说统一于知识,有人说统一于能力,有人说统一于过程,还有人说统一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把三维目标生硬地剥离,上课时背诵或默写知识点就是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讨论或者表演就是讲求过程与方法,而假大空地抒情一番就等于是强化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他们的课堂前后段落衔接十足生涩,教学语言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知所云,至于思想升华和情感则纯粹成了思想教育或政治说教。要纠正上述误区,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完善自己。
二、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三维目标的确定必须严格依托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通过三维目标来实现,所以三维目标设计必须明确、具体、可操作。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可这样制订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史实,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情况。“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整理资料让学生掌握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视频、图片等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3)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体验国家领导人制定国策的艰辛,增强为公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回顾,体会邓小平的政治智慧,感受港澳回归后人民的豪迈情怀。(2)欣赏《七子之歌》,形成为祖国统一出力的历史情感;(3)展望台湾问题的未来,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
2.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全部教学活动的立足点。任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滋润都要立足于知识体系的建构。我首先重新整合了本课知识点,把整节内容分解为四个板块:一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三是“紫荆花开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四是“何时海峡再撑舟”——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使学生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第二部分通过表格方式呈现了“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通过现场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一国两制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通过播放视频、音像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港澳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第四部分通过学生搜集的大量新闻资料,让学生分析阻碍两岸统一的主要政治因素。
3.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应当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这里的“过程”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如资料收集、分组学习、合作探究;二是指内在的学习思维过程,如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比较历史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与方法,等等。“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设计本课时,我通过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图片、文字资料的方式让学生整合港澳台问题资料。在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时,组织学生编排了现场记者招待会,相信他们在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感知到了什么才是真正有意味的历史。
4.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成为引领新课程实践的行动指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我们不能容忍历史课堂变成一潭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死水,也不能容忍历史课堂变成没有真实情感体验的秀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在死水中激起波澜,用自己的深沉和理智在秀场上砌起知性的高墙。本节我以邓丽君的歌曲引入主题,以中英街今昔对比展现一国两制的历史,以《时代周刊》为香港问题的失误而向国人道歉告诉学生一国两制方案何等睿智,以余光中的《乡愁》展现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景,以2008年两岸“大三通”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统一的趋势,最后以台塑董事长王永庆的话“飞起来了,就不要再停下来……”留给学生一个挥之不去的悬念。
5.以超常规的作业设计继续实践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本节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2008年4月29日凌晨,台湾作家柏杨病逝。生前他严厉批驳‘台独说’。2007年底他被陈水扁的一席‘戒严说’气得病倒。马英九专程前去探望,并题了“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八个字送给他。”请思考:假如你是一位随行的新闻记者,请以《马英九殷切告慰中国的良心》为题写一篇马英九答记者问模拟实录。这个作业属于情境设置型作业,没有超越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需要学生以充裕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去完成。
三维目标是一棵树,知识与能力是树的根,过程与方法是树的主干和枝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树叶和花。没有了根基,就长不成一棵完整的树。而我想,假如没有了我们的辛勤浇灌,这棵树依然不会枝繁叶茂。多么希望在新课程的实验田上播下今天的种子,收获明天的期待。
参考文献:
[1]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12.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 篇十二
一、三维目标落实存在的误区
1. 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太过肤浅。
有不少老师认为三维目标只是旧课程中备课目标的翻版、变式, 这种想法使教师少了一份凝聚精神、重塑灵魂的热情, 也使学生少了一份参与教学、探究知识的活力。有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强调某知识点是新课标规定的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背诵这些目标;有的把三维目标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归纳整理。这种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看似重视三维目标的背后, 其实是完全无效劳动, 因为他们又在重复死记硬背的模式, 只不过原来背的是考试大纲, 现在背的是三维目标。
2. 三维目标的设计不能融为有机整体。
有人说, 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 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 才有生命力。但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 有些教师并不关心如何优化课堂设计。他们不懂得学习不仅是求知活动, 也是学生生命存在的方式, 它包含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石, 也是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载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则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3. 三维目标的设计严重脱离教学实际。
三维目标设计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趋向有两种:一种倾向是目标不能满足学生探究新知的需要。我们常常把学生的知识素养定位在零度, 所以总是把其他课上的东西一遍遍地贩卖给学生, 低估了学生的水平。另一种倾向是教学设计完全脱离了知识的基点, 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老师一味求新求奇求偏求难, 令学生思维混乱、无所适从;还有的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既无铺垫也无引导, 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令学生疑窦丛生、茫然无措。
4. 三维目标的落实生硬僵化。
三维目标究竟联结在何处?有人说统一于知识, 有人说统一于能力, 有人说统一于过程, 还有人说统一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是, 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老师把三维目标生硬地剥离, 上课时背诵或默写知识点就是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讨论或者表演就是讲求过程与方法, 而假大空地抒情一番就等于是强化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 他们的课堂前后段落衔接十足生涩, 教学语言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知所云, 至于思想升华和情感则纯粹成了思想教育或政治说教。要纠正上述误区, 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完善自己。
二、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 三维目标的确定必须严格依托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通过三维目标来实现, 所以三维目标设计必须明确、具体、可操作。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 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可这样制订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史实, 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前整理资料让学生掌握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 通过视频、图片等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 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体验国家领导人制定国策的艰辛, 增强为公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回顾, 体会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感受港澳回归后人民的豪迈情怀。 (2) 欣赏《七子之歌》, 形成为祖国统一出力的历史情感; (3) 展望台湾问题的未来, 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
2. 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全部教学活动的立足点。
任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滋润都要立足于知识体系的建构。我首先重新整合了本课知识点, 把整节内容分解为四个板块:一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三是“紫荆花开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四是“何时海峡再撑舟”———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使学生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第二部分通过表格方式呈现了“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 通过现场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一国两制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通过播放视频、音像资料等, 引导学生分析港澳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第四部分通过学生搜集的大量新闻资料, 让学生分析阻碍两岸统一的主要政治因素。
3. 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应当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这里的“过程”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 如资料收集、分组学习、合作探究;二是指内在的学习思维过程, 如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 比较历史事物的过程与方法, 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与方法, 等等。“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 “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设计本课时, 我通过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图片、文字资料的方式让学生整合港澳台问题资料。在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时, 组织学生编排了现场记者招待会, 相信他们在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感知到了什么才是真正有意味的历史。
4. 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成为引领新课程实践的行动指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我们不能容忍历史课堂变成一潭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死水, 也不能容忍历史课堂变成没有真实情感体验的秀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在死水中激起波澜, 用自己的深沉和理智在秀场上砌起知性的高墙。本节我以邓丽君的歌曲引入主题, 以中英街今昔对比展现一国两制的历史, 以《时代周刊》为香港问题的失误而向国人道歉告诉学生一国两制方案何等睿智, 以余光中的《乡愁》展现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景, 以2008年两岸“大三通”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统一的趋势, 最后以台塑董事长王永庆的话“飞起来了, 就不要再停下来……”留给学生一个挥之不去的悬念。
5. 以超常规的作业设计继续实践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
本节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2008年4月29日凌晨, 台湾作家柏杨病逝。生前他严厉批驳‘台独说’。2007年底他被陈水扁的一席‘戒严说’气得病倒。马英九专程前去探望, 并题了“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八个字送给他。”请思考:假如你是一位随行的新闻记者, 请以《马英九殷切告慰中国的良心》为题写一篇马英九答记者问模拟实录。这个作业属于情境设置型作业, 没有超越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需要学生以充裕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去完成。
三维目标是一棵树, 知识与能力是树的根, 过程与方法是树的主干和枝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树叶和花。没有了根基, 就长不成一棵完整的树。而我想, 假如没有了我们的辛勤浇灌, 这棵树依然不会枝繁叶茂。多么希望在新课程的实验田上播下今天的种子, 收获明天的期待。
参考文献
[1]万福, 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06-09
三维课程滋养快乐人生08-07
教学三维目标指的是什么08-11
初中物理三维目标doc11-30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三维目标教案09-09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08-04
autocad三维建模教学12-12
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