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支付论文(共10篇)(共10篇)
1.中国移动支付论文 篇一
移动电子商务中移动支付的文献综述
引 言: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移动支付成为网络交易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仍然处在高速发展初期,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家对移动支付持鼓励的态度。对移动支付进行文献综述有利于我们在参考大量文献的情况下,更深入的学习和利用移动支付,这是当代学生应该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正 文:移动支付,是指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共同提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
通常的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终端是手机、掌上电脑、个人商务助理和笔记本电脑。移动支付最大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安全。
在对文献的研究过程中,我下载了10余篇有关移动支付的文献。其中8篇中文,2篇外文。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包括既国内的早期、中期、现在和未来的状况,也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
一:国内的移动支付主要的几个阶段:
(1)早期的艰难发展:移动支付业务90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随后在日本和韩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移动支付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发展迅速。我国的移动支付最早出现在1999年,由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但很遗憾,由于这新兴技术在其本身技术,消费者的观念,市场的效应等原因上,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它打开了移动通讯和金融结合的大门,为电子支付的发展开了个很好的头。
(2)中期的动荡发展:2002年以后,中国银联分别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在海南,广东、湖南等地开展了移动电子支付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4年开始,给予试点的成功,银联开始向全国推广。2006年,中国移动公司在厦门启动了中国首个近距离通信手机支付,拉开了我国的移动支付的发展序幕,我国移动支付正式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3)现在的成熟发展: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价值链。广大招商银行、各主要通信运营商以及众多的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都积极参与进来,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移动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发展移动支付的功能,并最终以短信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或电脑上,从而达到移动支付的目的。在相关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体系的配合下,移动电子支付更安全,更便捷。但是,现在中国的网名突破5亿,居世界第二,手机用户更是将近11亿,而使用移动电子支付的比率却不高。因此,我国发展移动电子支付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4)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个人总结了移动电子支付如果要想更充分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必须要突破:
①、加强安全性。在电子支付过程中,做重要的环节就是安全的保障。
只有在安全的消费氛围和体系中,消费者才敢于去用更快捷,更便利的方式完成消费。在这方面,我们的金融体系,我们的运营商,我们的法律制度需要不断的健全,不断的努力。技术部门要求防止木马病毒偷窃用户的资料;监管部门要求对用户的操作时刻关注,有据可查,及时防范。
②、形式多样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移动电子支付要与多样化的技术结合起来,与指纹,语音,二维码等等技术紧密联系一起,确保消费的安全。
③、观念的更改。如果想打开移动支付的市场,就必须把消费者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我们要在市场是推广移动支付的观念,让消费者相信并愿意使用。彻彻底底的改变他们实时实地消费的观念。政府也应该大力支持和宣传移动支付的优势,让群众相信移动支付的可靠性,高效性,便捷性。
④、开阔更广的平台。现在我们的移动支付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电脑等相对先进的产品。如果我们想更好的发展,必须让移动支付存在每一种电子产品中。让消费者的硬件设施要求不需要那么高。这样运用的人也就更多了。
二:国内外移动支付的比较
我国的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基本上这样的。一步步的向上发展,在未来也有良好的,广阔的是市场。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移动支付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呈高速增长的趋势,总体情况良好。全球移动支付发展主要划分为三大阵营,即日韩,欧洲,美洲。其中韩日商用规模最大,欧洲正在起步,美国电子支付在移动领域的应用比较少。
较国内的移动支付特点,美、日、韩是最早推出移动支付业务的。其移
动支付不仅可以付款,而且能从银行转帐,可以收进支出。韩国移动支付吸引了大量手机用户使用,为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内容服务商等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日本在移动支付发展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截至今年9月,日本手机支付用户数突破4900万,占手机用户的56%,占总人口近四成。日本的移动运营商普遍采取注资金融机构的方式主导产业链发展,共同推进移动支付服务。因此,在日本你不仅可以付费买火车票,购物,还可以转账,做办公楼的电子钥匙。因此移动支付在日本的手机用户中占了绝大部分。
韩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实现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红外技术,韩国70%的电子支付(超过10亿美元)都是由移动支付完成的。在韩国,移动支付业务是移动通讯运营商与银行合作主导模式,其手机支付渗透率已接近60%。韩国的K-merce设计的手机不仅可以提供移动证券、移动银行、票据、彩票、购物、拍卖等服务,更可以像遥控器一种发射红外线进行结账,像交通卡一样靠近刷卡机结账。
在欧美,尽管移动支付发展的历史比较长,但业务发展不及日本和韩国,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信用卡、个人支票的高度普及;另一方面,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手机文化淡泊也是一个因素。
相较于欧、日、韩,我国的移动支付还不是那么完善,由于起步早,困
难也比较多。广州成为移动支付启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手机用户只要拥有支持移动支付功能的新版SIM卡,并且在任何一家联网银行开户,就可以带着手机到各个商业网点去消费。如广州移动先后推出了“手机钱包”,“移动POS机”等小额移动支付业务。
中国联通在江苏无锡建成了联通首个移动小额支付试验系统,并在全国几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工作。
2003年年底,中国移动推出了手机小额购物服务。中国联通与中国银联
合作,推出基于联通手机的移动支付业务,用户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手机进行消费等业务。联通的数据传输采用国家商密委批准使用的加密机进行加密,保证数据不被破解和修改。
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转账汇款、网上购物、公共缴费、手机话费、公共交通、商场购物、个人理财等很多领域。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移动支付主要应用于小额支付;另外,由于业务收益分成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同时需要负担前期建设的基础费用,在目前业务发展未达到预期规模的情况下,整个行业仍处于非盈利状态。
总 结: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文献资料开展针对移动支付的研究煜调查,让我更加明白了国内外移动支付的发展态势,也一定程度上了解到我国移动支付的一个发展历程。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提供通讯和娱乐服务,高带宽无线数据通道可实现高质量的视频通话,视屏监控,高速上网等功能,使手机变成最便利与及时的所媒体终端,进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离不开移动支付,用手机代替现金、支票及信用卡是大势所趋。总之,从以上的分析看来,只要我们在技术问题、运营与操作方面、政策方面、安全方面、法律法规方面最好了,我国的移动支付的前景将非常的美好
目前,移动支付在市场上还没有完全的被消费者所接受,但随着移动支付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参透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加之业务提供商在技术和服务上的进步,相信我国的移动支付能为更多的人带去便利。
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述评》
《移动支付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手机支付模式》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报告
《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研究_合作共赢模式的构建》 《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
《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Enterprise_ Mobile_ Applications》翻译后
德勤发布《中国移动支付未来发展趋势》翻译后
2.中国移动支付论文 篇二
Strategy Analytics媒体和服务用户体验分析师暨报告作者Alvin Wu表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比其它国家的用户更加广泛的使用移动支付,这是由于中国的用户清楚的看到,和现金支付和银行卡支付比,移动支付可以带来便利、便捷和经济利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在中国被大批零售商支持,而NFC支付的渗透率却远远落后。”
除了调查移动支付使用的推动因素以及每个移动钱包的情况,该研究同样评估了传统移动支付形式的影响,移动支付满意度和安全问题。
3.中国移动支付论文 篇三
近日,移动支付热点不断。先是年初苹果推出Apple Pay;随即2月24日,小米发布了新款小米手机5,支持NFC支付(近场支付);同一天,Samsung Pay也开放了公测;接着Google也紧跟步伐,推出支付应用“Hands Free”。只不过,Google测试的是全新的“语音支付”功能。
用户只需在在收银台说出“I’ll pay with Google”就可以完成付款了,相较于手机支付,“Hands Free”听起来确实很方便。
一时间,随着国内外移动支付新进入者的逐步增多,移动支付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尤其是NFC阵营重整旗鼓。
国内卖方分析师纷纷看好NFC支付前景,建议投资者可以关注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NFC支付重整旗鼓
Apple Pay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种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功能。凭借独特的NFC技术,Apple Pay能够实现快捷方便支付,用户只需将iPhone靠近支持银联闪付的刷卡机,就可轻松完成支付。
与苹果支付相比,三星支付的使用范围要更为广泛,除了可用于NFC终端POS机,也可用于没有NFC功能的磁卡式POS机,能够在绝大部分有POS机的线下商家中使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银联早在2012年就已经推出NFC产品,但由于NFC支付对硬件设备要求严格,产业链很长,需要具有NFC功能的手机、POS机以及商户,拓展成本很高,因此之前一直未能大规模普及开来。
而随着此次中国银联与苹果支付、三星支付的合作,近场支付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面对移动支付的巨大前景,国产手机厂商也自然不甘落后,包括华为、小米在内的国内手机厂商的NFC支付方案都在备战中。随着越来越多手机的加入,支付场景会更加推广到公交、地铁等高频、高黏性应用,2016年移动支付主题投资可持续。
短期难撼动支付宝、财付通
咨询顾问公司Ovum近日在其最新的移动支付行业报告预测,到2019年全球将会有接近10.9亿人使用近距离移动支付服务,其中将有9.391亿是通过NFC支付来完成。而移动支付的总交易额(无论是NFC支付还是非NFC支付)将会在这一段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长,由47.7亿美元增长至1412.1亿美元。
不过也要承认的是,尽管手机巨头纷纷选择近场支付,但短期来说,以APPLE pay为代表的NFC支付难以撼动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二维码占据的主流现行移动支付格局。
比达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到9.31万亿元,同比增长57.3%,其中支付宝以72.9%的份额居首,财付通以17.4%位居第二,前两家市场份额在90%以上。
除了需要面对强大竞争对手的挤压,NFC支付推进也并不容易。
兴业证券分析师吴畏说,Apple pay的使用需要相对应支付NFC技术的POS机,也就是支持闪付的POS机,可国内目前支持闪付的POS机占比不到三成,POS机升级与铺设是闪付支付的首个拦路虎。Apple pay 进入内地是通过银联合作,目前仅支付十几家银行,而且线上和线下场景目前都很有限,如何切入更多线上线下场景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推广。另外一方面,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绑定优惠码以此来吸引客户,Apple pay应对此竞争难度很大。
关注相关产业链投资价值
这两年,阿里、腾讯在移动支付市场跑马圈地,随着手机巨头加入战局,2016年的NFC支付推广应该会重新塑造新的移动支付生态,只不过还需要时间。
NFC支付功能由于具有扫描速度快、便捷、耗电低、无需网络等天然优势,必然成为未来手机的标配。长期来看,Apple pay的引入必将带入NFC 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根据IHS Technology的数据,配备NFC功能的智能手机2013年出货量为2.75亿台,2018年出货量将达到11.7亿台。随着更多企业用产品投票,有机构预计,2016年NFC将成为旗舰智能手机标配,产业链各方重拾信心,NFC环境将得到加速改善,这也将反哺产业链的加速成熟。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关注相关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东兴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从产业链来看,移动端的NFC设备、刷卡端的POS机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将有较大的受益。
兴业证券分析师建议可以关注两条主线支付标的:一是和NFC技术相关的硬件和平台公司,如恒宝股份;二是通过外延切入第三方支付的标的公司,如永大集团、海立美达、西藏旅游。
国金证券认为,随着用户教育的深入,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整体产业链的硬软件厂商必将会从中受益。软件方面,国金证券推荐了NFC应用的新开普。硬件方面,推荐了NFC-POS机的新国都、新大陆;NFC-SIM卡的天喻信息、恒宝股份、东信和平;NFC天线的硕贝德、信维通信。第三方支付推荐海立美达。
4.移动支付英语作文 篇四
Online payment has been advocated around the world,which is the future way to pay bills.In China,Alipay is popular everywhere,even the small business can be finished by this advanced way.People play the joke that they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 lack of cash.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payment are obvious.
Firstly,it saves peoples time to pay bills.The use of online payment is carried out with a smart phone.Especially when we go to the supermarket,there are always a lot of people waiting in the long line.The process of costing customerstime is to take out the cash or use the credit card,because both customers and cashiers need to count the money or check the bills.But now the cashier can just scan the phone and the bill will be paid and the customer can check quickly.
5.移动支付热门创业公司 篇五
1.Square模式:
在手机的耳机插孔或基座接口处插入一个读卡设备,通过此设备读取信用卡数据。
国外的有:
Square:squareup.com/
VeriFone:www.verifone.com/(在耳机插孔处插入读卡器)
inner fence:www.innerfence.com/(在基座接口处插入读卡器)
iZettle:izettle.com/(iZettle 和Square 提供的读卡器的不同之处在于:Square提供的塑料读卡器是插入iPhone手机的耳机插口,而iZettle的读卡器则是插入基座接口。且下一步将会在Android手机用户中大力推荐此款读卡器)
Erply:www.erply.com/(也是在基座接口处插入读卡器,也支持NFC)
GoPayment:gopayment.com/
国内的有:
盒子支付:iboxpay.com/
立方宝
钱方支付:qfpay.net/
快钱网:www.99bill.com/
钱袋宝:www.qiandai.com/
乐刷:www.yeahka.com
2、基于WIFI的移动支付
Fig Card:figcard.com/(已被PayPal收购)
Bump:bu.mp/
3.基于图像识别的移动支付
使用手机摄像头来读取信用卡信息得以支付,
Card.io:www.card.io/
Jumio:(能在POS机上接网络摄像头来识别信用卡)
4.基于超声波技术的移动支付
利用超声波让手机通过麦克风和扬声器就能完成一次近场通信,不必依赖专用的芯片,而且用户体验一致。两只手机“碰一碰”,通讯就完成。有人调侃道:没想到超声波除了用来检查腹中胎儿,小孩出生以后还可以用来买尿片。
Naratte公司的Zoosh:www.naratte.com/
即付通:www.gifront.com/
5、基于NFC的移动支付
NFC是眼下最热门的移动支付技术。Google、三星、HTC、诺基亚、微软、苹果等巨头均已布局,先后推出了或即将推出支持NFC的手机或解决方案。其中发力最快的是Google。
Google Wallet:www.google.com/wallet/
ISIS:www.paywithisis.com/
6、基于条形码和二维码的移动支付:
用户可以将他们的信用卡和应用相关联,当消费时商家只需要扫描相应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即可完成交易。
kuapay:www.kuapay.com/
支付宝无线支付:mobile.alipay.com/
7:基于人脸识别的移动支付
6.也谈移动支付 篇六
移动支付主要有现场支付和非现场支付两种形式, 现场支付同样采用移动设备作为支付介质, 是现场近距离的交易支付行为, 一般使用近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 如红外线、蓝牙、无线射频技术等, 在商场等公共场合使用的比较多, 无论是大额支付还是小额支付, 因为可以当面看到支付结果, 所以被认为是比较安全易于人们接受的一种方式, 推广起来也比较简单。具体形式上有专门的移动设备, 也有带有红外或蓝牙功能的手机, 这样的手机就不仅仅是通信工具, 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移动支付在不同国家普及程度有比较大的差异, 应用最为普遍的是韩国、日本, 韩国很多人在购买新手机时, 会选择具备能存储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信息加密功能的手机这些手机配有基于红外线的非接触式芯片, 使用者带着手机即可完成支付。韩国的三大移动运营商LG电信、KTF和鲜京 (SK Telecom) , 都提供手机信用卡服务, 是推动移动支付的主要力量, 负责信贷和运营功能的银行和信用卡公司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几种力量通力合作, 共同促进移动支付在韩国的普及和发展。与韩国不同, 日本的移动支付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 由传统金融机构扮演辅助角色, 主要推动者是NTT Do Co Mo。该公司1999年就推出了i-mode手机互联网服务, 并获得巨大成功。到2005年, NTT Do Co Mo的所有3G手机都配备了红外线装置可以用于移动支付。美国的移动支付不像日本、韩国那么普及, 但是近两年发展很快, 几家全球性大公司都在开发移动支付的产品。
由于移动支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 没有行业标准, 各种支付手段不断涌现, 没有独一无二的领导平台, 有实力的角色纷纷涉足移动支付。Square、Paypal、Google Wallet与苹果公司目前占据优势。Square创办于2009年, 它所提供的移动支付方式实质上是为手机安装一个刷卡器, 刷卡器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方形的小盒子, 所以命名为“Square”。该刷卡器免费提供, 下载谷歌与苹果的移动应用后, 就可以在合作商家刷卡 (信用卡于借记卡皆可) 。安全防护由加密技术和签名来保障, 消费者还可得到电子手机进行支出管理。Squar获得星巴克咖啡的支持, 星巴克咖啡在美国的7000多家连锁店均使用Square。Square从每笔交易中抽取2.75%的手续费, 或是每月275美元的固定费用, 如果每年超过25万美元交易额则手续费为1.3%。
Google Wallet是谷歌公司力推的产品, 基于NFC技术的智能手机绑定银行卡后, 用户通过加密的应用, 只需轻触支付终端就可完成支付。谷歌公司信心很大, 但是由于具备NFC技术的安卓智能手机数量不太多, 而且要求商家也要有NFC支付终端, 而这项终端本身也是一项支出, 所以目前并没有迅速打开市场。
Paypal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与Square不相上下, 提供的方式倒是丰富, 既可以象Square那样提供刷卡器 (Paypall here) , 也支持谷歌公司的NFC技术移动支付, 而且还可以直接通过电话和密码通过账户支付。Paypal与美国金融服务商Discover达成合作, Paypal的支付服务将通过Discover的信用卡网络。Paypal则针对Square提出了2.7%的提成, 而对使用Paypal卡的商家通过返回手段提供1.7%的优惠手续比例。
零售巨头与金融巨头也纷纷进入移动支付的市场, visa不仅投资了Square, 先后收购了移动支付公司Fundamo和Play Span;美国运通发布了自己的产品Serve;万事达斥资5.2亿美元收购了DataCash。沃尔玛、Target、7-11和百思买等美国最大的几家连锁零售商宣布成立合资公司Merchant Customer Exchange (MCX) , 计划开发移动支付应用, 兼容苹果、谷歌、黑莓 (微博) 等主要智能手机平台, 支持Visa、万事达的借记卡与信用卡等主要支付手段。
对移动支付有冲击力的还有苹果公司发布的i OS6, 从外观上看, 好像与以前没什么不同, 但是它所提供的passbook功能却允许人们通过手机直接办理登机牌或者兑换各种优惠卷。简单来说, 它集登机牌、电影票、购物优惠券、会员卡以及更多票券于一身, 人们可以用i Phone或者i Podtouch扫描来办理登机手续, 看电影或兑换优惠券。当然, 各式票券会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出现在锁屏上, 比如当你到达机场时, 或者是走进商店兑换礼品卡或优惠券时。咖啡巨头星巴克在2012年9月份也表示使用passbook。这种技术看起来有点像NFC技术, 实质上完全不同, NFC通过专用设备来支付, 而passbook则是利用显示屏让商家扫描数据。虽然目前passbook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窄, 但是苹果公司的用户群基数很大, 此项功能推出的24小时内, 就有大量用户下载、体验。
由于竞争激烈, 多方力量都想参与移动支付, 以至局面混乱, 2012年8月, 美国电子交易协会宣布成立移动支付委员会, 希望制定统一的标准, 移动支付委员会的成员囊括美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关键角色, 其中有AT&T、Sprint、T-Mobile和Verizon运营商;Google、Isis、Veri Fone和Pay Pal等移动支付方案供应商;以及各大金融机构, 包括富国银行、第一资本金融公司 (Capital One) 、美国运通、Discover、万事达和Visa。
在中国, 移动支付也属于迅速发展的混乱阶段, 来自一家知名咨询机构的统计显示, 去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量达到2400亿美元, 预计2015年将达到6700亿美元。在中国, 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去年为742亿元, 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达1.87亿元。然而移动支付行业在国内着实很容易让消费者和零售商“糊涂”:大量相互竞争、互不兼容的移动支付系统层出不穷, 而中国移动、中国银联各自的支付标准就曾让人犹豫不前, 前不久, 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两家巨头宣布, 签署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的框架协议, 共同探索手机终端更多支付功能应用。将以手机SIM卡等为银行卡账户载体, 借助移动通信网络, 提供信用卡还款、便民缴费、在线购物等远程支付服务, 还可在商场、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等贴有中国银联“闪付 (QuickPass) ”标识或中国移动“手机钱包”标识的场所, 通过手机非接触实现快捷支付。双方计划在多个城市启动业务试点, 并逐步建成100个近场支付服务商圈。此外, 双方将在近场支付技术标准、NFC手机产品检测、可信服务管理平台 (TSM) 互联互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此前运营商阵营最具实力的“中国移动标准”出局, 银行系的“银联标准”彻底胜出。标准确定后, 往往能结束混战的局面, 为移动支付开辟一个宽广应用的前景。
摘要:近些年来, 移动支付因为移动介质的便利携带而受到用户的青睐。现就移动支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移动支付,新领域,竞争
参考文献
7.揭秘连连支付移动支付黑马成长记 篇七
9月9日,央行发布《201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情况》显示,二季度共发生移动支付业务22.86亿笔,金额达到26.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445%。央行特别指出,移动支付业务涨幅明显。相比之下,电子支付(通俗的互联网支付)就逊色很多。今年第二季度,电子支付业务达103.98亿笔,金额为464.26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和44.6%。
蓬勃发展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微信支付、支付宝,以及各大支付公司,对移动支付市场进行疯狂抢夺。两年之间,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各大支付公司的主战场。
竞争总有输赢。在移动支付这一战场,来自杭州的连连支付公司无疑是最大的黑马。两年内,其交易规模由千万元级跃升到千亿元级,跻身移动支付领域的前四。
是何种原因,促使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在百家移动支付公司中跻身前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支付CMO姚敏表示,连连支付于2012年就开始将公司定位于移动支付,产品上线早,体验好,所以成功捕捉到机会。接下来,连连支付将继续专注于移动支付,快速发展。
移动支付黑马
近两年,连连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排名节节攀升,已然成为移动支付新秀。
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以2014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计算,连连支付位列前十名。而在艾瑞发布的2015年一季度数据中,连连支付的市场份额已经挤进了前六位。
易观智库2015年二季度移动支付市场数据显示,连连支付(1.14%)位列第四,位列前三的支付宝(74.82%)、财付通(12.88%)、拉卡拉(6%)都是移动支付界的老将。
这样的排名背后,是连连支付强大的业绩支撑。据了解,连连支付2013年的交易规模是8000万元,2014年达到120亿元,同比增长150倍。今年,其交易额有望突破2000亿元,实现同比16倍的增长。这样的速度,让业界咋舌,更难以相信。
据姚敏介绍,在连连支付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重要阶段。从2013年开始,借助彩票行业,连连支付的日交易额在3个月内从几十万元增加到数千万元,覆盖了彩票行业60%的用户;此后,互联网金融行业让连连支付再上一个大台阶,日交易规模从千万元级别跃升到数十亿元。
经过两年时间,连连支付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斩获了大量P2P平台的青睐。据非官方的粗略统计,不少知名P2P平台都使用了连连支付,这其中包括京东金融、百度金融、360你财富、新浪微财富、搜易贷、网易理财、玖富、融360、宜信、微贷、点融网、积木盒子等。
据连连支付商户接入相关人士介绍,连连支付对P2P平台的接入考核非常严格,细节条款近20条。其中包括公司所有证件、实际控制人身份信息、注册资金、国资或知名VC投资、平台信息披露等相关条件。一位P2P平台投资人称,这是银行级的准入标准,会把那些不靠谱的平台拒之门外。
正是基于以上标准,迄今为止,连连支付合作的P2P平台没有出现跑路的情况,投资人的投资款也没有出现被挪用、偷盗的情况,平台交易规模稳健增长。
“支付+”战略粘住客户
第三方支付发展至今,各大支付公司早已开始分化。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主打个人支付,借相对标准化的支付产品,不断发展个人用户,因此留下了大量的企业支付创新空间。企业支付的定制化需求层出不穷,给了定位企业级、行业支付的公司以新的机遇。
自2012年开始,移动支付成为兵家必争的趋势,但由于原有支付业务的原因,全力转向的企业较少。2013年,连连支付以颇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将公司的所有研发力量都“赌”在了移动支付上。
虽然连连支付的移动技术系统做得不错,但品牌知名度较低,因此连连支付的市场拓展一直没打开,交易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公司不少员工建议,做互联网支付,绑定大客户,把交易规模做上来。后来,核心管理层力排众议,把公司定位于专注移动支付。
后来,在实践中,连连支付圈定了彩票行业,彩票行业支付主要通过手机来进行,具有小额、高频、实名的特点,这些都符合连连支付在移动支付技术上的积累。
没想到,这一创举打开了连连技付的业务局面。很快,整个交易量做得很大。2012年开始,互联网金融步入人们视野,于是,找对方法的连连支付又将其作为重点行业。
据姚敏介绍,连连支付采用“支付+”战略,对各个细分行业进行微创新。比如,彩票行业是“支付+返奖策略”,互联网金融是“支付+实名认证+增值服务”,这让支付深度嵌入行业,与客户绑定越来越紧密。
一些支付行业观察者认为,连连支付的成功缘于其巧妙的差异化定位,以及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在定位上,连连支付避开支付宝、微信,专注于行业支付。而在支付的具体呈现上,连连支付采取只做移动支付,与原有的行业支付大多以POS收单、互联网支付为主不同。而在技术上,过去两年,连连支付推出针对彩票的卡前置产品,还创新性地推出互联网金融认证支付、专车支付。由于产品都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因此刚推向市场就大受欢迎。
行业专家称,连连支付的发家,还得益于选择差异化的市场机会。移动支付与银行对接快捷支付时,主要是通过储蓄卡实现,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支付也恰恰必须通过储蓄卡,这就给基于储蓄卡移动支付的连连支付创造了极佳的市场机遇。
从战略定位到创新的产品方案,一连串的差异化发展使得连连支付快速成长为移动支付的黑马。
初尝移动支付甜头的连连支付还有更大的梦想。经过10多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打通了支付体验、产业等环节。但是,跨境支付还处于萌芽状态,这与整个“中国企业走出去,外国企业走进来”的强烈需求并不匹配。这是一个巨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目前,连连支付已经针对跨境支付研发了相关的支付系统,也已获得了由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牌照,跨境支付业务上线指日可待。
8.移动支付 实验报告 钱学鹏 篇八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移动支付
班
级:财管B1305 学
号:130657 学生姓名:钱学鹏 实验地点:5J534
实验题目: 移动支付
1、实验目的
(1)了解电子支付的原理和内容,熟悉和掌握电子支付的具体实现方法。
(2)熟悉和了解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掌握网络银行的基本业务及其操作。
2、实验要求
(1)概念理解:查阅有关资料,根据你的理解与看法,简述什么是“网络银行”?什么是“手机银行”?简述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及特点;简述电子支付与移动支付之间有什么一同;什么是支付网关?主要作用是什么?
(2)找一家针对手机用户的购物网站,列举该网站提供的支付方式,体验手机支付的过程。从消费者角度分析手机支付过程(含现场支付、远程支付)中存在哪些安全风险?如何防范?
(3)找一家提供手机银行服务的银行网站,如: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查看目前手机银行提供哪些服务?如何开通手机银行服务?针对手机银行服务提供的安全机制有哪些?你认为服务过程是否安全,为什么?
(4)著名网络银行评价网站Gomez对网络银行的评价要求是至少提供5种业务中的一种才可以称为网络银行。这5种银行业务是什么?请根据Gomez对网络银行的评价要求。
3、实验内容
(1)“网络银行”是: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帐、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劵、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手机银行”是: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作为一种结合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移动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
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及特点:电子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使用安全电子支付手段,通过网络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征:
① 移动性:随身携带的移动性,消除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结合了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性,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
② 及时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信息获取更为及时,用户可随时对账户进行查询、转账或进行购物消费。
③ 定制化:基于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和简易的手机操作界面,用户可定制自己的消费方式和个性化服务,账户交易更加简单方便。
④ 集成性:以手机为载体,通过与终端读写器近距离识别进行的信息交互,运营商可以将移动通信卡、公交卡、地铁卡、银行卡等各类信息整合到以手机为平台的载体中进行集成管理,并搭建与之配套的网络体系,从而为用户提供十分方便的支付以及身份认证渠道。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系统将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能相当于电子钱包,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进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能接入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将此次交易的要求传送给MASP,由MASP确定此次交易的金额,并通过移动支付系统通知用户,在用户确认后,付费方式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直接转入银行、用户电话账单或者实时在专用预付账户上借记,这些都将由移动支付系统(或与用户和MASP开户银行的主机系统协作)来完成。移动支付潮席卷全球 国内发展需精诚合作。
(2)找一家针对手机用户的购物网站,列举该网站提供的支付方式,体验手机支付的过程。从消费者角度分析手机支付过程(含现场支付、远程支付)中存在哪些安全风险?如何防范? 网站提供的支付方式有:手机账单、电话银行账户或信用卡账户支付、银联快捷支付
安全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技术层面来说,手机作为支付工具时,设备丢失、密码被攻破、病毒发作等问题都将造成重大损失。而大多数国家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交易各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不明确。此外,操作上存在的风险使
金融欺诈成为可能,或将引发信誉危机。”
防范措施:
① 通过建立安全系统模型化解手机支付的风险; ② 通过改进GSM手机加密算法化解手机支付的风险; ③ 通过建设完善的法律机制化解手机支付的风险.(3)服务有:手机充值、信用卡商城、机票预订、营业网点查询、酒店预订、自助银行查询、手机号码转账等。
手机银行开通渠道:
1、手机渠道:通过手机登录建行手机银行网站,选择“开通服务”后进行自助开通。
2、网站渠道:登陆该银行互联网主页,点击页面左上角手机银行服务栏目中的“开通”按钮后,按照提示信息自助开通。
3、网银渠道:登录网上银行后,点击右侧的“渠道互动签约与维护”链接,按照提示信息自助开通,4、网点渠道:直接到营业网点开通手机银行。手机银行使用SSL安全加密协议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我认为是挺安全的,手机支付会有短信提示,当别人登陆自己帐号进行支付时,会有相关提示的,如果手机丢失,可以马上去银行办理挂失业务保证安全。
(4)这五种业务是基本业务、网上投资、网上购物、个人理财、企业银行;
4、实验总结
1.移动支付的产业环境不完善 ;
2、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3、安全问题是移动支付普及的主要障碍,也是所有消费者最
关注的问题;
4、消费者使用习惯尚未养成;
5、.支付技术的限制也给目前的移动支付造成某种程度的困难。
对策:
9.中国移动支付论文 篇九
第一章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背景 1.1 移动支付产业的相关概述 1.1.1 移动支付产业的定义 1.1.2 移动支付产业的分类
(1)按支付方式的移动支付分类
(2)按运营模式的移动支付分类
(3)按接入方式的移动支付分类(4)按业务模式的移动支付分类 1.2 移动支付产业的政策背景 1.2.1 移动支付产业监管机构分析
(1)工信部相关政策
(2)银监会相关政策
1.2.2 “十二五”规划产业支持政策
1.2.3 移动支付标准对行业的影响
1.2.4 支付牌照发放对行业的影响
1.3 移动支付产业的经济背景 1.3.1 国内GDP增长分析
1.3.2 工业经济增长分析
1.3.3 网络购物发展现状分析 1.3.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5 中国通货膨胀分析 1.3.6 中国人口状况
1.3.7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4 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条件 1.4.1 移动支付业务推广条件分析(1)手机用户规模庞大(2)运营商发力移动支付业务(3)中国进入刷卡消费时代
1.4.2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实现快速增长的原因 1.4.3 以盒子支付为代表正蓬勃发展
第二章 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分析 2.1 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分析 2.1.1 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市场现状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1.2 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市场趋势
2.1.3 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市场预测 2.2 日本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分 2.2.1 日本移动支付背景因素分析 2.2.2 日本移动支付产业竞争博弈 2.2.3 日本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2.2.4 日本移动支付产业运营商分析 2.2.5 日本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趋势 2.2.6 日本发展移动支付经验启示 2.3 韩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分析 2.3.1 韩国移动支付背景因素分析 2.3.2 韩国移动支付的实现方式分析 2.3.3 韩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模式
2.3.4 韩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2.3.5 韩国移动支付产业运营商分析
2.3.6 韩国移动支付产业产业链模式 2.4 欧洲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分析 2.4.1 欧洲移动支付背景因素分析 2.4.2 欧洲消费者移动支付意愿调研 2.4.3 欧洲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环境 2.4.4 欧洲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2.4.5 欧洲移动支付产业运营商分析 2.5 美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分析
2.5.1 美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历程 2.5.2 美国移动支付的实现方式分析
2.5.3 美国消费者移动支付意愿调研
2.5.4 美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2.5.5 美国移动支付产业运营商分析 2.5.6 美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特点
2.6 其它国家
2.7 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对中国的借鉴
2.6.1 政府支持 2.6.2 战略定位合理
2.6.3 市场定位准确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6.4 产业链的有效控制
2.6.5 运用统一标准
2.6.6 各方合作
第三章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分析
3.1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3.1.1 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历程
3.1.2 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
3.1.3 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特征
3.2 移动支付产业链结构分析
3.2.1 移动支付产业链简介
3.2.2 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3.2.3 移动支付产业链特征及趋势
3.3 移动支付发展规模分析
3.3.1 移动支付行业用户规模
3.3.2 移动支付行业市场规模
3.3.3 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容量预测
3.4 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3.4.1 全球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1)日本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2)其它国家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
(3)国外商业模式对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适用性 3.4.2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
(1)移动运营商模式
(2)金融机构主导模式
(3)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模式(4)银行和运营商合作运营模式(5)移动支付运营模式优缺点比较分析
3.5 移动支付产业盈利模式分析 3.5.1 全球移动支付产业盈利模式及应用
(1)Square模式(2)PayPalHere模式
(3)GoogleWallet模式
(4)Zipmark模式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3.5.2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盈利模式
(1)盈利模式发展现状(2)盈利模式发展趋势
3.5.3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盈利维度分析
第四章 中国移动支付业务竞争分析 4.1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竞争综述 4.1.1总体竞争分析 4.1.2 运营商竞争分析
4.1.3 金融机构竞争分析 4.1.4 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分析 4.1.5 第三方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
4.2 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
4.2.1 中国移动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1)中国移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概况(2)中国移动移动支付业务推广进程
4.2.2 中国联通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1)中国联通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概况(2)中国联通移动支付业务推广进程 4.2.3 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1)中国电信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概况
(2)中国电信移动支付业务推广进程
4.2.4 国外运营商移动支付企业分析 4.3 金融机构移动银行业务发展分析
4.3.1 移动银行业务的界定
4.3.2 国内移动银行业务与国际差距对比 4.3.3 移动支付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与机会 4.3.4 移动银行的新型商业模式分析 4.3.5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面临多重风险及对策 4.3.6 移动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4.4 银联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 4.4.1 银联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概况 4.4.2 银联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动向 4.4.3 银联移动支付业务推广进程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4.4.4 银联竞争优势分析
4.5 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
4.5.1 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概况 4.5.2 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动向
4.5.3 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支付业务推广进程(以支付宝为例)4.5.4 第三方支付平台投资兼并及重组分析
第五章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技术及安全防范分析 5.1 移动支付产业技术发展简述
5.1.1 国内移动支付主要技术路线 5.1.2 国内RFID技术现状分析
5.1.3 远距离支付技术分析(1)SMS的移动支付系统(2)USSD的移动支付系统
(3)WAP的移动支付系统
(4)J2ME的移动支付系统
(5)IVR的移动支付系统
5.1.4近距离支付技术分析
(1)NFC技术标准(2)SIMpass技术标准
(3)RF-SIM卡技术标准
5.2 移动支付产业NFC技术分析
5.2.1 NFC技术特点
5.2.2 NFC三种工作模式 5.2.3 NFC手机的功能模式
5.2.4 NFC技术优势
5.2.5 NFC技术的应用类型
(1)NFC+SIM卡安全模式
(2)NFC+智能IC卡安全模式
(3)NFC+SIM卡+智能IC卡安全模式 5.2.6 NFC技术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5.2.7 NFC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5.3 移动支付产业双界面SIM卡技术分析
5.3.1 双界面SIM卡定义和结构类型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双界面SIM卡介绍
(2)双界面SIM卡结构类型(3)双界面SIM卡方案介绍
5.3.2 双界面SIM卡相关标准和规范范围
5.3.3 双界面SIM卡技术进入壁垒分析
5.3.4 双界面SIM卡在非接触式支付领域的应用 5.4 移动支付产业RF-SIM卡技术分析
5.4.1 RF-SIM卡技术分析
5.4.2 RF-SIM卡技术进入壁垒 5.4.3 RF-SIM卡技术应用分析
5.4.4 RF-SIM卡技术前景预测
5.5 其他移动支付技术分析 5.5.1 贴片卡技术分析 5.5.2 智能SD卡技术 5.6 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分析 5.6.1 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问题 5.6.2 移动电子支付的风险防范(1)移动支付的终端安全
(2)用户与SP平台之间的安全通信
(3)用户与银行系统之间的安全通信 5.6.3 移动支付密钥体系研究(1)密钥管理系统的分类
(2)移动支付多层密钥体系(3)密钥管理流程分析
(4)密钥安全技术分析
5.7 国内移动支付技术竞争现状及发展趋势 5.7.1 移动支付技术竞争格局分析 5.7.2 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趋势分析(1)各国采用的移动支付产业技术(2)适合中国国情的移动支付产业技术
第六章 中国移动支付应用领域及消费行为分析 6.1 中国移动支付应用领域发展分析
6.1.1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应用类型分析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6.1.2 线下移动支付领域发展分析(1)线下与线上支付方式对比(2)线下支付市场规模分析
(3)线下移动支付市场结构分析 6.2 网络购物支付领域
6.2.1 网络购物交易规模
6.2.2 网购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6.2.3 网购用户支付方式偏好
6.2.4 2012年中国家电网购渠道比例占10% 6.2.5 网络购物区域渗透情况 6.2.6 网络购物行业竞争分析
6.2.7 网络购物支付前景分析 6.3 公共交通缴费领域
6.3.1 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
6.3.2 各地公共交通缴费应用进展分析 6.3.3 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 6.4 公共事业缴费领域
6.4.1 移动支付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应用 6.4.2 各地公共事业缴费应用进展分析
6.4.3 移动支付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6.5 电子票据购买领域
6.6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非支付类应用分析 6.6.1 门禁识别应用分析
6.6.2 积分应用分析
6.6.3 防伪应用分析 6.6.4 游戏应用分析 6.6.5 下载应用分析
第七章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调研及消费行为分析 7.1 中国传统交易支付手段演进分析 7.2 2011-2012年国内手机购物用户属性分析 7.2.1 用户性别比例分析 7.2.2 用户年龄结构分析 7.2.3 用户学历结构分析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7.2.4 用户职业结构分析
7.3 2011-2012年中国手机购物用户手机上网行为分析 7.3.1 手机购物用户使用PC上网与手机上网时长状况 7.3.2 手机购物用户手机上网频次分析 7.3.3手机购物用户上网行为分析 7.3.4 手机购物用户购物频次状况 7.3.5 手机购物用户手机购物累计金额
7.4 2011-2012年中国手机购物用户购物偏好分析
7.4.1 手机购物用户通过手机购买过的商品类型
7.4.2 决定手机购物用户选择手机购物网站的因素 7.5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消费调研分析 7.5.1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情况
7.5.2中国移动支付用户使用频次与笔均交易额
7.5.3 消费者移动支付面临问题调研 7.5.4 消费者移动支付场合调研 7.5.5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月均支付金额 7.5.6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认知程度分析
7.5.7 消费者移动支付额外成本接受度调研
7.6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调研结果分析 7.6.1 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 7.6.2 移动支付用户交易支付结构分析 7.6.3 移动支付市场接受度分析
7.6.4 移动支付用户消费心理分析
第八章 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8.1 2012年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分析 8.1.1 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概况
(1)第三方支付平台概述
(2)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分析(3)独立第三方电子支付商业模式分析(4)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赢利模式分析 8.1.2 2012年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规模分析(1)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规模
(2)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规模增长分析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8.1.3 2012年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1)第三方电子支付问题分析(2)第三方电子支付压力分析
(3)第三方电子支付风险分析
(4)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市场策略
8.2 2012年中国网上支付市场运行透析 8.2.1 中国网上支付发展概述
8.2.2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网上支付分析 8.2.3 2012年中国网上银行分析(1)中国网上银行产业链结构分析(2)中国网上银行的特点
(3)中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4)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规模预测(5)中国互联网用户统计
8.3 2012年中国电话支付市场探析 8.3.1 电话支付相关概述
8.3.2 2012年中国电话支付的发展概况
8.3.3 2012年中国电话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第九章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领先企业经营分析 9.1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领先设备供应商经营分析 9.1.1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1)企业概况(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7)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动向
9.1.2 南天信息经营情况分析(1)企业概况
(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7)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动向 9.1.3 证通电子经营情况分析(1)企业概况(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7)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动向
9.1.4 东信和平经营情况分析(1)企业概况
(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7)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动向
9.1.5 卫士通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概况
(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7)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动向 9.1.6 拓维信息经营情况分析(1)企业概况(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7)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动向 9.1.7 新大陆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概况(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7)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动向
9.1.8 恒宝股份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概况(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7)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动向
9.2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电信运营服务商经营分析
9.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经营分析 9.3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领先金融机构经营分析 9.3.1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9.4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信息服务商及移动支付平台经营分析
98.4.1 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9.5 海外移动支付企业对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启示分析
9.5.1 海外创新移动支付案例——Square 9.5.2 Google Wallet
第十章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10.1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风险分析
10.1.1 移动支付产业市场风险
10.1.2 移动支付产业政策风险
10.1.3 移动支付产业技术风险
10.1.4 移动支付产业法律风险
文档由立木信息咨询提供 更多内容可登陆公司网站查询: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0.2 移动支付业务主导权竞争趋势
10.2.1 移动支付与网上银行的区别与联系 10.2.2 移动支付业务对银行的影响 10.2.3 移动运营商与银行的主导权竞争原因
10.2.4 移动运营商与银行的主导权竞争现状
10.2.5 对移动运营商混业经营的意义
10.2.6 移动支付业务主体主导权竞争策略 10.3 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机会分析 10.3.1 上游芯片制造企业发展机会
10.3.2 中游支付平台设计及安全服务提供商发展机会 10.3.3 下游专用读卡器制造商发展机会 10.4 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0.4.1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条件成熟
(1)支持移动支付发展的条件已成熟
(2)移动电子商务进入规模增长元年 10.4.2 移动支付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10.4.3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战略建议
10.中国移动支付论文 篇十
这家国内最早、也是如今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PC互联网的占有率是50%,但他们的无线相关负责人对移动互联领域的预估只有10%。
2011年最后一天,央行在官网上公布了61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名单,最先出现在公示名单上的即为三大运营商旗下的支付公司:天翼电子商务、联通沃易付、中移电子商务。
但这一消息带给支付宝无线事业部总经理诸寅嘉的却是刺骨寒意,他从未有过地感到了“三座大山”的压力。“在移动互联市场谁都没有先天优势,所有人都处在起步阶段。但运营商不一样,他们加入后无可避免地带来垄断色彩和威慑力。”
支付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管道核心,是产业的血液。要让无数的花样应用变现,支付就是惟一的通道与走廊,也是各路兵家必争之地。
寡头的势力让诸寅嘉有点透不过气来。显而易见,运营商的优势体现在先天的网络资源、用户号码资源,甚至终端资源上。“我们的支付过程有时需要用户短信确认,有短信成本。而且我们无法直接拿到电话号码,但运营商不需要,他对用户的了解也比我们多。对于其他的支付公司,甚至是银行都没有这样的优势。”移动运营商甚至可以让用户更换SIM卡以植入符合他们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和PC互联网在结构上无边际的开放相比,移动互联网可谓壁垒重重,这甚至会让支付宝这样的公司忐忑不安,更何况其他相对弱小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要么是支付宝没想清楚,要么就是战略性的低调。”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认为,谁能在移动互联网的支付环节制胜,是这个行业最大的谜团。但同时他也认为,在移动互联,谁能让支付渗透进云端才能成为赢家,也就是说建立在像阿里巴巴或者腾讯这样有一整套产业链中才能凸显价值。
“超级兔子vs.快跑乌龟”
运营商不再沉睡
“没有支付,所有移动互联网业务都是没有商业模式的。”诸寅嘉尽管心中明白,但现在最担心的却是留不住衣食父母。“毕竟每个人都有话费账户,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支付宝账户。中国手机用户有9亿,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支付用户别说上亿,就是千万级别还需要努力争取。”
移动支付跨越电信和金融两大行业,这块引来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觊觎的“香饽饽”,给现有企业和新进入者既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威胁。这场刚刚开始的大戏尽管迷雾重重,但似乎已预示了强者恒强、弱者恣意求生的结局。
作为传统SIM卡的发行者及拥有者,电信运营商天然掌控着移动互联时代最重要的武器——手机。如果支付应用的逻辑控制、安全机制都集成在SIM卡上,SIM卡成为整个移动支付的核心,这也正是目前手机从信息沟通、娱乐休闲的工具演变为“钱包”的原因。
在日本,50%的手机用户都有手机支付的习惯;在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经突破了9亿,即使假设只有12%的渗透率,这也是一个用户规模过亿的市场。
获得支付牌照,运营商将一扫互联网时代的低能“管道工”形象,要在移动互联的天下占据“支付”这一咽喉要道,在自家管道中掘金。
这正是诸寅嘉的愁肠所在,但支付宝并非弱者。光棍节当天其创下3369万笔的成功支付纪录,其中无线支付笔数就达到171万笔。支付宝目前在互联网上已经拥有6亿用户,但要将其全部转化成移动互联的用户却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
因为消费者更习惯运营商代扣话费的方式,而不是输入层层密码在手机上做拇指运动。毕竟安全、简单是移动支付体验的首要条件。此外,运营商财大气粗,足以让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望而却步。
“运营商一天的利润也许就超过了第三方支付公司一年的,他们可以给用户更大的优惠甚至免单。”诸寅嘉说,“运营商拿到牌照后可以做支付公司领域内所有的事情,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却不能去做运营商的事情。”
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掌控通信网络和手机终端、发卡权。电信运营商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具有其他移动支付提供商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手机已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多媒体终端,集成移动支付业务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便利。
这也是诸寅嘉最为担忧的一点。“中国手机销售市场中,每年大概有20%~30%的手机是由运营商定制的。这部分终端可以按照运营商要求定制,甚至可能排除植入任何其他第三方支付工具。”
诸寅嘉认为运营商至少可以掌控20%~30%终端手机的支付方式,“他们可以要求什么样的应用出现在运营商自己的手机上,就像苹果可以去审核所有的应用一样的道理。我们不能说运营商会这样要求,但运营商有这个能力。”
即便运营商不在自家管道上“修围墙”,收取高速路上的“过桥费”,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暂时领跑了支付领域,但其都不可能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资源简单嫁接、复制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因为第三方支付公司曾占有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先机,而现在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手又如此强悍有力。“我们当然可以寄希望于他们还是睡着的巨龙,永远不会醒来。但是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成功寄托在对手的失误上。他们肯定会做这些事情,不然也不会这么积极地申请牌照。”诸寅嘉十分清醒这一点。
如同“龟兔赛跑”这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在互联网时代的支付领域中,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公司就像那只勇敢、勤勉、不知疲倦的“快跑乌龟”,跑赢“超级兔子”的前提不是因为速度和力量,而是在别人沉睡打盹之机仍坚持前行。但是这种机会不会延续到移动互联时代,无论是运营商还是银联这样的“超级兔子”都具备强悍的实力,最重要的是他们醒来了,那些还在移动支付领域耕耘的“小乌龟”们能否继续依赖勇气和恒心去赛跑?
多寡头割据势力
产业链复杂迷离
支付宝们遇到的“兔子”不只是运营商一方。移动支付跨越电信和金融两大行业,是一项多项主体参与的复杂产业链,参与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运营商、移动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商、商家和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特别是前三者是主要的移动支付提供商。
目前来讲,手机支付产业链上存在着两条主线:基础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平台的提供。设备制造商主要是手机智能卡(RF-SIM卡)和销售点终端机(RF-POS)制造商。运营服务平台则是中国银联、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
在他们眼中,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十分诱人。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1》,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将达到2.2亿户,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52.4亿元。而2013年则有望突破200亿元,达到235.1亿元。运营商和银行业都想抢占先机和话语权,获得移动支付发展中的最大利润。他们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没有任何人愿意沦为管道且被边缘化。只不过主导权不同表现在,是以运营商手机卡为主,还是以银行账号为主。
此次三大运营商继银联之后同时获得支付牌照,其实正是多方利益博弈的一个结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这预示着在移动标准之争上各方有了共识。
此前,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力推的2.4GHz标准是国内两大主流支付标准。银联、电信运营商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标准确立其在移动支付行业的主导权。但涉及金融和通信两个行业中的庞大产业链,以及央行与工信部两大监管部门,多头利益博弈激烈。
银联在移动支付上投入了重兵,其先天优势也很明显。银联在银行卡的转接、清算领域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这个地位是其赖以发展的基础。“银联和银行之间合作基本是由银联来定价的,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合作大多是由银行定价。”诸寅嘉认为,定价权的强势足以证明银联的实力,银联在线下设立符合银联标准的POS机已经有400万个,培育了很多大商户。“从这个意义上讲,移动支付领域谁是最大的寡头还很难讲。”
nlc202309011348
业内认为,此次电信运营商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最主要目的是开展手机支付,尤其是手机近场支付(NFC)。移动支付包括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方式。远程支付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支付方式,属于第三方电子支付的一个分支,用户需要登录客户端,操作相对比较复杂。近场支付则简单得多,将NFC芯片安装在手机上或者集成到手机SIM卡,只要有能与其交互的读取设备(类似于POS机),手机支付不需要上网,就像刷公交卡一样简单(资金圈存在个人账户中,与话费相互独立)。
在国内,NFC手机支付涉及手机、运营商、银行、银联等多个环节。运营商和银联是两大关键,前者拥有9亿用户,后者是资金划转的枢纽,此前它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支付标准确立其在移动支付行业的主导权,导致国内NFC手机支付标准迟迟未能出台。
“大象喘息vs.蚂蚁奋进”
第三方支付不甘沦陷
事实上,第三方支付厂商和银行也会在手机支付领域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布局,促使其使用门槛逐渐降低。易观国际预计,直接刷手机、手机银行与手机第三方支付三种方式会在移动支付市场逐渐崛起,而话费直接扣除方式所占比重将慢慢下降,逐步成为部分特定细分市场的主要支付方式。
这也意味着目前“超级兔子”和“快跑乌龟”的交锋领域尚未大面积重合。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普遍以远程支付为主,应用于线上的移动电子商务中,而运营商主推的近场支付主要应用于传统的线下购物,让人们在线下付款时从刷银行卡过渡到刷手机。
易宝支付CEO唐彬表示,运营商所属的支付企业获得牌照后,对整个支付企业短期影响巨大。“不过,未来移动支付的天下不会仅是运营商的,移动支付需要开放的共赢心态和互联网思维,这些都不是运营商的强项”。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同样这样认为,“运营商的机会未来在于LCP的组合,Location指提供开放位置数据库的服务,运营商可以成为移动互联网最核心的开放位置的提供商;Communication还是沟通互动;Pay就是移动支付,支付其实可以成为运营商核心的一个业务。LCP加起来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所扮演的一个管道商职能。但目前来看,运营商在位置(L)方面特别谨慎保守,从沟通(C)方向努力发展的话,又会存在左手打右手的问题,他们也很犹豫。另外一个是支付(P),他们正积极地朝这个方向走但是比较慢,毫无疑问支付是运营商的大机会,但实际上进展得并不好。”
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而言,大象的喘息就是蚂蚁成为雄兵的机会。
最近,包括支付宝、汇付天下、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密集宣布进入移动支付市场。汇付天下董事长周晔预计2012年该公司移动支付的交易额将会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为此该公司投入一亿元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周晔希望,在不久之后至少会有1万家商家接入汇付天下的移动支付系统。
“用户使用是否方便将决定这一行业是否会真正快速发展。”周晔表示,汇付天下在设计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时,只需要用户有一部手机和一张银行卡就可以支付,不需要任何手续,而在此之前,一些银行的用户开通移动支付功能需要到银行柜台,导致消费者使用率低。
快钱支付CEO关国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政策法规的完善,一个以开放、融合、协同为基础的健康、和谐的电子支付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经过两轮的支付牌照发放以后,支付行业出现了三种变化:一是交叉定位更为明显,拿到牌照后企业开始认真思考定位问题;二是企业开始考虑如何以产品业务的创新来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后续发放综合性牌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行业的准入门槛在提高。”
支付宝同样不甘人后。“运营商有先天的行政、专营优势,这会让竞争相对比较失衡。但是对于支付公司来讲,我们肯定也不会坐以待毙,希望通过服务让用户体验支付过程更好,更安全简便,不断优化产品。”诸寅嘉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尽管移动支付的格局由多方割据,谁是主力尚未可知。“移动支付这个核心争夺到现在形势最不明朗,在PC互联网上的支付格局比较清晰,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下,我们都看得不太清楚,最终到底会是谁的天下,运营商、银行、还是银联?”不过他认为,随着一定时间的行业累积,这个市场的集中度一定会提高,“消费者最终会投票。这个市场份额形成的过程不仅是行业竞争的过程,也是消费选择的过程。”
【中国移动支付论文】推荐阅读:
移动支付调查问卷08-12
移动支付地面推广方案03-29
第四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大赛简介09-07
第五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论文大赛简介12-15
移动第三方支付平台比较分析报告09-12
关于我省参加第二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10-15
中国移动面试06-28
中国移动报告08-31
中国移动转型02-17
中国移动培训课件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