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2024-06-19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共20篇)(共20篇)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一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2、使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个数不等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同桌一张练习纸 教学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如果说单纯的直接告诉学生公式,对于学生进行一般的计算应用应该说问题不大,但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数学学习是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所以这一个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经过猜想、操作验证、探索、归纳等活动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去操作且让操作恰到好处、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度又如何,怎样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才有效呢?这些都是备课时所必须要思考的.经过仔细认真的解读课本,我将教学分为四个部分:质疑导入、组织验证,总结规律、巩固练习,深化提高、总结全课,总体认识.同时注重知识的迁移及相关知识的沟通,学生的自主性,练习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开心一刻

4月4日 星期二 晴

美术课,周老师教我们画漫画,她先在5平方分米的黑板上画了幅“三毛”.“三毛”的头发长5米,同学们哈哈大笑,露出一颗颗 1平方米的牙齿,老师要求我们拿出 6平方厘米的画纸画“三毛”.【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朗读用错数学单位而弄出笑话的数学日记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可以让学生在笑中体会到在平时学习中要用准数学单位,也为今天学习内容中面积单位打下基础】

一、复习导入,质疑引出新知: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有什么用处? 出示: 你能算出他们的周长吗? 你知道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预设:有三种可能:①长方形面积大 ②正方形面积大

③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一样大

谈话:出现了三种猜想,谁对呢?我们只要把它们的面积计算出来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设计意图:利用复习导入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同时也能让学生很好感知和区分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又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也为下面正方形面积中容易造成的问题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组织验证,总结规律

1、长方形公式探索验证

(1)生同桌合作自由摆进行验证,并把数据填入表格: ①师巡视给予适当地指导.②组织交流,指名介绍自己摆的正方形.③提问:你是怎样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师相应地补充好数据,组织学生观察数据,进行大胆猜想.猜想如下:

小正方形个数=每排个数×排数

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长 排数相当于长方形的宽 长方形面积=长×宽(2)指定摆,再次验证 过渡:现在老师给你几个长方形,你能很快知道是怎样摆的,要用多少个小正方形吗? 要求:先量出下面长方形的长和宽,想一想要用多少个小正方形.先验证(1)(2)两个图形,同桌合作,一个同学量并计算,一个同学摆完两者比较验证.组织交流:

教师操作演示课件: ①第一个图形全部摆满, ②第二个图形部分摆满 ③在脑子中摆一摆

提问:①摆的和算的是不是一致?②哪一种方法快?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自由摆并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初步感知每排个数、排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及面积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提供了方向和依据.第二个环节通过有层次的安排学生指定摆,从摆满到部分摆再到脑中摆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模型,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规律.】

谈话:通过刚才验证,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那我们就可以说所有的长方形都可以用它们的公式(指:板书的公式,同时擦去?)来计算面积.2、正方形公式学习

猜一猜,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应该是怎样子的呢? 预设:正方形面积=边长×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谈话:这两种猜想哪个正确呢?请小朋友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证明你的猜想.指明交流.明确: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谈话:刚才通过同学们大胆的猜想、操作验证、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83,用字母表示公式.指名汇报自学内容,完善板书.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操作、验证等环节的学习,你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有什么收获呢?指名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出长方形的面积后,进行自主的迁移,再通过自己摆验证,可以加深学生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认识.用字母表示公式是书本上给出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用字母表示公式,充分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另外适当的小结也为整节课的探索学习画上一个句号,也让学生对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

谈话: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刚关于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争论吗?现在可以解决吗?出示:原来两个图片及周长.学生口答面积,师出示面积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过程.其中4分别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在学习完面积公式后对直观图形的面积计算有个巩固,又与前面的知识呼应,同时在比较中加深学生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认识】

过渡:数学的学习是为了应用,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练习巩固,深化提高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提问: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①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强调单位.对出现20×4=80(平方厘米)给予追问,指导.3、用一张长6厘米、宽四厘米的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一块正方形的菜园,有一面靠墙,用长18米的篱笆围起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教室里的一块玻璃被一位同学打破了,要重新装一块,已知一块玻璃原来有24平方分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长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层层递进:既有基本练习,又有变式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这样既重视了习题的思维含量,又重视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设计,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避免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解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逆向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板书设计

小正方形个数=每排个数×排数

长方形面积= 长 ×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二

善明:孩子们, 明确了学习目标, 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学习内容: (西师版) 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 练习八第1、2题。

学习目标:

1.能区别周长和面积, 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能估测长方形的面积,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能区别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知识链接:

1.你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2.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有哪些办法?

二、善学

善思:自主学习时, 要善于独立思考哦!

例:估计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再测量出长和宽, 并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1.估计:长方形的面积约_______平方厘米。

2.测量:长方形的长是______厘米, 宽是________厘米。 (按整厘米算)

3.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面积=

善助:同伴间的帮助和指点, 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1.与同伴交流, 你是怎样估测长方形的面积的?2.小组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善为

善觉:在老师和同伴的启发下, 用你的慧眼发现精彩的未知吧!

1.结合课本第45页例4,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2.集体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善用:孩子们, 准备好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啦!

1.下面4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

2.判断题。

(1)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 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

(2)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周长不一定相等。 ()

(3)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大。 ()

(4) 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善创:孩子, 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 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今日表现:☆☆☆☆☆组长评价:☆☆☆☆☆

教师寄语: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学生留言:__________。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小正方形、方格纸、少先队标志、小长方形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个教室上课高兴吗?这个教室与我们下面的教室比较有什么不同?(面积大。)要想知道这个教室的地面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出示小学生守则挂图要想知道这个挂图的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出示胸卡这个胸卡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几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你选其中一个测量它的面积。你会选那一个?为什么不选地面?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板,问:这张长方形纸板的表面用那个面积单位合适?谁有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吗?(先估后摆一摆)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就有几平方分米。(指名上台演示)刚才摆的过程麻烦吗?

1、猜一猜。 师: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呢?生:可能和求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摆一摆、填一填 (1)同桌摆或前后四人为一组:拿出画有三个长方形的纸片,借助身边的材料或利用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学具,同桌或前后桌摆一摆,并完成表格。师巡视指导。

(2)汇报结果,验证估计的正确性。师:你是怎样摆的?长、宽、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表述,师填表。

(3)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师:长方形面积究竟和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对照图,观察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规律?生: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师: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猜测后再观察表格,给表格的长方形分类。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长;长和宽一样就是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师:那正方形面积怎么求?生答后板书。出示小学生守则挂图现在你用什么方法得出它的面积?量出它的长和宽,用长乘宽算,得到的结果(注意强调单位)。

3、量一量。 分组量一量,算一算,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求三个长方形面积的算式)。

三、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师: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生A:长8分米,宽3分米;生B:长6分米,宽4分米。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C:只要想()×()=24(平方分米)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我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师:引导生读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用(长×宽),计算正方形面积用(边长×边长)。

4.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篇四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五

兰西县临江镇中心小学

王立颖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首先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法

学生先猜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再分小组活动:用学具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发现,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猜想、操作、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用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尺子、课件等。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加以推导论证的。

1、复习中设置障碍,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乃是求知的前提。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再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为推导公式作铺垫。

2、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掌握一些数学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操作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

3、在思考、讨论、分析、验证中,得到结论。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 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懂得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5、在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技能形成。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 扣重点,层次清楚,题型多样,并体现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均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大家知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今天龟兔又要进行一场粉刷墙面的比赛…………(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提问: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面积。(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体会到一种最简易的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为下边的学习做铺垫。)小的图形可以用摆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面积,如果要求一个篮球场、足球场或更大的长方形的面积,还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合适吗?(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设计意图: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更加深入思索。)

二、解决问题。

(一)、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 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学生操作发现规律。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3)思考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活动反馈。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间的关系,学生能较容易的对比出正方形面积的求法,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板书)(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三、巩固应用。(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让水平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习效果。)

1、有一块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它的面积是多少?

2、知道长方形和面积和宽怎样求长?知道面积和长怎样求宽呢? 3判断、选择、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收获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题?(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 = 长×宽

3×5=15(cm2)

正方形面积 = 边长×边长

6.《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六

一、在数学学习中学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就如本节课上,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应该是鲜活、生动而有趣的。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波利亚的一段精彩论述启示了我,他是这样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确实,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又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如今,它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引导参与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接着,我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知道了学生卡长的面积。又通过填表、计算等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我在这堂课中,四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小组交流讨论。第二次是在摆各种长方形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第四次是在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四次讨论各有各的作用,有的进行合作操作,有的进行方法的讨论。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了合作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7.《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七

前不久, 笔者听了一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活动。意外的一幕, 使我对“动态生成”的理解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许多。

【教学片段】

师: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呢?

生: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的算法, 只要用“×宽”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这样一答, 教师原先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心提问, 一下子全泡了汤, 怎么办?请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师:请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同学对老师笑一笑。 (注:结果全班有多数学生发出骄傲的微笑)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从书上看来的……

师:那你们知道长方形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吗?

生:不知道。

师:刚才x x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 他能提前预习, 真了不起!这种主动探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可是他不能说出为什么, 看来你们和他一样, 知道怎么算, 却不知道为什么,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

生:想。

师:今天老师不教, 想请你来当一回老师, 你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个为什么吗?

生:能!

这时,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有的独立操作, 有的合作讨论。教师也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的聪明才智, 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由于是自主合作、探索得来的知识, 印象深刻。所以在讨论交流时, 同学们感到异常兴奋, 非常有成就感, 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上台来展示自己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 老师及时组织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根据教学中始料未及的问题, 通过设问诱导, 及时抓住“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契机,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 同时也是学生发展和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8.《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八

一、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般教材所给出的面积定义是“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把精力集中在机械地重复这一定义上,直到学生记住为止。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容易忽视对面积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对面积含义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调整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认真理解教材呈现的知识线索。目前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中是用两道例题阐释面积的含义,第一道例题是通过物体表面的大小阐释物体的面积,第二道例题是在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阐释平面图形的面积。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可分三个步骤进行:1.可以启发学生黑板表面和课本封面比例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2.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摸物体的形状,比比物体的大小。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对物体面积含义的认识,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面积定义进行表述。3.结合常见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而教学第二道例题时,可以运用例题直接引导学生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形成一定的认识,又能初步渗透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面积的定义、面积的求法,还要对面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最常见、最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例如,可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课桌的面积,然后由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由于学生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因而测量得到的数据自然也不相同,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便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测量得到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因此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这样,学生学习面积单位时就容易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多采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加深了解,接受起来更容易。

我们知道,分米是计量长度的辅助单位,同样平方分米也是计量面积的辅助单位。因此,教材在学生认识1平方厘米的基础上,直接教学生认识l平方米,突出平方厘米和平方米这两个主要的面积单位。由于1平方米比较大,教学时,除了让学生知道边长是l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外,还要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估计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在尝试中建立l平方米的表象。

三、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广教学时,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两次“试一试”。第一道例题让学生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将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含有l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和面积填写在表格中。我们知道,由于长方形是由多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因此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含有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如果要很快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数出长的那边有几个正方形,于是知道长是几厘米;数出宽边有几个正方形,就可以知道宽有几厘米。这样,既直观,又容易让学生了解长方形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二道例题给出两个长方形图,左边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其中长边已经铺满4个小正方形,宽边还留1个小正方形未铺。由于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道例题,学生就会根据第一道例题的经验,马上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这个长方形铺满量出面积后,自然而然就会发觉自己的操作很夏杂,因为只要看图就知道长可以铺4个正方形,宽可以铺3个正方形,一地可铺3×4,即12个正方形,从而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铺右边的长方形时,既可以全部铺满,也可以只铺其中一部分,只要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能铺多少个正方形即可。这一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总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单元的教学中,不但要通过操作、测量等活动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必要的体验,而且还要结合实际,融汇贯通。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逐步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9.《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九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数出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每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3.提问:小的图形我们可以用摆小正方形求面积,那如果想知道操场面积有多大,要想知道中国土地面积有多大,还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合适吗?

4.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面积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1.自主探究

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的名片,一看到它别人就知道我在时代小学工作,我很骄傲,你们想拥有这样的名片吗?我们尊敬的王校长说如果这节课大家表现积极,踊跃发言,也为你们制作一张名片。大小与我们导学卡的长方形一样,想知道它用多大面积的材料制成的吗?

(1)请看导学卡:独立完成小数学家的猜想,并填写好(1)——(3)谁想说说你的想法

(2)这是一种巧合吗?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用长×宽来计算呢?

我们小组合作,完成导学卡2的验证猜想,并填写合作交流卡,哪个小组想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结论。

要想知道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长方形面积我们会求,那正方形面积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一起来看: 1. 2. 3. 4. 操场

在规定时间内看谁做的又对又多

看到你们精彩表现老师真高兴,想接受更高的挑战吗? 备用 5. 制作名片发现我们班同学的美术天分很高,觉得如果自己设计会更好,下面自己设计一个长5厘米宽1厘米的名片可以把你的取务体现出来

10.《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

回民学校 柏凤兰

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本77—78页的例2).教学目标: ⑴ 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⑵ 能力目标。

①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 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3)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习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多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直尺、三角板和钢卷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了面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例如工人师傅在加工黑板时,要计算出黑板的面积;印刷数学书时就要知道数学书一页的面积;盖一幢教学楼,建筑师要计算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那么如何来计算这些长方形物体的面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猜一猜: “下面是我校体操比赛照片,你能估测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

师:右边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单位,你对照一下就能估测的很准确。

学生交流。

师:究竟谁估得最准确呢?我们来看一看,(透明方格动画)师:如果1个方格是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照片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指名回答)

师:我们要知道一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就要看它包含了几个面积单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直接量面积有时很麻烦,如:用面积是 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或餐桌的面积;有时直接量不可

能,如:量花圃、果园和校园的面积。如果没有方格和正方形面积单位,我们怎样才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要采取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找出计算面积的方法。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画一画。

请同学们画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写出长和宽的数据,并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师:请同学们动脑子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画的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呢?

可用你手中的学具如直尺、小正方形等操作实验得出计算结果。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出示统计表。

长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同桌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面积的呢?

生1:我是用拼摆法知道的,长摆几个就是几厘米,宽摆几行就是几厘米。用长乘宽就可算出面积。

生2:我是用画格法知道的,长画5格,宽画4格,这个长方形共画20格,它的面积师20平方厘米。

„„

让学生在平台上展示他们摆得长方形。教师板书。

师小结:沿着长方形的长边摆几个,也就是每行有几个,沿着它的宽边摆几个,就是有几行,用乘法算出共有几个,就是它的面积。(板书:每行有几个×有几行=共有几个)

让学生用这个关系说说自己的摆法。

4、观察记录表,猜猜长方形的面积的求法

师:观察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发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规律?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生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猜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生2:„„

问: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 学生回答。

5、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是长×宽呢?

三、进一步探索、验证猜想。

1、再次实践活动:学生用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一个长方形,数一数它的面积是不是正好等于长×宽?

2、展示验证结果。

3、找几位学生口答,归纳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的求法: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让学生把验证结果写在数学书77页下边。

5、小结:以后在计算长方形面积时,不必再用小正方形一个一个的摆,只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即可?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计算长方形面积时,只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求出面积,如果不知道长和宽时,就需要我们用尺子去量一量再计算。

四、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1、数学书P78页,做一做,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面积,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3、小结:刚才通过摆,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了猜测,又经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

五、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课件展示P79页的第3题。

2、测量并计算 要求:

a、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先测量出你周围长方形物体表面的长和宽,做好记录,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b、测量的数据不是整数的,可以用估算。c、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

(学生动手测量身边的实物,例如黑板、数学书、作业本的面积。)

3、拓展练习:“学校大门口外面的草坪长20米,宽10米。校长打算在它的中央建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喷水池,请你代替校长设计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课件出示图形”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合理,老师会把你们的设计提供给校长参考。

六、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你们有什么收获?(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如果没有告诉长和宽,又该怎样计算面积呢?)

七、家庭作业:

估一估你房间面积,然后再测量一下,计算出你的房间面积。

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1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研学后教;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69-02

《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献,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只有时刻心中有标,按照标准的要求,才能把握好学科教学的方向、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学标”以后,一线教师面对的一件大事就是“用标”。近期,我把《评价标准》用在了我区“研学后教”的课改课堂上,收到一定的成效。以下就结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评价标准》中指出,本节内容的评价要求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考虑到本课里学生的研学背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课的研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

(1)我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我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3)我能在小组学习中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方法和想法。

并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定为: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研学过程如下:

一、导趣乐学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右图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二、导思善学

1、动手实验,探索含义

活动1:拿出沿着棱剪开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平,摸一摸,初步感受它的表面积。

猜一猜:什么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我知道了叫它的表面积。

活动2:观察、探讨。

(1)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2、寻找规律,探究方法

活动1、自学书本P34例1,寻找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完成在书本上)。

活动2、与同伴说一说:我是这样想的……

活动3、分组讨论,比较各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简便?

长方体的表面积=

活动4、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自学完成书本P35例2

3、延伸思考,实际应用

活动1、独立完成书本P34“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小组交流。

活动2、独立完成书本P35“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小组交流。

思考:这是求表面积吗?

三、导练活学

1、老师放漂

温馨提示:老师放漂三组题,小组学生可自由接漂其中任意两题,如果时间允许,鼓励多接漂题。班内展示介绍小组的方法。

我会填

(1)右图的长方体中朝着我们的面(前面2cm)的面积是——。

(2)它的右侧面的面积是( )。

(3)它向上的面的面积是( )。

我会判:把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桶里外面喷上油漆,需要喷10个面。( )

我会选

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2cm,高是2.5 cm,计算这个图形的表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

(A)(2×2+2×2. 5+2×2.5 )×2

(B) (2+2. 5+2)×2

(C) 2×2 ×2 +2×2. 5×4

2、学生放漂

[温馨提示;学生小组内或两个小组相互放漂书本P36、37的一个问题,小组合作打分评价,然后班内展示介绍问题及解法]

四、研学拓展(可作为课外活动)

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

(思考: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的总面积与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相等吗?)

我设计了以下的研学评价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前完成:

自我评价:

通过学习,你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了吗?

A、完全掌握 B、已经学会,但还有错

C、通过努力,自己可以解决 D、还有不过关的,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小组评价(可多选):

A、团结合作 B、细心思考 C、团结合作

1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二

对新知识的学习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已知更重要的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做个初步的评估,并与他们预期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对良好的计划与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学生的先天能力与过去的成绩如何,成功的教学常常取决于学生已有知识与他们努力理解的信息的联系。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无疑要联系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周长,而这也是学生的已知。因此,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创造性地把周长和面积关联起来,让学生在辨析中理解。

本文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联系和应用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数学思考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启发式导入,唤起学生记忆

师生谈话:同学们,这些天我们学习了数学上的一个重要知识——面积,并学会了如何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了更好地掌握关于面积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进行整理和复习。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我还知道了什么是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面积计算公式、单位间的进率,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几方面的内容。

【评析】通过平实的谈话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虽然学生的回忆是零散的,但毕竟是真实和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复习的原因,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并和他们一起串起“一串串珍珠”。

二、对话互动式整理,理清基本概念

1.复习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先来看什么是面积。(出示题1,指一指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和周长)

学生指出并回答: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师:(出示题2: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儿有两个图形,谁来指一指它的面积和周长?学生指出并说明。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师生一起用手势演示面积和周长。

2.复习面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我们先来看看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师(出示)常用的是米、分米、厘米。(让学生用手势演示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

师: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让学生用手势演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师: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是多少?

生: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师:也就是说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是10。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是多少?

生: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

师:也就是说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是100。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根据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来填一填。

师:5平方米=( )平方分米,1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思考过程。

师:看来同学们对面积单位还是比较清楚的。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

3.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

【评析】整理知识是复习的基本任务,而如何避免枯燥地复述,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有意义的复习中来是一门学问。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以设疑的方式启发学生操作、思考、理解基本概念,并辅之以解决问题等有效训练,有序地将面积、进率、公式等基本知识关联到一起,学生在清晰的认识中理清了基本概念。而老师把周长和面积放到一起来学习,更是独具匠心地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了认识,也为下面的系统复习作了铺垫。

三、辨析交流式复习,让知识系统化

师: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基本概念知识掌握都比较好,下面老师把周长和面积的知识放到一起,请同学们比较分析,系统地理解知识。

1.填写表格

师:我们先来观察这张表格,表格分为两部分,左边一块是有关长方形的,右边是正方形的。在填的时候,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学生独立计算并填表。

学生汇报填表情况,重点是思考过程和计算的方法,注意条理清楚。

2.用一根20厘米的线,在方格纸上围出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再填写下表

填表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周长不变,面积变了。鼓励学生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表述。

【评析】表格比较好地把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的关系展示了出来,利用条件和问题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细致地建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从而较好地厘清概念间的关系,使知识学习条理化和系统化。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把握面积与周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拼摆、计算和列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图形的面积相等,但它们的周长却长短各异;反之,有些图形的周长相等,面积有可能大小不同。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图形面积与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认识能逐步清晰并得到提升。

四、生活应用式解答,体现数学价值

师:同学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这些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就请大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形水池,长50米,宽36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围着水池跑一圈,要跑多少米?

师:先自己读题目,想想要求什么,应该怎样列式,在作业纸上完成。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题(指名读题目)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是什么?

生:第一小题求的是长方形水池的面积。第二小题跑一圈就是求长方形水池的周长。

(2)有一个正方形苗圃,一面靠墙,其他三面围竹篱笆。竹篱笆长18米,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第二题,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要先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师:现在题目中边长告诉我们了吗?(没有)所以要先求正方形的边长。

(3)王伯伯有一块正方形地,边长20米,如果这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瓜,剩下的种玉米。种西瓜和玉米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玉米地和西瓜地的面积,要先求什么?

生:要先求整块地的面积。(指名列算式)

【评析】复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公式等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能使学生能更为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利用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看、想、摆、画、量等数学活动,运用合乎逻辑的思考,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愿望,而且使得探索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挑战性,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五、反思提升式总结,温故而知新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在哪些方面有了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最后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学习几何图形的知识,要求同学们在自己心中有图形,要能想象出图形;平时还要经常画图、拼图。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图形,要多用几何图形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下课了,老师留一道题,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动手操作解决。

用6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最长是多少?最短是多少?(先动手拼一拼,再计算)

【评析】几何图形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而这些均需依靠学生的想象和抽象,其出发点则是学生不断地观察、操作、实践。因此在复习的最后,触及知识本质的点拨和引导,把学习带向深处,推向持续,可谓画龙点睛。

综观全课,教学的创意之处在于教师巧妙地让学生在关联中辨析,在比较中感悟。复习面积时,把复习周长和复习面积放到一起,让学生在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中深入理解概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整理与复习过程的扎实推进,从启发导入到细致整理,从系统梳理到应用拓展。让学生的学习在有序和渐进中,领悟了知识的脉络,实现了温故而知新。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与复习也是教学的一大特色。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与生活联系密切和富有趣味性的素材、图形和问题,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运用观察与操作、比较与归纳、图形变换与直观推理等不同策略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层面上获得发展。教师重视为学生提供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思维。

1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三

第三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推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准备15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程教 学 设 计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

15×380×6060×3025×44×3017×8

400×59×1312×726×311×10045×3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66页例4.

出示下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会发现正好能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去设想: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呢?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便填表。

每排几个(长)6

有几排(宽)2

个数12

面积12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在拼摆1平房里你的正方形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有没有在记录表上记录长和宽的数

据相同的情况。如果没有,可指导学生去想,可不可以摆成一个每排个数和排数相同的图形呢?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

导学生:“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正方形)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通过让学生观察板书,说一说,今天的学习收获和应该记住的公式。

3、学习教材第67页例5.

出示例5:数学书的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

算一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下列各题。

13×55×112×2316×831×38×10

410×37×1242×24×12130×220×4

2、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45米,宽30米,占地面积是多少?如果在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四、思维训练

1、把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长宽周长面积

长方形8厘米7厘米

9米24米

正方形边长5分米

边长100厘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五、板书设计

14.《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篇十四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主要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备这节课时,结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试教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复习导入 ,夯实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理解起来,并且能够很好的建立起面积空间观念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记得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将新课的导入部分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以我校运动会为切入点,出示三张运动会上同学比赛的长方形照片,通过比较三张照片面积的大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感到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点,对于本节课教学实在太重要了。在新课教学中,我们感到班级中,中下等学生对于面积、周长;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出现知识上的混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遗忘规律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狠心将创设的情境删掉,换上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复习旧知最为导入新课的基本环节,这种设计可能在现在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再看到复习旧知的环节了,但是我觉得教学始终是要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虽然这样的设计让听课者少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对学生学习新知意义还是深远的,扫清了知识障碍,为顺利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

1、猜想;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

2、验证:

(1)明确目的:我们验证什么?

(2)明确方法:怎么验证?

(3)明确要求:合理分工。

(4)实践活动:合作探索。

通过同桌合作,用多种方法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的、生动而有趣的。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三,搞好课堂训练,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老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15.《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五

高低脚基础验收复核较为复杂, 需要对基础的对角线、根开的数据作出精确的测量。本文以图1所示基础为例, 阐述一种精确而又简便的测量方法。

根据正方形基础特征, 可得:图1中每个基础正面半根开aA、aB、aC、aD和侧面半根开bA、bB、bC、bD均相等。

运行单位技术人员在验收时, 将仪器架在中心桩上, 对准桩上标记点 (对钉) , 对后视方向, 调整水平盘00位置, 顺时针方向旋转450、1350、2250、3150, 所对方向分别为A、B、C、D腿同组地脚螺栓中心方向, 或由450、1350定出A、B腿同组地脚螺栓中心方向, 再分别打倒镜, 定出C、D腿同组地脚螺栓中心方向。

在具体测量出相关尺寸时需分两种情况叙述。

1 在中心桩位置能直视各基础顶面同组地脚螺栓中心点

1.1 设经纬仪转轴中点 (经纬仪上有此点) 至各基础腿顶面同组地脚螺栓中点的斜距为Li (mm) , i=A、B、C、D (下同) 。

1.2 同时读出经纬仪对各基础腿同组地脚螺栓点的竖向角αi (精确读出度、分、秒) 。

得出Li、αi后, 便可算出各基础腿的半对角尺寸和其基础顶面的高差值。

半对角线尺寸为:

基础腿主柱顶面标高值为:

根据基础腿立柱顶面标高值, 可以算出各基础腿主柱顶面之间高差值 (规程允许偏差≤5mm) 。

根据半对角线尺寸和正方形基础的特点, 可算出各腿的半根开值, 即

2 在中心桩位置不能直视各基础顶面同组地脚螺栓中心点。 (一般情况下, 有2个能直视, 有2个不能直视。)

对能直视基础腿顶面同组地脚中心点的, 按上述1.1和1.2法测量。

对不能直视的基础腿, 则将仪器架在中心桩上, 先对可直视的基础腿测量出数据, 再倒镜, 定出辅助桩。对定辅助桩的要求:仪器架在辅助桩上, 能直视基础中心桩和原不能直视的基础腿顶面同组地脚螺栓中心点, 如图3。在这种情况下, 需记录经纬仪架在基础中心桩上的仪高j, 以便算出可视基础腿基础立柱顶面与基础中心桩之间的相对高差:即hi-j。

仪器架在辅助桩上, 分别测得αio、Lio和αi、Li, 结合公式 (1) , 可算得该基础的半对角线值。

o'i'=L ixcosαio+Lioxcosαio, 再由公式 (3) 算得腿的半根开值。

同时由公式 (2) 可算出基础腿顶面和中心桩间的相对高差。

由公式 (2) 分别算得i'i和o'o, 由图2可见:经纬仪两侧都是俯角, 则:i'i-o'o为该基础立柱顶面与基础中心桩之间的高差值;如果经纬仪在辅助桩上对基础中心桩为仰角, 则i'i+o'o为该基础混凝土立柱顶面与基础中心桩之间的高差值。

上述方法已在许多基建和技改工程验收中实际运用, 现仅以220k V大埔电厂配套线路工程草某塔位的实际数据作为范例。

计算结果:

16.关于管道方形补偿器的计算与安装 篇十六

【摘要】为了热力管道的安全运行,在相应的位置需设置补償器。本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了方形补偿器的相关知识,包含方形补偿器的介绍,计算和安装。

【关键词】方形补偿器;计算;安装

热力管道常因管道内介质的温度与安装时环境温度的差异而产生伸缩。而且因为热力管道本身工作温度的高低,也会促使管道的伸缩变形。为了促使温度变形的释放和温度应力的消除,保证热力管道的可靠运行,必须根据热力管道的热伸长量及应力的计算合理地布置补偿装置或补偿器。热力管道常用的补偿方式有两种:自然补偿装置和补偿器。管道系统中弯曲部件的转角不大于150度时均可做为自然补偿装置,其特点是简单可靠。下面就方形补偿器的计算和应用分别予以介绍。

1、方形补偿器的介绍

方形补偿器通常用无缝钢管煨制或机制弯头组合而成,尺寸较小的可用一根管子煨制,大尺寸的可用二根或三根管子煨制。由于补偿器工作时,其顶部受力最大,因而顶部应用一根管子煨制,不允许焊口存在。方形补偿器具有以下优点:制造简单方便,常用无缝管煨制或机制弯头组合;可以自由安装,既可以在水平方向进行安装,又可以在垂直方向进行安装;有较小的轴向推力;较大的补偿能力,运行可靠,基本上不需要进行维修,使用时间长,使用期限等于管道使用年限;不需要设置管道维修平台;适用范围广,可以适用任何工作压力及任何热媒介质的供热管道。

方形补偿器的弯曲半径R=1.5DN,补偿器两端直管自由长度(导向支架至补偿器外伸臂的距离)为40DN。方形补偿器根据边长和臂长的比值不同而分为四种类型,如图1所示。根据提供的管径,和计算的热伸长量,可对各类型方形补偿器的尺寸和补偿能力查表直接选型,在此我们确定选用2型补偿器的形式。

2、方形补偿器的计算

方形补偿器是应用非常普遍的热力管道补偿器。计算时,通常需要确定:方形补偿器所补偿的伸长量,选择方形补偿器的形式和几何尺寸。利用弹性中心法对方形补偿器的计算及步骤简单介绍如下。

2.1管道伸缩量的计算

有一热油管道,设计压力为1.6MPa,,管道运行温度为200℃,安装时环境温度为10℃,管径为DN400mm,材质为碳钢,两固定支架之间的长度为56m,如果确定为2型方形补偿器,确定方形补偿器的尺寸及应力。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到的方形补偿器数据如图2所示

3、简述方形补偿器的安装

方形补偿器在安装前,应检查补偿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补偿器的三个臂是否在一个水平上,安装时用水平尺检查,调整支架,使方型补偿器位置标高正确,坡度符合规定。完成两固定支架之间的管道安装并牢固的固定以后,在系统未投入运行的情况下进行补偿器的安装。一般来说,在两固定支座的中间位置安装方形补偿器。设置固定支座的目的:用于支撑管道的重量;消除管道的热膨胀造成膨胀节变形产生的对管线的轴向反作用力。因此必须把固定支座和热力管道及支撑的固定管架牢固焊接在一起,用以限制轴向的位移。如果固定支座没有焊接牢固,输送热介质时热涨产生的轴向反作用力就可能造成固定支座松动,引起补偿器及管道受损。

在安装方形补偿器时,应在管道上预留补偿器的安装位置,为了热应力的减小和补偿器的补偿能力的充分利用,在补偿器安装前应进行方形补偿器的预拉伸工作,预拉伸允许偏差小于10mm。预拉伸前应进行固定支座是否已和管架和管道牢固固定的检查,预拉伸的焊口位置与补偿器弯管起焊点距离大于2m,一般取2m-2.5m处。安装时必须确保整个补偿器的各部分在同一平面内。方形补偿器的平面扭曲偏差不应小于3mm/m,且不得大于10mm。垂直长臂的长度偏差应小于正负10mm,但两条臂的长度必须一致,水平臂长度偏差应小于正负20mm。

参考文献

[1]《石油地面工程设计手册》(第二册)[M].

[2]常守新,王志栋.方形补偿器类型及应力分析验算[M].

[3]《动力管道手册》[M].

[4]赵松滨,王怀庆,钱民,张振峰.浅谈管道补偿器的安装.

17.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 篇十七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1

几次听侯老师的课都有种轻松愉快的感受,同学们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可以看出教师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之高。相信做她的学生一定很幸福。

一、导课有趣能引发学生思考。

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不仅回忆了旧知“面积单位”的理解也为新知的学习---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了铺垫。自然而然引入本届新课的学习。

二、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用摆的方法验证公式的合理性从而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循序渐进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三、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给学生准备充分地研究材料,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给与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做法想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较好。

学生通过实验合作得出的结论,教师质疑是不是任意给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能求他的面积呢?随后示范用教具在黑板上拼摆,引导学生验证公式,启发学生得出一行7个正方形就是7平方厘米。看得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相当透彻。

五、练习题真正做到少而精。

虽少但却很有坡度,有量一量算一算两道,看图计算两道,求A4纸的面积,以及拓展到的求剪下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下部分面积。体现了算法多样性,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最后的猜一猜,由学生探究实验中的数据引入,进行了变式练习。将整节课学习推向了高潮。

建议:实际感知一下A4纸的大小建立对面积大小的体验感受。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2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整节课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来阐明长方形面积公式与长和宽的关系。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整堂课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教师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教学应变能力强,一环紧扣一环事例生活化。课前引入创设情境较好,用生活中的照片要进行塑封来导入新课,非常新颖且联系生活实际。课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教师在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里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回升,阐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从而再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层次分明、练习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并紧扣重点,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精神。

不足之处:

(1)教师让学生自己用15个1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内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里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然后再组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通过共同参与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里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

(2)教师在板书面积公式时应把整个格式过程表达出来,书写完整。(这里教师在解题板书时并没有把解:S=ab写出来)同时,面积单位是个新学的内容,本课时教师还应重点突出面积单位名称————平方~。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3

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陈老师在引入新课时,从学生身边的教室地面面积引入,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师的独具匠心。

2、重视教与学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通过创设情景提出课题后,师生共同总结提出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了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的自探提示,然后由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在解疑合探环节中,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解疑合探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陈老师重视学法指导,但不影响独立思考,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面积之和。从面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生要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的培养

无论是在解疑合探,还是在运用拓展中,陈老师都注意让学生认真分析细心观察,特别是在质疑再探之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自主编题,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并发挥想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有很多用处,创设情景中的估算教室地面面积,怎样能求出教室面积,以及运用拓展中的怎样求蓝球场的面积,都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运用拓展中,第一部分是判断高手,教师在让学生出示结果之后,就直接进入了第二部分,在这一点,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说明题目错误的原因,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将有更大的帮助。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位同学站起来后,说不出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直接让他坐下,点了另一位同学,遇到这各情况,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直接坐下,而是应引导学生,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你没有学会吗?这样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4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宋老师先出示一张纸片让学生猜猜面积有多大?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纸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测量方法,最关键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在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加以分析,比较,特别当学生说到用尺量出长和宽,再相乘就好了时,老师没有加以控制,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做的想法,让全班学生聆听了同伴的思考的过程,说的孩子满意了,其他听的孩子也满意了,老师更加满意了,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18.《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八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白土小学 朱朝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换中,培育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激励学生勇于摸索,培育学生的摸索精力。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察看,剖析推导的方法进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和面积盘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剖析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尝试、讨论、交换、发现、理解、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时而喜笑容开,时而愁眉不展,时而争论不休,时而频频点头,充分地涌现出探求新知的全过程。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操作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用方格拼长方形时,速度慢,摆的图形不美观,学生操作的时间比较长。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疏忽,如果把要求提得再明确一些,学生操作会得心应手,时间也会节省很多,效果会更好一些。2.应用实际有待提高。

19.《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九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二是在学习两者的特征后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怎样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图形认知基础,使这两点目标相互依托,让学生自然地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呢?我从以下三个环节来体现。

一、与美术学科开展协同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运用谈话法,通过介绍学生和教师的画像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想去了解自己班上其他同学的外貌特征。和美术学科进行协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观察不同事物和人物都要抓住他们的特征。

二、实践探索主动获取

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在知识的发生、拓展、应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因此我让学生从搭一个长方形入手,通过选小棒使学生知道长方形边的特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从事数学活动,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折一折、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接受和发现是不断交替进行的。接受学习是发现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充分地去发现、探索,以学生的发现为主,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当然教师适当的点拨也很重要,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及时讲授。在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两者的优势互补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基础与发展平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目睹了他人的思考方法,习得了观察、比较与分析的相关经验,更充分地理解了新知。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初步归纳的能力,我让学生观察正方形,独立思考归纳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异同。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验证正方形边和角特征的方法。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在总结协同实际应用中感悟

我们请学生观察不同建筑物的平面图形分别是什么,比如,故宫、水立方和四川龙居寺正方形大殿等。在这次的协同活动中既有对原知识内容的巩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也有对知识的拓展,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辩证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生活中的美。

20.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十

教学目标:

1.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学生的探究中,要学会加强对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在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没有哪个同学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2.通过大家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图形的观察,相信我们对长方形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它到底是不是长方形”的小游戏,来了解一下你们关于对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多媒体演示:通过演示一本长方形的书只露出图形的一角,接下来不断地往外抽取,在适当的时候停止,然后让我们的学生来判断是不是长方形。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看一看这是一个长方形吗?我们利用自己手中的长方形来向学生向学生阐明其中的道理。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预设:学生大多会从角上考虑,引导学生再从边来考虑。得出的结论是,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设计意图]我们的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对于这两种图形都有过接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来直接揭示课题,通过这种揭示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回忆他们曾经见到过的哪些事物是这两种图形。

3.对长方形的特征进行验证。长方形的上下边是相等吗?左右边也是相等的吗?下面请每一个同学都用自己手中的长方形来证明一下,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①量:尽管学生在测量数据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出入,这是难免的,可是无论怎样,我们的数据结果都是可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②折:我们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来把长方形的纸进行上下对折,这时候我们很显然可以发现其上下边重合的,那么就足以说明其上下边的确是相等的;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再来把长方形纸左右进行对折,这时候可以发现左右边也是重合的,得出左右边也是相等的结论。

4.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来判断仍然是长方形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在改变图形的位置情况下,是不会改变它本身的形状,仍然是一个长方形。

5.对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介绍。长方形肯定是一组对边短一些、一组对边长,我们把长方形短边的长叫长方形的宽,长边的长叫长方形的长。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都比较浅显,那么我们将如何让他们对长方形的认识由其感性认识引向深入呢?这正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

二、通过介绍长方形过渡的方式,来揭示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一个长方形,并说出它的宽和长分别是多少?

通过在宽不变的情况下,分别三次对其长边进行缩短,同时分别说出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是多少?

这个时候,我们引导学生来思考长方形的长边再继续缩短下去,会不会变成一个非常特别的长方形?那就是它的四个边都是相等的。我们给这个特殊的长方形起个特殊的名字叫正方形。

2.依据之前给大家介绍的长方形的经验,那么正方形的边和角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呢?

3.讲解正方形的特征

(1)正方形边的特征

那么如何向学生介绍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呢?请大家用自己手中的正方形来做一做,并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的方法。

①通过直尺来测量其四条边,发现其四个边都是相等的。

②通过对折的方式来进行,可以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

(2)角的特征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讲解正方形的边长

我们都知道:正方形它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就叫正方形的边长。

5.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都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是不相同的?

三、综合运用知识

1.找一找: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平常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长方形或正方形,请大家都来找找看。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自己独立地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请说说你画了一个多大的长方形?请每组一个同学来一边展示一边说明清楚。

(3)假如你在所画的长方形中来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呢?同时请你想一想这个最大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4)当一个同学来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的时候,剩下的学生来猜他画的最大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親手操作,来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较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

四、总结交流,反思提升

1.我们今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呢?

上一篇:重度颅脑损伤演练总结下一篇:我努力读懂舍得高中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