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4-12-27

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共14篇)

1.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一

汕头中公教育 shantou.offcn.com 2018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环境污染防治

【背景链接】

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开展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收费政策。严禁“洋垃圾”入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成造林1亿亩以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严控填海造地。严格环境执法。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中公公考角度解读】 [背景分析]近年来,一入冬雾霾就席卷我国多个地区,给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此,多个城市实施机动车限购政策,部分地区实施限行政策。但这种限购限行政策遭到了汽车协会和不少民众的诟病,因为汽车尾气仅占空气污染的20%,剩下的80%治理却迟迟不见动静,新一轮尾号限行措施和汽车限购政策对空气污染治理的解决作用并不明显。少开汽车、绿色出行已成为社会共识,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减少汽车污染、创造美好环境做出应有贡献,但这并不能成为城市管理者推行限行限购政策的依据。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近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制订“史上最严格”《环保法》,树立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着力改善突出的大气、江河污染等环境问题。事实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等等,但是与群众的需求差距还比较到,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不高。

[面临的挑战] 中国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我们过去的绿水青山是祖宗留下的,未来美丽的环境是子孙后代应当享受的,当代人要有责任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除了人口多,还有就是环境承载能力脆弱,我们用世界上不到9%的耕地

汕头中公教育

网址:shantou.offcn.com

汕头中公教育 shantou.offcn.com 养活了20%的人口。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去继续走高投入、高排放乃至于高污染的路子。

由于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易反复,部分企业和个人法治观念淡薄,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监管缺位,环境保护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各类环境问题仍处于多发态势。

当前,我国正步入增速换挡、方式转变、结构优化、驱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污染防治,还包括发展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需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统筹谋划、全面布局。

[对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的基础,还是我们留给后人最好的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为了保发展、保健康、保幸福。习

一是筑牢绿色政绩观。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绿色成为我国发展的底色。然而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还是以GDP论英雄,追求短期的政绩。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干部要让正确的绿色政绩观在头脑中落地生根,要树立“抓环保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就是抓对外开放”的意识,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抓项目、抓工作。要建立完整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坚决执行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为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环境问题终生责任追究制。

二是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气、水、土壤污染是污染防治的核心工作。治理大气污染,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比重降下来。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人们的健康,也关系食品安全,政府必须负起责任,向水污染宣战,拿出硬措施,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土壤污染处于“末端污染”,要抓“本”治“源”。不仅要从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着手,更要管住生产生活“上游”的土地规划、城乡规划。

三是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每个人往往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治理污染不仅仅是政府工作,要让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强化企业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让其主动承担防治责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话语权,群策群力,共治共享,只有形成环境共治模式,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污染防治。

汕头中公教育

网址:shantou.offcn.com

2.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二

一、坚持政府主导, 明确政府职责的背景

(一) 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与国内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日趋深刻, 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普及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下,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逐渐形成, 城乡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 缩小城乡和地域之间学前教育的差距, 保障每个幼儿有园可入依然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仍处于均衡发展的初级阶段, 要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这个目标, 最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职责。我国地势宽广, 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各类弱势群体无法接受基本的学前教育。因此,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采取倾斜政策等措施, 为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提供基本的学前教育服务。

(二) 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效监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各级各类教育的产品属性。由于学前教育是一项公共性极强的公益事业, 其建设和发展则是根据社会和个人收益由政府和个人分担教育支出。然而, 在这个制度转型的过程中, 政府开始撤资或减少对学前教育的投资, 学前教育受到了有意无意的忽视, 国家把学前教育推向市场, 开始了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一段时间内, “许多公办幼儿园被出售、转制、大量企事业单位办、集体办幼儿园被强行推向市场, 让它们自生自灭”。与此同时, 民办幼儿园开始兴起, 办园数量逐渐剧增, 形成了“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格局, 公办幼儿园则出现了“从辉煌一时到身陷尴尬”的境况。民办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事业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 给幼儿入园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同时,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些民办幼儿园成为老板赚钱的工具, 打着国际、双语的旗号迷惑家长, 对私立的追逐逐渐演变成一种无序状态。另外, 在转制的背景下, 公办园所数量逐渐减少, 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学前教育领域市场乱象丛生, 出现“公办幼儿园‘稀缺化’, 民办幼儿园‘两极化’, 优质资源‘特权化’, 收费‘贵族化’等现象”。而对于学前教育过分市场化, 政府作为学前教育的主导机构未能发挥主导和监管职责,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重重阻碍。因此, 要普及学前教育, 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入平价有质量的幼儿园的需求, 就需要政府发挥主导和调控作用, 处理好与市场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关系。

二、坚持政府主导, 明确政府职责的具体表现

(一) 制定发展规划

我国政府近年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也首次将学前教育单列一章进行战略部署。因此, 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充分发挥其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职责。这需要明确以下两点:首先, 中央和各级政府要将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 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 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抓紧抓好”。其次, 各级政府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应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坚持统一规划, 循序渐进。《若干意见》指出:“省 (区、市) 政府要深入调查, 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 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 确定发展目标, 分解年度任务, 落实经费, 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有效缓解‘入园难’”。只有将学前教育纳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进程, 并层层推进实施, 才能普及学前教育, 实现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 加大财政投入

经费投入是学前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 也是国家对发展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程度的体现。根据调查,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率多年来维持在0.05%左右, 学前教育总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一直在1.2%—1.4%徘徊,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也低于巴西等发展中人口大国”。对于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若干意见》规定:“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 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按照此项规定来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我国应在国家级财政教育预算中单项列支学前教育事业经费, 明确并逐步提高学前教育投入的比例, 确立并逐步实现学前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0.4%, 学前教育预算内事业性经费占教育预算内事业性经费的比例7%。在中央、省、市、县等各级财政中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 建立对贫困、边远、民族地区等学前教育发展的专项支持与转移支付制度。对于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 《若干意见》指出:“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 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 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 也是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经济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 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三) 完善管理体制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着监督、领导和协调等作用, 是保障政府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职责的必备条件。1989年颁发的《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我国幼儿园的管理“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分税制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 这成为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障碍。”因此,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破除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管理体制障碍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事项。《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学前教育,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并且规定“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 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 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学前教育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政府若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明确并落实其具体的职责, 单靠市场化经营, 将会造成我国学前教育管理混乱的局面, 十分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 优化和公平化资源配置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受到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为区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从区域来说, 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最为薄弱。根据调查, 迄今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近40%的乡镇没有正规的中心幼儿园。要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 重点和难点在中西部、农村地区, 必须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实现突破。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 《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 从今年开始, 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 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 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政府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服务供给职责。为此, 政府需要加快制度发展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 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学前教育。依据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 政府有必要设立“国家中西部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 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 以财政投入、政府办园、公办教师为主, 大力推进中西部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 引领和带动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 从而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三、坚持政府主导, 明确政府职责的作用

(一) 统领学前教育的发展

掌船先掌舵, 要达到彼岸, 应先明确方向。学前教育作为基础之基础、终身学习的开端, 它的发展也离不开“掌舵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政府的职能是为人民谋福利,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 政府理应充当“引路人”和“起帆者”, 规划、统筹和领导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既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 也是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迫切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能够明确我国学前教育的办园方向, 使学前教育发展“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明确政府职责, 将政府职能落实到实处, 能够保证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措施来实现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 不断提升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

(二) 实现学前教育的普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当前我国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我国是个人口大国,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 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近些年, 我国学前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 但基础还很薄弱。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 成为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情况下, 坚持政府主导, 明确政府职责, 通过制定有效措施, 将优化和公平化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也只有坚持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才能化解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如期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三) 规范学前教育的管理

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当前, 我国在学前教育管理方面逐步改善,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园准入制度不健全, 监管力量不足, 导致社会上无证办园的现象严重;幼儿园收费缺乏明确的界定, 未能做到收费透明化;另外, 幼儿园校车安全、虐童事件等安全事故频发, 严重威胁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监督和管理。因此, 坚持政府主导, 明确政府职责, 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管理,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解决幼儿园的准入、安全和收费问题, 确保实现学前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从而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欢欢.试论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7) .

3.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三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以下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部分: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

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 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 000万人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 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惠及3 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8 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增加860万人和88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54万人。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三、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专家解读】

⊙解读1:

解读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

搜狐教育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关于教育部分,最引起您注意的是什么?

张鸣:投入达到GDP的4%,这是以前没有达到过,第一次达到。这是最大亮点。

搜狐教育主持人:去年很多是对农村教育比较关注,但是教育报告中今年呈现出来的不是很多。

张鸣:农村现在是空壳化这个问题很严重,实际上如果把农村教育投入太多没必要,许多人走光了,留守儿童也不是很多,农村的教育现在是在萎缩,而且很多农村已经合并到县城了,因为都没有人了,更多的人实际上是随父母进城打工了。现在的问题是对农民的教育问题,农民很多人已经变成农民工了,虽然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改善农民状况和农民工地位,但是在农村怎么种地都发不了财,没有多少钱,必须外出打工。

现在我们看到农民的问题已经变成农民工的问题,而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变成农民工子弟教育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解决并不好。现在已经解决了农民工子弟可以就地进入城市小学中学,但是这些子弟进入小学是受歧视的,第一是异乡人,第二是农村人,两重身份导致日子很难过,不光同学欺负他,老师也看不起他。打工子弟学校又不太合格,面临着被拆除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是提到初步解决,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你没有解决农民工城里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搜狐教育主持人: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关于教改的比较少。

张鸣:对,教改也在做,教育部有些专家在设计方案,教育体制改革到现在没有什么推进。现在教育官僚化行政化的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经费即使增加了,可能用到第一线的钱还是不够的,真正改善学生的教育状况、教师状况还是有很大距离,很多地方的教师都是课上不好好讲课、下课补习捞外快,有教师师德的问题,也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搜狐教育主持人:持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您认为换届之后最迫切的教育改革是什么?

nlc202309012258

张鸣:现在的问题重要的不是增加投入而是进行改革,到今天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改不动就是利益集团的阻碍,行政化这种模式领导当然喜欢这样,要想打破这个模式靠今天这个体系自身的制度改革有一定困难。在改革同时必须进一步开放,教育向国外开放向所有国内愿意办教育的人开放,向教会开放,在民国时的教育最大的亮点就是有教会体系,教会学校都不错,教会学校办得好,如果国立私立学校办不好没有人去,没有生源。中国的改革必须办学开放,不开放没有改革,教育也一样。

搜狐教育主持人:高考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张鸣:如果大学不能自治,高考改革没有出路,高考改革必须是打破全国统一的。比如可以设计一个考期一个月都在考,但是大学要自主招生,自主出题。大学不自治的话,这个目标根本实现不了。

搜狐教育主持人:过去一年教育事件您最关注的是哪一件?

张鸣:异地高考,这个本来就应该解决,这么长时间不解决异地高考很不象话,已经有房子有产业了这么长时间,不让人家在这儿考试很不象话。

⊙解读2:

解读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

我们现在的教育问题主要还是要通过改革来进行解决,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时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初步解决”讲得比较准确,现在是初步解决,深层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进城务工人员还不能像城市户籍孩子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

现在的教育状况好比一件衣裳,这件衣裳穿了很长时间,仅仅依靠打补丁的方式很难有很大改进,需要进行深层次的体制、评价机制改革,这方面在这部分报告内容中没有看到。

从报告中看,我认为在所有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

⊙解读3:

解读专家:语文出版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

“用好”这个词很重要,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没有钱,现在有钱了,如何用好就变成了突出的问题。大家不要以为用钱容易,其实从某个程度上讲花钱比攒钱还难。没钱的时候我们可以哭天抢地,有钱了能不能用好,则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如果给你了钱你没有用好不仅愧对了人民,愧对了政府,而且还愧对教育本身。

⊙解读4:

解读专家: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有些是有标志性的意义,包括教育经费达到4%,包括校园工程的实施,包括农村的营养午餐的实施,这些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突破性的意义。有的是从无到有像营养午餐,有的是努力了多年达到的标志性的突破。这些成就应该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校舍工程为例,实际上在汶川地震以后采取了一个大规模的补救措施,像这个工程的实施的确把很多年欠的帐还掉了,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来改造新建扩建校舍,使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重新翻新,尤其是这一次的校舍工程跟以往历次的不一样,完全是由政府财政来做的,而不是靠民间借贷,它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老百姓评价都是非常高的。

⊙解读5:

解读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应该来讲去年教育投入占GDP的4%是一个历史性的进展,一方面值得肯定,但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的投入实际上还是面临很艰巨的任务。因为早在1993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到在上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4%,但一直到2012年才达到目标,现在达到4%,有的说法已经补足了教育的欠债,但是一大部分还是没有补足的。首先我国在过去这么多年里面达到4%,每年都有所欠债,现在说一年把所有的欠债补上了,由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够,实际上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问题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实际上存在着非常薄弱的地方,还有教育公平问题非常严重。这是第一。

第二,即便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也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欠发达地区的水平达到4.1%,我们4%是一个不高的水平,《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发展任务来看,如果教育经费占GDP的4%实际上无法完成目标,无论是教育公平还是教育质量都需要教育经费的投入,这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理性的认识。

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怎么样把这个钱用好的问题,在2011年教育经费增加到四百多亿,12年教育经费增加四百多亿,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东西部地区学校的校舍问题、安全问题还是非常令人担忧。虽然国家增加了教育投入已经明确表示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倾斜,也做了大量的事,包括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的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加强了中西部地区校舍的改进等等。但是从目前来看,投入的费用是不是能够确实改变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面貌以及投入的费用是否被挤占挪用还是值得进一步追问的。

前不久发生的学生踩踏事件可以看到学生的寄宿条件非常之差,昨天又发生学校的塌陷事件,也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追问的。还有校车安全事件,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现在我国的不合格的车辆大幅度存在,很多隐患问题,要解决校车问题也需要政府主导,有很多不安全的不合格的校车上路,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多隐患。因此,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另外一方面研究教育投入用到刀刃上,不要挥霍,不要被乱用。

对于教育经费来讲需要做的事情是两方面,一个要建立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经费投入的预算监督投入职责,我们没有这样的委员会导致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如果有拨款委员会政府必须履行职责,要不然拨款委员会有不落实的责任,如果有这样的委员会还可以让投入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不是仅仅由政府部门说了算,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投入和使用的机制都是政府说了算的机制。怎么投,投多少,投到哪儿都是政府说了算,存在一系列的投入不到位、投入没有用到刀刃上的问题。我们增加教育投入还要转变现在的机制,由于这两年加大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教育公平有很大的促进,这里面对基础教育来讲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统一统筹来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nlc202309012258

我觉得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讲,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际上管到2020年,因此对于换届政府来讲还是面临着怎样去落实和执行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只有按照这个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走向促进教育的改革,才可能解决现在教育的老大难问题。我觉得这里面并不是新的政府就一定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在2010年国家《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订规划纲要当中积极广泛征求意见,面对当前中国教育的问题达成广泛的共识,而且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因此最主要要去落实认识推进,而不是说重新再去就这些问题一再出台措施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一个方向的基础上去推进,使我们教育的改革能够持续渐进的发展。

当然现在改革之所以难推进是由于上面两方面大的问题,一方面教育改革的纲要实际上是行政性的纲领性文件,没有通过法律程序立法,从纲要改革的措施来看,它还没有得到现有法律法规的支持。也就是说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都应该修订,否则改革的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得到实施。

再一个现在放权还是很大的问题,我们主导教育改革的恰恰是教育行政部门,放权改革面临的压力很大,阻力比较大。不管是我们教育规划纲要提到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改革还是现代学校建设都是涉及到这个放权的问题,因此这也是下一届新一届政府在推进教改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政府履行它本身应该履行的工作,让教育回归教育和学生的本位。

搜狐教育主持人:教育去行政化该怎么解决?

熊丙奇:这个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已经谈到,教育可以去行政化,这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这个也是限制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可能很多的我们所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很难。

搜狐教育主持人:过去一年里面您也长期活跃在教育领域,这届政府报告里面您最关心的对的是哪一点?

熊丙奇:我看了一下,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着教育经费的投入来展开的,怎样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我觉得教育公平肯定是过去一年大家很关注的,其中有一点包括异地高考,这个也是热议一年的话题,也是落实和扩大教育公平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异地高考只是一个头,真正推进落实还是要在今年明年,能否解决这样一个事关更多学生的公平问题,这个考验新一届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方面的勇气和智慧。

(来源:搜狐教育)

4.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四

中英文翻译(一)

《2018年广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一)》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2016年广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广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点解读和中英文翻译

2015年1月2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 陈武作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进取,精准发力,克难攻坚,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673亿元,增长%;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困难超出预期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实现了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稳中有进。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综合施策克难题,稳中求进取得新成效。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决策部署,针对新常态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多次专题研究并实施38条稳增长举措,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投资、“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片片通民航”、棚户区改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业发展、扩大消费、加工贸易倍增计划、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建设、范文写作教育、扶贫等工作,有效激发了三大需求。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棚户区改造获得贷款授信1242亿元、放款230亿元,均排全国前列,完成投资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增量创2010年以来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进出口逆势上扬,增长%,加工贸易增长%,对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达%。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突破1000亿元,增长14%,税收增速高于财政收入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下降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到46%。

(二)调整结构强产业,提质升级呈现新亮点。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推进“1131”工程项目330个,其中重大产业升级项目50个,年中新增亿元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应对风险解难题。铝、糖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电子信息成为第10个千亿元产业,汽车、石化、机械产业突破两千亿元,食品产业突破三千亿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增至5个,汽车产销均超200万辆。工业结构趋向优化,高技术产业、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实施服务业百项重点工程,新增安排2亿元专项引导资金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等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三大国际旅游目的

5.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五

一、《意见》的出台背景

从2005年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到2013年底,全省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97.69万户。我省棚户区改造工作启动早、规模大、效果好,得到了国家领导和建设部的充分肯定。

为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辽政办发[2005]16号),对棚户区改造的实施原则、建设标准、资金筹措与使用、组织实施、相关政策、责任划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省政府相继下发了《关于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意见》(辽政发[2007]34号)、《转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11]45号),提出要继续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

2013年7月,国家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原则、政策措施和责任体系。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36号),从完善棚户区改造规划、优化规划布局、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加快配套建设、落实好各项支持政策、加强组织领导七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36号)文件精神,按照与国家新的要求相一致、与我省以往政策相衔接、与全省各地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面对棚户区改造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模式,以省政府的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二、进一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重大意义

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通过棚户区改造,可以使困难家庭告别低矮破陋的居所,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是广大低收入群体的热切期盼,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

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发展工程。通过棚户区改造,可以有效地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发挥助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意见》的主要内容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资金、征收、建设、回迁、物业等很多方面。《意见》针对上述问题,规定了八个方面16项内容,包括科学编制改造规划、合理确定棚户区改造任务,优化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让利于民、实现和谐征收补偿,加快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实现公平分配、做好回迁小区后续管理,认真落实税费、土地支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其中,关键点在于:

一是明确责任体系。强调棚户区改造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原则。市政府对本地区棚户区改造工作负全责,市长是第一责任人;县、区政府是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主体,具体负责本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省政府建立棚户区改造目标考核、通报、约谈制度。对资金和土地不到位、政策不落实、建设进度滞后的地方政府和部门,对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实行约谈问责。

三是编制完善棚户区改造规划。提出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如期完成的原则,编制完善2015年-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和改造计划,合理确定棚户区改造的任务。

四是多种方式解决回迁安置问题。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确定安置方式。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市场化解决安置房源、政府团购、动迁居民购买的安置方式,满足居民多样化住房需求,避免困难群体再次集中,滋生新的社会问题。

五是积极破解征收补偿难题。房屋征收难、拆除慢是制约棚户区改造顺利进展的主要困难。我省在多年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取得了很多实践经验,形成了整套的工作体系和完善的政策措施。在制定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方案时,既要考虑与先期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有效衔接,又要创新思路、取得突破。特别是要继续发扬“为民务实、高效创新、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的棚改精神,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加快房屋征收补偿进程。

六是高质量地做好棚户区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选址要满足群众的生活、生产需要,要提高安置住房的规划、设计、建设水平。在工程建设方面,相关部门要建立行政审批快速通道,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加快完善配套设施,确保建成“放心楼”。

七是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意见》对国家、我省支持棚户区改造的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电力配套费等优惠政策进行了归纳,要求各地区落实好税费减免政策。在棚户区改造项目用地方面,提出要实行计划单列、优先审批、应保尽保。

八是积极破解资金难题。针对棚户区改造存在的资金难题,《意见》提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各类补助资金;省、市、县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用好用足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棚户区改造。同时,回迁安置居民也要承担合理部分。此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棚户区改造。

九是安置住房分配实行“六公开一监督”。要求做到分配政策公开、程序公开、房源公开、对象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加强对分配全过程的监督,确保公平分配。还要加强困难群体的生活救助,确保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住得进、住得起、住得稳”。

6.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六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两会关于高考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提案(一)》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两会关于高考热点解读,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高考提案

今年“两会”的聚焦点是什么?

五根主线奏响民主曲

不管有没有权威部门的规定,一年一度的“两会”,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民主节日。

今年“两会”,尤为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在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召开的,五根主线上跳跃着老百姓关心的音符。它将

奏响一部高音部与低音部和谐交织的民主曲。

这首民主曲的乐谱上的五条主线:一是党的十八大,这次“两会”是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将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二是换届,这次“两会”是一次国家政权机构和全国政协组织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要依法依章程行使选举权;三是廉政新风,这次“两会”是在中共中央作出规定倡导节俭之风背景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承担起民主监督的责任;四是改革,这次“两会”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行使职权审议讨论改革方案;五是经济形势,这次“两会”是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审议讨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各项政策。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中,明确指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和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任务。在这个背景下,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237名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带去的是全国人民的重托,共商的是全国人民的大事,还要选出广大人民信赖的领导人。

会内会外互动,已经成为近年“两会”的一个特点。代表委员行使民主权利,国人更希望我们的代表委员能够真正以当家作主的精神,审议和讨论各项报告和决定。

五大建设破解民生题

“两会”是集中反映民意的场所。

回顾最近五六年的“两会”,除了经济方面的话题,热门思想汇报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诸如此类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在

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民生问题更为突出。

7.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七

一、新规则中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政府改革的方向

从2004年《国务院工作规则》颁布到2008年《国务院工作规则》的修正,我们可以看出国务院自身为“建设法治政府”所做出的努力,这些新内容表明了新一届政府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始终重视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决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实力更加强大,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同时出现了利益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态势等。这些新形势的要求与规则的新亮点基本上可以说是相对应的。如利益多元化要求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增强大局观念;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要求加强政务公开建设、廉政建设,建立问责制,加强公众对执政过程的参与;经济实力的强大,要求更加注重公平等。

新规则中有许多新的亮点,显示出新一届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决心,同时也表明了新一届政府努力使全体国民都能分享改革成果的决心。这些新亮点,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现,是基于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总结上一届政府5年的工作经验形成的。

二、新规则更加明确了服务政府的理念

新规则将国务院基本工作准则由原来的3项,扩至5项,即: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与老版本相比增加了“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两项。这就与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衔接,体现了政务公开的明显进步。因为“靠制度比靠理念、口号规范政务公开来得更扎实”。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制度并及时向社会广而告之等等是很合民意的做法。

新规则第十五条,用精练的语言明确提出了“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一个高要求,它强调政府服务的公平性,追求公平的均衡发展,从宪法意义上讲,就是追求平等权力的实现。这是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点出服务均等化问题,无疑更加准确地抓住了现存问题的焦点,因为要满足公共服务的社会需要,必须用政府的力量。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在当前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将民主参与和正确决策相链接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科学的、正确的决策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新规则明确,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必要时举行听证会。国务院在做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以多种形式来听取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目的在于加强决策前的民主参与。近年来,国务院及其各部门进一步完善了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目前,全国出台了不少规范行政决策的专门规定,明确了政策决策的权限和程序,建立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听取民意制度。不少部门和地方还建立健全了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新规则还进一步明确了国务院各部门提请国务院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都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并经专家研究或研究、咨询机构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和合法性论证。

四、坚持依法行政这个基本准则

新规则在依法行政中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规定国务院及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行政权力,拟订和制定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规,原则上都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行政法规实施后要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完善,各部门制定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关注度高的事项及重要涉外、涉港澳台事项,应当先请示国务院和部门,联合制定的重要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发布前须经国务院批准。

新规则还强调了政府立法过程的民主参与,强调立法后评估的跟进,强调重要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事前审批,这是政府立法追求程序完善的表现,而对行政法规的评估和不断完善则更加明确地说明,衡量政府立法质量的高低,最终要看制定的法规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对立法进行评估,就是验证政府立法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人民群众是是实践的主体,所制定的法规的正确与否,同样需要群众在实践中去检验。因此,实行行政问责是多年来社会呼吁的焦点。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将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向社会表明了政府进一步打造“阳光政府”的坚定信念。

五、加强政风、作风与廉政建设

政风、作风建设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新规则进一步加强了纪律约束,做出了针对性的规定:“国务院组成人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部署,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严格执行中央有关自律的规定,不得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温家宝总理说:“国务院及各部门必须在领导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方面有一个大的转变。”新规则的“纪律与作风”一章,反映出国务院新的施政理念,着重申明政府要真正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树立民本位的工作作风。要本着简朴、简便、效能的原则,减少过重的繁文缛节,减少人财物的浪费,革除包括奢侈浪费等老百姓痛恨的作风,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领导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能做到上行下效,政令畅通。

新规则把加强廉政建设作为国务院工作的五大准则之一,并做出专章规定,清晰有力地传达了坚持从严治政,强化监督约束,坚决惩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强烈信号和坚定决心。在中国的行政传统之下,素有“上行下效”之说。上级做得好了,到位了,下级自然就会加强自律。所以,领导的素质和作风很重要。一个真正身体力行为民服务的领导,就是一面耀眼的旗帜,就是人民前进的灯标。但是,在干部队伍中,有个别人素质不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清,假公济私,败坏党的声誉,有损公务员的形象,失了民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绝不可轻视。因此,政府机关的作风建设绝不可小视,这是直接关系到得民心还是失民心的重要问题。一个部门,一个干部在人民中间的影响,比一个老百姓,甚至一群百姓的影响要大的多。在这个意义上说,树立为民服务的精神是贯彻新规则的真正出发点。

新规则注重从制度和机制上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确保行政权力更公开,更为透明地运行,既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便于群众监督政府,又可以防止“暗箱操作”,确保权力不被滥用、乱用,还能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这对于加强廉政建设,对于坚持从严治政,强化监督约束,坚决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政府是很重要的措施。

8.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八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将“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今年8项重点工作之一,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自贸区建设等成为报告中走出去的关键词。政协委员如何认识这些关键词?

“一带一路”

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政府工作报告》

看点:全国政协委员魏明德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未来20年最重要的战略。对比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外开放的重点任务顺序发生了变化,“一带一路”上升至首位。 去年的位序是:外贸转型升级、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多边和区域开放合作(自由贸易区战略)。 今年的位序是:“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外贸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自由贸易区战略( 区域开放合作 )。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一带一路”无疑成为政策重点。

“一带一路”战略被称为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共赢之路,也是促进全球发展治理的“中国方案”。全国政协委员王再兴称,“一带一路”潜力巨大,成效明显,他认为要促进全面开放,将合作项目早日落地开花结果。

国际产能合作

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落实和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政府工作报告》

看点:全国政协委员周文重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称,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既事关当前,又涉及长远的战略举措。他说,虽然我国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改变过度依赖包括出口在内的传统的“三驾马车”的结构,但出口对于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稳定增长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制造业大国强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强国。当我国企业以对外投资等形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时,必然在合作所在地区催生各种需求的乘数效应。习近平主席提出帮助非洲大陆实现工业化,以及帮助地处“一带一路”陆海要冲的海湾地区实现工业化。这两项战略倡议不仅将在当地衍生出大量的对工业品和消费品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需求,而且还将给我国带来大量相关的服务贸易需求。可以预期,积极开展同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必将加快培育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成为推动我国走向服务贸易大国的重要途径。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钢铁、有色等12个重点领域。 同时,对外建立了与非盟、欧盟、东盟(10+1)及中东欧16国的多(双)边产能合作机制,对内建立了国际产能合作委省协同机制,铁路和电力一批重大项目“走出去”取得突破。 目前,根据双边关系、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合作基础等,已确定了45个产能合作重点国家及“一轴两翼”的发展格局,中国周边15国为“主轴”,非洲、中东和欧洲中东部24国为“西翼”,拉美6国为“东翼”,并确定了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 在政策支持方面,确定了20项重点政策,包括:在预算内投资中设立国际产能合作补助资金;逐年增加“两优”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和援外优惠贷款)规模;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争取实现重点国家全覆盖;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扩大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贷款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境内外市场募集资金;首期1000亿元的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为项目提供人民币投资或贷款,等等。

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商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中日韩自贸区等谈判,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强亚太自贸区联合战略研究。我们愿与各方一道,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共同构建均衡、共赢、包容的国际经贸体系。——《政府工作报告》

看点:近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亦为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与相关国家、地区确定自由贸易关系,为两国接下来的经贸合作创造有利局面。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重点协定谈判工作,以及亚太自贸区联合战略的提出,都反映出顶层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高度重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经贸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表示,“自由贸易区”从提出到实践再到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展势头很快很好,这一战略将为我国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参与新时期的国际贸易投资竞争提供广阔空间。2016年中国自贸区谈判的任务仍然很重,也有望取得比2015年更丰硕的自贸区建设成果。

截至目前,我国已签署14个自贸协定,其中已实施12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拉美、大洋洲、欧洲等地区。仅在去年一年,中韩和中澳自贸协定从正式签署到生效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完成,内地与港澳CEPA签署,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启动。

人民币汇率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政府工作报告》

看点:谈到人民币汇率问题,央行副行长、全国政协委员潘功胜表示,目前人民币汇率走势稳定,不具备持续贬值基础。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不错,国际收支顺差大,尤其是经常项目下的顺差,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了很强的支持。另外,中国外汇储备量仍然很大,人民币不具备持续贬值基础。央行副行长易纲认为,人民币汇率会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他认为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根据是: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仍然被看好,虽然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在全世界横向看,GDP增长依然较快;第二,中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顺差依然较大,贸易出口大于进口,这对外汇市场基本面稳定很重要;第三,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加快,在贸易、对外投资以及资产配置上,世界对人民币都有一定需求。各国资产管理公司和资产管理者,愿意在资产配置上持有人民币债券、股票或人民币标价的资产。

9.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九

热点解读

是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一带一路热点解读》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聚焦“一带一路”看看兄弟省份都有啥大手笔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兰州晨报联合大河报、扬子晚报、新疆都市报、成都商报、重庆晨报、三秦都市报、新安晚报等7家“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中的主流都市报,联手推出互动报道——聚焦“一带一路”。在本次全国“两会”上,“一带一路”沿线省区都亮出自己的底牌,在“十三五”期间,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他们都有哪些大手笔呢?相信他们的

做法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可以借鉴的经验。

河南 全国人大代表周弘:“一带一路”渐入佳境“还在初级阶段,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周弘在接受大河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个战略构想在国家各项规划里一讲再讲,目前机制、产能等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套在此战略下配置资源、建立市场、发展生产的新的战略格局正布下颗颗棋子。

周弘说,“一带一路”战略让所有的沿线省份都开始转换发展思维,“每一个区域板块,必须有眼界考虑周边的资源,同时考虑到一个出口的问题。”

说到河南的情况,“我很看好河南。”她说,河南这几年做得非常好,一个是中原崛起的大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一个是郑欧班列,个人简历在河南和欧洲之间有了一个直接的货物通道,使得商品贸易更

加便利,一个是航空港,把中国之中的郑州和欧洲核心位置的卢森堡联系在一起,在高端产品流动之间又建设了一个通道,也带动了航空港附近以及周边省份的产业的重组和发展。另外商品贸易不仅仅是货物贸易,还需要服务,航空港也承担了服务功能的孵化,米字型高铁也助力河南走向世界,这些都为我们融入“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陕西 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两年来,陕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十三五”前,陕西又有哪些大手笔呢?正在北京全国两会履职的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副省长王莉霞给出了答案。

“十三五”期间,陕西在“一带一路”上提出的“内引外联、东进西拓、南下北上”12字思路。王莉霞说,具体来说,12个字体现了陕西全面开放的立体格局,包括东南西北4个方向:向东,主要是深化和韩国的合作,借助中韩自贸区的

建设加快推动中韩产业园的建设,不仅实现与三星这样的大企业合作,也要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向西,主要是针对中亚,突出在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以及人才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最终连接欧洲。向南,要继续深化与港澳台的经贸往来和合作,同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向北,则主要指与蒙古和俄罗斯进一步深化合作。

新疆 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医疗服务中心”构想

全国“两会”期间工作总结,全国人大代表穆合塔拜·沙迪克将提交《关于扶持新疆中医民族产业发展的议案》,建议中央大力扶持新疆中医民族医药发展,推动其成为支柱性产业并加快“走出去”。

鉴于周边国家看好,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医疗服务中心”的构想。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治区肿瘤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等多家公立医院均向外籍患者开设了就诊“绿色通道”。

不仅是公立医疗机构,越来越多私人医院和诊所瞅准“一带一路”战略下健康产业发展潜力纷纷在新疆布局,试水国际医疗业务。

江苏 “一带一路”交会点,海陆兼备再出发

去年8月,江苏出台《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若干意见》。记者注意到,推进以连云港、徐州为核心区域和以淮安、盐城、宿迁为紧密联系区域的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将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沿东陇海线城镇轴等六项任务。在目标方面,到2017年,连云港、徐州两市人均GDP要突破1万美元,至2020年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

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说,江苏将从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沿东陇海线城镇轴、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层次水平、构建绿色生态走廊、促进苏北地区联动发展这六个方面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

【海外看两会】”TOP100范文排行一带一路”成为中国迈向世界舞台的”新名片”

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一带一路”也是2016年和”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他要求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4年,”一带一路”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把”一带一路”作为热点,指出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

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已从理念落到实地,2015年正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这一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亿美元,同比增长%,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俄罗斯和泰国等。已运营一年多的丝路基金和今年初正式开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从宏观层面上更好地支持”一带一路”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钢铁、电力、通信等相关行业领域提供资金保障。

国际社会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理解与接受,在过去的两年多里,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茫然,到质疑,再到今天为之欢欣的转变。

2月23日,在深圳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巡视员欧晓理指出,”一带一

路”构想刚提出时,国际上积极、正面的声音占大多数,但也存在一些误解。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研讨会2月23日在深圳召开

在为《环球时报》撰写的《哈萨克斯坦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文章中,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前部长凯拉特·克利姆别托夫指出,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在提出之初,西方观察家们多有质疑,认为这是中国挑战西方体系的尝试。对此,他本人的看法则是,”它们不是要挑战其他什么体系,它们只会促进全球人民的团结。因此,我们应该摆脱旧有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观念,充分认识到当今时代存在更多合作机会,即便是在东西方之间也是如此。”

法国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两会前在接受新华社书面采访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正日益在世界范围内凸显自身的重要作用,并向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传达”团结”和”革新”的愿望。拉法兰

表示,他十分赞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认为,”一带一路”规划必将给全世界带来影响。

在本网(央视网)向海外专家、学者和媒体人等发出邀请,请他们就2016中国”两会”关注的10个话题畅谈其看法和建议时,”一带一路”和”中国经济”成为了最为热门的两大选项。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朝鲜与蒙古研究部主任亚历山大·沃龙佐夫通过对比美国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韩国推出的”欧亚计划”新战略构想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更现实。”他还认为,基于地缘政治现实,俄罗斯对此也会做出乐观评估。他相信,一旦中国与俄罗斯强强联手合作,”一带一路”这条新丝绸之路定会马到成功。

马来西亚科技大学教授马修·梅瓦克博士认为,中国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贸易和发展机会,是西方大国无法企

及的。他基于亚洲、非洲及全球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分析,”坚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肯定能取得成功”。对于亚投行,热门思想汇报他的建议是,一定要竭力避免西方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犯过的”削足适履”的错误,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国家,运用不同的资金资助模式,采用更具创意且更为灵活的金融机制。

在驻阿尔及利亚自由撰稿人、新闻记者、电视制片人阿德尔·苏埃拉看来,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规划,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版图。他认为,鉴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覆盖面广、涉及三大洲,并旨在开创多赢格局,许多国家已经参与到中国在亚洲、欧洲、中东和非洲启动的若干个大型项目中。可以预见,这些项目将为”一带一路”的长远成功奠定坚实基础,激发巨大潜力;所有参与”新丝绸之路”建设项目的国家都将在战略层面和经济层面获得很大利益。

专门研究非洲经济的米洛斯拉夫·阿塔纳索夫博士非常认同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的将”一带一路”扩展为”一带一路一洲”的呼吁,即把非洲纳入”一带一路”的涵盖范围,并称此为”历史性创举”。他认为非洲一旦被纳入”一带一路”,必将为非洲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推动非洲的经济发展,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质量。

”一带一路”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范文写作民心相通,带着”打造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正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

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正以积极稳健的步伐,阔步迈向世界舞台。而”一带一路”则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

张高含金量的”新名片”!

10.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十

倡廉解读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提案关于反腐倡廉解读》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代表委员谈反腐倡廉:正风反腐得民心 】

2015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的群众对遏制腐败现象表示有信心,%的群众认为当前违纪违法案件高发势头得到遏制,分别比2012年提高%、%、%。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现在就让小明与您一起,通过回顾3年多来正风反腐的一些大事,梳理

一个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听听代表委员的声音,看看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态度有多鲜明,立场有多坚定。

2012年

12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菁代表:

短短600多字的八项规定,表明了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口,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从严治党的决心。三年多来,人们欣喜地看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干部回归公仆本质,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的转变,赢得了更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12月6日

中央纪委发布消息,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李

春城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首个落马的“老虎”。

●香港紫禁城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欢委员:

反腐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老虎”“苍蝇”一起打,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决清除腐败毒瘤,深得党心民心。这也给各级领导干部敲响警钟:手握权力要服务人民,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谁搞腐败谁就付出代价。(记者 周洪双整理)

2013年

1月21日至22日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他还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4月至5月

中央纪委监察部对其内设架构进行重要调整:8个纪检监察室扩至10个,成立“党风政风监督室”“执法和效能监督室”。

6月18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9月3日

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

●中国侨联常委潘庆林委员:

用公款送礼范文内容地图,扰乱了社会风气,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近年来,中央纪委通过抓重要的时间节点,持之以恒严查公款送月饼、贺卡、粽子等节礼,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手软,党风社风民风持续改善,效果良好。(记者周洪双整理)

11月9日至12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俊委员:

《决定》就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提出许多要求,如落实两个责任、推动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现派驻巡视全覆盖等。此后,中央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决定》要求推动工作,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报记者龚亮整理)

12月25日

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对

今后五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具体要求。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代表:

《工作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部署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系统科学防治腐败的措施,是指导今后五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依据。(本报记者靳昊整理)

12月29日

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工作总结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

12月31日

2013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万起,处理3万多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00多人。中央纪委对涉嫌违纪违法的中管干部已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检查的31人,其中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8人。

2014年

1月13日至15日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他还强调,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3月

2014年第一轮中央巡视工作开展,首次尝试“专项巡视”这一形式。

●陕西凤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周喜玲代表:

作为党内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项巡视打法“灵准狠”、节奏“短平快”、人员“专兼广”,是改进巡视工作、创新巡视方式的重大举措。随着专项巡视的全面铺开,巡视“利剑”作用更加凸显,且有力推动了全覆盖的实现。(本报记者靳昊整理)

3月17日个人简历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中

央纪委监察部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整合6个内设机构,新设3个内设机构,重新组建2个内设机构。其中,在干部室基础上组建组织部,在宣传教育室基础上组建宣传部。

7月29日

中共中央决定对***严重违纪问题立案审查。

●香港紫禁城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欢委员:

中央查处徐才厚、***、令计划,充分表明了党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不论是谁,不论级别有多高,党纪面前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没有人可以当“铁帽子王”,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不能逃脱惩罚。老百姓对此拍手称快,彰显了党中央坚决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本报记者周洪双整理)

10月25日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会上指出,依法治国必

然要求依规治党,要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11月9日

北京APEC会议通过《北京反腐败宣言》。

●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菁代表:

总书记高度重视反腐败国际合作,亲自推动了《北京反腐败宣言》在北京APEC会议上的通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自2014年起,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开始明显发力,并在多部门通力合作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报记者龚亮整理)

12月31日心得体会

2014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万起,处理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万人。中央纪委对涉嫌违纪的中管干部已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审查的68人,其中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0人。

2015年

1月12日至14日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在北京举行。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积极拓展,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他还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月11日

2015年中央首轮巡视启动,首次采取“一托二”形式,即每个中央巡视组同时巡视两家单位。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俊委员:

巡视制度作为党内监督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一把反腐败的“利剑”。2015年中央首轮巡视采用“一托二”的形式,每个组巡视两家单位,分领域、分行业进行巡视,这是中央巡视方法的一大创新,节奏更快、重点更突出,因时因地制宜,大大提高了巡视效率,也有利于更深入地发现问题。(本报记者龚亮整理)

3月26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副组长提名考察办法(试行)》《中管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

●中国侨联常委潘庆林委员: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一直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三个提名考察办法”的出台,有利于上级纪委加强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进一步提高了监督的相对独立性,使纪委的监督更有力,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本报记者周洪双整理)

3月底

中央纪委新设7家派驻纪检组组长,分别赴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任职报到。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代表: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从中央一级

党和国家机关做起,不允许“灯下黑”。新设的上述7家派驻机构,监督50多个部门和单位,这在党的历史上是首次,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气魄,是实现派驻全覆盖的重要一步,为派驻全覆盖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

4月

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部署开展针对外逃腐败分子的“天网”行动正式启动。

8月至10月

8月13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陕西凤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周喜玲代表:

纪在法前、纪严于法。三项法规的出台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通过立规修规、完善党内法规,热门思想汇报真正把党规党纪的权威性、严肃性树起来,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

度创新,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报记者靳昊整理)

11月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的方案》。《方案》明确,中央纪委设置47家派驻纪检组,实现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的派驻机构全覆盖。

12月31日

2015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万起、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万人。涉嫌违纪的中管干部已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审查90人,其中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2人。

2016年

1月12日至14日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他还强调,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

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

【“两会时间”王珉被查 中国反腐没有空窗期】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5日将在北京开幕。但是,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来不了了。

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十二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珉涉嫌严重违纪,TOP100范文排行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他曾任吉林、辽宁省委书记。辽宁是中央专项巡视组近期“回头看”的四个省份之一。

大会发言人傅莹4日就此事回应称,这正说明中国反腐败“没有死角”。

盘点近三年来的公开消息可见,“两会时间”打虎并非孤例。

2014年3月9日,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被查。

2015年,在政协大会开幕数小时后,中纪委通报了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景春华被查的消息。之后,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栗智,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中国一汽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建一,也相继在会议期间落马。

《中国纪检监察报》当时曾刊文称,中纪委的反腐连环拳“不仅打破了所谓的”盛会不反腐”传言,更清晰地勾勒出正风反腐的”常态”——踩着不变的步伐,将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

4日王珉落马消息传出后,有媒体评论指:“在常态化的重拳反腐态势下,两会也不是反腐休眠期。”

中央纪委副书记、范文写作监察部部长黄树贤3日表示,今年将按中央部署,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决心不变、力度不减、尺度不松,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近年来,中国反腐保持高压之势,党政军商等各领域都有“大老虎”被查办。这从本届两会与会人员的变化上已有所显现。

4日举行的人大新闻发布会上透

露,到去年底,本届人大已经有43人辞职,罢免了27人,其中就包括一些涉嫌违纪违法者。

大会发言人再次向外界释放信号说,“包括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只要有人大代表涉嫌违纪违法都应该面对纪律的审查或者法律的审判。”并透露,中国立法机构正在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的任务,构建完善的反腐败法律规范体系。

11.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十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财务局:

为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29号)、《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11〕25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要求,现就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的包括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协调、社会功能修复和促进个人与环境适应等在内的专业服务,是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采取市场化、契约化方式,面向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深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方式、拓宽公共财政支持范围、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效益的重要举措;是改进现代社会管理服务方式、丰富现代社会管理服务主体、完善现代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客观需要;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社会服务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不少地方围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在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还存在着政策制度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规模范围较小等问题,与中央加快构建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增强民生保障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各级民政和财政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总结借鉴国内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经验,以改革创新精神,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公共财政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以培养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扶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基础,深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进一步完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原则。坚持立足需求、量力而为,从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出发设计、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用人民群众社会服务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作为检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标准;通过以点带面、点上突破、面上推广方式,以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困难群体、特殊人群和受灾群众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逐步拓展政府购买的领域和范围。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公益,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服务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公开透明、竞争择优方式选择服务提供机构;引导服务提供机构按照公益导向原则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坚持鼓励创新、强化实效,立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创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体制机制,改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切实加强绩效管理,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形成协调有力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管理体制以及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拓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范围、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规模、提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一批数量充足、治理科学、服务专业、作用明显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高其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使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数量、规模和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需求。

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与监督管理

(一)购买主体。各级政府是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各级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各级财政部门具体负责本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规划计划审核、经费安排与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负责本系统、本行业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评估,向同级民政部门申报社会工作服务计划并具体实施。

(二)购买对象。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一支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专业团队,具备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以及较强的公益项目运营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具备相应能力和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三)购买范围。按照“受益广泛、群众急需、服务专业”原则,重点围绕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困难群体、特殊人群和受灾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社会服务需求,组织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计划,为流动人口提供生活扶助、就业援助、生计发展、权益维护等服务,帮助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市户籍居民与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的和谐共处。实施农村留守人员社会保护计划,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缓解生活困难,构建完善的社会保护与支持网络。实施老年人、残疾人社会照顾计划,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代际沟通等服务,构建系统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养老助残服务机制。实施特殊群体社会关爱计划,帮助药物滥用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艾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纠正行为偏差、缓解生活困难、疏导心理情绪、改善家庭和社区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实施受灾群众生活重建计划,围绕各类受灾群众的经济、社会、心理需要,开展生活救助、心理疏导、社区重建、资源链接、生计项目开发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帮助受灾群众重树生活信心、修复社会关系、恢复生产生活。

nlc202309030335

(四)购买程序。一是编制预算。民政部门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协调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切实做好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特殊人群社会服务需求的摸底调查与分析评估,核算服务成本,提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数量、规模、质量与效果目标要求,科学编制年度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预算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二是组织购买。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原则上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进行。对只能从有限范围服务机构购买,或因技术复杂、性质特殊而不能确定具体服务要求、不能事先计算出价格总额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以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方式购买。对只能从唯一服务提供机构购买的,向社会公示并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实施,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要求。三是签订合同。民政部门要按照合同管理要求,与服务提供机构订立购买服务合同,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数量、质量要求以及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四是指导实施。财政和民政部门要及时下拨购买经费,指导、督促服务承接机构严格履行合同义务,按时完成服务项目任务,保证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

(五)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购买文件档案,制定具体、详实、严格的专业服务、资金管理及效果评价等方面指导标准。切实加强过程监管,按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合同要求,对专业服务过程、任务完成和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建立由购买方、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及时组织对已完成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结项验收。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估,发挥专业评估机构、行业管理组织、专家等方面作用,对服务机构承担的项目管理、服务成效、经费使用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评。坚持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短期效果评估与长远效果评估、社会效益评估与经济效益评估相结合,确保评估工作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将考评结果与后续政府购买服务挂钩,对考评合格者,继续支持开展购买服务合作;对考评不合格者,提出整改意见,并取消一定时期内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格;情节严重者,依法依约追究有关责任。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机构征信管理制度。

四、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工作分布广泛、高度分散的特点,建立健全以民政和财政部门为主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省级民政和财政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强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二)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适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管理办法。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要求纳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以及政府采购、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法规政策和部门规章制度修订范围。围绕社会工作服务流程、专业方法、质量控制、监督管理、需求评估、成本核算、招投标管理、绩效考核、能力建设等环节,加快相关标准研制步伐,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社会工作管理服务标准体系,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三)培育发展社会工作服务载体。在充分发挥现有相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作用基础上,通过完善管理体制、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和简化登记程序等措施,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创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取财政资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供办公场所等方式支持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发展潜力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引导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提升资源整合、项目管理和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增强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信息公开制度,着力提高其社会公信力。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与评估咨询机构,为更好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专业支持。

(四)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投入。各级财政要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和规模,带动建立多元化社会工作服务投入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库,实现项目库管理与预算编制的有机衔接。从民政部门留用的彩票公益金中安排资金,用于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鼓励社会资金支持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科学有效。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服务,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困难群体、特殊人群以及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提供专业服务。

(五)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宣传交流。积极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宣传。定期组织开展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评选,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积极性,增强社会各界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认同与支持。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开展需求调查、计划发布、项目管理、政策宣传、信息公开等工作,提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管理水平。定期举办社会工作宣传周、项目推介会、展示会、公益创投等活动,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交流经验、推广项目、争取资源创造条件。

民政部 财政部

2012年11月14日

12.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十二

是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简政放权,两会关于简政放权热点解读》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简政放权,两会关于简政放权热点解读

进入倒计时的全国两会,无疑是在一个历史性的节点召开--2016年被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专家学者和即将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将成为此次两会关注的热点。1 简政放权再突破

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016年,深改步入“关键之年”.各界人士关心,政府如何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为改革“松绑”,在投资、财税、价格、金融、国企改革等方面啃下“硬骨头”,在社会、民生、司法等领域涉足“险滩”.2 修法推动改革

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依法治国”号角后,如何贯彻落实180多项重要法治改革举措备受关注。今年,人代会上将审议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对扩大地方立法权、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体作用、界定政府规章权限范围等方面都将作出规定。3 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 2016年范文内容地图,中国GDP同比增长%,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2016年被有些人认为将是“近年来经济运行压力最大的一年”.政府如何应对

经济新常态,代表委员将充分讨论。4 制度反腐受关注

2016年的反腐风暴在规模、密集程度、深入性以及制度探索方面,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强态势。

今年在继续“打虎拍蝇”的同时,如何依法反腐、制度性反腐,将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如何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需要两会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新环保法能否执行到位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古今来律师事务所律师吴青表示,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已经实施,执行处罚能否到位、执法和违法信息能否公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能否协调,将是今年环境主题的关注重点。

资料:新华社 制图:于海员 6 清理“过头”税费

提高个税起征点并按年收入计征,取消不合理收费等都是公众对今年两会的期待。从民生角度出发,热门思想汇报未

来应在涉及老百姓钱袋子方面作出改革,减轻公众的负担。7 “创业潮”与“创新潮”近年来,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700万,“就业难”成为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如何营造更好的“草根”创业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将备受关注。8 延迟退休争议待解

根据全国老龄办数据,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亿,老龄化水平为17%.2016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尘埃落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突破的重大亮点。2016年,涉及亿万人养老的“并轨”细则即将出台,而与此密切相关的延迟退休将更令人高度关注。9 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本”

“三农”问题无疑每年都是两会的热点和焦点。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

以“活”起来。“一带一路”将引热议

我国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一带一路”战略,就是顺应国内国际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年初召开的地方两会上,31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一带一路”地方对接方案。这一战略也将在全国两会上热议。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13.关于2018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十三

是最新发布的《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户籍改革提案政策解读 改革户籍制度,首先应该改革那些衍生的权利福利,弱化或者剥离附加在城市户口上的特殊待遇。”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西省主委刘晓庄今年提案关注的是户籍制度改革。

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止刘晓庄一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6日表示,“户籍簿

就是几张纸,换了一个城镇户籍簿,但是户籍簿后面所承载的一切,社会公共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不能解决的话,那这张纸也没有太大用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讨论该议题的一大背景是,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亟待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许多地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河北、辽宁等10多个省区市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统一称为居民户口。

但上述地方户籍改革,大都局限于取消形式上的户籍歧视,即户籍登记上体现的城乡不同身份,而实质上的户籍歧视(户籍身份产生的各种差别待遇,如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基础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并未取消和实现平等。

导致户籍制度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平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将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压力和管理上的巨大考

验。

在陈锡文看来,一定要通过加快发展经济,使国家有更雄厚的实力来解决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全国政协常委、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建议,应尽快在中小城市推行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范文内容地图统筹解决城市常住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问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

“差别化”成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大关键词。所谓的差别化,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户籍制度改革其实已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中国公安部副部长黄明2013年曾表示,到2020年,中国要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为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求得最大公约数,除农村小城镇外,还应该先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生态新城、卫星城区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热门思想汇报通过高位推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改革道路,尽快制订切实可行、人民群众满意的指导意见、配套措施和实施方案。”刘晓庄建议。

户籍制度改革,应当从实质入手,莫做表面文章。观察人士指出,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最终实现社会公共资源不分地域、不论身份和职业,为全体公民共同享有,实现权利与责任、权利与义

务的真正对等,这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题中之意

14.关于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的几点研究 篇十四

关键词: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研究

统计工作必须依靠数据才能有效展开,通过数据信息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情况,为政府的高效工作提供助力。借助数据分析,统计部门能够发现数据信息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促使多项事物之间有了关联性。本文详细阐述了政府统计工作的合理开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響力,提出统计工作具体实施建议。

一、统计工作现状阐述

从基层政府层面分析,统计工作作为国计民生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基层统计工作繁重,且工作量较大,致使基层政府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数据统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到统计工作的时效性。从以下几方面剖析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的现状:

第一,数据真实性无法保障,预测同时,还存在准确率较低的现状。基层政府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统计工作未能如期开展、顺利完成,这主要体现在收集效率不足,时间太长,数据的时效性难以保障。

第二,统计工作存在重叠现象,政府统计工作明显有重复工作的迹象,其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与工商、税务等单位重叠,严重影响了政府统计工作的效率,并且存在极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而且各个单位对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差异性极大,这也使数据的参考价值有所下降,缺乏统一标准,对统计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对于统计工作,基层政府部门未能给予高度重视,致使统计工作未能为政府正确决策发挥效能。大部分的基层统计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是以简单数据汇总,对比数据差异性,相关工作人员未能从全局把握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同类数据,缺乏纵向分析,横向对比,致使基层政府统计工作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度性。

二、完善政府统计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数据质量分析

基层政府统计需要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强化数据统计质量,这样才能促使统计工作获得相对较好的成效。基层政府部门需不断完善自身的职能建设,对统计工作加强科学指导,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继而确保统计指标的合理化,保证指标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此外,针对基层政府统计部门而言,需要健全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体系于政府统计工作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举措,不仅使数据的真实性有所保障,同时准确性也极为可靠。基层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强化人员法律意识,重视统计工作,促使自身的数据统计工作逐步向规范化迈进。

(二)构建管理体制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政府统计工作,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政府统计工作效率,必须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构建统计管理体制。地方统计局需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接受同级政府领导,且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完善统计业务。基层单位统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对其上级部门的工作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因而必须对基层政府统计予以高度重视,乡镇人民政府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体制,为政府统计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健全统计机构,不断充实统计工作内容。政府部门在开展统计工作需大量的资金,而这一部分的支出需要归置政府财政预算,以确保政府统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具有充足的经费补给,从而有效的完成工作。除此之外,对于统计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管理,提高其薪资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基层政府部门需要强化监督职能,完善统计工作,统计机构必须加强建设。

(三)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

基层政府统计工作与各单位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基层政府统计而言,它属于综合性的统计,而对于各单位的统计工作来说,通常都是单一的,指定性相对较强的统计。政府统计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组织机构、工作程序方面等等。对于其它统计部门而言,他们关注的点比较单一,通常情况下是一个行业,或是某个领域,统计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但是却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且深度性相对而言比较强,具有一定的优势。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基层政府统计质量与效率,必须将政府统计与各单位统计有效融合,借助政府部门统计的综合性,利用各单位统一的专业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政府统计机构需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协调各单位的工作,统一统计指标,共同实施数据的调查,填补数据空白,保证统计数据一致性,继而提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

(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基层政府统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因此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基层政府部门需要思考与完善的问题。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统计人才成为现阶段政府部门人才培养的标准,借以保证统计工作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政府部门统计工作基于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扩充工作人员,从实际工作需求角度出发,选拔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人员,保障基层部门统计人员的整体工作能力。此外,由于基层统计部门需要保障人员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会采取优厚的待遇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从而保障统计队伍更具凝聚力。此外,政府部门还需保障工作人员自身的利益,以此吸收更多的人才,还需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改善工作方法。

三、结语

总体来说,基层政府部门统计工作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对上级统计部门的工作产生影响,因而加强政府部门统计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文章从多个角度阐明了加强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目的在于促进政府统计工作得以不断完善。(作者单位:南充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

[1] 侯明学.关于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5(01).

[2] 彭德福.关于“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5(09).

[3] 穆晓红.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3(30).

[4] 杨祖英.关于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上一篇:婚庆公司文案下一篇: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