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2024-11-24

地理学科教学论文(共12篇)

1.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篇一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

1.地理知识比较法

所谓知识比较法,就是通过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例如:在A、B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规律教学中,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比较后判断。由于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可得出其均为北半球;“以温定带”,可得出A、B两地最冷月———1月的气温都在0–15度之间,确定A、B两地均属于亚热带气候。通过比较,得出二者在所处的热量带和半球位置这两方面具有共性。“以水定型”,得出A地属于冬雨型,即冬季多雨、夏季干燥,B地属于夏雨型,即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通过比较,得出A、B两地在降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次,分析后概括。经过分析,确定A地是冬雨夏干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B地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对A、B两地的分布范围进行概括:A地大致位于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B地则大致位于北纬20–30度之间的大陆东岸。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比较法于地理规律教学科学、简便和可行,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综合训练深化法

对地理规律,学生只有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深刻领会、灵活应用。实战训练要注意逐层推进,一般先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掌握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深化训练,灵活运用规律。例如: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卷第9-10题中,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图9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以下题目:

(1)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2)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两题中考查的是气候类型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气候规律时适合采用综合训练深化法,让学生正确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能够达到连续4个月气温在20℃以上,温度条件适宜;但该地水分盈亏量<0,表示水分条件不足,故B项正确。正确解析第10题:①地位于北纬29.7°,但最高气温在2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该地海拔较高,为高原山地气候;②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正确。

3.结语

总之,地理规律的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求突破地理规律在空间、时间上的抽象思维性,从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演变状况中概括出其规律性内容,分析规律形成的原因,并经过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最终达成让学生切实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的目标。

2.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篇二

一、新教材图像系统的优越性

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物及其特征,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各种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图像使得教材形象直观、重点突出,通过形象思维可使抽象难懂的原理和概念,转化为具体易懂的图像化地理教材。

二、教学过程中图像的运用

(1)看图。运用图像系统的关键在于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当一幅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首先要强调图像的名称;其次是熟悉图例;最后明确教学内容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

(2)析图。所谓析图是在阅读图像的基础上,探索地图上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图像符号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事物及其规律,并将所获得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得出正确的结论。

(3)绘图。绘图是图像系统地理解和记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生绘制地理教学挂图,还可以指导学生作家乡气温、降水月份分配地图、土地利用地图、城市功能分区地图、人口增长示意图、经济结构示意图等等。学生自绘图不仅把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在地 图或图标上,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极大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如课本插图、地图册等, 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图像性。绘图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边讲边画,化静为动;还可以化文为图,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4)重视综合用图。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综合用图、优化组图,才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综合用图,要重视形象与抽象(如自然带景观图与自然带地图),表象与原理(如火山景观与火山原理图),平面与立体(如地形剖面与地形模式图),定性与定量 (如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图与同级图) 以及正面立意与反面审思 (如森林作用正面绘图与森林资源破坏有关漫画)的有机结合。

综合用图,既要善于用好单个图像子系统内的复合图,组合图,更要注意多个图像子系统间的联系与配合。例如,教材中的“世界水资源”部分,图像系统内汇聚了包括地图、地理影像、地理绘图(含漫画)、统计图、示意图(模式图)在内的多种地理图像。将图像子系统协调配合,有利于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定性到定量、从平面到立体、从正面到反面、多视角、多层次地认识世界水资源问题。如果忽视了其中任一图像子系统的运用与配合, 则都会削弱教学效果。

(5)运用图像巩固知识。在复习地理知识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克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例如,讲我国的四大高原,首先出示表格,边总结边填写效果就更好。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图像教学

(1)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安排、制作投影片。

(2)可以重点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等主要问题,便于两史一情教育。

(3)将轮廓图、景观图、统计图表、各种示意图、略图等有机地协调组合成一体,可生动具体地反映地理特征,增强表现力, 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地理应用技能的培养。

(4)能着重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可兼顾初、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较为灵活。

(5)可根据需要设计与编制专题地图。城市、工业、人口分布、矿产、资源、农特产品分布,交通略图等图幅,内容单一,图面清晰,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

四、图像的综合利用

(1)利用图像研究现象的分布规律。普通图像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自然地理要素,也有社会经济要素,在图上可以从分析的角度去分别研究某一要素或现象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如水系的结构、水系的密度;地形的起伏变化、高程与高差、形态结构;居民地的类型、大小、结构、集中与分散程度、居民地分布特点等。也可以从综合的角度去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

(2)利用图像研究要素或现象间的联系。通过研究要素和现象间的联系,既可以揭示全球大范围内形成的地带性规律,如水平地带性规律中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又可以揭示局部范围内形成的非地带性差异,如垂直方向上的结构变化和水平方向的地域差异,并能阐明上述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例如,通过世界土壤、植被图与气候图对照,首先可以看出全球范围的土壤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是由气候的地带性所决定的,然后通过进一步对照地势图或地形图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土壤与植被局部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变化影响的结果。若将土壤图和植被图对照,将会更加清楚地发现土壤与植被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利用图像研究动态变化。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有许多要素和现象都可以利用图像研究它们的动态变化,如水系变迁、植被演变、天气变化、台风路径、城市沿革、人口迁移等等。利用图像研究动态变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表示动态的图像, 从一幅图上可以直接看出这种变化的数量、幅度、方向、位置和范围等;另一种作法是利用不同时期出版的地图,或利用不同时期的资料编制成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3.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教学方法 创新 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地理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教学对初中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学生有责任且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地理情况。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的自然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到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让学生加深中国国情的了解,知道某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某些地区的人们还未解决温饱问题,从而让他们培养节约的好习惯,珍惜现在的各种资源,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充分的条件。

(二)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和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均有交叉的地方。学习地理,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也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地理知识也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能够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从而培养了审美情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发现在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地理教育虽然被视为一门基础学科,但在升学率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将地理学科作为“副科”的一种,不重视地理教学。在初中课堂上,由于地理教育长期受到冷落,老师课前不重视备课,授课时照本宣科,对着书本的知识生搬硬套,使用陈旧的教学资料,学生提不起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学生参与性不够强

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下,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思维没有得到启发,没有从根本上消化所讲授的内容,长此以往,这种模式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好的习惯,过分地依赖老师,碰到问题不会自己寻找方法。同时,由于学生参与性不够,无法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授课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

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针对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

(一)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地理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记录为主的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具体针对每堂课内容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技巧,比如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鲜活有趣,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质疑所学的知识。只有学生得到亲身的参与,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才能更加深刻,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比如,在讲授地区降水和降雨分布时,可以以梅雨为例,让学生联想与降雨相关的诗句或者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另外,积极的互动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积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图片、声音和视频,可以将人的视觉和听觉进行积极调动。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所要讲授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对中国省市进行介绍时,可以通过该省具有特色景物或者特色进行讲授,配以相关的图片或者故事,例如,介绍湖北省时,可以湖北—武汉—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形成独特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记忆,从而消化所学的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特点,决定是否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地采用多媒体授课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三)充分借助地图的优势,使课堂生动有趣

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多考虑地图的作用,充分发挥地图的优势,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例如,在讲授中国地形时,可以通过各个地区的山川河流形象的展示,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在无形中记住了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而且,通过地图教学,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初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本人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于目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文刚. 谈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不足与对策[J]. 科技信息,2010(20).

4.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篇四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根本性任务.地理教学因其自身特点,优势也承担起一部分责任.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是利用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面向的是每一位学生;它的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从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 有效教学理念 多元智力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参与式”教学

1、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1.1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观的演进变革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

所谓知识经济,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中定义,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当今世界上一种新类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这种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1]它以信息、技术的发明、使用、传播为主要特点,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强弱不再完全受制于该国资源的多少,该国和地区拥有的高智慧、高技术及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成为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现代文盲定义为,“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和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 ”。[2]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中心。地理学科涉及到新技术推广、使用及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更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学科。今后的地理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其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才会使他们更好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1.2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优势,使其承担起实现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重任的 一部分责任

1.2.1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

地理课本身就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功能,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学习有关全球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各种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体质,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也起了重要作用[3]。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大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依据这一目标,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自信心,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2.2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相继出现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后,人类认识到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造成危害的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的提出就是为解决人类的环境、资源等问题[4]。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有自然,经济,人文学科特征,它十分重视区域和人地关系的研究。2000年教育部编订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教科书》就 1 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构建了新的教材框架,改变了传统的四大圈层,而按与人类关系密切程度,把人类生存环境由远及近分别讲述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在每个部分中都融入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但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中学生,只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使他们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为他们实践,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基础,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3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的弊端[5]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其特点是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教师讲述,学生记忆为主。但知识经济的到来,教学内容已由过去简单的学习地理事物分布和自然地理知识发展为思想方法与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地理新思想的渗透。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但学生只是把教师所讲的当作知识,而想真正让他们形成一种环境意识,做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有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里去亲身体验,另一方面适当减少教师讲课量,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辩论,做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调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亲身体验他们就会更加确定自己的信念,才会使环境知识转化为自己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自觉行为。

2、“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依据 2.1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教学,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取决于学生是否学到一定的知识,是否有了收获;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发展与进步,即使老师教得再认真,再辛苦这种教学仍是无效或低效的。

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它要求具备三个必要条件:第一,激发学生动机。第二,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第三,教学语言的独特性。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为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为。有效教学理念主要为:第一,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它要求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可唱独脚戏;同时要求教师有“全人”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切不可将之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第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这种效益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第三,有效教学是通过过程,结果;定量、定性相结合;来反映学生的收获与教师的工作表现。2.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智力外,还有七种智力分别为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因此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潜能,实施个性化教学[6]。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强度等,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多给他们交流合作机会,多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2.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每位学生均存在两种 2 发展水平: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通过教师对学生发展目标的确定和最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的学习就会处于“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的状态,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7]。

综合上述三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参与机会,提高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发展应是全面的、自主的;传统的讲授法注重的是给学生一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现在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去会学无限的知识。教师应极力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爱学习、爱观察、爱探索、爱讨论。

第二、强调个性化教学观念。教学中鼓励支持冒尖,一马当先精神;让学生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多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如课堂提问要有阶梯性、针对性,多给差生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给予诚恳的、鼓励性的评价。

3、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的几点思路

中学地理“参与式”教学法是利用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吸引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得到成功的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学会,会学。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自我表现”的场所。他要求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投身到教学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是一种积极的内心需要,是完善自己的途径。

“参与式”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愿参与,敢参与,想参与是这种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3.1重视引言,创设“参与”情景,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如果学生觉地得有趣,就学的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所以,我们应在教学开始时,去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例一: 高中上册·1.4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

导入:新课之前,请大家解答一个小学语文的思考题,幻灯片上打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接着提问(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孔子有没有回答出来?(3)请您帮孔子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导入的前两个问题,是小学生就可回答的。但第三个问题的出现,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就讲过的,可能有的学生已记不清了,但会有一点印象。这时老师可以补充道:“请大家打开课本,粗略浏览一下,看谁可以帮我们解决孔圣人的难题。一听解决孔圣人的难题,学生的表现欲望就会被激发,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例二:七年级上册·3.1节·多变的天气

导入:今天,我想统计一下我们班里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学生答] 谁能举出其中一些有名的故事呢?[学生答] 我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学生答] 故事听完了,那请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大获全胜呢?这个导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例三,高中必修上册·地质灾害及防御

用播放惊心动魄的地震和火山爆发过程的视频资料作为导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教学 3 情境,不仅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2巧设疑问,激发“参与”行为,给每一位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

侦探小说为什么可以吸引读者,在于其中设下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激发人们想去寻求结果。同样在学习中,适当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周围环境中,从较易感知的地理事象,地理事实中找到激趣点。

例一:七年级上册·1.1节·地球和地球仪

讲完课以后设计的一个活动:一位中国小朋友在放暑假前写了三封信,分别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三位小朋友到纬度40o、经度116 o 的地方一同度假旅游。现在假设你们是出租车司机,请把这三位朋友送到指定地点,并把你所送的地点标在你们的世界地图上。大家在标注地点时就会发现纬度40o、经度116 o的地方有好几处。这时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他们能相聚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教师可分别请两位代表各自阐诉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说服自己,最后教师总结。这个例子是通过教师设疑,激发学生间的矛盾,最终诱导学生参与到解疑的学习中。例二:高中上册

水循环知识上完后的活动:朗诵“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提问(1)该诗句出自我国哪一位大诗人?(2)请大致介绍一下这位大诗人。地理课评论诗人学生惊奇,积极参与。这时话题一转,请从地理角度评价这句古诗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在激烈的讨论中,海陆间的水循环又一次得到巩固,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3.3角色扮演,施以形象“参与”,营造学生自我表现的平台

中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赢得别人的称赞,在称赞中他们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角色扮演主要是通过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一:七年级上册·3.1节·多变的天气 活动的设计

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天气预报中的常用符号。活动设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本活动单独设置为一个班会活动,题目为《竞选本班天气预报员》,并制定竞选规则如下:第一,竞选者需本着为大家服务的精神,认真完成每天天气预报工作,工作时间为一个月。第二,竞选者需熟记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第三,被选上者,每隔两星期,要在全班学生监督下进行测试,测试不合格者,取消工作资格,并重新竞选。第四,一个月后,下位天气预报员由学生推荐或自我推荐,经测试合格后上任。备注:竞选前可先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由大家推荐出评委,利用课余时间初试,选出10人进行复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初中生强烈的表现欲,让其由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感受到地理的实用性。3.4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给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每个人智力的多元性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刺激再参与欲望。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坡度与针对性,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的吃力的同学有参与机会,培养他们参与勇气;另一方面,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值得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人人敢参与,愿参与,想参与[8]。

例一:七年级上册·1.1节·地球和地球仪

经纬线讲完后的问题设计:(1)请在地球仪上找出0o 和180 o经线?(2)从0o经线向东、向西经度数有何变化规律?(3)从0o 纬线向北、向南经度数有何变化规律?(4)4 请在图上读出A点、B点的坐标。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题,应把这个机会给一些学习较吃力的同学,当他们回答以后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第二、三个问题稍微有些提高,最后一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是在理解前题的基础上得到答案的,这类题目可以让学得较好的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讲解给学生听,从而获得荣誉感。

例二:高中上册

5.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篇五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和历史学科的知识联系

高中地理和历史学科的知识联系

在广大中学文科师生中,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政史地是一家。不仅仅是这三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曲知识联系,而且也对学生对文科知识的学习起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教学中只是注重了单个学科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的话,那么现在,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和综合与注重某个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已经是同等重要的了。

如何实现中学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综合呢?首要的是应该以高中历史知识为基础,分析、归纳并把握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知识联系。高中历史和地理学科,有着天然的、显著的知识联系。这些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年年都有体现史地综合的试题。

一、如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高中历史课本中,有上百幅地图和数百个地名,而这些图和地名实际上联系着无数的历史知识。长期以来,在我国就流传着“左史右图”的说法,说明地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今天,对历史地图的研读应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内容。利用地图,就得会看地图,几大洲,几大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世界主要山脉、河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中国政区图、地形图,常用图例等应该了然于胸。

二、空间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基本要素、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史现象的存在,都有着特定的地理位置。如学习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国历史,就要注意和明确三个层次的地理位置。第一,东、南、西、北,东.4b、西北、东南泅南。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商、秦、唐、清前期的疆域;历代王朝时东北、西此、东南、西南地区的管辖;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兴起情况;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转移;我国古代的人口迁徒等。第二,长江、黄河流域,秦岭、淮河,长城以北、以南等。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位于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位于长江流域的早期人类;沟通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最早水利工程;三国后期至南北朝,黄河流域的四次统一;两宋时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种疆区域等。第三,具体的省份城市。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发生于今天某省的古代重要战役;今天北京、西安、南京在历史上有过哪些名称,做过哪些朝代的都城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晋察冀、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1944年国民党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等。

三、许多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变化与地理因素有关,但地理因素不是决定因素。如中国古代南方经济赶超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地理因素就是其中一个原因: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北方人民南迁),气候温湿,降水量大、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土地广阔等,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持续也与地理因素有关:吴有长江天险,蜀有祟山峻岭屏障;其他如:太平军从武昌至天京势如破竹、北伐却遭失败;1926年北伐军先集中兵力打吴佩孚;红军长征远走黔、滇、川、康地区;1948年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的失败和1941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的失败等等都与地理因素有关。

四、“一体化”,一些地理知识,同时又是历史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西域,狭义指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蓖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张骞、班超通西域,丝绸之路过西域,两汉设西域都护)。这一类的还有:关中、南中、西洋、南洋、西欧、东欧,西方、东方等。古代历史上天文、历法方面的内容,如:商朝的日食、月食记录;《甘石星经》中关于恒星和五大行星的记载;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郭守敬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五、历史上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以为今天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1、合理的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有利于经济发展。如秦朝向河套、岭南的移民,增加了当地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促进了这两个地区的开发。三国至宋,北方人民的几次大规模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南方经济赶超北方。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东进南下,对于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作用无疑是很大的。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引导大量农民,特别是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员“西进”,也是不容忽视的。

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秦汉在关中兴建的数处水利工程,灌溉了大量田地,使少雨的关中地区长时期成为我国的富有之地;都江堰的修建,既防洪又灌溉,四川乃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宋时苏湖地区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口合理,才有水田面积大、产量高,才流传下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言谚语,宋元王朝,充分利用海岸线长,港湾众多的优越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宋元王朝的经济繁荣;隋炀帝利用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河湖密布,降水量大,人口较多的优势,开凿了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元朝的漕运和海运,就是利用便利的自然条件,实现了南粮北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今天,我国正在修建的长江三峡工程,正是借鉴历史经验,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范例。

3、交通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唐代对外交通发达,既有陆路,又有水路,既可以东去,又可以南下,还可以西进,便利的交通使唐和亚洲各国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也丰富了唐朝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我国近代工业之所以首先产生于并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与交通相对便利有关。解放前,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长期落后,则与交通闭塞有极大关系。世界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都是当时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成就,由此带来了铁路、轮船、汽车、飞机等崭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成为促进19世纪初和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交通事业的发展,修建了许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但是今天,交通问题仍是制约我国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致富,先修路”,不仅成为许多人民群众的心声,也成为了党和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目前,我国把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放在交通上,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精心收集

6.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篇六

永加中学郭莹 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 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还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教学中师以情感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精湛的教育水平赢得学生的尊重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从而使师生互动教学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地理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的基地资源及其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我国的各种资源及这种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7.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篇七

一、乡土地理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缩短教学用时, 将原本趣味性的地理课本浓缩成地理概念。如此一来, 地理课堂就变成了纯粹的概念记忆和背诵, 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通过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教师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高中地理课堂。

2.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爱家、爱国的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认识到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另外将乡土地理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 也可以激发学生改善家乡地理环境的欲望。

3.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中, 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纳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范畴。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乡土地理典型案例, 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由于选取的案例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 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深度共鸣。例如, 就我们盐城地区来讲, 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及其诱发的社会问题, 都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案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 将乡土地理中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育渗透策略

1.课内乡土地理教育实施策略

(1) 结合乡土地理材料, 诠释地理概念、定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众多的地理概念和定律, 这些内容往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中有很多概念和规律可以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 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 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 看到一个地理现象, 就很容易想起对应的地理知识, 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上, 教师可以针对当地的气候、地貌等地理材料实施教学。如江苏盐城地区,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至于地貌, 则有冲积平原、滩涂等等。在讲授冲积扇、冲积平原地貌等内容时, 这些就是最好的素材。

(2) 结合课本材料, 探究乡土地理问题解决策略

在地理课堂上, 以乡土地理材料为背景提出问题, 学生肯定会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毕竟学生都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教学, 帮助学生认识到乡土地理存在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 针对射阳地区的水污染, 师生分析原因:包括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等, 其中射阳地区的几个造纸厂是污染的首要来源。最后师生一起探讨解决策略。

2.课外乡土地理教育实施策略

(1) 课外地理环境监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干。课本上讲得再生动形象不如学生亲自实践一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课外观测的方法, 利用校内仪器建立天文、地理观测小组, 对本地的经度、纬度、太阳高度角等实施观测和记录, 并与课本上的理论进行比较学习。在遇到特殊天象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测,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天象讲解,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同时, 还可以在校园内建立气象观测站, 对当地的湿度、温度、降水 (雪) 量、风力、日出日落时刻等进行观测, 将每天的校园天气信息公布在学校内, 实现乡土地理的全民教学。

(2) 乡土地理环境调查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学生应该走进社会、体验社会。社会实践课程也成了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作用显著。对于高中学校而言, 可以在春天或秋天采用远足的形式, 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特性地貌、动植物等, 开展乡土地理调查。当然, 这样的调查对学校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为, 采取适度原则。

8.地理教学中地理观念的渗透 篇八

一、明确地理观念教育内容,确定教育的范围

(一)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任何一个学科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地理学科也不例外。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使他们明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重视资源,合理开发资源,重视资源的保护能够促进人类有效利用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保护环境,促进人口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会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的生产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全球观的教育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教师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意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世界一体化是发展的大趋势,每个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行动的促进者,在对国家的忠诚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人类负责的重任,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民族的团结思想扩展到世界和平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我国的环境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相联系,树立全球环境意识,保护我们共同拥有的人类家园。比如,讲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是国家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开发等之后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区时,我们既要看到它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要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通过地理学科来进行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的教育,可起到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环境观的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近一个世纪以来,环境的严重破坏已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摒弃过去“只开发不保护”的错误思想,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生的重要意义,确立人类与自然相和谐,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观念的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比比皆是,处处与我们生活、生存联系。在“世界地理”的教学中,我通过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及带来的后果的讲解,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到,对大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它将危及我们,危害子孙,从而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热情与决心。教师可以结合现行教材中有关环境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国策,掌握环境法规,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人口观的教育

人口膨胀已成为21世纪的大难题。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人均资源相对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住房供给日趋紧张,失业人数逐年增多,还会出现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4,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使我国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这不仅增加了对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而且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加强人口教育,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五)资源观的教育

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丰富多样的资源,引导学生对我国现有资源正确认知,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又能够让学生对资源的相对不足产生危机感。教材中对我国和世界资源的一般特征和分布特点进行了介绍,教师可抓住时机让学生真正对资源的利用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既看到合理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繁荣,又要看到现实生活中对资源的滥采乱伐,肆意破坏带来的后果,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现在,国家重视资源的保护,要求各个领域厉行节约,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观的教育。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当前的形势,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的教育。这不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地理观念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

地理教学更多地承担的是人文教育,所以教师要利用地理教材的资源,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实施地理观念教育。中学地理教材的地理观念教育不仅要渗透在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中,还要融于高中地理教材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本身的整体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中学地理观念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素质教育、终身发展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观的教育,从而实现中学地理教学的目标。

9.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篇九

摘 要:地理学思想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当前地理教学工作者很少涉猎这一研究领域, 这与地理学思想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不相称的。在总结分析地理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探讨了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关键词: 地理教学,地理学思想,教学思想

1.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地理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特殊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完整的理论体系、鲜明的学科思想,成为一门具有显著基础性、鲜明时代性特色的现代科学。纵观历代地理学家,无一不是在其地理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地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因此,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他们的研究成果,其地理学思想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地理学思想在教育部2003年4月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贯穿于整个课程标准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地理学思想的体现和渗透。传统的地理教学,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和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更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教师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地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地理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已成为影响地理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应当引起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知识积累已较厚实,认知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我们的教学如果还局限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这既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学科思想的教育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应是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应有之意。

2.地理学思想的内涵

2.1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

第 1 页(共7页)

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2.2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它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学思想争论的重点。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2.3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地理学思想史的几本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詹姆斯(P.E.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哈维(D.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3.地理学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的作用

3.1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

地理学思想真实、丰富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和地理科学的演变过程,它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也经常犯错误,科学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地理学史上被否定的理论何止一个两个,也唯其如此,人们才应该更爱科学,更尊重科学,拂去人们无意中加在科学之上的光晕,还科学以本色,在课程与教学中融合地理学思想,让学生在历史背景或框架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概念、规律和理论的发现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或科学知识的整体性。

3.2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 2 页(共 7 页)

地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理学先驱们创造、发现的历史,创造推动了地理学知识完善的进程。没有地理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发现,就不可能有现代地理学的辉煌成就。他们是进行创造活动的榜样,同时地理学家们在创造活动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经验知识,为我们进行创造提供了示范指导。地理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教育素材。地理学史料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跨越时空,回到先前的地理学前沿。通过人类认识地理世界的真实而又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家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地理奥秘时的那种科学创造的快感与激动,并受到研究方法的熏陶。

3.3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

地理学思想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应适当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经历感性到理性、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内化为新知,发展智能。学生学会处理知识的策略,也就掌握了知识内化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如在讲述板快构造学说时,先讲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灵感来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吻合,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学说、规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现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地理学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针对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应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重建人类文化道德价值坐标体系,通过文化变革来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现在一些不合时代的腐朽的思想。地理学史隐含科学精神,同时也隐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桥梁,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如在地理课中通过对魏格纳、李四光、徐霞客等地理学家其人其事的介绍,不但使学生体验他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人格、责任感、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教育,也使学生懂得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和辩证统一。

4.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第 3 页(共 7 页)

4.1构建新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又体现着地理学的学科思想和理论体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体系人为的肢解为若干个所谓的“知识点”,并将其分为“必考点”、“常考点”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内容变得支离破碎,长此下去,不仅破坏了教材所体现的地理学理论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论性和规律性,更使学生对地理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一句空话。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有鉴于此,广大地理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做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者。新的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十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摸快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结构贯穿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整个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为对象,以理论为指导,以综合为方法,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重新整合。同时,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下的知识观和教材观,努力构建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新的课程体系。

4.2开放课堂

体现地理科学的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基础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这是实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课程基本理

第 4 页(共 7 页)

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共84个,几乎全是实践内容, 它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演示、地理制作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开放课堂的形式很多,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 与有关部门联系, 承担学生力所能及的专题调查或研究, 组织专题报告会, 观看科教影视专题片, 访问有关地理知识的网站等。开放课堂既是体现地理学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也给每一位教师施展才华留下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

4.3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地相关论是贯穿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课程标准无论是共同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其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位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体现这一课程理念除介绍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外,根据教学内容,应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如讲到大气环境保护时,可以联系为什么要停止生产并逐步淘汰传统的冰箱和空调,讲到城市环境问题时,可联系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让学生列举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市民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等。

4.4以典型的区域地理为案例重点分析。

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

第 5 页(共 7 页)

动、空间演变的规律,所以,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体现在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之中。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许多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建议,如地理1中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列举的典型区域为案例并有机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讲到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时,可以将初中地理讲到的著名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工业地带、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美国“硅谷”、我国宝钢等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现代特征的地理学思想,这在课程标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4.5全面、辨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体现地理哲学思想穷本探原、全面辨证的地理哲学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命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哲学思想。

课程标准中关于宇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天体及地理环境是运动和变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运动与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理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地理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等都是地理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讲到台风、火山、沙尘暴、寒潮等内容时,不仅要强调其灾害性,还要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其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演变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6将可持续发展观融入教学

第 6 页(共 7 页)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境界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地理新课程的框架是课程标准的又一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课程为例,这在地理2和地理3尤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内容专题讲述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活动建议都始终体现了这一思想。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种的哲学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阐明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目标。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1972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类将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论地理思维特点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 [2]崔准.地理学思想与高三地理教学的整体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06)[3]褚丽娟.中学生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徐淑霞.浅谈对中学地理教育之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J].环境.2010(S2)[5]朗宇.浅论地理教学与地理思想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02)

10.地理课教学应重视地理技能的培养 篇十

地理技能分为地理智力技能和地理操作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头脑中对事物比较、分析、综合等智力活动方式,其活动是借助于头脑内部的语言来实现的。比如在阅读地图过程中,头脑对地图上的图例、等值线等均通过语言的形式赋予意义,从而开展认知活动。

在教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课时,安排学生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这样一个技能活动。 具体步骤:

①观察时间选在北京时间十一时—十三时之间。②在操场上直立竿子,观察竿影并用粉笔将竿影末端划记在水泥地板上,并记录下即时时间。③每隔一或两分钟重复第②步所做工作;至结束时,地板上将出现一段由竿影末端组成的点。④将各点连接起来组成一段弧线。⑤选取弧线中最接近竿子直立点的一点,用直尺将此点与竹竿直立点连接起来,得到的直线就是一段经线。⑥根据记录到的竿影最短时的北京时间与十二时的差值,从而推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通过以上技能活动使学生懂得地方时的概念,及与北京时间的关系,知道:

①太阳高度达一天最大时为当地正午(地方时12时),日影最短,阳光将从正北或正南或从头顶照射下来。②地球不停自转,各经度地方时不同。经度每差一度,时间相差四分钟。记录下日影出现最短时的北京时间,可知此地正午地方时十二时与北京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的差值,从而推算出与东经120度经度差值。

以上活动如果单纯由教师口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甚少。而通过此活动,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脑,知识的掌握寓于实际实验活动中。因此可以把智力技能看做一种广泛存在于学习的各个领域的经过练习而形成的认知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是通过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如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主要是通过观察、动手触摸和硬度比较等机体活动来实现的。

在教外力作用一节时,教学生做一组实验。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要求:(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1)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从而理解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理解戈壁、沙漠的联系与区别。

以上活动,不用实验来操作,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使学生懂得了一些理性知识,但对实际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不透。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还是不清不楚。

在实际地理技能的教学中,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自我体验使实验动作和动作的结构更完善,更熟练 。具体如下:

1.方法要多种多样。如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地理小制作、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这样,让学生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地理行为素质,拓宽视野。2.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为使学生掌握在南极洲地图上判别任意两地间方位的技能,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的方位,再使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纬线上两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3.善于发现难点,突破难点。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技能,一般涉及若干步骤,其中某一步骤可能是整个技能学习的难点。例如,关于地球上任意两个时区的区时换算,学生一般都知道“相隔几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时”,但不少学生搞不清楚从一个时区的区时换算为另一个时区的区时,到底是加上时区差还是减去时区差。采取 “自西向东算,加上时区差;自东向西算,减去时区差”的方法,学生就容易掌握区时换算的技能了。4.教师要提倡学生独立地“发现”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独立地学习地理技能。对于学生“发现 ”的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气氛。对于其中一些不尽合理的方法,教师可帮助学生对其改进和完善。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方法,教师应予以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

新课程强调学生多参与、多操作、多实践、多探究和体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多动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起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地理技能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科学的思维品质。

地理教育工作者,抓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重大教育改革之契机,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1.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填鸭式教学,潜移默化,白色污染,污染转移

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只是老师讲学生听, 照本宣科, 很难激起学生兴趣, 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小副科而不引起重视。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需要多学科多渠道共同培养。在地理教学中, 把乡土地理知识融入其中,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的情感,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深厚的地理知识储备, 而且要注重材料积累收集, 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当然, 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 要善于发现, 善于思考, 认真的分析总结, 使师生间真正达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积累材料的途径多种多样, 可以查阅当地文献, 可以去野外实地考察, 可以从地方新闻中获取……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思考当地哪些材料与本课所讲内容有关, 如何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并逐步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和外界的自然现象, 以备考试中出现的各类新颖材料, 使学生慌而不乱, 能利用熟悉的地理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 其次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关心时政新闻, 面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21世纪的学生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在教师潜移墨化的影响下, 逐步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当地水泥厂甚多, 空气质量很差, 路上拖拉机满载“层理构造”的石灰岩, 学生不会视而不见, 课上我就水泥厂的污染问题进行讨论, 如何根治这个问题?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有人说:“把水泥厂砍掉”, 有人说:“丰润税收怎么办?如何给国家公职人员开工资?”, 有人说“上除尘设备”……课后学生的积极性仍很高, 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有的甚至给区委书记写了建议书。试想:如果教师单纯的填鸭式教学, 纸上谈兵, 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 当然更不能引起共呜, 何谈素质教育?只怕他们长大以后, 也会昧着良心只顾自己捞钞票, 不顾百姓的身体健康!

搞好乡土地理教学, 在适当情况下学生也要进行野外考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实际考察获取的第一手材料要来源真实, 只有走出去, 才能获得真知。地理学习, 重在地图, 学习地图重在方向。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学生会说:地理教师肯定出门不会转向?我说:不一定, 有时也会辨不清方向, 但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很快辨清方向。夜晚, 可以利用北极星来定向;白天, 可以根据太阳、机械表、树枝的轮廓等 (并且让学生仔细观察学校内的大槐树, 南面树枝茂密, 北部枝条稀疏;南部的热量条件好, 因此枝繁叶茂) 。

对学生的教育是多方面的, 我们不光要传授他们文化知识, 也要注重课堂上的思想教育, 用眼前的事实去打动学生。例如在涉及环境污染中的白色污染时, 塑料袋的危害———冬天果园里“旌旗招展”,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圣诞树呢。这些垃圾如何处理?为什么超市塑料袋实行有偿供应?我们学校的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会不会是污染转移?对周围农田有什么危害?通过这节课教学, 让学生意识到美丽环境的益处, 并使他们自学维护环境, 人人成为爱护环境的小卫士。

12.地理学科教学论文 篇十二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其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研究立意注重“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因而,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故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研究性学习,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新大纲也将“研究性课题”列入必修、选修教材,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素养提出什么要求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就以上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与内涵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主要归纳起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在各类学习活动中,用于探索、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学习,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的“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狭义上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含义比较全面,它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含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都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当代“创新学习”的本质,它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表现为学生在学科课堂学习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培养技能。

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表明了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与学生个人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明显不同。再者,它反映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导”的作用,即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传授”或“教导”。教师的地位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和学习的途径。

3、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很强。它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它要求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治学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概况:

注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地理学在研究范围、方法与技术上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识别、获取、分析以及使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主要目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国外研究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称为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究、专题研习等,是西方国家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模式比较成功,引起世人的关注。

美国积极提倡地理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提出了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野外,学生应当像地理学者那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日本也比较重视研究性学习,近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给学生更多的主动考察,分析地理问题的机会,使其获得思考和主动探究的经验。如选择生活中垃圾回收和处理的专题,通过让学生了解资源回收现状,然后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的资料,从而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等。

国外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十分突出,它体现了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与能力,反映适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2、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中国的教育受传统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学生学习的质疑精神被抹杀。近二十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加深,求变、求新的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99年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地理教学大纲》第一次规定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至少要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求学生做一次专题研究,并具体列出了26个课题供学生选择或参考,每个专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对研究的目的、课题、方法、步骤、结论作了提示。特别是近两年上海的高考试题中还出现了考查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简单设计理念等,从而引导广大师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与国外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相比,我国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的困难也比较多。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有的甚至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相去甚远,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的素养还不能满足当前教改的需要等等。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中学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提高教师的素养,如何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则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学地理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民主、宽松的新型教学关系。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权威,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者。他们在课堂上按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思想要求学生,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见解,有创造性,但是不太规范、不太全面。而研究性的学习则强调了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增强了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度定位是引入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新的教学理念对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重视当代教育理念的具备。当代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变革,它涉及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三个层面,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使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素养随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构建专业素养,并将教育观念付诸行动。我们要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教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职业能力。当然,教师的素养的提高还要求有关的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强教师的职后教育,确定继续教育的正确策略。

2、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我们的教师不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和思路左右学生的学习,而应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沿着正确的方向探索;当学生的研究出现偏差,陷入困境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摆正方向、摆脱困境,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创造一个有利的情境和途径。

3、教师间要更加紧密合作,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传统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具有广泛性、迁移性和多学科综合性。因此,依靠一个教师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难以有效地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正确的指导,而是需要多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既有主次之分,又能相互配合,从而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有效地、正确地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如“福州旅游资源的调查”课题,它涉及地理、历史、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只有多学科教师互相配合,对涉及到的问题互相协商讨论,多方查阅资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促进课题的顺利开展,当然,这也可增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否则,开展的课题调查只局限于社会调查的性质,与真正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相去甚远。

4、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一旦定位,很少或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并经常以“隔行如隔山”来作为借口,回避知识面的拓展;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课题的内容极为丰富,范围极广,教师有限的知识必然会造成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瓶颈”。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涉猎其他科学、艺术等多领域,从而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也只有具备比学生更丰富的知识、更详尽的资料,才能对学生的研究具有发言权,才能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与指导者”。

5、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教学实践,我们仍要重视地理课堂的探究活动,明确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依据中学地理研究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课堂探究的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研究性学习仍需依托相应的地理课堂载体,需要通过探究性提问、探究性讨论等途径来完成,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

(1)探究性提问

课堂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课堂教学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的精髓,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散思维。因而,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成为课堂探究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教师的提问不应是一些记忆的问题或对具体的地理事实只须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探究性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需要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否则,“满堂问”的误区只会导致学生的课堂思维混乱,抓不准探究的方法,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我认为,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是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我们要设计的问题应达到:①问在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②问题的难易适度。学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与能力的储备特点;③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④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按新课程计划,按照地理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基本为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课后的智能训练、案例探讨等,这对设计研究性提问起到了指导作用。

(2)探究性讨论

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判断是否符合探究性讨论要具备:①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它允许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结论。因为具有开放性的讨论主题,会剌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②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为主要目的。学生讨论的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问题往往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各种揣测,然后通过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学生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以培养的过程。

成功的探究性讨论,对教师的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它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即选择什么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所以讨论内容的安排,一要看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二要看学生能否理解或科学上是否有定论,三要看所选问题是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

总之,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特别对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让地理学丰富的内涵及社会应用研究价值呈现在社会的面前。从长久的意义上看,它还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另外,让广大中学生参加地理学的初步研究,本身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丰富了当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换言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只有把握机遇,找准位置,提高素质,才能带领学生步入“研究性学习”新的课程改革的殿堂。

上一篇: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下一篇:建筑实习工作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