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2024-09-26

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共14篇)

1.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一

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来源:磁铁 http://

随着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渗透到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也愈显重要。儿科护士不仅要有一般护理工作的经验.还须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特殊的技巧才能,根据小儿特点实施适合患儿身心的整体护理。且要根据年龄阶段、小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患病或住院小儿不同心理反应,给予适当护理,以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消除或削弱在精神或情绪上的不安.促使患儿早日康复。语言交流

住院儿童因各种注射操作带来的疼痛刺激,以及疾病带来的伤害性疼痛和各种令人不快的操作,如:

灌肠、导尿、插胃管、换药等都可导致患儿对护士的恐惧反应。因此,护士在进行每项操作前,语言交流尤为重要,在此时说明治疗操作对他的厉害关系,主动争取他们的合作,对婴儿或幼儿只要病情允许可以全身搂抱患儿,抚摸背部,消除患儿的紧张或恐惧情绪,不能认为他们无知而无须解释或进行恐吓、强制,以免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技术认可

当孩子肉体受到约束的时候,对护士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较成人高,患儿多数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的情况下,较少吵闹、不配合,而多次穿刺不成功或进行令人不快的操作,往往

使婴幼儿产生逆反恐惧心理,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护士护理操作技术要精湛,使患儿疼痛降到最低限度,使患儿在精神上对医院不产生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行为要求

儿童生性好动,患病和医治疾病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活动,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影响‘.感到不快,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护士在护理患儿时,可给予补偿性活动,如玩具、绘画以作安抚。在治疗过程中,护士的行为动作在小儿心灵上可留下很深的印象,护士的一切行为操作都要根据患儿病情、年龄阶段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使患儿对护士产生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家属配合孩子得了病,父母亲等家长往往对孩予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过去少有的同情与爱抚,在照料中放弃了教育性的要求,忘记了与弦子交往的正确心理原则,对儿童的心理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对护理治疗工作的要求更加苛刻.护士的言行都会影响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因此,在治疗操作过程中,护士既要做好儿童的心理护理,又要家属理解护理治疗工作的重要性.护士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向家属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以及各种令人不快的操作的必要性.使家属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护哩治疗工作。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和姿势等,以改变患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疾病的转归和病情发展,、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利于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患儿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能注意心理护理,可以避免对患儿的不良刺激,使患 L积极接受

治疗、护理,纠正某些不良情绪.改变患儿的不良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

2.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二

所谓体验式教学, 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境等多种途径, 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儿科护理学》课程开展体验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1. 最充分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展示自己

当前的教学模式多数还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 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 只要被动地接受知识, 熟练地去背诵, 考试将其写于卷面即可, 因而学生有的只是认知, 毫无感情态度而言, 更谈不上实践操作。体验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学习内容中穿插一些体验活动, 增加一些学习的乐趣。教师的引导是要把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调动起来, 多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使他们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 让他们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 独立地去观察、比较、归纳, 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评价, 从而不断构建经过亲身体验来检验而形成的经验性的知识,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缺陷。

2. 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一方面, 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专业理论知识, 压缩了实践培养能力的时间。另一方面, 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 学习处于一种懒散、被动、甚至消极的状态。体验教学则把理论知识理解和转化与自身的能力综合在一起, 能够高效率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等活动加强外界信息对学生大脑的刺激, 创造适当的环境, 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在不同的意见碰撞中去领悟学习内容, 同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高效认知能力的发展,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增加获取职业经验的机会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医院总的实习时间是一年, 而在小儿科实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再加上儿科的特殊性:家长担心实习生操作不当对患儿造成伤害, 一般不愿让实习生操作, 这样实习生在儿科实习时很少有操作的机会。“体验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从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体验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人格, 互相欣赏, 互相倾听意见, 互相接纳感受, 互相包容缺点, 互相分享喜悦, 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 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 能主动地克服困难, 奋发进取。

二、体验教学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实施的条件

1. 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精准扎实的操作能力, 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该专业的知识。实际上中等卫生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是从医学院毕业后直接任教, 没有临床工作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还不够灵活。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可以对已有师资进行培训, 让专业课教师走进医院, 获取临床经验, 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2. 具有设施齐全的护理实验室

有了设施齐全的护理实验室, 我们就可以把课堂直接搬到实验室, 边讲理论, 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这样就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并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 具有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要建立一种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评价, 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的评价;对参加体验教学活动的角色进行评价, 结合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及实际操作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 还要注重发展和过程, 使发展和过程成为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验教学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运用的主要模式

1. 案例教学法

通过分析一些临床病例,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某一病历, 让学生到网上或图书馆找相关的病例进行分析、归纳, 找出该类病历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并提出护理问题、明确护理目的、设计护理方案。上课时让学生走上讲台, 对其找到的病例进行讲解, 其他学生也可对其所讲内容进行提问, 或给出一些建议。

2. 图像体验法

在教学中, 可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 让学生从音像中看到实际护理的场景和操作过程, 仿佛身临其境、缩短距离感, 激发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护理过程的愿望,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 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并融入角色中去处理问题, 达到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科护理学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 教室创设一些病例情境, 让学生提前进入“护士”的角色, 使其身临其境, 对今后的工作有个感性的认识, 这就是所谓的现场模拟活动。比如教师在“小儿腹泻”教学设计中, 让学生分别扮演家长、患儿、医生、护士等角色, 创设护士执行医嘱、提出护理问题、明确护理目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以及如何与医生、家长、患儿进行沟通, 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安慰。通过现场模拟活动, 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4. 实战法

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到医院见习, 能培养学生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及获取为病人服务的实践经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针对一些病例, 让学生配合临床护士创设护理方案并进行实施, 这就要求学生用到多方面的知识, 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这一方法的运用, 有助于实现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高度糅合过程。

参考文献

[1]万光玲.旅游实验室体验教学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3.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三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8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9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则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8.9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7.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模式;儿科护理;应用;护理效果

儿科是医院一个重要的科室,其主要针对对象为婴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主要包括其健康和卫生问题[1]。有学者提出人性化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的效果,减轻患儿治疗期间所受的痛苦。所谓人性化管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将对患者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本文将人性化管理模式下的护理运用到儿科护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自4月-4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收治1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0~12岁,平均(6.3±1.2)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9例。对照组患儿,男性45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3±1.1)岁,其入院原因包括支气管哮喘20例、肺炎21例、小儿高热23例、小儿腹泻25例。观察组患儿,男性48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3±1.4)岁,其入院原因包括支气管哮喘18例、肺炎22例、小儿高热21例、小儿腹泻28例。两组患患儿的资料数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含检查护理,用药护理等内容。观察组患儿则给予人性化管理护理:其主要措施:①强调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护理人员形象整洁,尤其要保证衣着干净、妆容素雅、态度和蔼、时刻面带微笑;此外,要求护理人员举止文明,面对患儿的吵闹要有足够耐心,亲切引导,切忌采用暴力的方式对待患儿;②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儿科患儿情况较为特殊,对护理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强硬的护理技能是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每周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护理技能,降低不必要的护理纠纷;③合理分配任务:明确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防止因任务分配不合理造成的护理不到位情况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④为患儿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儿科患者有其特殊性,在病房布置上可采取张贴花草、动物、卡通人物等图片;对于必要的住院须知、操作告知等规章制度采用颜色鲜艳的卡纸制作;病房窗帘以暖色调为主;⑤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当患儿家属对护理及治疗有疑问,甚至加以责备时,护理人员应学会换位思考,仔细聆听,做到不动怒,耐心解释;主动与患儿家属聊天,疏解其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给予患儿治疗信心;⑥秉持以患儿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患儿日常、及时抚慰患儿的不良情绪:加强对患儿的巡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当发现患儿在治疗时出现惊恐表情时,及时给予安慰,包括轻轻抚触、鼓励性对话或者采取其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等。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计算满意度。其中满意度主要对患儿的家属进行评价,包含10个因子,每个因子10分,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很满意,60分以上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为很满意及满意者所占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8.9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7.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科患儿由于年龄小,心智尚不成熟,对医院、对医护人员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治疗效果。此外,患儿家属由于担心患儿,可能会存在质疑医生、护士的护理工作等情况,进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2]。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患儿的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人性化管理模式下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儿科患儿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的性格,治疗期间很容易出现滑倒、坠床等不良事件。同时可见,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人性化管理模式下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突出了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3]。综上所述,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作者:王晶 单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程思锋.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探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11(12):1733-1734.

[2]杨迎春.探析人性化管理模式应用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的有效性[J].中国卫生产业.,12(1):143-145.

4.儿科护理教学进修计划 篇四

一、工作单位名称:*********

二、进修单位: #########

三、进修科目:儿科护理学

四、进修时间:2012.2.1-4.30

五、进修周期:周一~周五(其中有一天回学校上课)

六、进修人员:******

七、进修内容

1.学习病房内各环节的组织,尤其是病房的查房

2.希望轮转儿科中的消化、呼吸、泌尿科、新生儿科以及护理管理。

八、进修目标:

1.儿科医疗机构及护理管理

2.正常新生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3.熟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腹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肾病综合症和先天性心脏患儿临床护理过程(完成一份个案书写)

4.了解临床教学的内容,方法。参加护理查房(完成小讲课1次)

5.了解疾病知识的更新,参加医生查房以及新知识新技术等讲座(完成大病史1份)

6.了解现今疾病谱的改变情况

7.通过病史采集和拍摄,照片积累临床病例,为以后上课提供相关素材。(积累相关典型案例3份)

10.与患病儿童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11.常见药物的治疗剂量及使用注意事项

12.其他常见病的病因及治疗护理

5.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五

1 CAI教学的特点以及在儿科教学中运用的效果

我国自1994年各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开展CAI教学工作以来, 该教学手段被医学教育工作者广泛应用。CAI教学有几个最显著的优点[2]: (1) 能够增强直观性、生动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有利于突出重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 (3) 有利于扩充课堂知识容量,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素质教育; (4)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5) 可以促进互动式实验教学的发展。

CAI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但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对CAI教学存在“只要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便是优秀的教学”等错误认识, 使得这一教学手段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甚至使教学水平降低。在临床教学中, 如果能正确利用CAI教学的优点,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将为教学水平带来质的飞跃。

在多年的儿科临床教学中, CAI教学的运用体现出了如下特点: (1) 教研室整体教学具有精确性和延展性; (2) 各部分教学衔接紧密, 教学内容编排变得灵活且富有连贯性; (3) 教师授课压力大大减轻, 拥有更充足的精力进行临床工作; (4) 教学经验总结力度增大,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5) 各学期旧资源的完善与新信息的补充便于检查; (6) 学科试题质量可以实现量的计算和检查。

2 儿科教学中CAI教学的结构模式

2.1 CAI教学的理论思想

从教学理念来看, CAI教学应当是围绕建构主义理论而进行的辅助教学,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3]。作为现代心理学被普遍认同的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是指导有效认知学习的重要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4]。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其中用于建构的情境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而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 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 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取决于促进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水平。教师要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和多感官刺激的特点尽可能地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环境, 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特性与联系做出最有效的引导。计算机数据的海量存储与查找信息的便捷性使得教师在备课中可轻松选取大量富有建构意义的数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强化与拓展, 而多媒体从眼、耳、手、口等多感官进行刺激也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2.2 积件思想与数据库的建立

儿科所接触的病症数量是异常庞大的, 病症种类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 儿科教学尤其强调分类教学与整体教学的辩证思想, 即积件思想。积件思想是一种运用与变化的思想, 它的作用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时间的变化或所教对象的差异, 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在短暂的学时里, 教师不可能给学生教授儿科所有的知识,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也不应传授同样的教学内容。因此, 将儿科教学知识划分为一个个积件分散排列, 针对不同时期或专业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积件组合来教学是一种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效且易行的教学方法。

第二,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遗传和变异, 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 其构成是独一无二的。人的身心在生命进程中不断表现出量和质方面的变化, 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 个体 (学生) 受周围环境 (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学校和课堂环境) 的影响, 同时也创造着自己独特的环境 (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环境) 。依照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去实施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届的学生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 都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用不同积件来建构教学内容。

除此之外, 教学内容积件的建立, 有助于考试试题从章节、难度等各方面进行精确划分, 从而保证试卷的质量。而所有不同积件的来源, 即为计算机整合教研室各教师多年授课经验与临床病例等内容所建立起来的数据库。

2.3 辅助教学与儿科临床实践的互补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CAI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 也存在着局限性, 这是由于各种疾病不断演变与相应多媒体教学同步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导致的, 尤其表现在临床方面。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各地域人口流动数量的不断增加, 致使现今各种各样的新疾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另外, 各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也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 仅仅依赖CAI教学在医学院校是行不通的, 必须根据课程进展和新收集的病例带领学生进行临床实习,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中多感官的反馈, 才会深刻理解有关某一种疾病的全部内容。

2.4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学习行为是学生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复杂整合。从心理学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 对课堂各时间段的教学活动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例如, 在制作PPT教学演示文稿时, 切忌内容花哨的界面设计, 因为这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医学教学内容中, 记忆性知识占主导, 如何加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被誉为英国“记忆之父”的东尼·博赞曾以帮助查尔斯王子提高记忆力而闻名世界, 他所创造的思维导图已被应用在世界多个领域的培训中。如今, 思维导图类的绘制软件层出不穷, 但遗憾的是, 有关这一类的医学教学软件却是屈指可数。面对儿科繁多复杂的知识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优点, 用软件进行各章节知识点的绘制梳理, 根据不同的要求, 整理出儿科学上到整体结构, 下到细微知识的脉络图, 以便于学生的学习。该方法正是CAI教学与心理学的高效结合, 实践证明在儿科临床教学中运用效果显著。

3 未来教学新观念的形成

医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神灵主义到现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其中经历了各种模式的演变。同样,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提高, 新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取代旧的教学方法。从计算机的发展来看, CAI教学模式正逐步走向综合性信息整合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CAI教学的延续, 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整合所有的教学资源, 并进行科学融合, 使学生在最接近现实的虚拟环境中接受教学内容。如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部分医学教学活动中已开始应用, 如人工复苏术的模拟人操作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将惠及更多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莉, 罗佳, 温秀杰, 等.CAI课件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口腔临床牙体牙髓病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4) :624-625.

[2]张海芸, 张根华.CAI及多媒体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等医学教育, 2000 (8) :118.

[3]李玉林, 孙志伟, 丁红枫.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5) :30.

6.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六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会计职业教育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过分强调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等;另外,教学方法陈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在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出新。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综合性。职业教育要培养的能力及其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通常以从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按照会计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它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围绕项目或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具体项目、技术及其方法。这不仅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还必然涉及跨专业知识。

(二)自主性。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现目标、反馈信息到评价成果,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做活动的主人――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个具体环节的细节;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学生的学习较多采用工作小组方式进行,同时创造条件、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这便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助于形成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及时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三)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学习的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会计工作能力行为提高――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形成这种多样性的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教,而更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培养。

(四)多元性。职业教育与学习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方式:不仅用笔试、口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进步程度,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解决问题的学习成果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

评价主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独立探究的自学-探索能力、小组合作的社交-管理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进行主动、客观地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与此同时,教师给予恰当指导;着重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对学习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生成与变化。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控制。

二、项目教学法的任务设计

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中,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整个课程的效果。针对现今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和分岗位学习薄弱和缺失的状况,我们按照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设计了项目任务,具体分为:会计主管岗、出纳岗、固定资产核算岗、工资核算岗、成本核算岗、财务成果核算岗、材料核算岗、往来结算岗、总账报表岗等的业务流程,同时还把会计工作岗位职责及有关规章制度也作为一项项目任务。以下是出纳业务流程项目任务描述。

(一)教学目标。终极目标:熟练掌握出纳业务的相关工作流程。分解目标:

1、现金收付;2、银行结算手续的办理;3、支票、汇票、发票、收据管理;4、差旅费的报销审核;5、员工工资发放;6、银行存款、现金账的处理。

(二)工作任务。以现金收付为例,现金收付业务主要是现金的收取、支出及保管。学生可自行设计相关经济业务,完成现金的收入、送存银行、从银行提取现金、库存现金的清查等任务。

(三)相关知识。仍以现金收付为例:1、货币真伪辨识;2、现金的交存银行和从银行提取现金的办理过程;3、日常收支业务现金的使用范围;4、其他相关内部管理规定。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的组织与控制

(一)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恰当项目。项目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一个或几个项目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且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所选择会计项目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会计项目和一些参考资料,这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教学项目,并写出教学项目工作计划。

(二)分头实施项目,落实工作计划。教师在提出项目设想前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在介绍项目内容、进行项目分析时应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由学生按照制定好的项目计划进行分组。可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及将来的.职业流向自由组合分组,一般以3~4人为一组,分担总账、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固定资产管理等岗位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互相轮换,以增强互相协调和综合处理能力。

(三)教师实施项目辅导,学生编写项目报告。教师授课的同时,对项目实施进行辅导,解答学生实施中的困惑;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广泛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分析编写项目报告,各抒己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项目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自己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学习方法,取得相应的分数。

(四)教师综合评价,给出考评成绩。项目结果评价方法灵活多样,以鼓励学生为主;在项目内容讨论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切记不要在学生面前评论谁对谁错,项目实施成功与否应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当然,在学生交流项目实施的结果时,教师也应该耐心地听取,不能因为那个学生讲得不好而有任何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不然的话,学生就会失去信心,项目实施就会失败。

“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你承诺记忆多少东西,甚或知道多少东西。而是要能区分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那么,我们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判断学生做得好和坏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弥补不足,能够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和别人。

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把书本上死板的理论变为灵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温故知新。项目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7.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级1班、2班共100名护生为观察组,3班、4班护生10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为统招生,在年龄、性别及平均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传统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教学。根据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实施观察组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调整教学学时,以护士职业资格证为方向开展教学,重点培养护生就业能力。

1.2.1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照临床护理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划分为4个模块,即生命发展保健模块、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护理模块、患病儿童护理模块及儿科常见疾病护理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相应内容,明确护理内容与护生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目标性,进而提升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1.2.2调整学时

儿科护理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提高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将总学时调整至60学时,实训15学时、护理理论教学45学时,并按照适度原则,适当增加儿科常见病讨论课。为提升护士职业资格通过率,增加6学时职业资格理论课,以考试题形式发放给学生,期末考试时检验学习效果。

1.2.3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为常用方法,该方法是指呈现以为案例或事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也可实施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实训室、带教老师与学生一体化,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也是常用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提升护生解决问题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试及技能大赛成绩比较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观察组为(88.14±5.14)分,对照组为(76.45±2.34)分;技能大赛成绩,观察组(95.12±2.11)分、对照组(80.34±1.24)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就业情况

观察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就业率方面,观察组的就业率为98.0%;对照组为77.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观察组对模块化教学评价

本研究对观察组100名护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内容包括模块化教学是否有助于顺利完成临床任务、是否有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否可增加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是否可提高自身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是否提高了自身沟通能力、是否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等,各项内容学生认可率均超过97.0%,说明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效果良好。

3讨论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应顺应社会需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儿科护理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与规范性工作,对护生的要求高,要求其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合格的操作技能。本研究认为,在高职元小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在考试成绩、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及就业率方面,均比传统教学优势大,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护生就业率,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8.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八

1 学校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源匮乏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 但是受条件限制,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的大部分内容只能通过看录像来了解, 例如头皮静脉输液法, 小部分内容用模型代替, 例如小儿体格测量, 并且录像带的内容是20世纪80年代的场景, 其中的很多护理操作已不符合现代护理要求。

1.2 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儿科护理学教师大部分只是在毕业实习时接触过儿科临床, 而从事教学以后就没有再接触过临床, 临床经验少之又少, 对一些病例的讲解仅仅局限于书本, 并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很多护理操作已被新的理念和技术所取代。

1.3 课程设置不当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但是课时安排却只有42个学时,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讲授儿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 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操作技术, 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压力。

2 学生在学习儿科护理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儿科护理的对象是儿童, 所以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做儿科护士, 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护患关系紧张, 护理工作风险高、收入低。诸多因素使护理专业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学生对儿科护理操作有敷衍行为

在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时, 因为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 由学生模仿患者相互练习, 亲身体会护理操作带给患者的各种感受, 只是用小儿模型进行练习, 所以大部分学生练习时动作粗暴, 将模型随手丢弃, 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2.3 学生对工作岗位有畏惧心理

近年来出现了天价医药费、不交钱拒绝抢救以及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拿回扣现象, 更有患者家属打护士的情况, 这些严重扭曲的医患关系, 给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使之出现了对工作岗位的畏惧心理。

3 医院在学生见习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 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 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 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医护人员的关键环节。

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 服务对象是儿童, 不论是病史采集还是护理操作都难度大、要求高、责任重。学生在医院, 尤其在综合性大医院实习期间, 儿科作为小科室, 临床实习时间缩短, 甚至有些医院根本就不安排儿科实习。另外, 医患的紧张关系也使临床见习、实习更加困难, 带教教师更加保守和慎重, 能够提供给学生当场分析的患者也越来越少, 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实习的需要。

4 解决方法

4.1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

“要想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就要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 学校必须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及时更换影音资料, 使学生接受最新、最先进的技术, 保证实验器材够用, 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同时, 由于儿科护理学课时少, 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有限, 所以, 可以利用课余和周末开放儿科护理实验室, 并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操作进行辅导, 也可让学生将某些实验用品借回宿舍 (如婴儿模型、尿布、奶瓶等) 练习, 使课堂上学习的各项操作技术能得到及时强化, 以弥补课时少的不足, 使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操作技术。

4.2 丰富教师的临床经验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 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把课程讲明、讲透。为此, 教师应该经常到医院实践, 不仅要进行护理实践, 还要进行医疗实践。一方面, 通过临床实践, 教师熟悉了临床护理新技术, 有利于教学;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典型临床病例, 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生动的临床资料。同时, 可以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来学校开展讲座, 这样既能弥补临床资料的不足, 又能使教师再做一次“学生”, 提升自我。

4.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中。如今, 科学技术在提高, 教育手段在更新, 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2]。例如在进行更换尿布法的教学时, 笔者先放录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演示整个操作过程, 再让学生分组练习, 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矫正, 最后再次观看录像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 增强了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4.4 对学生渗透关怀照护意识

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 且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不懂如何去关心别人, 不会主动维护别人的尊严, 只会关注自我。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 创立了人性照护理论, 强调关怀照护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3], 是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4]。

如用模型进行“婴儿盆浴法”示教时, 教师不仅要强调关爱, 还要体现出关爱, 操作时要动作轻柔、注意保暖, 清洗过程中注意左右手的交接要牢、要稳, 在指导学生认真练习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懂得尊重、懂得爱护。

4.5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

行医必须有德, 无德不能行医。实习期间学生脱离学校教育, 将会面对更为实际的社会现象和医疗过程中的不良风气, 思想会出现很大波动。教师要进入实习医院, 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目前存在的医德滑坡现象, 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 正确评价社会, 联合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 适时开展如“假如我是患者”、“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护士”等专题讨论, 就现实问题与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和探讨, 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医德的丰富内涵, 明确其职责所在,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5]。

4.6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 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患儿家长对护理要求提高, 学生在实习阶段想在患儿身上进行操作已经不大可能, 患儿家长对护理实习生缺乏信任[6]。因此, 加强在校期间实验课的教学力度, 重视强化实验训练是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零距离对接的有效措施。

学校在学生进入实习前安排强化训练, 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临床状态, 而且通过反复练习、教师指导, 提高了学生的信心。在操作考核过程中, 一位教师负责一项操作考核, 操作考核内容包括一般测量法、更换尿布法、头皮静脉输液法、婴儿盆浴法等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中的考核项目。通过强化训练, 学生对儿科护理操作有了整体认识, 对进入临床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晓波, 陈超, 黄国英, 等.PBL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初步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1) :82-83.

[2]王亮.提高儿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18) :6-8.

[3]胡月娟.关怀照护行为内涵的探讨[J].台湾护理杂志, 1994, 41 (1) :34-39.

[4]王菊吾, 叶志弘, 蔡学联, 等.关怀照护的本质及内涵[J].护理研究, 2005, 19 (1) :1-2.

[5]刘西平, 王淑霞.强化实习期间的医德教育[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0 (8) :912-913.

9.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九

摘要:高职院校专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越来越多有着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选择到护校进修,同时也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上有着明显的提升。儿科护理实验教学在高校的儿科护理学专业课程当中尤其重要,在资质优良的高职院校中作为重点实验课程加入到人才培养的计划中,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直接向有关单位输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经验型护理人才,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这一过程,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儿科护理改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32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04-01

高职护校的教学课程安排往往跟中专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体现其作为高职院校的独特教育责任,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有着更加精良的教学水准。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种教学模式缩短了高职院校与医学临床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护理知识,毕业后能够更顺畅的融入工作岗位之中。同时,高校要从中发掘实验教学的优势,以便应用在更广泛的高职教育中。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国大多数护理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学形式,即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明确且细致的护理操作流程,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师的指令,模拟操作完成所谓的实验内容,然后,教师按照事先交代的评分标准给学生打分即可。这个教学过程不仅枯燥而且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很容易机械化的完成实验动作,不加入任何关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不利于应用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同时,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往往重视理论,轻视实验课程,这对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十分不利。所以,高职院校的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的模式亟待改革,加强学生主动实践性教学过程,以期能够让护校毕业生适应未来岗位中多种突发状况频发的临床环境。

2改革儿科护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

2.1改革儿科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计课程方案,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固有操作步骤,发现问题所在,创新思维,开拓思路。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准备一定的临床病例视频录像等内容,观看过后,首先让学生从观察中发掘操作关键点,然后教师再逐一把重点内容解释给学生,这样的程序,颠覆了传统教学上的照本宣科的过程。

2.2改革评价考核标准。一段时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护理招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现象,造成院校的师资和实验器材匮乏,而且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没有得到院校的足够重视,实验课成绩依旧取决于理论课程和一小部分实验课的成绩,轻视实践学习过程,这就有悖于实验课程设置的初衷。经改革后,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单独设立。总成绩由二部分组成:①单个实验项目的期末个人技能考试成绩,占70%;考试时由学生从5项考核项目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操作考试,有2位老师组成考评小组评定成绩[1]。②综合实验项目成绩,占30%;根据学生在情景模拟或综合性实验中的表现,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评定成绩[2]。

3改革我国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改善护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改革后的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对高职护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改善,融入了更多高职教育的精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适应社会。学生能够把更多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经验当中去,通过教师指导和考评对所学内容进行反馈,及时发现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并且能够立刻找到解决的对策,事后总结经验,再投入到一轮新的实验过程中。这样的良性循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以便在日后独立的临床操作中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护理方面的突发状况。

3.2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师资业务水平。因为改革后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以往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在形式上也呈现了活跃、多样化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生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进而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等项目的改良,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功的改善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口碑,同时也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教师”的方向提升其自身能力。

4关于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国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仍然不是十分乐观,这就促使国家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有着更进一步的要求,建立一整套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的正规化流程,选拔和培养优秀教师独立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模拟和实操,配合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完成对课程质量的监督和反馈,把改革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的模式做到实处。另外,建议实习单位出具学生模拟临床实践的反馈意见和评定结果,与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相挂钩,教学责任更加明晰,教学评价系统更具指导性,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5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把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作为其基本指导思想,护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较以往有着很大提高,输送到相关职业岗位上能够快速适应临床工作,这与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可见这种教育培养方式是可行的,但同时高校应积极改良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以其更高的教学实践优势培养大批实用性岗位人才,为我国医学护理事业的注入新能量。

参考文献

[1]徐美贤,李艳玲,谢丽燕,等.PBL在静脉输液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5(06):278-296

[2]丛小玲,杨艺.综合情景模拟训练在手术室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1,10(20):189-193

[3]王晓燕,丁继光.标准化病人在儿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05):112-121

10.心理学在少儿书法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正确地、有效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必须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才能达到师生间教与学的紧密契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少儿书法教学也不例外。

如何在少儿书法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呢?以下谈谈我的浅见:

一、以少儿的好奇心诱发其学书动机。

好奇心是注意力之母。少儿学书伊始,基本掌握了硬笔书法的基础,但对软笔书法工具“文房四宝”的了解不多K 裕 淌τ斜匾 墙樯艽 碇泄 糯 判阄幕 摹拔姆克谋Α薄#ń惨恍┯泄赜诒省⒛ ⒅健⒀獾墓适隆⒋ 岛屠 罚徊⒀菔救绾文ツ ⑷绾沃幢省⑷绾卧吮屎腿绾慰刂扑 莸鹊龋灰约叭醚 凵鸵恍┕沤袷榛 业挠判阕髌贰#┱庋 鋈菀滓 ⑸俣 苛业暮闷嫘模 闷溆幸馐兜刈⒁饨 У男轮 叮 约叭绾问褂玫姆椒ā4佣 醚 诤闷嫘牡那 瓜滦纬赡》乱馐叮 缓螅 盟 峭u 醪降那咨沓⑹裕 嘌 闹苯拥慕 靶远 ?/p>

二、创造良好的学书环境,培养少儿学书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书环境。所谓良好的学书环境:其一,需要有一间较宁静、宽敞的书法室,从而减少外来因素的干扰。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书。其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书氛围,在书法室的墙上张贴优秀学生书作,对学书态度认真、学书方法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学书在“环境浸化”的作用下,就会逐渐地形成竟争意识,从而让他们在学书过程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书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要注意少儿正确学书习惯的养成。(如执笔、坐姿、爱护书写用具、注意室内清洁等习惯养成。)

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才施教。

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其学书的态度与方法。例如:文静的孩子,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勇于质疑,专心致志,学习有较强的条理性;粗心的孩子,粗枝大叶,三心二意,不够持恒等。教师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应施用不同的方法教导:对前者应及时加以肯定,并指出努力的目标。对于后者则要花更多的时间为他们讲明学书的意义和重要性,耐心地为其指出不足之处,并做示范讲解。

在教学中,教师还十分有必要及时地纠正一部分学生的学书不良心理倾向: A、有的少儿在学书过程中,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原因是急于求成。

B、有的少儿在学书过程中,思想呆滞,动作迟缓,原因是学书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且又缺乏动力。

C、有的少儿在学书过程中,了了草草,马虎了事,原因是不明白学书的意义,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以为学书只是为了交作业。

D、还有的少儿在学书过程中,茫目抄帖,不求方法,原因是曲解了“用功”的含义。(殊不知:“用功”也要讲究方法,才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对于有较好书法基础的学生还有以下五种不良的学习心态:(1)、急于求成,忽视基本功训练。(2)、追求时尚、抛弃传统。(3)、满足现状,不思进取(4)、强调之客观因素,不讲主观努力。(5)、见异思迁,不能专一。上述种种不良心态,犹如学书道路上的块块绊脚石。所以教师就十分有必要及时的发现并有针对性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走上练习书法的正轨。这样做,学生才可以在纠正自己学书缺点的过程中增加学书的自信心。

四、以形象的故事教育学生,从而提高其学书的自觉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书法的学习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勤奋、持恒与成功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古人优秀书作的同时,也有必要为他们讲述古人勤奋学书的故事。例如: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繇“卧划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怀素“书之再三,盘板皆穿。”;赵构“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尝一日舍笔墨。”以至于“笔冢”、“铁门限”……。从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成功并非偶然,它与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激励下,学生的学书自觉性就会明显地提高的。

五、按照正确的学书模式,加深学生对书帖的感知,并做相应的训练。

少儿书法教学既要重视直观教学,又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前者是引导学生对书帖的认识:首先是全局性地欣赏,在艺术美的感染作用下引导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增强其感知的积极性。然而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往往不完善,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对书店帖中文字的笔画和结构进行详细地分析。方法很多:例如,可用不同字帖字体结构的比较;也可以在同一字帖中,同一名称笔画在不同字的安排中的不同变化的比较;或是以双勾法的形式,讲解字体笔画和差异。后者是训练学生一种字体(颜、柳、欧、赵)文字的表现能力。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较严格的系统训练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做同步、相应的教学示范,即由基本笔画入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并做经常性的练习,以求得到巩固。

六、培养学生具备有“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心理品质,扎实练好书法基本功。

在少儿学书过程中,由于许多内在与外在的干扰因素,会使得他们产生一种“急于求成”想在短期内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倾向。肓目地追求捷径,一日练数体;或者,练习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等……然而,当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时,就会极大地挫伤了其学书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应为这些学生排除这一不良的心理障碍,为其指出: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取得成功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勤奋、加上持之以恒,再按正确的方法训练,就一定会有“功到自然成”的那一天。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说:“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尽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那些技巧。”所以,在学生日常学书过程中,就要引导他们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心静气地练好基本功。

七、深入分析学生个性对艺术美的创造力,着重培养具有艺术灵气的少儿,让他们迈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这是相对于有较好书法基础的少儿而言的。在艺术的领域里,个性的创造力与表现力犹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所以我们在少儿书法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及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应、吸收和表现,也都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

少儿书法创造力的培养,既要求少儿具备有较好的书法基本功,又要启发少儿将自己个性中独有的对于自然、自我的认识以书法的艺术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可见于书法的线条美和结构美等等。)在教学中,我曾对两位个性不同的学生做了这方面的教育尝试,效果明显。第一位是女生,(十三岁),自幼苦练欧体,十一岁时就曾获全国正书比赛少儿组一等奖。其个性特点:内向文静、善于开动脑筋、学书一丝来苟。她已可以从帖中“集字”做初步的“创作”,却可以做到“神似”。在平时训练中,我更加着重于培养她对古代字帖中行文章法的体味与分析,让其明白书法作者的艺术表现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通过书家自身的品行气质、修养才学大敢表露才能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大师。告诉她这就是:“字外功夫”……从而使之更加深刻地体味到欧书的峻峭之中有秀润停蓄的意态,结体窄长严谨而无寒俭之色…… 然后让她再继续训练,一年之后,让她再离帖尝试创作一幅书作,其效果十分可喜:在这幅书作中可以看出欧体字的风韵,同时又有一种清纯右人的秀丽之态显露出来,可以就,这位女生在自己的这幅作品中已 融入自己的情感体味,值得庆贺。第二位是男生,(十四岁),自幼苦练柳体,也曾在全国性的书赛中获奖,其个性特点:外向、好动、思维十分敏捷,在教学中,我则侧重于对他介绍柳公权这位多才多艺的书家----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是:“清”、“淡”的精神境界,以骨力来表现。柳公权“笔谏”的故事对这位学生的启发良多,并将“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这句话当成自己学书做人的座右铭。慢慢地他终于明白:心正,才会有笔正,要是思想上不契入字理,只取其状,不合其意,怎能写出柳体的神韵呢?可见只有心手合一,才能写出合于神理的笔画,才能使写出的字达到骨力洞达,爽爽有神的境地。”最近他终于也创作出一幅具有自己风貌的书作,亦不失柳书店艺术的神气清健之风……。

八、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让他们明白“字外功夫”的道理。

在教学中有必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让他们观赏历代碑帖,以至于悬崖石壁上的铭文(可以从电视、录像或图片中获得,如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实地到风景名胜参观、考察。)和古代钟鼓器具上的文字等,使学生在博览之中长见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文学、中国画、篆刻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也可以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在素养以保存他们纯真活泼的艺术创造思维,更加丰富了他们的艺术表现力。许多具有天赋的少儿,由此迈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11.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十一

中职学生多数是中考失败者, 带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他们好动好表现, 但对深奥的理论知识认识能力较差, 且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课堂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他们情绪低落、厌倦学习, 相反, 直观的图片、病例、视频等则可使他们兴趣倍增。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形象、生动、浅显的直观教学法配合病房参观、实地医院观摩等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潜能。因此, 直观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是学习知识最快捷、最生动、最乐于被中职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之一。

1 儿科护理教学中直观教学法的应用[3]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 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4], 儿科护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护理专业学科, 尤其是中职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基层医院、社区卫生保健站等, 接触患儿的机会非常多, 但本课程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课程涵盖内容多, 课时少, 内容较抽象, 学习有一定难度。笔者通过巧妙应用直观教学法, 提高了教学效果。现将儿科护理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法介绍如下。

1.1 语言直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 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语言是最重要的因素, 它是构成教学法的基础。教学语言分为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 其中教师的有声语言起主导作用, 它对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 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可起到激趣、燃情的作用。

比如在讲解小儿臀红时, 将病因、措施巧妙设置在婆媳之争的幽默小品中, 通过学生夸张的肢体表演、幽默搞笑的台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化脓性脑膜炎的讲解中, 模仿婴儿哭声高尖, 惊厥时的手足抽搐、面部肌肉抽动来讲清年长儿和婴幼儿典型和非典型的症状区别, 给学生形象的认识, 使原本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在欢笑中引发联想,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形象化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描述可阐明抽象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讲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这一章节时, 教师先描述疾病的概念, 形象地把红细胞的代谢生成过程比作造汽车, 营养性贫血即是缺乏了造车材料——钢板 (铁) , 故造不了许多车, 路上少了车的景色——— (血色素) , 车少了也就载不了多少人———氧气, 这时就会缺氧。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来形容新的知识———缺铁性贫血的表现、护理、指导, 使学生犹如目睹或亲身体验。

1.2 多媒体直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校信息网络不断完善, 各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投影仪, 甚至是先进的实物展示台。

(1) 利用多媒体以文字、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交互的形式尽量直观形象地模拟真实场景, 使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例如, 在讲解新生儿护理时, 以多媒体播放假月经、螳螂嘴、粟粒疹、正常儿与生理性黄疸儿的图片, 再辅以新生儿外观特点和特殊生理反射视频, 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职业精神。

(2) 利用多媒体中的实物展示台展示讲解模型的细节和操作的细节, 如小儿头皮静脉注射。在实物展示台上可放大实物让学生看清穿刺方向、手法、进针角度, 并带领学生一步步操作, 还可随机让学生上台返教, 激发了学生学习儿科技术的热情,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 自己创制多媒体视频、图像。如小儿臀红的护理是临床、家庭护理中非常重要、常用的一项儿科护理操作, 但现有的教材和视频资源却缺乏该项操作的任何图片和视频。所以在教学中, 笔者自己拍摄教学视频, 给学生以形象真实的感知。虽然隐去了操作者的头像, 但当学生通过细微的观察, 第一次发现视频中是教师在操作后不仅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开心, 而且也启发了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主动出击, 没有条件可以自己创造条件。

1.3 图表对比直观法

利用图表对比可保证所讲内容的完整性, 也可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 使复杂的内容变得一目了然。所以在教学中, 结合实际情况, 笔者自制了实用儿科护理知识简表, 例如, 小儿各年龄分期特点及护理要点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性贫血表、肾炎和肾病对比表、儿科常见传染病对比表等。通过直观的图表比较,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使学生更方便地看出了疾病的变化和规律。

1.4 模象直观教学法

人体护理离不开解剖、病理学基础, 儿科护理也一样。模象直观教学是利用模型、解剖标本等直观地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儿童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使学生在视、听、触的过程中明白儿童的各种疾病、病理生理的变化与护理的关系, 使思维和想像更加丰富, 所学内容更加充实、生动。

(1) 如讲解儿童颅内出血时, 用带有脑组织并可打开颅腔的颅脑模型和充好气的一大一小红气球, 让充好气的红气球代表一大一小两块血肿, 引导学生大胆想像颅内出血可能造成的症状和危害性,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其独立思考应如何观察、如何护理, 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善用身边常见物体模象。如利用教室多媒体随手可及的鼠标和鼠标线形象地比作下腔静脉和心脏, 教师只需将鼠标线折住, 模仿蹲踞时下肢血管折住, 即可让学生轻松理解法洛四联症的孩子为何有蹲踞现象, 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蹲踞时应该如何处理。

1.5 实验、实践直观教学法

(1) 化抽象计算为形象实验。如第四章小儿用药的剂量换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能力, 它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用药安全, 是临床每日必做的工作之一。例如, 医生为患儿开出的用药剂量是阿奇霉素80 mg, 而阿奇霉素粉针剂的规格是125 mg的密封瓶, 该如何注射呢?虽然看上去不难计算, 但当学生面临实际药物配液时, 却感到无从下手。为此, 笔者设计了直观的药物实验, 先从简单的需配62.5 mg开始配液 (学生经过计算以4 ml注射用水溶解后取2 ml) , 再到需用50 mg (以5 ml注射用水溶解后取2 ml) , 然后再到需用80 mg (以5 ml注射用水溶解后取3.2 ml) 如何配呢?此时由学生分组亲自操作。通过直观的实验, 发现学生积极性高涨, 动脑也快了。这时教师还会追加问题, 可以用1 ml注射用水溶解吗?学生立刻往阿奇霉素密封瓶内注入1 ml注射用水, 很快学生发现不行, 白色粉末溶解不了。可以用10 ml注射用水溶解吗?很快学生发现更不行, 瓶子容量就不够了。

(2) 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观实践。儿科护理工作的成败关键是与患儿的沟通, 争取患儿及其家长的配合。笔者教的中职护理班上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 他们习惯了“被照顾”, 大多做事缺乏耐心, 而与儿童的沟通常常是需要耐心的。因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特地在讲解绪论、呼吸系统疾病等章节中安排了参观儿科病区, 让初次接触本课程的学生直观地看到医院护士护理患儿的过程, 特别是与患儿的沟通、与患儿家长的沟通等, 通过视觉、听觉等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儿科护理中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继而激发学生模仿、操练的动力。

2 在儿科护理中应用直观教学法的体会

(1) 直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但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 正确地组织直观教学, 能很好地抓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

(2) 直观教学法虽然有效, 但也存在不足, 必须灵活运用、相互配合, 若滥用或应用不恰当也会使学生厌倦, 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 适时、适量、恰当是关键,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各种直观教学法的交替使用, 根据学生情况合理设计书面汇报题以督促学生学习、感悟。

(3) 直观教学法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 加强学生的记忆, 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在教学中, 这给课堂管理带来了难度, 有时学生对视频、模象或是患儿过于关注, 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而忘记了理性思考, 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考虑好如何调控管理, 以使直观教学法得到良好应用。

摘要:将实践参观、多媒体演示、实验、图表、语言描述、模象等直观教学法合理应用于中职儿科护理的实际教学, 适合中职护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不但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而且能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中职护生在儿科护理学习中获得生动深入的体会与经验。

关键词:直观教学法,中职儿科,护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洪泉.浅析直观教学法和抽象教学法的应用[J].文教资料, 2009 (20) :144-145.

[2]陈光莲.教学论概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3]杜桂红.“直观教学法”的课堂模式的途径和策略方法[J].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2010 (12) :45-47.

1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运用 篇十二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三方面谈谈教育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顺应发展历史,明确教师角色

中国自古就受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为人师表”;也有荀子的内外因在教育中的决定作用,即自我努力和社会环境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

在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49~1958年的改造时期,2.1959~1966年的发展时期,3.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4.1977至今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字音,字形,句子,文章这样简单。而教师的角色也不是单纯的教书先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如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等等。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教育能力。其中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教育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具备活跃的思维力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更是重中之重。“语文”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总称。“语”即口头语,就是说,教师说话必须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才能把最不易理解的问题用最精炼的语言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才是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而“文”即书面语,其内涵就是书写文章,做文章就是要有活跃的思维,才能贯通古今中外之名人轶事;才能动情于一花一草,一沙一石;才能写得出优美细腻而不是艰涩难懂的好文章。

教师并不是威严而高高在上的,他和学生是平等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在学生之间有威信。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只要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的老师,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如我国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先生之所以能够把一个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就是他能够明确自己教师的角色,树立自己在学生中间的威信,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制定适合的班级管理、学习制度,以此激发学生的管理和学习兴趣,学生个个参与其中,才使得让一个问题班级进行质的变化。

二、掌握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是一个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这种经验不仅包括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更是如此,学生就是要了解各种文本思想,掌握各种文体写作,积累各种阅读经验,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存在数学中的求解证明,也不存在化学中的实验验证。所以有些老师便会习惯以一种定式思维来评价学,即“这么简单的语文都学不好,别的科目肯定也学不好,因为你智商不够”。其实并非这样,在教育心理学中认为,学生的智力存在结构差异,具体表现在:语言,逻辑,人际交往,音乐,运动,自知,空间等方面。所以语文学不好的学生并不是智商有问题,只是他对语言的的敏感度比较差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狭义的评价学生,依据加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以人为本,重视个别差异。保护学生敏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地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并懂得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中学习、思考、把思考视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看为一种苦差事。”①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对学习内容发生了兴趣,具有了想要学习的动力,才能主动积极地要求学习,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倘若将兴趣深化,就是教育心理学中所讲的学习动机,即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六种方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例如朱自清散文《背影》这一课,我们最终要掌握的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和思想感情,针对这个目标,我们可以设置三个大问题:1.文中出现了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3.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主旨,既避免了学习课文的了无生趣,也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新异性。在课文讲解中,我们可以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模式,取而代之以新的教学方法,如:将学生进行分组,由一组学生提前全面预习课文,第二天按自己的方式讲给全班同学听,有不足的地方老师在进行补充。不仅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的反馈。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测验和总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及时充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对薄弱环节加以夯实。因为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字音、字形、词义都是平时积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阅读,写作虽然比较灵活,但也有它摆脱不了的模式和套路,所以一定要教给学生思考和做题的方法,当学生认为语文并不是艰涩的文字,而是“曲径通幽处”的惊喜时,便是最成功的反馈。

四、实行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制度。中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会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这是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擅长和突出的地方,加以表扬和鼓励。对于语言洞察力强,却不踏实的学生也要适当的惩罚和批评。

五、合理的组织竞赛。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既能发掘学生的潜能,也能鼓动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教会同学正确合理地分析试卷,积极面对成功和失败,并能找出失败的原因,一个一个突破,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所以当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因势利导,加强记忆,注意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三、学会知识迁移,懂得适应变通

知识的迁移即学习的迁移,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我认为,迁移是学习的最强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前者指先行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属同一水平的后继学习迁移,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运用了课堂学习的新词汇,新方法;后者是指先行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即简单的学习向复杂的学习的迁移,如把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准确地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这就是一种内部细加工性质的纵向迁移。

从迁移的不同种类来看,我们应重视的是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顺向正迁移和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逆向正迁移。如,“先学的拼音对后学的汉字有帮助作用,后学的拼音对先学的汉字产生加强和巩固的作用。”②再者,平时阅读积累的好词好句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而较高的写作水平同样会激发学生对更深刻文本的阅读兴趣。

迁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刚开始学习散文时,老师就告诉学生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呢,就是说散文的形式自由,没有特定的结构,如果把散文每一句分一段,就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歌。但是它不像诗歌那样晦涩难懂,没有特定的象征手法运用,它用一种明确的物象寄托来表达思想感情。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老师不讲这是一篇散文,通过阅读发现其特点,学生也能明确地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托物言志还是融情于景的散文。再如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的“走”就是现代汉语“跑”的意思,“行”才是现代汉语“走”意思,那么不管阅读什么时期的文言文,我们都不会把“走”直接翻译成为行走或是走路。迁移不仅有学科内部的迁移,还有个学科之间的迁移。如果一个学生语言功底很强,那么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从数学题目的条件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一定也很强。比如一道数学题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往一个圆柱容器内装水”,我们能提取的信息不仅只有圆柱体,还会联想到柱体的体积、柱体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容器的高等等信息。所以,知识的迁移不仅具有指导教学,提高学习质量的意义,还有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最后要说的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对看似枯燥的语言产生兴趣,教学才能寓教于乐。而语文教师的重大职责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迁移,更深远的意图是让语文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基点,以便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产生迁移的适应力和变通力。

①(《再论心理学与语文教学》杜海英,杨丽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 期(总第64 期))

13.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十三

【摘 要】当前中职课程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对工作导向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研究,也逐步实践了项目教学法等更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笔者基于在专业课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找到解决的办法,在职教改革中更深入地探索。【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问题 反思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中职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足够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富于创新精神,能适应自身和职业需要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的劳动者。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中职的专业课教学设计和手段必将打破传统的学科模式,使课堂教学“工作化”,有目的的将专业知识按照它们在目标职业活动中的本来顺序展开,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建构职业知识和技能体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项目教学法就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得以广泛运用的“做中学、做中教”式教学法,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的,适合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应用。笔者通过几年来对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就其在当前中职专业课教学运用中的问题进行粗略的分析,期待得到同仁的指正和帮助,使之得以发挥更切实有效的作用。

一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即以项目带动教学。这里的项目应该是一个目标职业中定向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学生应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活动,处理项目工作中遇到的细节和困难。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性学习。

二 实施项目教学法应具备的条件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职业需求的以完成实际或模拟的工作任务而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方法,这就对教材、教学设备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就业形势,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1.教材中项目的有效性

项目的设计应符合中职学生的就业预期,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点;项目的难度必须适中,在中职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经过适当努力能够完成;同时要使各种技能得以有效重复,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

2.教学设备的配套性

既然要给学生提供模拟的工作环境,就必然要求学校配备“够用的工作设备”,创造准工作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在工作(教学)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有效提高其职业能力。

3.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完整性

传统教学是按照学科体系展开的,教师只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不考虑其在工作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建立于工作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师在整个工作环节中完成咨询、指导与解疑,因此,教师必须储备更完整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使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得到必要的整合。

4.教师指导过程的开放性

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传授者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责任了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所以,教师应引导教学过程从可控课堂向自由课堂、构建学习演变,并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开放教育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 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能体现出工作导向

当前,中职教育对各专业课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而以项目为主线的教材琳琅满目,水平则参差不齐。其中,项目大多都采用了需求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实现思路和步骤——知识拓展的设计脉络。可纵观全篇,却很难体现出其在准职业岗位中的地位,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本项目,却仍不知道适合于何种职业群,也无从了解其在工作中何时何地可以运用和实现。

同时,职业的需求要求学生在完成项目时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例如笔者所担任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就要求学生掌握photoshop、dreamweaver、javascript、sql server 以及asp 等多种知识与技能。当前各学科教材的项目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和设计,无法互补和延展,使学生依然局限于学科的概念,难以树立工作岗位观念。

2.教师理解片面,使用项目教学法僵化

项目教学法是当前较流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得以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广泛运用,而实际情况是,许多教师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专业课必须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一味盲目地使用,为项目而项目,忽略了传统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法,导致教学方法的排斥和僵化现象。而有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导向也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

3.对项目教学法的本质把握有误,穿新鞋走老路

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心理定势的影响,对项目教学法的把握不足,甚至只单纯将项目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进行讲授并让学生模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严重滞后,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制约了教学效果。

4.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多数一线教师并没有相关课程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就无从真正了解该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的习得、工作方法的养成、工作态度的锻造、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因此不得不纸上谈兵,失去项目教学法的应有价值。

5.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制约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虽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进入中职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智能倾向主要为形象思维,适合接受“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其长期偏差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及知识基础却不能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不能主动探究,缺乏团队意识。

四 对运用项目教学法存在问题的策略分析

第一,长期而言,期待中职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机构能及时采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必须的论证,组织相对统一的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涉及学科教材中的项目及任务分解、实现步骤等环节统一设计,以利于教学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开展。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有企业一线人员的参与,以确保本教材职业地位的体现。短期而言,各中职学校应依托教研,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企业调研和教学研讨,有效地共享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尽可能地还原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体现知识和技能在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教学中的工作导向性。

第二,明确项目教学法的本质,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师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其单一的使用,应根据项目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如对必需的理论知识采用传授法,基本技能就必须要示范,大项目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具体小任务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或案例教学法等。

第三,通过学校的有效组织和教师主动的业务学习,利用专家讲解、教学演示、网上视频等多种方式,使教师真正明白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掌握各环节的设计和把握。同时,督促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分析项目实施的优劣与不足,如知识的“够用和延展”是否合度、评价体系是否完善等,以利于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第四,学校应主动创造条件,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习”,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此外,也可主动邀请企业一线人员到校指导,或进行校企合作,开拓性的企业为获得必要的人才,必定会给予大力的支持。

第五,教师要尽快地完成对学生的综合分析,以此对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由简渐难,由小渐大,由单一渐综合,多鼓励,树立合作意识,激发探究兴趣,且忌传统的“喂学生”和“单标准的评价机制”,逐步养成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适应,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4.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十四

1 实践过程

选取儿科护理学中“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一章应用PBL教学法。

教师在运用PBL教学法课程的备课过程中, 首先根据授课内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典型病例, 针对有代表性的病例提出问题, 上课前一周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预习教材, 对相关资料加以搜集和整理, 课余时间进行分组 (每组8~10人) 讨论。上课时由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陈述本组观点, 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组间辩论, 最后由教师对讨论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 学生对PBL教学法的反馈意见

通过与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 有68.5%的学生对PBL教学法持赞成态度, 认为该教学方法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激发了他们的自学兴趣。30%的学生认为, PBL教学法在查阅资料、熟悉病例及相关知识、准备课堂发言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 而所做的这些可能与考试内容无关。另外,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 而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和发言, 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3 应用体会

3.1 PBL教学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在PBL教学中, 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自己,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查询资料、相互讨论以及自我反思获得和理解知识, 而不是直接从教师和课本中获得知识, 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教师已不再是惟一的知识库。

此外, 学生不仅要发挥各自的主体性, 还要充分发挥小组的社会性, 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 学生不再像以往一样只重视与教师的交流而不重视同学间的交流。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合作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

3.2 PBL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明确的要求[2]

对教师的要求: (1) 协助学生讨论及营造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2) 熟练掌握学习目标; (3) 结合学生的能力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讨论问题; (4) 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 (5) 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 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和评价者, 而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

对学生的要求: (1) 主动通过相关书籍、互联网等信息途径查阅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 (2) 积极与同学交流, 共同讨论, 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虚心接受和思考分析他人的意见。

4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 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相应的能力;二是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多数为初中毕业生, 自律性较差, 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自己查找相关文献或专著进行自主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三是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 没有相应进行考评方法的配套改革, 没有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评的重点。

因此, 在中等学校的护理专业教学中不能机械地套用PBL教学法, 虽然它在调动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发展临床思维、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有显著的优点, 但也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能力并结合中专护理教育的特色有选择性地实施。

参考文献

[1]丁华.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高等医学教育, 2001, 4:225.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学科计划下一篇:男人必须遵守的八荣八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