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2024-11-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精选8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篇一

刘嘉杰 1353354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七章读书心得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社会主义及其发展》和《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两个章节,此中我了解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艰辛发展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坚定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远大理想。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虽然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16世纪,但如果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古代文明的精神成果中,都可以发现不少与社会主义思想相通的智慧火花。在中国古代有孔子的“大同”社会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有“太平”社会观“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同样,在西方也有着类似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进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它又分暴力革命与和平革命。由于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它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在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之下,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以暴力为主要形式进行革命。而后基于革命时机发展出的“一国胜利论”与“相对落后国家胜利论”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得到了实践并取得了成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福,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观点与“一国胜利论”有这很大的相似,而“相对落后国家胜利论”与党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这都说明了正确的思想是可以在不同的时期发挥指导作用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从近代到如今,经过革命抗战取得胜利,到初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与发展,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挫折与困难,最后经过改革开放发展国力,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期间,党和人民都从未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努力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然而,在这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就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是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此外它还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为了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因而从根本上说是迄今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最民主的制度。社会主义民主高于资本主义民主,它不但是形式上的民主,也是实质上的民主;不但是政治权利上的民主,更是经济和社会全面权利上的民主。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实现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民主权利就会再次丧失。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动摇。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中国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 的现实选择。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长期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而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乃至整个人类的崇高理想,然而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共产主义全过程分为本质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发生在1958年让整个国家山河变色的“大跃进”就是前车之鉴。当然,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有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共产主义,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那么我们就应该远大的人生理想、目标同目前的实际生活、学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共产主义从我做起,就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从现在做起,就是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贡献个人的绵薄之力。就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的一样:“如果我们选择了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做出牺牲的。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无声息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篇二

一、目前考核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是教育评价和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它为教学服务, 对日常的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目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考核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考核观念落后, 考核形式陈旧

目前,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主要以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为主。但由于考核观念陈旧, 缺乏创新, 考核方式单一, 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另外, 由于班级多、课时紧、人数多, 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 给平时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带来很大困难。而在期末考试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校的考核方式有“中学化”的趋势, 一些学生上课完全是为应付最后的期末考试, 平时学习不认真, 到考试前突击也能顺利通过, 很容易出现“高分低德”、“高分低能”的情况。而反观一些任课教师在考核内容的设计上更是不敢越教材“半步”, 紧扣教材不敢发挥, 这样设计出来的试题不可避免的带有应试教育的封闭痕迹, 而完全标准的答案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 从而导致考核结果失真, 并且对平时的教学起着错误的导向作用。[1]

(二) 无法真实检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仅要教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使青年一代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大学生。而目前的考核方式过分依赖期末的终结性考试, 无法检测大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状况。学生对考试也有功利性认识, 学生为了考试而学, 教师为了考试而教, 本应丰富多彩的活跃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考核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首先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而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应突出测试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重点应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辨的思维方式, 能够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二、建立科学合理考核方式的新举措

那么如何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呢?需要变革传统考试方式的试卷结构、命题思想、命题技术等方面。

(一) 使考试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现实社会有许多社会现象需要运用理论知识给予科学的解读, 所以要求试题设计上更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命题上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和开放性答案。考试的内容不应完全受制于教材, 因为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考题设计上应有一些材料分析、热点评析的题目, 着重考察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要扩大考核空间,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察学生参加各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平时的行为品德表现。尝试采用课堂辩论, 调查报告、课堂演讲等形式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议的考核方式。开展社会调查, 要求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通过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 撰写实践报告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及语言表达能力, 考察学生在调查报告中观点是否正确, 认识是否有所提高。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德育教育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教育基地, 通过参观、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和考核活动。[2]

(三) 认知与思想行为考核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课教育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教学实效性最主要的体现是学生内化素质的提高。目前的考核方式的导向性不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应与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和操行评定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生教学管理机构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各部门齐抓共管, 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使学生把思想教育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一种素质和信念, 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合格大学生。

总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考核是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考核方式, 使它充分的发挥作用。

摘要: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势必要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本文对目前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目的功利化等问题进行探讨, 就如何变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考核方式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考核

参考文献

[1]汪佳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制度改革的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 :118.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 实践 教学方式 探究 策略

一、《原理》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继承者,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是未来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使命。

我国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应试教育,学生很少能有机会去接触社会,更别提独立进行社会实践了。有的时候学生也会适当地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社会知识较少,且这些知识太过肤浅,因此就导致了实践和理论知识连接上的错位,这就使得学生极度缺乏社会经验。学生能否有效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深刻理解其世界观与价值观都要从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在《原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正确认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安排教学时间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开始对大学教学进行革新,因此教师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可以将《原理》提前进行教学规划,将本学科设为3个学分,需要48个学时完成整个学科的学习。在过去,实践教学只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和补充,且其实践太过宽松,随意性大,实践的时间较少。教育革新之后,要求实践时间至少要占理论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同时,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要为实践教学专门设计出一个实践方案,并根据实际状况的差异而适当地进行调节和更新,从而不断巩固实践教学在此学科的教学中的位置,借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案例丰富《原理》课堂实践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多数的大学教师都已经参加工作多年,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已经学习和研究了多年,在此方面的造诣颇深。在课堂上,教师能够侃侃而谈,但是学生对于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却理解得不够透彻,因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从而调动学习气氛。

(三)社会调查是《原理》课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形式

在我国的《原理》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最主要的缺陷就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得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缺乏联系,而实践教学正是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而存在的。但是,不光当代大学生,很多在大学教学的教师对于民生民情的了解也不多,所以要让这些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不可行的。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着手,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并按照当代社会的热点对实践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调研题目的确立,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道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和比较,对于其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判别的技能。随后,在调研时,学生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并针对这个课题进行调查、观察和走访,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沟通能力以及应变技能。再次,在撰写调研的报告时,学生要严格按照报告的格式去填写,并要学会对科学的方式去查询、整理调研材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以便于问题的解决。最后,要认真对待调研的答辩,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三、进一步改进完善实践教学的思考

截至目前,《原理》的教学并不成熟,事实上其仅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制定一些规范制度,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体制,从而不断健全教学制度。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跟踪指导难度很大,而实践教学的自主性和宽松性又较强,这种随意性必须进行一定的规范和控制,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规范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方案和体制。其次,大学的经费都是由政府提供,且是有限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构建一个勤俭节约的体制,将钱用到刀刃上,杜绝铺张浪费的事情发生。最后,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结语

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掌握灵活的实践能力。在《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在教学课堂上开展实践教学来使学生在表现自己的同时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缺陷,全方面地体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从思想上改变学生,从而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高质量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松岭.对加强思想政诒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2]张积良,胡花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

[3]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篇四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CD)

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作为一个理论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AB)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

A、阶级性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客观性D、人民性

8、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D)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唯物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1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A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儿 1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BC)

A、圣西门B、欧文C、傅立叶D、托马斯.莫尔

14、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B)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

二、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不全面。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创始人角度);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品质角度)。

2、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唯一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案要点:这个观点不全面。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吸收这三个理论的积极成果,结合无产阶级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三、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从它的阶级性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理论体系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在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式的,与时俱进的发展的科学体系。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答案要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一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个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立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从理论和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B)A联系的层次性原理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观点C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的观点D物无孤立之理 11.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这说明(D)

A机遇就是必然性B机遇是纯粹偶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对立D必然支配偶然

12.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说明(B)A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B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C必须掌握事物的关节点D要坚持适度原则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这种做法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C)

A内外因辩证关系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C辩证的否定观D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14.在学习和工作中,急于求成的思想主要是违背了(B)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5.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里讲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C)A社会基本矛盾B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D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因为()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B.运动和物质是一个东西;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资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形式 5.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6.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A人脑的机能B人脑的生理活动C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系统的整体性揭示系统和要素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下述有关这一关系的正确观点有()

A.整体就是部分之和B.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8.关于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下述正确的观点有()

A.事物的发展是永恒和普遍的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或变化D.事物的质变和否定就是发展 9.关于事物的可能性,下述错误的观点有()

A.可能性是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抽象的可能性是主观意识范畴的可能性C可能性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D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下列情况属于质变的有()

A.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B.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C.突破事物度的变化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11.下列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现象有()

A.生物界的生存竞争B.社会领域的阶级斗争

C.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D.思想理论领域不同意见的争论 12.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下述观点正确的有()A.新旧事物之间“容不得又离不得”B.“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C.“运动本身就是矛盾”D.“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13.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天地间既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又没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这说明:()

A人化自然不同于“物化智力”B事物的相同与不相同以人的活动为参照系

C事物在性质、形态上有差异,但在实质上却是相同的D事物在现象上是多样的,但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 答案:

1.AB2.AC3.BC4.ABC5.ABD6.AC7.CD8.ABC9.AB10.ABCD11.ABCD12.ABCD13.CD

三、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静止是绝对的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静止表现为两种情况:事物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没有进行机械运动。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才能科学区分事物;才能理解运动。

4.有人认为必然出现的事物是有原因的,而偶发事件是没有原因的。

答案要点: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出现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具有必然性出现的事物与偶发事件只是产生的原因不同,而不是有无原因的不同。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两者等同。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要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并贯穿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案要点:在对人的认识上,一些哲学家或是将人的意识、理性过分夸大,强调人与动

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精神;或是将人看作直观意义上的生物人,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机体构造比动物更为精细和复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人是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与动物相区别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二,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实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解决人的吃、喝、住、穿等问题。生产实践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在生产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第三,人是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得到发展的。人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人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进而使自己逐渐获得全面发展的。

2.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答案要点:主观能动性是指人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

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是因为:第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深藏于事物的现象之中的,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反复实践、辛勤探索、抽象概括。第二,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要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就必须发挥意识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能动作用,创造和改变各种物质条件,为客观规律发挥作用开辟道要内容。路。5.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同时,正确的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受着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条件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制约的。第一,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用的前提。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摘自《毛泽东选集》第1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卷,第310页。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意识的“物化”是双重的: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再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就是这样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的意识都能成功地完成这一“物化”。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意识,才是正确的意识。只有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如果人们根本无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就不仅不能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且注定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第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同物质的认识工具往往是相辅相成成正比例发展的。另一方面,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没有现实的物质材料,人的意识再高明,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有了可供改造的物质材料,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才能使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的东西。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掌握这—辩证关系原理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要有科学态度,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有革命的热情,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4.材料1: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尚书》中就有:“协和万邦”的说法,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司马迁说:“合和万国”,孔子说:“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材料2:“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2)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答案要点:(1)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思想掩盖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2)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防止有些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政治冲突和社会**,促成事物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化。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这也请回答:教条主义者主要犯了什么错误?在我国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如何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的错误? 答案要点:教条主义者主要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他们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理论脱离实际。他 们不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不能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正确的认识秩序。我国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这个最大的实 际出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谐社会建设要同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相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防止并克服从主观出发的唯心主义错误。6.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请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并各举一例说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部分质变是指在总的量变过程中,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事物的非根本性质或局部性质发生变化,表现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形。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在社会的基本的质不变的情况下的连续性变化,它使社会在稳定状态中来建设和完善自身。社会发展的部分质变主要是社会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调整与改革是新建立的社会逐步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即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决定性环节。社会发展就是在这三种形式的循环交替中实现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事物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例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其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飞跃以前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由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再到货币地租的转化,都是同一性质的生产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根本性质未变,只是其中的某些局部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例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中国全局的根本性质未变,但在某个地区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当地的人民成为主人,政权性质和社会性质都变了,这就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 7.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产品总量的一个指标。但它只反映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反映负面影响。20世纪中叶开始,一些国家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把计算结果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绿色GDP核算指标的运用及其意义。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和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观点去认识和处理问题。防止孤立、静止、片面和否认矛盾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绿色GDP核算指标的运用,既反映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又反映负面影响,其计算结果是比较全面的。运用这种核算指标有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1在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而不反映它的其余特性。这表明人的认识具有(B)A重构关系B选择性C直接现实性D不可知性 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C)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辨证的观点

3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C)

A经验是第一性的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4.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C)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5“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包含的道理是(B)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这主要表明(B)

A真理的主观性B真理的具体性C真理的多样性D真理中包含谬误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A)

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科学实验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8.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其意义在于(D)A既坚持重点又抓住两点B把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C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D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9.关于价值评价,下述错误观点是(C)

A.价值评价也是一种认识即价值认识B.价值评价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价性认识

C.价值评价其尺度仅仅是主体及其需要D.价值评价主要判明客体对主体的利害、好坏、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3“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教条主义B理论脱离实际C本本主义D经验论 4.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思想表明()A.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思维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D.思维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力量

5.下述有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的正确观点有()

A.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B.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C.前者即实践,后者即认识D.二者都来源于实践

6.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下述观点正确的有()A.相对真理是不同于绝对真理的另一种真理B.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份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辩证转化

7.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的基本要求有()A.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B.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C.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D.人类的一切需要 答案:1.ABCD2.ABC3.ABC4.ABC5.AD6.BCD7.ABC

三、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答案要点: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2.真理是客观实在,谬误是主观幻想。

答案要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但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其形式则是主观的,所以不是客观实在。谬误是错误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但谬误也有客观的来源,并不全是主观幻想。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全面科学地判断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请回答:

(1)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2)坚持求真务实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答案要点:

(1)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主要是认识运动辩证发展过程的原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求真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务实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把从事物中求得的真理,用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并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和预想的结果。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视求真,但更重视务实,因为只有认识运动中的第二次飞跃,才能检验所求之真,才能实现求真的目的。

(2)求真务实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辩证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认识与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也是提高理创新和实践创新水平的过程。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4、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社会存在包括(ABC)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3、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4、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5、“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6、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的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7、“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C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9、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0、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D)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的方法

三、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原理回答问题。

1、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表现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先进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先进文化能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素质;先进文化能够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而且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 格尔哲学的(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6.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 律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 “ 源 ” 和 “ 流 ” 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 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 B.三权分立制度 C.国家制度 D.选举制度 19.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I(v+m>Iic B.I(v+m=IIc C.I(c+v+m=Ic+IIc D.II(c+v+m=I(v+m+II(v+m 2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A.不变资本的产物 B.可变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全部所费资本的产物 22.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A.平均利润 B.超额利润 C.垄断利润 D.企业利润 23.资本主义地租是(A.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B.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 C.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D.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A.产业资本家 B.商业资本家 C.大土地所有者 D.金融寡头 25.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26.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A.无产阶级 B.科学技术 C.巨大的社会财富 D.社会化的生产力 27.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反杜林论》 28.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托洛斯基 2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C.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0.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A.民主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4.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F 世界货币 37.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政策手段有(A.税收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利率政策 D.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39.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表现在(A.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它认为资本主义必须要为一种更好的制度取代

C.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D.它认为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40.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阶级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47.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

参考答案:单选题 BCADB, ADCBD, DCDAD, BBCBB, CACDA, ACAAB.多选题:BCD, ACD, ACD, ABCD, ABCD, ABCDE, AC, BCD, AB, ACD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 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 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 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6.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9.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10.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 是(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11.生产方式是(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基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直接动力 D.唯一动力 13.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 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B 先进思想的传播 C 英雄人物的组织 D 人口数量的增多 1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最多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最少劳动时间 1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 自由竞争规律 B 追求垄断利润规律 C 货币流通规律 D 价值规律

16.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A 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 B 职能资本与货币资本 C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 使用价值 B 剩余价值 C 价值 D 交换价值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君主立宪制类型的是(A 合议制和专制独裁制 B 合议制和二元君主立宪制 C 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 D 专制独裁制和二元君主制 19.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A 运输时间 B 劳动时间 C非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 20.资本主义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A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B平均利润的形成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变化 D 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小于剩余价值总量 21.下列关于利息率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它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 B.通常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变动

C.由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 D.与平均利润率和企业利润率按相同比例变动

22.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B.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经营权垄断 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肥沃程度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23.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A.股息和贷款利息率 B.股息和汇率

C.股息和存款利息率 D.存款利息率和贷款利息率 24.从资本形态来看,资本输出的形式主要是(A.借贷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商业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借贷资本输出和职能资本输出 25.当代国际垄断组织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的最主要形式是(A.卡特尔和托拉斯 B.辛迪加和托拉斯

C.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 D.跨国公司和托拉斯 26.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属于(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根本改变 C.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爆发式质变 D.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27.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列宁 B.恩格斯 C.马克思 D.斯大林

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实现共产主义

C.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使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29.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A.波兰人民共和国 B.巴黎公社 C.苏维埃俄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人民当家作主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和压迫 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A.因地制宜 B.掌握火候 C.注意分寸 D.适可而止 3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3.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A.产生 B.性质 C 具体特点 D 变化发展

34.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 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劳动者繁衍后代必须的生活资料的 价值

C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付出的费用 D 劳动者用于娱乐消费所支出的费用 3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A.I(v+m =Ⅱ c B.I(c+v+m=Ic+Ⅱ c C.Ⅱ(c+v+m =I(v+m+Ⅱ(v+m D.I(c+m=Ⅱ v 37.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 D.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金融寡头 B.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D.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9.无产阶级革命的广泛性、彻底性和深刻性在于(A.它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B.它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 C.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D.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40.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有(A.劳动成为解放人而非奴役人的手段 B.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自由选择职业 D.全民教育的普及使人们的潜能和爱好得到充分发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42.简述意识的本质。4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44.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在 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45.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46.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7.试述商品的两因素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参考答案:单选题 BBADC, DACBB, DCAAD, CBCDB, DACAC, DABCA.多选题 ABCD, ABCD, ABD, ABC, ABC, ABC, ABCD, BCD, ABCD, ABCD.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原》复习题 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 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 “ 千年思想 家 ” 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 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B 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C..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 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 理是(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进行社会调查 良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9.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 明真理

都具有(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全面性 10.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法律标准 1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14.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1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粗放型再生产 D.集约型再生产 17.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享乐主义 B.拜金主义 C.利己主义 D.自由、平等与博爱 18.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按同比例变化 D.无直接联系 19.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 内生产的(A.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 B.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

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D.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 20.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A.不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B.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C.流动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D.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21.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通常(A.高于平均利润 B.等于平均利润 C.与平均利润无关 D.相当于平均利润 2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地理位置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 营垄断

C.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 D.土地私有权和资本主义经营权 的垄断 23.垄断利润就其本质而言,来源于(A.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B.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

C.垄断组织的海外掠夺 D.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的实力 24.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A.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C.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借贷资 本的国际化

25.下列关于股份资本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变为联合资本 B.它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 C.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 “ 扬弃 ” D.它没有突破单个私人资本的 局限性

26.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布尔什维克 B.中国共产党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德国社会民 主工党 27.下列选项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的是(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B.实行计划经济 C.建立完全的公有制经济 D.实行产品经济 2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所有制基础不同 C.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 D.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同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30.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彻底消灭剥削 D.国家 自行消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 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 否定规律 32.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3.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 践

34.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

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5.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具有(A.立法权 B.财政权 C.监督权 D.审判权

36.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相比,不同点有(A.竞争的目的不同 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

C.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D.竞争的范围不同 37.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有(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运输阶段 D.销售阶段 38.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垄断剩余价值的生产 3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的深刻教训有(A.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D.必须坚决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 40.下列论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展望的有(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阶级归于消灭, 国家自行消亡 C.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D.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46.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 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47..试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48.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作用。

参考答案:单选题 CCCDA, DACBA, DBCBC, BCACD, DCABD, CABBA.多选题 BCD, ABD, CD, ABCD, ABC, ABCD, ABD, AB, ABCD, ABC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20×1=20分

1、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主张(A、没有运动的物质 B、没有物质的运动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了解事物的量 D、认识事物的本质

4、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肯定的复归,这种观点是(。A、折中主义 B、辩证法 C、诡辩论 D、形而上学

5、真理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对人们有用的认识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6、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B、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C、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9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每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B、体力劳动者

C、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D、被剥削阶级

10、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一切规律的制约 C、不受任何束缚 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1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对外经济援助 D、技术输出

1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资本家的节俭;B、资本的价值;C、剩余价值;D、扩大再生产

13、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D、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1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绝对过剩 B、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相对过剩 C、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过剩 D、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绝对过剩

1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

A、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C、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围绕平均利润上下波动

17、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

A、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B、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C、金融资本形成后的必然结果 D、跨国公司形成后的必然结果

18、利润率是(。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9、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0、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 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0×2=20分

1、人的手一旦脱离了人体,就不再是一只活生生的手,这表明(A、部分依赖于整体 B、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 C、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D、失去了部分,整体就不存在了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3、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

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目标是多重的,包括(。

A、保持国际国内收支大体平衡 B、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的经济增长 C、稳定币值与物价 D、实现充分就业

5、下列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原理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6、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7、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 货币有多种职能, 其中最基本的职是(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8、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受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9、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C、人们当家作主、10、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C、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三、简答题(6×5=30 分)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主权在民、D、分权制衡、B、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题(15×2=30 分)论述题(×

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性

2、试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试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B.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4.商品的二因素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生产和消费 D.使用价值和价值 5.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6.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7.“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B.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

C.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D.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劳动产品 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9.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0.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1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中,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是()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1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3.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4.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5.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6.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7.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是商品的()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18.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19.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0.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C.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D.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来决定

2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B.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C.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23.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2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26.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

A.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B.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C.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 D.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

27.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 28.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C.它具有计量单位

29.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30.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

A.资本家拥有大量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32.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 D.只有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3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的 B.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小决定的 C.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具体劳动时间决定的 D.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3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B.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D.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35.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C.货币转化为资本 D.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37.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38.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A.社会化大生产 B.国际化大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现代商品生产 3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0.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劳动二重性原理 D.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4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劳动力的价值 B.转移劳动力价值 C.创造剩余价值 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4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43.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A.商品价值

B.剩余价值

C.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44.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45.不变资本是指()

A.在生产过程中实物形态不发生变化的资本B.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发生转移的资本C.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发生价值转移的资本D.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

46.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

A.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B.资本家预付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和

C.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D.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之和

47.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殖 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劳动力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48.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不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B.资本家的赚钱程度

C.固定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9.假定资本家投入100万元的资本,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雇佣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120万元,那么,剩余价值率为()

A.50% B.100% C.150% D.200% 5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51.个别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超额剩余价值D.降低劳动力价值 52.超额剩余价值是本企业()

A.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B.商品的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C.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D.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53.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2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54.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依靠()A.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B.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C.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55.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

A.150%,100% B.150%,200% C.150%,300% D.100%,200% 5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D.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57.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A.剩余价值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58.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的 C.以资本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D.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59.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60.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

C.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下降

61.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

A.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结果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C.工业吸收的人口绝对减少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62.在资本循环第一阶段中,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关键在于()A.货币购买了劳动力 B.货币购买了生产资料

C.货币充当了流通手段 D.货币购买了一般商品 63.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64.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包括()

A.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65.产业资本循环中属于流通领域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 B.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C.销售阶段和消费阶段 D.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 66.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67.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68.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执行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动资本

69.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之后,()

A.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C.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70.经过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

A.货币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

C.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 7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7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即())A.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

B.制造物质产品的部类和制造精神产品的部类 C.制造耐用消费品的部类和制造普通消费品的部类 D.制造农产品的部类和制造工业品的部类

73.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无酬劳动

D.抽象劳动

74.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

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 7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 76.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是()

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和利润在质上相同,在量上相等

D.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77.一般情况下利润率()

A.小于剩余价值率 B.大于剩余价值率 C.等于剩余价值率 D.与剩余价值率无关

78.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的是()

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79.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个别企业率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结果 C.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D.社会资本总额增大的结果 8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

A.商品的社会价值 B.商品的市场价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率

81.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A.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B.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C.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D.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8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8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波动性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84.所谓三权分立的“三权”指()

A.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B.立法权、行政权和执法权 C.立法权、财政权和司法权 D.人事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85.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8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C.人民当家作主 D.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8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8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A.为世界和平服务 B.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 C.为世界稳定服务 D.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C.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D.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一切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3.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4.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7.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

B.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D.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性质不同,而抽象劳动在量上有差别但质相同 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9.商品的价值量是()

A.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D.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11.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2.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B.自觉地调整各阶级阶层的收入

C.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4.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A.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B.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C.它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D.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15.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B.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C.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D.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16.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B.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1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只有工农业的直接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

D.创造价值的劳动领域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1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B.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劳动力具有价值

19.雇佣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说明()

A.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B.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C.既放弃所有权又放弃使用权

D.一定时期内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2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2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

A.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能够创造出生产资料的价值

D.能够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2.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3.剩余价值规律()

A.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B.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2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C.创造新的价值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2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C.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D.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27.剩余价值是()

A.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

B.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C.商品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D.商品价值中补偿资本消耗后的剩余部分

2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

A.资本就是生产资料 B.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资本是个历史范畴 D.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

29.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本可区分为()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30.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

D.价值不发生变化的资本

31.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A.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B.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C.表明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有不同的影响 D.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32.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平均利润理论奠定了基础 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33.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它的价值()

A.由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B.由工人的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由工人在生产中重新创造出来 D.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出售一次收回

34.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A.提高劳动生产率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35.相对剩余价值是()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的结果

B.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所有企业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的结果 3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A.商品价值下降 B.必要劳动时间延长 C.劳动力价值下降 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3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3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A.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9.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有()A.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B.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源泉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C.前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前者是商品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后者是劳动力价值下降而增加的剩余价值 40.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无人工厂”现象,那么()A.自动化的机器已经取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B.“无人工厂”在本质上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C.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为先进了 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41.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C.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42.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B.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 C.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4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44.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可以说明()A.等量资本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部门利润率不同

B.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通过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形成 C.同一部门内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只能得到平均利润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积累会产生相对过剩的人口 45.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形式主要有()A.长期的人口过剩 B.流动的人口过剩 C.潜伏的人口过剩 D.停滞的人口过剩 46.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资本职能形式有()A.生产资本 B.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 D.商品资本

47.货币资本是()

A.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B.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形式

C.商品资本的组成部分 D.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的资本 48.产业资本连续顺利循环的条件是()

A.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B.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都必须执行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C.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D.产业资本运动所经历三个阶段的每个阶段都必须获得平均利润 49.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有()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5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A.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B.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51.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C.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52.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A.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C.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5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A.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B.工资被看作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C.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D.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54.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55.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产生于货币的()

A.价值尺度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贮藏手段的职能 D.支付手段的职能

5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C.生产资料增长与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5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证 58.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A.立法司法职能 B.对内职能 C.对外职能 D.行政职能 59.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

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60.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A.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 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6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62.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博爱 63.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主权在民 C.人民当家作主 D.分权制衡 6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 C.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三、简答题

1.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2.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3.简述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4.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四、分析题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原理,揭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辩证关系。2.运用关于商品二因素原理,阐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之处。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利润平均化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D 5.D 6.A 7.C 8.B 9.B 10.C 11.A 12.D 13.A 14.D 15.A 16.D 17.B 18.A 19.B 20.B 21.B 22.A 23.D 24.A 25.D 26.B 27.B 28.B 29.C 30.C 31.B 32.D 33.D 34.B 35.C 36.D 37.A 38.C 39.B 40.C 41.C 42.C 43.D 44.B 45.B 46.A 47.D 48.D 49.B 50.C 51.C 52.A 53.A 54.D 55.C 56.B 57.B 58.D 59.A 60.A 61.B 62.A 63.B 64.B 65.D 66.C 67.D 68.C 69.B 70.D 71.D 72.A 73.A 74.C 75.C 76.A 77.A 78.D 79.C 80.D 81.D 82.C 83.B 84.A 85.B 86.B 87.D 88.B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CD 3.ABCD 4.ABCD 5.CD 6.ACD 7.ABD 8.BC 9.BD 10.ACD 11.BCD 12.AC 13.ACD 14.ABC 15.ABCD 16.ABD 17.ABD 18.BC 19.BD 20.ABD 21.AB 22.BCD 23.ABCD 24.BD 25.ABCD 26.AB 27.ABCD 28.BCD 29.AC 30.ABCD 31.ABD 32.ABCD 33.CD 34.BC 35.BCD 36.ACD 37.ABCD 38.ACD 39.ABD 40.BCD 41.ABCD 42.ACD 43.ABC 44.ABD 45.BCD 46.ACD 47.ABD 48.AC 49.AB 50.ABC 51.BD 52.AC 53.ABCD 54.ABD 55.BD 56.AB 57.ABCD 58.BC 59.AB 60.CD 61.ABCD 62.ABCD 63.ABD 64.BD

三、简答题(略)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篇七

一、教育价值观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 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任务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了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 必须对教育价值观进行准确定位。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教育价值的认识, 它主导着其他教育思想和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关于资本主义时代发展规律的论述,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本质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理论, 科学地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原理”课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原理”课教学必须坚持与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统一的价值取向。

几千年以来, 我国一直延续着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就是改变个人地位的教育价值观。时至今日, 这种改变个人地位的教育价值观在我国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它通过应试教育的方式仍然在左右着我们的教育实践。考试分数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以“原理”课为例, 很多学生为了修满学分、获得奖学金、拥有更优势的个人经历而死记硬背, 忽视了对基本原理的思考与领会。思想政治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没有准确的领悟, 就无法形成深刻的认识, 更谈不上形成稳定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必须转变教育者的传统思维方式, 调整教育者对“原理”课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传统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 教育的本身就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应是为了谋生, 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能终生学习。新的教育价值观, 必须有利于“原理课”功能的发挥。“原理课”功能主要包含内容和机制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 一是“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即受教育者经过培养, 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 相信马克思主义, 并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觉行为意识, 改造社会, 满足社会需要。二是“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即受教育着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不断完善自我, 充分发展自我。

二、人才质量观的定位

教育的对象是人。原理”课改革, 必须有自己的人才质量观, 这是进行教学改革总体设计与技术设计的基本依据。

“原理”课作为以传播知识、养成学生健康人格、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主要教学活动就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被证明为正确和高尚的知识和道德, 并且通过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活动, 对学习者的思想、精神、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方面进行影响和训练, 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心智、良好道德品质的对社会主义发展有用的人才。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 人才质量直接由教学质量决定。但是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不应该只由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数字指标决定, 知识的内化程度也应该纳入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原理”课应该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实现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浅到深, 从具体到系统, 从接受到内化的质的飞跃, 从而使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自觉传播者, 这样才算是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双达标。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无意地内化了教师的知识和理论, 内化了教师讲授的道理和案例, 从而使文明的、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代替了以往简单的、情绪性的、习俗化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使其由幼稚、无知变得理智、文明和博学, 使其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和博大, 使其思想变得开阔和深刻, 使其心智收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启蒙和熏陶, 从而促使学生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的倾听者向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者、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人才质量观应该以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原理”课的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理论目标是认真学习并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 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提高分辨是非, 判断正误的能力, 提高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原理”课的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是能够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并在实践中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具备理论创新的使命感和理论传播的主动性。

总而言之, “原理”课培养的不是表面说的是一套, 内心想的是另外一套的社会主义的“僵尸粉”, “原理”课培养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恪守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无产阶级的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总目标。“原理”课必须在这个总目标的指引下, 去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三、教育实践观的定位

“原理”课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践观,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前提, 是实践活动的萌芽期, 而学习理论最终的目标就是指导实践。理论就是要将头脑中的观念进行“大换血”, 也就是所说的意识和精神层面的创新;实践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外化为改造外界事物的实际的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原理”课改革的时代要求。

传统的“原理”课课堂教学强调记忆和理解, 模仿和操作, 放弃了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方面的心智开发, 强调了文化继承, 忽视了技术训练, 放弃了对学生人格、气质、情感、意志的健康引导。“原理”课教学大多也遵循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教师把知识讲解给学生, 然后通过考试来验证学生是否记住, 学生形象地把这种教学方法形容为“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忘笔记”。总的来说, 在认知、情感、行为的三位一体目标中, 更强调认知目标, 而且是其中记忆、理解等低层次的目标。这就让学生们的学习变成了枯燥的机械性记忆过程, 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 抑制了学生的特长式发展。“原理”课应该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 中国古代就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 这反映了“教”与“学”双方的互动过程。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案例分析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为“原理”课这种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将理论与社会现实、历史事件相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围绕案例来进行理论探析、道德评价, 是十分有效的。要注意的是, 要想有效推行这些教学方式, 教师必须熟知学科领域的知识, 且具备提出问题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的能力。

原理课不仅要注重创新课堂教育方法, 也要拓展践行式的课后教育, 这必将成为基础理论教学的发展方向。“当我们的教育变成了一种以觉察、体悟, 顶替接触具体琐屑事物的过程时, 相对于雁来说, 这种顶替的结果是, 将真实的雁换成一堆羽毛。”“原理”课不应该仅仅传授“原理”, 也要演示“原理”, 让原理在实践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最终达到运用原理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践行不仅是知、情、意的集中表现, 也是“原理”课的教育任务。某种价值观念的获得, 不是也不可能是某种外在力量的给予, 而一定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外部环境, 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而获得的, 或通过实践活动过程本身获得的。“原理”课必须开拓途径, 增加文化体验活动, 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将学生的意识与实践活动完美结合与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实在化变成具体的行为结果, 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又进一步丰富了他原来的理论。“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丰富多彩的学生团体活动可以让学生提高主人翁意识, 是一种最好的自主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必须有足够的课余生活时间, 来让他们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在大自然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来丰富自己的视野。通过摩尔训练、趣味运动会等团队活动, 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触到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的密切关系, 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定位;通过爱国主题讲演赛, 学生会更真切地感觉到民族使命感, 从而对“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身”产生更深的领悟。

我们现行的管理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实践教学, 比如我们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去组织教学, 教学大纲具有指导作用, 但对创新教学方式而言, 也是一种束缚。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讲授同一课程, 他所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才真正反映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目前标准化的考试题库、统一的测评标准, 无法完全包容授课方式与方法的多样性,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 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也可以使受教育者理解和认识到在社会变更中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 推动他们去建设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和社会发展必然历程的新世界, 使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之中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自觉地进行着自我的荣辱感、使命感等价值观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 必须坚持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质量观、教育实践观, 以创新性、实践性为着眼点, 与时俱进、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如何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改进, 以摆脱以往“原理”课的高道虚化无以着实的局面, 使它满足人与社会共同的的发展需要, 融于日常生活, 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理论光芒,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当代教育理论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黄藤.学校教育基本功能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古波祥.现代教育理论研究[M].香港: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 2002.

[4]张立立.中学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灌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效果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涵义和特点

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程,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反映和创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即教学过程的规划者和组织者,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增加其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体能力及其共同学习的合作能力。

互动式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师在“教”中探索求新,学生在“学”中挖掘潜质,达到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良好效果

互动式教学方法已应用于很多课程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精心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创造境界。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多动脑,要敢于质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品尝成功感。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自我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研讨等具有发现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而且还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形成并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锻炼了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在思维中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由于互动式教学方法由学生来发现并提出问题,又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出现,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来实现。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智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内在驱动力与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弊端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就应该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理由是学生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听讲,师生之间缺乏主动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很少。学校又有所谓的课堂秩序和纪律要求,学生只有正襟危坐地听课,否则就视为不尊重老师,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这就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自由。而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气氛沉闷,情绪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潜在的灵感不易激发,不利于教师讲课水平的发挥,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改革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者日益提高的学习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高度的理论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它着重于运用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去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这就需要学生必须要开动脑筋进行理论思维。而长期的被动式听课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会禁锢和约束学生的好奇心,窒息他们的主动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增强了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战胜自我的信心。

(三)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信息多元,崇尚竞争;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目光敏锐、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是进行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如果像以往只强调所谓的课堂秩序和纪律,学生只有正襟危坐地听课,不得打断老师的讲课思路,这就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更谈不上达到教学目的。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亲和力是互动式教学的首要前提。教师要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把你当成朋友,为互动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应有较高的心理和理论素质,必须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1.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和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是“互动式”教学的基础。“互动式”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有益处的。

2.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审美情趣、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驾御课堂的能力

要求教师不仅做到认真备课、授课,而且要把握重点、难点、知识点,做到注重教材而不惟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内容的再认识,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

3.注重案例素材的积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虽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但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资料、案例加以分析,可以使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印证,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感性而具体。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和当代中国政治中的许多事件、史实都有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动、丰富的素材。教师要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讨论,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求教师平时秒要注重专业素材的积累,并及时整理和更新,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这些丰富的案例素材,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二)要创造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善于活跃课堂气氛

互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不断自觉地改造自己的心理过程,不断实现人格提升的过程。教师在互动式教学中必须全身心投入,在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当集中讲授时,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以便调动学生情绪,驱散疲劳感。要善用丰富的语言、动作、神情去影响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情绪,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互动点上。同时,互动中要更多地使用鼓励、导向性语言,消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互动教学中明白事理,得到启发,获得知识,从而使其思想境界不断得以升华。

(三)要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互动式教学方法,不能只是师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如对多媒体设备的利用。教师利用色彩、声音等技术制作的相关课件,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的进行,从而发挥出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具体的情况因时而宜,因地制宜,以期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优越性,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指南下一篇:纺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