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发展现状(精选8篇)
1.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一
我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发展中问题较多,后劲欠足,普遍呈现出“起步容易,提升艰难”之态势。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进入转型期,需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县镇域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旅游业的基本架构,其发展现状如何,怎样进行引导、规范,促进其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值得认真深入的思考。对此,我对镇乡村旅游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提出相关措施加以推进乡村游发展。
一、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
镇位于县南部,地处、、三角地带,是打造20公里绿色生态文化长廊的重要区域。就乡村旅游而言,镇旅游资源丰富,有广泛普遍性和发展前瞻性。
这里有最大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溶洞,洞深400米,洞室面积1800平米,溶洞自然天成,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层层重叠,洞内通道扑朔迷离,使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洞内钟乳石纵横交错,晶莹剔透,造型逼真。龙潭河群山环抱,藤林茂盛,郁郁葱葱,还有湖北罕见的蝴蝶生态景观,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还有三道河、金家湾、百里荒、百宝寨一批风光俏丽的自然景区。
二、镇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分析
旅游看市场,市场促旅游。镇乡村旅游受、乡村游发展带动,在起步相对较早,经验丰富,周边市场需求看好,发展前景广阔。1.从出行线路看,由远程逐渐向近郊转变。镇是的近郊镇。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已不满足县城的生活,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乡村意象浓,反倒成了诱人之亮点,更渴望到郊外去休闲度假。目前摆在镇人面前的不再是担心本土资源不足,而是担心乡村意象浓不浓,能否推出真正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2.从游人需求看,由单一逐渐向多样扩展。以往县城居民郊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对此,镇乡村旅游产品较为丰富,山有风景,水有灵气,食有佳肴,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游人不虚此行,来时兴至勃勃,返时满载而归,大有美不胜收之感。一些游人初来乍到,感到品种多,体验深,心舒畅。3.从地理位置看,由劣势逐渐向优势转化。镇虽作为近郊镇,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发展乡村旅游其劣势是显而易见,但其又处在、、交会点,周边景点多,这又是其优势所在。近几年远当一级公路的贯通,交通的便利拉动了外来企业的进驻,从而带动了镇乡村旅游发展,游在周边,吃住玩在乡村的格局正在形成,镇逐渐成为具有区域特点的客源集散地。4.从经营主体看,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乡村旅游仅有客源市场需求,而缺乏主体市场渴求,发展不易,壮大更难。镇过去略显不足,政府缺乏前瞻性,农户缺乏主动性。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人逐渐意识到,放着金娃娃却羡慕别人的泥娃娃。资源认知的眼界开阔了,由过去被牵着认路逐渐转为自己主动找路。沿着村到木瓜铺的沿线公路旁自发地搞起了农家饭庄,并迅速产生扩散效应。
三、镇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势,镇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提供了机遇。随着“十一五”新农村建设主题的唱响及“2006中国乡村游”的启动,乡村旅游发展必然随之提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打造20公里绿色生态文化长廊,镇将建成南部旅游业发展区。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乡村旅游的重点培育,为镇乡村旅游发展无疑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二是镇自身旅游经济的发展,赢得了机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区,旅游富民”战略,镇顺风扬帆,借势借力,明确提出打造旅游大镇。现已着手对太清洞的改制拍卖,进一步招商引资,深度开发太清洞的旅游资源,对金家湾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规划,将极大地带动全镇旅游业。镇内有花林最大的溶洞——太清洞,已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
(二)挑战一是产业群体挑战。城郊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雷同的旅游资源让镇优势难显。紧邻县城的农家乐乡村游集聚区发展迅速。发展农家乐和果品采摘的乡镇较多,有条件的在加快上马,没有条件的在积极努力。如何有效抗击周边现有同类产品和后进产品的竞争,在众多从事旅游业乡镇中脱颖而出,是镇面对的群体竞争威胁。二是后劲不足挑战。目前,镇乡村旅游提升艰难,主要是资金不足造成的后劲不足,存在潜在甚至是现实的威胁。其资源主体溶洞年久缺乏保护,洞内钟乳石颜色退却的现状令人堪忧,已没有昔日的神采。面对如此状况,县委县政府已采取措施,积极招商引资,重振旧日溶洞之气势。
四、镇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由于相关理论研究、规划和政策指导滞后,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健全、待改善的问题,影响了旅游地形象,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缺乏规划意识。目前镇许多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没有制定具体规划,即使指导全镇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迄今也还没有组织编制。由于缺乏规范的指导,现在全镇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软硬设施不配套,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管理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还不完善,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只是将其纳入广义概念的景区景点管理范畴,在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引导上隶属于多个部门,多头齐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内部,由于经营者基本上是由农民自己经营管理,企业内部缺乏强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的即使有了一定的管理办法,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三是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缺乏。四是服务水平较低。虽然镇村民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服务质量一定有保障。面对成批的旅游者,仅有热情好客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接待服务技能。但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未能跟上,镇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还较低,有待尽快提高。五是开发意识不强。由于本地风俗习惯的原因,镇多数地方的村民市场经济意识较低,旅游自主开发意识不强,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等、靠、要”思想,即等政府来发动,靠政府拿钱来,要政府解决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农民乡村旅游的自主开发意识不提高,必将影响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整体速度。
五、当前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透过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不难得出,当前乡村旅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思维前瞻,着眼问题寻找策略,这样才能有效进入重组、变化和提升阶段,才不会使这一崭新品牌流于“新瓶装旧酒”的误区。
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古、始、真、土”特点,在一些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古村落,开展古村落观光游。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参与性特点,在乡村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如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作一天茶农”,深受中外游客欢迎。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镇疾呼“花鼓戏”回归,当属此类。
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相对于目前旅游风景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以及镇未来的“第一溶洞”的龙洞,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接待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是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服务要做到到“四净一热”,“四净”即饭菜干净、被褥干净、住所干净、院子干净;“一热”即无论什么时候,对游客都像亲人一样热情接待。这种看上去不是特色的特色,令城里居民感动不已,来了就想住,走了还想来。
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农民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农民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农民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农民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庄,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乡村的真实与质朴,也就失去了吸引力,从而迅速走向衰败,旅游这棵“摇钱树”为村民带来的好景不长,反而给村庄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目前镇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小打小闹,开发缺乏大手笔,以至于丰富的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和国内大集团、大企业、上市公司投资开发经营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准许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
2.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二
一、江西乡村旅游的现状
江西省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 重峦迭嶂、山势峻伟、中间盆地、丘原相间, 北部地势最低, 湖秋棋布, 贯穿江西全境的赣、抚、信、饶、修等五大水系汇集于北部的鄱阳湖, 山、江、湖兼有并密切相连,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水陆相生、山水相连依的生态大系统。
江西地处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 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地表水资源为1416亿立方米, 总水资源量为1422亿立方米, 均高于全国和长江流域平均水平, 生物资源丰富, 有珍稀植物163种, 国家级保护树种68种, 省级保护树种63种, 珍稀濒危和保护动物232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3种, 二级保护动物86种, 省级保护动物123种, 仅鄱阳湖地区就有300多种鸟类, 内有47种为国家级保护珍禽。江西森林覆盖率达53.3%, 列全国第二位, 城市绿化覆盖面积19648公顷, 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绿地面积41.6公顷, 在全国名列前茅;天然宜牧草地面积达5771万亩。
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 不仅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 更有我们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主要旅游资源有:井冈山、三清山、庐山、武功山等山岳景观;龟峰、龙虎山等丹霞地貌景观;鄱阳湖、仙女湖、柘林湖等江湖水体景观;靖安三爪仑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鄱阳湖侯鸟保护区等;婺源、乐安流坑等民居景观;景德镇、洪洲窑、吉州窑、七里窑遗址等陶瓷文化;佛教净土宗、道教天师世家等宗教文化系;赣南客家风情、围屋等客家文化;茶文化、傩舞、采茶戏、兴国山歌等民间文化等, 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江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样。有村落民居旅游模式, 即以村落民居建筑为凭借和吸引物, 开发旅游项目。如以赣南客家围屋、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等以古民房、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南昌郊区则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 来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 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如萍乡的上栗傩神节和湘东春锣、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药材节等;田园生态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 “吃农家屋、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 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 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 即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如星子县开发的温泉度假村, 位于庐山之南的秀峰脚下, 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清静, 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二、江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 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把它作为一门新兴产业而加以重视起来。
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 有的尚未开发, 有的虽开发了, 但缺乏加强领导, 管理机构不健全, 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缺乏宏观指导, 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 缺乏整体规划。
由于进入门坎相对较低, 江西许多地区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 没有对资源条件进行论证和规划, 只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 改动的结果往往是既不具备大规模观光参与的气势, 也没有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及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 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资源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的甚至根本不做加工就贴上了“乡村旅游”的标签, 盲目上马、批量生产, 这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也使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短, 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文化含量不够。
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 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 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 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 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 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 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缺乏。
4. 基础设施滞后。
尽管精细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 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 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 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 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 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 难以留住游客。尤其是在贫困地区, 交通尤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江西许多地区都具有资源优势, 但地处偏远, 交通不通或通而不畅, 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 使城市内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如果这些基础设施和配套都不能达到基本的标准, 与人们期望相差甚远, 便会使旅游者对欣赏自然美景的兴趣大打折扣。
5. 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环境破坏严重。
乡村旅游对于城市而言, 是自然生态相对完美的区域。缺乏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的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 只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当前, 乱占耕地、伐木采林、过度的商业化运作等等现象在乡村旅游地屡见不鲜, 这样的乡村旅游开发是属于破坏性开发, 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 对保证和维持乡村生态与环境的和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江西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1. 政府主导, 规划先行。
江西乡村旅游起步晚, 各地发展不平衡, 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乡村旅游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 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 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 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 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变是必然的, 不变是相对的, 关键是要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 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 在规划中, 我们必须把握几条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尽量做到“一村一品”, 避免程式化;二是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 避免城镇化;三要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 避免过度现代化;四是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 避免低档化。
2. 加强管理, 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 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 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 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目前江西已出台《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 推行评优活动, 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 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 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申请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 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3. 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 用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我省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 迅速改善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状况, 因此, 必须要在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 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 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 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4. 深度开发乡村旅游精特产品。
各地应突出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深度开发乡村风光观赏游、乡村风情欢乐游、乡村生活体验游、城村文化互动游等乡村旅游系列精品, 充分展示我省乡村独具魅力的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要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科教旅游、商贸旅游等紧密结合起来, 注意强化旅游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化。同时努力扩大乡村旅游商品和乡土特色饮食的研发,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涵, 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我省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
5. 进一步规范调整提高我省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
首先要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 就必须进行教育培训和强化培训, 这是增强我省乡村旅游业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因为一切旅游活动都是围绕着游客进行的, 围绕着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来进行安排的。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 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 因此, 必须进行素质培训, 并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 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 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在对素质培训的同时, 加强对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 势必影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整体感受。因此, 增强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 也有利于民俗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 从而谋求郊区乡村旅游新突破, 使我省的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6. 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 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注意保持传统文明和本地特色, 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保持乡村的特色风貌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 加强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 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应保持原貌, 妥善维护。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明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规范建设施工行为。乡村景区、旅游农庄内的污水、烟尘、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应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 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 把乡村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 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 尤其是近郊的乡村旅游增长速度更快。文章分析了江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和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3.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三
摘要:本文在对新疆乡村旅游发展基本特征总结基础上,指出新疆乡村旅游在政府宏观管理、乡村旅游资源产品化、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及营销、经营管理、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疆;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0 引言
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来吸引旅游者前来休闲、观光等。新疆历史悠久,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区位优越,发展起步较早。目前农业生态观光与“农家乐”等模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正成为新疆旅游的一种时尚选择,涌现出了杜氏旅游、峡门子景区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
1 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乡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在全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大范围的粗多精少、小区域的类同单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亟待整体提升。其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新疆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 新疆乡村旅游景点大多分布于主要的大中城市城郊地带、旅游业较发达地区或靠近新疆的几条主要经济带。①大中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以乌鲁木齐周边地区为典型,另外昌吉、库尔勒、石河子和克拉玛依等城市附近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分布;②重点风景区周边地区乡村,这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再借助原有景区吸引力,吸引大量游客,多是乡村旅游开展较早的地区,如吐鲁番葡萄沟的民族家访点、布尔津县因喀纳斯景区而发展起来的“牧家乐”和南山牧场脚下的齐鲁山庄等;③天山北坡经济带沿线昌吉、哈密、巴里坤、奇台、吉木萨尔、呼图壁、玛纳斯、沙湾、乌苏等市县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和观光农业等;④北疆铁路沿线的经济带以及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经济带沿线附近,开发了一系列平原湖泊、水库观光游览和观光渔业结合型的旅游景点;⑤天山南坡经济带南疆铁路沿线库尔勒至阿克苏段,近年来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涌现,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少;⑥精品旅游线路附带产生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这些依托精品旅游线路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景点多收益于新疆旅游发展的“五区三线”战略。
从新疆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区位看,新疆乡村旅游目的地分布不均,乌鲁木齐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1.2 新疆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类型 新疆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一是观光游览型,以观赏农村田园风光、“三高”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体验型,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三是休闲娱乐型,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度假娱乐旅游(如杜氏旅游、峡门子旅游区等)。
1.3 新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新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有两大特点:一是以短期游和近地游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是为调剂都市生活而出游,故多以城市郊区为活动范围,出游时间也较短;二是消费为中低档层次,游客由于受供给、经济、文化和传统消费观念等的影响,其消费行为呈现重实惠、轻享受的低水平特征。因此,绝大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和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
2 新疆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宏观管理方面 目前新疆各地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宏观管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控,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正常发展。而且大多数新疆乡村旅游地区,一般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基本上都没有关于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仅有昌吉州在2004年做了《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很多区县间都是盲目竞争、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
2.2 乡村旅游资源产品化方面 新疆一些主要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大多雷同,旅游项目不外乎赏花摘果、生态园林观光、乡村民俗风情、宗教朝拜等;休闲娱乐亦不过打麻将、棋牌活动、浴足、保健和卡拉OK等,而能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农事体验型、乡村康体健身型的旅游产品十分缺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区的形象。有些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没能就地取材、发掘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失去了吸引力。
2.3 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及营销方面 新疆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度假村和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景点,但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知名度,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乡村旅游景点更是寥寥无几。这说明新疆乡村旅游缺乏市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新疆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多是以农户为主体的个体经营者,市场意识淡薄、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加之乡村旅游经营的季节性、小规模性,导致大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还处于等客上门阶段,几乎没有主动出击开拓市场的专业经营行为。游客到乡村旅游地也主要靠口碑宣传和一些经营户散发的宣传资料。
2.4 经营管理方面 ①新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普遍素质不高,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和质量往往重视不够。他们乐意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社区环境方面投入,一些经营者小农思想严重、没有全局和长远观念,对外来游客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难以长期吸引回头客。②整体服务水平不高。这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卫生状况不好。一些中小型旅游点,尤其是庭院式经营的小型农家乐,饮用水大部分直接取自地下;一些农家旅馆碗柜、厨房设施简单,缺乏基本消毒措施;住宿条件简便、床上用品不能及时更换等。第二,服务质量不高。当地导游员和服务员接受系统培训的很少,绝大多数只能根据导游词照本宣科,经不起游人的追根求源,满足不了游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多数服务员为当地农家子弟,对服务技术的把握还不够熟练,服务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
2.5 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 许多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游客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服务,从而影响游客体验质量。例如,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难以让人接受;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新疆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不能充分认识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和民俗文化遗存的易损性,导致环境和民俗受到冲击,负面影响加剧。比如生态环境方面,出现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污染严重和植被遭到破坏等现象,影响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出现了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和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被破坏的现象。
3 新疆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对策探讨
3.1 强化科学规划和管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针对当前新疆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性、松散性特征以及项目重复建设、经营效益低下的状况,政府应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为乡村旅游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首先要严格按照乡村旅游开发程序组织专家进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市场调研和科学规划,避免项目遍地开花及乡村生态和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的发生;其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鼓励及奖励机制的力度,通过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来引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2 提升新疆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含量决定了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大小和生命周期的长短。随着旅游活动的纵深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难以立足市场。就新疆乡村旅游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言,应涵盖以下三种文化,即:与新疆干旱区相适应的绿洲农业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开荒戍边的军垦文化,而且文化内涵必须完整而一致地体现在游客能亲身感受到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之中,只有这样,新疆乡村旅游才能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3.3 加强客源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久居都市的居民,同时乡村旅游又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和时令性。所以新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应以新疆区内各大城市市民及近郊农民为主,区外、国外游客为辅。这一市场还可以细分为工薪阶层周末旅游市场、城市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追求生态环保潮流的青年旅游市场、离退休职工旅游市场等。在乌鲁木齐这样的新疆旅游重要集散地,旅游季节里,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会聚集在这里。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项目,使外地旅游者的线路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市旅游辐射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3.4 加强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要在政府部门统一指导下加大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和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在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新疆乡村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高低两个极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既不能忽视舒适、卫生的要求,更不能低质量、低品味。否则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3.5 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各大高等院校均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可与这些高校建立联系,组织乡村旅游经营者进修培训。同时,要组织相关人员到四川、北京、云南、贵族等乡村旅游成熟景区实地参观取经。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普通的导游及服务人员可以选派当地合格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旅游专业知识,通过职业培训,持证上岗。
3.6 走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和带动当地其他企业的发展,因此,新疆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不能单纯的从乡村旅游产品这一点出发,应该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联合当地其他企业,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具有乡土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企业群,带动当地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兆萍,刘默然.新疆观光农业类型、发展格局与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0,(2).
[2]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3]阎顺.新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干旱区地理,2001,24(4).
[4]许一,由亚男.新疆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潜力分析[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1).
[5]谢婷,杨兆萍.干早区农业生态园策划、规划、设计理念初探—以新班尉犁县生态园为例[J].干早区地理,2003,(3).
[6]李晓红.乡村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1).
4.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四
【关键词】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一、乡村旅游饭店的概念乡村旅游饭店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兴起的,最初源于法国。就目前来说,对乡村旅游饭店的定义,业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它是聚集在乡村地域空间内,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为顾客提供食宿及其他服务的商业性企业。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饭店,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大都市中远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第二种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使其能更好的了解乡村生活。
风俗民情。
二、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基本现状
1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近两年来,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继发放万乡村旅游券,又举办乡村旅游月,无论是度假村,抑或是家庭旅馆或私营农庄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乡村旅游饭店很难用星级饭店的标准来衡量。随着南京市乡村旅游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乡村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型并重转变。南京市旅游局制定并下发了“南京乡村度假酒店标准(试行)”,按照标准化、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在综合效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游乐、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方面,对乡村度假酒店进行了规范和评比。
2.总体数量充裕。各区分布较为均衡。据不完全统计,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约为500家。以此同时,每年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从数量上来说,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从分布上来看,南京8个区县中由于雨花区离市区较近,乡村旅游点多数只提供餐饮服务,能同时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饭店较少。而在其他7个区县中,见图l,以高淳县和江宁区最多,剩下的5个区,除建邺区略高外,数量基本持平,出现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和各区县与市区的距离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相关联。
1 4 l
63.接待人次及收入逐年上升。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的都市效应明显放大。随着南京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及知名度的增强,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乡村旅游饭店的接待量及收入也在逐年上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接待量还是收入都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即使期间遭受自然、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着22%左右。三、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存在的问题1.消费单一,产品雷同。从南京市农林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在乡村旅游饭店的支出以餐饮为主。客房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又往往差强人意,使得客人在乡村旅游饭店留宿少之又少。其它各项收入都欠佳,消费项目较为单一。而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提供的菜肴上来看,农家菜的品种缺少变化,菜肴更新速度慢,即便个别推出新的菜式,也很快被别的店家抄袭。不仅如此,娱乐项目也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南京乡村旅游月活动向游客推荐26家乡村旅游饭店典型代表中,见表2,除个别推出一些新兴的项目诸如真人CS,游艇外等活动外,14家提供垂钓项目,约占总数的54%,其次为简单农事项目,诸如采摘等。对游客来说,如出一辙,缺乏个性化。2.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乡村旅游饭店的发展有赖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诸如,道路、停车场等。从目前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游客前往乡村旅游饭店的方式多以自驾为主。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来说,去到这些地方往往需要转乘多次公交,而且一般这类公交车的发车间隔以及运营时间往往不尽人意。而即便是有私家车的游客,如果是在周末或旺季去到乡村旅游饭店,停车又经常成为难题。停车场的容量有限,导致有些车子在场外随意停放,产生的垃圾废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据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周边居民反映,近两年的噪音等污染比前些年严重很多。
3.季节差异较大,无序竞争涌现。从人们的出游习惯上来看,一般乡村旅游多发生在春季与秋季,因此乡村旅游饭店往往在这两季节的接待量达到顶峰,而在冬季以及夏季门庭冷落,造成资产设备的闲置浪费。虽然南京市组织了悠游四季的活动,如夏季江宁区的横溪西瓜节,冬季浦口养生保健游等,使该地区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总体上来说,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在淡季的营业不是非常理想。在客源下降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区就会出现互相降价的不正当竞争。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会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乡村旅游饭店正常的市场秩序。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而这些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只是凭经验进行,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素质不高,有时会做出一些只顾现实既得利益,牺牲长远发展的行为。
有关乡村旅游饭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这两年层出不穷,对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存在缺陷。
5.品牌意识较差,宣传不够到位。近几年南京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诸如江心洲的葡萄节,横溪的西瓜节,以及高淳的螃蟹节等,但与之配套的知名乡村旅游饭店却屈指可数,至今尚无知名品牌的乡村旅游饭店或连锁度假村,也很少能在媒介上看到有关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广告推荐,除了南京市旅游局网站出现的一些简单介绍,游客很难发现相关的有用信息。
四、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1.饭店产品设计突出南京特色,平衡消费金额。对于占据消费份额较大的餐饮部分,乡村旅游饭店可围绕当地物产情况以及南京特色来设计菜品。诸如江心洲的江鲜,六合的活珠子等。并根据不同客人的口味对菜式加以调整创新。此外,乡村旅游饭店建筑设计所力求的乡土气息不能忽视。但同时要结合地域文化、传统习俗,既要高于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又要善用本地特有的建筑元素。
南京的乡村旅游饭店可着眼于南京的特色,比如雨花石文化展示,南京民间艺人的剪纸等作品,这样使得内部环境更加贴近生活,也宣传了南京的文化,特别的居住环境,也是吸引客人留宿的一种方法。至于游客消费有限的附加服务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土特产包装,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来提升。同时增加除垂钓这些传统项目外的一些新兴项目,诸如拓展活动等,来刺激游客的消费,提高饭店总体收入。
2.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南京政府近两年对乡村旅游扶植的力度比较大。乡村旅游消费券和乡村旅游月的活动都极大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乡村旅游饭店要积极和政府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一些基础设施项目,采取融资和集资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便捷消费者到乡村旅游饭店的通路,增加公共交通的班次等。对一些水电气等较难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要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协调好整体规划和施工,避免后期改造对环境造成的二次干扰。
3.在淡季采取力度较大的优惠措施以及主题活动。
针对淡季客源较少的情况,可以借鉴一些商场的促销活动方式,实施比如“满就送”,会员积分,抽奖等促销活动。
对消费金额满一定额度的客人发放礼券,鼓励客人下次来饭店消费。对经常消费的常客,办理会员卡,针对消费的累计金额进行积分回馈,年终发放饭店白有品牌的土特产。抑或是在淡季进行一些消费抽奖的活动。此外,增加一些主题活动,可以在夏季推出一些纳凉晚会,冬天举行篝火晚会。这类促销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客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缩小淡旺季的差别。
4.加强乡村旅游饭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南京市旅游局虽然出台了有关乡村度假酒店标准,但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和培训尚未正式启动。可以通过各区县的相关部门组织定期的集中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以行业标准,业务技能和管理技能等为主。在培训结束后可以进行考核,对达到要求的人员颁发资格证。此外,乡村旅游饭店业主也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培训课程以产品知识为主,适当辅助一些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5.开拓网上直销模式。加强行业合作。乡村旅游饭店不能仅仅依靠南京市旅游局网站的简单介绍,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网站,与官方网站建立链接,实现B2C的销售模式。现在更多的散客愿意通过网络预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通过自有网站,可以满足客人产品查询,预订等一系列需求。乡村旅游饭店则可以通过网上的意见反馈,更直接地了解客人的真实想法,改进自己的不足。在稳定散客客源的同时,还应加强与旅行社等行业组织的协作,争取人数较多且稳定的短线NIP,游客,使饭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团队中游客的口口相传,达到扩大饭店在外地的知名度的目的。
五、结语
在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无论是大规模的农庄或是农户经营的小型家庭旅馆,如果可以在突出特色,加强培训,推广新型销售模式等方面多做一些努力,今后的发展的空间也许会更大一些。
【参考文献】
[1】张峰.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214[2】朱姝.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杜,【3】戴斌.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oo6(1):18[4】赵增锋.农家旅游接待市场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OLO(8):262[5】张朋.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29-30[6】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79—83
5.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五
摘 要: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媒介。天津蓟县乡村旅游发展较好,但旅游电子商务存在明显不足,文章分析了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此带动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设,从而促进蓟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天津蓟县;电子商务;乡村旅游;
一、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下,互联网的兴起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旅游业迅速融入网络旅游的浪潮。天津蓟县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蓟县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许多以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地区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产品雷同,特色服务不明显,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再加上没有科学规划,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旅游规模效应不大,知名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强,开放度不高等现状。目前存在的这些不利因素已经阻碍了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但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这种现状很难短期内得以改变。而旅游电子商务能有效地把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旅游的愿望。
二、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建设滞后
12月,中国休闲农业网的开通,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国相继建立起很多乡村旅游网站。蓟县建立的网站开辟了乡村旅游专题,但大多数仅局限在对乡村风光、农家乐园、农家产品的介绍,乡村旅游线路的推介并没有深入。游客对网站只能是简单的浏览,尚未建成统一、高效、权威的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库,网络优势难以发挥。这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求,极大地阻碍了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旅游企业参与不够充分
在对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时发现,蓟县乡村旅游企业只着眼于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基本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旅游企业之间没有很好地进行横向与纵向联合。多数企业的网站也只是把线下产品直接搬到网上,主要起着网上宣传的作用,缺乏自己的特色和卖点,没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网络特性和市场作用。
(三)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蓟县乡村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的山区和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且经济落后,资金缺乏,阻碍了蓟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作后盾,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加之农民收入有限,资金短缺制约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专业人才缺乏
蓟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如火如荼,但专业性人才严重匮乏。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旅游市场的营销落后。旅游产品低层次、粗放式开发,很多高价值旅游资源处于原始状态,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更大发展。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在农村更加缺乏,阻碍了网络业务的拓展和完善。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五)网站信息和服务缺乏个性
蓟县乡村旅游网站在建设时,大多照搬照抄国外网站的现成模式,缺乏特色,服务项目单一,较少涉及旅游线路设计、网上虚拟实景旅游等项目。而且,这些网站信息更新缓慢,在线交易少,无法吸引游客,网站定位面太窄,无法面向世界各地游客,没有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式旅游产品和服务。
三、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在网络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网络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蓟县政府应以国家“金旅工程”为指引,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制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总体规划,和一系列旅游电子商务规范体系,加强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指导。在旅游信息网建设、旅游信息网络上的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以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加强特色品牌竞争
在互联网上的经营不做到一流,就很难“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蓟县应增加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如提高服务的质量、处理好营销环节、广告宣传和树立形象等,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要树立服务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从网络的.考察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交易是产生在回头客身上的,说明这些网络都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美誉度,特色品牌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引导和培养民众网上消费的观念
电子商务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消费者对它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进程。蓟县政府和企业应当运用舆论工具,比如,广告,讲座等媒体手段引导和培养人们网上消费的新观念,调动消费者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广蓟县乡村旅游,带动当地乡村旅游点的发展。
(四)重视用户体验
当下旅游市场营销中出现了许多试吃员、DIY等新名词,旅游体验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职业,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用户体验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向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和体验,天津蓟县乡村旅游企业,应跟踪游客需求,分析游客消费特点,推出个性化服务。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考虑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把游客的消费需求和自己的设想发布在平台上,请游客试玩,并不断改善,从而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在乡村体验旅游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路明.巫宁.现代旅游电子商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67-84
[2]李胜利.论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模式与前景[J].经济师,(4).112-164
[3]韩彩霞,张永林.旅游电子商务传统旅游业的未来[J].经济论坛,2006(12).156-185
6.乡村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篇六
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姓 名:马晓燕 学 号:091350020 指导教师:王春翔 专 业:教育管理 年 级:2009春 学 校:吴忠电大
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我所执教的学校是在乡村,也是我原来就读的学校,从我自己的读书时代到现在工作期间跨越十余年,于是我也见证了音乐课程在乡村学校的发展。现在我就几个方面对我村的学校音乐教育作调查并作如下报告。乡村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1、通过对本村小学音乐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 调查题目
一、音乐课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如何? 82.1%的教师认为音乐课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作用,17.9%而其余的教师则认为无关紧要。调查题目
二、音乐课上课量是否充足?
72.3%的老师并不能按课表上课,更多的音乐教师将音乐课纳入到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堂练习中去了;全村音乐教师基本上是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没有专业院校毕业的或有专长的专职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没有专用音乐教室,没有相应的音像教辅资料,更没有条件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音乐课只凭一本音乐教材;教学用具也是与英语教师协调合用的录音机,播发磁带;所选音乐教材都是简谱版的,在音乐教师队伍中没有一定的乐理基础,连简谱也都是在个人熟悉的基础上,更谈不上如何去强调学生音乐基础和分析音乐教材了。
从专业领域来看,我们的音乐教师并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获得相应的音乐素养能力的训练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等,更不用 说通过音乐的教学来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学生们的合作意识,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了。
2、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显示: 调查题目
一、学生是否喜欢上音乐课?
93%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有85%的学生喜欢唱歌,因为学生喜欢上音乐课的根本原因在于音乐课上没有作业任务,而不是音乐课程自身的魅力展现;
调查题目
二、学生是否喜欢你的音乐老师?
76%的学生喜欢音乐老师,因为在音乐课上老师不会像其他课任老师那样要求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 调查题目
三、几道乐理基础知识测试
97%的学生不知道音乐中的“切分音”、“附点音符”、“反复记号”“渐强、渐弱”等相关乐理知识;100%的学生不懂老师的指挥手势。
调查题目
四、你最喜欢怎么上音乐课?
100%的学生建议不要占用音乐课;72%的学生认为教材上的歌曲不好唱也不好听,更喜欢的是偶像派的流行歌曲。所以学生们相应的通过学习音乐获得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方面没有明显体现。
通过问卷的结果来看,现在的农村音乐教学基础比较薄弱。从教、学两个方面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得到教育主管 部门的重视。音乐教学对学生所应表现出的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和促进。造成现状原因分析
1、镇、学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的问题
虽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而且制定了相关条例与要求。但是在乡村里,艺术教育是不被重视的。那些领导他们只认为艺术是用来应付比赛、评比、庆典等活动,而没有真正的重视起这门课。在有些学校里,即使每个班每个星期有
一、两节的音乐课,但是他们只会跟老师学唱歌,而对什么是音高,什么是节奏等等的音乐知识一点也不通,因为上级领导不重视这门课,不管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课上得好也不被重视,严重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正因为这样,所以艺术老师们对课堂要求也不高,只要让他们学会唱就觉得行了。在现代社会里,艺术教育的渲染是很重要的,而这些地方因为领导对艺术教育不重视,艺术老师们也就得过且过的上课,最后受害的还是孩子们,毕竟他们什么也没学到。难道这不是领导不重视艺术教育而造成的吗?
2、音乐师资存在的问题
(1)、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配备大大优于乡村学校。城市中小学校,大多配备了2—3名以上的专职音乐教师,而且大部分城市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已趋饱和。相比之下,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音乐师资状况就令人担忧。因为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乡村学校配不起、也养不起专职音乐教师的状况是普 遍存在的。一般最多也只有一个专业的音乐教师,其他大多由非本专业的其他学科教师(音乐爱好者)兼音乐课(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音乐课简单地理解为唱歌课),教学质量与效果只能停留在低级程度上。而部分乡村学校连能兼音乐课的教师都没有,音乐课只能虚设。这样的结果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受乡村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氛围、个人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太愿意去乡村学校任教而受成的。另外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上级领导不重视这门课而造成的.(2)、有些地方的音乐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及待遇(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及津贴分配等)普遍不如文、理“主课”教师。而也因为待遇不公这一点,影响着音乐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情绪。有一些音乐教师还认为只有在验收、评比、汇演、比赛、联欢和庆典活动时学校才会想起他们,重视他们。我想领导们只能尽力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才能改善这一点.还有的就是因为音乐教师进修机会和途径很少而造成的。一些参加学历补偿教育专升本函授的教师,因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以及音乐函授教育形式本身的局限性与不完善,使得函授教育不能真正的实行,只能弄虚作假。这些都影响着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学校中,对教研活动抓得比较紧,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较好的体现;但新的教学手段,受到教学设备条件的制约以及教师能力的限制,在很多乡村的学 校的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是没有得到应用的。在师资不足与器材缺少的学校里,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随意的现象。他们把音乐课变成了简单的娱乐活动课,课堂上只要求学生简单学会唱那首歌,歌曲以外的乐理知识和寓意涵盖很少。其实这样做不仅有损学科的科学性,也对学生造成了误导,和表现出了自己对这门课的不负责任。
4、学生学习状况的问题
一般的学生都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个问题在调查中反映也很突出,这其中存在着诸多的原因: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有教材、教法方面的原因;有教学条件的原因(有些学校的音乐设备就是只有一台录音机,而有些学生家里的音乐欣赏设备什么也没有);也有来自社会影响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下,来自学校、“主课”教师及家长的阻碍。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欲喜爱而不能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在高年级学生中尤为普遍。
调查中,不少学生谈到,我们被繁重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许多兴趣爱好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说是做了。学校普遍都开设音乐欣赏课,但在许多学校里音乐欣赏课也被迫让路。
5、教学设备状况的问题
专门的音乐教室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而有的学校的音乐教室条件差、环境也很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就反映出这些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中,虽然有的学校为迎接 验收、达标、评估,对音乐教学条件有所改善,但不少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在广大乡村学校,别说是钢琴,就连电子琴、录音机也没有,更不用说音响设备、多媒体音乐教学设备。在发展重点学校的同时希望有关部门也好好的改善那些“落后”了的学校,让每间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以上的原因表明乡镇农村学校不重视音乐学科,没有相应的配套资源,只能严重的影响和限制着中学音乐教学的长远发展。难道我们就这样任其发展下去?这肯定是违背我们教育教学规律的,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改变我们现有的状况,下面针对这些情况对音乐学科教学的建议如下:
1、应提高对音乐学科的重视。
首先是主管部门的重视。主管部门要重视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可以考虑在统筹资金中对农村学校相关资金的倾斜,以建设和发展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从而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标。主管部门更要适当考虑专业、专职教师的分配。农村条件差,可以采取支教、结对、轮岗等方式,分配一点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师到农村进行专职教学。
其次是学校领导要重视。
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开展更多的还是在与学校领导的引领。合理的分派教学任务,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做到发挥教师的个人特 长爱好。在学校正常的考核、考级上做到统一标准。严格按课表执行科目教学,提高思想认识,努力改变师生们的“主课”、“副课”的偏见,使音乐等学科得到应有的地位。同样开展相应的教学教研活动,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以压力促进动力。
2、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从广大农村现状来看,音乐教师队伍的“半路出家”现象是不能一时能改变的,要等到分配专业教师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校需要的,更要通过“自培”的方法,合理的利用兼职教师。让那些爱好音乐有这方面特长的教师从事音乐学科的教学,让他们在摸索中尽快成长成专业教师,逐渐形成专职教师。平时更要多开展艺体课类的交流,及相关师资的培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丰富教学校验活动,让深居农村的音乐教师能了解更为广泛的信息,共享更为丰富的资源。
3、音乐教师要改变观念,敢于创新活用教材。
我们农村学生音乐基础差,对新教材中的专业内容很难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难度,不要一味按照教材要求强制学生接受过难的知识点;还有音乐教师要相信,“只要爱好音乐的人都能胜任音乐教师”。我们要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五线谱不行用简谱。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通俗歌曲的比例,通俗歌曲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通俗歌曲是与外面世界 7 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通俗歌曲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当今时代发展的程度。
7.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七
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修养身心, 缓解工作压力的休闲方式, 同时也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机会。目前, 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大多重视饮食和住宿两个方面。但是, 在滚滚人流涌向乡村和现代化金融手段普遍适用的情况下, 游客到了乡村景区和民俗户, “买什么”成为下一项关注的重要内容。
1我国乡村旅游购物市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 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播、当地特色的彰显和景区形象的宣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优越的区位、生态及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 乡村旅游商品市场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目前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和乡村旅游购物场所的配置喜忧参半。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 相关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迅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与销售却发展缓慢。乡村旅游中能够供游客消费的乡村旅游商品和购物场所都非常少, 不能满足旅游者购物的需求。我国乡村旅游购物市场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1商品种类繁多, 质量参差不齐
乡村旅游商品是具有乡村特色的经济及文化消费品, 它们凝聚和代表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民俗及传统。以北京郊区为例, 目前乡村旅游商品主要分为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两个大类。
特色农产品例如平谷桃、昌平苹果和草莓、大兴西瓜、门头沟薄皮核桃以及磨盘柿等, 都是极具地域特色和生产规模的产品, 同时也是观光采摘的主要对象。
手工艺品相对于特色农产品种类较为丰富, 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例如:中国结、麦秸画、石刻工艺品、桃木雕刻工艺品及挂件等, 从表现形式到材质都极具郊区地域特色。但这些手工艺品的题材多为古代传说、名人字画诗词或著名建筑等, 而以景区自身建筑、风俗等为题材的乡村旅游商品很少。
与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 乡村旅游商品的市场开发工作尚处于较为原始的自发状态。现在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的农户由于缺乏对市场预期的经验和科学的规划及管理, 很难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多数乡村旅游商品都出自简单的家庭作坊, 有的农产品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必要处理都没有就直接面市。由于没有经过深度开发, 商品卖相不好, 附加价值很低, 也无法勾起消费者的兴趣。还有一些素质不高的经营商贩, 为图一时之利, 贩卖粗制滥造的仿冒商品, 或贩卖过期、变质和违禁商品, 扰乱了市场秩序, 破坏了乡村旅游商品在游客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个人获得一定收益, 但从长远和全局看却得不偿失。
1.2文化特色突出, 品牌急需保
如今, 游客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商品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和乡土文化挖掘变得密不可分。
乡村旅游的游客共同需求特点就是:探询乡土文化, 体验原始、淳朴的乡间生活。“乡土性”是乡村旅游商品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 目前乡村旅游商品的供给多是开发层次较低的产品, 乡土特色不明显。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 淡化了乡村旅游商品特定的农耕文化内涵和民俗文化内涵。
进行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注重参与性, 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和文化内涵, 努力使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相融, 是未来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 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好的产品要有好的包装。天然作物在乡村商品市场上屡见不鲜, 如何才能突出自己的特色?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之与文化相结合。传统的观念认为, 商品包装只是商品本身的附加品, 没有实质的价值。但是, 如果产品包装本身就做成一件独特的工艺品, 那么, 包装的价值就远远高过产品本身了。
注册商标不仅是产品形象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对自有品牌的有利保护武器。目前, 多数乡村旅游商品的加工与生产者缺乏品牌意识, 不重视品牌文化挖掘和宣传工作, 不注重品牌建设。本来十分具有市场潜力的旅游商品, 产品标识却十分模糊;还有一些乡村旅游商品特色很足, 品牌文化挖掘也不错, 却没有合法的注册商标;此外, 仿冒和抄袭现象严重侵害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原创的乡村旅游商品的知识产权。
如乡村旅游活动开展比较成功的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就以当地明清遗迹为原形开发了一系列旅游纪念品。爨底下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因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得名, 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保留着70余套、500余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秉着承载地域文化属性的开发理念, “爨底下”这个名字成为开发者的创意对象, “爨”字作为爨底下村的旅游商品标志, 被刻或印在了各种工艺品和农产品包装上面。爨底下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被写成了书, 并作为旅游商品进行销售。这样做既突出了地域特点, 同时也使品牌有了丰富的内涵。而爨底下精致的民居, 砖砌的垂花门门楼、雕花门墩门簪、象征吉祥富贵的壁画、象征“平步青云、紫气东来”青紫两色地石、雕砖镶嵌的影壁、影壁上醒目的“爨”字以及红色年代的领袖语录等内涵丰富、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 也都被旅游商品开发者微缩成为各式的砖雕、石雕、木雕和刺绣工艺品。同时, 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 自然植被良好, 各色杂粮和野山茶也被开发成了特色旅游农产品。
1.3开发资金不足, 规划统筹缺位
山区、农村发展相对落后, 仅靠其自有资源很难发展。乡村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营销等专业人员的聘请和从业人员培训也需要资金支持。以爨底下来说, 尽管当地一些企业对于旅游商品开发有着长远深入的设想, 然而资金问题成为了制约当地旅游商品发展的关键因素。专门从事爨底下旅游商品开发的青萃创意公司李经理认为资金是开发乡村旅游商品的最大问题和前提条件, 没有资金, 即使有好的产品设计, 也难于大规模生产。政府不能为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活动提供政策优惠和信息引导, 也是目前乡村旅游商品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
目前, 各地尚未制订有关乡村旅游商品的总体规划。许多乡村旅游商品重复开发, 雷同现象严重。致使商品特色模糊, 市场竞争力不足。在乡村旅游商品的产供销方面也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体系, 从事乡村旅游商品开发与销售的专业人才不多, 这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商品市场开发。
在乡村旅游商品管理方面, 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由于市场准入及监管不严格, 致使商品质量鱼龙混杂, 商品定价混乱。
面对这些问题, 政府在加强对市场环境规范的同时, 给予一定的税收应和宣传推广等政策倾斜, 引导乡村旅游商品生产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 引进外资或者民间投资。
2我国乡村旅游购物市场的发展预期
我国乡村旅游购物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可观。随着旅游购物支出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游客乐于消费乡村旅游商品, 尤其对乡村旅游纪念品有浓厚兴趣。调查显示, 大多数游客在单次乡村旅游消费中, 愿意进行三百元以内的乡村旅游商品消费。许多人都比较认同农户家、乡村集市、景区商店这些比较原生态的购物场所, 还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游客希望也能在城市商业区、旅游景区附近开设的专卖店购买到乡村旅游商品。这些说明乡村旅游商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 特色乡村旅游商品销售基本以自销为主, 兼有代销。但不论在城里, 还是在乡村, 均缺少相对集中的乡村旅游商品的专卖市场。在乡村旅游商品的销售中, 企业很少进行广告宣传, 大部分的商家还在等待主动顾客上门。
乡村旅游商品非一般的生活用品, 因此, 分销渠道的建设有一定的特殊性。面对消费的不断增长, 开发者可以增加销售场所, 打造景区外的销售路径, 扩大铺货面, 增加消费接触。融便捷、专业和原生态三因素的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市内专卖店是不错的选择。
开发会展销售渠道也是目前乡村旅游商品销售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 为了扶持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 北京市政府连同相关民间组织举办了各种乡村旅游商品展示会等, 通过这些展会, 不仅可以宣传推广产品, 还可以获得不少定单客户。针对大客户, 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3我国乡村旅游购物市场发展建议
乡村旅游重在根据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加速提高乡村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生产和销售水平, 是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1打破陈规、增加当地特色
有别于其它地区的乡村旅游商品在广大的乡村旅游商品消费市场中将更具竞争力。在整体规划之前, 应该先明确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是久居闹市的城市居民, 其中包括上班族、学生、已退休的老人和小部分国外游客等。他们的共同需求特点就是:探询乡土文化, 体验原始、淳朴的乡间生活。
目前乡村旅游商品市场上所提供的手工艺品类旅游商品题材多为古代传说、名人字画诗词或著名建筑等。而以景区自身建筑、风俗等为题材的乡村旅游商品几乎没有。因此, 应针对这个市场空白做相应的产品开发。
3.2加快乡村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和保护工作
现代营销理念下, “包装”已经不仅是指产品的包装物, 还包含产品的品牌、标识和内涵等。全方位树立品牌形象首先要注册自有的品牌, 这不仅是产品形象的一部分, 也是对自有产品的保护。如爨底下以“爨”字为标志, 就是很好的选择, 这即突出了地域特点, 同时也使品牌有了丰富的内涵。作为开发者应该在宣传商品的同时, 也要宣传品牌所蕴涵的历史文化。
3.3加大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从长期看, 政府应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与具体规划, 出台乡村旅游商品经营制度和针对乡村旅游商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引进外资或者民间投资, 以市场需求特征为导向扶持具有农耕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 做好营销宣传和市场推广工作。
首先, 政府在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使用和宣传推广等政策倾斜措施的同时, 加强对市场环境的规范。
其次, 提高对乡村旅游及商品的认识, 培养农民对农耕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加强对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者、经营者的培训, 加强对管理者的引导和培训。
8.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篇八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河南;基地;旅游业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活动对象的独特性
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时空结构的分散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而且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旅游资源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买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文化层次的高品位性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为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植,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因此,第一,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其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才能为我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第三,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四,积极帮助引导居民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对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各种宣传发动渠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另一方面,对于直接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或农户还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管理和服务业务,了解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法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科学规划,文化兴旅
1.科学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進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2.开发系列产品
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如“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3.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
(三)加强管理,服务指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安全方面,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可以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活动,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外,加强与周遍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5,(1).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6]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
[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文集,2004.
[8]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
[9]沈祖祥.世界著名旅游策划实战案例,主题农业旅游百年好合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乡村经济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乡村体育发展现状07-05
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07-24
乡村振兴现状调查报告12-21
乡村发展模式09-04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07-08
台湾乡村是如何发展10-31
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2-20
乡村旅游的发展调查12-29
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09-08
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协调发展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