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初探(14篇)
1.理工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初探 篇一
对外汉语教学阅读理解课教学初探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教学体系的改善和发展、学科理论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都处于成长发展的.阶段.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在对汉语教学方面应以下列为重点:一、向学生阐明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的;二、需要教师张弛有度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三、纠正不良阅读习惯并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
作 者:刘文文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6) 分类号:H3 关键词:对外汉语 阅读理解 教学2.理工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初探 篇二
在汉语中,结果补语是充分体现汉语独特性的一个句式。结果补语就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结果”,同时表达动作和动作的结果两个意义,侧重点在动作的结果上,其形式是:动词+动词∕形容词。
我们要通过对结果补语的意义、形式以及提问方式和其否定形式,对其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方便第二语言教学。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相对清晰的认识理解结果补语以及与其他补语的差别。本文先据前人的研究对结果补语从进行了界定,然后再从提问方式,否定形式,使用情况的角度对结果补语进行逐步研究。
二、结果补语的界定
对于结果补语的界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举例,从实例中分析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意义之后,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结果补语的形式,最后对结果补语给出界定。
例如:打碎,表示“打”这个动作,而“碎”是“打”这个动作所造成的结果;
吃胖,表示的就是“吃”的行为产生了“胖”的结果;
找到,表示的就是“找”的动作,而“到”是指“找”这个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所以,我们可以由上面的例子看出:结果补语就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结果”。
而一般来说,动词及其补语有两层含义,例如:
因此,很容易看出结果补语同时表达动作和动作的结果两个意义,侧重点在动作的结果上。而且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比如,听懂、看见、喝足、玩腻、记住……从而总结出结果补语的形式是:动词+动词∕形容词。而且结果补语的构成成分一般以单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如“听懂”、“打碎”等,也可以是双音节形容词,如“看明白”、“想清楚”等。
三、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也可以由例子来引导,有三种疑问方式:
1、是非问
用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例如:
画完----你画完画了吗?
湿透----衣服湿透了吗?
踢破----球踢破了吗?
然后让学生们造句,给定词语如“写完”、“听懂”、“学会”、“看到”等,引导学生用疑问语调兼语气词来造句。多加练习,着重掌握这种提问方式。
2、特指问
用疑问代词提问。当询问动作行为的进程状态时可用“动词+得+怎么样+了”提问,常用结果补语短语回答。例如:
衣服洗得怎么样了?----已经洗好了。
面煮的怎么样了?----快煮熟了。
作业写得怎么样了?----马上就写完。
3、正反问
用“中心语+没+中心语+结果补语”或“有没有+结果补语短语”,“结果补语短语+了+没有”来提问。以“吃饱”为例:
你吃没吃饱?/你有没有吃饱?/你吃饱了没有?
四、否定形式
在教授否定形式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造句,表示否定的结果补语。有些学生会出现例如下面的造句:
*这道题他不算对。
*我好久不见到他了。
*汤姆不去过长城。
对于这样的情况,给出结果补语的否定形式,一般用“没(有)”来否定整个结果补语短语,表示客观上没有实现这个结果,即“没(有)+结果补语短语”,例如,“听见”的否定形式是“没听见”。
还有可能会给出例如:“老师讲的内容我听不懂。”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是正确的,可是要是作为结果补语的否定那就是错误的。对于“听懂”而出现的“听不懂”和“没听懂”可以在结果补语与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中作为对比再进行讲解。
五、结果补语与其他补语的比较
1、结果补语与可能补语的比较
1)意义不同
可能补语表示的是“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侧重在结果的能否实现,强调的是可能与不可能,是在事情没发生或没结束是作出的判断;而结果补语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状态变化的结果,侧重在结果实现没实现,在动作结束后才能得到结论。例如:
“看完了”是结果补语。“看”这个动作结束后有了“完”这个结果;“看得完”是可能补语。“看”这个动作结束前,判断出能够实现“完”这个结果。
“没唱好”是结果补语。“唱”这个动作结束了,但没实现“好”这个结果;“唱不好”是可能补语。“唱”没发生或没结束前,判断出“好”的结果不能实现。
2)否定形式不同
结果补语不能直接被否定,他的否定形式是整个动结结构的否定,即“没(有)+结果补语短语”;
可能补语可以直接被否定,即“中心语+不+可能补语”,表示没有实现某个结果的可能性,没有实现的可能。例如,“找得到”的否定形式就是“找不到”,“找得着”的否定形式就是“找不着”。
3)疑问方式不同
可能补语的疑问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用“可能补语短语+吗?”例如:
你写得好吗?
另一种用“表肯定的可能补语短语+表否定的可能补语”来提问。例如:
作业写得完写不完?
黑板上的字看得清看不清?
2、结果补语与状态补语的比较
1)意义不同
状态补语表示的是“评价、判断、描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动作或事件”;而结果补语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结果,它的作用是叙述一件事,说明结果的意味。例如:
他气哭了。
他气得哭了。
上句中的结果是“哭了”,所以是结果补语;而下句只是描写当时的样子,样子是“哭了”,所以是状态补语。
2)否定形式不同
结果补语的否定形式是结果补语短语外的否定,状态补语是状态补语短语内加以否定,即“中心语+得+不+状态补语”。例如:
这幅画画得不生动。
雨下得不大。
3)疑问方式不同
状态补语的疑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状态补语短语+吗?”例如:
小狗今天吃得多吗?
另一种是“状态补语短语+不+状态补语”例如:
雨下得大不大?
“起描述作用的状态补语因为只描述一种状态,没有否定形式,所以也就没有第二种疑问方式。例如:
*他高兴得笑不笑?
六、结果补语使用中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结果补语教学过程中,留学生经常出现以下的几种问题:
1、句型上用错
*这道题他不算对。
根结果补语的否定形式,用“没(有)”来否定整个结果补语短语,所以该句应该改为,“这道题他没算对。”同样的问题比如:
*我好久不见到他了。(我好久没见到他了。)
*老师今天讲的内容我不听懂。”老师今天讲的内容我没听懂。)
2、漏掉结果补语
*我听他在唱歌。
*孩子们看西瓜就想吃。
忘记在动词后加上结果补语,应该是,“我听见他在唱歌。”同样,第二句应该是,“孩子们看见西瓜就想吃。”
3、漏掉结果补语后的其它必要成分
*我看清
*他做完。
结果补语肯定式表示动作的完成,动词后应加上动态助词“了”。应该改为,“我听懂了。”“我做完了。”
这种问题还会出现这样的句子:“妈妈听儿子的话,心里很高兴。”
在这个例句中,漏掉了结果补语。应该在动词后跟“了”,表示“听”这个行为动作的完成,然后产生相应的“心里很高兴”的影响。应该是:“妈妈听了儿子的话,心里很高兴。”
在结果补语中,动词后可以跟“了”或者“过”做结果补语,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的发生,但不能跟“着”。“着”表情状,主要用于描写一种情景,与结果补语表示结果的意义不相符合。如以下例子是正确的:
理完了发,我就去洗澡了。
汤姆去过长城。
我们两天学完了一课课文。
4、当形容词做结果补语时,应紧跟在谓语动词后,其他任何成分都不能插于其间
会有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听介绍完,我们开始参观。”
而正确的句子应是:“听完介绍,我们开始参观。”
例如下面的句子也是不成立的,例句中的宾语应在动词和结果补语之后:
我们一定要学中文好。(我们一定要学好中文。)
我现在能听汉语懂了。(我现在能听懂汉语了。)
吃饭完以后,我们去打乒乓球。(吃完饭以后,我们去打乒乓球。)
七、补充内容
1、常见结果补语
1)动词+着
我的钱包丢了,还没找着呢。
不读zhe而读zháo,表示“到”的意思
类似的还有:你去哪里了,这么长时间没见着你?
2)动词+上
窗户关上吧。
表示两个事物附着在一起
玛丽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
表示成功完成的意思
3)动词+到
安东好不容易买到了这本书。
表示动作达到了目的
尼古拉能睡到中午12点。
表示动作持续到某一时间或程度
2、结果补语的扩展
从上面我们知道结果补语的基本结构是“谓语动词+动词/形容词”,例如,“看见”,“洗完”等,而且我们常在动词后跟“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动词前加上主语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我看见了。”和“作业写完了。”这样的句子。
还可以在结果补语之后加宾语,例如:
写完作业了。
洗干净衣服了。
还可扩展到“把”字句,例如:
我把作业洗完了。
妈妈把衣服洗干净了。
八、结语
结果补语作为留学生较早接触的汉语基本语法,也是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因为,结果补语虽是单句形式,单实质上却同时表达动作行为和其结果两方面的意思,语义上重点是动作的结果,即句式的中心是补语。所以,对于留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结果补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希望通过本文的只言片语能够帮助到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留学生,方便同学们接触和理解结果补语。
附注:
文章的语料一部分是引自已有的文献,另一部分来自在北京大学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3]卢福波.对外汉语实用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
[4]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5]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赵金铭.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对外汉语教学词库构建初探 篇三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学词库
一、引言
在最初的语音教学阶段之外,汉语词汇教学一直贯穿于初、中、高级的综合、听力、口语、写作、阅读等课堂教学之中。教语法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词汇基础作为依托。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本体研究成果丰富,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有大量的工具书及前人研究成果具有参考价值,但是并没有高效地转化成为直接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成果。
不容忽视的是,现有汉语词表的编制基本都主要是立足于对词频的浅层次统计,包括词汇的基本释义以及来自于并非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应用的语料库例句,既难深入揭示人们真实的语用规律,也不符合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客观认知规律,同时更难配合对外汉语的课堂实践。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建立一个以词性分类,包括更符合对外汉语教学情境的释义、例句和教学法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词库则更便于实现其应用价值,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教学词库的意义与特点
立足于教材的与学习者课堂学习需求的教学词库的构建,必须考察教学词汇的分级、特征等基本描述与搭配、习、例句、教学法等实际教学问题,对国际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研究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在应用上面向国际汉语教学,可直接服务于语言测试、教材及练习册编写、教辅参考、工具书编纂等具体工作;在形式上也可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共建共享数据资源平台的典型示例。具体来说,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与特点:
首先,词库的释义简单、易懂、尽量使用目的语表达。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探讨较多的就是词语释义的问题,因为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意义是词语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现有的汉语教材主要是使用媒介语来释词。尤其是初级阶段,使用英语或者学习者母语注释生词的确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意思和用法比较简单的词语,例如名词、简单的动词和形容词等。复杂的虚词部分就相对容易给学习者造成误解,甚至会出现误导。到中、高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和语法,也对汉语也形成了一定的理解及阐释能力,大部分生词可以采用汉语释义。目前各大院校广泛使用的汉语教材包括《发展汉语》、《汉语教程》、《博雅汉语》等,其初级、中级、高级的词汇都是使用英语或者学习者的母语进行释义,但是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国别多样,学校一般给学生提供的是英文释义的版本,这就给母语非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设置了障碍,使得学生的学习比较依赖老师课堂的讲解,且不利于其进行自学和预习,同时浪费了学生已有的词汇量。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词库释义的原则是简单、易懂、尽量采用汉语。释义时一是不拘泥于语言,不照搬词典、不照搬翻译,尽量使用学生已经知道的汉语词汇去解释,以避免语言转换之间的误解,让学生理解词汇最正确的汉语意思;二是不拘泥于长度,即释义根据需要,可长可短。
其次,例句符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情境。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用简单、易懂的词语释义,使学生较快地接受词语意思,还需要例句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搭配、用法,深化和巩固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贴近学生真实生活,鲜活的例句,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巩固对词语的记忆,而且能拉近生词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生词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使用已经使用的生词,将生词从课本上转化到实际的生活中。如果学生觉得所学的生词易于掌握并且实用,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趣的例子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词库中使用的例句,不是照搬词典,而均来自于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老师多年的积累。不但准确,而且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有趣。
第三,紧扣教材及大纲的注解,有助于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总结词汇教学的难点。教学词库的编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即范畴的确定性、可控性,不需要过多地从本体及词汇系统的研究成果出发,直接取材于教材,根据教学要求订制内容,可以使教学和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四,为编写适合留学生使用的汉语学习词典提供材料。目前,直接面向留学生汉语学习需求而编写的词典数量很少,主要有为HSK编写的应试词典,以及常用词用法词典等,这类双语词典,主要采用媒介语解释词义和用法,例句选取大多没有进行精心考量,而是直接来自于未经分级整理的大规模语料库,对留学生来讲也艰涩难懂,并不十分适用。鲁健骥主编的《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6年)是一本对外汉语单语学习词典,适合具有中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生使用,采用单语词义,即用汉语解释汉语,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张旺熹所作的关于外国人最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书的调查结论是:“外国人需要的学习词典应该词汇量足够大,用法明确,例句要充足并注有拼音和词性及行业类别, 有同义和多义辨析、反义关联,有搭配举例,检索方便, 甚至字体字号也要大一些。”要求词典备齐这些条件看起来有些苛刻,但的确反映了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词库词汇量大,涵盖了初级、中级和高级精读课的词汇,按词性分类,释义尽量使用单语解释,用法明确,例句充足且贴近真实生活,有同义和多义辨析、反义关联,能够为编写适合外国人使用的工具书提供很好的材料。
第五,提供灵活的教学法参考服务于教师。词库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在于梳理和总结一线教师的亲身教学经验,为生词提供多种教学法的启发,可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使教师在备课当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层次、学习习惯等有更丰富的参考,在讲解词语时不拘泥于特定的教学法,图片法、图示法、语境教学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法。
第六,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词库的构建结合现有的计算机数据库及语言处理技术,参与项目的教师们将自己多年在教学一线积累的经验,通过项目的形式展示出来,结合互联网的开放性,将更有利于同行之间的沟通,互相学习,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在读的学生提供学习参考,同时也会促进教学面向的科研发展。
三、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以词为基本教学单位,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词库的构建。笔者在这里提出教学词库的概念,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所要讲解和使用的词的集合。教学词库的构建首先要从大纲及教材出发,依据词的使用频率及分布,同时注重学习者的语言环境和心理因素。另外,初中级教学词库的构建还要受到汉语句法结构的制约。
教学词库区别于一般的工具性词库,不偏重收词量,而更偏重配合课堂内外的教学与学习,主要考虑收录词汇的定量、定性问题。逐级而上,控制教学词库的容量,逐步提高学习者目的语习得的能动性。对教学法进行合理分类编排,偏重虚词的释义、示例及讲解。
对词库建设中的各个要素更多地进行人为控制,以求更有针对性地适用于实践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材生词表的合理化梳理、简明化阐释、生动化输入,对象化教学,也将在解释和例句标注中更多地考虑到学习者的年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习俗禁忌、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以及学习地点、课型等因素。同时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兴趣、身份、环境以及社会关注焦点决定并时常进行调整。课堂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同时,在遵从词语使用频率、字与词的构成规律和语言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预测、构建教学词库,梳理教学词库的书写与填充形式,是对外汉语字词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词库的容量及信息量控制在一个适度合理且符合认知科学的范围内,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四、结语
涉及对外汉语教学词库的建设,词语释义和例句是参与人员根据自身对本体知识的理解,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总结而出的,简单、易懂并且更实用、生动。在整理与标注、选词、排列、检索方法等方面相对专业语料库信息上虽然更易于处理,但也更需要大量地集合一线教学成果的总结。成果将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与科研,促进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是一条创新又具有应用价值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袁毓林,詹卫东,施春红. 汉语“词库—构式”模式互动的语法描写体系及其教学应用[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2]姜德梧. 关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思考[J]. 世界汉语教学,2004,1.
作者简介:
楚金金(198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高校留学生管理,对外汉语教学及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
4.理工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初探 篇四
国、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还由于华侨人数多,近年来学习汉语 的热潮更是空前。
目前,我国已有300多所高等院校接收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每年来华学习汉语的人
数超过15000人。全世界有如此多的人学习汉语,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借助于汉语这一 交际工具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研究中国。这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 往,无疑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在组织机构上,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 教委、国务院侨办、外交部、文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机构的负责人组成了 “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由该领导小组负责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成立了对外 汉语教学的专业学术团体,如“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等,“世界汉
语教学学会”已经拥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学员,他们是世界范围内的热心于汉语 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对外汉语教学有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刊物如《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学汉语》等,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教材的编写方面,除了国外编写的一部分汉语教材外,国内已出版了200余种汉语教 材,教材包括了读本、口语、听力、文选、写作、报刊、古汉语、翻译、文化、科技、经 济、贸易、旅游、历史、课外读物等多种门类。这些教材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的检测手段,从1990年起由中国国家教委组织专家鉴定,被称为中国 “
托福”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在世界一些国家及国内一些城市开始试点。“中国汉语 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学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凡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 水平证书》.”昆明现已被列为国内考点(西南地区唯一考点).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师质量,国家教委还制定了《对外汉语教师 资格审定办法》,“从1991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期分批开展了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工作„„经过审委会认真、严格的考试、考核和审定,到目前为 止,全国已有1051名教师获得了对外汉语教师任职资格证书。”“这批获得证书的教师多年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政治、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较高,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既能从事 基础汉语教学,又能从事汉文化教学。”“为专业教师颁发任职资格证书在我国教育界尚无 先例.”(《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2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层次和学科层次,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内国际发挥
更大作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已在我国一些大学招收本科生,专门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的教师,并已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正积极准备培养该专业博士研究生。
二、云南民族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
云南民族学院是我省最早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之一。80年代初期开始接收外 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及民族语言。截止1995年,已经接收了20多个国 对外汉语教学方兴未艾
—兼谈云南民族学院对外汉语教学 李恕仁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精神 文明成果.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认识中国,汉语走向世界已成为世 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这一要求,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汉语教学热潮,1993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 学工作,我们理应在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促进云南发展进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世界汉语教学欣欣向荣
世界汉语教学源远流长。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亚洲国家 由于地理条件、文化交往等原因,学习汉语的年代最早,如朝鲜、日本等国早在公元3世 纪就开始了。而西方人学习汉语是从13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的 问世才开始引起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16世纪西欧国家开始学习汉语,1742年法国皇家 学院正式教授汉语。北美洲的汉语教学最早于美国,1871年耶鲁大学率先在美国高等学 校教授汉语,非洲、拉丁美洲的汉语教学大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学习汉 语的发展形势与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18世纪以前,外 国人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汉语认识中国,学习汉语的形势发展较 快.18世纪以后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世界各国学习汉语处于低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汉语教学在国际上形成了热潮。汉语已成为联合国的 工作语言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正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语言.现在,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的1000多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许多大学设立了中文 系。日本的汉语教学无论是规模之大还是人数之多都堪称世界第一。目前,日本国内学汉 语的在校生达10万人,通过电视、广播、业余学校等其他途径学汉语的人数达到100 万。美国目前有486所大专院校开设了中文课,其中35所创办了中文专业.汉语教学在 中学也逐渐得到推广.美国大学委员会和教育测量中心从1994年起已将汉语列为外语测 验的语种之一,学生可以把汉语成绩作为申请大学入学资格的凭据之一在欧洲,德、法、意、西班牙等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仅以法国的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为例,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学院
分重要的。首先,要研究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学习一种第二语言或外语时,如果不 同时学习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就无法准确理解这种语言的丰富内涵,当然也就 不可能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表达。其次,要根据汉语特点,找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1、语音:汉语的声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老板”和“老伴”这两个词的后一音节声 调不一样,词义当然不同。另外,有的学生的母语中没有某个音素,而汉语中却有,学生 在学习时也会感到困难。如,瑞士学生(母语为德语的)常把不送气音发成送气音,如 “
知道”读作“。hit。”,“大家”读作“toqio”,“劳动”读作“l如tong”,“看见”读作“kon qi如”。而日本学生又往往把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如“他们”读成“damen”“白菜”读成 “b创zOi’’,“跑步”读成“b加b。”,“错误”读成“zuow。”。所以,声调和汉外语音的比较成为
语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词汇: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的特点。如,汉语语素 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构词方式主要为复合法;双音节词占优势.另外,由于汉字的特
点,汉语的词不实行词的连写,故造成词与词的界限较难分辨。近年来大量新词语的出现 也应及时补充到教学中。
3、语法:汉语是分析性的语言,缺乏词类标志和词形变化,这 就使得汉语的语法体系呈现了一系列特点,比如语序和虚词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汉语有 极其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另外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式“把”字句,“被”字句等等都成为外
国人学汉语语法的困难之处。
4、汉字结构和书写方法:要提高汉语的交际能力,听、说、读、写缺一不可。汉字比起表音文字是更难一些,这正是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国人 写汉字,常常出现“缺胳膊少腿”的情况,究其原因是不懂得汉字结构的特点,不了解汉字 的造字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是要花大力气的。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掌握了教外 国人学汉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如已经发表和总结的一些论文:《初级班教学琐 议》、《词汇教学点滴》、《洋学生学熟语》、《中外文化比较》、《如何讲好报刊课》等.这些 科研成果是教学实践的总结,它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我们还带领初级班同学到实地进行会话练习,如去市
场上、商店里学习购物会话,配合教学,教师和中级班、高级班学生一起看录相、电影,如《雷雨》、《骆驼祥子》、《家》、《芙蓉镇》,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 动,组织参观民族博物馆、郊游、观看民族体育运动会、组织汉语晚会„„从多渠道去培 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测试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检验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每年,我们都组织学 生参加国家教委主考的汉语水平考试。考前对应考生做一些测试方法和内容方面的辅导。平时我们的测试手段也是多样化,有听写、默写、朗读、会话、造句、写作训练.时间安 排上有阶段(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
十余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我们付出了心血,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国家汉办的肯
5.理工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初探 篇五
一、什么是偏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快八点了,你起床了。
二、语法偏误的成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
什么你要买?
那个天我们没有去公园。
三、常见的语法偏误
常见的语法偏误主要有四种:遗漏、误加、误用和错位。
(一)遗漏(缺失)
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排队的人很多,厅里面热闹。有一条蛇掉进缸。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要买这本书。
他连最简单的汉字也写不好,复杂的汉字写不好。
二、误加(多余)
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我昨天不在了家。他从来一次也没说过谎。
三、误代
误代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我没有够的钱买车。一件衣服被他撕破了。
生活中,谁有干涉别人的资格呢?特别是恋爱,局外人别干涉。
举办奥运会有很多好处,那就是我的看法。
四、错序
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下楼两个外国人住。
6.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篇六
摘要:语言是语音客观存在的的物质形式,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学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教授者还是学习者,语音教学首当其冲,都是最基础的。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语言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找准第二语言的教学难点,并针对问题掌握一些发音语音发音技巧,掌握一系列的语言教学的原则,我们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音教学 教学技巧 教学原则 教学难点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成功的加入WTO、2008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全球再一度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同时,对外汉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尽管如此,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其中的语音学习依旧是我国从开办对外汉语教学以来的难点。因此,外国人要学好汉语,就要在语音上下功夫。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主要的手段,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系统中最外在的形式特征所在。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前提.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目的是让外国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能够正确流利地发音,为学会普通话,能够使用汉语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赵元任在《语言问题》中指出中:“语言是一套习惯,学习外国语就是养成一套特别的习惯。习惯这东西啊,就是养成容易改变难,所以小孩儿从没有习惯起头,养成习惯容易,大人从己经有了本国语的习惯,再改成外国语的习惯难。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跟词汇三个主要的部分,学习的次序当然也是应该照这三样按步进行.发音的部分最难,也最要紧,因为语言的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发音不对,文法就不对,词汇就不对。”
汉语和英语作为非形态语言和形态语言的代表,不仅具有人类语言语音系统的共同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两种语言中的异质性问题和同中有异的问题是产生负迁移、造成语言学习干扰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特别加以注意”[1]95。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根深蒂固的母语音系的听感和发音习惯会对她们接受目的语音系语音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她们形成的中介语音系统发生偏误。汉英两个语音系统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更多的表现是两者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语音系统的个鸡单位的层次上。作为教师,应该完全系统的掌握两种语言系统内部的对比关系,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个发音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提高辨别能力,知道学生错在哪里,也才能有针对性的加以纠正。”[2]135 英汉语音的对比研究
作为语音系统的比较,如汉英音系,除了音位数目不等,更重要的是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作用,英语则无。英语辅音有清浊,汉语则无。总之,对于两种语言音系的系统比较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外语教学中用对比分析,能将两种语言的殊异点显示出来,易于学生掌握目的语的特征。
1、音位(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特质。首先从整体上分析和认识汉语音位体系区别于学生母语音位体系的特征,找出汉语有而母语无的音位,如汉语的舌尖后音和舌面前音都是英、日语中所没有的。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易发生的差错是,用母语中相似或相近的音位来代替汉语音位。教学中应及时准确地指出音位的区别特征所在,讲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怎样改。其次是,比较相关音位之间的区别性特征,如汉语塞音和塞擦音没有清与浊的对立,但每组都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英语塞音和塞擦音有清与浊的对立但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英语可以把塞(擦)音发成送气也可以发成不送气音,它们在英语中是同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亦即送气不送气是非区别性特征,不影响意义。而在汉语中送气不送气是区别性特征,不可以混淆,否则将形响区分意义、影响交际。同一音位的不同音位变体往往是导致学生学习另一种语言发音不准确的又一原因,因为他受到了母语音位系统的形响而忽略或难以认识到目的语言相应音位的不同音值。日本学生常把汉语元音u发成日语う行元音,这种错误很普通也很顽固,如果从音位对比入手,讲清楚不同音位的区别特征,即发音方法上圆唇、展唇的区别,这样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2、声调系统。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以及平仄(“仄”包括上、去、入)交替组合的规律,如“相间相重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汉语典型的音律,英语里是没有的。这在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就应该跟学生强调,并在教学中不断的纠正其声调发音的错误。
3、重音和音调法。英语有词的重音和句的重音,汉语只有句的重音。在音调法中,汉英也完全不同。英语有升调、降调、升降调规则,汉语没有“升降调”,升降的规则也不同于英语。这是在篇章教学中值得强调的问题。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难点 汉语字音本身具有其复杂性
汉语字音的复杂性表现在其同音字、多音字较多。汉语中的同音字是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由不同字符组成却有相同读音,它重点在于“字”。而多音字是以口头形式表示出来,它是相同字符组成却有不同读音,它在于“音”。我国的初学汉语的人对此就很容易搞混淆,更何况是外国的学习者。尤其是一字有不同读音和不同意义的多音多义字,它因读音不同而有不同的意思,例如,汉语当中的“和”字它有六种读音且每种读音有其不同意思,它可以读作hé,例“我和你”;可以读作“hè”音,例“应和”;可以读作“huó”音,例“和面”;可以读作“huò”音,“掺合,混杂”之意,例“和药”;可以读作“hú”通常为麻将牌戏用语,意为“赢”之意;可以读作“huo”,例“搀和、搅和”。如此多音又多义的字在汉语中也不少,中国人自己都会出错,对外国学生来说更是一大难题。
汉语的声、韵母教学难
像平舌音z、c、s三个声母,对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学习都是都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四川省,湖南省一带这里的地方方言,对于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是不能很好的发音的,更不用说,讲这两组进行比较区分的话。在听音的问题上都不能很好的区别。对中国人如此,更不要说外国人了。韵母o、e、u、ü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也比较困难,还有诸如辅间韵尾n和ng、复韵母等等,都是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最为头痛的部分。以韩国学生为例,他们在发音中,以 n、l、zh、ch、sh、r、z、c、s的发音很难,单核中国同学不同的是,很多韩国学生把l读成n,因为韩语中各有n的发音,而没有l的发音,再就是韩国学生容易混淆zh、ch、sh和z、c、s,因为韩语中根本没有卷舌音。其他国家的学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教学是重点,声调是难点。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由21个辅音节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的变换组合而成的,音节界限分明,结构形式比较整齐,没有复辅音。而英语中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连接在一起组成的辅音群,另外,在音节中英语辅音出现的位置比汉语声母出现的位置灵活,除了在音节开头,大部分的辅音可以用于词尾,而汉语只有n、ng和儿化韵尾r可以出现在末尾。声调是汉语语音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音节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在英语中,起区别意义的作用的是音强和音长。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原则
语言的的第一功能是交际,是通过特定的声音来表达特定的意义。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无论是某一词语表达某一概念,还是有某一语法规则去组织语句,最终都是要用语音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准确的发音,出了要贯彻教育的一般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的语音教学原则。(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在进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过程中,其实与一般对教学都有其共同点。那就是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占主导作用,是一个引导者。西方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针对教与学的关系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到作用,“教”必须为“学”服务。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就是要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既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又要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下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促进、示范和指导上的作用。要针对成年人语音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母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要把学习者母语与汉语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有的放矢地进行教。汉语拼音是一种音位文字,它的字母就表示汉语的音位,对Z、C、S、zh、ch、sh、后的元音可采取整体认读方式,这样就能使学习者分别学习汉语元音的音位变体,以避免洋腔洋调汉语的形成,但在掌握某个音素的条件变体方面,则要采取声母、韵母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语音的教学必须根据学习对象的母语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能平均用力,即使在不能按国别或地区分班进行教学的情况下,也应该在课堂或课下作业、口语训练上,加强有针对性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语音为重点、语音教学贯穿始终的原则
史迪芬.平克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现象,而且是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有的能力。虽然语言不是彼此可以互通的,但是它下面的机制却是文法的普遍性这一个计算的机制。”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机制来突出和加强语音教学,使语音教学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赵金铭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开始阶段的语音教学,要简化,不必太苛求,应采取粗线条的办法,可采用“蛛网式”教法,先拉线,即粗给出经过简化、适合外国人学习的声、韵、调系统;以后再织网,即不断地正音、巩固。一个粗糙的、但基本准确的语音网,必须首先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如有有效的技能训练,这是不难的。但是语音教学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教授和训练字音以外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掌握汉语的韵律,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声、韵、调的教学.对学生的语音要求应贯彻始终,不能一个语音阶段各个阶段都要管语音。鉴于语音是要反复训练的,故而音素教学不宜过细,应力求把语音系统最简单、最基本的内容教给学生。总之,一句话,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时,要先易后难。并贯穿整个始终。
(三)实践出真知,精讲多练的原则
第二语言的获得是规则的学习(认知主义心理学所强调)与习惯的养成(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强调)两方面的结合,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正确地处理讲与练的关系,“精讲多练”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精讲”是指教师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对语音知识和语音规则的讲解和介绍要讲得少而精,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语音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尽量避免对语音不分主次的讲解,它强调老师的教授方式;这个就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不能照搬书本知识。要讲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不是万能的。“多练”是指学生在课堂、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在语音教学时要进行大量的语音口腔操练,从模仿开始,把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练得滚瓜烂熟。它重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态度。学者要熟练掌握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矫正,并给予正确引导。任何的真知,科学的理论,都必须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的练习,自己的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自己才会有进步。语音课堂教学技巧
1.展示语音的技巧
展示语音就是把所要教的语音项目(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和语句等)通过各种方式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教学内容。
2.声母,韵母的展示方法:
(1)图表:利用声母,韵母表把要学的语音介绍给学生。
(2)板书:把本课要教的语音项目写在黑板上。板书时要注意韵母的直观形象,可结合发音口型把a,o,e 写得适当夸大一些,使学生知道它们开口度的不同,便于模仿和掌握。(3)发音示范:把要学习的语音项目诉诸学生的听觉器官。发音示范要正确,清晰,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得清听得准。开始阶段可适当利用夸张的方法,延长发音过程。
(4)口型展示:向学生展示发音的口型,以便学生尽快掌握发音要领(开口度,圆纯与否,嘴唇收拢或前突等)。
(一)语音课堂教学技巧
(5)发音部位图:利用发音部位图,让学生了解发音方法。展示时应结合自己的口,舌,齿让学生明白发音部位,掌握口型和舌头在发音时的准确位置。
(6)双手模拟发音器官:用手模拟口腔与舌头,使学生体会发音器官的正确位置。
教卷舌音时,左手心向下,四指并拢,稍屈,右手心向上,手指弯曲。发塞擦音(zh, ch)时,右手指弯屈,先顶住左手第二关节,再分开;发擦音时右手指弯屈,靠近但不接触左手第二关节。
教舌面前音时,左手心向下,四指并拢,稍屈;右手心向上,手指伸直。发塞擦音(j.q)时,右手指第一关节指肚,先顶住左手第二关节,再分开;发擦音(x)时,右手指第一关节指肚,靠近但不接触左手第二关节。
这样左右手配合,可以展示几乎全部舌齿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活动,而且形象直观,简便易行。但要注意在展示之前,先让学生看发音部位图,明白你手势指示的意思,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7)对比听辨:学生母语与汉语发音的对比;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对比等。
3.声调的展示方法
(1)发音示范:教师通过发音将声调的声音形象诉诸学生的听觉器官。开始时适当延长发音过程,强调音高的变化,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2)五度声调示意图:利用五度声调示意图,给学生以声调的视觉印象,帮助学生体会和掌握声调音高的变化过程。五度声调示意图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3.声调的展示方法
(3)图示:在教授变调时利用简单的示意图把声调的变化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例如,教第三声变调,“一”,“不”变调都可以用图示法。
(二)指导发音的技巧
1.带音法:就是用一个已经学过的音素或学习者母语中存在的音素带出另一个发音部位和方法相关的新音素,或者以一个容易发的音带出另一个发音部位与之相近的较难发的音。操作的方法是,利用学生易学的,已经掌握的音,发音时,稍微改变口形和发音方法,就可以把另一个带出来。反复几次就可以学会发这个难音。
1.带音法:
(1)用带音法教e : 先发
然后拖长o 的音程,以手指嘴,嘴角再慢慢向两边咧开,使唇形由圆而扁, e便发出来了。
(2)用带音法教u :教 u 时先教i , 待i 发准后,以手指嘴,延长i 的音长,在带音的过程中,嘴唇逐渐收拢,由扁变圆,u 音便便带出。
(3)用带音法教r:教r时先发sh , 利用sh的发音部位,拖长sh的音程,振动声带使音声由清变浊,便自然发出r来。
2.借助体态和实物
(1)
用咬指法教卷舌音。卷舌音是一组难发的音,即使经过示范,有些学生还是很难掌握,原因是舌头翘不上去。此时可用咬指法,方法是将食指伸进口中,用食指顶住舌尖背部,然后用牙轻轻咬住食指的第一关节处,教师先做发音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如果觉得此法不卫生,可先把手洗干净再做。
(2)用咬舌法教带前鼻音的韵母。如,an , ang, 学生已经了解了它们的不同但发不出an 音,此时可让学生把舌头前伸,放在上下齿之间,先练习咬舌尖,然后示范发an,边示范边指示学生看老师的发音方法,an 便能发出。
(3)用手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可让学生伸出手掌,堵在嘴前,练习发送气音,看是否有气流冲出的感觉。
(4)用薄纸区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指导学生发p t k q c ch 时,还可以用 一张薄纸,贴在嘴前,发音时有气流冲出,吹动纸片,而相应的b d g j z zh 则无此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发送气音的感觉。
3.描述法:通过描述发音的原理(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使学生了解正确的发音方法。如,描述u 的发音要领:它是圆唇音,嘴唇须前突且肌肉紧张。
4.对比法:
(1)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找出两者的差别,突破难点。
(2)汉语内部的对比:汉语里有一些发音部位相近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音。如,b—p, g---k, d---t ,前者为不送气音,后者为送气音,可以先发不送气音,然后再发送气音,使学生辨别二者不同的声音形象。再如,有的学生分不清an 和 ang,这时可以对比两者发音时的口形,舌位的不同。
5.夸张法: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扩大音与音,调与调之间的差别,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模仿汉语的发音。
(1)夸张板书:如在教复合韵母时,结合发音口形a,o,e 写成大一点的a , o , e , 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复合韵母中各元音开口度的不同。
(2)夸大口形:如在发a 时,把嘴张大一点儿,用夸张的口形告诉学生a 的口形最大。
(3)延长音程,增大音量,加强音高对比:如发ai 时a 的声调和音都可以延长。
(4)夸张响度:如教二合元音(复韵母)时,可以把响度大的夸大一点,板书如下:
ai ei ao ou
ia ie ua uo
(5)夸张声调:
在使用夸张法时要注意夸张是为了示范和加深理解,让学生学会发汉语的难音,待他们正确发音后,则应恢复到正常而自然的声,韵,调。
教四声的顺序:
(1)利用手势:在发音时辅以手的移动,显示音高的变化,引导学生正确地发出要发的声调。例如,发第一声时,五指并拢,手掌由口部向外平推,表示55调值;教四声时,手掌由高向下挥,表示51调值。
(2)利用头部动作:目光平视,头部由左向右平行移动,口发第一声;头部由稍低向上扬,口发第二声;头部先向下,让下巴贴近胸部,再慢慢向上扬,随口发第三声;头部由左向下斜摆,口发第四声。
(3)用带音法教第二声。第二声是学生学习声调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升不上去,只发出34调值来,方法是可以先让学生发一个第四声的音节,用第四声带出第二声,只是因为发第四声时声带放松,然后逐渐变紧,便于发好第二声。
(四)练习语音的技巧
1.模仿练习(集体模仿,单独模仿)
2.认读练习(辨声,辨韵,辨调)
3.声调练习(唱四声;声调搭配练习---一声四声搭配降四声(接洽jieqia);二声一声搭配一声发音达标准(迎接yingjie);四声二声搭配二声起点低,升得上去(进程jincheng);四声三声搭配三声起调低调值准(汉语hanyu)
4.听辨练习(指辨,辨别正误,选择,填空,听写等)
5.读写练习。参考文献
7.理工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初探 篇七
一、培养目标无法落到实处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 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注重汉英 (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 双语教学, 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 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 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但事实上, 现在大多数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并没有真正体现上述目标。因为从人才培养方案就可以看出, 现在绝大多数地方院校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把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狭义地定位成对外汉语教学, 成了简单地培养对外汉语老师的目标, 而对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的这一培养目标则没有涉及。
二、课程设置顾此失彼
首先, 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 应该涉及到汉语言文学、外语、教育学、中外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甚至包括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但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尤其是现在大力推崇精简课时, 提倡素质教育, 所以很难把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其次, 汉语语言类课程、文学文化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分配问题。因为无论压缩哪一类课程, 在实践教学中都会影响并制约到学生的专业水平。第三, 汉语类课程和外语类课程的比例分配问题。现在, 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很高, 我们在课程设置中, 必须增加外语类课程的学时, 这样一来, 汉语类课程的学时就受到限制, 二者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 很容易顾此失彼。事实上, 针对当前就业、考研等压力, 英语课程的比重不断增加。相应地其他课程就被不断压缩。这样做的后果直接导致了目前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不再专业。最后, 如何协调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能真正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比例很小, 这就需要我们扩大就业途径。但学生各种就业技能必须通过一定课程的训练才能形成, 这也给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困难。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实践教学的质量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应包括课堂子系统、校园子系统、基地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等。立体化、多层面的教学实践体系可以使实践环节多样化、系统化。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如实习基地的建设, 这样才能亲自体验和感受跨文化教学与普通教学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大多数地方院校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无法建立相对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另外, 对外汉语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具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能力。很多地方院校没有开办留学生教育, 这样就不能更好地给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平台。有部分地方院校的对外汉语本科生, 没有进行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所以很难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结合起来。
四、教学队伍亟待发展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高水准的专业课程要靠高水准的教师才能开出。因此,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始终是教学建设工作的基础。由于很多地方院校的对外汉语专业都是新开设的, 所以教师队伍普遍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经验不足, 理论不够。更严重的是学校在观念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除了依靠教师自己平时的学习与研究之外, 还必须通过一定的交流, 可是, 目前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这种交流, 具体包括“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因为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上级财政拨款有限, 又由于学校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 在专业建设经费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 限制了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的机会。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 既严峻又迫切。如何制定出切实有效可行、完全适用于地方院校的对策与意见, 应该是我们目前真正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 以上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有两点:第一, 盲目跟风想培养“通才”和“全才”, 或者说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目的是好的, 但显然是不现实的。结果往往是专业课和其他技能课都没有学好, 导致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课程设置顾此失彼。第二, 在客观上受经济因素的限制。由于地方院校经费有限, 要想在国外建立实习基地, 困难很大。依然是受经济的掣肘, 教师缺乏深造和交流的机会。抓住这两点根源,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对症下药:第一, 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培养目标, 比如说, 师范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可以单纯地定为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取消“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这一高而大的培养目标。这样一来, 一些不相关的课程也就相应取消了, 专业课课时相应增加了, 也就不会出现由于课时不够而课程设置方面顾此失彼的情况了。学生通过四年学习, 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完全能够胜任对外汉语老师这一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第二, 加强与地方和社会的联系, 树立开放办学的意识。可以依托地方政府外事处或旅游局、外企等和对外有关的部门, 如为企事业提供中外文化交流服务, 与咸阳市内单位联合攻关等。具体来说可以为周边的部分旅游景区 (点) 提供针对外国游客的咨询服务, 或者邀请外事办、旅游局以及一些外企的负责人来学校和学生座谈, 或以开设讲座的形式, 提高学生的涉外能力。还可联系开办留学生教育的学校, 进行互惠互利的交流。对于开设留学生教育的学校, 可以和他们联系让学生不只是实习, 平常也可以一对一的免费帮助他们辅导留学生。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又可以锻炼培养我们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举两得, 还不需要任何经费。对于教师队伍的发展, 无法在经济上予以保障, 但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例如优先鼓励教师考博, 优先支持他们通过国家汉办选拨出国任教的形式, 去国外进行深造和交流等。
综上所述, 对外汉语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 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笔者就地方师范院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方面突出存在的相关问题作了以上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但限于每个地方院校具体情况不同, 所以如何将以上对策与自己学校的地域特色、学校定位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还值得我们去继续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200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2005.
[3]程裕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8.理工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初探 篇八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入背景
人本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缺乏精神层面的东西。同时,当时世俗化的教育也让人们开始重视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人本主义的教育实践。人本主义理论研究,对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有其重要性。
二、 人主义心本主义理论概述
1、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首要目标是了解人,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有生理上满足的需要,有安全的需要,有尊重的需要,有归属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还指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
2、人本主义教育学基础
人本主义教育学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观,意义学习不仅重视增长知识,而且重视学生经验的增长,有意义的学习观关涉了感情;人本主义教育学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学任务与课堂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培养知情合一的完人。
三、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人本主义思潮的出现,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很多启示,本部分从对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三大环节中具体阐述其借鉴意义。
1、对总体设计启示的初探
总体设计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综合分析主客观条件,最优化地选择教学方案,指导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环节,使其成为统一的整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统一的完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是教授对外汉语知识,更要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在加强学生智育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的教育,包括中国的武术、太极拳等,还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比如中国绘画书法艺术、京剧欣赏等,以及学生德育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明确了教学目的,首先我们要进行基于学生需求的分析,以学生为中心,要分析学生的国别、年龄、文化程度、第一语言及文化背景;分析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是为了旅游,还是在中国留学,还是出于商务的需要;分析学生的起点情况,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从教师角度,对语言教学启示的初探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諧的氛围能满足学习者安全的需要,学生才能减少焦虑,轻松地学习汉语。
其次,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情感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注重学生的价值和潜能,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汉语教学。
再次,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合适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为知情统一的完人,选择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
最后,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活动。不能是中国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注重师生互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比如情景表演、汉字游戏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开口率,才能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同时教师要提高自主引导和管理课堂的能力,合理纠正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尊重的需要。
3、从学生角度,对语言学习启示的初探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因此学生要注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师提问时和小组活动中,敢于开口表达,做课堂的主人翁。
同时,要意识到情感因素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培养自己学习汉语的兴趣,和教师培养愉快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培养互帮互助、友爱团结的同学关系,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注意抓住语言输出的机会,在愉悦中学习汉语。
4、对对外汉语教学法启示的初探
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法流派,比如团体语言学习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任务法,都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来看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的TC-0711案例,是李老师在西班牙加纳利拉斯帕尔马斯孔子课堂教授的汉语课,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来教授颜色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强调“在做中学”。组织了三个活动,通过比赛的方式来练习讲过的关于颜色的词语,还有完成造句任务,布置的作业是通过创造新颜色以及采访家人两个任务来复习巩固颜色词。通过任务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启示的初探
教材编写要遵循针对性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国别、学习目的、起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开展交际活动,选取学生实际生活中相关的话题材料,有助于学生活学活用,同时注意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遵循趣味性原则,教材内容、教材版式的设计要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有助于学习者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汉语。
四、结语
人本主义理论日益受到重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感因素,培养知情统一的学习观,选择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对对外汉语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环节的启示,希望本文能为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供借鉴。如何更恰当地运用到实际的汉语教学中,还需要大家进一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
[2] 李柏令.新思域下的汉语课堂[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
9.对外汉语教学 汉字 篇九
1.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掌握汉字就学不好汉语。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
2.汉字被认为是汉语学习最大的难点。这是由于由笔画组成的方块汉字是记录语素的语素文字,是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的、以记录音素的字母拼写的拼音文字根本不同的文字系统。
二、汉字教学的基本原则
1、先语后文
2、语文同步
3、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汉字教学。
例:湖(共12画)
点+点+提氵+ 胡
古+月 竖撇+横折钩+横+横
十+口
横+竖
竖+横折+横 汉字的基本知识
一、汉字的性质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2、世界上的文字,从其基本单位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主要有三类:记录音素的是音素文字,如英文;记录音节的是音节文字,如日文的假名;记录语素的是语素文字,如汉字。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合起来叫做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语素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
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合起来也称表音文字(用数目不多的符号表示一种语言的有限的音位或音节)。
3、汉字是表意文字(语素文字、意音文字)。
表意文字:用数目众多的表意符号(字)表示一种语言中有意义的单位-语素或词。
二、汉字的演变
1、仓颉造字传说
2、汉字字体
五种正式字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辅助字体:草书、行书。
现行汉字字体:印刷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手写体(硬笔字、软笔字)
3、汉字几大演变:隶变、楷变、简化
三、“六书”说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许慎(约58年—约147年),东汉(25-220)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说文解字》。
2、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象形:象形字是描写客观事物形象的字,专描写某种具体事物的形象,按照那个具体事物的形状,画成和它相似的图形,来表达语意的。如:牛 马 口 车
指事: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的造字法,用指事法造出的字是指事字。如:上 下 本 刃
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用这些构字成分的意义复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如:武 休 从 明
形声字:形声字基本上由两个成字构件字组成,其中一个作为代表意义的义符(或称形符),一个作为声的符号。形声由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组成,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叫形声字。
从结构上看,形旁和声旁的组合部位主要有下面六种方式:
1)左形右声: 河 晴 财 购 优 征
2)右形左声: 都 切 致 胡 战 剃 3)上形下声: 空 芳 宇 爸 翠 箱
4)下形上声: 勇 盛 基 袋 盒 照
5)外形内声: 阁 固 匣 囤 赴 廷
6)内形外声: 闻 问 辩 辨 赢 嬴
假借:假借简单说来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的词语,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字来表示其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转注:《说文解字》作者许慎为“转注”所下的定义含意不够明确,加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分析的9353个小篆的形体结构,没有一个字明确指出属于转注。因此转注是怎么回事,后人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转注就其性质而言,属于学术史研究范围,我们不作详细介绍。
四、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单位
笔画、部件(偏旁、部首)、整字
笔画: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
部件: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2、笔画:基本笔画、复合笔画
复合笔画是两种或以上笔画的连接。
3、三个层次:笔画、部件、整字
四个方面: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
4、汉字笔画连接方式
1)相离:
二、三、川、小。
2)相交:
十、九、丈。
3)相接: 人、刀、上、久;厂、几、口、己。
5、独体字 合体字
6、汉字的笔画顺序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五、汉字的读音
1、多音字
汉字中的多音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常用汉字中多音字的比例更大,据统计,1000个最常用汉字中,多音字就有170个。用同一个字形表示几个读音和意义不同的词,这无疑节省了汉字,可以少造一些字形,但同时也带来了学习的困难,即一字多读造成的读错、用错现象。例如:行xíng 行走 步行 行商 行装 进行 举行 真行
háng 单行 行款 同行 排行 银行 还欠款4000元整
难 看 好 教 血 给
山海关孟姜女庙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2、同音字
现代汉语普通话区别声调的音节有1300个左右,现代汉语中通用字为7000个,每个声、韵、调完全相同的音节有汉字平均为5.8个。
六、汉字标准化(“四定”)
1、定量
2、定形
整理异体字(吢吣唚qìn;捂摀wǔ);整理异形词(笔画、笔划)
3、定音
4、定序: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
1)义序法:《尔雅》《释名》
2)音序法:同音字太多,先音序,再笔画多寡。
3)形序法:
笔画法(札字法:横竖撇点折;丙字法:横竖折撇点;江天日月红法:点横竖撇折)
10.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篇十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1.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3.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了积极地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1.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2.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3.对偏误来源地分析本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点,但这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对指导教学与学习实践意义不大4.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1.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2.语言交际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①语法(言学)能力。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和听说读写的技巧。语法性--语法上是否正确。可接受性—在交际中能否被人接受。得体性--在具体的情境中是否得体现实性--是否是现实中常用的。②社会语言学能力。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功能、场合等)③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④交际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包括解释、迂回、改正、请求证实、重复、犹豫、回避、猜测、语体转换、语码转换)
儿童第一语言学习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斯。2.先天论—对刺激反应论的批判代表人物: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3认知论。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4.语言功能论。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一、对比分析假说
二、中介语假说
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四、输入假说
五、普遍语法假说
六、文化适应假说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一、共同点:①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②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③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④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不同点;①习得的动力不同。②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③习得的过程不同。④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⑤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步骤(1)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2)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3)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对比分析的意义:
1、有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有利于预测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
3、有利于选择测试项目
4、有利于发现单语研究中发现不了的问题
5、对比分析强调的语言形式的分析,是每一个语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也可以作为语言教学的资源和背景,在语言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局限:第一,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也就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大,虽然掌握起来要慢一些,但干扰反而小,掌握的准确度要大。第二,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第三,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第四,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抛开学习者,只是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和学习者的特点。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对比分析只是一种语言的研究,不应包括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范围之内。
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偏误: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mistake)和偏误两种。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语的输人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做出假设,并进行检验与修正,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体系。科德是偏误分析最早的倡导者。他认为偏误分析有如下作用(1)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如语音偏误、“是”的偏误;“被”的偏误等出现在不同的阶段(2)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3)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学习者了解后可指导自己的学习。偏误分析的步骤和偏误的分类(1)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选择供分析用的语料。(2)鉴别偏误:首先要区分是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二者的鉴别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同时要区分是结构形式偏误还是语用偏误。(3)对偏误进行分类。(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偏误的来源1.母语负迁移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3.文化因素负迁移。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语音测试的种类:1.按用途分:学能测试、成绩测试、水平测试、诊断测试2.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分:客观性测试、主观性测试3.按命题方法分:分立式测试、综合性测试、交际性测试4.按分数解释的方法分:标准参照测试、常模参照测试5.按测试的制作要求分:标准化测试、非标准化测试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定制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与思维性相结合的原则2.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结合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4.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7.直观性原则8.巩固性原则9.量力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差异: 教学目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原则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技巧不同五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在初级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以语言对比为基础:通过与母语对比确定难点和重点,以纠正错误,与文化因素相结合:应包含用目的语成功交际的文化内容(乌龟、帽子)集中强化的教学方式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1)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2)语言交际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还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语法上是否正确。可接受性—在交际中能否被人接受。如:人骑车、骑车人、车骑人、车,人骑、骑人(家的)车“人家喜欢嘛!”
老子、庄子等。得体性--在具体的情境中是否得体。现实性--是否是现实中常用的。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语言功能:语言功能是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是用语言做事或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1、无论是儿童或成人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都同时存在这两种途径,只是主次不同。
11.理工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一
【关 键 词】对外汉语;教师素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01-02
近年来,中国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实力为汉语走向世界创设了有利条件。随着汉语学习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显著增加。我国原有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目前庞大的需求量,因此许多非专业教师也加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行列。但是人们目前对对外汉语教师职业的认识仍有很多误区,很多人认为只要能说上一口普通话的中国人就可以从事这个职业,尤其是许多非专业教师对该职业也缺乏应有的认识。殊不知,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教学,教师素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为保障对外汉语教学持续高效的发展,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素质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优化知识结构促教学
优化知识结构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任何学科、专业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门学科、专业之间彼此互相渗透、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与时俱进,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迁移、整合是必需的。
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人文学科的基本素质,除掌握对外汉语专业本体知识以外,还要掌握有关平行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纵横交错的知识网中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框架,注重加深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交叉,边缘学科的学习。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量的膨胀激增,加快了知识更新速度,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学习钻研,不断调整已有的知识结构。
对外汉语教师在具备语言本体知识这个教学基础上,还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实践知识。实践知识主要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尤显重要。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对于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教学对象又是非中国本土文化下成长的特殊群体,留学生来自于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背景。其个体差异也相当大,对外汉语教师如果缺乏教学经验,势必造成教学中知识信息的误解。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实践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外语不仅可以增加教师同留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它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汉语同外语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从而实现教学中知识正迁移的有效引导,负迁移某种程度的避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师凭借掌握的外语,可以更好地了解留学生,同时也能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创设情境,因情因境地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性教学。
(二)夯实专业知识促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二语言教学,语言各要素的知识和言语技能两个方面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语言各要素的教学主要是语音、词汇、语法几大方面的教学;言语技能教学则主要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很多留学生都是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所以要求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专业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准确无误。
语音学习是汉语学习的起点,对外汉语教师准确的发音、正确的语音知识、标准的普通话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纠正学生语音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提供了有力保障。汉语是一种有质感的美丽语言,词汇丰富、义项颇多、语义复杂,语用功能差异巨大,承载的文化内涵深厚,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充分灵活地掌握汉语词汇知识,才能具备有效迅速解释词义、辨析词义的能力。留学生受母语影响,语法错误无法根除,因此课上往往不敢发言、课下畏惧说话,“聋哑汉语”现象屡屡出现。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了汉语语法知识,才能有的放矢、敏锐地发现学生的语病,更正错误,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解决难点,把握重点。留学生在教师正确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巩固、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领会汉语语言的内在逻辑,正确使用汉语,逐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
另外,规范化的汉字书写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能力。汉字这种方块表意文字,对于非汉文化圈的西方留学生来讲,既难写,又非常有意思,他们有着浓厚的书写汉字的兴趣,但笔画、笔顺、规范化的书写过程对留学生尤为重要,否则他们将无从下笔,宛若作画。教师正确的书写示范对留学生极为重要,同时教师丰富的文字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汉字的内涵、了解汉字、记忆汉字。
(三)改进教学方法促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教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对外汉语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秉持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都是重要且必要的。
当下汉语课堂的分班,大部分都是由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决定的。很多年龄差异很大的留学生被分配在一个班级的现象并不罕见,同时留学生来自文化背景不同的各个国家,个体差异也很大。在一个年龄差异、个体差异都悬殊的班级,使用同版教材进行教学,已经意味着一种“难”。语言学习,特别是初期的语言学习,反反复复的训练、记忆过程,辛苦而枯燥,机械而疲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学方法不当,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导致严重的受挫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字本身又带有一定的难写难记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不要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要灵活多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杂为简单,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努力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感。此外,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将视听引进课堂,同时也提供了身临其境般的模拟情景,加深了学生的感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教学活动因此更生动活泼。师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四)增强教学能力促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驾驭知识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样重要。留学生课堂成员组成复杂,年龄迥异,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对外汉语课堂有其特殊性。教师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在留学生课堂更显重要。
对外汉语教师要具备调控能力,协调好留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冷场或由于某种意料之外的原因导致的课堂失控状况要有必要的应对措施,具备相应的应对能力。对外汉语课堂相对政治敏感性强,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关注,对彼此国家的关注,引发课堂上可能对老师提出某种意想不到的政治问题,教师不可忽视对这些问题的巧妙回答。信口开河或极为自我的回答可能招致学生的不满与抗议,因此教师要把握课堂大局,以授课为主,认真对待学生的非课堂问题,智慧地避免影响课堂教学的不利因素,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尊重异国文化,建立理解信任的情感关系,相互尊重包容。
另外,教学反思能力对促进教学也尤为重要。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教学中的失误乃至错误都是难免的,教师要敢于反思,敢于质疑,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素质。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树立起中国教育工作者执着认真的工作形象。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目前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知识与能力互为影响,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强化知识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对外汉语教师的修为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这门学科,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蓓.试论现代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6).
[2]刘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12.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探索 篇十二
一理论教学探索
“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授课教师更应认清培养任务,对授课方式做出新的探索。
1借助多媒体设备高效教学
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如果课堂上单凭教师的口头讲授,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多种效果融合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因此,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更为良好的课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语音”这一章讲授语音的属性时,我们需要学生了解,由于其发音器官状况的不同或发音方法的改变,人在发音时会形成不同的音色。因此有的人音色粗重,有的人音色尖细;有的人音色沙哑,有的人音色清脆。这部分知识并不难,但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势必不好。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音频媒介,向学生播放他们熟悉且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语音特色的广告,比如“七匹狼”男装的广告是“与狼共舞,尽显英雄本色”,粗重的男音透出一种稳健的风格,非常适合男装类产品的品牌表现;而“强生”婴儿产品的广告词“从第一次到每一次”细柔的女声流露出浓浓的母爱与温存,是非常适合母婴用品的语音音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不同音色的声音在实际言语交际中的运用,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再比如,“文字”这一章的知识在现代汉语课程体系中是重在了解、鉴赏的内容。我们在讲“汉字的形体演变”的时候,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述“甲金篆隶草楷行”,哪一个时期产生了哪种字体,各种字体有哪些特点,课堂气氛往往会死板、沉闷。但如果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或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把以往静态的课堂教学形式动态化,把抽象的教材形象化,使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共同参与认识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2选取适切有趣语例生动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现代汉语课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选取有趣的、贴近生活的语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语法时,我们常说“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这“结构规则”到底是指什么呢?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我们可以选取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进行讲解。“语音”、“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下象棋一样,如果光有棋盘、棋子,还是不能游戏,还需要有对弈双方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在这里,语言和词汇就像是象棋中的棋盘、棋子,而语法就相当于游戏规则。听到这里,学生都会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很直观的印象。
3注重与其它语言学科之间的联系
现代汉语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步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语言学类课程。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学科关系异常紧密。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绪论》中说:“在语言学各个部门中,汉语史首先要和现代汉语取得密切联系。因为汉语史主要是建立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的基础上的。”
例如,古今汉语都有名词作状语的情况。现代汉语能充当状语的名词,一般是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如:今天我休息。咱们北京见。但在古汉语里,除了表示时、地的名词可以作状语外,普通名词也经常直接作状语。如: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马中锡《中山狼传》)
通过古今汉语的对比,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历时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汉语的发展演变。
其次,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积淀,这就要求现代汉语教师在讲课中也应有意识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授“汉字起源”的学说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就是“结绳说”,认为汉字是在先民结绳记事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可以从这个知识点引发开去,向学生介绍“结”这个文化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知道,从原始社会至今,“结”一直作为一个文化意象深深存在于中国人心中。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合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如结义、结拜、结盟、团结等等;“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终,于是便有了“结果”、“结局”、“结束”;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像“同心结”、“结发夫妻”等等,都是从“结”中引申出来的。
这样的引申不但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有助于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践教学探索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其整个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据着很大比重。但由于学时安排、教师精力以及学校硬件等条件的影响,许多学校都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
1结合讲授知识设置实践环节
教师可以定期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与本课程相关的活动,如语言规范化知识竞赛、社会用字用语调查、地方方言调查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方言知识的时候,由于大学班级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遍布于各个方言区,因此授课教师可以把实践环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书本及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分析自己的家乡话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把思考所得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解“词汇”一章“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校园流行新词的使用情况,阐述词汇的发展变化。通过分小组调查、提交调查报告的方式,得出学习结论。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把现代汉语课从单一、枯燥、抽象中解脱出来,把学生从被动听讲拉到主动参与中来,从而使现代汉语课更丰富、更鲜活、更具体,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听课状态,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2结合本科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综合考查。
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可以将讲授知识与指导论文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可以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素材,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布置调查报告及小论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语言现象,考察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尝试用相关的语言理论进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点拨,有针对性地布置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材料。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随着语言知识学习的深入,不断深化完善自己的论文,为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合本专业实习
一直以来,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实习都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一些内陆城市,留学生数量有限。如何解决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一直是本专业教师不断努力解决的难题。而像英、美等接收留学生较多的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为了促进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英、美等国会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学生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和学习。笔者认为,若本学校有在读的外国留学生,可以将他们带入本科生的现代汉语课堂,让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一同学习、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强互相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在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同时,更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机会。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对外汉语专业特色,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开拓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应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选取鲜活的语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改进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7.
[2]程伟民.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
[3]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1).
13.对外汉语教学目的 篇十三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础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1、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总则,体现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感情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针对教与学提出的一条根本原则)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5、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8、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10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三、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 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学生和教材。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运用阶段。
五、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
1、备课与写教案
2、课堂组织管理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
(1)排斥心理障碍,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驾驭课堂。(教师成为全课堂注意的中心)(3)稳定课堂秩序。(最经常发生又难于解决的问题是迟到和缺课。)
3、教师的语言
(1)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
(2)特点:一慢,语速放慢,增加停顿;二简化,使用简单的词汇、句子;三详细化,输入更多信息包括多余信息,采用重复、释义、迂回的办法,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者理解,成为可理解的输入。(3)教师语言应注意
不论语音、词汇、语法或汉字,都应该准确、规范,不允许有错。教师的语言有朗读、讲解、对话、指令和提问。语速应该正常或接近正常,避免夸张。
选词用句浅显易懂,随学生程度增加难度和词汇的多样化。有意识地重现已学过的句型和词汇。尽量使用目的语与学生沟通。
克服口头禅或过多重复、啰嗦等不良语言习惯。
4、教师的提问
5、板书
六、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 语法教学是中心,汉字教学最难
七、语言测试的作用
1、评估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2、评估人才,提供用人的重要依据。
3、是语言教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
4、推广母语教学,扩大母语影响。
八、标准化语言测试的过程四个步骤:设计命题、考试实施、阅卷评分和统计分析。
九、测试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是测试的两大评析标准。两者关系密切。信度是效度的前提;信度高并不意味着效度一定高;效度不高,信度告也没有意义。
十、HSK: “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门为测试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试题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考试大纲》设计。
1984年研制,1985年完成第一套卷,1993年正式成为我国国家标准化考试,目前是世界上最权威性、影响最大的汉语水平测试。
十一、新中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1958年的《汉语教科书》(邓懿等编写)
十二、本学科最早的一片论文:1953年的《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周祖谟)
十三、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14.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篇十四
一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这是由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促进、积极作用)和负迁移(阻碍,也叫干扰)之分。拉多认为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南端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取强化手段突出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干扰建立新习惯。这一理论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为基础,成为听说法、视听法和句型替换操练的理论基础。
缺点: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是行为主义理论根本的缺陷。不能全面解释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
2、中介语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此前,科德与1971年提出“个人特异方言”和后来的“学习者的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奈姆瑟于1971年提出“近似系统”等。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中介语特点:
A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B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呈现一定阶段性。
C塞林克把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也就是说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中介语中存在一定偏误,但并非都是错误的,正确成分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扩大。
D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E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产生原因:可能是第一语言影响无法消除;学习者意识到该偏误不妨碍交际;甚至可能也得到过积极的反馈,满足于已取得的进步而停滞不前;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见无法接受等。
中介语假说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逐渐积累、逐步完善的连续过程,也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的过程。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于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内在大纲的反映。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这一顺序也并非完全按照语言形式的难易。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普遍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的内化过程。这方面,70年代的“儿童英语语素习得顺序”研究给以了证明。
4、输入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1985年在其《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总称输入假说理论。A习得与学习假说
克拉申区分习得(潜在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与学习(有意识的、明确的、正规的),并认为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交际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B自然顺序假说
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C监控假说 克拉申认为,人脑中有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输出的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引起或“驱动”的。通过学习获得的有意思的系统语言知识,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更流利。有意识的系统在言语行为中只起到监控作用(编辑、监督、检查、控制等)。克拉申强调这种监控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对交际不是很重要。 实现监控的条件是:①要有时间 ②注重形式(做语法练习、谈话)③性格的影响 ④要知道规则 实现上述条件而实现监控的情况并不多。D输入假说
第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本身而非语言形式。当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语言结构也是在交际过程中习得的。
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表示。
第三,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
E情感过滤假说 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都被吸收。第二语言课堂学习也总是输入大于吸收。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到了过滤作用,成为“情感过滤”。 造成的因素是: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处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甚至精神和身体状况不佳等。F 总结
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
5、普遍语法假说
有实验证明,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起作用,人们对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参数可以再定值。学习初体现第一语言参数规则及偏误,之后逐渐把第一语言参数进行调整或重建。也有研究证明,语言参数不能二次定值。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不是先天语言功能体系起作用,而是大脑中的推理思维功能体系起作用。
6、文化适应假说 舒曼提出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因此,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就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
缩短的社会距离和好的社会环境:平等的社会地位、被目的语同化、分享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福利设施、文化上和谐等都是一些有利的积极因素。
心理距离:主要指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紧张以及动机、自尊心等。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比起主导作用。文化适应假说优缺点:(P178)
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但把文化适应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唯一关键因素,把语言习得过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适应过程,特别是又把文化适应理解为对目的语设图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则未必全面。文化适应的过程并没有也不能解释第二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和运用过程。
二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P179)
1、相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
A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观:健全的大脑、语言器官;客观:一定的语言环境。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不同点
A习得动力不同: 儿童是出于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动机等多方面 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儿童是在天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充满感情、有丰富体势语,体现i+1式特点的“照顾式”语言,是以交际活动的参加者身份在真实交际中运用第一语言;
成人在课堂中习得要从学发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进展取决于教学计划和老师的指导,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C习得的过程不同 儿童从接触实际事物开始,同时建立有关概念(包括时间、地点、空间等)。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
成人要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来帮助习得第二语言,有时有益,有时干扰。D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 儿童通过交际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则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E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充分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除了在理论上侧重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以外,主要还包括三个方面:
A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如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B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生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C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我们的特殊意义: A我们是汉语的故乡人,对汉语习得规律研究责无旁贷
B西方语言学理论取得了很多假说、成就,但这些研究是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是否适用于汉语,有待于我们的研究。
C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大都以汉语为母语,无法亲身体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过程,感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一 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始于4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弗赖斯,及其学生拉多。
拉多1957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凡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对他们就比较容易,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教师应该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对比分析还用于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比较,预测差异所造成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 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结构进行客观、静态描写),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习惯,习得第二语言就是克服旧习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和迁移理论(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就产生迁移理论)。 负迁移对学习产生两种干扰:一是阻碍性干扰,指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种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如汉字的学习;另一是介入性干扰,即第一语言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要顽强地介入。 对比分析的四个步骤:
A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第一语言进行详细、具体的描写。B选择: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C对比: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D预测: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
3、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普拉克特提出)
A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的相同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不会发生困难,如语序。B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如,他(she/he)
C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习者必须避免使用,防止介入性干扰。
D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如,被动句。
E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如,把字句。
F五级:与前边一级相反,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渐加以区别。如,visit可译为:参观/访问/看望。
4、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对比分析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对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贡献:
通过目的语与第一语言的对比,从差异中发现了学习中的干扰性因素,发现了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重点,加强了教学针对性,便于有效地制定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近年来,对比分析把研究内容扩大到语用、文化和话语结构方面。 局限: 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困难也就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语言的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系。 第二,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源于第一语言的干扰。事实上,学习者困难和错误来源是多方面的。 第三,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和文化方面,因此是不全面的。
第四,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是把学习者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到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和学习者特点。因此,有学者认为对比分析只是一种语言的研究。
沃德霍把对比分析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
强式:是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目的。
弱式:则是从两种语言的相似与不同点事后解释学习者已形成的错误的原因。这样对比分析在更大范围内寻找错误的来源方面仍能发挥作用。
于是,从70年代开始人们的研究重心也就转移向了偏误分析。
二 偏误分析(P191)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学习者语言本身,对学习者所产生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偏误分失误和偏误两种。(科德)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科德认为偏误分析的作用是:
A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B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C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偏误分类
A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听力理解中 B鉴别偏误:区分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是结构偏误还是语用偏误。C对偏误进行分类 D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E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对偏误的分类: 传统的分类方法: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的偏误来分类(着眼于语言形式,忽视语言交际方面的偏误)。
偏误的严重程度:整体性偏误(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局部性偏误(指句子中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语内偏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推断而造成的偏误。语际偏误: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理解偏误:表示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并不了解,这类偏误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纠正。表达偏误:不一定是对该规则不了解,可能是有其他因素,如因交际中的快速反应二监控不够,也可能是一定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另外,也区别对待口语中偏误和书面语中的偏误。
科德提出显性偏误(明显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与隐性偏误(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的分类方法。科德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 A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间的偏误。
B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的目的语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错误。C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
3、偏误的来源
A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
B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C文化因素负迁移,如,姓名称教
D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偏误。(母语负迁移)
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恰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目的语负迁移)
简化: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目的语的冗余信息,将复杂的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E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使学习者产生偏误,如教师不够严格的解释和指导、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4、对待偏误的态度
A完全从消极的方面看待偏误。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者必须通过正确形式的强化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偏误对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是极其有害的,必须避免出现偏误,对已出现的偏误要有偏必究
B如内在论认为偏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也会自然消失的现象,因此任何偏误都可以听之任之不必纠正。 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启示我们正确对待偏误的态度是: 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首先,把偏误看成是尝试过程的反映,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建构目的语规则体系,根据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采取种种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对目的语的规则做出假设并检验其正确性。当学习者假设与目的语体系相符时就形成中介语中正确的部分,当不符时就出现了偏误。偏误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学习者目的语系统的形成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对一般的学习者来说,应追求成功的,但不一定是完美的交际,并非所有的偏误都会对交际中的信息传达和理解产生阻碍性影响。 正确对待的态度是: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克服偏误学会语言的。教师对待偏误既无须视为大敌,也不应过分挑剔,恰当地采取方法进行纠正,以免产生僵化,重要的是鼓励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语言交际。(P200)B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
C纠正学习者的偏误既不能有错必纠也不宜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首先对错误的性质进行分析,也要看偏误发生的场合,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最好的方法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5、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A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
B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C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局限:A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如,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许多变体;并非所有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目 的与国家的播音员水平,有些往往故意显示外国腔调,第二语言使用者之间往往不愿使用过于地道的目的
语,尤其在语用和文化方面。
B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对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研究较充分,对语用和文化方
面研究不够充分;对语言表达的偏误分析较多,对语言理解的偏误分析较少。
C对偏误来源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陷于公式化,另外偏误来源本身也很复杂,有时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D偏误分析最大的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为研究中介语的正确
部分,割裂了中介语体系,看不到中介语的全貌及其动态发展的轨迹。
三 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始于70年代)
1、运用分析 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局限:只研究句子平面而且仍只侧重于语言结构,脱离了语境,特别是抛开了直接引起学习者语言行为的语言输入,这就无法全面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表现。
2、话语分析:要全面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中介语的特征,仅研究学习者一方的语言表现的运用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以研究语言交际活动中双方应接的连贯表达为目的的话语分析。 70年代末哈奇倡导把话语分析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特别强调研究话语分析中的会话分析,尤其是说母语者提供的输入与学习者的中介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不仅要研究学习者如何掌握形式,而且要研究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形式,强调研究言语行为和功能。如,如外国人谈话的话语研究——着重研究说母语者在与该语言的学习者交谈时如何调整自己的话语以及这种调整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连贯与衔接——研究连贯与衔接在超句子的系统中如何实现。
交际策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未获得目的语完整知识的情况下,为进行交际采取何种补偿策略。 语境分析——研究语境对语言形式的影响。
课堂话语分析——研究第二语言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话语功能分析——研究学习者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目的语句法的初步知识,在口语表达中完成话语功能。
言语行为分析——研究某一言语行为是如何在语言中实现的。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一 生理因素
语言习得的有关生理因素主要是年龄。较多学者认为:
第一,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第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根本原因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并非学习开始得早晚。
第三,正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因此很难确定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第二语言习得年龄段,结合认知、情感等因素做综合分析研究。
第四,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习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学习者优势,克服其弱点,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 认知因素
1、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2、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语言学能测验,根据卡罗尔的观点主要考察四部分。A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B语法敏感性 C强记能力 D归纳能力 对语言学能的看法: A语言学能是可以分析的
B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同程度地具备这些能力 C语言学能的差异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学习策略大体可分为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
求解:学习者对所接触大的新语言材料首先必须理解,往往是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具体情境进行猜测,并通过各种办法证实其所做的假设。
推理:学习者通过原有知识(包括第一语言知识)以及新获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概括推理或演绎推理以及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以内化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会导致偏误的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等策略。实践:学习者通过大量练习或言语交际活动,从模仿、重复、记忆到运用,以熟练地掌握目的语。记忆:记住所学规则和语言材料。监控:发现错误,并纠正。①认知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如:
②元认知学习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包括: 计划:根据认识活动的性质、任务、应达目标制定活动计划,确定认知策略,如预先了解教材内容,确定注意的重点并进行预先演练。监控、评估、调节(P213、214)
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交际策略的分类(15项):回避、简化(属于回避一类)
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依赖母语)
语义替代、描述、造词、重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以目的语为基础解决问题)等待、体势语、使用其他语言、求助于对方(其他)
2、认知方式(P216)——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A场独立性:是易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和问题,把部分与整体区分开来,能集中于某一部分而不受其他部分的干扰。
B场依存性: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C审慎型:有此性格的的人在学习中善于周密地思考,全面分析,反复权衡以后才做决定或反应。D冲动型:这类人在学习中反应快捷,甚至不假思索,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宁愿用猜测的办法。E歧义容忍度: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P217)
三 情感因素(动机、态度、性格)
1、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内部动机:是个体自身所产生的动力,常常来自个体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和对其意义的认识。外部动机: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别人的影响、奖赏、惩罚等。近景动机:是指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具体、局部的动机。如,考试。远景动机:与长远目标,特别是有社会意义的目标相联系。
融合型动机:是指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一员。
工具型动机:是指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工作等。如何激发学生动机:
A要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并不断“充电”,使之进一步增强。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根本动力应是交际的需要。C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D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以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肯定。E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如,竞赛、激发上进心等。
2、态度 态度: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影响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 A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B对目的语的态度
C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 学习态度大体可分为积极态度、一般态度和消极态度
3、性格
A内向和外向:(P222)B自尊心与抑制 自尊心: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自尊心强,即充分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持肯定积极的态度。 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
C焦虑:焦虑是一种性格特征。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在做事之前或做事之后都可能产生对能否做好事情的焦急、担心和忧虑的情绪。
D移情:是设身处地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如,假设、揣摩、推测等。 人的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特点是十分复杂的,常常是多方面因素同时起作用,很难将单个因素分离出来加以专门研究。
第三节 语言学习环境
一 社会语言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语言环境包括视觉环境、听觉环境,特别是在该社会中广泛使用的鲜活的目的语口语是最重要的语言环境。(p228)
二 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教学
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指由教师、教材和学习者相互之间所提供的目的语语言输入以及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语言活动。
1、“无关联”与“有关联”的观点(P229)
①无关联:课堂教授的语法规则,除了能起到监控作用外不能变成习得的东西。克拉申认为许多人能在完全没有课堂教授的情况下习得第二语言,主张把课堂变成语言习得的场所,让学习者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接触体现i+1原则的可理解输入,由他们按自然顺序通过假设和验证在目的语交际活动中习得目的语的基本规则。
②有关联:认为获得语言结构的速度受到正式教学的影响,语法知识发展和被掌握的速度较快。前提是,教学内容符合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水平、认知程度,而且也能在心理上被接受。代表人物:沙伍德-史密斯:认为学习先于习得,是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到的东西可以直接帮助习得语言,而且通过练习可以把学习来的项目转变为习得项目。
③白丽斯托克:中立。认为对语言知识掌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析性的掌握,即对语言规则进行分析,经过分析的语言知识易于灵活运用;另一种是自动掌握,即语言知识能迅速准确地加以利用,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自然习得重流利地运用语言而不是语法分析,课堂学习既重视语法的分析能力,也强调提高语言运用的自动化程度,因而最终也能流利而灵活地运用语言。
2、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局限性 优势:
A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收到相对来说短期速成的效果。
B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语言形式的掌握,课堂能有目的地提供比自然语言环境更集中,范围更广、形式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
C课堂教学强调教授语言规则,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D课堂教学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和帮助,可以迅速提供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加快语言学习的速度。 局限:
A通过课堂教学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目的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B课堂教学所提供的不都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的常是“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段距离。C课堂教学侧重语言形式,但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最好的语法规则体系也是不充分的。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也可能产生误导。
D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
三 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p232)
建立新的教学体系,突破课堂教学的框框,由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里的交际活动三个层面组成。
A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理工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初探】推荐阅读:
技工院校电子教学12-16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09-04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08-19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设计09-28
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办法10-29
高职院校教学评估要点11-03
高职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07-07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分类浅析论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