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2024-10-09

“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精选12篇)

1.“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篇一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有关地区和单位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4月7日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宣传工作方案

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下简称“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湖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对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进行全景式、多样化、大规模、有深度的宣传报道,既可有力地推动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工作,又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基本要求。现结合工作实际,就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近段宣传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和深入持久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深化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推进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框架的认识;积极营造全省上下关心、参与、支持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先行先试、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号召、动员人们提振信心、共克时艰、加快发展,为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二、宣传主题

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三、宣传内容

宣传内容包括宣传活动和新闻报道两个方面。

(一)宣传活动内容

从4月中旬开始,安排2个半月时间,本着点面结合、有声有色的原则,采取新闻发布会、宣讲、论坛和社会宣传等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举行2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全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武汉城市圈综改办”)牵头主办,省委外宣办参与承办,时间安排在4月中下旬。第一场:“五个专项规划”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内容包括:6个配套政策、5项重点工作方案、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2008年工作进展和2009年工作安排等)。

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拟定新闻发布会方案、邀请参加发布会领导、起草发布稿及相关工作;省委外宣办负责通知媒体记者并做好记者组织管理工作;每场新闻发布会时间为半天,地点在洪山礼堂8号会议室,每场发布会约100名记者参加。

2、组织9场宣讲报告。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武汉城市圈9市政府各自在本市组织一场宣讲报告,由各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讲。

武汉城市圈9市政府各自负责拟定宣讲方案、邀请宣讲领导、组织听众、通知并组织管理媒体记者以及接待等相关工作;武汉城市圈综改办负责提供宣讲报告;每场宣讲报告时间为半天,听众500人以上。

3、举办2场高层论坛。5月中下旬,武汉城市圈9市政府负责举办2场论坛,武汉市负责组织1场,其他8市联合组织1场。

武汉市政府负责拟定本市论坛方案、邀请作报告的领导和专家、负责起草和审定报告、组织听众、通知媒体记者及相关工作;8市联合论坛的上述相关工作由黄石、黄冈市政府牵头负责;论坛以党政领导讲演与专家学者讲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适当邀请外地专家或企业家;论坛由主办单位主持,主办单位主要领导出席并演讲;每场时间不少于半天,参加人员在500人以上。

4、组织各项社会宣传。认真组织好社会宣传,在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武汉港分别设立一个大型灯箱广告牌,分别由武汉铁路局、湖北机场集团公司、武汉港务公司负责;武汉城市圈内进出市级城区的高速公路口设置大型灯箱广告牌,由省交通厅负责;武汉城市圈各市及所辖县(市、区)分别设立一个大型灯箱广告牌,由各市及所辖县(市、区)政府负责。广告牌上的标语可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和省广电总台联合制作一部介绍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电视专题片。

(二)新闻报道内容

1、宣传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重大意义和“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主题。

2、宣传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56531”(5个专项规划、6个配套政策、5项重点工作方案、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实施框架和武汉城市圈的美好前景。

3、宣传2场新闻发布会、9场宣讲报告、2场高层论坛。

4、宣传我省大力推进“56531”实施框架各项工作和省部共建工作的进展情况。

5、报道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切身感受和参与改革试验的热情与实际行动。

6、报道2008年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取得的成就和2009年的工作安排。

四、报道安排

从4月中旬开始至6月底,各媒体安排2个半月时间,集中推出宣传报道。具体安排如下:

(一)统一开设专栏、专题。《湖北日报》在一版和其他版,新闻综合广播在《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湖北卫视在《湖北新闻联播》,荆楚网在首页开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等专栏。各媒体约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或进行访谈。《湖北日报》专版刊发访谈文章;新闻综合广播、湖北卫视、荆楚网组织直播访谈,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湖北卫视和武汉城市圈各市电视台播出电视专题片。

(二)刊播理论文章和言论。从4月下旬开始,《湖北日报》陆续刊发有关改革试验的理论文章和言论。在总体安排上,与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将理论文章和言论纳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系列评论”,一起策划、一起组织、一起刊发。新闻综合广播《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和湖北卫视《湖北新闻联播》等及时摘播《湖北日报》刊发的重要理论文章和言论。荆楚网等要充分发挥即时互动和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全文转发《湖北日报》的理论文章和言论,积极主动引导网民为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献计献策。

(三)集中报道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湖北日报》在一版刊发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消息、图片,再链接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内容,对全文进行合理分解,并配会场、资料、图表等相关图片,做到图文并茂。新闻综合广播对每场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进行录音;《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编播现场录音报道;《时事大家谈》栏目摘播现场录音。湖北卫视播发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消息,摘编有关言论,开展典型深度报道;《沟通》栏目把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的精彩内容和观点精编成一期节目,于6月底播出。荆楚网等对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进行网上直播,同时加强网络互动,组织网络讨论,吸引网民关注,营造热烈氛围。

邀请中央主要媒体驻鄂记者站(分社)参加报道,争取中央主要媒体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举措进行比较充分的报道。湖北卫视要做好精选相关报道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工作。

全省其他新闻媒体参照以上安排做好报道。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宣传工作在全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进行。武汉城市圈各市和省直各相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策划、组织好新闻发布会、宣讲报告、论坛、社会宣传等,确保各项宣传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加强协调配合。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和省委宣传部联合负责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宣传工作的总协调,切实履行总协调职责,统筹考虑,精心谋划,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各地、各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做到宣传工作一盘棋。

(三)加强舆论宣传。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宣传组负责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宣传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要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各市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组织协调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各媒体要高度重视,派出精兵强将,安排重要版面和时段,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释疑解惑、舆论先导的重要作用,为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总体策划、突出重点、整体联动,努力增强报道合力,营造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2.“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篇二

党的十八大指出, 要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涸泽而渔, 以及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所谓GDP增长速度, 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建设要义是两型社会建设内涵的重要延伸, 早在2007年, 武汉城市圈已经被批准为“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要求武汉城市圈需要深刻把握试验区的总体要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能源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 在资源节约以及环保方面做出实际成效。近些年来, 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通过全面贯彻实施政府出台的两型建设总体规划, 制定了包括金融、人才支撑、财税政策优惠等一系列政策, 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效果突出, 但依然缺乏实际的量化评价, 本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分析, 探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实效以及重要的影响因子, 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对于两型建设绩效评价, 很多学者试图通过多目标分析方法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 但更多的是集中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分析[1,2,3]。但也有研究机构针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涵盖经济、资源环境、人文以及社会层面的综合评价体系[4], 并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研究方法来讲, 模糊理论、发展指数法以及与时间序列分析在分析环境压力的影响因素中应用较为常见[5,6,7,8]。从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来看, 很多学者探讨了人口因素、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以及废水废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承载力下降的问题[9,10]。很多代表性学者的研究还是局限在收入水平与环境污染的拟合关系, 探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适应性[11,12]。此外, IPAT以及STIRPAT模型因为综合考虑到了人口、经济以及技术类要素, 被很多学者用于区域性环境压力的评价之中[13,14], 并且对上海以及北京的环境污染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 证实了人口对于碳足迹的影响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偏离[15,16]。

两型社会评价必然涉及到一个复杂的评价指标系统,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予以实施, 为进一步提高评价效率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针对性, 很多学者通过尝试选择两型社会建设的代理变量的方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17], 例如利用资源节约指标与环境友好指标比值来替代两型建设指数, 实证分析了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资源环保意识等多个维度对两型建设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 除了资源利用以及环境友好指标之外, 包括区域经济总量、城市化水平、恩格尔系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对两型社会建设也有重要的影响, 反映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社会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18,19,20]。

综述国内外涉及到两型社会建设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 尚未发现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价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成果, 并且有关文献提出的政策措施也缺乏数据支撑。本文拟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 在评估两型社会建设绩效的基础上, 采用STIRPAT模型对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实证支持。

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价

本文通过建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对其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通过对经过无量纲化的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平均, 进而得到以两型建设指数为目标层的评价指数, 用以评价武汉城市圈2006-2011年“两型社会”建设的绩效状况[21]。

首先我们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 兼顾武汉城市圈数据的可得性, 构建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如表1所示: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按以下步骤通过求解“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综合指数值, 来评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状况:第一步,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22]。第二步,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指标数据, 参考2006-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武汉城市圈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选取28个指标, 并进行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与加权平均。第三步, 根据各指标权重值以及标准量化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评价综合指数值 (见下表2) 。

从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两型社会”建设评价得分的演变趋势来看 (见下图1) , 可以发现在2006-2011年间, 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综合指数都有一个明显的增长的过程, 但是不同城市增长基数、增长幅度以及增长率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其中武汉市两型指数处在较高而稳定的状态, 仙桃市两型建设指数增幅最大, 其余各城市两型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3 计量模型、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3.1 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择

两型建设指数反映了武汉城市圈影响因素的综合结果, 为进一步衡量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以及技术指标对两型建设指数的影响, 我们参照Dietz (1997) 对Ehrlich和Holdren (1971) 的环境压力影响模型的拓展STIRPAT模型[23,24], 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影响因素设为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技术进步五个方面。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技术变量系数向量分别用α= (α1, α2) , β= (β1, β2, β3, β4) , λ= (λ1, λ2) , θ= (θ1, θ2) 以及γ= (γ1γ2) 表示, 实证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Index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指数, 用来代表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总体水平。PGDP、Mardet代表人均GDP以及市场化程度, 代表了经济发展变量;Gap、Public、Urban以及Engel分别为城乡收入差距、公共服务总支出、城镇化水平以及恩格尔系数, 代表了社会和谐变量;RE、Industry表示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工业产值增加率水平, 代表了资源节约水平;Environment以及Solid表示环保投入以及固体废弃物利用率, 代表了环境友好程度;Carbon以及Hightech分别表示碳排放水平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代表了技术进步。μ代表不随时间变化的固定效应, eit代表随机误差项。

3.2 变量选取

从变量的选取来看: (1) 因变量。将两型指数 (Index) , 即“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综合指数作为因变量。 (2) 自变量。将经济发展方面的变量设定为人均GDP和市场化程度;社会和谐方面的变量设定为城乡收入差距、财政预算总支出、城镇化率和恩格尔系数;技术进步方面的变量设定为碳排放强度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3) 控制变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变量设定为控制变量, 其中资源节约方面用万元GDP综合能耗和工业产值增加率代表, 环境友好方面用环保投入和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代表, 指标类型与测度方法见下表:

3.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2006-2011年武汉城市圈内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两型社会”建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本章的数据来源主要是2007-2012年的《湖北省统计年鉴》和2007-2012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对于部分城市缺失数据进行移动平均处理。表4给出了本文面板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从表3可以看出, 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平均值接近0.7的水平;但不同城市两型建设水平差异明显, 反映了武汉城市圈部分城市对两型建设的主导作用。从样本的统计性描述来看, 两型指数和其他大部分指标的波动性不大, 针对具体的因果关系的判断需要我们从接下来的实证结论中进一步寻找。

4 实证结果

研究对方程进行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估计, 豪斯曼检验结果均拒绝随机效应以及固定效应的系数无系统差异的原假设, 显示了固定效应模型更为有效, 为保证结论的严谨性, 研究同样列示出随机效应的回归结论, 回归结果见下表5。

4.1 回归分析

4.1.1 全样本考察。

从全样本考察来看, 下表5中列 (1) 估计方程以STIRPAT线性模型为基准单独考虑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变量指标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从固定效应模型来看, 万元GDP综合能耗每降低一个单位, 两型指数将增加0.127个单位;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两型指数也将提升0.71个单位。以上两个反映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的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两型建设指数的变化, 也正契合两型建设的对于资源利用以及环境改善的基本要求。为进一步探求其他相关因素对于两型建设的影响, 列 (2) (3) (4) 表示分别增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技术进步方面的指标之后的回归结果, 以期进一步探究除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指标之外, 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对于两型建设指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引入经济发展变量后, 列 (2) 包含指标内人均GDP指标影响显著, 而反映市场化程度的民营企业产值占GDP比重影响不显著。人均GDP的提高有利于两型建设指数的提升, 人均GDP每提高千元, 两型建设指数将会提高0.086个单位。这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对于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意识, 以及促进有利于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2) 引入社会和谐变量后, 列 (3) 内城镇化率对两型建设影响显著, 而城乡收入差距、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以及恩格尔系数等变量对两型建设指标影响不显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两型指数将增加1.25个单位, 反映了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 农村富余劳动力, 正规与非正规金融资本以及外商投资等流向城镇地区, 而要素流动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对两型指数有显著的影响;

(3) 引入技术进步变量后, 列 (4) 内碳排放强度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均能够显著影响两型指数, 其中碳排放强度每降低一个单位, 两型指数提高0.007个单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两型指数提高0.016个单位, 反映技术因素能够推进工业结构升级转型效率, 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度, 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4) 表5中列 (5) 是考虑了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的估计结果。从固定效应模型来看, 除了碳排放强度影响系数从0.007上升到0.12之外, 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基本没有改变, 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反映了两型社会建设不仅仅反映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而是需要通过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度的提高来进一步补充完善, 对于今后两型建设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4.1.2 剔除武汉市样本的考察。

由于武汉市在武汉城市圈中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源利用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优势, 因此我们有必要剔除武汉市样本, 对其它八个城市的两型指数进行进一步实证分析, 从而验证武汉市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从表中列 (6) 实证结果来看: (1) 剔除武汉样本之后, 拟合值从0.857降到了0.433, 解释能力骤降, 反映了武汉市各指标影响因素的重要影响; (2) 万元GDP能耗指标显著为正, 每提高一个单位, 两型指数反而上升0.0046, 反映了武汉市已经步入了工业化后期, 结构转型以及技术带动成为其增长的引擎, 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降低能源消费产生的环境问题; (3)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抑制了“两型社会”建设, 影响系数为负0.269, 反映了武汉城市圈内除武汉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依然低下, 经济发展依然是当务之急;从人均GDP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0.0596可以看出, 经济增长指标在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扮演者最重要的角色; (4) 包括碳排放强度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的技术因素对于“两型社会”建设影响不显著, 表明在城市圈内, 除武汉以外的市县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的薄弱, 亟待加大相关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 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投入。

注:估计结果由stata12计算得到, 括号内为t值。*代表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代表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代表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4.2 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考察回归分析结论的稳健性, 我们将对模型从样本以及变量两个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从样本上来看, 下表中的 (1) (2) 两列分别对2006年以及2011年的截面数据进行最小二乘估计, 结果显示, 各年截面数据回归系数与原估计相比显著变量基本未发生改变, 而且在5%以及1%不等水平上显著;从变量替代来看, 我们采用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 (income) 替代人均GDP, 采用市辖区人口与城市总人口比率 (rate) 替代城镇化率, 采用全要素生产率 (TFP) 替代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结果显示, 显著变量基本未发生改变, 而且在5%以及1%不等水平上显著, 结果均显示本文的经验研究是稳健的。

注:估计结果由stata12计算得到, 括号内为t值。*代表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代表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代表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两型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性选择,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实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上文的评价与分析, 武汉城市圈虽然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但是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激励和制约因素同时存在, 需要在规划引导、政策促进以及改革推进方面加强机制创新。本文对武汉城市圈实施“两型社会”建设以来的绩效进行了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 对影响两型建设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

(1)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武汉城市圈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四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城市圈内部各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不均衡, 武汉市因为其巨大的综合发展水平对两型建设贡献较大。

(2) 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从经济因素来看, 人均GDP的提高有利于两型指数的提升, 而市场化程度反应不够显著, 说明“两型社会”建设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手段措施有限;从社会因素来看, 城镇化率的提升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 而城乡收入差距、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以及恩格尔系数等变量对两型指数影响不显著;从技术因素来看, 碳排放强度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均能够显著影响两型指数, 碳排放强度降低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提高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 反映了技术因素能够充分发挥工业结构升级转型效率, 提高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和谐度;从资源环境因素来看, 万元GDP综合能耗和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两个反映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的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两型建设指数的变化, 也正契合两型建设的对于资源利用以及环境改善的基本要求。从剔除武汉市样本的考察来看, 武汉市因为其巨大的区位优势带来的集聚经济, 资源技术研发以及环保投入力度的优势对于“两型社会”的建设贡献较大份额, 反映了武汉城市圈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政策倾斜。

5.2 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的分析, 本文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重点突破的关键时期, 政府应 (1) 加大科研投入, 研发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新技术, 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例如,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地方企业资源节约技术利用情况进行考核, 对企业提供优惠的财税政策, 对企业能源高效利用的研发技术进行专项财政支持。 (2) 优化产业结构, 破解城乡二元体制, 提高居民人均收入, 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应进一步实施更为开放的户籍开放政策, 促进区域性生产要素的流动, 增加农民收入, 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政府还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生产效率。 (3) 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 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级的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应牢牢抓住这一政策优势, 在资源利用机制以及环保机制方面大胆创新, 为全国两型建设的推广提供范本; (4) 加快包括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统筹城乡建设一体化以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的武汉城市圈建设“五个一体化”进程; (5) 发挥武汉龙头作用, 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 特别是加快城市圈内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这些卫星城市的发展, 发挥集成效应, 实现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的整体突破。

摘要: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级体系, 并进一步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2006年至2011年“两型社会”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并进一步基于STIRPAT模型对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但圈内各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不均衡, 武汉市对城市圈两型建设贡献较大;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因素中, 国民收入、城镇化水平、综合能耗、废弃物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强度等都会显著影响建设成效。武汉城市圈在未来的发展中, 需要着力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居民人均收入, 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优化城市圈产业结构, 发挥武汉集聚辐射作用, 加快圈内其它城市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一体化进程。

3.“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篇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贯彻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根据《区“两型”机关建设实施方案》的精神及《区“两型”机关建设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两型机关的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创建节约型、环保型机关活动,各顶工作已全面启动,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多种形式,深入发动,营造“两型机关”建设良好氛围 宣传发动既是搞好“两型机关”建设的前提,也是贯彻活动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街办事处通过各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先后召开了两次干部学习讨论会,为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在街道专栏举办了“两型社会”专题板报一期,动员全体机关干部建言献策,为我街“两型机关”建设献计献策。深入学习了国家、省、市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向机关广大干部职工印发了区委有关文件,倡议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使之对“两型”机关创建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实际工作。通过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全机关人员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营造“人人讲节约、事事讲环保”的良好氛围,积极为建设两型机关、两型社会做出奉献。

二、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建设两型机关

为切实加强对建设两型机关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街道领导高度重视,在工委会上重点强调,并进行了专题研究,传达了上级关于创建两型机关的文件精神,成立了街创建两型机关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 街创建两型机关工作方案》。在工作上,坚持领导带头、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本机关实际,既要从宏观上加强管理,从大处着眼,更要注重从微观上入手,从平时最容易被忽视、看起来微不足道等最细小的环节抓起,把节约的着力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节水方面,加强了对上下水管道的维修,严格控制“跑、冒、滴、漏”现象。把机关的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进行了服务外包,既节约了机关办公经费,又改善了机关办公环境。建设两型机关,制度是保证,为此,街办事处建立了机关后勤管理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有机地把提高认识与狠抓落实结合起来,把认识变为人人行动的动力,把制度措施变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真正收到建设两型机关的实效。

三、加大硬件投入,打造节能环保新机关

充分利用因长江隧道工程,机关办公用房拆迁的机遇,在新的办公楼建设中广泛应用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节约能耗。一是照明实行分区控制,每层楼道设两到三个控制点,有效减小照明用电;二是利用采光井进行自然照明,在楼梯道和顶层走道的楼顶铺设阳光瓦,增加自然采光,有效减小照明灯光;三是广泛使用节能灯具;四是使用节能水箱,节约用水;五是窗户使用彩色铝合金封闭,部分使用双层窗户;六是装修广泛使用新环保材料,如墙面使用环保

乳胶漆,部分墙体分割使用石膏板等环保轻质材料等。搬迁后还拟对办公垃圾实现分类管理,设立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垃圾容器,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加快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配合街机关网站建设,在新办公楼建成后,建立街机关内部政务网络,实现机关无纸化办公,与辖区武汉市信息产业局联系,争取市机关信息现代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建设 街政务办公平台。大力提倡网络办文,减少纸质文件印发,不需纸质传阅的文件,原则上不用纸质传阅;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减少重复清印次数,提倡双面用纸,注重信封、复印纸的再利用。

四、多法并举,开源节流,有效节约行政成本

一是利用办公楼搬迁之际,将原在外办公的街城管科和街城管执法中队搬入与机关一起办公,清退临时用工人员,将机关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外包给武汉市穗园饭店,预计第年可节约开支2万元;二是利用国家整合电信资源之际,将机关和社区的电话服务商转为中国网通,实现局部虚拟网通信,预计每月可节约电话费三分之一强;三是利用辖区资源,将机关食堂服务外包给武汉市中心医院,每年可节约开支3万元;四是整合社区资源,将机关打字文印服务外包给扬子社区服务中心,每年可节约开支近2万元。

五、加强机关干部的教育,培养良好的节能环保习惯

机关干部形成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是建设两型机关的重要内容,也是两型机关创建的有力保障。引导机关干部养成随手关灯习惯,离开办公室、下班时必须关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办公室、会议室

等要尽量使用自然光,室内亮度足够时,不再开灯。下班后应及时关闭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等用电设备电源。由于工作需要不能关闭计算机的,应设置为不使用时自动进入低能耗休眠状态,尽量减少待机能耗。要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办公室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0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28摄氏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在节水方面,要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严禁跑冒滴漏,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的发生。

对照《区“两型”机关建设考核评定标准(试行)》,我街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在机关干部的学习教育和建设良好的办公环境上下功夫,确保两型机关创建达标。

4.两型社会建设情况报告 篇四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

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任务分工,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思路

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机遇期,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以建设“两型社会”为抓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以减排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统领,扎实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一切围绕建设大局,立足职能,要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履行职能,搞好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的服务,办理好“准入”手续;对一些高污染、高成本、高消耗和低科技的投资项目,要从严把关,多方论证,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线,让现有的生态环境在新一轮经济大发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真正做到“要金山银山促经济大发展、更要绿水青山保环境优美”的双赢!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

近几年,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水环境各项指标均居前列。

(一)全县重点涉水企业已经全部了在线监测设备,做到省、市、县三级联网,同时按照全省“四个办法”要求,每

网。按照上级惺惺惜惺惺小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三)全面排查重金属企业,做好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学校向重金属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建立台帐,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加强环境监察,定期监测周边环境质量。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学校政府已把学校向列为生态建设示范区。下一步,以创建省级生态为目标,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污染减排为抓手,积极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创新环保机制,引入市场化手段,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针对当前存在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落后、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惺惺惜惺惺将加快省级生态乡小学校建设进度.当前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乡镇按照创建省级生态县的目标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心城镇及周围社区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5.建设两型社会怎样做 篇五

 我会伤心会难过,但只会是一阵子 你只是个过客03-21 愛你不是說說而已 涐心疼沵的心疼在乎沵的在乎03-20 每天允许自己放纵一次 其余的时间就开开心心地过03-19 拼了命旳想忘 我的努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03-18 男人就像大姨妈 没有又想有,有了又嫌麻烦03-17 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了整个世界03-16 你是我爷们 以前是现在是以后还是03-15 我们的爱情中主角是、沵和他,所以注定悲伤03-14 分手也没关系这不是你的问题 只是我没那个福气03-13 90后的俄们不是叛逆 而是有俄们自己的生活方式03-12 不够聪明不够听话不够懂事 但足够爱你03-11 爱情是一种怪事 开始全身不受控制03-10 男人你给我听着 你是我永远忘不掉的大疯子03-09 人生最遗憾旳莫过于放弃了不该放弃旳 坚持了不该坚持旳03-08 喜欢雨天 那时候的我就算难过也不会有人知道

摘要:在论述了绿色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容体系,并从筛选绿色技术研发的重点、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发挥政府作用三方面分析了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路。

关键词:绿色技术;两型社会;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绿色技术是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重大目标的有效技术支持。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周期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总和的最少化,具有外部正效应。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应加强我国绿色技术的创新,以推动资源生产率与技术含量的提高、企业运行成本与环境负荷的降低,从而“保增长、调结构”,推动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绿色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

(一)“两型社会”是绿色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之一

绿色技术是绿色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实现“两型社会”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实质上是要切实转变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方式,加强对生产经济活动过程中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的控制,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通过绿色技术的采用,可以实现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方面的最佳利用,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在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企业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二)绿色技术创新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

“两型社会”以节约型经济、环保型经济为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构建“两型社会”,要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为基础的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中国传统的投资驱动、资源依赖模式在金融危机下已经不可持续,必然要依靠绿色技术的创新以实现“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积极发展在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绿色技术,在全社会推进绿色技术支撑的清洁生产模式和绿色生活消费模式,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

二、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绿色技术的创新是指绿色技术从思想的形式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是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到消费末端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1.绿色设计创新

绿色设计创新主要研究所有投入和产出的材料,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做到在资源投入上用材少、可再生性强,在生产流通中能耗低、废弃物少、包装合理,在使用中方便、安全、寿命长、能耗低,在使用后易于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重复使用和翻新。

2.绿色生产创新

绿色生产创新,是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少化的一种综合措施。企业应在生产中引入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的观念,合理利用资源,对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并充分考虑绿色产品功能的延伸和再利用,尽量节省原材料,减少废弃物。同时,还应考虑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的方便,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减少或消除消费者在处理废弃物时的麻烦和无意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3.绿色营销创新

绿色营销创新要求将绿色管理思想贯穿于整个营销环节,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商品流通中贯彻环境责任意识和规避环境负面效应。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提升环境意识,对有较大负面环境效应的产品,不采购、不销售;营销中选择资源节约的方式方法,场地选择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传授绿色消费知识。

4.绿色消费创新

旅游消费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5.绿色标志创新

绿色标志亦称环境标志、生态标志,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厂家颁布证书,证明其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过程全部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同时有利于

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我国于1993年5月开始实行绿色标志认证制度,并于2003年11月30日起实施国际标准化组织1998年制订的《ISO14020系列标准》,以指导公众的绿色消费。

6.绿色认证创新

绿色认证创新是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准。目前,我国的绿色认证一是有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的绿色体系认证(ISO14001),也叫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是对企业的软件进行的认证。另外,有绿色产品认证(ISO14024),产品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0)。三是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它是只针对于产品,对产品环境行为做出评定的认证。四是绿色选择认证,从国际惯例上讲,绿色选择或消费者选择,属于Ⅱ型环境标志。Ⅰ型环境标志是认证机构对产品给予一种公正的高于产品环境行为的一种评价。Ⅱ型环境标志是对企业自我声明性质的环境行为给予认可的一种评定,其标志是ISO14022。目前,已经有美国等国家宣布今后不再采购未带绿色认证的产品。

三、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路

我国应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指导下,从以下方面加强绿色技术的创新:

(一)加强区域与产业统一规划,筛选绿色技术创新重点

我国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要素状况,科学统一规划,引进与转化一批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建立现代生态经济园区,加快发展一批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的绿色产业。特别是重视下面几个方面的绿色技术创新:

1.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运用。在突出各地的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关联效应强、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信息技术、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现代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绿色化高新技术企业。

2.要突出传统工业的绿色技术升级创新,用现代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通过嫁接和应用绿色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化工、能源、冶金、轻工、建材和机械等产业的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这些产业的绿色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利于拓展区内外市场和竞争力的绿色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

3.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关键性绿色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渔业、绿色养殖业等。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农业集约生产步伐,推进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家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协调区域发展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的绿色技术创新,鼓励环保型服务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员工进行绿色营销知识训练和绿色服务培训,使其真正意识到绿色服务的重要性,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绿色企业文化。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5.突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及其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能够

提供较多就业机会、产品附加值高的优势环保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发烟气脱硫、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生产设备。加快清洁能源,鼓励企业生产和发展节能电机、风力发电设备、节能照明、阳光电池等节能产品和装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6.强化我国废弃物再循环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的回收利用;加快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扶植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设立资源回收企业,以便处理废弃物和使其变为再生资源。

(二)加强引导与规范,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1.营造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宏观发展环境。组织制定《中国绿色科技促进办法》,建立以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加绿色技术的法制化建设,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绿色技术成果的保护力度和应用力度。为绿色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提供更宽松的创业环境,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2.加快实施绿色技术知识产权、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的政策,努力推进绿色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绿色技术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

3.加快构建绿色技术研发的风险投资体系。努力培育专业化的多元风险资本运作主体,引导其投向绿色技术研发领域。积极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与上市,帮助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募集社会资金,投资绿色技术开发与运用。积极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为风险投资者提供科技成果鉴定、项目评估、法律与财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4.加快绿色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依托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基地优势,调整学科结构、加大投入力度,针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高层次的绿色科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事业环境,吸引国内外掌握先进绿色技术的人才。

5.加快绿色产业孵化能力的创新建设。开展科技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完善绿色技术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若干个绿色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期基本形成绿色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绿色产业的科技支撑系统。政府应更多鼓励科技研发向侧重于资源生产率的提高、废弃物排放量的减少和单位能耗的降低上,鼓励开发应用于绿色经济的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环保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加快引进一批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循环经济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绿色技术加快研发和应用。

6.调动企业与地方政府参与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绿色技术的创新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积极引导和扶持有品牌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按照生产经营生态化、产品绿色化的方向和目标,采用绿色技术,实现企业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工业示范园区、绿色技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绿色建筑、绿色景区和绿色社区,建设一批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的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扶持一批政府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每年选择若干项重大绿色技术研发和运用项目进行重点推广。

(三)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1.将绿色技术创新引入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可能采用的绿色经济核算方法,将绿色技术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研究“两型社会”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绿色技术的创新运用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将绿色技术工艺采用率、生态环境修复率、、“三废”处理率、资源消耗减量指标、环境损益减量指标等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

2.加快绿色环境标志认证

在企业中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鼓励企业自觉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加强宣传,使企业主体清醒认识到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就是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条件,促使企业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绿色生产与营销。

3.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

我国应该设立绿色技术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每年对发展绿色技术做得较好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绿色技术项目在用电和土地指标供给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绿色技术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重大绿色技术项目可以优先争取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项目。各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鼓励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节电、节水收费政策,制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开发研制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关键设备。

4.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态文明

6.“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篇六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围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将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运行过程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物流则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显然,绿色物流将“两型社会”思想融入到了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物流管理活动之中,强调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以促进物流系统效率、企业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

“两型社会”环境下的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能源消耗、交通拥挤与交通安全、环境绩效、政府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出发,建立不同维度的评价系统,从而科学地测度和评价绿色物流管理。概括地说,就是以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综合运用统计、经济和数学方法,对物流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测定,定量评价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的指标集合。

绿色物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为了建立针对物流的评价系统,作为考核物流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标准与尺度,实现对现代物流的综合评价,以使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活化”作用的物流要素,更好地承担起连通整个国民经济的责任。

2 构建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2.1 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反映社会物流的基本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一体化、集成化趋势,使社会物流的相关指标数据信息及评价结果,能为政府制定政策,或企业决策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同时,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物流体系的发展特征。

2.2 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选择比较稳定的或者是同质的指标体系,即具有相同结构的指标体系,便于从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比较。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应注意指标体系的实践功能,鉴于目前我国关于绿色物流的统计工作在数据收集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此指标体系不仅要尽量根据目前能够获取的统计数据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来设置,还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满足物流的未来发展需要。

2.3 整体性和简明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包括全部反映研究对象的主要指标,但在实践中这是不可能达到的,为此,可以用一些本身有综合性的指标来代替一些紧密相关的指标,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体系中指标的数目,为此,应注意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简明性与合理性,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协调统一,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社会物流的具体状态,能为社会物流的综合评价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

2.4 互斥性和系统性原则

互斥性原则是指各指标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不应出现过多的信息包含、涵盖而使指标内涵重叠,但指标之间完全独立无关常常是很难做到的,一方面是因为事物各方面往往本身就是相关的;另一方面,指标之间绝对的无关往往就构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指标之间应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要包括系统涉及的一切方面,且对定性问题应有恰当的评价指标,以保证评价不出现片面性。

3 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方法

本文指标体系的建立可分为对整个物流系统概念性理解过程、指标的初选过程、指标体系的完善过程和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四个阶段。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见图1所示。

①对整个物流系统概念性理解过程

在确立基于“两型社会”的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需要对整个物流系统有一个概念性的理解,即应对总系统与各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

②指标的初选过程

目前我国对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尚处在研究阶段,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构建过程中必须借鉴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指标体系[1,2,3]。通过查阅和收集国内外现有的统计资料、统计指标和统计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分析法等建立一般指标体系[4]。

③指标体系的完善过程

虽然指标初选过程已经建立起一般指标体系,但为了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在指标体系初选完成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完善化处理。

④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评价指标优选后,还需采用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和极大不相关分析法等相关分析方法将所得的指标进一步筛选,以确定最合适的评价指标。

3.2 构建思路

指标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多个指标间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指标体系不是随意堆砌,而是按一定的结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为此在构建基于“两型社会”的绿色物流指标体系之前,首先应根据绿色物流系统自身的特点,对影响绿色物流系统发展的各种因素作适当的划分。由于社会物流系统从工程的角度可划分为物流基础、物流平台和物流运作三部分[5,6],结合 “两型社会”建设对绿色物流的要求,可从此三部分角度分别设定不同的次级评价指标。

3.3 指标体系的要素

①物流基础工程

物流基础工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管理体系的工程构建;二是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对物流涉及的标准化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价值创造体系、成本核算及运行管理体系等进行工程化的思考与设计。

物流基础工程向全部物流平台和物流运作提供最基本的支持。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研究、情报、管理及组织等方面的支持,以及提供装备、设备、工具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概括起来可以认为是政府的政策及为企业提供的发展环境。因此本文把归为此类的指标称作物流环境类指标,如表1所示。

②物流平台工程

物流平台工程是向物流运行工程和物流系统提供直接的平台支持。 这种平台的支持, 主要是由国家向社会普遍提供

信息网络、运输线路、物流节点(运输场站)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本文把归为此类的指标称作物流基础设施类指标,如表2所示。

③物流运行工程

其主要功能就是向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物流运行系统,通过该运行系统向用户提供有效的物流服务。物流运行系统包括表现物流能力的基本要素的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或者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形成不同形式、不同能力、不同服务水平、服务于不同要求的物流系统。本文把归为此类的指标称作物流运作能力类指标,如表3所示。

④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以绿色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它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物流效率最高。本文把归为此类的指标称作绿色供应链类指标,如表4所示。

⑤物流环境友好

由于物流的各个环节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作为“两型社会”物流系统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分析社会物流活动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等环节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诸如尾气、固体垃圾、噪音等等,以反映社会物流系统与环境共处的和谐程度,如表5所示。

⑥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为:资源减量化、物资再利用、废弃物再循环。在社会物流各个环节,都会损耗基础设施及装备,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材料物资。作为“两型社会”物流系统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分析社会物流活动中包装、仓储、运输、管理等过程中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以及废弃物再次被循环利用程度,都可以很好的反映循环经济理论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表6所示。

4 评价指标的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1 绿色物流评价体系的指标涵义

4.1.1 物流环境

①教育、科研及咨询机构的数量:

开设物流专业的教育院所和进行物流研究等相关科研机构的数量和实力。用于衡量全社会物流系统的研究水平,体现教育研究对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视度与投入度。

②物流政策及规划的完善程度:

某一地区或地域范围内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情况,以及相关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情况。用于衡量物流整体的政策支持与监管力度,体现社会对完善物流行业的政策投入。

4.1.2 物流基础设施

③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一定时期内,物流相关行业建设项目累计完成的全部投资。用于衡量国家对物流方面的实际投入。

④运输线路里程:一定时期内,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河海运、管道在内的线路总长度。用于衡量社会物流系统中运输线路的普及率及社会物流的流畅程度。

⑤载运工具数:一定时期内,包括货运汽车、货物列车、货运船舶及航运工具的总数量。用于衡量社会物流系统中用于运送货物的工具规模,属于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投入。

⑥物流节点总面积:物流活动中涉及包装、仓库、搬运、装卸、办公等环节的土地面积总和。用于衡量社会物流系统中物流活动作业面积范围。

⑦信息化水平: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物流行业实现计算机系统动态监控与管理的综合水平。用于衡量社会物流系统实现信息化的进展程度,信息化程度在实现资源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4.1.3 物流运作能力

⑧各种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分担率:反映不同运输方式的市场份额,可以运输量、周转量等衡量。

⑨第三方物流市场营业额规模及比例:用于衡量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

⑩交通运输(货运)与仓储业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交通运输(货运)与仓储业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货物运输业和仓储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衡量社会物流总水平的数据类指标。

(11)社会物流总额:一定时间内,初次进入社会物流领域,经社会物流服务,已经或正在送达最终用户的全部物品的价值总额。它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物流需求规模的价值量表现。与货运量、物品周转量等指标共同反映社会物流需求规模。

(12)铁路、水运的货运量比例:即铁路、水运的货运量在总货运量中的比例。通过铁路、水运等环保型运输方式运输货物能节约大量能源,降低物流运输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4.1.4 绿色供应链

(13)供应链联盟的协作程度:用于衡量供应链联盟的协作所带来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供应链上的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改善和提高用户满意度及业绩的程度,这种协同程度越高,能带来更大收益,产生协同效应。

(14)社会物流总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这些费用一般包括:支付给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费用;应承担的物品在物流期间发生的损耗;社会物流活动右因资金战胜而就承担和利息支出;社会物流活动中发生的管理费用等。

(15)合作伙伴设施设备的配套程度:用于衡量供应链企业之间在协同作业过程中生产设施设备的相互衔接程度,前后工序衔接度越高,供应链物流效率越高。

(16)共同配送的企业比例:采取共同配送能实现运输资源共享,实现运输的有效利用,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废气排放等,该指标用于衡量物流系统资源共享利用程度。

(17)拥有联网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物流企业比例:社会物流系统中,实现计算机监控与管理的物流企业数量占整个物流企业数量的比例,用于衡量社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体现社会物流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而信息化程度体现资源利用程度。

4.1.5 物流环境友好

(18)交通噪声达标区覆盖率:是指由各种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达到50分贝及以上的区域范围覆盖率。如汽车、轮船的鸣笛,火车钢轨的摩擦声音等都可以造成噪声污染。

(19)各种运输方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定时期内,社会物流系统中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参与物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包括CO2、NO2等在内的温室气体总量。用于衡量物流活动中运输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是物流污染环境的重要因素。

(20)各种运输方式的伤亡率:一定时期内,参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种交通方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比例,用于衡量物流活动对人力资源以及社会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

(21)物流节点选址对交通拥挤与污染的减少量:一定时期内的物流节点选址带来的交通拥挤的缓解和污染的减少,可以衡量合理的物流选址对缓解交通拥挤、减少污染的贡献度[7]。

(22)环境友好的物流技术使用率:一定时期内绿色物流技术的使用比例,用于衡量基于环境友好的物流技术在绿色物流中的应用情况。

4.1.6 循环经济

(23)基础设施及装备综合效率:一定时期内,作为社会物流系统的各种基础设施(仓库、加工厂、办公室)以及装备(叉车、计算机系统、载运工具)等的利用效率。用于衡量社会物流系统的资源节约和利用程度。

(24)货物平均配送、包装、仓储费率:一定时期内,社会物流中的单位货物在配送、包装和仓储方面支出的费用,用于衡量社会物流系统中各环节的资源利用程度,反映物流的总体效率。

(25)原材料使用减少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物流业单位产品中原材料耗用量的下降比率。

(26)各种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比:社会物流系统中,不同运输方式消耗能源的比例。用于衡量社会物流系统中的能源利用率。

(27)原材料循环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中的边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中的边角原材料的综合利用量与原材料的下脚料产生总量的比率。

(28)系统设备再利用能力:是指物流系统设备不在用于生产服务时其零部件的可再利用比率。

(29)固体废弃物排放下降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交通运输设备系统的固废弃物排放的下降比例,用以从总量上反映排放的变动趋势。

(30)固体废弃物回收资源化程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交通运输设备系统的固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占整个废弃物排放的比重。

4.2 绿色物流评价体系构成

以上分析了6大类指标的各个具体指标,本文进一步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理论,把以上指标按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分层,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3层,综合各个指标得到基于两型社会环境下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如表7所示。

5 结语

本文以“两型社会”建设对绿色物流发展要求为重点,以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基础,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适于“两型社会”的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可为建设“两型社会”,评价并促进全社会绿色物流系统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Industry 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Freight Transport LogisticsIndustry Action Agenda.Freight Logistics in Australia:AnAgenda for Action[M].Austral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nd Regional Services,2002.

[2]U S DOT.U 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3Performance Plan 2001 Performance Report[R].WashingtonD C,2002.

[3]裘毅炜.国外社会物流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J].国外物流,2004,06.

[4]裘毅炜.社会物流系统绩效管理和评价指标研究[D].同济大学,2004,04.

[5]万斌.社会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01.

[6]殷礼高,丁祖策.芜湖市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J].甘肃农业,2005.

7.“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篇七

“两型社会”建设知识宣传活动方案

为了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指示精神,加强两型文化和阵地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力争率先全省建成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区。切实做好两型社会建设知识宣传月活动,特制定以下活动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 “两型社会”创建,营造崇尚节约、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形成节约环保、绿色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探索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区建设模式。

二、活动主题:

推进两型发展共建生态文明

三、活动时间

2011年10月

四、活动地点

东郡社区大润发前坪

五、活动内容:

以两型社区建设、群众两型低碳生活为主题,宣传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发放两型社会建设知识手册,展示近

年来区两型发展成果,开展两型社会知识问答,举办具有两型特色的文艺活动等。

特色活动

1、“绿色〃环保”主题文娱活动。在社区居民中征集

以家庭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利用街道主题文化广场定期开展文艺演出及趣味知识竞赛等文体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两型生活观念构建到居民意识中。

2、家庭植树种花活动。积极响应城市绿化工作要求,开展主题为“我为街道添抹绿”的家庭植树种花活动,做到“三个一”,即种一盆花,绿化一个阳台,参加一次义务植树活动。同时,倡议居民积极义务认养树木,营造“公共绿地”,真正做到山青水秀天蓝人美。

3、家庭节能环保金点子征集活动。面向全街广大家庭

征集节能环保金点子、小窍门,推广日常生活中节能环保的知识和技能,活动结束后,评选10条节能环保“金点子”并进行表彰奖励。

4、“变废为宝”环保袋设计制作大赛。以小制作、小

发明、小创造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如旧衣服、大米袋、废旧报纸等制作别具一格的环保袋、精致实用的垃圾盒等。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经济办全面负责,充分发挥

牵头作用。与区相关部门联系协调,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总结、推介活动中的创新举措,打造具有一定影响的亮点典型。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紧扣活

动主题,把握正确的推介方向。精心策划,通过媒体、信息化渠道大力宣传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内涵和实质,宣传关于“两型社会”建设进家庭各项活动的经验做法,为“两型社会”建设进家庭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3、认真推进、确保成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各社区积极开展活动,成立相关的活动方案并严格实施,努力使社区居民的思想认识与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相一致,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入手,将节约资源意识渗透到每个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确保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融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共同建设两型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主办单位:

区委宣传部区两型办东屯渡街道办事处

东郡社区大润发超市

长沙市芙蓉区东屯渡街道办事处

8.“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篇八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由于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刚提出,许多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初步探讨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本质、特征、原则、功能及其与传统农业生产体系的区别.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形态具有一致性,都是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概念层次上又高于以往各种农业形态,它是对各种农业形态的高度集成和概括,概念更具开放性.

作 者:周栋良 ZHOU Dong-liang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8(4) 分类号:F320.3 关键词:两型农业生产体系   循环农业   生态农业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9.“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篇九

一、“两型社会”视角下我国现行会计监管体系的不足

(一) 监管目标定位忽视公众利益。

《证券法》明确规定,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是会计监管的基本目标。《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也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监管的目标。但是, 《会计法》在1999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后, 在目标陈述上删除了“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字样,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没有“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字样。可见, 我国法与法、法与法规条例之间对监管目标的界定不一致。在会计监管实际工作中, 由于存在公众利益难以界定的问题, 都是以保护投资者为监管目标, 只是保护的范围从投资者延伸到了债权人、供应商和消费者等。显然, 现有的会计监管体系在目标定位上侧重保护投资者利益, 而对如何保护公众利益缺乏足够重视和相关的制度保障。这种目标定位上的偏颇导致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资源会计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披露与监管, 这显然与“两型社会”所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相悖。

(二) 监管主体对资源、环境信息监管薄弱。

我国的会计监管体系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导, 企业内部监管为基础、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辅的监管体系。各个会计监管主体都在各自的监管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在“两型社会”背景下现行监管体系对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信息的监管是不够的。目前, 政府监管主体包括财政、税务、审计、证券监管、人民银行、保险监管等部门, 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财政部以及地方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权。从相关法律法规对上述监管主体的职责描述来看, 除证监会以条例的形式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要在年报中披露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外, 其他监管主体职责定位上都没有提及对企业和单位的环境、资源和其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的职责。此外, 即使上市公司按照规定披露了相关社会责任信息, 但是相关部门或监管机构却没有对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做出“账实”的核对。可见, 政府监管主体对环境、资源及其他社会责任信息的监管十分薄弱。社会监管方面, 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监管的职责规定中没有对环境信息、资源信息和其他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任何规定, 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检查中也没有提到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检查和给予相应的关注。内部监管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的单位负责人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类社会责任的履行认识上是有差异的, 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对资源、环境类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以及企业对该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多少和监管的程度。

(三) 监管客体重历史财务信息, 轻资源、环境信息。

现行会计监管体系主要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会计监管的目标, 投资者关心的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 而企业主要是以会计报表、报表注释、补充报表以及其他会计信息等方式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会计监管的客体主要是企业的会计报表、报表注释、补充报表以及其他会计信息等。按照我国有关法规规定,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五个部分。在披露的内容上, 以上所有报告的信息都是围绕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所有者权益变动所展开的。证监会虽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要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 但是由于没有在内容和方式上做出详细的规定, 大多数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只是寥寥几语, 披露方式缺乏统一的规范。

二、“两型社会”视角下会计监管体系的改革对策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内容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研究“两型社会”视角下的会计监管体系就是在目前会计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有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社会责任的元素。

(一) 会计监管目标定位应突出社会公众利益。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是全体社会公民共同的公共利益, 关系着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不仅要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目标, 还要包括对社会公众的利益, 在社会公众利益中还要包括非经济利益, 如资源的节约、环境的友好、社会的和谐等。

(二) 强化各监管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完善监管机制。

“两型社会”建设中要重视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友好的行为, 因此建议政府监管主体中应在财政部下设社会责任委员会, 专门负责环境会计与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同时还应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机制, 在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基础上, 对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相应的审计, 防止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流于形式。要尽快出台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建立以政府实施的社会责任审计为主、独立的社会机构实施的社会责任审计为辅、鼓励企业自愿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审计机制。政府审计机构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并公布审计报告, 是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建设“两型社会”的一个有力监督手段。此外, 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监管主体的“两型社会”意识, 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董事会成员、监事等监管主体认识到任何企业和个人发展都需要建立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 企业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资源的超载利用, 环境的极大破坏, 绝大多数都是由企业的生产方式所引起的。因此企业等社会经济团体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单位负责人、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内部审计机构都应该高度关注企业对环境所作的贡献, 逐步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 规范资源、环境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10.“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篇十

“十二五”时期是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第二阶段,也是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要全面实现第二阶段的工作目标,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的发展目标,关键要从五个方面强化工作机制。

一、强化推进机制,扩大建设实效

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出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体制机制层面规范、引导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1、建立以顶层设计引领项目策划开发机制。“两型社会”建设顶层设计涵盖了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2+12”规划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等“1+12”改革方案体系和20个重大课题支撑体系。顶层设计是一个关乎湘潭长远改革与发展的完整体系,涉及存量提升、战略创新、生产力布局、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和支撑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必须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城乡统筹等内容,重点策划开发“两型”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等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充实“两型”项目库,统筹协调全市项目建设,使经济社会发展在“两型”轨道运行。与此同时,当前要突出加快推进湘江风光带、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等一些能让老百姓深受实惠的“两型社会”建设标志性项目。

2、建立强化规划实施和纠偏机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省人大审议通过。《条例》是我国第一个为“两型”改革试验进行的地方立法,是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法制保障。《条例》中明确,要由“两型社会”改革建设部门作为执行主体,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进行审查,并对其规划选址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为此,我市要在市政府的领导下,“两型”办要联合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通过日常监督、督察、监控等手段加强执法,对示范区规划的审批和实施、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绿心”地区的开发保护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当好政府的决策参谋,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建立重大改革项目化管理机制。“先行先试权”和“试错权”是试验区加快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鼓励重大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关键要有实质性的举措,要“虚功实做”,特别是要对重大改革实行“项目化”管理。要力争尽快出台《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事项推进暂行办法》,建立重大改革事项的项目化管理机制,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土地管理、财税金融、自主创新、城乡统筹、对外开放和行政管理等八大领域的改革建设任务细化、量化为可操作的、具有明确载体的项目,明确改革目标和责任分工,抓好方案编制、进度安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针对每个时间节点设定可量化目标,确保每个改革试点项目取得实效。

二、强化激励机制,完善考评体系

要使“两型”改革试验取得实效,必须做好考评工作。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两型社会”建设考评体系,建立完善常态化考核机制,坚持考核内容定量化、考核指标科学化、考核运用刚性化,确保考得实、考得准、考得好。

1、努力做到责任分工具体化。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安排和重点任务,结合“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实际,年初可制定出台“两型社会”改革建设年度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具体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进度要求,将工作内容分解细化,形成一个个实量,逐项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职责要求,并将其作为年度“两型”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和市“两型”办等要根据责任要求,联合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工作实效。

2、努力做到考核评价科学化。推行“两型社会”绩效考评机制,必须科学确定考评内容。坚持共性要求与个性特点相结合,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鼓励各级各部门根据发展需要自主开展“两型社会”改革建设,对有特色、有典型性的工作在年底考核中加分。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制度化建设,科学制定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逐步加大对改革试验、具有探索性工作的考核权重,突出考核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生态文明、改善民生取得的实际效果。

3、努力做到自查督查系统化。根据“两型社会”改革建设年度工作方案,对市直部门、县(市)区、示范区的“两型社会”改革建设工作,实行“一季度一自查、半年一督查、半年一通报、一年一考核”的“四个一”工作推动机制,并利用《湘潭“两型社会”建设信息动态》、“湘潭两型社会网”等公共平台及新闻媒体,及时通报各级各部门的“两型”工作动态和进展情况,将督查、自查情况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底绩效考核的范畴。

三、强化创新机制,推动改革突破

坚持以改革的手段破解发展难题,用足用好用活“先行先试权”,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破除一切束缚“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有利于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径。

1、全力营造改革的浓厚氛围。湘潭作为全国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积极发挥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大胆推进“四个先行先试”,即:对深化改革、有利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要先行先试;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径的制度创新要先行先试;对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有利于在全国、全省形成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要先行先试;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长株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事项要先行先试。通过先行先试,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要通过扎扎实实的改革举措,充分激发各级各部门大胆开展自主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围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体制、土地管理体制、金融财税体制、“两型”产业体制、城乡统筹发展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体制改革,每年选准几个重点突破,一些吃不准的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点,再行推开。总之,要大力破除阻碍“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一批能为全省、全国提供示范的模式和亮点,在全市营造好鼓励改革、支持改革、宽容改革的浓厚氛围。

2、全力打造探索的良好平台。九华、昭山、天易三个“两型社会”示范区和高新区的改革创新发展,是我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试验平台和载体。加快三个示范区和高新区的发展,重点是要在现有基础上,按照“‘两型’产业的聚集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环保的标志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战略目标,严格规划编制和实施,根据各自的发展定位,优化功能布局,落实推进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为全市的科学发展破题探路;要继续鼓励和推进示范区和高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行政权限下放等工作,协调解决权限下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其不同的管理体制、产业定位、经济发展水平等,开展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工作,跟踪分析改革试验的效果,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及时掌握情况,加强对整体工作的统筹和指导;要建立促进示范区和高新区改革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对示范区和高新区发展的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协调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示范区和高新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3、全力建设引导的标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以标准规范、保障和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有力抓手。要依据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作实际和阶段特征,积极开展“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加快形成“两型”产业分类、“两型”企业、“两型”园区、“两型”城镇、“两型”村庄等标准体系,注重指标选取的针对性,实现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有效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行之有效的“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示范模式和体制机制成果,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示范效应。

四、强化保障机制,提升能力水平

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第二阶段的特点和“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着眼长远,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工作理念,提高服务“两型社会”能力。

1、建立健全决策和执行机制。“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担当,做到组织有力、任务明确、责任到位。重点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领导小组议事制度。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主要研究“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重大政策问题。二是要建立“两型社会”改革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市长主持,发改、国土、财政、建设、环保、两型办等部门参加,及时协调解决改革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三是要完善“两型社会”建设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增强市“两型”办的职能和作用,强化行政管理手段和统筹协调抓手。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和选派4-6名优秀专职工作人员。

2、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任务重、难度大,必须有一定的专项资金保障。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助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设立湘潭“两型社会”改革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出台资金使用制度,市财政、审计负责资金使用的审计和监督。资金主要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前期策划、生态治理贴息、“两型”重大项目实施及“两型”重点改革、创建和课题的“以奖代投”等。

3、建立健全专家智力咨询机制。目前,省里依托湖南大学“两型社会”研究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株洲也依托湖南工业大学成立了“两型社会”建设研究所。我市也要尽快成立“两型社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研究机构,搭建一个为全市乃至全省“两型社会”改革建设服务的智力支持平台。重点围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开展重大政策课题研究、项目评估论证、改革试验效果评估等,为“两型社会”建设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撑。

4、建立健全学习交流机制。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切实提高全市的“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系统能力。一是“请进来”。即举办专题培训班,聘请专家学者授课等。建议市委中心组围绕“两型社会”改革建设,每年安排一次以上的集中学习;市直机关、县(市)区和示范区,每年安排一期专题培训。二是“走出去”。即加强与外界的学习交流,通过学习借鉴其他试验区和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加快自身发展,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及财团、科学研究单位等机构的合作和沟通交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五、强化长效机制、形成共建合力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推进合力攻坚。

1、加大“两型”示范创建力度。“两型”示范创建点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窗口。要大力开展“两型机关”、“两型社区”、“两型学校”等主题创建和实践活动,培育一批典型、打造一批亮点、形成一批标准,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全面统筹指导“两型”示范创建工作,加强部门协调,整合部门资源,将各部门的支持政策、资金和项目等,集中投入到几个示范创建点,发挥联动效应,在短时间内见成效、出特色,并通过点上先行带动全局突破。

2、加强重大政策研究和评估。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努力完善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两型”产业发展、“两型”重点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改革政策体系;要用好用够用活国家给予试验区的各项试点政策,争取国、省更多的支持;要主动对接、积极跟进、有效落实好省里与32个国家部委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要积极开展厅市共建,充分放大试验区的政策效应;要建立重大政策的评估机制,从实施效果、对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使政策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3、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推介。“两型社会”的建设经验,既要在长株潭城市群推广,也要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作用。要高起点做好试验区建设工作的总结、提升、推广;办好《“两型社会”建设信息动态》和“湘潭两型社会网”等“一刊一网”,加强与中央、省和本地媒体的深度合作,深入宣传“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大意义和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经验;要筹划国际性、区域性的会议会展,不断扩大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跨国公司的合作,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建设的新模式。

11.桃林桥中学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篇十一

桃林桥中学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郊区学校,学校周围群山环绕,风景宜人。秀丽的自然风光陶冶着一代代桃中人。作为传承知识,教书育人的学校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两型”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要求,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以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线,广泛开展“两型”学校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师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将我校半年来“两型”学校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宣传到位

为了使我校“两型”学校的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加强了两型学校创建的组织建设,成立了以蔡文安校长为组长,李跃东、林敏等同志为副组长,罗亚子、吴红佳、杨慧勇等为组员的创建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层层落实。确立了以下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创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将“两型社会”示范学校创建与 “市级文明卫生单位”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校园建设节能管理,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努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教工大会、学生升旗仪式、学生主题班会课、校园宣传橱窗等舆论阵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 师生培养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不断增强“厉行节约、文明消费”的自觉性,推进“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的养成。

学校领导将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学校的意识融入到各项工作中,从源头上注重节约、防止浪费。在新校建设过程中就采用了各种新型环保节能建设材料,当新校投入使用后又制定了各种节能措施,不遗余力地提倡节约。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各功能室、办公室也都积极响应,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开展各种活动,挖掘各种潜力,将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学校的设想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立足课堂,贯穿教育,提升素养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主阵地。

1、各学科在课堂中渗透“两型”知识教育;

2、我们组织每个教研组的教师,认真研究分析各年级的新教材,整理每套教材中,显性或者隐性的与环境保护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发掘教材体现出的绿色理念;

3、广泛开展与“两型”相关的主题班会和相关的教研活动;

三、科学指导,加强管理,节约资源

学校开展科学消费专题教育,在德育研讨会、班主任会议中多次宣传,并邀请政治组老师针对科学消费专题开展一系列教育讲座,同时集思广益,发掘节能措施。我们发动全体师生开动脑筋,为学校的节能大计献言献策,先后采取了一些节能举措:

1、学校的走廊照明全部采用智能感应开关,只在设定时段有人员走动的时候才点亮,人员走过后经延时开关控制而关闭;

2、在教室门口开关处张贴友情提示标识,提醒师生进出时随手关闭电源,不开无人灯;

3、校园内夜间道路照明灯具更换为新型高效节能灯具,节电效果明显;

4、对空调用电采取集中管理;

5、在所有洗手池边张贴节约用水的图示标志;

6、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通过QQ群等,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纸张消耗;

7、同时,在各个楼层和教室都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箱,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两类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

以上节能降耗措施的实行,使得学校办公经费支出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四、以评促建,反思不足,展望未来

目前看来全校还有可挖掘的潜力,节能的氛围还不够浓厚,自觉进行节能的意识也还不够到位,水电浪费现象还时有发生,以可持续理念支撑的科学研究、课题设立、论文撰写等方面还比较欠缺。我们又有了以下的思考:

首先,我们通过创建,要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工作重要性、紧迫性 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节能工作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切实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措施,取得实效。

12.“两型社会”内涵与特征研究 篇十二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快,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然而,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又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 各种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能源消耗迅猛增长, 因此我国目前承载了较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张, 经济发展和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还将不断加剧, 如不尽快突破这一发展瓶颈, 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实现。2004年初, 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问题, 目的在于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2005年6月, 胡锦涛同志指出, “节约能源资源,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同年12月,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表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观已经从过去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 逐渐转变为以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多层次目标。

1 “两型社会”的内涵

“两型社会”包含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由此, “两型社会”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制、宣传、教育等手段和途径, 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各个领域, 实施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从结构来看,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复合体;从目标来看, “两型社会”都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实现过程来看, 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范围普遍采取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以及消费方式;从结果来看, “两型社会”的构建是定向性社会变迁的形式, 最终会通过对现存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局部性变革,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 为了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即由传统工业社会下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中部地区作为承接发达国家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资源环境压力尤为突出, 因此国家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在中部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 是极具全局意义的战略举措, 也将成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突破口。

2007年12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旨在两个区域获得成功经验基础上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各领域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换取尽量多的社会经济收益,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人类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时, 必须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 实现人类、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的构建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探索一条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特色道路;是顺应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规律, 首次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大目标结合, 上升到社会演进路径转变的高度, 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全新模式的构筑。“两型社会”的建设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利用环境不断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更符合中国利益, 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重大举措。

我国“两型社会”发展战略可以分别从经济、社会和自然 (资源和环境) 三个方面入手, 从源头入手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冲突, 努力完成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 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共赢。“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树立“两型”理念、借助体制机制的监督和引导, 合理规划建设路径, 才能转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2 “两型社会”的特征

“两型社会”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形态, 更是探索一条生产绿色高效、生活健康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的全新发展道路。“两型社会”的建设就是要实现速度和效益、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立生态文明,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全新观点, 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的具体表现。从根本而言是一次社会变革。其具有明确的目标并在现阶段已为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两型社会”建设只涉及体制机制的优化, 而并非根本制度的变革;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 其步骤具有局部性和累积性。“两型社会”的特征总结如下:

2.1 系统性

“两型社会”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源和环境, 这一问题既是自然生态领域的问题, 也是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问题, 甚至是科技和文化领域的问题。因此, “两型社会”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具有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政治、科技、文化全方位变革的系统性, 这些领域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两型社会”更是一个系统复合体, 由国家、地区、城市、产业、企业、家庭等多个层次的子系统构成, 且均围绕“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进行自我组织和系统控制。

2.2 共生性

“两型社会”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 在这一系统中, 人与自然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即共生。共生是向异质开放或与异质结合的方式。人与自然都共同存在于共生网络中, 社会由各个层次的共生系统所构成, 要实现和谐共生, 必须重视利益主体的平等, 如资源、环境利用中的代内和代际公平;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实现合理分享资源。人向自然索取资源, 但又不得造成过度破坏, 并且保护环境, 改善共生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渐进性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不会一蹴而就。“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 以现实的问题为导向, 在现实的可能中不断探索的渐进式发展道路。建成“两型社会”是长期目标, 这决定了从中短期看来, 不同的发展阶段将会有不同的具体目标, 其间“两型社会”的评价标准也必然会根据本阶段的客观现实制定, 从而体现出差异性, 相关的建设步骤和措施也要予以一一对应。

2.4 耦合性

“两型社会”要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统一。不同社会主体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状况不同, 则压力不同, “两型社会”建设路径也不同;不同社会主体自身发展水平不一, 则其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不同;不同社会主体外部约束条件, 如社会风气、受教育程度等迥异, 则其参与建设“两型社会”的主动性和结果也不尽一致。因此, 对于不同的社会建设主体, 尽管“两型社会”的最终目标、短期的评价标准相同, 但其实现路径和方式存在差异, 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耦合性。

2.5 创新性

“两型社会”是一个要求社会主体具有创新意识和改造能力的有机体, 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主动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创造和完善其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因此构建“两型社会”离不开改革创新。

3结语

“两型社会”是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为目标, 预示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虽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相关研究已有较长时间, 但“两型社会”并非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概念的简单叠加, 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概念, 一种新型社会发展观。因此进一步厘清“两型社会”建设的要素、内涵和特征, 将有助于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孔来, 王如燕.两型社会的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12) .

[2]蔡景庆.两型社会建设应当把握的几个关键因素[J].湖南社会科学, 2011, (1) .

[3]蔡璇.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 .

上一篇:大班美术教案:静物下一篇:国庆节的优美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