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之美》教案

2024-09-20

《起点之美》教案(精选10篇)

1.《起点之美》教案 篇一

起点之美(教学设计)

钱 林 雪

学习目标:

1、提高对不同风格的语言的品味。

2、感悟不断“进取”才能体现人生价值的道理。

3、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探讨怎样的人生起点是最美的人生起点。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暑假里我们都观看过雅典奥运会,有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生答)当选手尤其是中国选手夺冠时的刹那是让你振奋激动的,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奥运冠军最后夺冠的激动时刻(投影7幅图片):

欣赏完教师提问:很多人都羡慕这些选手在终点处的辉煌,但有人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学生发表看法。教师顺势导入新课:著名当代作家刘心武则以独特的视角来看起点之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起点之美”。

2、作者简介:刘心武 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此外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圈出生字难词,思考:

作者是借什么事发挥联想进行议论的?

2、词语积累 抖擞(dŏų)(sŏu)

蕴藏(yùn)筋腱(jīn)(jiàn)

趸来(dŭn)

谛听(dì)

弥足珍贵(mí)探究起点之美之——

(一)运动会上运动员的起跑姿势

2、思考:结合课文第1自然段的语句和下列画面,说说作为“看客”的你“出”起跑线上的运动员的“美”在哪里?

提示:

1、外在美:

2、内在美:感受 人生舞台上的起点之美

六种生活起点为:

①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写下第一行字;

②一个大学毕业生头一回进办公室; ③一个个体户发出了第一声吆喝; ④一位新任局长想同司机说第一句话; ⑤一个当红的大明星读刚送来的剧本;

⑥一个明天考试的中学生关了电视进入复习;这六种人生起点“美”吗?如果是,请找出

文中的一句话加以印证。(尽全力准备投入)文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准备投入的精神”?(小组合作)

如:郑重

尽量大大方方

瓮声瓮气

从这些修饰语上体会到所列六种生活起点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对将来充满希望,在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积极进取的力量。也充分感受到了文艺性语言的特点:生动形象。

2、小组合作:你能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课文的语言特点仿写人生多个起点。(将学生所写的比较好的进行展示)

3、进一步启发学生:(字幕)就你所写的起点设想一个最美的人生终点。在学生勾画人生最美的终点之际,教师发问,当现实与设想不一致时,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反面结局?(师:讲述文中第5段所列结局)学生发言可能出现的结

(三)寻找 新的起点

(字幕)

1、问: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我们该如 何面对失败?(学生发言)进一步讨论,(字幕)“一时的终点上的失败,„„新的起跑线”如何理解?讨论明确失败不要气馁,要百折不挠,要大大振作精神去寻找新的起点继续前进。

师: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故事?哪些人物的身上具有这种精神?

(威灵顿将军的故事)

2、(字幕)人生的起点各式各样,究竟怎样的起点才是最美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未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齐读末段。

教师明确,这是作者悟出的人生哲理,并由此结束全文,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师生一起探寻了起点之美,不仅品味作家刘心武笔下优美的语言,而且懂得了:(字幕打出)“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愿我们不管是在哪个起点上,都永远保持乐观振奋、开拓进取的精神吧”?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自我感悟。

2.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教案 篇二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

新学校

新同学(板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新的初中生活与新的学习环境,珍视新友谊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观察、分析、思考,中学和小学的差异,并对因为不适应而造成的心理问题进分析,进而找出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是应能力和交往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珍视全新的初中生活。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二、、格能力使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学习环境,初步领会友谊。

难点:克服新生紧张、拘谨的心态,积极与同学交往,养成良好的性格。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25中的风采,让学生对25中有个直观的认识,提出问题“你心目中的初中生是什么样子?”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中学生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活泼的性格、丰富的知识、大方的仪表,引导学生做一个心理健康、品德高尚、思想方法正确的中学生。

(二)探求新知:、初中生活的体验(板书):

短短一周的学习与生活,同学们一定对初中生活有了许多新的感受和体验。例如:(多媒体显示图片与资料)除此之外,大家一定还有许多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现在就请同学们谈一谈进入中学后所遇到的新鲜事。(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举代表发言:谈一谈我遇到的新鲜事)

这些新鲜的事物让我们好奇,令我们欣喜,初中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崭新的天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个新起点。当然中学生活除了带给我们许多新鲜与好奇外,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学习与生活,很多同学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不习惯。

——这个新的班集体多么热闹。可是,很多同学,我都不认识。看到一些同学有说有笑地交谈,我站在一旁,却插不上嘴。我该怎么做,才能与大家尽快地熟悉、友好相处呢?

——中学里,学习科目多,任课老师也多。我上课时不敢向以前那样积极举手发言了,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怕回答不上来,大家认为我笨。

——在小学里,我一直是班干部,到了中学,我不想当干部了,怕耽误学习。可是,如果大家信任我,让我当,我该怎么办呢?

——我的兴趣广泛。有时干一件事情,开始时情绪高涨,决心很大,可是热乎劲儿坚持不了几天,常常虎头蛇尾,没有完满结局,我该怎么办?„„

说一说:这些同学的感受和想法正常吗?

走进中学这个新的环境,我们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孤单。高兴的是我是一个中学生了,能在新的环境里读书学习了;孤单的是进入这个新的环境出现了许多陌生的新面孔,认识的人很少。那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迅速的融入新集体的生活中去呢?

其实,说到新,大家肯定还有更多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环境的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这几天的学习、生活、心理和小学时相比,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2、珍视新友谊(板书):

友谊是人们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真挚情谊。友谊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大家如何在短时间内作到相互的了解与认识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活动:

活动名称:“认识你、记住我”

活动内容及要求:制作个性卡片,包括:姓名、性别、兴趣爱好、特长等,并相互交换,展示学生的自我个性,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新同学,结交更多的朋友,逐渐克服初入中学的陌生与孤独感,更快的融入新集体的生活中。

当我们踏入这个新的班级,我们将认识更多的新同学,结交更多的新朋友,并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

3、与新朋友结伴成长(板书):

刚才我们作了自我介绍的小活动,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活动再来看看我和班上的同学们有那些相同之处。(教材第6页表格,要求学生想一想、填一填,然后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这个小小的班级里,有这么多亲密的伙伴。这份成长中的友谊,将使我们的初中生活更加精彩。

友谊是天地间最可贵的东西,深挚的友谊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安慰。

——邹韬奋

让我们珍惜这份新生活,与新同学、新朋友结伴成长,跨好人生中新的一步吧!

四、课堂小结:

在小学,有的同学可能是佼佼者,有的同学却一直默默无闻,但所有这些已经过去,我们不应该为曾经的荣誉而背上包袱,也不必为曾经有过的失误而懊恼,关键是怎样把握新的机会,在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面前展示新的自我!

这个“陌生”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其实也不那么陌生,小学的同学、朋友很多不在身边了,但我们又有了新的朋友,而且这段新的友谊将陪伴我们走过三年的求学路程,让我们不会感觉到孤单、寂寞。所以,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新友谊。

我们来到这个新的学校,又有幸分到了一个班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付出自己的关爱、热情,结交更多的新朋友,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五、布置作业:

作为新集体中的一员,你将如何与新同学友好相处,共同为新集体出力?谈一谈你的想法和计划。

六、反思:

是一个比较详细的教案,设计了每一个教学步骤及具体的活动内容,主要授课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让学生开展活动,以便更好地了解身边的新环境。不足之处是在活动时间的把握上。

创建新集体(板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优秀班集体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了解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明白创建优秀班集体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愿意为创建优秀班集体做出自己的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学生对新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格能力使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新集体的展望,掌握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方法。

难点: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学生对新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问题式导入,提出问题“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让学生展开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答案:“一滴水放在大海中才不会干涸”。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课内容---创建新集体。

(二)探求新知、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板书)

活动名称:“展望新集体”

活动内容:让学生把心目中理想的班集体表述出来并与同学交流,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真诚坦率的风气。最后大家总结出最喜欢的班级的模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风气、班级氛围、班干部建设、个人奉献等,引导学生为建设一个师生关系融洽、同学关系和谐、学习风气严谨、班级氛围活泼、个人乐于奉献的班集体而努力!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集体向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而共同的目标自然也就给了我们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2、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板书)

活动名称:“毛遂自荐”

活动内容:学生介绍自己的特长,说一说自己能为班级做些什么。比如写字或画画儿不错,可以帮助班里出板报;体育方面有特长,可以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乐观幽默,可以给班级带来活力,给大家带来快乐;我不太爱说话,也没有什么特长,但是我愿意默默地为班级做些工作,比如班里的卫生,比如运动会的后勤。通过这个活动,让每个同学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有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知道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只有每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献给集体,这个家才能朝着我们的既定方向发展。

(建议:除了自我推荐外,也可以由其他同学进行推荐。教师要尤其注意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给他们表达的机会,不要让他们有自卑的情绪产生。如果学生始终不肯发言,教师要在课下就从侧面了解他们的优点,不得已时由教师或熟悉他的同学来介绍。总之,最后的目标就是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可以为集体做些什么。)

师:在这个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为集体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集体才有可能在我们大家努力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温暖的、美丽的家。为什么说有可能,而不是一定呢?就好像五匹马拉一辆车,车怎么样才能跑得很快呢?当然是劲往一块儿使,否则,这辆车不仅不会前行,反而会四分五裂。因此,在这个集体中,大家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3、团结协作,互助前行(板书)

活动名称:“再论世界杯”

活动内容:让学生对比意大利和巴西,分析出意大利夺冠和巴西失利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来分析。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是前提,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是中心,团结协作,互助前行是保证。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要力争做到最好的同时,还要和其他人配合好,这样我们的集体也才能做到最好。我们用爱构筑了自己的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因为有深深的爱,我们互相关心、互相鼓励,我们的家所以温馨、和谐、幸福,让人羡慕。我们也希望同学们用爱创造出让自己自豪、让别人羡慕的班集体。

五、布置作业:、结合课本谈谈怎样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2、一周之内,你能为班集体做些什么?

六、反思:

3.桥之美教案 篇三

单位:潼南县梓潼初级中学校

设计者: 李春林

电话号码: ***

桥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能力: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茅以升所写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作者以准确的数据、真实的例子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让我们对石拱桥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看来,桥梁专家看桥时更注重桥的结构。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地注明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又是如何欣赏桥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桥之美》这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

二、检查预习

1、熟读课文1-2遍后,根据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口吻(wěn)纤细(xiān)离谱(pǔ)...调色(tiáo)单调(diào)瀑布(pù)...煞风景(shā)煞费苦心(shà)驻足(zhú)...yùn育(孕)前zhān(瞻)后顾

2、解释下列词语。

驻足:停止脚步。审视:详细地看。审,详细、周密。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请写出文学作品中描写“桥”的诗词或句子,并注明出处。(要求至少举两个上下连贯的语句)(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卞biàn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三、整体感知课文,交流释疑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桥的美

2、作者是怎样看待桥的美的?文中哪句话代表作者观点? 不过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课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的美?(1)要求 先读出相关语句,1.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2.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 3.水天间的长桥 4.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a小桥流水人家——线与块、面组成对比美 b乌镇的小桥之美,美在与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c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 d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

e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的风雨桥(廊桥)——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f清明上河图里的桥____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g田野的小桥,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h铁索桥,是山岩、树丛、急流的衬托,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 i铁路桥,有时险而美,有时险而不美

各例中桥的外观、材料、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都能与周围景物相对照而不失和谐。

(2)、请用“桥之美,美在_________”的句式来简要概括 示例:桥之美,美在小桥流水人家线与块面构成对比之美。

1、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2、桥之美,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3、桥之美,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4、桥之美,美在风雨桥形式独特。

5、桥之美,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6、桥之美,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

四、合作探究(语言赏析)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语意蕴涵丰富,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请从第4、5段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品味。(这4句重点赏析)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答: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答: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答: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五、从作者对桥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审美原理?

1、景物的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

2、既和周围景物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例如:

一块草坪,像一块绿色的地毯,如果开上三五朵小花,地毯便活了。

六、总结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首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子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做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习了本文谈谈作者怎样来表现桥之美的?

以画家的眼光(点、线、面)

以文人的笔触(优美的语言)

七、拓展延伸

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欣赏“桥之美”,让我们明白除了从桥的历史、结构上去体会桥的特点外,还能从桥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上品味桥的美。

八、赠言

4.思想之美教案 篇四

教案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思想之美,是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的。本实践专题主要是训练议论表达,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更重要的是口语议论,怎样把文绉绉的书面语变成对思维有冲 击力、有现场感的语言是本实践活动的主题。1.“读、写、说”互动环节主要是通过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梳理讨论,明确议论的有关知识:议论,就是谈观点,讲道 理,说服人。议论是思想的表达,语言就要庄重,也不排斥形象形语言。议论语言应明快且旗帜鲜明。口语交际的议论同样如此,但感情色彩应比书面语更为鲜明强 烈。2.“借书必还大连盟成立曁首届研讨会”这一环节主要是拿借书说事,响应柏杨先生号召,锻炼学生的口语议论能力。也可以用一些典型的口语书面语交错的 论述性文稿,请学生修改,达到训练目的。

【教学目标】

1.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将它与说明性文字区别开来。

2.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悟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和“思想”之美。

思想之美(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教师可以学生身边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谈看法入手,让学生明确我们每天都太品头论足,说长道短,即每天都在议论。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议论。也可读一些名家的论述文字片断,让学生初步感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回顾要点,梳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对议论相关知识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明确书面议论语言的特点。

3.读说互动,比较归纳。本环节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品味书面语和口语交互为用的表达效果。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借书的典范的文段,如余秋雨的《藏书忧》这样优秀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语段能否直接拿到讨论会上当发言稿,组织学生讨 论。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明白:听讲和读书的语境不一样,读书是主动的,而听进却是被动的,需要高度集中的凝神状态,一不留神,话音就一去不复返。因此口 语议论要把这种书面语言改为对思维比较有冲击力、有现场感的语言。

其次,教师也可以结合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经过记录修改,作为书面文字发表了,还有没有口语的特点?可让学生结合文体特点和具体句 子说说。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文章说的时严肃的问题,仍然有口语交谈的通俗趣味。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柏杨的虽然不是演讲词却很有口头表述风格的《借书不 还,天打雷劈》,体会古典雅言和通俗口语交相迭生,相应成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口头表述和书面文章虽然趣味各异,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相得益 彰的地方。口头语言可能在书面文章中,显出潜在的光彩;书面雅言,也可能在口头表达中显出魅力。既有成语和对称,又如口语般平白晚懂。诸如此类古今相对,文白错杂,并和口头表达的轻松自如洒脱相结合,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的魅力。

4.练习活动,巩固强化。教师应在学生充分理解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练习。可以请学生自选取余秋雨《藏书忧》中第二、第三个担忧中的一个,改写为适合 于口头交流的语言,并试在同学中说说看,请同学们评评效果如何。也可以请你将以往作文中任一篇修改成口语与书面语交错融洽的文稿,并主动请同学对你的修改 稿提提意见。思想之美(第2课时)

【教学建议】

在学生第一课时有所收获的前提下,将第二课时设置成一节实践活动课。

1.指导学生明确会议内容:(1)讨论并通过“大联盟”章程,选举首届理事会成员;(2)“盟员”交流自己的藏书和借书的故事,评选故事“最感人奖”;(3)进行专题研讨。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准备时间和明确的指导。

2.指导学生专题研讨内容:(1)每人拟写一份发言稿,要求观点鲜明、感情强烈,适合现场交流(2);研讨会中心议题:对借书的有关言论发表意见(也可另拟)。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相关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写作。

3.课堂活动。在学生交流故事的过程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

4.评选“超级书虫奖”(“超级书虫奖”得主,观点要明晰,论述要充分。)

5.评选“最佳发言奖”。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的议论性文字的“议论”性特点的相关材料。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明确“议论”性的语言特色。

2.课文中有关阅读资料。

课件使用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拓展学生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相关资料:

(1)思想之美,是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的。

议论,就是谈观点,讲道理,说服人。议论,从写作思维的特征上来看,主要是在理性思维(分析、概括、思辨)的层面上进行的,所以,议论性文字,主要体现的 是写作理性思维的规律。由于人们表达思想的目的、意愿存在差异,议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感悟性议论,一为研究性议论。感悟性议论,指的是对某一事物一般 地谈点看法、发点议论,点到为止,不作全面、深入、透彻的分析、探究(在文章中不探究,在认知过程中还是必须探究清楚的),如读后感、观后感、随笔、杂 文、短论等文体的议论。研究性议论,指的是目的指向性较强的认知表达,议论主体对某一认识客体在经过充分的、深入的探索、思考之后,将自己的认知结果作较 为全面、系统的阐明,如长篇的各类评论、学术论文等文体的议论。但不论哪一种议论类型,都要遵循以下的思维与表达规律。写作的议论,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智 力活动,其动机源于人的两种意识:认知意识与说服意识。

(2)说服意识

认知只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性的写作,认知的目的在于说服,在于能说服读者,能以理服人。对于作者来说,只有认知意识而缺乏说服意识,虽然观点是正确的,思 维也是深刻的,却缺乏论述与论辩的意识与技巧,这样的认知是无法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服意识比认知意识还要重要,至少也是 同等重要。议论性写作,作者不但要有所发现,还要将自己的发现“强加于人”,虽然所析的“理”也须具有客观性,应是客观之“理”,但却难免带有主观色彩,要说服读者就得下一番工夫。同时,相形之下,多数议论性文字的读者就不像说明性文字的读者那么“合作”了,非但是不合作,而且简直是存心与作者别扭,总是 “鸡蛋里挑骨头”,自觉地抵御新的认知。即使是不乏说服力的文字,也未必轻易就能为读者所接受。

(3)关于议论语言的庄重与明快

庄重:这是相对诡谲而言的。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严格把握是非界限,赞扬不能沦为吹捧,批评也不能变成辱骂。议论从根本上说是要以理示人,以理服人,因而,强词夺理或圆滑世故都是与议论的这一要求格格不入的。

(4)关于“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

不管什么样的语言,从其词汇构成来看,都大致有三套词汇体系,第一,口语(包括方言),第二,书面语,第三,在书面语中,比较特别的一类是古典的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排除文言词语,好的表达,一般是这三者的巧妙运用。

在修辞学上有所谓同义词的说法,其实绝对的同义词是不存在的,有时,所指是同样的,用不同的类型的词汇来表述,在词义就产生了有时是微妙的,有时是显著的差异。

5.桥之美 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教学重难点

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湖北的水多,武汉的桥多。在这里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知道武汉有哪些桥吗?(武汉长江大桥、二桥、白沙洲、鹦鹉洲)那么走过去走过去的时候,你们觉得这些桥美吗?()

有的同学说美,有的同学说不够美。的确,在欣赏桥梁时因为时间,角度,心境的差异,即使同一座桥也会给予我们迥然不同的感受。那么要怎样才能品析出桥的美呢?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画作,颜色相对明快,比较抽象化。文学和艺术总是相通的,所以吴先生不仅画画得好,文章也写得棒。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作为一名画家,作者因为桥之美而爱桥,主要缘于什么呢?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朗读一遍。

2.文章主要写了桥与环境的关系。那么文章在4.5段都举了哪些桥的例子?这些桥又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至于文章的第五段、第六段的阐述也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流水的和谐配合共同造出了更多动人的景致。

4.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顺序,文章先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对象,接着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桥之美”在于与环境的配合,最后总说“桥之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四、重点研读

过渡: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的桥,下面我们就重点研读一下欣赏桥之美的方法,看看第四段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例子?有何作用?

明确:首先请跟着老师一起赏析第1,2句。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苇丛人的情感,从“发闷”到“舒畅”写出了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苇丛背景的单调,也使原本狭窄拥挤的空间陡然变得疏朗开阔起来。桥本身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也因芦苇的映衬更加美丽。这就是乌镇小河两岸的石桥在苇丛的配合下所展现的美。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这是拟人的修辞,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也是作者移情的表现,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芦苇身上,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此境令人神清气爽。

(第3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的对比,鲜嫩的柳条与黯淡的石块,这里有色彩上的明亮与灰暗的对比,稳如磐石的桥身,伫立两岸的房屋与随风摇摆的柳枝,缓缓流动的河水又构成了动与静的对比,种种对比,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因桥与周围环境的完美配合而显得和谐统一。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4句)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修长的桥身与宽阔的水面交错纵横,这样不仅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桥也因水的奔流不息有了灵气和生命。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5、6句)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两者互相对照却又和谐统一,风雨桥的舒适与惬意尽在其中。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2.大家一起大声齐读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你喜欢本段描写的哪种桥?2.这种桥周围衬托着怎样的环境?3.此种环境下的桥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 颐和园的仿卢沟桥 苏州的宝带桥 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4.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打比方,将长桥比作卧龙,形象的写出了桥的长和古老的特点。)

2.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打比方,把看长桥比作读史诗,史诗是历史的象征,将桥比作史诗就体现了桥的古老。)

3.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摹状貌,桥的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化静为动,赋予了这片景物动感。)

4.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摹状貌,将桥的身段和水波比作乐曲,写出了桥的动感和美感,又用了“形与色”,既写出了色又写了形,使整个描写更富有美感。)

5.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打比方,将画家找桥比作孩子们寻找热闹,孩子寻找热闹是本能,而用这个比作画家找桥,更体现出了桥对画家的吸引力的大。)

五、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桥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6.《桥之美》教案 篇六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7.《冬天之美》教案 篇七

一、了解中外散文虽在背景、句法、行文等方面都显著不同,但都具有抒写真实情感,表现对生活独特感受的特点。领会《世间最美的坟墓》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的对托尔斯泰伟大人生选择的赞美,领会《冬天之美》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出色描绘中寄寓的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加深学生对朴素美、自然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继续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概括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设想

这是两篇外国散文,既应注意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又应将其作为一股散文进行分析概括。

《世间最美的坟墓》从文中使用的对比手法入手(包括文章结尾部分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坟墓的具体比较和前文叙述中没有句式的连续使用含有的对比)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独有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如此朴素的坟墓却是俄国最宏伟、最感人的。分析托尔斯泰的选择及作者独到的认识中体现的价值观及审美观。

《冬天之美》在阅读中注意欣赏作品委婉亲切、如话家常的风格具有的感染力。通过对大都市和乡村冬天的对比及作者鲜明态度的概括,领会作者厌恶虚荣名利,向往朴实、安祥、宁静生活的理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种方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人物传记和中短篇小说在欧美享有极高的声誉。1928年,茨威格的俄国之行参观了许多宏伟感人的景观,但他认为最宏伟、最感人的是托尔斯泰墓。

二、指导自读《世间最美的坟墓》。

①字词:

远离尘嚣:远离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旧时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

②自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文中哪一个词能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答:朴素。

B.与其他伟人的墓相比托尔斯泰墓缺少哪些东西

答: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名字

只有:小小长方形土丘、鲜花

没有:好奇(破坏宁静)

只有:敬意

C.筛选并概括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评价。

答:托尔斯泰墓是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中最宏伟、最感人的,它逼人的朴素引人敬慕、感人至深。

D.仔细阅读第一节,解释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托尔斯泰墓地选择的原委。又为什么将托尔斯泰最终的决定称为更美好的启示?

答: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这样就把这座朴素的坟墓与托尔斯泰的追求、品格直接联系起来了。更美好的启示则暗示了这座坟墓对后人的影响,带给后人的剧烈震撼及深深思考。

③小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与其他伟人墓的对比,通过对参观者崇敬之情的具体描绘,写出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歌颂了托尔斯泰不重声名、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的最动人。

三、作业: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朗读: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一段景物描写,并思考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①在朗读中,注意体味作者语言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中渗透的感情色彩。②结合文章主题考虑。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托尔斯泰墓周围的自然景物与其他墓地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了坟墓的朴素。优美的自然景物也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增添了温暖、优美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

②作者在第二节中已经清晰地写出了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为什么还要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来进行比较?

(提示:前文虽提到托尔斯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与这三人做具体的比较,才能给读者具体而深刻的印象。而且只有用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更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茨威格以满怀激情的语言描绘了最朴素而又最宏伟的托尔斯泰墓,也表达了自己对美的看法。乔治·桑在《冬天之美》中同样详尽描绘了乡村冬天的美景,是否也传达了作者的想法,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乔治·桑是法国文学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的时代正是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激化,局面错综复杂的时期。而乔治·桑则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她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向往,她谴责社会的压迫与剥削,颂扬社会平等与正义。她的作品还具有一种特有的细腻抒情的诗意。

三、指导自读《冬天之美》。

①字词:

奢侈(shēchǐ):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天伦之乐:骨肉团聚的欢乐。天伦:指父母、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滞留:停留不动。

悖谬(bèimiǜ)山:荒谬,不合道理。

盎然(dngrán):(生气)洋溢的样子。

休憩(xiūqì):休息

②自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描述乡村冬天的美好。先铺垫,写大都市的臭气熏天,永无干燥,令人恶心;再写乡村空气清新,地面干爽,令人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冬天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段)生动描绘了大自然冬天的美丽图画,着重描绘了自然界万物的生机盎然。

③阅读第一段找出几组对比,并体会对比的作用

A.乡村的冬天与城市的冬天

B.作者的鲜明态度:热爱、恶心

C.城市工人无可奈何与富翁们的自愿

D.作者向往的生活(火炉边的天伦之乐)与富翁们的追求(舞会、穿着、奢侈挥霍)

结论: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安排,结果毫无生气。(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引出主题。)

④朗读第二段,并指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具体描绘了阳光、麦田、苔藓、常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百灵鸟、白雪树梢的冰凌等。

在这一段开头作者由人们对冬天的想象毫无生机,引起对大自然冬天的描写,形成对比,收到强烈效果。

作者描写这些景物,主要从三方面入笔。一是从声音(美丽的鸟儿的喧闹)、颜色(麦田的碧绿,常春藤涂上的鲜红和金色)、光(阳光的灿烂)诸方面的展示冬天的明快色彩。二是从事物的动态和静态及动静结合上,不仅展示形态美,也显出盎然生机,激发人们的向往之情。三是从人物行动和心理状态来反映外物,以微妙的感受传情达意。

⑤据上述分析概括作者观点,分析其中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住文中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的季节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天伦之乐我们的富翁所过的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等句子,概括作者观点,领略作者对乡村冬季景物的极力赞美,目的在于抒发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作者将乡村冬天描写得生机盎然、优美如画,表达了作者厌恶虚荣和名利,向往朴实、安祥、宁静生活的理想。

四、比较《世间最美的坟墓》与《冬天之美》两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两篇散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借助于对景物的描绘抒写个人情感。两篇散文语言都体现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对景物的描绘中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世间最美的坟墓》语言深挚动人,感情激烈浓厚。《冬天之美》则是娓娓而谈,如叙家常,亲切动人又极富诗意。《世间最美的坟墓》更多使用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自己印象、感受。《冬天之美》则把作者的理想、追求隐藏在对乡村冬天景物的描绘之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追求。

五、小结:

8.第六课《蓝白之美》教案 篇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优秀蓝印花布作品,品位蓝印花布蓝白色彩的素丽、寓意图案的丰富及构成形式的多样,从中感受蓝印花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认识蓝印花布的传统制作工艺并寻找替代方法尝试制作,体验蓝印花布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欣赏、点拨、操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欣赏和设计蓝印花布的同时,培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热爱传统工艺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蓝印花布知识,了解蓝印花布造型装饰手法,动手尝试蓝印花布的设计并运用替代方法进行设计制作。

难点:探索蓝印花布艺术特色。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蓝印花布衣服、扇子、头巾等实物;教师示范作品。学生:白色油画棒,蓝黑钢笔水,底纹笔,小碟子,盛水容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蓝印花布图片,背景音乐:古筝曲。导入课题:《蓝白之美》

二、新课

(一)欣赏探讨:介绍蓝印花布由来和历史

课件展示由蓝印花布做成的各种生活用品

讨论归纳:据专家考证,我国的纺织印染技术历史悠久,而极具民族工艺特色的蓝印花布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蓝印花布不仅是多姿多彩的衣料,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制成桌布、帐幔、床单和饰品等。

(二)探索蓝印花布艺术特色

1、蓝印花布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什么?(蓝白分明,质朴素雅)

2、蓝印花布的图案题材有何特点?(结合蓝印花布图片“鹤寿延年”、“连年有余”、“长命富贵”、“双龙戏珠”分析。

小结:蓝印花布上的图案一般都是一些有吉祥美好含义的动物、植物或生活物品,形象单纯简练,多用点、线组成,多用寓意美好吉祥的传统图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蓝印花布的图案排列构成有何特点?(结合图片分析蓝印花布的主要构成方式)

四方连续: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四周重复地连续和延伸扩展而成的图案形式。

二方连续:二方连续是由一个单独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而形成的纹样。

适合纹样:指适合于一定的外轮廓形状中的装饰纹样,适合纹样的形态要与外廓相吻合。

(三)了解蓝印花布制作工艺

观看视频短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制作蓝印花布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学生交流,归纳制作蓝印花布主要步骤:①刻板 ②刮浆 ③染色 ④刮白(清洗、晾干)

(四)课堂实践

由于工具和材料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体会这一制作的全过程,那能不能找一种替代的方法来感受蓝印花布的制作,做出蓝印花布的效果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用白色蜡笔或油画棒、蓝色钢笔水或蓝色颜料来代替。尝试用准备好的工具、材料快速地仿制一块蓝印花布。要求:

1、以简单的动植物形象为题材

2、涂色要均匀

提示:可以采用四方连续、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等形式仿制一块“蓝印花布”。

(五)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开展自评、互评。

(六)课堂小结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是我国传统染织艺术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给人以清新雅致的魅力。

三、课后拓展

说到中国蓝印花布,很多人都知道南通、桐乡的蓝染,但很少有人知道无锡的蓝印花布生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然而随着无锡工商业的飞速发展,“无锡蓝印花布”渐渐退出了市场。如今,逝去的无锡“民间蓝印花布织染技艺”已成为了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做为一种民间工艺,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她,保护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生观察花卉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花卉图案“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蓝印花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尝试运用“油水分离”方法表现蓝白之美的花卉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了解蓝印花布的历史制作方法感受传统生活方式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了解蓝印花布知识,学生自己创作花卉图案用“蓝白之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难点:探索蓝印花布艺术特色。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鲜花;教师示范作品。

学生:白色油画棒,蓝黑钢笔水,底纹笔,小碟子,盛水容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和花的图片

看一下自己桌上收集到的鲜花,你能说出这些花的名字吗?

请每一个小组商量选出一种你们小组最喜欢的花,说说你们喜欢这种花卉的理由,它有哪些基本特点?花瓣有何特征,枝、叶有何特征。

二、新课

1、欣赏探讨:如何画花

画花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用水粉,可以水彩,可以用油画棒等等。今天我请同学们用线描表现出来吧!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画面都准确的表现出了花卉的主要特征,还展示了花卉不同角度的形态,线条流畅,同时前后关系也处理的不错

2、花儿变变(设计)

根据刚刚所画的花卉线描写生作品来改变一下。可以变得更加简单,可以变得更加的夸张也可以把花朵的各部分重新排列组合。

小组讨论:如何改变花卉的造型?

3、欣赏并探究

这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非常的经典的情节,黛玉葬花,我们身边的这些鲜花虽然现在看着教艳无比,但是他们也会很快的枯萎。我们怎样才能把他们的魅力留住呢,我们可以在画面上添加点,线或者是新的图形通过你们的想象创造添加,花卉图形,变得更加富有新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变得更加富有装饰性了。

4、欣赏蓝印花布

请同学留意这几种传统工艺中都运用了那种色彩?为什么同样是蓝色,不用在不同的材质中,搭配不同的花卉图形,不同的色彩,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尊贵华美,清雅高洁,或者是质朴自然。你们认为哪一形式形式来自民间更贴近我们百姓的生活?

师:讲述兰印花布的故事

问:你们觉得蓝印花布美么?她的美主要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细细的品位如何?

总结:经过悉心的品位同学了解了其图案美,色彩之美,白色花朵开在蓝色的海洋里显得那么纯净凝重,然而通过来了解蓝印花布的原料个制作过程或许我们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美走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以及原料。透过花卉图案的蓝白之美,蓝印花有着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尝试表现

学生尝试表现一下篮白之美!教师讲解表现方法,分析图案样式

四、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花卉的美丽,体验了设计花卉图案的乐趣,欣赏蓝印花布中的独特的蓝白之美,她用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唤醒了我们对传统的留恋,对大地的亲近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追求!纵然人间有百媚千红,请大家记住这属于中国的,来自民间的蓝白之美。

9.《桥之美》教学教案实录 篇九

师生互致问候,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师:这座桥是什么桥?

生:赵州桥。

师:赵州桥是谁设计的?

生:李春。

师:唐朝的张嘉贞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的?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从结构角度评价的。

师:茅以升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结构的?

生: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可见,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出示课题,作者。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的耳朵听课文录音,用你的眼睛去看屏幕的图片,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

(放课文录音,展示桥的图片。)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桥很美。

生:本文语言很美。

生:本文描写了很多座桥。

师:看来同学们都陶醉在一座座美丽的桥之中。桥的确很美,那么在画家的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答得非常准确。那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

生:就是写不同环境中,桥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师:很好,桥美在形式。在画家的眼中,形式美当然是绘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绘画的形式美呢?请再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

生: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师:你在哪一段找到答案的?如此专业的块、线、面知识,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

生:第二段。作者从我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教师指图片介绍块、线、面的知识。)

师: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文章中写了许多桥,这些桥是在不同环境中的桥,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不同环境中的哪些不同形式的桥呢?

生: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师: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师:细柳和石桥、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确美得动人。

生:我们组也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么?

生:不知道。

师:“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那“晓风残月”是何意?

生:是景物描写。

师:对。这句话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听后,给人什么感受?

生:悲伤、凄清。

师:对。“晓风残月”这凄清的景象烘托了别后悲伤的情状,文中为何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呢?

生:就是说细柳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

师:很好。看来江南细柳下的石桥的确很美。文中有没有其它桥吸引着你?

生:我们组最喜欢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因为苇丛密不透风,给人憋闷感,其间出现了一座石桥,让人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师:“豁然开朗”这个词用得好,能活学活用。书上是怎样写人的这种感受的?

生:(齐读)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师:“苇丛”会“做深呼吸”么?会“透舒畅的气”么?

生:不会。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对。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明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深呼吸,想想以前有没有这种体验?

(师生一起做深呼吸。)

生:考试时,难题忽然想出了解题的方法。

师:对。难题被你想出答案时的感觉就与苇丛中出现桥给你的感觉一样,通过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么?

生:(全体)能。

师:其他组同学喜欢哪座桥呢?

生:我们组最喜欢风雨桥。因为这段话中“驻足”这个词用得好。能让欣赏者停住脚步,可见景色美。

师:景色美在何处呢?

生:桥外是飞瀑流泉。

生:桥上是遮雨的廊和亭,亭中有人悠闲自在地欣赏着景色;桥外是飞瀑流泉,惊险壮观。

师:桥上的安闲与桥外的惊险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师不禁想到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的是飞瀑流泉,“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是因为你和桥已构成了一幅画。桥上、桥下各是一道风景,别有情趣,大家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见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师:大家读得很好。以上,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看出文中,桥与周围的景物相映衬的确很美,语言也很优美。那么作者为何能把桥写得这么美呢?

生:因为作者带着感情,带着“爱”去写桥的。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说,“画家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

生:文中还写道,“我之爱桥。”

师:很好。那么,作者爱的仅仅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么?

生:(沉默)。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鹊桥?

(教师出示鹊桥的图片)

生:(部分)有。

师:为何喜欢?

生:(沉默片刻、害羞)有情人终成眷属。

师:爱情是很美好的。这座桥美在它是一座“爱之桥”。请同学们把文中写鹊桥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师:大家知道文章结尾一句话是何意思么?

生:(思考、沉默)。

师:我们再把文章结尾一句朗读一遍。

生:齐读。(仍然不解)

师: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对兄弟生活在两个相邻的庄园里,他们的庄园之间是一个美丽的大牧场。40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得很和睦。可是有一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起小误会,这个小误会结果发展到让他们反目为仇的地步。弟弟命人用推土机在两个庄园之间开了一条渠,从此一条小溪隔断了两个庄园,也割断了两兄弟的情义。一天,有人敲开了哥哥家的大门,一个身背木匠工具的人对哥哥说:“我正在找活干,如果您的庄园需要修缮,我可以帮助您。”哥哥于是让木匠在小溪边修一座两米高的栅栏,因为他再也不想见到他弟弟了。木匠接受了工作,从早晨就开始忙碌。到了傍晚,哥哥来到小溪边,他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眼前不是什么两米高的栅栏,而是一座小桥,一座穿过小溪连通两个庄园的桥,它静静地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精美得简直就像一件艺术品。这时弟弟从桥的那头走过来,抱住哥哥说:“你真伟大,在我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之后,你却建造了这么美的一座桥……”从此兄弟俩重归于好。哥哥为了感激木匠,让木匠留在庄园里,可是,木匠说:“对不起,我倒是很想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着我去造呢!”同学们,木匠造的这座桥美么?

生:(全体)美!

师:它美在何处?

生:它是一座联系兄弟心灵的心灵之桥。

师:很好。我们再来把文章结尾一句齐读一遍,看是否能体会到它的深意。

生:齐读。

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桥呢?

生:以前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老师从中调解,老师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之桥。

生:我和我妈妈之间有很深的代沟,我爸爸经常劝慰我们,爸爸为我们架起了一座亲情之桥。

10.淡之美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领会各层面淡之美的特点,理解人生淡之美境界的内涵。(2)揣摩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品味恬淡优美的语言风格。(3)理解课文运用比较突出淡之美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领悟淡之美的境界,品味文中关键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生淡之美境界的内涵。(2)帮助学生提升为人处世的平和心态

教学重点: 1.领会各层面淡美的特点,进而理解人生的淡美境界和禅境的深刻内涵。2.揣摩和品位文中关键句的含义及课文的特点领悟“淡之美”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对人生淡美境界和禅境的理解又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是一种胸怀,淡是一种豁达,淡是一种快乐,淡是一种境界。它是历尽人世沧桑之后的经验和感悟,是抛却私欲和狭隘之后的经验和洒脱,是了悟生命真谛之后的飞跃和升华。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淡,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本文作者由淡妆女孩的美谈起,依次写到自然西湖的淡美、水墨画的淡美、茶的淡美,进而上升到对人生和禅理层面淡美的阐述。它启迪我们如何去做人,以一种良好的平和的心态走好人生之路。

二、简介作者: 李国文,1930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盐城。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作家,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李国文是一株文坛常青树,其近年的随笔集《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李国文说唐》都上了图书排行榜,再版之后仍然卖得很火。

三、积累词语:(温州版:拓展训练)遐想(xiá)山岚(lán)赘语(zhuì)熨帖(yù)不虞之隙(yú)狷躁(juàn)惬意(qiâ)酽黑(yàn)禅偈(jì)水光潋滟(liàn yàn)惊鸿一瞥(piē)欲壑难填(hâ)淬火(cuì)

不虞之隙: 指意外的误会。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隙:感情上的裂痕 惊鸿一瞥: 惊鸿:轻捷飞起的鸿雁,后来形容女子轻盈艳丽的身影。意思是人或者物,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欲壑难填: 欲:欲望;壑:深谷。形容欲望象深谷一样,很难填满。指贪心重,没法满足。狷躁: 急躁。

禅偈:佛教的偈颂

四、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2~13段,思考课文以哪些生活和艺术现象为例阐述了淡之美? 自然本色的女孩(美在本色,美在自然)早春时节的西湖(美在朦胧,美在自然)水墨画的境界(美在简约,美在质朴,美在含蓄)茶的韵味(美在淡淡的幽香,美在久久的回味)

五、合作探究,欣赏文本:

(一)分析“女性美”——看美女 1.课件显示两组照片:

(1)自然本色的女孩和浓妆艳抹的女孩

(2)淡雅的范冰冰和浓艳的范冰冰

2.对照比较两组艺术照有什么共同点呢?你们欣赏怎样的美吗?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女孩子才是最美的,是值得回味的?为什么?

3.对于女性的美,作者的观点是怎么样的呢?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明确:相对于借助化妆品的浓艳,我们更喜欢朴素的、自然的美,这给人一种纯真、清新的感觉。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自然本色的美,才是有内涵的,才是韵味深远的,才是回味悠长的。

板书:女性美 自然本色

(二)分析“风景美”——赏西湖

自古苏杭出美女,西湖除了人美,其景也是吸引眼球的。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西湖的风景吧!

1.比较课件展示中(1)早春时节的西湖和(2)大红大绿、人工雕琢、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特征,你更喜欢那一种西湖的美景?

2.欣赏苏东坡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起从诗中感受和领悟西湖的美景。全班齐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歌赏析: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美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美丽无比。

“把西湖比作西子”的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不管是晴日下的西湖,还是雨后的西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天然。3.读文章第7段。说说作者对此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明确:

“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了西湖的淡雅。真可谓“风景如画”!

板书:风景美 天然淡雅

(三)分析“绘画美”——鉴国画

1.课件分别展示水墨画、工笔画、油画等三种不同类型的画,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1)水墨画:寥寥数笔,经营出一个意境。省略艺术,即绘画中的空白艺术。虽没有画出来,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无尽的遐想。

(2)工笔画浓墨重彩,一览无遗(3)油画色彩浓重,突显自己

2.作者又是如何来谈自己绘画的看法的呢?齐读第11段。

齐读“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简单就是美。”我们也可借助“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句话

评说“水墨画”。淡泊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的丰腴,外表不着色彩而色彩自在其中。

板书:绘画美 意境遐想

(四)分析滋味美——品茶水

1..现在选取有代表性的两种饮料:咖啡和茶,与同学们一起品尝。请问你们喜欢那一种?问什么?每种饮料各有什么特征呢?

讨论后,明确:

咖啡——色泽浓烈 强劲持久的兴奋

茶——怡悦清新 回味清甘

有人喜欢喝咖啡,有人喜欢喝茶。确实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

作者更欣赏淡,对自己的身心有裨益。

2请以“茶”为话题,想象一个人生场景。分组讨论

人生在世,什么才是至美的境界?一定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吗?不是。人生犹如一幅水墨画,不需要多么浓烈的色彩,只要淡淡的几笔点睛即可人生犹如一杯清茶,要细细品尝,才能回味无穷,于身心更是有益。如大鱼大肉吃多了,总会腻;而粗茶淡饭才是永恒,平平淡淡才是真。

(读第14.15段。)

板 书:滋味美 回味清甘

课堂小结:略

第二课时

(五)分析哲理美——谈情感

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1.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呢?

出示辩论题:看得浓好VS 看得淡好

辩论(注意分组同质,组内异质)

参考:

(1)感情是靠联系的,所以看得浓好。

(2)危难时的“雪中送炭”

(3)友谊就像弹簧一样,保持适度的距离以及适度拉伸和压缩,都会使之保持永久的弹性美。

请全班同学读17.18段,看看作者的主张吧。2.作者主张“浓”好,还是“淡”好?

明确:淡好。

3.那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这一主张?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水一样的清澈、干净。这就要我们在对待自己的朋友、亲人,一定要像水一样的清澈明了,而不是单单的为了某种利益而活着。

淡的是交往,而不是情谊。如水一样平静的交往方式,却在心底时时的牵挂,时时想起。或许一个电话,或许一封邮件,或许一条短信,已表明了各自的心意。

真正的朋友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你一把。

板书:感情美 君子之交淡如水

(六)分析哲理美——轻名利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淡的是交往,不淡的是情和义。由此及彼,在“物质财富”和“精神境界”上,我们也应能处理好“浓”和“淡”。

1.课件显示名人名言,学生齐读。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解释: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净,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解释: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颜氏家训

(上等的人将名利彻底淡忘;中等的人,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等的人,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

2.请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分组讨论后,明确:

人生在世,不去过分地追逐名利,只执着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一种对世事的淡然心理。我们要鄙视那种利欲熏心、欲壑难填、欺世盗名的物欲观念,在成败得失中以平和德心态淡然处之。

因而名与利,成与败,我们要学会“适度”的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德”,不要把名和利看得太重,掌握好“得与失”的度,我们就会一身轻松,就没必要烦恼。

板书:哲理美 淡泊致远

(七)、小结提升,探讨主旨:

“淡泊致远”已然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了。请齐读第22-24段。

小结: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所以说“淡泊是一种人生态度,淡泊是一种气度,淡泊是一种修养”。

揭示主旨: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人生在世,如果能求淡之美,得禅之趣,将是一件快乐的事。

板书:求淡美,得禅趣

(八)揣摩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1.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明确:

中国水墨画是一种省略的艺术,简约含蓄,给欣赏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留 下了充分思考的余地,具有更持久的审美效果。

2.尤其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明确:运用比喻修辞,将个人的名分、地位等比作是自画像。认为做人应该不图虚名,对于名利的追求应该淡泊一点。

3.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不必要的烦恼。

明确:“看得淡一点”,是指对物质的欲望、名利等不要过分执着,表现出作者豁达的心胸和成熟的智慧。

4“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作用:承上启下

作者并没有否定浓烈人生哲学,但他自己更倾向于恬淡人生哲学,认为于身心大有裨益。

(九)欣赏语言特色

1.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分析:运用两字短语和比喻修辞,简约含蓄,淡雅自然,描绘出一幅早春细雨中的西湖美景,令人神往。

2.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甘寂

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

分析:运用排比修辞,充分表现了那些个人欲望膨胀者的追名逐利和作者对此的否定态度。

六、课文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淡之美令你心动?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拓展训练

《淡之美》相似教案(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感悟文中不同方面的“淡之美”,了解作者其人和为人处世?

2、掌握本文从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分析的特点?

3、领悟“淡之美”的哲理,帮助学生提升为人处世的平和心态?

教学重点:

领悟“淡之美”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为人处世的平和心态?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喜欢看美女吗?

生:喜欢!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正值青春的你们呢?那就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看看当下娱乐圈非常走红的一位艺人吧!?

一.分析“女性美”——看美女?

(PPT显示)范冰冰浓妆的两张照片?

师:她是谁?

生:范冰冰?

师:看来你们和老师都是比较关注美女的。两张艺术照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浓妆艳抹?

师:你们欣赏这样的美吗?

生:略?

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女孩子才是最美的,是值得回味的?为什么??

生:略

(在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提到“自然本色,韵味深远”等观点时,再PPT显示范冰冰淡妆的图片)

师:对于女性的美,作者的观点时怎么样的呢?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小结):相对于借助化妆品的浓艳,我们更喜欢朴素的、自然的美,这给人一种纯真、清新的感觉。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自然本色的美,才是有内涵的,才是韵味深远的,才是回味悠长的。?

板书:女性美?自然本色?

二、分析“风景美”——赏西湖?

师:自古苏杭出美女,西湖除了人美,其景也是吸引眼球的。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西湖的风景吧!?

(PPT出示)西湖冬韵图?

师:一幅“西湖冬韵图”很好的展现了西湖的美景。怪不得苏东坡会写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来赞美西湖。让我们也一起从诗中感受和领悟西湖的美景。全班齐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引导学生分析此诗。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美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美丽无比。

“把西湖比作西子”的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师:不管是晴日下的西湖,还是雨后的西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天然?

师:读文章第7段。作者对此有了自己的见解。?

生:齐读第7段。

师:“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了西湖的淡雅。真可谓“风景如画”!?

板书:风景美 天然淡雅?

三、分析“绘画美”——鉴国画?

PPT显示三幅画(每幅画都设置超链接)?

师:以下几幅画,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生:略?

(分析)?

1水墨画?

寥寥数笔,经营出一个意境。省略艺术,即绘画中的空白艺术。虽没有画出来,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无尽的遐想。?

2.工笔画?

浓墨重彩???一览无遗?

3油画?

色彩浓重???突显自己?

师:作者又是如何来谈自己绘画的看法的呢?齐读第11段。?

生:齐读“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师:记得曾经有人说过:“简单就是美。”我们也可借助“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句话来评说“水墨画”。淡泊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的丰腴,外表不着色彩而色彩自在其中。?

板书:绘画美???意境遐想?

四、分析“滋味美”——品茶水?

师:和大家聊了那么多,要是现在有杯饮料就好了。老师也很想知道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饮料??

生:略?

师:给这些饮料分分类??

生:味浓(重)??味淡(轻)?

师:现在选取有代表性的两种饮料:咖啡和茶,与同学们一起品尝。?

生:讨论(略)?

师:小结?

咖啡——色泽浓烈 强劲持久的兴奋

茶——怡悦清新 回味清甘?

师:有人喜欢喝咖啡,有人喜欢喝茶。确实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作者更欣赏淡,对自己的身心有裨益。?

师:请以“茶”为话题,想象一个人生场景。?

生:略

师:(引导学生提升)人生在世,什么才是至美的境界?一定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吗?不用。人生犹如一幅水墨画,不需要多么浓烈的色彩,只要淡淡的几笔点睛即可。人生犹如一杯清茶,要细细品尝,才能回味无穷,于身心更是有益。如大鱼大肉吃多了,总会腻;而粗茶淡饭才是永恒,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读第14.15段。

板书:滋味美回味清甘

五、分析“哲理美”——谈情感?

师: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呢??

出示辩论题:?

看得浓好VS看得淡好?

生:辩论?

(注意分组同质,组内异质)?

参考:1.感情是靠联系的,所以看得浓好。?

2.危难时的“雪中送炭”?

3.友谊就像弹簧一样,保持适度的距离以及适度拉伸和压缩,都会使之保持永久的弹性美。?

师:请全班同学读17.18段,看看作者的主张吧。?

生:读第17.18段??

师:作者主张“浓”好,还是“淡”好??

生:淡好。?

师:那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这一主张??

生:君子之交淡如水。?

师:讲解“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水一样的清澈、干净。这就要我们在对待自己的朋友、亲人,一定要像水一样的清澈明了,而不是单单的为了某种利益而活着。?

淡的是交往,而不是情谊。如水一样平静的交往方式,却在心底时时的牵挂,时时想起。或许一个电话,或许一封邮件,或许一条短信,已表明了各自的心意。?

真正的朋友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你一把。?

六、分析“哲理美”——轻名利?

师:“君子之交淡如水”淡的是交往,不淡的是情和义。由此及彼,在“物质财富”和“精神境界”上,我们也应能处理好“浓”和“淡”。?

生读:(PPT显示)?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解释: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净,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颜氏家训?

师:请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生:略?

师:(引导)人生在世,不去过分地追逐名利,只执着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一种对世事的淡然心理。所谓“物来则应,物去则空,心如止水,了无滞碍”,即一个人抖落后呈现出的平和心态。?

因而名与利,成与败,我们要学会“适度”的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德”,不要把名和利看得太重,掌握好“得与失”的度,我们就会一身轻松,就没必要烦恼。?

板书:哲理美淡泊致远?

七、小结提升?

师:“淡泊致远”已然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了。请齐读第22-24段。?

生;读22-24段?

师(小结):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所以说“淡泊是一种人生态度,淡泊是一种气度,淡泊是一种修养”。?

板书:求淡美,得禅趣?

八、作者简介?

师:文如其人,美文的作者李国文,也是一位非常淡定的作家。他对名誉、地位和评奖一概看得很淡。被压抑二十年重新执笔,并以写作为生,以写作为乐,从不计较别人对他作品的评断论长,即使成为文学获奖户,也坦然面对。正因为他对物质无欲,谦和平静,宽容少妒,因此被称作“弥勒佛”,笑口常开。?

(PPT显示)作者简介?

李国文,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1930年生于上海。曾任《小说选刊》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矛盾文学奖)、《花园街五号》、《危楼记事》(其中《之一》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其中《月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没意思的故事》、《电梯谋杀案》《洁白的世界》《都市的黄昏》、《涅槃》(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专门从事随笔杂文写作,出版过《骂人的艺术》、《苦瓜苦瓜》、《楼外谈红》《淡之美》《大雅村言》(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获首届华人传媒文学奖)、《中国文人的活法》、《李国文说唐》、《文人遭遇皇帝》等著作。?

九、布置作业?

1、仿写:《??之美》(如:少之美、小之美等)

上一篇:赵树理沈从文下一篇:档案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