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2024-07-29

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精选13篇)

1.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篇一

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实验证明:教师应重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在情境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真正实现心灵与文本的对话。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和力量。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过程中,上课伊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动感雪景图”,学生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专注地欣赏着,还不时发出“哇!……呀!的惊叹声,他们分明是被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了。我绘声绘色地说:“早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如一石击起的千般波浪,学生们听到老师的这番话,顿时小手如林般地举起。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洁白地世界。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的好。”有的说:“如果我能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该多好呀!”有的说:“太奇妙了!”我会喊:“爸爸、妈妈快来看呀,外面多美呀!”“此时,生的情绪已经完全进入了这银色世界的氛围之中。学生就这样在情境中,在谈自己的感受中走进文本。

二、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情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 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妈妈的爱》这首诗歌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断,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么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摇扇、在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这些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经历过。但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用诗歌的形式把它们写出来,诗歌感情深沉、细腻,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孩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细心地领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我先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歌,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由此让学体味到母爱:“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在此基础上感悟“责备、亲切”等词饱含的意蕴。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上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提炼生活,丰富想像,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奇妙的想像能给人类心灵世界以自由,让思维的触觉上天入,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新启迪的翅膀。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材料,驰骋想像的热情,体会想象的魅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首先以第一自然段为引导,使学生了解到“乌鸦喝不到水”这一情况,然后让他们围绕课题,大胆猜想事情最后的结果。并继续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了记忆的仓库,激发了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学生凭借这些“背景知话”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写的情景,现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想像。运用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

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知,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探究,让学生由“悟”到“感”,由促动到能动;并在教学中,体现合作,让学生的学既个动又互动,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寓学于动。盘活课堂,激活学生,用活资源,让学生乐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2.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篇二

一、用生活情境, 激发健康情感

小学英语课本内容大多与人们学习生活有关, 让学生直接面对并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能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使口语交际成为快乐的事。

如教学牛津小学版5B At the weekends时, 在这一单元A、B、C、D学完后, 小组讨论并统计每个人周末活动安排时有这样的对话产生。

A: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B:On Saturday, I’m going to clean my bedroom and do my homework.On Sunday, I’m going to go to the park with my friends.

A:Can I join you?

B:Of course.

教师适时教育引导, 我们小朋友爱卫生、爱学习, 我们在公园里玩耍时, 要爱护好公园里的一草一木。这时通过课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如在电脑屏幕上呈现画面:蓝蓝的天空, 碧绿的草地, 五颜六色的鲜花, 争奇斗艳……

(In the park)

A:...Look at the yellow flowers.

B:How nice!I want to get some.

A:Please don’t.

A:Look at the dragonflies.

B:How beautiful!We can catch them.

公园里孩子们边玩边享受着自己的美食, 一时间, 废纸、废盒子乱扔。A:We can’t put these here.Please don’t do that.B:Oh, you’re right.We must put these in the dustbin (垃圾箱) .一群小朋友在那里捉蝴蝶、捉蜻蜓……在引导学生理解对话内容后, 教师充满深情地说:“这么美的环境!可是有些小朋友不知道爱护, 把它破坏了。你们也看了——”接着电脑屏幕出现“小树枝被折断, 废纸飘在花丛中, 还有食品塑料袋在草坪上飞扬……”教师启发:“公园里的树苗和鲜花多痛苦啊。”这时学生们对不爱护花草树木、乱扔废物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教师抓住这个契机, 及时引出口语交际话题——怎样爱护环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在生机勃勃的活动中交流提高。这除了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外, 还有同伴的影响作用, 这就形成了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场。教师及时小结, 我们课余在校也好, 周末到公共场所也好, 要做文明人, 看到身边不文明的事情或人, 也要主动教育帮助他们, 使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更优美。这样的交际活动使生活与教学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口语交际成为学生喜欢的事。

二、交际中实现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 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不是听和说的简单叠加, 而是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过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要让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 还要让他们在对话学习中领会做人的道理, 并在交际中体验乐趣。

如学习牛津5BA telephone call时, 有一伙伴不舒服了, 班上同学打电话问候, 关心。

A:Hello!May I speak to...?

B:Yes, speaking.

A:How are you?

A:How do you feel now?

不只是要学生学会对话,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对话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塑造健康美好的人格。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表演, 通过模拟交际活动学生逐步体会到, 我们是共同活动的伙伴, 互相帮助是我们生活中最美丽的事。在这种彼此感到轻松愉快并受到呵护的环境中, 不仅培养了说的能力, 还培养了健康的人格, 达到了交往、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创设虚拟情境, 增加交际思路

思维活动、语言表达多是瞬间完成, 往往难以预见或准备, 交际者必须因境制宜以变应变。所以课堂上根据所学内容设置虚拟活动, 让学生以他人、社会的身份, 尝试他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这样的活动可以拓展交际思路, 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且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如教学牛津5B Hobbies后, 教师安排了一次模拟记者采访活动, 让学生用本单元所学重点句型进行采访, 如What’s your hobby?My hobby is...或What do you like?I like...在相同时间内, 采访人数最多的被评为“优秀记者”。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句型, 又训练了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之间增加了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使课堂走向生活, 焕发活力。在活动中, 教师要及时表扬采访中成绩比较好的“优秀记者”,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使他们觉得所学语言在实践中有用武之地,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这样他们就更加喜欢交流、热爱学习了。

3.在课堂中实践阅读理想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的爱好者。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这段话告诉我们,阅读是每一位教师教育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获得其他能力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首位。尤其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只有熟读课文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自己思考的机会很少。这种“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法,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能够积极主动的有感而发,在自己真正领悟之后,抒发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三、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课堂上教师应详细讲解和引导

小学生天真烂漫,生活阅历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对课本上的内容不能清楚准确地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生识字、辨字、写字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中国地域辽阔,课文内容涵盖了大江南北的山水、气候、风情,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不可能理解超出自己生活之外的知识。教师在初步讲解课文内容后,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仔细体会文中包含的丰富内容,并加以讨论,逐个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最后再做深入的点评,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美丽。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读悟,积极地去探究。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融入情感,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合理的想象,以“读——想——背”的模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但是,学生对于庐山的印象仅仅限于自己的想象,很少有学生真正到过庐山,更没有亲眼感受过庐山瀑布的壮观了。因此,要想教好这首古诗,就必须让学生熟读古诗,反复阅读。老师通过对古诗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老师的引导、多媒体课件的渲染,激发想象,联想到庐山瀑布的壮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新生活的豪情。这样,学生通过思维的发散,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学习这首古诗,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重要源泉。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只有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连在一起,才能使知识、能力两者兼得。因此,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

例如,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的教学,就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一篇叙事的课文,课文讲述了同学们给小英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和信心的故事,教给学生不能取笑别人的缺点,要相互友爱的道理。

在教学中,通过小英前后生活的对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英的生活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和懂得的道理带到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你是否有嘲笑别人缺点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教学,从反复的阅读中让学生明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不应该去嘲笑他人,应该友好地对待每一位同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布置课前阅读和课后作业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然而适量的课前阅读同样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教师在新课教学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适量的预习作业,答案可以通过阅读课本获取,也可以上网查询。在课堂中,将学生在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作为重点去讲解,这样就使学生听课有一定的目的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全盘接受,教师就可以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学生回到家中,在做作业之前带着问题读书,能让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针对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也能提高阅读兴趣。

四、结语

4.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篇四

向诗文

儿子的童话书中,大灰狼用复原手电筒对着物体一照就知道它的原材料。儿子知道了纸的原材料是树,玻璃的原材料是砂子。突然想到自己的教学,学生自己去探究事物本质不正是新课改所希望的吗?

新课程教材与老教材不同之一就是增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条件限制这些内容老师和学生都不太受重视,其实增添的内容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特色,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面就“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这节内容比较简单基本是属于了解层次,我根据新课程要求课前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你所熟悉的材料有哪些?

2.日常生活中你接触到的金属材料有哪些?

3.什么是合金?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4.找出生活中最普遍的金属材料,用化学方法来探究其组成?(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下去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合作讨论等,所以这些内容安排在周日下午让他们去完成,第二天由课代表收集整理上交给我,我审阅后联系实验室给他们提供实验仪器,他们利用课外活动去做实验。上课时同学们分组回答问题,并谈了自己的认识,学生踊跃参与谈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谈自己如何分析Mg-Al合金中各成分的鉴定及含量的测定等。课堂四十五分钟,有四十分钟是学生在发言,最后五分钟是我归纳总结。

这一节的教学看似没讲到什么知识点,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际上师生收益颇丰,学生也学的开心。如果按老教材的教法,教师按课本内容重复一遍或是让学生自己看书,学生兴趣全无。通过这样的实践,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尽管这一节没什么新知识,但通过这样的教学,对前面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加深了理解和巩固,并且强化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5.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篇五

2.2数控技术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逐步成熟的数控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机械自动化领域范围的.扩大,更多的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奠基作用,其带来的冲击对传统重工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新兴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对国防建设等工业需求是一种新的发展出路。更加可靠、更加快速、更加智能精准的机械自动化指明了今后的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对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引用,加大了数控下的机械自动化的自适应程度,特别是数据库的建立使得数控技术在积累数据参数中更加能够胜任各种环境下的机械制造需要,自身具备了控制的自行处理能力和自我编程与补偿功能。特别是机械自动化在工作当中特别容易产生的运行故障,都可以通过数控技术的得到最佳优化和改善,并避免故障的再次发生。数控技术的远程控制特点软化了机械自动化的管理硬性,将管理变得更加容易。而作为具有最好的开放性和最佳柔性管理的数控技术,更适合于大型的机械制造业中。

3结束语

6.在英语教学中实践“生活教育” 篇六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1.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余地, 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以阅读课"8B Unit4 A charity show"一文为例:

(1) 先提问题:Was the show a success?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获取课文大意。

(2) 划分部分并针对每部分提出具体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3) 学生找出疑、难点, 老师逐一解答。

(4) 跟读课文两遍。

(5) 根据关键词,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6) 就学生可以为慈善事业所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展开讨论。

在这种方式下, 课堂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认知, 心理等方面进行引导,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这样每位同学都有事可做, 能够或多或少地获取信息,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收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比如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具。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具, 就是根据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 整合, 使教材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如, 在上保护大自然这一课题时, 在课堂的结尾, 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公益电视广告:姚明帮老人推车, 把马路上的易拉罐放入垃圾筒的场面, 深化了主题, 升华了情感。这里教师颇具创意的使用了多媒体, 利用公益广告来教育学生, 广告来源于现实生活, 走进了教学活动中, 同时又可引领学生更好的走入生活。

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生活教育, 说到底是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 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教学中的认知因素, 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新课标要求我们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 语言和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 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不同学生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基础和生理、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差异。我们须要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学生的社会家庭情况, 生理、心理、年龄和学习特点, 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兴趣爱好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 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减少顾虑,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促进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我们的教学中来。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 学生有表现的意愿时, 要及时予以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时, 要予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 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2.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等的引导, 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情操。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 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 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如教…will be held…这一句型时, 可利用上海世博这一盛会进行造句, 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Shanghai Expo will be held in China in 2010.告诉学生苏州同里也会作为世博景点之一 (因为我们的学校离同里不远) , So we should work harder at English.We should be more polite and friendly.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英语, 应该更加有礼貌, 更加友好, 以更好的面貌更好的素质来迎接各方游客。这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经行爱国情感教育, 从而更好的进行英语教育。

三、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发展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1.采取任务型合作型学习的方法。如:采取同桌议论,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的方式, 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这些活动形式适用于每一节课每种题材的教学。如对话教学, 可以采取同桌合作的方式;回答问题话题讨论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等等。

2.创设情境,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说上到体育运动的话题时, 老师就模拟一个真实的场景, 也可以真的走到操场上去, 让学生用英语表现出来;上到开聚会的场面, 可以考虑模拟开一个短暂的英语party。再如对话教学, 一开始可创设情景, 让学生根据要求对话, 那么对话要用什么语言, 就要教学什么语言, 需要用什么词语就要教学什么词语, 就是在做中学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还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如在进行听说课教学时, 目的不仅仅是完成听力任务中的几个空格, 而是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

3.运用表演的艺术形式, 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表演能以最迅速的方法和最生动的形式, 直接渗入大脑, 易于学生接受。有研究证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 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 视听结合的知识能记65%, 亲自动手、参与的能记住85%。所以运用表演这一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如要求学生合作表演Eddie和Hobo外出旅行的情节。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用书包作为旅行包, 用跳绳作为登山工具缠在自己腰上, 表演时还配备了戏剧性漫画性的表情, 极大的发挥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了创新精神。学生不仅学知识、学技能, 知识和技能又可以以这种方式转化成交际能力, 学生反复操练, 对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十分有利, 同时, 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得体正确地运用于具体的情景中, 通过做事、思考和合作来体验语言、体验生活和体验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模式, 寓教于乐, 事半功倍。

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方面, 本文只是浅谈一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方面的运用这一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教学。

摘要:“生活教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著名教育理论。“生活教育, 即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教育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生活教育, 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 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做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的中心”,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因此生活教育重在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情感态度,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7.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 篇七

一、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挖掘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应用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使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引人入胜。

教师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小明与弟弟分月饼,最后只剩下一块月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两份呢?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有兴趣。这样自然地引入到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然后请学生到黑板上表示一块月饼的一半。

师: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月饼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圆、写汉字……

师接着指出: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这一环节。教者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了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

师:同学们真棒!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你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分之一吗?同学们高兴地折着……

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上了黑板。

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一些分数吗?试试看!

师:“还有吗?”教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们。

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的理解”。

二、动手操作与思维方法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时,应注意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学会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应从多个角度出发考虑,从而达到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出相同的答案。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帮助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能力。数学操作以手、眼、脑的结合为显著特点。在操作中,要有目的的进行指导观察,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形成突出的表象,对于理解知识及其有利。如当学生在学习中解答比较高难度且复杂的应用题时,有了困难阻碍,教师需耐心地借机指引学生尝试转变多个角度去分析。可以启发式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使学生学会通过已知条件找到解答问题的必备条件。使之相互联系搭配,层层深入,就会联想解答所需的正确途径。对有关路程、行程、速度等应用题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已知条件的同时可顺手借助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从中观察寻找和分析出所有条件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更快捷、更方便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中的重要已知条件为线索,细心推敲,发散思维,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学生的分析方法越多,该生的解题能力甚至处理其它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脑子也就灵活。

三、把操作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例如,在探寻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不是教师个人说了算,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去推测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分成小组,各显神通,纷纷去探寻最理想的计算方法,用不同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例如:①将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彤;②加上一个同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③将梯形演变成一个三角形;④将梯形划分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⑤过梯形中位线的一个端点且平行于对边的连线,剪下一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⑥过梯形中住线的两个端点且垂直于两底的连线。剪下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经过图形分解与化归思维,学生从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推演出梯形面积公式。

再如,在讲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组合图形进行面积计算时。让学生通过剪、穆、拼转化成某一个熟悉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彤,然后分析该图形与组合图形的关系。从而探索出组合图形的面积。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的一面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得到突显,在探索研究中主动接受。因此提倡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8.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篇八

中共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县委书记 方 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适时而至,彻底化解了我市农业的旱情。与此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正在信阳大地掀起,“何平九论你学了吗”成为人们见面热议的话题。继去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理论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后,年前《河南日报》围绕卢书记的理论文章又连续刊发了署名何平的九篇评论文章,对卢书记的文章进行了阐释、解读和生发。文章一出,好评如潮,犹如丝丝春雨滋润了全省上下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田。妙文不厌看还读。对于系列文章,我进行了反复学习、诵读和揣摩,随着学习的深入、理解的加深,心领神会处,感悟良多,击节叹赏处有之,惕然警醒处有之,豁然开朗处有之,荡气回肠处有之。赏析系列文章,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一,评论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美”。有感性之美,文笔生动,辞采华丽;又有理性之美,充满思辨色彩,闪耀哲性光芒,散发思想芬芳。有热烈之美,积极昂扬,催人奋发;又有冷峻之美,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有形式之美,卢书记文章是纲,九篇评论是目,一线串珠,形散神聚,既独立成文,又水乳交融;又有内容之美,驾驭语言纯熟,引用诗词、名句、俗语90多处,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了无痕迹,既注重运用排比,联翩而出,汪洋恣肆,也注意语句长短变化,错落有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卢书记的理论文章和九篇评论如一江春水,灌溉心田,荡涤思想。但一切好文章都是顺应时代的产物,系列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就是因为契合了中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时代命题,顺应了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宏大背景,响应了全省1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河南振兴这一大众呼声,这些即是“一江春水”的“源”。正是应天时而出,承地利而生,顺人和而降,系列文章才会引发共鸣,形成热烈反响。

9.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思维训练的尝试 篇九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必须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客观存在的一条基本规律,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遵循规律,开展思维训练呢?

一、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言训练,是指对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思维训练,是指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基本内涵是: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思维训练不是游离于语言训练之外,另搞一套,油水分离,变成“两张皮”,而是渗透其中,水乳交融,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强化、渗透思维训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速获取新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能力。同时,语言又是对思维的加工,是思维结果的外化,语言的学习能够促进思维的传递交流,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达到增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双重目的。

上海市的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深感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要学好语文哦,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应该进行扎扎实实地思维训练。如果忽视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读,就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思维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弱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于老师总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钥匙”抓住“激疑”、“辨疑”、“析疑”重点突破等基本环节,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领航开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要结合语言训练,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方法是认识的桥梁。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維方法,才能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增强思维能力。因此,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要十分重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思维方法有多种分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以三种思维的划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实际上人的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交错在起作用。”同样听说读写也是各种思维在起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强化思维训练,不要拘泥于思维方法的名词术语,要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思维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还要非常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思维个性差异的表现,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逻辑性和敏捷性等。这些,反映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差异,是区别智力高下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不同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点,也是提高语文训练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

如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总结自己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指导思想,以“自读、教读、作业复读”为组织教学的基本程式的“语文导读法”。他认为:“听说读写必须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否则就可能变成一种教育价值不高的机械性训练。”教学中,他把语言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既要强化、渗透思维训练,又要充分发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结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智力,又称智能或智慧,是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结构,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诸方面。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为它是信息加工的最高阶段,又在观察、注意、记忆、想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与智力的其他因素关系密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取得的知识又恰恰是思维的矿石和原料,是语言和思维互为羽翼的中介,这进一步表明智力结构的其他因素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条件。

非智力因素又称后思维意识(是一种在个体思维形成后的、复杂的、属于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在调节人的认识活动,发展智力,充实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发展思维的内驱力,是形成思维品质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既要渗透、强化思维训练,又要充分发挥智力的其他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整体、协调的发展。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他把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目标确定为思想品德素质目标、知识素质目标、能力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定位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民主、科学的语文教学改革体系,使语文教学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在教改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称他为:“语文教育家”。

10.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篇十

1 护理教学引入循证护理的必要性

1.1 顺应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南丁格尔在开创护理学时就具备了循证护理的思想,是循证护理的实践者和出色的统计家,注重系统数据的搜集、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循证护理概念正式提出,使得以往以经验和直觉进行护理成为历史,必须进行传统护理模式向循证护理模式的转变。因此,护理教学应该引入循证护理。

1.2 满足护理实践的需要

当今的护理工作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够对病人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分析文献研究结果,结合个人经验和病人愿望作出正确评价,获得最好证据[1],指导临床护理操作。而现今临床护理人员多数未具备此能力,大多中专毕业,学历偏低,缺乏计算机和统计学基础知识,虽然已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人数还不是很多,护士主要任务仍是执行医嘱,完成多种技术操作,科研能力较差,不能针对不合理操作提出质疑,不能有效地阅读和利用国内外的专业文献,评价科研成果,更不能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梁玲等[2]调查发现,临床护士对循证护理了解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带教质量。循证护理教育缩短了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距离,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好基础,也为循证护理的开展培养后备人才。

1.3 可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增加学生的知识效果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缺乏思维的终身性和广阔性。因此,如何使护士在校期间学会主动更新知识,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急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循证护理的理念,加强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2 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1 开展循证护理基础知识的教育

对新入校学生开设循证护理启蒙课,主要介绍循证护理的理念、原则、基本步骤,了解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2.2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所谓评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基于全面的观念来洞察客观环境,以快速思维来判别事物,形成决策的过程[3],是循证护理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开始学习医学基础专业课时,老师就应该运用循证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改变以往思维方式,把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思考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以自我教育为主的主动学习习惯,能够将老师的讲解和自学相结合,形成循证思维方式。

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摒弃学生生硬的接受老师的观点和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主动性思维,掌握一定循证护理知识和信息查询技能。应用现代护理教学方法,如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叙述性教学法以及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以及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教学法。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把握方向、布置任务、组织讨论、进行总结作用。以讨论、讲授、演示倡导结合真实或模拟病例进行实践和讨论,依据所提出的问题从教材、老师、杂志、专家及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并进行总结分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倾向和技能。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循证护理教学法,上课前1周提出问题,让学生基于问题进行相关文献检索,首先检索期刊文献,科技期刊是科技论文最多的信息资源;还可通过各种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网络等收集信息,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使学生自觉选用评判性思维寻求实证支持。

2.3 培养学生循证实践能力

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独立完成每一项实验内容。老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答疑,让护理操作建立在研究和分析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周丽萍等[4]进行情景模拟与实践结合的手术室带教,对护生必须参加配合的手术项目及工作内容,提前1 d进行情景模拟训练,由老师示范讲解配合手术的目的、配合要领、注意事项。由带教老师担任各种角色(如病人、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巡回护士等),帮助护生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如何准备手术所需器械台、配合手术医师铺巾、消毒及手术物品的传递配合,直到熟练为止。在第2天模拟训练后,将护生“一对一”分给各班次带教老师参加手术,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针对性实践带教,使学生从模拟状态较快进入临床实践。运用情景模拟与实践结合带教给手术室的实习学生带来新的思维和动力,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室带教质量,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4 完善实践循证护理教学的条件

学校应配置各种数据库,保证研究证据的查寻方便、快速,为教师和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促进终身学习。台湾学者林振春认为:学习型组织包括两个主要元素,即终身学习的组织成员与终身学习的组织环境。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一方面是通过管理者积极引导与促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成员的相互促动、合作、探讨问题、学习态度的感染与行为互动而形成。教师整体水平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和医学统计学知识,专业外语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所有专业课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循证护理的理念和知识,能够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经常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上网查找文献并进行评价,选择和评价的资料应该是学生经常遇到和重要的临床问题,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前查阅资料,以便正确引导学生思维。

2.5 加强在职护士的循证护理培训

增大在职或脱产护理学习的比例,为在职护士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在理论上接触循证护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学会应用循证护理的观点指导护理实践。此外,还应加强临床流行病学培训,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增强临床护士解释医学文献中结论的能力,为临床护理提供确立诊断、治疗和预后决策更为合理的依据,指导临床护士开展循证护理实践。

3 启示

循证护理运用于护理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在临床上遇到问题能够主动查阅文献,利用网络资源等进行循证支持,提高护理质量。但依据我国国情和我国临床护理现状,循证护理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教学力量和师资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学校软硬件设施达不到实施循证护理的要求,有些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并未开展循证护理内容的学习,循证护理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名词;再者,虽然我国早已恢复护理本科教育,但本科毕业生去向以护理院校居多,大多从事科研工作,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人数并不多。目前,大部分护理院校缺乏专业循证护理教师,有些护理院校教师循证护理知识匮乏,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循证护理教育工作滞后于其他国家。

因此,针对我国护理教育中循证护理应用现状,建议国家首先创造条件,加大护理教育投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护理教育,改善教学设施,各护理院校应将循证护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加强教师的自身培训,使教师能够把循证护理融入日常护理教学中。同时要大力开展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使循证护理贯穿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循证思维能力,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综述了循证护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循证护理引入护理教学的必要性及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指出护理教育要想适应循证护理的发展,必须加强院校投资,进行专业教师培训,培养学生循证思维和循证实践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循证护理,护理教育,评判性思维能力,灌输式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明芳,李巍,舒勤,等.开设循证护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5,19(7A):1210-1211.

[2]梁玲,冯静.影响我院循证护理开展相关因素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10-12.

[3]曹力.批判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4):162.

11.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篇十一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语文课堂;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在内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由于受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我们的课堂往往收不到预想到的效果。但是,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我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教学、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进行合理整合,做了以下尝试。

一、传统教学模式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是全方位的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它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加大课堂内教育信息的知识容量,特别是语文教学中,可以积极倡导并合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摒弃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模式。

因为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活各种感官,使语文课堂美轮美奂

语言的运用表达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在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用,以画面再现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如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中,在授课之前,我先准备了好多不同地区不同的白杨树,又选取了一段适合的背景音乐,还配上了课文描写白杨的精彩段落,学生对这一段描述的内容是陌生的,但通过学生的不同感官,可以看到,学生的表情是赏心悦目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加大容量,活跃多种思维,使学生潜能得以挖掘

多媒体教学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具优势。它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文与画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的,并借助于图像把作品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年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例如,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自由读写课文,文辞优美。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那一片绿”的诱人图景,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他们划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朗读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然后我又抓住契机,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合作学习,运用积累到的词句练习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就使我们的学生在语言能力的训练中,更好地开发了创新意识与创造潜能。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文本与外界整合,指引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好多内容,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狭窄,知识面不宽,再加上有些语言学生不易理解而往往成为教学上的难点。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通过展现情景、模拟现象、叙述事实,成为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论美》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美有着不同的看法,并对文中作者意向中的美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就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展开研究和讨论。学生一方面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琢磨,一方面将各自的理解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学生利用展台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发现学生的讨论确有成效,于是我抓住时机,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作者论美的思路图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现场的演示,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同时学会了科学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多媒体的展示是全方位的,新奇的教学情境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的全方位运用和展示,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所以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网络等现代化教育媒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给学生课前布置了有关调查采访、翻阅报纸杂志等方式的任务,学生们就更多地利用了网上资源,进行收集、汇总、整理,有的写出了调查报告,有的办了小报,有的画了图表,还有的写了建议书,并借助多媒体的教学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展示本合作小组的调查成果。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创造能力。因此,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了语文实践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也熏陶并加强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利用典型课例,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感染力。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自主地位,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也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师生交流方式比较单一,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则可以加大实施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时,我采用图文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进行自我调控,教师也可通过服务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如在对《故乡》这一课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时:我向同学们提供了相关网站、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编写读书汇报材料。同学们可自行选择喜欢的、认为有价值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编写;编写过程中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字体、格式等,然后将完成的作品及时上传给老师。老师阅读后,对学生的作品又及时地进行信息的反馈,或简短的鼓励,或巧妙的提示,或适度的修改。这种尊重学生差异的个性化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2.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篇十二

【摘要】高校课程表是高校教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兼顾合理化和“以人为本”的课程表编排,不仅可以稳定教学运行,还能调动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课表编排各个环节的控制,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

【关键词】高校课程 课程编排 以人为本

高校的课程表是教学运行的基础,课程表的合理化是教学稳定运行的前提。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我们了解,课程表不仅应该具备合理性,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课表的编排工作大体可分为准备、编排、征求意见、调整、实施、反馈情况几个环节[1],“以人为本”应贯穿于排课中的各个环节。

1“以人为本”的课表编排基础―合理化和人性化排课前准备工作

课表编排是一项既复杂又精细的系统性工作,既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又要合情合理,保证无差错、无矛盾[2]。因此做好准备工作,是实现课表“以人为本”的前提。

1.1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是排课“以人为本”的基础

课表的编排应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包括学校校历,学年学期具体的教学任务,有关教学改革与教学组织管理的具体政策、法规、要求等,不得脱离总体目标。教学任务的落实应当以现行的教学计划为准,由各学院等教学单位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填报。各教学单位在填报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安排最为合适的教师上课,对于需要合班的课程要进行合理的编班[3]。编排课程时严格保证课程的学时、性质与教学计划一致,不能任意更改,合理安排合班课程,实现最终培养目标。对于如因“国庆节”等假期公休、学生实践周、教师带实习,应该在排课前将此时段空出,避免调课,影响教学秩序稳定。

1.2 征求排课意见,实践课表“以人为本”

课表编排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各种需要,并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和教师的各种需要改善外部条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4]。因此,在课表编排前,向教师和学生征求排课要求,并对要求进行归类,对于一些有特殊困难的`教师和学生,统筹考虑课表编排。

2“以人为本”的课表编排

高校排课“以人为本”的“人”即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课表编排作为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和动力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师和学生间的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3]。

2.1 把“以学生为根本”作为出发点

排课始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

(1)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按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大脑调节功能的生理及心理特点[5],在安排课程时注意课程的搭配,如难度大的课程和较容易的课程,理科和文科课程,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要均衡疏密,合理分布。

(2)不同类别学生,采用侧重不同的课程编排

学生可以按照年级、学科等进行分类。按照类别编排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同年级的学生,编排的课程的侧重不同;不同学科的学生,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的重心,编排课程。编排课表时,应将一天中最佳时段分给重点课程。

(3)课程编排应注意动静匹配,使学生能够减轻负担,劳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乐趣和学习效率[6]。

学科课程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以理论学习为主,形式为“静”,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形式为“动”。实践类的课程进度要与理论课应相互配合,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两类课程时间相互搭配,课程内容相互辅助,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和学习效率。通常,实践类课程编排受到场地、实验室、教师资源的限制,因此在安排这些课程时,需要统筹考虑。

(4)服务学生,合理化课表空间安排

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编排课表的方方面面。在尽量保证每个班级上课教室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使班级数目少的课程流动,合班课程尽可能保持稳定,流动尽量保证在同一个楼层,避免因一天之内因频繁更换上课地点混淆教室,或下课时间换教室带来的教学楼内人多拥挤的现象。另外,单双周安排的课程,尽量保持在同一个教室里或同一楼层,避免学生因混淆单双周上课地点。

2.2 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

教师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1)保证教师在充沛的精神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

排课时应该考虑到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特点、身体状况、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是否有特殊要求等。平均教师周工作量,避免因一天内课程过多超负荷工作,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身体健康。教师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即使是老教师上课前也需要备课,从教师课表出发尽可能地给教师充分的备课时间[2]。

(2)统筹安排,兼顾合理化与人性化

课表的编排应当从实际出发,对部分教师的合理要求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如对待怀孕、年长、路途较远、有社会兼职教师的合理要求,在不影响全局的情况下,应给予适当照顾。对局部合理而全局有困难的要求,应作好解释,排课时视具体情况而适当处理。排课期间或课表排定后部分教师确因教学需要调整的,在办理相关手续后也应给予调整[2]。

(3)调动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

尽量保证同一教研室的任课教师有共同空闲时段,以方便任课教师集体备课、讨论、研究,进行教研室活动。尽量错开平行课程的上课时间,方便教师相互听课学习,汲取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另外,对于有些教师因科研或进修学习需要而要求课时适当集中的,应酌情考虑解决。

3“以人为本”课表编排反馈机制

课表编排是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课表质量的高低必须由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给出的综合评价指标来反映。在制定综合评价指标时,要站在课表编排过程中所涉及的学校、教师,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课表的诸多因素。如:采用学生问卷调查、计算教学场地利用率、教师的满意度[6]。针对反馈情况,进行分析,对于不合理之处予以及时调整。

4 结语

课表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课表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高标准,精细化”的基础[6]。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课表编排,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服务与管理相辅相成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赵峰,等.课表编排初探.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5,(26)77-79.

[2] 贺纹.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课表编排.青年科学,,(3):87.

[3] 鲁井兰.高校课表编排的原则与要点探析.科学教育论坛,,(1):87-89.

[4] 陈榕坤.略谈高校课表编排的人本化.中国科技信息,,(5):138-142.

[5] 孔风琴.关于高职院校排课的若干思考科教纵横.2009,(4):236.

13.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篇十三

一、“先学”应体现在课外和课内两个方面,注重方法性

(一)课外应规范预习要求,为课堂自学奠定基础

“先学”首先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中年级的孩子的自学能力尚处形成阶段。虽然他们在训练下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自学方法,但自学能力受个体差异、知识水平、课文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课文的自学效果各不相同,而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直接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做到布置规范的预习任务,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课前预习变成自学的习惯。

例如预习新课可以有以下要求:

1.读熟课文三遍以上,标上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2.划出文中重点词汇,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再连起来将课文读一读。

3.自学生字并描红,通过查字典,标出生字部首及笔画数,每个生字试组两个词,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记一记生字。

4.对于课文中不懂的生词的意思,查字典理解。

5.在印象深刻或有疑问处做好标记。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再作微调,这样一来,中年级的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有“法”可循。

(二)课堂“先学”,应注重自学指导,教授学法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说明文《恐龙》时,可以先学学法,再展开自学。在上课的前10-20分钟,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其中一种恐龙,他的名称,他的特点,写好这写特点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等,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学法,再用这种学法自学课文的其他种类恐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听完一种恐龙的教学之后,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学或者小组合作,能很快地学完不同类型的恐龙。这和老师一一去教相比,要课堂要简洁高效地多。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文本,提高自学效率

在学会学习方法之后,便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先学”提到更高的层面上,即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形成对文章初步理解或对某一重难点产生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锻炼独立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提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二、“后教”环节着眼于课堂变化,精讲精练

(一)课前正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正确解读教材,对教学过程有“精到的预设”

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应认真备课,根据文本特点和班级情况指定比以往更为详细的教学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并确定学生的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暴露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可以说,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二)课堂及时检查先学情况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预习后有过关检测,请学困生、中等生来回答基础知识问题,将易错部分暴露出来。中年级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和文章阅读上已有一定基础,对于大部分生字,已能做到自学,这时过多的教学会使课堂低效,运用过关检测法,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完成课堂上“先学”的自学任务之后,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展示,班级展示等环节,使得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示不同的理解,让全班同学从中类比异同,寻找最好的方法、思路。这一过程即是检查自学成果的过程,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只需要适时做补充更正、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三)小组合作,教师教和同学教相结合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学,而应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注意组织教学,防止有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特别注意中、差生的学习情况,让他在小组学习中拥有话语权,为他在汇报展示环节创造表现的机会。在讨论交流时,学生常常会产生各种智慧的火花,这是知识的生长点,教师要善于牢牢把握,及时改变教学内容,使智慧的火花绽放得更持久。

三、练习环节侧重与“教”和“学”的有机融合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三大环节是有机结合的,其中练习环节贯穿于先学后教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练习的设置是多层次的,预习时的过关检测题,自学时的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的学习任务,课堂内容学完后的课堂检测题都是练习。多层次的练习题设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及时巩固,发现新问题,及时探究和寻求解决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也使得教师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针对难点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二年级教师个人教学反思下一篇:现实社会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