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片段教学案例反思

2024-06-09

月光曲片段教学案例反思(精选5篇)

1.月光曲片段教学案例反思 篇一

《26.月光曲》教学反思

芙小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文中讲的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课堂伊始,我们通过简介贝多芬其人,引出课题,检测预习后,问学生:贝多芬一共为兄妹俩弹了几曲,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为兄妹俩弹了一曲又一曲?”让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两首曲子的初衷是有差别的。此时我利用语言,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兄妹俩的对话将学生带入情境,感受弹奏第一曲的原因。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将揣测到的贝多芬的心理披露在书中。学生通过画句子,品词语,读片段,感受到弹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同情穷兄妹。

趁热打铁,我们引导学生“一曲下来,盲姑娘听得怎样?她说了什么?抓住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句子引导学生品词语,感受到第二次弹奏的原因——感激知音。“弹什么呢?曲由心生,贝多芬此时看见了什么美好的景象,他想借什么来表达他对这对兄妹俩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贝多芬的创作环境。

此时,文章进入高潮。我们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九自然段,并思考交流:兄妹俩好像看见了什么?哪些兄妹俩听到琴声产生的是联想的句子?哪些是描写的实实在在景物的句子?从月光的变化中你感受到几个怎样的画面?感受到《月光曲》怎样的旋律?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月光曲》的旋律节奏,我们降低难度,给出学生音乐节奏选择。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概括出了第一个画面的小标题“月亮升起”,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另两个小标题,以锻炼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生补充的为“月亮升高”、“月光照耀”,我随后将其板书。引导学生读三个片段,边读边感受节奏,同时播放音乐验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将音乐表现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价,音乐的节奏渐渐在班级上空盘旋,我们再次将朗读引入佳境。

就这样,我们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还有最后在思维拓展中听音乐写话,事先我们准备了一首《有鸟叫的轻柔纯音乐》,我们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就只给了提示:我静静地听着,好像看见了„„,学生在静心听完音乐后,表达的欲望很强。想象神奇,表达生动的人多,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一课一得。

这节课上完了,既有成功,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索,比如板书设计可是否可以利用简笔画更形象些,第九段是否可以当堂让学生背诵等。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们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2.月光曲片段教学案例反思 篇二

一、关于教材的理解

1. 文本的结构。

《月光曲》的行文并不太长,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 用一节文字简洁地对贝多芬进行介绍, 并点明题意, 使读者对贝多芬及其作品先有个总体印象, 然后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引出故事。第二部分, 自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作者这样安排, 一方面是因为虽然贝多芬一生谱写乐曲不可谓不多, 然而其中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谱写却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所以, 需要一个提引, 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 这样娓娓道来, 也使得整篇文字不显得突兀, 而是妙然天成。

2. 文本的语言。

《月光曲》简洁、优美的语言文字, 引领着我们在寂静中, 听到了那一对穷兄妹的谈话。妹妹果真是“随便说说”吗?显然不是, 这极为普通近似于白描的话语分明是盲姑娘内心善良的自然表露, 是她对生存处境的凄苦的回应, 是话语尽头的不安与悔意, 是兄妹情深处的体谅与关爱———唯有这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意味深长的话语。

随着行文的展开, 我们看到贝多芬走进了这间茅屋, 他是要“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一曲终了, 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 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是我们看到的又一次对话, 话虽然不多, 但是, 从盲姑娘的话语中, 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爱音乐又懂音乐的可爱形象, 唯其对音乐充满挚爱, 才会领悟得深刻;唯其对音乐有着深刻的领悟力, 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弹琴人演奏技艺的高超、作品情感表现的深厚, 并于演奏之中辨识出演奏之人。由此,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贝多芬要再为盲姑娘演奏一曲了:就盲姑娘而言, 她的境遇值得人怜爱, 她的心地值得人敬重, 她对艺术的追求值得人感动, 她对艺术的理解值得人动容。就贝多芬来说, 他能“走近”并“走进”茅屋, 是因为他感动于穷兄妹俩的手足之情, 深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他从“弹”到“再弹”, 是因为有感于盲姑娘的艺术天赋, 有着要使“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的艺术信念;他之所以能即兴创作出不朽的名曲《月光曲》, 是因为他有感于有盲姑娘这样的“知音”, 因而有着源源不竭的创造激情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相比较这诸多的内容, 作者的用笔显然是极简洁的。这简洁的语言, 它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考。

3. 人物形象。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对这些人物作者虽然着墨不多, 但其形象却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简洁的描述, 使我们看到了盲姑娘内心的纯洁、善良以及对音乐的痴迷, 看到了皮鞋匠的淳朴、宽厚和对妹妹的关爱, 看到了贝多芬的诚恳、热情与深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 首先是因为作者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比如皮鞋匠与妹妹的对话, 再比如贝多芬与穷兄妹的交流, 他们所吐出的每一个字, 都无不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又比如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听说一位先生要弹曲子给自己听, “姑娘连忙站起身来让座”, 一个“连忙”足见她的激动、惊喜与感激;在贝多芬弹的时候, 她“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 她激动地说……”极其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位痴迷音乐的可爱形象。其次, 是因为作者传神的环境烘托, 比如“一阵风……显的格外清幽。”这样的美, 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也激起了贝多芬心中的创作激情, 他“望了望……按起了琴键”, 任内心的情感自然宣泄, 化作一个个动人魂魄的音符。第三, 作者善用对比。破旧的茅屋与华美的乐章作比, 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追求作比, 卑微的穷兄妹与伟大的艺术家作比……于是, 故事有了波澜, 传奇有了深意, 作品有了张力。

4. 化虚为实的艺术表现手法。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 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把这种无形的音乐旋律用语言展现出来, 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智慧。他借皮鞋匠倾听贝多芬演奏时展开的联想与想象, 化虚为实, 使读者仿佛也看到了《月光曲》所反映与描绘的奇丽画面: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 海面上霎时间“洒遍银光”。随后, 月亮越升越高, 天空中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一个连着一个朝岸边涌过来……”这样的化虚为实的艺术表现, 它还使得那些并没有亲耳聆听过这些音乐作品的读者, 也能凭借文本猜想出其音乐作品的大致旋律。

二、关于教学的几点建议

《月光曲》被编入“艺术的魅力”这一专题, 教学本课的主要目标有三:其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其二, 在阅读感受这个传奇故事的基础上, 体会音乐的魅力, 感受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其三, 在阅读中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是怎样把眼前之所见与内心之所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为有效达成这些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努力。

1. 琢磨语言, 品味形象之美。

语言是有温度、有感情、有灵魂、有生命的, 优秀的作品尤其如此。比如, 在本课中, 有关贝多芬的语言描写仅有两处:一处是贝多芬走进茅屋准备为盲姑娘弹奏第一支曲子时, 他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另一处是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粗看起来, 这两句话似乎很是平常, 毫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是, 仔细琢磨琢磨, 我们却会在这看似平淡、朴素的话语背后发现许多的东西:不请自到的贝多芬是热情的, 是诚恳的;弹罢一曲又弹一曲的贝多芬是感慨的、激动的, 而这“感慨、激动”的缘由更是值得人深思的。当我们联想到这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一位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人, 他在听到穷兄妹的谈话后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时, 我们立刻会感到说话人的体贴、仁厚以及激情掩盖下的平易。

2. 欣赏“乐曲”, 感受“艺术”之妙。

本单元的意图之一, 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 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具体到《月光曲》的教学, 要紧扣有关描写联想的词句, 引导学生欣赏乐曲, 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 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 要通过多读, 引导学生把富有艺术感的语言积累下来。

3. 适度拓展, 延长审美之翼。

3.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三

我觉得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也是体现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标准,教学中更应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学生才能有美的文化积累,课堂才可能有联想、通感等产生。当时,杨老师的论坛日刚好距中秋节还有两天,所以我选取了湖南版的八年级教材《月光曲》来作为我的片段课的课题。《月光曲》一课是一节看似平常却又极富文化内涵与审美品味的课程,在学习中透过学生在平时并不是很注意的.月亮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并体会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美景,从而感悟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美。《月光曲》给人们最多的就要算是月光所独具的那种含蓄的情调了,这种含蓄造就了特独有的美感。“清风明月本无价”,能够说月光本就是艺术,而创作者就是我们,再具体一些就是我们的情感,在欣赏艺术作品,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时到达“物我两忘”则是千年文化所沉淀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鉴于此,我对本课的设计着重强调月光的美感,在体会月光的同时结合艺术作品对以月光为题材的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表达方式与独特的美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不同艺术形式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共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不同风格、情感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艺术作品的共性,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个性与风格,在欣赏感悟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从平凡的生活景象与艺术作品中感悟到月光所具备的迷人魅力,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从身边常见的事物――月亮为题材,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感受身边习以为常的事物,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月光的美。

2、透过欣赏文学、音乐、美术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理解艺术作品中月亮这一题材的表现特征,在体会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这些艺术作品所表达出的独特美感。

3、透过欣赏理解作品,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师生共同尝试体念以月亮为题材的多种倾情方式。

4、对印象派美术与音乐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以上都是自己课前的设计,但是上课以后感觉很有总结的必要:

(1)、经过教学学生的审美潜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基本解决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2)、课程知识难度控制合理,选材得当,既能够简单易懂又要用经典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月光曲》一课的教学目标。

(3)、在课程中的资料令学生喜欢,学习兴趣浓厚,用心参与课程中的欣赏与相关活动,用心思考,感受月亮在艺术作品中的美。

(4)、题目合理,难度适中,能够到达对知识理解的巩固与实践。

(5)、在创作的作品中,能够解决本课的难点(表现月光题材作品在意境、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点)。

(6)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我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观察不到位;讲解多了一点。

4.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四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我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

★ 月光曲 教学反思

★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反思

★ 语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

★ 人教版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

★ 月光曲教学实录

★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月光曲》说课稿

5.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五

(一)认词串文,轻叩心扉

《月光曲》一课,我从听写词语开始,是想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落实及基本能力的提高的一次训练。上课安排的听写是具体记忆中的复合型听写,力求认识字形、规范意顺、理解同义一举多得。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帮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使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听写之后,我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而是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也使得本节课保持了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二)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总计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选什么“点”大有讲究。我在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个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意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具有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

在阅读过程中,我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我在“对话”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点拨,在学生们认识已经水到渠成时适当小结。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环节的教学让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对话“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三)两次对话,心灵互通。

一节课的.两个“点”,如果教法相同,难免让人有重复之感。我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对这两个“点”的教学。前一“点”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后一“点”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终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质疑,我是有估计的,所以能迅速把学生的问题归纳起来,分步探究。

(四)释放心情,曲终意犹。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进行“随文练气”或是对文本的“空白”作补充,或是让学生写下阅读后的感受,如果组织得好,既有利于深学生对课文人文价值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我安排的写法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一位伟大音乐家博大的情怀,同时也是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提升。

上一篇:今年的生日初一作文下一篇:随机应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