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枫桥夜泊教案

2024-11-15

大班语言活动枫桥夜泊教案(精选10篇)

1.大班语言活动枫桥夜泊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 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 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 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 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 《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 己带来的感受。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 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 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2.枫桥夜泊教案 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情:清冷孤独寂寞

3.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教案1 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了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国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4.大班语言活动枫桥夜泊教案 篇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每当你心里有快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 生:用表情或者用语言。生: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师:是啊,还可以用笔写下来。在我国古代,诗人们是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的,很多诗成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出古诗题目《枫桥夜泊》。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平翘舌音,争取念通顺,觉得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的生字他有没有读正确。一位学生读本首诗。师:你们有意见吗?

生: “乌啼” 的“啼”ti。师:读一下这个词。

生:第三句“苏、寺”是平舌音。师: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学古诗,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还要读出它的味道来,自由读读。学生自由读。

师:我请一位同学试试。学生读1。

师:我觉得他在读“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时候那股味道特别好。学生读2(很有感情)。

师:多棒的孩子啊,我们给她掌声!(学生们鼓掌)师: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来!《枫桥夜泊》起----------学生齐读。

师:我们在学古诗时,如果联系书上的解释理解诗意就方便多了。请大家默读,注意看看书上的注解,试着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明白了吗? 学生默读。(有个别学生还在轻声读)师(走过去轻声说):默读就是把嘴巴闭上,心里读。学生安静地默读。然后小组交流诗义。师:下面我们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最后一句。半夜,钟声敲响了,客船也从远方来到了苏州。师:同学们有没有意见?

生:应该是寒山寺钟声敲响了,这个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生:我理解了当时环境比较灰暗,因为“乌啼”,在我眼中是比较昏暗的。而且“霜满天”,在我眼中也是灰蒙蒙的。生:“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愁眠”,我感到诗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生:我想解释一下前面两句。乌鸦啼叫,秋霜布满了云天。伴随着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灯火,思乡的感情使诗人难以入眠。师:你从哪儿了解了这么多内容? 生:我是从《古诗80首》里知道的。师:你真了不起,从小就熟读古诗了!

生:我还知道这是诗人经今江苏枫桥边,船停靠时看到的风景。我是看书上的注释知道的。师:把大家刚才说的话整理起来,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如果要给你想象中的这一幅画加个题目,你会加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这是一副怎样的的江南秋夜图。()的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副凄凉而又幽静的的江南秋夜图。

生:我认为这是一副辽远的的江南秋夜图,朦朦胧胧之间看到的。生:我认为这是非常具有诗意的江南秋夜图。生:我认为这是一副非常凄美的图。师:是啊,凄凉而美丽。

师:这是一幅如此凄凉,如此幽静,如此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啊!同学们,我们读古诗,除了要了解诗句大概的意思,还要通过想象走进诗里!请闭上眼,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走进古诗的情境吧!(配音乐)请同学们轻轻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幅江南秋夜图。在音乐声中,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师:刚才你读诗时,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这位诗人写出这样凄凉的诗,我感觉他很孤单。生:他非常地思念家乡。生:他好象有过不幸的遭遇。

生:他的心很孤独。因为第一句话就体现了周围的环境,很凄凉。

师:那诗人心中的这种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表达出来的?请同学们边读边把景物圈出来。学生圈景物,教师巡回。

师: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圈的词语。

生:我觉得是“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寒山寺和客船。师:对他的话有没有补充? 生:“霜满天”也是诗中的景物。生:还有“钟声”。

师:是啊,这也是诗中不可缺少的一物啊!

师:我把大家找的这些词打了出来,我们来读一遍。学生看屏幕齐读词语(但没有感情)。

师:我们读词儿时,也要把词语的味道也读出来。我们再读一遍。学生有感情齐读词语。

师:把这些词放到古诗里再读读,你又有什么感觉?就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

学生自由读。

师:请大家再看看这些词,请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 2 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准备。

生:我选择的是“月落”和“乌啼”。我仿佛看到了月亮西沉,乌鸦啼叫的一个画面。生:我感到诗人很孤单,只有月亮和乌鸦在陪伴着他。生:我仿佛看到乌鸦叫着,从天空中划过,然后飞走了。

生:我觉得“乌啼”体现了周围环境的幽静,没有别的声音。让人感到很凄凉。个说(出整首古诗)师随机研究: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到了乌鸦,表达内心愁苦之情。(投影片出示诗句,教师读)宋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清 纳兰性德《山花子》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师:不同的年代,相同的乌啼,传给诗人的是说不尽的哀愁。身处他乡,此时此刻张继最希望听到哪些声音呢?

生:我认为张继最想听到的是家乡人的声音,比如他的父亲母亲。生:还想听到朋友的声音。

师:是啊,朋友们可以跟他一起谈酒吟诗。生:张继此刻最希望听到亲人们在呼唤他回来。

师:也许他最想听到的是亲人谈笑,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闲聊;他也许最想听到儿女撒娇、老母老父的叮咛……可这一切有吗? 生:没有。

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声声乌啼,有的只是一片片寒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寒霜,会满天吗?李白说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霜明明是打在地上的啊,为什么是霜满天呢?

生:因为当时天气很寒冷,霜是很冷的。

师:你看,连乌鸦都无法睡眠,所以还在啼唤。

生:这霜好比诗人心中的忧愁,所以才会感到“霜满天”。师:是的,他的心感到十分的寒冷。生:“霜满天”代表他的心情,他眼中看到的似乎都是霜。师:好像都是霜了,但真的有满天寒霜吗? 生齐说:没有!

生:说明思念家乡的感情已经爬满了他的心间。师:是啊,他一个人---------生:非常的孤单。师:和他做伴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空气中流动着一丝丝寒意,让他的心--------生:也更加寒冷。

师: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下这句话,拿起书----------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乌啼、落月、霜满天,这江枫、渔火,这种种景物,化为了一个字,那就是张继此刻的心情,一起说---------学生齐说:愁!教师板书“愁”。把愁的感受读进去,自由读读。生有感情读

师:我感到了这种淡淡的愁意。生有感情读

师:我感受到了这种凄凉。生有感情读

师:他多么忧伤,连声音都快发不出了。我们一起读,读出那种淡淡的忧伤。学生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句,找了这些词,你还选择了哪些词说说? 生:这时候,从寒山寺远远地传来了钟声,使张继更加忧愁。师:你看到哪几个词语的时候-------生:我看到“寒山寺”和“钟声”的时候,眼前仿佛浮现了这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从寒山寺飘来了一阵一阵的钟声。那钟声一下一下敲打着他的心,将他的心压在底下。

师:是啊,从寒山寺传来了一阵一阵的钟声。(出寒山寺图)你听,那钟声响起来了,那钟声透过茫茫夜雾幽幽远远的传了过来,他思绪万千更是------生:愁啊!师:读-------生齐读。

师:让我们登上渔船,回到那个秋夜吧!今天张继只能在渔船上过夜,伴随的只有船上的点点灯火和江边的棵棵枫树-----学生有感情读1;

渔船在水中摇摇曳曳,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可翻来覆去还是难以入眠----学生有感情读2;

他刚想睡,却听见乌鸦凄厉的叫声响了起来----------学生有感情读3;

他睡不着,起来走出船舱,只见月亮已沉落下去,整个水面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学生有感情读4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有话想问问张继。你想问什么呢? 生:我想问张继,你为什么睡不着? 生:我想问张继,你为什么那么忧愁?

生:我想问张继,你是不是很想念家乡,是不是很久不能回家? 生:我想问张继,你为何忧愁?

师:是啊,张继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啊?你在愁什么? 生:我认为他可能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生:我认为张继很久没回家乡,他在思念家人。

生:我认为张继因为某些事情带来了某些压力,而产生了对家乡的怀念。

师:的确,当时张继去长安赶考,他文才出众满以为此次必能高中,可那长长的榜单上就是没他的名字。于是坐船归来到姑苏枫桥边时,看见当时的情景,心情抑郁,这是---------落第之愁。正是因为他满怀愁思,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绪啊!《枫桥夜泊》起--------学生齐读

师:张继仅仅是愁理想没实现吗?他还愁什么? 生:我想他还在愁,家乡的亲人怎样了。

生:我想他还可能在愁国家。因为你刚才说过,他满腹才华,但是没有被录取,说明当时的 4 朝廷可能昏庸腐败。

师:真不错。我们很多同学猜得很有道理,当然也有一些不一定对。但我们通过猜想却能进一步理解张继的愁。是啊,(教补充简介)张继,生活在唐代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那时唐王朝正经历了安史之乱,那时战火连续不断,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诗人张继用笔道出了自己滔滔不尽的愁思啊!

(出示投影片)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送邹判官往陈留》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阊门即事》

师:因为战乱,田地荒芜无人耕种,长满了野草啊!这怎能不让张继愁上加愁呢!这思乡之苦,这漂泊之忧,自己理想没能实现之郁,这种种感受化为了------生齐读说:愁!师:《枫桥夜泊》起--------学生齐读本诗。

教师(出图片并配乐,描绘诗的意境):明月西沉,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啼叫,卧在舟中的张继感到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渔火,他难以入眠。在这样一个静谧的深夜,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传来悠远的钟声,显得格外清晰……我们好好地回味回味,感受这愁眠的一夜吧!师生共同吟诵本诗。

师:这暮暮黑夜,这点点渔火道不尽他的愁,这满天霜华,凄清乌啼说不尽他的忧,把你印在心中最深刻的句子抄在作业纸上。学生抄写诗句,教师巡回。师:把你抄的句子读出来。生有感情读抄的句子。

师:请把你的作业纸拿上来。(投影展示书写)同学们请抬头看,她书写端正而且都写对了。像她这样抄写正确而且书写认真的同学,可以在作业纸上打☆。

师: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出示投影片)你看--------南宋的陆游来了:“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明初的高启来了:“几夜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清初的王渔洋也来了:“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5.大班语言活动枫桥夜泊教案 篇五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 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6.浅谈《枫桥夜泊》 篇六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是张继进京赶考回来,路过寒山寺时所写,所谓千古名诗。

今天看到小学课本上是这样解释的: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对着江边的枫树因忧愁而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钟声传到我的客船上。

所谓诗言志,一首诗必然蕴含有作者当时的感情,这首诗也的的确确反应了张继当时郁闷的心情,但不是这样表达的。

像这样的四句诗,一般前两句写景,第三、四句抒情,真正表达作者情怀的都落在第四句上。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就是第一句写景,第二句抒情,第三、四句又是写景。这种解释首先就不符合诗歌的逻辑、更不符合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那这首诗该怎样解释呢?

凡是去过寒山寺的人都应该知道,寒山寺对面是一条江,在寒山寺的上游和下游分别有两座桥,江桥和枫桥。对面是一座山,叫愁眠山。所以这里的江不是江边,而是指江桥,枫不是什么枫树,而是枫桥,愁就是愁眠山,不是什么因忧愁而难以入眠。所以“江枫鱼火对愁眠”正确的解释是这样:江桥、枫桥和渔火对着愁眠山。还是写景!

那么这首诗又是怎样抒情的呢?此诗之所以称为千古绝唱,绝就绝在作者并不是用具体的那一句来抒情,而是通过对月亮、乌鸦、霜、桥、渔火、山、寺以及寺庙里传来的钟声,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无形中构造一种忧伤的氛围。全诗看是没有一句是用来写忧愁的,而全诗上下又处处被忧愁所笼罩。对于一个赶考回来的人,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于月色朦胧时分独自站在江上的小船中,月亮照着自己,远处传来乌鸦的啼叫,隐隐约约听到寺庙里的钟声(佛家的钟声象征安静与和平)......可谓凄婉迷茫,能不悲伤吗?

后人评诗,除了根据古人留下的资料外,都是评诗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感而发。评诗人的经历不同,他的所思所想,人生感悟就有差异,因此对错很难界定。但是有一点,对诗中词句的解释应该在保证对的情况下,才能拿给别人去学习,不然就是误人子弟。

小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想象力更是丰富。像这种意境很美的诗,我个人认为解释不如不解释。老师只需稍微点化一下,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没必要非给大家画一个圈,让大家的思维就留在你的圈里。再说了你的想法还不一定对,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些按部就班,不懂创新的学生的原因吧?!因为你什么都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答案,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是错的,那谁还敢去想?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就是因为人是有个性化差异的,而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大家的潜力,而不是把每个人的思想都磨成一样。醒醒吧!

7.《枫桥夜泊》 篇七

执教人: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

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 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8.枫桥夜泊作文 篇八

在那江水旁边一排排无比火红又高大挺秀的枫树矗立在江边,面对着江水中间那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我深切的思念家乡的忧愁让我久久难以入睡。

半夜三更之时,姑苏城之外那古老而幽静的寒山寺响起了沉闷而严肃的钟声,这声音一直在夜空之中回响,声音悠长,悠悠地飘进我那长而宽的船舱。

就在这时,我面对此景此情,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广大流传的名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9.枫桥夜泊古诗朗诵 篇九

[朗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夜泊: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枫桥:在今苏州市阊(chāng)门西七里地方,原名为“封桥”,后因张继这首诗改“封”为“枫”,故沿用为“枫桥”。

②“月落”二句的意思是说:月亮落下去了,乌鸦还在啼叫,霜雾露气笼罩着整个天宇;江畔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默对着愁绪满怀的睡眠人。

③“姑苏”二句的意思是说: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姑苏城:今苏州市。寒山寺:在枫桥附近的枫桥镇。夜半钟声:寺院里半夜有敲钟的定规。

[译文]

月亮沉落了,秋霜弥漫高天,一片静,只有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叶若隐若现,江中渔火点点,照着我的愁,我怎能安眠。听,夜半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铿锵,悠悠传到我的小船。

[作者简介]

张继,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人。公元七五三年考取进士,曾作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死于今江西南昌市。他写有不少旅游诗。有《张祠部诗集》传世。

[赏析]

在浩翰的古典诗歌里,能把枫桥、寒山寺的秋夜景色写得这样好,除张继外,还没有第二人。由于这首诗的问世,提高了枫桥、寒山寺的声誉,使它至今仍是国内外游人观览的胜迹。那么这首名作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诗人能够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得十分和谐,构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图,并且能够十分自然地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中。

10.大班语言活动枫桥夜泊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情感目标: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2.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看、听)

月落乌啼霜满天

上一篇:互联网公司业务模式下一篇:市人大代表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