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教育培训

2024-09-25

社区志愿者教育培训(精选15篇)

1.社区志愿者教育培训 篇一

丽景社区志愿者培训制度

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是志愿者组织的一项主要工作,培训是强化志愿者队伍素质的关键,强化素质也是志愿者队伍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志愿者组织建立新志愿者培训(初级培训)、专业培训、全员培训制度,使志愿者能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

一、新志愿者培训

(一)新志愿者在完成登记后,必须接受培训。

(二)培训时间按新志愿者登记累计数确定,就近安排时间进行培训。

(三)培训内容:

1、志愿者组织性质、任务、组织架构。

2、进行有关规章制度、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3、重点介绍志愿者组织目前开展的项目活动,帮助新志愿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活动。

4、介绍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

5、慈善理念。

二、项目专业培训

(一)志愿者开展项目活动前,原则上都要经过项目培训,即使是没有专业技能要求的,也要通过培训把项目意义、活动内容、时间、地点、要求、注意事项等讲解明白,保证让每名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对专业性较强的项目,须聘请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员或有培训资格的志愿者,使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够保证按要求做细做好。

(三)在项目进行中,如有需要强化培训的,须及时组织好。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参加培训的人员进一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培训进一步深化,使之跟得上项目的深入发展。

(四)专业培训须经考试考核制合格后方可发证,持证后方可参与服务。

三、志愿者全员培训

(一)全体志愿者每年都要参加一次全员培训。

(二)培训以社区居委会为培训单位。

(三)志愿者全员培训要求在志愿者手册上作记录,未能参加培训的志愿者不能通过年审,未通过年审的志愿者取消年终晋星评定资格。

(四)每年培训后要重新确认所参加的项目,确保项目的时效性。

(五)对因故不能参加培训的志愿者要安排补训。

2.社区志愿者教育培训 篇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全区东部、西部和中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抽取4名医护人员作为一级培训对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共抽取12名,包括全科医 生 、 护士及公 卫人员 , 男性3名 , 女性9名 , 年龄(32.71±5.86)岁,均为中专以上文化。并从相同的乡镇中各抽取3个社区,3个社区各抽取10名社区志愿者作为二级培训对象,社区志愿者共抽取30名,包括社区居委会干部、村干部及乡村医生,男性10名, 女性20名,年龄(35.11±6.96)岁,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1.2方法

培训内容主要为健康素养66条、授课技巧及教案设计等。培训方式:对学员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和“一对一健康教育”的能力培训,集中培训2天,模拟训练2天,共计4天。模拟场景要求受训者独立完成一份简单的教案设计,进行一次授课和现场的“一对一”健康教育。模拟场景现场对受训者进行摄像,随后由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最后对受训人员再次进行授课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1.3效果评估

考评组(30名社区居民和5名健康教育专家)对学员培训前后的授课技巧、教案设计及“一对一”的健康教育能力等进行评分,每个项目设1~5分,最高分为5分;学员对培训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对接受学员健康教育指导的社区居民于培训前及接受培训1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使用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1.4数据录入与分析软件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双录入,经核对一致性符合要求,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12名医护学员的培训效果

培训后,12名医护学员的教案设计、授课内容、课堂气氛及授课技巧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P<0.01),见表1。“一对一健康教育”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对居民的帮助性、行为影响及知识面有显著提高(P<0.01),见表2。 12名医护学员的健康教育能力明显提升,接受社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指导的社区居民,培训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有提高(P<0.01),见表3。1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学员认为此次培训效果很好的达90%以上,见表4。

%

2.2 30名社区志愿者的培训效果

培训后 , 30名社区志 愿者的教 案设计 、 授课内容、课堂气氛及授课技巧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P< 0.01) , 见表5 。“ 一对一健 康教育 ” 能力得到 明显提升,对居民的帮助性、行为影响及知识面有显著提高 (P < 0.01) ,见表6 。 30名社区志愿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明显提升,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 影响明显 提高 , 差异均有 显著性意 义 (P< 0.01) ,见表7 。 30名社区志愿者认为此次培训效果很好的达85%以上,见表8。

%

%

3讨论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演练教学,在模拟的场景中不仅演练如何操作和处置,更重要的是体会所担当角色肩负的责任和心理活动,在本位思考外达到换位思考。通过此次培训可知,体验式教学法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一致好评,1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学员对培训方法、培训内容、授课安排和培训材料的满意度均为90%以上。30名社区志愿者对培训方法、培训内容、授课安排和培训材料的满意度均为80%以上,他们均认为这种非填鸭式、互动性强的受教方式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技巧。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是社区健康促进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工作技能及组织指导能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都有重要的影响[5]。 因此,提升他们的能力,对于普及健康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体验式教学法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训,通过将他们进行健康教育时存在的问题一一记录,并在专家和社区居民两个层面予以现场指导,使得社区医生能清楚了解自身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学员在实际工作能力上得到了提升。培训前后1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学员“集体健康教育”和“一对一健康教育”能力均得到提升(P<0.01)。通过访谈得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学员认为四天的培训时间合适,期望下次再有机会参加类似培训。

3.社区志愿者教育培训 篇三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建设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国家,到2014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5.55%。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选择何种养老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养老相对于其他养老方式来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成为解决养老难题的首选方案。而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社区养老的质量,需要特别关注。只有积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才能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稳定老年群体,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相关概念

(1)社区养老。虽然众多学者对社区养老定义的阐述有所区别,但共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1)社区养老是多方协调,共同开展养老活动的一种模式;2)社区养老都离不开家庭养老与专业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3)社区养老突出养老需求的多样化。社区养老综合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与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方面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能性。因此,社区养老是目前解决我国养老难题的一个可行之策。(2)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又称为社区助老服务、社区老年服务、居家服务等。虽然社区养老服务名称各异,各个学者的对其定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指依托政府,社区协同,多方参与,共同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老年服务的一种模式。(3)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从广义上来看,凡是从事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可以被统称为养老服务人才,因此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也是养老服务人才的一部分。

三、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存在的问题

(1)志愿者数量不足。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发展较为缓慢,志愿者数量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巨大。在美国,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人数大约有9000多万人,而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我国的社区志愿者人数目前大约只有540万人数,而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就更少,差距显而易见。(2)志愿者来源渠道不畅。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大都是经过校园招聘的形式招募的,大学生群体有限,愿意参加社区养老服务志愿工作的大学生更有限,所以仅仅靠这一方式招聘,显然满足不了需求。(3)志愿者流动性大。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志愿者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准入与退出制度,导致了志愿者队伍极不稳定,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现象突出。再加上,社区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大都没大学生,他们的课业比较繁重,时间也不固定,所以很难把这一群体给稳定下来。(4)志愿者服务质量不高。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与训练,简单的了解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后就上岗,专业性较差。志愿者群体大多为大学生,所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在生活照料方面的技能较差,不能很好的照顾老年人;并且,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没有心理辅导、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老年人的服务范围有限,导致志愿者的服务质量不高

四、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对策

(1)结合志愿者的特长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一方面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在志愿者的社区养老服务技能培训中,注重志愿者的志愿精神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发掘志愿者的特长,给志愿者安排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志愿者运用自己的专长去做好社区养老服务工作。(2)壮大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服务队伍。进一步扩大低龄志愿者队伍,发挥老年人余热,促进青年群体的加入。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注册制度、志愿者服务资金保障机制、志愿者激励机制等。吸引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加入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3)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信息档案。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的信息档案,可以有效的使用志愿者资源。(4)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有偿服务机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资金投入,对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志愿者提供一定的补偿,可以是经济上的经济补偿,如交通费补贴、餐饮费补贴或是按服务质量与服务时间给予少量的工资,赠送纪念品;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补偿,如在社区网站上公开表扬,在学校综合测评中给予加分认可;还可以是物质补偿,如赠送纪念品等。

参考文献:

4.站前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培训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一)宣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各级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宣传社区切实履行社区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保障社区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区公共财产安全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提高社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社区居民的预防、避险、自救、互助和减灾等能力。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防护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社区居民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作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事件的公众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三)以典型案例为样本,增强社区居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介绍应对社区内常见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剖析公众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总结分析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增强师生“思危有备,有备无患”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结合普法、依法治校宣传活动,宣传普及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师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二、主要内容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针对社区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并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我社区将进行深入宣传。我们通过社区广播、板报、条幅、宣传栏、专题报告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使广大居民了解公共安全知识,掌握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增强公共安全意识。

(二)进行应急典型案例的专题宣传。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成功应急案例,播放典型应急案例的录象资料,组织一场生动的“站前社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专题报告会”。

(三)加强应急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为了增前我社区居民及社区干部的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提高安全管理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结合我社区实际,为加强居民对应急管理知识的学习,并组织一场的“站前社区应急管理知识竞赛”,以促进大家的学习热情。

三、组织实施

(一)计划组织社区居民,重点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参观沈河区消防中队,了解消防中队日常工作和各种消防装备,并接受家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火灾应急自救知识的培训。

(二)计划组织社区居民参加一场应急管理科普知识的培训大会。组织举办“站前社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专题报告会”,邀请专业人士为站前社区居民讲课;播放一些安全、消防方面的警示片;并向居民放发安全宣传单。

(三)加大安全宣传的投入,在社区中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制作安全方面的宣传板5块;在社区宣传栏中摆放应急知识宣传挂图十个;悬挂安全宣传条幅2个。

(四)充分利用广播向居民宣传日常安全知识,根据不同时期与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宣传。

(五)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站前社区青少年举办一次“站前社区应急管理知识竞赛”

5.社区志愿者教育培训 篇五

情况汇报

2008年1月5日至7日,经城区领导同意,我赴北京参加全国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第二期培训班。此次培训班是根据全国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举办的第二期全国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培训班。参加此次培训班的有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詹成付司长、王金华副司长、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城市工作处刘勇处长、民政部财务和机关事务司财务处李伟处长、南京师范大学吴亦明教授、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谭建光所长、中国社工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干事袁媛及全国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代表。现将培训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培训情况

培训班由詹成付司长做动员讲话后,正式开始培训。先由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王金华副司长就全国社区志愿服务及注册制度的几个问题进行培训。一是介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历程。二是我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成效:

1、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2、社区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3、社区志愿服务的形式不断创新;

4、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5、志愿服务立法有了新进展社区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得社会成效。三是我国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志愿服务意识不强,人员偏少,参与比例偏低;

2、参与渠道烧,激励机制不健全;

3、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对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没有刚性约束;

4、缺乏资金保障和政策引导扶持,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缺乏同意的协调管理机制,志愿服务没有形成合理;

6、缺少专业社工的引领,社区志愿服务水平偏低。四是介绍推进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总体思路。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加强对社会工作领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2、制定配套政策,引导全体公民积极参与;

3、建立健全社会工作领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

4、加强对社会工作领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宣传;

5、加快社会志愿服务立法进程;

6、将社会工作领域志愿者队伍建设与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统筹考虑,通过专业社工引领志愿服务。五是关于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的政策解读。六是搞好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的关键环节:

1、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注册成为社区志愿者;

2、加快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

3、指导街道、社区及社区志愿者组织做好注册的组织工作;

4、充分发挥驻社区单位在注册登记中的作用;

5、及时开展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培训;

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建设纳入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

7、加大经费投入,为社区志愿者开展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8、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权益保障制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

9、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引导,支持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七是介绍民政部门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1、在法规政策方面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2、在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方面发挥好主导作用;

3、在争取资金支持方面发挥好主动作用;

4、在理论研究和参与志愿服务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第二是由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谭建光所长就社区志愿

服务方法和技巧进行培训。一是介绍社区志愿服务方法运用的三原则:

1、合适性原则;

2、人性化原则;

3、有效性原则。二是介绍社区志愿服务类型与方法:

1、家庭协调服务——有效沟通方法;

2、邻里和睦服务——有效理解方法;

3、社区文化服务——有效吸引方法;

4、环境优化服务——有效动员方法;

5、生活互助服务——有效合作方法;

6、弱势群体服务——有效扶助方法;

7、青少年成长服务——有效激励方法;

8、居民权益保障服务——有效促进方法。三是介绍社区志愿者从事服务的技巧:

1、微笑——亲近对象;

2、温和——面对困难;

3、乐观——解决问题;

4、机智——变换话语;

5、延伸——引发兴趣;

6、责任——塑造形象。四是介绍社区志愿队伍服务活动技巧:

1、“多出花样”——志愿服务要善于开发新类型;

2、“凸显创意”——精心策划志愿服务的新亮点;

3、“话语奖励”——注重经常性语言肯定和赞赏服务行为;

4、“职责分担”——尽量安排志愿者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

5、“穿梭外交”——善于利用社会资源的互相影响与促进;

6、“培训吸引”——增强志愿组织培训内容的人生价值;

7、“领袖成长”——志愿者领导与协调才能锻炼机会;

8、“共享收获”——开展各种服务活动后的志愿者分享。五是介绍社区志愿组织的激励措施:

1、荣誉激励;

2、快乐激励;

3、学习激励;

4、参与激励;

5、发展激励;

6、生活激励;

7、认同激励;

8、责任激励。

第三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吴亦明教授就海外社区志愿者服务及启示进行培训。介绍了志愿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征;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的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状

况和运行机制;海外社区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和启示。

第四是由中国社工协会志愿者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就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事务流程及注册管理系统操作进行讲解。对社区志愿者注册前期准备工作、注册流程、《中国社区志愿者证》编码、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操作、后续工作等进行讲解。

最后由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詹成付司长做总结讲话。

6.社区志愿者事迹 篇六

看到13号台风“韦帕”来袭的信息,主动到社区参加晚上的抗台救灾工作。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愿意为别人提供帮助,我们社区组织到有困难、行动不便的居民家里帮忙买买东西、打扫卫生,只要他知道,总能见到他忙活的身影。他原先是个团员志愿者,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一致好评,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他积网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他的党费总是交的很多,人家交60,他要交120,不容易呀,××只是一家服装公司的打工者,工资也不高。

记得那年,当时的户口管理出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一套房子中居住的人与在册户口不一致,对户籍管理带来难度,为了尽快的解决这一问题,公安部门要(来源:好范文 http:///)求社区协助,到每家每户上门填表摸清底数,但那时社区一共才5-6个工作人员,区域内有3000多套住房,大多要晚上上门,人手是一个大问题,当时25岁的××不知道是哪里知道了这一消息,主动要求加入摸底调查的队伍,帮忙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白天上班,全靠起早摸黑,总是起的很早,回的很晚。到后期工作人员感动地说:“小杨你也要上班的,明天不要来了,你看快结束了。”“没事儿,耽误不了工作。”他总是这样,觉得能为社区、为居民做点事情是应该的、值得的。一次次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于是党支部也吸纳了这一优秀的青年。

无论是创卫时期的卫生大整除、清理垃圾死角,还是晚上的群防群治夜巡防,××总是想法抽空参加,不管是寒风还是雨夜,永远挡不住他准时参与活动的决心。搞卫生时,小杨总挑最重、最脏的活儿做,他还开玩笑的说:“我年轻,有力气,怕啥!”所以社区阿姨提起小杨总说好,是真的好,有需要叫他帮忙扛点什么,搬点什么,从来没有二话,如果是休息时间,他总会说:“我马上来。”小杨就是这样一个热心于社会服务的人。的台风特别的多,而且来的凶猛,几次都是狂风暴雨,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必须得夜里值班,生怕有个什么事儿,居民群众找不到帮助的地方。邵家桥那里又有不少的危房,住着七八十岁的老人或者外来人员。记得值班的晚上,××来了,吃过晚饭他冒着大雨来了,主任很担忧的问他:“小杨,怎么啦,你们那里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你打个电话来就好啊。”他不好意思的笑笑说:“没事没事,不是台风嘛,我是来值班的,有什么要做的,你们说。”“小杨啊,我们这个搞不定就是半夜通宵的,你明天上班,还是回去吧。”“没事!”说完就帮着我们一起去巡查,在转移危房人员的时候,有位老人开大刀不久,他二话没说,背起老人就走……,在一次次抗台现场,大雨打湿了他的衣服,淋湿了他的头发,其实也已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小杨从没说一句怨言,也一直忙到凌晨我们下班的时候他才离开。

7.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研究 篇七

一、社区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体系面临的问题

汶川5·12大地震中,国内外救援队科学救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在社区志愿者参与方面还不科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力量过于分散

现阶段,社区志愿者的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系统,各个系统根据自身灾害特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应急体系,这些应急救援力量在指挥和协调上,基本上仅局限于各自领域,没有出现一个协调全局的角色来统一指挥。由于应急救援力量的分散,应急过程和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和统一协调机制,当发生涉及多种灾害或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特大事故时,由于缺乏全局观念,仅仅依靠某一系统的应急力量和资源,效果往往十分有限。而临时组织的应急救援力量,则往往存在职责不明、机制不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以协同作战,发挥整体救援能力。

(二)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管理较为薄弱

我国多数地方与部门没有明确应急工作的统一管理机构,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缺乏统一规划、监督指导。应急工作中的志愿服务大多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多为临时的、短期的和运动式的做法,还没有长期化、固定化和规范化。一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尽管建立了一些应急救援组织,但对应急队伍的建设、救援装备的配备、维护和应急响应机制等缺乏有效的管理,也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加上由于没有法律规定政府在志愿服务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企业对于志愿活动的资助还不十分明显,使得志愿服务在资金问题上面临极大的困难。这一切管理上的不足,导致救援体系的应急反应迟缓,应急能力低下。

(三)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内容与被救援者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很多社区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却不一定能够胜任志愿者组织安排的工作,尤其是像地震、火灾这样需要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工作,原来没有做过这种工作的志愿者难以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力。而这些志愿者所能提供的一些日常的、欠缺技术含量的服务,如宣传、咨询等,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在遇到大灾大难时的真正需求。这就使提供的服务与实际需要产生偏差,不仅浪费了救援资源,也打消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其更深入地开展志愿服务

二、构建社区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确立统一协调社区志愿者的行政部门以支持体系建设

针对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力量过于分散的现实,对相应的志愿者组织在思想上、政策上、资金和物资上,以及培训和人力资源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共同致力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共同服务于应急救援体系。那么,当大规模的、跨地区的突发事件出现时,政府及时确立某一行政部门作为总指挥,快速地了解灾害发生的范围与强度,进而统一调度救灾资源;社区志愿者组织在政府提供信息后,查漏补缺,快速而准确地深入到救灾的工作中,有利于救灾工作的规范化,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应急救援管理以保障体系建设

实现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的有效管理主要可以通过三个途径:第一,经费保障,志愿服务需要费用合理分担机制,可以设立志愿服务基金会,由政府拨付和社会捐赠组成,使志愿服务成本有合理的分担机制;第二,制定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处理应急制度,健全社会动员机制,组建具有一定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队伍。第三,对志愿者活动进行立法,立法会使志愿活动长期化、固定化和规范化,使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更加明确志愿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

(三)提高救援内容与实际需要的契合度,以促进体系建设

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对,要求志愿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要想成为一支素质高、行动快、能力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应加强自身培训,使志愿服务长期化、固定化。一方面组建一支设备齐全、专业化的社区志愿者应急队伍;另一方面,要根据社区所处位置的实际情况,分析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隐患与可能性,进行经常的、系统的专业培训并进行演习。

(四)建立社区志愿者社会激励机制以维持体系建设

激励机制是保证社区志愿者制度长期化,维持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发展的前提。首先,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对志愿者做出的贡献,社会要积极给予嘉奖。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完善社区志愿者的内在性激励,如团队授权激励、心理契约激励、目标激励、工作丰富化激励、培训激励等,通过这些激励,可以充分发掘社区志愿者的潜能,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应急救援服务。

三、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组建方案

一个结构良好的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可以保障突发事件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应根据社区志愿者的特点,以地震发生为例,提出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组建方案。

组建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情况摸底调查。社区所在地政府要对社区内居民总户数、居住人员、流动人口情况,建筑及民房类型、抗震设防情况,机关、企事业单位、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分布以及所在城区医疗单位等抗震救灾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第二步:建立组织机构。由社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成立社区地震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可以由社区居委会支部书记担任,成员单位由驻社区的学校、卫生院、银行、派出所、供电、供水、消防、邮政、电信、物业管理等单位组成,负责落实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事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社区志愿者队伍组建的各项工作。

第三步:组建志愿队伍。根据抗震救灾需要,社区志愿者队伍下设5个分队。主要有:1.应急救援分队:负责抢救埋压人员,在预定场所疏散、安置灾民;2.应急消防分队:负责控制由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等次生灾害源;3.治安联防分队:负责社区安全保卫和治安巡逻等;4.医疗救护分队:负责医疗救治、转移安置伤员和灾后居民心理咨询;5.科普宣传分队:负责平息地震谣传以及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报道抗震救灾先进人物等。

第四步:制定工作预案。应急预案是针对灾害事故而制定的应急计划,对于多种突发性灾害事件的灾后行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由于地震等灾害事件的突发性、危害性特别大,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要预先准备。社区居委会以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为指导,制定地震应急救援社区志愿者队伍工作预案。

第五步:抓好硬件建设。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应成立地震应急指挥所。指挥所基本的宣传图册和应急救援设施要配备齐全,如志愿者队伍章程、制度、应急指挥程序流程图、居民应急疏散图等。社区志愿者队伍还要配备供氧器、灭火器、帐篷、小型挖掘工具等基本的应急救援设备器材和储存必要的应急物资。设备器材和物资可以通过赞助、购买置办,也可按照“平震结合”的原则,将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有关自救互救设备器材和物资列入计划,以便在震时应急使用。

第六步:开展技能培训。应对社区志愿者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由政府的地震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专业部门,利用节假日,公休日向社区志愿者讲授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和卫生防疫基本知识,进行技能和体能的综合培训,开展模拟演练,提高队伍素质,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要求。

第七步:制定规章制度。社区要制定并印发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章程,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定期组织社区志愿者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培训制度、重大纪念日和减灾日活动制度、应急演练制度、考核奖励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反应迅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突击力强的地震应急救援社区志愿者队伍。

参考文献

[1]黎慈.构建志愿者服务应急求援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抗震救灾中志愿者服务引发的思考[J].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08 (5) .

[2]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河海大学, 2007.

[3]丁元竹, 江汛清,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马颖, 胡志.对应急体系中开展志愿服务的理性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6 (4) .

[5]蔡宜旦, 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1 (4) .

8.志愿服务促社区和谐 篇八

关于志愿服务和社区和谐的关系。笔者认为,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和谐的基础,是社区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志愿服务是社区参与的演兵场。社区志愿服务,一是要参与者自己自愿,用自己的时间、资源、精力和技能,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有困难的人和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提供的服务。所以,我们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际上就是倡导居民参与、鼓励居民参与,使居民养成参与社区事务的良好习惯,这本质上做的是为构建和谐社区添砖加瓦的工作。

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是以服务为宗旨的参与。首先是为最困难的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这实质上也就体现了对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同时,它又要为社区的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贡献力量,比如,环保、教育、卫生、扶贫,等等。这些都无不说明社区志愿服务在实现社区内的公平公正,在推进社区内的社会进步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区志愿服务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社区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不仅帮助了他人,促进了社会进步,而且也使自己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思想境界上又得到了新的升华。所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对于促进社区文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社区志愿服务,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区安全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可以化解一些社会矛盾和减少一些社会冲突。特别是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们思想比较混乱的时候,通过社区志愿者的心理卫生普及和心理辅导服务,可以解开人们心里的困惑,疏解人们心中的情绪,使人们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顺心顺气顺畅,增强社会认同。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有许多的社区居民和社区老年人,自愿组成巡逻队、联防队,白天黑夜从不间断,成了社区居民的守护神,织就了基层的第一道安全网,有力地保障了社区的安全和稳定。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打造和谐社区的品牌志愿服务形象,可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如:

党员志愿服务 充分发挥各部门党员志愿者先锋作用,立足基层、服务社区,开展植绿护绿、扶贫济困、社会公益、爱心助学、助残帮扶等活动。

社区志愿者 以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建设为基础,组织志愿者常驻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开展为社区居民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等各种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社区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建设,探索开展社区青少年预防与自护教育、大学生挂职居委会主任助理、暑期社区社会实践等活动。

文明志愿服务 以重庆目前开展的“市民素质大家谈”活动为主体,协助城管部门解决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举办捡拾垃圾、擦洗小广告、维护城市公共公用设备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身体力行维护城市环境,增强广大群众维护城市环境和秩序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生态志愿服务 组织志愿者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创建“全国生态区”的号召,以普及环保观念、加强生态教育、组织环保实践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培育生态文化、开展生态体验、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动员广大志愿者积极投身生态环境建设,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卫生志愿服务 组织医疗卫生单位力量,实施以“进社区、送温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适合、有效、便利的卫生信息和健康服务。结合卫生纪念日,联系实事工作进程,及时有序地开展义诊咨询、送医送药、健康教育、扶贫帮困等活动。同时,定期组织全区志愿者参加无偿献血、骨髓捐献活动。

此外,要构建和谐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于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认识,不断提升对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督导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将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事业纳入全局工作日程,组织部门和街道(镇)组织,要经常深入社区,调查了解社区志愿者服务开展工作的情况,强化督促指导,并将此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之中。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社区文化宣传设施,广泛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的知识、技巧、意义以及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与典型,使志愿服务的价值得到认同,劳动得到肯定,精神得到弘扬,人们价值观得到改变。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塑造新时代的志愿文化。

9.社区志愿者感言 篇九

不久前收到了爱波瑞公司招募志愿者的通知,作为一名15级新生,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面试。

结果没有太多经验的我很荣幸和学长学姐们一同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的志愿者。

白驹过隙,志愿者活动落下帷幕,怀着一颗纯粹的心投入志愿者活动的我收获颇多。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当一名尽职尽责的志愿者虽然很累,但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磨练自己的过程,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概述我的体会。

第一,我了解了学习专业知识与进行素质拓展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主论坛的志愿者,我的工作不算复杂也没什么难度,但正是这样,才更让我体会到了做好一件简单的事情所需要的种种。

在主会场的布置工作中,我了解了细心和耐心的重要性;从迎接嘉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提高个人修养和应变能力的必要性;在最后的扫尾工作中,我深刻明白了,既快又高效的走捷径做好一件事才是上上策。

志愿者活动让我收获了友情,提高了综合能力,而这些在课堂上是很难学到的。

第二,我懂得了如何协调各种关系。

志愿者活动中,陌生的组长,一大批不曾见过面的同学,各类贵宾嘉宾和工作人员纷纷闯入我的视野。

说实话一开始是不适应的,组长分配的工作没有听明白,和小伙伴的工作对接不上,嘉宾的接待也有时出问题。

但正是这些问题,让我锻炼了自己与组长、陌生同学、嘉宾们沟通交流的能力,进而解决了难题。

不言而喻,我后来的工作就做的游刃有余了。

第三,培养了自己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团队合作力求共赢的情操。

志愿者们没有报酬,每天早出晚归,其他组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还要顶上去,小伙伴们非但没有抱怨,还义无反顾的担起本不属于自己负责的事情。

对此,学长学姐们说,做事情不求回报,只求心安,既然做了,就算没人看到,也要尽力做到最好。

我十分赞同。

看着嘉宾们满意的笑容,看着志愿者负责人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感言:青春就要“浪费”给值得的事,所爱的人和所追求的梦想。

10.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 篇十

一、指导思想

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健全运行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在社区党总支的指导下,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事情,积极塑造培育社会责任感和社区和谐文化。

二、志愿者行为规范

1、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做文明志愿者;

2、以自身的行动实践志愿者精神,把爱心献给困难户、优抚对象、残疾人等需要的帮助人。

3、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技能。

4、廉洁自律,不以任何理由收取服务报酬。

5、文明服务,维护志愿者的社会形象。

6、服从安排,遵守志愿者服务组织的有关规章制度。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一)服务内容

1、服务社区工作。围绕社区各项工作开展服务活动,主要开展志愿者文明督导、卫生督查、政策宣传、科学普及等活动。

2、服务百姓生活。围绕困难群众家庭生活、困难家庭子女上学开展帮困、助学活动,主要以“一助一”的方式,定期上门服务。对周边有困难的离退休老人、军烈属、残疾人家庭提供买米买面、打扫卫生、家庭生活设施维修等服务;对有困难的职工子女提供学习辅导、捐赠学习用品等服务。

3、服务社区及周边环境治理。围绕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开展植绿护绿、环境治理等活动。

(二)活动方式

社区成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根据各自服务内容开展下列服务:

1、为社区空巢老人送温暖:采取“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对象”的“四定”方式进行服务。

2、为困难家庭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通过定期上门进行功课辅导、检查作业、捐赠学习用品等服务。

3、打扫卫生死角、拣拾垃圾、清理野广告等,从而美化社区环境。

4、进行信访工作的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四、活动要求

1、热情接待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做到有接等,有记录、有反馈。

2、坚持无偿服务,积极为居民排忧解难。

3、加强廉政建设,遵纪守法,严以律已,公道正派,勤政为民,提高办事效率。

4、巩固壮大集体经济,支持和组织发展各种形式社区

服务,做好协调等工作,管好用好集体经济。

五、社区志愿者服务形式

1、分散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主要任务是为群众排忧解难;设点为群众提供专业性服务;维护治安,值班巡逻;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整治等。

2、集中活动。围绕搞好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科普、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等社区工作,每月组织1—2次志愿者集体为民服务活动。

六、社区志愿者要发扬奉献精神,满腔热情地为社区鳏寡孤独、体弱多病及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七、社区志愿者要主动接受社区委员会的指导和群众的监督。

八、社区委员会要对志愿者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鼓励、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11.社区志愿者教育培训 篇十一

一、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概况

1.参加活动的对象主要是以电子专业的师生和具备专业特长的学生为主,学校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来组织实施活动。

2.活动范围一般都是在学校周边的居民生活区。

3.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社区居民维修家用电器,排除家庭线路故障,解答居民在电脑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

4.开展活动的几点注意事项:一是做好的物质准备工作,交通工具、常用电器的零部件、维修工具等要准备充分,活动场地的选择要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等;二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这种室外实践活动是非常辛苦的,要充分做好防冻、防暑的准备,还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5.活动实施规范。活动过程中需要校方实时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规范管理,学校建立了《电子专业社会活动评优细则》《社区活动指导手册》《活动经验交流手册》等。

6.活动的意义。开展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旨在检验教学效果,提升技能水平;服务社会,弘扬雷锋精神;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加强学生团队凝聚力,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1.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学校团委、实训处、政教处、教务处等部门都参与了该活动,客观上给活动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这支服务队究竟由哪个科室具体负责,目前并无明确规定。

2.无成熟的运作模式。每学期的活动日程安排、人员组织、联系社区等事项,由于开展活动的时间短,无成熟的经验。

3.人员管理方面有难度。由于活动按照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而且活动时间多安排在节假日,因此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参与人员流动性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的探讨

1.中职电子专业社区实践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依托专业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中职生通过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提前了解更多与专业相关的情况,明确定位后续的学习目标,查漏补缺,从而为今后发展做充分的准备。

2.中职教师到社区实践难在哪里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明确了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活动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职业学校、社区和教师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困难与阻力,这可以通过制订地方性法规、建立相应机构、完善学校长期的教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制订个性化实践方案等途径,来促进专业教师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一是缺少教师到社区实践的可行性制度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准则,但是各学校缺少后续的相关专项法规,导致教师到社区实践缺少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实践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二是缺少独立运行机构,难以保证教师到社区实践活动的高效运作。要建立中职教师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的相关制度,建立独立运行的机构必不可少。目前,学校搞这些活动时,是临时组织、发动老师和学生。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社区均没有设立负责教师到社区活动的具体执行机构,造成各部门对活动的计划和过程缺少统筹、安排、监督和管理,这不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是缺少活动经费分担机制和完善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根据笔者了解,大部分中职教师到社区活动期间的课时费等完全没有或仅有部分发放,而且教师的这种社区实践活动并不会在学校的年终考核上得到体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到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3.来自社区的阻力

由于缺乏长期合作机制,导致一些社区不愿配合此类实践活动。正是意识到了社区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完善校社合作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相对成熟、认可度较高的机制和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尚处在研究、探索和试运行阶段。

4.教师自身的误区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导致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十分复杂。这些教师由于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规划,导致多数教师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整体理解和对其内在规律的把握,更谈不上对教学规律、课程安排、专业设置等问题的认识了,也就使得部分教师意识不到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对职业学校学生的重要意义,认为校内技能训练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即使有些教师意识到了其重要意义,并且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但是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渴望并不强烈,认为“吃老本也够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到社区实践更重要的不是提高技能,而是改变思维方式,了解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对职业道德的要求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安排那么长的时间参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针对中职生的特点,要求中职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素养、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坚定信念。到社区第一线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必将成为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形式和职业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有效载体。endprint

四、铺平社区活动之路事在人为

1.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使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仅靠学校和社区双方的自觉合作很难保证活动的长久性和有效性,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的运行更应该得到学校的支持。笔者认为,有两项内容学校应重点明确规定:一是专业教师在家电维修进社区活动中的人员数量、比例、时间、经费支持等问题;二是教师参与活动期间的工资发放、待遇提升、职称评定、奖金补贴等问题。

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得到高效、严格的执行依赖于专门机构的监督与管理。职业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执行与监督机构,负责本校的教师参与活动的具体落实,以保障教师实践的时间和质量。该机构具体工作应包括:①专业选择。可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获知需要进社区活动教师的专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以安排新兴专业、强调动手操作的专业、当地社区需要的相关专业为主、为先。②社区选择。专业确立后,开始选择当地的社区,应主要选择在当地区域代表性较强、群众基础较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社区作为重点联系的实践基地,并争取将其建设成长久性的专业教师活动基地。③制订地区性学年(学期)实践方案。在与社区沟通好实践的时间、人员、地点后,制订该地区(学校)的学年(学期)实践方案,包括实践的专业名称、参与的学校数量、教师人数、起止时间、活动内容、考核办法等。 ④信息公布。将制订的学年(学期)活动方案通知相应学校或在网上公布,教师可依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并提交申请。⑤统计人员。统计教师提交的申请,依据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分布、需求等综合情况统筹安排,确定活动人选。⑥监督管理。活动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到社区活动锻炼的目的和纪律;活动过程中,派专人全程监督社区活动的各项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⑦总结评价。教师进社区活动结束后,要求教师对进社区活动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情况,改进教育教学,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为组织好下一轮的进社区活动提供参考。

2.制订并不断完善学校教师到社区活动的学年(学期)活动计划

专业教师学年(学期)活动方案的制订,有利于专业教师了解自身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总体地位和发展方向,刺激教师不断发展专业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规划适合自我发展的生涯设计以及制订自主的、个性化的社区活动方案,使得教师到社区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大大提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教学服务。

3.建立深层次紧密型的校社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训的紧密结合促进教师到社区活动

目前,在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常是学校派遣教师到社区,其固然是学校和社会联系的途径,但它只是一种单向的、松散型的合作方式,对学校来说,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与社区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成为双赢共生的合作伙伴。

4.制订教师进社区活动的个性化方案,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12.浅议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参与 篇十二

一、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参与概况

(一) 国外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参与情况窥视

在国外, 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社区矫正活动中, 是从事社会治理的特殊形式。例如日本社区矫正的国家机构是保护观察所, “有1200名左右, 但需要矫正的对象则达7万多人, 而事实上, 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是由保护所和5万多名民间志愿者共同开展的”。[1]“在加拿大, 西部的太平洋地区而言分为四个假释区, 下设22个中途住所, 65个假释官, 200个社区志愿者, 共管理1100名联邦社区矫正对象。”[2]发达国家在社区矫正上是比较依赖于志愿者广泛而积极参与的。

总结这些国家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参与情况, 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 志愿者的自治程度高。例如被称作失败者的哈佛大学的美国迪兰西街矫正中心完全没有政府的参与, “有关事务则由志愿者自身成立的董事会和矫正对象组成的多个理事会进行全面管理。”[3]其次, 志愿者结构的广泛性。他们通常具备特殊的经历、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渊博的人文知识、一定程度的社会威望、流畅的表达能力等等。再次, 志愿者参与的实效性。在国外, 某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也可能被处以社区矫正, 这就使得社区矫正机构任务繁重, 从而对志愿者委以重任, 志愿者在矫正工作中有很大的自主而实质性的安排自由。

(二) 我国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参与情况概述

我国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也有很大的发展。以湖北省为例, 2005年在试点地区发展了1450名社区矫正志愿者, 其中矫正对象为890人;到2010年随着试点地区推广, 全省有11127名志愿者从事社区矫正工作。[4]各地有关社区矫正志愿者数量统计的情况显示了社区矫正制度日益成熟。

但志愿者参与情况中还存在如下几个制约社区矫正功能实现的重要问题:首先, 部分志愿者存在参与的被动性。我国社区矫正志愿者在招募、管理方面主要都是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直接组织下完成的, 这种通过行政手段登记注册的志愿者容易缺乏对自身工作的准确认识, 缺乏与矫正对象互动的热情, 在其看来, 完成司法行政机关下达的指标比真正帮教矫正对象更为紧要。其次, 志愿者队伍的结构比较单一。仍以湖北省为例, 2005年82%的志愿者属于街道或者村民、居民委员会的干部, 12%是矫正对象的亲属, 5%是矫正对象的同事或老师。2010年仍然有65%的志愿者属于干部。[5]在浙江省, “具有志愿者性质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也大部分属于乡镇街道等内编人员或者具有村民、居民委员会、招商引资等干部身份。”[6]再次, 志愿者的帮教水平仍有待提高。社区矫正的志愿者不同于一般的志愿者, 他们的工作关乎犯罪人的自新和社会稳定, 不是只要投入劳动就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特定技巧才能实现的。但“根据2008年7月对成都市青年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被调查的59.2%拥有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的青年志愿者中, 大多数人参与社区矫正的意愿不强, 没有太大的热情, 导致本来就门槛偏高的社区矫正工作很难招募到合格的志愿人才。”[7]由于社区矫正志愿者缺乏专业性, 使得他们难以实质性地参与到帮教工作中去, 未起到较大地降低司法成本和有效地改造犯罪人的作用。最后, 志愿者的管理缺乏相对统一的规范。例如志愿者的身份、法律权利与义务、职业道德、经费保障、违规惩戒等方面的内容都处于空白或者混乱阶段, 从长远来说, 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二、社区矫正中志愿者参与的正当性

(一) 人民主权的实质性

然而当代政治实践中普遍依赖代议制, 这使得实然状态的人民主权与应然状态的人民主权存在很大距离。且实践中的人民主权更多的是程序意义上的, 其范围十分狭隘, 这就可能导致国家认同感降低, 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就可能遭受质疑, 故当代社会人民主权从程序化逐步渗透到了实质性领域。例如听证制度、检察监督员制度、陪审员制度都可以被视为人民主权实质化的努力。从法理上看, 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矫正中,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矫正对象的个人信息和人身危险性、监督其参加公益劳动、辅导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对矫正对象进行就业培训等, 这些活动实际上也是人民直接参与到刑罚的执行领域, 通过直接方式分享国家的刑罚权。

(二) 法律文化的宽容性

早期刑罚建立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这种朴素正义观的基础上, 即便是现代刑罚也仍然没能完全脱离这个基础, 只不过现代刑法以道义报应取代了早期的复仇报应。复仇报应则强调报应的主观性和个体性;道义报应强调报应的客观性, 即刑罚是对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回报, 而采取何种刑罚以及如何实施刑罚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社会共识;故现代法律就对国家机关适用刑罚提出了某种内在约束, 也就是对权力的直接行使者提出了禁欲的要求, 即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权力保持谦抑, 尽力通过理性摆脱个体情欲的束缚。这个内在要求实际上也就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品格:宽容。

当代刑法理论逐渐认识到刑罚本身也是一种恶, 其虽有必要性, 但也应该最小程度地加以适用, 如果通过轻刑或者非刑罚同样能达到保卫社会和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那么轻刑或者非刑罚就有正当性。此外, 当代刑法理论还逐渐认识到如果通过具有特别技术的公民志愿参与, 同样能到达到保卫社会和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那么公民的有序参与就具有正当性。这意味着司法机关对自己刑罚实施权的谦抑, 对自身保卫社会和恢复社会秩序能力的理性质疑, 对公民参与刑罚实施的审慎选择, 体现了当代刑法的宽容化趋势, 使得轻罪犯罪人的改造成为开放性的工作。

(三) 司法工作的效率性

司法的生命在于公正, 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工作可以忽略效率, 因为正义应当以社会公众所期待或者所能容忍的时限内得以实现。司法工作的效率可以理解为司法活动所得到的保卫社会和恢复社会秩序等收益总和与其所投入的金钱、时间、公民权利损耗、纠错成本等总和的比例。传统行刑注重通过监禁的方式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 这需要监狱的维护成本、警力成本和供养犯罪人的成本等。而社区矫正则有效减少了监狱人口, 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提高了犯罪人改造的质量, 减轻国家刑罚投入。社区矫正降低司法成本的重要原因在于志愿者的广泛参与, 如果没有志愿者无报酬的参与, 那么如此众多矫正对象的矫正工作全部由司法工作人员亲自完成是不可能的。而且社区矫正通过司法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与矫正对象一对一的辅导和帮教, 可以避免矫正对象在监狱中的交叉感染。如截止2007年, “浙江省各试点地区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新罪率控制在0.2%以下。”[8]这种收益虽然难以通过准确的数字量化, 但从长远来说, 它对巩固社会的稳定是极有助益的。

三、改进社区矫正志愿者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 增强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宽容意识

在社区矫正中, 公众公民意识的提高则意味着, 公众充分认识到, 国家机关行使司法权和行政权以改造犯罪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据在于人民的授权, 但人民仍然有广泛的权利空间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同时只有通过自身力所能及的参与, 才能防止国家权力异化, 确保国家权力用于正当目的。具备公民意识的志愿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甚至可以通过志愿者协会等自治活动因地制宜地为特定社区进行犯罪人矫正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 志愿者而不再仅仅成为完成上级行政指标的附庸。此外, 近年来志愿者社区矫正工作的浅尝则止与部分社会公众对犯罪人的缺乏足够宽容意识是有关系的。例如对诸如打击贩卖盗版光碟等活动的根本是呼吁政府拓宽就业和提高民众收入, 而不是重刑, 此即为一种宽容意识。增强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宽容意识, 最重要的则是要加强宪法宣传和教育, 这种宣传和教育并非仅限于其条款的枯燥教说, 而应当宣扬宪法的原理和精神等。

(二) 加大志愿者工作的资金支持

社区矫正志愿者工作工资主要是用于志愿者工作的食宿补贴和支付矫正工作所需费用。我国目前社区矫正志愿者资金支持绝大部分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但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志愿者资金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地区因为缺乏资金保障导致社区矫正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吸纳志愿者有效改造犯罪人的作用。对此, 一方面要将社区矫正志愿者资金支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中, 同时通过公开预算等方式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另一方面, 也可以鼓励社会积极捐助资金支持社区矫正工作, 同时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等有关规定对募捐者实施税收优惠。在加大对志愿者工作资金支持的同时, 要建立健全财务公开、会计和审计制度, 保证有关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 创设形式多样的社区矫正方式

我国当前的社区矫正方式主要是通过对矫正对象进行“帮扶”, 即主要是在矫正对象遇到生活或者心理困难时求助于矫正工作人员。这种矫正方式使我国社区矫正沦为与民政部门对困难群体进行给予生活保障无特别差异的救济活动。而社区矫正的本意乃是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方式, 主要目的是改造犯罪人和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因此, 社区矫正方式应当包括帮扶、监督、考察、教育、引导和组织有关活动等。正是由于社区矫正方式的多样性, 这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类别丰富的志愿者队伍。例如可以吸收民营企业家、技术专家、心理医生、群众工作者和学生干部等群体各具所长地共同参与, 创造多样化的矫正方式。

(四) 完善社区矫正志愿者管理机制

首先, 要建立相对统一的志愿者准入制度, 社区矫正志愿者应当具备服务社区矫正的热情, 必要的矫正技能、充裕的时间等。志愿者的准入条件应当较为宽松, 对于曾经有犯罪记录但已服刑完毕且自我改新的公民在其他条件合格的情况下也应可加入。其次, 要通过规范性文件确定志愿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角色, 授予志愿者必要的权利和科以相应义务。例如授予对矫正对象服刑和必要资料的调查权、获得表彰权、参加行业协会权等和科以服从安排、按时工作、接受监督等义务。再次, 建立志愿者服务记录档案, 即将志愿者在服务期内从事与矫正有关的事务加以必要记录, 同时结合群众和矫正对象等群体的意见了解志愿者的业绩。复次, 对业绩突出的志愿者应该授予荣誉和给予有关公务工作录用的特别倾斜。社区矫正志愿者通过自己的行动维护社会稳定, 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通过改造犯罪人增强犯罪人对社会共同体的内在认同, 其贡献不容忽视。笔者建议, 可以尝试对业绩突出的志愿者授予荣誉公民、市民等称号, 同时在司法行政系统录用公务人员时可以给予录取指标或者录取加分等倾斜。最后, 建立志愿者的退出机制。对于服务期限已满、违反纪律、不符合招聘条件、提出辞职并获批准的志愿者应当及时解聘并向社区公告。

摘要:社区矫正现已被写入刑法典。社会力量尤其是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的问题不容忽视。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在法理上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实质性、法律文化的宽容性和司法工作的效率性。改进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应从培养公众公民意识和宽容意识、拓宽资金支持渠道、创设多样性的矫正方式和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区矫正,志愿者,正当性

参考文献

[1]梅义征.从日本、新西兰社区矫正制度看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方向[J].中国司法, 2007 (9) :104.

[2]陈和华.国外社区矫正的经验和问题[J].犯罪研究, 2006 (1) :64.

[3]颜九红.美国社区矫正的成功典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5 (2) :64.

[4][5]数据来源:许振奇.湖北省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J].中国司法, 2010 (1) :77.

[6]吴强军.浙江的社区矫正实践[J].政法论丛, 2007 (1) :17.

[7]李琳.四川省社区矫正志愿者资源调度平台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 2008 (中) :237.

13.社区志愿者活动总结 篇十三

走在xx的校园中,好心的师哥师姐随处可见,每当我们说明白活动后,师哥师姐们都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其实在我看来钱多钱少都无所谓,只要有那份心就足够了。涓涓细流般的小爱同样可以汇聚成汪洋恣肆般的大爱。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认为其实并不是一定压迫成为志愿者群里的成员才是志愿者,而不是成员就不志愿者了。在我看来,义工只是一个称谓,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做志愿者。比如:帮助老人过马路,为别人捡起掉下的东西,再比如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等等等等,只要你在做这些东西了,你就是一名志愿者了。

做志愿者最重要的是一份心,一份愿意为别人服务,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心。做志愿者没有大事小事之分,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而我们做义工就是要向小事看齐,做到小事时时为,大事集体为。

如果我们不断地通过自己在任何时候的任何行为去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去影响身边的人,是他们参加进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他人,我们做志愿者的目的就要到达了。

14.社区志愿者服务感言 篇十四

身为一名高中生,心中应有为他人服务的热情。看着自己打扫得卫生,心中欣慰了许多,觉得自己终于能为社会奉献了,终于是一名合格的了。相信在以后不断的服务中我会做得更好。

经过这次社会服务,我学会了许多生活中必须的劳动技能,学会了如何与老人相处的融洽。从中我懂得了现在生活的不易,而且我也发现自己需要增强体质,从中我获益良深。

胡雨晨:从进八中到现在,我已做了三个月的志愿者了。三个月来,我每周都会去社区为他人打扫,出黑板报,整理资料……服务过程虽苦,但当我们看到人们赞许的目光和满意的笑容时,我们骨子里便会有用不完的力量。并且从中我们也学会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技能。

张冬妮:曾经由学校组织,参加了劳动。在居委会那里,一些人打扫着卫生,一些人陪老人聊天,一些人在出黑板报……每当服务结束时,表达出的都是我们的真情。为此,我们每次都非常认真,在义务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乐此不疲。

刘申杰:每次的服务都会让我们班的同学收益良多,有些人学会了尊重师长,有些人摒弃了娇生惯养……然而,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每位同学都很认真,当负责人表扬起我们的成果时,我们都觉得过程的艰辛也是那么的幸福。因此,我们还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在的过程中,我们高一(7)班充分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同时对于能对社会出一分力,尽一份责任,我们感到无尚的光荣。八中虽然不是我们的,但我们代表了八中。在中,我们遵守了八中校规,紧遵那里负责人的安排,在他人面前展示了一名合格的八种人的形象。不仅如此,很多同学还在此次的活动中受益良多。

15.社区志愿者教育培训 篇十五

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在招募方式上充分体现了自主、自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招募的志愿者也基本处于兴趣、爱好浓厚,但专业性上略显不足。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招募中,社会力量参与明显不足,招募的渠道也过于分散,且没有任何个部门能够担当起招募社区体育志愿者的主要工作,且在调查中发现自发招募,自愿承担已经成为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招募的主要方式,志愿者并不寄希望于相关部门进行招募。

2 组织管理机制

2.1 组织归属

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在对待相关部门提供保障等问题上态度较为矛盾,他们认同有组织进行管理的志愿活动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持这种观点的志愿者占总量的52.1%,又不愿意有组织对他们的志愿行为予以干预,持这种观点的志愿者占总量的47.9%,认为这样约束大于支持,甚至有部分社区体育志愿者明确地拒绝组织归属。这种观念对于社区体育志愿者的长远、有序的发展是不利的,在现有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志愿者持有此观念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职能部门的工作负担,但是志愿者的此种观念在未来的长远发展、有序管理乃至逐步提高服务水平的情况下,一定要逐步地加以转变。

在调查中显示,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有组织进行管理的所选频数为65人,占总比例的22.9%,有77.1%的自愿者基本处于闲散状态,没有相关的组织对其进行约束、管理,且调查中,志愿者对于组织管理的期望值较高,有63%的志愿者希望得到相应组织的归属和管理,但是仍然有22.9%的自愿者对于组织管理持中立态度,认为无所谓,更有14.1%的志愿者,所选频数为40人,不希望有组织对他们进行管理,认为这样会限制了其自由、自愿的本意,不利于志愿行为的发展。且,78.2%的志愿者认为通过组织进行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活动是能够发挥作用的,只有0.7%的志愿者,所占频数为2人,认为组织归属对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来讲是没有作用的。所以从总体来看,社区体育志愿者基本处于较为矛盾的状态,理论上认同社区体育志愿者由组织管理进行活动,但是又不愿意接受相关组织的约束、管理,从而不能够更好地认同组织的归属与管理。

2.2 培训因素

社区体育志愿者培训体系的培育和健全,直接关系到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实际服务能力水平的高低和城市社区体育能否健康持续地发展,是社区体育志愿者志愿服务提升的关键保障甚至可以说,培训直接决定了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而且此问题是社区体育志愿者自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相应的组织机构,由相关部门进行组织和运作,才可以成行,必须下大力气为志愿者提相关的培训。

在对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对象仅有7.7%的比例,22人参加过相关的培训,而262人,占调查对象总量的92.3%的志愿者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有164位调查对象,占总比例的57.7%的志愿者愿意并希望接受相关的培训。但是,从期待培训内容上看,大多停留在技术指导、花样、套路等保证、完善现有社区体育发展的基础型服务的学习内容上,对于提高型服务认识不够充分,期待也不够迫切,这与目前志愿者的整体志愿水平不高有关。

政府要给予社区体育志愿者培训足够的重视,对此事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形成有计划、规律的培训方案。依据现实情况,可以将社区体育志愿者的培训保障落实到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一同进行,如此不但保证了对社区体育志愿者培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培训结束后,志愿者也可以领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证书,让志愿者能够持证上岗,给予他们更多专业资质和信心,也能够满足了所占比例26.4%的社区体育志愿者的考证愿望。

3 激励与保障机制

3.1 激励机制

要想实现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激励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激励手段正确的运用将有助于保障社区体育志愿者志愿行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还是整体运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有48%的社区体育志愿者接受过相关部门不同形式的激励,占调查对象的16.9%, 其余的236人,83.1%没有接受过任何组织、任何形式的激励。而实际的调查显示,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都不同程度的,对于不同组织、单位、个人的激励有所期待,只有18.7%的志愿者认为进行志愿活动是自己的事情,与组织无关。而激励方式,大家更加倾向于能够得到精神激励(41.5%)和发展型激励(对未来志愿者服务能够有帮助的激励方式,比如:培训等。占调查总量的36.3%,)而对于物质的激励相对精神和发展激励来讲则所占比例较低(22.2%),可见社区体育志愿者还是期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志愿服务水平, 更好地为社区体育锻炼 者服务的 。

3.2 保障机制

在整体的保障机制上看,辽宁省对社区体育志愿者的物质保障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无论是经费、场地、器材均投入不足,志愿者个人和锻炼人群在物质投入上处于主要地位,政府、社会、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的投入不多。对于社区体育志愿者来讲,没有专项的经费投入,无疑是“无米煮炊”,志愿者的自我奉献,在经济上是有限度的,倒挂现象不能长久的存在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之中,其必然会对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服务产生影响。

调查显示,在场地的保障上面,社区公共场地和志愿者自己寻找的场地在整个的场地比例中分别占了43.0%和42.3%(多选),且社区体育的健身人群推荐占20.1%,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提供了22.6%,社会团体提供了6.3%,其他2.5%,可见,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在场地的选择上还是基本依赖于公共的场地设施,但是有限的场地设施对于日益增多的健身人群来将还是捉襟见肘,使得部分的社区体育活动到住宅楼的楼下,带来了一些噪音干扰等问题。这种情况器材保障中也同样突出。

经费问题是在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中最大的保障性问题,同时也是所有人,包括志愿者、社区领导、体育局领导都在挠头的问题。辽宁省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服务经费基本由社区体育志愿者个人承担(43.0%)和健身人群负担(39.1%),较少来源于政府、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的资助。社区体育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更寄希望于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哪怕是能够提供些免费的电源、能够帮助支付电费,或者是提供服装都非常的满足。

场地设施、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是在走访中反映最为强烈、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所占比例分别为66.2%和35.6%,成为了困扰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最大难题,而在这里面,灯光照明、电源等问题更为突出。解决了这两大问题,对于推动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服务和社区体育的发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下一篇:作文写公园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