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的学习方法,初二地理的记忆方法

2024-12-05

初二地理的学习方法,初二地理的记忆方法(共16篇)(共16篇)

1.初二地理的学习方法,初二地理的记忆方法 篇一

初中阶段要想学地理,除了“预习-------专心听课--------认真巩固”这一般的学习方法之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三、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学习地理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好地理同样也十分重要。

2.初二地理的学习方法,初二地理的记忆方法 篇二

1. 地理是中学课程体系中一门文理兼具的学科, 知识内容复杂, 综合性强, 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

[1]在我国,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还有经济地理都是属于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结合, 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原则和依据。

2. 地理特别的高中必修1地理, 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联系密切, 要想学好地理, 需要一定的几何和物理等理科基础。

学习方法应以理科思路为主, 重视原理、规律的理解。

3. 地理学习的系统性、层次性很强, 高中地理分别以地球地壳和上部大气为学习对象, 体系完整有条理。

4. 初中地理注重对地理现象的学习, 高中地理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掌握一定的地理原理。

二、理解性记忆学习方法

1. 理解的方法阅读和学习教材。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 (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 , 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 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 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 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 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 强调理解重于记忆, 以会用为目的, 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 重视解题思路, 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1) 记“概念”, 抓关键词, 先记住每条概念的主干, 把概念的主谓宾语, 先记住。再根据对概念中地理规律的把握, 加入修饰成分。把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 对比其差异、消化、理解、吸收。

(2) “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 扎扎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过原理关。比如说, “地球的运动”“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 与其他学科的外部联系紧密, 原理性的知识基础要求比较多, 直接以示意图的方式来解释这些现象形成的规律很难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空间思维模型。以周围空间构建情境模式或者以身边典型案例来反映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 让每个学生自己在脑中先构建出自己能够理解的空间思维模型, 建立起能够学好地理空间规律的信心。

2. 使用地图。

地图是文字的载体, 单独注重文字部分忽略了地图, 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片面的、枯燥的, 往往过几天就将它忘记。[2]“图文结合”“图不离手”, 看书与看图相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多看地图, 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依托, 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相关地图上所处的位置。

3. 从生活实际中收集信息, 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 实践性强, 是一个开放的、发散的系统。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时事、经济热点等,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 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经常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 其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地理知识和敏感的地理问题, 我们要善于收集处理, 不断补充和丰富地理知识, 学习就更加鲜活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3]

在地理学习中汲取地域文化, 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当地文化事物现象, 进行到校外“采风活动”做地域文化调查研究。

摘要:在此将从理解记忆学习地理的角度出发, 阐述学习地理重理解的重要性, 并对如何进行理解记忆学习提出若干策略。

关键词:理解,记忆,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6.

[2]郑银虎.浅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J].教育战线, 2010 (7) .

3.初二地理的学习方法,初二地理的记忆方法 篇三

将需要记忆的对象,从不同方面提出疑问,学生在努力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如记忆板块的分布,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设计问题:

1.设计用线条串联各板块的问题:

下列线条分别穿越了哪些板块?

(1)赤道、南北回归线、0°、180°等经纬线;

(2)麦哲轮航线;

(3)中国科考船远洋航线。

2.设计记忆板块边界的问题:

(1)各大洋的海岭分别呈什么形状?

(2)两个消亡边界(环太平洋海沟和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如何形成的?

3.设计记忆板块范围的问题:各板块包括哪些大陆和海洋?

4.解释实际的问题:

(1)冰岛按成因属于哪类岩石?

(2)日本、印尼、台湾、秘鲁、智利为何多火山、地震?

(3)东南亚锡矿带、智利的硝石和台湾的硫磺矿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4)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落基山、海岸山、安第斯山、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在思考分析、读图判断、回答上述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就大大加深了对板块分布等有关地理事象成因的理解和记忆。

探讨未知问题,强化无意注意的记忆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悬而未决的地理问题,无论有没有结论,也不管结论是否正确,只要经过了热烈的探讨过程,学生都会对所探究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

比如,学生在阅读教材上的板块分布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难解的问题:

(1)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分界线到底在哪里?是高中地理教材上所画的白令海峡,还是初中教材上画出的俄罗斯东部的上扬斯克山脉?

(2)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边界(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一直到加利福尼亚湾)属于什么类型?高中教材把它的北部作为生长边界,南部为消亡边界,而初中则全部当作消亡边界。

(3)为什么在板块分布图中不把东非大裂谷画出来作为生长边界?

探讨这些令学生模糊和疑惑的问题,有助于记忆板块的分布。

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会经常提出的疑难问题还有:

(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怎么发生的?

(2)为何台风中心的空气运动是下沉的?

(3)南极地区上空出现大面积的臭氧层空洞,为何该问题在北极地区上空不太严重?为何在春季时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最大?

这些问题都是科学家还未解开的谜团,中学地理教师根本无法解释,但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再整理分析资料,经讨论、辩论后写出有见解的小论文。结论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熟悉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要求掌握的相关基础知识,而且广泛涉猎了课外知识,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设计有趣实用的实例和情景题,加深对探究结论的记忆

以下材料都可以作为引入正题、举例和设计相关问题的情景:

(1)作为引入地质作用的情景材料:明代吴承恩写《西游记》时,花果山还是海上一仙岛,可今天它已距海边十多千米了。珠穆朗玛峰在2000万年前是海洋,按理论的上升幅度推算,它应该已经升至20000米高度了,可现在只有8844.43米。这是什么原因?

(2)作为讲解城市区位的情景实例:当年,澳大利亚政府计划从悉尼和墨尔本之中选一个作为首都,于是两城市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正在相持不下之时,澳政府决定谁都不选,最后选择的首都是两城市之间的堪培拉。这是出于什么原因考虑的?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题目:

(1)一个小神童从地表某地(30°S,60°W)沿直线经地心钻越地球。当他钻出地表时,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答案:钻出的地方经纬度为30°N、120°E,自然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当森林发生火灾时,考虑风向,如何逃生?

A逆风跑出B顺风跑出C垂直于风向跑出D待在原地不动

(3)当发生泥石流时,沿哪个方向逃生?

(4)为什么常年出门在外的藏族人脸部较黑?

(居住在最高的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平均降水少,晴天多,紫外线照射强烈。)

(5)为什么欧洲西部的很多人喜欢到地中海沿岸晒太阳?

(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多雨,光照很弱;欧洲人属于白种人,皮肤较白,但其审美观是:稍黑一些的皮肤较好;而夏季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光照强烈,有海洋和沙滩,适宜晒太阳。)

上述题目和实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因而对探究出的结论也会过目不忘,长时间记忆犹新。

迁移地理知识,提高完全理解能力

有的学生能解答某种条件下的某一类问题,但当该问题呈现在另一种条件下时,就不知所措。这说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是不完全的,属于一知半解,而要达到完全理解,必须具有迁移知识的能力,以一知十,推而广之,由中国推知世界,由此规律推知彼规律。比如:

(1)以800mm、400mm、200mm年降水量来划分中国的干湿区,进而划分出森林、草原和荒漠,那么世界其他地区的干湿区和植被也可据此标准划分出来。

(2)自然带有三大分异规律,但也必须知道,土壤、气候、植被、动物等也分别具有这三大分异规律,成因基本相同。

(3)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和等压线稠密,夏季相反,世界其他大陆也有此规律。如西欧冬季西风强度大,就是因为冬季该地区南北等温线和等压线稠密,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

(4)认识中国寒潮成因、发源地、天气特点和危害,就可知道北美寒潮类似的规律了。

(5)了解中国台风发源地、结构、天气特点、危害和预防措施,世界其他地方的台风或飓风与此大同小异。

多方位变换说法,培养具体形象的理解能力

若把教材上叙述的抽象的地理原理、规律变换成另外几种意思相同、容易理解、与实际联系紧密、具体直观的语句,学生就能融会贯通了,由此能解释和解决较为复杂的相关题目。

如可以将教材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降低”规律变换成两种说法:

(1)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正午影子越短,太阳光照越强;

(2)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太阳高度向四周逐渐递减。

这两句与原句意思相差不大,且在野外能观测到这种现象,理解透彻,且容易解决与影子等太阳高度线有关的复杂难题。

再如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可以变为:“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向赤道和两极方向逐渐降低”,后者比前者更为具体,利用后者很容易判断与纬度有关的盐度高低。

反向设问与举例,提高变通灵活的理解能力

下述两组例子意思相反,为反向例子: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而美国一城市是“火车拉走的城市”;人口和城市一般分布在平原地区,而墨西哥人口和城市却主要分布在高原上。

下面两大问题的条件相反,问题相同,为反向问题:

(1)北半球的锋面气旋中,低压槽线位置分别是什么锋面(冷、暖锋)?所在地是哪?两侧分别吹什么方向的风?何地会产生降水?

(2)若锋面气旋在南半球,上述各问分别如何回答?

从相反角度设问和举例,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此法能开阔学生思路,训练举一反三的变通思维能力,且能满足其探求相反问题的新奇欲望。

高度概括总结,有助于快速记忆

一些判断技能可以用几个字来分类和概括,如判读等值线的技能是:“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等温线判读技能为:“高高低低”,等压面的判读技能是:“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一些要素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两三个字(正反比、正负相关)概括,如:近地面,气压高低与地表温度成负相关;气压与水的沸点呈正相关;太阳高度大小与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路程长短成负相关,与大气削弱作用成负相关,与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成正相关。

用几个字概括各要素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和大容量地记住相关知识。

4.初二地理的学习方法,初二地理的记忆方法 篇四

(一)形象记忆法。

形象信息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所谓形象记忆法就是将需要记忆的事物,借助于直观的形象去强化记忆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形象描述。是用形象化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从而加深印象方便记忆。如“光合作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记忆,我们可把绿叶比喻成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厂房”是叶绿体,动力是光能,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淀粉和氧气。这样的形象描述既加深学生的理解,又易于记忆。

(2)形象比喻。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使之生动直观,而易于记忆。如“十字形花冠、蝶形花冠、头状花序”等。

(二)自我测验记忆法。

自我测验能及时地了解自己记忆的成绩和错误,可使正确的地方得以巩固,错误的地方易于纠正。

(1)自我考察。如在复习各种结构图时,可遮盖住各部分名称,回忆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发现有薄弱环节,重点加强。

(2)自问自答。自问自答就是根据自己学过的内容,自拟题目自己回答,然后核对一下是否正确。

(3)互问互答。互问互答是自问自答的扩展,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更灵活更机动,更易于记忆。

(三)比喻记忆法。

把难以理解、记忆的内容,打一个生动贴切、新鲜有趣的比方。如把神经纤维比喻为导线,而神经比喻为电缆。

(四)特征记忆法。

任何材料均有其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如观察血涂片时,应从三种血细胞的最明显区别找出特征;蛙蹼内血液流动,应根据红细胞呈单行找到毛细血管,进而根据血流方向判断动脉、静脉;‘肾小球的结构,首先明确两端均为动脉。

(五)歌诀记忆法。

其目的是把零散的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以加深记忆。

如卿鱼的外部形态特点可概括为“身体呈梭形,有鳍能游泳,体表覆盖鳞,侧线多功能”;又如十字花科、豆科和菊科的主要特征“十字花冠十字科,四强雄蕊结角果;蝶形花冠是豆科,二体雄蕊豆英果;头状花序是菊科,聚药雄蕊长瘦果。”

(六)实例记忆法。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帮助记忆的方法。如用糖或盐拌黄瓜,可出现许多汁液,从而想到细胞吸水的原理;由贫血病人,想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作用等。

初二学生生物学习方法

一、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先记忆,后理解”

同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对于大家学习了许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比如:数学中的未知数 X 和加减乘除运算,化学中的原子、电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既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二、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如:关于 DNA ,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在比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一下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三、深刻理解重点知识,读书做到“六个 W ”

5.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与记忆口诀 篇五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

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

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

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

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

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

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

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

6.初二地理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篇六

1、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两种方式来突破知识点的,实现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2、随着知识点的变化,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抓住了他们的兴奋点,获得了较好课堂教学效果。

3、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及表达探究成果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解决、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4、以游戏轻松开始学习,用音乐将课程在高潮中结束,课堂前松后紧,节奏适宜,学生的学习兴趣余兴未了,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

5、歌曲《黄河颂》作为情感教育的手段,恰到好处,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想感情。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较多,但缺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在现在的新课程理念下,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2、课堂小结的处理不合适。即不应由教师完成,而应由学生来完成。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将学习权还给学生。

7.文科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篇七

关键词:地理;文科;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对于文科生来说,是最接近理科的科目,一直是文科学生一门难以攻克的学科,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其实,学习地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地理也会轻松自如。下面介绍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

一、手脑并用,图文并茂

学习地理最要紧的是在头脑中有两张图,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首先搞清楚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各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形状、地理特征等。因为在平时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识图题,这些题往往会勾画出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轮廓,让学生看出这些图样是什么国家或地区。如果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很好地去注意这些环节的话,那么在考试中,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而且能够将图样与这个地方的气候、风俗、植被等很好地联系起来,从而准确地做出答案。当然,在课下的做题中,也可以将做过的图样题摘录下来,供以后复习用,日积月累的图样多了,很多的题就迎刃而解了。除此之外,还要学会画图,如气旋与反气旋、地形剖面图、折线图等。经常练习画图,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于图样的精确理解,在遇到类似题的时候,触类旁通。

二、梳理脉络,突出重点

学地理不能单靠死记硬背。在解题时,一定要对题意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所问的问题要切中要点,切忌答非所问。当然,在做一些大题的时候,要将所给的材料与所问的题进行有效的对比整合,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加以利用和升华,并从材料当中找到答题的知识点,准确地把答案写出。从学科特点来看,地理是文科中很有特色的一门功课:类文似理,识记与计算并重,理解与熟稔同在,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要得当,内容上要合理地取舍,熟记重点,主攻难点,清楚考点,方能取得制高点。另外,一些学生反映在临考前,不会复习,感觉复习起来困难很多,而且复习的越多,感觉自己不会的越多,这是没有把握住复习的要点导致的。

三、夯实基础,方法得当

复习地理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自然地理的底子打好,做到乱熟于胸的地步,透彻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复习人文地理的基石,而且人文地理很多题目都是从自然地理中衍化出来的。自然地理知识很容易与历史的某些地域联系起来,综合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有了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作铺垫,再去复习人文地理时就有事半功倍之效,在解答具体的地理习题时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注重积累,强化理解

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应将知识不断的量化,在坚持中进步,在积累中收获,当然,在复习中安排需节奏均匀,不搞突击,但也不中断,如此细水长流式积累,最后的成果是让你绝对意想不到,精心梳理出各单元章节的主干知识,每复习完一小节,要在课后趁热动手整理出知识网络结构,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这样可以让地理知识系统化、有序化。

学习地理,不能光靠书本的知识,还应结合一些习题,在做题后一定要及时自我总结,自我反省。做题中碰到的难点、问题、似懂非懂之处,一定要及时向同学、老师请教,加深记忆,便于理解。

总之,地理学科的学习,既需要人文学科的广博,也应有理科学习的思维,所以,在具体的学习中,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作者简介:吴姝冬,女,1984年1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现在山西省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任教,地理教师。

8.初二上册地理课本练习题的答案 篇八

1、巴颜喀拉山;青;川;渤海;二

2、河口;河口;桃花峪;桃花峪

3、龙羊峡;水能;洮河;

湟水;宁夏;河套

4、黄土高原;中游;汾河

5、华北;地上河

6、黄土;水土保持

7、修堤筑坝;小浪底

课堂探究

探究一

(1)源头;河口;河口;桃花峪桃花峪;人海口

(2)地上河;抬高;支流

探究二

(1)B大;中

(2)少;稀疏;C

(3)黄土;千沟万壑

(4)植树造林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B4B

2B5B

3C6C

二、综合题

7、(1)青藏;渤

(2)黄土;植树造林,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3)太行;河北;山西;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课后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A7A

2A8D

3D9A

4B10C

5A11D

6D

二、综合题

12、(1)渤海

(2)青海湖

(3)河口;桃花峪

(4)渭河;汾河

(5)③;③河段所在的流域为黄土高原,土质较为疏松,并且该地区气候干旱,加之人们不合理的垦荒、放牧等,使得该地区植被稀少,夏季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因而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答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中的三点即可)

13、答案:(1)洮河;湟水

(2)略(注: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桃花峪)

(3)青海

(4)河南

(5)一;二

(6)水土流失严重;地上河

9.初二地理下册课件 篇九

知识和能力: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学习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学习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法与学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

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 (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 南方地区

北京 西北地区

上海 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区域的划分

10.例析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篇十

【关 键 词】 地理;区域;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就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个特定地区中,各个地理要素的组合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最终解释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科。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的某个局部,而不是整个地球表面。如中国、中国各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世界各大洲、世界各区域(东亚、南亚、西欧、北美等)、世界主要国家(美国、日本等)。从研究内容来看,区域地理主要研究某个特定区域中各个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冰川、海洋、植被、动物、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农村、交通、商业、旅游)的组合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研究各个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状况。区域地理知识点多、繁、杂,又是考试内容与要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区域地理学习到位,提高区域地理学习的效益呢?

一、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

学习区域地理,必须首先弄清楚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这是学习好区域地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经纬度位置。区域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而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又影响该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从而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模式。如欧洲所处的纬度位置,使得欧洲没有热带气候;非洲所处的纬度位置,使其成为“热带大陆”。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某个区域的海陆位置,就是它相对于某个大陆或某个大洋的位置,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相对位置比利用经纬度确定的绝对位置更有用。如说北京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对于我们探究北京的地理位置对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会更多地利用北京背靠太行山脉、面向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这个相对位置。

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因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直接看到该区域的真实位置,而地图则能表现空间的完整性,使区域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案例一】 华北地区

读《华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华北地区在全国的什么地方。找出华北地区包括的主要省、直辖市和所临的海,确认华北的范围。

读《华北地区图》确认华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找出秦岭、太行山、长城、黄河、淮河和海河。利用秦岭、淮河、太行山确定华北地区的界线,利用黄河、太行山、海河等确定重要的地理事物分布。

二、认识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的学习,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并进一步探究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主要还是运用地图结合地理事物分布的点、线、面来学习。

【案例二】 长江流域

长江及其干支流和通过该流域的铁路线呈“线”状分布;水电站、矿产基地、各类城市则呈“点”状散布流域,构成综合的长江流域经济区。学习长江流域内地理事物分布时,在图上先找出长江及其干支流、铁路线,它们是整个流域的骨架,再把“点”落实到具体的“线”上,从而确定“点”“线”“面”的相互位置,如武汉市位于流域中部江汉平原上,是汉江与长江、京广线与长江的交汇处;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葛洲坝水电站、隔河岩水电站分别位于长江、清江上;长江沿岸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分布着攀枝花铁矿、大冶铜矿和铁矿、马鞍山铁矿等矿产,形成攀枝花、重庆、武汉、上海四大钢铁工业基地等。流域内众多的“点”“线”被分别落实到长江流域这一特定的“面”上,形成以“面”为基础,以“线”为主体,以“点”为主要内容,“点”“线”“面”结合形成综合的长江流域知识网络。

三、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与之对应的空间联系是隐性的,因此,空间联系的观念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还有区际联系。通常用综合法来分析,如分析南极洲区域特征,主导因素是气候酷寒,它直接影响到该区的其他自然(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等)和人文(无常住居民)。又如,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与非洲气候的关系、非洲气候与非洲自然带分布的关系、洋流与非洲气候的关系、尼罗河的流向与非洲东部地形的关系等。

【案例三】 上海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关系

上海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位于我国长江入海口处、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海洋航线与内河航线的交汇处;沪杭铁路与京沪铁路交接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上海市拥有发达而广阔的经济腹地。除了上海本身的区位优势,上海与全国各地的区域联系也使上海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上海经济发展所需各种矿产资源大多需外地输入或进口。上海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广大腹地,原料的输入支持了当地强大的制造业。如利用国内其他区域的石油、煤炭、原盐等,生产酸、碱和各种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多种化工产品;依靠大量调入燃料,建立了电力系统;利用来自澳大利亚等地的铁矿,建立了我国重要的宝钢、上钢等炼钢企业。

同时,上海的发展对其他区域又有影响,上海利用区外资源发展经济,其产品又遍布全国,如上海的化学工业产品近两万种,远销国内外;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机械工业基地。上海经济的发展即依赖于区外丰富的资源,也依赖于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四、认识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

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区域的差异性使得区域性成为地理学的特征,区域的地理特征成为区域联系的纽带。“因地制宜”的观念正是基于区域差异的存在。认识区域差异通常用比较法,如学习我国秦岭——淮河南北的区域特征,从主要地形区、冬季气温、年降水、温度带、干湿区、植被、耕地性质等方面作比较。

认识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地理区域的学习中。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可协调发展可表现在两大空间尺度上,一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可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中的体现。

【案例四】 陕西省的农业发展走向

陕西是我国农业大省,但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的生产力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低。今后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呢?黄土沟壑区建立以农牧业为主的农牧林复合生态系统。在平原建立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种养结合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在秦岭山区建立多层次、多林种,以林为主的林牧副农复合生态系统。在城市郊区建立稳产、高产,以蔬菜、副食为主的农、牧、副复合生态系统。从而逐步发展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实现以质量目标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学习区域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有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地理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有趣,也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出了良好用图习惯,形成了基本的地理技能,就是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张文,陈红. 区域地理实习方法与实践[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2] 韩渊丰. 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1.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案 篇十一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活动]读我国沿海盐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看看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哪个产的海盐较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最大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转折]对于海洋资源,应该说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但是鉴于人类对陆地资源开采的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呢?请大家讨论“想一想”中的题目,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进一步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的渔民确实在采用第一种捕鱼方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转折]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污染了海洋。污染源包括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针对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探究活动

1、活动名称:海产品调查

活动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

活动步骤:

(1)寻找10种日常用品,条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

(2)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和原因。

(3)开一个主题为“人类与海洋”的班会,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2、活动名称: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12.初二地理教学计划 篇十二

崔节霖

一、指导思想

八年级地理学科将要学习中国地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但是由于中国疆域太大,太辽阔,学生们的了解认识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们只是结构的 不完整,认识上的不全面,使得他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说他们的中国地理知识还有很大缺陷,不足以满足成长对地理知识的需要,另外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进行 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大部分基本具备地理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碰到许多障碍,对地理学习出现一些困惑,甚至有点讨厌,对学生学习地理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将是八年级地理教学的 一大课题,八年级地理课程的可设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同事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仅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祖国的关心 与热爱,与与日俱增,在潜隐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道德情操

二、情况分析(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分标 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 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主体模型 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明确节约自然环境的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环境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的主要产业部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让同学们知道我国现已建成完整的现代化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得到空前增强。中国的生产力布局,也改变了以往那种过分集中于沿海的不合理状况。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 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 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括,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环境所面临的状况,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他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堂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效率

4、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依据生活实际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 法,相互研究,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方法 篇十三

【关键词】初中 地理教学 课堂 有效性

一、打造轻松课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是师生关系比较紧张,学生的学习大多是被动式的学习。据研究证明轻松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利于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仅是教师优质的教育教学方式的结果,更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要想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每位初中地理教师应该主动地接触学生、关心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不仅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且由于师生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课堂气氛也就会变得轻松愉悦。作为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差异,和他们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那些特困生多加以鼓励,并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也不是那么难。而对相对比较活泼好动的学生要注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培养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营造和谐优质的课堂氛围。

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当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教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更要适时适度。

三、转变地理教学的观念和思想

认为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除了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培训,在增强自身基本功的同时,强化新课程改革意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实践课堂教学优化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上课不完全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去理解教材,而是把每一堂课都当做是自己的一堂新课,不断地更新课堂设计,完善其不足。并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模式

要适应新课程理念,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这种转变一定要遵循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整堂课是否优质有效的评价标准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是否有获得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学生间是否有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是否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掌握相关知识;是否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等。所以这样的课堂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法组织课堂教学,如:设置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取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或是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通过和同学、老师交流而获得知识等一些方法。来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且获得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讨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解决问提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

五、扩充课外阅读,扎实有效教学的知识补充

初中地理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工具,但是,要想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掌握更多的地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自己能自主学习,多阅读课外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这也是扎实有效地理教学的基础。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在当今社会很多的地理知识都融入到戏剧、电影、电视、网络及日常的旅游之中。但就阅读的材料来说,也是很多的,诸如中国地理杂志、报刊文章等等,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提供这地理学习方面的材料,教师应主动地带领他们涉及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以便分清什么是地理原材料,如何看待和使用地理常识;什么是地理事件,应如何看待地理学者们对地理问题的不同见解。通过教师指导阅读,应该能使他们正确地对待问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随笔记下新知、心得。这种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这对发展、培养他们的智能来说,是很有益处的,也有利于有效课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禀赋.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8)

14.初二地理教学计划 篇十四

本学期,根据需要我担任二年级八个班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学内容较多,但相信在的指导能够顺利完成。

本学期二年级地理主要讲述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计划用33课时。突出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三者的统一。地理知识教育是学生发展智能的基础,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寓于地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同时,注意地学科特点,从整体出发,加强自然理性与人文地理知识的相互渗透,运用综合法和比较法,找出不同地域的差异。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个性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提倡研究性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5.初二地理的学习方法,初二地理的记忆方法 篇十五

一、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领土位于下列温度带中的 ( )

①北寒带②热带③北温带④南温带

A.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2.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地区是 (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3.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

A.西南,西北,东北 B.西南,东南,西北

C.东南,东北,西北 D.西北,华北,华南

4.北回归线由西向东依次穿过的我国省区是 ( )

A.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B.台湾、广西、广东、云南

C.福建、广西、广东、四川 D.福建、广东、云南、贵州

5.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 )

A.印度,文莱,菲律宾 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

C.朝鲜,蒙古,塔吉克斯坦 D. 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

6.下列省区中全部属于沿海省区的`是 ( )

A.辽宁,河北,江西 B.江苏,广西,云南

C.天津,山东,安微 D.浙江,福建,广东

7.夏季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 ( )

A.海南岛 B.青藏高原 C.帕米尔高原 D. 漠河

8.目前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和民族 ( )

A.23、56 B.36、40 C.34、56 D.28、55

9.我国铁路分布已形成网络,其分布特点是 ( )

A.东部稠密,西部稀疏 B.全国分布均匀

C.南部稠密,北部稀疏 D.东部稀疏,西部稠密

10.我国的棉花主要分布在 ( )

A.秦岭一淮河以北 B.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区

C.华北平原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 D.新疆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

11、被称为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铁路线东起我国的 ( )

A.大连 B.青岛 C.连云港 D.上海

12.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是油菜,它主要分布在 ( )

A.东南沿海B.长江流域C .华北平原D .内蒙古高原东部

13.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是 ( )

A.辽中南 B.京津唐 C.沪宁杭 D.珠江三角洲

14.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交汇的铁路枢纽是 ( )

A.徐州 B.郑州 C.西安 D.宝鸡

15.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

A.草地 B.林地 C.旱地 D.水田

16.我国季风区的地理界线是下列中的 ( )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氐斯山

D.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17.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指 ( )

A.把长江的水调到西北、华北地区 B.把长江的水调到汉江水系

C.把汉江水调到至西北解决西北内陆的干旱D.把金沙江的水调到华北地区

18.我国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最好办法是 ( )

A .节约用水 B.跨流域调水 C.兴修水库 D.防止水污染

19.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一般可以 ( )

A.一年三熟 B.一年两熟 C.一年一熟 D.两年一熟

20.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极其非富,但90%集中在 ( )

A.宜宾至宜昌 B .源头至宜宾C .宜昌至湖口D .三峡段

21.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是造成水资源紧张的人为原因

B .目前人们大量利用的水资源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C .水资源为可再生资源,因此不需节约

D .淡水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节约用水是区域性问题,而非全球性问题

22.农业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同农业部门与所能提供的食物连线,正确的是( )

A.种植业―水稻B.林业―大米 C.渔业―鸡、鸭D.畜牧业―棉花

23.下列四地区中,不利于种植业发展的是 (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24.下列各工业基地,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的是 ( )

A.沪宁杭 B.珠江三角洲C.京津唐 D.辽中南

25.陇海一兰新线的起止点是 ( )

A.兰州-上海 B.连云港-兰州

C.连云港-乌鲁木齐 D.兰州-乌鲁木齐

26.二百吨钢铁从太原到无锡,最佳的运输方式是 ( )

A.水运 B.铁路 C.航空 D.公路

27.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是 ( )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交通运输业

28.下列属于轻工业产品的是 ( )

16.创建地理高效课堂的方法初探 篇十六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法 练习 评价

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也是从零开始的。这对于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来说,正是一个良好开始的契机。特别是初一的地理教师,从第一节地理课堂上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一种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即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首先得益于地理教师的高效的教学方法。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激活地理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化,无疑是体现素质教育宗旨、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才的关键性举措。

一、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的探索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贵在探索好的学习方法。“高效课堂教学”,毋庸置疑,就是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在课堂外。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教学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法。而注重学生的学法,无疑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是教师当前极力关注的重要变量之一。

1.学而有法,学无定法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我讲、你听”的很多刚上初一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完不成或者不能很好的完成,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一面。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烦心理。并且,在初中阶段,我不建议一些地理教师经常给学生们留预习内容或者是作业,在教学中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

“先学后讲”,是我在新授课的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方法。为了充实教材的内容,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好“学案”。可以说,学案的内容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它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并且通过设置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是学习的关键。学案有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教师利用学案对自学内容、自学目标做出明确要求,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必须记住什么,并要求把不能学会(理解)的问题记出来,这些问题应与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较高的吻合度,这体现了教师学案编写的水平。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对要求通过自学应该记住的、掌握的进行检查。检查形式多样,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小组自查。第二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教,教师点拨,对本节重点、难点进行突破。本环节利用学案的第二部分内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互帮互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第三步:查漏补缺。即查知识的缺漏,也查学生的缺漏。对于学生没有考虑或者忽视的知识进行补充;对于没有掌握知识的学生,从小组入手,在学生互教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讲解,做到对知识和学困生,没有任何遗漏。

学习方法和手段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进行不同的设计。在有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制作学案的任务教给学生来做,这需要的时间较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要求也要高一些,但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了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学到中国的铁路线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在保证主要的铁路干线和其位置画出的前提下自行设计“自造”简略地图或者示意图,由于是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制作,研究地图也就变得生动而体验深刻。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教法要因“班级、学生情况、知识”而异。

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当作一种异我的客体对象,当作一种知识的万能“容器”,满堂灌,生怕学生学不好,学不全。这样,教师角色倒置,必然造成学生学得苦,学得很累,学得被动而效率却不见高,老师也教得苦,教的精疲力竭也不见有大的起色。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在教法上下功夫。

初中地理教师,一般所教班级都在四个班级以上,每个班级学生情况不尽相同,包括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等。所以,要想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必须细致备课,针对各个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比如说在学习“中国政区”的时候,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让他们准备好进行小组竞赛和班级竞赛,选出班级的前三名参加全年级的竞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基本上都对比赛进行了相关的准备。在班级竞赛的时候,虽然纪律不如其他班级的好,但是学生们拼图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前三名评选出之后,全班的同学不由自主地都为他们鼓掌,学习氛围也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个班有个学生,是全校著名的“问题学生”,所有的科目都不喜欢学,每节课上都会故意捣乱。在这节课上,我发现他没有准备好拼图,如果不给他安排任务,他肯定要捣乱了。我就利用他“较真”的特点,安排他为大家“公正执法”:给各个小组计时。一节课下来,我表扬了他。下课之后,他主动找到我说:希望下节课能在班里也进行拼图,希望能给他计时。从这以后,所有的任课老师都知道,这个学生爱学习地理了。

正确的学法和教法,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而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练习和课堂评价机制,则可以更好的巩固学习成果。

二.注重针对性的练习和评价

练,是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运用。通过面对具体多变的实际问题情景,学生会充分运用所学及感知,在运用过程中知道哪些自己学会了可,哪些还没有学会,找到自身的薄弱之处,以便及时真正弄明白自己的一知半解和疑点。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老师特别要研究一下学生所做题目本身的练习价值和意义。应注意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完成作业所应达到的标准时间、本教学内容所应达成的效果、怎样评价学生练习结果等重要因素,要确保练习有突破、练习出成效。教学内容方面,首先要保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保底要求,这是基本标准,是每一位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达到的最低限度。例如对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人人必须达到的,至于成因分析与认识,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只要知道有哪些方面的因素就算是达标了。在这个基础上,充分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特点,精心为他们选择或制作些拓展度较高的问题,让他们是既达到双基标准,又开发了潜能。

在课堂练习中,老师应在课前先进行归类。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掌握知识不熟,通过读课本可以找到答案的不用学生讨论;二是题目有一定难度,通过学生讨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三是题目难度较大,通过讨论也很难得到解答的题目,不用学生讨论,老师直接进行讲解。当堂变式训练,巩固落实。根据错题 设计变式训练题,让学生当堂限时完成,学生互相批阅,并让学生说出批阅情况,针对某些 错误比较集中的题目,让学生有针对性讲解,特别是让出现错误的同学说一说错了的原因。

评价方面,是既要重视外在表现的评价,如学习态度是否主动积极,是否肯思考问题,是否踊跃与学生交流等,也看内在改变,如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是否有了正确的态度。显然要知道改变学生的片面感性认识的结果,只有在学习之后来进行及时评价才很清楚及时的知道,并针对所得结果信息做出种种及时反馈,才算是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上一篇:非主流女生伤感句子长下一篇:税务局干部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