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下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和教案

2024-06-21

人教三下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和教案(10篇)

1.人教三下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和教案 篇一

路桥小学施仙素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编排特点及重难点:

1.人教版教材乘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四个学期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

学期 内容

二年级上学期 表内乘法

三年级上学期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学期 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学期 三位数乘两位数

2.人教版教材乘法的教学内容与原省编教材的编排对比:

(涂阴影处表示原省编教材与人教版的不同处)

⑴口算

①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30×20”和“300×30”,原省编教材放在第六册例8。

②例1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迁移解决“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12×30”(人教版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12×3”在三年级上册解决了)。原省编教材也在此处解决,例3、4及做一做中。

③对口算的整体要求不变,但按难易程度重新调整,加强学生的探索性。人教版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15×3”“150×3”的类型后移至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原省编教材是在六册例1、2解决的。

⑵笔算

①人教版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四年级上册。相应内容都后移如“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都移至四年级上册。

②关于估算。原省编教材是在第六册教学了“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后才安排估算的内容。在人教版中,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从100内的加减法就开始学习估算,加强了估算的教学,具有较强的课程超前意识。

3.本单元编排特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加强了“算用结合”的教学

本单元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性抽取出理性、理性运用于情景。A.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B.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如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等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算用结合”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2)加强“估算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教版教材很有超前预见性,从100内的加减法就开始学习估算。同时估算也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

本单元的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单元的难点:难点一,进位问题;难点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时划分(共8课时):

第一课时: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2、3题………[P58、60]

第二课时:例2、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9题[P59、61、62]

第三课时:练习十四第4、5、6、10、11、12题………[P60、61、62]

第四课时:例1、做一做……[P63]

第五课时:练习十五第1--4题[P64]

第六课时: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2题[P65、66]

第七课时:练习十六第3--8题[P66、67]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七第1--4题……………[P68、69]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用”整理出“算”

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例如,口算内容中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情景、笔算内容中妈妈买书的情景……教学时,我们要充分“用”这些感性素材,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不唐突。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探讨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要这样“算”?

2.让学生主动“探”整理出“法”

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学生“估”,鼓励算法“多”。

不说估算是《标准》的要求,其实也是我们现实的要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重视口算、笔算的方法多样和估算技能的形成。

4.处理好三“算”促“共长”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如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口算的技能形成促进估算的有效达成;笔算技能形成又促进口算的巩固和深化,从而达到三“算”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知道什么时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先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

5.重视“基础”保证“量”

虽说这部分内容有了很多的前沿基础,教学的迁移空间也更大了。但迁移归迁移,必要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为以后学习除法做准备的,如果基础不打好,后面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2、3题………[P58、60]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1(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教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境图,这个情景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把乘法口算的教学置入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理解乘法列式的意义显得非常自然。

2.图下面先出现解决“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的实际问题,并显示出学生自主探讨的计算方法:

A. 300×10=3000

B. 300×30= 的计算方法:因为300×3=900所以300×30=9000

接着,提出“要送多少封信?”的问题,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原知展开新知识教学的探讨。

3.对于口算方法的探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再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口算方法。对学生想出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

4.教师要把准二层次的教学:一是教学乘以10的;二是教学乘以是10的倍数的整十数。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简便方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问题和观察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 听算:

20×530×64×70100×53×200

3×200500×31000×623×212×3

7×115×6050×422×315×3

[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2.出示准备题(幻灯逐题出示):

(1)10个1是[],怎样列式?(板书)1×10=[10]

(2)10个2是[],怎样列式?(板书)2×10=[10]

(3)10个3是[],怎样列式?(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小结: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能否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呢?

板书:口算乘法

二、情境引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邮递员叔叔今天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特殊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就是在书58页上。是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小组讨论交流。

三、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左边题

2.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问题?

3.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30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指名汇报口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所以300×10=3000(份)

C.300×10300×5×2

……

(6)单项练习:

75×1038×1026×1045×1050×10

63×1072×1055×1018×1068×10

(7)讨论:每一小题的积与被乘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得出:10乘一个数(零除外),只要在这个数末尾加一个0。

4.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学生独立解答。

A.300×30表示什么?

B.你怎么口算?

(2)汇报口算方法:A.3×3×1000;B.300×10×3……

(3)小组讨论:比较两种方法,寻找较简便的口算方法。

5.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把课题写完整。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巩固新知。

第58页做一做。(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

(3)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2.开火车口算比赛。第60页第1、2两题

(得数答错的学生自己编一题再答,若学习有困难的可请其他同学帮助)

六、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设置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之后,由学生自主探索口算、估算的方法。学生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口算、估算技能寻找出计算方法。例如,300×30可以由3×3=9→300×3=900,推出300×30=9000;还可以由300×10=3000推出300×30=3000×3……教师尽力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切实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找到新的计算方法,发现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探索、讨论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例2、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9题[P59、61、62]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教材通过创设350名同学来听课安排座位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算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其实都只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确的结果。

例2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开始,教学估算的方法,这里要求不高,只要求他们会把任意的两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就行了。例题中出示了3个同学的对话。生1:每排22个座位?生2:一共有18排。生3: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哪到底够不够呢?图下面通过3位学生估计法,这就要看22乘18大约是多少,所得的积是否接近或超过350。不直接计算怎么知道22×18大约得多少呢?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用我们过去学过的算法得出最接近的结果?一般来说学生会把两个因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学生会想到把22(估少)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把18(估多)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也就是在上学期估算的基础上用20乘20得400这就是大约的座位个数。因为400大于350,所以来350个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第二可能就是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如18≈20或22≈20,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在列式计算时应该让学生回忆约等号,并能做到独立列式解答。

在例题的“做一做”题目中,出现了与例题不同情况的估算题,让学生再次经历估算的过程。教材也先出现情景:用“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和“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构成一道生活中的小问题。解答时也有2种思路:第一种把23或22其中一个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20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就是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接近整十数来估算,但是这样的结果与准确数误差较大。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过程,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初步了解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53×789×5

22×837×3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题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

“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22≈20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

师:在这么多的估算答案面前,到底哪一个答案最接近准确值呢?

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尽量接近准确数。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60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教学评价、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思考的问题: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往往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估算,因此遇到计算的问题时一概都用笔算。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需要估算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有所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估算意识。2.教学估算时,要把握好估算的要求:一方面要掌握估算的方法,能估算出结果;另一方面是分析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之间的大小关系。]

2.人教三下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和教案 篇二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估

算》教学反思

开学初家教学反思小练笔: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就涉及了估算的知识。关于估算,其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改中加大了估算内容的比重,这也是符合各国数学课改的潮流的。在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明确要求估算的题多能快速找到其近似的整十或整百数进行估算,但实际上,学生在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上,还是存在欠缺的。比如:数学《补充习题》中:小华平均每分钟走68米,他从家到学校走了19分钟。(1)估一估,从小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2)如果每天往返两次,小华每天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大约要花多少分钟?对于第(1)题,学生多数采用70í20=1400或 68í19约等于1400的方式解决,但对于第二道题,很多学生执着的认为用19í4约等于80,究其原因为题目中有“大约”字样,所以必须这样写。其实,细细品味一下,题目中“他从家到学校走了19分钟”这19分钟,未尝不是一个大约数,既然19是一个大约数,那19í4=76中的76分钟也就是一个大约的结果了,并不是说,看到大约就要用约等号,这种想法太过于片面了。理论上,学生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是考查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三年级的孩子具体的区划分这些情况,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细化、分类,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3.人教三下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和教案 篇三

1、口算乘法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0×4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

16×3=(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觉得你们组表现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六的第4~7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第4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2、小结。

教学反思: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七的2、4、5、8-11题。教学目标: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16

246×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让学生笔算过程。

2、口算:

14×7

25×3

160×5

23×100 60×70

21×300

18×50

(二)练习

1、第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114×59=6726(分钟)114 × 59

60×24×5=7200 7200>6726 问: 59

×114

× 59 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114 ×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1、练习:完成4、5题,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作业:练习七:8-11题。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例2及练习八1—4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P53做一做

2、比较

360

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25

×25 360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八:1、2、3、4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全课小结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 例3及练习八 5-9题。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

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 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8×125=()6×20=()24×125=()6×200=()72×125=()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25×160=()40×4=()25×40=()20×4=()25×10=()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18÷2)×(24×2)=(105×3)×(45÷3)=(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24○3)×(75○□)=1800(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三、课堂总结

第六课时: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63的内容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1)出示例5,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第1题。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1第2-4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2第5题。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2第7题,P63第9、10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3第12题。

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第七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教学过程:

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第7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0或末尾的0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 7 0 8 6 4 0

×5

× 1 2 5 4 0 2 8 4 1 6 4 7 7 0 0 6 8 0(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人教三下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和教案 篇四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

笔算乘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6×4=

230×4=

19×3=

180×4=

140×7=

24×5=

210×5=

136×32=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指名列出算式:145×12=

(3)讨论:怎样计算145×12呢?

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

C.用笔算:

×

0

0

(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过程,完成答题。

(5)议一议。

A.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

使学生明确:

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教材第47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1题。

(1)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提醒学生注意54×145这样的算式怎样笔算比较方便)

(2)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完成,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2.教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5.《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五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今后也将在第七册时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可见掌握和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是这个单元教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关于《整理与复习》

以前,我们的复习课总是由这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知识点、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等组成的。这样的课堂机械、乏味和单调。现在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多从学生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知识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多发挥主动性,让课堂变得更新、更活!

《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案例:

一、单元知识的梳理与复习

师:你打算怎么复习?回忆、梳理、练习、释疑、纠错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用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来解决问题?

接着在一篇数学日记中复习口算、估算、笔算。

二、知识的运用与拓展

1、一辆校车能乘坐40人,13辆校车一次能乘坐多少人?

2、一本童话故事书要19元,如果老师要给全班34个同学每人都买一本,需要带多少钱?

3、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共有19排,每排有26个座位,如果有500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三、延伸提高

下列题目选择一组进行研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12×11=45×11=32×11=

(2)21×31=31×41=81×51=

(3)25×19=38×99=18×49=

四、阶段性评价。

1、自我评价。

2、同桌合作,同伴评价。

3、小组反馈,方案优化

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学生学习了一章一节之后,我们不仅仅让学生回忆了前面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根据情境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重点体现计算时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策略。但是不是什么新了就好呢,我觉得也不是的,我们在进行整理复习时,我觉得要把握两点:

1、重视算理和算法,并且要开放。注重纠错。不要过多的追求情境的东西。

2、练习量的保证,但要避免机械训练。

>教学中的几点小温馨提醒:

1、怎么把握口算的要求。

教材中的口算要求只是局限于能利用乘法口诀进行类推。像69÷3这样的口算教材都没有要求。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暴露出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口算能力低下。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我们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对学生定期进行口算过关。在平时的课堂中,上课时先利用5分钟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在学期结束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口算能力达标测试。但这样下来之后效果也不见得很理想。上学期初,我们在开学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口头过关考试要求5分钟完成50道。但每个班能顺利过关的人数还不到一半。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事实,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去关注一下。

2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估算,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也是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体现。教材中十分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达到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技能和估算习惯,进而形成估算意识。我们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平时在课堂中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如果有你的提醒,那所有的同学都会估算。但如果要他自己自觉估算,那这种能力就会显得欠缺。我们建议:

1、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P69

在教学估算时,我们不会忘记强调估算,在计算时我们也在强调。但教材中还有许多很好的素材我们也不能错过。P69,我们可以不要急着让学生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去算一算再连一连就完事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它们相乘可能等于几?为什么?

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之后,我们也可以增加这样的练习: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3×14=9229×28=90227×32=86631×31=931

2、解决好估算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P59

6.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名师教案) 篇六

一、备课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46。

二、备课背景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这个内容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算理及算法),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笔算的基础。

教材的编排,展现的正是该课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出示问题情境,列出算式→利用点子图进行思考,多种思路求出答案→借助一种思路教学竖式,算理算法沟通→练习,巩固算法。

上述教学模式可称“先算理后算法”,很好地体现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算理算法并重,以算理理解引算法掌握。日常的教学,完全可以将此思路细化并实施。

但是,用这个思路进行教学时,老师们可能遇到一个“尴尬”之处——学生在探究14×12的答案时(或借助点子图进行思考时),方法的多样化会占据课堂的大量时间。如按教材预设的14×4×3和14×(10+2)之外,学生还有会出现14×6×2,或出现将14拆成7×2、10+4,甚至出现14和12都拆的情况(10+4、10+2)。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无非就是不同角度的分配律和结合律而已(两个数都拆,情况略不一样)。可以想象,课堂上如果放手学生探究了,丰富的思路及其展示与交流,一定是极费时的。如此一来,竖式教学的时间不充分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有些课到了练习巩固环节,学生对竖式的分层记录却还是有障碍。

一个可行的应对之法,就是干脆放大算法的多样化,单设一个课时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另一个课时再集中力量教学竖式。北师大版教材就是如此编排的,感兴趣的老师可以查阅教材。

那么,如果按照人教版教材的现有编排,我们怎么解决算法多样化和竖式教学的矛盾呢?

我们认为,一个教学内容能追求的目标很多,但可以视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区别对待或取舍处理。于本节课而言,这个竖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两层记录的乘法,学习的难度是不小的——学生既要明白分层记录的原理,又要掌握这种新的算法模型;既要一步一步口算,又要理解每次口算结果的书写位置;既要算乘,又要算加,有时还有进位问题。但即使再难,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那还是本课必须要达成的目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弱化算法多样化的目标,而把教学重点放在竖式的算理算法教学上,应当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三、我们的思考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深入地思考算理,牢固地掌握算法,又适度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呢?

我们首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心理进行了测试。

A卷:

题1:你能想办法计算出24×12的结果吗?请把你思考的过程写下来。

题2: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24×12吗?请你试着写一写。

结果,全班42人中有61.9%的学生能正确求出结果,思路基本都是拆分的方法;30.9%的学生能列出正确的竖式,差别就是第二层积末尾的0写与不写。

B卷:

给出24×12的标准竖式。【注:数字选得不好,可能会造成混淆】

题1:你能看懂上面这个竖式吗?把你看得懂的地方圈一圈,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一写它表示的意思。

题2:这个竖式的哪一部分是你看不懂或有疑问的,请你在竖式中圈一圈、写一写。

只有11.9%的学生能正确解释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但对竖式存在疑问的学生却很多,且疑问也是各种各样(如下图)。

从两份前测卷的数据可见,算法多样化这事的确并不太难,对学生而言,最难的就是对这个竖式的理解。想想也是,三年级的学生,既要接受第一次见到的分层记录结果的形式,又要掌握记录结果时的各个细节(如错位、省略0等),面临的困难自然是很多的。

通过前测,我们也意识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会列竖式,这是不容忽视的学情信息;同时,无论会与不会的学生,对竖式的书写、含义等,存在很多的疑问,这些疑问都是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因为这些疑问,正好指向于算法背后的算理。

那么,这节课是否就可再次采用我们尝试过的“先算法后算理”的教学模式:课始就让学生尝试列竖式,暴露正确算法或不同算法,引发学生产生针对算法的疑问→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借助学习材料开展探究(适度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接受算法→教师示范,多样练习,掌握算法。

教学框架设想如下:

环节1:情境引入,竖式计算

环节2:算法暴露,引发提问

环节3:自主探究,感悟算理

环节4:思维碰撞,理解算法

环节5:练习巩固,掌握算法

这样的设计,是否更能显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呢?是否真的能借助学生的疑问,化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呢?可否使这节课的教学打破传统思路,更显大气与灵动呢?

四、讨论话题

1.对“先算法后算理”的教学思路,您怎么看?

2.您觉得按照上述思路,学习情境(学习材料)该如何设计?

7.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七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笔算: 74×3 36×6 58×9

指名板演,反馈,说说笔算方法。

3、列式计算。

4个21的和 7个56的和 3个48的和

20个21的和 20个56的和 60个48的和

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知。

1.引入例题。

21×24的积是多少,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算什么?

用竖式怎么计算。

3.学生反馈,选取几种典型格式讨论。

4.得出最正确的书写形式。

5.试一试。

21×43 56×27 48×63

6.自学课本,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要分几步计算?怎么算?怎么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中的练习。

2.找出学生中的错例进行改错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6

8.人教三下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63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探究过程,掌握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让学生在尝试、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整洁书写、仔细计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要对齐。

教学难点:第二层积的书写位置。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猫武士》,每本24元,一套12元。(出示图片及信息)1.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师:如果只买2本,需要多少钱?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列式? 生:24×2 师: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竖式来算一算,你会吗?请每位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指一名学生板演)

师:说说刚才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师在黑板上板书竖式并用彩笔画出箭头,强调从个位起分别每一位上的数,从竖式上可清楚的看到计算的每一步)

要想把这样的竖式计算正确,你觉得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师:买5本呢?

2.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出示课件图片)如果买10本需要多少钱?会列式吗?(学生说老师列式,并算出结果)你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呢? 生:先算24×1=24,再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240 师:为什么要在末尾添上一个0 呢?

生:因为那个1是一个10,24×1=24是24个10就是240 师:买你们说得真好!其实知识之间是相通的,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时,可以想办法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刚才我们算出了买2本5本和买10本时分别需要多少钱。3.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课件出示图片)如果这一套12本都要买,需要多少钱?还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列式? 生:24×12 师:这道题你能一眼看出它的结果吗?那我们先来估算一下吧!生1:把12估成10,24×12约等于240 生2:把24估成20,24×12约等于240 生3:把24估成20,12估成10,24×12约等于200 生4:把24估成25,12估成10,24×12约等于250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都是我们估算的,可是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算法

1.独立思考,写出自己计算的结果

师:你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新问题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自己的算法

2.小组内交流

师:写完的同学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把12分成10和2相加

24×10=240--------------买10本书的价格 24×2 =48---------------买2本书的价格 240+48=288------------买12本书的价格 生2:把24分成20和4相加 12×20=240 12×4 =48 240+48=288 生3:24×12就是24个12相加 12+12+12+12+-----------+12(24个12)生4:24×12就是12个24相加 24+24+24+24+----------+24(12个24)生5:把24看成是4×6, 4×12×6=288 生6:把12看成是2×6 2×24×6=288 师:同学们,你们的方法真多,都能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总结上面的几种方法就三大类:

一、拆数法

二、叠加法

三、连乘法,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呢?(如果有学生喜欢连乘法,就举反例 17×11能运用连乘法吗?导出连乘法虽简单,但不能用于所有算式中。所以都会选择拆数法,因为它适用范围最广,每个两位数都能拆分成两数的和)4.研究笔算方法

师:我们在研究叠加、连乘、拆数法时,有几个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法,你们知道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 1 2(个位上的2×24时,可用纸片挡住十位上的1)4 8 2 4 0 2 8 8

2×24的积(2本书的价格)10×24的积(10本书的价格)48+240的和(12本书一共的价格)

师:请仔细观察竖式法和拆数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竖式的计算步骤其实和拆数法的事一样的。

师:为什么拆数法中用24×10,而竖式中24却只乘了1? 生:竖式中的1是在十位上,其实就表示1个10,就是24×10 师:看来竖式其实也是用拆数的方法计算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先用个位上的2去乘24,还是先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呢? 师:(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以先从个位开始算,二四得八……再算十位,一四得四,想一想得数4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请学生上台板演)生:4要写在十位上 师:可以不写在十位上吗?

生:不能,只有写在十位上才能表示40

× 1 2 4 8 2 4 2 8 8

三、引领归纳

师:是不是所有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步骤是怎样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谈论汇报)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四、巩固练习

1.课本63页做一做(请学生板演前4个)2.帮小马虎纠错

3.解决问题:课本64页3、4题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学生回答,一起回顾加强记忆)

个位上的2乘24的积末尾与个位对齐

9.人教三下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备课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丫丫买了两盒水彩笔,亮亮买了10盒,每盒水彩笔有24枝,他们两人各买了几枝?2.学生试做,老师观察学生各自不同的做法。

3.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做法。

4.归纳讲解典型做法。

(1)24×2=48(枝)(2)24×10=240(枝)

5.如果红红买了12盒,怎样算呢?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20×12=240(2)24×2=48

4×12=4824×10=240

240+48=28848+240=288

以上两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说一说。重点归纳笔算方法。

二、练一练:

用竖式计算。

34×12 25×11 43×22

32×13 24×21 32×21

三、巩固练习:

书上39页第1、3题。

四、作业:

10.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书放在新买来的书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本书放得下吗?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怎么估算的?

3、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5.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接着你怎么想?

师: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师: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第2、3小题让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四.

上一篇:舞蹈学校汇报演出下一篇:桥梁监理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