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2024-12-01

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共10篇)

1.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五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因数中间又0的笔算乘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与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准确、迅速地进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课件呈现3幅图。

(1) 一天王母娘娘叫七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

(2) 七仙女到蟠桃园,只见树上一个仙桃都没有了,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吃桃子。

(3) 课本第83页主题图。小精灵问: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二、探索新知

1、关于0的乘法

想一想:要算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用加法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0﹢0﹢0﹢0﹢0﹢0﹢0﹢0=0

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

板书:0×7=0 7×0=0

想一想: 0×3=□ 9×0=□ 0×0=□

观察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们想的和小精灵说的一样吗?(学生汇报)

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练习“做一做”中的题。

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

3、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呈现例6的主题图

教师提问:老寿星为什么会长寿?(生命在于运动)

小精灵问:你能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吗?怎么列式?

教师提问:你能先估计算积大约是多少吗?

让学生各自独立计算,全班交流不同的算法。请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算法一: 500×3=1500

8×3=24

1500+24=1524

算法二: 508

× 3

----

1524

教师提问:因数十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小组讨论并汇报)

小结: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里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

三、巩固深化

谈话:现在正是小朋友们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参加体育锻炼哟!你们瞧,聪聪就要去参加智力长跑了,我们也去参加好吗?

智力长跑第一关:比一比。

① 口算

0×2= 0×0= 0×9= 2×0=

0+8= 9×0= 6+0= 6×0=

智力长跑第二关:填一填。

② 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0○3=3 0○3=0 4○0=0

4○0=0 1○0=0 1○0=1

智力长跑第三关:算一算。

③ 笔算

506×9= 309×4=

智力长跑第四关:想一想。

④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那个得数大吗?

1+2+3+4+5+6+7+8+9+0=

1×2×3×4×5×6×7×8×9×0=

智力长跑第五关:玩一玩。

⑤ 游戏: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0~9”的数字卡片,从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要求三位数的中间必须有0)再算出来,看谁编的题多。

四、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设计: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5 0 8

× 3

------

1 5 2 4

2.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会用“(哪儿)(怎么样)这边……那边……”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词,理解词义,学会运用。

2、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3、用新句式仿写句子。

教学难点:

弄清句子与句子间的联系,段和段的先后顺序。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秋天是美丽的,三位小朋友用画笔画下了美丽的秋天。三位小朋友画了秋天的哪些美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5课《美丽的画》。

二、学习字词

1、出示挂图,初步理解三幅图的内容。

2、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和词。

3、板书生字词:

夏娟 王平田间 树林

树林 黄澄澄 枣树 草原

4、教学读音。

5、集体读词语。

6、分组读词语。

7、指名学生读词语。

8、讲解词语的意思。

9、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书写“澄”、“枣”。

三、巩固练习

1、读词语,打指语。

2、说说词语的意思。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默写课文中的词语。

2、读课文,说说夏娟、王平、章雁画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1、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弄清图中的内容。

(3)读课文回答:夏娟、章雁、王平都喜欢做什么?

他们是怎样做的?

(4)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断。

(2)出示挂图,弄清图意。

(3)读课文,回答问题:夏娟画的是什么?

她画了田野中的哪些景色?

(稻子 棉花 蔬菜)

(4)她还画了什么?

(一个小女孩走在田间小路上)

(5)总结这一段的段意。

三、巩固练习

1、读一、二自然段。

2、填空:

( )稻子 ( )棉花

( )蔬菜

四、作业

1、读一、二自然段。

2、预习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说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填空:

( )稻子 ( )棉花 ( )蔬菜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讲读第三自然段

2、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挂图,弄清图上的内容。

(3)读课文,回答问题:

章雁画的是什么?

她画了哪些果树?

(4)说说第三自然的内容。

3、第四自然段:

(1)读第四自然段。

(2)读课文对照图回答:

王平画的是什么?

草原上的天怎样,草怎样?

小男孩在做什么?

(3)说说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

2、看图说说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默课文。

第四课时

一、第四题:

1、板书习题: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在一起。

金黄的 天

黄澄澄的 草

雪白的 枣

红通通的 梨

蓝蓝的 蔬菜

青青的 棉花

绿油油的 稻子

2、让学生读一读。

3、指名学生做一做。

4、师生评议。

二、第五题:

1、板书习题:填空。

大草原上的草是( ),天是( ),果树上结满了( )梨,田野里有( )稻子。

2、让学生根据课文填写。

3、师生评议。

4、让学生读一读。

三、第六题:

1、板书习题:仿写句子。

果树上结满了果子, 这边 是梨, 那边 是枣。

( ),这边( ),那边( )。

( ),这边( ),那边( )。

2、读句子,总结句式。

3、老师举例。

4、引导学生说句子。

5、让学生独立说写句子。

四、作业:

完成书上1、2、3题。

教学后记: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读和说的引导。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四幅美丽的画各画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征是什么,在指导看图的基础上,学生说得很好。

3.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介绍自己,并进行口语交际。

2、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

3、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别人介绍,并能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向别人介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把喜洋洋与灰太狼带到了我们的教室。看,机灵的喜洋洋来了!他生怕我们不了解他,在这他将做一番自我介绍呢:我叫喜羊羊,生长在羊村里,我长着一身洁白的绒毛,平时我爱跑步,爱搞恶作剧和捉弄灰太狼。我的缺点是性急,常常在慢羊羊只说前面一句,后一句我已经抢在前面把事情干完了,可大多数时候话没听全,做出来的事常常弄出笑话。我是族群里跑得最快的羊,聪明伶俐,乐观、好动,永远带着微笑。由于我每次都识破灰太狼的阴谋诡计,拯救了羊羊族群的生命,所以成了羊氏部落的小英雄。

师:大家用掌声欢迎喜羊羊吧。你发现介绍了喜羊羊的哪些方面特点?

生:性格、缺点、特长……(教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一下子说了那么多,真不错!看,灰太狼也按捺不住了,他抢着做自我介绍呢。

“因为我全身的毛都是灰色的,所以大家都叫我灰太狼,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跑步,我住在草原边上的树林,是一只聪明又能干的狼,平时在家爱钻研捉羊方法,而且次次得手,一只只羊总能成为我的美餐。我的老婆很爱我,我叫她做什么她都会做,只要我出手没有事情办不好的。我最爱说:“耶”。

生:……

师:啊?你们笑什么呢?

生:喜羊羊最大的爱好就是捉羊,他说错了。

生:他是一只聪明但又很倒霉的狼。

生:每次捉羊他都没有得手,羊总是会溜掉。

生:如果他没有办好事情,他老婆总是用平底锅砸他。他真可怜!

生:他最爱说的话是“我一定会回来的。”

师:也就是说,灰太狼说的话不够真实。喜羊羊和灰太狼是完全不一样的,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等方面都不一样。其实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世界因为有你、有我、有我们每一个人而精彩。今天,就让我们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活动《说说我自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1、师:请大家翻开书本47页,自读《说说我自己》,理一理本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用笔在关键         处做记号。(视过程中,表扬有孩子用不同的符号做记号的好习惯。)

2、师:请大家说说这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生:这次口语交际让我们介绍我们自己。

生:自我介绍时,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还要说真话。

生:听别人介绍时,要注意听,看看有哪些补充。

课件出示:

1、抓住自己的特点:如,外貌、性格、爱好、优缺点、穿着等。

2、说真话。

3、当别人介绍自己时,要注意听,看有哪些补充。

3、师:什么叫特点呢?特点就是指一个人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一方面。

三、介绍自我,抓特点。

1、师:刚才喜羊羊和灰太狼向我们大家介绍了一下自己,同学们想不想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想不想让今天在坐的各位陌生的老师从此熟悉你?

生:想。

2、师: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可以通过自己的外貌、爱好、性格、优点和缺点来展现自己,你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说说。

生:我觉得我很漂亮。

生:我非常勇敢。

生:我的兴趣是看书。

……

(根据学生说的,点评属于性格、外貌、爱好者)

师:你们都是从自己的外貌、性格和爱好等方面来介绍自己的。(指板书)那老师有一个担心了,大家说的会不会是一样的?

生:不会。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每个人的外貌和性格都会是不一样的。

3、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重新来介绍一下自己,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说,但是要注意用一件事情来表现你所说的这个方面。好,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这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用心听,可以适当进行补充。

4、老师巡视,指导。

四、秀出我自己。

1、同学自愿上讲台做自我介绍。(你希望同学们怎么听,你建议他说的时候怎么说?)

师:谁来评评他说得怎么样。

生:……

师:听了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后,有信心再说一遍吗?

生:……

师:现在他说得有进步了,在说自己特点时就要尽可能地从生活中多方面、形象生动地展现自己。还有同学想说一说吗?

2、其它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评一评。(及时表扬说得好的同学)

五、游戏活动。

1、师:上课上了好长一段时间了,有些同学分神了。现在老师邀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放松一下自己。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她)是谁?”

A、他的个子不算高,一双眼睛透亮灵活,平时热爱运动,羽毛球打得很不错,在校运会中仰卧起坐获得了男子组第一名。平时做作业不够自觉,总要伯父伯母督促他完成。

B、大大的眼睛,乌黑发亮的头发,声音如翠鸟鸣声般清脆。她胆大心细,很有正义感谢。有一次,她在过道中拾到10元钱,正准备交给老师,一个九年级的学生看见了,连忙把钱要过去,并说:“我去看看这钱是不是我们班的同学丢的。”过后就没了踪影。她赶紧跑到老师办公室对老师说明了情况,还说:“老师,我怀疑那个同学是骗人的,他本来可以叫丢钱的同学到您这儿来认领呀,为什么拿着钱就不见了?”最后她还和老师一同支九年级教室指认那位同学并把钱要了回来。

C、他长得又高又瘦,像只猴子。手指又细又长,鼻子总是流鼻涕。他会热心帮助同学,但是家庭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老师不知做了他多次工作。

六、回顾梳理。

1、师:孩子们,游戏到此结束,通过今天的口语交际,你们都知道以后该怎么介绍自己了吗?以后在说的时候要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把一个完美的你展示给别人。

2、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用笔来写一写“我”。

4.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四

1、理解“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合二为一、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理解坦克是怎样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的优点合二为一的,结合生活经艳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发明家是如何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进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师板书课题。

2、指导课题里“集”的写法和含义。注意上面的隹是四横表示短尾巴的鸟,下面的木的横要长些。什么叫集合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3、矛和盾各有什么作用呢?生说师板书: 进攻  自卫

过渡:发明家怎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两个优点集合一起,发明坦克的呢?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后,自然就明白了。

二、学习课文,悟道理。

(一)学一二段。

1、发明家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了一个想法?

(1)生读一二段,解决问题。(当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他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产生了一个想法。)

(2)出示这句话,引导生理解词语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2、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1)生读有关句子。如果……就……    老师相机画出坦克外壳

(2)小结:用铁屋子代替盾,这是利用盾的自卫的优点。

过渡:可是铁屋子也有缺点,只能自卫而不能进攻。因而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生: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口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师小结:这是用枪口和炮口来代替进攻的矛   老师相机画出坦克炮塔简笔画

可是铁屋子不会跑,还是无法灵活的进攻呀!

(生:还需要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老师相机画上有关部件,最后画成了一辆坦克。)

2、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发明的过程。

3、引导总结:其实,坦克就是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而成的。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本自然段:

把矛和盾合二为一有什么好处呢?这坦克效果到底怎么样呢?请你在段落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说一说。

(板书:大显神威,然后反复读,让全班同学站起来,立正、抬头挺胸地读,把气势、威风读出来。)

2、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四字词语来吗?

词语:合二为一、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

3、“合二为一”怎么理解,谁来告诉大家?

(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引导学生理解。)

4、你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坦克大显了神威?请你找出相关的语句放声读一读。

(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出“哇哇直叫、乱成一团,在读中感悟、理解“大显神威” 。)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坦克为什么这么厉害?

谁来说一说,说的时候最好能用上“因为……所以……”这个连接词。

(因为坦克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于一身了,所以它很厉害。)

2、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出示小黑板: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反复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坦克就是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打败敌人的)

3、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总结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三、引导生找出生活中的集合。

1、师举例:带橡皮的铅笔是集合了铅笔能写字、橡皮能擦错字的优点做成的。

2、生举例空调、手机、代表的台灯……

3、师继续引导从学习、做人、做事……

(如引导学生找出别人的长处,然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到自己身上来,懂得同学间要互相取长补短。)

四、我要做

1、摘抄好词。

2、作文:我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25 矛和盾的集合

﹨  ﹨

进攻 自卫

}道理

ˇ

坦克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同时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使学生懂得以后写一个道理的时候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最后“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对本文进行拓展。

可是如何与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并打开话匣举出了很多例子。

5.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五

分析与解(1)审题这是一个除数是一位数并且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选择解题突破口因为除数是一位数,当除数知道后,竖式中其他空格可依次

填出,因此,除数是关键,把它作为解题突破口。

(3)确定各空格中的数字由于余数为7,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原则,可以确

定除数为8或9,现在逐一试验。

①如果除数为8,见右式:

28

观察算式可知:商的个位与除数8相乘应得3□,所以商的个位应填4。为了使余

数得7,则算式中第二行的两空格应依次填3与9,这样被除数的个位也应填9(见下

式)。

继续观察算式,被除数的百位上为4,被除数的前两位减去第一行后又余3,可以

求出商的十位数字为5,这样其他空格也就填出来了。见下面的算式:

29

②如果除数填9,那么商的个位应填4,算式中第二行空格依次填4与3,被除数的

个位也填3。见下面算式:

因被除数的百位为4,除数是9,所以商的十位数字为4或5。

若商的十位填4,则第一行空格内应依次填3与6,被除数十位填0,符合要求。

若商的十位数字为5,则第一行空格内应依次填4与5,被除数十位填9,也符合

要求。

此题有三个解:

从这个例题中可以看到,当除数和商确定之后,被除数与算式中其他空格都可确

定,因此,在除法算式中,一般选择除数与商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30

例4在下面算式的空格中,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分析与解(1)审题这是一个四位数除以一个一位数,商是三位数,而且商的十位数

字为7。

(2)选择解题突破口由于商的十位数字已经给出,而且商的十位数字与除数相乘

的积为2□,由此可确定出除数的取值范围为3、4。

(3)确定空格中的数字

①若除数为3:因为算式中余数为0,所以除数3与商的个位相乘的积不可能等于

□,因此,除数不可能为3。

②若除数为4: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先在算式中的一些空格中填入字母,并将可

以直接确定的空格填上数,如下式:

31

字依次为3与0。

根据除数×u21830X=被除数,可以确定出被除数为:

575×4=2300或675×4=2700

于是得到此题的两个解为:

练习四

算式中第一行两个数

可相应填出。

1.在下面乘法算式的空格内,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2.在下面除法算式的空格内,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32

五、数字谜(一)

数字谜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填竖式一样,也是一种锻炼我们思维的体操,它对于我

们学习数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数字谜的分析思考方法和填竖式的

分析思考方法基本相同,即审题、选择解题突破口、确定各汉字或字母所代表的数字

这三个步骤。在第三个步骤中也需要根据已知数字的关系与特征,确定要填数字的大

致范围,然后进行适当的试验,确定各汉字或字母所代表的数字。

例1下边加法算式中的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当

它们各代表什么数字时,算式成立?

33

分析与解在这个加法算式中,加数个位上的数字均相同,并且它们和的个位为0,所

以选择个位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1)填个位在算式的个位上克+克+克+克的个位为0,所以克的取值为0或5。

如果克=0,那么在算式的十位上匹+匹+匹的个位也是0,这样匹只能取0,而不同

的汉字应代表不同的数字,所以克=5。此时算式中和的个位向十位进2(见下式)。

(2)填十位在上面算式的十位上,匹+匹+匹的个位应是8,而只有6+6+6=18,

所以匹=6,并且十位上数字之和向百位进2。

(3)填百位在算式的百位上,林+林的个位应为8,而4+4=8,9+9+=18,所以

林取4或9。

如果林=4,百位相加后向千位进1,这样奥=1。

如果林=9,百位相加后向千位进2,这样奥=0,但是一个数的首位数字不能为0,

于是林≠9。

6.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六

验算:为了保证解题的正确,可如下验算:

(1)8+32=40(岁)

(2)32÷8=4(倍)

计算结果符合已知条件,所以解题正确。

例2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机场向相反的方向飞行,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甲的速

度是乙的2倍,(图2),求它们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画线段图如下:

已知两架飞机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就可以求出两架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航程,

也就是两架飞机速度的和。由图2可以看出,这个速度和相当于乙飞机速度的3倍,

这样就可以求出乙飞机的速度;再根据乙飞机的速度求出甲飞机的速度。

(1)甲、乙两架飞机每小时的航程(速度和)是:

3600÷3=1200(千米)

(2)乙飞机的速度是:

1200÷(2+1)=400(千米)

143

(3)甲飞机的速度是:

综合列式计算:

400×2=800(千米)

3600÷3÷(2+1)=400(千米)(乙速)

400×2=800(千米)(甲速)

答:甲乙飞机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800千米、400千米。

请你参照例1自己进行验算。

例3弟弟有课外书20本,哥哥有课外书25本。哥哥给弟弟多少本后,弟弟的课外书

是哥哥的2倍?

分析与解画线段图如下:

在观察图3的基础上,可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哥哥在给弟弟课外书前后,题目里不变的数量是什么?

(2)要想求哥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144

(3)如果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哥哥给弟弟课外书后)弟弟的课

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几倍?

在思考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求哥哥应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根据条件需

要先求出哥哥剩下多少本课外书。如果我们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

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2倍,也就是兄弟俩共有的倍数相当于哥

哥剩下的课外书的3倍,而兄弟俩人课外书的总数始终是不变的数量。

(1)兄弟俩共有课外书的数量是:

20+25=45

(2)哥哥给弟弟若干本课外书后,兄弟俩共有的倍数是:

2+1=3

(3)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本数是:

45÷3=15

(4)哥哥给弟弟课外书的本数是:

25-15=10

综合列式计算:

25-(20+25)÷(2+1)

=25+45÷3

145

=25-15

=10(本)

验算:(20+10)÷(25-10)=30÷15=2(倍)

(20+10)+(25-10)=30+15=45(本)

验算的结果符合已知条件,所以解题正确。

答:哥哥需给弟弟10本课外书。

例4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

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图4),两个粮库原来各存粮多少吨?

分析与解画线段图。

根据“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

10吨”,可求出这时甲、乙两个粮库共存粮多少吨。

根据“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如果这时把乙库存粮作为1倍,那么

甲、乙库所存的粮就相当于乙库存粮的3倍,于是可求出这时乙库存粮多少吨。进而

可求出乙库原来存粮多少吨。最后就可求出甲库原来存粮多少吨。

146

(1)甲库运出30吨,这时甲、乙两个粮库共存粮食吨数是:

170-30=140

(2)给乙库运进10吨,这时甲、乙两个粮库共存粮食吨数是:

140+10=150

(3)这时甲、乙两个粮库共存粮相当乙库存粮的倍数是:

2+1=3

(4)这时乙粮库存粮吨数是:

150÷3=50

(5)乙粮库原存粮吨数是:

50-10=40

(6)甲粮库原存粮吨数是:

170-40=130

综合列式计算:

(170-30+10)÷(2+1)-10

=150÷3-10

147

=50-10

=40(吨)(乙库)

170-40=130(吨)(甲库)

验算:

(1)130+40=170(吨)

(2)(130-30)÷(40+10)=2(倍)

答:甲库原来存粮130吨,乙库原来存粮40吨。

想一想:如果不用上面的方法求甲粮库原来存粮多少吨,还可以怎样求?你能根

据下面的算式讲一讲这样列式的理由吗?

(170-30+10)÷(2+1)×2+30

“和倍”问题的解题要点

和÷(倍数+1)=小数(较小的数,即一倍数)

7.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八个生字。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句子与句子、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

3、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局势说、写句子。

4、能流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词,理解词义,会运用。

2、理解句子意思和课文内容。

3、用句式仿写句子。

教学难点:

弄懂句子与句子、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两天我们学习了《小喇叭》,课文中种花的小姑娘尊敬老人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9课,看看19课中的同学们的行为好不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二、教学生字词

1、读课文。

2、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3、板书生字词:

大扫除 玻璃 歇一会儿 累

贴对联 拜年

4、读生字词,教学读音。

5、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歇”、“累”、“拜”几个易错的字。

6、讲解词义:

大扫除、贴对联、拜年--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义。

玻璃--看实物理解词义。

7、教学组词:

除(大扫除) 玻(玻璃) 璃(玻璃)

贴(贴对联) 联(对联) 拜(拜年)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

2、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每个自然段分别有几句话?

4、结合句子理解“歇”、“累”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读写生字词。

2、读课文。

五、作业

1、默写字词。

2、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给下面的字组词。

除( ) 玻( ) 璃( )

贴( ) 联( ) 拜( )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讲解句中的新词,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3)总结段意。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第一句话,结合实际讲解“干起来”的意思。

(3)读第三句话,拎出句式:

有的……有的……还有的……

体会运用这个句式所起到的语言效果。

(4)练习用句式说写句子。

(5)读第三句话,理解句意。

(6)总结段意。

3、讲读第三自然段:

(1)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是两句对话,第一句是谁说的?她说了什么?第二句话是谁说的?他们是怎么说的?

(3)读课文,体会老爱小、小帮老的好品德。

4、通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

1、指名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四、课堂小结

教育学生要向课文中的同学们学习,主动帮助老人。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二、弄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先后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第一自然段写春节前,同学们帮助李奶奶大扫除。

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大扫除的情况。

第三自然段写李奶奶和同学们的对话。

4、引导学生体会各个段落之间的先后顺序。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注意句子间的停顿。

3、指名学生读,教师个别指导。

四、作业

背默课文。

第四课时

一、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

1、出示习题:

我们 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们 李奶奶大扫除

李奶奶 我们是好孩子

2、讲解题意。

3、引导学生填空,然后加上标点。

4、读句子,进一步理解句意。

二、课后练习第4题。

1、出示习题:

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意思一样吗?

同学们有的擦玻璃,有的洒水,有的扫地,还有的抹桌

子、椅子。

有的同学擦玻璃窗,有的同学洒水,有的同学扫地,还有

的同学抹桌子、椅子。

2、讲解题意。

3、领学生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

4、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

三、照样子,写句子。

1、出示习题(见书本)。

2、拎出例句的句式。

3、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写句子。

四、作业

完成练习1、2、7题。

教学后记: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多读课文,借助插图,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重点帮助学生读懂劳动场面描写及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由于本课中描写的大扫除场面学生非常熟知,所以理解不存在多大的困难。

我注重了对几个学生不易弄明白的词语的理解,如“拜年”、“贴对联”、“干了起来”、“春节”等。

8.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八

【《灰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想什么?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教学总结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9.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九

达成目标:1、通过练习题进一步熟悉1~6的乘法口诀。

2、会用1~6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培样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1、1~6的乘法口诀的灵活运用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快速说出结果:

4×2=         3×3=        6×5=       5×2=

6×6=         4×6=        5×5=       4×3=

5×4+9=            3×5-8=           4×4+2=

二、我会说口诀

二三(      )    三四(      )    一六(       )

二五(      )    五五(      )    一四(       )

三、我会画

1、画3排    ,每排6个。

一共有几个?列式为:

2、画两排○,第一排3个,第二排6个。

一共有几个?列式为:

四、我是小法官。

1、3×5=5×5×5×5                 (      )

2、在乘法里程得的结果叫做积。      (      )

3、5个6相加,列式为:5+6=11。    (      )

4、两个成数都是4,列算式是2×4=8  (      )

五、我会解决

1、爷爷养了4笼鸽子,每笼6只。他一共养了多少只鸽子?

2、牛牛家有4头大牛和两头小牛,一头大牛一天喝3桶水,一头小牛一天喝1桶水。牛牛家的牛一天要喝多少桶水?

六、 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习题设计:

1、 汉字“石”的笔画是五画。

(1) 汉字“磊”的笔画是几画?你是怎样知道的?

(2) “石磊”的笔画一共是几画?你是怎么知道的?

2、王刚买回来两种不同的写字本,一种有2本,一种有5本。还买来2种不同的练习本,每种6本。

10.到海边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十

在上一讲的内容里,我们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观察与分析图形之间的变化规律,

在这一讲中,主要介绍如何分析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例1观察分析下面各列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空。

(1)5,9,13,17,();

(2)10,12,16,22,();

(3)1,4,9,16,();

(4)2,4,8,16,();

8

(5)4,5,7,11,19,()。

分析与解分析一列数的变化规律,一般是顺序对这列数中相邻的几个数进行相同的四

则运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从中找到规律。

(1)依次用后一个数减去相邻的前一个数,差都是4,所以应填21;

(2)依次用后一个数减去相邻的前一个数,它们的差依次为:2,4,6,那么下

一个差便应该是8,所以应填30;

(3)由于1=1×1,4=2×2,9=3×3,16=4×4,所以下一个数应为5×5,填

25;

(4)因为2=2,4=2×2,8=2×2×2,16=2×2×2×2,因此下一个数应为5

个2相乘,填32。也可以这样分析: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相邻前面数的2倍,

所以空白处填16×2=32。

(5)由于5-4=1,7-5=2,11-7=4,19-11=8,观察1,2,4,8这列数,

一个数的2倍便是它后面的数,所以8后面应是16,而19+16=35,所以应填35。

对于一列数的变化规律的分析,经常是对这列数进行某种运算,然后依次将运算

结果写下来,组成新的一列数,转而考察新的这列数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原来那列

数的变化规律。

例2观察下面各数列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填空:

(1)7,14,10,12,14,9,19,5,______,______;

9

(2)7,8,10,______,22,38;

(3)5,14,41,122,______;

(4)1,2,3,5,8,13,21,______;

(5)1,2,2,4,8,32,______。

分析与解(1)表面上看这列数规律不明显,那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只局限于“相邻的

两个数”之间,仅对这两个数依次进行计算、比较结果。现在我们隔着看,将这列数

分成两列数,即

7,10,14,19,______;

14,12,9,5______。

第一列数7,10,14,19,它们相邻两数之差依次为3,4,5,所以下一个数应为:

19+6=25;而第二列数14,12,9,5,相邻两个数的差(大数减小数)依次为2,3,

4,所以第二列数中下一个数应为:5-5=0。

因此,两个空格中的数依次为25、0;

(2)“空项”出现在一列数的中间比出现在这列数的最后分析规律要困难一些,

因为这列数在“空项”处断开,则我们分析这列数的变化规律时,往往也在此断开,

不易往下进行。解这类题的步骤一般是将“空项”两边的几个数的规律先各自找出来,

然后再在“空项”处试验填数,看看此数填进去后,能否使前后两边数的规律统一起

来。

10

在这列数中,前面三个数中相邻的两数之差为1,2,后面的两数之差为16,如果

插进去一个数,将会又产生两个差,即1,2,______,______,16,不难看出这两个

空分别填4,8,就使差所构成的这列数1,2,4,8,16规律统一,而10+4=14,14

+8=22,所以应填14;

(3)观察相邻两数,发现5×3-1=14,14×3-1=41,41×3-1=122,也就

是说前一个数的3倍比后一个数多1。所以应填365;

(4)前面两个数之和等于相邻后面的数,如1+2=3,2+3=5,3+5=8,5+8

=13,8+13=21,所以应填34;

(5)前面两个数之积等于相邻后面的数,如1×2=2,2×2=4,2×4=8,4×8

=32,所以应填256。

例3观察下面各题中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填出各题中所缺的数:

(1)26 7 11 4

44()1 4

35

5

6 4

11

(2)2 6 1 3

310 2 5

4()3 1

1 114 6

分析与解(1)填这种题中所缺的数,要注意联系行与行、列与列之间数的规律。观

察这三行数,发现第三行的2倍正好等于第一行与第二行的和。因此,空格处填5×2

-7=3;

(2)观察这四列数之间数的规律,发现第一列,第三列,第四列数的和等于第二

列。因此,空格处应填4+3+1=8。

例4在下列各图中填出所缺的数:

(1)如图1:

(2)如图2:

(3)如图3:

12

(4)如图4:

分析与解(1)作这种题一般先看一个图形中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看其他图形中

的数是否也有这个关系,最后使几个图形中的关系统一,便找到了规律。

注意到圆中上面两个数的和等于下面两个数的积,因此第一个空白处应填(13+8)

÷3=7,第二个空白处应填7×2-5=9;

(2)用外边三个三角形内的数去凑中心三角形内的数,实际上,外边三个三角形

内的数的积等于中心三角形内的数的2倍,因此,空白处应填4×3×6÷2=36;

(3)注意图中“拖拉机”的后轮(圆)与“拖拉机”之间有空隙,所以用其他三

个数进行运算,设法使结果等于“后轮”中的数。规律是:两个三角形中的数之差(大

数减小数)与正方形中的数相乘,结果应等于圆内的数。所以空白处应填(5-4)×3

=3;

(4)设法用三个小圆内的数进行运算,使结果等于大圆的数。规律是:三个小圆

内数的和等于大圆内数的一半。所以空白处应填(5+6+9)×2=40。

13

通过对上面四个例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下面几点:

1.对一列数变化规律的分析,一般的思考步骤是:顺序对这列数中相邻的几个数

进行同样的某种四则运算,将它们的运算结果依次写下来组成新的一列数(通常这列

数的变化规律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对这列数变化规律的分析,从而了解原来那列数

的变化规律。

2.有时要将一列数分成两列数,分别考察它们各自的变化规律。

3.对于几列数组成一组数变化规律的分析,需要同学们灵活地思考,规律没有一

成不变的,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知识,一种方法不行,就换另一种方法接着分析。

4.对于找到的规律,那么它应该适合这列数中的所有数,不能只适用于前面几个

数,而不适合于这列数中的其他数。

5.对于那些分布于某些图形中的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往往与这些数在图形中

的特殊位置有关,这是我们解这类题的入手点。

练习二

1.观察下面各列数的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填空:

(1)64,48,40,36,34,______;

(2)4,7,9,11,14,15,19,______;

上一篇:参加公益活动个人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减肥的正确方法高中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