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试作文(共9篇)(共9篇)
1.科学考试作文 篇一
一、标准差 (standard devia-
(1) 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 (离均差) 的平均数, 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因此, 标准差也是一种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 标准差未必相同。例如, A、B两组各有6位学生参加同一次语文测验, A组的分数为95、85、75、65、55、45, B组的分数为73、72、71、69、68、67。这两组的平均数都是70, 但A组的标准差为17.08分, B组的标准差为2.16分, 说明A组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比B组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得多。
(2) 标准差如果大, 意味着分化也大, 标准差小;意味着整体性较好, 比较容易统一教学。标准差在某一意义上指示着教学的努力方向。
(3) 简单来说, 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 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 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二、区分效度 (differential va-
(1) 区分效度是检验测验构想效度的方法之一。检验一个测验的构想效度, 要检验两个假设:一是与测验相同特质的测验分数应该有较高的相关。二是测量不同特质的测验分数间应有较低的相关, 如数学能力测验与语文能力测验应该相关较低。第二假设检验的就是区分效度。
(2) 题目的设定就存在着区分效度, 区分效度高的和区分效度低的都应当出现, 这也是反映学生在一些科目中的偏差情况。
三、信度
(1) 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 随机误差越大, 信度越低。因此, 信度可以视为测试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的程度。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 不影响信度。每一个测试的实得分数 (X) 总是由真分数 (T) 和误差 (E) 两部分构成, 用公式表示如下:X=T+E如果我们讨论一组测验分数的特性时, 可用方差代表具体分数, 得到公式:
譓2 (x) =譓2 (t) +譓2 (e)
公式中, 譓2 (x) 是实得分数的方差, 譓2 (t) 是真分数的方差, 譓2 (e) 是误差的方差。
在测量理论中, 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中方差 (实得方差) 的比率。即:
r (xx) =譓2 (t) /譓2 (x)
由于真分数的方差是无法统计的, 因此转化为:
r (xx) =2 (x) -2 (e) /2 (x)
=1-2 (e) /2 (x)
因此, 信度也可以看做是总方差中非测量误差的方差所占的比例。
(2) 大部分情况下, 信度是以信度系数为指标, 它是一种相关系数。常常是同一被试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 理论上说就是真分数方差与实得分数方差的比值, 公式为:
r (xx) =^r2 (xt) =譓2 (t) /譓2 (x)
公式中^r2 (xt) 是真分数标准差与实得分数标准差的比值, 称作信度系数, 公式为:
可见信度指数的平方就是信度系数。
信度系数仅表示一组测量的实得分数与真分数的符合程度, 但并没有直接指出个人测验分数的变异量。我们可以用一组被试两次测量结果来代替对同一个人的反复测试, 于是有了信度的另一个指标, 公式为:
公式中SE为测量的标准误, S (x) 是所得分数的标准差, r (xx) 为测验的信度系数, 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测量的标准误与信度之间有互为消长的关系:信度越高, 标准误越小, 信度越低, 标准误越大。理论上说, 只有测验难度为50%时, 才能使测验分数分布范围最大, 求得的信度也最高。选择题的理想平均难度, 四择一测, 应为0.74。
(3) 标准差大, 离散程度大, 学生的差距也大, 考题中偏难的题, 对差的学生而言信度就小, 偏易的题对好的学生而言信度也小, 整张试卷的测试科学性就差, 对教学的科学指向也就偏离了有效的意义, 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就意义不大。如何使教学过程的测试更有意义呢?显然, 在大致同一层次的学生使用标准差小的试卷, 测试的信度就高, 更能使教者与学者都能从中找出学习的问题所在, 更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与学习的进展。
(4) 在标准差大的一组学生中, 继续使用标准差大的测试题测量, 那么试卷的区分效度更低, 标准差就更大了, 教学的方向就更背离了教学的原点, 更偏离了最近教育区的理论观点。
从基本的教育教学科学测量方法上, 我们看到科学测量的重要意义。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得以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得以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从知识的层次上看, 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样的梯度, 这些层次在实际学习中呈现出双倒三角形的关系, 也就是说, 在学习中记忆的气力下得越大, 创造的实施就越小。对不同的学科, 对文理分科, 显然这些层次要求是不一样的, 但是不管什么学科, 记忆都是低层次的学习, 记忆的目的也是为了向高层次的转化, 而过多的考试, 简单的考试分析, 就加重了学习向高层次发展的背离。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谁也不愿意看到我们的学生经过我们的教育, 结果本领不大, 往往所学的只有考试能通过, 在实际中不会理解、不会应用、不会分析、不会变通, 学生所学的一经考试后, 全都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教师。
考试分析如果不具科学性, 必然会产生一种误导。比如对实验班、平行班共同使用一份测试卷, 教师就会以为实验班如何如何好, 平行班如何如何差, 就不能找出不同班型各自存在的问题, 也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考试分析如果不具科学性, 对一些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打击, 并且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上也是有失公平的。
2.科学考试作文 篇二
关键词: 考试 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性 考试内容
人文社会科学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学习是指“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态度、价值或技能各方面的任何改善[1]。人文社会科学类考试作为展示考生的平台,作为考查学生学习的方式,却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些,在考试内容方面存在人文性缺失的问题。为使考试内容具有人文性,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考试内容重在考查考生人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与大多数以考查考生人文知识的传统考试不同的是,具有人文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考试的考试内容重在考查考生人文知识的迁移能力。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考试同样如此,不应当是考查非理智知识和认识堆积的程度。
二、题目形式应以开放性的主观题为主
开放性的主观题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和已有答案的限制,一方面给予考生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场所,考生可以通过这类题随心所欲地展现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态度等。另外,主观题比如论述题,它是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能够直接反映考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创造性、逻辑思维、文字表达、综合和评价等能力。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现成答案和唯一答案,教师无法划范围,考生无法临时抱佛脚,不得不放弃对书本的依赖,养成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的习惯。考试所得到的必然是考生最真实的状况。
三、考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罗素曾经提出过对教师的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教师应当设计考卷,这些考卷只有在机敏地领会书中的要点之后才能答出。”[3]考题要具有探究性,那么考试则要更加注重和鼓励学生对本学科相关问题进行开放性思考,使考试不再只是个简单的知识再现或程序再适用的过程,更是一个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向未知领域发现的过程。试题的设计应当让学生在回答或解决试题中的问题时经历一定的探究过程,这样才能根据考生的不同探究行为,鉴别其能力水平。
四、考试内容应强调考生的主体地位
要让考生能够发挥在考试中的主体作用,首先,使考试从设计开始就不是远离学生的,学生在考试时能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习得成果接受检验。“我们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创造潜力的、有可能完成的创造活动……如果一次又一次遭受这样的打击,学生原有的创造热情包括创造的潜能将因此而丧失,最终成为一个自卑和自暴自弃的人”[4]。的确如此,有选择,才有创造。对于考试而言,考试内容往往只是一张试卷而已,考试的内容未必是每个考生最擅长的东西,对于某个方面也许A考生擅长,B考生不擅长,这样的考试内容对于B考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他丧失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试题的设计一定要尽可能地让所有考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五、试题应反映不同学科的本质属性
《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指出:“试题应当反映本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5]这不仅是对试题的要求,而且是对学科教学的要求,“教学也应当反映学科、专业的内容和要求”[6]。学科不同,考试的目的则不同。因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科教育目的,有不同的培养目标。“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所授课程性质,从深入、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7],选择反映不同学科本质属性的内容作为考试内容。
人文社会科学类考试的目的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涵养精神、启迪智慧、塑造人格,促进学生未来发展。这个考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具有人文性的考试内容为前提。
参考文献:
[1]UNESCO.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 SCED1997[EB/OL].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97)[2009-4-27].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information/nfsunesco/doc/isced_1997.htm.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4.
[3]罗素,伯特兰.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203.
[4]姜国钧.创造教育三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7(7):31.
[5]杨学为.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八卷)中华人民共和国[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6.
[6]朱莉萍,杨锦瑜.一份研究生入学试题引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46.
[7]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46.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基金项目(编号:黔科合J字LKS[2013]49号)项目。
3.《科学通史》期末考试(20) 篇三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两大事件,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次学术复兴。(1.0分)
1.0 分
A、文艺复兴运动和神学运动
B、大翻译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
C、神学运动和大学的出现
D、大翻译运动和大学的出现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欧洲早期大学的四个学院分别是()。(1.0分)
1.0 分
A、艺、神、法、文学院 B、神、法、文、医学院
C、艺、法、文、医学院
D、艺、神、法、医学院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下列发明发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德国雅可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电动机
B、亨利发现绝缘导线可以使线圈产生更强大的磁场
C、法国的阿拉果发现电磁铁
D、爱迪生创造了一台10马力的电动机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海国图志》的作者是()。(1.0分)
1.0 分
汤若望 A、
邓宇涵 B、
南怀仁 C、
魏源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下列关于康德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1.0分)
0.0 分
A、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
B、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C、唯物主义、不可知论者
D、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 6
()是天文学上哥白尼革命完成的标志。(1.0分)
1.0 分
A、太阳系概念的提出
B、开普勒定律的退出
C、印刷术的出现
D、《鲁道夫星表》的发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不属于欧洲数理传统学科。(1.0分)
1.0 分
天文学 A、
数学 B、
物理学 C、
化学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事实上,()才是瓦特蒸汽机的动力。(1.0分)
1.0 分
蒸汽 A、
热力 B、
燃气 C、
大气压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20世纪理论科学的四大模型不包括()。(1.0分)
1.0 分
A、版块模型
B、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C、宇宙大爆炸模型 D、地心引力模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0
()被称为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1.0分)
1.0 分
A、爱因斯坦
费米 B、 C、奥本海默
齐拉德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1
中世纪,欧洲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分别是()。(1.0分)1.0 分
A、12世纪和14世纪
B、14世纪和16世纪
C、12世纪和16世纪
D、14世纪和18世纪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2
()是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0分)
1.0 分
美国 A、
苏联 B、
日本 C、
中国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3
福特模式的意义在于()。(1.0分)
1.0 分
A、说明发明是需要之母
B、使汽车生产成为标准的现代化生产模式
C、让汽车在美国生活中日常化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4
“伟大的思想总是伟大的迷途”这句名言出自()。(1.0分)
1.0 分
戴蒙德 A、 B、巴门尼德
C、海德格尔
D、欧几里得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5
()提出的“任意球的表面积都是其外切圆柱表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一重要数学观点。(1.0分)
1.0 分
A、欧几里得
B、阿基米德
西塞罗 C、
托勒密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6
()的代表思想之一是“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1.0分)
0.0 分
泰勒斯 A、 B、巴门尼德
柏拉图 C、 D、欧几里得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17
中国古代的()发明了速算法。(1.0分)
0.0 分
李治理 A、
史丰收 B、
杨辉 C、
祖冲之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 18
欧洲技术革命里,军事技术发展的标志是()。(1.0分)
1.0 分
A、马镫的使用 B、火药的使用
C、机械的使用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9
关于希腊科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它是超越功利的
B、它是追求推理的学问
C、它是非实用的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0
关于哥白尼对天文学的保守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
0.0 分
A、保留了天球体系
B、保留了正圆运动
C、保留了本轮均轮体系
D、保留了圆心球装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C 21
希腊天文学的一个基本动机就来自于柏拉图给他学生提出的一个任务,叫()。(1.0分)
1.0 分
A、拯救现象
B、逆行现象
C、规则现象
D、整理现象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2
()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1.0分)
1.0 分
A、托马斯阿奎纳
B、马丁路德
杰拉德 C、
伽利略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3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历代君王并不重视
B、过多地追求客观规律
C、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指南
D、没有关于极光、超新星等的记载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4
()最早提出了“万物源于水”的观点。(1.0分)
1.0 分
泰勒斯 A、 B、巴门尼德
柏拉图 C、 D、欧几里得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5
从生物学意义上说,()是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1.0分)
1.0 分
A、工具的使用
B、使用火源
C、工具的制作 D、直立行走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6
下列发明中,不属于爱迪生的是()。(1.0分)
0.0 分
留声机 A、
电话 B、 C、自动收报机
D、碳化竹子做灯丝的电灯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 27
()引入了地球的三重运动说,分别包括公转、自传、轴转。(1.0分)1.0 分
托勒密 A、
伽利略 B、
哥白尼 C、
牛顿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8
工业文明的核心产业不包括()。(1.0分)
1.0 分
钢铁 A、
纺织 B、 C、食品加工
电气化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9
关于世界的本质,复杂性体系和简单体系的区别是()。(1.0分)
1.0 分
A、一个是三维的,一个是二维的
B、一个是不对称的。一个是对称的
C、一个是双向的,一个是单向的
D、一个是非线性的,一个是线性的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0
持主动进化说的观点的人认为,()是人类进化的特点。(1.0分)
0.0 分
突变 A、
渐变 B、 C、突变和渐变相结合
D、毫无规律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C 31
早期科学的特点是()。(1.0分)
1.0 分
A、强烈的推理动机
B、高度的有机自然观
整体性 C、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2
()上首先体现出希腊人科学的自由性。(1.0分)
1.0 分
A、物质文明
B、哲学理念
C、精神文明
D、科学形态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3
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的作者是()。(1.0分)
1.0 分
泰勒斯 A、 B、巴门尼德
柏拉图 C、 D、欧几里得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4
()代表了希腊古典时期最伟大的数理科学成就。(1.0分)
1.0 分
A、托勒密体系
B、拯救现象
C、浮力定律
D、杠杆原理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5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说的是()。(1.0分)
1.0 分
李鸿章 A、
张之洞 B、
左宗棠 C、
曾国藩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6
()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1.0分)
1.0 分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柏拉图 C、
泰勒斯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7
关于英国科学体制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1.0 分
A、具有民间业余科学传统 B、面向工业发展科技
C、科学研究机构遍布全国
D、科研社会化程度高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8
提出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概念的是()。(1.0分)
1.0 分
哥白尼 A、
托勒密 B、
伽利略 C、 D、牛顿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9
()是最早对人类起源的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家。(1.0分)
1.0 分
达尔文 A、
伽利略 B、
哥白尼 C、
牛顿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0
()发明了第一辆实用火车,用于拉煤。(1.0分)
1.0 分
A、瓦特
B、斯蒂芬逊
C、特里维西克
福特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1
()推翻了吉尔伯特的学说,并将正电荷和负电荷命名为玻璃电和树脂电。(1.0分)
1.0 分
舍勒 A、
拉瓦锡 B、
迪费 C、 D、普利斯特列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2
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古典科学的是()。(1.0分)
0.0 分
A、希腊数理天文学
B、希腊逻辑哲学
C、希腊自然哲学
D、希腊医学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 43
关于中世纪的炼金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
1.0 分 A、它是中世纪化学的雏形
B、它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前提
C、它为现代化学提供了设备、方法
D、以上说法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4
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是()。(1.0分)
1.0 分
A、文字的出现
B、手工艺由工艺走向工程
C、城市的出现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5
从本质上讲,阿拉伯科学是由()主导的科学发展模式。(1.0分)
0.0 分
A、宗教主义
君主 B、 C、实用主义
D、自由精神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A 46
()是希腊天文学基本模式的奠基者。(1.0分)1.0 分
柏拉图 A、
泰勒斯 B、 C、巴门尼德
D、欧多克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7
近代科学中,实验传统的来源是()。(1.0分)
1.0 分
A、数理传统
B、炼金术传统
C、培根传统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8
()不属于农业社会所出现的技术创新。(1.0分)
0.0 分
A、铁器的出现
B、纺织的出现
C、农业工具的发展
D、陶器的出现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D 49
关于农业社会的技术发明,下列不属于的是()。(1.0分)
1.0 分
A、粮食生产
B、轮子的使用
C、文字的出现
D、驯化动物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0
()是中国元朝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1.0分)
1.0 分
郭守敬 A、 B、祖冲之
张衡 C、
刘徽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霍金是狭义相对论的创立者。()(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至大论》是希腊数理天文学家西塞罗的代表作。()(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希帕提娅是希腊化古埃及的女数学家。()(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
利玛窦是在华的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人。()(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古希腊人的理想是认为天上有很多保持不变的东西。()(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罗蒙诺索夫斯基是彼得堡科学院的第一位俄籍院士。()(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贾雷德·戴蒙德是英国20世纪后期兴起的技术哲学的重要先驱之一,著有《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美国组织实施了阿波罗登月计划。()(1.0分)
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9
毕拉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数,数即万物。()(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富兰克林主持成立了美国科学促进会。()(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律历渊源》是由《历象考成》、《律吕正义》、《数理精蕴》三部分组成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希腊人以玩儿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所以才能孕育出自由的科学。()(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4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人科动物大约出现在五百万年以前。()(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古罗马人的特征是务实。()(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个反目的的进化论。()(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磁振通信机是由安培设计出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9
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无人读过的书》的作者是欧文·金格里奇。()(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美国是最早出现铁路的国家。()(1.0分)
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技术与文明》是刘易斯·芒福德的作品。()(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巴比伦发明了六十进制,并沿用至今。()(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4
法国工程师巴本发明了高压锅。()(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叔本华是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医学大师。()(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夸克模型假设强子是复合粒子,证实了量子是无限可分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非线性系统里具有很多预测,所以它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阿格里科拉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9
圣彼得堡科学院的学者主要来自本国。()(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近代科学是在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相决裂的过程中诞生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自然哲学的基本工作是采集事实,描述命名,分类编目。()(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新约圣经》是由希伯来文写的,《旧约圣经》是由希腊文写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测定了万有引力常数G。()(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4
理论的知识起源于人对世界的普遍领悟。()(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美国的华人是容闳。()(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不是人类特有的功能。()(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马格德堡半球实验是关于真空是否存在的实验。()(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机械自然观的出现是近代科学出现的主要原因。()(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9
托勒密体系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在希腊的古典时期,培养出了一个所谓的自由学术的传统。()(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帕拉萨尔苏斯认为人体里面的三要素是硫碱汞。()(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本茨研制出了第一台汽油发动机的两轮“摩托车”。()(1.0分)
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2世纪,欧洲的大翻译运动主要是把希腊文翻译为英文。()(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4
牛顿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但丁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0世纪前半期发挥巨大作用的两大超级能量分别是核能的释放和航天事业。()(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马匹的使用,重犁的使用,以及两田轮作制的推行使欧洲的粮食产量稳步上升。()(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文字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对文明再批判的可能性。()(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9
巴黎科学院把科学分为六大门类,其中三个数学的,三个医学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几何原本》的前六章是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合译的。()(1.0分)
1.0 分
4.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 考试 篇四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由于计算机一般不能识别原始文献资料,利用计算机处理文献信息时,必须把有关文献资料转换为数字的形式——这种将文字资料转换为数字形式的过程就叫做()。
(A)编程
(B)编码
(C)译码
(D)破译
2.科学素质的基础是什么?
(A)科学知识
(B)科学价值
(C)科学态度
(D)科学精神
3.()是当今科技活动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方式?(A)归纳
(B)合作
分值:1.0]分值:1.0][
[
实验(C)团结
(D)
[分值:1.0]
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科学知识体系的理论化设想,并创立了相应的逻辑工具——()。
假说方法(A)移植法(B)公理方法(C)观察法
(D)
[分值:1.0]
5.受试因素是指(),通常指由外界施加于受试对象的因素,包括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或内外环境的。
环境因素(A)化学因素(B)生物因素(C)处理因素
(D)
[分值:1.0]
6.利用计算机处理文献信息时,由于计算机一般不能识别原始文献资料,所以需要()。(A)转码(B)译码(C)编码(D)编程
7.下列哪一项是国际学术会议的常用语?
(A)开场语句(B)文摘(C)全文(D)目录
8.科研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指((A)社会实践(B)阶级实践(C)学术实践
(D)科研创新实践
分值:1.0]分值:1.0]分值:1.0][
[)。
[ 9.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指()。
创新(A)科技(B)科学(C)技术
(D)
[分值:1.0]
10.研究设计应当符合(),即合乎一般的自然规律,要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现象,修正和调整研究计划或内容,使之更加切合实际。
科学性原则(A)创新性原则(B)规范性原则(C)唯一性原则
(D)
[分值:1.0]
11.现代科学研究必须把对象置于它所属的大系统中去考察,以整体为准绳,以整体为归宿,这是系统科学的哪一种特点?
综合性(A)整体性(B)最优化(C)实体性
(D)
[分值:1.0]
12.从()的观点来看,人只是生物类群中的一种,属于动物范畴,是从猿进化而来的。
化学(A)物理学(B)心理学(C)生物学
(D)
[分值:1.0]
13.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下列哪一项不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坚持以政府为导向,整合科研资源为科技创新服务(A)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B)
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和
(C)社会公益研究 有效整合科研资源,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D)
[分值:1.0]
14.《规划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定了()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发展、支撑跨越、引领未来”(A)“自主发展、重点跨越、创新发展、引领未来”(B)“自主发展、重点超越、支撑未来、引领创新”
(C)“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D)
[分值:1.0]
15.信息推理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A)实验分析(B)推理分析(C)检索分析
(D)
[分值:1.0]
16.从作家心理、个人遭际和形式美方面研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借鉴什么分析方式?
社会道德批评方法(A)形式批评模式(B)原型批评模式(C)女性主义批评(D)
[分值:1.0]
17.技术方法和理论方法是按照什么标准对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分类?
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A)
科学研究方法本身的特点(B)研究主体的不同(C)科学方法的普遍性(D)
[分值:1.0]
18.除了(),下列各位都在实验科学方法领域作出了贡献?
伽利略(A)达.芬奇(B)吉尔伯特(C)
托马斯.阿奎那
(D)
[分值:1.0]
19.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指()。
创新(A)科技(B)科学(C)技术
(D)
[分值:1.0]
20.实验对象即受试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下列不可以成为医学科研的受试对象是()? 器官(A)细胞(B)分子(C)无机物
(D)
[分值:1.0]
21.对于学术论文的客观检测,历来一向沿用传统的()。这种笼统的模糊印象式方法难以科学地精确地反映出不同个性的论文的差别,既不利于识别人才,又很难发现具体问题。
社会道德批评方法(A)社会历史方法(B)原型评定方法(C)等级定性方法(D)
[分值:1.0]
22.当前科学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指()。
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与综合(A)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综合(B)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相互渗透与综合(C)自然科学、(D)
[分值:1.0]
23.从信息论角度看,科学认识过程可分为哪四个流程?
输入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A)储存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B)输入信息、储存信息、输出信息和处理信息(C)储存信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和处理信息
(D)
[分值:1.0]
24.完成方案设计后,就进入了具体实施过程。方案设计一般包括理论型和()两大类。
实用型(A)实践型(B)实施型(C)实验型
(D)
[分值:1.0]
25.下列哪一项是国际学术会议的常用语?
开场语句(A)文摘(B)全文(C)目录(D)
[分值:1.0]
26.认识到反馈现象并把它概括为一种科学概念进行研究、作为一种可以科学方法广泛应用,应归功于控制论的创始人是()。
亚里士多德(A)维纳(B)培根(C)伽利略(D)
[分值:1.0]
27.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
道德(A)法制(B)爱国主义(C)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
[分值:1.0]
2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科研不正之风的特征?
独立性(A)裙带性
(B)一次性(C)顽固性
(D)
[分值:1.0]
29.实验对象即受试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下列不可以成为医学科研的受试对象是()?
器官(A)细胞(B)分子(C)无机物
(D)
[分值:1.0]
30.现代重大科研创新实践带有()的性质和意义。
局部性(A)地区性(B)全国性(C)全球性
(D)
[分值:1.0]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研究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科学性原则(A)创新性原则(B)规范性原则(C)统计学原则
(D)
[分值:2.0]
2.从作家心理、个人遭际和形式美方面研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借鉴什么分析方式?
结构主义分析(A)形式批评(B)心理批评(C)
社会道德批评
(D)
[分值:2.0]
3.下列哪些选项可以作为国际学术会议的提问语句?
“In our paper, we proposed a new method(novel(A)structure)...” “Would you mind explaining how...”(B)“In closing I want to mention very briefly...”(C)“May I ask you...”(D)
[分值:2.0]
4.几何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A)空间(B)形状(C)数字
(D)加减乘除
5.合作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A)合作要求一种真诚的态度(B)合作要求工作中的相互配合(C)合作不需要有民主作风
(D)合作更要求践行科学无私利性原则
6.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是什么?
(A)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的先导(B)应用开发是基础研究的源泉(C)应用开发促进基础研究(D)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服务
分值:2.0]分值:2.0]分值:2.0][
[
[
7.影响学术论著个性和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主体自身的个性特质(A)
特定学术领域各自不同的特质(B)不同的作品(C)不同的题目(D)
[分值:2.0]
8.现代科技活动需要合作,而合作意识的确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深刻认识合作对于科研工作的意义(A)埋头苦干,两耳不闻窗外事(B)
努力在实践中与与之背离的传统观念决裂(C)努力钻研,万事不求人(D)
[分值:2.0]
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支柱是什么?
学会生存(A)学会认知(B)学会做事(C)
学会共同生活
(D)
10.在我国,目前最常用的图书分类法有三种:
(A)北大法(B)人大法(C)中图法(D)科图法
11.当今科学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什么?
(A)分化(B)交叉(C)分析(D)综合12.灰色决策方法主要包括哪几种方法?
(A)灰色局势决策法(B)灰色线性决策法(C)灰色整数规划法
[分值:2.0]
[分值:2.0]
[分值:2.0] 灰色定势决策法
(D)
[分值:2.0]
13.学术会议报告的一般步骤包括什么?
开场白(A)导言(B)内容(C)致谢
(D)
[分值:2.0]
14.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哪些?
抓住系统研究中的主要因素,建立结构(A)建立系统演化的扩散方程或建立数学模型(B)结合边界条件,运用数学方法求解方程(C)
求出超熵产生和临界点,判断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有序结构
(D)
[分值:2.0]
15.做读书笔记是最常用的累积文献信息的技巧。从内容层次方面来说讲,做读书笔记有哪几种方法?
全文(A)抄录
(B)提纲(C)札记
(D)
[分值:2.0]
16.在学会会议上,针对提问者对于学会报告的问题,报告者的应答策略是什么?
谦逊(A)从容(B)稳妥(C)完整
(D)
[分值:2.0]
17.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源的评价标准主要哪几个方面?
科学性(A)理论性(B)真实性(C)准确性
(D)
[分值:2.0]
18.联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主要纽带是科学研究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哲学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论原则才能实现对具体科学的指导
(A)作用 人类可以通过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和学习,研究自然界各(B)种事物 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更好地总结具体科学的新成果,(C)从中获取新的原理 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方法(D)
[分值:2.0]
19.哪些科学家曾在科学方法论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
亚里士多德(A)
弗朗西斯.培根(B)柏拉图(C)维纳(D)
[分值:2.0]
20.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门具体的领域研究方法层出不穷(A)
一些具体的领域研究方法上升为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B)各门具体领域研究工作取得进展(C)各种方法不断重复(D)
[分值:2.0]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科研技能的培养,只能依靠学习科研方法的基本知识。
(A)
(B)
[分值:1.0]
2.学术会议报告在报告之后,参会者可以提问题。报告者应首先听懂问题,因为不可以要求提问者重述或者解释一遍。
(A)
(B)
[分值:1.0]
3.公理化方法是从少数的原始概念和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和演绎手段来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A)
(B)
[分值:1.0]
4.在学校、科研院所学术氛围的创造中,榜样的力量不如说教的力量。
(A)
(B)
[分值:1.0]
5.数学巨匠希尔伯特在1899年写了《几何基础》一书,但作为科学理论成果而言并没有给人更多新的数学知识。
(A)(B)
[分值:
6.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是永远不变的。
(A)(B)
[分值:
7.学术会议后的交往,不是参会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A)(B)
[分值:
8.科研创新实践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是不会遇到苦难的。
(A)
1.0]1.0]1.0]
(B)
[分值:1.0]
9.分析术语必须揭示该术语的概念的内涵及其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A)
(B)
[分值:1.0]
10.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定量研究手段,比系统工程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A)
(B)
[分值:1.0]
11.文献评述是文献调查法的最后一个环节。
(A)
(B)
[分值:1.0]
12.学术会议报告要求陈述的逻辑性,结构的条理性,尽可能多的可视材料,语言简洁,举止自然,张弛有度。
(A)
(B)
[分值:1.0]
13.只要是具有首创性的科学研究都可以称为科学发现。
(A)
(B)
[分值:1.0]
14.作为各门自然科学特殊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的科学方法论是一成不变的。
(A)
(B)
[分值:1.0]
15.研究者自身的个性特征的差异,是形成学术论著个性和风格的唯一原因,它对学术论著个性色彩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A)
(B)
[分值:1.0]
16.每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是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的效果。而每一项重大的科学理论或技术突破,往往伴生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创立。方法的创立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科学技术研究实践活动。(A)
(B)
[分值:1.0]
17.传统逻辑即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演绎,以数学基础、演绎为核心的科学方法论。
(A)
(B)
[分值:1.0]
18.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可能是在关键的时刻才表现出来,却是经过长期的过程形成的。
(A)
(B)
[分值:1.0]
19.由于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不同,科学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同,在制定科学教育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方面存在着差异。
(A)
(B)
[分值:1.0]
20.研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应采用原型批评方式。
(A)
(B)
[分值:1.0]
21.“As shown Fig.1,we can obtain that„„”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内容语句。
(A)
(B)
[分值:1.0]
22.爱因斯坦曾说:“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
(A)
(B)
[分值:1.0]
23.方法是研究对象的“类似物”。对象不同,要求方法也随之变化。
(A)
(B)
[分值:1.0]
24.对照是实验设计的唯一原则。
(A)
(B)
[分值:1.0]
25.科学研究结果的简洁、思维的流畅和独创都是科学美的体现。
(A)
(B)
[分值:1.0]
26.用检索工具书查找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没有缺点、完美的方法。
(A)
(B)
[分值:1.0]
27.个性和风格是指个人较为稳定的特性及风度、品格。
(A)
(B)
[分值:1.0]
28.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通过一定的特约手段,来达到传递某种信息为目的的通信方式已不罕见。所以信息(information)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正式地、明确地提出并经系统的研究,是很早的事情。
(A)
(B)
[分值:1.0]
29.要充分体现出学术论著的个性和风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具体学科领域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自觉地树立和追求研究主体的主体意识,追求研究者自身的学术个性。
(A)
(B)
[分值:1.0]
30.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但是它是一成不变的。
5.科学考试作文 篇五
但是, 基于我们日常大量的课堂观察以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结果来看, 当下的初中科学教学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还远未达到这样的综合高度。当然, 既然在科学课程中, 将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 (暂且不论地球和宇宙科学) 分立为两块并行的课程内容, 说明两者之间在某种层面上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运行原理和规律, 甚至一些独特的学科思想。而作为科学教师, 首先要领悟它们各自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因为只有站在这一基础之上, 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 才能获得宽广的科学视野, 进而形成对自然界统一性的认识。而当下的科学教师, 从专业结构看, 在其求学生涯中普遍缺少生物学专业的系统训练, 致使在面对生物学领域内容的教学时, 缺少生物学的基本思想, 更难以从科学统一性的高度来理解生命。
不过, 由于生命世界的复杂性,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生命的一些最本质的原理和思想难以用简洁的方式予以呈现, 譬如物质科学常常可以进行量化, 而生命的复杂性使得量化十分困难 (不是不能, 而是复杂, 多半是统计学上的量化) , 结果使得生物学的知识显得很琐碎, 缺少良好的结构, 并以事实性知识为主。许多教师就此认为生物学缺少普遍适用的原理与规律, 处处都是例外, 什么结论都难下, 甚至觉得生物无理可讲。所以在课堂上, 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多是以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来进行教与学的, 生命科学的教学方式明显缺乏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的理科属性。但是我们必须明确, 既然这个生物世界历经亿万年的进化后能够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来, 必然是有道理的。不管是大到生态系统, 还是小到细胞, 也无论是它们的结构还是功能, 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生物终究是“物”, 是物一定有“理”, 而这“理”就是生物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这些基本的原理和思想在近几年嘉兴市的科学学业考试卷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在此结合几个典型试题, 跟大家探讨一下初中科学中有关生物学的若干基本原理和思想。
一、生命是一个物质系统
例1 (嘉兴市2011年学业考试卷第27题第二小题)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如图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 处于不同光照强度下在单位时间内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或释放量。
(1) (略) 。
(2) 环境温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会产生影响, 原因是温度会影响活细胞中的。
这个问题命题组的预测难度是0.65, 但实际检测的难度达到了0.30, 远超预期。而将这个问题放在生物学的视野下, 其实是非常基础、简单的问题, 尤其是题目已将“温度会影响活细胞中的”这样带有明显提示性的字句放在空格前时, 答案“酶的活性”几乎就可以脱口而出了。从考后与教师的交流情况看, 对这个问题的难度评价, 专业背景不同的教师看法完全不同, 有生物专业背景的教师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容易题。
那么, 这样一个原以为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最后却难倒了七成的考生, 原因何在?教师们给出的说法是:因为教材只在呼吸作用的反应式上标注酶这个条件, 而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上标注的条件是叶绿体, 而试题中将两种作用放在一起来分析, 于是这样一个基础问题, 学生 (包括许多教师) 就觉得难以回答了。
其实, 生物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都是以在各种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复杂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 一个生物体或生物体中的一个细胞, 本质就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物质变化系统, 正是细胞内发生的复杂的物质及其伴随的能量变化, 才会有不息的生命活动和多样的生命现象。这是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思想之一。
当然, 生物体的这种物质变化是十分复杂的, 变化反应的底物或者产物往往是性质十分稳定的大分子有机物, 且反应是在生物体内这种温和条件下高效地进行, 这就离不开各种具有高效催化能力的酶。如在光合作用中, 在可见光的推动下, 在常温常压下, 使水裂解放出氧气, 并将简单的二氧化碳合成复杂的有机物, 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这样的物质和能量变化必须在叶绿体光合膜系统上的各种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要完成这样的复杂变化, 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仍是望尘莫及。与此相对, 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及储存的能量, 要被各种生命活动利用, 就必须经过细胞的呼吸作用。此时性质极其稳定的有机物 (如糖类) 在常温常压下, 在微米尺度的线粒体内氧化分解, 且分解时能量的转化效率达40%左右 (现在最先进的内燃机的转化效率还只有25%左右) , 这同样体现了生物这个物质系统的精妙之处。
其实, 即便是我们大脑中的各种思维、心理活动, 本质上都是物质的变化及伴随其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所谓的意识、精神、心理活动, 都是大脑生理活动的结果, 是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所以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将生物部分的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改为“生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转换”, 其实就是为了体现生物科学与物质科学的统一性, 突显了新陈代谢的本质———生命体就是一个物质变化系统。
事实上, 上个世纪伊始, 随着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迅猛发展, 各种生命现象纷纷被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的变化原理加以解释。通过研究生物体内各个部分的物理、化学作用, 完全可以解释生物体的各种功能和现象, 即生命科学也好, 物质科学也罢, 基本的物质与能量的运行原理是一致的, 差异性主要在于复杂程度和空间尺度的不同。唯一例外的是当我们需要知道这些生命功能的起源时, 必须加入独立于物理、化学的原理, 这就是用于解释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生命具有不断进化与适应能力
例2 (嘉兴市2014年学业考试卷第14题) 长期的自然选择, 使生物在形态、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适应性。如与静脉相比, 人体四肢的动脉一般分布在较深的地方, 这是对下列何者的适应 ( )
A.动脉的血压高B.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C.动脉的管壁厚D.动脉中的血流速度慢
此题的预测难度是0.60, 实测难度为0.54, 看上去还算正常, 但就本题所考查的作为生物科学主干与核心知识“进化与适应”的要求来说, 放在这样一个试题情境下, 相关思维要求并不高。
其实, 生活在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无法摆脱自然选择的魔手, 自然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生物的进化与适应, 是生物学的又一基本思想和原理, 且自然选择不仅对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起作用, 甚至对生物的行为、心理等所有方面都起作用。而生物进化的终极目标是适应环境, 使种族更多地延续下去, 以尽可能多地占领生存资源。拿此题的情境来说, 与静脉相比, 动脉之所以分布在身体较深的地方, 原因在于动脉是接受心脏泵出的血液, 受到的血压远比经过毛细血管后的静脉高, 因此一旦受伤破裂就可能造成血液的大量流失而危及生命。同样, 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也是对血压高的适应, 而跟里面的血液性质及流速无关。而动脉这样的分布与结构特点对于远古时期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各种伤害的古人来说尤为重要。
大家都曾听过这样一个段子。一个记者问放羊娃:“你放羊干吗呢?”“赚钱呢!”“那赚钱干吗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干吗呢?”“生娃咧!”“生娃干吗咧?”“放羊呢!”人们在戏说这个段子时充满了对放羊娃的嘲笑, 作为一个“社会人”这样的生命轮回确实没有意义, 但从人的生物属性看却是符合逻辑的, 延续下去才是它的最终目标。
不过, 尽管现在的科学教材对生物的进化以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专门的介绍, 但在教师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误读。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一直到拉马克构建的第一个系统的进化假说, 都认为进化的历程就像个阶梯, 生物进化被视为是一个从低到高一级一级向上攀升的过程, 而人类就位于这个阶梯的顶端。但是, 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不认为进化具有确定的方向, 进化是由变异而生的, 这种变异通过自然选择作用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 而环境的变化总体来说是多方向的, 因此生物进化也是多向的。或者更确切地说, 进化的路径像一棵大树, 各个物种只是进化树上的不同分支, 人类只是位于其中的一个分支而已。
所以, “进化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这样带有明确方向性的说法也是值得推敲的。譬如, 真核生物要比原核生物复杂, 脊椎动物要比无脊椎动物复杂。而进化史上, 真核生物和脊椎动物确实要比原核生物和无脊椎动物晚出现, 都是由它们进化来的, 但是直到今天, 原核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并没有被真核生物和脊椎动物所取代, 它们同时在不同的分支上进化。事实上, 尽管现有的原核生物 (如细菌) 要比真核生物原始, 但它们的种类之多、数目之巨、对环境适应能力之强, 却是真核生物所难以企及的。所以, 从结构、功能或生活环境来对现存生物作高低级的比较恐怕并不科学, 因为进化大树有无数的分支, 很难说哪个枝头更高。
此外, 我们还需明确, 自然选择的威力在于长期的累积效应, 它使生物体获得某种适应性时, 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通过千百年的逐代选择之后慢慢形成的。例如,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人类的营养水平大大改善, 而体力支出大大下降, 于是常常出现营养过剩, 引发诸如“三高”等各种所谓的富贵病, 那为什么人体没有进化出能够排出各种多余营养的机能呢?那是因为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我们才刚刚开始过上营养过剩这种“好日子”。所以富含能量的糖类、脂类等营养物质所具有的甜味和香味对我们总是充满着诱惑。
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之后, 对生物现象的研究由博物学变成了科学, 生物科学由此诞生。它不仅为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而且还确保了生物学的独立地位。因为尽管生物体本身的运行机理都可以用物理、化学的手段来研究, 并用物理、化学的原理作出解释, 但生物体的这些运行机理是怎么来的, 只有进化论才能给出答案。
三、生命存在多样性
例3 (嘉兴市2013年学业考试卷第2题) 研究人员近日宣布, 他们以裸藻为主要原料成功生产出塑料。裸藻是一类兼具动物和植物特点的单细胞生物, 之所以把它称为“裸藻”, 原因是与其他的藻类细胞相比, 它的细胞没有 ( )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因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尽管题干材料比较新颖, 但命题组的预测难度还是比较乐观的0.8, 可实际检测的难度为0.65。假如试题是直接设问“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 那肯定是个送分题。但在这样的试题情境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难度, 原因恐怕是学生对生物具有多样性这一基本思想认识不足, 认为藻类属于植物, 植物就一定有细胞壁。
在生物学中, 要给出定义或得出结论总要留有余地, 原因就是生物具有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在于其生存环境是多样的和复杂的, 生物经过自然选择进化出不同的形态、结构、功能等来适应其多样的环境。即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 生物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适应。譬如, 在同样的环境中, 一些植物开花后能吸引昆虫帮它传粉, 另一些植物的花则适于由风力来传粉;在虫媒花中, 有的是因花色艳丽吸引昆虫, 有的是因花的气味吸引昆虫。环境的多样化以及生物变异的不定向性, 最后必然导致生命形式的多样化, 这使得“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生物学中往往会显得过于简单和机械。
其实, 这个星球上的生物种类之多、生命形式之繁杂实在出乎我们的想象。目前有文献记载的生物约有175万种, 但究竟还有多少物种没被发现?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生物学家们。科学家的预测少至300万, 多至1亿。事实上, 现在每年会有1.5万个新的物种被发现, 并且这一发现速度还没有减缓的趋势。但是同时, 每年约有5万种生物从这个地球上消失, 而消失的原因多半源于我们人类的活动。
6.科学考试作文 篇六
[关键词]闭卷考试易错类型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115
2013年,我校政史科教师为适应政史科闭卷考试的新形势,进行了《闭卷考试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校本课题研究。从当年上学期开始,我们对本校学生的政史学科各次考试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初中学生历史学科考试常错题型及其对策。
一、考试题型、考查能力及存在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历史考试中,单项选择题一般侧重考查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而近年广西各地中考试题的单项选择题中大多提供了课本以外的新材料,形成新的问题情境,并与课本主干知识结合来命题。即现在的单项选择题,不仅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在对我校各次考试试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做单项选择题中,学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知识储备不足,史实记忆不牢,知识内容张冠李戴;二是对单元知识体系没有形成整体认识,未能构建知识网络;三是对历史现象缺乏正确的分析与认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到位,不能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
例1: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在1862年慈溪战役中击毙的“洋枪队”头目是()A.戈登B.西摩尔C.华尔D.瓦德西。这是一道典型的记忆型选择题,但测试时仍有部分学生做错。
例2: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研究“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总结了以下知识点,其中正确的是()A.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欧洲扩展到亚洲B.都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C.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D.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这是一道考查同类事件比较的题目,从该题得分率较低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单元主线的梳理及对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还有待提高。
例3: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总兵力近4万人左右;抗战胜利时,人民武装达到200万人左右。这表明抗日战争及其胜利的意义是()A.壮大了人民军队B.洗刷了民族耻辱C.指明了中国的前途D.人民付出重大牺牲。这道题学生的得分率不高,从中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仍需要加强培养。
(二)材料分析题与问答题
历史考试中,主观题包括了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其中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解决问题及文字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考查。
问答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准确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清楚历史事件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互动与结合;同时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过程和方法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我校学生考试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主观题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史实记忆不准确;二是阅读材料的能力尤其是图表型材料的能力不强;三是没有掌握历史发展主线,不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迁移能力弱;四是对基本概念掌握不到位,对专有名词记忆不准确;五是审题能力不强,对题意理解不透,抓不住题目的关键词;六是答题不够严谨、规范,语言表述不准确,错别字多。
例1: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部分学生回答“设立伊犁将军”,这反映出学生不能正确区分清朝早期和晚期加强对西北地区管理的措施,史实记忆不准确。
例2:当问洋务派创办了什么类型的企业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答民营企业的,有答地主阶级企业的,有答重工业企业的。当问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时,有答资本主义性质,也有答资产阶级性质或资产主义性质等。这反映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内涵没有掌握好。
例3:当问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影响时,一部分学生答成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关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政府还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只答设伊犁将军,漏答了设置哨所和派军队驻扎。这说明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好。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学科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熟练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不仅是快速、准确完成选择题的基本条件,也是完成材料分析题、问答题的保证。可以说,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尤其是在考试形式由开卷转为闭卷的情况下,准确无误的史实记忆更为重要。为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中考方案》出台后,备课组按照《考试说明》和课标的要求,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为复习提纲,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早读课记忆和背诵,利用课余时间巩固知识点。
2.单元复习中,以填空题的形式将单元知识网络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部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单元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同时也强化了知识的识记。
3.每周按单元复习进度进行一次小默写。
4.帮助学生找到记忆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教会学生巧记知识。比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按由南向北的方位记为“广厦福宁上”;《马关条约》的内容归纳为“二亿三地四口开工厂”;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为打败了……赢得了……确立了……促进了……对……产生影响等等。
(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是做好材料分析题及新形势下的单项选择题的基础。阅读理解材料及解答问题的能力高低,直接拉开了学生分数的档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论从史出的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教会学生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句,掌握材料主旨并将材料与教材结论相结合。
2.训练中,通过习题训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拿到题目时,先看题目设问,明确此题考查什么知识。其次,阅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在材料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看三种标点符号:句号、分号与省略号。通过这些标点给材料分出层次,再按不同层次圈出本层次中的关键词,明确材料的主旨,获得有效的信息。再次,思考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设问的关系,并找出其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在脑海中回忆课本相关的历史结论。最后,按题目的要求作答。解答材料题的四个原则是:第一,看前缀,决定答题的范围。如果是根据材料回答,则运用材料找答案;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不局限于材料提供的信息,还要与课文相结合。第二,看分值,决定答题的要点数量。第三,看标点,决定阅读的重点。第四,看限制词,决定答题的文字表述方法。题目中若是出现“概括、特点、观点”这几个词则要归纳材料句意,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表达出来。
3.加强主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教学。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并对今天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在历史教材中前后连贯,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在单元复习中,教师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网络,从一个知识点开始,逐步扩展到单元知识网络进而到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的知识结构。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再展示课件,帮助学生加以完善。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一开始会感觉很吃力,但当他们逐步适应这一方法后,就能较好地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在专题复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某一阶段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以及对这一阶段中主要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历史概念是人们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它反映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时,首先要讲清史实,给学生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形成对历史概念的认识。如“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概念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历史,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其含义?在复习中,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掌握中国主权不断沦丧的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半殖民地”的含义即是“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接着通过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等史实的复习,使学生理解“半封建”的含义即是“形式上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三)强化训练,规范答题,避免无谓的失分
针对学生答题的不规范,我们强调学生答题时要按题目设问的顺序写上序号答题,避免不按顺序答题失分;答题要点化,语言简洁;对专有名词的使用要准确等等。
7.科学考试作文 篇七
简答
消化系统:
简述急性阑尾炎的病因 病理分型 简述胆囊切除术进行胆管探查的指征
AOSC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2 胆结石分类及分布
左、右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结肠癌Dukes分期
进展期胃癌
胃溃疡的手术指证*2 十二指肠溃疡手术适应症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重症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 上消化道大出血常见原因及其特点 胸腔:
简述胸腔进行性出血的指征*2判断 胸部开胸探察指证 腹腔:
简述机械性肠梗阻的原因*2 肠梗阻的分类简述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腹部剖腹探查指佂
泌尿系统:
简述泌尿系肿瘤肿瘤的血尿特点 膀胱肿瘤治疗 上尿路结石的处理原则 闭合性肾损伤保守治疗
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 膀胱癌TNM分期中浸润度(T)规定 泌尿系感染的诱发因素 骨:
简述骨折切开复位指征 适应症 股骨干骨折治疗*3 股骨颈骨折分类*2 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骨折愈合过程分几个阶段及临床标准骨折的专有特征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骨肿瘤的临床表现良恶骨肿瘤的鉴别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 疝气:
腹股沟斜疝 难复性疝 斜疝与直疝鉴别要点
颅脑: 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要点
乳房:
乳腺癌淋巴转移
颈部:
甲亢术后并发症,Miles手术Dixon手术的适应症和手术范围 门静脉与腔静脉的交通支有哪些
病案
急性肠扭转
腰椎间盘突出症
急性胃溃疡穿孔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治疗原则,手术方法)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进一步检查,鉴别诊断,处理原则*2 胃溃疡出血*2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后引起的急性腹膜炎 胆管癌 脊髓骨折
良性前列腺增生*2 椎间盘脱出症的主要症状有哪些*2 名解1肛裂三联征 2 胆囊三角 Monteggia骨折 *2 4.Richter疝
腹股沟斜疝(英文)胆囊三角(英文)*2 骨折(英文)
Thomas征
颅内压
Mirizzi综合症*2 早期胃癌 脑疝 手的功能位 腹膜刺激征 Smith骨折*2 肠梗阻 Paget病
LC 急性尿潴溜
8.六年级科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篇八
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既注重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实验 探究能力;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命题上较符合新 课程理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将试卷及试题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对试题的认识:
本次试题内容涵盖了全面,试题抓住了最基本的要点,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信心,这份试题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更好的促进了科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思考与建议
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常规课教学,把实验课落实到位。
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较好是因为常规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学生大都能掌握当节课学习到的科学概念。从这次考查的反馈得知,学生喜欢课外考察课和动手操作的科学课,他们对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很感兴趣,并表示很愿意去了解。他们也喜欢动手实验和操作,下学期要注意在实验中引导他们多观察多记录。另外,在认真组织、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好课外观察、考察课,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2、提高平时的课堂效率。
避免突击性复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考试时学生才会游刃有余。再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检测等途径,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扎实的科学功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而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
3、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实验操作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拓展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方面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作到活学活用。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养成了学生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4.教师应重视课堂知识的拓展训练,对学生的 “小科学家记录本”的要求要到位,指导要加强。
9.科学考试作文 篇九
测试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它和语言教学与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习得与教学研究和语言测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大学英语期终考试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以教材为参照, 检测教师一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内容, 评价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整体学习效果, 是一种学业成就测试 (Achievement Test) 。学业成就测试不同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测试, 前者与教学密切相关, 而后者与教学毫无关系。它检测的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或能力。长期以来, 外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期终考试命题的过程中一直习惯于单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模式, 多数教师长期忽略试题编写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测试内容等因素, 只是把手头现成的试题集中起来组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成绩评估。既没有预测的环节, 更谈不上确保信度和效度了。这种设计试卷的方法对教学和学习效果能否提供公正的评价?究竟有多大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如何获得保证?以上种种疑问均值得我们反思。本文通过分析如何确保大学英语期终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建议。
一、大学英语期终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于2007年11月随机向桂林三所高校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的106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以上学期大学英语期终考试试题为例, 针对大学英语期终考试的试卷提出了以下问题:
1.你上学期参加的大学英语期终考试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92%的学生选择“笔试”, 2%的学生选择“口试”, 6%的学生选择“其它方式”。)
2.你认为上学期大学英语期终考试成绩能否真实反映你上学期的英语学习成果?
(49%的学生选择“否”, 23%的学生选择“是”, 21%的学生选择“不确切”, 7%的学生选择“其他”。)
3.你认为上学期大学英语期终考试试题是否全面覆盖“听说读写译”等技能?
(43%的学生选择“否”, 33%的学生选择“部分覆盖”, 1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14%的学生选择“是”。)
4.你认为上学期大学英语期终考试试卷难度如何?
(43%的学生选择“难度高”, 27%的学生选择“难度较高”, 17%的学生选择“难度一般”, 11%的学生选择“难度较低”, 2%的学生选择“难度低”。)
5.你认为上学期大学英语期终考试中出现的考点是否能够运用于实际中?
(21%的学生选择“否”, 37%的学生选择“部分可用”, 33%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9%的学生选择“是”。)
6.你认为上学期大学英语期终考试题型是否多样?
(45%的学生选择“否”, 21%的学生选择“一般”, 11%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23%的学生选择“是”。)
7.你认为上学期大学英语期终考试时间是否足够答题?
(27%的学生选择选择“否”, 29%的学生选择“略微不足”, 11%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10%的学生选择“略有剩余”, 23%的学生选择“是”。)
8.你认为你参加过的大学英语期终考试中给出的题型标题指导是否清晰?
(57%的学生选择选择“清晰”, 31%的学生选择“较为清晰”, 2%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8%的学生选择“较不清晰”, 2%的学生选择“不清晰”。)
9.你是否及时获知你的考试分数以及具体扣分情况?
(47%的学生选择选择“不及时”, 36%的学生选择“不够及时”, 3%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12%的学生选择“较为及时”, 2%的学生选择“及时”。)
10.你认为上学期大学英语期终考试能否促进你今后的英语学习?
(7%的学生选择选择“否”, 51%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42%的学生选择“是”。)
同时, 笔者通过访谈10位曾担任过大学英语期终考试出卷任务的教师, 了解到教师出题普遍是按照大学四六级考试的题型从学校自建的信息库、自己的资料源和网上的资料源搜索得来, 在考试之前并未进行具体的考试对象、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信度和效度的确定和考虑。评卷阶段, 在评主观性试题时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
综合以上信息,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期终考试一般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 考试模式单一化
受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的影响, 许多学校的大学英语期终考试模式都模仿甚至照搬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的形式, 没有明确的考试目标, 考试内容不符合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况, 盲目地跟着大环境走, 导致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学的后果。绝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期终考试以笔试的方法进行, 学生感觉试题覆盖面窄, 难度偏高, 无法反映出自己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 考试题型单一化
大学英语期终考试考什么?按照传统的大学英语期终考试的试题设计, 试卷基本由多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和作文几部分组成, 主要考的是语言知识及语言形式的识别, 没有考多少语言的运用和产出能力。这是题型所决定的, 因为80%的题是客观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的弊端很多, 测试专家Alderson说:“有证据表明, 参加多项选择考试的学生能够学习一些应试技巧使自己的分数‘人工地’提高许多。”[1]学生一方面容易形成“应试”思维的惯性, 另一方面也缺少全面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
(三) 评价与反馈系统的不足
大部分教师反映评卷时, 评阅主观题时缺乏统一的明确的标准。整套试题中, 主观题的比重原本就较低, 且大多是以作文或者回答问题等形式出现的。许多教师仅凭自己对学生的印象, 或试卷的整体形象就给出较高或较低的分数;或者对语言点错误或语法如何衡量缺乏有效的指引或者衡量的标准, 导致给出的评分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同时, 许多学生提出意见, 表示考试结束后, 无法及时获知自己的考试信息、成绩以及具体的扣分情况, 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置考试讲解环节, 也缺少对试卷的评价环节。学生只得知自己的分数, 而并不确切获知自己具体的考试信息, 无法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教师, 教师也无法获得学生有效的考试反馈信息, 无法进一步发挥考试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综合以上几点, 我们可以看到, 大学英语期终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考试评价机制不太受到认同。因此必须加强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促进科学的评价机制的构建。
二、关于信度和效度的理论背景
信度和效度是衡量学业成就测试质量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试题只有通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后, 才能有效地投入使用。无法确保信度和效度的试题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受试的具体情况。
(一) 信度与效度
信度主要代表的是测量数据和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程度, 也就是说考试结果的可靠性, 即考试结果与学生的真实水平的一致程度。考试信度的大小说明考试的可靠程度。我们可以用信度系数, 即表明信度的大小统计量来表示信度的大小。信度系数越大, 表明测量的可信程度就越大。信度受试题的设计、考试的安排组织、评卷、考生的心态等因素的影响, 集中体现了分数与试题、试题与考生之间的关系。
根据其性质, 信度一般可分为评卷者信度、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内在一致性信度。[2]
如果要保证有较高的信度, 我们在设计试卷的时候就要注意保证试题有一定的题量。基本上题量越大, 信度就越高。同时设计试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试题难度的把握, 试题的难度最好把握在适中水平, 因为考题难度太高或太低都不足以明确区分考生的水平。再次, 试题不能有偏颇性, 不能选择模糊度较高或带有强烈主观观点的试题。另外, 考题还应具有同质性, 即考试内容属于同一范畴内, 不能将理科专业的内容加入文科语言类考试中来, 能够使考生快速调整适应试题的安排模式。在组织考试时应尽量考虑考场环境、温度、监考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确保其不产生影响考生水平发挥的负作用。评卷尽量采取统一标准, 如此才能基本保证考试的信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3]也就是说, 考试是否测量了它所想要测量的东西。效度有两层含义:一是考试内容;二是考试测出的程度, 即考试所考的内容是否就是想考的内容以及考试是否达到了目的。就大学英语期终考试而言, 效度具体指的是学期内完成预期的测量任务, 达到学期内预期的测试目标的程度, 即大学英语期终考试试题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想要测量内容的真实含义。评价一个测试是否有效, 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检测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效度是一项考试的核心问题, 是语言测试中衡量质量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一项考试信度很高, 但并没有考到应考的内容, 这样的考试效度就不高。[4]
(二)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信度与效度既矛盾又统一。要实现测试的目的, 试题的信度和效度缺一不可。然而信度强调的是试题的科学性, 效度强调的是试题的多样性以及实际运用性, 因此在同一试卷中很难同时既保证高信度又保证高效度。不同的语言测试观对信度和效度的掌控有不同的理解。结构主义语言测试能保证高信度;而强调以真实的语言为测试内容的交际测试能保证高效度。有时为了提高效度而牺牲一定程度的信度是必要的, 然而如果为提高信度而牺牲效度, 我们的测试就变成了准确测量我们测量目标以外东西的工具 (Weir, 1990) 。因此笔者认为,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大学英语期终考试应侧重考虑效度要求,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信度。
三、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针对大学英语期终考试学生及教师所反映的问题, 结合信度以及效度的理论,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期终考试应从学生的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 摆脱历时已久的“应试思维”的控制, 多方面多模式多格局地开展大学英语期终考试, 促进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 考试模式多样化
打破考试只采用笔试的僵化思维, 加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在笔试之外, 通过课堂答问、小组活动以及运用语言解决具体问题等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机制中来, 全面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加入多种考试模式可以丰富考试的格局, 使考试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
(二) 考试题型多样化
建立和开发大学英语大型考试题库, 应根据各级院校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 建立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考试体系, 把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主导思想。平衡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构成情况, 使学生的语言水平获得较大的发挥空间。
(三) 评分标准一致化
在教师阅卷或进行评估时, 要对学生的表现有一个统一的准则指导。尤其在评阅主观题或进行口语表达评估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摆脱“印象化”、“随意化”的评分标准, 要达到较高的评估信度和效度, 使评分标准摆脱主观因素而客观化, 教师可以掌握一些现代的统计学原理和数据库技术来提高评分的可操作性, 帮助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 克服评卷中的主观随意性、片面性。
四、结语
大学英语期终考试是考查学生在特定时间内语言水平提高程度的测试, 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同时, 大学英语期终考试还有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如考试模式的开发、考试题型的拓宽、评卷准则的制定等等。希望大学英语期终考试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对学生学习产生良好的后效以及巨大的学习推动力。
参考文献
[1]Alderson, J.Charles, C.Clapham&D.Wall.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1.
[3]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140-143.
【科学考试作文】推荐阅读:
魅力科学期末考试答案09-12
浙江初中科学期中考试11-12
五年级上科学期末考试08-05
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题06-08
材料科学概论考试题库10-27
内科学考试消化系统总结07-27
教科版五上科学考试题07-22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领导科学简答题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