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决定书

2024-10-08

经济责任审计决定书(精选12篇)

1.经济责任审计决定书 篇一

文章标题: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成果利用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已在全国普遍推开,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拥护,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的实现形式,对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工作开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何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就是这些薄弱环节中较弱的环节之一。因此如何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应该以合理确定审计时机为前提,使成果利用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任免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应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防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脱节。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时机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实行“先审计后离任”方式。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程序,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的有效原则和手段,它能非常准确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为组织人事部门任免干部提供准确的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明显,主要是一些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对被审计者本人触动不大。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除非是触犯了法律,否则审计结果对被审计者本人并没有什么影响。被审计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已经不负有整改的责任了,而接任者是否整改,则要看接任者自身的责任心。先离任后审计使审计的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对成果的有效运用。

(2)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再任命”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提高其权威性,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对调任新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办理工作和经营财物交换,并写出任期经济履行情况报告,新岗位作为代理职务,审计后,再作正式任职,对免职、辞职、退休的领导干部,实行“先离任,后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实行“先审计,后任免”方式。如:对群众意见大,举报多、疑点多、问题不清的干部,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任免”,即“离任者”先离岗待命,待审计后依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做出安排。

(4)、建立健全经常性审计机制,将监督关口前移,实行任中审计、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对纳入经济责任范围的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两年至少审一次,重点单位实现定期审计,并建立健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审计部门、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相应建立自身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审计部门按照审计规范建立自身的结果档案,有利于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动态;组织部门应在收到审计机关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后,及时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送有关领导;并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的使用、考察结合起来,表彰尽职者、查处违纪者;纪检监察部门也应将其归档,作为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立案的依据,并及时将案件的处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便于审计部门进行归档。离任时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未审计的时段集中审计,形成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集中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这种审计方式不仅能达到审计目的,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扬长避短,防患于未然。

(5)、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首先,要与日常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同级预算执行审计各专项审计相结合。实施审计时,将审计结果存入数据库,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做到一次进点,满足多项要求。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要与审计署、省审计厅安排的审计项目相结合,有些可同时结合对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一并进行。

二、以规范成果转化机制为关键,确保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经济责任动态档案,对领导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审计部门要建立经济任审计档案,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档制度,将审计结果报告放入领导干部实际档案,作为干部管理的终身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廉政档案,把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另外,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五部门要共同开发数据库,分级分层次建档,统一规范,信息沟通,共同作好审计成果转化工作。

(2)、通过制定法规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凡正职调动其审计要同其它材料一起上报,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数据,要特别强调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研究干部任免,防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察相脱节的现象。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制度。从利用原则、程序及内容上明确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并对审计成果利用的方式、要求、考核、反馈方面作明确统一的规定。在利用原则上,按照党管干部和分级、分职能管理的原则,由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协调;在利用程序上,强调各相关部门在接到审计结论后三个月内负责落实、利用、并将利用情况报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办公室;在利用内容上,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各自权限内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利用情况分别归入审计档案、干部实绩档案、廉政档案。

三、以加强部门协调为保障,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领导保障机制。要形成以地方党委、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决策层,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为协调层,审计机关业务科为操作层的工作体系。各层的职责是:决策层负责决策和提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重大事项安排;协调层负责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有关事项;指导层负责分配工作计划,指导业务开展;操作层负责实施审计任务,并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调,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2)、建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机关承办、纪检监察机关督办、部门负责其责的协调机制。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结束后,分别向党委、人大、政府及联席会议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经济负责人提出管理使用建议;组织人事部门重点抓好审计计划的安排和成果运用,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管理、使用、监督的全过程,把审计成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纪检监察机关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并将查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廉正建设情况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司法部门对审计部门移交的案件要依法做出刑事处理,相关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把评先树优、奖惩兑现以及人民来信来访反映部门经济问题的案件相结合。

(3)、强化审计成果利用力度。要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对重新发现问题的,要继续追究责任。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所在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或资产负债损益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不得提拔重用。

四、以完善法规制度为重点,强化审计成果利用

(1)、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第九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公告或进行通报”。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即是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者存在问题的曝光。将审计结果在被审计单位内部公告,或者对社会公众公告,是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在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对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及时迅速进行整改。将审计结果、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处理意见,在被审计单位一定范围进行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另外,应将审计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告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2)、建立对审计决定的跟踪检查和落实机制。审计机关应明确专人专职负责对审计报告的督促检查、跟踪落实工作,将审计决定落实情况作为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指标,实行科室负责人和审计组长责任制,把落实审计决定作为评价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决定,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在3个月内执行完毕,对不能及时执行的要视情况分别采取谈话督促、报告政府、提请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做出处理,或利用法律手段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保证审计决定落到实处。

(3)、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要敢于碰硬,该移交的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不能不了了之。

(4)、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司法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措施和规范、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结果出现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防微杜渐的目的。

(5)、建立审计结果利用情况监督机制。成立由人大、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机构,及时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确保审计成果按规范程序利用到位。

五、以严格成果管理为基础,规范审计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管理,是指审计成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的总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不同于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果,它不仅与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协调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应当高度重视。

(1)、要严控审计成果的抄送。审计机关应分别经济责任项目的不同情况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抄送、防止造成审计成果的漫散、泄密。

(2)、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保管利用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要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网工作,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3)、对审计结果的利用要区别对待,注重谨慎性原则。慎重确定使用方式,注意不用情况的区别和联系。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否落实到实处以及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关系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从合理确定审计时机、规范转化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完善法规制度、严格成果管理等方面入手,惟有如此,审计工作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审计之下的国家问责制度方能真正得到落实,并且不断完善,而不能轻描淡写走过场,这样才能使今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健康发展,真正发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廉政建设作贡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成果利用》来源于,欢迎阅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成果利用。

2.经济责任审计决定书 篇二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综述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指的是审计组织在接受审计委托的基础上, 以相应的法律与制度为依据, 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中的党员干部在职期间相应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通过检查、评审与监督等工作的落实来验证财政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并对所应履行的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检查, 进而为确保社会经济财产的安全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奠定基础。

2.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 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如下:第一, 委托性。这一审计的本质是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实现对各部门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状况进行审查监管, 通过这一宏观管理来约束党员干部的经济行为, 确保其能够做到清正廉洁, 以在净化社会风气的同时,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确保实现党全新全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二, 特殊性。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方法以及整个审计环节所呈现出的与其他审计不同的特点,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来确保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与作用。第三, 指令性。这一审计方式会受到审计类别的影响, 相应审计主体会随之发生变化, 能够按照委托指令来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与监管。第四, 风险性。指的是在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 其所针对的是各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检查, 而这一审计的结构则关系到了干部的任免, 因此, 在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的过程中, 相应的审计结构需要以客观、真实且公正为基础来实现对这一风险的规避。

二、当前年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现状

自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施以来,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在具备法律保障的基础上, 实现了发展, 相应审计对象的级别随之提升, 且审计程序逐步确立, 这些都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行与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 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如下:第一, 在审计对象的范围上, 呈现出窄小的问题。对于党政机关以及国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而言, 其所处的级别越高, 则相应的权利也就越大, 而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也随之加大, 所以相应风险系数也就越大, 这就意味着需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拓展, 实现对高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但是,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较小, 主要局限在县级以及以下领导干部上, 难以实现对高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有效审计。第二, 相应审计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基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复杂, 且审计工作有呈现出动态发展变化的特点, 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传统审计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需求, 相应流程模式有待规范与完善。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的创新

1.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

(1) 实现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审计工作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对我国党政机关以及国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来落实审计工作, 是政府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确保人民群众权益、维护社会经济安全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保障。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方面, 从推行至今实现了不断的优化与完善, 而为了更好的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促进我国审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就需要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方面实现进一步的创新, 将其与现代审计理论进行有机融合, 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指导。

(2) 实现审计关系人理论的进一步创新

从我国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看, 在关系上存在三种人物关系形式, 而人物彼此间存在着关联性, 这一关系可通过如下三方面进行体现:投资以及直接或间接实施设计。而从经济责任审计看, 与盈利性审计委托人相比, 不同之处在于其审计的对象是针对国家公务人员中领导干部而言的, 而并非是投资方, 基于这一特殊性, 需要实现审计关系人理论的创新, 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委托人, 以实现对该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 实现类型的创新

从审计分类的现状看, 从执行主体性质、审计内容等不同角度能够将审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 并没有相应的分类方法, 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 原因在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从2010 年颁布实施的, 因而实践时间短。因此, 这就需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相应分类方法的制定, 以完善相应工作类型, 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并协调好其与其他类型审计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2.审计理论的创新

(1) 实现理论结构体系的创新

当前, 与国外相比我国审计理论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从该理论结构角度看, 因相应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在相应理论结构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态, 但是, 在这一结构中, 并没有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空间的搭建, 因此, 使得二者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联系。所以, 这就需要实现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创新, 为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稳健发展与不断完善奠定基础。

(2) 实现发展目标与机制体系的创新

第一, 在发展目标上。为了进一步完善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需要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 以确保在创新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确保实现对相应目标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要把握住二者之间的联系, 对审计理论的核心目标与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能够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第二, 在机制体系上。在实际运行这一工作机制体系的过程中, 因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 需要实现相应机制体系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落实, 并实现对这一工作的有效监管。

(3) 理论框架与审计方法、报告的创新

第一, 在理论框架上。基于审计理论结构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特点, 因相应的构成要素较多, 理论体系也就呈现出了复杂化的特征, 因此, 在构建整个审计理论框架结构的过程中, 需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来实现相应结构模式的创新, 在实现相应审计体系创新的基础上, 实现相应主体的创新, 以相应的结构模式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实现有效的监管与约束, 并实现以德制权监管理论体系的搭建。第二, 在审计方法与报告上。为了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并起到应有的作用, 需要实现对审计模式的创新, 进而通过相应审计方法的完善, 并实现对证据资料的有效搜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规避风险奠定基础, 以全面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全新审计制度, 在实施的过程中凸显出了在监管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行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并确保社会经济安全上的作用与价值, 因其颁布实施时间尚短, 为了进一步发挥出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则需要在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特点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进行创新与完善, 以促进审计理论体系的发展。

摘要:自2010年起我国颁布并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这一制度的创新融合了现代审计方法, 并实现了审计理论的创新, 为促进审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基于经济责任审计下, 在优化领导监督机制的基础上, 为支撑廉政建设并确保社会经济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同时也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建设进程。本文在阐述经济责任审计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推行的现状, 并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的创新进行了研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更新, 许富荣.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审计基本理论的四大创新[J].会计之友, 2012, 10:17-19.

[2]王水平, 徐立敏, 赵永刚.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1:243.

[3]高青, 唐丽茹.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5, 14:10-11.

[4]牛润青.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15:263-266.

[5]单珺.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的创新思考[J].时代金融, 2013, 18:22.

3.经济责任审计 篇三

近日渭南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渭南市2014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各县(市、区)领导小组年内至少集中研究一次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坚持审计计划立项为主,推进“任中审”、 任期内“轮审”和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把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约法三章”要求等情况,以及债务管理、民生改善等指标作为重要的审计和评价内容;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联系,形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市局经济责任审计处)

◆乾县

近期乾县审计局安排对23个单位30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县局打破股室职能界限,整合审计资源,采取镇党委书记、镇长经济责任审计与镇财政决算同步进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同步进行、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同步进行的方法,通过项目整体下达,合理分解项目计划,提高了审计质量。

◆岚皋县

4.经济责任审计 篇四

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

厅领导: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广东省地厅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省司法厅《关于对XX等同志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通知》(文号),审计组于20××年×月×日至×月×日,对××监狱监狱长×××同志××年×月至××年×月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了就地审计,现将审计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介绍被审计者任职期间基本职责情况,简单介绍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基本经营状况,说明本次审计范围和重点。

例:×××同志自××年×月至××年×月担任××监狱监狱长,××年×月至××年×月担任××执行董事。20XX年末,××监狱干警人数××人,职工人数××人,离退休人员人,在押罪犯××人。××公司主要经营项目有××、××等。

本次审计的范围是××监狱和××公司×年×月至×年×月预算执行、生产经营及遵守财经法规等情况。审计组审查了××监狱和××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会计账表凭证等有关资料,并对相关事项作了必要的延伸和追溯。××监狱、××公司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了书面承诺,在其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注意:

这部分内容尽可能简洁、概括。

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注意:以下情况除文中有特别说明的外,可先对任期内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再根据重要性原则,用表格或文字简要说明审计区间的数据情况,对本次新增加的内容或要求,可反映上次审计至本次审计之间的数据。

(一)预算执行情况。

1.收支情况。包括:审计区间总收入、总支出,期初结余、期末结余,评价是否完成部门预算。

2.办公费等6项考核指标支出情况。评价监狱办公费、车辆费、差旅费、会培费、水电费,接待费(不含企业)等6项指标支出情况。

3.罪犯改造费支出情况,列出罪犯伙食费、被服费、日用品补助支出、医疗费、刑满释放路费支出情况(前三个指标为刚性支出),评价其是否遵循预算和其他法律法规。其他罪犯改造费,如发现存在问题才表述。

注意:

1.本段第一小点按照财务报表统计数字反映,只列4个科目,说明、评价总体情况,明细收支以附表说明,超支(暂存款挂账)、结余(暂存款挂账)情况在“财务状况”段反映。

2.本段第二小点只反映是否超预算,不进行是否节约的评价。

3.如果有个别项目超支,其他项目控制较好,可如下表述“除××超支外,其他××支出能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4.在企业列支监管费用情况不在本段反映,在“企业经营情况”中反映。

(二)企业经营情况

1.生产性投资情况(包括设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投入)。2.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必须具体列明以下指标:总产值、单工产值、全员单工产值、利润、上缴费用(指上缴省局总额)和货款回收率。

3.监管费用额度列支情况。其他除额度以外的补充监狱经费的情况也要明细列出。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任期末企业国有净资产与期初对比情况,反映平均保值增值率。

注意:

1.第二小点所列6项指标,可以按以表格说明,再以文字进行简要说明和评价。

2.上缴费用指所有上缴省局费用的总数。

3.单工产值以劳动改造部门的口径统计人数,全员单工产值以狱政部门的口径统计。

4.保值增值情况只反映经营性增值,扣除返还增值税、省局拨款等非经营性增加,此项必须单独制定底稿。

(三)工程建设情况。

1.监狱工程建设总体情况(建设总规模、项目、面积及资金等)。

注意:统计5万元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使用企业资金的项目。

2.工程建设项目抽查结果

注意:主要对10万以上的项目进行抽查。

(四)期末财务状况。1.期末总资产(列明银行存款总额)、负债、净资产、企业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或流动比率,简要评价偿债能力。

2.医疗费挂账、经费缺口、资金缺口、负债问题。3.在暂存款、暂付款挂账的重要超支项目、项目资金结余。

4.应收账款情况,评价资产质量。

注意:第一小点要反映外部债务总额和一年内到期的外部债务数额。

(五)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包括处理土地问题、弥补亏损、清理不良债权、消化医疗费挂账等情况。

注意:只对消化任前产生的债务才反映,任期内产生并消化的债务不能归入。

(六)执行其他经济管理政策情况。

1.政府采购和大宗物资采购,包括罪犯生活物资采购和零花钱购物。

2.生产项目引进。

3.国有资产管理、出租资产情况。4.落实四个不直接分管方面情况。5.其他情况。

(七)完善内部控制情况

主要包括建立或完善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

注意:必须对有效性进行评价。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注意:

(一)遵循重要性和关联性原则。应将足够重要、与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 相关联的问题列入。

(二)按照“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排列顺序分类列举问题,同一类问题应尽可能合并表述。

(三)每类问题必须要有小标题,小标题要包含对问题定性和金额。

(四)对所列举的问题应当写清问题发生的时间或期间,更要注意区分是否发生在被审计领导人员的任期内。

(五)每个问题应明确列出违反的法规依据,在引用法规依据时,应准确、规范,要列明发文单位、文件名称、文号、具体条款号。

(六)标题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阐述具体问题时,用词要直接、清晰、简洁,避免模糊其辞,尽量少用过于专业的术语。

四、总体评价及应负相关责任

注意:

1.评价结论要与经济责任履行结果一致。

2.总体评价可参考被审计单位的汇报材料,评价尽可能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用词要简洁、凝练。

3.根据审计发现问题,按照《广东省地厅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的三种责任划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划分被审计领导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

例:

审计结果表明,××同志在担任××监狱监狱长和××公司执行董事期间,在生产项目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方面存在××问题。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同志对××问题应负直接责任,对××问题应负主管责任,对××问题应负领导责任。

五、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一)关系被审计单位的重大利益或长远发展事项,政策不明确或需相关部门加以解决的重大情况:或有负债、债务纠纷、土地纠纷。

(二)增值税、所得税返还使用情况。

(三)除经费、企业账外,存在重要问题的其他账套审计结果。

(四)最近一次经济责任审计的整改、建议落实情况。

六、审计处理意见及建议

注意:

1.审计建议要清晰、具体,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列明要求被审计单位要做的事情,涉及金额的要列明金额,特殊情况无法列明的,应作出说明。

2.需列明法规依据时,应准确、规范,要列明发文单位、文件名称、文号、具体条款号。

3.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或情况比较复杂的事项,若需长篇幅表述,可在报告中作简要表述,再以附件(或附表)形式补充表述。

附件:

1.监狱资产负债表

2.企业资产负债表

3.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4.超支、结余情况表 5.不良资产情况表

审计组组长:

成员:

5.经济责任审计方案 篇五

一、审计目标

在审计A市B局原局长C同志在担任B局局长期间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在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重大损失浪费、违反廉政规定等问题,对C同志做出正确评价并确定其经济责任。

二、审计范围

对C同志任职B局局长期间(2014年9月-2016年5月)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三、审计内容

1.审查C同志任职期间履行统筹经济(业务)发展责任情况。2.审查C同志任职期间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决策及实施情况,检查重大经济决策依据和程序、决策民主科学性、决策实施及效果等情况。

3.审查执行政策执行情况,审查财政财务执行情况。4.审查管理监督责任履行情况。

5.审计C同志本人遵守国家财政政策法规和廉政规定的情况。

6.审查“三公经费”情况,有无“吃空饷”情况。7.“三重一大”情况。

8.固定投资项目是否完成财务竣工决算移交。

9.其他审计事项。

四、审计重点 1.B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1)以资产负债审计为重点,摸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真实性。在核定经济指标时,把C同志任职期间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放在首位,以资产负债为重点,通过审阅、核对、查询等审计方法验证其真实性,对非资产性项目予以剔除,对不良资产作出界定,对漏记负债予以确认,为摸清B局的真实家底提供依据。

(2)以任期内目标完成情况审计为重点,正确评价C同志的经营业绩。对诸如预算收入、经费及项目支出、三公经费等指标逐项进行认真审计,并鉴证其真实性,实事求是地评价离任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经营业绩。

2.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以内控制度审计为重点,完善单位内部管理。重点应放在单位领导人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内控管理制度上,如财务管理制度、”三重一大”制度等。对于内控制度,既要审计其健全性,更要审计其有效性。健全且有效性内控制度不仅能说明是否符合控制、责任、协调、效益等原则,且能说明内控制度的落实程度和实际效果,达到完善单位内部管理的目的。

3.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

(1).以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为审计重点,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对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审计,重点要放在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各项投资上。实物资产不能有账无物,也不能有物无账;货币资金不仅要账实相符,而且要流向合理;各项投资不仅要程序合规,去向明确,还要确认回报的合理性。

(2).以重大经济决策项目投资的完整性和程序性为审计重点,加强重大经济项目的管理。审计过程中,应根据项目立项和招投标等相关程序及建设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审计,确认建设项目的执行力度及相关决策情况。

(3).以重大决策是否合规与科学为审计重点,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审计重大决策是否合规与科学,重大经济投资项目等有无通过B局局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成为对C同志进行责任审计的重点。对其任职期间决策的合规性审计,重点是对决策程序的审计,如实披露不按程序办事、滥用职权、独断专行、暗箱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任职期间决策的科学性审计,重点是对决策事项效果的审计,如实披露论证不足、盲目决策、效益低下等方面的问题。

五、审计报告阶段

整理工作底稿、基础资料、核对取证记录,形成完整的证据材料;对审计数据、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形成完整的证据链,项目组负责人及时撰写报告征求意见稿,履行我公司三级复核程序后,将征求意见稿及时与委托审计机关交流意见;经多次沟通交流并经我公司相关审核人员复核确认后,形成正式报告交委托审计机关签收。

六、总结、归档阶段

6.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篇六

根据(委托部门)委托字[]号审计委托书和审计处审通字[]号审计通知书,我们自年月日至月日,对(被审单位名称)

(被审职责人职务及姓名)同志自年月至年月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景进行了审计。审计组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主审,同志任助审。我们依据《内部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实施

(审计方式)审计。重点审计了年任职期间的会计资料,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被审单位名称)对供给的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现将审计情景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景(单位和个人两部分)

二、经费预算和支出情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景)

三、主要成绩(履行经济职责情景)

四、存在的问题

五、审计意见和提议

7.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 篇七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 也可以从狭义上界定。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 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 特指我国对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 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 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 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 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经营成果、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与经营目标责任制有关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企业领导人应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与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行为和责任, 不是任期内发生的经济责任, 证据不足或评价标准不明确的经济责任事项不应列入评价内容。

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评价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依据单位的性质及其特点, 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指标数量不宜过多, 要选择最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 与责任目标有关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 为完成审计任务, 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的总称我们称为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我们主要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账目检查法、实物盘点法、汇总分析法、个别座谈法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单位内部和外部调查方法的使用对经济责任审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建立各项经济责任审计配套制度

加强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是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 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加快经济责任审计立法的步伐。对现有的《审计法》进行必要的修改, 增加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规定, 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其次, 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届满、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不负责任导致用人失误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再次, 各行各业都要尽快制定适合本行业的统一的、明确的、科学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 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 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六、经济责任的界定及评价

界定、确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审计人员做出审计评价的关键。经济责任的界定主要是涉及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自主决策与集体决策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虽然行政主要领导主持行政方面工作, 只要其本人无违纪违规行为, 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 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 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 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时, 往往相互推卸责任, 很难界定个人所起的作用大小, 管理不当,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大。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认真调查研究,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从责任主体分清责任归属, 对于前任的责任在审计评价时应剔除或作附加说明;对于重大决策失误要正确判断是否受上级领导的指示, 是属于集体决策失误, 还是个人盲目决策、失职、渎职等行为造成的, 要全面分析失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划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

七、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 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也是组织人事、纪委监察部门监督的重点对象。要整合各个监督部门的力量, 形成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组织监督、纪监监督相结合的新的干部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要与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受理群众举报相结合, 要密切关注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受理的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的信访, 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审计评价客观公正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 国家没有做出明确可行的规定。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评价时, 要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基础上, 努力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对经济责任者在任职期间, 不认真履行职责, 弄虚作假, 虚报政绩以及违反财经法规和经济犯罪问题, 要从严处理。并针对所发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九、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了防止出现“就审计论审计, 审计结果运用不落实”的弊端, 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一是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 慎重确定使用方式。二是在干部监督管理上, 除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 还要求实行任职公示制度。三是要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 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8.浅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篇八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

近几年,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进展。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所有部属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各校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和规范化,都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审计对象的职级逐步提高,审计力度明显增强,已逐步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但从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这项工作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目前,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届满(离任)审计,而未开展届中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目前我国高校审计部门是辅助高校内部管理的机构,通常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同时,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更难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因此,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被审单位或被审计人作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特别是当涉及学校领导层违纪或参与违纪时,审计人员则无能为力,无法对其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2.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滞后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在于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并以审计工作的时效性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但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在组织决定对领导干部工作进行变动后才委托进行审计,造成先离后审的事实,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 造成审计和人员的考核相互脱节的现象。这样难以达到审计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起不到监督作用,也起不到考核干部的作用,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3.审计评价缺乏标准和依据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一个权威性结论,经济责任审计既对“事”,也对“人”,审计目标也较为复杂。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考核评价有比较切实可行的操作规定,对如何考核领导干部缺乏具体的指标体系,对如何分清集体责任和领导干部的个人责任,也没有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标准,使审计人员难于对被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4.审计技术和方法不够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停留在对被审计对象单位财务收支的审计上,审计的形式还是就账审账,没有认真开展审计调查。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越来越宽泛,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违法违规手段越来越隐蔽,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因此很难从账面上发现问题。审计手段的局限性使审计人员无法全面准确了解经济责任人的真实情况,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应达到的高度和层次。

5.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综合素质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审计工作,这项工作往往涉及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而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懂得高校的各种财务会计制度,具备一定的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知识、有关政策法规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面对任务重、要求高的困难局面,不少高校审计队伍力量仍然薄弱,不仅数量上配备偏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审计经脸、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准,很难胜任日益繁重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这就大大形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使审计工作不能很好地、独立地开展。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树立内审的权威性

高校内部审计是学校的内部机构,要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必须取得高校领导层特别是高校校长的重视和支持,包括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提高内审机构负责人的领导地位。只有拥有良好的组织条件,内审机构才能较为独立地开展工作,才能使相关单位和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报告给予重视、及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内部审计独立性越大,权威性就越高,才能真正发挥审计高层次监督职能作用。

2.强化制度建设,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应该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先审计后任用”的原则。首先,高等学校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各级行政领导干部和校办产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得到贯彻落实。组织人事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管理的新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考核干部的必经程序。在调整干部时尽量避免大批量的进行,真正将“先审计后离任”这一制度落到实处。其次,把离任审计与届中审计相结合,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中的不足,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领导策略,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经济活动管理水平。

3.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既关系到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风险,又是被审计的领导人员和委托部门关注的焦点,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中之难。因此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之前应该围绕审计业务程序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责任界定依据, 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 按照一定的客观依据, 结合审计对象、目标责任制的各项内容权重具体进行量化,从被审对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入手,对内控制度、廉洁自律和经济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内容明确评价标准,确定各内容分值,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具体评价时尽可能用数字说明问题,不可脱离数字和事实去盲目评价。明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

4.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审计,是多种审计形式的复合体。为了提高其工作效率,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分利用内审优势,逐步完善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同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特别是审计调查紧密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达到拓宽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5.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政策性很强,审计风险较大,因此,对审计人员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加强政治素质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的客观需要。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不仅要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提高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此外,目前高校的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较淡薄,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所以要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风险具有其必然性、潜在性、复杂性。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审计人员成为具有财会、法律、基建、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审计人员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蒋俊鹏.试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07(12).

[2]陈琳.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事业财会.2006(6).

[3]宋丽,李佳孝.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事业财会.2004,(2).

[4]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孙怀业,任正军,李东寅.对深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山东经济.2006(5).

9.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篇九

一、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任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是否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成;村级集体资产是否增值和债务是否下降;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民主理财等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等。

二、财经法纪执行情况

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帐,有无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和私设“帐外帐”或“小金库”等问题;是否存在通过虚增债权的手段来虚增收入以及将收入或非法收入挂在往来帐上虚增债务等问题;有无滥用职权侵占、挪用、平调集体资产和长期占用集体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未按民主程序,私下交易变卖土地等问题。

三、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1、集体资产处置。主要审计:村集体企业改制、并村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情况,有无非法转让、转卖和侵吞集体资产的行为等。

2、债权、债务管理。主要审计:村里举债是否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是否存在以兴办公益事业为由擅自高息借债;是否擅自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导致新增债务;有无借债进行达标升级活动等情况。

3、土地发包、承包。主要审计:“四荒”等资源型资产的发包是否采取招标、拍卖、租赁、参股等方式,是否签订规范的承包合同;村级基建工程是否公开招标,有无“人情”承包和“以权”承包等。

4、专项资金管理。主要审计:上级划拨或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粮食直补资金的发放情况等。

5、财务公开。主要审计:财务公开是否全面、直实、及时、规范;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程序是否规范,资金收取是否超标准、超范围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等。

四、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等

10.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 篇十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公共权力寻租 国家良治

根据卡内基·梅隆基金会的估计,仅在2001年,我国政府部门权力寻租所导致的腐败经济成本合计为3430亿元,占当年GDP总额的4.79%。当前,公共权力寻租已经渗透到我国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其对经济发展的掣肘只是冰山一角。那么,公共权力寻租究竟对国家良治有怎样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为何能够遏制权力寻租行为;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设计还存在哪些不足又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笔者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公共权力寻租对国家良治的影响

(一)公共权力寻租滋生的原因。

公共权力寻租是指公共权力代理人违背委托人的意愿,滥用行政权或监管权,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谋取私利的行为。在我国,公共权力寻租的滋生和蔓延有其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按照公共选择理论,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政治家和公务员都是有着强烈利己动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一旦权力在握便在客观上存在以权谋私的冲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行政权力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和尚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公共权力寻租”提供了温床——政府官员既要制定“游戏规则”,又要“参加游戏”,不够公开透明的游戏过程使公共资源极易被规则制定者加以利用,导致权力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权力的分化与扩张又派生出强大的利益集团,加剧了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扩散。

(二)公共权力寻租的危害。

倘若公共权力寻租只是少数官员与不法商人沆瀣一气,利用公共资源配置权从市场获取高额回报的伎俩,那至多是一种“腐败加投机”的活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公共权力寻租像极了“蝴蝶效应”中的那对翅膀,轻轻一扇,带来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其对国家良治的危害可以归纳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产生负面影响。根据Tanzi和Davoodi的研究,如果新加坡公共权力寻租的严重程度提高到巴基斯坦的水平,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将上升1.6%,政府税收占GDP的比例将下降10%。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相较于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等“软件”项目,地方政府官员从公路桥梁建设等“硬件”项目中能得到更多的“租金”,同时也能彰显更多的显性政绩,因此,“硬件”投资占财政预算的比例一再提高,大量的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侵占了原本应该投向某些民生领域的资金,造成财政支出结构的严重失衡。

二是对公共投资产出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公共投资预算的约束机制偏软,使腐败“租金”转化为某种“暗税”,在官企双方的“合谋”下成为项目预算的附加,大量资金被“灰色蒸发”,投资成本随之也被“高估”,这部分解释了我国普遍存在的公共投资项目建设“决算>预算>概算”的“三超”现象,也导致了公共投资产出效率的降低。

三是对私人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产生负面影响。莫罗根据57个国家1971-1979年间以及68个国家1980-1983年间的资料,研究发现腐败指数下降1%,私人投资占GDP的比重就上升2.9%。此外,东道国的权力寻租严重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世界银行顾问魏尚金通过对14个来源国对41个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表明,腐败指数每上升一个等级,外商直接投资便下降11%,相当于边际税率提高3.6%四是对贫困人口和收入分配产生负面影响。中央的惠民政策在一些地方往往“口实而惠不至”,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官员在“切蛋糕”时会自然地偏向于能够带来丰厚“租金”的利益集团和能够产生显性政绩的投资项目。长此以往,贫困问题将更加恶化与持久,Gupta等学者利用ICRG指数和1980~1997年间国家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一个国家的腐败指数恶化一个标准差,基尼系数将增加4%。

五是对经济转型和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公共权力寻租会产生强大的利益集团,而这些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将想法设法阻止经济转型和制度向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这种官企之间“权利博弈”的互生关系一旦曝露在阳光下,势必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极大的损害。与此同时,当大量通过非法手段或权力捷径迅速增加财富的案例演变为一种思维定式,将极大地挫伤社会的生产积极性,对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产生冲击,最终影响社会稳定。

二、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权力寻租的遏制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以遏制公共权力寻租推动国家良治的理论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源于政府官员所承担的 “受托经济责任”。公共权力的拥有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受托责任、法律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他们勤勉尽职地履行受托责任,合法并有效地使用公共资源,是判断一个国家民主和法治程度的重要指针。

在政府行政领域,社会公众、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执行机关三个主体,构成了一个基于公共资源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链和行政管理链。委托关系的间接性和管理关系的直接性,导致了权力的非对称性,即出现了“弱势委托人”与“强势代理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的自利属性、监督机制的缺失和信息不对称都会导致公共权力寻租的发生。要防止公共权力异化和公共资源被滥用,在委托人弱势和代理人强势的格局不可能打破的前提下,只有依靠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实施目标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可靠地确定经济责任受托目标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奖惩,强化对公共权力配置与使用的监督制约[7],从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实现国家良治。

(二)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权力寻租遏制作用的机理及其成效。

我国现行的政府权力架构极易导致权力的过度集中,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要害部门,往往一项政策的偏废和监管尺度的松紧就能影响数千家企业的兴衰存亡和垄断行业的既得利益。而这些公共权力往往只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上,使他们在“权钱交易市场”中成了公共资源“垄断者”,谁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越强,谁在公共权力寻租中便握有“定价权”,从而通过“出卖”公共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只有当收益远大于成本时,政府官员才会冒着“乌纱帽被摘”的风险进行权力寻租。对他们而言,C(m, f, u)表示公共权力寻租成本。其中,m是其一旦被查处后能够用货币衡量的物质金钱损失,f是其东窗事发后无法直接用货币衡量的社会地位、声誉和自由损失,u是其他成本,如心理负担等。

如果用图来描述政府官员作为公共资源“垄断者”进行权力寻租的成本与收益。其中,边际成本曲线PC表示每进行一次“权钱交易”(可视为售出一个单位的“公共资源”)所付出的成本;平均总成本曲线AC反映

了同一官员在连续多次的“权钱交易”中寻租成本的变动趋势,初犯时极大的心理负担u会产生较高的寻租成本C,但随着次数的增加,寻租成本会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当寻租行为突破一定的界限(如贿金高到可以被判极刑)或难度加大后(如可能触及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寻租成本又会随之抬高,因此AC呈现出“U”形;D和PS分别是寻租官员面临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由于是公共资源的“垄断者”,他们同时掌握着公共资源的“供给量”和“定价权”,因此,我们无须画出供给曲线。

按照经济学中垄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定价原则,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当边际成本PC与边际收益PS相等时,其交点所对应的产量Q能够使寻租官员(公共资源的“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进而我们可以通过需求曲线D,找出垄断价格E,此时方框ABDE的面积就等于寻租官员的“垄断利润”。

当然,现实要比经济模型来得更加复杂而多变,对于寻租官员来说,即便其已身居高位,并垄断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在做出“权钱交易”的决策时依旧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直接表现为寻租成本C(m, f, u)的变化。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看短期性的警示(如参观监狱、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和检查(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应监管部门的例行检查)对公共资源“垄断者”寻租成本及收益的影响。短期的警示或检查活动会使一定时期内每一次“权钱交易”所付出的成本增加,在图中表现为边际成本曲线PC的斜率提高,形成新的边际成本曲线PC′,此时,当产量等于Q1,垄断价格等于E1时,寻租官员实现“垄断利润”最大化。对比一下前后两次实现“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垄断价格,我们不难发现,面对短期性的警示和检查,“理性”的官员如果依旧选择铤而走险,那么必然会在减少“权钱交易”次数(Q1E)。这体现了警示和检查等短期性活动对公共权力寻租的抑制作用:一方面,“权钱交易”次数的减少意味着公共资源被侵占和滥用的概率降低;另一方面,对贿金心理预期的增加会让一部分“资本不够雄厚”或“扛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打消寻租的念头。然而,这种抑制作用有其局限性:一是警示或检查的短期性只能在“有效期”内使官员寻租的边际成本增加,风声一过便“一切照旧”;二是职位越高的寻租官员边际成本增加的幅度越小,因为官场阅历越丰富,抗压能力越强;且同级别的检查往往缺乏“力度”和“深度”;三是无法彻底抑制住官员的寻租冲动,在减少“权钱交易”次数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将贿金提高到心理预期,依旧会带来无法抗拒的高额收益,那么权力寻租行为还是会发生。

与短期性的警示或检查活动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资源“垄断者”寻租成本及收益会造成影响。由于官员在任期内个人的履责、守法、廉政情况及其所负责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都要接受审计,审计实施的时间既可能在任期结束后也可能在任中,审计内容将溯及既往并可能延伸到体制外的企业和部门,从而对官员寻租成本的影响周期会延展至整个从政生涯。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将增加官员寻租的平均总成本,在图中表现为平均总成本曲线AC被提升至AC′,此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产量为Q时(图2-1中实现“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方框AB2D2E的面积要明显小于方框ABDE的面积,即官员寻租的净收益减少了。倘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在图中表现为平均总成本曲线不断被提升),官员寻租的利润空间便会被不断挤压,最终变成“无利可图”,此时“理性”的官员将彻底放弃权力寻租。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在作用对象的范围、作用效果的强弱、作用周期的长短等各个方面,相较于短期性警示或检查活动,经济责任审计能够通过消弭官员寻租动因,追究违规官员责任,从根本上遏制公共权力寻租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资源被滥用的可能性,这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1998年至2010年,审计机关对43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审计署对151名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

和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查出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及侵吞国有资产等个人经济问题金额21亿元,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纪违规和损失浪费金额680多亿元;与此同时,相关责任人被严肃问责,其中7600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16000人受到免职、降职、撤职和其他处分,一大批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因审计结果反映较好而受到肯定和提拔。

三、遏制公共权力寻租目标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性缺陷。

一是缺乏前瞻性。2008年的“郭京毅案”让我们看到了在政策制定环节发生公共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与“事后寻租”相比,这种事前的寻租活动关乎各方的利益分配,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甚至会对国家未来的政治经济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防范“事前寻租”方面仍属空白。

二是存在滞后性。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一般是先离任后审计,只具备事后监督功能,却难以发挥全程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只关注已成气候的“寻租领域”,而对苗头性和倾向性“寻租领域”缺乏预见性,未能及时安排审计。

三是问责显不足。就审计问责内容而言,“任中问责”、“不作为问责”和“绩效问责”仍然涉足不深。就审计问责的时效性而言,往往是针对离任领导干部进行,有时甚至异化为事故发生后的善后程序,由此带来的审计问责与干部调任、事故处理的时间差必然导致审计问责实际效用递减。

(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以遏制公共权力寻租为目标。

一是将经济责任审计引入公共政策评估,预防“立法腐败”。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将减少政府官员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此时旧的权力拥有者和新的利益集团会转而通过“制度供给”的方式,形成新的“政治创租”。因此,有必要在公共政策评估中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通过事前确认政策制定者的经济责任,力促“制度供给”程序的合规性;另一方面,从对社会各个利益阶层影响的角度,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审计监督,发表审计意见,保证“制度供给”结果的有效性。

二是着力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预防“权力期权化”。《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五条明确指出,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应该说这为预防“权力期权化”增加了一道防线。下一步,应积极探索将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推行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尝试对不同层级和类型的领导干部分别建立评价指标;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和运用机制;充分发挥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期权化”的预警和威慑功能。

11.经济责任审计决定书 篇十一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 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估内部与外部的风险因素,并对审计范围的重点与范围进行明确。其出发点在于审计风险,根据风险因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确保大部分审计资源倾斜于风险较高的审计领域中。现阶段,国内的审计制度并没有一个完整与系统的研究,导致经济审计工作在进行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从发展的实际情况上看,我国的审计模式必须要注重创新,才能确保其顺利进行。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概述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是指审计机关评估审计对象的效益性、合法性与真实性后,预计主体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都对损失可性能进行评价。如果在经济审计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审计工作,或者是预估方法错误,导致审计意见发表不当,均会造成很大损失。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比较特殊,它既具备一般风险中的特征,同时,也包含自身的特性。首先从环境上而言,审计风险中具备更加复杂的环境,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其审计需要很大的时间跨度,且审计时间紧、任务繁重,这表明审计环境非常复杂,以至于审计风险很难得到合理与有效的控制。其次,审计风险具备较大的隐蔽性,如果企业内部员工相互包庇,则很难发现其中是否存在问题。除此之外,审计内容较多,它包括财务责任、管理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既审计阶段存在,同时,也存在于评价阶段(管理责任评价)。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重要性

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制度审计模式与账项审计模式,风险导向模式就是在制度审计与账项审计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它并没有完全沿袭传统的审计方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出了很多创新。这种新型的审计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審计观念,在经济审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降低审计风险

从制度审计的角度而言,审计人员主要把重点集中于内部控制系统中,很多潜在风险极易被忽略,若企业内部员工串通,极易出现造假的情况,内部控制系统便无法发挥作用,审计程序也成为摆设,最终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效。近几年,企业内部人员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企业资金流失,受到较大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利益。通常情况下,面对这种情况,基本上都将责任归咎于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所承受的责任在无形中增加,建立风险导向模式后,便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规避风险。

(五)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适应性较强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得更为激烈,有些企业为了争取竞争的有利地位,内部出现财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已经意识到,若无法彻底了解审计对象,审计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就可避免这些弊端。即使在市场经济如此复杂的条件下,这种审计模式能够评估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更强。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具体应用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就在于评估审计风险,风险的评估需要以审计对象所在环境作为依据,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之前,便可以对审计对象进行调查,评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审计前了解相关信息

审前工作有利于控制审计风险,使风险降至最低。首先,审计人员要彻底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基本信息,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被审计对象所处的环境,例如其所在单位的具体性质、经营目标、管理模式等,另外,还要明确与被审计对象单位相关的信息,例如监管机构、经济政策等,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有利于了解内部控制流程。

(二)审计风险评估

在审计工作开始前,审计人员需了解相关信息后,审计人员需对被审计对象所处环境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与辨别,这是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另外,还要查问与被审计对象相关的人员。观察财务系统中的各项交易记录,对其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科学安排审计工作

审计工作的安排需符合科学规律。评估企业经济审计中存在风险后,便可以风险作为依据,合理安排审计工作。审计工作需要安排的主要内容有审计人员、审计时间、审计重点等。通过合理的安排,可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错误,同时,可以根据审计中存在的具体风险计划审计流程,可使其中的重点突出,增强审计的效率与质量。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资源的合理调配非常重要,这是审计风险评估中的重要内容,应该选择具备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资源进行分配,有利于实现审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除此之外,审计人员还需具备谨慎与怀疑的态度,当掌握审计证据后,需通过各种方式测试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反复核实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确保其真实性,一旦发现其中存在虚假信息,要及时上报。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情况,适度增加测试程序,控制审计风险。

▲▲三、审计工作的改进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了解审计流程,有利于确保审计的高效性。可考虑建立一支专业的审计队伍,强化对审计人员的培训,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还需要完善审计制度,有利于确保经济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首先需要完善的就是审计操作,企业内部可建立有效的操作规范制度,对审计风险的具体流程进行明确,同时,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实现企业内控制度、资源配置的规范化,通过建立审计制度,有利于使审计质量得到提升。还可以对审计体制进行深度改革,在内部审计中,它只具备相对性的独立,通过审计制度的改革,可以使审计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在审计过程中,可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有利于确保审计的正确性。审计工作可以引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建立一个独立的数据库资料,抽样统计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

▲▲四、结束语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规避风险,同时,还可以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经济责任审计属于经济监督制度中的范畴,同时,它还十分具备中国特色,它是审计中的一种创新手段。对于经济审计而言,评估风险是其中的重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可使审计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也有利于确保审计质量的提高,降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菁婉,周萍,董学彩等.风险导向审计下的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研究——以安徽一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11

[2]郝玉贵,陈丽君.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风险导向审计定价——基于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

[3]李淑颖.大型国企隐性福利形成原因及约束机制探讨——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数据分析[J].商业时代,2013;22

[4]郝玉贵,陈丽君.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风险导向审计定价——基于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

[5]余海军.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3;14

12.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初探 篇十二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1、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识差

高校的部分领导干部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认识不够端正, 经济责任审计多为走过场, 领导不能足够重视经济责任审计, 不能将其重要性与固定资产审计等审计项目等同, 自然在执行过程中就会收效甚微;部分干部、教职工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 大部分认为只有出问题的领导干部才会被经济责任审计, 如果被审计就会产生抵制情绪, 各组织、部门也多不配合或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 与普通教职工没有关系的想法都是片面的。在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够前提下获得的审计结果往往避重就轻,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其利用价值较低, 因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获得的效果较小反过来更加不重视经济责任审计, 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2、先离任后审计等执行弊端

由于国家法律法规对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程度不够, 并没有严厉的条文作保证, 内部审计尚且执行不善, 存在技术人员不充足、审计机构不健全等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就更难于开展, 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都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 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而现实却完全颠倒, 成为“先离任后审计”。多数部门从自身工作出发, 在对职工或干部进行调任之前并没有经过经济责任审计的考核, 干部往往先接受任免, 然后再办理原职务的各项交接及审计工作, 造成审计和人员考核相互脱节的现象, 使得审计人员在搜集证据、核实述职材料、落实审计结论等方面多有不便, 不仅难以实现审计的目的, 也起不到监督、考核干部的作用。

3、经济责任审计缺乏量化标准

目前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审计范围不够、审计缺乏量化标准的问题。经济责任的审计不应单单停留在被审计对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上, 就账审账, 而是要扩大审计范围, 如有无领导个人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财产流失和浪费的情况等, 对各项财务状况的来龙去脉也要做实际调查。同时,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原则缺乏相关法律支持, 由于没有具体、可行、统一的经济责任量化考核指标, 审计人员没有经济数据作评价依据, 只能根据职业判断做出定性分析, 不同的审计人员可能就同一经济责任做出不同的判断, 导致审计评价不规范, 审计结论难下, 随意性、偏差较大等问题。

4、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而在目前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 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岗调动过来的, 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甚至部分审计人员在财务部门任职或兼任其他职务, 在集中开展审计时, 常常出现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 或者暂时借助其他部门的人员解决了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 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工作效率低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滞后现象并不能有效改善, 审计的结果往往也因未能将其经济问题查清、查透而缺乏参考价值, 也影响了审计质量。

二、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意识, 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在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要争取到主管校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协作, 因此高校内部员工自上而下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识, 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只有在被审计者及其所在单位能够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取消抵制情绪, 并对审计工作积极支持和配合才能取得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功, 并形成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纪监监督、组织监督相结合的新的干部监督机制。针对领导的不端正态度要通过政府审计监督和廉政党风建设等外在施压, 使其产生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动力, 在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外部监督约束下, 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全年计划安排中, 从制度上要求相关部门充分配合内部审计工作, 也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此外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 不仅要聘请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审计队伍中来, 还要组织其进行后续培训, 使其不断地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分析能力及组织协调工作能力。

2、规范审计程序

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首先要规范审计程序, 制定更要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审计程序, 改变干部离岗、调任“先离任后审计”的不合法规的审计程序。其次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各个阶段要规范审计程序, 在准备阶段, 审计部门要根据组织人事部门委托编制审计方案、成立审计小组, 按规定向被审对象所在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 并做好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在实施阶段通过听取被审者的情况介绍, 对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资金、资产、经济指标等情况作初步了解, 运用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分析各项经济资料和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资金来源、运用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并结合走访学生、个别交谈、召开座谈会等内查外调等形式, 收集动态资料, 做出动态判断, 最后还要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 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以确保审计结果的权威性, 降低审计风险。此外还要强化经济责任追究制度, 明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内容, 将审计机关提交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作为干部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的参考依据, 对经审计发现被审计对象确有违纪违法行为的,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律规定程序移交组织、纪检监察部门, 追究其相应责任。

3、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目前高校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规范, 在各部、处、系均存在有转专业费、补考费、上机费、图书服务费、文献检索费等多种, 甚至在代购军训服装及运动服时也加价收费, 各部门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等现象较为普遍, 这些负责人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 对其进行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势在必行。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两者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同时要将经济责任的审计面全面扩展到收入、支出、经费使用效益、资产、债权债务等各个方面。如在收入方面, 要对部门的各项创收收入进行规范, 资金应由一级财务部门负责管理, 重点审计放在各单位的经费是否逐年增加, 各项收入是否纳入预算管理, 是否存在乱收费现象等。

4、建设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考评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考评指标是衡量高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考评指标体系, 借助于量化的考评指标有利于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领导责任与现任领导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使得评价依据有迹可寻, 审计效果更为理想。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定量指标进行设计时, 要注意进行审计区域的分类和划分, 如学校规章制度制定权的评价指标、重大经济事项和重大投资决策权的评价指标、高校领导干部经济管理权的评价指标、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权的评价指标、廉政建设和遵纪守法的评价指标、和谐校园建设的评价指标等可作为一级指标, 具体在分别下设资产管理制度、内控制度;预算编制及调整、对外投资项目;资产、负债管理;预算收入合法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二级指标, 再下设包括经费自给率、经济目标计划完成比率、业务招待费支出比率、违规违纪金额比率等相对指标, 与可通过量化打分的绝对指标相互配合共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开展。

三、结论

近年来, 高等教育学校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出现资金问题的学校也逐渐增多, 且高校领导违法违规现象也时有发生, 高校资金正常运作、高校行政权力有效运行等都成为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分析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识差、先离任后审计等执行弊端、经济责任审计缺乏量化标准、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后,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意识, 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规范审计程序, 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建设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考评指标体系几项建议。

摘要: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作为国家资金支持的事业单位其办学也逐渐走向市场化, 且高校运作中配置大量固定资产, 随着科研成果的增加, 无形资产的保护也有待加强, 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长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对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高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势在必行, 是高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顺应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形势需要而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的高校虽已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但其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本文分析了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吴利芬: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视角[J].决策与信息, 2007 (6) .

[2]阎银泉:高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J].财会月刊, 2005 (10) .

[3]陈洪玉: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3) .

上一篇:信用交易下一篇:新护士培训考核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