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现状(精选8篇)
1.农村医疗现状 篇一
农村医疗保障现状调查
阳光下,江西都昌村民黄世辉眼里噙着泪搂紧孙儿说:“这孩子不知道能不能留得住”。小孙儿患的是先天性血小板缺乏综合症,为给这孩子看病,家里已经欠下了七万多元的债,而以后每年还需要定期治疗,医药费每年都要几万元,到哪里去找这么多钱,一家人急得年都没好好过。像黄世辉家遇到的情况在农村不在少数,小病经常不看,大病看不起,一旦出现大病,则整个家庭陷入经济
优生优育难推广
长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蔡医生这样对记者谈道,“农民的医疗问题是一个恶性循环,不知道这个源头在哪里。”比如,在农村许多人的病都是先天不足和儿童发育期营养不良造成的。虽然乡卫生院经常宣传优生优育,可是这么多年来,一点作用都没有,有许多妇女生孩子还是在自己家里生,妇女常常留下产后妇科病,有许多农村妇女在怀孕期间仍然要参加重体力劳动,更无法保证孕期起码的营养。同样,农村儿童的`营养不良成为普遍现象,现在许多父母把几个月大的孩子放在家里给老人代管而自己外出打工,根本谈不上优育。
医保缺乏带来重大疾病隐患
记者从一些农村县级医院了解到,许多农民的重大疾病是由于对一些“小毛病”不重视积累而成,使得一些重大疾病在初期难于被发现,而且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导致病期严重。一位主任医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农村一些偶发性疾病成为普遍的常见病,比如肺癌、肝癌、食道癌等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死亡率高,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他说,这些疾病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就可以控制的,而这些疾病的早期症状都是易发现易检查的,而往往他们都把它当作小毛病忽视了,因为基本的医疗都难以保障,根本不可能想到要做检查。
一项问卷结果显示,许多农民在遇到生病时,最多只会到村医那去买药,还有一些农民认为自己能扛过去,不用花钱去治,几乎没有人会到乡镇卫生院或县里去看这些“小病”。“有些得慢性病的,只要稍控制住病情,就不吃药了”。
另外,记者了解到,“见效快”且价格合理的药,在许多农民眼里就是好药,毒副作用不在他们考虑之列。一些药品制造商和销售商利用这一特点,常常把一些毒副作用强而短期疗效比较明显的、在城市已
[1][2][3]
2.农村医疗现状 篇二
1 广西农村“三级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现状
到2010年年底, 广西县、乡、村拥有大型乙类医用设备176台, 其中县级医院CT拥有量为130台, 占广西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仪 (CT) 拥有总量258台的50.39%;核磁共振仪 (MRI) 有5台, 占广西MRI拥有总量56台的8.9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 (DSA) 有3台, 占广西DSA拥有总量53台的5.66%;数字化模拟机 (LA) 有4台, 占广西LA拥有总量43台的9.30%;乡镇卫生院CT拥有量为32台, 占广西CT拥有总量的12.40%;MRI有2台, 占广西MRI拥有总量的3.57%。广西农村县乡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疗设备分布情况见表1。
1.1 广西县级医院医疗设备现状
1.1.1 广西县级医院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现状。
广西县级医院总数从2008—2010年数量变化不大, 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和台数均有大幅度提升, 总价值从148 006万元上升到227 463万元, 增幅为53.69%。台数从13 598台增长到17 270台, 增长了27.00%。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浙江省2004年县级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就有17 570台, 其中50万元以下的16 444台, 50万~100万元的863台, 100万元及以上的263台[2] (表2) 。
1.1.2 广西县级人民医院主要医疗设备现状。
经过对广西卫生厅直报系统数据的处理和统计, 2010年广西县级人民医院主要的22种医疗设备中, 拥有率超过60.00%的设备的有10种, 其中拥有率最高的为黑白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救护车, 拥有量占医院总数的94.67%, 最低的是牙科综合治疗台, 拥有量占医院总数的65.33% (表3) 。另外, 拥有率超过10.00%的有7种, 分别为全自动三分全细胞分析仪、800 m A医用X线诊断机、医学图像存档传输系统、危重病人监护系统、高压氧仓、人工肾透析装置和血液酸碱气体分析仪。
台 (%)
注:资料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 (2011—2015年) 。
注:资料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直报系统。
注: (1) *中含有1台DSA。 (2) 资料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直报系统。 (3) 县级医院总数为75所。
1.2 广西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现状
1.2.1 广西乡镇卫生院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现状。
广西乡镇卫生院总数从2008—2010年数量变化不大, 但由于新医改的运行, 财政投入的加大, 乡镇卫生院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总价值和台数均有大幅度提升, 总价值从36645万元上升到75551万元, 增幅高达106.17%。台数从7924台增长到11575台, 增长了46.08%。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浙江省2004年乡级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就有13445台, 其中50万元以下的12959台, 50万~100万元的443台, ≥100万元的43台[1];与全国相比, 2009年广西万元以上设备总价为54634万元, 只占全国1.95024亿元的2.80%, 而2010年广西人口比重占全国的3.44% (表4) 。
1.2.2 广西乡镇卫生院主要医疗设备现状。
经过对广西卫生厅直报系统数据的处理和统计, 2010年广西乡镇卫生院主要的21种医疗设备中, 拥有率超过60.00%的设备有6种, 其中拥有量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93.11%, 最低的是救护车, 拥有量占卫生院总数的65.49% (表5) 。另外拥有率超过10.00%的有5种, 分别为心电监护仪、离心机和分光光度计、电脑和麻醉机。
1.3 广西农村村卫生室医疗设备现状
广西2010年年末共有村卫生室22 420个, 在统计的22405个村卫生室中主要医疗设备有8种, 其中拥有率超过60.00%的医疗设备有3种, 分别是药柜、诊查 (观察) 床和冷藏箱, 且其中药柜在部分卫生室中不止一个, 见表6。
2 广西农村“三级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存在的问题
广西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虽然近些年来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 但由于基数小的原因, 与全国水平和其他发达地方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和问题。
注:资料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直报系统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注:资料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信息直报系统。乡镇卫生院总数为1 249所。
2.1 设备总量不足
本次调查统计表明, 广西农村医疗机构的设备均为诊疗过程常用且与医疗机构等级相匹配, 但仍有很多机构中缺乏此类常用设备。例如广西有大约8.00%的县级人民医院没有急救车;全自动三分全细胞分析仪、医学图像存档传输系统广西县级人民医院的拥有率分别只有13.33%和16.00%;乡镇卫生院的计算机拥有率仅有19.86%;22405个村卫生室中只有3420个村卫生室有简易呼吸器, 只占15.26%。
2.2 设备分布不均
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 县级人民医院中呼吸机、救护车多的医院数量超过10所, 没有此设备的医院数量分别为21所、4所;有1所乡镇卫生院同批进入数字心电图单报、凸阵超声诊断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数量全部超过10台, 其他也还有设备拥有数量较多的乡镇卫生院。因此, 广西基层医疗设备存在较为严重的配置不均衡现象。
2.3 设备利用不足
以乙类设备为例, 广西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与经济技术评价研究课题组对设备的年均工作量分析发现, 各级医院差别很大, 区属医院CT的年均工作量是乡镇医疗机构的6倍[3]。经分析统计广西县级医院MRI年检查门诊及住院人次数高的也只有59826人次和26682人次, 其他均低于1万人次;CT年检查门诊及住院人次数超过2万人次数的只有6家, 有近50%的医院检查次数在1万人次以下;800 mA及以上X线机门诊及住院检查人次数相对较好, 但检查人次数仍然相对较少。
2.4 设备管理不严
从直报系统的原始记录来看, 不难发现, 现有部分数据明显存在问题, 因此, 对直报系统的数据收集需要加强质量控制。通过一定的程序对前后逻辑不符的数据进行提醒, 对人工失误填错的数据进行核对纠错。
3 对广西农村“三级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配置、管理的建议
3.1 医疗设备配置建议
总体上, 对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配置, 可在进行区域卫生划划的基础上, 采用较为普遍使用的人口比值法, 根据人口数量和服务范围大致确定各级医疗的基本设备配置。
注: (1) *为便携式高压消毒锅 (带压力表) 。 (2) 资料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直报系统。
3.1.1 广西县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建议。
根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中设备配置标准给出的包括CT、X光机和彩超等17类医疗设备参考配置要求, 并结合广西医疗机构实际具体情况。建议选取500 m A~750 m A医用X线诊断机、CT、彩色B型超声诊断仪、呼吸机 (有创) 、生化分析仪和救护车6种设备作为广西县级医院设备标准配置 (表7) 。
经统计, 在所选的6种设备中, 拥有4种以上设备的医院占84.00%, 其中拥有所选全部6种设备的县级医院数量为34所, 占县级医院总数的45.33%;拥有其中任意5种设备的级医院数量为29所, 占县级医院总数的38.67% (表8) 。广西县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可以根据此6种设备, 拥有6种设备中5种以上设备的县级医院可初步定位为医疗设备配置符合标准。
3.1.2 广西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建议。
根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意见》中设备配置标准给出的包括X光机、生化分析仪和B超等18类医疗设备参考配置要求, 结合广西医疗机构实际具体情况, 选取医用X线诊断机、心电图机、B超、自动生化仪和救护车5种设备作为广西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配置标准 (表9) 。
经统计, 在所选的5种设备中, 拥有所选设备2种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占85.43%, 其中拥有全部5种设备的乡镇卫生院的数量为460所, 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36.83%;拥有任意4种设备的乡镇卫生院的数量为397所, 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31.79%;拥有任意3种设备的乡镇卫生院的数量为201所, 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16.81%。广西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可以根据此5种设备, 拥有5种设备中2种以上设备的乡镇卫生院可初步定位为医疗设备配置符合标准。
3.1.3 广西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建议。
根据广西村卫生室实际情况和调查结果, 2010年广西所调查的8种设备中拥有率超过60.00%的村卫生室有3种, 分别为药柜、诊查 (观察) 床和冷藏箱, 其次处置台拥有率为52.21%。经统计, 拥有前述3种设备中任意1种以上的村卫生室占71.69%, 其中拥有全部3种设备的卫生室占40.64%, 拥有其中任意2种的占30.95%。广西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可以根据此3种设备, 拥有其中1种以上设备的村卫生室可初步定位为医疗设备配置符合标准。
3.2 对广西农村“三级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管理的建议
针对广西基层医疗设备现状,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 设置或增加专门的机构、人员来管理设备的招标、采购、监督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合理定位三级医疗机构功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需求, 争取做到“因人设备、因地设备、备尽其责”。转变观念, 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运用现有政策, 参照安徽省定远县三级医疗服务网模式, 根据广西实情探索适合广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的管理新方式、新方法[4]。
注:县级人民医院总数75所。
注:县级人民医院总数为75所。
注:乡、镇卫生院总数为1 249所。
4 总结
广西农村基层医疗设备装备情况虽然在近些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 很大一部分增长率都超出全国, 但由于广西基础情况差, 想要从根本上改善广西农村医疗设备现状还任重而道远, 需要各级部门、机构人员的共同努力。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的建立健全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参考文献
[1]赵云, 潘小炎.广西村卫生室发展中的三大弊病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10 (3) :36-37.
[2]蒋培余.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2006.
[3]王前强, 彭跃钢, 苏晶, 等.广西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与利用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 (2) :97-99.
3.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3-02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这与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差距仍然较大,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不相适应。为此从当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出发,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府职能,搞好规划布局,增加财政投入,优化外部条件,完善内部管理,切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1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农村医疗单位的现状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首先是设施规模不适应。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山区县城一般只有三、四万人口,农村到县医院就医的人也远没有现在多,因而,一家县医院,一家中医院基本可满足需求。其次是技术水平不适应。由于大、中城市医疗单位的更大的人才需求和优越条件的吸引,县级医疗单位的一些医疗骨干陆续“上调”;民营医疗单位的高薪聘请,又拉走了一些医疗人才;又加之分配制度有失偏颇,医疗单位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不愿接纳更多的医疗新人,而作为医务人员个人,不愿外出进修深造,不能真正静下心来钻研业务,因而,医疗技术水平不尽人意,甚至有衰退、断代的趋势。
1.2农村医疗卫生的“网底”功能脆弱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卫生院的服务人口明显减少;加上,相对以往,农村经济发展了,交通条件改善了,生活好起来了,留在村里的人一旦得病,也大多直接往县医院就诊,不愿先在卫生院进行检查,即使有的卫生院设备良好也难以留住病人。由于缺乏集体的支持,加上农村人口减少的影响,许多村的卫生室已经消亡,有的名存实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网底”。网底不结实乃至消失,后果可想而知。
1.3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未有明显改观“看病难”主要“难”在两个方面:一是难在交通不便。一些居住在大山里的农民,看一次病要步行几十里的山路,时间、精力、财力上都是极大的浪费;二是难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到大医院就医,非排队等候不可,好多科室没有熟人难以入住。而“看病贵”问题,近几年不仅没有缓解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果得了大病住院,少则让农民投進一年收入,多则背上一辈子都难以偿清的债务。政府投入不足,药价居高不下;受收入分配制度刺激,医生开贵药、重复检查的现象短期难以改变。
2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应突出重点,主攻难点,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注民生,关注百姓,是党中央的大政方略,而保健康本就是保民生的题中之意,况且保健康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密不可分。只有农民群众身体强健,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当然,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能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因此,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将卫生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狠抓落实,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同步乃至优先发展。
2.2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建设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打破所有制的束缚,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卫生建设。政府财政的投资,一是要抓好县级医疗单位的建设。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也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重点。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是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难点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的建设。
2.3健全制度,落实措施,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县级医院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吸纳更多的青年人才,并及早进行梯队培养,促使其尽快成为医疗骨干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晋升职称之前下基层进行一定时间挂职锻炼的政策,在帮助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人才、提高诊疗水平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考核和选拔。
2.4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强化医疗卫生单位的内部管理政府办的医疗卫生单位是非盈利性的公益事业单位,不能简单地市场化,不能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要改革奖金分配制度,改变简单地将奖金分配与医疗业务挂钩的做法,研究、探索操作性强的具有平衡性的考核办法,使之既能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又能杜绝开大方、盲目用好药、贵药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现象;既给优秀职工经济或物质的奖励,又给予精神的鼓舞或思想感情上的慰藉,改变以往单纯用奖金分配去刺激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做法。同时,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年初有计划,年终有考核,动真格,求实效,对表现好的给予奖励,对问题严重的给予必要的处分,力争在软环境建设上有较大的突破。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药品招投标的有关规定,并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操作程序和方法,使药价虚高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要加强与乡镇卫生院的联系,开展经常性的业务指导工作,做好接、转诊的联络衔接工作,逐步创造小病在卫生院、大病到县医院的格局,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推动“三级网络”医疗卫生业务有序开展,最大限度地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永和.关于我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北方药学,2012,(3).
4.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调查 篇四
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目标,是地方党委、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2011年1月,我们采取发放调查表、调查问卷,深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座谈,走访农户等方式,对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形成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议。
一、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市以满足农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全市基本建立起以市直医疗单位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一)机构: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8家,其中中心卫生院3家,街道办事处卫生院5家,一般卫生院8家,非建制镇卫生院2家。采取院村联办、村村联办等多种办医形式,全市417个村(居委会)有村卫生室237个,其中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的有126个。
(二)设施设备:卫生院普遍装备有B超、生化分析仪、放射、心电图等常规医疗设备。村卫生室按照“三室一房”(注射室、观察室、处置室、药房)的标准,有的在原村卫生室的基础上院村联办,有的利用原村小学、村委会实行村村联办,有的租赁民房或在自家住房内个体行医。
(三)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由市卫生局统一管理,对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人员调配、业务管理、药品进购、收费价格、防保工作、合作医疗等由卫生院“六统一”)管理,市、镇、村三级医疗网络基本健全。
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普遍存在当前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看病不方便。乡镇卫生院发展滞后,村卫生室设置不健全、卫生服务功能低下,不能满足农民就医需求。据调查,农民到市内医院就医,仅交通费、生活费一次就要多支出50元以上,住院费用要增加30%以上。
二是看病费用高。83%的被调查者表示医疗费用过高。进一次医院一个普通感冒,至少要50-80元。输一次液吊两瓶,一组能量,一组消炎针,成本只需7至10元,医院要收45至150元。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价格平均翻了几番,新药特药价格尤其昂贵,医院处方用药价格比药店要贵40%以上。同时,医生在给患者治病时,往往存在开大方、开重方、开新药的现象,甚至多开不少辅助药品。农民得了病进不起医院,看不起病,医疗费用支出已成为农村家庭支出的重要方面。不少农村群众有病不敢上医院,“小病拖,大病扛”。
三是看大病难。一方面,到大医院看病难。大病一般需要到大医院治疗,但到大医院看病的患者多,挂号难,有时当天还难挂上专家号,排队等候时间长。另一方面,看大病费用难。治疗大病、重病是以高昂的医疗费用为代价的。
四是报销比例低。95%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表示赞同,认为“花这点小钱买平安”值得,中央对农村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但同时,有6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新农合报销比例低。群众平时生病一般看门诊,但门诊费用只能报销个人帐户上的10多元钱,补贴不了多少,看病还是靠自己出钱。
三、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不容忽视
1、农村医疗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全市多数卫生院房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甚至建于人民公社时期,现已十分破旧,业务用房拥挤。虽然卫生院普遍配备有放射、B超、分析等设备,但大多购置于10多年前,设备档次低,老化严重,检查检测准确率不高。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落后。
2、医疗卫生人才缺乏、流失严重。乡镇卫生院一方面存在人员偏多的问题,全市乡镇卫生院院均在职职工64人,大大高于全国每院25人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又存在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由于待遇低、条件差,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另一方面业务骨干外流严重,外出打工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数30%以上。
3、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财政对卫生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运营艰难,绝大多数负债经营,添置医疗设施设备基本不可能,工作人员平均工资仅800元左右。在调查中,院长们戏称,“乡镇中房屋最破的是卫生院,待遇最差的是医生。”在村一级,财政对乡村医生无任何补贴。由于收入低,没有养老保险,有的村医把治病当副业,有的干脆转行或外出打工,村级卫生事业前景堪忧。
4、农民医疗保障和救助水平不高。我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但新农合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参合农民住院报销不到50%,绝大部分医疗费用需自己承担,广大农民实际还是看不起大病、重病。尽管我市对贫困群众实施了大病医疗救助,但由于资金有限,对贫困群众患有重大病症的医疗救助,在标准、范围、方式和力度上远远不够,一些贫困群众因患大病、绝症无钱治疗陷于无奈、无助的境地。
四、深化改革,加大投入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乡镇卫生院建设。原则上一个乡镇设置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根据服务人口严格核定岗位和人员,政府保证必要的投入,确保将乡镇卫生院建成非营利性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实行乡镇卫生院综合目标考核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大力推行全员聘用制,改革分配制度,扩大卫生院分配自主权,实现好医生有好收入。
二是村卫生室建设。
1、按照“统筹兼顾、方便就医”的原则,合理布局村级卫生机构。坚持集体举办、个人承办、村医联办村级卫生室,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村卫生室建设。继续完善、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指导与监管作用,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需的药品,全部由政府定价,集体招标,卫生局成立配送中心,统一配送,做到药真价实,让农村农民用上平价药、放心药。
2、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力争通过3-5年卫生支出达到同期财政支出的8%。另一方面,国家和省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农村卫生事业纳入政府保障范畴,重点保障农村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卫生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加快改变当前农村卫生的状况。
3、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人才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教育、人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训规划,加快培养面向农村的公共卫生、中医中药、全科医学人才。制订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建立城区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要加快乡镇卫技人员结构调整,对非卫技人员严格控制比例并有计划清退,乡镇卫生院医生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同时,在核定编制前提下,政府应按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政策,将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纳入当地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积极营造留人的条件和环境。借鉴社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办法,探索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从而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卫生工作。
4、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制度建设。要按照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医疗保障政策的要求,根据财政实力,逐步提高合作医疗资金筹集标准,提高大病住院补偿标准,降低大病住院补偿起付线,扩大特殊病种范围,进一步减轻农民看大病的负担,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要大力提高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水平。民政部门要研究解决救助审批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救助审批手续,将事后救助改为事前和事中救助,逐步放宽救助条件,扩大大病救助病种,提高救助标准,多渠道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
5.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查报告 篇五
最近,笔者以某县中医院为个案,就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采取发放问卷、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查。结合调查的结果,本人进行了初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一、农村医疗卫生基本现状:贵、弱、多
某县中医院,共278人,其中离退休人员78人,现有在职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200人,有办公室、信息科、骨科、内科、外科等科室以及分布在县城的5个医疗点。
(一)贵
1.从病人的恐惧来看
调查中,100%的病人认为,当前的医疗费用太高,高得离谱;一位正在该院住院的福利院集中供养人员告诉如是说:“这么贵,杀人啊!”100%的病 人表示大病无钱上医院;90%的病人告诉我,小病不敢来医院看病而硬扛。病人中流传着以下顺口溜:“一个剖腹产,要花几千块”;“救护车一响,半头牛白 养”;“一人病患,几代受害”;“小病拖,大病挨,要死莫往医院抬”。这些发自肺腑的朴实言语,反映着他们对疾病的恐惧和无可奈何,表达着他们对农村医疗 卫生现状的不满和怨天尤人,诉说着他们对生活的艰辛和忍辱负重,让人感到无比沉重与窒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痛心疾首的案例。某县白露村2组60多岁的曾子文老人,3个儿女皆已成家,但都不富裕且在外打工。去年,老人感到身体不适, 在妻子的坚决要求下,老两口一咬牙,把家中唯一的耕牛卖了,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重度肝炎。牛卖了,钱花光了,家中再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儿女们知道,也无 能为力。无奈,只好硬扛。今年5月,曾子文老人妻子娘家的侄儿结婚,她不得不回娘家送礼,并在娘家小住几日。隔壁邻居数日不见曾子文老人,喊又无人应答, 大门紧锁,房中散发出难闻的臭味,苍蝇陡然增多,嗡嗡直叫,飞来飞去。好心的邻居破门而入,傻眼了,老人已去世多时,尸体已变质腐烂,双眼和身上很多地方 已被老鼠吃掉。
2.从实际支出来看
一是医疗费用上。住院费用高是病人们的普遍反映和感受,住一次院,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某县白露村2组41多岁的曾细兵,2010年3月,因摩 托车祸,左脚骨折,前后几次在某县中医院住院开刀做手术,用了钢板累钉,一年多来,总费用达11万多元。对一个农民来讲,11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光靠种 田种地,一辈子都还不清。该村1组的庞谷良,3岁的孙子感冒了,在村卫生室打了几天点滴,不见效,不得已,到某县中医院急诊科,没有住院,4天下来,除去 吃喝开销,仅处方金额就达1086元,平均每张处方250多元,报销216元,自己出了770元,加上车费等其它支出,1400多元不在话下。
二是相互比较上。从地点的比较上来看,可谓天价贵。某县中医院的药价在该县是最贵的,贵得不可思议,令人难以置信。比如:复方阿胶浆,某县中医院一 盒36元,该县人民医院一盒31元,乡镇医院一盒30元,村卫生室一盒28元,药店一盒23元。从时间的比较上来看,可谓时时贵。纵向看,一年比一年贵。 2009年,某县中医院一组消炎针45元,2010元增加了11元达56元,2011年增加了11元达67元。横向看,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其它物价的增 长。医疗费用的增长年均达30%以上,有的单项药品的价格增长了百分之几百,甚至百分之几千。从新农合报销比例上看,报销比例越往上提,开的处方就越大, 价格就越高,费用就越多,农民感受就越贵。
(二)弱
1.从得病群体来看:弱势
人食五谷杂粮,没有哪一个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但是,现在的病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得病的人大多是弱势群体,如老人、儿童、福利院的人等。
调查中,我们得知,来某县中医院看病的人中,绝大多数是老人。病种主要有:腰痛、骨质增生、冠心病、牙病等。现在儿童的体质非常脆弱,特别是爷爷奶 奶照顾的留守儿童,发病的概率十分高。有的儿童隔三差五就生病,一个月病几回,这时感冒好了,那时肺炎又患了,一年到头没几天不在病中。看守的爷爷奶奶大 多本来身体不好,搞得身心疲惫,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乡镇福利院的孤寡老人非常容易得病。民政局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比较负责,这些人一有病,会很快送医院 接受治疗,所以,福利院的院民住院的多。但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住院的乡镇福利院孤寡老人,大多数得的是肺结核。
2.从心理素质来看:仇医
在与病人座谈时,我们了解到,一说到医疗卫生,他们有6怕:怕得病、怕医生、怕住院、怕因病致穷、怕因病致弱、怕因病而增加家庭负担。病人庞平水老 人讲:“现在什么都敢想,就是不敢想生病。生了一场病,家底就赔净。辛辛苦苦奔小康,一病全泡汤。”他告诉我们,他们村很多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有的人怕病怕更多的后续费用,甚至作出了极端的选择。他讲了一个名叫吴清明的人的例子。 去年因摩托车祸,吴清明左脚受伤,已花去治疗费20多万,没有治愈,以后还需花更多的钱。几经权衡,下定决心,到县医院忍心将这只受伤而要花钱、有钱本可 保住的脚截肢锯掉。
在诚惶诚恐的复杂情感之中,患者们的心理发生了不可名状的明显变化,他们愤愤不平地反问我:“为什么国家的卫生支出越多,我们的医疗支出反而越来越 大?为什么国家对农民的补助越多,我们的医疗支出反而越来越大?为什么国家新农合报销的比例越高,我们的医疗支出反而越来越大?为什么国家的惠农政策越 好,我们的医疗支出反而越来越大?”这几个为什么把我问得哑口无言!在连珠炮的追问后,他们把矛头对准医院和医生。“医院就是吸钱机,医生就是吸血鬼。原 来我们还以为行政干部不好,现在看来,医生是社会上最坏的家伙。社会坏就坏在医生。医生把好人治坏了,口袋治空了,家庭治穷了,社会治歪了。”一句话:仇医!这种变化是可怕的、无奈的、绝望的!
(三)多
调查发现某县中医院有3多:剖腹产多、过度医疗多、医患纠纷多。
1.剖腹产多
自然分娩是人类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也是现代医学出现之前唯一的分娩方式。即使是现代医学出现之后,自然分娩也一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1998年之前,绝大多数的产妇选择在自己家中靠农村接生婆帮忙分娩,如遇紧急情况,才上 医院,即使是住院,基本上也是自然分娩,所以那时是相当少的。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醒目的墙壁上,处处可见“住院分娩”, “住院分娩,免费接送”等标语。近10年来,该院出生的小孩,几乎无一例外全是剖腹产拿出来的。庞四清,2001年前三胎都是自然分娩的,2009年,生 第4胎,义无反顾、毫不犹豫选择“剖腹产”。专家告诉我们,分娩时,婴儿通过狭窄产道时,全身肌肉受到充分挤压,能适应外界自然重力,特别是脑部等部位在 受到挤压时血液流通加速,使血液循环系统得到更好发育,有利于后天发育。
2.农民被过度医疗多
笔者对某县中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4月不同医患者(分4组:农民、居民、职工、自费)的医疗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农民和福利院院 民是过度医疗、被重点对待的对象,结果表明有4多:在住院天数方面,农民比居民、职工、自费的人士要多,多10%左右;在人均住院费用方面,农民比居民、 职工、自费的人士要多,多20%左右;在特殊检查方面,农民比居民、职工、自费的人士要多,多25%左右;在特殊治疗和特殊药品的费用方面,农民比居民、 职工、自费的人士要多,多26%左右。最底层、最贫困、最辛苦、最没钱的人竟然成为了“被宰”的重点,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这种特别关照,不仅加剧了农 村居民的看病贵,而且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巨大隐患。
3.医患纠纷多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医患纠纷逐年增加,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医患纠纷数量越来越多,2009年,该院医患纠纷8起,2010年13 起,2011年1——5月份8起。二是医患事故死亡人数越来越多,2009年,该院医患事故死亡人数为2人,2010年3人,2011年1——5月份4 人。三是医患事故死亡者中农民多,2009年、2010年、2011年1——5月份,所有的死者清一色均为农民,比例为100%,无一个城市居民。四是医院失败的多,所有的医患纠纷,医院无一例不输给 索赔者,医院败诉率为100%。五是医院的赔偿多,所有的索赔最终以医院赔钱而终结,大索大赔,小索小赔,有索必赔,赔偿的数额一年比一年多,2009 年,该院医患纠纷赔偿金额为162万元,2010年为265万元,2011年1——5月份为248万元。六是患者单项索赔的数额越来越多,多数在10万元 到80万元之间,最多的竟达到80万元。七是纠纷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包括输血感染、手术失误、孕妇分娩引发伤亡、延误诊断时间等原因,以及因误诊、漏诊等 引发的纠纷等。可以说,所有的这些费用最终都通过不同的途径转移到了患者的身上。
如果贵让农民直接感受到看病难、看病贵,那么弱和多则让他们间接地、相对地体验到看病难和看病贵。
二、原因分析:表、浅、深
一谈到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谈到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就会有两个(表、浅)伪原因出现:国家不重视,农民囊中羞涩。其实,这两个原因站不住脚。真正的原因在于医院双轨制。
(一)表:国家不重视
1.怪国家投入少
一谈到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农民看病贵、看病难,人们就会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个归责为“国家投入少,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主 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通过调查,我们觉得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说法不成立。我们无法从有关方面得到确切的某 县中医院的财政拨款、医改收入、项目资金等,但我们可以从全国的总体情况中得到相关的解答。
在2011年3月9日的深化医改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这几年的财政卫生投入,一年一个台阶,2009年是3000多亿元,2010 年是4000多亿元,2011年是5360亿元。政府卫生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财政的医疗卫生投入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8年的 4.57%提高到2011年的5.35%,提高了0.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6个百分点。
的确,在公立医院的总收入中,财政拨款可能不高,但医改资金算不算国家对医院的补助呢?在2011年3月9日的深化医改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 示,2009年到2011年,全国各级财政增加的医改资金将比原先测算的8500亿元多3000亿元,达1.15万亿元。
所以,国家投入少,财政补偿不足,绝不应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医院逐利的借口。
2.怪医务人员的待遇低
“医务人员的待遇低,低收入使得一些医生在无奈中寻求灰色资源”,是人们思维中的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第二大原因。“医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承担 着世上最复杂的劳动,职业成长需经过最严格及最耗时的系统训练,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医生象征着高工资、高收入及高社会地位”。在中国,医生教育程度最 高,经过正规的学习、系统的训练,从事着复杂繁重的劳动,理应有良好的待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医疗队伍中是否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事实,是否存在很 多的南廓先生?真正的一线医护人员是否拿了高工资?
调查中,我们发现2个奇怪的现象,一是某县中医院人员的工资呈2个“金字塔”型,二是医院的收入呈指数级增长,医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暴利行业。
“金字塔”型工资:一是从行政级别来看,呈顺“金字塔”型,院级行政领导的工资最高,平均月达10000元;后勤人员的工资其次,平均月达 3500元;一线医护人员的工资最低,平均月为2400元。该院人员月平均工资为3500元。而这家中医院所在的县,公务员工资每月不到2000元。二是 从正规学历来看,呈倒“金字塔”型,有正规学历的.人员,绝大多数在医护一线,工资并不高;中层后勤人员,学历次之,工资比一线人员高;而该院的行管人员, 学历大多比较水,反而工资最高。
医院收入:2002年,该院的业务收入只有200万元,2010年,增长到2500多万元,8年的时间增长了12.5倍,年均增速35%以上。医院的利润率大家都知道,高得惊人,有的项目的利润堪比贩毒。
所以,从整体上、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医院人员的工资不算低。医务人员的待遇低不应成为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理由。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真正的职业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不高。
(二)浅:农民囊中羞涩
1.赖农民收入低
农民穷、农民苦、农民难,种田不赚钱,农业的风险大、比较效益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导致相当多的农民生病后不去医院看病,需要住院的也不敢住,只能以“小病拖,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消极方式对待疾病。
2.赖物价上涨快
诚然,物价上涨快,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都或多或少有所上涨。物价一涨,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负担无形之中就会加重。今年的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尤为迅速,有的上涨幅度达到了15%,更有的甚至达到20%,或者更多。如有的水稻良种,去年一斤只卖15元,今年却上升到18元一 斤。
但农民收入低,物价上涨快,并不能成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因为根据有关的资料,农民的收入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物价上涨的速度充 其量再快也不会超过10%,面对有风险的农业,很多农民选择退而避之,或是打零工,或是从事其它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生产资料等上涨而带来的不 利,而医院的收入却在以年均近50%的速度高速增长,医药价格是快中更快。这种火箭速度,谁也赶不上。即使是一个千万富豪,在医院呆上一年,医院会让你变 成一个穷光蛋。
(三)深:根在医院双轨制
1.医院双轨制
所谓“双轨制”,是指一些企事业单位经费一少部分由政府财政负担,绝大部分由自己筹集解决的一种管理运行模式。应该说,起初“双轨制”作为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出台,对企事业单位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医院实行的是事业编制的管理体制,医院一直是行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管理上按照国家行政系统组织来进行。在计划经济时代,医院的人财物 由国家统配统管,工资由国家按事业性质的单位统一发放,管理人员的帽子由组织部门授予,帽子和票子都是党和政府给的,政府只需要一个指令,医院必须无条件 立即执行。市场经济时代,医院进入了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双轨制模式,医院开始参与市场竞争,要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医院已经成为我 国市场经济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产业特性(第三产业)日益彰显。现在医院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帽子是党和政府管的,票子是市场给的,医院就在党和政府 的要求与市场利益的驱动之间摇摆。
2.医院双轨制带来的
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来说,医院双轨制则是灾难性的。因为在保证医务人员工资和医院建设发展的名目下,医院想方设法搞创收,其结果是把经济负担直接转 嫁到人民群众头上,使一些原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医院,蜕变为榨油吸血的医院。在双轨制的大旗下,公益化的某县中医院变成了名副其实的6化医 院。
一是功利化。医院为了创收,可谓煞费苦心。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几年来,该院的病号年均增长率并不高,不过8%左右,但药价上涨飞快,住院的人数增 多,住院天数迅猛增长。为了拉来更多的病人,医院专门成立了信息科,负责拉病号。信息科就到该县各村卫生室和各乡镇卫生院,给卫生室的医生和福利院的院长 送礼,请他们把不能处理的病人和福利院的病号送中医院。该院还专门作出规定,每个护士,每年必须完成4个病人的指标,医生必须完成12个病人指标,拉来一 个病人按治疗费用的多少返还提成,完不成的每个罚款50元。另外,该院独具匠心,想出了一个表面上既不与国家医保政策相违背,又能赚钱的好办法。国家新农 合明文规定,哪些药可报,哪些不能报,能报的当然利润率低,不能报的当然利润率高。在药房里,该院绝大多数是不能报的药,但处方上开的绝大多数是可报的 药,怎么办?处方上开国家可报的药,而处方的顶端注明药房发什么药。这样,国家的钱套来了,医院也赚了钱,还没有违反国家政策。
二是权贵化。由于医院实行双轨制,性质上事业化、经营上企业化、管理上行政化、工资上国企化,既没有财务公开,更没有政务公开,对权力基本没有形成 有效约束,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医院权贵集团。可千万不要小瞧这个人员不过200多人的县级中医院的特殊权贵集团。该集团虽然人数不多,权力却大得很,比 一般的科局更大。医院权贵不光有非常令人羡慕的可以说是一掷千金的财权、更有其他科局无法比拟的人事权,他们不光有权决定医院人员的升迁,更能决定新进人 员的招聘。近几年,该院新进了将近100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临时工。该院临时工占到了所有人员的近1/5。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甚至世袭的、阻碍 社会公平、公正的独特的利益群体。
三是收入悬殊化。医院管理人员的工资与一般医护人员和社会收入水平相差大,大的不可思议。某县中医院,院长、副院长、其他院级领导每月津贴3000 元。同一科室,原来主任拿的工资比其他人员高不到800元,而现在,医院定了一个基数,超出这个基数部分的按一定比例发给主任一人,其余的人员无缘半分, 美其名曰是院科两级管理、超产奖。光超产奖一项,有的科室主任就拿好几万。所以,院领导、主任就拼命抓收入。大病小病都要检查,检查费用高的惊人,有些检 查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个医院一般的科室主任月收入都在3万以上。如果把医院权贵的一些隐性福利、优惠等折算成收入,医院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一线医护人员的收 入差距不下于20∶1。“院长吃肉,我们喝粥。”“‘黑爪子’干活挣钱,‘白爪子’花。”这是该院流行的顺口溜。医院高管与广大职工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天价薪酬而造就的暴富者群体,已经引起该院职工的强烈不满。
四是严重行政化。一来后勤较前勤轻松,工资待遇好,有保障,有行政开支权,所以很多人就想方设法往后勤钻,医院权贵的亲戚大多在工作轻松、待遇好的 位置。二来医院官多,全院职工200多人,大大小小的领导近60个。有人开玩笑给我们说,医院的官,在院长的袖子里,院长只要在自家客厅或者在医院的走廊 和办公室走几个圈,官就出来了,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副护士长分完了,就设学习组长。这些大大小小的领导都要发补贴的,最低的每月150元。医院每月光 领导津贴就要发几万。
五是行政成本高昂化。后勤人员多,车多,吃喝开销大。我的一位一中的朋友告诉我。某县中医院一位副院长的女儿寒假回家,老师同学聚会,高档酒店的两 桌酒席,她的父亲大人大笔一挥了之。我们看到了2011年该院的一个简报,显示2010年全院的医疗收入是2500多万。很多医务人员告诉我们,医院的平均利润率在400%以上,也就是说,2010年该院的纯利润在2000万以上。而药品费用只有300多万,整个医院所有人员的工资也就400万,那其它的 钱去了哪里?搞建设了?项目是国家拨的钱,还没有用完……调查中,有人告诉我们,该院领导特别怕检察院和纪委的人,凡是检察院和纪委的家属,一律有个一官 半职,而有的任职根本就未经过院务会,院长直接发话给办公室下通知。
六是医疗技术低下化。医院双轨制必然导致人浮于事、人心涣散、一心向钱、医护质量差,使得医院的公益性荡然无存。该院之所以医患纠纷多、医疗事故多,可能与此息息相关。
有一位10岁左右的小男孩,腿骨折,在该院骨外科住院,需要“钢板”连结,前后2次“钢板”断裂。这个可怜的小孩家里花钱不说,自己白白遭罪开刀,又耽误学习。
七是知识被轻视化
轻视、鄙视、藐视正规学历,在该院“蔚然成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某县中医院全日制的本专科生并不多,不到该院所有人员的20%,没有一个硕 士,更没有一个博士。院级行政领导中,全日制的本专科生只有2人,占20%。科室主任中,全日制的本专科生只有3人,占科室主任的30%。我们得知,水货 学历人员的工资比正规全日制学历人员的工资要高得多;科室主任的工资是本科室其他人员工资的几倍。
八是回扣新型化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医生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患者当成牟利的对象,医生得回扣,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和“潜规则”。一是回扣数目惊人化。调查中,因为 回扣分赃不均,很多人愤愤不平、怒气冲天。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门诊医生,收到了一个腿部骨折的病人,该病人需到骨外科住院开刀,要用钢板,费用在几万 以上,其中钢板的费用就要1万多,医院有一个规定,钢板回扣40%归医生。门诊医生要求亲自为该病人动手术,骨外科主任不同意。不同意可以,门诊医生要求 40%的钢板回扣全部归他,院长和主任不同意,找门诊医生商量,要求回扣能不能少给点?门诊医生一口回绝,原来他当过骨外科主任,秘密和“潜规则”一清二 楚。最后,医院怕把以前的东西公开,不得不作出让步,40%的回扣分文不少,全给他。二是回扣隐蔽化。药品回扣是公开的秘密,但现在医生的回扣在递减,有 的已经被取消。比如,原来医生开一支丹红得回扣10元,去年减少到5元,今年一份也没有。那么,是不是经销商没有给了回扣?抑或医院入了账。经销商坦陈, 他们的回扣完全照给。财务人员说,没有回扣的收入。三是检查回扣明朗化。为了鼓励医生多做检查,各项检查给医护人员的回扣日渐清晰明朗。比如:心电图一个 给医生6元,CT一个给医生15元,采血一次给护士2元,凝血四项给医生10元、护士2元。
九是财务混乱化。一是工资糊涂化。工资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所得,是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和鼓励。工资理应由劳动者在财务上签字领取,劳动者 对工资应有知情权。该院实行的是糊涂工资制。工资由本科室护士长到财务上领取,然后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决定发给科室成员。领来多少,发了多少,无人知晓。 一些年龄稍长的医护人员根据提成点数和医院的其它制度,到财务室查账,财务室一概拒绝:领导有令,不准查。二是发放随意化。月津贴院领导3000元、科室 主任2000元、超产奖由科室主任一人所得、护士长提成效益工资的6个点……这些算是财务制度吧。多劳多得、多岗多得、多才多得,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否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劳、多才呢?有的院领导占据3个岗位,拿3份收入,月达30000多元。有的科室主任完全不能胜任,徒有虚名,津贴照拿。有的院领 导,没有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岗位,收入自然就低,但实情秘密知道的多,怎么办?在制度之外,这位院领导的津贴就发其他领导的1.5倍,春季期间,再给他几千 元的过年费。
三、对策建议:完、改、增
(一)完
1.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
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解决好农民就医难问题,可谓费尽心机。国家每年花去不菲的资金,可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老百姓得不到实惠,政府的 工作得不到有效承认,最关键的就是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可以说,医院的管理不解决好,费用开销就大。老百姓讲,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百姓买单,药价永 远降不下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所有,当务之急是解决医院官多、行政开支多、不必要的检查多、巧立名目乱发津贴多的问题。这些问 题不解决,任何措施都是隔靴搔痒,解决好农民就医难问题是一句空话。腐败的根源在于暗箱操作,决策的失误在于权力寻租,民主的根本在于阳光行政。透明、公 开的决策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增加监督的可行性,降低公职人员渎职的可能性。医院是否可以实行决策公开、阳光行政?
2.完善医院的财务制度
这是当务之急。阳光是腐败的天敌,公开是腐败的克星。医院一定要实行财务公开,不能实行愚民政策,搞一本看不懂的糊涂账,上蒙党委政府,下欺职工百 姓。项目资金是多少、财政拨款是多少、新农合进账多少、职工医疗保险多少、药品利润多少、服务收入多少、检查费用多少等等应该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账目,不能 是笼而统之的东西。工资到底花了多少、购买医疗设施花了多少、作房花了多少、药品进院花了多少、“三公”花了多少等等医护人员应该心中有数。
3.完善医院的监督制度
医院是党的医院、政府的医院、人民的医院,医院要在党委政府的绝对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理念;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需;要心中常念农桑事,耳里如问肌冻声;绝不能阳奉阴违、做群众的害群之马。医院要自觉接受来自各 方面的监督,实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决策公开。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医院的监管;纪检监察机关要定期不定期对医院进行检查;审计机关要对医院进行年度审计, 要对医院的领导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离任审计制;公安检察机关要加大对医院的立案侦办力度。
(二)增
1.增加农民的收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富裕的新生活。一要解放农民的思想。培养农民自信、 自为、自强、互助的精神,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二要了解农民的诉求。通过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农民的文化素质现状和需求。三是提高农民的科技能 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让农民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和特长。四是培育农民的真本事。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 新型农民。五是鼓励多种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大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比重。六是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培养主导产业。七是引导农民自主创 业。政府在项目选择上给予指导,在税收、用工方面给予优惠,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2.增强医务人员的素质
医院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救死扶伤的地方,理应在伦理道德方面不被社会大众所失望。医务工作者是高尚的、纯洁的代名词,洁净的白大褂是神圣的色彩,这种颜色应该可以抵挡住金钱的肮脏诱惑。在强化道德素质的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掌握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水平。
3.增设医疗救助制度
针对因病致穷、大病致穷的问题,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政府对农村地区实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特困家庭医疗补助制度。一是设立专门的大病重病农村医 疗基金会。通过慈善募捐等手段募集基金,为重病大病户提供资助。二是政府多关心。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资金调拨上给予倾斜,并要多关心那些重病灾户,力所能 及地多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是设立福利“绿色通道”。福利机构应对这些重病灾户多关注,如从每月的福利彩票收入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资助那些身患绝症的农村 重病灾户,从而为农民治病建立起一条“绿色通道”。
(三)改
1.改善农村和福利院的环境
“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厕所乱建、柴草乱垛、畜禽乱跑”,是我国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真实写照。我国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当落后, 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养殖废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我国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环境卫生状况令人 担忧。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有必要广泛宣传和普及卫生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福利院是爱心的聚集地,要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文明,做到5个突出:突出硬件重点,改善办院条件;突出管理重点,提升办院水平;突出生产重点,发展院办经济;突出运动重点,增强院民体质;突出医疗重点,提高生活质量。
2.改革医院双轨制
公立医院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给政府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抬高药价、名目繁多的收费、滥发补贴提供了借口。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 贵的问题,一拖再拖,至今尚无解决的良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双轨制”这个拦路虎。不清理扫除这个障碍,老百姓得到实惠将永远是一句空话,人民群众 想得到均等公共医疗服务的愿望将永远是一句空话。要出台新的医改方案,使其惠及民生,缓解民怨,必须从根本上彻底铲除看病贵这座大山,痛下决心解决“双轨 制”的问题,解决医院权贵集团的问题,把牟利医院变为百姓的福利医院。要解决好老百姓就医难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遏制住医疗机 构创收倾向,打破医院双轨制,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医务人员的工资可参照教师的工资制度,由地方财政统一标准、统一负担、统一发放,解决医务人员的工资透明化问题。医院的收入按照税务部门的做法统一 进当地政府的笼子,医院不准截留、不准收费、不准挪用,当日收入当日进银行。医院的药价由上级医药部门与物价部门核定。医院开支由当地政府比照其他事业单 位拨付。医院的领导由当地主管部门按当地实际配备。医院会计不再保留,由县财政统一负责,实行报账制。医院的建设由负责,对于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医用 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补贴等由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公立医院 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和惠民服务经费;对传染病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中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在投入上予以倾斜。
3.改革新农合制度
在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的同时,取消现在向农民收取的新农合资金,改革现行的新农合制度。
为什么建议取消现在向农民收取的新农合资金?调查中得知,一是很多农民对这笔资金根本就不乐意交;二是这笔统筹资金本身就小,今年国家各级财政补贴新农合200元,农民自己出30元,30只占230的近1/8;三是在收取的过程中,很多地方事实上采取了变通的办法措施。
改革的办法有:一是将新农合的国家补贴由财政部门直接发给农民,一户一存折,公平到人、到家;二是在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取消现在向农民收取的新 农合资金、公立医院公益性质、药品真正零利润的前提下,新农合的国家补贴直接给当地财政,当地财政就用这笔钱发医务人员的工资。这是可行的,以某县为例, 全县农民近40万,参加新农合的占92%以上,即36.8万人,国家各级财政的补贴是7360万,该县所有医务人员不足1300人,人均不低于5.66 万,远远高于当地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
6.农村医疗现状 篇六
作者:郭静安
来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 来源日期:2006-7-21 本站发布时间:2006-7-26 10:37:38 阅读量:1207次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制度试点运行近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和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合理评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和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
1.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基本制度之一。它是指在合作化运动的基础上和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筹资,并按参加者互助共济的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为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享有“卫生革命”之誉。①
合作医疗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平教会在河北定县创建的以县为单位的三级医疗保健制度(村保健员、区保健所、县保健院)。②不过一般意义上认为20世纪40年代在陕甘宁边区出现的医疗合作社是我国合作医疗的开端,这种合作社由群众集股、合作举办卫生机构,来解决农村居民缺医少药的问题。随着建国后我国合作化运动的推广和人民公社的建立,其合作性质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即由农民互助、个人筹资为主过渡为群众出资、生产合作社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如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在农业社保健站中最早实行“医社结合”,采取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社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合作医疗制度。1958年公社化以后,合作医疗发展较快,资金筹集进一步转化为以集体经济为主出大头的形式,并且实行看病不要钱。到文革时期,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合作医疗一哄而起,遍布了全国绝大多数生产大队,实现了合作医疗“一片红”。到1980年,我国农村有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再加上合作社的保健站以及农村数量巨大的赤脚医生,这成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三大法宝。[1](P17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取消和生产大队的解体,农村集体经济持续衰弱,合作医疗赖以依存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农村合作医疗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急剧滑坡衰退的局面。据1985年的统计调查,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降到了5%,而到1989年,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进一步降至4.8%③,合作医疗面临解体的危险。这种情况再加上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场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以及公共卫生的衰退,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陷入了支离破碎的境地,农村居民变得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可言,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
鉴于此,我国政府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后期两度试图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当时推行的是“民办公助,自愿参加”,这实际上是在制度设计上没有明确社会保障国家主题责任的定位,路子没有走对,资金不到位,再加上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所以最终均未能成功。
本世纪初,伴随着城乡发展不协调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上的根本转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国家在多方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于2002年重新开启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
2.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决定》和《意见》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目标是缓解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确实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带来的负担;制度的政策实施阶段是:至2005年覆盖率达到50%④,至2008年覆盖率达到80%,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10元安排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从2003年当年起,全国开展了基线调查,测定试点方案,并因地制宜地进行试点工作,从而拉开了全国范围内的、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轰轰烈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工作。
从2003年“非典”过后正式开启试点工作到2004年6月,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0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覆盖农业人口9504万人,实际参合农村居民6899万人,参合率为72.60%。全国共筹资30.2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15.01亿元,农村居民个人缴费10.88亿元,集体和社会赞助4.32亿元。已有4194万人次的医药费用得到报销,报销金额为13.94亿元,占筹资总额德46.14%,其中,住院费用平均又27.25%得到报销。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覆盖2.25亿农民,其中有1.63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2.60%;全国共补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19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50.38亿元。⑤
2005年9月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总结了试点两年多来的经验,充分肯定了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目前试点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传达了国务院关于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的部署和要求。国务院会议决定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提高补助标准,同时将中西部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市辖区和东部部分省份困难地区的县(市)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总体规划是到2006年,试点覆盖面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2007年达到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总而言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近三年来的试点实践证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是符合国情的,也是基本合理的,其效果是明显的,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不过问题也不少,这几年学术界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成果颇多,对制度运行的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见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综合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正确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分析其问题,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对策建议,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
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评估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近三年来,覆盖面之广,进度之快速,为建国以来农村卫生工作之罕见,此次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实施的合理性可见一斑。通过新旧合作医疗对比和以上对试点现状的运行分析,总结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成效。
(1)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了农民的卫生健康,有效地缓解、遏制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势头,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以国务院确定的四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省份之一的浙江省作为例,在2003年确定了27个县进行试点。根据国务院关于东部地区可适当加快步伐的意见,在其他地区也陆续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5年6月底,全省已有81个县(市、区)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0%,参合农民2399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69%,累计筹集资金17.66亿元,已有74.91万人次报销了住院费用,273.76万人次得到门诊报销和健康体检,为降低农民医药费用负担,解决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作为全国最贫困省份之一的贵州省从2006年1月1日起,将在原来1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基础上,新增2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将有1300多万农民享受“看病报销”的实惠。
(2)改变了农民的就医观念,树立和提升了党和政府踏实为民办事的形象。以往农民由于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因此,患病后要吗不看拖着、要吗去个体诊所甚至一些黑诊所或找神医看病,只有到病严重了以后才去医院,但往往是直接去了级别较高的三甲医院,导致乡镇医院、县医院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参合农民“有病即看”的情形明显增多,乡镇医院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许多。另外,本次试点工作与以往两次重建工作相比,其最大区别就在于政府首次承诺在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对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每人每年补贴10元,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的补贴不低于10元。这是国家第一次对于农民医疗保障的出资,表明了政府对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给予了新的高度关注,实际上是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于终结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矫正城乡资源分配不公的决心,树立和提升了党和政府踏实为民办事的形象。
(3)带动、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上世纪80年代旧的合作医疗解体后,伴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市场化倾向,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事业基本成为一片空白。本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国家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为基础并配套了医疗救助推出的,以此为契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加大了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的投入,并在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改进医疗设备、加强预防保健和疫情监测、城市卫生支农和卫生知识宣传及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4)实现了制度创新。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一是资金筹集上,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二是统筹层次上,从以乡村为统筹单位提升到以县为统筹单位,提升了两级;三是合作方式上,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四是管理方式上,实现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和管理监督并重的转变;五是配套改革上,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2]
(5)增强了政府进一步加快解决农村医疗保障的信心。这方面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由于两年多的试点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央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从而力争2008年实现制度在全国的基本推行。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也是众多专家学者这两年关注的焦点。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大不保小”的模式存在弊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根据近几年农村居民因患重、大病,治疗负担沉重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这一实际情况推出的,总体而言是正确的选择,不过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地区“只保大病、不保小病”,忽视农村居民在小病治疗费用上承受能力有限这一事实,以致于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较多,从而造成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并导致制度难以为继;二是“保大病”不可避免就要降低覆盖率,起付线越高,收益面越窄。如江苏南通将起付线定为7000元,受益面为0.1%;盐城的起付线定在3000元,受益面为2%,其中7000元以上档次部分,受益面为0.2%;⑥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则是农民自愿参加,所以,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群众“退保”现象;另外,现在一般农村合作医疗都是报销住院费用,即认为住院才是大病,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人患有一些严重的慢性病,又不适合住院治疗,但过高的医疗费用则得不到报销,病人的经济负担十分沉重,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到农民参保的信心,也会导致道德风险,如一部分农民可能患小病就会去住院治疗。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资金筹集、管理和给付方面存在疏漏。首先,由于本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倒筹资”机制,即只有参合农民达到一定的比例并且交纳了参合费以后,各级财政才给予配套资金,因此导致了基层试点地区的“套资”与“钓鱼”行为,即为了得到中央的补助资金,基层执行部门出现了大量的垫资行为,有的地区竟然公开使用大额借贷资金等不正当手段钓取中央资金,而最终农民没有参合的但已钓取的补助金自然就挪为它用,这与试点的宗旨相违背。[3]其次,基金管理存在潜在危险,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办公室经办人员有“寻租”便利。一些试点县(市)仍未严格执行“收支分离、管用分开”的基金结算办法。出现部分医院发生不合理用药,延长住院时间,克扣、拖欠补偿费用,冒名住院等问题,暴露了资金管理上确实存在漏洞。同时,由于报销人员(农民)和审核员(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长期养成的官僚作风,办事人员可能借各种理由刁难报销农民,而处于弱者地位的农民为了尽快报销医疗费用,可能会采取送礼(金)、请吃饭等方式来换取报销。最后,在基金给付方面,如果补偿比过低,则对大多数参合农民没有吸引力,导致参合人数较少,还会造成较高的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反过来,提高补偿比,则在基金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降低受益面,同样会导致参合人数下降。据研究,补偿比低于20%对参保人没有刺激作用,而现实中有些地方的费用补偿比低于15%。[4]因此,要合理确定补偿比。
(3)农村基础卫生设施落后,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资源缺乏合理有序配置,再加上基层卫生人才缺乏、水平低下,难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成有效支撑和保障。税制改革后,我国各级财政实行“分灶吃饭”,卫生资源投放主要集中在城市,卫生资源分配与需求是“倒三角形”,很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对卫生事业重视不够,以至投入逐年减少,造成了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滞后,医疗设备陈旧,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如一些贫困地区卫生站还存在着危房,设备还是“老三样”。[1](P185)这种情形再加上分布广泛的农村个体诊所的竞争,造成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工作不饱和,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发挥医疗服务的能力,影响了卫生院的业务收入和自我发展,导致了队伍不稳和人才流失,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目前农村地区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置重叠,相互之间的资源往往还没有整合起来,但同时公共卫生体系却十分薄弱。如在几乎所有农村地区(包括一些贫困县)的县乡两级都设立了不同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但效率却较为低下,尤其是一些防疫机构由于资金不足,甚至缺乏必要的疾病预防、检测设备。为了生存,只好靠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甚至以卫生监督、罚款等创收弥补资金缺口,这严重违背和扭曲了公共卫生部门的职能。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和国家财政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缓解和局部改善了上述状况,但长期积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改善农村卫生体系落后的状况,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4)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农民参合率较低,一些贫困人群被排斥在合作医疗范围之外,也享受不到医疗救助。据调查,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率与政府的宣传力度密切相关。如有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但由于政府重视,成立了由主管县长挂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以及详尽讲解制度的具体规定、细则和可享受的待遇,最终当地农民的参合率很高;而有些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宣传不够,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识不足,因此参合率反而较低。另外,2002年国务院出台的《规定》虽然指出了对于贫困户要给予救助,但在现实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由于县级财政吃紧,又缺乏社会募捐,所以只能使医疗救助空为纸谈、流于形式。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深入总结试点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大不保小”模式的弊端
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大不保小”的模式进行调整。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合作医疗模式不宜强求一致,过早统一。东部地区由于财政势力雄厚,乡镇集体经济发达,农民较为富裕,观念也开放,所以早在不少地区实行了既“保大又保小”的模式和“防保结合”的模式,有的地方甚至已被纳入城镇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而且在管理模式上也已引入了商业保险经办模式。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起付线和受益比之间进行协调,同时要对大病和小病的概念类型进行甄别(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城镇社会医疗保险中也存在),以切实使老百姓得到实惠。而对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从2006年起国家增加了对参合农民的财政补贴,因此也完全有资金实力进行模式调整。除了以上解决东部地区的两点措施外,针对中西部地区公共卫生设施落后的状况,笔者提出50元的合作医疗基金可划分为三块:一块是拨出10元钱给参合农民建立家庭帐户,用于解决家庭的门诊、小病费用;另一块是再拨出10元建立防保和妇保帐户,年度余额结转下年,从而强制性地把所有参合农民纳入了公共卫生体系;第三块是剩余30元钱作为大病统筹基金,由县级单位统一管理。当然这种分摊方式东部也可采纳。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远发展来看,城乡统一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结算使用,合理制定基金的起付线和补偿比
此次国家加大了对参合农民的财政补贴,筹资数量更大了,但也要求我们更要严格管理。前述“垫资”和“钓鱼”等现象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及相互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导致的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以及各级政府内部的重复博弈,宜建立由参合农户代表、医院及政府管理机构三方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试点情况进行监督,消除信息不对称,还要对参合农民及受益农民进行跟踪抽查,以核实具体的执行情况。同时,此次地方政府中省、市、县(区)三级财政共分担了30元的出资额,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分摊比例,则很难落到实处,建议省级财政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另外,要对起付线、受益面和补偿比进行精算和分析,确定其合理范围,在合作基金有望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一定要在降低起付线、扩大受益面的基础上提高补偿比,以增加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
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有效整合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
与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贴相配套,应该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转移支付力度,安排资金改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条件,加强对防疫、妇幼保健、计生所等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为农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防保服务。对于整合卫生服务资源,应该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使其合理有序分工,在一些地域位置较好的地区可适当压缩乡镇卫生院。要扩大定点医疗机构的覆盖面并对定点医疗机构严格管理防止出现给农民卖的药品在扣除报销费用后仍高于药店价格,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仿效城市建立平价药店,把其列入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水平,只要医疗水平高,不愁乡镇医院“火”不起来。在加强对农村现有医疗卫生人才培训的基础上,提出医教合作,改革医学教育水平,培养大量定向于乡镇、农村的农村医生、社区医生,并建立城市医院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温家宝总理指出,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新鲜事物。在中国历史上,由政府出资为农民建立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从古到今还是第一次。上世界90年代由卫生医疗部门主导重建农村合作医疗时,由于制度设计的问题,导致资金缺乏并造成了没有给参保农民兑现承诺,报销医药费的现象,由此在老百姓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群众反响很大,这也是影响此次参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现在一定要根据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切实得到实惠这一事实为依据,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的说服力,尤其要把国家增加对农民的财政补助及扩大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的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切身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和下决心办好合作医疗的信心。
5降低医疗救助门槛,扩大救助对象数量,增加救助受益面,以使贫困农民切实得到医疗救助实惠
中央政府应加大扶贫救助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汇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在财政部门设立农村特困户医疗救助专项基金,民政部门根据五保、低保、残疾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为其代交合作费用并实行大额医疗救助。要鼓励发动当地企业和先富起来的工商个体户等为医疗救助基金进行募捐,以扩大资金来源。
6加快农村医疗保障立法
国务院出台《规定》已三年多了,但规章制度毕竟不同于法律。要建立一个惠及亿万农民的长效医疗保障机制,一定要有法律的支持,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就吃过法律滞后的亏,城市社会保障立法已逐步踏上正轨,希望不要把农村排斥在外,尤其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注释:
①世界银行:《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5页.②刘纪荣,王光明:“二十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05(2),157页.③顾涛等:“农村医疗保险相关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卫生经济》,1998(4),42页.④周浩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挑战和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1),7页.⑤news: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http://
⑥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1—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4页.参考文献:
7.农村医疗现状 篇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在全国各地试点实施以来, 推行的速度较快。据国家卫生部2004年6月30日统计, 全国已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310个县 (市) 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覆盖农业人口9504万人, 实际参合农村居民6899万人, 参合率为72.60%。全国共筹集资金30.21亿元, 其中, 各级财政补助为15.01亿元, 农村居民个人缴费10.88亿元, 集体和社会赞助4.32亿元。已有4194万人次的医药费用得到报销, 报销金额为13.94亿元, 占筹资总额的46.14%, 其中住院医药费用平均有27.25%得到报销。
政策目标是正确的, 政策实施阶段是明确的, 制度试点初始阶段的情况也是较好的。那么, 这是不是意味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后的发展也会走上正轨, 而不会出现春办秋黄、大起大落的现象呢?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困难。
按照规定,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每年通过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10元补助, 地方财政每年对参加农民的资助标准人均不低于10元, 农民群众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合作医疗, 个人缴费额人均不得低于10元。其问题是, 中央财政的资金到位后能否持久。
2.2 农村医疗服务资源匮乏
2.2.1 卫生费用分配存在较为严重的城乡差距。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 根据统计, 200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 而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 仅占政府投入的15.9%。当年, 城镇人口约为3.97亿, 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 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 前者是后者的13倍。
2.2.2 农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低。
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 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 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 大专学历人员17.1%, 中专学历人员59.5%, 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 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 卫生人员素质低。
城乡卫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农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低, 增加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顾虑和成本, 进而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2.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由于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健全, 依靠增加医疗需求和提高药品售价赢得经济效益成了医院的通常做法。医疗费用的提高, 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也阻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顺利开展。现行制度中, 卫生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它既要代表需求方购买卫生服务, 又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疗服务提供者, 而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卫生行政部门要调节和平衡卫生服务供给者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者的利益, 实现适度保障难度很大。同时, 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手段落后, 加之农民处于分散状态, 缺乏监督意识和能力, 使得合作医疗保险的监督机构难以发挥作用, 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实施。
2.2.4 宣传措施不到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件新鲜事, 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对于农民来说都是新鲜词, 农民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目的、意义和相关规定。因此, 好多农民都不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该政策。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几点建议
3.1 加强政府支持。
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过程中, , 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 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根本和前提。
3.1.1 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
筹资水平的确定是政府和广大农村居民双方经过考虑与估计, 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财政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并由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提出较为适当的筹资标准。在政府补贴和自付积累金的确定上, 两者之和要足以支付保险补偿金;在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强的地区, 政府少补贴一点, 在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弱的地区, 政府多补贴一点。
3.1.2 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筹资方式选择得合理与否关系到筹资效率和筹资成本的大小。如果政府对不同参保人群的收费标准不一样的话, 不妨采用分工征缴方式, 如政府对个人, 教委对学生, 等等。如果各类人群的筹资方式是一样的, 那么, 各类人群都可以由一个征缴主体来管理。
3.2 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 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还是人才。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 人才匮乏的现状, 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 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国家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 或由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或合同书, 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3.3 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
政府部门应当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制订出合理的宣传方案, 然后, 通过各种宣传媒体, 加强对维护农村居民健康权益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要以教会农村居民如何正确地分析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弊为出发点, 根据不同健康状况下农村居民的心理开展工作;要实事求是, 避免夸大或是只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点;要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而不要简单地灌输事实, 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强加给农民。
3.4 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监督和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一个职能机构, 应该对各级医院用药物的比例统筹疾病在各级医院花费的的总费用应有一个严格的控制.规范药品售价降低医疗费用控制医疗成本。
搞好合作医疗, 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缓解农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 虽然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 但我们只要提高对合作医疗的认识, 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 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惑与困惑, 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民心,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摘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医疗保障服务在城市和农村人口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平, 约占中国总人口15%的城市人口享用着2/3的医疗保障服务, 而约占85%的农村人口却只享用不到1/3的医疗保障服务.为此应做到:加大政府政策倾斜力度;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注意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等。因此, 中国政府在2002年下半年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以改变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公平性低的现状。
8.农村医疗现状 篇八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对策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业务的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工作已由原来的阶段性工作转变为常规工作,准确把握新时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特点,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档案管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根本任务。
1.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的现状
1.1缺乏完善的指标管理体系
到目前为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多数单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化,主要体现在:
(1)年初缺乏计划,年底没有考核,档案管理状况同科室的考评没有直接挂钩,缺乏规范化的措施。
(2)由于认识程度不同,各科室的档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按照规定收集档案的现象依然存在,档案丢失、归档不及时、个人留存不交的情况时有发生,档案的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加强。
(3)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缺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性医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档案的分头管理和分散保管现象严重,各自为政、标准不一,装具参差不齐,档案利用率低下,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严重脱节,人力、物力和空间浪费现象严重。
1.2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医疗服务为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对社区医疗服务档案缺乏严格的考核,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档案痕迹留存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至今仍有不少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意识还较淡薄,同时由于受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冷遇。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导致个别同志为了方便自己利用,任意扣压或丢弃使用完毕的文件材料。
1.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是专业性强、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工作内容繁杂的一项专业性工作。从目前看,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缺少,大部分档案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才培养中,一般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够,缺乏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缺乏创新和活力。
1.4档案信息开发不足,档案利用率偏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发利用档案仅满足于“查阅文件”的被动封闭式的状况,只是发挥其简单的自然属性,使大部分档案信息处于“沉睡”状态,从而失去了档案存在的价值。同时档案的分散管理也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和开发利用,档案室也就不能提供综合性、宏观性、整体性强的档案信息,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档案利用率的低下。
1.5档案管理尚未与医疗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期和远期规划中,一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模、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则。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未纳入规划中,造成档案管理水平无法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一些单位由于医疗用房紧张,挤占档案用房现象普遍。另外,档案管理设备陈旧,管理技术落后,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较少,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检索阶段。档案管理与医疗服务的不协调发展必然导致档案信息的开发不足,并最终导致医疗服务丢失档案信息保障的后果。
2.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的对策
2.1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档案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和统一管理本部门形成的各种载体的全部档案(病历档案除外)。各单位应根据工作实际配备1-2名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的关键。要结合本单位档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档案接收、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使档案工作各环节的运行有章可循,使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归档范围进行收集、积累和整理。对各科室的各类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加档案管理的综合性和独立性,编制统一的分类大纲,把各门类的档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系统地进行整理,统一分类编号。完善的制度与职责,将使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档案人员管理档案更加规范,对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2.2加强领导,重视宣传,增强全员档案管理意识
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医院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管理者、职工都能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2.3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规划,促进档案建设与业务建设同步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或替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定中长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设计和建设,要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规模和需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档案管理的建设力度,使档案管理的用房条件、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业务发展相适应。
2.4加强投入,提高配备,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重视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有条件的单位还应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及档案管理软件等,提高档案信息的基础质量,扩充档案的种类,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生的重大事件,不仅有文字、照片、录像甚至光盘等电子档案,而且利用方便,逐渐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2.5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要将档案人员培养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才培养计划,应加大对档案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业务学习及培训,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专职档案人员及兼职档案人员都应做到持证上岗,学历层次应在大专以上,有条件的应参加档案管理专业的职称考试,取得档案管理专业的职称,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2.6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使档案资源为社区医疗工作服务
【农村医疗现状】推荐阅读:
湛江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及其分析06-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06-23
农村巡回医疗工作方案08-21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07-21
农村医疗服务市场前景08-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11-01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汇报08-26
关于申请农村医疗救助的报告11-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怎么报销?07-31
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