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部室室安全管理制度

2024-06-28

队部室室安全管理制度(精选3篇)

1.队部室室安全管理制度 篇一

少先队队部室管理总结

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在上级团委和学校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了标准化队室建设,已基本达到少先队规范化队室的标准,形成自己的特色。已形成少先队主题墙、少先队丰富多彩活动宣传专栏、少先队网络图、回顾本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设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加强少先队的育人功能及主阵地 作用在学用房紧张的情况下,给少先队队室配置了固定用房,面积不少于20平米。醒目标记有“少先队大队部”标牌。队室室内有桌子窗明几净、环境舒适、充分体现了少先队文化。

二、布置陈设:

队室内队徽、队歌、入队誓词、队章、呼号、作风、中国少年新世纪宣言、大队委职责分工、辅导员职责、队史挂图,及队组织网络表全部上墙。在主题墙的前方摆设了大(中)队旗、旗架。中队旗按中队数配备。鼓号架、鼓号、鼓号服。

三、资料档案

学校少先大队部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为了有效地记录少先队工作,少先大队进行了及时的资料整理归档工作,特别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不仅大队活动注意资料整理工作,还要求中队活动要有记录,记载要真实、齐全。

学校少先队建立档案资料种类有:上级有关文件、计划、总结、重大活动、竞赛评比资料、活动相册、大队委及队员花名册、辅导员参加会议、培训记录等。

四、使用管理

少先队活动室的建立,体现了上级领导对少先队工作的执持,要切实加强少先队活动室的育人功能与它的特殊作用,使它真正成为少先队员的家。队室张贴活动管理制度。经常召开工作会议、举办业务讲座、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充分发挥队室的教育阵地作用。

少先队队部室管理总结

学 校:栎阳胡张小学

时 间:2015-2016上学期

管理人:张沙沙

2.队部室室安全管理制度 篇二

1 方法

1.1 寻找用药安全隐患

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输液患儿父 (母) 及家属进行调查, 每月发放20张表, 共240张, 收回200张。调查内容包括治疗环境、病情观察、用药信息指导、护理技能、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沟通技巧。满意度调查表中发现:与用药安全有关的问题从多到少依次为: (1) 患者对药名不知晓; (2) 对药物注意事项不明了; (3) 年轻护士多, 穿刺技术差; (4) 护士未及时巡视、观察。

依据《2009年CHA患者安全目标》中用药安全制定质控检查细则, 共16项, 在1个月内对输液室当班护士进行随机检查。存在问题从多到少依次为 (表1) 。

1.2 原因分析及对策

1.2.1 管理方面因素

(1) 各岗位人员的安排是以完成治疗任务做位首要, 巡回护士少又不固定。护士常常是忙完就走, 不能主动巡视沟通。 (2) 关键环节流程制定简单, 如查对, 告知,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以及输液困难患儿的处理。 (3) 科内质控组检查内容空洞。对策: (1) 弹性排班, 根据各个时间段输液的工作量情况, 随时调整护士数, 避免病人集中引起的忙乱现象;避免护士处于疲劳状态引起注意力分散出现护理缺陷。 (2) 排班时考虑以病儿需求为中心, 加强巡回力量、及时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并主动为家长提供服务;注重人员新老搭配, 优势互补。 (3) 提高穿刺技术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关键。熟练的一针见血的穿刺技术是硬道理。此外对穿刺困难的患儿, 事先与家长充分沟通, 并制定处理流程, 人人落实, 是保证穿刺成功率的重要管理手段。 (4) 根据安全目标细化重点环节的流程。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查对病儿, 如姓名和床号等;将告知, 沟通贯穿整个输液过程;实行电子处方, 减少药房转抄的中间环节, 但仍需核对病历, 以防医生手写病历和电脑输入有误;实行收药、配药、输液、换瓶、拔针签名负责制, 这样使护士工作每一步都有责任心。 (5) 鼓励护士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科内出现问题, 最快时间积极上报护士长或组长。先科内分析, 提出整改方案, 在护理部帮助下进一步的分析整改方案反馈至科里。

1.2.2 护士方面的因素

(1) 部分护士缺乏主动服务的观念, 以完成任务为主。主动巡视少。 (2) 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不够熟练, 对肥胖儿、脱水患儿等穿刺难度大的患儿感到操作困难。 (3) 部分护士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输液速度, 输液顺序安排未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能调整, 对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不清晰。 (4) 沟通意识及能力弱。 (5) 护士用药安全意识薄弱, 多为机械执行医嘱, 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用药知识缺乏。对策: (1) 学习和考核细化后的重点环节流程, 使工作要求和结果保持一致。 (2) 新入儿科组护士有一对一带教老师, 每周交流工作心得, 并完成操作量化指标。 (3) 定期进行专科及用药知识培训与考核。年轻护士入儿科组前须经过该岗位的科内带教培训和考核。 (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减少输液反应。操作前后清洁治疗台、有效进行手卫生, 规范配置药物, 严格消毒穿刺部皮肤。输液区及治疗室臭氧自动循环消毒每日3次并早晚2次开窗通风。 (5) 用药安全:收药护士仔细核对药名, 查堵漏错以表扬奖励;一岁以下小儿用药2人核对后做特殊记号;输液时告知家长不能随意离开输液区;规范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批号、皮试结果的记录[1], 用原液皮试;抗生素现配现用避免不良反应。中药注射与抗生素用生理盐水间隔, 防止药物间反应, 同时应高度重视及时观察。使用新药应详细阅读说明书, 严格控制滴数, 尽量让患儿不要空腹注射, 可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2]。

2 效果

儿童输液室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1年间与08年同期相比上报有效投诉由0.5% (18例/3524输液人次) 减少至0.17% (10例/5824输液人次) 。护士工作缺陷差错发生率由0.2% (10例/3524输液人次) 减少至0.1% (6例/5824输液人次) , 家长对工作满意度提高至91%。

3 讨论

WHO (世界卫生组织) 已将注射液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多数患儿家属竟认为打针挂水比吃药见效快, 主动要求给患儿输液, 以致儿童输液数量猛增。因此对患儿用药安全的管理尤为重要。专家指出确保儿童用药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3]。就此, 对门诊儿科输液室用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笔者体会这三点尤为重要:

(1) 将09年患者安全目标的要求做为质控评价标准, 并制定成细则渗透至工作流程中, 使管理者对门诊儿童输液室的重要环节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 使护理人员更有严谨的做事标准。 (2) 护理人员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儿科输液的用药安全, 同时及时把问题反馈给儿科医生, 医护共同把住儿科输液室用药安全管理的环节。 (3) 管理者不仅应重视技术管理, 还要注意服务环节的管理, 并在沟通中达到请患儿家属参与的目的。提供主动服务, 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有限时间与患儿或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做到与患儿家属说好第一句, 主动巡视, 有效解决问题, 从而改善门诊儿科输液室的护患关系, 使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即达到预防、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又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余秀颜.门诊输液区的安全防范[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1) :62.

[2]钟丽华, 农彩琴.门诊静脉输液用药措施的探讨[J].华夏医学, 2001, 14 (5) :683.

3.队部室室安全管理制度 篇三

1 护理风险识别、评估

1.1 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因素

1.1.1 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对自身职业与法律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 在工作中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在护理操作中, 缺乏对自身的约束, 主观臆断, 追求速度, 随意性强, 慎独精神差, 违规操作却茫然不知。

1.1.2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执行医嘱后未及时签名, 未履行好告知义务。对同事、亲友的违规要求未遵守规章制度, 违规给予操作。

1.1.3 服务态度差或服务方式不当

对病人及家属话语生、冷、硬伤害对方, 对病人的反复询问不耐烦、不体谅, 表现为懒于解释或说话不注意方式及语气, 使对方难以接受;使用肢体语言不当, 引起对方误解, 产生纠纷。

1.1.4 责任心不强, 工作疏忽、巡视不及时

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精力不集中、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而配错药、输错药;巡视不到位;接瓶不及时、输液速度过快、输液药物外渗致肢体或头皮肿胀等。

1.1.5 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

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穿刺前未对血管进行认真评估或进行穿刺时思想不集中, 造成穿刺失败;静脉穿刺失败后未及时向病人或家属做好致歉沟通, 引发不满情绪而投诉。

1.2 药物的风险因素

1.2.1 药剂人员的因素

药剂人员发药错误, 护士未认真核对药物引起配药的错误及给药的错误。

1.2.2 药品因素

药品种类多, 一品多规、一药多名、一药多剂、护士对新药知识不了解, 未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1.3 病人及家属方面的因素

1.3.1 病人及家属期望值过高

由于病人对疾病康复过程缺乏正确认识, 如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 怀疑诊断错误、药物错误;从而引发不信任的纠纷, 甚至过激行为。

1.3.2 病人及家属的急切心理因素

由于门诊病人及家属急于重返工作岗位, 对医嘱的依从性差, 如病人及家属自行调快输液点滴速度。

1.3.3 病人及家属随意性因素

输液室病人多, 流动性大, 所输液体瓶数多, 且常随意更换座位, 增加输液管理难度, 易发生未完成输液治疗就拔针的漏输液现象, 引发护患纠纷。

1.4 人员配置及环境因素

1.4.1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 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 身心疲惫, 生理、心理压力加大, 过度疲劳引起注意力警惕性下降。

1.4.2 环境因素

输液室病人密度大, 环境嘈杂, 病人之间存在同名同姓或同音谐音的情况, 护士呼叫病人时容易出现错误应答。

2 护理风险的预防及控制

2.1 增强法制意识

2.1.1 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经常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知识;牢记核心制度, 并将制度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2.1.2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培养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对有疑问的医嘱要认真询问, 及时与医生沟通, 确认无误方可执行;严格遵守医疗护理规章制度, 对亲友的违规操作要求敢于拒绝并及时汇报主管部门。

2.2 重视护理风险管理

2.2.1 细化并规范护理过程管理

了解护理风险现状, 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对潜在的护理风险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2.2.2 加强重点和薄弱环节的管理

急诊病人、婴幼儿、高龄病人是容易出现护理纠纷和护理意外的人群;节假日、中午、中夜班是护理风险问题好发的时间, 应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血管活性药、高渗溶液的病人是护理风险问题好发的危险病人。对上述主要人群和好发时间、特殊治疗加强监控和管理。节假日、中夜班护士长不定时巡查, 检查、督促护理人员遵守操作规程。

2.2.3 制定科学、动态、弹性的排班制

工作任务繁重时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和工作量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弹性排班, 增加病人高峰期的上班人数;制定应急状态下输液室护理人员调配预案, 科室人员做到工作需要时随叫随到, 以达到保质保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2.2.4 建立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医院实行护理部-科护长-护士长三级安全质量控制网络。科室设立质控小组, 质控小组成员每周对每个护理成员进行二次工作质量检查。注重安全前瞻性管理, 设立安全隐患登记本, 人人有安全管理意识, 护理检查或护士工作中发现有安全隐患的事例及时记录。定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 建立检查、反馈制度, 设立可追溯机制, 及时控制护理风险。

2.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在输液过程中层层把关

2.3.1 输液时严格采用两种查对方式, 防止输液病人错误发生

2.3.1.1 采用双牌查对

制作与每张输液椅号码配套的号码牌2枚, 每位输液病人在接待安排时发给座位号码牌1枚, 另1枚跟随该病人的输液药品, 待配制药液后连同药液携至输液操作位置与该病人手中的号码牌相吻合方可输液治疗。

2.3.1.2 反问式查对

查对病人姓名时, 采取礼貌性询问病人姓名, 由病人自主陈述姓名, 再与输注药液标识的姓名复核的查对方式。

2.3.2 配药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配药前按医嘱及病情需要排列输液顺序并在输液瓶的瓶签上规范标识序列。配制粉制药物时要充分溶解药物再加入液体中。配制2种或2种以上药物时注意配伍禁忌, 配制药物后注意观察药物是否变色、沉淀、混浊, 符合要求方可输液。

2.3.3 加强责任心, 巡视制度落实到位

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病人, 主动询问病人, 倾听病人的主诉, 观察有无输液反应, 输液部位有无疼痛、肿胀, 及时排除输液故障, 及时给病人续接药液。做好健康教育, 嘱咐病人及家属不要自行调节输液滴数。

2.3.4 拔针前认真核对

输液结束拔针前认真核对注射单、瓶签记录, 确认输完液方可拔针。

2.4 加强在职培训, 提高团队抗风险能力

2.4.1 加强对药物知识学习

定期组织学习药物知识, 及时掌握新药知识。接收药品时, 发现有不熟悉的新药品要虚心询问, 必要时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清楚药品再执行医嘱。

2.4.2 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

鼓励护士积极主动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活动, 拓宽知识面, 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发展。同时还要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提高与病人沟通的能力。严格实行护理人员准入制, 制定新护士及在职护士培训计划, 新护士获得执业证书并经过操作技能考核才能独立工作。

3 小结

通过对输液室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分析, 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应对能力, 及时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输液室护理缺陷由2008年的0.002%下降到2011年的0.001%。护理不满意意见由0.06%下降至0.02% 。护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一项持续改进的工作, 有效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 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焦红玲.护理风险的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0) :218.

上一篇:李清照的诗下一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