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24-08-28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精选17篇)

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一

内容摘要: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发展 民族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人才”,是学校 教育 的奋斗目标。化学创新能力是进行化学创新活动,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新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性格、意志、动机等。

(1)激发兴趣。化学教学首先要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 科学 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2)协调师生感情。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正如《学记》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化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备课、课堂教学中,做好中、差生的良师益友。

(3)利用化学实验开发学生思维。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看见了某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变红,红的“现象”引起了思维,此时溶液呈酸性。在电解滴加酚酞试液的nacl溶液时,可观察到两极上有气泡生成,阴极附近溶液很快变成红色。启发学生分析两极上是什么气体,怎样检验,为什么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色?电解产物是什么?两极上析出的气体体积有什么关系?边实验、边讨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步步深入,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4)运用 现代 化教学媒体。现代化媒体正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化学教学领域。其教学方式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特点,可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图象传输,同时还配有悦耳的 音乐 和图象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有关“ 电子 云”的教学,可利用 计算 机设计一幅三维空间画面,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利用化学史。化学的 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纯碱时,先讲一下比利时人索尔维制碱法,然后在讲一下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使盐的利用率高达98%以上,把纯碱 工业 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加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退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实验是乙烯跟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学生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问答。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实验,又引导他们结合加成反应的过程进行讨论。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弄清了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差异,理解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良好开端。

创新性思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准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实验室里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1)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2)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1)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2)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中,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创新性思维还具有敏捷性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可使学生深刻认识化学 规律 和现象,缩短掌握概念、规律的时间,能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同时表达出来。

2.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二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今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许多国家把发展学生的能力看作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现今我国的教育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学里的教学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各种类型的考试和大量的练习严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仍旧是高分低能,所以如何真正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本文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些探讨。

一、在化学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众所周知,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而观察力则是一个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所形成的观察能力,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有心理学家认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观察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

化学实验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观察

和溴水,来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实现S4+到S6+的转化的实验方案,并且讨论了吸收尾气二氧化硫的方法,我们实际采用了用浸有Na OH溶液的棉球塞在试管口部,将仪器迅速移到室外的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案和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也空前高涨。

4. 细致入微,适时调控学生的实验进程,及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给学生限定时间,强调好注意事项,提前做好一些常见事故的处理工作,特别是防伤害、防火、防毒等问题,且教师要不断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处理,发现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发现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要及时给予指正。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兴趣盎然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5. 追根寻源,引导学生进行探后归纳和总结。

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变化的本质,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使仪器,对实验进行感知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观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实验中不知道应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常常是只看热闹,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很难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有些学生在实验时,只注意明显突出的现象,而忽略了那些不太显著的现象或忽略操作过程;还有就是只观察不思考,没有仔细去比较、思考实验原因。如硫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由于观察不仔细,就无法比较二者现象的区别,更无法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硫在氧气里燃烧比空气里燃烧更旺的科学道理了。

在实验中物质的物理性状、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实验的装置和操作过程等,都是需要观察的。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是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的。因此在化学实验课中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化学实验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1. 必须明确观察目的

要使学生在观察、感知的活动中获取经验信息,增长知识,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中学化学的每个实验都有相应的实验目的。有些是通过实验去验证或推测某些物质所具有的性质,有些是为了说明某种物质的制取,还有些是为了说明某个基本概念。目的不同,观察目的和重点也就不同。例如:对于化合物性质实验,观察的重点是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以及该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包括颜色变化、状态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气体的放出、能量的变化等,而对于一些物质的制取实验,则着重观察装置、实验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像高一化学新课程教材Na2CO3和Na HCO3性质的比较实验中,目的是要说明Na2CO3和Na HCO3的热稳定性,观察的重点应着重于试管壁上

学生充分感受过程和方法上的收获,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体验等。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对实验探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寻求正确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不要怕失败,树立继续探究的信心,直到成功。

6. 对实施实验探究活动的反思。

尽管在实施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但同时我感觉到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因实验条件所限,开设的实验组数不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受到限制;(2)由于时间的限制,大部分实验是由教师设计实验项目,由学生来实施,真正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次数还偏少;(3)对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做得还不到位,等等。另外,在实施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大家公认的时间少与探究耗时多的矛盾;准备探究实验费时费力的情况;学校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比较差的问题;近几年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不高,学生人数多,实施探究活动难以管理,等等。当然,办法是人想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想做,乐于去做,就一定会克服困难,把你想做的做好。

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张志强

(莲塘第一中学,江西南昌

摘要:高中化学深度、广度加深,推理性强,抽象思维增多,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化学困难。提高高中化学教育质量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双管齐下定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化学教育兴趣方法提高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初中教材涉及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但由于高中化学内容多,要记的东西多,所以不少学生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高中化学呢?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实验都很有兴趣。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

水珠出现的先后,以及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而在NH3的制取时不但要观察现象,还应着重于装置的结构特点。所以只有做到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才能明确观察步骤、内容、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而不会出现看热闹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避免观察的盲目性,提高观察的选择性、针对性、有效性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在做实验时,必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写出预习报告,明确实验目的,逐步学会观察实验。

2.观察计划要周密

有了观察目的后就有了一定的观察任务,还必须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在计划中都要有目的、有步骤、有中心、有重点,才不会顾此失彼。比如,在实验课上,开始做实验之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要求学生既要观察实验中药品在反应前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又要观察反应后各种药品的性质。教师应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预习,应结合实验内容复习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对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就可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避免失败,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3.观察要全面的进行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内在特征,同时不同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尽量地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并协同活动,从不同角度了解观察对象的各个属性,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从而对实验现象有个精确而全面的认识。例如:在Na与水的反应实验中,现象有:钠熔成小球,钠四处流动,气体燃烧时发生“嘶嘶”声,反应后溶液变红,它涉及视察和听觉,这就要求在观察实验时,要积极使用各种感官全面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真实全面地获得实验事物。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在观察实验时,往往易被一些新奇

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但当学到化学概念、理论时,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高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我们可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去寻觅化学发展的足迹,追溯化学发展的源流。从拉瓦锡到诺贝尔,从门捷列夫到张青连,从勒夏特列到侯德榜,从阿弗加德罗到道尔顿,从原子弹到宇宙飞船,从原电池到钮扣电池,从硫酸的用途到环境污染。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上和实际生活上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还能使学生加深认识,

或非本质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一些不明确但却是关键性的环节,这就需要在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环节及时提醒学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4.观察必须与思考相渗透

在观察时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增进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边看边想、边想边看,可以更加全面、迅速、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观察愈深入、思考愈深刻,就愈能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部分。在实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仅要观察仪器的选择、组装,而且要分析为什么这样组装,其他选择和组装是否可以,为什么?不仅要观察实验的操作步骤,而且要思考每一步的作用,对现象要进行分析,并思考产生的原因,不能只看不想。只有对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及从始至终所发生的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进行思维性观察,才能对实验中的现象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例如,在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教师就可要求学生思考:(1)钠为何浮于水面?(2)钠为何四处游动?(3)为何会有声音?(4)钠为何会熔化成小球?(5)反应后为何溶液会变红?然后引导学生解释上述原因,并做出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化学实验教学才能确实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

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三

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因受诸如学校实验室设备、仪器和药物不足等因素影响,致使部分学校或教师忽视化学实验教学,将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实验过程等不是安排在实验台上进行,而是画在黑板上详细描绘和讲解。这样,把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变成“黑板实验”和“讲授实验”,导致学生死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这种化学教学的怪异现象,必将削弱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失去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知道,认识始于观察,不论从生动的直观感受到抽象的思维,还是从抽象的思维到能动的实践,观察都是首要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认识客观事物,都是极为重要的,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验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阶段

(一)增强观察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逐渐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实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减少实验观察的盲目性,就必须增强目的性。为此,必须首先使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性应体现和服从教学目的,为教学目的服务。例如,在高一电解质溶液的演示实验中,是为学生认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而编排的。因此,学生的观察目的应主要是观察电流表的偏移大小和电灯泡光线的强弱。其次。教师还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观察前拟定观察计划,写出观察内容提纲,在实验观察时按预定的计划进行。

在实验前我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目的是循序渐进渐增大。

(1)把电流计分别插到苹果和CH3CH2OH中观察现象。

(2)对相同浓度的HCl(aq)、CH3COOH(aq)、NaOH(aq)、NaCl(aq)、氨水比较导电能力的强弱。

(3)在以上CH3COOH(aq)中逐滴加入氨水,让学生描述主要现象。

(4)在H2SO4(aq)导电实验中,逐滴加入BaCl2(aq),让学生描述主要现象。

由此实验可让学生知道哪些现象是我们需要的,为理论提供了第一手感性认识。使学生慢慢养成了有目的地观察的习惯,而不是一味地看热闹!

(二)培养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

客观就是要求在化学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就如实反映,不以个人的解释或推断来代替物质及变化的真实情况。全面就是要求在化学实验中尽可能地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从多方面(如物质及其变化,化学实验仪器,装置和操作等)进行观察。

例如:对金属钠的一些性质的观察,应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多视角观察。取一小块钠,看到钠是固体(视觉),用刀切钠的表皮时,感到钠柔软(触觉),切去表皮后,看到钠呈银白色,具有光泽(视觉),当把一小块钠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时,听到嘶嘶声(听觉),看到钠浮在水面上,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向烧杯的各个方向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视觉),当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触觉)。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必须使观察客观、全面。

化学实验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溶解性、发挥性、硬度、光泽;化学实验中发生的颜色变化、沉淀、气体的生成以及声、光、电、热等现象都是需要观察的对象。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会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才能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及其本质。好的方法应是:(1)明确观察目的;(2)确定观察对象;(3)设计观察程序和手段;(4)记录观察现象;(5)分析观察结果。

1.对物质性质实验的观察方法

应动用一切感官进行观察计划:(1)反应条件;(2)反应中的现象;(3)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光泽、状态;(4)反应物质的变化。

实验步骤及现象:(1)将表面洁净的铜丝直接伸入盛Cl2的集气瓶中,无现象;(2)将加热的铜丝再伸入盛Cl2的集气瓶中,铜丝剧烈燃烧,集气瓶内充满大量的棕色的烟,加入少量水,形成蓝绿色溶液,加大量水溶液呈蓝色。

实验刚做完,学生已经想问许多问题了:为什么没有氧气参加还会燃烧?棕色的烟是什么?初中教材给燃烧下的定义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这个定义是否有局限?

通过该实验,学生认识到铜丝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学会了由现象、条件的观察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同时深化了燃烧的概念,即物质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即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教材中的H2与Cl2,Na与Cl2等的反应都可以认为是燃烧反应。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观察方法

例如:高中教材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观察计划:(1)反应物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的颜色、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加热);(3)实验仪器及装置;(4)实验药品的要求;(5)实验操作步骤;(6)实验过程中的现象;(7)生成物的特征(氯气的验满)。

实验做完,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这时同学们往往是争先恐后,但由于观察不仔细或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回答中出现了不少错误。通过全班同学的互相补充纠正,再结合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得到了正确的结果。有了这次观察的体验,在以后学习其他气体,如:HCl,SO2,NH3,C2H2的制法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逐渐掌握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了。

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观察方法时,以实验为引导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观察能力的形成阶段

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将重点设在观察品质的完善上,使观察进一步具有理解性和选择性,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就要与培养学生严格操作、细心观察的科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只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化学实验,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对培养和提高深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实验现象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边讲边实验,开发模仿性思维;先讲设计方案,再依方案实验,开发程序性思维;结合实验问题或练习题,提出解决方法,再验证之,培养创造性思维。

以苯酚的酸性为例加以说明。实验(一):学生往浑浊的溶液中逐滴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溶液变得透明澄清,说明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苯酚钠,显示了酸性。苯酚有酸性,它能否与碳酸钠反应呢?实验(二):往实验(一)中变透明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结果溶液又变浑浊,由苯酚的溶解性及反应规律知道反应中又生成了苯酚,说明本酚的酸性弱于碳酸,苯酚不能与碳酸钠反应得到CO2。以上可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苯酚中的羟基与乙醇中的羟基哪个更活泼?能否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呢?结合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再验证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多学生会回答:与钠反应。教师展示纯净的苯酚与乙醇,学生马上发现苯酚是固体与固体钠反应无法充分接触,且无法观察气泡。教师引导:能否用苯酚溶液代替呢?学生会发现水会与钠反应,对实验有干扰。学生会提出把苯酚变成液体例如加热。教师引导:如何比较速率快慢?学生:“看气泡的快慢。”教师:“但苯酚密度比水大,钠浮在苯酚上面不能看到气泡啊!”最后学生会想到把苯酚、乙醇都溶解在某溶剂中,要求该溶剂不与钠反应,密度比钠小,该溶液浓度相同。教师做试验(三)钠与苯酚的乙醚溶液反应和钠与乙醇的乙醚溶液反应的对比试验。由上述实验得出酸性:碳酸>苯酚>乙醇。通过边讲边实验,结合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学生思维活跃,对于问题敢于研究、推理、联想和讨论,使学生养成动手实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实验、观察、思维三者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制约。

三、观察能力的发展阶段

人的大脑功能分为感受、储存、判断、想象等四个区域。在感知活动中,通过观察,可以相应的触发储存区的记忆和判断区的思维活动。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观察过程中,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可以增进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就是说,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想,一边看,通过这样的反复活动的过程,可以促进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和记忆,有利于学生迅速、完整、真实、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这是观察和思维相互渗透的突出意义。观察得越深入、思考得越深刻,就越能够从实验的现象观察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

对高中化学实验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针对不同的时间段,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在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鼓励,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踊跃参与问题和敢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4.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四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各美术院校中的各个专业都将素描列为必考科目。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迅速提高基础造型能力和考试水平的有效途径。造型能力的提高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但是感觉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能力的制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感觉能力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在素描练习中,应当始终把培养观察能力并使之敏锐、准确、深刻放在首位。

一、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也是中学生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在素描教学中,动态、角度、透视复杂多变,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去描绘对象。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首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不论是教师讲理论课,还是在示范过程中都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好奇而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甚至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达不到应有的观察效果。要克服这些弱点,就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有目的地去观察。我在具体教学中一贯都是这样严格要求的。如:在示范头像四分之三角度时,要求学生观察:教师的执笔方法、作画步骤;五官的透视变化;结构线的穿插组合;用笔用线的虚实轻重等等。通过一系列有目的地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明确、清晰、完整的观察效果。

其次,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观察。如:在分组教学时笔者非常注意训练学生规范操作和认真观察。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去做,但也发现有的学生不尊重客观事实,盲目照抄,结果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五官扭曲错位、结构混乱的怪面人。对于此类现象,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强调其危害并单独指导他们。

除了有科学地观察态度外,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一种整体、联系、本质地观察可视形象特征的方法

它是从研究形体结构的存在形式这一根本点出发的艺术的许多规律具有科学性。为此,我们可以将素描学习中科学的观察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1、从整体出发去观察形象特征。

在素描中,做到“始终从整体出发和刻画形象,始终使局部服从于整体特征,表现局部只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在教学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督促学生整体地观察,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照着去做,相反,只盯住局部,被局部吸引,死抠某个局部,而忘记忽略画错了整体特征,却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作画只能一笔一笔地画,只能从局部下笔直到画完,客观上也就容易养成从局部出发看问题的不良习惯。素描中出现的形象松散歪曲、比例失调、色调花乱、透视不统一等常见的毛病,主要来自于这一习惯,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总之,要从整体出发观察和刻画局部,观察和刻画局部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从整体着眼,画整体时照顾局部,画局部时要考虑整体,这是观察和刻画形象的原则,它反映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整体---局部---更完善的整体,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这个公式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和作画实践。从整体出发是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核心,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形象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一个整体形象中,局部与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有其内在联系的。包括解剖关系、空间关系以及透视变化上的联系等等。在观察物象时我们不仅要丛整体出发进行观察,还要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观察。例如在画头像时,不仅要观察其基本特征,还要进一步研究头脸、五官在解剖上的内在联系,包括比例、位置、高低起伏、前后空间、左右对称以及各器官形象特征的相互联系等等。这就是联系的观察方法。它是对从整体出发观察的补充和深化。

从实践的角度看,联系地观察往往是整体观察的桥梁,要通过联系观察的训练,逐步扩大视野,增强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达到从整体出发的彼岸。

2、本质地观察形象特征。

任何表面现象都以本质为依据,现象只是本质的反映。不认识不理解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象。反而会被现象所迷惑,从而产生某种盲目性。

对形象本质特征的观察和理解,不仅是为了画准形象也是提高审美能力和掌握艺术表现语言的需要。艺术形象不等于自然形象,艺术的美也不等于自然的美。艺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对自然形象加以提炼和概括,且付于它艺术的美感,这种提炼和概括的艺术处理,必须是在认识到形象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给学生讲透形象的本质结构、内在的解剖关系等知识点,以达到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养成科学的观察态度,掌握了整体地、联系地、本质地观察方法,就可以克服局部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的错误。当然要取得科学的观察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勇于实践善于学习,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坚持不懈是能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丁厚祥,师范院校公共美术教程,南高大学出版社,1993,9

5.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五

篾厂中心校

左光巧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新课标、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

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6.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六

黑龙江省桦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傅贵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祝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二、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四、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选做的实验内容有九个。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五、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又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学生用已学过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因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总之,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六、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七

一、营造创新环境, 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化学教学中, 要重视物质性质教学, 更要重视物质性质的应用, 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注重联系实际进行讲授, 如联系身边的化学现象, 联系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联系当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并努力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说明、解释周围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化学问题, 强调学以致用。课堂教学不应为讲化学知识而讲化学知识, 不应为讲理论而讲理论, 理论最终为实践服务, 要尽可能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

课堂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讲授与培养自学能力相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 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寻找答案;或者,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验室, 走向资料室, 通过努力,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二是学生自学教材, 提出问题, 由老师解答, 两者互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富有创新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回答, 给出最佳答案, 并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 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 而且要求观察记录结果, 并加以分析, 作出合理解释, 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排除荒谬, 纠正错误, 发现真理, 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 取得认识上的飞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 能顺利完成实验,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现状, 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 重理论、推理、计算, 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 从心理上给学生尝试机会, 给了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 以及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中, 注重对教材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的挖掘, 更有助于创新教育。众所周知, 中国古代史中涉及的四大发明, 其中有两项就是化学方面的成就, 火药和造纸术的发明,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 现代化学正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 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 离不开化学和化学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可结合化学知识向学生讲解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能源利用、化学与农业、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食品、化学与卫生用品、化学与洗涤剂、化学与衣着、化学与护肤品,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 树立社会责任感与义务的自觉性, 增强环保意识, 造福后代子孙。

五、利用科学家的创新成就, 激发创新精神

8.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八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阅读化学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越学越糊涂,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根据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重兴趣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上的“资料”,也可以自己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前,我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烧杯中加入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无任何现象发生,然后往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起来了,原来“水火也能相容”啊。学生大为惊奇,急于知道原因,这时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燃烧的条件,然后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知识也记的很牢固。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

1、浏览:了解整体概貌。目的是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掌握其梗概。具体的做法是用较快的速度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未能理解的内容暂不细想,先跳过去,而对于前言、标题及中间的主要内容则加以注意。在进一步读书的同时列出教材的要点提纲。一般来讲,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点是:存在、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等;理论性内容的要点则是:概念、原理及其提出时所依据的实验或事实、所提出的问题、解决的过程等。

2、细读:分析每个知识点及其阐述过程。首先,深入教材的字里行间,读懂每一句话、每一段落文字的含义。其次,在理论性内容部分,不但要理解每一个概念、定义和每一个规则、原理的含义,而且要弄清来龙去脉,理解这些概念、原理所依据的事实、得来的过程、所用的方法等等,达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在描述性内容部分则主要应当弄清有关物质的存在、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与此同时,充实第一步阅读列出的要点,使之更加全面、细致。比如,物质的化学性质就应当列出具体的化学反应以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提炼:理清关系并重新把握整体。在理解了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点之间或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加以综合,把握全章全节内容的实质与要点。一般来说,在描述性内容部分则主要应当抓住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联系,性质与存在、制取方法、用途之间的多边联系,代表性元素与所在族元素的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等。与此同时,充实第一步阅读列出的要点,使之更加全面、细致。在理论性内容部分,要抓住概念之间,理论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理解概念、理论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等;理解当前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整理笔记,要求是:“小了少”即:书写板面小,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文字少而精。也可以用图表来替代文字。

三、培育阅读心理,形成阅读习惯。

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精心设计是必要的。主要有:

1、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阅读的实效,而且因为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会思考。实践证明,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只有一边阅读,一边联系地思考,才能弄清所读的内容。

2、读写结合的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为学习的两种重要手段,读、写一定要有机结合。例如在阅读化学现象的同时,加上书写化学方程式,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肯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3、读解结合的习惯。解题,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巧能力的好方法。经常有学生反映听老师讲例题时觉得很清楚,可一到自己做题便又觉得无从下手,如果学生有读、解结合的习惯,这个问题便不复存在。读解结合可以是读例题与解题相结合,读笔记与解题相结合等等,通过读例题、读笔记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次的复习机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形成、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又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可布置一些章节小结的作业,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以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九

沈跃萍

(吴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学习物理就要从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入手,认识事物,找寻规律。观察力强的学生能快速找出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新知识。而且通过观察感知到的实验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首需培养和提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观察力;问题;观察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学习物理就要从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入手。因此,观察力是物理学习必备的能力,巴甫洛夫写在实验室墙壁上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观察力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能力。观察力强的学生能快速找出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新知识。而且通过观察感知到的实验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首需培养和提高的能力。

一、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在观察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观察对象不明确

大多数学生只好奇现象的发生,他们观察的目标不明确。如在进行“模拟打桩”活动时,学生集中注意力要对准桩打,却忽略了要注意观察比较重物的质量、下落的高度和桩被打下的深度。

2.易受情绪支配

他们往往会被感兴趣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奇怪的形体,响亮的声音吸引,忘记了本来的任务。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烧瓶的形状、火焰的颜色、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声音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他们忽略了观察水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数。

3.缺乏主体辨别分析的能力

他们一般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笼统的观察,不善于观察物体的局部和细节,特别是被刺激作用较强部分掩盖的较弱部分容易被忽略。如在演示滚摆实验时,学生容易注意到滚摆旋转并上下运动,却容易忽视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和旋转速度的变化。

4.表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学生往往凭自己主观想象,想当然地表述对象,不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失之于片面。如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只表述出弹簧所受外力越大,弹簧越长,却忽略了伸长量与长度的区别和弹簧的弹性形变是有限度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述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观察效果。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明确目的,把握方向是提高观察效果的首要条件。我们在实验之前要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要找出什么规律?这样学生自己抓住了观察的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就会得到提高。如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可以通过问题“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和“如何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自行确定观察方向。又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引导学生从测量原理“R=U/I”确定观察的目的。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明确目的,把握方向后,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法多观察周围事物,去发现、去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

(1)比较观察法

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物理现象分析比较,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观察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磁生电”时,比较先有电流后有导体运动还是先有导体运动后有电流。

(2)控制变量观察法

当一个物理现象有几个因素共同支配时,为了弄清各个因素的`作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固定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去观察物理现象与这个因素的关系,然后再改变另一个因素,去观察分析物理现象与它的关系,依次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即控制变量法。例如,书本中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都是利用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这种方法是初中物理探究方法的重中之重,它对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顺序观察法

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按顺序观察。有些实验需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完成。如简单的,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也得按顺序观察:①先观察估计被测物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③观察温度计的玻璃泡是否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碰容器底和壁;④观察测温液体是否已经稳定;⑤稳定后才能观察并记录数据。

(4)转换观察法

当某种事物无法直接观察到时,通过观察它作用后所产生的效果间接得知。如: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物块被推出的距离来确定的;电流做功的多少是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确定的;电热的大小是通过观察煤油升高温度的大小确定的。

当然,观察的方法不仅仅就这四种,如在研究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时,可以指导学生用理想化推断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指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在开始观察时,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而我们又需要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订出常规观察项目和特殊观察项目,明确观察要点。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而且纷繁多变的物理现象有时会稍纵即逝,如同过眼烟云,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素养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就可制订如下观察计划:

①观察并记录温度:

②观察气泡和声音: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实事求是是科学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每一个数据,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基础好的学生经过预习后,往往会根据“F1L1=F2L2”来凑数据。这时教师要看着学生重新实验,并提醒学生测量长度时还要记录估计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3)培养学生眼脑并用的观察习惯

眼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任何一个实验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因素无关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实验中起着干扰的作用。另一方面,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因此主观因素对观察也起着干扰的作用。观察中的“观”就是看,“察”就是研究,只有边看边研究才能把握实验现象中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而且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如:在演示“惯性”的打棋子实验中,学生往往会把注意力转加在下面飞出的棋子上,而忽略了上面的棋子。在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肥皂泡实验中,当老师捅破一边的肥皂泡后,细线被推向另一侧,而有很多学生会认为细线被推向了另一侧,从而理解成分子间存在斥力。这就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边观察边思考。

(4)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培养学生优良的观察力,仅靠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不够的,课本的各种实验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初步的指导,要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进行观察。教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总结出原因或规律。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就会发现物理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派上用场,那时学生会感到一种满足,一种享受,而这种享受和满足能够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去追求更深奥的物理秘密。如,在讲解声音时,可让学生去观察为什么蜜蜂飞过我们可听见响声,而蝴蝶飞过时我们却听不到声音呢?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分析原因。这样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的空间去观察、去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导学者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应通过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去,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只有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知新。物理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3]刘知新,梁慧妹。物理实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10.化学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十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而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由四个过程组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本文在化学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化学实验;观察能力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实施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观察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活动。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也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由四个过程组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

一、注意——观察能力的前提

注意可以看成是将有限的人类资源加以延伸、转移和维持认知加工,从而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的目标。注意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也是观察能力形成的前提之一。长时间的保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并监控自己的理解水平。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培养学生的注意,根据定向内容和观察能力的要求,认识实验的意义。具体要结合每节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观察目的和观察计划。让学生认识实验的意义,突出实验任务的特征,使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选择性观察,边看边记录边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自觉观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自己掌握定向观察提纲,形成有准备的全面观察,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为了突出任务的要求,还需要用实验演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中化学教材中微观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老师如果能适当增补一些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方面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带进变化莫测的微观世界。

二、保持——对观察过程编码

学习理论认为,保持的活动过程,即复述要实验的信息,以象征或视觉的形式进行编码,把新学的实验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提高保持的效果。教学原则认为,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充分巩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他们对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有进一步的认识,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增强了记忆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教学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这一章占全书比重较大,内容较多,难点在于学生难以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让学生实验,实验后让学生小结各类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物质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反应规律,有些学生很难记住电解水时哪个电极产生氢气,如果学生动手做了该实验,便容易记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氢气,因为通过实验可验证该气体可以燃烧。以上事例足以说明,学生亲自验证过的知识记得很清楚,记忆起来也不是抽象的,而是能与具体东西联系起来,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学生记忆能力得到保持。

三、复制——观察能力的实践

学习的子过程——复制表现为,将复制的行为与个体的认知表征对照,反馈能够帮助纠正行为的不足。具体为将实验步骤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练习、正确的实验和自我总结提炼技能。应该指导学生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将观察与操作结合起来。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模仿比说教式的教学更有效。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演示动作,然后复制这些动作模式。如化学课本上的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可“下放”给学生做,上讲台做实验的学生,能够提高其他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为了提高复制效果,在学生观察基础上通过抽问检测学生观察是否正确、精细、全面。如抽问:锌和稀硫酸反应有哪些现象?叫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来,学生积极主动地争着回答,如学生在回答中有的`说有气泡放出,不全面、不准确:有的回答有无色气体放出,有氢气放出,把结果与现象混淆。有的答溶液变浑浊,观察不精细,错把小气泡看成沉淀。通过互相补充,结合读书看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思考,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动机——观察能力的根本

动机是观察学习中一个十分关键的过程。教师要在化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机,包括激发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反馈等等。教育心理学认为,无论教育观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说白了,就是让学生有强烈的观察兴趣,高高兴兴去做实验。实验,能够对学习动力产生激发作用,教师在化学课上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实验结果使得孩子们又惊又喜。”实验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一些理论知识,教师要努力让书本上理论知识以感性的形式在学生的大脑中再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成就。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动鲜明、新奇的化学现象,如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气体的生成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形成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化学学科的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以及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利用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在整个中学阶段,初中化学属于基础化学教育,对学生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起着很好的奠基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这一阶段的学习。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要重视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把书本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性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将来化学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时,还能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对实验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创新实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1.采取探索式教学的方法

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取探索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的讲授时,既要讲授化学现象,又要讲授这种化学现象产生的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索,这样就创造出一个充满探索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实验

由于化学学科是实验学科,教师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把化学反应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枯燥的化学学习就变得生动、有趣。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比较少,即使参与实验也是对教师实验的模仿,没有创造性。新课改要倡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参与实验,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要遵循一些原则,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主体性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地位,要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传统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实验性原则

化学教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是由大量实验来支撑的科学,教师的知识点讲授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安排一些实验活动,并引导学生多参与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各种化学物质并熟悉化学物质的特性,观察化学反应,记录化学现象,探究化学形成的过程。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实验,根据物质的特性,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

3.因材施教原则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初中生个体之间在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在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注意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并且,教师在进行差异性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平等地对待,不要只对学习成绩好的进行创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体能力,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进步。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殷登会.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2007(1).

12.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十二

新教材在对知识和技能、能力与方法提出教学目标的同时, 对情感与态度也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特别强调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作为化学教师, 必须认真钻研新教材, 不断探索和研究新教材, 同时还要吸取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 清除思想上的障碍, 接受素质教育的观念, 尤其是要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 在培训学生创新能力时, 防止走入误区, 不能忽略学生的常规教学, 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自练”的“放羊式”的教学, 不应为创新而创新, 片面理解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 应该开拓思路, 探索方法, 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 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精神, 水到渠成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 都是以大胆幻想为出发点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钢铁生锈的条件想到其防护方法;讲到燃烧条件想到灭火方法;讲到浓酸、碱的腐蚀性想到溅到桌子、衣服或皮肤上的处理方法等等。二是鼓励学生提问, 同时应注意让学生学会问、敢问, 提出创造性问题, 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出问题, 在问题中深入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新精神。三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如用物质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利用多媒体动画, 展现一些化学变化, 让学生明白变化的实质等等, 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提供良好条件。四是通过类比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用黄豆与芝麻的混合类比水与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 形象说明微粒间有空隙。

三、改变化学教学方法

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不会自然涌现的。它取决于课堂教学中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一言堂”、“一人堂”, 老师在讲台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课听得乏味无聊, 这样的课堂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现行比较好的方法有: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创新学习“五步”法:自学质疑→筛选问题→讨论交流 (动手实验) →反馈归纳→深化创新;认知规律“四段”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发现规律;学生主体参与模式法:激发兴趣→主动参与→内化知识→反馈调控→优化扩展等等。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优选。改进教学方法后, 倡导学生在“做中学”, 而不是“听中学”、“看中学”, 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让学生在活动中, 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 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改变教学方法后, 力求达到人人有善问的习惯, 人人有求知的欲望, 人人有动手的机会, 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 学习互动, 将学生的思维激活, 多种器官并用, 使学生处于探求新知的兴奋状态, 就会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

四、注意实验方案的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实验设计, 改进实验方案, 使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 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 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发展成一种持久、探究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品质和思维。例如: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 试管难以洗净, 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 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 , 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 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又如, 高一化学中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 在加入铜片前“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 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 (CO2保护NO不被氧化) ;再如, 高一学习SO2性质时, 在盛有已通SO2漂白的品红溶液 (无色) 的小试管上部放一小块红色花瓣, 加热试管, 溶液复红而花瓣变白, 通过现象的奇特去激发学生思考SO2漂白与Cl2漂白的不同。这些使实验复杂化了的改进, 一改过去一味追求简化操作、现象明显的实验改进的思路, 体现了对化学实验启思功能的认识和开发。以上所举案例对于注重结果的传统实验教学或许没有意义, 但在探究实验方法运用中, 却发现一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内容。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可以自主地观察提问, 交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1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十三

三斗坪镇中心小学 甘登华

在我一年多小学美术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些现象:有些作业画的非常空,主要画面都缩在作业本的角落里(特别是二三年级学生),而有的画面则显得太满,甚至有些部分画不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学生绘画,往往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局部地勾描,这样就造成比例失调,构图不规范缺乏整体观察,对物体没有整体认识。这就给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在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观察认识,二是定位打轮廓,三是表现画面。对于二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认识更为重要一些。在绘画中,如果学生的观察认识方法不正确,仅仅凭自己的经验来涂鸦,不但不能提高表现能力,反而会养成一种错误的习惯,所以,从小培养学生作画时先定位,然后打轮廓再表现画面,尤为重要。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以可视形象反映生活,并以美好形象,启迪人们,教育人们。在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观察、定位、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然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定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为了画好一幅画,学生必须对所描绘的对象的形体结构、空间位置、色彩等要进行全面地观察了解,这些观察活动都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有时也把观察叫做思维的感知。由于观察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在美术课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所描绘的对象的观察,不仅可以从形象上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而且在质量上可以达到更为周密的程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活动的有效形式,就是观察真正地认识对象。

一年来,我在美术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先观察再定位打轮廓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线描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定位打轮廓能力

写生是绘画的基础,通过线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定位能力和绘画技巧。观察比较则是了解物体比例关系的主要方法,定位是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展开作业。物体的比例要靠眼睛,要用目测。例如,我在六年级美术写生课上,引导学生观察纯净水壶和茶杯时,注重了观察二字的渗透,注重了定位打轮廓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水壶和茶杯是由两件实物组成的成组静物,观察时要把这两件实物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件互不相干的物体。在写生时,除了观察、比较每件物体本身的形体结构、比例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位置外,还要比较两个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水壶的整体宽与茶杯宽的比例,水壶的整体高与茶杯高的比例关系,特别要指导学生弄清写生物之间的前后位置以及遮掩等情况,然后再观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最后定位打轮廓。通过对六年级两个班几次的训练,有部分学生在逐渐改正以前的不良习惯。

观察定位是两种能力,并非写生课所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作为基本能力,它常与其他各种基本能力相互促进,进而形成技能。由于在写生中重视对学生观察定位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感知能力、接受能力和绘画技巧方面。学生的作业一次比一次好,不论是在表现形体结构、整体效果,还是明暗关系、比例、质感等方面画得都比较出色。如:六二班的付奥凌、张艾宾等十多个同学,六一班的部分学生的水果与花瓶写生画得也挺棒,学生看后称他们是班上的小画家。

二、让学生自己纠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作画的特点是画得多,看得少,只注意局部,不注意整体,画面出现的错误画法往往是看不出来的。为了培养其观察定位打轮廓能力,我检查指导学生(特别是差生)作业的时候抓住两点。

1.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问题,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哪儿画得不对,而是让他们把作业拿着,和范画或写生物进行比较。开始学生看不出自己的画,哪画得不对,我就启发和提示一下,经过反复观察,与范画或写生物进行比较,使学生看出作业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六年级学生画圆柱体的时候,学生把圆柱体的上底椭圆的弧度和下底椭圆的弧度画得同样大。我就向学生指出画错了,并把柱体拿起来让学生认真观察,上底和下底的弧度哪个大,为什么?学生就回忆起以前学过的透视知识,即视平线下平置圆的透视规律:离视平线越远,弧度越大,所以柱体上底的弧度要比下底的弧度小一些。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取得了感性认识,再结合透视道理,学生对于圆柱体上底弧度和下底弧底的区别明确了,所以作业效果很好。

2.我把学生作画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画在黑板上统一纠正,做法是:让学生全部停止作画,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画错在哪里?怎样修改?根据什么道理?如画六面体,透视关系是成角透视,作业上普遍出现的错误画法是六面体向左右分别消失在一个点上的三条斜线不往一处靠拢,而出现这些斜线相互平行的错误画法,纠正的时候我把六面体拿起来让学生观察,再结合六面体成角透视规律,我让学生到黑板修改,改完后,再让学生讲出为什么这样改,道理何在?学生讲出了六面体成角透视规律:即竖线垂直,斜线靠拢。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六面体成角透视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改自己的画,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得到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能看出自己的作业存在的错误画法,并能改正过来,课后,我批改作业时,六年级两个班八十七名学生,只有少数的学生的透视关系画得不正确,其他学生画得都对。

三、作业课前评讲,培养学生的观察定位能力

学生完成一幅习作都急切地想知道自己作业得分多少或是什么等级,想从中知道自己的绘画能力乍样。抓住学生这一心理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作业讲评中,通过观察、分析他们自己的习作,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

讲评中我常用的有两种形式:一是选出一幅好的习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观察,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其每一优点,通过讲评来理解习作为什么画得好,好在哪里。二是选出甲、乙、丙三幅习作,及时展示,比较其优缺点。讲评的方式以学生评议为主,教师给予指导或提示。

讲评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作画时老师都提出了哪些要求,然后让大家发表意见,讲出作业如何达到了这些要求,这时学生都争相发表意见。有学生指出: “这幅画画的挺细腻就是显得整个画面有些空。”有学生说: “我的画有两三次画过满或者过散。”还有学生说:“画面的主体部分没突出。”同学们都积极要求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的发言包括了教师提出的观察、定位和打轮廓的要求,这些发言说明他们理解了作画时观察、定位、打轮廓是画好一幅画的重要环节。

14.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十四

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现代化学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数据统计在化学学不好的`学生中,有85%的学生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是意志品质薄弱,如缺乏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下面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作 者:郭淼  作者单位:兴义市高级职业中学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15.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十五

一、整理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归纳,进行分类,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条理。其最好的方法是要求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借助笔记列出提要。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的笔记多了,回忆时就可以提纲挈领,引出全貌。

例如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A+B,置换反应可表示为A+BC==B+AC,复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CD==AD+CB等。

二、联想记忆

常用的有接近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在记忆时要理解掌握知识之间的多种内部规律和联系,不但记忆起来容易,而且回忆时较为顺利。

例如在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要求掌握并理解四个重要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质质量”,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概念,便于有关计算。

三、要点记忆

死记硬背,学生不感兴趣,花费时间也多,记忆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轻松地记住要点,掌握要领,以便降低记忆难度。

例如在讲过滤操作时的三要点:一贴、二低、三靠;玻璃棒所起的四个作用:在溶解时起搅拌加快溶解作用,在过滤时起引流作用,蒸发时搅拌使之均匀受热,还可做转移固体的工具。

四、口诀记忆

将化学教学过程中难于记忆的东西,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使之由枯燥记忆变为兴趣记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巩固了知识。

例如在化合价教学中,可编如下口诀:钾钠氢铵一价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价铝四价硅,二四六硫三五磷;一二汞铜二三铁,单质化合价为零……这样抛砖引玉,让学生自编自记,效果会更佳。

五、对比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现象和问题的思考分析对比联系,在比较中加深记忆和巩固。

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酒精灯的使用和氢气的通入,经常令学生感到迷惑,这时可让学生进行对比,加深理解,使之操作顺序得以巩固。通过“两氢两灯”的对比,可记住:“一通、二点、三撤、四停”。又如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等相反概念的记忆,让学生找出共性和个性,差异与区别,进行辩证分析,加深理解与记忆。

六、理解记忆

注意知识内的纵横联系。例如把沸点、熔点、气体密度和分子量联系起来,把反应条件和物质性质及反应产物联系起来,把物质性质和物质结构联系起来。

有些概念和理论不能通过实验观察到具体现象,只能用形象的语言或比喻来加深理解,形成理解记忆。例如固体体积的大小主要决定分子体积的大小,而气体的体积大小则主要由分子间的距离来决定的。

七、协同记忆

协同记忆是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把眼、耳、口和手都动员起来同时参加记忆。边读边写、手脑并用比单独用脑记忆的牢固,而视、听、读、写并用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记忆化学元素符号:钾K、钙Ca、钠Na、镁Mg、铝Al、锌Zn,铁Fe、锡Sn、铅Pb、氢H、铜Cu汞Hg、银Ag、铂Pt、金Au等。同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特别喜欢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组织好实验教学,不断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达到通过实验理解原理、掌握规律、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既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八、复述记忆

复述记忆是不看课本,回想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查,进而发现学习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再翻书学习,使这些薄弱环节记得更加牢固,不易忘却。复述记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后复述。上完一节课,利用几分钟时间根据老师讲授的内容,及时抓住重点加强记忆。

(2)临睡前复述。在晚上睡觉前躺下把一天所学的内容默想一遍,这种方法既简便易行,又有助于记忆。

(3)阶段复述。学完一个章节后,可以提纲挈领地回顾课本内容,找出每章节的重点,使记忆过程从段走向整体。

(4)考前复述。在考前作全面系统完整的复述记忆,做到心中一盘棋,将所学知识化厚为薄。

经实践证明,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学生胸有成竹、记忆牢固,既使教师教得应手、学生学得轻松,又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这能使学生记忆牢固,学得轻松,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6.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实验教学;注意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理解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能力;重要途径

中国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性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些物质的制取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做好每一个实验,对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很有帮助的。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目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呢?我们可以从实验教学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例如必修1《钠的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过氧化钠的性质可通过实验来获得;学生都知道水火是不相容的,但是教师用脱脂棉包住过氧化钠,滴几滴水后脱脂棉燃烧的实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师用脱脂棉包住少量的过氧化钠后放在石棉网上,让学生用一根长玻璃管往里面吹气,几秒钟后棉花燃烧起来,像这样的趣味实验表演,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

二、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例如,必修1《浓硫酸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浓硫酸与碳反应产物的探究,可以设计实验把浓硫酸与碳反应的产物依次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品红溶液的洗气瓶,可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品红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不褪尽、品红溶液不变色,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现象而得出浓硫酸与碳反应的产物。由于现象明显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学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实验不仅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个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必修1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要求学生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巩固练习托盘天平的操作,搅拌的方法等。在选修4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要求学生学会滴定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读数,掌握滴定操作的步骤,滴定时锥形瓶如何振荡等。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通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应用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课本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例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学生用已学过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因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氨气溶于水的实验(即喷泉实验),实验中药品、步骤很清楚,但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我们把此实验进行了改进,让它以习题的形式出现。我们提供了(1)氯化铵和碱石灰(2)浓氨水(3)氯化铵和氢氧化钠(4)碳酸氨四组药品,并设计了几套实验装置,让学生选择去做,这样以来,学生好奇心大增,不再受课本步骤的约束,亲自实验验证。在操作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经过实验验证,最后得出喷泉实验的最佳方案。总之,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例如,在选修5讲乙烯的用途时,学生知道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课后要求学生回家把青香蕉等生水果和熟苹果等成熟的水果放在同一个塑料袋里,系紧袋口,过几天青香蕉就可以变黄成熟,因为水果在成熟的过程中,自身放出的乙烯气体可以催熟生水果。在讲到《乙酸》的性质时,可以要求学生设计几种除水垢的方法,课后采用自己的方法去除掉家里水壶的水垢。通过家庭小实验联系实际,学生再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7.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七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当前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幼教特点,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2、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3、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关键字】学生;创新能力;教学

【正文】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创造人才培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陶行知先生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凡是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并且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实施创造教育得以更好的开发。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兴趣是儿童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做任何一件事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去观察、去积极探索新事物。陶先生还说过,一个人创造的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发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奇幻想、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喜欢问问想想,经常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刮风时为什么会呜呜作响?”,“早晨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来?”等等。其实多问就是儿童思维主动

性的表现,是其求知欲的萌芽。“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喜欢刨根问底,有时问得别人无话可答,他还要问:“你为什么不知道?”可见,他的巨大创造力就是从这种寻求根究的精神中迸发出来的。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发问,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发问,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另外,还要让他们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事例分析):在一次思维训练活动中: 老师问:“小皮球掉进洞里怎么办?” 孩子说:“用小手掏出来。”

老师又问:“洞很深,小手掏不到怎么办?” 孩子说:“用夹子或其他工具夹出来。”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洞是弯的,夹不到。”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向洞里灌水,皮球就浮上来了。” 老师还是不放过继续问:“洞是漏水的,水一灌下去就流走了,怎么办?”

孩子们这下被难住了,这时有个孩子就说:“这个皮球我不要了,再买一个。”

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幼儿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心理学家早已指明:“想象力是人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即一个人事物表象越丰富,提供想象的材料也就越充足。反之,表象贫乏,想象力就会受到局限,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培养儿童创新实践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所以说经验的积累是创造首要条件,而观察又是丰富知识、技能最好的途径。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的事物,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课外活动是丰富小学生生活经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孩子在这种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展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有必要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留心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看到人们是怎样劳动和创造的,从而大量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探索、创造的欲望,并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

知识、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新的设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当“新、旧知识相互延伸、碰撞,进而优化组合”时,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故知发生转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事例分析):我在组织学生自编《母鸭带小鸭》的律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鸭子的三态(形态、动态、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律动的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展开想象,从自身兴趣出发,把鸭子的不同特征揉合到即兴表演中。有的学生表现小鸭在水里游、有的表现用嘴整理羽毛、有的表现小鸭在陆地上一摇一摆的走路。可见,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越多,但是却为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成人在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打好创新的根基,并鼓励幼儿多动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来活跃孩子的思路,进而出现创新的可能。

三、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

(事例分析):在美术活动《手指印画》中,我先不讲手指印画 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作品,猜一猜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并让动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再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棉签画。”课堂上有的觉得是,有的幼儿觉得不是。此时,我没有学生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孩子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用棉签画,点子小,而且点子上没有‘花纹’?”这时又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用纸球画?”“是不是用手指画的?”教师最后也请学生一一尝试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幼儿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参考书目:

1、刘以林主编 《实用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 华语教学出版社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行之杯征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太和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张 丽

上一篇:保险励志语录下一篇:关于晨会上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