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精选8篇)
1.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 篇一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摘要:自新教材实施以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总结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来进行有效性教学,我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希望以此有所贡献。
?P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一、教师要重视课前备课工作
我们提倡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应有的提高,真正让学生每天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二、情感教学,体会文字之美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只有学生情感投入了,语文课堂才能绽放出灵性的光芒,生命的激情才能被点燃,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倾注情感,把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感动自己,以情唤情、传情,才能带着这份感动走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人物、事物、环境等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兴趣与关注点,再由点及面地进行短文阅读分享,最终生成长篇。很多学生在阅读分享方面很有困难,可以分组互助学习,每个人负责一小部分,所以比较容易专注的完成,想得全面仔细;同时,给别人负责的部分提建议时,大家的思路开阔,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集思广义,会更具有创造性,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开发想象力,进而把文学潜能激发出来。
四、个性化教学 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可以让学生每天写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引导学生写日记,不仅可以锻炼文笔,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老师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要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自己作品的学生,从而鼓励学生写作。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和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教学课程,采取合适的写作教学方式,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写作教学方法,积极开发课内外的 学习讨论,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写作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把语文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中锻炼写作
积极参与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作文或者组织辩论赛,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进行年段评比。这样,写作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对某种社会现象、某件身边小事、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学小说时,让学生在课前讲一篇小小说,所选的小说可以是感人肺腑的,也可以是富有哲理的,也可以是令人惋惜的。在教学名著阅读时,让学生轮流讲名著的精彩故事情节。而在讲说明文时,便组织学生学写说明文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外,还组织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了课堂的活动形式,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也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联系生活学语文,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余地,多一点机会去表达自己,多一些愉快的经历成功。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生活习惯,固定的课堂模式,上课专注于教学,小组和个别辅导学习合作与交流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继续掌握从逐渐学习的“学习”到“学习”,最后以“学习”的境界。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让学生进行大胆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坚决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
七、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很好的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很好的保证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2.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 篇二
一、以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挖掘、发挥学生的天赋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生硬地被灌输式教学, 剥夺了思考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发挥学生的天赋, 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 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需要讲述的内容, 整合校本资源, 找准参与协作者和组织旁听者的角色, 为学生创设利于学生探究的化学情境, 促进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知识, 强化能力。通过创设化学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感受和兴趣, 拓宽思维空间, 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如, 在讲授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乙醇》一课时, 笔者就采用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人人动手实验, 规范学生操作, 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及分析能力。关于乙醇的化学性质, 笔者让学生实验:1.乙醇和钠的反应;2.乙醇的氧化反应, 观察现象,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乙醇的化学性质:能和金属钠发生反应, 能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发生分子内脱水 (消去反应) 和分子间脱水。
二、以交流协作的互动方式, 触及、保持学生的兴奋点
传统的单方线性交往教学方式, 师生间只是一种“授受关系”, 教学中的互动反馈不足, 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发现并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通过现代化教学工具和丰富的教学手段, 触及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从而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实验教学、共同探索”, 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较好的师生多向交往、多边互动的方式。只有在动态开放的课堂中, 师与生、生与生在交流、协作的互动过程中, 进行知识的信息教学反馈, 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才能在动态生成中挖掘学生的潜能。
如,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氯气的性质》, 笔者在讲授这一课时, 着眼于师生间的合作探究, 体现出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真正需求而教。关于氯气的性质, 先由实验创设化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学生主动观察探索, 挖掘学生的兴奋点。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牢固地掌握氯水的性质。笔者基于实验分析结论, 采用多媒体演示Flash动画课件, 归纳总结出次氯酸的性质。氯水中氯气跟水发生反应生成HClO的氧化性很强, 可杀死水中病菌, 使燃料有角素褪色, 用于漂白, 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放出氧气。在阳光照射下分解速度加快。
三、以理论结合实践的程式,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与应用剥离就是单纯的学化学。新课程理念强调, 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实验教学最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重视化学和实际的联系, 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分析和处理学生周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化学与用化学有机结合, 可以增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用“现实的方法”学习化学, 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通过学习得出化学结论。在对化学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实践, 应用是目的, 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热情,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真正体会到化学的应用价值。
如, 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浓硫酸的性质》一课时, 笔者先让学生在实验中, 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少量水的存在, 体会其较强吸湿性的特点。方法1:取2药匙细小的硫酸铜晶体置于研钵中研碎后放入坩埚, 将坩埚放在泥三角上用小火慢慢加热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 最后将坩埚移入干燥器中进行冷却。方法2:取2药匙研碎的硫酸铜晶体于小烧杯中, 加入20ml浓硫酸, 用玻璃棒搅拌, 静置5min后倾去浓硫酸, 用无水乙醇洗涤数次, 倒在滤纸上晾干。
学生交流与讨论: (1) 方法1中, 加温稍高时出现变黑现象, 原因是CuSO4·5H2O劬CuO+SO3+5H2O; (2) 方法2中, 浓硫酸作用是吸水剂, 为不浪费药品, 对无水乙醇洗涤液中加CaO后蒸馏。用该无水硫酸铜检验某双氧水中是否含水时, 发现固体变蓝, 该双氧水中有气泡产生, 铜离子对双氧水分解有催化作用。目前工业上正积极探索用浓HNO3作氧化剂, 用Cu与浓H2SO4、浓HNO3反应, 采取间歇加热, 逐渐加入浓HNO3的方法制备CuSO4·5H2O的新工艺。通过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作出合理判断。
教育科学的生命力源于创新, 顺应时代发展与课改发展规律,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教学中, 基于学生情感因材施教, 拓展化学课堂教学主阵地。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契机, 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实施先进的教学理论, 建立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才能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呼唤在不断地深入和逐步完善, 从而引发教育思想与内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改变。高中化学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从掌握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关注, 升华到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树立价值观。本文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 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为落脚点, 谈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 2011.
[2]张瑞杰.新课改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22.
[3]张翠红.新课改下化学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科学之友, 2010, 05.
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见解
引言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围绕着高考方向重点讲解、集中练习,这样也就导致了忽略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之后,对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及时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围绕着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展开,具体分析以下几点:
一、创设和谐的交往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教学环境,是促使学生之间展开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这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形成主要是以其积极的情感氛围为主要特征的,只有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民主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愉悦感,才能促使各种教学交往活动的顺利开展,为高效率的历史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组织学生一起探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的“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做几点铺垫,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步,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假如你们是汉朝的建立者刘邦,你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巩固自己的政权呢?”;第二步,概括唐末至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简况,然后再指出藩镇割据的实质;第三步,让学生讲述一下后周大将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的故事。先让学生进行以上几点热身活动,既能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验相关的历史,又能把学生们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的主动性调动起来。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然后再开展讨论和交流,让他们自行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而促使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或者是工作奠定好坚实的基础。当学生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先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表扬,这样能激发更多的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对于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也要给予肯定,对一些正确的观点给予表扬,对一些错误的观点要及时引导,有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去判断正误,这样也有助于全班同学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们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会逐渐提升,而且还会进一步激起学生继续发问的兴趣,这样也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出一些新颖且又有见地的问题来。学生们在提问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的形成,便于他们掌握这些历史知识,慢慢地,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小组合作法
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同时,还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们的合作学习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要能够通过合作与交流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提高自学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点评,针对学生们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点和教学,便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探究《“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究一国两制形成的必要性与优势。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监督。在此过程中,教师就能发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假如学生并不能正确地认识一国两制的必要性,针对这一问题,在小组讨论完后,开展总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我国制度的特殊性上分析这一问题,然后再以学生的疑难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开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又能及时发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疑难点,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收获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同学的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历史学习不仅高效率,且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四、辩论式课堂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这样也便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有效理解与记忆。通过开展辩论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提出辩题,然后再让学生自由地组合,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让他们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表达出来。通过开展这种辩论的教学方式,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口才和辩论的能力,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一些历史知识,为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历史水平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这些内容时,历史教材上的很多观点都是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持否定的态度,历史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一题目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讨论,正方的学生持有“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观点,反方的学生则坚持“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观点。教师可以当裁判,对正反两方的学生提出来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中肯的评价与指正,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知识。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不管怎么说,新课改也为每一位历史老师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其理念引导下不断地去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在课改的实践当中去摸索和总结,为构建高效率的历史课堂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贝贝.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9).
[2]王伟.把握时代脉搏,挖掘历史新意--关于历史教学突显时代性的意义[J].现代阅读(教育版).
[3]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唐修连.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J].高考(综合版),2014(12)
[5]蒋建章.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3,(8).
4.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 篇四
(一)课题背景 1.社会背景
当前,由于受部分家长和社会的影响,人们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就可以了。针对这样的现象,全省各地深入开展减负提质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解决近年来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负担过重和“高分低能”等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随着社会大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学生身上所呈现的自主性、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要求我们不仅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及具有能动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呈现出多元、多层、多维的价值形态和价值取向。一方面他们注重求知、求新、求异、求奇,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能动意识,他们主张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特别强调自我,集体意识淡薄,自我意识与集体观念反差大。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面对这些千变万化的教育对象时往往需要自己的观察、思索、感悟、理解,并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方法。因此,班主任的育人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加快提升班主任素质和能力,这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有效性、针对性的重要手段。
2.学校背景
当前,班主任培训内容上比较零碎,形式上较为单一,在此方面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也比较缺乏,需要探索采用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策略来促使班主任在学校班集体建设、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等工作中学习相关理论,同时提高将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能力,促进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一直以来,班主任工作都是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专门建立了班主任工作室,专门负责班主任培训、交流、考核等工作,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全区班主任有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可以参考借鉴的设计和操作策略。
3.课题意义:
(1)促进班主任个体成长。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普遍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努力承担育人工作的基础上,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做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比任课教师队伍建设更为重要。
(2)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工作是影响班级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充满个性差异的具体的人,班主任对班级实施有效管理,不仅需要自身人格力量的支持,更需要具备相当的教育智慧和专业能力,这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关键。
(3)改进班主任工作现状。目前我市班主任老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要花费班主任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常常教育效果不高,客观上挫伤了部分班主任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4)满足班主任工作特殊性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班主任与学生为轴心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派生出一系列关系,包括班主任与该班任课老师的关系,与学校领导、学校各部门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社会有关团体、有关部门的关系;与家长、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
二、课题的含义、理论假设和依据
1.班主任有效培训是新时期班主任如何通过岗位培训,在专业素养上的自我完善与提升,更新德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索研究小学班主任实际工作与素养提升两个层面专业化,促进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水平与育人实效的提高。
2.班主任有效培训以林崇德、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的理论为依据确定班主任有效培训的内容;以卢真金关于教师的成长规律的理论为依据设计班主任有效培训的方案;此外根据有关教师心理的心理学知识来调控培训的节奏。同时,国内相关专家和教授也就班主任培训作了前期研究,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有效形式探讨》(李志欣发表于《人民教育》2007年第7期),对班主任有效培训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尝试。通过网上搜寻、文献是查阅、先进学校的个案分析发现一些学校对相关的问题已开始作研究,个别学校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的策略、方法及载体的嫁接上。如开展“五段五法五展示”系列培训活动:“五阶段”一系列(集中学习阶段、自选专题阶段、分头实践阶段、交流提高阶段、评比奖励阶段);“五方法” 一条线(自学法、咨询法、互动法、沙龙法、结对法);“五展示”一条龙(顾问讲稿展示、学后感展示、研究活动展示、研究成果展示、群英彩照展示)。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学校班主任的有效培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停留在操作层面,培训设计缺乏理论依据,培训效能缺少可信的前测与后测的比较,对培训预设过程的观照和调整缺少考虑。本研究试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在这些方面有新的探究与尝试,更重要的是根据我校班主任的结构特点和工作现状,通过有效培训来提升班主任队伍的素质,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成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骨干教师队伍上的支持。
三、研究的目标:
1.探索班主任培训中的有效经验,使班主任掌握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行为,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心理、行为的方法和技术,提高班主任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能力,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班主任全面成长。
2.结合班主任工作、培训内容的特点,研究模块式、体验式、沙龙式培训等方式的设计实施原则和策略的具体运用,构建起由培训者调控的,班主任在实践研修、导师引领、同伴合作多种渠道中学习的有效培训策略。
四、研究的内容:
(一)对当前我校班主任专业素养现状和培训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
(二)根据班主任成长过程中对培训学习的具体需求情况,确定班主任培训的目标和内容系列。
(三)根据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的特点,构建起由培训者调控的,班主任在实践研修、导师引领、同伴合作多种渠道中体验学习的有效培训策略。
五、研究的原则
1.激发内需和适度外压相结合原则。2.专业观念和专业知识能力培训相结合原则。3.理论培训和实践反思相结合的原则。4.主题培训和德育研究相结合原则。
5.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相结合(他培和自助相结合)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外班主任有效培训的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我校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
(2)调查分析法。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主体问一些同样的问题。全校班主任专业素养现状和培训需求情况的进行调查研究。
(3)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自信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通过全校班主任整体加入课题研究,对班主任成长个案跟踪调查,建立个案分析档案。(4)经验总结法。在培训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班主任有效培训的规律和途径。
2.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班主任培训教材;
3、班主任论文案例集。
七、研究步骤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1. 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1年9月 2. 步骤:
第一阶段的工作和任务(2010年3月至7月):(1)班主任结构特点与工作需求的调查;(2)班主任工作绩效的问卷调查;(3)培训工作的队伍组建与分工;(4)进行研究预设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阶段的工作和任务(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1)根据班主任的素质结构设定培训内容,寻找有效载体;
(2)建立班主任学习资源库和外聘专家进行班级管理的理论及教科研讲座,提升班主任的教科研知识水平;
(3)班主任确立班级工作研究课题,并开展课题研究。
(4)通过外出学习、个案解剖及班主任的新老结对等载体与渠道,提高班主任改善班级管理的行为与策略。
(5)对班主任的过程管理实施监控与指导,及时修善预设方案。第三阶段的工作和任务(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1)对班主任培训的效能进行后测;
5.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 篇五
河南省新县高级中学 余海珠
摘要: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不断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同时 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本文立足于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教学反思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一、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转变 1.1教师的观念开始转变
课程改革实施来,我校一线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绝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已经认识到物理的教学不仅仅只是物理知识的传授,而更多地关注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应是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实例、活动、游戏、实验等形式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教师在课程观、教学方式、教学材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教师还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经过一段的实验,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减少定性评价,增加发展性评价;减少批评与否定,增加鼓励与表扬。在现在的课堂中,“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真不错!”这样的表扬词已经取代了“不对!”、“太笨了!”、“不要胡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表达与质疑的勇气。
1.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
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对同学、老师的方法提出疑问;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了与同学合作及交流。教师只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所获得的就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
1.3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 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1.4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2.1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问题
在一年的课程改革后,教师们往往对“双基”的落实问题感到困惑,往往担心学生的“双基”变得薄弱,知识点不能落实,运算能力减退,运算速度减慢等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基”?我们以前所讲的“双基”,究其根本只是“书本知识”而已,所说的“双基落实”,只是“书本知识落实”而已,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而且,对“双基”本身而言,它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较,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应该重温《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在课程标准下,对“双基”的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
2.2物理教学中的优化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提倡在物理教学时,注重方法的多样化,不提倡方法的单一性。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担心,让学生的多种方法存在,不优化方法是否会影口向学生的应试能力?只使用自己的方法是否就是个性得到了发展? 我们认为,在物理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不能优化方法,而是看你在什么时候优化?由谁来优化?强调方法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去体会成功,体会探究与创造·的快乐。但老师在学生充分挖掘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好方法的优势,从而接受并掌握。我们不提倡的是教师直接灌输的优化,而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后的优化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做法。
2.3课堂活动与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要倡导的课堂活动?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倡导我们教师要从实际中、活动中、游戏中试验中引入物理知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倡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任何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2.4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并不是在每一节都需要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同样也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要求适时、适度地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能够探究的就开展探究,不能开展或不必要开展的也不能强行安排。始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就应该是有效的,有利的。2.5“培养自学能力”的局限性问题
鉴于传统教学教师灌输过多、学生主动性太弱的弊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学生自读教材;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提问中暴露出的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谓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应当肯定地说,“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探索和实践着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毫无疑问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培养自学能力”的做法也愈来愈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一,它几乎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间缺乏交往和合作;其二,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因为学生的自学往往成为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记忆过程,无形中由教师“灌输” 3
变成学生的“自我灌输”。那么,我们今天就不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当然不是。只是说,以学生自行阅读、理解、记忆为主要标志的所谓“自学能力”,充其量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初级阶段”。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算得上多年来教学领域的一句“流行语”,人们相当自然地把它和“先进的教学观念”相联系,甚至划上等号。但是,在新课程实验蓬勃开展的背景下,如果我们对此加以细致地考察和深入地思考,一定会意识到,对“教会学生学习”这个命题,无沦是在理论的把握上,还是在实践的操作上都存在着太大的差异。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妨把它分解一下来分析。说到“学习”(当然是指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所谓“教会”,不过是提哄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陵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优异的效应。有理由认为,如果说,“注入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使应试教育不得人心,而这种“教会学生学习”的做法却给应试教育外加了“包装”,注入了“兴奋剂”,带来了某种“生机”和“活力”。
三、处理的对策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3.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4
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3.1.1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3.1.2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3.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能提高专业素质,还能提高分析、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的能力。
3.3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3.3.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3.3.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3.3.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参考文献:
6.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 篇六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这是一轮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它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理解,让我们教师去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教师要明白在新课改中要做什么。
我们教师教学的阵地是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是一个常论不衰的话题,我们每天都在课堂教学有新的思想和方法,即使是经常教语文有经验的老教师,也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年级,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文学基础的学生,而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这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用同一方法去教学,是不能把语文课堂教学搞得很好的,我们呼吁,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创新”意识。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无利的;凭借新课改 “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不是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讲得不完整,没有深度,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就更正。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3)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三、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四、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多样,新教法、新课堂都是创新的范畴。
课堂创新教学,不是一个表演,而是一种观念,指导于教学时的一种习惯,何为创新,就是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不拘一格,课堂结构的不拘一格,师生互动的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健康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
关于课堂结构,很多表演课做到了不拘一格,那么,试问,在平常教学中,教师教学是否不拘一格吗?很多公开课是一种纯表演,是让人说喜不说忧的课,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诸如地域性、人文性都各有新异,这不拘一格就是一种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想,不能为表演才想起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师生互动等,师道尊严,不是在思维定势上的一种尊重,这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再创造的灵活性,并不局限到某一点、某一课,是很多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创新的天地。
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由于地域的不同,其学科创新的内涵不同,这是我国地方教育的特殊性,这是一种限制,但也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的重头戏是作文的改革,作文的题材以及写作技法都是创新的大天地。比如,三农问题,在城市的学生觉得题材的陌生,可村镇的学生表现这样的题材,就是很切近,小天地写大时代,这是农村学生的优势,可写到城市的发展和改革,那就不能互相比较了。同是西部大开发的题材,城镇学生熟悉网络、多媒体,而乡村学生则熟悉退耕还林,税费改革,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创新上,是有很广泛的天地,创新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不是从公开课上去照搬,而是熟悉地用到教学中,是一种随心娴熟的课程改革,没有定法可循。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不仅是在语言的积累和阅读上,而且运用在写作上,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无章可循。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不断地注入活水,才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上“清如许”,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希望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开拓创新
7.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 篇七
一、基于新课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这门科有别于其他课程,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更加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例如,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 结合数学课本知识来完成简单的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数学知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习动力。
二、基于新课改,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在新课改中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标准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 要求教师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转变教学观念, 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师观, 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同时, 还需要大胆创新和实践, 真正找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多多开展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基于新课改,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 将数学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数学课堂有时较为枯燥乏味, 一大串的数字和公式推导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这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丰富多彩的知识展现给学生, 激发学习动力, 让数学课堂更加形象, 更具有吸引力,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 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数学课堂内容, 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
摘要: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现状, 重点分析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以期通过努力, 找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邦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C], 2014.
8.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方法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增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新课改的实行,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策略进行了更新,也对语文教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新课改下显然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但不能适应要求,甚至是有悖于现代教学的向前发展,但是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解的不透彻,盲目的跟进新课改脚步,盲目的遵从新课改教学理念,并未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导致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学效率一直停滞不前。因而这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问题
王敏琴教授曾经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五大方略”中曾说道,教学要有两个支点。其中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不管课程怎样进行改革,对课标、教材的把握和钻研永远是教师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理解透彻,就很难有效的引导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熟,在教学中领着学生绕圈子,就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还会使学生学习没有准确的目标和方向,思维混乱,这就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2.学生问题
两个支点中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长期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改革和引导教育。大多数学生学习都很被动,教师讲什么便听什么,老师让记什么便记什么,有的学生甚至连教师讲课的内容都听不进去,也不会自己整理笔记,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语文是一门上下、前后衔接非常多的课程,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非常多,因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创新能力就非常重要。
3.课堂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①滥用多媒体设备。现在多媒体设备等都比较普遍,课堂上部分教师热衷的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直观的感受到课文中内容,因此就有了这样的多媒体课堂:课程成了一张张幻灯片的播放与讲解,一放到底;学生各自为阵,乐与机器对话,便缺少与同伴交流、教师互动;一些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完成的课程,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有些内容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要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统一的认知与体验上去。
②过分的实现学生“主体性”,盲目倡导“快乐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上以学生为主体,要学生快乐的进行学习。部分教师为了实现学生“主体性”和“快乐学习”这一目标,会把大部分时间和课堂都留给学生,要学生自主学习,要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小组式的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但是一名教授在演讲中也指出:学习过程不可能是快乐的,学到知识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因此不难看出,过分的实现学生主体性,会导致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教师不范文,不板书,不进行适当强制性的积累,学生就会逐渐脱离轨道。
③对教学新方式还没有完全的掌握与合理的运用。新课改提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演讲法、讨论法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从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教师在运用中可能会出现盲目探究,过度探究,教学效果不明显,部分教师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教学,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的探究学习,所以这些方法实质运用上过于少量。
三、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策略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等。教师要对教材熟练的掌握,对于新型的教学方法熟练的运用,在传授课程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素质也要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全面的进行发展。
2.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使教学效率提高,学习过程注定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教师应注重于发觉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根据不同阶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的懂,跟的上,理解的了,这样才会使学生逐渐的乐于学习,愿意去进行探究和思考,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3.完善评价机制
由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好坏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在考试后进行排名,这样的方法不仅会给学生过多的心理压力,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评价的个性化。评价的主体对象都是学生,对他们的评价应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避免没有特点和笼统的无效评价。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要从基础抓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充分挖掘培养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红菊.浅谈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J]快乐阅读.2013年22期
[2]譚厚明.浅谈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11期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201】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06-20
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10-17
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析11-30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研究》11-13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析06-28
小学新课改教学模式09-16
新课改小学英语教学反思10-16
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10-25
课改下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转变工作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