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基础教学大纲(精选8篇)
1.书法基础教学大纲 篇一
书法基础知识讲座之三【基本笔法】(2011-03-20 17:39:55)标签: 笔法中锋转锋折锋杂谈 分类: 飞箫书法
(三)基本笔法
笔法即书写过程中的运笔方法。古人流传下来的笔法很多,如“永字八法”等。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用笔方法。尽管笔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然其基本笔法就那么几种,是不变的,赵子昂的“用笔千古不易”应该包括基本笔法在内。
1、中锋与侧锋
(1)中锋。一般以为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即中锋。其实,当我们运笔时,笔毫是铺开的,笔锋并不一定聚拢,所以,说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是不妥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运笔时笔杆与纸面保持接近垂直时的笔毫状态叫中锋”。中锋是运笔过程中的笔法,不是起笔、收笔的笔法。从我的定义来看,中锋很简单,只要你注意笔杆与纸面保持垂直,随便怎么写,都是中锋。
(2)侧锋。有人以为是行笔时,笔锋偏向笔画某一侧的情况。其实也错了。侧锋应该不是运笔过程中的笔法,它是起笔时的笔锋状态,起笔后的行笔基本上还是中锋,否则,写出的笔画肯定是偏锋败笔。永字八法把“点”叫做“侧”就是这个道理。点的形状向右下斜侧,笔头的形状与点类似,侧锋而下,略顿即收就是点了。
2、逆锋、回锋与顺锋、出锋
(1)逆锋、回锋。分别是书写时与笔画运行方向相反的起笔和收笔的方法。其特点是将笔锋藏在点画中间,所书笔画含蓄,如屋漏痕,统称藏锋。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即此。
(2)顺锋、出锋。分别是书写时与笔画运行方向相同的起笔和收笔的方法。所书笔画两端尖锐,笔锋外露,统称露锋。
3、转锋与折锋
转锋与折锋,是在笔画起收和转折处使用的两种运笔方法。
(1)以成圆,隶书的蚕头,小篆起收笔及转弯处,都是转锋形成的圆笔。
(2)折而为方,起收笔处的折往往与逆锋、回锋结合。起笔逆锋后直下折锋写出方头再行笔,收笔则是略提折锋向下回收;转折处的折锋以横折为例,笔略提侧锋切向右下,挫锋下行。
折锋形成方笔,欧楷、魏碑及汉隶张迁碑都以方笔为主。起笔时如果不逆锋,而是侧锋切入,用笔如用刀,也可写成方笔。这就是切锋了,所谓“欲横先竖,欲竖先横”即此。尖锐的新笔不宜用切锋,因为新笔切锋容易使下笔处的棱角过尖,刺目而不含蓄。故新笔宜用逆折写方笔。
4、提、按与顿、挫
(1)提,即书写时提起笔锋;按,即书写时按下笔锋。提按是书法中最简单也是最难的笔法,难就难在点画中处处有提按,时时有提按,且提按的幅度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提要按着提;按要提着按。这样,提笔写成的笔画细而不弱,按笔写出的笔画粗而不肿。
(2)顿,是按笔略停。一般用于点及笔画起收和转折处。挫,是顿后移动笔锋调整方向的笔法。一般用在笔画转折处。如楷书横折处:写横时笔锋朝向左方,至转折处顿笔,笔锋朝向左上,如果就此写竖,笔锋偏向左侧,写出的笔画扁平;所以,顿后向左挫锋,调整笔锋使其向上,再写竖,就是中锋了。
以上只是列举了书法最基本的笔法,实际书写中,笔法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结合的。由于书体不同,笔画的形态、方向不同,使用相同的笔法难易程度也会不同。此外,行草书中还有绞转等笔法,有的书家还创造了自己的笔法。如有人扁锋写隶书,简化了传统笔法,可谓投机取巧。这些就要靠聪明的你在书法学习中用心体悟了。
书法基础知识讲座之二【姿势与执笔】
(2011-03-21 20:54:04)(二)姿势与执笔
1、姿势。写字的姿势分坐式和立式两种:坐式与立式。
坐式适合写一寸见方以内的字,其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即头部端正,上身正直,双臂自然分开,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写字;双脚自然安放地面。
立式适合写寸楷以上的大字,要求是:头俯、身躬、臂悬、足开。即头部略俯,上身微躬,左手按纸,右手悬肘执笔,双脚自然分开站立,约与肩等宽。
无论坐式、立式,浑身以放松、自然为上。
2、执笔。执笔的方法有三指法、四指法、五指法、龙眼法、凤眼法、回腕法、握拳法等等。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意思是说,执笔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要遵循一个原则,即“虚”和“宽”。
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在竹木简牍上写字,左手持简,右手执笔写字,用三指执笔法方便。后来王羲之发明了“五指执笔法”,这可能与高桌凳的出现有关。不过,苏东坡还是用“三指执笔法”,现在的日本也多用“三指执笔法”。这与我们今天执钢笔的方法类似。
三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
龙眼法
凤眼法
下面着重谈谈“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可以用“按、压、勾、顶、抵”来说明五个手指对笔杆的作用。
按:拇指由内向外按住笔杆; 压:食指与拇指相对压住笔杆;
勾:中指第一节由外向右内勾住笔杆;
顶:无名指与中指相对,用指甲根部由右内向左外顶住笔杆;
抵:由于无名指的力量小于中指,所以,小指抵在无名指下方,以助一臂之力。
这样,四个手指从不同方向管住笔杆,改变各手指的力量,毛笔就可以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了。
用“五指执笔法”要注意:
指实掌虚。即四个手指贴实笔杆,掌心空虚,可放下一个鸡蛋。这样,运笔时手腕才会灵活,如果指实掌实,手腕就会僵硬,不能灵活运笔。
掌竖腕平。这是坐式书写的要求,可以使笔杆保持垂直;若是立式书写,就应该掌平腕斜,这样才能保持笔正。
执笔高低。可以根据写字大小来定。一般以无名指至笔尖的距离与字格边长相等为宜。写正书宜低执,写行草宜高执。
执笔松紧。有人根据王羲之掣笔的故事,主张紧执笔,要“捏破笔管”,这是毫无道理的。执笔应该松紧适中,不宜过紧过松。
执笔疏密。即手指分布的疏密。疏执笔稳重,宜写正书;密执笔腕活,宜写行草。一般执笔宜密不宜疏。
执笔深浅。指笔杆与手指接触的部位关系。笔杆越靠近指尖,执笔越浅,反之,执笔越深。一般来说,执笔宜浅。
坐式执笔: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立式执笔:指实掌虚、腕斜掌平
深执笔
浅执笔
错误执笔:指实掌实
书法基础知识讲座之四【选帖】(2011-05-08 10:56:27)标签: 字帖隶书楷书杂谈 分类: 飞箫书法
作为初学者,选帖不可忽视。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字帖,会事半功倍,提高兴趣。广义的“帖”泛指所有法书范本,也就是通常说的“字帖”。侠义的“帖”指宋代《淳化阁法帖》以下的丛帖。这里,我们用它的广义。
下面就本人多年的习书、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1、选版本
挑选字帖版本,原则上尽量采用最接近真迹的本子。在没有照相术的古代,大量作品是靠刻石拓本流传的。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得真迹观之,乃得趣。”这是很有道理的。石刻再好也只能表达原作的结体和笔迹的粗细,无法表达用笔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枯湿。初学者尚不具备“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功力,应以此语为鉴。
2、选字体
汉字形体的发展为:甲骨→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其中“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是古文字阶段,以后是今文字阶段。可概括为篆书→隶书→楷书。
如果我们把书法笔法的发展与汉字形体的发展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形体的发展是由繁→简;而笔法的发展是由简→繁。篆书只有一种笔法,即中锋用笔;隶书有三种笔法,即中锋、撇、波;楷书有八种笔法,即“永字八法”。
学习的过程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书法也不例外。所以,从汉字形体的角度来说,学书的过程应该由楷书→隶书→篆书;但是,从笔法的角度来说,则应该由篆书→隶书→楷书。许多人认为学书应从楷书入手,就是因为它形体简单、易认,最为适用;许多人学楷数年、数十年难登堂奥正是由它的笔法繁难所导致的。楷书最见功力也是由笔法的繁难所决定的。而篆书,笔法虽然简单,但形体太过难认,不适用,也不是一般人所愿意接受的。因此,最宜初学的字体当推隶书无疑。隶书是综合难度最小的一种字体。
当然,楷、隶的难易也不是绝对的,也是因人而异的。对那些适合写楷不适合写隶的人来说,当然从楷书入手为佳。
3、选字帖
⑴隶书从战国后期至秦统一中国时开始萌芽,至西汉日臻成熟,字体趋于扁平,代表隶书特点的波笔捺脚趋于明显。东汉是隶书成熟和鼎盛期,当时碑刻盛行,民间书家大量涌现,作品蔚为大观,美不胜收。其代表作主要有遒劲凝练的《礼器碑》,飘逸秀丽的《曹全碑》,工整精细的《华山碑》、《白石神君碑》,开张宽博的《乙英碑》,厚重古朴的《张迁碑》、《鲜于璜碑》,奇纵恣肆的《石门颂》、《西狭颂》等等。初学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般从《曹全碑》、《张迁碑》入手较多。
⑵楷书的发展自三国萌芽,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极为繁荣,达到高峰。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唐后期有颜真卿、柳公权等。此后,主要有元代的赵子昂等。
一般习楷,从唐楷入手的较多。然唐楷笔法完备,法度森严。自唐以下,楷书每况愈下,无有出其右者。故,唐楷又是最难的。唐楷六家中,颜、欧是两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欧字:笔力遒劲,以方笔为主;结构险中求稳,内紧外松;法度森严,极尽精致之能事,为后世历代所推崇。《九成宫醴泉铭》是其代表。学欧可从此入手。
颜字:于二王以外别开生面,笔力挺拔,以圆笔为主;结构端庄雄伟,外紧内松;体现了盛唐气象。《颜勤礼碑》是其书风成熟的代表。学颜宜从此入门。
至于柳字,则是兼容欧、颜,笔力险劲似颜,而结字紧凑似欧,与颜字并称“颜筋柳骨”。就楷书入门来说,个人以为不适合初学。因为,柳字以骨胜,初学易僵化而难以出帖。
褚字是当今书坛比较流行的楷书。早期类虞世南,唯体势更为宽博,代表作为《孟法师碑》。后期字日趋俊逸秀美,甚得媚趣,人目为“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代表作为《雁塔圣教序》。
综上所述,唐楷中,颜字易入易出;欧字类柳,难入难出;褚字最为时髦,是出名的捷径。学者可根据自己的目的选定一家一帖。
唐以下楷书适合初学者唯元代赵孟頫而已。唐以前楷书,如学小楷,二王、钟繇都很不错。
钟繇:善各体书,尤以楷书见长,后代奉为楷法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
王羲之有《黄庭经》、《乐毅论》等。王献之有《洛神赋》、《玉版十三行》等。
注意:即便是同样的字帖,由于出版者、编者不同,其质量也有好坏之分。过去丝网印刷的字帖,以文物出版社的字帖最好。现在的彩印字帖效果还不错;电脑制作的黑白字帖有的效果就很次了,购买时注意区别。现在网络上字帖资料不少,效果不错的,也可以下载打印临摹。
2.书法基础教学大纲 篇二
关键词:书法教学,书法欣赏,作用
在书法教学中,如何提高书法欣赏能力,是每一位书法教育者,欣赏者包括书法者本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书法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还要指导有方。书法本身除了具有特殊的形体结构外,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者对书法所表达的意境、神韵等的美学观念丰富多彩,值得深思和探索。因此,书法欣赏在书法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书法欣赏的重要性
从书法欣赏方面来看,一件书法作品的展现,其实就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从书法业界来看,无论哪一件优秀书法作品,它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作者运用墨色线条的各种表现手法,在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独特的精神气质。不同书法作者有不同的情趣爱好及审美观,因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源自于生活,来源于人们内心和情感世界多彩的变化,书法的爱好者也很广泛。一般来说,书法者的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基本上会保持同步。一般达到一定高度的书法创作水平者,对于书法欣赏的能力也是不可小看的。而这种既懂书法创作又懂书法欣赏的人,在目前看来还是只局限在书法界搞书法创作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而非从事书法爱好与创作的人真正懂欣赏的还不多,大部分人对书法都只是看看而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无法从美学的角度上对书法作品进行深层次地分析。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提高书法欣赏能力。
二、在教学中书法欣赏的作用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面非常广泛,在书法教学中必须抓住侧重点,重点培养书法者对于书法欣赏的能力。如何提高书法欣赏力,对于培养书法创作者的欣赏能力来说,书法创作者应该不断地加深书法的理论研究和书法的实践创作, 其自身的欣赏水平才会随之提高。而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提高书法欣赏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书法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引起书法学习者的兴趣,提高书法欣赏水平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普通的书法教学中,要提高书法欣赏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书法者了解书法,从而对书法进行欣赏和品味。书法都是从了解开始的,当然在了解与欣赏的同时,因欣赏者各自的审美观不同,尤其是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差异,相同的教学方法和书法教育,取得相同的书法水平。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者“会欣赏书法”的这个点上。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重点放在对书法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把握上。现代书法教学中,除了让学习者掌握书法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以外,还要通过各种书法教育的方式掌握书法的内在含义,真正领略书法内在的风采。例如,我们自己不会跳孔雀舞或者芭蕾舞,但是照样能欣赏和感觉出舞蹈的高雅和优美,就像领会舞蹈者的每一个故事一样。书法欣赏也有比其他艺术更难的因素,教学中要加强书法欣赏能力培养。
教学者在教学中必须向学习书法者教授书法的基础内容和知识。例如,什么是书法,书法艺术和创作与一般的钢笔或者铅笔写字有什么区别,书法有哪些基本表现形式,书法的本质和特征及书法美的创造和欣赏等。这些基础或者深入的书法知识都通过教学者在书法教育中进行传授和培养。
在书法教学中,将书法教学和培养艺术素养相结合。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者面对广大的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不能只是停留在写字的阶段概念上。教育书法学习者懂得如何欣赏书法的方法,以及欣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要像培养和教育初学书法的人一样,从基础着手,掌握基本的书法写法和方式,打好书法创作的基础,在让初学者追求基本功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外,去创新和树立自己的风格。教学者在教学中也要区分学习者的层次,对于书法创作者,书法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追求文化艺术和本身的鉴赏水平的提升和飞跃。创作者的书法不同于初学者,他们一般会倾向于群体的情感表达和抒发。
一个时代的艺术不能只是为艺术而艺术,而要看作是为满足一代人的需求,为这个时代而服务。同时教学者和书法创作者,更应当积极带动和传递这个时代的艺术风格,重视书法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大众化和普及性。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通过书法教育使学习者对书法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有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同时也对书法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作水平提高了,也对欣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书法的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让教学者在书法教学的每个阶段都有新的内容去探讨和研究,从而适应更高层次的欣赏水平。
3.书法形式基础之我见·二 篇三
点画形体的完整意味着一种秩序,行草书的点画造型亦须在秩序中展开。
图一是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中的“足”字。关于这个字的视觉描述如下:其一,起笔短竖尖入折角的外圆内方的造型,对于整个字内部的硬角形内部空间和外部起收笔的延展性造型、通透形空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二,此字右部的两处折笔点和一处收笔点处在同一条斜线上,且三处的外轮廓线亦呈渐变的关系。这完全是视觉完型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其三,末笔起笔处的圆向方切造型几乎可以和此字中所有的硬角相呼应,这也是一种视觉谐律性的体现。
此字的视觉构成使我们联想起上面谈到的颜真卿《多宝塔碑》的“生”字,似乎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师承渊源。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书法史视觉完型的一种审美沉淀,这种现象从西汉到隋唐的书法史中本为一以贯之,类似的例子俯仰可见。
图二是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中另一个“足”字。这个“足”字与前面的“足”字呈完全相异的视觉样态,但完形程度却较上一字更为明确到位:左侧点画起笔处的形体连线与右侧点画转换、收笔处的形体连线以及点画外边缘线的渐变性造型更为准确,几乎毫厘不爽。在此,有必要提醒另外的两个细节:其一,此字中部的两个上翘的短横起笔,皆为尖入。其二,中部未封闭的直角三角形之直角的空间卡位。这两处点画造型与空间切割的合一最为微妙,它们构成了一种不断呼应的笔法节奏和空间节奏。类似的现象在这个字中还有多处,比如末笔反捺的下边缘线与第一笔竖画的下边缘线、第四笔点画的下边缘线之间的渐变完形;“口”字上大下小的方框形与整个字上小下大的造型之间的反向呼应等等。许多的细节处,读者们可以沿着这一分析思路去做更多的思考和体会。
行草书点画形体的完形性造型在古代经典作品、特别是宋以前的杰作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处理方法。以下图三至图九分别是孙过庭、颜真卿、米芾作品的例字,相信读者能够自己去解读。
下面特别讨论狂草的形体性规则。一般认为,狂草是书法中书写速度最快、最强调时间性和抒情性的一种书体。因此,在当代人的视野中人们习惯于将狂草视为线条的艺术。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看张旭和怀素的例子吧。图十是张旭《千字文》残石的“功茂实勒碑刻铭”几个字,即使去掉石刻中过分强化的刀刻感,我们仍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书写者在时间之流中疾走的同时,绝没有忘记对每一处线段形体的精确刻画。如果说此例尚不足为训,我们再来讨论图十一怀素《律公帖》中的“遂”字。
尽管此作仍是刻本,但比上述张旭的例子更接近书写者的原作。此字的首笔隐含着一个明显的笔毫逆向“S”形回旋的动作和形体要求,第二笔紧随其后是一个顺向下旋的动作和形体,顺逆之间笔锋的运动和形体造型同时完成,时间性和空间性达到了极限状态下的合一。虽然乍看起来,这些线段造型远不如前面提到的楷书、行书一般的清晰明确,但有造型和没有造型、仅仅线条性的表现在此存在着一个天壤之别。孙过庭《书谱》中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没有比这句话说的更明白的了。什么意思呢?草书的根本命脉在于使转,正是因为使转笔法的大量使用导致草书、尤其是狂草,不可能像楷书、行书一样通过提按或者提按与使转混杂的笔法来塑造近于几何状的造型。
关于使转笔法,(传)虞世南《笔髓论》“释行”一节说:“覆笔抢毫,乃按锋而直行,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释草”一节又说:“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转,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这两段话的大意是说,使转是通过“悬管聚锋”(即林散之所说的“笔要咬住纸”)、旋转笔毫的方式来获得笔毫的弧线形运动。因为笔毫旋转到一定程度就会扭结成绳索状,所以,需要内旋与外拓相结合—“左为外,右为内”就是指顺时针旋转笔毫与逆时针旋转相搭配,顺时针已经扭结的笔毫通过逆时针旋转来获得再度的释放,以利于下一笔的持续书写。如此,整体“连绵超忽”的草书笔法、造型最终都将归结为顺时针和逆时针这两种弧线。而这种弧线的运动由于人的手腕的生理结构的作用,往往表现为两个“月牙形”的造型,可以说,这两种“月牙形”构成了草书的基本语言、语素。
“月牙形”弧线的造型意义还体现在,顺逆的笔毫游走使草书的每一个字或几个字成组合的造型,最终汇结成为一个个自起自结、阴阳平衡的结构。无论个别笔画被夸张到什么程度,它都应该受制于整体结构的约束。前面举到的例子如孙过庭《书谱》中的“古”字、“晋”字即可以参看。
当然,如果仅仅一味地使用这两种弧线,草书将变得单调、乏味。避免的手段有很多,其一,每个汉字的点画造型各有特点。其二,是在弧线的运行过程中加入“起伏”、“蹙旋”、顿挫等等动作,以强化弧线的变化感。因此,使转笔法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利用笔毫侧转、扭结的反弹力,如蛇和鱼利用肌肉的扭结来获得持续的前行之力一样(古人经常使用这两种物象来比喻笔法),使笔毫拥有不竭的前行动力;同时还可以在草书线段造型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加力或减力—如蛇和鱼的乍行乍停、身体做任何随意的运动,从而,赋予草书用笔造型以意想不到的丰富性和自由性,这正是“释草”一节所说的“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绝不意味着可以“拉着一根线条去散步”、或去狂奔,“无常阵”者必有常理,“无常体”者必有常形,否则中国草书就只能是一种线条化的艺术了。
回到怀素的“遂”字。前文提到这个字的开始两笔分别是顺逆的笔毫旋转,可谓是一阴一阳、一一对应。但在草书特别是狂草中如此一对一的例子并不多见,常见的是多次的连续旋转,如此字的第三笔经过多次的锋面侧转、写到钩处方才完成了一次顺时针的旋毫动作,微作停蓄之后并没有将笔锋完全恢复到原状,又开始了外拓性的逆旋,一直到尖锋出纸,笔毫的旋转才达到完全的扭结状态,最后通过“走之”部分的大幅度逆旋才真正完成一次顺逆的使转用笔造型。在此过程中,使转笔法的顺逆运动所对应的造型方面的强弱、虚实的变化性要求,都有极为清楚的交代。限于图片指证的困难,本文就不一一指出了。
狂草使转笔法多次旋转的造型性要求,我们还可以通过图十二(传)张芝《冠军帖》中的“虎”字来获得更为直观的印象。此字的多笔画缠绕、笔毫旋转颇为眼花缭乱,之所以一笔写下来、能够缠绵不绝,就在于顺逆之间的笔毫释放。而这些弧线形造型的强弱、虚实也恰恰是通过对使转笔法的准确运用才达到的,即作者在控制笔毫使转运动的时刻、已经同时考虑了其中的造型性要求。
类似的例子在狂草中比比皆是,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人们经常说起,楷书接近建筑的美,行草书接近舞蹈、音乐的美,这个最通俗的比较已经暗示了行草书的形体性规定,舞蹈、音乐在不可逆的时间性的进程中难道就不要求形体、音符的准确性和规则性吗?空间性和时间性同时塑造—这是我们将行草书与舞蹈、音乐相比较的最核心的相通处。
行草书点画造型的完形性有利于造就一些有规则的画面几何形体,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有秩序的推进。这样,就可以使行草书的造型单位由具体点画扩大到偏旁部首以至于单字、多字,方便了行草书大的章法构成的组织安排。不过,总体来说,由于行草书书写速度比较快,其点画造型不可能做到如楷书一般的呈几何形体般的视觉完形(事实上楷书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而且,宋以后行草书点画造型的写意性更是夸张了笔法造型的变动性,同一个汉字偏旁可以演化出数个视觉完全相异的造型,即使出现完全相似的点画偏旁造型,其在细节上也会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笔势的急速推进决定了这种差异。因而,行草书点画造型的完形性需要极为强大的楷书基本功的支撑。苏轼有言:“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飞”,此为千古不易之箴言。今人大多以唐楷法度森严为借口,拒绝在点画形体方面痛下苦功,殊不知,如果连慢速的唐楷点画塑造都有缺陷(今天不能一笔写准颜体大楷之撇画、捺画的书家,可谓比比皆是),又如何在快速的时间里实现行草书的形体塑造?如同素描训练之始的几何形体都画不准,还谈什么长期素描、对景写生、人物速写等等?
再则就是笔法问题。今人习惯于将提按、绞转当作两种最常用的用笔方法。实际上,书法史上并不存在纯粹的提按笔法—纯粹的提按笔法是不可能用来书写任何书体的书法的,更何况,真正的使转已经包含了提按—使转的腕部弧线形运动必然包含着笔毫用力的轻重变化。而今人所谓的绞转更不是古人、前人所说的使转本意—在绞转的道路上我们找不到任何行草书、特别是狂草的用笔规定和形体规定。其次,绞转也无法解释狂草书连绵不绝的运行和千变万化的形态,它的动力来源在哪里?最重要的是,只有使转笔法才能将中国古人主张的阴阳冲突、化合、归一的理想,在用笔和造型两个方面同时付诸实现—才能真正使“书”上升于“道”。所谓“道在瓦甓”,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象”、之“器”、之“形”原本是合一的关系,“道”不能深入到“瓦甓”的细节,“道”何以为“道”?
小结
4.书法基础教学大纲 篇四
正果镇岳村小学书法特色创建方案
(2009年9月起使用)
一、创建方案的提出
人类历史已经迈进崭新的21世纪,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高智慧、高创造力的人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正在广泛开展以推进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改革,倡导并实施科学人文教育,建立一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完整的学校教育已被提到日程。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中国书法最鲜明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以汉字为载体的抒情艺术。就书法艺术的文化品位而言,书法能成为艺术,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艺术离不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书法教育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书法教育对个人素质的提高是直接的、全面的,书法创作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包含着古老的思维方式,包含着古老的辨证思想;书法创作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使人在临写、提高修养中求得人性的完美,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发展;书法是技能训练,在点画、结构、章法的练习中,要比较、分析、概括、和形象识机记、需要想象和创造能力;书法在认读、书写等传递信息活动中发展左脑功能,在用笔的藏露、提按、曲直、刚柔和布白的疏密、斜正等方面侧重于右脑功能,书法教育具有左右脑半球协同参与的机制,有利于开发大脑整体思维的效益;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中蕴涵着对真、善、美永恒的召唤,使人在欣赏高超恶毒艺术技 1 巧的同时,受到深深的启迪;书法自古重“书品”,强调“书品”本乎人品,也必然在书法教育中使受教育者主动提高其思想境界:书法注重“韵胜”,即重视以充满生命力的书法形式为依托而又超脱形式技巧之上的饿书法的旺盛的精神气质。不言而喻,优秀的书法作品的产生,是以高素质的书写的出现为必要前提的,优秀的书法作品乃是伟大的人格魅力的迹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使学生未能从中受到必要的美育和艺术的熏陶。过去的几年,我校在抓学生的写字上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把书法教育作为科学人文教育的手段之一,未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为了切实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书法教育的的科学人文教育方面的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汉字书写的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为宗旨,以打造书香校园为特色,以开设书法特色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书法活动。
二、创建目标
(一)研究目标
(1)发掘写字的育人功能。
(2)探索书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措施
(二)培养目标
1、写出一笔好字(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2、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修养。
4、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5、优化课程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书香校园。
三、创建内容
(一)提高学生写字的基本能力
1、规范“双姿”(执笔、书写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掌握写字笔法、结构、章法等书写要领,强化训练,打好基础,逐步达到笔顺正确,字体端正,结构匀称,字迹美观。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书法兴趣。
(二)提高学生欣赏、审美能力
1、了解中国书法演变的历史年,懂得欣赏书法形式美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欣赏历代名家作品,品味作品中笔画的起讫动作、提按变化和行笔徐疾的精妙节奏,探索作品的意境,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感悟。
(三)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掌握书法创作的基本技巧,能够创作出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逐步熟练并形成一定的个人风格。
2、形成稳定的写字个性心理品质,形成较强的书法创作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四)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人格修养,弘扬传统文化。
1、以古典诗词、名言警句为练习和书法创作的内容,以古今书法名 3 家的精品为学习范本,学习古人的创新精神和优秀人格品质,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2、强调书品本乎人品,提升学生人格修养。
四、创建措施
1、制订具有指导型、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课程实施计划,制订实验工作制度和实验教师考评制度,确保实验有章可循,规范开展。
2、搞好资源的配备。
(1)、配齐三种师资:兼职教师6名,专职教师1名,外援教师1名。(2)、建立三种场所:学生书画教室,教师练笔室,作品展览室。(3)、备齐三套工具:师生人手一套钢(铅)笔,教师和特长生人手一套毛笔工具,教师人手一块小黑板。
(4)、备好三种教材:教师字帖,低段学生教材,高段学生教材。(5)、备有三种卡册:教师实验手册、师生作品卡(纸)、师生练习卡(纸)。
3、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每学期聘请专家或专职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示范课观摩、教学法讲座、作品讲评、课程实施指导等活动。
(2)、每位教师每周进行书法练习,定期开展习作展评,提高教师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水平和表现技能。
(3)、定期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实验研讨活动,请进或派出教师加强学习和交流。
4、在课程的开设上,一方面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补充。每天中午进 4 行20分钟的短课练习,每周安排一节地方课集中教学。另一方面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开设。学校开设两个书法兴趣特长班,每周四下午由专职教师集中教学。
5、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练习、教学、展示、比赛、笔会、联谊、研讨等活动,加强成果的展示、交流、总结工作,通过活动促进实验工作,提高水平,彰显特色。
6、建立实验专档,及时、详实地集录过程性资料。
五、特色表现形式
优秀实验方案;实验教师经验材料、论文;师生书法获奖成果及关作品集等,书法教学优质课,教师和学生书写水平。
正果镇岳村小学
5.书法基础教学大纲 篇五
《EduOffice书法教学仪教学系统》是北京洲洋华乐科技有限公司依据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自主研发的书法教学系列产品中的一款集成化教学系统,包括:EduOffice书法教学仪硬件、Windows平板电脑硬件;书法教学仪授课软件、书法教学仪移动同屏软件、书法教学备课软件;书法教学资源、书法课件资源。
(一)采用三硬件支持环境:授课软件以EduOffice书法教学仪与Windows平板电脑为基础,结合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进行书法教学活动;高性能的EduOffice书法教学仪可以有效地展现专业教师的书写技法,移动平板实现了对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的同屏显示及远程控制;
(二)满足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师的使用需求:
1.针对所有书法教师:备课软件、授课软件及教学资源满足所有教师方便、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授课软件包括:专业的白板互动书法教学;嵌入式ppt播放、嵌入式Word/PDF讲解;智能书法笔等;移动同屏软件实现平板电脑与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同屏显示与控制,使教师的讲解不再受限于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增加互动性;独立的备课软件包括:碑帖字集搜索与集字;笔势绘制;笔画提取;整字提取;碑帖提取等;矢量化技术可以轻松完成组字;教学资源包括:纲要中规定的18个基本碑帖和200多个赏析碑帖、书法知识等书法教学资源、与课本配套的书法参考课件、专用书法图形库。
2.针对专业书法教师:专业书法教师在书法教学仪下进行课堂书写示范时,任意形式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一键提取到书法仪页面下作为书写示范的参考;并可直接在平板电脑上调整书写窗口位置与缩放等;平板电脑具有录制控制功能,书写示范时可在平板电脑上即时录制,方便地实现了书写过程在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上的回放讲解。
3.针对非专业书法教师:按笔画、部首、间架结构系统化组织的颜体与欧体楷书基础课件;时长1万多分钟名家书写的基础碑帖字双路示范视频;1万多个在原帖上的摹写动画;利用智能书法笔在任意类型的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上仿真书写颜、柳、欧、赵、褚5种楷书书体等功能,让非专业书法教师能有效弥补专业上的欠缺,轻松实现专业化的书法教学效果。
(三)兼顾硬笔教学:
1. 满足纲要中硬笔楷书的教学要求,做到“软硬兼修”。智能书法笔支持硬笔教学;楷书字库中查字搜索;笔画、笔顺教学;任意单字提取讲解、笔画提取、笔画分解、示范动画演示、教师书写示范等;单字讲解、单字临摹、单字注摹等单字教学书法模板;首字注摹、注音摹写、注音临摹、楷书摹写、楷书临摹等短文教学书法模板。
6.书法教学总结 篇六
(2017——2018学第二学期)
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品格;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汉字文化,从小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同时,书法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特长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艺术修养。下面,根据本人一学期来的小学六年级书法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双姿”训练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开展书法教育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书法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上,要重视备课、上课及学生训练等环节,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书法教育是一条线,始终贯穿在各科教学中,它还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许多问题,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我们把抓双姿作为书法教学的切入点,提出了“抓双姿,养习惯,写好字,促发展”的口号,把“双姿”培养作为一项工程来抓,书法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等优良品质的形成,促进了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小问题,比如学生不爱护笔,打翻笔盒,脚乱放,紧靠桌子,在写字过程中震动同学的桌子……,可能会频频出现这些小问题。这表明在写字的时候,学生没有完全把心放进去,如果用心投入了,又怎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句名言“心正则笔正”,问题的出现跟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应该在书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法习惯。我在教学生练习写字时,组织学生学习校训“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引导学生努力改正不良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书写习惯后,他们的字都会有进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书法认真.端正的学生,无论是在校、在家里、在社会上,大都处事认真,有较强的毅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直观教学 情感体验
在小学高年级书法教学实践中,我无论从经验的角度还是从教改的角度,都深刻地认识到:充分提高小学书法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尽力争取使用直观教学,特别是书法要领的讲述,名家作品演示,教师作品的示范和学生习作的展示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是生动、形象、直观。因为,强烈的书法艺术情感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能产生;丰富的认识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牢固,而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就比较接近于实践。简而言之,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学习书法,要把字写好是一个长期工程,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能不能坚持勤学苦练,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事实上,在练字时从学生的表现便可看出他是否有恒心,有毅力,要练好字,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做事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从哪里来呢?当然也是可以在书法教学中慢慢培养的。在潜移默化中督促他养成这样的意志品质。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些好的品质同样可以促进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
7.书法教学的“五结合” 篇七
一、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发展、积淀,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 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篆、隶、楷、行、草的演变历史, 了解什么字体盛行于什么朝代, 其中各个朝代的代表人物是谁,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了解, 激发了他们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 更能让学生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为写好汉字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与艺术鉴赏相结合
欣赏书法作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学习书法和提高书写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挂帖与电教媒体, 向学生出示一些经典碑帖, 让他们了解各种字体的用笔特点。通过作品去感受书法作者的气质、情绪及其意境、审美、趣味和格调追求, 如颜真卿之雄浑、欧阳询之俊秀等。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 让学生认识条幅、斗方、楹联、横披、中堂、扇面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幅式和使用途径, 了解书法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逐步感受书法的魅力, 陶冶性情, 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三、与修身养性相结合
学习写毛笔字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小学书法教学更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 要使学生不急不躁, 专心致志地体会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感觉, 逐步感受书写中的力度、速度变化等, 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根据不同年级段儿童的特点, 在一节课中合理安排时间, 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其次积极创设课堂情景,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再次, “导”“赏”“讲”“练”“展”“评”相结合, 丰富课堂, 提高兴趣, 使学生综合发展。教师在指导练习中不可急于求成, 避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努力创设情景, 营造氛围, 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书法家、名家的感人事迹和学有所成的精神,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信心, 既要学会本领, 又要学会做人。最后, 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和护理毛笔, 注意保持书写环境卫生, 养成良好的书写行为习惯。
四、与作品创作相结合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 会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 再者学习书法的完整过程应当从临摹到创作, 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学校, 可充分利用儿童节、文化艺术周等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在校外, 积极争取在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对学生作品进行展览, 向社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抓住各级各类的书法比赛机会, 参加的比赛越多, 对学生的锻炼越大, 得到的经验越多。获得的奖项越多, 越能激发学生的书写热情, 同时也能以点带面, 促进全校师生朝“写好字”的方向发展。
五、与篆刻艺术相结合
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篆刻艺术涵盖了图案设计、文字设计、中国画、书法、构图、雕刻等美术知识, 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和创作作品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篆刻知识教学, 因为受学生年龄特点和篆刻工具的局限, 所以对篆刻知识的教学不必有过高的要求, 以培养和提高兴趣为主。
8.书法艺术是中国人的美学基础 篇八
英国的美学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这样说过:“对于中国人来说,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一个书写优美的字形里。”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所有的这些言论并非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溢美之词,而是人们的真正的共识。中国人就是通过的书法艺术中关于线条、关于结字、章法、墨法等的训练,掌握并发展了关于美的本质和美的内涵的全部内容,并且古人将这种书法理论著书立说,将优秀的法书刻帖、刻碑,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也正因为此,我们今天才会有这么多的宝贵资料,才会一睹古人的风采,例如楷书中欧、颜、柳、赵体,如图。
唐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局部)
中国的书法艺术何以奠定了中国人的美学基础?原因有二:书法历朝历代都被人们看作是“修身立命之根本”,为了这个根本,人们孜孜以求,终生求学;另外一点就是在中国的美学历史上,是书法艺术最先开启了艺术理论这扇大门,为中国的其他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局部)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局部)
一、修身之本
中国的书法艺术奠定了中国人美学基础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古人对书法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文人又称士大夫,当时贵族生活中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有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是其中一艺。《礼记·土制》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卷四)书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唐代选仕的三条标准之一便是楷法俊美,再到后来诗、书、画合流,无不透露出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的重视性。书法在古代是人们的修身之本,正是人们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书品即人品”、“人品即书品”当中,不断地通过人品来提高书品,通过书品来彰显自己的人品。中国的书法艺术盛于汉魏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它影响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就包括中国的绘画,李苦禅曾经说过:中国的画上有书法,书法上有诗歌。在宋元以后的几百年里,文人画长期的占据中国画坛。而文人画的主要特点便是引中国书法的笔法入画,文人画家首先就是一个书法家,文人们为了画好画,就会更加努力地练好书法艺术,这是相辅相成的。
二、最早的关于美学研究的书籍、理论与实践
“系统地阅读和比较自东汉历六朝至盛唐的书法、诗文、画理论资料,清理一下诸种文学艺术观念发展、演变的脉络,你会惊奇地发现:书法艺术在这一段‘文学的自觉’、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上,竟然起着‘导夫先路’的作用,对于诗歌、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攀登高峰,做出了特殊贡献。”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艺术中,书法艺术以其成熟早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书法美学理论的最早出现和最早完善。中国的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完备的书法美学史,这其中记录着中国古人关于美的最初的认识和关于美的最根本的认识。
“中国的书法艺术,一方面追求着一种纯形式美,另一方面又有着表现情感的高度自由”,从崔瑷到蔡邕,前后不过百年间,书法美学已基本成型,并且“已产生了相当系统的理论”出其不意地走到了诗文绘画理论的前面。”
“在书法艺术的理论中,包含着可与其他各门艺术相通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懂得书法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中国艺术。所以,关于书法理论中的美学思想的研究,是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书法艺术造就了中国人关于美的整体模糊观念。当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积累、传承时,也便有了书法艺术的萌芽。在其后的发展中,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和整个传统文化一起延绵发展,同步相应。因此,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与实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文字本身又不过是由笔划、线条组成的符号。然而我国历代的书法家却能以汉字为材料,通过丰富多彩的想象与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一种完全土生土长、高度民族化的造型艺术来。由于中国人民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卓越的创造能力,所以整个书法艺术无论在历史的发展上,还是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空间展布上,都表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既有深刻传承又有飞跃创新的局面。因此可以说,书法艺术乃是传统文化中最为生动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突出表观了中国传统文化勃勃的内在生机和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充实与更新。
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要比色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与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堆成、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一举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
作者简介 :
刘晨昊 男 ,就职于武汉纺织大学,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硕士 研修中西艺术比较 ,主要担任课程有《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及《艺术品鉴赏及评论》。
【书法基础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书法基础知识讲座09-18
56书法教学大纲08-05
少儿书法考级大纲06-29
硬笔书法教学10-23
书法特色班级教学总结06-08
书法教学工作计划07-01
培训学校书法教学大纲10-16
书法教师教学工作总结09-10
研修论文:书法教学点滴思考10-23
软笔书法课教学反思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