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

2024-10-03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20篇)

1.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 篇一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一幅最璀璨的画,古老的华夏古国产生了无数优美的诗词,这些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这几年古诗词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所以在上每首古诗词前我都要求学生先熟读成诵,再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教学。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所以首先应积极的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中出现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我们还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添彩。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昌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五从军征》。

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成为陶冶情操的好源头。

2.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 篇二

【困惑再现】

教授八年级课外古诗词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时,两堂课下来,在诵读学习上,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在最后用练笔强化对古诗词的感悟与运用中却“卡了壳”。虽然我再三引导学生调动现代汉语词汇和生活体验来立体地理解、欣赏古诗。但在交上来的练笔中,极少有“佳作”。大都不知所云,甚至寥寥数字。问题在哪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反思诊断】

经过与学生的交流,与同事交流,结合自己的深入思考,我渐渐“号准了脉”。1. 对学情把握不到位。农村初中受各方面条件限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若教学目标“一刀切”,自然会使大多数学生陷入迷茫。2. 对古诗词立体化教学的方式和意义未体现。古诗词往往短小精悍,但语言、写法、思想内涵一样不缺,不同题材的古诗词也提供了不同的写景、叙事、说理的感悟角度。教师没有在课前或课上充分说明古诗词立体化教学的方式和意义。3. 教师引导缺乏具体策略。教师只是在宏观上提出教学要求,大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所限,领悟不足。

【重构与升华】

课下,我重新整理思路,调整学案。1. 对全班同学进行摸底分层。根据平时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了解,将全班学生按A、B、C三层进行分层。A层学生为语文学习能力较强,书面表达优秀,接受能力强并能举一反三的学生。B层学生为语文学习能力一般,表达较好,接受能力尚可的学生。C类学生归为“潜质生”,学习较有困难,但经降低难度,耐心指导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2. 调动积累,阐明古诗词如何立体理解的方式和意义。在课上调动学生已学古诗词积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练笔的方式加以感悟与运用。3. 针对不能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策略。教师对每一层次学生都制定相应的任务要求和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B类、C类学生可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而A类学生只需按A类要求继续训练,更趋完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当下的学习现状,找准自己的定位,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努力达成目标。这实际上符合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课堂重构实践后,再次收上来学生的练笔作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现将古诗词立体化教学几点策略升华小结如下:

1. 积累词句,直化法。“直化”,即直接化为现代文,保留古诗词中至今仍沿用的词句,其余结合注释及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转化成具体流畅的现代文。这一步起点低,难度小,有利于C层学生语言积累,为下一步打好扎实基础。

2. 运用想象,补化法。“补化”指在“直化”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合理想象,补充不曾出现的但可能有的事、物和景象,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新课标》中指出“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这一步稍增加了难度,非常适合B层学生操作。

以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为例,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表达了诗人对他堂弟的劝勉之意。补化时,应抓住关键词“亭亭”“瑟瑟”“盛”“劲”,关键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展开想象和描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原诗句生动化、具体化。

3. 联系生活,代化法。“代化”,即让学生在正式习作中,在消化吸收的古诗词中代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古为今用,举一反三,达到既运用古诗词,又打开练笔思维的目的。这一步非常适合A层学生,他们思路广,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强,又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运用此策略,必会继续强化他们对古诗词的感悟和运用。

如《赠从弟》由松树的坚韧,大风的肆虐,可以代入生活中某个困难与自身坚持引发的收获和感悟,有学生根据此诗写了一篇《松的哲学》,代入自己遇上父母离异那段灰暗的日子,爬山观松,由松及己,最终走出阴暗的心情。整篇练笔结构完整,描写生动,中心突出,是一篇值得击节赞叹的佳作。

显然,古诗词立体化教学,除了诵读积累外,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前提下,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对学习成功的体验,才有可能达到课堂的全面有效性。

3.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语文   古典诗词教学    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词的繁盛就说明了这一点。通过古典诗词,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思想、品质等多方面内容。做好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是我们语文老师向学生们传授中华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会反思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老师更清楚自己的教学长处和短处,对于好的方面要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就要不断改进。

一、古典诗词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对古典诗词文本解析得不够

很多语文老师在教授古典诗词内容时,往往“不求甚解”。这种做法是极其不明智的,不仅不能教会学生们怎样学好古诗词,也会使自己的课堂限于乏味之中。对诗词文本解析不透彻,学生们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含义,学好诗词简直是难于登天。老师们不注重对文本的解析,学生一知半解,这就加重了以后高年级古典诗词教学的负担。

(二)学生们忽视对名篇名作的背诵

教学古典诗词,单凭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督促学生们进行背诵。而在实际中,很多学生不能背诵古典诗词,特别是一些较为重要、著名的篇目,学生不能背诵就很难产生语感,也就更加学不好古诗词了。古诗词中一些经典的名句名篇,都需要学生们铭刻在心。

(三)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基础不牢固,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

有的学生原本学习古典诗词就存在压力,基础比较薄弱,不牢固。同时,老师对这点基本情况不了解,没能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赶鸭子上架,这就导致了学生们越来越不能把古典诗词学好,反而产生抗拒的心理。学习古典诗词要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打不好,犹如在沙堆上建房子,不堪一击。学生们学习古典诗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在独立自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把自己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开发出来。学生可以自己独立探索或者同学之间合作探索,找出新的发现,解决所发现的问题。现代社会十分重视创新,学生在学习中也要注重创新,特别是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当中更要如此。学习古典诗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想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前进。

(四)对古典诗词缺少一定的练习

无论课堂内外,教师布置的练习少之又少,学生学不到知识,视野狭窄,不会分析诗词的结构、意义、思想感情,自然学不好古典诗词。

二、如何改进古典诗词的教学

针对上述各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改进,以促进我们的古典诗词教学:

(一)语文老师要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对文本进行解析

引导学生把古典诗词学好的最好引路人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古典诗词领域破浪前进。作为引路人,语文老师要对古典诗词有足够的了解,只有语文老师对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理解,才会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才会以一种责任心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一定的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文本。教师要教会学生“品诗”,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学生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二)要求学生们对名篇名作进行背诵,不定时检查

背诵,是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老师要求学生们背诵著名的诗词篇目,可以让学生们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加深理解,学会其中句式的表达和思想感情的述说。语文老师要不定时检查学生们的背诵情况,督促学生不断进步,渐渐培养其自觉的学习习惯。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古典诗词背诵比赛,在比赛中不断激励学生们对诗词背诵的兴趣。学生们能够多背一些诗词,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将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从源头抓起,巩固学生们的古典诗词基础

学生学不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基础不牢固,不能解决他们在学习古典诗词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古典诗词基础的巩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老师能否进行更高程度的教学。因此,我们要从源头抓起,不断巩固学生们的古典诗词基础,让学生们能够把基础的诗词知识学好,特别是一些诗词的结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更值得关注。

(四)加强古典诗词练习

练习做得够、做得好,就有利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经常锻炼学生们做古典诗词的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练习做得多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可以自己去找练习来做,老师更要按时按量给学生们布置相应的作业。

4.古诗词教学反思 篇四

学生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学古诗文更要如此。早晚读,我指导学生对新课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语速、节奏,尽量读得通顺。上课时先把课文读熟后才去分析课文。重点检查差生的朗读情况,引导他们如何去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二、分析课文不要求过细,不面面俱到,不在字词句下功夫,对课文内容不求甚解。重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大概了解程度,只要 其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即可。

三、利用历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古诗文涉及的历史故事很多。因而上课中常穿插讲一些历史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同时,让他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课文及作者有关的故事,力争在堂上讲给同学听,学生兴趣高。因而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就表现出来了。

四、老师先背诵后学生背诵。课文要求背诵的篇目老师一定先背给学生听,这就给学生起到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传授一些背 诵技巧。因而,学生背诵的积极性高涨起来。

5.古诗词教学反思 篇五

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学生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他有所体会,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要给予鼓励。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6.古诗词准确默写教学反思 篇六

古诗词越来越受考试的青睐,除考古诗词鉴赏外,默写题成了考试语文试卷上的一道的风景线。虽然,这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并不多,与其他考查学生真正能力的题(“主观题”)比较,这也是较为容易得分的、有形的“客观题”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把古诗词默写教学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上来。

一、背会:要在头脑中明确背诵的古诗词篇目及内容(新课标推荐背诵的文言文16篇、古诗词34首共计50篇)背诵时要注重在平时广泛地积累,但在考试前夕,应将考试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熟练掌握,而其他原已背诵的篇目做为了解,可在考试过程中应急或起补充作用。

二、写对:所谓“写对”就是在默写时做到准确无误。即在默写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四不”:“不丢字落句、不张冠李戴、不颠三倒

四、不写错别字”。否则因字(或其他原因)写错,虽背的熟练,最终也会“前功尽弃”。

具体做法是:

(一)、在复习时要做到背与写相结合,尤其是一些较复杂的容易写错的字,要“看清结构、做好标记、反复默写、格外注意”。

(二)、多做些理解性、迁移性、联系性、拓展性的题目,以加深背诵和记忆。

三、理解:记忆需要一个过程,死记硬背的东西容易忘记,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最牢固,而且理解性默写也要求按提示写出合适的句子,不理解诗文的意思是很难准确回答的。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古诗文中的主旨句(中心句),那些绝妙的利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譬如:比喻句、对偶句、拟人句、夸张句、用典句等)都要进行归纳,注重理解。

四、联系:所谓“联系”,就是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题的默写试题中出现了不少拓展性默写,这种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积累与修养,因此平时尽可能多读和背诵一些名家名作,是非常必要的。

五、灵活:所谓“灵活”,即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不死记硬背,按要求灵活运用,尤其应注意同一内容的不同问法。

7.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篇七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做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能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顺利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习语言,不仅仅在于学到了多少词汇和专业术语,而是学习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学习怎样运用学到的语言,遣词造句,如何运用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字语言。我国的诗歌语言,流传至今,是非常精炼的,它们都经过作者多次的语言锤炼,有很深的意境在内,是我们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良好素材。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不同的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在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上都各不相同,有的优美婉丽,有的雍容典雅,有的朴素自然。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涵了深厚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能起到直接的作用。

三、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这属于是机械记忆,而且学生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浥‘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认为应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具有深层意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另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如: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或者进行比较赏析,拿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作品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诗词的无穷含义,并获得审美体验。

8.初中古诗词教学浅见 篇八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上,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古诗词方面,对提高教学效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鉴赏是一个人文熏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品赏优美诗句,还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语文知识。所以,针对当前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缺乏兴趣的现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有效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该首词时,在导入新课时可用电脑播放这首歌曲,营造一种愉悦、舒适的氛围。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被歌曲的旋律深深吸引,感受到音乐中体现出的情感,逐渐被带入到词的意境中,期待教师的讲解。此时教师可逐渐过渡到课本中古诗词的讲解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

二、注重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诗人逐字逐句经过推敲形成的作品。学习古诗词,需要对诗词反复诵读、揣摩,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领悟古诗词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虞美人》这首词时,有两句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诵读的过程中,可通过音调转换体会到作者内心中的凄苦之情。又如,在诵读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词中较经典的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可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一种慷慨情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美感

古诗词的一大特点是语言精炼。虽词句简短,却蕴含了作者内心丰富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咬文嚼字”,使其能够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对生活产生自己的感悟,不断提升自身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例如,在学习《关雎》《蒹葭》时,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通过描写美丽的画面,寄托了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这两首诗语言朗朗上口,诗歌中也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关雎》中出现了雎鸠、溪流、荇菜等植物与动物,《蒹葭》中出现了蒹葭、白露、水中沚等,给人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让人神往。通过品读诗歌,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积极作用。

四、实施意境渗透教学

我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当中包含大量的文学理念、文学典故及文学修养,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还是采用已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则很难培养起学生的文学素养,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所以,教师应意识到营造良好的教学意境的重要性,通过再现古诗词意境美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诗词意境,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其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使至塞上》这首诗时,该诗讲述的是诗人王维在奉命去边疆途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出使塞上的旅程及旅程中看到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其中的名句,这两句也是语言美与意境美完美结合的体现。“圆、直”这两个词,将大漠的空阔、荒凉及黄河的苍茫与悲壮勾勒了出来,是线条美的典型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中想象这一画面,若时间允许,还可让学生边想边画。

五、采用情境演绎教学

初中生大多未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与文化素质,对古诗词历史文化的了解较欠缺。若教师直接切入主题,学生可能无法体会到古诗词中的意境与内涵。为此,教师可考虑采用情境演绎教学的方法,先帮助学生对古诗词作者或创作背景等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逐渐过渡到古诗词的主题,增加学生对古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对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领悟与共鸣。

例如,在学习《过故人庄》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诗中内容为剧本,在班上找几位学生现场演绎。人物构成有:两位故人,可创意性增加一至两位仆从。演绎内容:两位故人相遇、相聊甚欢的场面。为了演好扮演的角色,学生需私下去搜集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与文化背景,明确诗中的菊花、重阳、话桑麻等代表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较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友人间的热情与待客之道,对古诗词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学习古诗词,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与修辞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省略的内容,并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填补当中的空白。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有一句诗为“日照香炉生紫烟”。其中,香炉为香炉峰的缩写,省略了“峰”,若缺乏这一了解,则会误认为是太阳照着香炉,香炉生出紫烟,闹出笑话。又如《天净沙·秋思》这一首词,整首词的结构主要是名词结构,如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都是一些孤立的意象,需要读者联想与判断并用线将它们联系起来,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采用这样的方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拓展其思维。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初中重要的科目,是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及想象力等能力的重要途径。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词在语文科目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美感、注重拓展学生思维、实施情境演绎教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内涵与主要思想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9.三年级下册《古诗词》教学反思 篇九

本课古诗词教学总体看很成功,尤其是“小练笔”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如;康影写的《村居》十分生动有趣,只有一处词语用得不当。还有语文很差的学困生崔立民很勇敢地诵读了自己改写的短文,写得也很有意思,他读完后班级立刻响起一片掌声,全班为他鼓掌。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汉字表达的激情。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引领孩子们品评欣赏更多的快乐﹗

从作业反馈来看,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如:蓑衣、遮头、翁媪…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溜号可能,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10.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 篇十

1、了解春天早晨的景色和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对春光和野草的赞美。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古诗、处处、风雨、野火”等词语的意思。

3、会用“处处”写句子。

4、能说出两首古诗的意思。

5、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点是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二(1)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早已淘汰。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二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

首先,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片段一:

师:(两手放背后,学古代文人的样慢步踱进教室,边踱步边吟诗《春晓》)

生(许多):我也会念。(并轻轻念起来)

师:(出示诗《春晓》)那我们念念,想想你会不会有问题?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生:他写的是什么意思?

生: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什么叫“不觉晓”?

生:“春晓”是谁?(不明白,特好奇)

生:我好想看看诗人的样子!

生:最好我也会写这样的诗。

生:如果有一个神奇的机器猫把我带到古时候,该多有趣。

„„

瞧,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11.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诗词 ; 意见 ;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30-01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而作为浓缩了文化精华的代表——诗词更是备受关注,民间一直就有“唐诗宋词”的说法,可见人们对于诗词文化的推崇。事实上,中国诗词的发展并不是仅限于唐、宋两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多年的诗词歌赋,而随着近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体诗更是出现了许多经典代表作。就初中诗词学习而言,由于当前教材上所选取的部分古典诗歌的写作时间与学生的时代间隔较远,且传统古诗词教学多采用“字词句段篇”的剥竹笋形式,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将侧重点放到字、词、名的解释及用法上,很难从整体意境上来理解诗歌的美感,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于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以期寻找到合理途径。

一、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写作背景,诗歌也如此。很多诗歌写作背景往往是诗人经历的一些情感变化,或悲壮宏伟,或凄婉缠绵。这种情感变化经历又往往联系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这些背景挖掘出来,作为课程教学导入内容,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其创作背景就很能吸引学生。李清照从小在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中长大,十八岁时嫁给赵明诚,可叹婚后两天,赵明诚即被调配到遥远的地方,留下李清照一人空守寂寞。李清照正是在这种寂寞难眠中黯然神伤,并移情于物,终情动于衷而发于言,写就了《醉花阴》。李清照的这些背景故事深深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对《醉花阴》的学习兴趣。

二、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诗词中最能显现诗词全部情感价值和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是诗词之关键,也是鉴赏诗词的人口。抓住“诗眼”展开赏析,能很快把握诗之内涵与情感。比如崔颢的《黄鹤楼》,全诗都紧紧围绕着一个“空”字展开,因此它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引导学生鉴赏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从“空”字出发,认真体会每一句诗的内涵。诗的首联讲的是楼空,颔联讲的是天空,颈联讲的是洲空,尾联则讲家空。每联都讲“空”,四个“空”相互联结,构建出了全诗的情感和意境,把作者感伤的、惆怅的、空虚的心境写了出来。可见,教学中抓住诗眼,也就很容易地使学生把握诗歌情感。

三、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优秀经典的作品,都需要读才能真正体会其要旨,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内涵只有在读中才能准确把握。如何读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但为避免读得乏味,最好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独立读、轮流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都应据实际而结合起来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媒体设备配乐朗读。配乐朗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通过音乐的伴随而激发学生对情绪,形成对理解诗歌有利的情绪氛围。比如,在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配《高山流水》这首乐曲,乐曲中展现的意境正与诗中繁华似锦的氛围对应,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入情入境。

四、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篇幅较短、字数较少。因此,作者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选字用词时往往会慎之又慎,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就要求大家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要逐字分析、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炼词炼字之妙境。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一个“绿”字,按现代语意来讲属于表示色彩的形容词,但在这里却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同时,从修辞上来讲这个绿字还是一种“通感”的用法,风一般只能让人从听觉和感觉上辨别出来,但在这里却作为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表述出来,真正起到了传神、形象的作用,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事实上,只有抓住关键的字词,才能从意境上更加准确地鉴赏全文。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对后续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五、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

从字、词、句上对诗词进行分析只是局部上的学习,而整个篇幅下来对诗词的理解就涉及意境的体会,也就是对诗词美感的把握。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美感。

(一)体会语言美。与其他文体相比,诗词的形式更加讲究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感十足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标准化阅读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品读,以自己的实际感受去领略诗词意境。

(二)体会画面美。在众多诗词描写中,画面描写是每首诗词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诗词内容在自己脑海中去勾勒一幅场景画面。如讲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幅广阔无边的大漠画面。

(三)体会思想美。古诗词中的许多名篇都是以热爱祖国、奋发向上为主旋律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从思想上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区分大是大非。

总之,初中诗词教学并不仅仅只是字词的简单理解,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灵魂当中去,切实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目的等内容,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卫国.辞华诗韵:例谈初中语文诗词的有效教学[J].快乐阅读,2013,08:71.

12.初中古诗词教学探微 篇十二

一、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是否引人入胜, 直接影响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不少教师在导入古诗词教学时一般都会涉及到作者的有关情况, 如古诗词的作者的简历、创造古诗词的背景、古诗词的内容、古诗词的情感等等。如:“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古诗词是创作者的呕心沥血, 是他们独特人生体验的结晶。但是这些内容直接向学生介绍的话, 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 而且在课外资料丰富的今天, 学生也很容易地能够找到这些内容。在导入环节,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因此, 我认为教师在导入时创新形式很重要。比如, 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导入,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以前学过的咏月诗句以及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然后切入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 在我们教学古诗词时, 不能过多地延伸教学内容, 而忽视在有限课堂内的教学任务。

二、师生共探, 丰富想象

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要素之一。人们普遍认为: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来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 象其实是物的寄托物。古人在创作古诗词时, 他们为了追求情与景的交融 ( 也就是意与象的统一) , 往往苦思冥想。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 也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 不断地丰富古诗词的意象, 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是探究意象的最佳途径。教师只有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才能帮助学生在古诗词的意境里实现苦苦寻味, 有所感悟。比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某教师通过一些巧妙的提问实现了调动学生想象力。

师:同学们, 当你们在听我朗读时, 你们能否想象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1:当我听到“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这句时, 我眼前似乎出现了作者独自在月光下舞蹈的景象。

生2:当我听到“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句时, 我似乎想象到了作者一边手里举着酒杯, 一边仰头对着青天发问的情景。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句是出自哪首诗?

生3:这句话来自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师:那么, 谁知道李白的性格吗?

生3:浪漫、洒脱。

师:原来是这样, 苏轼也是洒脱之人, 而且他也喜欢李白写的诗, 这句词来自李白的诗。

生4:在听到“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时, 我似乎看到了作者依靠着窗户, 脸上惆怅无限。

生5:在听到“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时, 我似乎看到了作者一边饮酒, 一边踱步, 仰望月空, 思考人生的样子。

由物象出发作诗词是中国古诗词的特点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诗词几乎都是由意象为主导, 描述的内容犹如一幅挂在眼前的图画, 体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物与神游的艺术境界。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物、画是分析意象的一个有效手段。比如,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 如果教者能够采用“点”式切入, 让学生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等物象, 那么这幅“游子思归图”便跃然在学生眼前了。这里在教学时, 千万不可肤浅, 草草了事。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体会苦、老、昏、瘦等词的表达效果。如果学生在欣赏时能人“憔悴”, 而终“无悔”, 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三、体会情感, 与作者共鸣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体味古诗词创作的意境, 与作者产生共鸣, 才能让学生情感和审美得到陶冶。

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 我们许多老师过多地强调“背”, 因为只要学生会背, 不写错别字, 学生在考试默写时就能得分, 却很少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情感。还有就是我们常常批评古人的教学方法简单, 只有“读”这种形式。古人在开始创作古诗词时, 就是要以唱或诵的形式出现的, 而不是以文字记载的形式固定下来, 只是到了后来, 人们才用文字记载, 去读、去唱、去诵。从这个角度认识古人以“读”教诗词的方法则是一种最有效、最能接近作者心灵的方法了。所以, 要与古诗词的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就要多读古诗词, 读出古人写诗词所见到的意象, 读出他们写诗词时的意境, 读懂他们写诗词时的情感。那是, 当学生蓦然回首, 他们自然就收获了古诗词。

我们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感悟。不少古诗词都是富于生活气息的, 很贴近人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时, 能够启发学生, 就很容易叩开学生的情感认知, 打动他们的心弦, 使学生情感与诗词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 教学《村居》时, 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作答, 来启发学生。诗人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诗中儿童散学早早回来做什么? 诗人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这种情感和你们对春天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另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再现古诗词中的场景。我们甚至可以在学习了古诗词后, 书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从而感悟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是我国伟大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 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作文语文教师, 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与教学中, 我们也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 自觉地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 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时, 不仅要把握好古诗词的语言特征, 还要把握好创作者的情感以及创作的背景, 从而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热爱古诗词, 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的目的。

摘要: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 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但是由于多重原因, 初中古诗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文章围绕教学的多个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以期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教学效率,兴趣

参考文献

[1]马芸芸.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3, (7) .

13.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篇十三

历来古诗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在探究。现代人学古诗,讲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把古诗课上得生动、学生轻松理解诗意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学生精彩纷呈的求异思维就展现出来: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小草„„这些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各种美好的事物汇聚而来,凑成了美丽的春光图,我想这各色景物都是春风拿剪刀剪下来粘贴成的。”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

我觉得学古诗不但要学其外在的东西更要感受其内涵的道理,而这些要经过老师的指点后,学生才能明白。在学习《春日》时,我向学生讲解泗水河边是以前孔子经常讲学的地方,他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诗人不去其他地方寻找春天,偏偏要来这里踏青,可有他的用意,你觉得会是什么呢?然后叫学生来回答,从而引出深刻的道理:诗人希望我们要努力学习,多读书,书中同样是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篇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今天利用两节课教学了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以来首次学习古诗。这一组课文以写月为主题,这两首古诗亦是融情于景,将月夜之景写得生动传神,写得细腻感人。

教学《鸟鸣涧》,我采取了逐步理解的方法,先让学生读诗歌,培养语感。在理解诗意上,我让学生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让他们试着将词语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句。整体效果挺好,学生不明白的也适当直接点拨,没有让他们深度思考诗意,以免一人一句,猜上半天。()我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体会诗的意境上,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暮江吟》时,我先总结了学习《鸟鸣涧》的方法。在介绍了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之后,让学生根据上一首古诗的学习步骤和方法进行自学。大家充分讨论了诸如“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等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读,看谁读得最美,最后让学生说说诗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同时也理解得透彻。

古诗虽短,内容却不单一,教学方法亦无定法,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要有效果,在这一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探索。

篇三: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昨天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二首》。《鸟鸣涧》这首诗学生在二年级时简单学过,词义简单明了,学生很好理解,学习起来很顺利。但在学习《暮江吟》时,诗中的“瑟瑟、可怜“等词把学生们难住了,理解诗意就更困难。直接生硬的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记下来,不仅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再学古诗还是不会自主学习。

14.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篇十四

《龟虽寿》是一首慷慨激越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没有缠绵凄恻的情调,读起来铿锵有力,格调高远,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诵读先从字面上解析诗意。翻译诗歌很多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诗眼体现出来。然后再抓住诗眼去深入的理解诗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 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 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 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 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小组的竞赛读,不同组的恰当的点评,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在读懂意思,了解诗意与品味意境的环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让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了解诗意,然后把整首诗分成两大节:咏雪、送别,让学生按“我喜欢-------句,因为---------”的格式来说出。学生们积极踊跃的说了自己的理解,在老师的点拨下重点诗句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以此环节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此法进行下一环节:送别的学习。学生学有法,有所得。

积累名句一环节设计比较成功,让学生不仅积累了本 诗中的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送别名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还可以积累诗中其它自己喜欢的诗句,比如诗中红白映衬 的句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表现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等,还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其它咏雪诗和送别诗,比如王 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15.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五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其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与文学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还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与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 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让学生能够感悟、积累以及运用古诗词, 提高其文学功底。第二, 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通过古诗词教学,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第三,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点拨, 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诗人对生活的情感与观察, 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能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第四, 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呆滞

进入新时期以来,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改革,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前各地应试教育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这就致使了许多课程地教学评价标准仍旧是成绩作为重要考量。这反映到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时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呆滞, 即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快速完成这方面教学而对古诗词进行简单诠释, 随后画出重点便让学生课后背诵、默写。这样的单一呆滞古诗词教学虽能在短期内确保学生获得一定的分数, 但却会造成学生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缺失, 从而十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二) 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不浓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知, 要想学生很好的学习古诗词, 培养其学习兴趣是关键。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积极性都普遍偏低。然而迫于考试压力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都是属于被动去学习古诗词的状态。而通常情况下, 学生缺乏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带动, 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极易感觉到枯燥乏味, 如若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忍耐力是很难真正了解与感悟古诗词的精髓的, 而这一点也是大部分初中生没有办法做到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 采取多元化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针对现阶段单一呆滞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今后学习的情况, 积极转变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对此, 笔者认为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个不错的策略。首先,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对该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 这其中包括作者生平、风格以及写作背景。这是因为古诗词的创造与这些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为准确地掌握该诗词的内容。例如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文教学中, 教师应将诗人马致远生平遭遇、诗歌风格以及写作背景进行介绍, 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前对诗人郁郁不得志与漂泊无定的一生有所了解, 从而使得他们在随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体会到诗人“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受。其次, 抓住“诗眼”进行教学, 一般来说古诗词篇幅较短, 因而诗人都会通过使用某一字、词重点地突出其感受, 这便是“诗眼”。将“诗眼”抓住就等于准确理解该诗歌的意义, 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抓住“诗眼”进行教学。例如在陶渊明《归园田居》一文中, 教师应抓住“返”字这一“诗眼”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到陶渊明通过这一个“返”字所表达回归田园的思想。

(二)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源源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来巧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并在此特定情境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认识, 加深自身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想要深入去了解古诗词的想法,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目的。如, 在讲解《行路难》时, 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先收集与该诗词有关的资料, 全面了解该首诗歌创作的背景:这首诗歌是在开元盛世下, 李白由于开罪了朝廷中的达官贵人, 而被流放, 虽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却也无处施展。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该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人物角色来进行角色扮演, 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设计出与当时人物心境相符的对话, 并想象、模拟出当时作者的举止与神态等。学生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 不断深入的揣摩与掌握作者当时的心态与情感, 体会到作者“拔剑四顾”的苦闷心情, 聆听到李白“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心中无奈的呐喊, 并将到作者“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之情, 通过角色扮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 并通过不断地深入理解, 最后与作者在思想上达到了共鸣。在该种教学方法中,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 使得古诗词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淑杰.诵读、感悟、提升——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 2015 (8) .

[2]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0) .

16.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六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

“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阅读教学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造成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症结: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归纳出“查、释、探、品、悟”的五字古诗词教学法。

一、查——查询了解诗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查”这个教学环节。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查询获得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查询方式自定)所学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二、释——介绍背景解释诗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赤瑞特拉的另一个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古诗诗题的含义,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准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三、探——质疑讨论探诗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饵答的问题归纳整理后,通过小组或班级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并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四、品——吟诵品诗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 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 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 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五、悟——迁移拓展悟诗质,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获取的感悟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出发,我们安排了“迁移拓展悟诗质”这个教学环节。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7.《古诗》教学反思 篇十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鼎盛转向衰弱的时期,安禄山叛变造成了当时的“国破”,这些都让杜甫痛心疾首,所以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时,他是“涕泪满衣裳”,以致“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首诗通过“喜”来表达杜甫在看到国家有望统一安定时的欣喜之情,这也是杜甫诗歌中难得的一首心情愉悦之作,一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惨与悲凉之气。

《示儿》是南宋陆游所作,这首诗可以说是陆游的“遗嘱”,以“悲”来表达他临终前尚未见到祖国统一的悲愤之情。一个人将死之前,不考虑个人与家庭之事却仍牵挂“九州同”,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爱国情怀。

这两首诗一“喜”一“悲”,都表达了诗人无限的爱国热情,这种爱国之情,是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的榜样。

18.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篇十八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年,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19.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篇十九

一、反复诵读, 理解诗意

以前的教学中, 总是我先泛读, 然后让学生集体读、个别读, 现在是找朗诵好的学生读, 有时配上音乐, 以便带入诗的意境里, 然后让学生品析评价, 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 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读得有声有色, 一次比一次好, 并且带动了本组内其他同学, 我班的朗读水平在教学改革下也提高了不少。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下也理解了诗的涵义。在读之前, 先确定本诗的朗读基调。朗读中要注意重音和节奏感, 要读出韵味, 读出感情, 等等。

二、了解背景, 掌握诗的感情基调

诗的写作背景是确定该诗情感基调的前提, 在纷争的岁月里, 体现的是离愁别绪;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 显现的是愉悦欢快;在苦难的年代里, 展现的是思家悲己;在与友人相聚的时刻, 洋溢的是昂扬乐观;当然也有别样的情境, 就是苏轼在离放的岁月里, 依然胸襟阔大, 李白在颠沛的生活中依然“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背景与诗的灵魂息息相关, 在学每首诗之前, 我都让学生查作者, 查历史背景, 这样学生对诗先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分析意境, 以便理解内涵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析意境就比较简单了。我让每组学生合作交流找能体现本诗意境的词语、句子, 学生们找得准确, 然后再让学生分析, 他们也分析得越来越细致, 当然对于难理解的诗词我也会加以点拨。

四、找出优美诗句, 赏析诗歌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 然后说出理由, 学生基本都能找出来, 在赏析方面, 开始差一些, 我就给他们方法上的指导, 首先从词语上找, 有的词语生动、准确、表现力强, 很容易找出来。其次找句子, 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含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再者找感觉器官运用丰富的句子。然后就是赏析。我给学生总结了公 式, 就是析写法, 言效果, 析内容, 扣主题四步。

五、再读诗歌, 总结再现

20.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二十

关键词:初中 语文古诗词教学 方法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清新悠远,韵律和谐优美,文字生动简洁,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璀璨之星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虽然语文课本中选择的古诗词仅仅是沧海一粟,但每首精选的诗词都饱含着民族文化的底蕴,是每一代词人的经典之作。较好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不仅能够起到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从优美的诗词意境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要求在于,希望教学者能够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诗词积累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为为了响应新课标,语文教学者应当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些常规教学路数。

二、加强阅读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读懂”诗词

古诗词中会出现很多生僻字或者与现代字词含义有出入的词语,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学者所要开展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一般初中语文书中都会有详细的备注解释,教学者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解释带领学生理解基本注解的含义,在理解注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才保证学生能够结合语言和自己的理解来读懂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了第一步的理解障碍后,教学者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的学习。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背景,只有了解了每首诗词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每首诗词所特有的情境。因此在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读懂”诗词时,教学者还应当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像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词时的心境都应当给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思路和蕴含的感情进行理解。

三、带领学生进行诗词诵读

诗词只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诗体简约,语言简洁,更重要的是它的韵律美和形式美。很多诗词理解时不仅富有意境美,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因此通过多诵读诗词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喜爱和理解。因此在诗词教学时,除了帮助学生进行基本的诗词含义,教学者还应当带领学生多进行诗词诵读,通过让学生对诗词形式美的掌握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古诗词,在感悟到语言美的基础上体会到诗词本身的意境美和意韵美。

李白的诗词家喻户晓,他的一首《行路难》更是纳入初中课本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虽然其被化为“诵读欣赏”的部分,但是它的韵律美以及作品本身独有的跌宕起伏的感情和高昂的气势却依然给教学者和学生很大的震撼。当然这首诗词对于语文能力尚浅的初中生而言在欣赏上确实有一点难度。因此为了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蕴藏的感情,教学者应当从基础出发,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再学生反复朗诵至熟练可背诵之后在对诗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领略这首诗中作者复杂的感情变化。

四、增强学生对形象美的感悟来,提高学生的主观体验

4.1重点字词的欣赏来帮助学生增强对语言凝练美的体验

简洁却凝练的词语选择是诗词创造中的主要特点,作为一个欣赏者,把握诗词含义和总体感情固然重要,但是把握文章中重点字词和词语亮点也是对诗词进行品评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学者在教学时应当把握住这些重点或突出的字词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掌握诗词整体含义的基础上找到诗词中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对诗词形象美和形式美的感知。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诗词中简单的几个词语就可以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通过情境来唤起读者对诗词的美妙体验。例如在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就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出了一幅遇到困境者在重重花红柳绿中又看见了新希望的美好画面。在品味这幅图卷时老师可以在讲解了全局的含义之后将侧重对“暗”和“明”这两字所创意境的理解,通过这两字的对比和含义解析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字欣赏理解。在欣赏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相关总结。“暗”和“明”二字虽普通但是在句中借助色彩的呈现,将诗中的已经生动鲜活的体现出来,另外通过“暗”和“明”的鲜明比照也将作者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境走出后的欣喜之情表达出来。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诗歌语言中的凝练美随处可见,只有感受到这些朴实却又华丽的词语的魅力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魅力和诗词语言中的绘画美。

4.2通过诵读加强对古典诗词意象美的理解

上一篇:工业园安全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下一篇:毕业生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