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

2024-06-1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共13篇)(共13篇)

1.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 篇一

[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

如何引导学生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出“加强积累,培养语感”。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学好语文需要多阅读书籍,积累语文知识。因此要学好语文,建构成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也在于平时多“积累”。

学好语文重在积累,厚积而薄发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主要通过听、读理解语言,说、写表达思想感受;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四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这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一、平时教学课文,及时地梳理积累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地位和作用是很特别的,它是每个单元知识的“例子”,本身又包含着若干语文知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及时归纳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储存起来。这些知识包括: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的字,各单元训练的专题等。积累的方法是:教学每一课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语言以及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中挑出来,进行归纳整理。整理时,要特别注意列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有方言干扰的汉字读音,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容易用混的近义词,容易混淆的标点符号、等等。辨析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是语文知识积累中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重在阅读,我们的课文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本。首先指导学生摘抄课文里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这些优美的句段要求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进行的阅读成果展示。同时按照课文体裁精选一些四字词、谚语、名言警句板书黑板一边,每节课铃声响后学生集体诵读,强化记忆。其次,最大范围地阅读,每天摘抄。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的书再多,不做笔记,忘得也快。这就要求学生:1、读书做摘抄。数量不在多,内容也不限,只要他们感兴趣的都行,一周内有目的、有步骤、分门别类的进行积累,如,成语、格言、谚语、广告词、古诗、美文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积累的东西安上好听的名字:成语天地、名言荟萃、妙词佳句、灿烂诗空、幽默长廊等等。感兴趣的再在空白的地方配上画。通过大量的积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风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写观察日记、写随笔。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既是要我们多读,同时也说明,应该动笔写,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也是一种积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好坏不做要求,重在培养写作的兴趣。特别是重大节日学校组织的活动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记下活动过程,写出感受。特殊的天气(风、雨、雪、雾)都要布置、指导学生及时观察记下当时情景。另外,从学生的日记中还能了解到学生课外的思想动态,帮助我们对其及时进行思想教育。3、背诵优秀诗文。古人读书很讲究背诵,可见,背诵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学中,凡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我都严格要求学生抄写、背诵、检查,平时我只要发现有美文,就收集起来,推荐给学生诵读。利用班队会,进行背诵比赛,并且针对学生每次搜集的材料及时组织交流评价,以此激发学生搜集、背诵的积极性。

二、扩大课外阅读,做好延伸式积累

光靠课内积累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得适当向课外延伸,做好延伸式积累。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漫无边际、盲目随意的。是课内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时,就要求学生每人手头至少要有书报五份,放在班级图书角,互相阅读,并制定列出每学期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把有关知识整理出来。另外一种是利用暑假和寒假,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课外延伸式积累,特别要防止搞成消遣式阅读,因此,我一般都要求学生订出阅读计划,拟定读书目标,并要求他们做好摘记,写好读后感,定期进行检查、交流。

三、教师精选推荐,搞好针对性积累

学生在课外积累语文知识,要受到资料和时间的限制,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即使是积累课内语文知识,由于受到理解归纳能力的制约,有时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由教师动手,精选一部分课内外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一是要针对学习课文的需要,所选知识对课文有补充、扩展和深化作用;二是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学生缺什么,就教给什么,尽量将学生的语文知识缺陷弥补起来。怎样进行针对性积累呢?

1、趣味积累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教育而言,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后,教师都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教者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比如按数字积累法:一马当先、四分五裂、五谷丰登、八面玲珑、百发百中等;词语的顶针积累法:言为心声--声势浩大--大海捞针--针锋相对等等;按十二生肖积累法:鼠目寸光、牛刀小试、龙争虎斗、杯弓蛇影、马到成功等等

2、集中积累法。

按关键字积累法,比如:千——万——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千刀万剐、千呼万唤、千军万马等;按描写景物进行积累,比如:春、夏、秋、冬;有的情景交融,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古诗词、古今贤文等。

3、随名人积累法。比如:军神“刘伯承”引出的军旅生活的成语,比如运筹帷幄、好谋善断、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传为美谈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才华横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的传诵名篇,特别是名人名言更显示出这一特点。

4、随名篇巨著积累法。比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以及传统的传颂名篇等等,都是积累语文知识的好材料。好好地利用这一点可以积累许多的成语、谚语和俗语。比如:王母娘娘摆蟠桃宴——聚精会神;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孙权杀关公——嫁祸于人;杨志卖刀——无人识货;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姜太公封神——自己没份等等。

5、单方面内容积累法:是单独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积累。比如关于含有“风”古诗句的积累: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重视迁移运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积累语文知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这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之尽快向语文能力转化。在教学工作中,我是通过三条途径来做好这种转化的。首先,将这种转化有机地贯穿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来理解课文,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运用已经积累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其写作水平。其次,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编制一套单元训练题,本着知识在课内训练材料出自课外的原则,教给学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迁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第三,辅导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语文能力。例如:利用早读课、每节课前、放学站队、学校大型活动之前背名言警句、古诗、谚语、歇后语等,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利用归纳梳理某些语文知识的机会,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在假期课外阅读时,必须写好读书笔记,从中训练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等。

总而言之,语文知识应在兴趣中积累,在使用中积累,在理解的前提下积累。所以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积累,做好学以致用的示范,让语文学习为积累创造条件,让积累促进语文学习。一句话,让语文知识的积累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服务。

2.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 篇二

一、从相互交流中学习知识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成人, 他们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阅历, 也就是说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对事物的认识也比较深刻, 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 要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教师, 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感向对方倾诉。教师不妨为学生们的交流创造条件。一是组织专门的沙龙。教师不必事必躬亲, 要放手发动学生去组织, 让学生去主持, 教师适当时候加以引导。如当学生们的讨论遇到困惑的时候, 教师马上站出来, 为学生解疑释惑, 让学生的讨论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当某个学生的观点明显出现错误的时候,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要及时加以引导, 将其引导到正确的轨迹上来, 让大学的讨论得以继续;当学生们的交锋显现白热化状态的时候, 也就是彼此互不相让, 难解难分时, 教师必须及时出手, 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让其中的一方放手, 这样才能让交流变得正常。当然, 每次沙龙活动都需要事先设计一个或两个主题, 没有主题的沙龙只能是一盘散沙, 换句话说是一个闹市。二是有意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比方说, 春天到了, 教师可组织学生外出踏青。还可以进行班级赛歌会, 有的喜欢唱通俗歌曲, 有的喜欢唱民歌, 有的喜欢唱美声, 不管唱哪类歌曲, 每一首歌曲都有一个主题, 大家边欣赏, 边交流。这样, 就给学生们拓宽了视野。

二、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视频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 更多的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作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习与本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知识。现代网络学习轻松愉快便捷, 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网络学习。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来源不同, 各自成长经历不同, 知识底蕴不同, 各自从事的工作也不尽相同, 这样就给教师提出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求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 要像对待中小学生一样因材施教。这里的因材施教与中小学不同的地方在于, 大学的因材施教更多地表现在猎取知识所用方法的引导上, 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用的方法进行引导, 不同的学生要引导不同的方法。为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做视频引导, 一定要有所侧重, 有所选择。如果是本专业的知识方面的视频, 不用多说,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注意收看。而对于让学生扩展知识的视频, 一定要区别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选择。

三、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由于生源复杂, 教师的阅读引导也不能一个要求,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引导其阅读不同的书籍。在单位工作忙的情况下, 看一些小块的知识, 这些知识相互间可能彼此不相联系, 今天阅读的东西, 不会直接影响明天的阅读;在家里, 时间的伸缩性更强一些, 可以阅读一些整块的知识, 因为整块的知识, 体系前后会有直接的联系, 弄懂了前边的知识, 才能为后续的阅读铺平道路。当然, 前后知识也可能是一种因果关系, 这就更有必要一气呵成地阅读, 不然, 把前后知识分开来阅读, 有可能会使阅读效率降低, 因为在阅读后边知识的时候, 有可能还得复习巩固一下前边的知识, 不然阅读起来就会有障碍。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阅读, 教师可以帮助或引导学生作出统一的阅读计划, 规定某一时段阅读内容, 也可以把思考的内容规定出来, 而与专业知识不相关的, 属于拓展的内容, 教师就没法进行硬性的规定, 教师能做的就是强调阅读的必要, 让学生对阅读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 有了这种认识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自觉性的形成。教师在剖析阅读意义的时候, 不妨把一些生动的阅读实例讲给学生们听, 这些实例越生动越好。越生动, 越能感动学生。最好选择通过阅读而使自己成为佼佼者的例子, 更有说服力。当然也可以用反面例子来说服学生搞好阅读。如某两人一起上大学, 又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一个广泛阅读, 走上工作岗位后, 得到了领导认可和同事的拥护, 有了很好的发展;而不喜欢阅读的人, 却得不到重视, 连起码的职称晋级都不能如愿。

摘要:作为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 不仅要在知识传授本身多下工夫,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能够挤出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从相互交流中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视频;加强课外阅读三个方面的论述, 都旨在引导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多地积累知识。

3.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 篇三

关键词:引导;积累;梳理

积累是语文的根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早已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显性积累,包括字、词、句、篇等的语言材料、知识、素材、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精彩实例、错误用例、语言修正范例等的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语言库。另一方面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情感、学习和生活的体验、经验和方法的积累。

在日常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朗读背诵

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是积累知识的有效方式。“朗读”的过程,是积累字词句篇章,积累语文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过程;而“背诵”是对朗读的补充和强化的过程。可见,要求学生对于古今诗文、名篇著作、警句名言的诵读和记忆,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二、做笔记

笔记是学生积累和梳理课堂知识的有效途径。每一个学生做笔记的习惯都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同。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和课本的不同性质和不同重点,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做笔记,将课本做记号,另外做笔记的两种方式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首先是课本做记号:课本记号要简洁。先读完,再做记号,同时要善于选择,不能一眼看过去,仿佛是重点,就划了记号,这样会使得课本潦潦草草,增加记忆的负担,所以,首先一定要反复阅读,多思考,慎选择,少记号;其次就是另外做笔记,在笔记本上做简明扼要的笔记,概括段落,分类归纳,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

三、增加阅读

引导学生除了阅读课本文章之外,还应该多看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警句、报纸杂志、新闻广播等等,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但是有时候学生读的虽多,但留在脑子里的却不多。所以还要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摘抄一些好句好词,可以写一段读后感等等,将阅读活动从被动地接受转变成为主动探究,活跃思维和情感,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4.浅谈小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篇四

肖大秀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绞尽脑汁,找不出东西可写,或写出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缺少条理,像记流水账。终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对作文不感兴趣,没有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二是学生没有把生活中得到的素材积累起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细心地发现并积累作文的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在生活中积累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作文材料来自我们的生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对身边的人、事、物、景时刻留意,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有效途径之一。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

二、在阅读中积累

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名句深刻地揭示了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作文是字、词、句的综合训练,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表达方式。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课外活动进行展示,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通过这样不断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积累词句,使他们的知识和语境经验逐渐丰厚起来,写作时自然得心应手。

三、在日记中积累

日记,日有所记,记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思,每日如此,善莫大焉!日

记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法。在日记里学生可以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真实地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总结学习、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

四、在交流中积累

作文的基础是说话,要写好先要说好。虽然许多人写文章,并不一定一边写一边口上说着,但是他们在心中还是默默地在“说”。小学生刚刚学写作文,在还不习惯于“心中默默说”的时候,先练练“口头响亮说”,有利于认识到说话与作文的关系,可以打消对作文的害怕心理。因为“说”毕竟比“写”容易。每个孩子因个体不同,观察生活的角度不一样,体验各不相同,提供机会让学生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及感受进行交流,孩子在倾听和思考的过程中将学到更多观察方法,体验到更广的视角空间。

五、在学习中积累

学生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当中,应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开头、结尾和安排篇章结构的,强调学生习作时,该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使他们养成未成文先成纲的习惯。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转变作文观念,更新指导方法,孩子的习作能力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习作困难一定会冰雪融化。

5.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篇五

龙马潭区下大街小学许丽霞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木,“塞源而欲流长”,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在“流”上下功夫,而应在“源”上作文章。小学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呢?

一、加强诵读

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不靠教师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加上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熟读之后还强调背诵,并要求滚雪球般记忆已学篇目。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如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的境界。事实证明,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反映了汉语学习的内在要求。

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

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二、广泛阅读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修订后的“大纲”在规定背诵篇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课文篇数的办法,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预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

累,读写能力定会增强。

三、做好摘记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阅读时遇到优美的词句,应摘记在本子上(有条件的可用读书卡片),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这样也会积累学生的语言。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语文成长记录袋中。

对摘记的优美词句,一个阶段要做一次归类工作。把同类的抄在一起,以便查看,如可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

四、重视复述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因而,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如果说背诵是小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复述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学习语言方法。

复述根据要求和难易不同,可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要求抓住语言材料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复述,是三者的共同要求。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可让学生扣住“扫兴”、“垂头丧气”、“转败为胜”、“目瞪口呆”等词语,详细复述课文,后作默写词语的练习,并引导学生对田忌何以取胜发表不同看法。如此复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内化语言的机会,使学生理解、积累课文语言材料时,又充分调动起其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自动激活、调出、选择、重组,并在复述中得到检验,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对学生积累的语言,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交流的方法如下:

(一)园地交流法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二)手抄报交流法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

(三)读书笔记交流法这是最广泛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6.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篇六

课外阅读有利于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丰富、规范语言,在博览中汲取

营养,提高素质。有利于审美情趣得到陶冶,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

一、教给方法。

1、课内带课外。

2、指导读书方法。

a、合理安排读书时间

平时,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寒暑假时间长,可以阅读大部头的作品。

b掌握一般读书程序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在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读报也要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

c领悟读书要求。(1)读书要求“眼到、心到、手到”。(2)读书要求不懂就问,善于思考。(3)读书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4)读书贵在持之以恒。d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

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等。

(2)吸收性阅读。

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

(3)细品型阅读(精读)。

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3、指导写读书笔记,学会批批注注

b、指导记录的方法。

(1)批注笔记。学生在阅读时使用常用的符号在书上作批注。如:用“‖”表示分段,“│”表示分层;“~~”表示重点词句,“--”表示优美词句等。

(2)提纲笔记。

(3)摘录笔记。如: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摘录时要忠于原文,注明出处。

(4)心得笔记。即读后感。

7.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 篇七

一、课堂教学中词语积累的运用

识字是基础,阅读则是运用和吸引。但二者又不能片面的孤立起来,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贯穿识字教学,让识字教学引领阅读教学,才能使学生边感悟文章的内涵的同时,掌握词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卧薪尝胆》为例。

师:同学们,这课题的内容就藏在一个小节里呢?你能找到吗?

生:第四节中,“卧薪”:“晚上,就睡在柴草上。”“尝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

通过文本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卧薪尝胆”这个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课文中插图的解说,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词语的意思,甚至还能揣测一下越王勾践当时的心理或志向。

(二)利用文中词语,学会复述课文

接着展示本课需要认识和掌握的生字词,并把这些字词分成四组,如下:

第一组:“吴国、越国、败仗”;

第二组:“夫妇、表示、奴仆、建议、免除后患、灭掉”;

第三组:“屈辱、柴草、耻辱”;

第四组:“转弱为强、报仇雪恨”。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边读时边把这些生字词在文章中画出来,然后教师同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一组对应一组词语,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词语连成一两句话复述课文内容,回答得最全面,内容理解最透彻的小组加星。

(三)解疑释惑中掌握词语

在每一组同学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文中出现的难写的生字词,遇有不懂的词语及时提问,同学或老师解答,直到弄懂为止。同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描红训练,使学生能从音、形、义三方面全面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四)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美国著名教育家加涅说过:“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这就是说,需要安排外部情景,以推动支助和维持组成每一学习活动的内部加工。”把关联不大的几个成语放一起,如果仅仅靠单一的识记、背诵,学生可能花上很长的时间也难以搞定,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记忆,此时就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

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练习4》中“读读背背”一栏的八个成语为例。

成语展示:“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发奋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催人奋进、羽翼丰满、报仇雪恨。”

师:“这八个成语使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回忆故事内容、复述一下故事。”

生:“开始,越王勾践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回国后他发奋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他的事迹催人奋进,最后他羽翼丰满,终于报仇雪恨。”

师:学以致用:“会稽一战,越国兵败,越王勾践万般无奈,( )来到了吴国,勾践夫妇为吴王做牛做马,受尽了屈辱,只求( ),勾践回国后( )、( ),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最后,他终于( )了。”

因为学生对此故事已非常熟悉,所以理解起来得心应手,既学习了这八个成语,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卧薪尝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巩固与理解。

二、课外词语积累的方法

(一)利用好“图书一角”

我校图书馆为了方便学生借阅图书,在开学初就组织图书管理员会同语文老师,精心挑选符合各年级段学生阅读心理特征的图书,登记成册后,放在各班建立的“图书一角”。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在班级积极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自带书籍,充实班级图书角,既丰富了图书角的藏书量,又让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

1. 词语的摘抄积累。如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成语、优美的词语,画下来,做好摘抄,并试着去造一个句子,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2. 好句好段的摘抄。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会读到一些描写景物、场景、人物等优美、传神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经常去读一读,还可以在课堂上把你的理解进行交流。

(二)读书交流会

每周二至周四,每天早晨20分钟时间,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读书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讲讲自己的读书心得”、“讲故事”、“朗读”、“表演”等方式,每周评选出“读书心得”周冠军、“故事大王”周冠军等;每月进行总结,拿出五篇优秀的读书心得上交图书馆参评。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在边讲述时边展示自己在看书过程中认识的新字与生词,和同学们共享。

(三)每月的图书漂流

每个月末,学校统一组织,让每个班级的所有图书进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漂流”仪式。交流之后,书目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自然就增加了。学生也从真正意义上可以选择属于自己兴趣爱好的书目进行拓展阅读,开阔了视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

8.浅谈引导学生积累的策略 篇八

一、为什么要积累

一是回归语文本质的需要。语文学习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或者说是“言语能力”,使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阅读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是语文积累体现了语文内涵的拓展。语文的内涵,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可以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来实现。而积累,不仅是文化积累,还包括生活积累,这就是一种文化,也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可见,丰富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它体现了语文的内涵。

三是现实的需要。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许多孩子虽说对作文有兴趣,可提起笔来总是没什么话可说,主要是因为心中没有写作素材。这些材料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从地上冒出来的,而是从平时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等,很形象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只有在大量的积累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二、怎样引导孩子积累

一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积累,不仅有助于阅读,也有助于作文。对此,叶圣陶先生有独到见解。关于生活积累对于阅读的影响,叶老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指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关于生活积累与作文的关系,叶老在《作文论》中指出:“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在生活中积累,必须教会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积累课内外的活动。每学期学校、班级都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运动会、拔河比赛、朗读比赛。这些活动同学们最感兴趣了,感受也多,应及时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记下来。(2)积累发生在班级的事。在学生身边常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教室飞进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同学们是如何反应的,应引导他们记下动作、表情或者语言,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不小的收获。(3)积累生活中的小事。在生活中,学生与父母、同学、伙伴之间发生的事,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才反映出他们内心真实的一面。积累这些小事就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是引导学生在文化方面积累。积累的内容应该是相当丰富的,文化方面的积累应重在“语感”的积累。语感的积累是指在不断的阅读(尤其是诵读)过程中,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大凡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者,一方面是因为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形成了敏锐的语言感觉。一旦在情感上有所触发,就非常容易地找到和情感相对应的语辞、语调和语气,从而很好地表情达意。因而我们不妨着力引导学生进行以下积累:(1)引导在朗读中的丰富积累。我在教学中重视在朗读中积累语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2)引导在背诵中丰富积累。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好办法。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这尤其在小学阶段,因其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可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而且还能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背诵。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学生在自悟、反刍中将自然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

以上是我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的一些策略,希望能给人以启迪。◆(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学)

9.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 篇九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有不少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句子写不通或干瘪贫乏;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这是因为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平时没有积累,俗话说:“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习语文,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指导十分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一、以课文为阵地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生动.新颖,有不少是名家名篇,其中不乏值得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地方。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通过朗读来领悟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时轻轻拉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比上句稍高,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声音响亮,饱满,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想象的发挥,便体会到了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心通其意,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通过背诵、摘抄等方式积累了自己喜欢的优美文字,其中有一部分同学还能以图画配以文字的形式再现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在课外阅读广阔的天地中积累语言

俗语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只限于课本,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新课标》就明确提出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充分拓展空间,为学生的语言积累的丰富创造条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多多的积累生活素材,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多多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相信有了如此丰富的素材和词汇,学生的笔下定能“妙笔生花”。

1、加大课外阅读量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鼓励班级中的同学订阅各种期刊杂志,加大课外阅读量。在今年的征订中,大部分的同学订阅了近30多种各类书籍,其中62%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如《做人与作文》、《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文摘》等。另外,学校图书室的开放,也让学生们拥有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书海”,每周四午管我都会带学生去集体阅读,增长各方面的知识。课余更是让学生自由去图书室借阅各类书籍,同时还在班级中树立爱读书的榜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读书成为班级中学生崇尚的一种“时尚”,因为我们知道有读书,才有积累.2、摘抄优美词句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在四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积累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如课内外阅读中发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生动细腻的语句或含有丰富哲理的哲理句和千年传诵的名言警句等等,并要求他们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把摘抄本放在我眼前时,我也被其中的优美词句吸引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有古典诗词,有名言警句,还有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太丰富了。两年下来,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厚厚的好几本,在每周的交流会和平时的写作中86%的同学能大胆地表述,积极地运用自己积累的丰富词句,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极大地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主动喜欢上了积累。从内心深处视积累本为“珍宝”。

三、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即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

语文课就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正是通过阅读学会读书,通过习作学会作文。语文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累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

10.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 篇十

一、要抓住课堂

学生的身份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所以要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必须要抓住课堂,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拓展。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青睐于对课文进行分析,拿过一篇课文,他会像解剖小麻雀,把五脏六腑都分析得清清楚楚,而对与之相关联的课外知识却是闭口不提。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倒是了解很透彻了,可与之相关联的课外知识却是知之甚少,根本建立不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鉴于此,我们在解决好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还要跳出课本,做到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构建完整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

高中课堂一节课一般在五十分钟左右,在此期间教师必须要完成本节课的授课任务,那么剩余的能让教师自由介绍课外知识的时间就不会很多,所以课外知识的拓展介绍必须要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对此我认为可以考虑下面几方面:

一是作者方面。不管哪种版本的教材,其所选文章一般是名家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家又并不仅是创作了这一篇作品,而是人们常说的“多产作家”,比较突出的就是诗词部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每位有名的作者都有大量的作品传世,而课本所选篇目是极为有限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对所选篇目进行精讲之后,再选择该作家的其他一些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从而增加学生对该作家的了解,比如了解他的写作风格,了解他的创作特色,了解他的思想等。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教师就应该借机向学生介绍他的“三吏”,进而再拓展到他的“三别”,让学生去充分了解杜甫与人民关系的密切,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意义,了解了杜甫这个人,再去了解他的诗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二是主题方面。主题往往是我们分析课文时关注的重点,而且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教师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学生会更容易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三是写作手法方面。一篇文章往往都有特定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按照要讲解文章中的手法提前准备好一些其他的文章。比如象征(或托物言志)手法,在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用了它,教师就可以补充《心田上的百合花》(作者用百合花象征了一种坚定信念,执著追求的精神)等,或者扩展到诗词之中,介绍欧阳修的《画眉鸟》等,同时讲解象征手法的特点,学生对此手法就会有比较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了。

二、语文知识和各科知识的融合

相对于学生来说,所学的各科知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灵活处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能更好地解决语文课上的难题,因此要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必须处理好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问题。比如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说明文,学习时会经常遇到一些有关物理、化学或是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查阅手头的有关资料,或动手做实验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就避免了教师口头理论说教的弊端,学生不但解决了语文课上的难题,而且也增加了自己的理化知识。

三、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与课堂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的就是生活实践活动了,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有很多篇目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课堂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信息,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这样学生不但不用去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还能通过这种渠道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比如学习老舍先生的《茶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去初步了解这部作品,教师再针对文章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当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比较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后,再让学生去调查、收集当今我国茶馆的情况,学生就会明白老舍作品的意义,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四、高效利用网络获取知识

现在我们处于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的快速发展,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面对网络繁杂的信息,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取对自己学习有用的东西,从而让网络成为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的高效工具,实现“物有所值”。

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我发现上述方法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很有帮助,但我也明白仅仅这样做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提醒学生做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时随地去获得知识,扩大知识面。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素养会不断地得以提升。

11.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 篇十一

小学中年级学生正步入一个崭新的阅读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理解能力在逐步提高。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最好时期。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构建合理的阅读体系

当前小学生阅读的书目种类结构不合理, 通俗消遣读物受学生欢迎, 而真正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书目,却得不到学生们的青睐。我想这都需要教师作出正确引导,要让学生和有真正内涵的读物打交道。

对于儿童读物,市面上真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作为老师,我们并没有阅读过所有的儿童读物,那么如何向学生推荐书目呢? 我们应把握“是否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智力、情感方面都有益”这个大方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1.向学生们“请教”

向学生推荐书目还是要先了解本班实际阅读现状。首先让每位学生列出自己最喜欢看的书目,然后从中去粗取精,提取出学生最爱阅读的书目种类。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入手, 让他们先去接触这类书籍。有了兴趣才会有阅读的动力,一旦习惯养成,有了愉快的阅读体验,自然会触及各类书籍。同时,根据学生喜欢的书目,推荐结构合理的书目推荐单,让学生能够在心智、情操上真正从书中受益。

2.以课本为“宗”

小学教材中大多数文章是由名家执笔,且语言精练优美,意蕴深远。在课堂上, 教师让学生吃透文章后,如果让学生再去阅读与之相关的读物,一则属于同类迁移,学生学完课文的“余温”未尽,又挑起了阅读的欲望,课文是最好的“导读”。二则学生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比如学完《桂花雨》,可以推荐《槐花乐》给学生看;学完《开天辟地》,可以向学生推荐《精卫填海》等。

3.网上征集

善用网络资源,查询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表现真善美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郑渊洁童话》;褒扬正义的,如《岳飞传》《包公案》;净化心灵的 , 如《小公主》《快乐王子 》;了解自然奥秘的 ,如《百科探秘》《十万个为什么》等。另外,可以在网上搜索获得过儿童文学大奖的作品,比如获得过“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仙境之桥》《细数繁星》。这样的作品都是经过专业人士层层筛选的,质量很高。学生阅读这样的书籍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广泛的阅读可以使学生眼界不再狭窄,心智不那么闭塞, 有益于增强人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激发阅读兴趣,促进阅读行为的发生

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鼓励自由阅读,并且落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增强人的能力,丰富人的阅历。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创造合适的阅读环境

第一,要制造亲近书的机会。当书很容易获得, 当环境中充满读物时,阅读就很容易发生。所以,家中是否是个充满阅读物的环境,与孩子的阅读量相关。同样,教室里有较多的书籍也会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当图书角中的书籍置放在学生够得着的地方,在学生容易接触的范围内,而且老师准许学生带图书角中的书回家时,学生自由阅读的量也会增加。

第二,舒适安静的环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放置有枕头、舒适的椅子、地毯、空间、有隔区以及安静时,孩子更常使用图书角。这一点,使我联想到为什么很多孩子都喜欢“睡前阅读”了。虽然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躺在床上看书, 那样对视力不好,但是床上舒适的环境的确很吸引孩子。我想在调整好坐姿的情况下,睡前阅读不失为一种慢慢培养阅读兴趣的好方法。

2.讲求一定的引导方法

第一,大声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北美洲,大声念书给孩子听已经非常普遍了。在家中常有人念书给他听的孩子,自己看书的时间也比较多。若教师念书给学生听,并和他们讨论故事内容, 则学生也会比较爱读书。所以,大声朗读也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第二,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可以给学生找一些名人阅读成长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为学生树立周围的榜样,这样更贴合学生实际。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孩子越常看到别人在读书,就会越爱读书。比如,父母是阅读爱好者,则孩子闲暇时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也较长。父母若是对书籍没有兴趣, 则孩子也很少在闲暇时阅读。因此,我们不可以小觑榜样的力量。

第三,直接鼓励法。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向学生推荐要读的书,鼓励学生去读完。有时,仅是把阅读这件事告诉学生,就能影响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如果选择的书籍内容有趣又容易理解,那么直接鼓励阅读会非常有效。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只有在读到真正喜欢又能读得懂的书时才有效。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向学生推荐要读的书,鼓励学生去读完。

第四,同辈压力法。小学生都有好胜心,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这样的心理。比如告诉学生们,班里的同学已经读完本书了,这样肯定会有很多学生“悄悄”阅读起来。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激发阅读行为的展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 也不需要自己警觉, 自然而然生发出的一种阅读行为。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读书就会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1.确立固定的阅读时间

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思考能力,但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这就要教师作出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确定每天的固定阅读时间。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以我班为例,刚开始我在学校中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给学生读《夏洛的网》这本书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渐渐的,就开始有一部分学生自己去买这本书了,而且学生们觉得自己看会更过瘾,于是我便在“央求”声中,让出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课外书。再后来,学生们开始期望这样的阅读时间能够再长一些,为了能获得一整节课的阅读时间,很多学生都提早完成各项作业。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家里确定自己的固定阅读时间。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还是在家里。孩子的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引导。所以,培养好的家庭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比如,每晚睡觉前陪孩子阅读一小时,这种“睡前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而这则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

2.读书做记号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 可以使我们更快地理解文章,是一种帮助记忆、便于翻阅查找的方式。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边读书边做笔记的能力了。读书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勾画、批注、注解,其实就是一个在读书过程中思考的外显形式。在平时的课堂上,应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做记号。课外阅读指导课上,鼓励学生拿起笔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做记号的方法运用在课外书籍上。除了做各种勾画外,如果读到某个章节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可以直接在旁边写出来。一本满是记号的书,通常是一本在阅读时深思熟虑的书。做记号能够帮助学生记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想法。这样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3.以读促写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中年级开始,学生们已经开始接触作文了,他们常常为几百字的作文而发愁, 为没有素材写而抓耳挠腮。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读课外书来解决。课外书上的知识如同浩瀚的海洋,各种知识应有尽有。比如,可以让学生将所读课外书中印象最深的部分摘录下来,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做成手抄报张贴在板报墙上。在阅读过程中,不少学生犹如海绵吸水般尽情地吸收书中的营养。久而久之,书,真正地成为他们不可分离的伙伴,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这样,课外阅读既丰富了知识, 陶冶了情操,又活跃了思维。

所谓“厚积薄发”,学生只有进行充分的阅读,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的长相,却能改变人的气质。有些人相貌平平,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你觉得他很厚重,可以给你很多智慧。人的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12.浅谈小学生积累习作材料的方法 篇十二

【摘 要】大多数学生对习作感到困难,常常束手无策,很多学生采取应付的态度,把习作当成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即使勉勉强强完成,语言也是干巴巴的。在和学生交流对习作的感受时,大部分学生说,没意思,没啥写的,不会写,一写脑袋就疼。究其原因,是学生头脑中无写习作的材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总结了八种积累习作材料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积累;材料

青少年的美好时光是学生时代,学习生活给人的一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其中不乏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枯燥与童趣,也有现代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斑斓多彩的生活乐趣,同时也伴随着外部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这些都是习作的材料。如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写我心呢?不妨用用下面的方法,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一、利用校园学习机会,积累习作材料

1.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班级活动,为习作积累材料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每次活动都蕴含大量的习作材料,像制作手抄报活动、布置走廊文化、布置学习园地、参加学校组织的业余小组活动、歌咏比赛、表彰大会等等,在活动前或活动后,教师给学生进行习作方面的点拨,鼓励学生做随笔练习,让一、两名学生把自己的随笔在班级中读一下,或把其内容粘贴到学习园地上,教师为学生制造点榜样的效应,激励学生全员参加,达到积累习作材料的作用。

2.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练笔活动,为习作积累材料

(1)对教科书中的经典句子,开展练笔活动。语文版的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课《开国大典》一文中,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划时代的声音,激励无数的中国人。这是本文的经典句子,也是世代流传的经典句子,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了,是中华民族受屈辱、受奴役的时代的结束,是和平、民主、平等、富强时代的开始,我从网上下载《开国大典》电影片段,利用多媒体播放,再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同时下载电影《甲午风云》、《九一八》、《百万雄师过大江》等电影片段,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热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今天成立了!”为契入点,开展练笔活动,由于写作材料较多,很多学生在十分钟左右就能写出自己的感想。我利用白板将写得好的随笔投到黑板上,让小作者自读,我适时加以点拨,克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习作窘境。

(2)对教科书中的经典词语,开展练笔活动。语文版的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4课《花边饺子里的爱》一课中,课题“花边饺子”一词,我认为是本文的经典词语,也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围绕这个词展开,理解了这个词,也就掌握了两代人之间的爱。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想想花边饺子的样子,然后提出母亲为什么包花边饺子?儿子为什么也包花边饺子?从而体会到爱是有形的,爱也是无形的,爱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永恒的,爱是一个人的终身财富。从而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父母的爱,和自己对父母的爱。有一个学生说,有一天,他妈妈为他做早饭,但脸红红的,不怎么爱动弹,当时并没有在意,晚上到家时,他妈妈在打点滴,知道妈妈病了。妈妈小声告诉他,饭菜在锅里,嘱咐他别烫着,慢慢吃。叙述完这件事,学生有点激动。这不是很好的习作材料吗?如果我们能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老师对学生多一点习作方面的启发,学生对习作的材料一定会多些,学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就会少一些,对习作的热情就会高一些。

(3)对教科书中的经典情景,开展练笔活动。教科书中,有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情意,教师如能抓住文章的动情点,指导学生练笔,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语文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甲午风云》一文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体官兵撞向吉野的英雄行为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教学中,我利用课文中的文字内容,结合下载的《甲午风云》视频,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致远舰全体官兵的英雄壮举,增强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致远舰全体官兵的崇拜,学生心中有情、有恨,练笔水到渠成,有的学生写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写出了海战的经过,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鼓励学生写日记,为习作积累材料

学生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积累习作材料的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玩无处不在,玩手机、看电视、旅游、庆生、跳绳、跳皮筋等等,孩子在玩中 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对于玩,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留意自己或同伴玩时的动作、表情、神态并把这些记录下来,也能为习作积累材料。

三、整合各科学习,为习作积累材料

除语文学科外,还有很多学科,体育课指导学生运动技巧,有助于孩子强身健体;品生品社学科使学生了解社会,懂得如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音乐课能使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科学课能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这些学科的开设,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捕捉其它学科的习作材料,为习作打下基础。

四、到大自然中感受生活,为习作积累材料

大自然天地宽广,有取之不尽的习作材料,我们不可能使学生领略到全国各地的美丽景色,但孩子们的身边就有无尽的美景,我们要引导学生记录下自然界中的景物,为习作积累材料。鼓励城市学生留意城市建筑、桥梁、河流等自然景色。引导农村学生注意四季的变化,春季的嫩绿,万物复苏,柳枝曼舞柳絮随风飘荡,田野里的玉米、大豆、高粱、种植经济作物的大棚,山上的果树、森林等等各具特色的景色。夏季的深绿,万物欣欣向荣,农作物在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它们的颜色,形状,在不断变化等等。秋季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硕果,瓜果飘香,作物金黄。冬季白雪皑皑,寒风呼啸,一派银装素裹景象。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踏青、秋游、堆雪人、打雪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界的美,并对学生进行点拨,这是我们取之不竭的习作材料。

五、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为习作积累材料

农村家庭,绝大部分都有山、地或自家经营的小工厂,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去,了解家禽的生活习性,花草树木的生长特点,农作物的春种秋收,这样既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乐趣又学到了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习作积累了材料。

六、鼓励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为习作积累材料

气象变化,斗转星移,风霜雪夜,黑夜白昼,这些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景观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与莫测,老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这些自然现象,为习作积累材料。

七、鼓励学生参与家庭活动,为习作积累材料

家庭,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生活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身上汲取了丰富的知识,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注意亲人的闪光点,把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生活中,为家庭献计献策,并怀着感恩的心关心、理解长辈、兄弟姐妹,也可为习作积累材料。

八、留意社会生活,为习作积累材料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学生也会对其中一些事物感兴趣,很多学生对于新事物接受得非常快,如,电脑、手机等,使用起来超出我们的想象,甚至可以说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如果鼓励学生把这些事物的形状、功能及孩子明白的使用方法记录下来,也可为习作积累材料。

13.浅谈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知识的方法 篇十三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有了足够多的词语后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真情实感。

一、二年级是学生积累和初步正确运用词语的关键期。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力求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

一、扩充。

利用多媒体,把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扩充成词语,之后通过领读,小组齐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熟悉或记忆较多的词语。

二、诵读。

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积累词语的方法,课文中有许多精采的句段和准确的词语,有意识地把这些内容熟读成诵,就可以积累不少词语。

如在教学《太阳》时,我利用投影指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跳出来、冒出来、唱出来”这些词语,然后让孩子们把这些词语背诵下来,背诵时,可以同桌互背,也可以到小组长或老师那儿去背。每两周举行一次“词语背诵比赛”,比一比谁记下的词语多。经常进行这样的诵读,学生积累的词语一定会越来越多。

三、归类。

让孩子们按构词方式、词性等不同的方法把词语归类。比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就引导孩子们归纳出AAB形式的词语,并记忆这些词语;又如在教学《太阳》时,让孩子们积累“跳出来、冒出来、唱出来”等这些动词。

四、学以致用。

积累词语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表达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们运用自己积累的词语。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最大限度的增值。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才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

在教学《小母鸡种稻子》一文时,让学生用“愿意”说话,孩子们有的说:“星期六,我兴致勃勃地去博物馆看恐龙化石。”有的说:“我和爸爸兴致勃勃地去电影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口头造句训练是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之一,不但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对学生理解巩固所学词语、发展学生思维都有很大作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安全环保工作总结及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下一篇: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