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1.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一
山西省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发展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为了了解山西省主要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我们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调研组开展关于山西省历史文化古迹的社会调研工作。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山西省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本调查不记名,请您在填表时不要有任何顾虑。对您的合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北京城市学院暑期社会调研组
2011年7月13日 请在您所选的答案前打勾,或者在“其他”中填写选项中未涉及的答案
1、您的年龄:
A、16岁以下B、17-30岁C、31-50岁D、51岁以上
2、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您所了解的山西省历史文化古迹:
A、乔家大院 B、平遥古城 C、应县木塔 D、恒山
E、五台山 F、北武当 G、云冈石窟 H、关帝庙 I、晋祠
J、其他
3、在您所选择的文化古迹中您对其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B、了解C、略微知道D、不知道
4、您认为所选择的文化古迹的保护程度怎样:
A、非常好B、一般C、不是很好D、非常不好
5.您如何看待游客在文物古迹上刻字留念这类行为?
A.反对B.赞同C.无所谓
6、您对当前景区内的文物保护状况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7、您是否赞成对历史遗迹进行开发利用
A.利大于弊,赞成B.弊大于利,反对C.无所谓
8、您认为对文物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此题多选)
A.建造大量商业建筑和人造景观B.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
C.操作人员缺乏文物专业知识D.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E.游客过多F.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联系不够
9、您认为在开发利用历史遗迹文物时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环境B.文化背景C.经济水平D.国家政策
10、您认为对现有文化古迹的保护在那些方面应给予改进:
A、文化遗产的修缮
B、文化遗产的开放管理
C、文化遗产的内涵
D、其他
11、您认为您所了解的文化古迹的发扬传播程度怎样:
A、非常好B、一般C、不是很好D、非常不好
12、您认为这些文化古迹的发扬传播的方式还应该怎样改进:
A、拍摄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
B、举办各种活动
C、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等
D、其他
13、您是从什么渠道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
A、电视B、网络C、杂志D、听说E、其他
14、您认为解决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的途径有哪些(多选)
A.增加资金投入B.限制游客数量C.培养专业人才
D.加强景区合理规划E.加大科技保护力度F.加强文物保护教育
15、您认为政府该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A、鼓励民众积极参加保护行动,并给予奖励
B、鼓励地方政府及民间团队来举办活动,加大宣传
C、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
D、其他
16、您觉得当前文化古迹保护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人们的意识不够
B、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C、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D、缺乏资金
E、其他
17、您对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有什么样的建议?
感谢您认真完成本次问卷调查!
2.和李白有关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篇二
黄鹤楼、峨眉山、敬亭山、天门山 洞庭湖
庐山
白帝城
与李白有关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10、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1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1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4、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
1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18、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1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0、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1、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2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2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和李白有关的俗语有哪些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三
我们小组走访了五公祠古迹,下面是对五公祠主任的采访摘录:(我们来到主任办公室,知道我们的身份及来意后,他很热情地与我们交谈。)“在这近十年内,游客量是增多还是减少了?”
“近十年内,与刚开放相比,游客量的确减少了!”
“那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
“是这样的,我们旅游业有分两季,所谓的两季是‘淡季’和‘旺季’。像你们学生也有寒假和暑假,每年的8月份就是一个过渡期,6?8月份,学生旅游较多,因为这时高考结束,暑假来临,为了放松身心,就会选择外出游玩。但淡季近几年比八九十年代减少。其中,是因为海南省现如今的旅游市场呈现‘南重北轻’的趋势。大部分内地游客来海南都是向往海南的自然景观,如蓝天、海水等。所以三亚那边旅游发展就比较热闹。”
“面对这种状况,我市政府有没有采取什么相关的措施?”“有啊,市政府20xx年推行了发展海口旅游的两个奖励。”
“是哪两个奖励呢?”
“一个是对航空公司的奖励,一个是对旅行社的奖励。如果有游客停留在美兰机场,每年政府给予一千万的奖励,对旅行社引导游客到海口观光游玩也给予奖励。”
(二)调查问卷
这是对市民问卷分析研究:随机问卷一份,访问100人。
1。您曾在海口游览历史古迹吗?(如五公祠等)3。如果有机会,您会选择在省内的()旅游。
A。海口市28%B。三亚市72%
4。您觉得海南哪些旅游点较吸引人?()
A。海口历史古迹22%B。自然景观54%
C。生态景观19%D。其他5%
5。您觉得机场对当地的旅游发展有无积极影响?()A。有82%B。无18%
6。如果您是位外来游客,您会选择停留在哪个机场?()A。凤凰机场76%B。美兰机场24%
(三)数据分析
4.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四
摘 要: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浙江廿八都古镇 传统特色 开发与保护规划
一、古镇概况
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
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
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 古镇传统建筑特点
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镇内规模较大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有四十余幢,其建筑形式千姿百态,其中有徽式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檐橼、闽式土墙,还有欧式门庭,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却又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古镇民居建筑平面布局为国内传统的层进合院式布局,即沿中轴线纵深布置房屋和天井,上堂下厅,左右厢房,中间为天井。天井较为开阔,一般为横向矩形,通风采光良好,舒适宜人。古镇凡有一定规模的宅院,都有雕饰精美的门楼。与江、浙、皖式门楼不同,廿八都的门楼为木结构,采用梁、枋、檐、挂落和垂莲柱等构件组成四柱三楼式的楼阁式,上覆黛瓦,檐角起翘,各个部件雕饰精美,内容多为福禄寿喜之类的图案,寓意吉祥。
廿八都现存的公共建筑约有20余处,以文昌宫和水安桥最富特色。文昌宫整体布局沿中轴线展开,依次是照壁、门庭、正门、前殿、天井、正殿、寝殿,共三进四天井五开间,左右为厢房,以檐廊相连。正殿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三层共18个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文昌宫内牛腿、雀替、窗扇、户格、栏板等构件均为浮雕或镂空雕,构图精美,雕工精湛;其梁、枋、脊檩、藻井上有彩绘人物、山水、花鸟等400多幅,内容丰富,笔法细腻。
水安桥位于古镇南端,为条石浆砌单孔石拱桥,长二十一米,宽近六米,跨度十四米。上有桥廊,原有九间(今存七间),中间为歇山顶重檐三层楼阁,飞檐翘角,四面花窗。堪称浙西风雨桥之典范。
2.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镇历史悠久,风貌独特,文物古迹丰富,传统格局完整,且有独特的地方习俗和文化传统。挖掘古镇的历史遗存,其历史文化价值总结如下:
(1)古代的军事要地
廿八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曾驻有重兵。四周关隘拱列,地势险要,仙霞关为东南入闽之咽喉要道,枫岭关为浙江五大古名关之一。雄关古道,曾留下明朝著名爱国将领郑成功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足迹。
(2)仙霞古道上的驿站
清康熙以后,仙霞古道地位更为突出,人流、物流“攘往熙来,络绎不绝”, 廿八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镇上设有驿站或驿铺,过往官员、兵丁、商旅、挑夫等,均在此歇脚换马。
(3)边界的商贸重镇
廿八都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交通枢纽,如今沿老街两侧还遗留着大量19世纪以来作为店铺商号的建筑,10多个老字号。廿八都曾经是货通南北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4)“文化飞地”
廿八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 “文化飞地”,或称“移民文化的活化石”。廿八都镇的地方聚落居民与历代驻兵后裔以及各地商人后裔组成了一个移民小世界,使得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凝结、沉淀。小小的一个古镇,流行13种方言,有142种姓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山歌对唱、跑旱船、踩高跷、舞龙狮、戏鱼蚌、玩木偶、剪纸等异彩纷呈。这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传统村落有着本质的区别。
(5)丰富独特的古建筑
廿八都保存有大量的明清以来的民居、宫庙建筑,其中有省级文保单位1个,市级文保单位32个。这些建筑融浙、闽、赣、皖、客家建筑文化于一炉,有的甚至掺杂西洋建筑元素,不显鄙俗却另具神韵。
3.古镇街道和巷弄空间
古镇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约二三百米,南北约一千米,主街一条,纵贯南北。东西横巷沿纵街延伸,又有交叉相通的里弄,宛若蛛网。主街道为青条石路面,各巷道均以卵石铺面,古朴典雅。水沟沿建筑环转流淌,其水汇入下游的枫溪。南北大街依枫溪自然曲直构筑,浑然天成,丝毫无人工造作之势。北段以民宅为主,南段以商铺为主。高墙、窄路、狭天,绵延曲折,步移景异,令人神往。东有大王庙,南有万寿宫,北有文昌阁。出水口在古镇的南端,夹山而出。上有水安桥,两侧林木葱茏,景色优美。古道经水安桥折向南,跨溪过桥,豁然开朗,得见另一番锦绣福地。
三、廿八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规划
首先,古镇保护的关键是科学规划。规划应着眼于古镇的全局和整体发展,不但要保护一座座单体建筑,更要保护古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其次,通过规划,重点保护古镇的历史传统风貌及街巷空间肌理;第三是确定古镇保护的工作原则与方法;第四是确定合理的保护范围;第五是确定保护的内容与层次,并提出保护和整治的要求;第六是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提出整饬和开发利用意见。另外,还应注意保护古镇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和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保护的原则在于真实地反映历史留下的信息,同时古镇的保护也应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功能,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和整合,使保护与利用和谐融合,在保护中发展,从而激发古镇新的活力。廿八都古镇根据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期建设,近期主要以抢救濒危历史建筑,解决古镇风貌的保护与恢复为主,远期达到进一步提升古镇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整个镇区的环境品质的目标。
古镇保护规划坚持以整体保护为指导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古镇原有的历史空间环境肌理,尽量避免损伤其具有鲜明特征的步行空间。从土地利用、设施更新改造等措施入手,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在保持古镇传统格局的前提下,力求改善古镇环境质量,突出保护对象的特点,体现古镇的传统特色。
四、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实践
1.抢救濒危建筑,保护整治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
古镇保护规划实施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第一是保护,对古镇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院落及历史建筑实施严格保护,建筑外观除适当修复外,不做任何改造;对古镇内格局完整、传统风貌较好,但建筑质量一般,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传统建筑,整治立面,保持传统形态,修缮改造内部空间,改善居住条件;对个体价值一般的,但对保持整个古镇风貌特色有重要作用的原有建筑,由专业人员实施修复,保持原有风貌。对于现状质量尚好、但风貌与古镇整体风貌不协调,又难以立即拆除的建筑,对外观进行整治,降低对历史环境的破坏程度。廿八都古镇保护一期工程共实施项目21个,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文昌宫、忠义祠等项目修复建设,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2. 更新和改善基础设施
传统的古镇代表着一段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古镇街道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空间尺度宜人。但老街两侧的建筑老化严重,街区环境日渐恶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与现代生活的.要求矛盾尖锐。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历史老街在时代进程中的继承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矛盾。
首先是净化视觉空间环境:电源干线采用电缆埋地敷设,取消架空线路;在道路一侧设污水管与原石砌暗沟形成完整的雨污分流及排水防洪系统。街面采用青条石铺砌,恢复古镇质朴自然的街巷空间。
其次是改善基础设施:古镇传统老街设施落后,居住质量差。要维持传统民居建筑的延续性,就必须改善原有的生活设施,使古镇居民能够舒适地生活。在对民居的保护性修复过程中,对一般性建筑内部功能设施进行完善,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充分考虑古建筑的防火安全问题,改造消防通道,划分防火区域,并按规定设置消火栓。在市政设施方面,结合保护工作更新改造排水、排污沟渠等基础设施,并接入周边城镇市政管线系统;规划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增加绿化,改善古镇的整体环境。
3. 修复改造民居,提高居住质量
古镇民居的修复,立足于改善古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允许在不破坏历史风貌整体性的前提下,改善传统民居内部空间,更新生活设施。使古镇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相融,从而实现保护与再利用协调下的可持续发展。廿八都古镇核心保护区内民居的修复历时一年,得以全面完成。古镇沿街立面得到整治,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达到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要求。
4. 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廿八都古镇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自然离不开旅游开发。否则古镇的保护终将成为无源之水。古镇的保护和利用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切忌目光短浅。倘若只顾眼前的利益,盲目而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而不注意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最终将被证明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必将自食恶果。唯有合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固有价值。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树一帜的传统建筑是古镇令人向往的魅力所在。通过发展旅游,可使古镇与现代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从而达到保护目的。
廿八都古镇在做保护规划的同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了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的规划,以千年古道(仙霞古道)为主线,将清湖古码头、石门清漾古村落、江郎山、仙霞关、廿八都以及浮盖山等景点一一串联起来,古镇旅游融入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大流之中,成为廿八都镇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了古镇的环境空间品质,保留了传统的场所精神,使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和体现;另一方面,使古镇的知名度通过旅游这一手段得以有效宣传和提升,并逐步树立古镇自己的品牌形象,进而促进旅游发展,并为古镇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五、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虽然不乏成功的古镇保护开发案例,如周庄,南浔,木渎等,但是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廿八都的开发保护并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套用。在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摸索、总结,形成如下几点思考:
1.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的实施,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不仅为当地的居民开辟了财路,同时也使当地居民对古镇资源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在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古镇居民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2.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古镇居民是古镇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必须让居民参与到古镇保护的行动中来。居民作为古镇发展的主体,应该是保护规划实施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最终受益者。
3. 随着古镇保护的深入以及城镇的不断发展,古镇原有的基础设施在一定时期后将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提前谋划完善配套诸如古镇的停车、排污、消防等基础设施的扩容显得尤为重要。
5.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五
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甲骨文、青铜器、长城、故宫„„以及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们是传承中的载体,更是发展的依托,它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但是当我们自豪的说起我们的文化时,又有多少人能展示出中国的技艺和文化呢?能问心无愧的只有那为保护中华文化而奔走的大师和极少数人罢了。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这一辈有了广泛的影响。我们也许能对好莱坞大片如数家珍,但不一定曾完整的听完一场戏曲;我们的大学生们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我们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却对学习传统技艺如弃敝履;在中国观众渐稀的京剧艺术,被西方人叹为观止,但是京剧道具保存最好的,是日本的京剧爱好者;中国书法家的作品因在国外得到好评而身价倍增,但是又有多少中国人在生活中看到了文字的内涵呢;《论语》是儒家智慧之作,但是中国学生对《论语》的了解,还不如某些外国留学生„„现代社会和经济的急剧变迁,加上国人对本国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重视,导致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甚至部分地区已经逐步消亡,保护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要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了。
矛盾客观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在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技艺师急剧减少与后继无人的矛盾、道具制作与原材料缺乏的矛盾。
对于民间的音乐、舞蹈、曲艺,因为高科技的发展,娱乐产业的多方面发展,群众娱乐活动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电视节目成了中老年人的主要休闲生活,网络、舞厅歌厅占据了青少年的休闲时间,这些现代娱乐方式极大地消弱了人们参与传统娱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无意间使乡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其传承方式历史上多为口耳相传,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随着老艺人们相继去世,能演唱传统曲目者已寥寥无几,且记忆力和演唱能力均不如前,而且观众群向老龄化发展,以我们父亲那一辈且乡镇及农村人口居多,青年观众较少,甚至可以说这种艺术已经“违背”我们这一辈的思想。所以民间的音乐、舞蹈、曲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挤压和冲击下生存空间变得狭小,民间艺术队伍日益缩小。
许多学习过民间技艺的年轻人只将这个当作爱好,是业余之技,因而展示技艺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难以维持生计。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因为战乱和历次政治运动,与该文化相关的文物古迹和珍贵实物受到破坏和损毁,古建筑年久失修,大部分已到了濒危境地。没有专门、系统地对该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发掘、整理,从而面临失传,急需抢救。由此可见,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步维艰,濒危状况暂时难以改变。
倘若真有一天我们只能看着先人留下图片和影像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寄自豪于失传的技艺而不是当下文化的发展时,不会觉得我们很可悲、很讽刺么?这些矛盾是不可能回避,如何改善当下的状况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通过颁布法律法规为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开了第一张保护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此后相继出台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确立了十六字的保护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文化保护已经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了。目前,从全国到地方都认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启动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从这些申报项目所阐述的历史、学术、艺术价值中,我们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但从它们所面临的濒危状况来看,我们又可以一窥当前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但这一切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市级以上的层面上,乡镇的政府到底对此项保护工程该负有怎样的责任,要有什么行动与措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扎根于民间的文化遗产恰恰是最需要基层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的。因此要想做好保护工作,切实起到保护作用,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与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要在乡镇政府形成文化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文化保护的进行。
除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组织机构和科研团体也在为宣传文化遗产而尽心竭力。中华民族博物馆的人员曾深入全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去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收集各民族服饰,将我国民族的服饰文化带到巴黎,展现给世界,也让那些少数民族人民深刻体会到本民族文化的瑰丽。
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承人,所以传承人对于自身的定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承的效果。多数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明确,被普查到的传承人认识不到自己是某一方面的传承人,甚至有的艺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怀有鄙视的态度,认为是“讨饭生活”,待生活条件稍有好转,就不愿再从事或对外展示了。认识的不足导致了传承人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漠视,对其即将失传也抱着毫不可惜的态度。诚然,让非遗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我们要加快这个进程,要在各个领域,尤其在农村,用多种方式多加宣传,积极营造非遗保护的氛围,让全社会提高认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
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改善文化遗产现状的途径不能不从文化遗产自身入手。地方、社区多开展非遗普及活动,不失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双赢之举;还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讲讲当地的传说故事,唱唱当地的民歌民谣,玩玩以前的传统游戏,做做一些简单的传统手工艺,相信极少能接触这方面的孩子们会非常乐于参与这些课程,这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民俗旅游,开发旅游的新热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溶入旅游业中,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在手工艺品方面,及早的转型能带来更大的商机。蓝印花布原本多用于制作被面,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而现在这种被面已失去了市场,那可以考虑下向工艺品方面发展,如挂件,头巾,围巾,在制作工艺上积极创新,印染的布料,印染的花式花样等方面符合现代人的品味,我相信这门技艺还是会重新找到市场的。总而言之,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优势,不断创新,重新找回市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的文化遗产,是一种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文化。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心、爱护与尊重不仅仅是对其进行一些经济上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对其艺术成果的肯定上。作为政府部门多举办各种规模的展示展演活动,积极地为民间艺术寻找活动场所,搭建表演平台,鼓舞民间艺术家们的信心,发动更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证与命名活动,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副其实,增强他们传承的动力。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还要小心走入各种误区。我们真正要保护的是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而不是保护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臆想的或随意更改的文化。如某些城市以民俗旅游中的“假民俗”、“伪遗产”来骗取游客的眼球,做出了各种不实的噱头来谋取财富,但是欺骗了游客,更让真正的文化遗产得到漠视。传承人在在创新过程中应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精神不变,放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间去,在应用中创新,而且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否则当失去文化核心后,文化遗产已经变质,保护工作也失去了意义。
总之,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远而又意义重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们要立足现实,不断完善保护机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努力营造保护环境,才
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一直传承下去。
正如地球需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保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的正常发展也依赖于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只有传承本国的文化才能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所以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经之路。
附件一
关于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问卷调查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你的年级()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及研究生
3您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了解多少?()A 非常了解 B 比较了解 C 不太了解 D 完全不了解
4您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吗?()A 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 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5您知道桂林非物质文化包括哪些吗?()可多选
A 民间文学 B 民间音乐 C 民间舞蹈 D 传统戏剧 E 曲艺 F 杂技竞技
6如果有宣传保护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您是否会参加?()A 会 B 不会 C 不一定
7您周围的人有从事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工作吗?()A 有 B 没有
8您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景有何看法?()A 非常乐观 B 一般 C 不太乐观 D 完全不看好
9您觉得桂林市政府应该给予怎么样的政策保护?()可多选
A 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保护行动,并给予奖励
B 鼓励地方政府及民间团队举办非物质文化活动,加大宣传 C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 D 其他:
10在宣传方面,你赞成怎样的方式去宣传保护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多选
A 拍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 B 举办各种活动
C 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等 D 其他:
11您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使得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可多选
A 加大宣传
B 政府加强重视,增加投资力度 C 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 D 其他:
12您认为一些桂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制作工艺、曲艺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 年轻人不愿意继承 B 市场前景不好 C 政府保护工作不够 D 民众保护意识不强
E 其他:
13您觉得当前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 人们的意识不够 B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C 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D 缺乏资金 E 传承人老龄化
F 其他:
6.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一、安居历史文化悠久。安居于公元504年始建场,至今已1500多年。明城化庚子十七年(1481年)置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废县并入铜梁
县,建县持续247年。安居交通发达,地处在琼江、涪江交汇之处,三面临水,依山为城,以水为市。安居物产丰富,商贾云集,为物资集散之地,贸易上通绵阳,下至重庆,解放时还有缅甸和印度等国的丝业商人在此驻庄。安居历史悠久,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点头石”上拓刻有唐代韩愈书的“鸢飞鱼跃”,宋米芾书的“第一山”题记,有王母石汉墓群遗迹,有现代发掘出土明代及汉代墓葬的一批陶石文物。因曾为县府之地,政治、文化非常发达,旧时城垣断残墙壁可辨,遗碑、祠、寺、宫、观等建筑共约二十余处,有唐初异僧自什邡来安居兴建的波仑寺,有徽宗敕封兜溪龙女而建的圣水寺,李太守、帅待郎发迹之所的龙兴寺等。古县署、巡检司署等廨宇目前尚可查寻。安居人杰地灵,出了许多达官贵人、翰林学士。有明初副兵马指挥张云逵,万历监察御史周达,正统左检都御史王俭,有明代与海瑞同僚的河南巡抚胡尧臣,大理寺少卿周南,大理寺丞胡禹臣,户部员外郎胡如川,有乾隆万历间陕西巡抚帅祥等地方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诗文遗著和活动遗迹,也出了清雍乾间王楼山父子翰林,同治光绪年间吴鸿恩翰林以及曾毓璜翰林等四位学士及其诗咏题刻和轶闻传记。
二、尚存的古建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安居的“九宫十八庙”,现万寿宫、下紫云宫、元天宫、城隍庙、东岳庙、妈祖庙等八处保存较好。这些古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独特,万寿宫具有东南亚异国风味,妈祖庙体现出安徽异地风情民俗,元天宫等处处可见龙形图雕,生动再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龙文化,显示了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
三、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清代民居、街道、小镇风貌。吴鸿恩、王楼山父子、曾毓璜的翰林院和举人周际同的周家祠堂,百年老字号桂林春大药房等院落住宅第20余处,仍可见规模,各具特色,且这些古建筑布局保持完整,部分室内木雕、彩绘装饰和小木作装饰都精美绝伦,饱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安居古街道如青龙出水,婉蜒于江岸与波仑山、坛子山间,从会龙街开始,经火神庙街到大南街,全长600米,现存的古建筑多在于此,还有古城墙、城门、桥梁等古遗址。古镇街道布局以河道为骨架,临水建街,因水成市,依山而建。各种文化宗教庙宇布局合理,置于镇内高爽之地,形成交叉复合的立体观赏空间。
四、风光秀丽的山水美景。安居镇处在琼江、涪江交汇之处,三面环水,呈半岛之势,自然景观秀丽。沿江水岸,居民点点,依岸崖吊脚而建,错落有致。河岸码头,踏级入水,水道港湾、绿水轻烟,二江秋月,游舟晚唱,实属一片纯朴、宁静、清秀的古镇风光。
五、独特的传统风情安居镇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有龙舟竞渡、民间彩扎、川剧座唱、龙灯艺术表演、书法美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传统民风、民情、民俗、传统生活生产用具,使安居镇呈现一遍古朴淳厚之风。安居古遗迹久经风雨,饱受岁月冲洗,目前保存下来的也严重破坏。有些民居古宅和祠堂由于为私人所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有些宫庙遗址因作它用,年久少护,木朽漆落,无人维修。保护好安居古建筑,重现安居古县城遗址昔日风采,开发和利用好这一重要旅游资源,实属当务之急!
六、几点建议:
1、应将安居作为古县城遗迹加以全面保护和开发。安居现存的古遗迹规模和文化内涵,实属全国罕见。若失志不移地加以保护和开发,可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安居虽申报为历史文化名镇,但我们建议应将安居作为古县城遗迹加以全面保护和开发。
2、按古县城遗迹定位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尽快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古镇(古县城)的保护和开发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进行控制性详规。原有的小城镇建设设计脱离安居实际,与古建筑风格不相容,应予放弃。设计要体现长远性和现实性,局部性和整体性的和谐统一。
3、根据不同的地段实施不同的保护和开发。对居民现在自行修建的房屋要统一要求,各方面都要与安居镇古建筑风格相协调。
4、希望县里尽快出台安居历史文化名镇(古县城)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政策。保护文物,政府可以招商引资,也可鼓励私人兴建博物馆,加快对文物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5、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使人们高度认识保护文物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进而全面保护和开发安居历史文化名镇。
[1]
7.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
计社会〔2001〕23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建委(建设厅)、文物局:
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10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保护我国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国家继续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专项用于补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有重要价值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现将此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及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申请专项资金的条件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按规定程序批准。历史街区已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认定为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并被明确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重点保护;
(二)历史街区环境保存完整统一,能反映出当地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风貌特色,且有较高历史价值;
(三)历史街区内反映历史上典型风貌的房屋建筑、构筑物及环境(道路、河流、树木、院墙等)基本是历史的真实遗存;
(四)历史街区面临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威胁,需及时抢救;
(五)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已按基本建设程序立项且地方配套资金大部分已落实。
二、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历史街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包括为保护街区历史环境所需的供水(含消防)、排水、供热、燃气、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改善;为恢复街区历史原貌所做的环境改善。
三、申请专项资金的程序
(一)项目申请
由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建委(建设厅)、文物局(文化厅)联合提出项目申请,报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由上述部门对项目进行联合审查并制定出三年规划,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2001年12月31日。
项目申请应附有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文件、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和项目实施的规划设计方案。
(二)专项资金的审批
各地上报的项目由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审查后报国家计委,国家计委经总体平衡后下达给各地。
四、项目实施与资金管理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项目由各级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其中涉及文物保护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项目完成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3个月内将项目实施报告(包括文字、照片)上报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国家下达的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挪用。资金到位后,历史街区保护整治项目要按批准的方案在计划期限内完成。各级计划部门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鉴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计划、建设和文物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工程质量,认真把这项工作做好。
国家计委
建 设 部
文 物 局
【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基于危旧房改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调查研究09-07
有关死里逃生的历史典故08-03
有关历史有名爱子故事09-13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07-15
关于邵阳历史文化的研究调查09-21
关于张家港历史文化传统的实践报告08-21
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09-11
发掘历史文化,寻找城市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规划调研报告06-21
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