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台湾省教案

2024-08-20

中图版台湾省教案(精选10篇)

1.中图版台湾省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通过地形图分析:

⑴、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⑵、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⑵、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⑴、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⑵、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5、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4页的活动题②

中南半岛:地形特征:山河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山区水流湍急,平原水流平缓。

马来群岛:地形特征:地形崎岖,山岭众多。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特征:短小湍急。

㈡、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4、学生阅读课文“花园城市――新加坡”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2.七年级下地理中图版教案 篇二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带雨林区的民居,西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3.中图版台湾省教案 篇三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戊戌变法这一爱国救亡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2)选播优秀影视剧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的变法运动。【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1、背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公车上书” 的背景--即发起的原因。在谈到《马关条约》时,组织学生一起回忆它的内容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体验当时“公车上书”时的时代背景和举人们担心国家兴亡的爱国激情。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这里将“维新派” 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比较

(1)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特点

2、经过:指导学生识记“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公车上书”虽未达到拒和和即刻变法等目的,但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4、提问思考:“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创办的报刊有哪些?成立的组织是什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报刊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以此进行思想宣传,为维新变法做好舆论方面的准备;通过创办强学会等团体,进行组织发动,为变法的开展准备人才。)

二、百日维新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的贪欲,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康有为再次上书力陈变法的迫切性,言辞恳切打动了光绪帝,使之痛下决心变法图强。变法开始的标志,即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经济上,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裁撤冗官,人用维新派人士;军事上,编练新式陆海军;教育上,开办学堂,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等。

3、变法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也给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机会。

4、结局:维新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变法最终失败了。

5、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是维新派在民族危亡之际发起的一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救亡运动,它反映了民族的意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威信派积极倡导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学说,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畅谈感受,借鉴历史】

列出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帮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百日维新”做出客观评价。时间

近代化历程 主要中外战事 19世纪40-60年代

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近代经济在中国出现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惨败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引进了西方技 术,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19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百日维新--民族资产阶级出现(促进了资 本主义发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惨败

教师强调:不管维新变法运动的功过如何,它在当时确实是爱国的和进步的,它的影响是很大、很深远的,正如课文中叙述的:它反应了民族的意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维新派倡导的思想和学说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复习巩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观方面,康梁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采取变法改良的方式,未能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后又在变法出现危机的时候将希望寄托于诡计多端的袁世凯,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客观方面,变法触动了顽固守旧派的利益,以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掌握实权,且又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致使变法失败。由此可见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

3、过程: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举人共同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要求变法,因顽固派阻挠,上书没能到达光绪帝手中

4、影响: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其他为新派活动:康有为、梁启超等创办《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主张;成立强学会等组织,形成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二、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俄分别占领胶州湾和旅顺港,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异常严重,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历时103天

3、内容: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裁撤冗官,人用维新派人士;编练新式陆海军;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等

4.中图版台湾省教案 篇四

级上册)【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 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

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 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 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国际合作(活动前已板书)①很重要:

5.中图版台湾省教案 篇五

知识目标:

1.使学生 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 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等。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

能力目标:

学会在中国河湖分布图上查找外 流区、内流区及主要河湖;德育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

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教学难点: 无

教学准备:景观图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展示多幅有关黄河、长江、漓江、松花江、青海 湖等的景象图片,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我国的哪些河流和湖泊吗?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 流和湖泊?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讲授新课:

一、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主要的河流

读图:同学们讲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的河流和湖泊。请同学们看《中国的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 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只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澜沧江、怒江等注入印度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读图:再在《中国的水系》图查找出塔里木河、弱水河。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塔里木河没有注入大洋)

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最终未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转折 过渡:那内流区和外流区 是如何划分的呢? 读图:在《 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上找 出外流区和内流区

启发提问:如果把整个流域面积分三份的话,内外流区的面积大约各占几份?(外流区约占2/3,内流区约占1/3)

读图:让学生对照《中国 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和《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启发提问 :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 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 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 线。)

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过渡:我国的河流众多,如果说河流就象大地的动脉源远流长,那湖泊就象一 颗 颗明珠镶嵌在 祖国的大地上。下面我们来了解我国的主要湖 泊。

2、主要的湖泊

让学生在《中国的水系》图查找出鄱阳湖、太湖、青海湖。

讲述:位 于内流区的湖泊 称为内流湖,例如:青海湖,内 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位于外流区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外流 湖是淡水湖,例如:鄱阳湖。

过渡:我国的河湖众多,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例如京航运河、灵渠等。请同 学们阅读教材 P90阅读材料《京杭运河 》,说说京杭运河的作用?流经哪些省区?

课堂小结:河流是大地的血脉,为我们提供了灌溉,航运、水产、水能之利。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浩浩荡荡,注人海洋;也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们祖国山河自然美,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山河。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主要的河流

2、主要的湖泊

6.八年级地理中图版课件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一、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 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 3.61 71%

陆地 1.49 29%

地球表面 3.61+1.49=5.1 100%

2、海陆分布

类别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海洋 南半球 西半球

陆地 北半球 东半球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 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

一、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 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

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

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

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 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

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7.中图版初一下地理知识点归纳 篇七

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理解概念,能够区分哪些是自然资源。比如:微生物、阳光、空气是;纸张,钢铁等不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阳光、空气、土地、水、生物等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煤、铁、铜、天然气、石油等)

3、水资源:①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陆地上的资源。它由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水及地下水等组成。

②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4、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位,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的1/4

5、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表现出时间上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时间上:夏秋季节多,冬春少,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洪灾和旱灾)空间上(地区上):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南方多,北方少(所以北方缺水)

6、解决我国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调水工程。(比如南水北调)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措施是修水库。

7、南水北调总体方案是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到华北、西北地区。分为三条线路: 东线:从江苏扬州附近通过京杭运河把长江的水调到华北。中线:从湖北省的丹江口附近把长江和汉江的水调到华北。西线:从长江上游四川青海等省直接调到黄河上游。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草地比重最大:41.7%;林地16.6%,耕地13.5%)②总量丰富,人均少。(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耕地居第四,森林居第六)③山地多,平地少

④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而且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分布:①耕地和林地主要在东部季风区;②草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在西部内陆地区; ③林地中主要有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P15 图F)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农业及农作物(见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中)从农业发展来看,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粮食问题。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第三节工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许多工业部门的原材料直接来自于矿产资源。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煤炭:①我国煤炭总量世界第一; ②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③煤炭最丰富的三个省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山西省最多)

大型煤矿:山西的大同、阳泉、西山、峰峰等;陕西的神府煤矿;内蒙古的东胜、准格尔 石油:

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也有;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大油田 大型油田:黑龙江的大庆;辽宁的辽河油田;河北的华北、胜利;新疆的克拉玛依。铁矿:(炼钢的原材料)

钢铁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铁矿储量最多的三个省区:河北、辽宁、四川

九大钢铁工业中心:鞍山、北京、武汉、包头、上海、攀枝花、太原、马鞍山、重庆 四大工业基地:(看地图P23 图D)我国工业基地的分布表现出向沿海地区分布的特点 辽中南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代表了工业发展的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附近,表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第四节交通运输

能够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急需的、不容易保鲜的、数量少、距离远的一般选航空,距离近的选公路。不急需、数量大、可长久保存的货物如大米、木材选铁路或者水路

2、①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

②我国的铁路以基本形成了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分布格局。③我国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第一列火车轮渡“粤海铁一号”。④有“世界屋脊生命线”之称的公路是青藏铁路。

⑤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和重要城市国内航空运输网。航空运输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标志。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是石家庄。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1、①地方文化包括:民居、服饰、饮食。

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民居:蒙古包、两面坡式民居、四合院、窑洞、竹楼、湘西和贵州山区的吊脚楼分别在那一个地区,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服饰:区别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重要标志是服饰。

饮食:八大菜系:山东菜、四川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湖南菜、安徽菜系。(川菜为什么以麻辣为主?潮湿的气候)第二节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1、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中国的地方文化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征和悠久历史

2、到2006年7月,中国已经有33处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观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3、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

4、部分世界遗产:

武陵源---湖南省,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著称 苏州园林—江苏省,以水为主题,是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黄龙----四川省,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被称为”人间瑶池“ 黄山---安徽省,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九寨沟---四川省,被称为“童话世界“

泰山---山东省,五岳之首,被称为东岳。是我国第一个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秦始皇兵马俑---陕西省,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西藏的不达拉宫,山西的晋商大院等等。

5、地方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文化价值。

6、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地方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三节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

1、设计旅游方案的步骤:①确定目的地,到哪儿旅游;②查找相关旅游资料与信息;③设计旅游线路。

2、旅游者选择线路的基本出发点是: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多的旅游信息,获得最满意的旅游效果。第六章认识区域特征 第一节北京

1、古都:北京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辽、金、元、明、清都在此建都。因此,北京既保留着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和园林,又汇聚了独具特色的“京味儿“文化。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故宫。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园林是颐和园。

3、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

4、北京的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北纬40度纬线穿过北京,决定北京属于北温带 ②海陆位置:地处内陆,但隔海洋不远。

③相对位置: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与河北省和天津市相邻。

北京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历代北京城址迁移的自然原因都与水源有关。北京的城市职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北京的发展变化表现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上。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原因是北京具有人才、信息、科技等优势,但能源和矿产缺乏,而北京的城市职能对环境保护有很高的要求。为了保护古都风貌和减少污染,主要的工业企业都在有计划的迁往郊区。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问题:

①北京的古建筑保护问题。北京有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在城市建设中面临两难 ②北京的水资源问题。密云水库是北京的主要水源。北京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缺乏。第二节台湾

记住台湾地图P65(台湾岛四周濒临的海洋;澎湖列岛、钓鱼岛、福建省、厦门市的位置;台北、高雄、基隆市的位置;玉山、浊水溪、日月潭的位置等)

2、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岛。我国东部最高山是台湾的山。

3、台湾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台湾岛东临太平洋,是东南沿海之间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是通往世界的海上要道,是祖国海防的天然屏障。

4、台湾岛的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使台湾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湿热。台湾岛的地形:东部大部分为山地地形,占2/3,西部为平原;河流短小、水流急,水能丰富。

台湾植被丰富,1982年以来设立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经占全省面积的36%。台湾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汉族人占98%,少数民族为高山族。历史上,台湾以蔗糖、热带水果、樟脑、木材和鹿皮闻名。现在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料变化,由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形成了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台湾高新技术的缩影,被称为台湾的“硅谷”的是新竹科技园区。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地区

记住珠江三角洲地图P74(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的位置;河流、核电站和南海的位置;铁路线京广线、京九线的位置)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

优势条件:①航运便利②劳动力丰富③著名的侨乡④邻港澳⑤国家政策的支持 不利条件:缺乏矿产和能源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开发利用与海外特有的经济联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南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海南是著名的“侨乡”。

5、珠江三角洲经济特色:外向型经济;轻工业为主(珠江三角洲是全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6、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特色:

①热带水果生产基地(香蕉、龙眼、荔枝、菠萝等)②基塘农业

③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基地(蔬菜、塘鱼、生猪、家禽、花卉等)

港澳的金融、技术、管理等优势与珠江三角洲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优势互补,使这里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

香港是世界上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的支柱产业有:贸易、航运、旅游、信息等。澳门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和博彩业。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是1999年12月20日回归,实行的是“一国两制” 第四节黄土高原

熟悉黄土高原地图P88(主要省区、大型煤矿等)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到秦岭,海拔1000到2000米。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沟壑纵横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贫瘠、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黄土高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使黄河水质变清,关键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是:降水少,且集中在7、8月,7、8月多暴雨;加上黄土土质疏松、抗冲击力差;地表裸露,植被覆盖少。

人为原因:人类不断的开荒、放牧、采矿等。

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修梯田等等。

制约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干旱和水土流失。

“乌金三角”是指晋、陕、内蒙古三省交界处(山西、陕西、内蒙古)煤炭占全国1/4,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基地。

煤炭特点:煤质好、埋藏浅、多可露天开采,开采成本低

10、该地煤炭输出方式:原煤输出、发电输出、转化为煤气输出。第七章比较区域差异

第一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秦岭—淮河线(东西向)

秦岭:穿过甘肃、陕西、河南,主体位于陕西省;淮河:河南、安徽、江苏。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②800㎜等降水量线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秦淮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冬季河流有无封冻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干湿地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耕作类型

以旱地耕作为主

以水田耕作为主

主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划分依据:根据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来划分。

划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P95 地图上记住)

划分界线:北方和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和西北地区是以400㎜等降水量线(即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一部分为界;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分界是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为界。

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差异(P96 表格)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P97—98页1、2、3、4点)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

1、位置和范围:长江沿岸地带指长江流域中东起,西到川西、东西绵延3000千米的狭长地带。

2、地形:西部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的一部分和一些山地;东部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一些低山丘陵。

3、气候类型: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河湖众多:(P101地图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三大淡水湖都在这一地带)

5、美称:鱼米之乡---

;天府之国---

;黄金水道--

6、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7、长江沿岸地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矿产丰富;长江提供廉价的水运;城市密集,人才、信息、科技、劳动力等优势。

8、上中下游的经济差异:

上中游:矿产丰富,水能丰富,水电站多---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农业以商品农业为主

下游:矿产缺乏,劳动力素质高,价格低,科技力量雄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汇农业为主 下游地区的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中游湖北宜昌市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在地图上找到三峡工程的位置P103)

9、主要的工业城市:

长江干流上中下游的四个特大城市依次是: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在P103 地图)钢铁工业基地:上游的攀枝花、重庆;中游的武汉;下游的马鞍山、上海。

10、上海:全国的经济中心、全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全国最大的城市。全球第三大港口。

11、上海发展经济的条件:

优势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③工业发展历史悠久 ④农业科技水平高,基础雄厚⑤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大、价格低 不利条件:缺乏矿产和能源。

12、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产业带动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和房地产的发展。13、1990年,我国提出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第四节中国西部的人口大省---四川

1、四川的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分为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两大地形区。

2、四川省东西两大地形区西部:川西高原、山地西北部为高原(畜牧业)

(3500米)

西南部山地,(属横断山脉北段,其中有四川省最高山贡嘎山,海拔7556米)东部:四川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500米)中部为低山丘陵

3、东西气候差异川西高原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寒冷,降水量一般小于800mm,属于半湿润地区

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年降水量一般大于800mm,属湿润地区。位于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受地形雨影响,是四川降水最多的地区,被称为“雨城”。四川的降水分布特点: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4、自然灾害:四川省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川西高原山地和盆地四周山区:暴雨,滑坡,泥石流、雪灾较多,东部四川盆地主要的气候灾害是干旱、洪涝、寒潮。

5、众多的河流:长江穿过四川,黄河从四川北部边缘流过(P112对照地图记忆)

①长江上游,以宜宾为界,正式称为长江,宜宾以上称为金沙江,在四川境内,宜宾以下又叫川江。

②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的城市是攀枝花,岷江与长江汇合处城市是宜宾;沱江与长江汇合处是泸州市。

6、自然资源:①四川水能丰富,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水电站:二滩,龚嘴 ②矿产中,天然气最丰富;

攀枝花铁矿中钒、钛含量全国第一。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人口、经济、文化、环境

1、人口分布:东多西少,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少数民族有彝族最多,羌族等主要在西部

2、经济特点:发展不平衡,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和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西部经济较薄弱(思考:为什么东西部会有如此差异?)

成都:电子、仪表、航空工业(西部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绵阳、广元:电子和核工业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自贡:盐化工 泸州:天然气化工宜宾:名酒工业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3、交通:经过成都的有: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达成线

4、环境:旅游资源较丰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较多。

其中九寨沟、黄龙、卧龙大熊猫栖息地、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

8.中图版台湾省教案 篇八

2018.2

时间过得真快,又一个新年过去了,这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地理教学,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这个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识图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地理学科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上个学期成绩来看,整体上每个班都考得不错。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读图、识图的能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对于平时表现良好,成绩突出的同学我将继续鼓励,而对于学困生我将与他们多交流,发现闪光点多鼓励,在课后多辅导。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4章。

三、主要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9.中图版台湾省教案 篇九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初在巴黎召开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同时,列强还无理地把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五四运动爆发。

2.经过

(1)开始时间:1919年5月4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中心:前期是北京,后期转到上海。(4)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阶级。

(5)斗争形式:前期是学生罢课,后期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6)结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3.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3)参加者: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3.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问题】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以1919年五四

运动为界标,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异同?

探究:相同点:①社会性质相同。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③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④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因此最终都失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⑤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五四爱国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走在运动最前列的是()

A.爱国商人

B.工人阶级

C.爱国学生 D.广大农民 2.“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个口号是在哪个运动中提出的()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请你想想,这个“大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A.1919年 B.1921年 C.1937年 D.1949年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

A.领导工人运动 B.建立民主共和国 C.打败日本帝国主义D.发展社会生产力

6.尽管他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却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功绩和影响而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他就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董必武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材料二 “废除二十一条。”

材料三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完成:

(1)这三个口号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次斗争?

(2)材料一中的“国贼”主要指的是谁?

(3)材料二中的“二十一条”的签订双方是谁?

(4)这次斗争的前期和后期,斗争的中心和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5)这次斗争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2.解析: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青年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

答案:D 3.解析: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革命都是旧式的农民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所以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答案:D 4.答案:B 5.解析:1921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答案:A 6.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中国共产党一大”“当选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并且领导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因此答案选A项。答案:A 7.参考答案:(1)五四运动。(2)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袁世凯与日本政府。

(4)前期斗争中心在北京,斗争形式以学生罢课为主;后期斗争中心在上海,斗争形式以工人罢工为主,另外商人也举行了罢市。

(5)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北大一学子在狱中题诗:“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充分表达了被捕学生的爱国情怀。据此推测,该学生参与了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红军长征 D.一二·九运动

2. 1919年6月5日,一个日资纱厂的工人突破租界巡捕的武装包围,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工人也参加进来,罢工达到高潮时,参加人数达六七万。这场工人罢工斗争应发生在()

A.北京

B.长沙

C.上海

D.广州

3.下图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地方。这里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四五运动

4.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A.取消了“二十一条”

B.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国共合作实现

5.每年五四青年节,青年们激情飞扬,用青春的活力、蓬勃的朝气来纪念五四运动,那么关于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导火线是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外交失败 C.运动的口号有:自强、求富

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她成立的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7.“„„哪里有共产党,哪里的人民得解放。”这首《东方红》唱出了中国人民对共产党的无限热爱。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

A.80周年

B.83周年

C.90周年

D.82周年 8.(2010·福建龙岩)如果小王要去参观中共一大的旧址,他应该去()A.南京

B.北京

C.广州

D.上海

9.红色旅游已成为2010年扩大内需的一大热点,下图嘉兴南湖被列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主要是因为它是„()

A.五四运动的发祥地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C.抗战时期的敌后根据地 D.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北京大学和某杂志成为它的主要阵地。五四运动后,宣传某革命理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 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会集,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有改动)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杂志”和“革命理论”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一中所提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哪一年?

(3)材料二中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此运动是哪一革命的开端?

11.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徐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下列两组图片,请观察下列图片,完成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10.参考答案:(1)《新青年》。马克思主义。(2)1921年。(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11.参考答案:(1)①92 五四青年 ①②⑤ ②90 ①③④⑥⑦(2)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②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3)①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领导工人运动 ③陈独秀(4)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国共合作北伐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背景

(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都失败了。这时,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2)中国共产党从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相对强大的现实中认识到,与国民党结成革命统一战线,是打倒军阀统治和外国列强的正确道路。

2.形成: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会议内容有: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原则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1924年5月。2.地点:广州黄埔。

3.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4.领导人:孙中山亲自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5.意义: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三、北伐战争

1.目的: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开始时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4.总司令:蒋介石。

5.英雄: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6.结果:打垮了军阀吴佩孚,消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开始大肆“清党”,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惨遭捕杀。3

(1)开办图片展 ①2011年5月4日,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爆发__________周年,同时为了纪念__________节,要求同学们举办一次图片展,你会从上述图片中选择哪几幅?

②2011年7月1日,如果想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__________周年而举办一次图片展,你会从上述图片中选择哪几幅?

(2)编排历史剧

①如果课堂上,为了再现图⑤这一幕场景,徐老师要编排一场历史剧,请你为老师准备几条标语。(写出三条即可)

②在历史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斗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同学们一片欢呼。如果你是负责宣读这一系列消息的同学,你应该准备哪些内容?

(3)角色小体验

如果你是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负责此次会议的记录工作,请你完成下列内容。

①这次会议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次会议确立的党的中心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书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体验里程碑

请你分别说一说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

参考答案: 1.解析:题干中的“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等事件都发生于五四运动期间。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解析:杜威所说的这场运动是指五四爱国运动,据此可直接确定B项符合题意。答案:B 5.解析:五四运动是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起的;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D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D 9.解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为法国巡捕的干扰破坏,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答案:B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时间、地点:1927年4月18日;南京。(2)建立者:蒋介石。

(3)性质: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黄埔军校的创办 2.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同盟会的纲领

D.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 1924年11月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是()A.周恩来

B.蒋介石

C.廖仲恺

D.叶挺

4.孙中山说:“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位于()

A.广州 B.长沙

C.武汉

D.上海 5.下列哪项不属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A.张作霖 B.吴佩孚

C.孙传芳

D.袁世凯

6.在上海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是()A.汪精卫 B.张作霖

C.孙传芳 D.蒋介石

7.连线题:请将下列黄埔军校早期领导人及其职务做正确连线。蒋介石

总理 孙中山

党代表 周恩来

政治部主任 廖仲恺

校长

参考答案: 1.解析: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答案:C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

【问题1】 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节节胜利?

探究: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两党齐心协力,又有其他各革命阶级的积极支持,为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②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即先集中兵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③广大北伐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④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北伐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它以打倒列强和军阀为目标,因此得到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问题2】 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

探究: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此,大革命失败了。

1.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的标志是()

1.孙中山曾说过:“我们过去的革命所以失败„„原因是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A.与共产党建立了合作关系

B.建立了黄埔军校 C.领导了北伐战争

D.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2.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24年,假如你当时被黄埔军校录取,作为新生报到时,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蒋介石是学校的校长 B.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

C.校园广播反复播出紧急通知,禁止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也不准进入军校就读 D.英姿飒爽的周恩来正在给新生上课

3.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黄埔军校成立 ②国民党“一大”召开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④北伐战争开始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4.“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这是马小虎同学在学习了某一知识点后,写下的一副对联,由此可以判断他学习的知识点是()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5.国民政府北伐时期,在湖南、湖北战场上,北伐军浴血奋战,基本上消灭了哪一军阀的主力部队()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袁世凯

6.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

B.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C.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D.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7.以下关于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B.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C.国民大革命最突出的成就是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国民大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

8.下图是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其政权性质是 „()

A.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B.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C.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9.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这里的“失败”主要是指()

A.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B.共产党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上风 C.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10.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历史,马小虎同学整理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合作建校——并肩作战——叛变屠杀”,请你结合这条线索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合作建校”指的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建立的什么学校?如果让你挑选合作办校的见证,你会选择下列哪几项?说出他们的姓名和当时的职务。

11.学习了“国共合作北伐”后,请你帮助兴趣小组完成下列内容。(1)根据内容,完成知识结构示意图。

(2)“并肩作战”指的是国共两党并肩进行的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发动“叛变屠杀”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叛变屠杀”标志着什么?

(4)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了,从中你总结出什么经验教训?

(2)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呢?(3)为什么说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而国民革命却失败了呢?

参考答案: 1.解析:为培养革命骨干,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军,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答案:B

2.解析:A、B、D三项是关于黄埔军校建立的基本史实。C项的情境在当时是不可能看到的,因为黄埔军校正是建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当时的黄埔军校中,也有大批共产党员。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

3.解析: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5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7月。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

4.解析:题干中“吴孙张三系军阀”是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指的是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由此可确定此事件是北伐战争。答案:D

5.解析: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10万主力军把守。北伐军消灭的正是吴佩孚的主力部队。答案:A

6.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都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但只有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因为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才有了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有了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答案:C

7.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叙述不正确的”,属于逆向选择题。国民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而这正是国民大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原因之一。故D项表述错误。答案:D

8.解析:南京国民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因此它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答案:D

9.解析:“国民革命失败”是针对国民革命的目的来说的,反帝反封建是国民革命的目的。A、B两项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D项则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影响。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

10.参考答案:(1)黄埔军校。A周恩来——政治部主任,B蒋介石——校长。

(2)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蒋介石、汪精卫。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4)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权,组织自己的武装。11.参考答案:(1)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 国民党右派(2)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10.中图版台湾省教案 篇十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课程标准

(一)内容标准

(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照相、电影和《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生活时尚、大众传媒出现的时间和引起的文化生活变化。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放足”、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分组搜集、整理、分析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电影资料、报刊资料,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对文化生活变化的比较、概括能力。

(2)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必然引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改变,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2)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中国旧的封建文化、生活体系,由此培生初步运用辩证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作为“近代化的起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知识要求上处于了解层次,但在能力上要求较高,要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这符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释读。

难点:本课的难点与重点相同,即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会生活近代化。近代化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涉及政治、济、文化等各方面。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在界近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在晚清民国时期,即西洋文明冲击中国社会的初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风俗习惯、新潮流、新时尚,例如照相、电影、剪发辫、易服饰等等,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普通和平常的照相、读报、看电影、握手等文化生活和礼俗,它们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除此之外,近代社会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感受历史,感悟历史】:

一、文化生活的变化

一个时期的文化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从洋务运动以来,我国的近代起步,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技术传人中国,近代企业的兴办,政治民主化的探索,资产阶级思想启蒙,都在文化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照相术 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技术,40年代传人中国。1844年8月耆英在与法国使臣谈判时,法国人为其拍摄照片,这是中国最早的照相事例之一。照相迅速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各地开设营业性的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照相还被应用于广告中,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

2、电影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不久就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作“电光影戏”或“西洋影戏”。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是1896年8月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楼”茶楼。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它是一部无声电影。1931年,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是我国第一步有声电影。20世纪初,中国电影先驱们先后组建了新民公司等多家电影三不仅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一支生力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电影演员如阮玲玉、赵丹、白杨等和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导演蔡楚生,创作了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教科书中提到的《难夫难妻》是我国的第一部故事片。

你们还知道哪些老电影、老演员和导演?

3、报纸

以《申报》为例说明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报刊是通过文字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与要石专播工具。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出现受西方文化习俗的影响,并同中国政治近代化息息相关,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过程中,都出现过创办报刊的高潮。《申报》由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等四人合办于上海,1872年4月30日创刊,聘请中国人担任主笔。从创刊开始就有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等栏目,确立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本模式。1912年,由我国近代著名报人史量才接办,并很快发展为近代中国最大的报业集团。

4、出版 以商务印书馆为例说明近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我国发明的,但是我国的图书印刷长期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近代以后,西方发明的铅字和机械印刷技术传入我国,近代出版业开始迅速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务印书馆,它是1897年由夏瑶芳等人创办的。20世纪初张元济成为该馆的负责人,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大批水平高、质量好的中小学教科书;编印的“大学丛书”,结束了清末以来外国人垄断我国高等学府教科书的局面;编印了《辞源》等工具书,深受知识界欢迎。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注意近代图书出版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机械印刷技术的传入,由此体现工业化的影响。

二、社会风俗的变迁

社会风俗的变迁实际上是人民生活近代化的反映,其方向是越来越文明,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首先,教科书说明了社会习俗发展的方向,是向越来越文明的方向发展。对此知识可结合近代化的起步,指出“文明”的方向实际上体现了学习西方,与世界潮流接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民主风气;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女权的尊重。

其次,教科书分别介绍了剪发辫、易服饰、放足和改称呼。

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汉族的发式是男子和女子一样蓄发不剪,或披发于肩或束发于顶。宋朝时的金人是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满族人继承了这种发式。清军入关后,为了用同化风俗的办法来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强令男子剃发。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下,汉族男子终于都按照满族的习俗剃发蓄辫,拖在脑后的一条长长的发辫成为清朝国民的象征。因此,要求剪辫就成为各个时期反清的标志。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方交流中,西方人讥笑中国的辫子,更激起了中国人雪耻振兴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各地兴起剪辫之风,成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以除去旧俗,做文明公民。设问:为什么拖在人们脑后的大辫子会成为革命的对象? 易服饰的主要成就是西服、中山装和旗袍流行。西服是欧洲的传统服装。它设计科学,着方便,穿起来能使人精神焕发。近代以来,随着外国人在中国的增多和受留学回国人员的影响,西服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根据中西服装的优点而设计的一种新式服装。上衣为对襟、翻领、胸前有四个口袋,袋盖为倒山形笔架式;裤子基本上是西裤样式。中山装朴实、庄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适合于社会各阶层。在国际上,中山装被视为中国男礼服的代表样式。旗袍原为满族妇女的一种服装,民国时吸收了西方服饰的长处,逐汗演变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时尚服装。新颖独特的旗袍,不仅受我国妇女的喜欢,而且也很受西方妇女的青睐。

女子缠足的陋习始于五代时的南唐,发展于宋代,盛行于清代。缠足是在女孩子未成年时,将其双脚分别用布裹紧,使其长成足骨隆起、足尖尖小的畸形脚。这严重地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曾两度禁止缠足,但成效不大。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女子放弃缠足,还成立了“不缠足会”。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足的妇女逐渐减少。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一重大变化是改称呼。1912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大人”、“老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与此同时,跪拜、作揖等清朝通行的礼节也被废除,代之以鞠躬和脱帽礼。中外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礼节。本知识点的讲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称呼和礼节的改变有哪些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回答,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教师也可以从近代资产阶级先进分子追求民主、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近代国家、政府的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等方面适当提示。【总结】: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引进,照相、看电影、看报纸等娱乐方式、精神消费的传入,猛烈的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缓慢前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复习巩固】:试分析一下,近代创办的报纸与旧时的邸报在本质上有何不同?(近代报刊与旧时邸报的本质不同点:邸报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刊载的内容狭窄,发行范围有比较严格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民众的视听;近代报纸顺应了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深度,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舆论”受到重视;另外,近代报刊也反映大众生活,丰富大众生活,服务于经济发展。)

【知识拓展】:本课的知识拓展介绍了握手礼的流行,其实是教科书中社会风俗变迁的补充,它同改称呼一样反映了资产阶级进步分子追求民主平等和融入世界潮流的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例如一般情况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握手时要热情,面露笑容,注视对方眼睛。伸手动作要大方,态度要自然,如左手加握,以表示更加亲切、更加尊重对方。但男同志对女宾一般不用。握手也有次序,一般来说,应由主人、领导者、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同志先伸手,待他们伸手后再握手。【相关链接】:

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故事片

1923年

《孤儿救祖记》 中国第一部长系列影片1928—1931年《火烧红莲寺》

共18集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广东鹤山县人,出生于上海。先后演了《战功》、《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狂流》、《脂粉市场》、《姊妹花》等重要影片。1933年被《明星日报》评为第一位“中国电影皇后”。1946年迁居香港,主演《孝道》、《后门》等影片,1975年退出影坛移居加拿大,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由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1926年,《大闹天宫》;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

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铁扇公主》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也是亚洲当时的第一长动画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它则是名列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普通一兵》。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最高奖的故事片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和姜文主演的中国影片《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的中国电影。

中国第一部恐怖电影 1937年,新成立的新华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欢迎的影片《夜半歌声》,这是中国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国产恐怖电影,它不但在当时制造轰动效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其价值和魅力依然能够得到验。

中国第一部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影片 2002年12月12日《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部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新中国第一部与国外合拍的故事片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艺术制片公司共同摄制了儿童故事片《风筝》。

上一篇:师德演讲稿:让爱永恒下一篇:小学安全应急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