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2024-08-17

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12篇)

1.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一

作者简介:王惠川(1956-),硕士,副教授,北京农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

导言:

早在1973年,美国当代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就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精英”(Elite)阶段“、大众”(Mass)阶段和“普及化”(Univesal)阶段[1]。具体讲就是以适龄人口(18~22岁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毛入学率)为阶段划分的衡量标准,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阶段。此后的40余年来,全世界的教育学家们对此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各个国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念和规划。

基于马丁・特罗理论,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总量较小,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改革开放取得经济迅速增长的全国基本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后经济优先发展的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优先步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诚然,作为发展中的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构架,不可能完全接受马丁・特罗理论的全部内涵,如“入学态度”、“高等教育功能”、“院校行政管理形式”等就有明显的差异[2]。我国的多名教育学家和学者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区分、不同阶段的教育构架、教育考核和评估等做了研究[3][4][5][6]。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优先步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快轨道,北京大学的鲍威在撰文探讨了“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杨延青在对普及化阶段首都高校的学业表现、能力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观等进行了研究[2][4]。

根据马丁・特罗理论推算,中国乃至北京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节点时间和大家“公认”的20有一定出入:

马丁・特罗理论中的“毛入学率”不等同于我国的高考“录取率”,“毛入学率”指“适龄人口”的高考录取率,而我国的“录取率”指“参加高考人口”的录取率。通过对此分析,北京的高考录取率折算成马丁・特罗理论的“毛入学率”平均要减去12%,依此推算,北京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节点时间应为而非大家“公认”的年。

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不均衡性,“毛入学率”要远低于高考入学率。19全国高考录取率达到56%,但“毛入学率”仅为8.68%,20高考录取率63%,“毛入学率”15.76%(“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最高的45.60%,也就是说截止至20我国并未达到马丁・特罗理论的“普及化”高等教育水平―――50%。

一、问题的提出

1.北京优先实现了普及化高等教育,但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需要独立创新。

2.北京高校80余所,各级、各类高校并存,“普及化”对各级、各类高校影响不一,故北京也不可能在具体指导上一刀切。应该说“普及化”对“985”、“211”高校影响不大,对民办、三本、二本高校影响很大或较大。

3.北京农学院作为二本的农科高校,其生源质量受“普及化”影响很大,年以来,北京农学院北京生源的“综合学习能力”在“适龄人口”中排名50%~54%。

4.为适应“普及化”的现实,北京农学院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也做了系列改革,提出了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基础课改革的`对策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尚未查到在“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基础课改革的相关报道。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北京农学院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制定对策的背景。(1 )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基础课改革缺乏政策引导。(2)精英(传统)教育的管理体系、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机制、分配机制等根深蒂固。(3)基础课改革涉及学生的培养方向、目标和质量,可以以试点的形式先行,但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下降。

2.制定对策的指导思想。(1)落实基础课“服务”、“服从”农科专业需要的学科发展定位。(2)树立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基础课教育理念。(3)制定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管理、教学方法、考核和奖惩机制。(4)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即把精英教育出身的教师的精英教育观念转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普及化教育观念。

3.对策内容。(1)转变观念。通过分析教学对象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对“学习收获的期望值”,真正认识到我们现在面临的教学对象之“综合学习能力”已远非“精英”,“学习收获期望值”也更现实、现代,学校的培养目标亦由农业精英向农业应用型人才转化。这都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转变教育观念至普及化高等教育。(2 )调整课程设置。学校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求基础课必须调整课程设置:一是从根本上解除“宽基础”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二是根据农科专业需要设置基础课门类和学时,基础课服从、服务于专业需要;三是根据专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3)建立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原则是:加强过程管理,防止不教而诛;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加强教师农科知识素养,提高学生基础课“学习收获期望值”;加强考核控制,保证基础课教学质量。提高到课、作业、平时成绩的考核权重,缺课1/3不能参加考核,作业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不低于30%,教师发现学生连续三次不到课或不交作业或课堂考试不及格必须找本人谈话和通知班主任,整班类似情况严重通知所在学院;一、二年级建立早读制度;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由基础部向各学院提供每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名单和资质、以往教学业绩介绍,各学院征求学生意见选择任课教师(优先、可接受、不接受),基础部公布各学院选择结果,任课教师在学院选择的框架内选择任课班级;要求基础课教师融入农科研究团队,将自身优势发挥到农科研究之中,担任农科专业的班主任,提高基础课教师的农科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要求教师“适当”应用现代教学设施(学校每间教室皆配置了多媒体),防止过度使用影响教学效果,如数学教研室规定新教师两年内不能使用多媒体;推行标准化考试,试题库成卷,统一考试,封头判卷,流水作业;激励政策:学校特别为基础课教师设置了纯教学高级职称(正、副高)岗位,带队参加竞赛成绩,视作同级别教学成果奖。(4)必修课分级教学、选修课分类教学。根据高考成绩和入学考试成绩把大学英语分为A、B、C三级,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一级学生都有“合适”的班级接受“合适”的教学。数学、物理、化学必修课按课程内容分级,即不同专业教授不同内容,最大限度为专业提供基础支撑。为满足学生兴趣、考研、出国深造等不同需求,实施了分类教学。外语设置了高级英语、雅思、口语等选修课,数学设置了高级数学、数学建模、多元统计分析、数学软件应用等选修课,化学设置了高级化学、化学技能训练等选修课。(5)开展各类竞赛、拓展基础课第二课堂。为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热情,基础课连续5年参加了市级和国家级7项竞赛。通过校内、北京市、全国的基础课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热情,并把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地融为一体。基础课每年承担10余项市级或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训练或创业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

三、对策实施、初见成效

通过近5年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1.基础课到课率提高5.6%,作业完成率达到97%,期末考试及格率提高9%。

2.基础课竞赛校内获奖150项,市级奖54项,国家级奖6项。作为二本农业院校,数学建模获国家级二等奖、化学技能竞赛北京市排名第二实属改革的成果体现。

3.年外语四级通过率提高10.40%,5年累计提高18.6%。

4.8名基础课教师晋升教学型高级职称,其中一名因教学成绩突出破格晋升。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徐丹,连进军,译。大学教育科学,,(03):5-24.

[2]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及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8(1):28-44.

[3]张伟江,李亚东。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质量保障与评估:上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体制创新与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70-74,85.

[4]杨延青。普及化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挑战:基于北京高校的调查[M].北京大学,2009.

[5]杨延青。普及化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挑战:基于北京高校的分析[M].北京大学,2009.

[6]张云。高等教育普及化与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0,(2 ):197-198.

2.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二

一、按模块化教学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与实务管理人才。《统计基础》的教学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适应“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适应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要求。

按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学特色之一。在《统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我将知识点按照技能分为了四大模块:一是搜集统计资料的技能, 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调查的组织。二是统计资料整理加工的技能, 主要包括统计整理、统计分组、分配数列的编制、数据的显示。三是统计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技能, 主要包括下面五项: (1) 静态分析指标, 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2) 动态分析方法, 包括动态数列的编制, 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动态数列因素分析。 (3) 指数分析技能, 包括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 指数体系的建立及其因素分析。 (4) 相关回归分析技能, 包括相关关系的判断与测定,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5) 抽样推断技能, 包括抽样误差, 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样本容量的确定及总量指标的推算。四是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术, 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报告的格式要求、表达方式和说理要求等。

二、教学语言做到通俗简练

传统《统计基础》教学不太适合高职教育, 因为它过分重视指标的计算和理论的演绎, 而很少涉及到运用统计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陷入了繁复的计算之中, 教师往往津津乐道于统计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 所使用的教学语言都是专业化、学术化的, 学生往往认为晦涩难懂, 这样既没有教学效果, 也达不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熟悉你的学生的情况, 才能搞好教学。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而言, 基础较薄弱, 对高职学生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做到语言通俗简练, 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公式没有必要一一推导, 复杂的可以删减。对于概念的讲解可以结合实际例子, 做到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启发学生、多互动, 让他们自己思考, 这样所学的知识就会印象深刻。

三、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教学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经普及的今天, 统计的计算已经不再是统计教学的重点,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才是重点。统计方法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相关软件的应用, 使得数据处理变得简单而精准, 也使得统计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 由抽象繁琐变得简单轻松。基于学生在大一学习过计算机基础, 我在《统计基础》教学中引入了Excel软件, 它是最常用的表格软件。Excel与专业的统计软件SPSS、SAS、SYSTAT、BMDP等相比, 有着应用普遍、中文操作界面简单等优势。Excel适用于以数量分析为主的《统计基础》教学之中, 它也有利于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自学和演练。

在功能方面, Excel能满足《统计基础》教学和实验的要求, 它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没有专业的统计软件强大, 但利用Excel提供的图表绘制、统计函数、电子表格和有关分析工具, 已经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可根据Excel的图表绘制功能、统计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等, 对《统计基础》的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 将Excel引入的相关章节的教学之中。这样在教学过程中, 大量繁杂的计算就可以交由Excel去完成, 而教师就只需要跟学生讲清楚统计的基本思想、计算所基于的基本原理和条件。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EXCEL软件进行实际的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分析工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首先进行问卷和调查方案的设计, 然后在校园内开展一次真实的统计调查工作。从调查对象的确定, 样本的选择;到问卷的分发、回收与审核;再到资料整理和数据的输入, 估计与分析;最后到调查报告的编写, 全部要求学生在Excel上完成。这样统计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式的教学, 而变成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理解了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这样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它能将声音、图形、文字、影像等多种信息资料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统计基础》的教学重点, 由过去的概念和方法的陈述, 过渡到各种统计方法的灵活掌握和实际应用上。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许多形象素材, 动静结合, 图文并茂, 视听并用, 情景交融, 这种全信息的表达方式为《统计基础》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学生课上也不用做过多的笔记, 而集中注意于老师的讲授, 课下可以拷贝老师的课件,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们可以将网络技术应用于《统计基础》课堂教学之中, 使得“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 走向了“开放”。比如,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下开展网络搜索, 索引出和所学知识相关的素材,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网络调查, 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力。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 实现课后交流, 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 传递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

五、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的学制为3年, 学生的基础较薄弱, 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实践实训环节不容忽视。学院现有一些实训室和机房, 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室和机房, 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此外,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现实, 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美荣.统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 任职教育 基础课 教学方法

近年来,一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课程领域对高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做出了有益探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对高职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也达成了不少共识。如打破学科本位局限,突出能力本位的高职特点,把基础课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参与,提升基础课教学的专业服务能力等等,为高职基础课改革做出了可贵探索,也为我军士官大专学历教育基础教学改革提高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一、地方高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成果

关于高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成果体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在教学策略上,强调基础课教师要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以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任东梅认为基础课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整体教学又要注意各系的专业特点,在各个系部课程的组织、内容的选取、讲授的深度上,公共基础教学应有自己的考虑标准[1](P94-95)。陈英则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检验方面对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高等数学教育要结合各专业的需求,强调其应用性[2](P50-31)。张启途则提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将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教学引进高职英语教学,增强高职英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等等[3](P37-39)。

当前高职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另一个趋势则是:在教育方式上,强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方面代表性研究成果有: 王雪娟针对目前高职基础课存在内容基础性与专业针对性、效果滞后性与职业指向性、内容完整性与时间迫切性之间的矛盾,指出基础课应树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新理念,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使基础课教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以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4](P114-116)。章剑林等则认为高职基础课要积极探索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既有理论知识的宣讲,又有实践事例的说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5](P57-60)。李世平等主张推行项目教学法,对应各个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项目化,通过能力目标设定,能力项目设计,能力过程训练,在学生实际操作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生成[6](P588)。杨凤翔等建议采用实境教学和体验式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7](P40-41)。

二、对士官大专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第一,从基础课程的本质出发,体现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突出职教性。

士官大专学历教育以培养任职能力为目标,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和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而这些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基础教育,因而,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士官大专学历教育还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要求学员能够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适应岗位需要,这就要求基础课程突破就基础论基础的观念,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引入专业教学理念,强化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体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因此,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及“为专业服务”的理念开设基础课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基础课教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立足学员能力发展,在教学上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 学科中心 ” 模式,建立起与培养目标相吻合的“ 能力培养中心 ” 模式,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员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在认真分析某种任职岗位所要求的各种具体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该专业的特点,按照专业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基础课在该专业中的学科定位及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努力寻求基础课与专业课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点,以该专业必备的能力为中心,有针对性地确定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内容,不必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应强调综合性和实用性,保证基础课所传授的基础知识在学员专业学习中能“ 够用 ”,同时放眼学员的未来,注重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终身学习及适应新的任职需要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从培养岗位任职能力出发,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突出实践性。

借鉴地方高职基础教学改革经验,士官大专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体现实践性,即紧扣任职能力培养,以有利于能力生成和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为重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员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员在“ 做中学、 学中做 ”,真正实现知识、 能力与素质的统一。

在基础课的教学中,通过借鉴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成功经验,创设岗位任职情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员的知识应用能力。任务驱动法变“ 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 为“ 以工作过程体系为主线 ” 的教学组织,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待完成的典型任务,让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任务,真正体现“ 学、做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培养学员利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员可在基础教学中,针对专业特点,适当引入真实或模拟案例,与学员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和评价,再进一步引导学员思考在此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解决了什么问题、 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后,再创设另一类似的案例情境,由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培养学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基础课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尽管也尽量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但是由于其课程的基础性,学生尚不能在真实或仿真的岗位任职情境中利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专业问题。但是通过实践教学,能让学员走出课堂,在实践体验中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认识任职岗位,更好地为后续专业学习和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任东梅. 浅谈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进索[J]. 职业圈,2008(15).

[2] 陈英.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 数学爱好者(教育学术),2008(3).

[3] 张启途.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细分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2).

[4] 王雪娟.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谈[J]. 太原大学学报,2008(4).

[5] 章剑林、江锦祥、刘青云等.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6] 任东梅. 浅谈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进索[J]. 职业圈,2008(15).

4.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四

一、引言

《机械基础》阐述了一般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涵盖面广,知识点多,概念抽象,综合性强,对学习者的要求较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专业知识起点低,且对机械缺乏感性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而言,如何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处理一些常见的机械问题,就成为了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和就业面前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出路。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式,不断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程度,将对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具体做到: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多,知识单调枯燥,因此就更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教学目标的同时,合理运用教材,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

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启发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肯定他们的创造性设想,使其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对《机械基础》的学习热情,通过具有现场性、竞争性、趣味性的课堂和课后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分层教学”法,注重因材施教

此外,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还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各异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进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基础差不多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进度,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则可以采取单独辅导的形式,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发挥情境式教学法的作用

情境式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式教学对《机械基础》课程尤为适用,这主要是由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能使学生注意到生活中所蕴含的机械知识,并迅速将其融入学习中。

中职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教师应结合这一特点,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应发挥各专业的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参加到实习和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参观工厂,在工人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参与部件的拆装、维修和调试工作,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使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好《机械基础》课程的热情。

四、以多媒体和网络课程的开发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机械基础》授课主要是通过教材、板书及教师的.口述完成的,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极大地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客观的特点能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5.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五

2017/5/13上午

一、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李森教授致欢迎词

李森教授代表海南师大对与会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介绍了与会代表与来宾。

二、海南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张超讲话

表示热烈欢迎,介绍海南省概况,工作进程,教育工作理念、政策与实施成效。基础教育领域与国际合作交流活跃,十三五目标达到中国中等偏上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促公平、保质量,希望海南参会代表相互交流,吸取国内外基础教育的经验。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郭弋研究院讲话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

主题发言:

行动学习的挑战——以东京都荒川区的公立学校为例 小林敦子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读书两年 东京荒川区的教育员

(一)日本教育的特征——重视全面的发展:

1、知育、德育、体育

2、自律能力

3、平等主义 中国:

1、重视知意

2、重视因材教育

日本与中国教育相比,课程中增加了家庭课,重视获得生活技能或课外活动中的社团活动。

课外活动:棒球部、羽毛球部、篮球部、足球部

文化部:吹奏乐部、美术部、英、英语部、华道部、读书部

但是,一般科目教育还是传授型教育(由于高考)

2002年开始综合学习时间,内容为地域环境教育、防灾减灾教育、志愿者体验、农业教育

综合的学习:生命教育

问题:以主题学习为中心,教师能力要求高,可是教师忙于日常事务,充分研究教材的时间无法保障,不能充分对应课程

日本政府提出了“宽松教育”,削减了3层学习内容 “宽松教育导致学历低下” 积极开展综合学习时间的学校、儿童和学生测试

(二)学习指导要领修正案颁布——行动学习自主与对话式深入学习的表述方式

随着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改,日本政府引进了新的理念——行动学习

(三)学习指导要领的内容 掌握生存和工作知识与技能

培养对应未知状态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 学习贯穿到人生和社会的学些能力和人间性素养?

(四)行动学习的阶段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学习讨论——过程中获得?

关键:问题、思考材料、充足的时间、互相比较和交换观点、教学最初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

(五)知识构成型拼图法:

问题提示:提出问题、整理观点——熟悉活动:解读负责的资料,提供资料、培养专家——拼图活动:小组间讨论——串联活动:互相发表答案,比较和讨论——让学生自己在练习册上写

(六)具体做法

校内研修会(教师校内培训)数学和空间图形、英语

(七)检验效果

使用行动学习后,学生爱上学习

行动学习的课题研究发现的问题: 需要学习具备某种程度的基础知识 很多学生不敢说话

对于iq高的学生会觉得没意思 教材的开发存在问题 怎么样评价这种教学模式 不适合所有的科目、单元

适合社会、不适合英语中的发音和学习

结论:应很具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应全面引进行动学习法

中西方乐学理念下的教学观 郭戈研究院

一、乐学:中西方教育传统的共同理念

1、中国乐学理念的思想基础 老子,乐业的先导者

孔子是乐学的畅行者:知之好之乐之

孟子乐教的发轫者: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乐学为学记的首题 …

2、西方快乐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柏拉图——夸美纽斯——古罗马昆体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 夸美纽斯 斯宾塞

欧美“新教育”和“进步教育”:怀特海苦乐学习观、罗素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尼尔夏由学校(亦即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以及亨利·海因的“快乐学校” 现代的罗扎诺夫“暗示教学法”,阿莫纳什维利“人造的、合作的快乐的教育学” …

二、中西方乐学历年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人情哲学、仁义礼智信中最重要的是乐:乐不是快乐,而是内乐 西方:和幸福主义相连

三、构建以乐学理念为主导下的教学观

1、乐学的作用:快乐教学的效果最佳

2、把以学为乐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3、把愉悦性作为教学的重要原则

4、把学有兴趣、学为愉快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5、把乐教(教学快乐)视为快乐教学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传统策略和方法

五、启发和思考

1.中西方的乐学思想形成了一套体系 2.好学乐学与勤学苦练是辩证统一的 3.构建以快乐为主题教学模式

4.要重视非理性教育和无意识教学问题

课程教学改革的伦理基础 王本陆教授

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全球共同利益理念下的项目学习郭华教授

1、项目学习目标明确、任务模糊、过程不确定——多学科的、整合性的、合作的、创造性的、综合运用——生成:新内容、新方法、新关系——学生的发展(有着实质意义的社会关系中的个体)

2、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

系统的学科知识——传递(掌握)(个人的)——学生的发展(抽象的、偶然的孤立个体)

问题、材料()——探究、发现(个人的、小组的)——系统的学科知识(确定的)——学生的发展

项目学习的核心词是“项目”,但不同于设计教学法,是project-based learning,但与problem-based learning 依然有区别

与问题解决学习相比,以下几个特点更突出: 多学科、跨学科学习

持续较长时间、空间移动较大、设计众多领域、多方合作 模糊的、不确定的、弹性的学习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与外部的知识、材料以及项目本身所蕴含的问题与方法等,共同构成学生发展的内容、过程与方法

与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相比,特点与区别更为突出: 学科知识学习:通过教学传递(继承、掌握)已有的知识、主要的任务在于继承、并在继承中培养学生、获得发展、创新的任务在未来的社会实践 项目学习:则把创新实践提前到学生的学习阶段、是对未来社会实践的创新活动的模拟与雏形实验

项目学习的教学意义:

一般地说:一定会带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重要的是:使得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对立的方面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如: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知识与经验、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等等;尤其能够在人与工作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开放、合作的新型关系

它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将知识与应用结合、将个人融入集体 它使学习与成长进行融合为一个过程、多样、立体、复杂

升级型、专项型、创新型课程改革

重构中国课程论的实践探索 裴娣娜教授 导论:研究路径

1、从课程改革实践聚焦研究问题

是中国问题,学术性深层问题,变革性实践是课程理论

2、重构课程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选择

3、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中国课程论重构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进入第二个中国发展的重要展战略机遇期

捕捉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环境及生态的变化: 中国地域性发展极不平衡

战略性的思考点:

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变革的教育诉求

区域性发展面对的教育性问题 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学校个性化、多样化的优质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化认识)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案例:滨江区教育需求的表现——基本结论 教育要均衡更要

案例: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

追问:目前课程论学科发展能承担此重任吗? 课程改革普遍摄涉入深水区

中国课程论学科基础理论、解释框架原创性思考 缺乏对学校教育实践的解释力和干预力

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间探索 进入21世纪:

要进行深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读懂中国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 在中国大地上的悄然变化:

研究主题、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转换

从分数唯一关注精英向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的转变

(一)课程建设与办学体制的自主创新 多样化办学体制与课程形态多样化 例:北京35中

理念:志成教育“成人比成绩更重要、成才比成功更重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学校个性化办学(重点)研究定位

该问题我们研究经历了一个阶段——三个阶段 学校课程体系结构重建的基本模式

立体、开放、多元、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纵向——

学校课程体系结构重建的创新点

1、构建了四种基本形态 例:绍兴

2、实现了育人模式的创新 例:背景101中学 育人目标:担当人才

3、创生了课程的多种形态,探讨了不同类型课程的价值功能及实施途径

(三)基于学生学习生成发展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建构

(四)课堂教学改革及策略问题 “学习力”与课程生成

(五)现代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1、分层分类的选课走班模式,向必修课延伸,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制约,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平台,“自主选择”

三、重构中国课程论的几点思考

聚焦点:面向未来的中国课程论的构建 学科发展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转向

中国特色课程建设方向,应符合国家重要战略 分析框架: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 开拓研究新领域

区域性推进的决策力的存在形态

(三)确定学科发展理论视野的基本问题()

优质化、特色化充满活力的学校办学

每一个学生享有自主生成发展的个性化学习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做法 卜令国教授 ppt

学科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 徐继存教授 论文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中小学课程建设 李森教授

2017/5/13下午

香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路与思 尹弘飚

对第二轮改革持有怀疑态度——对核心素养的怀疑:理论上不具有启发性、吸引力、OECD指导的核心素养凭什么能够更适应各地教育文化的适应

活动的回归于综合实践课程的重构 潘红建教授

我们现在活动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加上了综合实践这个词

一、学校活动全面课程化引发的问题 课程概念泛化:压缩了非课程的空间 理论研究缺位,活动实施不平衡 课程开发要求太高,教师难以适应

二、非课程化教育活动的回归

三、综合实践课程的重构

1、原则:跨学科、互补性、可行性

2、综合实践模块的构建 将四大板块转化为三大板块 建议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四大板块转化为 “课题研究学习”、“劳动与服务”、“设计与制作”三个模块

3、重新规划

四、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水平

1、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

2、加强教育监督与监管力度,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

喀麦隆中小学课与教学改革 梅佳

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作者变化的研究 张箐教授

一、选文作者变化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改革开放后编写的第一套教科书,至目前使用的课程标准修订版教科书,六套 以中国当代作者群体的变化为分析对象,其作品构成语文教科书的主要部分 初中教材(三年制)

(二)研究主题的确定

1、选文作者的社会身份构成及其变化

2、文学家、作家、诗人等群体的政治身份状况及其变化

3、六套教科书共同选择作者的选文数量与篇目等方面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的选取-内容分析法

二、选文作者变化的直观呈现

(一)选文作者社会身份构成及变化

1、文学家、作家等文学领域久负盛名、成就斐然的群体始终是选文作者的主体。且比例逐渐增加(之前被打入右派的)

2、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占比例不断提升,其类型有单一走向多元(科普作家与科幻作家)

3、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等知识精英从无到有,入选作者及作品文体在课程改革前后差异较大

4、新闻工作者群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主体地位与选文内在艺术价值逐步凸显

5、其他类作者群数量减少,从突出身份的外在影响走向关注作品的育人价值

(四)共选作者的作品数量、篇目与文本解释的变化

1、作品数量基本稳定,减少了战斗性杂文、增加了文智凄美的小说与散文

2、作品解读由标准化、政治化、走向差异化、人性化

三、选文作者变化的研究启示

1、作者遴选标准:从重视作者外在社会身份走向关注作品内在文学价值

2、作者群体政治身份变化:相对单一——多样并存

3、文本内容解释的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让课程成就文化:新优质学校之“道” 谢翌教授

关于优质学校的假设: 两个基本维度: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母语课程改革核心观念与内容标准 王标副教授

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一、介绍核心框架设计

设计理念:追求稳定性的三维结构:认识-实践-理解

核心观念构成:文字与故事为本、故事分享、推动认知、理解思考、发现质疑、语言运用

三、介绍核心观念

四、内容标准 能力要求:

理解与整合——侧重阅读、口语交际、观察 创作与表达——写作、绘画 内容要求

四、特点

五、启示

立足文化之根,坚持立德树人——全球共同利益视阈下的中小学德育课程 易连云教授

一、当代中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德育受到充分重视,但变革过于频繁

2、课程设计广泛、全面,但缺乏内在逻辑性

3、课程内容抽象、空洞

4、教师对课程的精神引领作用理解不够,简单地说和机械的操作替代了学生的道德领悟

5、缺乏德育课程实践的道德氛围

三、新的课程改革与反思

尼泊尔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拉祯

数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郜舒竹

数学课程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帮助老师设计学习活动

在实施的时候,把传授式的教学变成引发式的教学,发现一个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也有关系

6.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六

1985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会计法》,后经1993年、1999年两次修订。目前施行的为1999年修订后的《会计法》。199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电算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8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2006年财政部修订了《企业会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公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9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今天,会计法制建设已经落后于会计整体环境,1996年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距今已经18年,当时的会计环境与现在差别巨大,规范中某些内容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会计环境。财政部在《财政部会计司2011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促进会计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根据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的新特点,组织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调研修订工作,指导和规范信息化条件下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二、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修订的几点构想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背景及作用

1996年财政部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范》分六章共一百零一条.分别围绕: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工作交接、会计核算一般要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这是一个全面规范我国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规章,是《会计法》重要配套规章之一,也是各级管理部门管理、检查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政策依据和参考标准之一。《规范》对强化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修订的构想

1.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

在会计信息化模式下,会计业务流程固化,较以往独立的管理系统转变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信息系统,从会计数据的确认和采集到各种项目(科目)的统计(归集)和输出完全是一个数据流程的整体行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集成的信息系统。目前的《规范》对会计岗位多是基于账务处理过程的相似性、便于人工处理业务和内部牵制而设置的.。但信息化下的业务流程,不可能将系统割裂开来而各管一段。财务数据的采集、录入、系统维护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安全,建议根据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流程管理需要增设新的会计岗位,如系统管理员岗位、财务主管岗位、数据采集岗位、数据输出岗位、数据稽核岗位、财务分析岗位、操作日志管理岗位等,应以财务数据流程管理为中心明确岗位责任,确保数据安全、真实、完整。

2.会计核算、会计凭证填制

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规范》第四十七条至第五十五条规定了会计凭证的填制、使用、审核等事项。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在生产、销售、控制和预测的经济活动中,系统软件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广泛应用,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管理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协同运行,产、供、销、财务等各部门大量的会计信息汇集于系统,各终端输入业务信息后就会自动按照系统内固化的业务流程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大部分会计凭证的处理将由财务系统自动生成,脱离手工凭证填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岗位权限设置管理,业务流程、岗位操作的有效控制,财务数据的来源可以实时监控,系统日志管理使每一步操作都能在系统中找到相应的责任人。《规范》中对于记账凭证的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金额等要素要求,在凭证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情况下,建议在财务软件的设计管理环节做出统一规范。关于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者盖章等要求,由于系统可以根据操作员的操作记录自动填列,凭证打印后再行签章将不再有实际意义,建议删去该部分传统内容。

3.会计档案管理和会计交接

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涵盖范围需增大,除传统的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档案资料外,财务软件及其运行环境,电子数据及电子介质的归档、保管等应纳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范》中规定的会计工作的交接制度,明确规定了交接程序及交接内容。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议增加信息资源和系统职责转移方面的规定,除了传统会计资料等工作对象的交接外还应该完善包括用户岗位、用户权限、电子数据档案、业务流程要点、软件操作日志等资料交接内容规范,增设业务流程交接、账户权限交接程序规定。

三、综上所述

7.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七

慕课是MOOC的音译, 英文全名Massive Ope Online Course, 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2008年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提出MOOC这个概念, 到2011年秋, 突破性地来自世界各地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g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 催生了Udacity在线课程平台。到目前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ed X (在线课程项目) 、Udacity (在线大学) 和Coursera (课程时代) 被称为慕课的“三大平台”, 有数百万用户, 影响巨大、发展迅猛。2013年一些中国名校也纷纷加入慕课平台, 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加入ed X, 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加入Coursera, 10月清华大学直接推出共享课平台“学堂在线”。慕课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MOOC是一种特殊的在线教育, 其教学特色在于视频采用短视频形式, 一周上传不到一个小时的内容。并且每一次视频后面都会有测验, 有互动, 便于让学生和教师了解知识的掌握程度。MOOC的创新在于让每一堂课程通过互联网碎片扎实地学完, 并且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免费、开放的特点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方便、自由地享受全球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弥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差异, 使得学习者可以在学习上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慕课时代必将深刻地影响到传统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一环, 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不可避免,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 适应新时代背景, 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的现实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学院一门公共基础课已有多年的历史,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行各业,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授对象都有相当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也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境:

(一)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不同专业需求

由于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深度依赖计算机, 但不同行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侧重点不同, 管理、会计、统计、金融等专业要求熟练使用Excel, 办公室行政文员等对Windows和Word的操作要相当熟练, 企划、保险、广告等行业对PPT的制作要求更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 掌握Windows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的主要操作和应用, 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等”, 缺少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灵活性。

(二) 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多数内容都是纯操作性的, 为了能演示操作过程, 教学上一般采用投影仪等多媒体来展示, 但投影受距离和尺寸的限制, 展示的操作过程不一定被学生看清楚了。而许多单元知识的操作步骤较多且琐碎, 课堂展示这个操作过程很难被学生完全记住, 也没有办法中途暂停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记住操作要领。课堂教学也仅限于45分钟, 45分钟结束, 整个操作演示过程也就结束, 不能再现, 使得学生想再重复学习也不可能。加上教学内容本身也比较枯燥, 这样单向的、填鸭式的教学也很难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习兴趣低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组成较复杂, 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大的问题非常突出。普通高中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少, 计算机基础知识少、操作不熟练, 职业高中、五年一贯制或技校学生, 已经学习过一些计算机相关课程, 具备一定基础知识, 操作也相对熟练, 这些学生在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课堂上学习, 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相对较差, 针对性差的教学就更难使学生有学习的意愿, 于是自然就出现上课玩手机的低头一族。

(四) 缺少对计算机思维的培养, 不适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应用世界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的计算机技术不断涌现, 计算机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 计算机应用的方方面面, 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全部囊括这些内容的。因此仅仅在课堂上教会学生使用几款常用软件, 缺乏对学生计算机思维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 也不利于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独立自主地利用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培养、形成计算机思维才能使学生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应用世界。

三、慕课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

慕课时代的到来, 对传统教学是挑战, 同时也是机遇, 面对这个新的形势, 高职教育应积极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形势。慕课时代下, 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革:

(一) 改革教材, 适应学生及时代的需求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三个不足:一是分章节分知识点组织教材内容, 像一个软件功能的说明书, 虽然有内容全面、知识点清晰的好处, 但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 且让学生觉得乏味。二是大多数教材千篇一律都是对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常用功能的介绍, 没有相关软件高级功能的内容, 也谈不上知识点难度分级, 所有学生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内容, 既不利于水平差异较大的高职学生学习, 也不利于不同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三是无计算机思维的培养, 不利学生在学习后形成自己的计算机思维进而具备独立自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可以针对这几个不足进行改革:一是以项目为载体, 整合教材内容, 把知识点融入项目中, 教材中有项目操作步骤和要领,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学内容。二是引入办公软件的高级内容, 同时对内容进行难度分级, 水平差一点的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难以掌握, 水平好一点的学生不至于觉得枯燥无聊, 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三是加入计算机思维的内容, 作为大一学生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 努力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思维是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必要工作。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正是按以上思路编写的, 教材已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二) 改革教学形式, 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由于计算机使用的普及, 许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前已或多或少地使用过计算机, 但由于这些学生中学阶段所处的学校性质不同, 有普高、职高或技校, 他们在学习计算机方面的时间和内容是很不一样的, 掌握计算机方面的水平差异较大, 如果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 效果自然不好。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改革教学形式是必然。可以利用慕课的网络教学形式, 向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提供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环境;录制一些微视频及授课录像, 将慕课引入课堂, 教师讲授与视频播放相结合;课堂教学上,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法、辅导答疑法等。利用慕课资源实现翻转课堂重构学习流程, 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辅导,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思维碰撞,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

(三) 转变教师角色, 适应慕课时代的需要

当引入慕课方式之后, 教师不再、也不可能是单纯的课堂讲授者, 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 改变角色, 从单一的讲授者变成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考核者。要让教材及课堂充分起到作用, 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是有效的, 教师就要充当教学设计者的角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 时间太长注意力下降学习效果也就不好了。教师设计一些时长相当的课程片段, 设计制作一些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 不断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课中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组织, 除了把握教学规律, 合理地控制时间之外, 还需要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 掌握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反馈, 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四) 改革考核方式

教学效果的好坏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 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包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体现在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因此, 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不能是单一的结果性考核, 而应该包括对形成这个结果的过程进行考核, 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方面, 即学生出勤、平时课堂表现、完成项目的情况、期终考核情况等内容, 形成全面、客观、多角度的考核。

四、总结

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慕课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大规模, 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 一门MOOC动辄上万人, 教育效益广泛;二是开放性, 以兴趣导向, 凡是想学习的, 都可以进来学, 不分国籍, 只需一个邮箱, 就可注册参与, 且课程资源免费, 只有在需要学分、证书时才收取一定的费用;三是方便自由, 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数码设备终端进行学习, 学习在网上完成, 无需旅行, 不受时空限制, 能较好地利用碎片时间。当然, 慕课尽管有这些优势, 但它也不是万能的, 任何技术、任何方法、任何手段都只是可供利用的工具而已, 任何教育的核心都必须是内容与方法相适应的选择。引入和利用慕课, 是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新闻晚报.什么是“慕课”[EB/OL].[2013-07-09].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3-07/09/content_1056120.htm.

[2]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

[3]邹景平.我为做中文MOOC的老师点赞[EB/OL].[2013-12-19].http://learning.sohu.com/20131219/n392020955.shtml.

[4]辛永涛.慕课 (MOOC) 视野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J].教师, 2014 (11) .

8.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24-02

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等医学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和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结合学分制的教学要求,构建具有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所谓学分制,就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对于学生来说,学分制教学给了学生广泛的自由空间;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基于这一思考,本文拟对学分制背景下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展开研究。

一、学分制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目标。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才能够有效指导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二)坚持以人为本

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在这里指的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确保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

在整个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客观、公正、公平、公开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做到评价指标客观科学、评价主体广泛、评价过程透明、评价结果公开。

(四)充分发挥教学部门的主体作用

在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各个环节中,教学部门是主体。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出教学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自己的本职力量,才能构建科学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医学院校教学部门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工作方法,比如充分听取学生、专家的意见,确保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客观有效。

二、学分制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设计

在学分制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分制的教学特点和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不断扩大评价主体,完善原有的优秀经验,确保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真正科学,发挥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应有的教学质量监控功能。

(一)坚持学生评价的基础地位,创新学生评价的方式

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其对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学生评价的方式也要因此而有所改变,这样才能适应学分制的要求,也才能真正的确保评价的效果。

首先,创新学生评价方式。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有调查问卷、网上评价等。实际上,传统的评价方式只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分制背景下,需要创新评价方式。比如在坚持网上评价的优秀经验的同时,扩大网络评价的权限、延长网上评价的时间,确保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评价。

其次,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由于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比较自由,所以,要想把学生组织起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评价就非常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医学院校就需要采取各种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比如对学生加强教育和管理,让学生意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养成自主评价教学质量的良好习惯。或者也可以把评价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等。总之,高校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为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实基础。

第三,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在学分制背景下,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教学信息反馈,对教师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不定期地向教学督导及教学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反馈、咨询等,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

(二)扩大二级学院教学部门的评价权限,制定详细的评价细则

二级学院的教学部门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主体地位。对此,要在学分制背景下科学构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需要二级学院教学部门发挥出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要扩大二级学院教学部门的评价权限。从以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看,二级学院教学部门的教学评价都是依照高校制定的标准进行的,或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处于次要地位,仅仅是配合高校的评价工作。在学分制背景下,二级学院教学部门以往的评价权限和评价地位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对此,医学院校要不断放宽二级学院教学部门的评价权限,比如允许二级学院教学部门依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或者开设课程的基本情况自主制定评价细则,让二级学院教学部门充分实施教学评价。二级学院教学部门权限的扩大,主体地位的加强,对于科学构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二级教学部门也要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细则。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二级学院教学部门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评价细则是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比如可以把同一科目的教师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评价,也可以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到评价中去,制定符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实际的评价细则,同时上报高校教务部门备案。

此外,二级教学部门还要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保证学院的各项教学改革和管理工作顺利推进,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推进学科、学风和专业建设,加强对教学及其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指导,从而达到对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

(三)创新专家评价方式,达到监控与指导的目的

传统的专家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专家听课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督导和评价。在学分制背景下,专家评价依然是一个需要坚持的选择,但仅仅采取专家听课的评价方式是完全不够的。因此,要创新专家评价方式,达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指导的目的。

第一,创新专家评价方式。一方面,要创新专家来源。传统的专家大部分是来自本校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但是在学分制背景下,还需要不断扩大专家来源。比如可以通过邀请外校专家来校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另一方面,要创新评价内容。传统的评价内容主要有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艺术等。在学分制背景下,必须细化每一项评价指标,或者请专家提供一些优秀的经验,使得评价内容更加符合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需要。

第二,切实发挥专家的监督与指导功能。评价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每一次评价完成之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学分制背景下,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与进步。由于专家拥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行业的佼佼者,因此,要充分发挥出专家对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监督与指导功能。一方面,通过专家评价,切实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一方面,通过专家评价,可以从专家那里学习到更加优秀的教学经验,接受专家的指导。

学分制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逐步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朝红,徐光兴.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分析与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2]刘蒙壮.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的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

[3]郑葵阳等. 加强教学质量意识 构建长效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

[4]穆敬雯,国伦书.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

[5]李雪梅等.浅析医学院校教学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6).

[6]刘涛.医学类专科学校分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2012(5):33.

[责任编辑:陈明]

9.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九

一、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名导学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去获取知识和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面授讲课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交互”方式为主导的全新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提高对学习的认识。电大开放教育学员一般是在职成人,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和态度都有较大差异。特别是非会计专业学员重视不够,认为以后不学专业会计课程,毕业后又不准备从事会计工作,实际应用不多,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因此,学习热情不高,缺乏主动性。也有部分基础较差、年龄偏大学员认为《基础会计》课程专业性强,担心自己学不好,有一定畏难情绪。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工作,帮助学员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这是教好课程的重要前提。首先,向学员强调《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它是以后会计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如果学不好,后续课程将无法进行。“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对所有企业经济管理人员都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国家实行的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等经济类职称考试,都有会计内容,以及当前国家对高层次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等等,以此激发学员对会计学科的认识,从内心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要解除会计学的`神秘感,它离我们生活很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到企业管理,小到家庭理财,常常可以接触到,只要自己努力,谁都能够学好掌握。

2.指导学员学会学习。电大开放教育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单位提供教学支持服务。指导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特点、课程实施计划、课程体系结构、学习进度安排,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学习要求有一个基本了解。其次,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教材、复习教材;如何找出要点,提出难点,分析难点;如何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写出难点解析、疑点化解。《基础会计》课程主要内容有,会计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借贷记账法、填制会计凭证和账簿登记、财产清查方法、编制会计报表及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等。对于初学者来说,借贷记账法是课程内容的核心,是重中之重,编制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是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必须使学生学懂弄通,深入理解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账户结构、试算平衡等内容。编制会计分录是处理经济业务时对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应用,只有学好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才会得心应手,才能顺利学好其他课程内容。

二、提高面授辅导课的教学水平

面授辅导课是电大开放教育为学生提供的一种重要服务手段,也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与传统教学的面面俱到讲解不同,教师主要做引导,讲解重点、难点以及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由于面授时间短,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学习要求,精心准备,系统归纳辅导内容,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基础会计》是学生入学接触到的第一门会计学科课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会计术语、名词概念,作为基础理论课,其特定的结构体系往往是后面章节进行详细阐述的内容,在前面章节中列示出来。如果不能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按教材生搬硬套,就会出现学生对正在学习的名词术语还不十分透彻的情况下,又接触新名词,造成更大的困惑的现象。因此,对后面章节重点讲解的内容,而在前面章节出现时,只作简要介绍,待教学进入到一定程度,学生具备了所需的感性知识后,再回过头来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教材中的账户分类内容时,如果直接按教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应收票据、累计折旧等40多个常用账户,学生只会越听越糊涂,并产生对这门课程的畏惧感。因此,只需列出账户的2种分类方法,并说明,对账户的分类,是为了了解不同账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借助账户从不同角度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结果进行反映,更好地使用账户。至于每一账户的含义、使用方法,以后章节将详细讲述。这样处理教材,使教学双方都有轻松之感,也利于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树立信心。

2.运用图表表达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好教材难点、重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较为抽象,系统性比较强,在进行每一章节的总结或讲解中,如果辅之图表的形式,就能简单明了直观生动地表述所讲的内容,学员们学习起来好理解,印象深刻。如:第一章讲述企业的会计对象时,教材从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和收回资金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文字阐述,并总结出企业的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和收回资金,表现为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即企业的资金运动,就是企业的会计对象。企业的资金具体是一种怎样的循环、周转、运动形态,对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如果不能学好会计对象,那么对今后内容的学习也难以深入。如果用图表的形式,就可以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与资金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变得简明、易懂了。

三、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学什么,怎样学,什么时间学,在什么地点学,学多长时间等都由学生自己做主,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时间、地点。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的“自学”,而是在教师提供教学支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通过强化自主学习不仅解决了工学矛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主要有网上学习、学习小组活动、个人自学等。

1.网上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上网学习是电大开放教育的特色,是开放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学习手段。网上学习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收看在线直播课堂,参加讨论区的学习讨论等手段实现。目前,电大系统有三级教学平台“:中央电大在线”“省电大在线“”市电大在线”可供学生学习。具体到《基础会计》课程来说,学生可以浏览三级教学平台上的教学大纲、教学辅导、考前辅导,在课程讨论区和公共讨论区发帖提问,通过点播视频课件进行远程听课,等等。教师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及时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辅导、电子教案等,课程重点难点解析,组织网上教学讨论活动。通过课程讨论区进行网上实时答疑,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2.学习小组活动。学习小组活动是由学生自觉组织起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集体学习、互相学习的学习形式。小组学习学生平等可以畅所欲言,内容按需而定,形式可灵活多样,教师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之一,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到《基础会计》课程来说,学生们可以按照预先制定的学习计划,集体讨论学习有关课程内容。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错误账簿更正法、生产成本核算等具体业务处理。也可以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操作,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通过共同参与,互助学习,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总结

10.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十

摘 要: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下,通过建立新的医学留学生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转变现有的实验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留学生职业道德品质,提高留学生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实现培养符合国际化需求和适应国际化竞

关键词: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下,通过建立新的医学留学生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转变现有的实验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留学生职业道德品质,提高留学生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实现培养符合国际化需求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医学留学生为目的。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人体解剖学;医学留学生;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我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招生规模逐步增强,与国际间的医学教育交流也越来越趋于频繁。在此基础上,我校于秋季首次招收了留学生临床医学班。为了达到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目的,3月,我校申请并通过了教育部举办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由于留学生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与否不仅关系到我校综合办学实力能否被国际社会认可,而且关系到所培养的医学人才能否融入国际社会。为此,我们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下,根据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特点,结合所招收的医学专业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效果明显。

一、建立新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

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我校确立了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来我校学习,建立怎样的医学留学生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1],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培养医生的标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促使我们在教学中更新现有的教学思维和教育理念,树立先进的、正确的医学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综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在教学实践中已有的特色和优势,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医学留学生的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提出建立培养符合国际化需求和适应国际化竞争,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的医学留学生的新模式。

二、留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教育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依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标准,结合我校留学生主要以亚、非洲国家为主的特点,我们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实行以下教学改革策略。

(一)选用合理适用的专业教材

针对系统解剖学的教材,我们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特色,通过教研室教师们的认真筛选,选用人卫出版社柏树令主编的英文版《系统解剖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本教材的英语语言地道流畅,教材的体系设置能与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基本保持一致,拼写错误较少,教师备课相对简单,且易被留学生接受。针对局部解剖学,采用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ChiefEditors主编的英文版《局部解剖学》。此外,根据我校留学生以亚、非洲为主的`特点,将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出版的英文原版医学教材作为第二教材加以辅助学习,减轻留学生阅读教材的难度,同时以第二教材为参考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解剖学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按教材顺序以纵向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留学生经常迟到或早退,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经课后调查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留学生原有的文化差异、宗教背景,社会教育等与我国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别,致使留学生无法适应课堂教学,造成在课堂上学习和接受课程的困难。为此,我们积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结合留学生课堂思维活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我观点等特点,灵活运用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C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仿真模拟人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2],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留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英语基础和文化程度较差的留学生,我们采取建立互助小组的模式,以5-6人为单位,组成学习互帮小组,由英语基础较好,文化程度较高,沟通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鼓励学习基础较差的留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其学习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为今后的临床学习打下良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加强留学生实验教学建设

营造良好实验环境,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我们增加了实验室新风系统,更换了无味标本保存液与不锈钢实验操作台,解决了实验室甲醛浓度较重的问题,有效改善了实验室环境,为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加实验操作,减少理论课时。针对留学生的实验教学,我们将原来的学期末统一标本操作改为按系统进行操作。例如在局部解剖学头颈部的理论课结束后,马上进行头颈部的标本操作,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根据留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其今后发展的学科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标本操作,让留学生在标本操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启发诱导学生在基础课堂学习就能形成具有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改变原有的实验考核制度。传统的解剖学实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我们通过调整,将实验考核成绩增加到50%,并且把平时的纪律考核也纳入实验成绩考核当中,这样既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解决了留学生迟到、早退的各种现象,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改善。

(四)建立人体解剖学习题库

留学生人体解剖学课后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措施[3]。针对当前留学生解剖学教学课后习题较少,不利于学生复习的情况,我们要求统一购入柏树令主编的英文版《人体解剖学习题集》。同时根据我校的教学特色,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编写了符合我校校情的人体解剖学英文题库,并把题库上传到学校网站,方便留学生在课余能够较好的利用题库进行复习,完善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留学生职业道德品质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育是留学生素质教育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根据留学生在教育特色、人文背景等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别情况,我们结合医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教育,坚持在教学、科研、临床实践等各个环节不断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同时,针对留学生远离国家与家庭,在校时间多的特点,积极组织医学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医学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人体标本陈列厅、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参加学校组织的为社区群众提供的健康医疗咨询,导医和义诊等医学活动、书法与演讲比赛等公益活动。使医学留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从事医学卫生事业的价值、目的及其意义[4],帮助医学留学生逐渐形成对医生职业的正确认知,培养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随时随地感受到素质教育的存在,改变其原有的不良习惯,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

三、留学生教学改革与实践总结

留学生医学教育在我校起步较晚。相对其它医学院校,我们存在师资力量不够、留学生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等情况。但我们借鉴国内外人体解剖学教学经验,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标准,以培养符合国际化需求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医学留学生为目的,通过转变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法等方法,制订以实验教学为主的留学生解剖学教学模式,努力提高留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与效果,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进入我校学习,促进国际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同时进一步提升我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剑军.医学留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12(6):654-656.

[2]蒋穗斌,曹宇辉,郭东铭,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6(3):145-147.

[3]吕运成,陈安英,万炜,等.习题对提高留学生人体解剖学学习效果的评价[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227-229.

11.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十一

【摘要】本文以语料库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结合我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实际,提出ESP视角下基于小型语料库的医学英语网络翻译教学模式建构设想,并指出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医学英语翻译的标准化,对医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医学翻译人才的培养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该研究也可应用到同类院校的相关学科教学工作中。

【关键词】ESP 小型医学语料库 医学英语网络翻译教学

目前,国内外有众多学者从事语料库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试图把语料库和一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比如“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词典学”等,通过建立一些小型特色专门用途语料库,并结合网络技术,将其逐步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语料库是为一个或多个应用目标而专门收集的、有一定结构的、有代表性的、可被计算机程序检索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语料的集合[1]。该学科的研究范围也从单纯的学习者中介语对比分析扩大到了课堂教学领域。有部分学者在教材编写、大纲制定、语言测试中尝试使用语料库,但是普通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能充分熟练利用语料库的很少。近年来国内有学者提出构建个人教学语料库,试图将语料库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国外近年来将语料库直接应用于外语教学主要体现在将语料库的理念与工具“延伸到教学大纲设置以及教材编写和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语料库应用于外语教学应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首要原则。譬如按照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原则,可以为不同学生(或不同课程)定制不同难度的分级语料库。或者还可按照不同教学目标,从大型语料库中精选少量语料以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围绕教材和课程内容构建的微型文本库将会给外语教学提供丰富且可操作的真实语言素材。目前已有南京大学建立的“中国学习者英语书面语及口语语料库”(SWECCL),香港理工大学的“香港英语口语语料库”等。

二、小型医学英语语料库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小型语料库的特点。小型语料库的作用有别于大型语料库,大型的语料库可能会对学习者认知造成很大的负担,反而不利于学习;小型、针对性强的语料库可以作为课堂上直接使用的教学材料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小型语料库建库时会把重点放在更多是如何使之服务于教学目的,较少涉及语料中的某一种语言现象的代表性问题 [2];以小型语料库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法也有别于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教材限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学习。

2、小型医学英语语料库对医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建立小型医学英语语料库可以促进我院医学英语教学工作与改革。同时对现有教材起补充作用减轻教师备课量;有利于教师做到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学,完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应用能力;培训从事该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使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该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科学测评教学效果;而且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可以推广到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中。

三、动态医学英语语料库的建构

1、建立动态医学英语语料库

在线医学英语语料库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首先从师生应用专业英语密集的学术论文出发,制定严格的语料筛选标准、文本除噪方案,实现语料库的检索功能(如,建立全文索引、对关键词和词组的检索、关键词居中显示、关键词高亮显示、关键词上下文词距控制、关键词链接原文等)和统计功能(如,关键词统计、关键词相关文章统计、以及wordlist功能,即用hash方法统计数据库中所有单词的频数并按首字母顺序排序),并按关键词的左位尾词和右位首词的顺序进行排序。

在线医学英语语料库对专业学习(医学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普通英语词汇的专业化;研究医学英语文献在撰写、表述方面与普通英语的区别等)、语言考试、医英双语教学、词典编纂、语言研究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语料库是一门交叉学科,借助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一些著名高校和研究所建设了各种类型、各具规模的语料库。不过,在医学英语方向的语料库建设还严重滞后。在此背景下,借助本校丰富的医学资源及信管和英语的学科优势,我们团队决定筹建基于医学英语语料库的网络翻译教学平台,为培养复合型医学翻译人才搭建学习平台,优化学习资源。

2、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网络翻译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在医学院校医学背景英语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实现师生互动。互联网能够协助师生摆脱教室和上课时间的限制,把医学英语翻译课的相关知识通过网络在课外进行沟通和交流。首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医学英语翻译上的问题,在网络平台上除英语教师的参与之外,医学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可以参加讨论,给学生进行专业的指点。其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分级测试模块对自己进行自我测试,翻译软件本身可以为学生进行初步评判,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2)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其对医学英语翻译学习的效率和兴趣。首先,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基础、英语能力和时间来自主地选择医学英语翻译学习的内容、进度和方式,针对自己的弱点有的放矢地加强翻译练习。其次,遇到医学术语的翻译,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库检索到其不同版本的翻译词汇频率,也可以查询到教师推荐的翻译版本,从而增加学生对医学英语翻译的信心和效率。再次,教师可以根据过程监控模块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安排。最后,医学英语翻译的学习者也可以相互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提高其对医学英语翻译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建立小型医学英语语料库可以促进医学高等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与改革。通过语料库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整合与优化研究,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现代化,使教学效果更为显著,为同一层次高等学校提供可借鉴的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出高水平复合型医学翻译人才。目前国内少有较为完善的医学英语语料库。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用途的医学英语语料库,使现有医学英语语料库语料更广泛,操作更简便,更具即时性,易于为大众应用,集学习、研究和使用为一体,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本文仅就建立我校医学英语语料库的建库原则提出尝试性建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这需要所有从业人员的智慧,同时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程玲 . 浅谈中医英语语料库及其教学意义 [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7,(3):55-57

[2] 曲景秀 .ESP 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教学 [J]. 医學综述,2009,(6)1919-1920.

[3] 李永安 . 实用医学英语教程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M].2010,6.

[4] 王克非 . 语料库翻译学——新研究范式 [J]. 中国外语,2006,(3):8-9.

[5] 薛学彦 . 中医英语语料库建立的设想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482-485.

[6] 徐曼飞 . 小型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研究 [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4)98-102.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立项课题“ESP视角下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SKL-2013-1288。

12.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教学改革,难度,教学内容,建筑力学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 数学推导、计算烦琐乏味, 概念多, 方法技巧性要求高, 课程内容系统庞大, 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 尤其是二专学生, 普遍感到难学、难懂。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 只有充分结合学生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重视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开展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 为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打下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分析了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懂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目前《建筑力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生存在的问题

1. 文化基础较差。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过去被录取分数线挡在校门外的学生将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大有裨益, 但也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成份复杂, 既有普高生, 也有职高生, 还有参加成人高考的社会青年, 而这些学生的学科基础都不是很好。二是有些专业文理兼招, 这样出现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他们在高中阶段对未来的发展缺少自我设计和自主安排, 自律和自控能力较差, 考上高职以后, 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对本课程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不够, 在新课程的学习上就感到吃力、难懂[1]。

2. 消极心理较严重。

在进入二专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中, 不少学生都有强烈的失落心理, 有一种自卑感:“我”的基础太差了, 跟也跟不上, 即使“我”比别人努力十倍, 成绩也总是好不起来, 与其好好地读, 还不如“潇洒走一回”, 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也有学生想好好学习, 但又缺乏毅力。他们平时不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而是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游戏、睡觉, 课后亦不愿做作业, 或者为了应付抄同学的作业。

3.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生普遍认为, 高职院校的学习目的是掌握一门应用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 方便毕业后就业。因此, 对基础课程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一般不从事结构设计工作, 所以对与结构设计联系紧密的《建筑力学》课程, 学习积极性不高。

4. 习惯中学时代的“填鸭式”学习方式。

学生没有摆脱原来的学习模式, 习惯中学时代的“填鸭式”学习方式, 懒得自己动脑思考问题, 更无创新可言。

(二) 教师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是本科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 他们普遍存在“三少”问题, 即见得少、干得少和积累少。“见得少”是对实际工程种类、结构组成、构造特点、施工过程、管理运用等见得少, 缺乏工程整体概念和相互联系。“干得少”是参与实际工程的勘探研究、规划设计、施工、运用管理方面少。“积累少”, 是对工程的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和运用方面少。因此, 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及内容上与高职教育往往不相吻合, 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践水平不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少教师并不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实际需求,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讲课时不能身临其境和理论联系实际, 授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 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吸引力。考试方式陈旧, 且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 学习没有动力。

(三) 课程本身的问题

《建筑力学》课程内容系统庞大, 习题计算量大且烦琐, 方法技巧性要求高, 学生解题时缺乏耐心, 容易急躁, 不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 抄袭现象严重。

二、解决《建筑力学》难学的对策

(一) 改革《建筑力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体现高教特色

1. 注重因材施教, 适当增删教材内容。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依据设定的。它是土建类专业学生学习“建筑结构、建设施工技术、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技术管理”等课程的前期最主要的基础课程, 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已得到大家的公认。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新理念应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为此, 针对现在高职学生基础较差这一问题, 更应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为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需要, 在使用教材时, 教师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酌情增删一些内容, 力求把抽象的力学概念与人们的感性认识相联系, 与建筑施工实际相联系, 以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以本课程和后继课程之“必须”为依据, 在讲述深度上, 以“够用”为度, 例如对超静定结构的分析与计算, 可删去超静定结构的理论计算, 而着重讨论超静定结构的特性, 能对常见的超静定结构做定性分析, 并大体判断危险截面的位置。另外, 在使用教材时, 教师可依据教学大纲要求, 酌情减少学生做练习题的数量, 而对于思考题则给予一定的重视。

对于学生难以接受的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应尽量联系实际, 深入浅出, 能避则避, 能丢则丢。这就要求教师换个角度来考虑教学工作———从学生角度出发去深入研究教材, 设计教学方法。当然, 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为他们量体裁衣所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2. 强化《建筑力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建筑力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 对于二专学生而言, 普遍反应难以掌握, 且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无太大价值, 单纯的理论知识已超越了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 针对土建类专业及施工行业和市场的新变化、新趋势, 该课程应构建以实践性教学体系为主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专项职业能力出发, 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 将岗位能力分解整合为各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项目。

(二) 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理念, 适应职教形势的发展

1. 改革教学指导思想, 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 应贯彻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精神,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以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指导思想, 重视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力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由于大专生毕业后一般不从事设计工作, 所以在《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 应弱化计算, 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 加强建筑力学定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力学始于定性分析, 终于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在先, 定量分析在后;定性失准, 定量准偏。

在教学中, 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广泛联系实际工程, 使学生通过学习, 认识到《建筑力学》在实际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积极性, 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这对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注重全面发展, 承认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观。

这种观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 其潜力各不一样, 兴趣也各不相同, 学生的这种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传统的《建筑力学》课堂教学理念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 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要扭转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 教学必须正视课堂群体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 打破传统《建筑力学》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教学,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识。对基础好的学生, 考虑到这类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求他们学完《建筑力学》的所有内容;对基础一般的学生, 依据施工管理岗位对建筑力学的要求, 要求他们掌握《建筑力学》的概念及各种结构的特性, 了解各种结构内力、位移的计算方法, 弱化定量计算;对基础差的学生, 对《建筑力学》的要求是到工地上认识各种结构, 定期联系典型工程进行专题讲座。

3. 联系工程事故案例,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我常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和社会上一些工程事故, 提示启发学生思考, 除客观因素外, 从主观因素来说其成因是什么?如2009年6月27日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倾倒。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介绍说, 倾倒楼房结构设计符合规范, 大楼用的管桩质量合格。其原因系大楼两侧堆土过高, 地下车库基桩开挖造成巨大压力差, 致使土体水平位移, 最终导致房屋倾倒。通过典型工程事故, 学生们都能很好的认识到什么是“不负责任”、“水平低”, 由此认识到培养责任心的重要性。而培养责任心就应从现在做起, 首先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认真学习才是负责任。同时, 也只有认真学习, 才能提高“水平”。通过这些事故工程, 同学们对土建工程乃百年大计的质量意识以及“规程是用血写成, 不能再用血验证”的安全意识也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4. 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没有什么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害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应该主动去关心学生, 抓住积极因素, 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 在全体同学面前重树自身的形象, 让学生在公开场合下多获得成功的满足, 进而体会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 从而用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5. 狠抓课堂听课率, 提高学习效率。

高职高专学生有别于本科学生, 他们在入学时自身基础就可能较为薄弱, 且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大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不到位, 而将知识的学习完全寄托于教师课堂的讲解。如果学生再不进一步重视课堂环节, 就有可能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狠抓听课率, 务必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不时地穿插提问、做小测验等互动环节,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提高个人素质, 多联系实例, 避免纯理论的空谈, 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方面, 通过平时成绩评定与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平时表现等挂钩, 保证出勤率。以往的考试成绩也说明了大部分不及格的同学是经常旷课的[2]。

(三) 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建筑力学》课程公式多, 习题量大, 解题方法灵活多变, 经常出现教师讲时学生似乎懂了, 但在做练习时却无从下手或错误百出。为此, 在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改过去的讲解法为讲练结合法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支座反力的求解时, 学生似乎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容易理解, 但在做练习时却出现许多问题:力偶在方程式中计算错误, 忽略了力偶的单位及它在任意坐标轴上的投影为零;受力图上支座反力的方向不明确, 正负号把握不准;不会进行三铰钢架的受力分析;对均布荷载的计算模糊不清;等等。对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及时指出, 并让学生当堂练习, 对典型例题详细讲解。在此基础上多做练习, 使得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拓宽解题思路[3]。

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案例教学注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培养。工程案例是最好的现实素材, 带有丰富的信息知识、经验教训和哲理智慧, 能帮助学生了解力学与工程的关系, 使学生感到工程中处处有力学知识, 力学知识不再抽象, 从而提高了对力学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四) 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手段,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进人课堂教学活动中。PPT课件、CAI课件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 它们以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 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更为顺利地理解信息, 集中注意力, 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有“粉笔+课本”的单调教学模式。在《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 可用多媒体演示大量的工程示例, 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工程实感和学习兴趣。在课件中, 可以制作精美的图片、大量的flash动画, 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与课件相连。通过这些动画可以形象地演示自由度与约束、几何可变体系与几何不可变体系、实铰与虚铰等概念。

(五) 利用教学创新, 提高其教学水平

《建筑力学》计算方法技巧性多, 且计算量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简便方法和新方法, 并根据自己的简便方法和新方法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简便方法和新方法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理论造诣和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 是教师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教学实践证明, 哪位教师学识水平高、理论造诣深、方法新颖, 学生就喜欢哪位教师, 由此学生可能就喜欢某一门课程。我在多跨静定梁内力图教学中, 介绍了一种简便易学的方法, 其特点是不取分离体、不画受力图、不列平衡方程、不求反力、不用截面法求内力, 只需计算某些梁段荷载图、剪力图的面积及某些梁段弯矩图的斜率, 便可画出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学生对此感到很惊讶, 画单跨静定梁内力图要求反力, 而画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可不求反力。通过教学实践, 学生常带着好奇的心理学习, 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六) 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 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原有的考试模式重结果、轻过程, 重分数、轻能力, 严重地制约着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我校在力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在成绩考核与考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 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 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 我们在卷面上主要是出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如给定受力结构, 让学生为各构件选取材料及截面形状和尺寸, 并对该结构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并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 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在考核方式、方法上, 应该有利于识别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而不是只考学生的记忆力。我们改革了单一的闭卷笔试的方法, 分别采用了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 还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结语

要改变学生对《建筑力学》感到难懂、难学这种现状的方法有很多, 主要涉及教师、学生两个关键因素, 只要调动一切因素, 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便能使《建筑力学》课程的“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石乃敏.高职《工程力学》教学的对策[J].新课程研究, 2009, (10) :24.

[2]杨亮.高职高专《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读与写杂志, 2008, 5 (11) :111-112.

上一篇:三年级课文《问路》优秀说课设计下一篇:童年读后感1000字:困境是人生最好的导师